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5 14:57:5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司考学习计划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科技水平也不断发展,传统会计管理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经济趋势的需要。中学会计信息化与中学教育经费应用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为了促进中学教育经费应用管理系统逐步完善,实现中学会计科学化管理,本文从中学会计信息化特征和进一步优化措施入手,对中学科技信息化进行简析。
一、中学会计信息化概述
(一)概念
中学会计信息化是基于传统计算机简单数据保存、管理的基础上,逐步完善计算机会计信息收集、整理、传输、储存、应用的管理过程。中学信息化管理将传统单一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管理,形成一套完整的会计管理模式,与现代化中学教育理念之间达成教育模式融合转型,促进中学教育整体管理体系的创新与完善。
(二)特征
中学科技信息化使中学资金管理逐步形成完整的管理体系,实现了中学会计管理科学化、现代化发展。主要具有以下特征:第一,中学会计信息管理全方位。中学会计管理的范围主要为中学教育日常开支、中学教师工资以及多种教育活动经费,传统中学会计管理主要依靠人工管理,分工分配,容易造成中学会计资金划分不明确或者资金应用片面性的问题,中学会计信息化管理,使中学教育经费应用从信息应用、信息管理以及资金分配管理都实现了智能化管理,不仅实现了中学教育经费应用科学化,同时也实现了中学会计运用全面化;第二,中学会计信息管理系统智能化发展,计算机智能化操作,中学财务管理系统科学化;第三,中学会计信息管理形式多元化;第四,实现了中学会计信息交流管理透明化,信息化管理主要应用计算机系统完成中学财务管理的整体操作,管理者可以对管理流程进行网络监管,实现中学经费管理透明化。
二、中学会计信息化的优化措施
中学会计信息化是现代教育管理模式逐步实现科学化。全面化发展的重要体现。现阶段,我国中学会计管理实施信息化水平逐步提高,中学教育经费应用已经取得显著成绩。但中学会计信息化依旧处于初级阶段,信息化转型发展中依旧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不断完善,实现中学会计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本文从我国中学会计信息化发展实际出发,提出中学会计信息化优化措施。
(一)逐步完善中学会计管理职能的转变
中学会计的主要职责是制定中学教育经费运行计划,对中学教育经费支出和收入进行经济核算。实现中学会计信息化管理,平衡信息化管理与会计应用管理之间的协调性,避免中学财务管理中人员冗长,信息管理系统应用混乱的现象,明确中学会计人员应用于信息化管理系统相适应,明确会计管理人员的管理范围,实现中学教育经费管理体系层次性强,管理职能名明确。例如:某中学实施会计信息化管理,但中学中管理部门中人员管理系统依旧是传统的管理模式,中学会计管理部门管理人员冗长,中学日常开支比重增加,中学会计系统改革滞后。校领导为了转变这种局面,对中学会计部门人员管理职能科学划分,完善了中学会计信息化程度逐步提高。
(二)优化中学会计经费计算方式
中学会计信息化的实现,也是对中学财务管理技术水平逐步实现科学化管理的体现。中学会计应当合理应用信息化管理模式,优化中学会计经费计算方式。一方面,中学会计信息化能够实现中学经费管理系统中经费记账,经费结账,经费报表的智能化管理,大大提高了中学会计管理的工作效率,保障会计经费运算数据准确性较强;另一方面,中学会计可以将信息化智能操作系统与中学经费应用分配比重相结合,优化中学会计信息化经费计算方式,灵活运用中学会计信息化系统。例如:某中学会计为了将信息化管理应用程度进一步提高,积极对信息化系统的应用程度进行深入探究,应用网络数据分析系统对学校近年来财务应用比重进行划分,制定财务分析表格,对中学会计信息化系统综合应用,实现了该学校会计经费计算方式科学化分析管理。
(三)适当加强中学会计信息化管理监督
中学会计信息化实现,是现代教育教育管理体系逐步实现科学化发展的重要体现。中学信息化管理使中学财务资源管理的数据运行精密化和集中化处理程度提高。一方面,信息化能够提高中学会计管理水平,促进我国教育经费管理体系的逐步完善;另一方面,中学也应当加强对会计管理系统人员管理和信息安全管理,加强中学管财务管理的监督体系,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会计信息管理措施,保障中学会计信息资源数据应用客观发展。例如:某学校采取会计信息化管理,为了进一步完善中学会计应用管理系统,建立中学网上会计操作监督系统,对该中学会计信息存储,人员操作进行监督管理,不仅提高了中学会计信息化系统运行的准确性,同时也降低了中学会计信息失真等现象的发生。
三、中学会计信息化的作用
中学会计信息化是我国教育管理系统逐步发展的重要体现,其作用主要体现在:第一,完善中学会计系统,中学会计系统的完善程度与中学教育经费应用情况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中学会计信息化能够降低中学会计管理信息失真,数据不准确的现象,提高中学财务资金管理水平,完善中学会计系统;第二,促进中学经费管理信息资源的综合应用,传统人工会计管理对财务分配比重划分缺乏科学性,同时,财务资金划分中容易将中学管理中不重要部分忽略掉,导致中学财务应用比重失衡,中学会计信息化应用计算机实现财务信息管理智能化操作,从而实现了财务分配综合管理。
四、结束语
中学会计信息化是现代管理手段在教育管理系统中应用的体现,信息化管理能够实现中学教育资金划分科学发展,使中学教育管理体系转型发展与社会发展总趋势相适应,推进我国中学教育系统的进一步完善。
作者:赵春雨 单位:山东省济南第五中学
参考文献:
[1]辛茂荀.中学会计信息化[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
