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科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5 14:57:3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近代科学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近代科学论文

篇1

传统的评价观的重心在于获得结果。在进行课堂教学评价时,常常采用这样一种做法:确定一个评价指标体系,制定一套评价用表,由特定的人或群体对某堂课进行打分,然后综合统计,计算出总分,取得一个评价结果,以量化分数定质量。在新的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评价以评价对象的发展为目标,更强调解释评定分数的内涵,寻找和分析评价对象的发展优势及阻碍其发展的问题所在,要求开展多元评价,以质性评价整合量化评定,这就是所谓的发展性评价。但如何进行发展性评价,一直是校长最关心的问题。领到了新的任务而又一时找不到完成任务的方法,的确是使人焦虑的事。尽管如何进行发展性评价,目前还处于探索之中,笔者还是愿意将自己的探索贡献给校长们。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评价中应引入现代统计学的一些理念和方法来解决这个难题。

一、“多值估量法”适用于多元评价

多元评价是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思想,评价者是多元的,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乃至被评价的任课教师本人都可以参与评价。多值估量法是对多元评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的一种较好的统计方法。多值估量法是由多位评价者对同一评价对象的各个因素在各个等级上的属于程度进行评判的方法,它可以避免评价者因所站的角度不同而给评价带来的误差。已往进行课堂教学评价多采用二值判断,如就学生课堂的情绪状况进行评判,我们设定几个等级——很好、较好、一般、不好,评价者就某一个等级的判断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属于(自信度是10),要么不属于(自信度是0)。而事实上,当该评价者认为其属于“很好”的等级时,可能并不认为完全“很好”(感觉不够完美),但又不属于“较好”的等级,所以只有划在“很好”的等级里。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利用二值判断易导致某些判断结果不十分准确。多值估量则有了较好的改进,同样是判定“很好”,却可以表达出属于程度,如从0到10,这样就可以使评价更准确。试举一例,说明使用多值估量法的操作程序。为了计算简便,我们选取两类评价者(实际评价中可能会有多类)。这两类评价者是5位教师和7位专家。他们对某教师的3种因素进行评价。利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处理数据。上表是评价时评价者的评价结果:由上表可知,该评价者认为:“Ⅰ”因素处于较好等级且自信度分数为10,故评为“较好”;“Ⅱ”因素处于差的等级且自信度分数为5,其认为比差还要低一点或高一点,故评为“差”;“Ⅲ”因素处于很好等级且自信度分数为9,故评为“很好”。计算时,分这样几步走:1.计算某一个评价者的评价结果,用自信度矩阵Ci表示,计算的结果是这个人的评价结果。之后,将每一个评价者的评价结果用自信度矩阵表示出来。2.同类评价者的自信度矩阵求和,以获取同类评判者综合的模糊评价矩阵。3.将多类评判者求模糊矩阵,求得各类人员的综合评价结果。这一运算过程可以由计算机统计软件完成,将每个评价者的评判数据输入,编制程序,输入表达式,则可获得结果。

二、“程度分析法”确定影响因素

篇2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我校学生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为重点,丰富我校学生的学习生活,促进我校科技教育的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热情。

二、活动主题版权所有!

探索与创新

三、活动内容

按照区教体局的文件的要求我校这次科技节活动主要包括四项内容

⒈中学生创造活动

⒉中学生电脑制作活动

⒊科普知识宣传教育和竞赛活动

⒋开展读书(名著、科普书籍等)活动

四、实施步骤

(一)宣传发动阶段(月日至月日)

各班要高度重视这次科技节活动,立足本班实际,按照学校团委的统一部署,确保活动落实到实处。要按照“班班有活动,人人都参与”的总体要求,围绕“探索、创新”的活动主题积极参加,扎实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二)组织实施阶段(月至月)

各班要在认真宣传发动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好暑假期间,做好活动的安排,积极组织和引导学生扎实开展科技节系列活动。

