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24 17:02:1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高师声乐教学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高师声乐教学的对象主要是未来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与音乐院校培养的音乐表演方面的专门人才有着不同之处,前者主要是上讲台,后者主要是上舞台。因此,高师的声乐教学过程必须具有师范教育的性质,即教师既要教“声乐”,也要教“声乐教学”;学生既要学“声乐”,也要学“声乐教学”。可以说,这是高师声乐教学的重要特征。但是长期以来,师范院校的声乐教学基本上沿袭了音乐院校的“一对一”的声乐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也向音乐院校看齐,很多老师的教学指导思想往往存在着重技术轻艺术、重比赛拿奖轻基本艺术实践、重视少数条件好的学生忽视条件一般和差的学生、重个别大曲忽视系统积累等现象。这些都违背了高师声乐教学的师范性质,因此进入了高师声乐教学的误区。笔者认为,高师声乐教学应抓住四条主线展开。
一、声乐技术素质
声乐技术素质教育是高师声乐教育的重要环节,这个环节要切实解决驾驭声音的基本能力,如在呼吸支持下的歌声品质、声区连贯统一、声区扩展以及音乐句法、旋律美、节奏美等认知与操作的方法等。它必须符合学习者自身个性发掘、培养进程的需要。实践证明,培养声乐技术素质的基本原则为:合理的思路、明确的步骤、循序渐进和博中求精。
对于声乐,有句古训:“歌词为先、节奏次之、声音居末。”这古老的意大利美声原则,至今被世人所遵循。如脱离了上述原则都会出现问题,尤其对初学者或声音困惑者来说,会从一种不平衡到另一种不平衡,从一种痛苦到另一种更深、更不理性的痛苦中。声乐演唱是对音乐技术、歌唱心理、作品驾驭能力等多方因素合作形成的完整艺术形式,是整体素质的结晶。如果声乐教师只强调声音,排斥其他因素,必然会造成完整因素相互依存关系的冲突,引起整体形象扭曲,并直接反映在声乐演唱上。所以声乐教师的责任是将各种因素渗透到声乐教学中。沈湘教授“头(头脑——理性)、心(感情)、身(发声器官)三者统一的声乐平衡理论”的研究和应用便是触及音乐真谛的科学捷径。比如,声乐技术全方位整体调整涉及最简单的音乐、生理、心理、美学等知识以及它们对基本技能的帮助,也涉及呼吸与声音共鸣、真声与假声、感觉与听觉的辩证关系。
歌唱是实践的艺术,深深植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人天性具有歌唱的自发性,模仿性。人们接触声乐艺术的渠道非常广泛,大体是名家、成熟歌手的演唱。没有歌唱知识,凭天性去模仿,追求技能突破,向名家看齐,是艺术不成熟的表现。任何完整的艺术形式都是结果,教育则要研究其过程和教学顺序、基本内容和方法。要研究和利用人具有的歌唱天性,在歌唱实践中培养学生初学声乐对声音生成的基本方法的正确感知:(1)心态的培养:从容、解放;(2)感受力的培养:自然、协调;(3)音乐听力的培养:乐音的品质,精确、美好;(4)感觉、听觉、心理相互合作的意识等。在实践中逐步获取歌唱的良好体验。
声乐文献具有声音训练功能,又是情商启蒙、审美教育、文化传递的使者。声乐文献的学习内容包括:作品的分析、处理、表现、驾驭、积累、文学素养、难度识别、新曲目开发等。音乐学院的声乐教学有钢琴伴奏作为艺术指导,师范院校则将声音与艺术的教学集于声乐教师一身。如,美国朱利亚音乐学院教授伊丽莎白,在中央乐团讲学的初始阶段,采用若干不同风格的短小精品使学员们感知音乐,捕捉到音乐语汇、音乐形象。她启发学员们将音乐与感情相统一,投入到理解、表现和再创造中,开启音乐表现的空间。这便是素质教育、审美教育、情商启蒙教育的捷径,它尤其适用于基础音乐教育。
二、声乐综合素质
声乐综合素质是多方面的,“学习声乐者还要懂一点生理学、物理学、音响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否则,一旦违反了科学原理,指导无方或使用不当,同样会损坏乐器,还可导致‘倒嗓’,成了学习者的终身遗憾。”①另外,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中的歌唱对学生素质的影响是全方位和多侧面的,教师需要具有广博的知识、较全面的文化修养,这样才能更好地把声乐作为音乐入门的效能释放出来。鉴于高师声乐教学条件的局限,仅以小课、中课完成全部声乐学科素质教育的任务是不现实的。因此,可通过开设《声乐公修课》完成共性教育,形成大中小课同步、多维的教学模式。小课侧重声乐技术素质,中课侧重歌唱教学素质,大课强调声乐综合素质,理顺和完善声乐教育学科的知识结构。
欣赏大量声乐作品是提高音乐素质的捷径,公修课可以扩大学生欣赏的曲目品种和数量,并注重师范声乐教学的实用性,可以采用理论学习和作品分析、范唱、文献音像欣赏相结合的方法。公修课以中外声乐发展史为主线,以不同风格的大量声乐作品为基本教学内容,以艺术性、科学性、广博性、实用性、系统性为宗旨。
教学内容顺次安排为:
(一)西洋声乐史和各时期歌剧、艺术歌曲,世界声乐基本状况和各国民歌。
(二)中国声乐史及不同题材的文献、戏曲、曲艺、传统的民歌和艺术歌曲。
(三)儿童基本的歌唱知识,青少年儿童歌曲的类型和范围,嗓音的生理结构和儿童嗓音的保护。世界著名儿童歌曲经典赏析,小合唱、大合唱的组织,实用中小学音乐音乐课歌唱法的要点等。
(四)为了突出声乐教材的素质教育作用,从文献广度、深度和诠释方面勾勒出一定的等级和范围,不搞统一模式,使学生弄懂个性与规范相统一的选材顺序和规律。
(五)声乐生理学、物理学、音响学。
通过音乐文献的大量储备,欣赏名家名演、音乐知识的补充,能够提升学生在小课、中课中对声乐的感知,提高学生的悟性、欣赏能力、音乐听力、自学能力,使学生声乐技能与素质均衡地发展,培养学生成为具备技术、修养、文化、教学等综合素质的音乐师资。
转贴于
三、歌唱教学素质
歌唱教学素质的提高来自两方面:一方面,从信息论角度去看,教学内容是教学信息,学生在接受并加工处理声乐与声乐教学信息的过程中,获得或发展了声乐技能,而学生加工处理这些信息的结果,则是获取了声乐理论知识与声乐教学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观摩声乐课则是培养歌唱教学素质的重要途径。因此,声乐教师在上课时,可安排不同素质、不同程度学生搭配的教学模式。其目的有三个:变换方式强化技能实践能力和理性认识;为当教师积累文献;逐渐认识本课程教学法。具体做法如下:
(一)安排不同声部、不同程度、不同问题的学生上课。教师讲述技术范围中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学生在观摩教师的教学过程中,了解不同声部的个性与共性,触类旁通。
(二)安排小组集体发声训练。按声部做集体发声训练,从共性规律中指明发声技法的步骤、方法,使学生获得自信,并激发学生歌唱激情。
(三)安排齐唱、重唱、合唱练习。通过齐唱、重唱、合唱练习,不仅扩大了学生的声乐演唱形式的视野、提高了他们的艺术品位,而且使学生学会如何指导齐唱、重唱、合唱。
(四)培养学生歌唱教学的实战能力。小组课中,指导高年级的学生给低年级的学生上课,学生由被动变主动,培养了学生对声乐的探索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指导一定的演唱活动。“应该在学生初步掌握了方法和技巧之后,就让他们经常到不同的场所去实践。”②
四、歌唱思想素质
声乐艺术是音乐与文学语言相结合的艺术,和文学语言的关系十分密切。由于文学语言的帮助,声乐具有思想的细腻性和感情的确定性等特点,最能直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因此,高师声乐这门课程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高师声乐教学中实施思想素质教育的意义,就在于这一过程使高师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完美,从而使高师学生的身心能够得到和谐的发展,精神境界得到升华,自身得到美化。同时,以“美”引善,提高高师学生的思想品德;以“美”启真,增强高师学生的综合能力;以“美”怡情,增进高师学生的身心健康。
声乐演唱既要唱情,又要唱声,声情并茂、感情真挚,达到再现艺术的真实,才能感人肺腹、动人心弦。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第一部音乐典籍《乐记》就已经提出:“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的看法。波兰音乐学家卓菲亚· 丽莎认为:“音乐的内容是感情,而很少是唤起这些感情的那些现象本身。”③俄国大文豪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也曾说:“音乐是人类感情的速记。”高师声乐教学由于其自身的教学模式、思想性、技法需要和审美价值,可以把很深刻的思想内容以通俗易懂、潜移默化的形式传递给高师学生,这是向高师学生进行思想素质教育最快捷、最有效、最生动,也最易被其接受的形式。高师声乐教师应该根据高师声乐教学大纲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深入挖掘高师声乐教材中的思想内容,把思想教育融入到审美教育中,融入到声乐艺术的学习中去。
结语
高师声乐教学在遵循声乐这门课程本身的教学规律的同时,也应遵循师范教育的一般特点和过程,体现双重性。其教学应针对学生实际,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知识结构作出合理构思,以技术小课、小组课、公修大课相配合的基本教学模式,创造同步、多维的素质教学空间,构建高师声乐素质教育的内容体系,形成系统的声乐教育学。
注释 :
①②周小燕.声乐基础[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二、改革声乐教学的策略
(一)提高生源素质,完善声乐课程体系
首先要开展学前教育专业的招生宣传工作。一方面,目前高校就业率排行前十大热门专业中,学前教育排在第七位,就业前景无忧。另一方面,幼儿园对音乐综合素质高的幼儿教师需求量大,这对原先准备报考艺术类的生源转向学前教育专、本科很有吸引力。目前国内部分高校的学前教育增设了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方向,如华东师范大学、福建儿童发展职业学院、肇庆学院等。这种办学思路值得效仿和推广。在课程设置中,应该以培养学生艺术综合素质为目标,对现行的课程结构进行调整,为改变普遍只设有一门声乐课的现状,考虑设置包括声乐歌曲欣赏、幼儿歌曲演唱与表演、幼儿歌曲创编、幼儿歌曲弹唱、艺术课程见习、社会实践等方面的课程。特别对于学前教育专、本科,声乐的学习应该贯穿始终,以期培养出合格的具备艺术综合素质的幼儿教师。