[2]袁树民,.会计信息系统[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3
高考试题追根溯源在于课本,无论如何变化都离不开课本。课本的知识点、能力考查点都是高考试题的根据,也就是说高考试题由此衍生而来。而高考命题是围绕《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进行的。因此,教师要紧紧抓住课本,认真分析研究落实“两纲”,牢牢把握高考的“脉”。要按照《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的要求,找到各个考点在课本中的着落点,并做到――落实,使课本知识灵活运用,达到课本与“两纲”的融会贯通,使学生通过课本知识的实际应用进而升华到两纲要求必备的能力。要依托“《大纲》这个依据、抓住课本这个根本、重视资料这个补充。”在复习过程中,切忌猜题,浪费精力和时间;切忌盲目搜集不确切的高考信息。教师超过课本而随意拓宽和加深知识,避免某些多次练习而被强化的题型去增加某些“规律”或特殊解法,教师在复习中要切实做到重视课本而不完全依赖课本。
二、重视实验操作,提升实验能力。
实验题是高考化学试题难点出现的集中区,对此,对化学实验的复习教师要给予高度关注。笔者对近几年来高考实验试题进行了研究分析,发现有七个显著的特点:一是素材的选取呈回归课本的态势;二是重视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反应原理和实验原理的考查;三是试题考查方式体现由浅入深,从课本到创新;四是试题考点是考查学生实验的能力(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分析理解能力、实验设计能力等);五是出现了开放性试题;六是试题设置渗透或含有学科间综合内容(如与压强相关的气压装置);七是实验仪器、装置、现象、操作、设计均在考查范围之中。针对上述特点,在复习过程中学生应努力做到认真复习课本实验,对实验的原理、目的、要求、步骤和注意事项等实验基础知识必须弄清弄懂,而且要做到举一反三。在复习过程中教师必须做到创设实验情境,使学生置身于做实验的情境中,做好实验题。强化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实验创新能力以适应开放性试题,使学生在遇到新的实验情境时,能学会联想到已学过的实验原理和方法,在应考中从容作答。
三、注重精讲精练,提高复习效益。
在高三化学复习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往往由于时间紧迫、任务繁重等问题,会产生急躁情绪,满堂灌、满堂压,欲“以量取胜”的现象时有发生,尽管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两耳生茧,但收效甚微,学生对老师讲的本质、精髓和精彩之处理解和掌握得很少。笔者认为,教师在课堂上讲述要精要、精到。讲述精要是指讲清重点、难点、易混点,讲清知识体系。讲述精到就是要讲授到位,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前联后展。但讲要注意尺度,过分细致会使学生产生思维的惰性,形成坐享其成的陋习。
在高三化学复习中,教师要强化学生的练习,因为这是复习的一个十分关键的环节,教师要求学生做一定量的题目,提高解题速度和巩固基础知识,无疑是必要的。但如果让学生每题都做,就势必会淹没于题海中。众所周知,题海战术非但不能让学生提高,只能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和消化不良。因此教师要科学筛选习题,在“巧”字上下功夫,多中求优、优中求精。教师选题时既要重视知识深度和知识体系,又要注重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全”、“细”程度;选择的试题既要有典型性、针对性、层次性,又要有启发性、时代性,符合高考命题趋势和题型变化。
四、强化反思纠错,提高复习效率。
教师在高三化学复习中要求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深刻的反思,深层次、多角度地对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全面的研究、分析和思考。深化对问题的理解,优化思维过程,弄清问题本质,探索一般规律,沟通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促进知识的同化和迁移,进而产生新的发现。进行有效化学复习,获取有效化学知识必须借助反思,因此在高三化学总复习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反思,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以一系列严格规范的措施要求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
第一,基础概念的积累。中学化学所涉及的概念和原理构建了中学化学的基础。这些概念和原理有许多,如果在复习中基本概念和原理不过关,那后面的复习就会障碍重重。因此教师必须重视这一问题,讲究方法、注重实效,努力把每一个概念及理论真正弄清楚。对众多的知识点,要仔细比较,认真琢磨通过对课本中许多相似、相关、相对、相依概念、性质、实验等内容进行反思,明确其共性,认清差异,真正掌握其实质。
第二,养成解题后思考的习惯。在每次完成解题后,要求学生要形成回顾解题过程的良好习惯,努力使自己的解题方案、方法及过程正确、合理,达到最优化,语言表述规范,合乎逻辑。要在代表性习题和典型习题上下足功夫、用足脑筋,既要“一题一得”,更要“一题多得”,使知识得到不断的弥补、更新和完善。从方法上领会解题过程中的审题、破题、答题的方式和奥秘,以此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只要长期坚持这种习惯,就能驾驭化学问题的全貌,掌握化学知识及其运用的内存规律和联系。
