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5 14:57:4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农机安全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要提高认识,将农业机械管理、农业机械安全看作是促进我国农业事业发展的主要事业来抓,树立使命感和责任感,认清在当前的形势下,必须要通过做好农业机械安全管理,来保障和实现群众的根本利益。要将《安全生产法》坚持贯彻落实到底,切实为人民群众服务,干出成绩。
3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全民安全意识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人民群众自身的主观安全意识,是实现农业机械安全的最可靠保障,只有在他们自身愿意遵守安全规程的情况下,才可以最为有效的避免出现农业机械安全问题,所以应当加强宣传教育力度,通过各种手段,对农业机械安全管理方面的法律、政策以及重要性进行宣传,提高人民群众的农业机械安全意识。
4加大安全检查力度,从源头上扼制农机事故的发生
在农业机械安全管理的过程当中,必须要加强安全检查力度,通过实质性的工作措施,来防止农业机械安全事故发生。尤其要克服侥幸心理,并且要加强部门组织之间的横向合作,质量监督部门、工商部门等,要展开配合,积极协调行动,加强监管,排查隐患,严厉打击“黑车非驾、违章载人”等违规违章现象,不断整顿和规范农机市场,切实从源头上扼制事故发生。
5加强领导,规范管理,明确职责,严格落实农机安全生产责任制
要严格落实《关于加强农机安全监理工作的意见》,加强组织领导力度,规范和健全农机安全生产和监督管理制度,坚持“谁主管、谁负责”“谁发证、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严把培训考试关、注册登记入户关、年度检审验关,认真落实责任制,将安全生产责任层层分解,具体落实到人,明确到岗位,各负其责。
6建立健全农机安全管理长效机制
为了保证我国的农业机械安全管理工作能够长远有效,始终保持群众农业机械使用安全,防止出现安全事故,应当建立一套相应的长效机制,并在实践过程当中不断对其进行健全与完善。例如,农业机械安全管理专项化、经常化、现代化、网络化、制度化等;同时,还需要出台相关的应急处理预案,加强对农业机械事故的监督管理、责任追究等。此外,需要建立规范的培训制度、考核制度,在乡镇、农村建立考核培训中心,加强与农业机械公司的合作,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农业机械安全环境。
近几年,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激励引导下,农业机械又进入了新一轮的高速发展期。农机监理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必须探索新的管理模式,以保证农机化事业健康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
1农机监理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是农机监理作为安全生产的执法机构,依照国家和地方农机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对农业机械及其操作使用者进行严格、科学的安全生产监督和管理,纠正违章,杜绝事故,使农机生产安全、有序进行,保障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二是农机监理在对农业机械驾驶操作人员的管理中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学习培训,使机手成为村里先进科学技术推广应用的带头人和示范者,为改变农村落后面貌起到了积极作用;三是农机监理人员与机手有良好的相处关系,培养了深厚的感情。农机监理人员在机手的心目中既是执法者,又是朋友,还是农机生产者的参谋、顾问,机手有了困难愿找农机监理帮助解决,从而使他们得以发展生产,加快了致富步伐;四是农机监理在监督、管理和协调农机田间作业、运输作业、跨区作业工作中,在提高农机作业水平、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安全生产、协调供需、化解纠纷等方面,起到其他组织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农民生产发展、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1-2]。
2农机监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是受客观因素制约农机监理工作难度大。由于湟源县经济条件相对落后,乡村没有通班车,农机驾驶员违章载人的现象较为突出,而且广大机手文化技术水平较低,对机车使用管理不善,加之安全意识较差,不愿意积极配合,逃避管理,“黑车非驾”现象越来越多,造成农机管理难,执法难。二是各级政府对农机监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对农机监理的投入不够,致使监理装备差,办公手段落后,效率低。三是机管与路管脱节,拖拉机、农用车分布在广袤的农村,点多、面广、线长,有些地方交通条件差,安全隐患很多。目前广大农村道路上无公安交警管理,农机安全监理人员,因没有农机执法标志,降低了农机执法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很难针对农机作业的特点进行重点防范,重大农机事故隐患将再度加重。四是宣传不到位,致使农机拥有者和使用者法制意识淡薄。一部分机手法制意识淡薄,不愿意积极配合,逃避管理。五是为得到较高的收益,部分机手超速超载,疲劳驾驶,给农机安全生产带来隐患。六是农机监理机构还不健全,监理人员配备不足,特别是乡(镇)机构改革后,乡级农机站人员、财产归属到乡镇府,乡镇农机站已名存实亡,给农村的农机安全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直接地制约着农机监理工作的开展[3-4]。
3做好新形势下农机安全工作的思路与对策
3.1加强农机安全监理宣传,开创农机监理工作新局面
现阶段,农机行业主要有《农业机械化促进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农用拖拉机及驾驶员安全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明确了农机监理工作的执法地位和农机监理机构的职责范围及权利义务,为农机监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与政策依据[5]。农机监理部门要根据工作实际,采取多种措施对农机手进行全方位的宣传教育;以举办农机教育安全讲座、播放农机安全知识录像等方式,教育机手、群众提高安全意识;利用新闻媒体、发放宣传材料等方式对农民朋友进行农机安全教育,使之了解农机安全监理的重要性。
3.2强化服务,提高农机监理的总体水平
农机监理的工作特点和社会性质决定了其职业道德,必须以全心全意为广大农民群众服务为宗旨,以忠于职守、无私奉献为工作核心,以爱岗敬业、奋发有为、尽职尽责为根本要求,以帮助农民发展生产、致富奔小康为工作目标,促进农机工作的健康发展。
(1)要抓好农机监理队伍建设。从实施规范管理人手,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工作水平、服务能力的高低源于素质。农机监理部门应把政治合格、作风过硬、业务精通、执法严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监理队伍作为主要工作目标,严把监理人员素质关,实行考核上岗、持证上岗。
(2)要明确岗位职责与目标。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定期考核,奖罚分明,促进监理人员树立竞争意识,危机意识,充分调动执法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一是要加强制度建设,规范自身执法行为;二是要文明服务,热情而又耐心地解答农民群众的咨询,做到来有迎声、问有答声、走有送声;三是要实行公开办事程序、公开收费标准、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全程实施透明化操作;四是抓好廉政建设,做到廉洁自律,秉公执法[6]。
(3)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要把管理与服务紧密结合起来,以管理带服务,以服务促管理。一是增强服务功能。对来办理业务的机手,只要符合手续,必须立即办理,决不让机手跑第2趟;对路途遥远、手续不全的,先发给证,待手续补办齐全后,再发给正式证件;二是增强服务效果。在办理农机监理的各项业务中,本着想为机手所想、急为机手所急的工作态度,开展送检下乡、送办理业务下乡等便民服务,直接体现出我们为机手服务的态度与热情;三是本着教育为主、处罚为辅的原则,适时地、适度地处理、制止和纠正违章作业[7]。这样做,不但可以为农户提供方便,而且可以密切农机监理人员与广大农机手的关系,增进同广大机手的感情,有利于农机安全监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4参考文献
[1]黄真国.当前农机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1999(9):39-40.
