大学生时事政治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5 14:57:2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大学生时事政治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大学生时事政治论文

篇1

人类文明是一个大系统,大体上划分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个部分。物质文明构成人类文明的基础内容,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构成人类文明的上层建筑内容。政治文明是人类改造社会所取得的所有的积极的政治成果,是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

政治文明对大学生政治素质的要求

1.大学生政治意识的现代化

对于人的现代化,有学者提出了12种意识或观念:⑴自主意识;⑵民主意识;⑶参与意识;⑷竞争意识;⑸改革意识;⑹超前意识;⑺集体观念;⑻科学观念;⑼法制观念;⑽时间观念;⑾价值观念;⑿效益观念。[1]具体政治意识领域,我们认为大学生政治意识的现代化包括主体意识、权利意识、责任意识、参与意识、法治意识等。下面简单谈谈前三种意识。

首先是主体意识。主体意识促是公民以主体身份参与到现代公共生活当中,共同解决公共利益问题。但是,目前部分大学生并未真正意识到或者并未真正理解主体意识,一方面受到臣民意识的束缚,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不强;另一方面过分强调主人意识,依据自己不成熟政治认识,对政治现实进行非理性的批判,往往是只“破”不“立”。

二是权利意识。大学生不仅应当知晓自己享有权利、如何行使权利,还要学会保护自己的权利。事实上,我国大学生并不缺乏权利意识,缺乏的是正确行使权利、正确主张权利的意识。我们知道,主张自身权利,不仅仅维护了自己的利益,也维护了法律的权威和社会的秩序。从这种意义上说,主张权利的精神是衡量大学生权利意识的重要标准。

三是责任意识。大学生应意识到履行与自己的公民身份相适应的义务,在遇到有关国家政治和社会利益的问题时,必须自觉维护公共利益。大学生应该认识到自己在享有法律所规定的各项权利的同时,也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在现实生活中,尽管我国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权利意识、责任意识、参与意识、法治意识日益增强,但是,在实际参加政治生活时政治观念与政治行为相脱节的现象还比较严重,这种现象的存在很大程度上与目前我们的各项制度还不健全,体制建设不完善有关,和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民主意识的缺失有关,同时也反映出我国大学生现阶段政治素养与现代政治理性之间的差距。

2.大学生政治知识的全面化

政治知识是指公民对政治生活规范和准则的掌握情况,以及接受有关政治生活方面信息的程度。我们这里的政治知识既包括政治理论知识,也包括政治参与的技能知识。

首先,政治认同感依赖于对政治理论知识的掌握。对大学生来说,如果拥有较扎实的政治理论知识,他们对政治问题的兴趣就不会随形势变化而多变,也避免了对政治问题认识的迟钝和肤浅。大学生基于对国家政治活动价值理念的深刻理解,才会产生较强的政治认同感。

其次,政治参与技能有赖于对政治程序的熟悉。大学生如何灵活运用公民权利以保护和追求自己利益的手段和方法,可能也对政治参与的有效性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目前我国大学生政治参与水平较低且目的性参与少和非制度化参与存在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足够的参与知识、规则和技能,于是,高涨的政治参与热情与低下的政治参与知识和技能就会发生冲突和矛盾,而这种冲突和矛盾又往往会给社会的政治发展和经济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现代市场经济逐步将政治世俗化、理性化、大众化,传统政治运作过程由过度经验化走向制度化、程序化、公开化。为适应政治文明这一发展趋势,大学生应掌握较全面的政治知识。

大学生政治行为的理性化

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无疑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积极推动力量,随着民主政治的发展,大学生渴望运用手中的权利表达政治意愿和利益要求,借以影响国家政治运行尤其是政治决策。毫无疑问,这种趋向代表着社会的进步,有利于整个政治文明的发展。但不容忽视的是,部分大学生在参与政治活动的过程中,也表现出一些非理性甚至非法的偏差行为,这突出表现为大学生政治行为目的的盲目性和行为方式的不规范性。这两种偏差严重阻碍了政治行为文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唯利是图、自私自利等消极因素。因此,大学生政治行为的理性化应强调行为目的的理性化和行为方式的理性化。

首先,大学生政治行为目的的理性化。大学生的政治参与应是处于对某一政治问题真正关心的目的、运用扎实的政治知识对政治现实作出正确判断后,自愿、主动的政治行为,而不是盲目的人云亦云、一哄而上。大学生在没有准确把握社会的最高利益,没有理解政治改革的最终目的,盲目地或以消极的心态进行政治参与,只会对民主造成破坏。

其次,大学生政治行为方式的理性化。政治活动是项理性的活动,只有激情和冲动无济于事。因此,大学生应使自己的政治行为符合法律、制度和程序的要求,符合政治发展的要求。

政治行为的理性化如何,政治行为是否纳入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的轨道,政治行为的效能如何,与预期的效果、宗旨是否统一,这些综合性指标便成为政治行为文明乃至政治文明不可缺少的要素。

篇2

近年来,伴随着网络科技的日新月异,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进一步升级更新,一个全新的概念———自媒体腾空而出。脱胎于新媒体的自媒体,以其独到的传播方式,呈现出自身的优越特质。以人传播为特色的自媒体,由于其便利性深受广大网民特别是大学生的喜爱。大学校园里传统媒体的低普及率导致学生过分依赖新媒体,以手机为代表的自媒体工具,成为大学生学习、了解信息的主要渠道,更是大学生离不开的“必需品”。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要紧跟形势,充分认识到媒介环境带来的变化,加强自身对自媒体的认识和运用,熟练掌握自媒体的传播特点,提高思政工作的效率和影响力。

一、自媒体的概述

(一)自媒体的定义

美国新闻学会的媒体中心于2003年7月出版了由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两位联合提出的“WeMedia(自媒体)”研究报告,里面对“WeMedia(自媒体)”下了一个十分严谨的定义“:WeMedia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①通俗来说就是自媒体是指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传播者,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新媒体的总称,也叫“个人媒体”。②其主要表达渠道是:微信、微博、新型视频网站、博客,还有新型的个人门户类网站。