(二)明确目标定位,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是培养幼儿园教师的摇篮,不是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因此在声乐教学中,不仅仅是以技能教学为主,训练美声或民族唱法。因为对于幼儿来说,他们的声带还处于发育期,发出的是童声,音域较窄,根本无法获得美声或民歌的声音,更无法理解和欣赏这两种声音,幼儿需要教师必须具有较好的儿歌范唱能力。因此训练幼儿教师唱好儿歌才是声乐教学重中之重。就目前能供学前专业选择的声乐教材是少之又少,并且十分缺乏直接针对学前教育专业专、本科教学需要的声乐教材。从1987年11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幼儿师范学校(唱歌)教材,一直沿用到1998年12月的再版,以及后来到2005年针对五年制幼师教育,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全国学前教育专业系列教材(声乐),虽说各种版本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也有一定的科学性,但都缺乏符合学前教育专业特色教学需要的声乐教材。因此,编写适合学前的歌唱教科书是摆在专家、学者面前拯待解决的课题。而如何更好的选择符合学前声乐专业的歌唱教学曲目,也是摆在高校教师面前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任课教师首先要有与时俱进的思想,结合学前声乐教学的实际,在现有的幼儿歌曲基础上,多关注近些年来新创作的儿歌,以及幼儿园目前正在使用的儿歌,融合进教学中,丰富幼儿歌曲的曲目,增加内容与深度,使其真正达到专、本科层次。我们期待更具前瞻性、系统性和科学实用性的高师学前声乐教材的出现。
声乐教学是一门规律性极强的应用科学,也是高师音乐专业的一门重要技能学科。
高师音乐教学一般是采取个别授课形式,一对一教学,这无疑是最主要的教学形式和手段。教学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目的明确,完全符合专业特点;但针对我们师范专业的教学特点,这却并不是惟一的形式。高师音乐教学的培养目标是合格的初、中等学校的音乐师资,高师声乐教学就是为中小学培养具有合格的声乐教学能力的师资人才。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能讲授科学的声乐理论知识,掌握科学声乐方法,还应具备完成课堂唱歌、欣赏、弹唱等内容的教学能力。因此,高师的声乐教学必须探索新颖的教学方法,采取多样的教学模式,更新教学内容,实施多样化教学,采用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相结合,艺术实践课、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相配套,以弥补一对一授课形式的不足,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一、集体课教学
集体课教学作为声乐小课(一对一)的补充形式,也叫做声乐理论大课。它包括以下诸方面的理论及其实际运用:发声器官的生理构造和歌唱发声时的机能状态,歌唱中的喉咙打开,喉头的正确位置,歌唱的正确姿势,歌唱的合理呼吸,呼吸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如何掌握运用歌唱中的共鸣腔,歌唱中的咬字、吐字、声区的划分及其不同的特征,从而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发声器官,对歌唱发声过程有一个系统全面的认识。
加强声乐教学法课也是高师声乐教学的重要环节。声乐教法课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变声期嗓音训练方法,不同类型的嗓音特点和曲目的选择,常见的错误发声法的辨别和纠正,歌唱心理状态在教学和演唱中的重要作用等等。通过教授声乐理论课,既扩展了学生的视野,又丰富了小课内容;既充实了学生的理论,又提高了学生分析各种声音特点和解决各种发音毛病的能力;既明确了高师声乐的教学目的,又能准确为自己定位,使学生树立歌唱的正确观念,明确声乐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为日后成为音乐教师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集体课与一对一课相结合
声乐艺术要借助发声的技术、技巧来发展自己的艺术表现能力。集体课与一对一课相结合是把声乐理论知识与声乐技能练习相结合的一种课型,是声乐教学的一种补充形式。
1、集体发声练习学生集体发声训练是声乐大课的一部分内容,适合一年级的学生。学生的声乐程度较浅,练习音域不宽、在六度之间、速度不要太快的发声练习曲,对每个发声练习曲,讲解它的目的、要领,并讲解课后自己练习的方法。小课教学穿插在声乐大课教学中,可以随时对学生进行个别练唱,因人施教,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理论分析,使所有学生都能听懂,减少类似错误的出现。相对于基础和技巧较好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做范唱,通过师生点评,师生互动,提高了学生分析声音正误的听觉能力。
2、气息的练习“气乃音之本,气动则声发”,呼吸是发声的动力。歌唱声音的亮度、力度、清晰度,以及音色的甜润、优美持久等,主要取决于气息的控制和呼吸的方式。在教授学生做呼吸练习时,应该让学生了解以下几点:(1)气息应吸在胸腔下部,不可过浅或过深。(2)吸气要柔和、平稳,全胸部自然地扩张,不能用强制的力量,否则呼吸器官各部分会产生僵硬、逼紧的感觉。(3)吸气需口鼻同时吸,快而深,无杂音。呼气则缓慢、节制、均匀。(4)气息吸入后必须善于保持,不要一下子让气息泄掉,也就是说不要一下子让横膈膜与胸腔吸气肌肉放松,要保持胸腔的扩张状态。(5)控制呼吸的力量要适中,不能将气用力压住。错误地把保持气息当成紧压,用力挤压下肋和横膈膜,结果会产生沉重、逼紧的声音。(6)呼气时,上胸部要放松,保持自然的突起状态(不能僵硬),要用下胸肌和腹肌、横膈膜来操纵。
了解了呼吸(胸腹式呼吸)的注意事项后,可以随时个别辅导,帮助学生体验腰、腹、横膈膜的正确感觉。歌唱的呼吸方法大多采用胸腹式联合呼吸的方法,呼吸训练可采用单纯的呼吸训练和发声时的呼吸训练相结合的办法。单纯不发声的呼吸训练可以让学生做“急吸缓呼”练习,即急速吸气,略停顿后,缓缓呼气。这种呼吸法是歌唱时最常用的,可以在声乐大课上集体练习。发声时的呼吸练习可以让学生训练起来不至于太枯燥乏味。选择一条五度音以内的、连贯流畅的慢速练习来作为检验气息的发声练习,最好是下行音节的练习或是一个长音的练习,母音不要太多,以两个音交替唱或单独唱一个母音为主,在起音时结合气息的支持,声音均匀、流畅、自然有弹性。在上一条练习的基础上,再做长音时的渐强渐弱的变化练习,增强控制气息时的强弱力度的能力。这样,使学生能较快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少走弯路。
三、小组课教学
由于高师培养目标是中等师范学校和普通初、中等学校的音乐教师及社会企事业单位的音乐骨干力量,而高师学生的特点是起点低,水平参差不齐。因此,通过小课教学可以解决学生在歌唱中的共性问题。它是声乐教学的一种补充形式,可在声乐教学中穿行。
小组课教学通常是在一定时间内对两个至十个学生小组教学。可按嗓音条件、演唱程度分组,每组所选练习曲要有共性,从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学生可集体发声训练,也可逐个发声训练。选唱的曲目大多要篇幅较小、音区适中、音程跳动不大、曲式结构简单些的作品,如舒伯特的《摇篮曲》,卡尔达拉的《虽然你冷酷无情》等艺术歌曲,学生容易掌握,有利于声音的连贯性、声区的统一及气息的支持等方面的训练,有利于声音技巧的掌握。这样,学生可以通过逐个发声,增强自己对各种声乐的认识。通过相互的语言交流去体会歌唱中咬字的语感,通过演唱作品,了解对作品各不相同的理解和感受,使学生在声乐学习中相互取长补短,对声乐教学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小课教学要依据因材施教、扬长避短的原则。要“精讲多练,讲中唱,唱中讲”,及时提出训练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并分析、解决。这样,使不同条件和水平的学生都有一个基本的歌唱能力和歌唱技巧。此外,注重培养学生间的互相交流、互相帮助、切磋技艺、友好协作、共同进步的思想品德。
四、艺术实践课
这是一种取长补短、相互学习的好途径。当学生基本掌握了演唱理论和方法,有一定的听辨能力后,加强艺术实践活动会更有利于巩固和运用理论课中学到的知识,发挥在技能课中学到的技能。
可以采取月汇报或周汇报的形式,让每个学生都独自上台演唱,并相互探讨长处或不足,再请多位声乐教师加以点评、分析,使学生了解自己在唱法上存在问题的同时,又识别他人演唱中的优点与不足,从而加深对发声的正确与否的理解,引起重视。
演唱观摩教学还可以使学生们了解到除自己在演唱声部之外的中外声乐作品,在风格的掌握、艺术处理、演唱经验的积累、舞台表现、识别声音优劣等方面起到很好的作用。声乐是一门表演艺术,离不开舞台表现,我们可以通过舞台演唱来体现课堂教学效果,检验教学方法,学生只有自己通过大胆自如的演唱,才能自信地进行范唱教学模拟。
此外,还可以通过排练合唱,进行集体发声练唱,对合唱作品的内容理解和声乐分析、创作方法、作品处理、艺术表现等方面进行统一训练,从而培养了学生对集体歌唱意识和在集体中把握自我歌唱的能力,同时提高了自己的艺术修养和艺术感受能力。
另外,艺术实践还可以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参加教学实习和艺术演出活动,通过边学习、边实践,不断提高学生演唱、教学、组织、编导的综合能力。因此,高师院校成立的艺术团、周末俱乐部等都是音乐专业学生艺术实践的最好课堂。
五、多媒体教学
21世纪高师音乐教育培养的是综合性的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高师的声乐课不只是单一的教唱教学,还要增强学生对音乐作品赏析能力的培养。因此,开展多媒体教学是改革创新的重要手段。
1、录音法学生用录音机把上课内容完整地录下来,通过听录音来识别自己声音的正误,了解自身演唱的优缺点,扬长避短,循序渐进,提高了演唱技巧和听觉能力,培养了自信心。
2、录像法这是一种声像并进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考试时进行录像后,教师加以点评、分析,它除了具备录音法的特点外,还可以使学生了解自己的表情和表现,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声乐演唱的能力,使学生的表现力趋于完美化。
3、国内外声乐作品或歌剧DVD的赏析定期选看声乐DVD相关资料,开阔学生视野,加强专业修养,提高音乐素质,启发学生音乐创新的潜在灵性,从多角度加大学生的阅历,全方面培养21世纪的教育新人。
总之,在高师院校中,声乐课的教学主要应采取一对一的授课方式,它能集中解决教学中的差异,能充分运用不同教材,对不同程度和不同素质的学生进行有效的授课,是提高声乐技巧的重要手段。而通过开展集体课教学、集体课与一对一相结合、小组课教学、艺术实践课、多媒体教学,则可加强教学的透明度,有利于教学成果的体现,从诸多方面弥补一对一授课形式的不足,从而大大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参考文献:
一、重唱与表演唱在高师声乐教学中的教学目标
(一)课程定位重唱与表演唱在声乐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作为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研究是十分重要的,传统教学方法中存在的弊端问题在重唱与表演唱中均有解决,基础课程在教学中起到了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作用,与其他拓展教学内容相比较,基础课程是最基础的部分,还能够增强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使声乐课程在教学方法上能够达到更理想的效果,尤其是针对重唱中的搭配形式设计,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整体的声乐重唱技巧形式,在舞台表演中也能够达到更理想的效果。(二)教学目标通过重唱与表演唱来提升高师声乐中的教学质量,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性,在重唱教学模式下帮助学生提升配合能力,并感受不同重唱形式中的声音变化,从而实现教学方法中的优化创新。从传统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逐渐向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学习方法中过渡,从而实现学生自主学习提升表演能力的教学目标,学生在教师的带动下,课堂参与积极性也会得到明显提升,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使课堂更加丰富,从而吸引学生注意力集中的参与到声乐学习中。
二、重唱与表演唱课程在高师声乐教学中的改革应用
(一)形式灵活易为不同程度学生接受
高师声乐教学中,通过设置合理的重唱与表演唱能够使教学内容更具有包容性,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声乐学习要求,使班级内学生的整体声乐水平得到提升。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中,内容比较单一并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长时间处于古板的学习环境下不利于学生接触到新音乐,音乐创造能力自然得不到提升。表演唱中注重对学生的舞台表现力的提升,在掌握充分的声乐理论基础上将其与表演相互融合。原有教学体系中的独唱虽然能够帮助提升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掌握程度,舞台表演能力也得到进步,但却不利于学生感受更多的音乐形式,演唱的内容也比较单一,长时间处于这样的环境下严重影响到教学效果的提升。而通过重唱与表演唱课程的引入,学生接触到了更加多样化的音乐环境,在演唱过程中可以感受到音乐所带来的魅力,不同声乐基础的学生在此环境下均能提升能力,符合高师声乐教学改革需求。重唱与表演唱在形式比合唱和独唱更为灵活,在基础训练中体现的优势也十分明显,尤其在培养中小学师资上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式。重唱与表演唱课程在课堂中更能突出共性与差异融的特点,需要增强声乐驾驭能力。在演唱中比其他的演唱形式更细致、严谨。
(二)构建群体合作关系,提高声乐教学活力
在高师声乐教学计划开展中,通过构建群体合作关系来形成和谐的教学环境,独唱学习方法受课堂时间以及学生心理因素等多方面原因影响,最终的开展效果也并不理想,而通过重唱的方法,学生能够在课堂中掌握声乐表演中的配合技巧。并且对于一些接触声乐时间,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也能起到很好的能力提升作用,这也是传统教学方法中难以得到的。声乐教学不仅仅是要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掌握自主学习方法,能够在日常生活以及学习中接触到更多的音乐资源,从而能够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在对教学体系进行改革时还需要考虑学生的接受适应能力,教师及时的观察学生表现,发现教学方法应用不合理的现象时及时调整,避免个别学生由于接受能力差而掉队的现象。一般情况下,我们习惯上把这一课程归为社会艺术实践课程类别,实践中看到了学习者适应性的高低能够决定其将来就业的最终去向。但由于学校教育制度僵化的影响,这样的课程仍然缺乏足够的活力,与社会艺术实践社群要求尚有一定距离。
(三)拓展多声部歌唱和舞台表演能力
通过重唱与表演唱课的开设,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感受到舞台的变化,通过教师的调动安排学生也拥有演唱不同声部的机会,从而在声乐能力上得到锻炼,针对演唱过程中的技巧练习重唱更有优势,涵盖的演唱方法也十分全面。重唱还可以将男声与女声结合起来,从而创造其他演唱技巧中所不能达到的效果。高师声乐教学改革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充分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互结合,锻炼学生在这一教学环境中掌握更全面的演唱技巧方法,在声乐舞台表演中更具有配合能力。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舞台表演的机会比较少,实战经验自然不丰富,通过重唱与表演唱演唱可以营造出真实的舞台表演效果,从而实现多个声部之间的相互结合。对于舞台表演效果的提升,重唱也更具有优势,尤其是一些戏剧歌曲表演中,独唱只能表达单一的情感,舞台效果也并不理想,通过这种简单的技术性方法融合,能够更好的体现出演唱中学生的控制能力,教师了解到学生所存在的不足之处,有针对性的调整教学方案,进而实现对学生声乐能力的提升。通过尝试扮演各类舞台艺术角色,提高学生的舞台综合表演能力与驾驭舞台的能力,对于歌唱与表演的关系也有了更加深入的体会与理解,为今后的舞台艺术实践和音乐会中的表现更好。
三、重唱与表演唱在高师声乐改革中的作用
(一)实现声乐演唱风格多样化
在高校的声乐教学计划中,通过应用重唱与表演唱有效的提升了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声乐演唱更加的多样化,这样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学生提升表演能力,并在课堂中通过与其他学生之间的合作来完成教师所布置的任务,这种环境下学习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习惯,并在学习效率上得到提升,声乐演唱中师生之间的相互配合也是十分重要的。学生充分信任教师并能够配合老师,才能为声乐教学改革创造一个稳定的基础环境,促进教学计划得到更高效的落实,解决传统教学方法中学生演唱风格过于单一的现象。一些民族音乐歌曲在演唱中难度比较大,是独唱表演中难以实现的,而重唱是可以改变声部结构的,从而达到演唱效果的提升,舞台表演中通过声部结构变化来实现来营造不同的效果,学生也能定位不同的舞台位置,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作用,进而提升教学任务的完成质量。
(二)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声乐学习中,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提升可以帮助提升最终的演唱效果,学生在选择舞台表演的音乐曲目时能够确定更适合自己的曲目,从而实现演唱效果的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提升需要教师引导,逐渐形成自己独特审美风格。在重唱中学生感受不同的声音风格变化,自己的演唱技巧也能够得到提升,对不同曲风的歌曲的演唱更具有掌控能力,建立在欣赏基础上的曲风选择是更合理的,这也是当前高师声乐教学改革中重点的内容,教学期间学生也会重点构建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能够掌握更多的学习技巧,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共同鉴赏音乐曲目,并具有鉴别能力。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加强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了解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从而实现教学方法的优化改革,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学习能力也得到了锻炼,了解如何在课堂中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在舞台表演中的控制能力也能得到提升。
四、重唱与表演唱在高师声乐教学改革中的注意事项
教学改革中要注意学生艺术思维的培养,声乐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声乐技巧,同时艺术鉴赏能力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师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通过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来帮助了解学生学习习惯中不合理内容,从而有针对性的优化解决,避免因沟通不当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在重唱过程中更要对每一位学生的反应进行观察,发现参与积极性不高的现象采取有效的方法来解决。
五、结语
在高师声乐教学改革中,重唱与表演唱课程的设置是多元化声乐教学探索的体现,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的教学观念的多元化。改进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才能为高师声乐教学提供有力的保障。
作者:许迪迪 单位:湖南科技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
[参考文献]
集体课教学作为声乐小课(一对一)的补充形式,也叫做声乐理论大课。它包括以下诸方面的理论及其实际运用:发声器官的生理构造和歌唱发声时的机能状态,歌唱中的喉咙打开,喉头的正确位置,歌唱的正确姿势,歌唱的合理呼吸,呼吸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如何掌握运用歌唱中的共鸣腔,歌唱中的咬字、吐字、声区的划分及其不同的特征,从而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发声器官,对歌唱发声过程有一个系统全面的认识。