[2]杨玉芳,魏振宇,范文恒.春耕生产农民有五盼[J].河南农业科学,1993(3):21.
[3]杜金徽.加强农机监理工作创建安全生产环境[J].吉林农业,2010(5):27.
[4]喻明健.浅谈做好新形势下农机安全监理工作[J].农机使用与维修,2010(3):89.
首先,根据《农林机械关于安全的第1部分总则》相关规定,在外的危险运动件必须要加设相应的防护装置。而有些农机产品在外的旋转件没有防护装置,或者防护装置的强度以及刚度不符合要求。其次,防护装置安全距离不合要求。农机产品的防护装置若采用刚性网,或者采用栅栏时,其防护罩的网孔过于大,安全距离的预留不够。那么,手指很容易透过网孔接触到运动件,从而造成伤害。最后,有些农机产品没有安全防护装置,或者装置不符合规范。如果防护罩太小,就不能有效地罩住转动件。如果转动件(链轮、带轮或齿轮)进入啮合区,并且没有防护装置,也就是说局部防护不到位,很容易对人身造成严重的伤害。
1.2安全标志不符合有关强制性标准
(1)安全警示标志未明显在危险部位标识。按GB10395.1的规定,即使机器采用安全设计和防护装置,但是仍有潜在危险存在时,则必须在机器醒目位置处标注相应安全标志。如发动机排气管等发热部件应设相应危险警示标志。(2)有关强制性标准要求安全警示标志须永久性存在。安全警示标志应在使用寿命内具有可视性,即使日晒雨淋也不褪色且不脱落。(3)产品使用说明书中安全操作的内容缺失。或者产品说明书中明示担保写得不够明确,使得有些指标过高而误导消费。
1.3重要部位连接不符合标准要求
一些高危险农机具的重要部位没有按照要求使用高强度的螺栓。农机具工作时在各种外力作用下容易松动从而对机体造成危害,对人身、财产安全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
2造成农机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对国家规定的强制性标准理解偏差导致产品不合格
由于企业对GB10396一1999规定的农机危险图形总则理解片面,使得实际操作时安全标志危险图形和颜色不符合规定,最终导致不合格产品的出现。有些农机生产者不懂工艺、安全和标准这些方面的知识,在编写使用说明书时,把有关安全使用注意事项编写得缺东少西,含糊其辞,使得说明书指导农机产品正确使用的实际效用微乎其微。
2.2片面追求经济效益,降低安全防护技术要求
很多农机制造商,其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都很有限。但是为了争夺市场就放松了质量的检测。材料上以次充好,制作防护装置本该采用强度刚度较好的材料,却私自降低要求用了质量较差的代用料。本应是全防护的只采用了半防护,本应是半防护的而没有防护。这些私自降低安全防护要求的情况屡禁不止。
2.3主管部门与检测机构把关不严
农机产品的管理应该有新的探索,发展也应有新的创新。应该加大质量检测部门的资金投入力度。完善相关通用检测设备。大力培训相关检测人员,提高业务素质。增大对伪劣农机产品的检查力度。及时反馈产品质量问题,使生产企业能及时改善产品质量,从源头上控制伪劣产品流入农机市场。另外,目前农机市场缺乏专业的宏观调控,所以市场运营会有些零乱,目标不明确。主管部门应明确监管职责,对那些假冒名牌产品冲击市场的小企业应采取手段坚决予以取缔,规范市场管理,完善市场质量监督体系。
2.4企业对产品质量安全重视不够
一些个体农机生产企业和私营业主受利益驱动以次充优。单纯地追求农机产品只要好用就行,产品以次充好、粗制滥造。他们为了片面地追求经济利益而漠视产品质量,不但使农机产品在质量安全方面存在严重问题,而且严重制约了农机新产品的开发。
2健全乡镇、村农机安全监管网络
农民农闲进城务工,农忙生产“急、短、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土地新的流转模式,兴办农机大院、农业、农机合作社成为必然,如何适应这些变化,扎实开展农机管理,建立健全乡镇、村农机安全监管网络已相当迫切。以某镇已键全农机安全监管网络与某镇未建立此网络为例,前者农业机械分门别类建立了到组的台账,农业机械注册、持证、年度检审等情况一目了然,在镇、村、组三级安全监管员经常性的安全宣传、教育提醒下,农机安全生产意识深入人心,农机“三率”也较高;后者只有一本笼统的台账,农机上牌率仅为72%,持证率64%,年检率也只有80%,而且在田检路查中感觉此地驾驶、操作的安全意识比较淡薄。因此,如果村组设安全员,农机大院、合作社有专管员,乡镇根据拥有量配备监管员,县级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分片有负责人,层层落实,齐抓共管局面一定会形成,而且与农机安全生产示范创建相吻合。
3纯农田作业小型农业机械实行登记备案
从某镇调查显示,300余台14.7千瓦以下小拖拉机已基本退出运输市场,从事农田作业,牌证纳管率不足30%,甚至有空白的村民组,目前农田作业机械牌证管理免费发放还未实行,如果由村安全员统一标准入户免费进行检验,统一格式登记备案,其中穿插安全常识的讲授,再由县级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录入建立电子档,统一制作发放备查卡片,既使农田作业机械在作业区间移动有了“身份证”,又使小农机安全监管有源可寻,如此低成本运作切实可行,农机户又能接受。
4降低农业机械驾使、操作人员申办证件成本
为何上牌率与持证率总不均衡,在日常与机手接触中就不愿持证原因多人多次交流,经费嫌高、时间嫌长仍是主要因素。农机手中大部份农闲外出务工,农忙回来又很急,而申领农机驾驶、操作证件按流程要一个多月,时间上产生冲突;培训、考试费用加起来1千多元民,机手较难接受;在田检路查中有些机手驾驶、操作技能很熟就是不愿领证,也有上述因素。可以试行在不降低考试质量的前提下,采用社会化报考,既可减少办证时间、降低领证成本,从而调动机手办证积极性,提高持证率。
5对于超长期使用的农业机械制定强制报废时限
目前,在用的农业机械十年以上不在少数,某地抽查210台农田作业机械中:收获机械58台中有21台、大型拖拉机45台中有19台、小型拖拉机107台中有42台使用超过10年,这部份机械缺乏保养,车况差,修理不专业,私自改装,凑合用等情况也大有存在,大大降低了农业机械安全生产性能,造成的安全事故时有发生;油耗高效率低的弊端也显而易见,所以限时报废,应尽快落实,为提高拥机户更新的积极性,配套农机以旧换新的政策,不仅加快老旧机具淘汰,提高农机现代化水平,又使安全高效的农机作业为农业增收出力。
6增加经费投入,使用先进监管设备
由于经费困难,不少县级农机安全监理机构检验方式还未使用检测设备,送检下乡的工作车也未配备,检测质量难以用标准来规范,使得农机检验流于形式。某市8县(区)无一家拥有正规检测设备、流动检测车,仅两家有简易检测装置,其他都还是人工检验,与农业机械现代化建设不相适应,各级农机主管部门要积极争取,改变现状,以农机安全技术检验,促农机安全生产。
二、PRIM的体系结构
PRIM系统的架构分为数据库部分和客户端部分和数据上传部分,数据库部分采用MSSQL数据库,客户端采用.net技术开发.数据库安装在服务器,客户端装在检验部门、总部管理部门,登记人员、检验人员、管理员和总部管理人员根据各自权限分别可进行登记、检验、检验数据处理、权限设定、各种查询、数据上传等工作.总部可以实现远程监控检验机构的检验行为和及时调用、查询、分析检验结果.通过开放接口,实现总部实验室管理系统和现场实现对接,从而提高检验数据上报时间,简化操作步骤.检验数据保存后,通过PRIM系统提供的接口,使相关工作人员可以调出检验数据进行查询、分析、汇总,提高了数据的使用效率.另外,使用者可以通过查询统计调用需要的数据.