(二)自媒体的特点

脱胎于新媒体的自媒体不仅具有新媒体本身的特质,包括互动性、实时性、全天候、全球性、海量信息储存、传播速度快、成本低等特点;除此之外,也拥有自身独特的特质:1.平民化、个性化。与传统媒体的发言权控制在电视台、广播台、记者编辑等传统媒体人手中相比,自媒体则控制在普通大众手中。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注册、管理账户、添加关注、信息,建立属于自己的媒体,一切基于自己的爱好,极具个性化。2.门槛低、易操作。在自媒体时代,一切皆有可能,平民大众成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媒体”也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及。相比传统媒体和门户网站等新媒体的大投资大制作,在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渠道中,经过简单的注册便可拥有自媒体,不需要投入任何成本,也不要求任何的专业技术知识。3.开放性、复杂性。由于Web2.0的开放性,用户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自由发表观点。人们可以自主成立“媒体”,当媒介的主人。自媒体的信息也完全是按照个人意愿随心所欲地编辑,消解了传统意义上的“把关人”这一概念,编辑的权力被削弱。4.可信度低。由于自媒体的准入门槛低,不需要相关部门审批,信息也没有规章制度约束。有的自媒体过分追求新闻速度或者说为了追求点击率而忽略了新闻的真实性,导致的部分信息者降低了自身的道德底线。5.创新智能化。随着移动终端的技术不断发展,新兴的个人门户类网站,例如微信公共订阅号等,凭借对内容的深度挖掘,笼络了一大批受众。另外,个人门户创新性地将消息进行智能推送,使这批受众固定化。智能推送不仅强化了受众的可选择性,更使得消息方和受众能够密切地交流沟通,加强了信息的接受度,受到越来越多受众的青睐。

二、自媒体带来的影响

(一)自媒体带来的机遇

1.扩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平台。在以往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我们主要利用人际传播、传统媒体、校园网站等常规宣传阵地,自媒体的加入拓宽了校园信息流通的平台,同时也提高了传播效率,为大学生思政工作争取了时间,拓展了空间。自媒体是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绝大多数学生在自媒体网络平台上交流和分享的都是自我的真实感受。高校借助于自媒体提供的碎片化式的真实信息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使得思想教育工作更加具有针对性、有的放矢,而且能够及时地帮助学生排除困惑、解决困难。③2.增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自媒体基本实现了人人传播,点点传播,使传播内容可以更快更多更及时地到达传播对象。即时性是自媒体区别于一般新媒体的特性,互联网、邮箱、博客传播速度虽然也很快,但是不能一步到位,在传播对象看到之前仍存在时间差。而基于手机传播工具的自媒体的传播可以让传播对象在第一时间收到信息,提高传播效率。当下大学生对于手机的依赖性,使得他们在第一时间即可接收到自媒体的信息,大大缩短了媒体与受众之间的距离。3.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形式。从辅导员人际传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到利用校园电视台、校园广播站、校报等传统媒体进行宣传,然后随着新媒体的兴起,校园网、校园社区逐渐建立,这些都是高校努力进行的尝试,并且也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而自媒体的出现丰富了思政工作形式,高校建立人人网公共平台、微博官方账号、微信公共号、校园手机报,教师利用QQ、飞信、微信等账号联系同学等都是教师利用自媒体做出的全新尝试。

(二)自媒体带来的挑战

首先,随着手机、电脑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普及,一方面他们可以获得大量信息、丰富大学生活,同时也可能在纷乱复杂的互联网时代迷失自我,无节制地接触观看网络视频、网络游戏等,使得他们过度耗费自己的时间。在学习知识的时候,将时间浪费在手机娱乐上,自媒体大大提升了这种现象的可能性。其次,由于自媒体的信息量大且良莠不齐,使大学生更容易受到有害信息的污染。由于信息时并不会经过审查,所以使得多种思潮大量来袭。涉世未深的大学生,还没有形成自己对各种外界信息的客观辨别和判断能力,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导致理想信念迷失、价值观混乱等问题。同时自媒体传播速度很快,一定程度上加快了不良信息的传播速度和扩展范围,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④最后,自媒体的出现,给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要紧跟时代潮流,了解新型的社交媒体,更要学会新技术,利用好自媒体这一平台。当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被逐渐重视起来,教师开始积极利用各种网络媒体。但是当大家刚刚掌握了QQ、飞信、人人网的时候,微博开始兴起,之后极短时间内微信又腾空而出。新媒体技术革新之快,常常让我们措手不及。这就要求思政工作者要积极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利用好微信等新型自媒体平台。

三、自媒体时代的工作创新

正因为自媒体是把“双刃剑”,这就要求高校要顺应信息时代的变革,充分利用自媒体优势,尽可能规避其消极影响,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和手段,提高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实效性。

(一)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自媒体时代下,高校要高度重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刻认识到自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打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维模式,树立全新的工作理念,在之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上,突出高校各职能部门的工作优势,开辟新的平台和阵地,加强管理层面、师资队伍和学生群体的网络素养教育,充分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利用自媒体平台进行正确引导,同时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传播话语体系、传播方式读解当下的政策思想,使其深入人心。

(二)拓展全方位自媒体传播渠道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积极利用自媒体,开创全新的工作平台。高校利用网络社区,例如校园网络社区、微博官方账号、微信公共号、APP手机客户端、手机报等自媒体,加大信息传播力度。教师开通即时通讯工具:QQ、飞信、微信等渠道,建立和学生日常交流的平台,利用自媒体工具及时了解其思想动态以及生活学习中的困难,为他们答疑解惑,同时增进彼此之间的情感互动。

(三)培养多元化辅导员人才队伍

辅导员队伍中不仅要吸收专门化的人才,同时也要培养教师自身对自媒体的认识,掌握相关技术和运作原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要主动成为学生的“好友”,时刻关注学生的“朋友圈”,以便达成形式和情感的认同,掌握言论主动权,成为舆论的引导者,从而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宣传的效果。

(四)加强高校制度建设和监管力度

从上而下的制度约束才能形成强而有力的抓手,高校应出台适合新形势发展需要的网络舆情引导制度,加强高校官方网站、官方微博、校园论坛的建设,在提供舆情表达和信息汇集空间的同时,鼓励大学生建立和完善自律自查机制。⑤为了加强监管力度积极设立网络管理中心,负责校园网的开发和维护,规范和约束学生的网络行为和习惯。同时建立公开透明、及时有效的网络信息制度。实行信息公开,增强信息的透明度。⑥总而言之,自媒体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更多的机遇,教师要积极利用新的技术,掌握自媒体平台,做好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同时也要认识到自媒体的弊端,尽量让大学生主动排斥网络上的消极信息,吸收正能量。如何最终落实创新工作模式,真正将自媒体优势发挥出来仍是当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实际挑战。

作者:牛小游 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注释

①张莹.浅析“自媒体”的特点[J].科教文汇,2008,5.