加强声乐教学法课也是高师声乐教学的重要环节。声乐教法课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变声期嗓音训练方法,不同类型的嗓音特点和曲目的选择,常见的错误发声法的辨别和纠正,歌唱心理状态在教学和演唱中的重要作用等等。通过教授声乐理论课,既扩展了学生的视野,又丰富了小课内容;既充实了学生的理论,又提高了学生分析各种声音特点和解决各种发音毛病的能力;既明确了高师声乐的教学目的,又能准确为自己定位,使学生树立歌唱的正确观念,明确声乐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为日后成为音乐教师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集体课与一对一课相结合
声乐艺术要借助发声的技术、技巧来发展自己的艺术表现能力。集体课与一对一课相结合是把声乐理论知识与声乐技能练习相结合的一种课型,是声乐教学的一种补充形式。
1、集体发声练习学生集体发声训练是声乐大课的一部分内容,适合一年级的学生。学生的声乐程度较浅,练习音域不宽、在六度之间、速度不要太快的发声练习曲,对每个发声练习曲,讲解它的目的、要领,并讲解课后自己练习的方法。小课教学穿插在声乐大课教学中,可以随时对学生进行个别练唱,因人施教,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理论分析,使所有学生都能听懂,减少类似错误的出现。相对于基础和技巧较好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做范唱,通过师生点评,师生互动,提高了学生分析声音正误的听觉能力。
2、气息的练习“气乃音之本,气动则声发”,呼吸是发声的动力。歌唱声音的亮度、力度、清晰度,以及音色的甜润、优美持久等,主要取决于气息的控制和呼吸的方式。在教授学生做呼吸练习时,应该让学生了解以下几点:(1)气息应吸在胸腔下部,不可过浅或过深。(2)吸气要柔和、平稳,全胸部自然地扩张,不能用强制的力量,否则呼吸器官各部分会产生僵硬、逼紧的感觉。(3)吸气需口鼻同时吸,快而深,无杂音。呼气则缓慢、节制、均匀。(4)气息吸入后必须善于保持,不要一下子让气息泄掉,也就是说不要一下子让横膈膜与胸腔吸气肌肉放松,要保持胸腔的扩张状态。(5)控制呼吸的力量要适中,不能将气用力压住。错误地把保持气息当成紧压,用力挤压下肋和横膈膜,结果会产生沉重、逼紧的声音。(6)呼气时,上胸部要放松,保持自然的突起状态(不能僵硬),要用下胸肌和腹肌、横膈膜来操纵。
了解了呼吸(胸腹式呼吸)的注意事项后,可以随时个别辅导,帮助学生体验腰、腹、横膈膜的正确感觉。歌唱的呼吸方法大多采用胸腹式联合呼吸的方法,呼吸训练可采用单纯的呼吸训练和发声时的呼吸训练相结合的办法。单纯不发声的呼吸训练可以让学生做“急吸缓呼”练习,即急速吸气,略停顿后,缓缓呼气。这种呼吸法是歌唱时最常用的,可以在声乐大课上集体练习。发声时的呼吸练习可以让学生训练起来不至于太枯燥乏味。选择一条五度音以内的、连贯流畅的慢速练习来作为检验气息的发声练习,最好是下行音节的练习或是一个长音的练习,母音不要太多,以两个音交替唱或单独唱一个母音为主,在起音时结合气息的支持,声音均匀、流畅、自然有弹性。在上一条练习的基础上,再做长音时的渐强渐弱的变化练习,增强控制气息时的强弱力度的能力。这样,使学生能较快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少走弯路。三、小组课教学
由于高师培养目标是中等师范学校和普通初、中等学校的音乐教师及社会企事业单位的音乐骨干力量,而高师学生的特点是起点低,水平参差不齐。因此,通过小课教学可以解决学生在歌唱中的共性问题。它是声乐教学的一种补充形式,可在声乐教学中穿行。
小组课教学通常是在一定时间内对两个至十个学生小组教学。可按嗓音条件、演唱程度分组,每组所选练习曲要有共性,从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学生可集体发声训练,也可逐个发声训练。选唱的曲目大多要篇幅较小、音区适中、音程跳动不大、曲式结构简单些的作品,如舒伯特的《摇篮曲》,卡尔达拉的《虽然你冷酷无情》等艺术歌曲,学生容易掌握,有利于声音的连贯性、声区的统一及气息的支持等方面的训练,有利于声音技巧的掌握。这样,学生可以通过逐个发声,增强自己对各种声乐的认识。通过相互的语言交流去体会歌唱中咬字的语感,通过演唱作品,了解对作品各不相同的理解和感受,使学生在声乐学习中相互取长补短,对声乐教学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小课教学要依据因材施教、扬长避短的原则。要“精讲多练,讲中唱,唱中讲”,及时提出训练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并分析、解决。这样,使不同条件和水平的学生都有一个基本的歌唱能力和歌唱技巧。此外,注重培养学生间的互相交流、互相帮助、切磋技艺、友好协作、共同进步的思想品德。
四、艺术实践课
这是一种取长补短、相互学习的好途径。当学生基本掌握了演唱理论和方法,有一定的听辨能力后,加强艺术实践活动会更有利于巩固和运用理论课中学到的知识,发挥在技能课中学到的技能。
可以采取月汇报或周汇报的形式,让每个学生都独自上台演唱,并相互探讨长处或不足,再请多位声乐教师加以点评、分析,使学生了解自己在唱法上存在问题的同时,又识别他人演唱中的优点与不足,从而加深对发声的正确与否的理解,引起重视。
演唱观摩教学还可以使学生们了解到除自己在演唱声部之外的中外声乐作品,在风格的掌握、艺术处理、演唱经验的积累、舞台表现、识别声音优劣等方面起到很好的作用。声乐是一门表演艺术,离不开舞台表现,我们可以通过舞台演唱来体现课堂教学效果,检验教学方法,学生只有自己通过大胆自如的演唱,才能自信地进行范唱教学模拟。
此外,还可以通过排练合唱,进行集体发声练唱,对合唱作品的内容理解和声乐分析、创作方法、作品处理、艺术表现等方面进行统一训练,从而培养了学生对集体歌唱意识和在集体中把握自我歌唱的能力,同时提高了自己的艺术修养和艺术感受能力。
另外,艺术实践还可以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参加教学实习和艺术演出活动,通过边学习、边实践,不断提高学生演唱、教学、组织、编导的综合能力。因此,高师院校成立的艺术团、周末俱乐部等都是音乐专业学生艺术实践的最好课堂。
五、多媒体教学
21世纪高师音乐教育培养的是综合性的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高师的声乐课不只是单一的教唱教学,还要增强学生对音乐作品赏析能力的培养。因此,开展多媒体教学是改革创新的重要手段。
1、录音法学生用录音机把上课内容完整地录下来,通过听录音来识别自己声音的正误,了解自身演唱的优缺点,扬长避短,循序渐进,提高了演唱技巧和听觉能力,培养了自信心。
国家音乐课程标准在关于学科价值的表述中把“审美”定为核心,突出了音乐审美育人的功能,表述了“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这一新的教育思想启示我们:音乐教育功能的实现,不仅仅在于理论上的知识传授,也不单纯是唱、奏技能训练,而是通过多种形式和内容进行全面教育。其中,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国家音乐课程标准还多方面地提出了实现音乐审美教育的举措和要求。目前,基础音乐教育在对学生进行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上正在进行很多探索,但作为培养基础音乐师资的高师音乐教育却显得滞后,因此,对高师声乐教学的美学回归进行探索是重要课题之一。
一、美学回归的重要性
声乐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如何把声乐发声技巧训练与音乐审美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使高师声乐教学走出纯技巧训练的误区,体现声乐教学应有的美学品质和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素质,充分实施其美育功能,是高师声乐教学十分重要的课题。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声乐教学能力的培养,是新世纪高师声乐教学目标的重要一环,为此,高师声乐教学要注重基础理论与技巧、循序渐进与因材施教、艺术性与技术性的统一,并讲究教学方法的灵活性。高师声乐教学由于其自身的教学模式、思想性、技法需要和审美价值,教师可以把很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单调、枯燥的理论内容,以通俗易懂、潜移默化的形式传递给高师学生,是对高师学生进行思想素质教育最快捷、最有效、最生动,也最易于被接受的形式。中国古代声乐理论大约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有关的史料记载最早见于《乐记・师乙篇》。元代以前,没有专门的声乐演唱专著,只有少量文章散见于各种音乐论著中,它们虽然不是专著却也言简意赅,点论出了声乐审美的精要。其后随着元代燕南芝庵《唱论》的出现,歌唱理论有了较大的发展,而有关声乐表演的论述也就愈加详细、系统化了。在这些声乐论著中,除声乐技巧的论述外,还涉及到歌唱艺术的审美准则、歌唱教学、声情关系、字腔关系、歌唱道德、歌曲体裁以及歌唱教学中演唱者的资质选向等诸多方面。由于任何艺术最本质的特征都是审美的、创造性的意识形态,因此,审美的创造性生产形态,也是艺术家的审美意识和创造意识的充分体现。
在我们一直沿用的声乐教学指导思想中,给予更多关注的是声乐艺术的表演者,对于声乐实践活动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声乐审美群体以及该群体的审美要求却很少顾及,这在审美群体的审美意识日趋完善的今天,可以说是一种缺失。诚然,我们有引导审美群体提高审美情趣的义务与责任,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们所创造的艺术的价值取决于审美群体的认可程度。其实,声乐艺术和其他所有艺术形式一样,它的存在和人们的审美需要有着密切的关系。声乐教学过程中,审美心理和教育心理的有机结合,是声乐审美教育任务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强化声乐教学的审美意识,重视声乐审美教育,将技术训练与审美教育有机结合,能使声乐教学步入更为完美健康的路径。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意识是我们的目标,审美结构是我们研究的重要结构。声乐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它是一门技术性与实践性很强的音乐艺术学科,是音乐表演、发声技艺、音乐审美三个运动环节为一体,以相当灵活的方式组织专业技术课教学,扬长避短,殊途同归,达到提高教学素质的教学目的。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观,必须继承中国审美思想中关注现实的人生价值的传统,必须体现时代精神和审美趣味,追求人与社会、人与自然高度统一的精神,要真正从内在精神上继承民族传统中具有生命活力的审美思想精髓,以审美的态度去陶冶性灵、体验人生,从自己的传统和文化背景出发,吸收中国传统审美理论的积极成果,站在时代的高度,结合国情,对
