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5 14:57:4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农机安全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要提高认识,将农业机械管理、农业机械安全看作是促进我国农业事业发展的主要事业来抓,树立使命感和责任感,认清在当前的形势下,必须要通过做好农业机械安全管理,来保障和实现群众的根本利益。要将《安全生产法》坚持贯彻落实到底,切实为人民群众服务,干出成绩。
3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全民安全意识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人民群众自身的主观安全意识,是实现农业机械安全的最可靠保障,只有在他们自身愿意遵守安全规程的情况下,才可以最为有效的避免出现农业机械安全问题,所以应当加强宣传教育力度,通过各种手段,对农业机械安全管理方面的法律、政策以及重要性进行宣传,提高人民群众的农业机械安全意识。
4加大安全检查力度,从源头上扼制农机事故的发生
在农业机械安全管理的过程当中,必须要加强安全检查力度,通过实质性的工作措施,来防止农业机械安全事故发生。尤其要克服侥幸心理,并且要加强部门组织之间的横向合作,质量监督部门、工商部门等,要展开配合,积极协调行动,加强监管,排查隐患,严厉打击“黑车非驾、违章载人”等违规违章现象,不断整顿和规范农机市场,切实从源头上扼制事故发生。
5加强领导,规范管理,明确职责,严格落实农机安全生产责任制
要严格落实《关于加强农机安全监理工作的意见》,加强组织领导力度,规范和健全农机安全生产和监督管理制度,坚持“谁主管、谁负责”“谁发证、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严把培训考试关、注册登记入户关、年度检审验关,认真落实责任制,将安全生产责任层层分解,具体落实到人,明确到岗位,各负其责。
6建立健全农机安全管理长效机制
为了保证我国的农业机械安全管理工作能够长远有效,始终保持群众农业机械使用安全,防止出现安全事故,应当建立一套相应的长效机制,并在实践过程当中不断对其进行健全与完善。例如,农业机械安全管理专项化、经常化、现代化、网络化、制度化等;同时,还需要出台相关的应急处理预案,加强对农业机械事故的监督管理、责任追究等。此外,需要建立规范的培训制度、考核制度,在乡镇、农村建立考核培训中心,加强与农业机械公司的合作,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农业机械安全环境。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经济日趋繁荣,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农民购买农业机械的热情高涨,使农村的农业机械拥有量持续增加,农机化事业步入了一个持续、快速发展的“高速道”,为农民致富奔小康增添了不可忽视的强大动力,但由此伴随而至的农机安全生产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如违章驾驶、不参加年检年审、“黑车非驾”、违章载人、酒后驾驶等行为屡禁不止,导致群死群伤的农机事故时有发生,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了重大的损失[1]。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一是由于近年来农机监理无权上路检查,失去了农机监理对农业机械的动态监管;二是农机安全宣传教育的面不够大,形势太单调,不能及时跟上农机化发展的步伐。因此,做好农机安全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农机监理的社会效果显得十分重要。
1设立农机安全宣传专职人员
农机安全宣传教育工作是农机监理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农机监理工作的基础。
农机监理机关依法行使对农业机械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因此农机安全宣传教育工作必须是由有责任心、熟知法律、法规的人担任,而且使其专职化也是农机发展的客观要求。另外,农机安全宣传教育工作是一项基础性的素质教育工作,其工作效果在短时间内是很难有收效的,需要常抓不懈、持之以恒、警钟长鸣,才能在农机安全监理的社会效果上显示出来。设立农机安全宣传教育专职人员后,可以克服因监理人员少、忙时忽视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甚至中断这项工作的顾此失彼的现象。因此,配备工作能力强、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监理员做专职安全宣传教育工作,对提高农机监理的社会效果是十分必要的。同时,建立从乡到村的安全宣传员,充分发挥乡村安全员的优势,营造出一个从县到乡到村的安全宣传体系。
2扩大农机宣传范围,采取多样宣传手段
一是在对广大机手宣传安全的同时,应扩大农机安全宣传教育的范围,这是势在必行的。因近年来在所发生的农机事故中,其肇事地点以乡、村学校为中心的多,场院作业时事故多,肇事时间以学校上学和放学时居多。其原因多是因学生攀爬农机及农民不懂农机安全生产知识所致,这与农机安全宣传教育的力度不够有着直接关系。由于宣传力度不够,致使机手、学生对农机安全生产知识了解不多,安全意识差,操作人员违章操作和使用农机,使发生农机事故的几率增加。因此,农机安全宣传的对象不应只针对农机人员,还应加强对农村中小学生、家属等全体村民的教育。应积极主动地与农村中小学校、村委会取得联系,组织中小生、教师和村民,向他们宣传农机安全知识,以增强其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把农机事故减少到最低限度。二是出动监理安全宣传车,通过广播、电台,开办宣传专题栏目,悬挂横幅,张贴宣传标语、发放宣传材料等形式,走乡入村,讲解有关法律、法规,并结合具体案例宣传农机事故给人民生命财产和家庭带来的危害,使农机安全成为农村社会共同关心和重视的问题。三是根据不同作业季节特征,开展农机安全宣传教育,有针对地提高广大农机手的素质,增强其守法及安全生产意识,切实做到以预防为主,有力地消除事故隐患[2]。可借每年的年检年审时机,以乡或村为单位,开展农机安全生产宣传培训班,集中对广大机手进行安全教育和遵章守法教育,以增强他们的安全意识,减少违章行为的发生。四是由于农机安全宣传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在保证人员的基础上,还需要有一定量的宣传教育资金来作保证。如:宣传工具费用、宣传材料费用、乡村级安全员的费用等。因此,要确保农机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的资金有保障,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宣传教育工作顺利进行。五是必须充分与社会各方面协调好,获得社会各方面的理解与支持,让社会各方面都认识农机监理工作的任务、性质和作用[3],取得各级、各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并同时与交警、交通部门紧密协作,相互配合,齐抓共管,共同搞好对广大农机手的日常安全教育工作。
3进行自我宣传
农机监理要以“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来提高社会知名度,及时把监理工作的成绩、存在的问题、解决的办法及时向上级领导及有关单位做出汇报、请示,争取各级领导及有关单位的重视和支持,这对提高农机监理工作的社会效果是十分必要的。一是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监理部门应切实实行挂牌上岗,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不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广大监理人员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依法行政,文明执法,加强与农民群众的联系,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风尚,进一步加强为农村、农业和为农民服务的意识,充分发挥农机监理的作用[4]。二是加大田检路查力度和执法力度。在坚持长期田检路查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对突出的农机违章作业及季节性的违章进行专项治理,扩大规模、召开现场会等,还要取得与公安交警及交通部门的支持,对屡教不改的违章行为采取依法强制措施,使农机手从思想上重视农机监理工作,进而自觉遵守安全法规。三是监理人员要不断加强业务学习,提高业务素质。不仅要掌握执法政策、法规条例、办事程序,还应熟练掌握农机维修、驾驶、保养等专业知识,能切实帮助机手解决实际问题。
4结语
总之,要切实做好农机安全宣传教育工作,只有这样,农机安全监理工作中出现的检审验率不断下降的局面、无证驾驶、不考试、不挂牌、不报户等违章现象才会受到重视,田检路查、年度检审验、考试核发牌证等监理业务工作才受到广大农机户的积极支持与配合,使农机“安全、优质、高效、低耗”地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目标才能实现,从而使农机安全监理的社会效果得到较大提高。
5参考文献
[1]陈小红,蒋财荣.对农机安全监理工作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10(11):235.