②“自媒体”百度百科:/link?url=cKApy1aODjYBahqJFrcrW.

③丁凯,宋桂秋.自媒体时代高校宣教网络建设的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6.

篇3

二、微时代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尚化

微时代的到来,受众的人群已经渗透年轻人的生活,学校作为育人的载体,要全面而深入的创建大学生思想工作,这样才能实现对新一代的大学生思想、价值观做出正确的引导。由于微博、微信已成为当代大学生一种生活方式工具。大学生不仅把微博、微信作为自己的社交平台,而且将其当作展示自我的平台。一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往往借助微博、微信平台融入大学生的生活,从而可以近距离的了解大学生们的真实思想动态。高校老师往往通过对学生微博的关注,把握学生的思想时代脉搏,打破传统师生之间的交流方式。在对学生关注的同时,在教育上进行改善推进,对大学生思想教育实现生活化,提高高等思想工作时效性,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起着潜移默化作用。

三、微时代打破了传统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

在大学生的校园往往都是以班级或院系为基本单位,地点时间受限制往往受限制的情况下,开展进行同一内容的教育活动。由于大学班级管理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组织形式呈现多元化趋势,在政治思想工作中很难落实到位,伴随着微博、微信在年轻的大学生群体中的普及,往往在形式上打破了传统的时空地点限制,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时时刻刻的进行,而且加深了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例如:老师可以因某些学术上的问题可以在“朋友圈”中开展各抒己见的大讨论,从而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广泛交流。

四、在“微时代”下推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

微时代的到来,不仅更新了人们的观念,而且在大学生群体中树立正确的使用媒体。微媒体在网络时代的兴起并呈先出爆炸性的发展,很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往往是八零后,在接受这些微媒体的时候往往对此显得无所适从、无法应对。结合微媒体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一定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接受这样的既定事实,而且要基于现实的情况,进行思考、进行分析,然后制定多元化的策略。其次,在微时代的氛围下,形成因势利导的教育观念。在“微时代”下的大学生,思想观念呈现出多元化、时尚化的趋势,深深的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观念转变,因此他们把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与新形势面临的新问题进行结合起来,不断优化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方式方法,为此提升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一“微时代”为基准,利用正能量,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使用观。在当代,大学生已经成为微媒体的“铁杆粉丝”,从而形成依赖性、黏合性。为了不让学生在微媒体下,“染瘾成灾”,为了学生个人的学业、身心健康发展进行有效的结合,高校教育工作者努力的找出解决的办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微媒体使用观,因此在微时代下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实行的对策措施:

(一)利用校内的基础媒体进行宣传,塑造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这其中包括基础的传媒知识、法律、道德规范,理解选择、进行对传媒信息删选的能力,如何使用大众传媒发展自己。

(二)进行对信息进行一系列的删选、紧随学生时代的信息,在主动传播正能量的同时,通过在宣传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同时,我们应该借助当代所发生的新闻热点、重大政治经济问题所发表具有鲜明的客观评论,对年轻的大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对错误的思想要及时开展批评讨论。

(三)以班集为单位把正能量的信息搬到手机上去,这样形成班级所呈现出的一种交互性的信息社交会所。例如:在班级里建立QQ群、建立飞信群、建立微信群等,形成以个人带动群体进行信息、进行交流讨论,加强管理。

篇4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1-0115-01

人们将1990年后出生的这一代人称为“90后”,他们区别在于80后的认真踏实,被这个社会冠以“疯狂、时尚、被溺爱、勇于接受新鲜事物”这些形容词。然而进入大学校园后的他们,由于自身存在鲜明的特点,对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加强90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高校迫在眉睫的事情。

一、90后大学生的特征

1.充满个性,自我中心意识强

“90后”作为这个时代一个年轻的群体,他们充满着对这个世界的新鲜感,急于想要证明自己,证明自己的存在感,证明自己的想法。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缺少团队意识,个性独立,不满周围的人对自己的生活提出各种各样的意见,但是其他方面极度依赖自己的父母、自己的家庭,甚至周围其他的可用资源。

2.抗压能力差,易显现心理问题

同时,拥有“90后”这个标签的他们,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421”家庭结构长大下的孩子,一个人享受着3个家庭、4位老人甚至很多亲朋好友的宠爱。他们小的时候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过度的溺爱往往使他们无法适应人人平等的校园,对于生活、学习等环境的突然变化产生不适。同时,这个状态的持续会使他们精神不振,甚至引起心理问题,更为严重的话,会走上犯罪的道路。

3.对网络过度依赖

“90后”进入校园后,手机和电脑占据了他们日常生活中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男生沉迷于游戏,女生则沉浸在电视剧和淘宝等方面。而长时间熬夜玩手机会导致视力下降,精神状态不佳等问题。这不仅影响了他们的课堂学习和挤占课下学习时间,使他们缺少参加活动和与其他人交流的机会,同时也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产生危害。

二、如何加强“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1.开展大学生心理教育,提高心理素质

各大高校应积极开展思想教育理论课程,引导学生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拥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面对困难不屈不挠,遵纪守法。其次,高校应开展对大学辅导员的培训,通过他们专业素质的提高、教育观念的转变,为学生作出榜样,并且获得学生对自己的理解和尊重,便于开展后续的教育教学工作。

2.转变教育模式,培养学生兴趣

针对大学生的自身特点,高校应适当对过去固有的教学模式作出改变,增加思想主题活动开展的次数,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加以引导,让他们发挥自己的特点,感受自己存在的价值。逐渐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对周围的事物开始勇于接受挑战,乐于接受挑战,进而减少对网络的依赖程度,降低对手机、电脑等智能设备的使用次数,增加与周围同学、老师的沟通互动,敞开心扉,相信自己。

3.坚持以人为本,转变传统观念

国务院曾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意见中指出,要深入到学生中去,真正做到尊重学生、激励学生、帮助学生,在平等的位置加强对他们的情感沟通,关爱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思想教育工作者要善用赏识教育,从各个方面激励学生,增强他们的自信,发挥他们的潜力,获得同学们的理解与尊重,顺利开展教育工作。