⒈科普知识宣传教育和竞赛活动

各班要积极通过板报、宣传栏等活动阵地向全校学生宣传科普知识,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人类社会科学发展史和古今中外科学家的有关知识,了解科技进步与教育发展的关系,激发学生爱科学、讲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学校将于九月份开始进行黑板报比赛,九月主题:古代科技、近代科技;十月主题:现代科技。每月底由学校团委、学生会组织进行评选,并设立奖项:一等奖(每级部)奖励班级量化分分;二等奖(每级部)奖励班级量化分分;三等奖(每级部)奖励班级量化分分。

学校将组织以级部为单位的全校性的科普知识竞赛活动。竞赛内容包括:科学发展史(古代、近代、现代科技)、古今中外科学家的知识和教科书中的知识。

竞赛形式:笔试、闭卷(分高中组、初中组两套试题)

竞赛时间:月中旬

具体安排:每班推选名同学参加由学校组织的知识竞赛,采用百分制,取名同学的总分为指标,按从高到低确立奖次。

一等奖(每级部)奖励班级量化分分;二等奖(每级部)奖励班级量化分分;三等奖(每级部)奖励班级量化分分。

⒉中学生创造活动

主要包括四类:

()发明创造类:指利用有关科学理论知识做出的新颖独特、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即“小发明”、“小创造”、“小制作”。

()创意设计类:指因原材料、工艺等限制未能做出发明创造的实物,但根据科学原理和发明创造方法完成的创新设计。

()科学幻想画类:指着眼于新世纪人类生产、生活因科技的发展可能呈现的巨大变化,通过科学幻想,绘出未来科技、生活的美丽画卷。作品要求:可用油画、国画、水彩画、水粉画、铅笔画、蜡笔画、版画、粘贴画等绘画技巧、风格及使用不同材料表现;作品规格一律为×,横竖均可。

()科学论文类:指源于科技活动撰写的科学成果论文。如:实验报告、考察报告、观察报告、调查报告、研究报告等

以上四类活动每班于月日前各上交校团委两件作品,学校届时将组织学校领导、有关老师进行评选,评分标准为分制,一等奖(每级部)奖励班级量化分分;二等奖(每级部)奖励班级量化分分;三等奖(每级部)奖励班级量化分分。

⒊中学生电脑制作活动

主要包括五类:

()电脑绘画类:运用各种绘画软件完成的绘画作品,包括组画、连环画或是单幅画,单纯的摄影作品不属于此项活动范畴。

()电脑动画:运用各种动画软件完成的二维、三维电脑动画作品。作品容量应不大于。

()电子报刊:运用各类文字、动画、图形、图像处理软件,创作的电子报或电子刊物。电子报应该有报名、刊号、出版单位或出版人、出版日期、版面数(至少四个)、导读栏(真实或虚拟的)等刊物所包含的要素。

()网页:使用语言或网页制作工具编制的阐述某个主题或传递某类信息的作品。大小不超过。

()程序设计:以各种计算机程序语言编写的具有较为明确的设计思想、贴近中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程序设计或游戏软件。提交的作品中应包括源程序、流程图和帮助。

以上各类作品制作,要求学生独立进行创意、设计并自己制作,指导老师可以给与一定的指导,但不能直接参加制作。并于月日前上传到学校服务器上的科技节电脑制作”文件夹中,并注明班级和作者,每班上交作品二至五件。一等奖(每级部)奖励班级量化分分;二等奖(每级部)奖励班级量化分分;三等奖(每级部)奖励班级量化分分。

⒋开展读书活动版权所有!

学校组织同学们在暑假期间“读名著、颂名诗、看名片、学名人”的活动,强化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科学态度,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能力,完善学生的思维方式,同时开阔学生视野,掌握科学知识。学校将以级部为单位组织“读书笔记”比赛,一等奖(每级部)奖励班级量化分分;二等奖(每级部)奖励班级量化分分;三等奖(每级部)奖励班级量化分分。各班于月日上交校团委二至五篇读书笔记。

(三)成果展评阶段(月份)

各班要认真在全班学生中进行宣传、发动,并按时、按量的完成,学校最后将评选出在整个活动中表现突出的班级和个人予以奖励,班级团体总分按照以下标准:

科普知识宣传教育和竞赛活动占

中学生创造活动占

中学生电脑制作活动占

读书活动占

届时学校评选出在整个系列活动中的优胜班级:一等奖(每级部)奖励班级量化分分;二等奖(每级部)奖励班级量化分分;三等奖(每级部)奖励班级量化分分。并将优秀作品进行展览及上报教体局参加全区的比赛。

篇3

科学知识社会学(SociologyofScientificKnowledge,以下简称SSK)自20世纪70年代初在英国诞生后发展势头一直很迅猛,目前在国外社会学研究领域占据主流的地位。但在国内,人们对SSK的认识却只能说是刚刚起步。国内对SSK的最早介绍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当时南开大学的刘甭浦教授在其主编的《科学社会学》一书中对SSK有初步评价。20世纪90年代末,国内第一本对SSK进行系统研究的专著《科学的社会建构—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理论与实践》产生,一些主流的社会学和哲学杂志也开始密集地翻译SSK的论文,一些出版社则系统地引人了SSK的主要作品。尽管一直受到激烈的批评,但笔者认为SSK的研究也有其合理成分,如果对其作深人的反思,并从中得出有益的东西,则对我们的学术进步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一、SSK产生的理论传统及历史背景

1.SSK的学术思想渊源。SSIC有多种学术思想渊源。该学派的代表人物马尔凯声称,他们是在库恩的哲学思想影响下,在批判了传统的实证主义科学观之后,研究科学知识的相对性和社会内容的学派。科学社会学家本?戴维指出:这个学派是在“反实证主义”哲学(、现象主义、社会学中的人类学方法)兴起和科学哲学中相对主义、建构主义的影响下产生的。并且,它与迪尔凯姆和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传统相联系。国内研究SSK的著名学者刘华杰则认为,SSK的思想可以追溯到19世纪德国图宾根学派的“教会编史学”、旧知识社会学、科学哲学家库恩后期的哲学及对传统科学哲学的反对。据此,可以这样认为,SSK既是对传统知识社会学的继承,也是对正统科学社会学的批判,更是在科学哲学尤其是库恩的思想影响下形成的。

2.SSK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仅仅从思想渊源上解释SSK的产生,并不能完全说明其何以在短短的几十年间迅速发展为全球范围内科学人文大战的最主要根源,还必须对SSK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予以特别的关注。在西方,自柏林墙倒塌、冷战结束以来,硬科学(自然科学)在其自身发展中遇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无法解决的困难如巨型化、实验周期延长等,其负面影响开始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人们对科学家的信心和信任有了持续的丧失。而另一方面,向来被自然科学压倒的人文科学认为科学实验室获得的太多资助与其产出是不成正比的,因此极力反对政府对自然科学的过多投资,认为人文科学应该享有和自然科学同等的地位。以上这些情况诱发和助长了对科学本身的考察,为以反对科学权威为主要特征的SSK提供了最有利的发展契机。在过去,国内对SSK社会文化背景的介绍普遍有所忽略,而这恰恰是全面理解SSK产生和发展的关键。

二、SSK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SSK诞生于英国,后来走向欧洲其他国家、美国等。其在欧洲的代表人物有布鲁尔(D.Bloor)、巴恩斯(B.Barnes、马尔凯(Michael.Markey)、柯林斯(H,M.Chins)、拉图尔(Bruno.I,atour)、谢廷娜(Ka-rinD.Knorr一Cetina)、埃奇(D.0.Edge)、惠特利(B.Whitley)等人,而在美国的知名学者为夏平(Shapin)、皮克林(Pickering)和平奇(Pinch)。SSK学者从科学争论、实验室方法、科学家的文本及话语研究这三个场点展开研究,得出了不少成果,其观点从产生到分化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既有极端的也不乏温和的。下面是SSK学者的一些主要观点:

1否定自然界在科学知识产生过程中的决定作用。自18世纪启蒙理性主义诞生以来,科学知识一直被看做“自然之镜”,经验事实和逻辑规则决定了什么是科学知识,自然界作为科学争论的首要及最终仲裁人和确定者,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SSK学者认为,科学思想并不是由客观的经验观察来检验的,人们也并不是按照与事实证据一致的原则来对相互竞争的理论进行选择的,因而,以往人们将自然界的性质和作用完全地夸大了。拉图尔认为,一个被科学家作为事实而接受的陈述被视为是由自然界决定的,但这一点并不会使这个陈述变成真理。谢廷娜也说;“在实验室里我们找不到描述主义所看重的事实和现实,实验室所表现的是尽可能排斥自然而不是包含自然于其中。”在这一看法上走得更远的是柯林斯,他直接宣称:“在科学知识的构造中,自然界仅仅担当极小的或微不足道的角色,甚至根本就不起作用。”总的说来,SSK学者认为,自然界不能决定什么是真理性认识;科学不会是建立在经验证实原则上的高度客观化的事业,其客观性极弱;不是自然界决定科学知识的形成,而是科学家的社会行为决定了自然规律要如何界定;科学理论并不是对自然的真实反映,自然界在确定科学的本质和真理上没有任何发言权。

2.科学知识在本质上是由社会建构的。正统的科学哲学家们向来认为,科学研究中存在发现和辩护两个过程,其中属于内部因素的辩护过程(归纳、逻辑推理等)起最重要的作用,科学从根本上是不受外部社会影响的。SSK学者则认为,恰恰相反,科学具有极强的与境偶然性和当地特质,社会性因素对知识具有更强的制约作用。马尔凯曾这样断言:“……至此,我已提出一个基本观点,即科学的内容就产生于科学外部的社会和文化因素的影响。”可以说,几乎在SSK学者的所有著作中,科学的社会建构性质都得到了充分的描述,他们尤为强调的是社会交往在科学知识形成中的作用。在《实验室生活:科学事实的建构过程》一书中,拉图尔和伍尔格详细考察了科学研究人员在实验室是怎样交往的,科学论文又是怎样在这种交往中产生的。而谢廷娜则重点强调,科学知识不仅受科学研究人员内部交往的制约,还受外部社会交往的制约。例如,为了得到工业界和出版界人士的帮助,为了得到政府官员的支持,为了在大学里谋取一个职位,都可能使一位科学研究者改变自己研究项目的名称和程度,甚至改变自己科学论文中的关键内容。总之,SSK学者坚持认为,科学知识其实就是社会建构的产物。

3.科学知识评价实际上是科学家的共同磋商及利益竞争。SSK学者认为,经验事实和逻辑程度并不能确定什么是科学知识,因为它往往无法判断什么是好的理论。一个科学成果得到确认其实是科学家磋商(negoianon)的结果,而通过科学磋商建立起来的结论就不是对物理世界的确定性说明,只是被在特定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中的科学家们认为是正确的主张而已。科学知识在商谈与决定的链条中得以构成,这是一个包含修辞手法、语言技巧、科学家威信以及其他符号资源在内的说服与被说服的过程,其中资源关系、利益的融合与分裂等具有重要作用。巴恩斯指出:“事实是被集体界定的,任何知识体系由于其制度特征,必然只包含集体认可的陈述。”他还坚决认为,在科学知识社会学中,知识的社会磋商应该是一个合法的、实质上是一个基本的、然而在很大程度上尚未得到探讨的知识社会学的主题。