首先,根据《农林机械关于安全的第1部分总则》相关规定,在外的危险运动件必须要加设相应的防护装置。而有些农机产品在外的旋转件没有防护装置,或者防护装置的强度以及刚度不符合要求。其次,防护装置安全距离不合要求。农机产品的防护装置若采用刚性网,或者采用栅栏时,其防护罩的网孔过于大,安全距离的预留不够。那么,手指很容易透过网孔接触到运动件,从而造成伤害。最后,有些农机产品没有安全防护装置,或者装置不符合规范。如果防护罩太小,就不能有效地罩住转动件。如果转动件(链轮、带轮或齿轮)进入啮合区,并且没有防护装置,也就是说局部防护不到位,很容易对人身造成严重的伤害。
1.2安全标志不符合有关强制性标准
(1)安全警示标志未明显在危险部位标识。按GB10395.1的规定,即使机器采用安全设计和防护装置,但是仍有潜在危险存在时,则必须在机器醒目位置处标注相应安全标志。如发动机排气管等发热部件应设相应危险警示标志。(2)有关强制性标准要求安全警示标志须永久性存在。安全警示标志应在使用寿命内具有可视性,即使日晒雨淋也不褪色且不脱落。(3)产品使用说明书中安全操作的内容缺失。或者产品说明书中明示担保写得不够明确,使得有些指标过高而误导消费。
1.3重要部位连接不符合标准要求
一些高危险农机具的重要部位没有按照要求使用高强度的螺栓。农机具工作时在各种外力作用下容易松动从而对机体造成危害,对人身、财产安全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
2造成农机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对国家规定的强制性标准理解偏差导致产品不合格
由于企业对GB10396一1999规定的农机危险图形总则理解片面,使得实际操作时安全标志危险图形和颜色不符合规定,最终导致不合格产品的出现。有些农机生产者不懂工艺、安全和标准这些方面的知识,在编写使用说明书时,把有关安全使用注意事项编写得缺东少西,含糊其辞,使得说明书指导农机产品正确使用的实际效用微乎其微。
2.2片面追求经济效益,降低安全防护技术要求
很多农机制造商,其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都很有限。但是为了争夺市场就放松了质量的检测。材料上以次充好,制作防护装置本该采用强度刚度较好的材料,却私自降低要求用了质量较差的代用料。本应是全防护的只采用了半防护,本应是半防护的而没有防护。这些私自降低安全防护要求的情况屡禁不止。
2.3主管部门与检测机构把关不严
农机产品的管理应该有新的探索,发展也应有新的创新。应该加大质量检测部门的资金投入力度。完善相关通用检测设备。大力培训相关检测人员,提高业务素质。增大对伪劣农机产品的检查力度。及时反馈产品质量问题,使生产企业能及时改善产品质量,从源头上控制伪劣产品流入农机市场。另外,目前农机市场缺乏专业的宏观调控,所以市场运营会有些零乱,目标不明确。主管部门应明确监管职责,对那些假冒名牌产品冲击市场的小企业应采取手段坚决予以取缔,规范市场管理,完善市场质量监督体系。
2.4企业对产品质量安全重视不够
一些个体农机生产企业和私营业主受利益驱动以次充优。单纯地追求农机产品只要好用就行,产品以次充好、粗制滥造。他们为了片面地追求经济利益而漠视产品质量,不但使农机产品在质量安全方面存在严重问题,而且严重制约了农机新产品的开发。
2健全乡镇、村农机安全监管网络
农民农闲进城务工,农忙生产“急、短、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土地新的流转模式,兴办农机大院、农业、农机合作社成为必然,如何适应这些变化,扎实开展农机管理,建立健全乡镇、村农机安全监管网络已相当迫切。以某镇已键全农机安全监管网络与某镇未建立此网络为例,前者农业机械分门别类建立了到组的台账,农业机械注册、持证、年度检审等情况一目了然,在镇、村、组三级安全监管员经常性的安全宣传、教育提醒下,农机安全生产意识深入人心,农机“三率”也较高;后者只有一本笼统的台账,农机上牌率仅为72%,持证率64%,年检率也只有80%,而且在田检路查中感觉此地驾驶、操作的安全意识比较淡薄。因此,如果村组设安全员,农机大院、合作社有专管员,乡镇根据拥有量配备监管员,县级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分片有负责人,层层落实,齐抓共管局面一定会形成,而且与农机安全生产示范创建相吻合。
3纯农田作业小型农业机械实行登记备案
从某镇调查显示,300余台14.7千瓦以下小拖拉机已基本退出运输市场,从事农田作业,牌证纳管率不足30%,甚至有空白的村民组,目前农田作业机械牌证管理免费发放还未实行,如果由村安全员统一标准入户免费进行检验,统一格式登记备案,其中穿插安全常识的讲授,再由县级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录入建立电子档,统一制作发放备查卡片,既使农田作业机械在作业区间移动有了“身份证”,又使小农机安全监管有源可寻,如此低成本运作切实可行,农机户又能接受。
4降低农业机械驾使、操作人员申办证件成本
为何上牌率与持证率总不均衡,在日常与机手接触中就不愿持证原因多人多次交流,经费嫌高、时间嫌长仍是主要因素。农机手中大部份农闲外出务工,农忙回来又很急,而申领农机驾驶、操作证件按流程要一个多月,时间上产生冲突;培训、考试费用加起来1千多元民,机手较难接受;在田检路查中有些机手驾驶、操作技能很熟就是不愿领证,也有上述因素。可以试行在不降低考试质量的前提下,采用社会化报考,既可减少办证时间、降低领证成本,从而调动机手办证积极性,提高持证率。
5对于超长期使用的农业机械制定强制报废时限
目前,在用的农业机械十年以上不在少数,某地抽查210台农田作业机械中:收获机械58台中有21台、大型拖拉机45台中有19台、小型拖拉机107台中有42台使用超过10年,这部份机械缺乏保养,车况差,修理不专业,私自改装,凑合用等情况也大有存在,大大降低了农业机械安全生产性能,造成的安全事故时有发生;油耗高效率低的弊端也显而易见,所以限时报废,应尽快落实,为提高拥机户更新的积极性,配套农机以旧换新的政策,不仅加快老旧机具淘汰,提高农机现代化水平,又使安全高效的农机作业为农业增收出力。
6增加经费投入,使用先进监管设备
由于经费困难,不少县级农机安全监理机构检验方式还未使用检测设备,送检下乡的工作车也未配备,检测质量难以用标准来规范,使得农机检验流于形式。某市8县(区)无一家拥有正规检测设备、流动检测车,仅两家有简易检测装置,其他都还是人工检验,与农业机械现代化建设不相适应,各级农机主管部门要积极争取,改变现状,以农机安全技术检验,促农机安全生产。
二、PRIM的体系结构
PRIM系统的架构分为数据库部分和客户端部分和数据上传部分,数据库部分采用MSSQL数据库,客户端采用.net技术开发.数据库安装在服务器,客户端装在检验部门、总部管理部门,登记人员、检验人员、管理员和总部管理人员根据各自权限分别可进行登记、检验、检验数据处理、权限设定、各种查询、数据上传等工作.总部可以实现远程监控检验机构的检验行为和及时调用、查询、分析检验结果.通过开放接口,实现总部实验室管理系统和现场实现对接,从而提高检验数据上报时间,简化操作步骤.检验数据保存后,通过PRIM系统提供的接口,使相关工作人员可以调出检验数据进行查询、分析、汇总,提高了数据的使用效率.另外,使用者可以通过查询统计调用需要的数据.