三、系统模块设计
3.1基础模块
基础模块包括数据库设计、人员设置、基本信息设置等部分,数据库部分可以采用ACCESS、SQL等数据库,ACCESS数据库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十分方便,利用ACCESS处理十万条级以下记录数据时速度快且操作方便.但是如果处理大的数据(百万条记录以上)以及复杂查询ACCESS有时不稳定易导致系统崩溃,另外,ACEESS数据库适用于单用户还可以,在处理多用户时就显得数据处理能力不够.相比较而言,MSSQL具备相对稳定处理大数据的能力,但是查询设计代码编写复杂,不容易被开发掌握,作为一个重要的检验管理系统,稳定是第一要的,而且每天处理的数据量达到几千条,很快就会超过几十万条记录,所以农残检验管理系统采用SQL数据库是合适的.客户端采用.net作为编程语言.
3.2报告输出模块
报告输出的形式有多种,可以采用数据链接的方式实现管理系统与OFFICE文档的输出,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开发方便,适应性强,缺点是不稳定,有时会出现乱码现象.第二种方法是采用.net语言把报告写在编码里,这种方法比较繁琐,开发周期长,但是功能强大.系统工作稳定,不会出现乱码现象,所以报告输出方面采用.net编程方式进行.
3.3数据汇总查询
在进行信息查询和统计时,经常同时牵涉到几个数据表,这就必须考虑数据表之间的数据关联性[1].数据汇总的实现可以通过多个途径实现,首先可以编程实现,即通过ADO.NET实现各种查询统计的功能,在多层次查询时可以采用普通的组合查询方式,也可采用“SHAPE...APPEND”以及“SHAPE...COMPUTE”等高级语句生成关系层次和参数化以及组合层次进行复杂条件的查询.其次,也可采用在数据库实现编写存储过程再调用的查询方式.数据远程传递是一个复杂过程,它涉及到诸多方面的问题,包括远程服务器和本地服务器的硬件对接,数据的实时性、数据传递的便捷性、数据的大小、及远程查询等诸多软件对接问题,对此,作者专门开发了LDTD(LONGDISTANCETRANSPORTDATA)技术,用于处理远程数据传递问题.远程数据传递应注意的问题是数据传输以4096个字节为一个单位,所以每次数据传递尽量优化在4096个字节以下,这样的传输才能快捷.
四、应用实例
是按照鞍山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要求开发的PRIM系统的运行界面.抽样登记人员从登录窗口登录主界面后,输入基本信息后,系统自动生成产品检验编号,然后通过任务界面提交检验申请并发送,这样,检验员接到任务后开始检验并出具检验报告,然后上传检验结果.在所有的检验测试数据都输入到系统数据库进行保存后,检验员还可以查询登记情况和检验结果.管理人员及其他需要用到检验测试数据的人员可以通过查询统计模块进行查询、统计,并可以生成相应的分析图,使得相关部门可以直观地看到农产品农药残留情况.甚至还可以预测一定时期内农产品农药残留的走势,为其做出相应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没有使用PRIM计算机管理程序之前,检验人员做完实验后用word文档出具一份检验报单告需5min左右时间,200份检验报告需要1000min左右.加上汇总及改错等时间,处理检验的时间需要一个人用大致1040min去完成.而使用PRIM计算机管理系统后,处理一份报告平均只需1min完成,200份检验报告共需200min左右时间,同时出错率低,数据实时上传,无需汇总,合计共省去约940min宝贵时间,处理检验报告工作量是未使用计算机管理程序时工作量的1/5.经使用单位使用,5个人的工作量可以4个人完成,极大地提高了检验工作效率,得到了使用单位的认可.