西方的相关学说进行吸收,创构中国民族声乐审美观。
二、美学回归的引导
过去高师声乐教学对音乐审美的忽视造成了人才培养的遗憾,因此,应加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促使声乐教学审美品格早日回归。
首先,我们应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声乐文化,培养其民族声乐审美观。一个民族赖以传承的重要条件之一是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我国是一个具有50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各种传承文化源远流长,我们不难从民族声乐作品中找到它们的缩影。如:声乐古曲《梅花三弄》,体现梅花傲雪凌霜,刚正不阿的气质;《阳关三叠》,体现唐代诗人送别友人的忧愁伤感;《满江红》,体现民族英雄岳飞精忠报国,慷慨激昂的爱国热忱……从这些民族声乐曲中,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华民族的许多优良传统、文化思想、民俗习惯,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是人们长期以来对自然和社会的适应而逐渐形成并流传下来的。它浸透了人的聪明智慧、美学思想、音乐观念、音乐思维、音乐逻辑。如江苏民歌《茉莉花》,婉转悠扬的曲调折射出水乡气候的温润、江淮大地的秀美、南方语言的柔和温馨,缠绕绵延的乐句是中华民族孜孜以求地追寻幸福美满生活理想的写照,是华夏“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展现。普契尼曾评价:“这首歌象征着中国的山水、中国的风情、中国的文化”。因此,在声乐教学中,要让学生把握这首歌曲的风格,演唱时应具有婉转、细腻、含蓄的特点。我们应该让音乐回归到人文的旗帜下,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情感体验,以审美为核心,以人为本,使教学过程本身艺术化、审美化。
其次,为了加深学生内在的审美体验,还应引导学生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挖掘作品中最强烈、深入、有感染力的地方,如在演唱《教我如何不想他》时,通过挖掘词意,要让学生从“微风、月光、落花、枯树”等的意境中感受淡淡的愁绪以及思念远方亲人的情感,以引发出艺术的表现力和声乐演唱的创造力。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作为艺术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动脑去想象、去创造。传统音乐教育过于注重对学生技能技法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审美意识和创造意识的培养,让音乐教学步入误区。在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审美的规律,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人的音乐美感属于社会意识。美感必须是经过感官到达于情感、想象、理智、意志等方面的高级心理活动,是在感性直觉中积淀着理性内涵的审美体验。 重视声乐审美群体,审美要求的理念应该纳入到声乐教学指导思想中去。2004年5月,杨瑞敏理事长在全国高师声乐研讨会上发表了极为精彩的讲话,她说:“歌声是音乐中最美、最感动人的艺术,通过歌声与语言的结合,抒发人的思想情感,表达人的意志和愿望。歌曲是歌唱的载体,是文字与诗歌的结合,具有语言、文学、声韵等艺术之美,语义性很强;同时,歌曲具有节奏、旋律、和声等音韵之美,是各音乐种类中最大众化,最具普及性和教育性,参与面和受众面最广的音乐艺术形式,因而也最具有感染力,一首内容健康,旋律优美,朗朗上口的优秀歌曲,借助歌曲的文字语言及声韵艺术形象,常常对青年乃至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情操、品格等的养成具有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作用……”。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的结晶。因此,我们在声乐教学审美中,要注意挖掘文化内涵。
三、美学回归的学科综合
教育向综合的方向发展是当代教育发展的趋势,因此,新颁布的音乐课程标准把“提倡学科综合”作为音乐课程的新理念。以审美教育为主旨的音乐教育,之所以倡导“综合”的理念,根本的要义在于“综合”有益于改变人格的片断化生成而向人格的完整化和谐发展。高师音乐教育是音乐教育学领域内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学本身又是音乐学科与教育学科交叉的产物,属交叉学科范畴。因此,高师声乐教学应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审美培养,包括挖掘声乐文化内涵,声乐与各种公共学科的横向联系等。
当前,在课程改革中,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越来越多,因此,声乐教育要针对这一特点,跨出单一学科的特定范围,站在多学科的视点上来进行教学,加强音乐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的综合,不单是音乐艺术与姊妹艺术间的相互渗透,同时其他任何学科都可以与音乐相互关联,促使学生在各门艺术之间互相联通、互相迁移,以提高综合艺术审美能力。因此,要教育学生重视音乐专业课以及公共课的学习。教师在声乐教学中应寻求多种渠道与之进行联系。声乐与文学课程的联系,可以从歌词的角度,挖掘炼字、炼词、炼句、炼意的美;声乐与曲式课程联系,可以从旋律的角度,领会节奏排列、旋律起伏、曲式结构、风格特征美;声乐与音乐审美学课程联系,可以从演唱的角度,辨别声音的纯净、优美、圆润、字正、语气、语势美;声乐与和声课程联系,可以从伴奏的角度,发现其和声层次、强弱对比、气氛烘托美……总之,我们在教学中,应根据声乐学科特点横向与各门学科进行联系,才能培养一大批既有声乐演唱能力又能按照美的规律去进行审美教育的合格基础音乐教师。
审美教育是一门重要的课题,面对以音乐审美为基础的声乐教学,须唤醒高师声乐课的审美意识,将其纳入音乐审美教育的轨道。高师声乐课的审美教育既是对声乐艺术审美属性的张扬,又是对教学目标的执着追求。 声乐不论是歌曲本身,或者是唱与教,都是技能与审美并存。因此,高师声乐教学,应以审美的角度来丰富声乐教学艺术。
上述可见,高师声乐审美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声乐教学中,无论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与方法都应真正做到:让美的内容陶冶学生情操,启迪智慧;让美的方法吸引学生的参与,激发求知欲望,得到美的享受。通过音乐感受、鉴赏、表现、创造以及相关的音乐文化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丰富审美情感,发展审美想象,深化审美理解。总之,声乐审美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只有不断深化其内涵,拓展其外延,才能赋予这一课题新的活力。
On the Return in Aesthetics of Vocal Music Teaching
in Contemporary Advanced Normal Schools
Dong Bing
Abstract:
这种用语言来解释发声的教学方法,是声乐教学中最主要的教学法,所谓正确语言是指:教师在指导学生发声时,要用系统的声乐理论知识来指导解释发声歌唱中一系列的知识和要领。在实际的声乐教学中,一般来说,学生总是以感性(模仿)的东西接受得快。当学生有了这些感性的认识后,要使学生从实际意义上变成自己的东西去运用它,必须使其上升到理性认识后反过来指导实践,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弄明白,从而准确地掌握它。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就必须反复地用准确科学的声乐理论知识来向学生讲解每一个发声要点、技巧、概念、难点、方法等知识,使学生把感性认识逐步变成理性的认识,从而使其更快更好地提高声乐学习的效率。
二、培养学生敏锐的听觉
模仿教学法是指利用某一歌唱发声为样板,通过听觉过程的反馈联系,在大脑里产生相应的声音形象,并通过歌者的歌声再现出所听到的音色音响的声乐教学方法。模仿教学是声乐教学中常用并效果良好的方法之一。模仿教学是声乐入门学习的向导,对于初学者来说,这种教学方法的效果是很好的,很多的学生都是开始模仿教师的声音来唱歌,通过不断地练习最终达到理性的认识。从而找到正确的发声方法与技能。模仿的方法又分为两种:一是学生模仿教师正确的发声来唱歌,教师正确的发声使学生有自我音响的反照,打上正确的印记,逐渐形成自然自如的歌声。二是教师夸张模仿学生的错误的发声,使学生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与正确的声音形成对比,引起注意,得以改进。总之模仿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敏锐的声乐听觉与听力,模仿教学是由精彩的范唱与有指导的模唱组成。
三、以形象化的语言进行启发教学
这种教学方法是利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加以比喻,来启发诱导学生展开声音的想象,并通过声音来塑造艺术形象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声乐教学中被广泛采用。声乐的教与学是一种奇特而美妙的过程,只能通过讲解、范唱、比喻等手段来为学生解释“看不见,摸不着”的声音。而学生也只能通过老师的范唱,比喻、启发等手段去理解,琢磨分辨接受那种“看不见”的声音。形象化的语言启发教学,都是通过现实生活中,人们经常接触并能理解的人和事物来形象比喻的。应用形象化的想象进行比喻教学,效果好,见效快,并富有趣味性和灵活性,它能帮助学生理解“只可意会,很难言传”的声乐教学,加强歌唱者理解、感受、接受能力,使复杂的歌唱生理现象简单化、自然化。
四、抓住主要矛盾为难点来突破解决的教学