4.构建网络交流平台

网络上存在的大量不良信息对学生的影响不容小觑,网络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合理妥善利用也能够成为一个改变大学生思想的平台。因此,建议高校辅导员老师积极开通微博、空间等功能,拉近与同学之间的距离,增强与同学之间的交流,消除与学生之间的隔阂。从过去单一单向的思想教育方式向师生互动的方式转变,充分发挥被教育者的主体作用,从而获得超出预期的教育效果。

三、结语

“90后”大学生作为一个社会群体,具有鲜明的特征。加强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其心理素质;要合理利用他们强大的好奇心和创新精神,帮助其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增强他们的自信,发掘其潜力,使每一位同学在自己最美好的时光里享受到一段美好的大学生活,使他们每一个人的个性都能够得到张扬和体现。

参考文献:

篇5

成本是商品经济的价值范畴,是商品价值的组成部分。是为过程增值和结果有效已付出或应付出的资源代价[1]。也就是说是为了达到特定目的而发生或未发生的,可用货币单位加以衡量的价值牺牲[2]。据此,大学生实习成本可理解为,为增强大学生未来谋生的专业技能,对其实习机会、实习过程予以投资所付出的经济价值。主要包括实习联系费、实习期间的房租、交通费、餐费、水费、电费、网费等等。

1、大学生毕业实习成本开支的整体描述。

近年来,大学生实习成本不论人均还是总和都呈攀升之势。笔者每年都注意选取上海、长沙、西宁、南宁、西安等地的部分大学的部分应届毕业生的毕业实习成本数据,统计得出,2003 年五地的大学毕业生人均每月实习成本780 多元,2005 年是1100 元,2006 年是1160 元,2007 年是1300 元左右,2008 年是1500 多元,2009 年达1520 元。这仅指大学生个人承担的费用成本。

2、大学生暑假实习成本开支情况。

调查材料一:海峡导报记者詹文等人于2008年8 月对100 位在厦门实习的大学生进行调查,调查对象为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厦门理工学院、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湖南大学、武汉大学等院校在厦门实习的大学生。统计发现:一是这100 名大学生,超过六成表示实习的目的是想锻炼自己;其余的实习生则是为了躲避父母约束,或觉得在家太无聊,别人都去实习了,就随大流而去实习。二是处于就业压力,近70%的大学生从大一开始,就利用暑假实习。三是许多单位不愿收实习生。这100 名大学生有79%是通过熟人推荐找到实习单位,其中63%是父母出面帮忙联系,其他大多是通过朋友、老师或师兄师姐等途径介绍的,只有21%的大学生是自己联系上实习单位。四是实习成本平均1704 元/ 月,吃饭和住宿是其中最重的两块。五是大多数单位不提供实习补贴。只有个别单位,对于有合作协议的对口院系会为实习生提供几百元的生活补助[3]。

调查资料二:南京工业大学应用数学系07 级一班学生对南大、东大、南财大、南工大150 位在校学生2009 年暑期实习成本做了调查。资料显示:一是联系实习单位难。这150 名大学生中有123 名(占82%)是通过熟人关系推荐到实习单位的,其中70%是由父母出面帮忙介绍的,其他则是通过校友、亲戚、老师等途径介绍。有27 位学生(约占18%)是自己联系实习单位的。此外,很少有人能一次找好实习单位,约90%的大学生找实习单位超过了一次,其中60%的大学生找过3 家以上才确定下来,还有个别实习生前后花了半个月找了10 家企业才确定实习单位。二是实习期间成本开支大。实习期按45 天计算,这150 名大学实习生实习期间平均成本达2577 元。其中,有87 人(占58%)的实习成本达到了3000 元;48 人(约占32%)的实习成本在2000-3000 元之间;花费1000 元到2000 元实习成本的仅有10 人,只占6.67%,花费1000 元以下实习成本的仅有5 人,约占3.33%。

不少学生反映,实习成本比在学校的生活成本要明显高出1 倍。而吃饭、住宿、交通成为开销的三大块。据分析,实习成本超过2000 元以上的学生,主要是外地学生,不少大学校园暑期关闭宿舍,且大学校园离城中较远,为了能正常实习,外地学生必须在城里租房住。此外,多数实习单位不负责实习生吃饭,因此,实习学生每天吃饭必须自己掏钱。

加之实习单位多数身居城中,吃饭成本较高,普遍超过了20 元[4]。可以想象,暑假短期实习的成本都有这么高,那毕业实习期间的实习成本就更不是一个小数目了。

二、大学生实习成本负担问题解决的必要性。

1、关系到大学生能否顺利成为技能型人才。

实习,特别是毕业实习的任务在于不断提升大学生的专业技能,进一步加深对职业与行业的了解,确认喜欢或擅长的职业;让大学生接触到真实的职场,以便毕业工作时更快、更好地融入新的环境,完成由学生向职场人士的转变;在于获取一定的实习经验,增强其就业时的竞争优势。如果大学生经济困难不能如期正常实习,或因实习成本负担过重而终止实习,就必然影响其高技能人才的成长或实习目的的达成。

2、关系到大学生能否坚持走专业化职业化道路。

大学生未来人力资本的专用性、职业性取决于大学生在校期间持续不断的专业学习、实习。在大多数实习生和用人单位没有形成法律上的

劳动关系,没有形成劳动合同上的劳务关系,用人单位没有义务付给实习生报酬的背景下,在国家还没有正式出台实习报酬的规定之前,我们如果没有能力解决大学生“实习成本”负担问题,实习单位如果让实习生拿不到报酬或者报酬很低,那就可以推测,平时连生活费都紧张的贫困大学生要维持半年的实习的难度,很可能放弃专业实习而改行或降低其专用性,在实习期间廉价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更不要说毕业实习期一年或两年了。 3、关系到用人单位能否持续拥有优质的人力资源。

大学生优质人力资源的形成不只是大学生个人的行为,还应该是社会各界共同的责任。企业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经济组织和用人单位,理应为大学生实习成长提供锻炼机会,而不能因为接受实习生要增加企业成本,而拒绝或不重视大学生前来实习。企业等用人单位要在社会责任与逐利行为的平衡中找到支点,要在政府有关财税政策的引导下,积极回到社会责任履行的平台上来,给予实习生一定的薪酬设计,确保大学生人力资源前期开发有序进行而不中断。只有这样,实习单位才有可能优先获得自己所需的各类人才,社会才能储备一定数量的优质的劳动后备军供用人单位选择。