三、系统模块设计
3.1基础模块
基础模块包括数据库设计、人员设置、基本信息设置等部分,数据库部分可以采用ACCESS、SQL等数据库,ACCESS数据库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十分方便,利用ACCESS处理十万条级以下记录数据时速度快且操作方便.但是如果处理大的数据(百万条记录以上)以及复杂查询ACCESS有时不稳定易导致系统崩溃,另外,ACEESS数据库适用于单用户还可以,在处理多用户时就显得数据处理能力不够.相比较而言,MSSQL具备相对稳定处理大数据的能力,但是查询设计代码编写复杂,不容易被开发掌握,作为一个重要的检验管理系统,稳定是第一要的,而且每天处理的数据量达到几千条,很快就会超过几十万条记录,所以农残检验管理系统采用SQL数据库是合适的.客户端采用.net作为编程语言.
3.2报告输出模块
报告输出的形式有多种,可以采用数据链接的方式实现管理系统与OFFICE文档的输出,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开发方便,适应性强,缺点是不稳定,有时会出现乱码现象.第二种方法是采用.net语言把报告写在编码里,这种方法比较繁琐,开发周期长,但是功能强大.系统工作稳定,不会出现乱码现象,所以报告输出方面采用.net编程方式进行.
3.3数据汇总查询
在进行信息查询和统计时,经常同时牵涉到几个数据表,这就必须考虑数据表之间的数据关联性[1].数据汇总的实现可以通过多个途径实现,首先可以编程实现,即通过ADO.NET实现各种查询统计的功能,在多层次查询时可以采用普通的组合查询方式,也可采用“SHAPE...APPEND”以及“SHAPE...COMPUTE”等高级语句生成关系层次和参数化以及组合层次进行复杂条件的查询.其次,也可采用在数据库实现编写存储过程再调用的查询方式.数据远程传递是一个复杂过程,它涉及到诸多方面的问题,包括远程服务器和本地服务器的硬件对接,数据的实时性、数据传递的便捷性、数据的大小、及远程查询等诸多软件对接问题,对此,作者专门开发了LDTD(LONGDISTANCETRANSPORTDATA)技术,用于处理远程数据传递问题.远程数据传递应注意的问题是数据传输以4096个字节为一个单位,所以每次数据传递尽量优化在4096个字节以下,这样的传输才能快捷.
四、应用实例
是按照鞍山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要求开发的PRIM系统的运行界面.抽样登记人员从登录窗口登录主界面后,输入基本信息后,系统自动生成产品检验编号,然后通过任务界面提交检验申请并发送,这样,检验员接到任务后开始检验并出具检验报告,然后上传检验结果.在所有的检验测试数据都输入到系统数据库进行保存后,检验员还可以查询登记情况和检验结果.管理人员及其他需要用到检验测试数据的人员可以通过查询统计模块进行查询、统计,并可以生成相应的分析图,使得相关部门可以直观地看到农产品农药残留情况.甚至还可以预测一定时期内农产品农药残留的走势,为其做出相应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没有使用PRIM计算机管理程序之前,检验人员做完实验后用word文档出具一份检验报单告需5min左右时间,200份检验报告需要1000min左右.加上汇总及改错等时间,处理检验的时间需要一个人用大致1040min去完成.而使用PRIM计算机管理系统后,处理一份报告平均只需1min完成,200份检验报告共需200min左右时间,同时出错率低,数据实时上传,无需汇总,合计共省去约940min宝贵时间,处理检验报告工作量是未使用计算机管理程序时工作量的1/5.经使用单位使用,5个人的工作量可以4个人完成,极大地提高了检验工作效率,得到了使用单位的认可.
兔瘟仍是獭兔的头号“杀手”,近年来该病明显出现了早龄化、非典型性和散发型特点。发病年龄是多元化趋势,尤其是刚断乳的仔兔也有发生,最早在40日龄左右。临床症状和解剖特点也并非与典型性的兔瘟完全相符,其主要特征是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渐进性死亡,浑身瘫软。剖检特征均表现胸腺肿大出血,其他如肺部和气管出血,肝脏变性,肾脏肿大出血,直肠内有胶冻样黏液,有淡黄色黏液,有的具有1~2条症状,有的多条,并不统一。另外,兔瘟很少大面积流行,多为散发型、局部性。其防治方法是:
该病只能采取以预防为主的措施,在管理中,只要按照免疫程序按时足量注射疫苗就能得到有效的控制。仔兔在35~40天首免,每只皮下注射2毫升,20天后加强免疫1次。以后每年注射3次。注射单苗效果最好,联苗对兔瘟免疫有一定影响。发生兔瘟后有以下三条治疗途径:
1、注射高免血清,见效最快,效果最好农业论文,但成本高,货源缺。
2、注射干扰素,干扰兔瘟病毒的复制,在发病初期有效,但疫病过后仍然需要注射疫苗。
3、兔瘟疫苗紧急预防注射,每只2~3毫升,3天后逐渐控制病情,7天后产生较强的免疫力。
二、疥癣病
兔疥癣病又称兔螨病,是由寄生于兔体表的疥螨或痒螨引起的一种外寄生虫病。侵袭面广,发病率高,交互感染,控制较难。该病有高度的传染性,如果治疗不及时,病兔可因逐渐消瘦和虚弱而死亡,危害十分严重。其防治方法是:
1、不要购买带耳螨疥癣的病兔,不用疥癣病兔配种。
2、保持笼舍干燥,经常用火焰消毒兔笼。每个季度用2%的敌百虫水溶液给兔蘸蹄1次站。
3、疥癣病发生时,及时用专用的溶剂和水溶液给兔涂抹患部,7天后重复1次。同时用5%的水溶液喷洒兔笼和场地,焚烧垫草污物。兔癣1次净涂抹患处,严重的7天后可重复用药1次,用畜卫佳(阿维菌素)内服,每千克体重0.1克,7~10天重复用药1次。灭虫丁按说明要求肌肉注射。
三、脚皮炎獭
兔脚皮炎常见多发,虽不致死,但影响种兔种用价值和商品兔毛皮质量,患病兔不愿活动,食欲减退,日渐消瘦,行动轻缓,下肢不敢承重,四肢频频交换支持体重,有时拱背卧笼。检查患兔脚掌,出现脱毛、红斑、化脓,破溃后形成经久不愈易出血的溃炎并结痂,有的溃炎上皮的真皮可发生继发性细菌感染。其防治方法是:
1、加强饲养管理,注意兔笼的清洁卫生,清扫笼底要彻底干净,定期用0.3%过氧乙酸喷雾消毒。
2、兔笼笼底最好以竹板制成。笼底要平整、钉子无突起、笼内无锐利物。
3、免疫注射葡萄球菌苗,每只兔2毫升,1年免疫2次。治疗时,先将患兔放在铺有干燥、柔软垫草(或其他铺垫材料)的笼内。用橡皮膏围病灶做重复缠绕(尽量放松缠绕),然后用手轻握压。压实重叠橡皮膏,20~30日可自愈;患部剪毛并消毒,清除坏死组织,3%过氧乙酸清洗后,涂擦磺胺嘧啶、土霉素软膏等,当溃疡开始愈合时,可涂擦5%龙胆紫溶液,每天1次;重者外用消毒纱布包扎好农业论文,同时注射青链霉素各10万单位,每天早晚各1次,直至痊愈;严重病例立即淘汰。
四、传染性鼻炎
獭兔传染性鼻炎是由巴氏杆菌和波氏杆菌为主的多种病原菌共同作用的结果,是獭兔的主要传染性疾病之一。其防治方法是:
该病具有发病率高,传染性强,四季发生,大小兔易感,疫苗效果甚微,药物控制困难,治愈率低,复发率高,病程持续期长,容易恶化和继发感染其他疾病等特点,用药见效,停药复发,是生产中最为顽固的疾病之一。其推荐方法是:
1、青霉素和链霉素,每千克体重各2~3万单位,混合肌肉注射,每日2次,连续3天。
2、肌肉注射每千克体重2万单位,每日3次,连续3天。
3、卡那霉素,每千克体重15毫克,每日2次,连续3天。
①农机安全物态文化,即与农机安全相关的人员机构、培训教材、设备设施、安全氛围等的建设;
②农机安全行为文化,即农机安全的行为准则、思维习惯、行为模式、培训学习等的建设;
③农机安全管理文化,即农机安全的法制观念、法制意识、法制态度、法则规范中法规、标准、规章等的建设。
我国农机安全文化建设的范畴包括:
①完善农机安全监管机构,培养高素质农机安全监管人员;
②建立农机安全学习制度;
③规范农机安全行为;
④营造农机安全管理氛围。
2.当前我国农机安全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机安全文化建设中,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两点:
①我国农机安全文化建设缺乏完善的社会支持模式;随着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和市场化程度的进一步加快,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和发展程度大幅度提高,农机安全生产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但是相关部门对农机安全文化建设的支持工作并没有到位;
②基层农机使用操作人员劳动素质较低,安全生产意识淡薄,认识不到位;农村新生代劳动力但凡有知识文化的大部分都离开农村进城务工,导致高科技农业机械设备难以被应用,这是制约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要原因。