这种教学方法是指在声乐教学中,抓住学生发声器官中明显存在的毛病,有针对性地进行难点突破,使其顺利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声乐教学的实践总是按照不同的阶段进行训练的,各个时期各个阶段学习的重点都不一样,如学生老是出现吸气紧胸提气(浅呼气)毛病,或发“yi”母音唱成“e”母音时,就应将学生这一突出问题作为难点加以突破解决,集中解决吸气过程中每一肌肉紧张部位,或发音时每一舌头部位及嘴形的动作来训练,使之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与发声方法。
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推进,高师的声乐教学进行改革10多年,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随着招生院校的增多和招生人数的扩大,其结果,是招生数量与教学质量,招生数量与课程体系,新旧教学方法之间的矛盾的产生,这些矛盾直接冲击着高校传统的精英化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与方法。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和教育观念的不断深入,各类教育都在进行着不同程度的深化和改革,声乐教学也不例外,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声乐教学实践,谈一些自己的认识。
一、高师声乐教学的现状,使得灵活的富有针对性的授课形式成为必然
声乐课是音乐教育的重要课程。目前,处于转型期的高等教育较为突出的矛盾是招生量的扩大使得学生与教师的比例严重失衡,教学所需的各种硬、软件设施相当紧张,面对这种情况许多高校对声乐教学从授课模式上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笔者在2006年对湖南省几所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一、二年级声乐课90%以上采用了集体课或小组课的教学形式。这种授课形式从表面上看,缓解了各个高校由于扩招所带来的教学上的压力,成为一种教学改革的创新成果。但事实上,这种不顾学生嗓音条件、学生学习声乐起点和基础差异的简单组合,恰恰在某种程度上违背了声乐学科的本质属性特征。从高师声乐教学的特殊性看,由于声乐是表演艺术,“一对一”的训练模式在人类音乐文化的传承历史中,具有其不可替代性。即使在课堂教学模式普及和现代媒体教学技术空前发展的今天,个别教学仍然是专业音乐教育部分科目的主要授课模式。个别教学符合并适应音乐表演艺术的特殊规律,有助于演唱、演奏人员的培养。尽管一对一教学模式似有口传心授、言传身教、师徒承递等色彩,但它的确能较充分的使教师集中精力,有针对性的因材施教,扩充、深化和细化教学内容。声乐和音乐教学的专业化仍然不能完全抛弃个别教学的模式。
笔者认为,高师音乐专业的声乐课既不是普通中小学的音乐唱歌课,也不完全是专业音乐院校的声乐课,它的目标是培养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因而也不能只停留在自娱自乐阶段的普及性歌唱层次,必须全面提高学生的声乐艺术修养,其中科学正确的呼吸、发生方法和具有表现力的歌唱技能技巧的掌握,就需要一段系统的教学过程。小组课、集体课带有更多普及性,可较好的解决声乐学习中许多具有普遍性的知识和理论。但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选择声乐曲目,进行具体的方法指导和纠正发声、呼吸、歌唱的身体状态等问题,就得对症下药,需要个别课来解决和提高,在高师声乐教学改革中,采取小组课、集体课、个别课相结合的办法,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优化组合,各教学模式扬长避短,相辅相成才不失为一条明智、可行的教学改革之路。
二、声乐教学要与声乐审美结合起来
声乐教学和其他艺术门类一样,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重任,审美能力作为人文素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美育的地位也随之上升,声乐艺术作为人声乐器特殊的音响美是以词、字的语言美、作曲的旋律美,演唱的声腔美、声韵的伴奏美,形体表演的动作美诸多因素构成。
1.深入挖掘声乐作品中的语言美。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当人类基于某种需要将语言和音乐结合起来时,声乐艺术就诞生的。声乐表演既要表现声音的魅力,又要表现语言的魅力。歌唱语言的处理,是一个涉及面广而复杂的问题,歌唱语言的处理要符合歌曲表现需要是一条基本原则。但要解决根本问题关键,在于全面提高演唱者的文化艺术修养,同时,也在于声乐教师在课堂上对声乐语言的深入分析,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声乐语言,以至最大限度的体会语言的魅力,享受语言美。
2.积极创设声乐教学中的情景美。声乐教学的情景美,就是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出于教学目的的需要,依据一定的教学类容,创造出师生感情、欲望、求知、探索精神的高度统一、融合和步调一致的情绪氛围,对于课堂教学起着重要作用。
3.大胆鼓励声乐教学中的创新美。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声乐的发展有待于我们去不断创新。熟话说:“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的存在,是一个人求知的最好起点,是创新精神的原动力。教学中,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触动学生的求知兴奋点,才能启动学生的思维和创新动机。声乐教学中,我们多采取就事论事的办法,从全面、整体的角度考录问题,打破消极的思维定式,去给学生创造创新思维的空间,让他们富于创造的去学习、感受,使他们心智开阔,尽情的陶醉在创新艺术之中,开拓未知的艺术审美。
三、声乐考试形式有待革新
教育离不开考试,提及高师的声乐考试,师生们可能一致认为,无非就是要求学生在本期所学的曲目中,选择一两首背出来就是了。可见,声乐考试在师生的意识中已成“俗套”。严格来讲,声乐考试应随着声乐教学的革新而不断完善,学生对声乐学习的积极性在于教学,而学习的动力则源于声乐考试,如果学生在新的教学模式下所获得的知识,不能通过考试并得到准确评价,势必会产生不良的负面影响,所以高师声乐考试有待革新。
1.闭卷与开卷结合考,对于一些人物年代基本特征、作品名称的题目、采取闭卷的形式,让学生通过独立分析和思考,得出答案。对于一些灵活性的、综合性的、考查能力的题目,则采用开卷考试的形式,让学生可以与同桌和小组成员互相探讨,达成共识,得出一个集体答案;也可以通过看书、查资料等,得到一个独立性的答案。这样,不仅达到了抓住基础、提高能力的目的,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课外收集能力,使学生之间的资源得到了共享,不足得到了互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发展。
2.可采用口述和笔试相结合的方式,口述是检验掌握知识的口头表达能力,能否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的阐述是考核的主要目的,这种能力,是作为一名师范生不可缺少的。笔试可采用论文协作的方式,这更能检测出学生的综合能力。
综上所述,高师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出适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一专多能、全面发展”的能弹、能唱、能跳舞、能讲课、能组织排练的优秀中小学教师,而不是培养大学专业教师和歌唱家为目的,只有重视以上4点的问题,才能更好地适应新的形势需要,培养出更多合格的教师。另外,高师声乐教学改革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的确需要我们每一个实践者从音乐教师教育的发展目标,到课程形态、属性的分类与功能,不同层次课程下的评价规范等方面去广泛思考、精心打造与努力实践,只有这样,才能解决我们自身的问题。
参考文献:
高师音乐教育是以培养合格的中小学音乐师资为目的的,声乐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技能课,声乐歌唱也是一名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必备的专业素质。因此,声乐教学在高师音乐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高师音乐教学改革的推进,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与音乐传播媒体的日益进步,声乐教学也面临着机遇与挑战,有关唱法的选择问题日益凸显。在声乐教学中,教师需要清楚掌握各种唱法的内涵和特点,针对不同素质和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情况,选择适合他们的唱法,才能更好地提高声乐的教学效果。笔者主要对高师声乐教学中的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进行了比较研究,以促进高师声乐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高师声乐教学中的三种唱法
声乐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初步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和一定的歌唱技能;正确分析和理解声乐作品;具有范唱能力”和“在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学习训练的同时,注意培养教学能力”。①然而,正确的声音概念、发音方法、歌唱技能并没有准确的标准。在高师声乐教学的实践中,美声和民族唱法已作为正确唱法的标准被教师们所承认,通俗唱法也逐渐列入其中。此外,还有原始的、未加工过的原生态唱法。下面主要针对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进行比较。
1.美声唱法
美声唱法是产生于17世纪意大利的一种演唱风格,“美声”这个词出自意大利语Bel canto,意思是美好的歌唱。这种演唱风格在全世界有着重大影响,现在所说的美声唱法是以传统欧洲声乐技术,尤其是以意大利声乐技术为主体的演唱风格。美声唱法的歌唱需要具备纯美的声音、高超的技巧和完美的艺术表现,真声、假声并用。以音色优美、富于变化,声部区分严格,重视音区的和谐统一,发声方法科学,音量的可塑性大,气声一致,音与音的连接平滑匀净为其特点。基诺·贝基先生在讲学中有关于美声唱法的一系列主张和论述,经田玉斌老师概括整理为六个方面内容:有声部之分;要求声区统一;要求母音一致、吐字清楚;要求声音连贯;要求具备良好的音乐修养;要求声情并茂。这是美声唱法的六个重要原则,学习美声唱法的人必须严格遵守,否则就很有可能是不完全、不完美的美声唱法。