4、关系到家庭企业社会能否和谐发展。

大学生的实习成本既具有经济成本属性,也具有机会成本、社会成本属性。一是实习成本牵涉到每个大学生家庭经济的整体开支和家庭幸福。有资料显示,四年左右的大学学费常常使一些没有多少经济收入的农村家庭和企业下岗职工家庭陷入“赤贫”境地;还有,在经济压力下一些大学生出现了心理障碍、偷盗问题;因学费开支,一些家庭经济拮据,而不惜债台高筑,其结果又引发一系列矛盾与问题。二是实习成本制约着实习企业人才培养机制的有效性,影响企业利益的再分配格局。一方面,企业缺岗少位,实习生动手实践少,特别是“不被理睬”,不付实习薪酬,就会加剧实习生与企业之间的矛盾,损坏企业口碑形象;另一方面,若大量使用实习生,按员工标准支付薪酬就会分割正式工的利益蛋糕,加剧实习生与正式工之间的竞争。如果大学生实习成本有财税政策做引导,或作依据,那么实习生、正式工、家庭、企业的利益承担底线就可能被认为没有被破坏,反而会趋向彼此相对满意,给社会和谐带来促进与活力。

三、大学生实习成本由谁来负担。

1、大学生实习成本应该由大学生本人及其家庭负担。

此观点的依据是为了减轻各地方财政负担。据国家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现值和国家社会人均教育经费支出现值等重要数据显示,培养一位大学生至少要花20 万,大学每节课的成本在50 元左右。国家的教育投入远远大于家庭的教育支出。近年来,相关的教育资源配套设施建设费用主要是通过各地方财政扶持实现,可见地方财政负担不轻。

其实,这种观点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与教育投资占GDP4%的国际线相比,我国教育投资的比重还不够;教育投资的方向与结构还不合理;对教育实习成本的投资几乎还是空白。当然,在大学生实习成本负担上,大学生及其家庭还是不能回避的。如果是寒暑假短期实习,其实习成本由学生本人通过家庭帮助还是能承受的;如果是毕业实习,由于实习时间较长(一般在半年以上),其实习成本由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承担显然是不够的,特别是对那些贫困学生而言,更是不可能的。

2、大学生实习成本应在企业薪酬设计中补偿。

此观点的依据是有劳有得。如果撇开大学生在校期间的阶段性专业实习,单就毕业实习的现状来看,其基本上是顶岗实习,更多地具有岗位就业特点。同时,有部分实习生通过签订劳动合同,与实习单位形成了劳动关系,甚至有部分实习生的人力资源在毕业实习的后阶段就资本化了。因此实习生根据按劳分配的原则享有薪酬是理所当然的。再者,企业作为社会成员,不管实习生是否为企业创造了价值,从社会责任履行的角度也应该给予一定的薪酬补偿,以体现企业的人本情怀和特有文化。

3、大学生实习成本应由学校、企业、政府、社会、实习生及其家庭合理分摊。

此观点的依据是大学生实习成本是一种社会成本。因为大学生的成长,不是大学生本人及其家庭,不是学校、企业等某一组织个体内生的演进过程,其获益者也不仅仅是大学生自身,而是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具有一定公共利益色彩的事情。在“外部效应”的影响下,大学生利用市场机制往往难以实现资源(如实习单位资源)的有效配置,还需要政府公共政策适当干预。具体地讲,就是学校、企业、政府、社会、实习生及其家庭等主体在实习成本的负担上要有所为。由于学校收取的学费,一般都包括了实习期间的有关联系费、部分实习材料费、基本交通费等,因此大学生实习时(这里的“实习”仅指学校统一安排的实习,不包括学生寒暑假自主进行的实习)的这部分费用应由学校承担,而大学生也要注意维护自己的知情权、利益权。至于实习期间的房租、餐费、电话费、网费、水电费等自然应由实习生本人及其家庭部分承担,或者由企业以合理的薪酬形式予以补偿实习生的实习成本。对于这点,笔者在“大学实习生薪酬设计的依据与选择”一文中已有论述。在这里,笔者要特别强调的是,政府的财税政策要对实习生的实习成本予以特别的支持。

4、大学生实习成本负担需要财税政策支持的理由。

(1)企业不愿意接受实习生。计划经济时代,高校实习由上级部门安排,不存在什么问题;实行市场经济后,“企业往往不愿接收实习生,怕影响到精力和金钱,珠三角大量的外资企业尤为突出”[5]。在买方市场下,不少用人单位追求短期用人成本最小化和产出效益最大化,不愿意培养实习生,增加人力物力负担;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强调工作经验,不愿意接受实习生,承担社会责任;一些企业担心实习生在实习中出现意外伤害,故尽量不使用实习生。当然,一些实习生因自身素质或其他因素,不能认真对待实习,使一些用人单位不愿意再接纳实习生。此外,实习学生专业水平的局限性和大流动性带来的不稳定性,也使用人单位顾虑“做嫁衣裳”

而不愿意接受实习生[6]。因此,需要财税政策引导和国家立法来约束。

(2)企业不提供实习补贴。有人曾对324 名法学专业学生实习时是否获得报酬进行了问卷调查和网上收集,统计结果发现[7],到

法院、检察院等机关实习的实习生分别有112 人和54 人,却没有一分钱报酬;到律师事务所和其他单位实习的实习生分别有67 人和91 人,虽分别有180 元和310 元报酬,但与实习生为实习单位所创造的利润相比相差甚远。目前,大学生实习中“免费打工”现象普遍,即使有一定的报酬,也与实习生劳动付出不呈正比,更不要说能补偿实习生的实习成本了。2009 年7—8 月,来广州实习的武汉某大学16 名学生,其中9人实习无报酬,而暑假实习成本花费2000—3000元[8]。此外,“倒贴实习”现象也常见。很多实习单位不仅不为实习生提供补贴和报酬,而且一些日常的费用如外出办事的交通费和餐费也要实习生自己埋单[9]。说起工资的事情,有些企业单位甚至说,既然是实习,就是一种学习,学习是要交学费的,哪有企业倒贴的道理。一些常年招收实习生的用人单位认为,不支付实习生工资是企业节省成本开支的一种方式考虑;利用大多数学生实习期间没有形成法律意义上的劳动关系这点,不付实习生工资和补贴;或者把实习生当作廉价的劳动力使用。 (3)实习基地建设需要财税政策支持。据专业调查机构调查显示,社会可供实习的岗位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实习的需要。金融危机以来,能提供实习岗位的企业大多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而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吸纳75%以上从业人员的中小企业却很少对大学生开放实习机会,二级城市实习职位更少[10]。以上海市为例,2008 年上海共有毕业生14.1 万人,2009 年毕业学生15.8万人,2010 年将达16.8 万人。而可供实习的岗位供不应求,2008 年,上海只组织了3.98 万人参加实习,仅占当年大学毕业生人数的四分之一;2009年由上海市教委提供的实习岗位与2008 年的岗位数大体相当[11]。可见,在企事业单位不能满足大学生实习的情况下,必须在政府主管部门主导下,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由政府出台税收优惠等各种政策,鼓励企业积极联合国际国内知名企业与高校密切配合,共同建立和提供大学生就业实训基地。