4.科学其实与其他文化一样,并不具有更多的真理性和更优越的地位。布鲁尔指出,人们以往是通过把科学当做某种圣物来对待而使其不受社会学审视的影响的,这其实是一种根本性的错误。他提出的强纲领性核心原则—对称性原则主张应当用同种类型的原因来解释理性信仰和非理性信仰。在SSK学者看来,科学就是一种文化,也是处在一定社会建构过程之中的信念,它是相对的,没有名副其实的“普遍有效性”,不存在科学的理性、客观性和真理的普遍标准。进一步地,SSK学者还认为“学科间的界限是约定性的,要使这些界限具体化,要把它们视为内在于不同领域或不同学科之间的不可违背的界限,肯定是一种错误”,而“这些界限与保护和维持这些社会集团自身的认知权威、智力霸权、职业构成以及借助于这些界限能够控制的其他的经济和政治力量直接相关”。总之,SSK从科学是一种文化出发,否定了自然科学知识具有至高无上的特殊地位,认为科学并不优于其他任何信念或知识体系,也并不比社会科学具有更多的真理性。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SSK对长期以来“科学思想和发现是由自然界决定的,而科学家研究自然规律的行为是受严格独特的科学规范和理性程序指导的,它不受社会因素的影响”这种传统观点提出了最直接的挑战。它以强调社会因素对科学的重要影响为基点,提出了一系列反对传统理性主义、知识的客观性和真理观的主张,就这一点而言,SSK有其创新和值得借鉴的一面。但SSK忽略了科学知识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在认识活动中的独特作用,走到了极端的一面,因而受到了众多的非议。

三、对SSK的批评

SSK关于科学本性、科学与社会关系等观点,已经被西方一些主流思想教育课本和权威部门制定的科学家行为规范吸收进去。在这一点上,SSK已经达到了自己的预期目标,成功地为自己的发展赢得了合法地位。但是,SSK并不因此而止步,它更多地试图把“理性”包含在“社会”之下,由此遭到了来自多方面的批评。这里主要讨论来自科学家、科学哲学家、科学史家及科学社会学的批评。

1.来自科学家方面的批评,最显著的莫过于索卡尔大战。在这次科学人文大战中,以美国物理学家索卡尔的诈文为导火线,物理学家、生物学家等众多科学家对SSK及其他一些后现代主义理论进行了严肃的批评,其规模空前。索卡尔指出:SSK及后现代主义者近年来的一些主张明显是一种放纵的胡说。比利时理论物理学家让?布里克蒙特对SSK的许多主张感到困惑和震怒,他指出证据对理论的不确定并没能瓦解科学的客观性,相反使科学的成功变得更为卓著。生物学家威尔逊则认为,SSK要摆正位置,把社会决定奠基在被检验过的和认真思考过的客观知识基础上才是科学的一切。佛兰克林对两个经典案例(柯林斯的实验者回归和皮克林的建构夸克)进行分析并表明:科学家选择某些理论或概念(如皮尔逊的四元相关系数、物理学家偏爱史坦福大学的E122实验而不是华盛顿一牛津大学的实验),是有着可靠的科学、实验与数学等方面的认识根据的,而不是靠科学家偏好或意识形态(如优生学的意识形态)的驱动。

2.在科学哲学家的批评中,劳丹与布鲁尔关于科学信仰解释权之争最有影响。劳丹1981年在《社会科学哲学》杂志上撰文,认为SSK是一种伪科学,其主张是荒缪的,“当且仅当信念不能用它们的合理性来说明时,知识社会学才可以插手对信念的说明’,。⑨劳丹坚信迪昂一奎因论点(理论不确定观点)不妨碍科学合理性标准的存在,恰恰相反,它反映了经验在科学理论选择中的作用。对SSK主张的对称性原则,劳丹认为,对称性只是一种虚幻,因为不论是科学研究的个体抑或群体,他们所持有的理性信仰和非理性信仰具有完全不同的产生条件,因而不可能对称。而在社会学解释模式是否为科学信仰的科学的、惟一的、优先的解释模式这一问题上,劳丹认为,科学在本质上是一种人类活动而不只是社会活动,社会学解释模式不会是惟一的和优先选择的模式。

3.科学史家的批评则在于,他们认为SSK的科学史案例分析存在不少历史常识性错误。科学史家平林克通过对历史事实的检验指出,在夏平与谢佛的“霍布斯一波义耳之争”案例研究中错误地表述了历史,歪曲表达了波义耳和霍布斯的实际工作。历史学家玛格丽特?C?雅各布指出,拉图尔对17世纪近代科学诞生的社会学分析在史料上存在着严重的错误和歪曲,其对英国历史的相对主义的诊释常常忽视了某些历史关键点,是通过谴责“现代性制度及其实践而获得的”。