第三,及时归纳总结。在复习完每个单元或章节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反思这些单元或章节主要讲了哪些问题,其重点是什么,用了哪些方法,与以前的知识有哪些联系等。通过反思使普遍的知识规律化、有序化,零碎的知识整体化、系统化,从而融汇同类知识而形成有效的知识块。学生在高三复习阶段的重要任务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把各部分相应的知识按其内在的联系进行归纳整理,从而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之中。
第四,认真做好考后分析。每次考试结束后,学生要仔细研究试卷,找出失分的原因并填写好失分统计表,要认真反思自己的复习是否有实质性的效果,知识以及技能是否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深化,自己还存在什么问题,以便在之后的复习中加强针对性。要把做题和重视考后纠错作为复习的重要工作。复习中常用的纠错方法,一是把错题做上标记,写上评析;二是专备错题笔记本,摘录错题,以防再错;三是还原纠错到课本上,标出纠错点及纠错题目位置、出处、错因和简易分析等内容。在做好记载的同时对出现的差错每隔一段时间都要进行一次成果总结,不断地消除化学复习中的疑点、盲点和顽症。
处于信息时代的我们应该怎样更多、更好地掌握这些信息呢?有不少专家指出,有两条思路:一条思路是"高效的学习",另一条思路是"研究性学习"。 "高效的学习"十分重视学习方法的学习。"研究性学习"更关心学习的过程,更关注培养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方法和途径。研究性学习重视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特别是信息的处理能力。
探究性学习的实质是学生学习方法的一次革命,目前中学化学研究性学习正在受到人们特别是化学教育教学工作者的广泛关注。本文从化学学科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关于中学化学研究性学习的几点思考。
1.化学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和现状的关系
化学研究性学习目的是转变学生学习化学的方式,从而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的发展。它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为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提高和身心发展创造空间。
然而,目前化学研究性学习的开设和推进存在不少困难,有的地方虽已有些效果,但有的地方却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是应试教育对研究性学习产生很大的阻力。家长、学校、社会乃至教育行政部门片面以升学率作为衡量学校质量高低的主要标准,在研究性学习实际操作过程中他们最担心的问题就是是否会影响学生考试成绩。其次是某些客观条件的限制。特别在一些经济落后的地区,学校的师资力量、化学药品和仪器短缺,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没有药品和仪器,有些化学研究性学习就是纸上谈兵。再次是教师培训的缺乏和学生的不适应。有很多教师没有接受对过研究性学习的培训,甚至还有化学教师认识不到化学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仍单纯的给学生灌输知识。大部分学生已经习惯了依赖教师单纯的传授知识,失去了他们学习中应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有受化学在高考中的地位影响。化学学科在高考中所占的分值不大,而且有些省份的高考中,化学也只仅参考性的科目,分数并不计入总分。很多学生容易出现重语数外,轻化学的现象,对化学研究性学习就抱着可有可无的态度。
2.化学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和结论的关系
重视研究性学习过程,让学生感受学习过程中创造的艰苦和成功的欢乐。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为了解决问题会查阅各种参考资料,整理搜集各种信息,这些都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知识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好的锻练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针对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对研究性学习评价时要"重过程,轻结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⑴着重过程性评价,重视学生意志、品格、态度的提升;⑵评价内容应从重知识转向重能力,使评价内容更加人文化;⑶评价主体由单一化走向多元化,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使评价成为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发展和自我激励的一种手段。总之,评价的目的是为了鼓励、引导和启发学生,使他们获得成就感。
3.化学研究性学习的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探究性学习的核心是"学生是学习的中心"。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由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求知者;要求学生勇于设想,大胆推测,精心验证,通过同伴之间积极的相互合作提高研究性学习的有效性;要善于在学习中甄别信息的效用,善于在学习中接受同学和老师的建议。