(4)学生利益维权没有取得法律政策的有力支持目前,国家还没有法律条例对实习这一概念进行定义,没有明确其适用范围;没有规定各企事业单位接收实习生的责任、义务、激励机制、补贴、评估考核办法;没有规定大学生实习劳动、安全、报酬等管理办法,保障学生的合法权利;没有培养全社会的实习概念和意识,使之成为一种制度。因此,实习生很难用法律条例或政策为自己维权。

四、大学生实习成本负担与财税政策支持的关系。

1、从大学生实习成本负担对财税政策的影响来看。

大学生实习成本负担就是对大学生实习成本的一种投入。对实习成本负担越多就意味着为大学生提供的实习机会数量越多,实习质量的保障越高;而实习的机会越多,质量保障越高,就越有利于技能型人才的发展;而优秀的技能型人才越多就意味着对社会的贡献就越大;从长远来看,其上缴的“流转税”和“个人所得税”就会越多,对国家财政政策的支持就越有力。可见,大学生实习成本的投入与高技能人才的发展呈正相关关系,而高技能人才的发展又与税收收入呈正相关关系,故大学生实习成本的投入与税收收入也呈正相关关系。

有关数据证明,从20 世纪70 年代到90 年代中期,美国的适龄劳动群体中,接受过16 年以上教育培训人员的年薪水平远远高于教育年限较少的群体。同样,在我国各类收入群体中,接受过较好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的技能型人才的收入水平和收入增长速度都是较高的。

此外,“明瑟收益率”原理也能证明二者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明瑟收益率”是国际上教育年限收益率的通行指标[12],是利用明瑟收益函数计算的教育边际[!]收益率,它反映受教育者多受一年教育的收入变化率。随着在我国收入分配格局的不断变革,教育因素对个人收入分配的作用越来越大。可见,对实习成本的投入,能促进技能型人才发展,进而能提升高技能人才的个人收入水平和纳税能力,丰富税源结构,增强国家财政实力,构建稳固强大平衡的公共财政体系。

2、从财税政策支持对大学生实习成本的负担影响来看。

财政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是通过财政支出投向与结构上的引导,税收负担水平的相机调整,结构性税制的区别对待等制度安排来发挥作用的。财税政策对大学生实习成本的负担主要表现在导向与扶持功能上。

从行为规范的意义上讲,就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社会经济目标,主动调整财政分配过程和分配关系的基本准则和行为方式,也就是引导微观经济主体(如企业)选择确立“道路规则”。如为适应后工业经济时代对人才的需求,2005 年10 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就进一步明确了财税政策扶持技能型人才发展的政策导向;为培养技能型人才,规范高等院校大学生实习,从2009 年1 月起广东省就《广东省高等学校学生实习与毕业生见习条例(草案)》向社会广泛征集意见。

从政策操作层面上看,就是公共部门通过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过程,所形成的既定社会产品分配模式,也就是凭借税收负担的差别对待、公共支出的重点投入,以体现政府鼓励抑或限制某一产业或部门发展的政策意图。如针对职业教育实训条件这一薄弱环节,2004 年,教育部和财政部专门出台了《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推进职业教育若干工作的意见》,拨款1.1 亿元,共支持了50 所职业院校的实训基地建设。2005 年,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对职业教育投入100 亿元,重点用于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

可见,财税政策的导向与扶持功能巨大的。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存在“外部效应”,市场机制自身往往难于实现资源(实习资源)的有效配置;加上一些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如接受大学生实习)方面存在“搭便车”的心理,淡化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这样,就需要政府加以适当干预,通过制定大学生实习成本合理负担的财税政策,通过财政补贴、贴息、税收减免等形式来引导企业接受大学生实习。

五、构建大学生实习成本的财税政策支持路径。

1、在国家职业教育的投资现状中把握现行财税政策存在的问题。

为了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从1986-2001 年,16 年间全国职业教育财政投入共计9 亿元;2004年,为改善实习条件就投资1.1 亿元;2005 年,为建设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就投资100 亿元。这些财政投资在促进技能型人才发展的同时,仍然存在如下问题。一是涉及高级技能型人才发展的财税政策散见于各类法律法规中,政策取向缺乏系统性。使得技能型人才成长(如企业接受大学生实习的补贴与激励标准,企业与高职院校合作建立实训基地的相关支出,能否如实税前扣除)的相关财税政策的覆盖范围不再存在明显的真空领域。二是公共财政教育投入总量少,市

(地)一级政府可调控的财力不足,还没有达到4%的教育投资基本底线。三是财政支出结构不尽合理。向一般竞争性领域投资过多,形成财政供给“越位”;而对社会公共产品如社会保障、基础教育、重点事业、基础设施、环境保护和科研等方面保障不足,形成财政供给的“缺位”。四是预算外资金收支管理缺乏统一协调,在预算管理上还没有单独编列技能型人才专项预算。五是还没有健全公共资金投入的绩效评价体系。 2、在深化公共预算改革的过程中建立实习成本单独列示的预算制度。

目前,对技能型人才教育培训的资金投入存在政出多门的现象:各级教育部门的高等和中等职业教育经费、各级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拥有的职技培训基本建设资金的二次预算分配、税务系统以税收优惠形式体现的促进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税式支出预算、民政部门对民间组织技能型人才培训的支出等。为此,有必要借鉴市场经济国家的复式预算体系中的特别预算形式加以单独列示,结合推进中的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按照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类型与模式,建立以政府财政部门为主导,以教育系统部门预算为基础,重新划分技能型人才教育与培训投入的收支分类基础,逐步推行跨越部门边界的“以实习成本投入为编制基础”的“跨部门预算制度”。