4.在来自科学社会学方面的批评中,默顿学派指责SSK的做法是危险甚至是“发疯”和“邪恶”的,因为它摧毁了最牢固的人类知识大厦,会导致一种反科学。“利益模式”是SSK理论主张中最受科学社会学家批评的。朱克曼认为:“断言科学知识反映生产这些知识的群体的利益是不能令人信服的。利益模式不能解释为什么社会利益明显不同的科学家会经常持有相同的理论立场,也不能解释为什么有些科学家所采取的理论立场是与他们的阶级或职业利益相反的。”本?大卫则指出:“即使科学知识与其提出者的利益之间存在联系,这种联系也从未超出最初的创始阶段。例如在麦肯奇和马尔凯讨论的英国统计学案例中,精英主义、优生学与统计学方法之间的联系,在皮尔逊之后就消失了。”而在其他一些科学社会学家看来,利益模式的问题不在于将科学知识归结为利益磋商,而在于它不能表明这种磋商实际上是怎样进行的,以及为什么在这种磋商过程中论战一方会逐步占据主导地位。

尽管受到来自以上多方面的批评,SSK的强硬立场并没有改变。1991年,布鲁尔在其再版的《知识与社会意象》后记中宣称,现有的批判无法改变他对强纲领的坚定信心。布鲁尔的同盟者更是鼓励SSK研究者们不要恐慌,因为时间将会证明一切!而以科学家为首的另一战斗方则继续坚守科学理性,认为SSK应该首先遵循科学的价值服从于严格的社会分析原则,重新研究一些具有积极意义的社会学课题,而不是更贪婪地去攻击科学研究。就目前的发展态势来看,彼此的基本原则立场都没有放弃,两者之间的鸿沟仍在不断扩大。

篇4

拳起手为生存,摊开手为奉献

詹皖本来是个轻易不起急的音乐人,幼年学琴,入学之初即被老师告知“绝对不要提篮子”,手上生茧就不能弹琴了。他深知音乐之路的纤细与艰难,拳起双手,南京求学、上海深造,在钢琴和扬琴上下足了功夫。在南通大学执教时,詹皖曾花8年时间潜心谱写南通生态音乐《崇川古意》;为了不让做学问影响生活质量,实现自己对妻子、女儿的责任,他在课余授琴,上午上7个学生,下午7个学生,靠自己的十个手指,硬是买了大学里第一辆奥迪车,搬进了宽敞的新居。音乐,原本给了詹皖足够的生存智慧与耐心。

但让他起急的也正是音乐。2008年2月6日,詹皖在民间采风时,走进了一个90岁高龄的长者的家,老人曾就读于南通海安西城著名的榕塘小学,一听是有关小学的事来了精神,一口气写下了校歌,一个字没有错。但6个月后老人就过世了,他留给詹皖的最后一句话是:“教育对一个国家来说很重要。”

此前詹皖已经开始研究南通地方音乐文化,2002年时偶然看到张謇作词的校歌,顺藤寻去,七八个月收集了18首。有个电视台的朋友看他做得很辛苦,把他引荐给南通电视台,以“江海雅韵”为题拍摄了电视短片,意在抛砖引玉。此后线索越来越多,2002年到2005年间,南通很多中小学陆陆续续纪念百年校庆,各种纪念的册子出来了,大量的校训、校歌也被发掘出来,詹皖又从中又整理出几十首校歌。在此后看文献、看书、与老人们的交流中,他就有意地收集,这原本是件繁复但趣味颇多的学术工作。

没想到这一次,匆匆一面之后,校歌竟成绝唱!老人的遗言让詹皖痛定思痛,发现南通校歌决不只是词曲铿锵的音乐作品,所有的校歌,都饱含“教育救国”的理想。张謇在创办的第一所学校南通师范的校歌中就以点晴之笔写道“民智兮国牢。校有誉兮千龄始朝。”而直到110年后的今天,这种理想仍然让一个个耄耋老人在接近生命终点时挺直了腰板,能唱的敞亮了喉咙,能写的提笔挥毫,仿佛霎时进入了青春永在的初始。

