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学科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5 14:57:5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小学数学学科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小学数学学科总结

篇1

       一.促进学习 理念先行

        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是新课程实施成功的先决条件,而教育者的教学行为又是受其头脑中的教育教学理念所支配的,因此,本学期,全市数学教师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理论学习计划,采用个人自学与集体辅导相结合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方式,认真学习了《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及有关新课程的理论丛书,使全体教师树立起四个观念:(1)教育观:基础教育要为儿童的终身发展打基础,要面向每一个儿童的需要,努力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2)课程观:课程不是静态的封闭的文本,而是动态的过程中逐步构建起来的体验与会话。教师不是课程的被动实施者,而是应该和学生一起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课程的积极开发者和主体。(3)教学观:教学已不再是忠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的过程,而是课程的创生开发的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动发展的过程。(4)评价观:新课程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而让每个学生都获得发展,则必须改变传统的以甑别为主的评价观,取之以关注过程的,以质性评定为主,侧重发展的评价观。从而为课改工作的顺利、健康地进行作好准备。

       二.狠抓课改 保证质量

       ⒈本学期,我们除在数学中心组活动中认真贯彻研讨了数学课程标准精神并布置了有关工作外,一方面,在文化小学和南门街小学对全市一年级数学教师组织了两次一年级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教材教法的培训活动;在绸缪小学对全市五年级数学教师进行了苏教版(修订版)教材教材教法的培训活动,使有关教师很好地领会了编者的意图和把握了教材的精神;另一方面,设立了小学数学学科课程改革的中心组,并组织在实验、上沛、周城等小学多次上研究课、作课改的讲座和进行研讨活动,为广大实验教师示范、引路。另外,我们还扎实地组织了各种评比活动:(1)一年级课改实验教师优秀案例及优秀课评比活动,并从中选出实验小学的吴红琴老师和平陵小学的马柯老师拍了录像课送省和常州市参加录像课评比;(2)数学年会论文评比活动,并从中选出一部分参加常州市年会论文评比,获得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和三等奖3名的好成绩。

       ⒉发挥群体优势,抓实课改工作。在认真学习新标准,领会其精神的基础上,各校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组织集体备课,研究如何将新课程标准的思想落实到教学过程中去,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常规。本学期,我们对全市许多学校(特别是对全市课改基地学校)的教学常规工作进行了调研,特别是深入课堂第一线听了大量的课,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对学校校本培训和集体备课、课堂教学、教学评价等工作进行了及时的反馈和有力的指导,并对课改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并提出改进完善的措施和策略在网上,以供全市数学教师学习,逐步做到在每位教师每节课的备课、上课和教学评价中都能较好地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

篇2

一、提问式总结

教师针对本节学习的重点内容、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将知识点以问题形式呈现。课堂上老师提问,学生思考,在一问一答中,将所学知识串联起来,形成网络。教师在师生交流的基础上再做归纳、概括,形成统一认识。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方法注重提问,尤其注重问题的质量。因此,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思考价值,切忌为了拼凑教学环节而进行总结,对简单的问题不断重复,问题过大或者过泛。

二、过电影式总结

即在学生掌握了课堂学习内容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闭眼,随着教师对知识点有层次的呈现,学生逐步对本节所学知识在脑海中进行回忆的总结。

如教授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图形分类",新课结束时,学生闭眼,随之教师逐一提出问题:①小学阶段学习的图形分为哪两类?②平面图形分为哪两类?③由线段围成的图形又可以分为什么?④三角形按边和角各怎样分类?⑤四边形又怎样分类?随着教师问题的呈现,学生开始在脑海中陆续闪映:①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②由曲线围成的图形和由线段围成的图形;③三角形、四边形和其它多边形;④三角形按边分为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和三边不等三角形,按角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⑤四边形可分为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不规则四边形。这样使图形分类更加条理化,明晰化,既理清了各类图形之间的纵横联系,有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条理性。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总结只适用于对脉络清楚,简单明了的知识进行总结,对于思考过程纷繁复杂的知识是不可取的。

三、游戏式总结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堂总结平庸化、呆板化、程序化,没有跌宕起伏,容易使学生产生课堂疲劳,造成学习低效甚至无效。因此,设计一个新颖有趣,耐人寻味的游戏总结,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