兔瘟仍是獭兔的头号“杀手”,近年来该病明显出现了早龄化、非典型性和散发型特点。发病年龄是多元化趋势,尤其是刚断乳的仔兔也有发生,最早在40日龄左右。临床症状和解剖特点也并非与典型性的兔瘟完全相符,其主要特征是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渐进性死亡,浑身瘫软。剖检特征均表现胸腺肿大出血,其他如肺部和气管出血,肝脏变性,肾脏肿大出血,直肠内有胶冻样黏液,有淡黄色黏液,有的具有1~2条症状,有的多条,并不统一。另外,兔瘟很少大面积流行,多为散发型、局部性。其防治方法是:
该病只能采取以预防为主的措施,在管理中,只要按照免疫程序按时足量注射疫苗就能得到有效的控制。仔兔在35~40天首免,每只皮下注射2毫升,20天后加强免疫1次。以后每年注射3次。注射单苗效果最好,联苗对兔瘟免疫有一定影响。发生兔瘟后有以下三条治疗途径:
1、注射高免血清,见效最快,效果最好农业论文,但成本高,货源缺。
2、注射干扰素,干扰兔瘟病毒的复制,在发病初期有效,但疫病过后仍然需要注射疫苗。
3、兔瘟疫苗紧急预防注射,每只2~3毫升,3天后逐渐控制病情,7天后产生较强的免疫力。
二、疥癣病
兔疥癣病又称兔螨病,是由寄生于兔体表的疥螨或痒螨引起的一种外寄生虫病。侵袭面广,发病率高,交互感染,控制较难。该病有高度的传染性,如果治疗不及时,病兔可因逐渐消瘦和虚弱而死亡,危害十分严重。其防治方法是:
1、不要购买带耳螨疥癣的病兔,不用疥癣病兔配种。
2、保持笼舍干燥,经常用火焰消毒兔笼。每个季度用2%的敌百虫水溶液给兔蘸蹄1次站。
3、疥癣病发生时,及时用专用的溶剂和水溶液给兔涂抹患部,7天后重复1次。同时用5%的水溶液喷洒兔笼和场地,焚烧垫草污物。兔癣1次净涂抹患处,严重的7天后可重复用药1次,用畜卫佳(阿维菌素)内服,每千克体重0.1克,7~10天重复用药1次。灭虫丁按说明要求肌肉注射。
三、脚皮炎獭
兔脚皮炎常见多发,虽不致死,但影响种兔种用价值和商品兔毛皮质量,患病兔不愿活动,食欲减退,日渐消瘦,行动轻缓,下肢不敢承重,四肢频频交换支持体重,有时拱背卧笼。检查患兔脚掌,出现脱毛、红斑、化脓,破溃后形成经久不愈易出血的溃炎并结痂,有的溃炎上皮的真皮可发生继发性细菌感染。其防治方法是:
1、加强饲养管理,注意兔笼的清洁卫生,清扫笼底要彻底干净,定期用0.3%过氧乙酸喷雾消毒。
2、兔笼笼底最好以竹板制成。笼底要平整、钉子无突起、笼内无锐利物。
3、免疫注射葡萄球菌苗,每只兔2毫升,1年免疫2次。治疗时,先将患兔放在铺有干燥、柔软垫草(或其他铺垫材料)的笼内。用橡皮膏围病灶做重复缠绕(尽量放松缠绕),然后用手轻握压。压实重叠橡皮膏,20~30日可自愈;患部剪毛并消毒,清除坏死组织,3%过氧乙酸清洗后,涂擦磺胺嘧啶、土霉素软膏等,当溃疡开始愈合时,可涂擦5%龙胆紫溶液,每天1次;重者外用消毒纱布包扎好农业论文,同时注射青链霉素各10万单位,每天早晚各1次,直至痊愈;严重病例立即淘汰。
四、传染性鼻炎
獭兔传染性鼻炎是由巴氏杆菌和波氏杆菌为主的多种病原菌共同作用的结果,是獭兔的主要传染性疾病之一。其防治方法是:
该病具有发病率高,传染性强,四季发生,大小兔易感,疫苗效果甚微,药物控制困难,治愈率低,复发率高,病程持续期长,容易恶化和继发感染其他疾病等特点,用药见效,停药复发,是生产中最为顽固的疾病之一。其推荐方法是:
1、青霉素和链霉素,每千克体重各2~3万单位,混合肌肉注射,每日2次,连续3天。
2、肌肉注射每千克体重2万单位,每日3次,连续3天。
3、卡那霉素,每千克体重15毫克,每日2次,连续3天。
①农机安全物态文化,即与农机安全相关的人员机构、培训教材、设备设施、安全氛围等的建设;
②农机安全行为文化,即农机安全的行为准则、思维习惯、行为模式、培训学习等的建设;
③农机安全管理文化,即农机安全的法制观念、法制意识、法制态度、法则规范中法规、标准、规章等的建设。
我国农机安全文化建设的范畴包括:
①完善农机安全监管机构,培养高素质农机安全监管人员;
②建立农机安全学习制度;
③规范农机安全行为;
④营造农机安全管理氛围。
2.当前我国农机安全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机安全文化建设中,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两点:
①我国农机安全文化建设缺乏完善的社会支持模式;随着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和市场化程度的进一步加快,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和发展程度大幅度提高,农机安全生产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但是相关部门对农机安全文化建设的支持工作并没有到位;
②基层农机使用操作人员劳动素质较低,安全生产意识淡薄,认识不到位;农村新生代劳动力但凡有知识文化的大部分都离开农村进城务工,导致高科技农业机械设备难以被应用,这是制约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要原因。
3.我国农机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3.1 农机安全文化建设是建设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基础
我国对农业机械化提出的安全要求包括文化安全、法制安全、责任安全、科技安全、投入安全,其中安全文化占最主要的地位。十二五期间,农业机械化建设与生产的思想保证和科学依据是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的安全文化建设纲要,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关键所在,农机的安全生产更是保证我国农业机械化科学、安全发展重中之重。农机安全文化建设是农业机械化安全发展的前提保证和积极措施,同时也是现代化农业建设的基础保证,农机安全文化建设的实施水平将直接影响着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进程。
3.2现代化农业生产迫切需求农机安全文化作为支撑
在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步伐的同时,对农机安全文化建设也加以重视,是现代化农业生产的需求,加强农机安全文化建设的基础工作是提高农机操作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业务素质,着力提高农机使用监督和管理的能力,加强预防农机安全事故的能力,对农业生产中农机事故做到有效的控制,为新时代农业机械化安全、快速发展保驾护航。十二五安全文化建设纲要也指出,要推动社会科学的发展,就必须要加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文化发展,其中农机安全文化就为最重要的一项,农机的安全发展是农业机械化安全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加强农机文化建设、促进农机文化发展的深入落实,紧紧围绕农业机械化稳步、快速、安全发展这一主题,对农机坚持文明监督与管理,对农机安全提供优质的服务,积极改变人们现有的思想观念,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必将成为现代化农业生产快速发展的支撑。
3.3农机安全文化建设是农机安全生产的前提保证,是农业现代化建设发展的后劲
农机安全文化建设以提高农机人员安全素质为最主要任务,是预防农机事故的有效手段,对预防农机生产事故具有长远的战略性意义,具有保障农机安全生产的基础性意义。安全文化建设通过创造一种良好的安全人文氛围和和谐的人机环境关系,对农机人员的观念、意识、态度、行为等的形成起到无形的影响,从而对农机人员不安全行为产生控制作用,以达到降低农机事故发生几率的效果。通过农机安全文化建设,影响农业机械化决策者、管理者和使用者对安全的态度和认知程度,激发农机人员安全生产行为的自觉性。总之,农机安全文化建设是农机安全生产的重要前提保证,是农业现代化建设发展的后劲