3.我国农机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3.1 农机安全文化建设是建设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基础
我国对农业机械化提出的安全要求包括文化安全、法制安全、责任安全、科技安全、投入安全,其中安全文化占最主要的地位。十二五期间,农业机械化建设与生产的思想保证和科学依据是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的安全文化建设纲要,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关键所在,农机的安全生产更是保证我国农业机械化科学、安全发展重中之重。农机安全文化建设是农业机械化安全发展的前提保证和积极措施,同时也是现代化农业建设的基础保证,农机安全文化建设的实施水平将直接影响着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进程。
3.2现代化农业生产迫切需求农机安全文化作为支撑
在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步伐的同时,对农机安全文化建设也加以重视,是现代化农业生产的需求,加强农机安全文化建设的基础工作是提高农机操作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业务素质,着力提高农机使用监督和管理的能力,加强预防农机安全事故的能力,对农业生产中农机事故做到有效的控制,为新时代农业机械化安全、快速发展保驾护航。十二五安全文化建设纲要也指出,要推动社会科学的发展,就必须要加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文化发展,其中农机安全文化就为最重要的一项,农机的安全发展是农业机械化安全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加强农机文化建设、促进农机文化发展的深入落实,紧紧围绕农业机械化稳步、快速、安全发展这一主题,对农机坚持文明监督与管理,对农机安全提供优质的服务,积极改变人们现有的思想观念,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必将成为现代化农业生产快速发展的支撑。
3.3农机安全文化建设是农机安全生产的前提保证,是农业现代化建设发展的后劲
农机安全文化建设以提高农机人员安全素质为最主要任务,是预防农机事故的有效手段,对预防农机生产事故具有长远的战略性意义,具有保障农机安全生产的基础性意义。安全文化建设通过创造一种良好的安全人文氛围和和谐的人机环境关系,对农机人员的观念、意识、态度、行为等的形成起到无形的影响,从而对农机人员不安全行为产生控制作用,以达到降低农机事故发生几率的效果。通过农机安全文化建设,影响农业机械化决策者、管理者和使用者对安全的态度和认知程度,激发农机人员安全生产行为的自觉性。总之,农机安全文化建设是农机安全生产的重要前提保证,是农业现代化建设发展的后劲
3.4农机安全文化建设是实现现代化农机安全监管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机安全监管是农业机械化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整个社会公共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机安全监管工作的高效开展对于确保农机安全生产、维护广大农机操作人员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做好农机安全监管工作,事关农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强农惠农政策的落实,事关农村的和谐稳定。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和领域拓宽,我国农机安全事故仍处于高发、易发、多发期,农业机械化科学发展对农机安全监管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农机安全文化建设是促进农机安全监管工作进一步适应农业机械化科学、快速发展要求的必要手段,是实现农机安全监管现代化的重要方面。
4.我国农机安全文化建设的关键点
我国农机安全文化建设的关键点包括:
① 明确农机安全文化建设的目标;
②形成农机安全文化建设的氛围;
③创新农机安全监管的方式、方法;
④共享安全文化建设资源,建立农机安全文化传播平台;
⑤确立农机安全发展理念,创新农机安全教育模式;
⑥加强队伍建设,打造农机安全文化的精品和品牌;
2监管措施和做法
2.1建立健全了农业机械安全责任体系,明确了安全工作目标,落实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安全工作责任
按照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的要求,每年初人员分工从领导到一般干部都明确有安全责任分工和具体安全工作计划。我局结合部门实际,年初以正式文件下发了《2014年农业机械安全生产工作要点和工作计划》,成立了农业机械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制定了农业机械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目标,对目标任务和工作责任状考核细则分解细化,建立了安全工作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一是明确各单位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将安全工作列入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内容,并进行严格考核,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度,同时在责任追究制度中明确规定,实行农业机械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制度;二是层层签订了责任书。局与各二级单位、各单位分别与执法人员、工作人员、教练、机手、学员逐级签订安全责任书,明确各自的职责,明确了应做的工作和应负的责任;三是完善了安全工作制度。建立健全了定期检查和日常防范相结合的安全管理制度,对安全生产管理不到位的要求立查立改;四是完善了农业机械安全生产的应急预案方案,进行了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演练,基本具备了处理应急事件的能力;五是按省市业务部门相关要求,规范了新车入户、牌证换发、年度检验等各项工作程序,严格规范执法行为;六是认真抓实农业机械安全工作的安排布置、检查督办,局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对安全生产做到逢会必讲、随时督查。在领导逢会必讲的基础上,全年召开专题安全会议10次,召开交警参加的联席会3次,到二级单位检查督导安全生产工作12次。
2.2坚持农业机械安全日常工作和专项工作相结合,强化工作措施,抓常抓细保安全
2014年我们积极开展农业机械安全宣传月、“六打六治”、重大节假日、三伏高温、冬季雨雪天气安全防范、安全隐患排查、农业机械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活动和农业机械安全日常管理工作。竹山县农业机械局分别下发了各项专项整治活动的方案和通知,成立了由局领导参加以农业机械安全监理站为主体的专项整治小组,落实相关责任和措施。明确专项整治工作的内容和重点、方法和步骤,积极排查,严格整治。根据省、市、县相关文件要求,结合我县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管理特点,进村入户进行登记排查,登记结束后进行分类汇总,在摸清各类安全隐患的基础上,我们制定了整治工作方案,严格按照“四不放过”原则进行隐患排查。一是深入基层集中开展拖拉机审验,每月初对年检到期的机主发送手机短信,通知检审范围及时间安排、检审工作要求,同时还向机手宣传农业机械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提高机手法制意识和自觉参检意识。在年检过程中,严格执行农业机械检验技术标准,坚持见机、见证、见人,不走过场,做到不符合技术要求的一律不予年检;不参加第三者强制责任保险的不予年检;私自改装的不予年检等等;二是开展了田间作业和道路安全检查、安全日咨询及送农业机械法律法规、安全知识下乡镇村等系列活动,6月份共发放编印的宣传材料1000多份;三是积极开展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安全检查,组织农业机械作业专项整治。期间出动农业机械执法人员650人次170天,共检查各类机具1665台次,纠正各类违法违章151起,消除各类安全隐患225起,处罚违章机手191人,教育机手329人次。监理站每月巡回全县田检路查、上门宣传、打非治违、下乡实地开展工作都在22个工作日以上。