如在进行"7的乘法口诀"教学时,可以以一个游戏进行总结:我们来做一个找朋友的游戏。教师出示算式,学生找口诀卡片。师依次出现算式3×7=7×5=7×7=1×7=4×7=2×7=7×6=,学生分别找出与之对应的乘法口诀卡片并拿上讲台。然后教师引导,7个同学手里拿的这7句乘法口诀排列有顺序吗?你们自己排排看。学生按照一七得七、二七十四、三七二十一、四七二十八、五七三十五、六七四十二、七七四十九的顺序排列。这7句乘法口诀哪几句容易记住?请拿这几句乘法口诀卡片的同学向前迈一步(一七得七、二七十四、七七四十九比较容易记)。这几句口诀中,哪一句是我们同学的口头禅(不管三七二十一)?难记的只剩下三句了,如果把四七()或六七()忘了怎么办?这样进行总结,将7的乘法口诀所有知识高度概括在"找朋友"的游戏中,使学生在玩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了7的乘法口诀,学生思维的有序性也得到了培养。

四、儿歌式总结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儿歌作为新授知识的总结,其作用是不可忽视的。由于小学生机械记忆占主要地位,时间一长就容易忘记,朗朗上口的儿歌可以将一节课的知识做一个浓缩,提高记忆水平,达到长期记忆的目的。

五、漫谈式总结

具体说来,就是教师根据本节的学习内容、重难点,在课末提出问题,通过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和汇报,在师生之中达成共识。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因此,要把课堂总结的机会留给学生。在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畅谈本节课收获的同时,教师见证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对数学方法的掌握,甚至对思维方式的启迪。学生的有些叙述,可能没有精心准备,未免有些稚嫩,但是我们透过这些言语,看到的是学生学习的激情在迸发,思维的个性在张扬,智慧的火花在闪耀。而这正是我们教学的目的所在。

六、前后照应式总结

这种总结需要教师在导入新课时给学生设置疑惑,总结时释疑解惑,前呼后应,形成对照,使整个课堂浑然一体。

例如在学习"年、月、日"认识时,新课伊始,给学生设疑:小明今年12岁,但是只过了3个生日,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学习了今天的"年、月、日"你们就会明白。然后在总结时让学生分析小明12岁只过三个生日的原因。这样导入与总结前后照应,有始有终,使学生对闰年这一知识点和闰年的判断方法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使课堂更加和谐、完整,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七、设疑式总结

评书演员在评书的结尾处留下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激发听众继续往下听的欲望。同样,教师在课堂总结时,也可以提出富有启发性、趣味性和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自由去探索发现。如在学习"方程"时,可参照下面的总结:今天我们认识了新朋友"方程",知道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那么什么是方程的解?怎样解方程?等一些问题下节课再研究。这样的总结,既是对本节所学知识的总结引申,又为下节学习内容作了孕伏,使学生发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主动投入到下节课的学习。

篇3

一节好课的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课前的巧妙导入,更在于课堂总结的精心安排。如果说引人入胜的新课导入能产生“课伊始,趣亦生”的效果,那么扣人心弦的课堂总结必能达到“课虽终,思未了,情更浓”的境界。

一、课堂教学总结的意义

1.有助于知识的系统化。在一节课即将结束时,通过归纳、总结,使一节课诸多的教学内容联系起来,浓缩成“板块”,使学生对知识有整体印象,便于记忆,有助于知识的系统化。

2.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在本堂课即将结束时,通过小节理清思路,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把握教学重点。

3.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巩固知识。一节课即将结束,通过学生的复述或教师的归纳,可以使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重现,进一步理清思路,由繁到简,既可以加深理解,又可以强化、巩固所学知识。

4.有助于课堂教学结构严密、紧凑,融为一体,显现出课堂教学的和谐与完美。此外,课堂教学的巧妙安排,使学生感到“课已尽,而意无穷”。有助于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使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探究,并获得丰硕质佳的认识成果,以得到精神上的满足。

二、课堂教学总结的方法

1.游戏法。寓教于乐是学生的心理需要。课尾,学生感到疲倦,注意力也难以集中,用游戏或比赛结束,动静交替可以调节心态,使学生重振精神。这种方法特别适合低、中年级的学生。比如开火车、对口令、找朋友、夺红旗、放鞭炮、小猫钓鱼、小兔回家等,在游戏中再适当开展游戏比赛,用红花、星星之类加以奖励,更符合小学生好动、好胜、好奇、好乐的心理。在中结束整堂课,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感到学而不厌、乐此不疲。

例如在教学“约数和倍数”时,可以设计“找朋友,离教室”这样的结尾:

教师出示带有数字的卡片说:“你们可以为我出示的这些数字‘找朋友’。如果你的座位号是卡片上数的倍数,你就找到了‘朋友’并可以离开教室了。在离开以前,你要走上讲台,为你的座位号再找出两个‘朋友’并大声说出来,才能走出教室。这两个‘朋友’,一个是它的约数、一个是它的倍数。”学生顿时倍添兴趣。

(1)教师出示卡片2,座位号是2的倍数的学生一个个走上讲台,分别说出了自己座位号的倍数和约数,然后离开了教室。

(2)教师出示卡片3、5时,座位号是3、5的倍数的学生,也用同样的方式走出了教室。

(3)最后,教室里只剩下座位号是1、7、11、13、19、23、29、31、37、41、43、47的学生。

师问:“你们怎么还不出去玩呢?”