爱国尚智,校歌育人,詹皖的音乐世界里,一扇贯穿百年,直面未来的大门訇然而开。不幸的是,此后的采风过程越来越沉重,常常是走访一个人,过了不久再打电话,人就不在了,“采一个走一个”,情感和文化的哀痛压抑得詹皖足足病了半年。詹皖的老师说这是“阴魂上身了,你拿走了人家的精神你要回报他”。深思良久,詹皖下了决心,“我有回报,他们人是死了,但作品我会全带出南通、带到北京,留传给后人,他们的精神不会死”。

为了实现这个回报,詹皖向学校请了假,停止教学工作专心做课题,同时遣散了70多个跟他学琴的学生,除了在市里采风,他有时间他就到南通各县去跑,有文献他就去翻,为了一首校歌,他可以一天不吃饭,从凌晨五点忙到深更半夜。郊县的路不熟,他就全程打车。已过不惑之间的詹皖完全放下了修身齐家的矜持,决心要走遍江海大地,寻觅那些即将逝去的百年遗韵。当他摊开手,从老人们手里接过一份份珍贵的曲谱与歌词时,他觉得自己天生就应当是个行走在田间巷尾的音乐人,发掘着每一段旋律背后动人的故事,让张謇“弦歌育桃李,栋梁振家邦”的教育思想再现于世。两年多时间,他从南通的城市记忆中搜集了69首校歌,编成《民智兮国牢――南通近代校歌歌曲集》,准备进京了。

人与人之间,文化最近

歌曲集齐了用什么形式到北京展出呢?

采风的过程中,詹皖走访了百岁老人吴志仪,她是南通最早期的教育家,詹皖问老人会唱校歌吗,老人指了指自己的嗓子,示意自己发不出来声了,她取来纸笔,写下歌词后还给给詹皖写下了“研究张謇新领域,光大先贤的思想”的条幅;2008年詹皖还走访范曾的妹妹范济时,68岁的老人清楚地记得自己的曾祖母――中国第一位女子师范学校的校长,范姚女士所写的歌词,并挥毫写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千秋何有穷”。看着眼前有形的歌词,詹皖心思一动,很多校歌的歌谱已经找不到了,但用书法直观地表现给大家看,同样传神、同样精彩。当他了解到南通的学校还走出了一批以江上青、刘瑞龙为代表的革命志士后,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校歌鼓励了一代英杰,他们的诗词作品是对母校最好的纪念,时值100周年,为什么不把校歌校训、诗词作品一起,用书法的形式在北京展出呢?

这个想法一出,响应者众多。

首先是书法界。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言恭达、江苏美术馆馆长孙晓云、南通籍画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袁运甫,原教育部副部长王湛、原全国政协常委张绪武,中国画院副院长范扬等几十位书法家就因着詹皖发给他们的几条短信,有的甚至连面都没有见就把自己的作品寄给了詹皖。很多人看着价值百万的书法作品惊叹不已,詹皖却早就给这些字想好了归宿,书法展之后他要在南通建一个文化展览馆,专门陈列这些作品。“我只是要把文化延续,传播开来,这也算是对先贤和免费为展览题字的书法家们的回报。”

如何让展览的内容更加丰富?南通民间文艺家协会终生名誉主席、《秋山红叶――江上青烈士传》的作者,85岁的张自强老先生帮助詹皖拣选文稿、协调沟通、出谋划策;中国南通沈寿艺术馆馆长卜元先生主动为展览的筹备提供方便,还昼夜赶工,为书法展的部分优秀作品制作沈绣样品;校歌要出书,书法作品要装裱,早已疏于教琴的詹皖自己拿不出那么多钱,詹皖高中时的好友,江苏华瑞国际集团董事长康宜华为整个展览提供所需的一切费用,而后又坐公交乘地铁,以一个普通观众的身份兴致勃勃地参观了在军事博物馆举办的书法展;很多校歌没法唱响,中国音乐家协会原副主席、《长江之歌》作者王世光又为展览亲谱开幕序曲……