3.4农机安全文化建设是实现现代化农机安全监管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机安全监管是农业机械化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整个社会公共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机安全监管工作的高效开展对于确保农机安全生产、维护广大农机操作人员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做好农机安全监管工作,事关农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强农惠农政策的落实,事关农村的和谐稳定。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和领域拓宽,我国农机安全事故仍处于高发、易发、多发期,农业机械化科学发展对农机安全监管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农机安全文化建设是促进农机安全监管工作进一步适应农业机械化科学、快速发展要求的必要手段,是实现农机安全监管现代化的重要方面。
4.我国农机安全文化建设的关键点
我国农机安全文化建设的关键点包括:
① 明确农机安全文化建设的目标;
②形成农机安全文化建设的氛围;
③创新农机安全监管的方式、方法;
④共享安全文化建设资源,建立农机安全文化传播平台;
⑤确立农机安全发展理念,创新农机安全教育模式;
⑥加强队伍建设,打造农机安全文化的精品和品牌;
二、怎样安全使用农业机械
1.使用之前要注意保养修护以及使用方法
在使用农业机械之前,我们需要认真检查每一个零件,以及每一项器械,例如农业工具、耙以及旋耕机等等,这对于农业机械的修复,在保障农业机械优良状况之下操控农业机械和提升运作的效率有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在工作时,当农田当中的杂物把旋耕机的犁刀轴承缠绕一块时,需要首先熄灭发动机,以免出现意外情况,确保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为了减少农业机械的事故发生率,我们在工作之前需要查看工作环境,确认前行路线。在使用农业机械过程中,农业机械转弯时,如果需要通过水渠、田埂亦或水沟等地方,需要把旋耕机的动力之源断开,经过沟渠时,就必须将速度将下来,加入水区或者水沟的宽度较宽亦或田埂的高度较高,就必须要把水渠或者水沟填上,确保水田之间的道路安全之后才可以经过。
2.培训工作人员,熟悉操作技术
农业机械的安全使用是十分重要的,作为农业机械服务机构,就必须要注重地域农业机械保护的状况以及使用人员的安全状况,就需要迅速为农业机械的使用人员进行栽培,在培训的过程之中对农业机械使用情况需要注意的项目进行仔细的描述,提升农业机械使用人员的专门技巧。对于农业机械使用的人员的栽培,除了农业机械的服务机构之外,机械工厂在销售农业机械时,也可以教导用户有关农业机械的技巧知识,教导用户安全使用农业机械,以免工作人员对于农业机械的了解不恰当导致发生意外事故。为了减少农业机械在使用过程中对于工作人造成意外损失的发生率,在农业机械转弯时就必须要尾轮踏板的帮助,并且需要尽可能的缩减转弯的角度,当农业机械的使用者在使用农业机械运作的过程之后总出现机械陷入泥土之中的情形,就需要将车轮子下面的泥土挖取出来,垫上木板之后然后将车子开出。
3.加强安全意识
农业机械的服务机构应该选取适当的时期,来宣传农业机械使用的安全意识,让农业机械的工作人员了解到安全的重要性。使用农业机械之前,必须要禁止工作人员饮酒,如果在使用阶段身体方面感到不适,就必须停下农机。在使用农业机械时期,工作人员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在操作进行中提示闲杂人员远离工作地点,以免出现以外的事故。
三、如何维护保养农业机械
1.购买后需要磨合
为了防止农业机械提早损坏,减少农业机械损坏引起资金上的损失,农业机械在购买时就需要配套一个外争的修护保养流程。农业机械在购买之后,就需要对机械工具进行磨合,在磨合完成之后,发动机的使用时长就会被加长,发动机机油使用完后,就必须要标准的机油把发动机中的机油填满。依照规则,需要有规律更换机油。要以最快的速度检查机油的状况,如果发现机油有泄露的情况,就需要立即进行修复。如果是冷水式发动机,就需要常常对它的水位进行查看,水不可过少。
2.有规律的清楚空气滤芯以及柴油滤芯
为了减少农机机械工具设施的磨损率,就需要依照准则定期地清除空气滤芯以及柴油滤芯,也可以立即变换。对于农业机械螺丝固定的零件需要经常查看以免出现松动果出现松动情况,就必须立马拧紧。如果农业机械工作的声音异常,那么就需要立马停止农业机械的运作,然后进行检查,以免引起更大的问题。如果发现农业机械的零件有磨损情况,就必须要立马进行更变。
3.定期清理杂物
农业机械的使用者在农业机械实行保养时,常常会忽视了对排气管以及消声器的维护,对于排气管以及消声器等等位置堆积的碳黑如果不趁早进行消除,因为堆积的碳太厚,缩减了排气的面积,就很难把废气排干净,那么新鲜的空气也就不能进到排气管之中。除此之外,农业机械使用的工作人员从来不会清理水垢,只会添加冷水,致使冷却的效果非常低。会引起意外的障碍。在农忙之后,就需要将农业机械上所粘的杂物、泥土等等清理干净,并且把机器工具的电瓶拿下来,摆放在阴凉的地方。当然停放农业机械也一定要注意安全,需要停放妥当,防止小孩玩耍弄伤别人。通过上述的保养和维护,自己使用的农业机械一定要能有比较长的使用寿命,给自己带来丰厚的回报。
4.每一个偶件的维护保养必须要同时进行
一些农业机械使用者对出油阀偶件的保养很好,但是对柱塞偶件以及喷油偶件的保养却不仔细认真。对出油阀的作用认识不到位,不注重出油阀的质量,假如出油阀质量比较差,那么就会导致柴油机械各种问题的出现。
监测数据来源于2013年各监测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通过国家健康危害监测信息系统之农村饮用水水质监测系统中,枯水期和丰水期初审上报的数据。
1.2监测指标
微生物学指标(总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大肠埃希氏菌、菌落总数)、毒理学指标(砷、镉、铬、铅、汞、硒、氰化物、氟化物、硝酸盐、三氯甲烷、四氯化碳、溴酸盐、甲醛、亚氯酸盐、氯酸盐)、感官性状(色度、浑浊度、臭和味、肉眼可见物)、一般化学指标(包括pH、铝、铁、锰、铜、锌、氯化物、硫酸盐、溶解性总固体、总硬度、耗氧量、氨氮、挥发酚类、阴离子合成洗涤剂)和消毒指标(根据饮用水消毒剂使用情况确定相应的指标,如游离余氯、二氧化氯、臭氧等)。
1.3水样评价要求
水样评价按《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规定执行,水样的所有检测指标全部合格,水质即为合格;有一项指标不合格,即为水质不合格。
1.4质量控制
由于监测县(市)的实验室条件所限,部分监测指标无法开展,水样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统一安排测试,保证水样检测数据的可靠性、可比性及项目的完整性。
2结果
2.1单项指标合格率
塔城地区共上报228份水样,各监测县(市)均有部分单项指标超标,超标率最高为托里县(8.59%),额敏县最低,各监测县(市)单项指标超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6.45076,P<0.05)。单项指标以总大肠菌群超标最多共83份,超标率36.40%;其次是耐热大肠菌群55份,超标率24.12%;菌落总数48份,超标率21.05%。
2.2水质监测各项指标检测情况
228份水样,共测7752项次,总超标率5.77%;除消毒指标外,微生物指标超标率较高,其次是感官指标;毒理学指标和一般化学指标较低,见表2。
2.3枯水期和丰水期监测情况
监测枯水期和丰水期水样各114份,共检测570项次,枯水期水质检测指标超标数和超标率分别为139份,24.39%,丰水期为166份,29.12%,枯水期和丰水期除消毒指标外,毒理学指标超标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059,P<0.05),即丰水期高于枯水期,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6.7059,P>0.05)。
2.4出厂水和末梢水水质检测结果
抽检出厂水和末梢水水样各114份,共检测570项次,检出出厂水水样不合格140份,超标率24.56%,末梢水165份,超标率28.95%。除消毒指标外,出厂水和末梢水微生物学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254,P<0.05),即末梢水超标率高于出厂水。