生答:“因为我们的座位号都不是老师拿的卡片上数的倍数。”

师问:“那出什么数时,你们就都可以出去了呢?”

生答:“1。”

教师出示卡片“1”,在欢快的下课铃声中,同学们依次做完游戏走出教室,乘着游戏的余兴,投入了快乐的课间十分钟。

2.悬念式。悬念式教学总结,就是对前后教学内容联系密切的课,通过巧设悬念,拨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完“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后,教师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我们能够相加减,遇着分母不同的两个分数相加或相减,能不能通过一定的数学变换,最终把结果算出来?怎样算?学生思考这些问题既复习了课堂上所学知识,又为下节课做了必要的准备。又如,学了“同分母、同分子的分数大小比较”后,总结时,提出:同分母或同分子分数的大小比较,我们已掌握了,那么分母、分子都不相同的两个分数,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呢?这就是我们下节课所学的内容。这样的结尾收中寓展,使学生思前顾后,兴趣盎然,欲奋力再攀。

3.激励性总结。对于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不要指责,要满腔热情正面引导、多鼓励,使他们在失败和挫折面前不灰心,增强信心。例如,在试卷分析课中,老师要帮助学生分析题中出现错误的原因,找出纠正错误的方法。总结时,语重心长地鼓励说:解题中有错误并不可怕,学习就是在不断纠正错误的过程中前进的,克服了错误就是胜利和成功。这样的结语,感情真挚,字字暖在学生心上,句句印在学生脑中,能使他们受到极大的鼓舞。

4.照应性总结。这种总结是要教师在导入新课时给学生设置疑惑。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时,课始教师边演示边提问:如果将长方形沿对角一拉,变成什么图形?原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请大家猜一猜。课尾,再回过头来解决这一问题,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长方形的长相等,高比长方形的宽变短了,所以面积变小了。刚才同学们的一团疑惑,在总结时轻松化解了。首尾照应,给了学生自己摘果子吃的机会,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使导课与结课脉络相通,体现了整个教学过程的协调与完美。

5.检查性总结。检查性总结是教师在讲授结束时,出几道紧扣讲授内容、答案简明的题目让学生自结。这种“检查性总结”能使教学效果及时得到反馈,使学生学习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6.概括性总结。新知识传授后,为形成某种数学概念,或为了确定某个法则、性质,或为了讲授某种教学方法,结尾时,将新授的内容进行归纳、概括、梳理。如教学“小数乘法”时总结时可以把计算法则浓缩成“一乘、二数、三点”。又如教学“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时,可总结成“小数点移动要记牢,右移扩大左缩小。移动一位差10、100、1000……倍,位数不够0补位。”概括性总结,简明扼要,画龙点睛,既能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又能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抽象概括能力。7.发散性总结。发散性总结就是对所学内容,在巩固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如教学“分数大小的比较”一节课,总结时出示:()<3/7<()问:“括号里可以填哪些分数?”这样的总结,学生既学得生动活泼,也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

三、课堂教学总结应注意的问题

1.要精当简洁,注意时控。由于是课尾,它不可占用更多的教学时间,因此,无论哪种形式,都要紧扣重点,精心安排。形式要精当,语言要简练,切记形式拖沓、纷乱,语言笼统、烦琐,语无伦次。

2.要突出重点。结尾设计不能事无巨细、面面俱到,更不能重复所讲授过的内容,而应抓住关键,突出重点,以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3.要形式新颖、方法灵活、激趣迁移。结尾的设计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钻研教材,精心设计,不断创新,努力使教材前后连贯,使之成为学生以后学习新内容的起点,激发新的求知欲的启蒙点。教师应善于在课尾给学生留下悬念,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篇4

在教学实践中,我试着采用以下几种结尾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总结预习式

这种结尾方式是采用率最高、最常见的一种方式。每节课结束时,为了让学生较为系统地掌握本节课的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准确简练的语言,对该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提纲挈领的说明,并对教学重、难点和关键问题加以概括、归纳和总结。这样可给学生以系统、完整的印象,在帮助学生思维、加深理解、巩固新知的同时,还能为学生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下一阶段的学习提供基础和动力。如在学习“梯形有认识”以后,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总结和帮助预习:

1.什么样的图形叫梯形?