展览开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千观众在一幅幅作品前流连沉思,还有的观众拿起毛笔,现场书写张謇的教育理想:民智兮国牢。无产阶级革命家刘瑞龙的长女刘延淮女士代表家人来观展,在缅怀父亲的同时,对筹展的各方表示了谢意。一切的一切,都远远超过了詹皖自己的预期,3年的积累,4个月的准备,幸福的泪水成了最好的回报。有人替他感叹大学教授办展览的多艰,他想了很久,说“其实有了共同的理念,人和人之间的距离是很近的。”

“为南通就是为中国”

展览开始前,有北京的朋友提醒詹皖,主办方写“南通沈寿艺术馆”太小气了,至少要写“中国南通沈寿艺术馆”,詹皖在更改展板之余恍然大悟,原来自己忙了半天,还是为了让南通文化走向全中国。弯弯曲曲的学业、创作、学术、文化之路,最终还是绕着家乡的水土在打转。想明白了,付之一笑,值了,对詹皖而言,“为南通就是为中国”。

詹皖出生在文化底蕴深厚的南通市海安角斜,从小受家庭浓郁音乐氛围的熏陶和乡土、乡情、乡音的滋润,音乐随他一路成长。在南通大学任职后,在著述钢琴、扬琴专著的同时,他把注意力放在了南通民间音乐上。

2005年,他的学术代表作《南通地方性民间音乐文化资源研究》参加全国首届艺术教育科学论文评选,获教育部颁发的一等奖;他遍访南通民间音乐家,出了两本书《一路音符》,纪录了50年代至今,收集民歌的老音乐家的奋斗的历程。如今他又要出一本书《南通原生态民歌集成》,收录他实地采风而来的千余首民歌,用号子、山歌、小调来记载南通千年的文明历史。冯翼材在为詹皖题写书名时,开玩笑地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我是在忙死人留下的东西,你在忙活人的声音。你这本书出来能得‘山花奖’”。能不能得奖詹皖没想过,但他很喜欢自己写书的方式:一条腿走在田埂上,另一条腿走在寻觅千年遗韵的车轮上。那是“田头阡上天籁音,琼楼玉宇哪得闻”感觉,那是泥土的气息、溪水的淙淙、甚至粪土的芳香、花的甘美都可入乐的自在之境。“听100岁的老人唱山歌,真是终身难忘,她还会告诉你这是我爷爷的爷爷留下来的歌……”民歌即民声,民声唱民心,如今已经年近半百的詹皖在田间山角,行走得越发自如、轻快。

可惜不久,他曾采访过的102岁的朱漱梅先生,96岁的曹心泽先生、90岁的仲贞子先生和著名的书法家范济女生相继辞世。詹皖知道噩耗,总是在第一时间为逝者送上最美的鲜花,还把范济给他和给朋友们的作品收集起来,印行《范济遗墨》DVD以寄缅怀之情。詹皖感到再缓一步,包括近代校歌在内的南通民间音乐资料就会在历史中湮没。为了保护和传承民间音乐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詹皖自费花去30多万元,于2010年兴办杂志《江海雅韵》,随时记录南通音乐界的动态和研究成果。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徐沛东对对此十分赞赏,亲笔为他题写了刊名。

为了让南通文化真正走向全国,他自定了用音乐诠释南通的“五个一工程”:“一山、一水、一人、一书、一曲”。“一山”是江上青烈士歌诗过的南通狼山,“一水”是环绕南通老城区的濠河,詹皖筹次50万航拍了音乐纪录片《狼山》、《梦回濠河》。“一人”是对张謇音乐和教育思想的全面研究,在书法展上亮相的《民智兮国牢――南通近代校歌(歌曲集)》和即将出版的史料集分别由南通大学党委书记顾晓松及南通大学校长袁银男作序,成为张謇校园文化研究的重要成果。“一书”即历时3年,实地采风、校正而来的《南通原生态民歌集成》。“一曲”是詹皖与王世光合作的长达20分钟的管弦乐《江海交响诗》。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