农产品生产基地现有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国家级2个、省级14个、市级19个;有“三品”企业141家、基地131个、产品272个;有省市级名优农产品109个。
1.2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模式
惠州市建立起市、县和镇三级检测中心,以市农产品质检中心为技术支撑,形成全市完整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体系。市农产品质检中心直接对全市规模生产基地进行定量监测;县农产品质检中心、镇农检站以快速检测为主,对速测可疑样品及时送至市农产品质检中心进行阳性确证。具体的生产基地农产品抽样方法、监测项目和方法、判断依据见表1。
2生产基地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分析
2.1蔬果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
惠州市农产品质检中心每年对大约1000个蔬果样品进行农药残留监测,从2011年监测26种农药残留逐步增至2013年监测38种农药残留,重点增加了氟虫腈、啶虫脒等农药残留项目。2011~2013年,惠州市农产品质检中心对市县两级100多个生产基地的蔬果样品进行抽检,总体合格率均达95%以上,合格率总体稳定、逐步趋好。从表2可看出,3年来,惠州市生产基地的蔬菜样品未出现甲胺磷等国家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的农药。限用农药残留主要是氟虫腈、甲基异柳磷,2011年、2012年、2013年两种不合格农药分别占超标限用农药的34.4%、76.0%和62.5%。2011年未监测氟虫腈,2012年和2013年氟虫腈的超标率分别为2.13%和0.11%;氟虫腈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是氟虫腈常被掺混在普通农药中被售卖,基地人员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误用。2011年、2012年和2013年甲基异柳磷的超标率分别为0.11%、0.12%和0.44%,偶尔出现使用甲基异柳磷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甲基异柳磷的施用效果较好,基地工人习惯使用甲基异柳磷而对其限用情况未引起高度重视。生产基地蔬菜样品中的非禁限用农药残留主要是毒死蜱和啶虫脒超标,2011年、2012年和2013年两种超标农药残留分别占非禁限用农药残留的88.4%、88.7%和100.0%,超标的主要原因是基地人员采摘蔬菜时未注意毒死蜱、啶虫脒的安全间隔期;2011年、2012年和2013年毒死蜱的超标率分别为3.08%、1.30%和1.32%,总体处于下降趋势;2011年、2012年啶虫脒的超标率分别为1.06%、0.59%,逐年降低,2013年未出现啶虫脒超标。2011年3个水果超标样品均来自于草莓中氧化乐果、敌敌畏残留超标。2012年1个水果超标样品来自于草莓中敌敌畏残留超标。其他水果样品的合格率均达到100%。生产基地的水果样品总体合格率高于蔬菜样品。
2.2生产基地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状况
3年来,通过市、县两级抽取生产基地畜禽样品,惠州市农产品质检中心每年对200多个养殖基地的畜禽样品进行监测,取得了一定成效。表3显示,3年来养猪场中猪尿样品的β-兴奋剂合格率较高,均达到99.67%以上;个别偏远的临时猪场偶尔出现了使用违禁药物莱克多巴胺的现象。养猪场猪尿样品的β-兴奋剂合格率逐年提高。养猪场中猪肝样品的β-兴奋剂合格率达到100%,养鸡场中鸡肉、鸡蛋样品的磺胺及喹诺酮药物残留合格率均达100%,奶牛场中牛奶样品的三聚氰胺合格率达100%,保持稳定。
国际标准化组织在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标准ISO22000-2005中对食品安全的定义是这样规定的,食品安全(foodsafety)是指食品在按照预期用途进行制备和(或)食用时不会伤害消费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食品安全是“食物中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公共卫生问题”。[5,6]其内涵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5-6]食品数量安全、食品质量安全和食品可持续安全问题。食品数量安全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够生产本民族基本生存所需要的膳食数量。要保证食品数量安全就要求人民必须既可以买得到又能够买得起维持其生存生活所需要的基本食品。食品质量安全主要指所提供的食品在营养,卫生等方面能够满足和保障人们的健康需要,食品质量安全涉及到食品是否受到污染、是否有毒,以及添加剂是否违规和超标、标签使用是否符合规范等问题。食品可持续安全问题主要是从发展角度要求食品获取需要注重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食品安全的成因
对于食品安全的成因及影响因素,国内外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过诸多研究。如美国农业经济学家Kinsey教授认为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总体上可以分类为以下六个方面:[5-10]土壤、水和空气等农业环境资源的污染;农副产品生产过程中使用农药、化肥和生长激素等,致使有害化学物质在农副产品中残留;农副产品加工、贮藏和运输过程中违规或超量使用添加剂(防腐剂);新原料、新技术等带来的食品安全风险(如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微生物污染引起的食源性疾病;科技进步对食品安全控制带来新的挑战。我国的部分学者也从食品生产、加工到销售供给链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如柏振忠、王红玲等研究认为导致食品不安全的因素主要包括生产过程和加工过程中的食品不安全因素,以及生产经营者在食品中掺杂使假和包装容器对食品造成污染等几个方面。陈兴乐等从政府规章、管理制度等食品安全监管方面对影响食品安全问题进行了深入探析,认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政府监管投入成本过高、部分监管人员责任心不强、监管体制与机制不到位、监管信息不畅通以及监测与预警机制失灵等几方面。孟菲、段玉峰等从生产角度分析,认为农药、兽药是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环境因子。王婷等认为食品安全必须要加强对农副产品源头的控制。王志刚、周洁红通过对不同特征的个体消费者对食品安全认知程度以及消费行为特点等进行分析,认为“收入、对绿色食品的了解程度、消费者对安全的忧虑度以及对健康信息的关注度”等是影响消费者选择食品安全信息管制方式的重要因素。徐晓新认为影响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因素是食品生产过程和流通环节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以及食品加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不完善所致。刘为军等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可以归纳为表征因素、过程控制因素、制度因素三个方面。综上可知,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复杂多样,从田间到餐桌,食品安全受到生产、加工、储运等各个环节的影响。首先,在生产环节会受到土壤和水源污染导致的种植业、养殖业的污染,以及在种植和养殖过程中大量滥用植物生长调节素、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大量使用激素、抗生素等等引发食品安全隐患。其次,在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也会受到生物性、化学性污染以及滥用添加剂等而引发食品安全隐患。对于诸多影响食品安全的影响因素,笔者认为,加工、流通过程中的安全问题以及食品安全标准和监管等问题,可以通过提高行业门槛、加强产品标准制定以及完善立法和监管制度等措施加以解决。正所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真正解决食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安全,重点还在于追根溯源。食品安全不从源头保障,一切都是徒劳。笔者认为,这个源头在于农副产品的生产环节,包括最上游的生产环境(土壤、水、空气等)和农副产品的种植、养殖环节。因此,为农副产品生产的源头提供良好的环境和监管条件,既是有效改善食品安全的当务之急,也是有效控制食品安全的长远之计。