2.民族唱法
民族唱法是由我国各族人民按照自己的习惯、爱好,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歌唱艺术。民族唱法包括我国的戏曲唱法、说唱唱法、民间歌曲唱法和民族新唱法四种唱法。由于产生于人民之中,继承了民族声乐的优秀传统,在演唱形式上是多种多样的,演唱风格又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语言生动,感情质朴。其主要特点是,口咽腔的着力点比较靠前,口腔喷弹力较大;以口腔共鸣为主也掺入头腔共鸣;咬字发音的因素转换较慢,棱角较大,声音走向横竖相当,声音点面合适,字声融洽;声音色调明亮,声音个性强,以味为主,手法变换多样;音色甜、脆、直、润、水;气息运用灵活;以真声为主,到高音区结合一些假声。
3.通俗唱法
通俗唱法在我国上个世纪80年代逐渐兴起,深受我国民众的普遍欢迎。通俗唱法又叫自然唱法和流行唱法,具有通俗性、自娱性等艺术特征,擅长抒发以个人为主体的内心情感。一般说来,其演唱注重掌握语言的韵律,讲究吐词、咬字清晰、委婉,并在演唱中经常运用轻声、气声以及颤音、滑音、音色变化等装饰性技法。通俗唱法目前尚未形成系统的发声训练体系,对嗓音条件、共鸣、咬字吐字等歌唱发声技巧尚无严格的规范,可以轻唱、吟唱,偏重“直”“平”“白”。通俗唱法通常依靠话筒和电声设备扩大效果,其主要特点是用真声歌唱,接近生活语言。演唱风格、形式多样,是世界性、不断交融发展的、感染性最强、普及性最大的一种演唱方法。
二、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的共同点
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这三种唱法都有一定的科学方法和理论基础,既有共性也有个性,下面主要就三者的共同点进行分析。
1.发声方法。三种唱法中,无论是哪一种要唱得好唱得有震撼力和感染力,都要用科学的方法把最好的声音调动起来,以做到随心所欲地发声。这种方法符合人们生理上的要求,让发声体通过发声源的外力来打开发声通道,并产生共鸣,自然地发出声音。三种唱法发声的核心是把喉咙打开,以气息为主,靠气息演唱,把共鸣调动起来,气息要贯通、稳定。
2.气息运用和控制。声音都是从人类共同具有的咽喉、声带等物质上产生,声音的变化与呼吸的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歌唱是呼吸的艺术”。
3.表演及舞台表现。无论美声、民族还是通俗唱法,在演唱前,歌手都要调整好自己的状态,尽可能地活动开身体,使各个关节舒展,进入一种既放松又兴奋的状态。这样才能放松喉部,使之不紧张,达到把歌曲演唱得优美动听的目的。
4.咬字方面。凡是唱歌,都要求吐字清晰,让听众听清楚,否则歌词就失去了其本身的意义。
三、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的不同点
三种唱法同属声乐门类,但在许多方面都是有着差异的,各有各的特点,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不同之处进行比较研究。
1.呼吸
对唱歌而言,呼吸是至关重要的,“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歌唱中的呼吸一般分为胸式呼吸法、腹式呼吸法、胸腹式联合呼吸法。美声唱法多运用胸腹式联合呼吸法,吸气深而饱满,气息顺畅,声音托在气上,呼出的气息不但均、久,且有力度、密度。民族唱法要求“气沉丹田”,多用腹式呼吸法,使气吸至腹腔,气息较深。而通俗唱法则对呼吸的深度要求不高,因此多采用胸式呼吸,呼吸容量小,吸气部位偏高,发声比较柔和,只有少数需要很强发声动力的歌曲,呼吸才运用较深的部位。
2.发声方法和音色
美声唱法发声的主要特点是混合声区唱法和整体共鸣,真假声按音高比例的需要混合着使用,声音圆润明亮且宽松丰满,讲究音色、音质、音量、音域的完美和扩展。民族唱法的发声是按民族的审美原则和欣赏习惯来行腔韵味的,其声音主要以真声为主,到最高声区参照一些美声唱法,结合一些假声,其声音清晰、甜美、明亮,强调声情并茂。通俗唱法的发声方法更多强调的是本嗓的自然发声,完全用真声演唱,接近生活语言,轻柔自然,用轻声哼唱就能传递感情,非常强调激情和感染力。
发声方法的不同带来的音色差异也非常明显,民族唱法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与美声唱法发出的音色有着显著的区别,而通俗唱法发出的本嗓甚至带有暗淡嘶哑的音色又与前两者有着明显差别。
3.共鸣方面
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主要是靠歌唱者本身声音的穿透力把歌声传出去的,要求歌者必须掌握优秀的共鸣技巧。美声唱法讲究混合共鸣,对整体歌唱感比较重视,整个声区充分发挥共鸣作用,声区统一而无音区转换痕迹,声音大、穿透力强,不必借助音响设备。无论是高音区,还是低音区,美声唱法对共鸣的要求都很严格。民族唱法多用局部共鸣,中间可换气。通俗唱法则主要借助电声音响来扩大音量,传递声音,对共鸣的要求较低,多用口腔共鸣,保持自然状态。
4.喉位方面
美声唱法讲究声音的高位置,要求喉头下降,保持在吸气时的低部位,演唱时打开喉咙。在唱高音时,声音沿着咽壁,通过鼻腔后上到头顶,然后从前面出来,如同抛物线状,具有较强的弹性和穿透力。民族唱法的喉咙要开得小些、喉位略高,通常根据作品风格的需要来决定打开的大小以及喉位的高低,它允许喉头上下移动,如唱山歌时,喉头可上移。民族唱法要求音色明亮,声音的走向更靠前些,字头咬得较紧,追求亲切、自然。通俗唱法以真声为主,喉咙打开不大,喉位普遍偏高,声音靠前,只需将喉头前后打开,自然而然地发出。
5.声带方面
在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中,气不能通过未经振动的声带发出,声音干净。在美声唱法的高音部分,声带不但要拉紧,而且随着声音的增高、声带振动部分由后往前逐渐移动。而通俗唱法对声带振动的要求又与前两种大不相同,通俗唱法的气声法,就是在演唱时不让声带完全振动,让气息在半振动中与声音一起发出。这种方法使气与情巧妙结合,唱出的歌声更亲切、自然。
6.咬字方面
三种唱法对于咬字的要求是截然不同的。美声唱法以声音为主,突出声音的圆润通畅,以声带字,音色偏“暗”,咬字在后面,母音讲究“圆”,嘴巴呈圆形。民族唱法,讲究“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特别强调咬字的准确和真切,讲究字的头、腹、尾和行腔的抑扬顿挫及韵味,母音发音较靠前,声音反射至硬腭部,嘴巴呈扁平状,嘴角向两边分开,让吐字更清楚。通俗唱法以口语化的演唱为特点,以字行腔,声音自然,其吐字方法与嘴形跟民族唱法相似,有时甚至更靠前,齿音跟唇音较重,强调吐字清晰。
7.演唱风格
美声唱法以演唱艺术的高雅纯正和演唱风格的庄重大气见长,在平易朴素中体现出高贵的风格,适合演绎一切抒情性的歌剧。民族唱法则以演唱艺术的情真意切和演唱风格的民族韵味为根本,由于各地的地理环境、民俗风情、语言习惯等不尽相同,各地区、各民族之间形成了不同的音乐特点,演唱风格也有差异,如歌剧《白毛女》《江姐》等。通俗唱法则以演唱艺术的随意自然和演唱风格的通俗从众为目标。
8.表演风格
美声唱法主要通过眼睛和面部表情的变化,来表达歌曲的感情和人物的内心世界,服装多为端庄、高雅的礼服,用钢琴和管弦乐队伴奏,舞台开朗明亮、严肃端庄。民族唱法注重表现地方和民族特色,服饰多具有地方民族特色,表演时讲究手、眼、身、法、步或伴以民族舞蹈动作,伴奏多用民族乐队,舞台素淡明爽,清新明朗。而通俗唱法的表演风格则较灵活多样,演唱者可从自己的喜好出发,想怎么表演就怎么表演,个性很强、有随意性,服饰五花八门、标新立异,伴奏多用电声乐队,舞台美术装置五颜六色、灯光不停变幻,新鲜刺激。
四、高师音乐教学中对不同唱法的处理
“要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与发展不同个性的因材施教有机结合起来,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空间。”②这是国家教育部为基础音乐教学制定的课程标准,也是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提出的基本要求。因此,在高师声乐教学中,也应根据教材的不同和学生声音条件、声乐起点、音乐素质的不同,扬长避短,根据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的特点和风格,因材施教。
在学习的初级阶段,不要轻易划分学生的演唱方法,先让学生掌握唱法的基本理论,了解三种唱法的共同点和独特之处,即使同一种唱法也有不同的演唱风格。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对歌曲风格的把握,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爱好等去选择适宜自己的唱法,使学生的音乐技能按照他们的实际情况,向不同的层次、类别发展。各种唱法都离不开声乐基础教育中的共性技术训练,歌唱的基本功要求需要通过科学的共性训练才能体现出来。我国著名声乐教育家金铁霖认为,不论什么唱法都应当经过科学的基本功训练,然后再去了解和掌握各种唱法所特有的规律,并且体现出它本身的个性,才能真正使演唱方法得到提高和发展。科学的共性训练才能使学生的个性潜质得到更好的发挥。一个演唱者也可能三种唱法兼而有之,例如歌唱家程志在中央音乐学院讲学中就曾示范演唱了三种唱法的音乐作品。因此,对刚进入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生马上进行唱法训练,不利于学生声乐技艺的全面发展。
总之,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既有着差异,又存在一定共同点,三者经常交叉、融合。三种唱法只是声乐上的不同风格而已,既有所长,也有所短,各具特色,并没有优劣之分。在高师声乐教学中,提倡和鼓励不同的教学风格、不同的唱法,将三种唱法并列其中,对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是很有必要的,而且是切实可行的。
注释:
①姚思源.中国当代学校音乐教育文献(1949-1995)[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147.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
参考文献:
[1]张海屏.关于高师声乐教学中唱法选择的讨论[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10).
[2]何玉.浅谈高师声乐教学中的唱法[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
[3]赵健.通俗唱法与美声、民族唱法之比较[J].广东艺术,2005(3).
[4]殷金陵.美声、民族与通俗三种唱法的比较分析[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4(3).
[5]郑勇.谈声乐教学中的唱法问题[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2).