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协助者和参与者。首先,在思想上,需要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能主动地去想、去看、去做、去说,真正进入积极思考,努力实践的理想境界。要给予必要的鼓励和指导,帮助学生建立自信,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其次,在选题方面,教师应该给予一定的范围或内容指导,如学生可选如下课题:化学和环境污染的产生、治理以及其污染物的检测等环保型内容。又如白酒中醇的检验和食盐中碘的检验。再如怎样用肥皂水来检测水的硬度等。"84消毒液"的漂白性等生活与化学型内容。这是因为并非所有的内容都适合研究性学习,这就需要教师筛选出适合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研究性学习选题不当只会影响教学效率,浪费教学时间。再次,在学法方面需要教师切实加强指导,如可以举办诸如"如何搜集整理材料"、 "如何规范实验操作"、 "如何撰写小论文"等有关讲座,也可以进行个别指导,针对各个课题小组出现的问题进行逐个指导。另外教师可以用适当的言语教学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打通学生思维,帮助学生养成发散思维的习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形成正确的结论,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4.化学研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的关系
研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是相辅相成、相互包容的,我们不能把两者完全对立,接受性学习在积累间接经验方面有很大的优越性,而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研究性学习需要学生通过接受性学习学到的知识作为储备,没有这些知识储备,研究性学习就是空中楼阁。现在强调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是让学生感知直觉经验,培养动手能力等方面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并不是否定接受性学习的价值。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积极开展化学研究性学习,以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的时代要求,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和研究化学的乐趣,从而对化学学科的学习有一种全新的认识。化学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还需要一个探索过程。但是,我们相信:随着研究性学习理念的不断深入人心,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展必会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 季 芳。中学化学研究性学习的探索。课程・教材・教法。200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中学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兴趣是人们从事某种学习或活动的主要推动力,是探索的不竭动力。化学学习也是如此,化学本身就是一门抽象性与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学起来枯燥无味,学生易产生厌学情绪,只有激起学生对化学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才能满怀激情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整体提高化学教学质量,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成功的。现结合教学实践对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兴趣的激发浅谈如下几点体会。
1巧设导入,使学生产生学习积极性
教学中的引入,不管是新课还是复习课都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不仅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激发学生学习情绪。
导入常规的方法是复习前一节课的内容,引入新内容,也即承上启下。这对于唤起学生旧知识的回忆和巩固旧知识、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做准备,对吸引学生注意力不失为一种有效方法。但是,它对于激发学生情绪、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却产生不了很好的效果。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标、心理念,“要求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突出时代性,注重学生个性的养成、潜能的开发和智能的发展,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课堂引入也要更新观念,要符合新课标、新时代要求、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情绪。例如:必修1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第一节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
可以设置几个简单的练习实验:
⑴取少量固体粉末加入试管里,然后给固体加热。