二、食品安全与农地适度规模经营
1.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我国食品安全最基础和最有效的保障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其通过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形式,将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10,11]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大力推进,可以促使各种生产要素向高效益的农业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的流动与集聚,从而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与调整。因此,从本质上讲,农业产业化经营与我国农业以及我国农村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是一致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打破了原有利益主体相互分隔的格局,促使其演变成一种“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体,从而形成了从食品源头的生产(种植、养殖)、储运、加工到销售全过程的相互促进机制,进而推动我国农业向专业化、集约化、标准化和现代化的转变,为我国的食品安全提供了最基础和最有效的保障,对保障我国食品安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农地适度规模经营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标准化生产的前提
从农副产品生产环节来看,我国农业生产方式的“小”与“散”制约了农业标准化生产,增加了农副产品安全生产风险。农副产品是食品安全的源头,农副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对于保证食品安全具有决定性作用。实践表明,我国以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为典型特征的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对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的我国农业的迅速崛起、农民收入的提高和粮食安全的保障发挥了巨大作用。但由于我国农地资源的稀缺和人口众多的人地矛盾,均田承包的又造成了我国农地使用的过度细碎化和农地经营的超小规模化。这种超小规模化的生产状态不仅加大了农业生产和收割的难度,减低了农地的利用效率,制约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影响农业专业化和精细化生产的发展,而且可能造成同一品种在不同人家种植、生产出来的农副产品质量不一样,严重制约了农副产品标准化的推行,增加了农副产品安全生产风险。而农地适度规模经营为农业标准化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国内外农业发展的实践经验表明,农业标准化生产是提升农副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重要保证,从而可以有效降低食品安全风险。
3.农地适度规模经营为农副产品生产的安全监管创造了有利条件
建国以来,我国长期主要以为基础的分散小规模生产,使得农民对农副产品生产与企业对食品加工的环节相分离,非常不利于政府食品安全的全程跟踪监管,从而导致了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成本过高。现阶段,我国的农业产业化程度仍然比较低,广大农村生产的原始食物产品,容易导致食品安全监管过程中的多头监管与协调矛盾等诸多问题。虽然在一些地区推行了“公司+农户”的模式后,食品加工企业与广大农户之间形成了一定的合作关系,但二者之间的契约关系仍然比较松散,并非完全唇亡齿寒的依存关系,企业也难以将产品质量标准延伸到农业生产过程中。对政府管理部门而言,一方面,质检部门负责监督和处罚企业加工环节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但却没有权力去直接监管农户的生产环节中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从而容易造成对食品安全问题责任的相互推诿。另一方面,农业管理部门对分散的农户进行食品安全监管却又不到位,最终造成无法实现食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有效监管,同样增加了食品安全生产风险。农地适度规模经营促使农业标准化生产,这就要求在农业生产工程中使用统一的技术和管理,生产的农副产品具有统一的质量标准,为监管部门的安全监管提供了有利条件,有效降低了农副产品安全风险。
4.农地适度规模经营有利于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的构建
食品安全追溯体系是一个能够连接生产、检验、监管和消费各个环节综合系统。[10]消费者通过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可以了解符合卫生安全要求的食品的生产和流通过程,提高消费者放心程度。监管部门可以通过食品安全追溯系统追溯问题食品的来源及出现问题的具体环节。因此,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是确保食品安全的有效办法。然而,我国农地使用的过度细碎化和农地经营的超小规模化使得农副产品的追根溯源非常困难。农地适度规模经营可以促使农业生产经营的企业化,从而为食品安全追溯提供了有利条件,进而为保障食品安全提供了有效屏障。由此可见,农地适度规模经营是提升食品安全的一个重要切入点。首先,农地适度规模经营促使农业生产经营走向企业化和标准化,从而使每个生产企业成为食品安全监管的直接对象,这就为食品安全追溯提供了必要的保证。由企业把关食物产品,对生产环节进行严格的标准化规定,起到了直接筛选的功能。再次,农地适度规模经营可以有效促进农业生产的集约化和规模化,进而促使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机械化作业在农业生产中得以广泛应用,最终从产品源头上减少了因滥用农药化肥以及饲料添加剂等带来的农副产品受污染的安全风险。第三,农业生产的集约化既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又能够降低农业生产的成本,从而可以有效减少农业生产者出于生产利润压力进而违反食品安全法规事件的发生。另外,农副产品的标准化生产为其进入现代化物流、贸易和销售市场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其生产的农副产品的品质也就必然有了相应的保证。
三、农地流转与适度规模经营
1.以及农村中分家习俗造成了