3、在设立大学生实习专项资金的基础上健全绩效评价与追踪问责机制。

为了确保大学生实习资金使用效果,必须建立实习专项资金,并且对其使用绩效进行评估。大学生实习专项资金是指具有特定使用范围,专项用于大学生专业技能实习建设所需单独核算的资金。只有在规范上下工夫,才能确保专项资金使用的安全、有效,才能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一是预算编制力求规范、刚性,实施“以结果为导向”的绩效预算。

二是对项目结余资金要加强管理,使用实习专项资金的单位要按照预算批复的要求,积极组织项目实施,加快项目执行进度,对已经执行但当年尚未完成的项目所形成的专项结余资金,要按照预算管理的要求,纳入下一年度预算;对于已完成的项目形成的净结余资金,原则上应上缴财政,如需由项目单位留作自用,须报经财政部门同意,不得随意处置。三是严格专项资金的支出管理,坚持“专项核算、专人管理、专款专用”的原则,严禁挤占、挪用专项资金。四是严禁滞留、截留专项资金,要及时发挥专项资金的作用。五是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加强监督检查,推进项目绩效评价以及绩效考评公开激励机制构建,逐步完善教育部门内生性的实习成本投入绩效自评机制,结合外部财政收支审汁和绩效审计的环境约束,探索建立相应的追踪问责与奖惩机制。六是要防止专项资金闲置浪费和低效率使用。

4、在推进阳光财政体系的过程中完善区域间实习资源的流动配置。

为了保证大学生在不同的区域间平等的享有实习机会,因而各地区之间必须提供均等的公共服务,如果基层财政财力困窘,就必须从上级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补助。也就是说要通过财税杠杆构建一个相对公开公平的关于实习成本投入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体系。

然而,我国财政转移支付所涉及的资金,在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纵横交错的流转过程,缺乏一种有序的运行轨道与道路规则。每年中央财政对地方的资金转移,其测算依据与最终结果,不仅普通公众难于了解,即便是地方政府之间对彼此资金配给的详细状况也互不知晓,具有较为浓厚的“暗箱操作”色彩。为此,公共财政体系建设的核心要义不是编制预算,而是逐步实现财政管理的阳光化进程,营造一个全社会都来关注实习成本负担和技能型人才跨区域实习不受歧视的社会氛围。

5、在构建校企合作产学一体的教学模式下实现大学生实习成本补偿多元化。

在促进高级技能型人才发展问题上,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构建和谐互动的合作伙伴关系,不仅是我国人才发展的一种战略,而且也是市场经济国家的基本经验。例如,在德国,政府出面干预,使产学合作制度化,使学校和企业相互支援、共同受益,已积累了相当成功的经验。一方面,企业依据曾经给予学校的财力支援比例分享教育成果;另一方面,学校培养企业所需人才,以接受企业的资金援助。同时,德国政府设立“产业合作委员会”,对企业和学校双方进行监督,对接受学生实习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财政补偿。对不接受大学生实习,或不愿意大学生来就业的企业则增加一定的税金,当然也会公布因教育水平低而不能满足企业需求的学校名单,减少或停止其财政支持,以此促进产学之间的互动合作。

6、在立法和政策制定和完善的过程中确保大学生实习有章可循。

目前,有不少地方政府出台大学生实习与见习、就业与创业的鼓励政策,如财政补贴、财政优惠、财政贴息等财税优惠政策。而且广东省率先出台了《广东省高等学校学生实习与毕业生见习条例(草案)》。草案规定,国家机关、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应当按照在职职工的一定比例接收学生实习,具体比例由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确定。除此之外的企业,政府将采取扶持和奖励的方式,鼓励接收学生实习见习。条例草案还对建立大学生实习基地、见习基地等作了详细规定。这样,就为大学生实习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政策法律依据。

7、在具体操作层面上重点建设好四个制度。

篇6

在我国高等教育工作稳步发展的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角度进行分析,国内高校开展的就业指导过于强调服务功能,侧重于对就业政策和相关信息的宣传,而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和意义。因此,在新时期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必须促进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从而全面实现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特征

1.导向性。在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成才观、就业观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尤其是对于缺乏社会经验的大学生而言,如果不能对他们进行科学的引导,极有可能导致部分大学生就业中出现认识偏差,无法正确树立自己的就业方向和目标。在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必须认清教育对象的个性发展特征、心理特点与实际需求,尽量避免盲目的政策宣教,而是要从实际出发,引导学生提高自身对于就业的认识,从而不断完善自身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特别是在社会经济形势不断变化的背景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树立面向基层的就业观念,打消他们好高骛远或自暴自弃等不良就业情绪。

2.专业性。在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专业性是促进相关工作全面发展的内在需求,也符合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要求。新的高校教育形势对大学生就业指导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与要求,而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思想政治教育,更要注重专业性发展问题的深入研究与实践。大学生就业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性主要包括:就业指导工作队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内容的专业化,教师必须具备心理学、教育学、咨询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在工作中展现政策的敏感性,以自己丰富的工作经验,不断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内容的专业化,从而促进相关工作的全面开展与进行。

3.时效性。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是指大学生在有限的学业阶段内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帮助解决大学生学习阶段、就业期间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具有鲜明的时效性。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还必须紧紧围绕他们的就业实际问题和困难开展,及时解决他们在就业过程中的情绪、心理和思想问题。

二、强化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在新的社会经济与高校教育背景下,为了全面实现高校的人才培养与教育目标,必须在对各类问题进行综合分析与全面考虑的基础上,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强化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笔者结合多年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经验,总结了以下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1.组建专业化的高校就业指导队伍。在高校就业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结合现阶段的形势和需求,组建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特别要注重强化就业指导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高校就业指导队伍的人员构成、培养计划、培养目标等都应纳入到高校的总体工作规划中,对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不断强化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总体能力与水准。另外,在高校就业指导队伍的组建中,既要保证人员的数量,又要保证人员的专业化,定期对于就业指导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促进他们思想觉悟与政治水平的提高,以满足各项工作开展的实际要求。

2.改进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校园中“象牙塔”式的封闭氛围已经逐渐被打破,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于就业问题的理解也普遍存在较多的认识偏差。所以,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中,教师必须采取多种方式与方法联合应用的策略,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由封闭型向开放型的转变。针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与个性发展需求,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力争摆脱与社会需求脱节的封闭型教育方式,更多地关注学生在就业中面临的现实问题,加强开放型教育方式的研究与实践,促使学生更加勇于面对社会与现实。