2.3发挥部门联动作用,提高监管能力
按照湖北省农业厅、省公安厅、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关于加强农业机械道路安全联合执法工作的通知》(鄂农函〔2014〕124号)文件精神,我们和县公安交警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农业机械道路安全联合执法工作的通知》,成立了联合执法小组,建立了信息互通,联合执法、联席会议等安全监管的长效机制,农业机械监理站和交警各中队开展了11次联合执法活动,加强了对农业机械及驾驶操作人员的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我们主动联合公安交警部门,召开3次专题联席会议,强化联合执法监管力度,集中力量对县乡道路进行整治专项检查,农业机械与交警开展联合执法11次,开展专项整治活动9次。
2.4加大源头管理力度,提高管理水平
源头管理是农业机械安全监理的重要管理手段,是建立农业机械安全长效机制的重要举措。农业机械监理工作一改过去坐等服务为主动上门服务,深入基层,重心下沉,关口前移,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帮助农业机械手检修车辆,传授机具维修、保养等技术,消除事故隐患。通过短信通知年检、电话预约上门、送牌证到家、车辆检审进村、延时服务等多种形式做好机手的服务工作。积极开展农业机械安全镇、村、户建设,不断创新农业机械安全生产管理模式,做到管理“横到边,纵到底”,避免出现管理空白和盲区。加强基层农业机械安全网络建设,让农业机械安全管理深入到村入户,安全常识普及到人,农业机械安全责任到人,通过聘用农业机械安全员、建立村农业机械及驾驶操作人员台帐、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等形式发挥好村委会作用,较好地把住了农业机械安全源头关口。
2.5强化宣传,提高防范意识
我们采取多渠道、多形式广泛宣传教育,提高驾驶员安全生产意识,一是抓社会效应的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广播、警示牌、黑板报、标语、宣传栏和倡议信等多种渠道,不断提高全民安全生产意识;二是抓农业机械驾驶人员的宣传教育。结合年检、农忙、节日前举办农业机械安全培训,发放《农业机械交通事故警示》、《农业机械安全操作规程》等农业机械安全宣传资料1000多份;每个安全村送1套“平安农业机械”安全宣传挂图,给农业机械户送1本“平安农业机械”知识手册,全年组织3次农业机械操作人员安全培训,参训人数达500余人;制作农业机械安全生产宣传展板4块,开展各类宣传教育活动16场次,安全生产宣传报道32篇、向驾驶员发送手机提示、警示短信3万余条。2.6明确规范,提高执法和服务水平一是严格执行农业部“两个规定”和“两个规范”要求,做到不超标发牌,不异地发牌;做到培训和考试分开,并严格考试,杜绝核发关系证和人情证,由于严格把关,有效提高了驾驶人的素质;二是面向社会推行执法“三公开,一承诺”制度,即公开办事程序、收费标准、执法依据,承诺服务限时制,规定凡手续齐全的一般性业务1小时内办结,考试合格一周内即可领取驾驶证。2014年专门购买一台拖拉机用于机手的培训和考试;三是实行办理业务首问负责制,对机手做到不刁难、不拖延、不推诿,让机手高兴而来,满意而归。
3存在的问题
(1)农业机械执法手段弱。农业机械部门按法律规定,只负责农用车辆及其驾驶操作人员的牌证管理,但上路执法权限有限,对车辆违规违章只能教育、引导,缺乏强制措施。
(2)执法人员不足,工作经费严重短缺,农业机械安全监理对象点多面广。现在农业机械监理站人员编制只有8人,除在窗口办理业务人员外,能上路执法的人员只有4人,且大多都是年龄偏大的老同志。农业机械部门除财政拨付的人头经费外,无专门农业机械安全监理执法经费,农业机械要想在全县乡村范围内开展机车的安全监管,需要一定的工作经费,目前此经费得不到保障。
(3)农用车辆保有量基数大、分布广、安全性能差,农村路况条件差、机手安全意识差等多项因素叠加,更加大了农业机械安全生产风险防控难度。农用拖拉机、变型拖拉机因价格便宜、行走灵活,各方明知制动性能、安全性能不如四轮汽车,但目前农村仍有不小市场,机械出厂有合格证,农民办理牌证持有合法证件,符合办证前置条件,农业机械部门又不能拒绝办理。大多机手只注重经济收入,平时不注重车辆的保养和维修,加之我县乡间道路坡陡弯急,通村道路建设不达标,遇雨雪天气极易造成安全事故,存在很大安全隐患。
4农业机械监管和隐患排查的防范措施
及时传达贯彻落实县政府[2014]23号《关于加强全县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履行好农业机械部门安全管理职责,加强工作的安排、督办、检查,确保安全防控工作取得实效。
4.1对全县农业机械安全生产进行全面的排查
截止2014年12月底列管在册车辆有2119台,我局重点对列管的车辆逐一核查档案,一是对参加检验合格的车辆实行宣传教育;二是对到期未检验的,实行电话通知、发短信、上门通知、路检路查中督促车辆检验;三是对逾期检验的,实行发法律文书,注销车辆号牌。
4.2抽调力量,迅速开展农业机械安全隐患排查
竹山县农业机械监理站出动监理执法人员,开展安全隐患排查专项整治活动,结合我县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管理特点,进行拉网式安全检查。一是认真组织开展农业机械集中检审,进村入户进行登记排查,做到不漏一台。在年检过程中,严格执行农业机械检验技术标准,坚持见机、见证、见人,不走过场,做到不符合技术要求的一律不予年检;不参加第三者强制责任保险的不予年检;私自改装的不予年检等等。对未年检的车辆,实行电话通知、发信息、上门发通知、送牌证到家、车辆检审进村、延时服务等多种形式的办法,督促车辆按时年检;二是帮助农业机械手检修车辆,传授机具维修、保养等技术,消除事故隐患;三是对存在隐患的车辆通知停止使用,对达到使用年限的车辆实行强制报废,在湖北省监理网、农业机械局政务网上公示。
4.3成立专班,集中开展田检路查
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在元旦和春节期间,组成执法工作专班,由局长、局班子成员带队,分2个组,分区域到17个乡镇、到村组开展田间作业、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对变型拖拉机等农业机械及驾驶操作人员进行拉网式安全检查,对无证和酒驾人员、驾驶未检及报废机车、违法载人、机车安全设施不全等违法现象进行集中整治。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彻底排查治理农业机械事故隐患,有效防范和遏制农业机械事故发生;同时利用电视、网络、手机短信等宣传平台,多渠道、全方位开展专项整治工作的宣传,开展安全咨询、送农业机械法律法规及安全知识下乡等活动,制作了2000套《农业机械安全操作规程》等农业机械安全宣传资料、“平安农业机械”知识手册。
4.4联合行动,农业机械公安交警部门开展联合执法专项整治
利用公安、农业机械联合执法机制,农业机械与公安交警部门开展联合执法行动,集中力量对县乡道路农用车进行专项整治检查,重点对农业机械超载超速、违章带人、到期未检审、无证驾驶、无注册登记等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严查、严惩,通过专项整治,依法促进农业机械安全生产,达到整改实效。
监测数据来源于2013年各监测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通过国家健康危害监测信息系统之农村饮用水水质监测系统中,枯水期和丰水期初审上报的数据。
1.2监测指标
微生物学指标(总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大肠埃希氏菌、菌落总数)、毒理学指标(砷、镉、铬、铅、汞、硒、氰化物、氟化物、硝酸盐、三氯甲烷、四氯化碳、溴酸盐、甲醛、亚氯酸盐、氯酸盐)、感官性状(色度、浑浊度、臭和味、肉眼可见物)、一般化学指标(包括pH、铝、铁、锰、铜、锌、氯化物、硫酸盐、溶解性总固体、总硬度、耗氧量、氨氮、挥发酚类、阴离子合成洗涤剂)和消毒指标(根据饮用水消毒剂使用情况确定相应的指标,如游离余氯、二氧化氯、臭氧等)。
1.3水样评价要求