(A)讨论操作方法步骤;(B)实验注意事项;(C)观察、思考实验现象。
⑵往试管里加入少量液体,然后给液体加热;
(A)讨论操作方法步骤;(B)实验注意事项;(C)观察、思考实验现象。
实验分两组,先进行抽签,抽实验题号和实验先后,然后一组做实验,另一组评估实验,指出实验成功的经验和不足,并且对实验进行“优、良、差”打分。一组做完后,进行角色调换,做第二组实验。使学生实验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要学生思考每个操作过程的原因、结果,从而为学习《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创造问题。
学生通过实验、检查、评价,已经基本掌握该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方法。这样做既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又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的积极性、自觉性、创造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激发学生学习情绪。所以,引入既可以是设疑、提问的形式,也可以是新科技、新信息的展现和介绍。引无定法,但要有法,即引入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探究知识、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
2妙用实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现行教材中有大量的实验,这些实验具有生动、鲜明、新奇、有趣的特征。这些生动有趣的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妙用化学实验,促进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动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在教学“氧气的性质”这一内容时,我为学生做了这样一个小实验:课前准备好一个集满气体的瓶子,将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放到集气瓶里,让学生仔细观察所发生的现象。学生发现,原来只是带火星的木条放到集气瓶后发生了剧烈的燃烧,此时学生产生了疑问,集气瓶里装的是什么气体,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发生剧烈燃烧?此时面对学生的百思不得其解,我告诉学生,瓶子里装的是人类及动物生存所必需的气体——氧气。这样在鲜明的实验现象和教师的启发点拨下,学生得知氧气最显著地化学性质就是支持燃烧。化学实验具有揭示事物变化规律;帮助学生掌握化学知识;训练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解决化学实验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的科学素养;对学生进行安全、环保、合作、节约等教育等功能。
3联系生产生活,让学生爱上化学学习
布鲁纳说过:“使学生对一门学科有兴趣最好的方法是使其知道这门学科值得学习。”可见,将化学知识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认识到物质世界因化学而变得多姿多彩,感受到化学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又一重要途径。如我们都知道食用加碘盐的重要性,可以预防碘缺乏症,那么炒菜时等菜快出锅时再放碘盐,有什么科学依据?学生通过相关的化学知识的学习,就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碘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和碘酸钾,碘酸钾就是碘的主要提供者,但碘酸钾很不稳定,在加热或光照时很容易分解,而不利于人体碘的摄入量,故此不要过早放碘盐。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切实感受到化学的实用性。四、自我评价,在知识完善中发展兴趣自我评价是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学习完一节、一章甚至一个模块后我们要及时地自我评价,通过简单的测试来检查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寻找知识的遗漏点或遗忘之处。然后查阅笔记或资料填补知识的不足。在这样反复自我评价——知识填补的过程中寻找和体验学习的乐趣。这样的教学过程,可使所学的知识更加完整和系统,也使知识得到了灵活的应用。
4起伏有度、张驰协调的课堂
4.1教师的教学激情是化学课堂起伏有度、张驰协调的基础
教师在课堂上要有激情。激情源于爱心,源于对教育事业、对学生的爱,对化学生活生产知识的爱,对教学专业的爱,应该是激情的源头。有了爱心带来的激情,可以全天候、全身心地为学生服务,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真正实施‘教为学服务’的教学指导思想。激情来自自信。只有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文本,只有全面了解学生,研究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关注学生的需求,符合学生的实际,研究学生、研究教材,从学生的需求、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熟悉教案,才能做到胸有成竹、充满自信、精神振奋、情绪饱满地走进教室,在课堂上才能够声情并茂、抑扬顿挫、挥洒自如、游刃有余。