3.加强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相结合。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大学生面临的社会就业岗位与就业方式更趋于多元化,如何充分发挥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和作用,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应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在新时期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必须坚持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相结合,尽量避免理论宣教过多而缺乏实践的状况,那样将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过于表面化,而无法取得预期效果。因此,在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是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教师应在认真总结相关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努力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规律、新方式、新方法,而且要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影响力,从而在促进就业指导工作中,大学生接受更为专业、正规、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必须认识到其重要性,而且要充分发挥就业指导的服务功能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作用,进而在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的前提下,促进当代大学生思想认识和政治觉悟的全面提高,这对于大学生的今后发展都是具有重要影响的。

河北省社科联科研题目:《扩招背景下后金融危机时期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课题编号(20110387)。

课题组成员:冀玉然 段淑娟 路成林 杨乃彤 夏向阳 罗占军

参考文献:

[1] 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 钟义红,黄丽娜等.论当前大学毕业生的择业心理问题及其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7(26).

[3] 王伟利.大学生就业指导现状分析和对策研究[J].社科纵横,2007(11).

作者简介:

篇7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研究理论成果概述

科学研究的理论成果一般通过专著和学术期刊与学术论文体现出来。笔者对利用网络和西南大学数字图书馆检索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发现学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专著较多一些,代表性的著作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项久雨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蓝天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唐志龙、罗剑明共同编著的《思想政治工作价值论》。相对而言,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研究的专著少有问世。

目前学术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研究的成果主要体现在学术期刊和学术论文上。笔者通过文献调查的方法,以1980年到2016年为检索时限,分别在CNKI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进行检索,结果见表1。笔者通过合并,得到20篇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密切相关的文献,其中硕博论文7篇,核心期刊5篇。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理论研究观点概述

通过梳理发现这些学术论文和期刊研究的中心问题主要集中在内涵界定、实现途径、困境与对策、实现的层次几个方面。另外也有涉及实现规律、实现的条件研究。

(一)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内涵界定

学界目前对其内涵界定形成了较为统一的观点即认为:作为价值客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属性通过实践活动去满足特定的价值主体(大学生)的需要。同时特定的价值主体(大学生)又在自身需要被满足的过程中不断地去提升自我,提出新的要求。

如张亚丹就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客体通过教育活动对作为价值主体的大学生的需要的引导、满足和提升,促进价值主体的需要与价值客体属性和功能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的良性循环”[1]。还有张捍东认为“所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就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认识活动中建立起来的,价值主体通过创造性的劳动作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自身属性和功能来满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主体的需要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主体的需要被思想政治教育满足的效益关系”[2]。

(二)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困境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具体实践中收到的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困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有效实现的原因何在。研究者们从不同角度分析得出了众多不同的结果。归结起来大致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一是作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主客体本身的不利因素;如王东辉从后现代主义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不利影响出发,分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面临的困境。具体表现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受到后现代主义的质疑和否定[3]。

二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创建实践活动过程中出现的不利影响因素。李洁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障碍做了概念界定,认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过程中不利于其潜在价值向显在价值升华的因素总和。并且根据不同的标准,将其划分为社会障碍、学校障碍、家庭障碍;物质因素障碍、精神因素障碍;经济障碍、政治障碍、文化障碍[4]。

(三)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途径

学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途径的研究是比较集中的,其中比较有权威性的是项久雨的观点。他从根本途径、基本途径、具体途径三个层次做了分析总结。并且认为实践是根本途径;“灌输”和“接受”是基本途径;课堂教育,管理教育等具体教育方式则被归类为具体途径[5]。研究者们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研究也更多的是从这三个层次出发。这些研究既包括具有一般意义的实现途径也包括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困境或障碍的研究。例如张捍东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包括课堂教育、文化环境浸染、因特网教育、管理教育等[2]。中山大学的冯诗琦、龙维从关注接受主体需要的满足方面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途径[6]。

也有部分研究者另辟蹊径从优化内部和外部条件来论述实现途径。付有能、陈燕浩从优化宏观环境和建设微观环境的角度出发[7],陈草从资源合理利用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角度出发分别探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途径[8]。

(四)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层次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有无层次、如何划分的问题上,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山东大学的刘贤峰根据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功能划分为社会价值、集体价值和个体价值三个层次。因此他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层次就应当是个体价值、集体价值和社会价值三个方面[9]。张亚丹从客体主体化和主体客体化过程出发得出了不同的结论,认为理解、认同和运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所包含的三个层次。并认为理解是最低层次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内化的基础;认同内化的标志;运用是外化的表现形式[1]。

三、现有研究的问题与不足

总体来看,学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研究是十分关注的,对其理论研究从无到有,并在不断深入。但就目前研究成果来看还有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创新性

根据笔者查阅到的相关资料来看,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价值实现途径”上,且内容大同小异。更有研究者直接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一些研究成果直接套用在“大学生实现政治教育价值实现上”,没有针对大学生这一特定人群进行详细分析。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与其他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没有实质的区别,不能够体现大学生在大学生校园生活中以及即将迈向社会进一步社会化的身心需要。这些都表现了当前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研究缺乏创新。

(二)系统研究不足

当前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少有专著出现,并且现有的学术期刊和学术论文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是论述其中一个焦点问题,或是在兼论另一个问题。这些研究都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某一方面研究,甚至各个研究成果之间是有冲突的,不能在总体上把握也没有准确把握各个焦点问题之间的联系。这就使得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缺乏系统的整体的研究。

四、未来研究展望

(一)观照大学生这一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主体的特殊性

大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主体中的一个群体,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有着不同于其他价值主体的特殊性。也正是由于这一原因,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引起了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

随着社会生活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深刻而又快速的变革,特别是随着招生并轨、收费上学、就业时的双向选择等,他们的价值观和行为取向呈现出了复杂化的变化。首先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在增强,在面对问题时看重的是自我的判断与选择,而忽视权威的指导。其次大学生在价值目标的倾向上已由集体利益向个人利益转移,越来越多地重视个人发展,逐渐轻视社会责任、集体责任。在价值评判的标准上,更多地以个人价值为标准评判是非对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也正在解决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正确解决日常遇到的问题和适应生活的需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因此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研究,应当更多地关照当前大学生群体的这一独特社会属性。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