我国农地经营的细碎化,阻碍了适度规模经营的实施由于我国在实行时,为公平起见,一般会根据土地的肥瘦、距离居住地远近等分为不同的类别,采取好坏、远近搭配的方式使每个家庭分配到不同类别土地。在我国农村分家时,原来家庭的土地也会依照土地的肥瘦、距离居住地的远近等标准被分成多个部分,分开的每个子辈家庭将分到不同类别的土地。这样就导致了下本就细碎化程度较高的农地进一步细碎化,每个单一地块面积较小,使得农地过于分散,从而形成普遍的“超小型”的土地经营格局,土地资源没有得到优化配置,使本已高度稀缺的土地资源不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开发利用,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的规模化种植、机械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限制了劳动生产率、土地的产出率和农业整体效益的提高,从而严重影响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已成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重要制约因素。实践表明,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度的固有局限性已逐渐暴露出来,是阻碍我国农地适度规模经营、农业现代化和食品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11-13]
2.农地流转是适度规模经营的前提和基础
要实现农地规模经营,必须具有一定数量的可耕地,因此,要实现农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应从解决农地流转为切入点,从而引导和实现农地的适度集中。即通过农地流转,使分散、零星的地块逐步集中形成一定规模,促进农地资源的有效配置,从而为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和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创造了良好条件。实现农地适度规模经营,把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诸环节有机衔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从而有效解决农户小生产与社会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大力发展绿色、生态、有机、安全、高效农业和特色农业,建立规模化生产基地,促进农业升级和结构优化。促进农业产业化生产和标准化经营,从而提升农副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
中图分类号:TU991 文献标识码:A
我国农村人口数量庞大,做好饮水工程很重要。但是,就目前来看,农村人口的饮水还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农村的饮水安全意识还不到位,饮水工程也没有做好,从而导致了农村饮水安全性不高,饮水安全事故时有发生。
1 农村饮用水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村饮用水安全是关系到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的大问题。农村饮用水安全需要政府进行管理,具有公共性。我国现在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主要体现在水质差、水量不足、取水不便、不能保证供给等方面,对农村饮用水造成了安全问题和隐患。
1.1 农村饮水工程建设不平衡
乡镇集镇所在地的饮水问题基本解决,但边远山村和水源条件差的地方解决很少。
1.2 卫生设施简陋,水质不达标
现阶段我国农村供水水厂的建设缺少统一规划及统一的标准,对于卫生基础设施的投入也严重不足,造成供水的水质不达标。水厂的建设必须保证制水区与生活区的有效隔离,并对取水口实施有效的保护和隔离手段,完善警示标志及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严禁取水口附近有厕所、粪坑或建有工厂、种植农作物、饲养牲畜,保证取水口水源的安全、达标。井口密闭措施能够保证取水口不受农药、污水等人为污染,杜绝水源地的安全隐患。
1.3 资金投入不足,设备管网老化
多数水厂使用的机电设备已经相当陈旧,管网也普遍老化,部分水井已到设计使用年限,而出现了井体破损情况,无法继续使用。这样的水厂只能把大部分时间花在设施修理上,不能保证定时的供水。管网的破损也是维修量较大的一项工作,由于铺设时间长,承受压力大,管网的腐蚀状况严重,成为不能按时供水的主要影响因素。
1.4 水质较差
在这次调研中,疾控中心共监测水样,其中不合格的占多数,细菌总数超标,总大肠菌群指数超标的29个,耐热大肠菌群指数超标的29个。
1.5 人畜粪便引发的微生物指标超标是威胁农村饮用水安全的主要问题
由于大量的人畜粪便未能得到及时而有效的处理,导致农村饮用水中,微生物的指标超标。为解决农村饮水安全的问题,尤其需要重点解决局部地区饮用水微生物超标和高氟水、高砷水、苦咸水等不达标的情况,国家仍需不断地完善供水社会化的服务体系,加强农村供水基础设施的建设。
2 农村饮水安全对策
2.1 坚持以人为本
以科学发展促进人水和谐,提倡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加快水环境治理步伐,增强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2.2 健全管理体制
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搞好工程建后管理。在工程建设中安排必需的工程管理设施,验收时明确管理主体、管理范围、管理方式和管理责任,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水利部门实行行业统管,工程建成后经审查发放供水资质许可证,每年进行年检。卫生、环保等部门根据各自职能加强对农村供水工程管理的监督和检查,保证农村居民能真正喝上干净、卫生的自来水。
2.3 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饮用水建设规划要与城市建设规划、经济发展规划和集镇及村庄建设规划相衔接。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突出重点,根据轻重缓急分步实施。对距城镇现有供水管网较近的农村,可依托已有自来水厂的富余供水能力或扩容改建已有水厂,辐射延伸供水管网发展自来水。对人口较多,水源水量充沛,地形、管理、供水成本等条件适宜的地方,可结合当地村镇发展规划,统筹考虑区域供水整体发展,合理规划水厂建设规模和供水范围,新建适度规模的跨村跨乡镇联片集中供水工程。
2.4 加强水源水质管理
以库塘、河流等地表水为供水水源时,应在取水点设置明显标志和保护告示,影响水源范围内不得修建可能对水源造成污染的工矿企业和厕所等设施;以地下水为水源时,取水建筑物应设置保护措施,并以井的影响半径范围为水源保护地。供水构筑物和输水管道应由当地政府划定工程保护范围,设置明显标志,在保护范围内不得兴建影响供水的其他建筑物,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擅自改建、破坏和侵占供水设施,严禁取土、堆放物料、垃圾、植树等。
2.5 严格管理,强化服务
要建立和完善农村饮用水安全监测体系,卫生部门要定期不定期地对农村供水站进行水质监测,通报水质状况,指导农民安全饮用水。农村供水站均要配备和使用加氯消毒设施,加强水源水、出厂水和管网末梢水的水质检验和监测,确保饮用水质量。各供水站要建立以水质为核心的质量管理体系,建立严格的取样、检测和化验制度,按国家有关标准和操作规程检测供水水质,并完善检测数据的统计分析和报表制度。
2.6 强化宣传,提高意识
应由多部门组成开展大规模,多层次,涉及面广的饮用水安全和节约用水的宣传,提高全社会的意识及饮水安全的相关知识,增强水资源的保护意识,使全社会积极投入到饮水安全及水资源的保护中来,转变和提高全民意识。
3 结束语
提高农村饮水安全性的问题需要政府和农村居民一起努力,先要培养安全饮水的意识,深刻认识到农村居民饮水安全的重要性,实施可行的措施,保证饮水工程的质量,避免各种污染。这样,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就能够得到保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