水样评价按《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规定执行,水样的所有检测指标全部合格,水质即为合格;有一项指标不合格,即为水质不合格。
1.4质量控制
由于监测县(市)的实验室条件所限,部分监测指标无法开展,水样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统一安排测试,保证水样检测数据的可靠性、可比性及项目的完整性。
2结果
2.1单项指标合格率
塔城地区共上报228份水样,各监测县(市)均有部分单项指标超标,超标率最高为托里县(8.59%),额敏县最低,各监测县(市)单项指标超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6.45076,P<0.05)。单项指标以总大肠菌群超标最多共83份,超标率36.40%;其次是耐热大肠菌群55份,超标率24.12%;菌落总数48份,超标率21.05%。
2.2水质监测各项指标检测情况
228份水样,共测7752项次,总超标率5.77%;除消毒指标外,微生物指标超标率较高,其次是感官指标;毒理学指标和一般化学指标较低,见表2。
2.3枯水期和丰水期监测情况
监测枯水期和丰水期水样各114份,共检测570项次,枯水期水质检测指标超标数和超标率分别为139份,24.39%,丰水期为166份,29.12%,枯水期和丰水期除消毒指标外,毒理学指标超标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059,P<0.05),即丰水期高于枯水期,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6.7059,P>0.05)。
2.4出厂水和末梢水水质检测结果
抽检出厂水和末梢水水样各114份,共检测570项次,检出出厂水水样不合格140份,超标率24.56%,末梢水165份,超标率28.95%。除消毒指标外,出厂水和末梢水微生物学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254,P<0.05),即末梢水超标率高于出厂水。
农产品生产基地现有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国家级2个、省级14个、市级19个;有“三品”企业141家、基地131个、产品272个;有省市级名优农产品109个。
1.2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模式
惠州市建立起市、县和镇三级检测中心,以市农产品质检中心为技术支撑,形成全市完整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体系。市农产品质检中心直接对全市规模生产基地进行定量监测;县农产品质检中心、镇农检站以快速检测为主,对速测可疑样品及时送至市农产品质检中心进行阳性确证。具体的生产基地农产品抽样方法、监测项目和方法、判断依据见表1。
2生产基地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分析
2.1蔬果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
惠州市农产品质检中心每年对大约1000个蔬果样品进行农药残留监测,从2011年监测26种农药残留逐步增至2013年监测38种农药残留,重点增加了氟虫腈、啶虫脒等农药残留项目。2011~2013年,惠州市农产品质检中心对市县两级100多个生产基地的蔬果样品进行抽检,总体合格率均达95%以上,合格率总体稳定、逐步趋好。从表2可看出,3年来,惠州市生产基地的蔬菜样品未出现甲胺磷等国家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的农药。限用农药残留主要是氟虫腈、甲基异柳磷,2011年、2012年、2013年两种不合格农药分别占超标限用农药的34.4%、76.0%和62.5%。2011年未监测氟虫腈,2012年和2013年氟虫腈的超标率分别为2.13%和0.11%;氟虫腈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是氟虫腈常被掺混在普通农药中被售卖,基地人员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误用。2011年、2012年和2013年甲基异柳磷的超标率分别为0.11%、0.12%和0.44%,偶尔出现使用甲基异柳磷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甲基异柳磷的施用效果较好,基地工人习惯使用甲基异柳磷而对其限用情况未引起高度重视。生产基地蔬菜样品中的非禁限用农药残留主要是毒死蜱和啶虫脒超标,2011年、2012年和2013年两种超标农药残留分别占非禁限用农药残留的88.4%、88.7%和100.0%,超标的主要原因是基地人员采摘蔬菜时未注意毒死蜱、啶虫脒的安全间隔期;2011年、2012年和2013年毒死蜱的超标率分别为3.08%、1.30%和1.32%,总体处于下降趋势;2011年、2012年啶虫脒的超标率分别为1.06%、0.59%,逐年降低,2013年未出现啶虫脒超标。2011年3个水果超标样品均来自于草莓中氧化乐果、敌敌畏残留超标。2012年1个水果超标样品来自于草莓中敌敌畏残留超标。其他水果样品的合格率均达到100%。生产基地的水果样品总体合格率高于蔬菜样品。
2.2生产基地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状况
3年来,通过市、县两级抽取生产基地畜禽样品,惠州市农产品质检中心每年对200多个养殖基地的畜禽样品进行监测,取得了一定成效。表3显示,3年来养猪场中猪尿样品的β-兴奋剂合格率较高,均达到99.67%以上;个别偏远的临时猪场偶尔出现了使用违禁药物莱克多巴胺的现象。养猪场猪尿样品的β-兴奋剂合格率逐年提高。养猪场中猪肝样品的β-兴奋剂合格率达到100%,养鸡场中鸡肉、鸡蛋样品的磺胺及喹诺酮药物残留合格率均达100%,奶牛场中牛奶样品的三聚氰胺合格率达100%,保持稳定。
国际标准化组织在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标准ISO22000-2005中对食品安全的定义是这样规定的,食品安全(foodsafety)是指食品在按照预期用途进行制备和(或)食用时不会伤害消费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食品安全是“食物中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公共卫生问题”。[5,6]其内涵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5-6]食品数量安全、食品质量安全和食品可持续安全问题。食品数量安全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够生产本民族基本生存所需要的膳食数量。要保证食品数量安全就要求人民必须既可以买得到又能够买得起维持其生存生活所需要的基本食品。食品质量安全主要指所提供的食品在营养,卫生等方面能够满足和保障人们的健康需要,食品质量安全涉及到食品是否受到污染、是否有毒,以及添加剂是否违规和超标、标签使用是否符合规范等问题。食品可持续安全问题主要是从发展角度要求食品获取需要注重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食品安全的成因