2.什么是梯形的底边(上底、下底)、腰和高?

3.梯形和长方形、正方形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4.我们能够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不能计算出梯形的面积呢?如果能,又应该怎样计算呢?

这样设计,既帮助学生理清了思路、把握了教学重点,又巩固了新知识、强化了记忆,更重要的是,能促使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进入到下一节课“梯形的面积”新课之中去,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也为下一节课的学习作好了过渡和铺垫。

二、延伸拓展式

这种结尾方式,就是在学生熟练掌握已学过内容的基础上,把所讲授的内容进行延伸和拓展,进一步启发学生把问题想深想透,更多地领会和接触新知识,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其举一反三的能力。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我们可以这样设计结尾:

教师边出示用纸板做成的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边总结和提问:

“我们通过学习和证明,已经知道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那么这些图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呢?”

学生面露难色时,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

“计算和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我们采用了‘拼图法’;对于这些图形我们能不能采用类似的方法呢?比如是否可以用‘分图法’,把它们分解成几个三角形,再计算它们的内角和呢?”

这时学生猛然醒悟,很快顺次把这些图形分成2个、3个、4个三角形,从而得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2,四边形内角和是180°×3,五边形内角和是180°×4。

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设问:

“照这样看,七边形、八边形、九边形的内角和又是多少呢?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呢?”

这样,学生既巩固了已学过的三角形的知识,又拓宽了思路,扩大了认知的领域,培养了观察、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还为今后进一步深入学习多边形的知识打下了基础。

三、趣味游戏式

这种方式是根据儿童喜欢做游戏的心理特点,把游戏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通过游戏使学生的身心得到位放松、浓厚的兴趣得以保持,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结束新课。如要教学“约数和倍数”时,可以设计“找朋友,离教室”这样的结尾:

教师出示带着数学的卡片说:“你们可以为我出示这些数字‘找朋友’。如果你的座位号是卡片上数的倍数,你就找到了‘朋友’并可以离开教室了。在离开以前,你要走上讲台,为你的座位号再找出两个‘朋友’并大声说出来,才能走出教室。这两个‘朋友’,一个是它的约数,一个是它的倍数。”学生顿时倍添兴趣。

1.教师出示卡片2,座位号是2的倍数的学生,一个个走上讲台,分别说出了自己座位号的倍数和约数,然后离开了教室。

2.教师出示卡片3、5,座位号是3、5的倍数的学生也用同样的方式走出了教室。

3.最后,教室里只剩下座位号是1、7、11、13、19、23、29、31、37、41、43、47的学生。

师问:“你们怎么还不出去玩呢?”

生答:“因为我们的座位号都不是老师拿的卡片上数的倍数。”

师问:“那出什么数时,你们就都可以出去了呢?”

生答:“1。”

教师出示卡片“1”,在欢快的下课铃声中,学生依次做完游戏走出教室,乘着游戏的余兴,投入了快乐的课间十分钟。

四、问题启发式

在课堂结尾时,教师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趣味性的问题,不作解答,留给学生在课余时间去思考、印证,以造成悬念,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从小培养孩子热爱数学的兴趣。

如在学习“圆周率”后,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

一些老木工经常说:“一尺圆三寸。”这句话在数学上有什么样的道理?如果按照我们今天学习的计算方法,要做一个直径为1米的木桶,需要木板的总宽度约是多少?

我在教学“四则混合运算”时,正值中国成功早办2008年奥运会,我就设计了这样两道题留给学生思考:

在下边算式的括号中,任意填上“+”、“-”、“×”、“÷”等运算符号,使2组8个数的计算结果都等于2008:

5( )8( )25( )20( )5( )10( )2( )4( )=2008

50( )4( )5( )2( )2( )10( )25( )8=2008

这样,既巩固了本节课及至本阶段的学习内容,又让学生把数学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重大时事等紧密结合起来,避免了单一枯燥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发散思维能力。

五、音乐赏析式

这种方式就是通过与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有关的音乐、童话、故事,或是看录像、听儿歌、诗朗诵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音乐之间和谐而统一的美,在美的享受中结束一节新课学习。如在教低年级学生学习“小括号”时,可以设计这样的结尾:

师问:“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哪位新朋友呢?”

生答:“小括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