二、MOOC在高师声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一、高师声乐教学中的弊端
(一)单方面注重技能的教学理念
高师音乐院系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声乐技能是一种非常普遍的教学方式,但新时代情况下,强调的是音乐团队的综合素质,单方面注重技能的教学理念显然不适用于今天,而单单拿演唱作为高师声乐教学的方向就更为片面,对歌唱、声乐理论的教学等重视不够,实践活动与理论学习严重脱节,势必会导致学生视野狭窄,整体素质下降等现象的出现。
(二)对生源素质要求不够
由于音乐在全国的流行,高师音乐专业开始逐年扩招,许多院校也开设了音乐专业,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不断涌现出来。例如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整体素质逐年下降,给高师声乐的教学带来了不少困难,关于这些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原因:一是教育体制的问题。目前国内很多学校的中小学音乐课形同虚设,由于过往在中小学教育中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低,音乐课程设置流于形式,为音乐教育提供的资源少,导致学生声乐素质偏低,且知识面狭窄。二是教育理念的问题。在当前的声乐教学中,教师注重灌输前人的音乐理念和培养学生的歌唱能力和技巧,忽视了学生本身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对音乐的感知力,也忽视了对学生素质的综合培养,学生机械式地接受也自然不能领悟其中的音乐情感和背景,从而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三是学生的自身因素。有些学生的文化课不达标,难以考取理想的普通高等院校,因此就以音乐类等艺术院校门槛低为契机,抱着临时抱佛脚的心态短时间内快速学唱几首歌曲以获得大学的通行证,由于这些学生没接受过音乐声乐方面的正规、科学的训练,对声乐方面的知识不甚了解,导致了新生入学素质参差不齐的情况出现,使高师声乐教学困难重重,不利于高师声乐的长久发展。
(三)教学目标不能与时俱进
一直以来,专业院校专业化的声乐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都被高师声乐教学沿用,高师声乐的教学院校混淆了二者在培养目标和培养内容上的本质的不同,专业音乐类院校培养的是拥有着很高的演唱专业技能的歌唱演员。而高师声乐教学要培养的远不止这些,他培养的是不仅拥有着很高的演唱专业技能,还拥有着良好的专业素养、人文素养、精教学方法、懂组织小学生开展课外音乐活动的强大的具有师范性、综合性的音乐师资力量。单单强调专业技能扎实的高师声乐教学模式体现不出师范性的教学特点,长久发展下去便不能满足社会对高师毕业生的实际需求,造成高师毕业生的就业率降低,不利于新时代下高师音乐教育的长远发展。
二、改革高师声乐教学弊端的对策
(一)严把生源质量关
在许多人的传统认知里,音乐是一个对文化要求不高的专业,只要家里有钱,不论自己孩子的学习水平如何,都可以选择音乐这一专业,这很明显是错误的认知。众所周知,音乐这种艺术的学了踏实勤奋等品质外,天赋也是非常重要的,不是所有人都能在音乐上有所造诣,实现人生价值的。况且大部分选择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也并不是那么热爱音乐,醉心于音乐教育的。他们最初的愿望也仅仅是为了能借助音乐专业这个低门槛考上一所大学而已,因此,在学习高师声乐的过程中不能够刻苦训练、踏实学习。在这几点情况下的影响下,要想提高高师声乐的教学并非易事。
(二)改变教学方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风格的声乐应运而生,人们对声乐的喜好和评价也会发生变化的,声乐教学的发展也应该与时俱进,一直沿用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是远不能满足时代对声乐的美的需求的,所以高师声乐教学方式的改革和创新问题亟待解决。在此,笔者总结了两点具体措施:一是将时代赋予声乐教学的意义融入到声乐课堂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师生沟通,例如可以模拟一些当下流行的娱乐节目、开展一些流行歌唱比赛,既可以增加学生的舞台感觉,又可以积累学生的表演经验。二是在教学中,除了声乐教学外,增加高师的含义、意义的重点教学。因为他们不仅仅是一名普通的学生,更是担负着毕业后从事声乐教学和传承的重任,因此平时可以组织一些让学生以老师的身份开展评课活动或者说课比赛等。
(三)注重理论教学
高师音乐院(系)的老师应对学生灌输正确的思想,不能片面地强调“扎实的声乐演唱功底就是高师声乐的一切”这种错误的思想,作为一名高师声乐的学生,要做到专业素养和文化素养同步提升,解剖学基础知识、生理学课程、音乐理论、基础理论、声乐教学论、作品分析、音乐欣赏、音乐史、合唱指挥和音乐美学等相关课程,哲学、文学等在内的人文课程方面的学习了解也是必不可少的。
中国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对人才的需求也时刻变化着,面对新形势,高师声乐教育专业也应正视弊端,及时解决问题,为社会输送多元化、素质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以适应时代需要。为此,笔者抛砖引玉,供大家总结经验教训,望能给今后的教学提供一些帮助。
参考文献:
一、声乐技术素质
声乐技术素质教育是高师声乐教育的重要环节,这个环节要切实解决驾驭声音的基本能力,如在呼吸支持下的歌声品质、声区连贯统一、声区扩展以及音乐句法、旋律美、节奏美等认知与操作的方法等。它必须符合学习者自身个性发掘、培养进程的需要。实践证明,培养声乐技术素质的基本原则为:合理的思路、明确的步骤、循序渐进和博中求精。
对于声乐,有句古训:“歌词为先、节奏次之、声音居末。”这古老的意大利美声原则,至今被世人所遵循。如脱离了上述原则都会出现问题,尤其对初学者或声音困惑者来说,会从一种不平衡到另一种不平衡,从一种痛苦到另一种更深、更不理性的痛苦中。声乐演唱是对音乐技术、歌唱心理、作品驾驭能力等多方因素合作形成的完整艺术形式,是整体素质的结晶。如果声乐教师只强调声音,排斥其他因素,必然会造成完整因素相互依存关系的冲突,引起整体形象扭曲,并直接反映在声乐演唱上。所以声乐教师的责任是将各种因素渗透到声乐教学中。沈湘教授“头(头脑——理性)、心(感情)、身(发声器官)三者统一的声乐平衡理论”的研究和应用便是触及音乐真谛的科学捷径。比如,声乐技术全方位整体调整涉及最简单的音乐、生理、心理、美学等知识以及它们对基本技能的帮助,也涉及呼吸与声音共鸣、真声与假声、感觉与听觉的辩证关系。
歌唱是实践的艺术,深深植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人天性具有歌唱的自发性,模仿性。人们接触声乐艺术的渠道非常广泛,大体是名家、成熟歌手的演唱。没有歌唱知识,凭天性去模仿,追求技能突破,向名家看齐,是艺术不成熟的表现。任何完整的艺术形式都是结果,教育则要研究其过程和教学顺序、基本内容和方法。要研究和利用人具有的歌唱天性,在歌唱实践中培养学生初学声乐对声音生成的基本方法的正确感知:(1)心态的培养:从容、解放;(2)感受力的培养:自然、协调;(3)音乐听力的培养:乐音的品质,精确、美好;(4)感觉、听觉、心理相互合作的意识等。在实践中逐步获取歌唱的良好体验。
声乐文献具有声音训练功能,又是情商启蒙、审美教育、文化传递的使者。声乐文献的学习内容包括:作品的分析、处理、表现、驾驭、积累、文学素养、难度识别、新曲目开发等。音乐学院的声乐教学有钢琴伴奏作为艺术指导,师范院校则将声音与艺术的教学集于声乐教师一身。如,美国朱利亚音乐学院教授伊丽莎白,在中央乐团讲学的初始阶段,采用若干不同风格的短小精品使学员们感知音乐,捕捉到音乐语汇、音乐形象。她启发学员们将音乐与感情相统一,投入到理解、表现和再创造中,开启音乐表现的空间。这便是素质教育、审美教育、情商启蒙教育的捷径,它尤其适用于基础音乐教育。
二、声乐综合素质
声乐综合素质是多方面的,“学习声乐者还要懂一点生理学、物理学、音响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否则,一旦违反了科学原理,指导无方或使用不当,同样会损坏乐器,还可导致‘倒嗓’,成了学习者的终身遗憾。”①另外,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中的歌唱对学生素质的影响是全方位和多侧面的,教师需要具有广博的知识、较全面的文化修养,这样才能更好地把声乐作为音乐入门的效能释放出来。鉴于高师声乐教学条件的局限,仅以小课、中课完成全部声乐学科素质教育的任务是不现实的。因此,可通过开设《声乐公修课》完成共性教育,形成大中小课同步、多维的教学模式。小课侧重声乐技术素质,中课侧重歌唱教学素质,大课强调声乐综合素质,理顺和完善声乐教育学科的知识结构。
欣赏大量声乐作品是提高音乐素质的捷径,公修课可以扩大学生欣赏的曲目品种和数量,并注重师范声乐教学的实用性,可以采用理论学习和作品分析、范唱、文献音像欣赏相结合的方法。公修课以中外声乐发展史为主线,以不同风格的大量声乐作品为基本教学内容,以艺术性、科学性、广博性、实用性、系统性为宗旨。
教学内容顺次安排为:
(一)西洋声乐史和各时期歌剧、艺术歌曲,世界声乐基本状况和各国民歌。
(二)中国声乐史及不同题材的文献、戏曲、曲艺、传统的民歌和艺术歌曲。
(三)儿童基本的歌唱知识,青少年儿童歌曲的类型和范围,嗓音的生理结构和儿童嗓音的保护。世界著名儿童歌曲经典赏析,小合唱、大合唱的组织,实用中小学音乐音乐课歌唱法的要点等。
(四)为了突出声乐教材的素质教育作用,从文献广度、深度和诠释方面勾勒出一定的等级和范围,不搞统一模式,使学生弄懂个性与规范相统一的选材顺序和规律。
(五)声乐生理学、物理学、音响学。
通过音乐文献的大量储备,欣赏名家名演、音乐知识的补充,能够提升学生在小课、中课中对声乐的感知,提高学生的悟性、欣赏能力、音乐听力、自学能力,使学生声乐技能与素质均衡地发展,培养学生成为具备技术、修养、文化、教学等综合素质的音乐师资。
三、歌唱教学素质
歌唱教学素质的提高来自两方面:一方面,从信息论角度去看,教学内容是教学信息,学生在接受并加工处理声乐与声乐教学信息的过程中,获得或发展了声乐技能,而学生加工处理这些信息的结果,则是获取了声乐理论知识与声乐教学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观摩声乐课则是培养歌唱教学素质的重要途径。因此,声乐教师在上课时,可安排不同素质、不同程度学生搭配的教学模式。其目的有三个:变换方式强化技能实践能力和理性认识;为当教师积累文献;逐渐认识本课程教学法。
具体做法如下:
(一)安排不同声部、不同程度、不同问题的学生上课。教师讲述技术范围中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学生在观摩教师的教学过程中,了解不同声部的个性与共性,触类旁通。
(二)安排小组集体发声训练。按声部做集体发声训练,从共性规律中指明发声技法的步骤、方法,使学生获得自信,并激发学生歌唱激情。
(三)安排齐唱、重唱、合唱练习。通过齐唱、重唱、合唱练习,不仅扩大了学生的声乐演唱形式的视野、提高了他们的艺术品位,而且使学生学会如何指导齐唱、重唱、合唱。
(四)培养学生歌唱教学的实战能力。小组课中,指导高年级的学生给低年级的学生上课,学生由被动变主动,培养了学生对声乐的探索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指导一定的演唱活动。“应该在学生初步掌握了方法和技巧之后,就让他们经常到不同的场所去实践。
四、歌唱思想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