对于食品安全的成因及影响因素,国内外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过诸多研究。如美国农业经济学家Kinsey教授认为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总体上可以分类为以下六个方面:[5-10]土壤、水和空气等农业环境资源的污染;农副产品生产过程中使用农药、化肥和生长激素等,致使有害化学物质在农副产品中残留;农副产品加工、贮藏和运输过程中违规或超量使用添加剂(防腐剂);新原料、新技术等带来的食品安全风险(如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微生物污染引起的食源性疾病;科技进步对食品安全控制带来新的挑战。我国的部分学者也从食品生产、加工到销售供给链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如柏振忠、王红玲等研究认为导致食品不安全的因素主要包括生产过程和加工过程中的食品不安全因素,以及生产经营者在食品中掺杂使假和包装容器对食品造成污染等几个方面。陈兴乐等从政府规章、管理制度等食品安全监管方面对影响食品安全问题进行了深入探析,认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政府监管投入成本过高、部分监管人员责任心不强、监管体制与机制不到位、监管信息不畅通以及监测与预警机制失灵等几方面。孟菲、段玉峰等从生产角度分析,认为农药、兽药是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环境因子。王婷等认为食品安全必须要加强对农副产品源头的控制。王志刚、周洁红通过对不同特征的个体消费者对食品安全认知程度以及消费行为特点等进行分析,认为“收入、对绿色食品的了解程度、消费者对安全的忧虑度以及对健康信息的关注度”等是影响消费者选择食品安全信息管制方式的重要因素。徐晓新认为影响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因素是食品生产过程和流通环节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以及食品加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不完善所致。刘为军等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可以归纳为表征因素、过程控制因素、制度因素三个方面。综上可知,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复杂多样,从田间到餐桌,食品安全受到生产、加工、储运等各个环节的影响。首先,在生产环节会受到土壤和水源污染导致的种植业、养殖业的污染,以及在种植和养殖过程中大量滥用植物生长调节素、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大量使用激素、抗生素等等引发食品安全隐患。其次,在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也会受到生物性、化学性污染以及滥用添加剂等而引发食品安全隐患。对于诸多影响食品安全的影响因素,笔者认为,加工、流通过程中的安全问题以及食品安全标准和监管等问题,可以通过提高行业门槛、加强产品标准制定以及完善立法和监管制度等措施加以解决。正所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真正解决食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安全,重点还在于追根溯源。食品安全不从源头保障,一切都是徒劳。笔者认为,这个源头在于农副产品的生产环节,包括最上游的生产环境(土壤、水、空气等)和农副产品的种植、养殖环节。因此,为农副产品生产的源头提供良好的环境和监管条件,既是有效改善食品安全的当务之急,也是有效控制食品安全的长远之计。
二、食品安全与农地适度规模经营
1.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我国食品安全最基础和最有效的保障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其通过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形式,将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10,11]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大力推进,可以促使各种生产要素向高效益的农业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的流动与集聚,从而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与调整。因此,从本质上讲,农业产业化经营与我国农业以及我国农村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是一致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打破了原有利益主体相互分隔的格局,促使其演变成一种“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体,从而形成了从食品源头的生产(种植、养殖)、储运、加工到销售全过程的相互促进机制,进而推动我国农业向专业化、集约化、标准化和现代化的转变,为我国的食品安全提供了最基础和最有效的保障,对保障我国食品安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农地适度规模经营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标准化生产的前提
从农副产品生产环节来看,我国农业生产方式的“小”与“散”制约了农业标准化生产,增加了农副产品安全生产风险。农副产品是食品安全的源头,农副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对于保证食品安全具有决定性作用。实践表明,我国以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为典型特征的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对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的我国农业的迅速崛起、农民收入的提高和粮食安全的保障发挥了巨大作用。但由于我国农地资源的稀缺和人口众多的人地矛盾,均田承包的又造成了我国农地使用的过度细碎化和农地经营的超小规模化。这种超小规模化的生产状态不仅加大了农业生产和收割的难度,减低了农地的利用效率,制约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影响农业专业化和精细化生产的发展,而且可能造成同一品种在不同人家种植、生产出来的农副产品质量不一样,严重制约了农副产品标准化的推行,增加了农副产品安全生产风险。而农地适度规模经营为农业标准化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国内外农业发展的实践经验表明,农业标准化生产是提升农副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重要保证,从而可以有效降低食品安全风险。
3.农地适度规模经营为农副产品生产的安全监管创造了有利条件
建国以来,我国长期主要以为基础的分散小规模生产,使得农民对农副产品生产与企业对食品加工的环节相分离,非常不利于政府食品安全的全程跟踪监管,从而导致了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成本过高。现阶段,我国的农业产业化程度仍然比较低,广大农村生产的原始食物产品,容易导致食品安全监管过程中的多头监管与协调矛盾等诸多问题。虽然在一些地区推行了“公司+农户”的模式后,食品加工企业与广大农户之间形成了一定的合作关系,但二者之间的契约关系仍然比较松散,并非完全唇亡齿寒的依存关系,企业也难以将产品质量标准延伸到农业生产过程中。对政府管理部门而言,一方面,质检部门负责监督和处罚企业加工环节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但却没有权力去直接监管农户的生产环节中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从而容易造成对食品安全问题责任的相互推诿。另一方面,农业管理部门对分散的农户进行食品安全监管却又不到位,最终造成无法实现食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有效监管,同样增加了食品安全生产风险。农地适度规模经营促使农业标准化生产,这就要求在农业生产工程中使用统一的技术和管理,生产的农副产品具有统一的质量标准,为监管部门的安全监管提供了有利条件,有效降低了农副产品安全风险。
4.农地适度规模经营有利于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的构建
食品安全追溯体系是一个能够连接生产、检验、监管和消费各个环节综合系统。[10]消费者通过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可以了解符合卫生安全要求的食品的生产和流通过程,提高消费者放心程度。监管部门可以通过食品安全追溯系统追溯问题食品的来源及出现问题的具体环节。因此,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是确保食品安全的有效办法。然而,我国农地使用的过度细碎化和农地经营的超小规模化使得农副产品的追根溯源非常困难。农地适度规模经营可以促使农业生产经营的企业化,从而为食品安全追溯提供了有利条件,进而为保障食品安全提供了有效屏障。由此可见,农地适度规模经营是提升食品安全的一个重要切入点。首先,农地适度规模经营促使农业生产经营走向企业化和标准化,从而使每个生产企业成为食品安全监管的直接对象,这就为食品安全追溯提供了必要的保证。由企业把关食物产品,对生产环节进行严格的标准化规定,起到了直接筛选的功能。再次,农地适度规模经营可以有效促进农业生产的集约化和规模化,进而促使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机械化作业在农业生产中得以广泛应用,最终从产品源头上减少了因滥用农药化肥以及饲料添加剂等带来的农副产品受污染的安全风险。第三,农业生产的集约化既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又能够降低农业生产的成本,从而可以有效减少农业生产者出于生产利润压力进而违反食品安全法规事件的发生。另外,农副产品的标准化生产为其进入现代化物流、贸易和销售市场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其生产的农副产品的品质也就必然有了相应的保证。
三、农地流转与适度规模经营
1.以及农村中分家习俗造成了
我国农地经营的细碎化,阻碍了适度规模经营的实施由于我国在实行时,为公平起见,一般会根据土地的肥瘦、距离居住地远近等分为不同的类别,采取好坏、远近搭配的方式使每个家庭分配到不同类别土地。在我国农村分家时,原来家庭的土地也会依照土地的肥瘦、距离居住地的远近等标准被分成多个部分,分开的每个子辈家庭将分到不同类别的土地。这样就导致了下本就细碎化程度较高的农地进一步细碎化,每个单一地块面积较小,使得农地过于分散,从而形成普遍的“超小型”的土地经营格局,土地资源没有得到优化配置,使本已高度稀缺的土地资源不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开发利用,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的规模化种植、机械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限制了劳动生产率、土地的产出率和农业整体效益的提高,从而严重影响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已成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重要制约因素。实践表明,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度的固有局限性已逐渐暴露出来,是阻碍我国农地适度规模经营、农业现代化和食品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11-13]
2.农地流转是适度规模经营的前提和基础
要实现农地规模经营,必须具有一定数量的可耕地,因此,要实现农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应从解决农地流转为切入点,从而引导和实现农地的适度集中。即通过农地流转,使分散、零星的地块逐步集中形成一定规模,促进农地资源的有效配置,从而为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和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创造了良好条件。实现农地适度规模经营,把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诸环节有机衔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从而有效解决农户小生产与社会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大力发展绿色、生态、有机、安全、高效农业和特色农业,建立规模化生产基地,促进农业升级和结构优化。促进农业产业化生产和标准化经营,从而提升农副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
毋庸置疑,农村地区的安全饮水工程直接关乎农村人畜饮水的安全,增强农村居民的健康水平。安全饮水工程正式投入使用后,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的生产、生活条件,然而,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在建设、运营和管理中依然存在着突出问题,本文首先分析这些问题的具体表现,接着研究防治对策。
1 农村安全饮水存在的问题分析
1.1 饮水的安全性保障不够 据调查,贵州饮用水质中含氟量相对超标,达到>2mg/L的水平,饮用水溶解性的总固体>2g/L的人口也有数百人。城市周边区域的民众饮用污染水的比例在上升,浅层地下水的污染超标,主要的污染来源为城镇生活污水、工业废气废渣、生活垃圾、工业废水等。
1.2 个别区域饮用水相对匮乏,取水不方便 目前,在贵州省的一些贫困山区,季节性饮用水补给不足,在枯水年饮水较为困难,生活在山区的民众仅依靠土园井饮用或地表泉水,在降水量偏少年份或春秋时节会面临缺水危机;丰水年能满足饮用水,总体而言,水源的保障率20min的时间,取水的水平长度>800m,垂直的高度差值>80m,直接增加了民众取水的难度。
1.3 农村地区饮水技术安全性滞后 贵州一部分农村地区的饮用水含氟超标,在已修建完成的饮水工程中,处置水源水质的策略较单一,仅采用探求水源的供水设施,未能充分借助于活性氧化铝使氟含量降低,在一些含盐量>2.50g/L的咸水区域,未能运用电渗析等技术手段,使水质达标。在水源遭到重度污染的区域,未能运用活性炭的深度处置等规范化措施,农村地区饮用水质不合乎检测标准,饮用水检测化验室的分布较少,水源的管控不规范。
1.4 供水管理机制欠完善,措施不力 农村饮用水工程涉及的工程范围较广,量大,每个供水网点尚未形成一体化的操作系统,缺乏必要的管理机制。同时,管理员工大都缺少专业技能培训,仅凭操作的主观经验执行各项任务,大部分群众未能转变饮用水的观念,仍存在“福利水”的分配思想,造成饮用水工程水费的收缴水平低下,待维护的工程得不到定点及时的维护,需淘汰的老化设备不能尽快更新,工程折旧及翻修所需费用无法计提,直接使饮用水工程的运行陷于恶性趋势,滴漏状况日趋明显。
1.5 地下水资源相对短缺 虽然贵州气候较湿润,全年降水丰沛,但降水年际变化明显,在冬春、夏秋季节交替阶段,遇到枯水年份常会遭遇干旱,地下水、地表水资源相对匮乏,水质未能得到有效保障。
2 农村安全饮水问题的防治对策探讨
2.1 加大污染源的处置力度,全力保障饮水安全 要将强化农村环保设施建设作为突破口,从处置生产生活废水入手,大力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对污水进行集中有序地处置,同相关部门加强联合,运用强制性手段组织精干力量对各类水源地开展垃圾集中收集清理活动,倡导卫生公厕的建造,提高环境的美化率,合理净化水源,促使农村饮用水水源的管理得到彻底加强和规范。
2.2 强化财政扶持,使水利企业扭亏为盈 因农村水务企业具有管道线路较长、对水的回收利用率低下、运行成本较高等特征,仅凭水费的收缴难以维持基本运营,不能取得可观的经济回报。为此,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应加大财政资金的支援力度,立足于水务企业自身的经营规模,妥善配置专项财政资金,对自来水企业提供优厚的资金补贴,以便于使企业亏本的局面得到一定程度的改观。
2.3 加大宣教力度,树立节水意识 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因民众节约用水的意识淡薄,对水利设施仅注重运用未能强化管理,甚至产生认为损坏等不良现象。为此,农村可举办专门讲座,并召开座谈会、听证会、印发宣传手册,借助于这些直观的形式,在农村地区积极普及节水法律规范教育,增强全民节水意识,对于损坏饮用水工程设施、偷水的不良行为予以严厉惩处。
2.4 开源节流,合理解决水源紧张的弊端 贵州降水的年际变化大,造成枯水年水源供应的短缺,基于此,要积极修建塘坝、涝池等蓄水硬件设施,在枯水阶段拦蓄降水。
2.5 积极搞好对人畜饮水工程的改造及养护任务 对于农村内部年久失修、水灾损毁较重的人畜饮水、泉水工程进行大面积改造,必要时可整修,以便于减少民众饮水的困难,缓解畜禽养殖所产生的牲畜及羊饮水的负担。
3 结束语:
针对贵州农村安全饮水中遇到的突出问题,水务主管部门必须正视这些问题,从问题的根源出发,多措并举搞好饮用水工程的建设和服务,进而保障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