“化学来源于生活,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化学”是新课标的理念之一,教学中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素材,通过讲故事或者学生感兴趣的生活问题,让他们体会生活中的化学。
例如,金属的化学性质涉及的化学反应较多,反应的现象又涉及溶液颜色的变化、气体的生成,金属与金属盐溶液反应又有金属的置换等内容较繁杂,学生掌握起来较困难,于是我创设这样的情境来帮助学生完成对知识的内化:
有一个老农在农活回家时蹲在一个叫龙王泉的潭水边洗手,忽然在潭水中他发现一个金水壶,感到非常惊奇。受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他以为是龙王显灵赐福民间。消息不胫而走,有很多人来取水治病,碰巧有一个多年闹眼病的人在用水洗眼后病好了,于是越传越神……(提示:水壶为多年前老农扔的一用坏的铁壶,泉水中含有少量的硫酸铜,硫酸铜有杀菌作用,可以治疗一些疾病)
请学生分析:故事中你发现哪些和化学有关的问题?能否试着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并写出有关的化学原理。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水壶在反应前后质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通过这样创设情境,能将化学知识的复习置于现实生活情境中,学生思考讨论的热情很高,回答问题跃跃欲试,能很快地投入化学世界的探秘之中。
再如,针对金属的化学性质的复习我也曾创设了这样的情境:
师:在2002年,青龙满杖子村有一位农民被骗子用黄铜代替黄金骗走五千元人民币。根据你对黄金和黄铜的了解,想一想,农民为什么会上当?学生:因为黄铜(铜、锌合金)单纯从颜色、外形看,与黄金极为相似,所以很难区分。师:根据你对金属物理、化学性质的掌握,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方案鉴别“真假”黄金。学生:根据黄金和黄铜硬度不同以及金属的化学性质不同提出各自的方案,并且兴趣盎然的投入探究之中,在亲历中体会化学的奥妙。
通过创设情境,既激发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又有效激活了已有知识和经验,促进知识的理解与整合。
二、结合教材知识,以特殊物质为载体创设复习课教学情境
通过物质创设情境,设计综合性问题,既有利于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有序回顾和有效整合,又有利于学习过程的合理再现和方法的融会贯通以及知识的迁移应用。
例如,在进行盐的复习时,我通过一段亚硝酸钠中毒事件的视频创设情境,同时给出有关亚硝酸钠的小资料:亚硝酸盐是一种工业用盐,有剧毒。如亚硝酸钠(NaNO2)是一种外观极似食盐且有咸味的白色固体,弱碱性,320℃以上分解放出刺激性气体,与盐酸作用放出红棕色气体,是一种化工产品,也可在肉食品加工中起到发色和防腐作用。食用0.3~0.5克亚硝酸盐就能引起中毒,3克即可致死。随即让学生思考:(1)氯化钠和亚硝酸钠从物质分类的角度,它们属于什么?(2)亚硝酸钠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多少?(3)亚硝酸钠中各元素的质量比为多少?(4)你能用什么方法鉴别食盐与亚硝酸钠?请设计出你的实验方案。
以上的资料中隐含的信息很多,能力不同的学生提出的解决方案可能不同,设计的方案也可能存在各种不同的问题,再通过对存在问题的讨论评价,使得学生对酸碱盐的知识进一步加深认识。
这样的情景具有很好的针对性,将知识放在具体的情境中加以应用,能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和所要达到的要求有更直观的认识和真切的感受。
三、联系社会生活热点,创设复习课教学情境
热点问题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兴趣,活化思维。
2011年日本发生福岛核电站爆炸事故,接着我国发生老百姓抢盐事件,针对这些现象,我进行了一节针对性的专题课。主要针对核电站能量的来源(是核裂变还是核聚变),碘-131、碘-127的产生,哪一种是对人体有害的物质等进行解释分析。
对于初学者,必须熟记元素符号。如果在讲授元素符号时再让学生接触并熟记24个常用符号,一是增加学生记忆负担;二是效果不一定很好。于是我从绪言课教学开始,就有选择地陆续给出某些元素符号,让学生结合具体物质识记。做镁燃烧实验时,接触到镁、氧气和氧化镁等物质,让学生有意识地认识元素符号Mg和O。又如化学式的学习,也可采用分散学习的方法来掌握。通过实验室制取O2原理的学习,让同学们提前识记化学式KClO3、KCL、MnO2等,分散化学用语教学的运用,使同学们比较轻松地记住了一些常见的化学用语,减少了死记硬背的枯燥乏味,而且这些零碎的化学用语为以后的系统学习化学提供了必须的感性材料,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以点带面,发散练习
化学用语和化学教材的各部分知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化学用语的特点是学生容易理解,但不用又容易遗忘,因此应将化学用语的教学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应当要求学生养成使用化学用语解答化学问题的良好习惯。能用化学用语解答的问题,如物质及其性质、用途,制取现象的解释,实验结论等,必须用化学用语来解答,经常练习,达到会读、会写、会用,逐步熟练。
在接下来学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在学生会写CaCO3+2HCl==CaCl2+H2O+CO2,在此,以金属活动顺序为依据,写出K2CO3 Na2CO3 MgCO3 ZnCO3 CuCO3分别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学生对碳酸盐与稀盐酸反应就找到了一些规律,同时为学习盐的性质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三、增强趣味,加强记忆
这是每一堂化学课的目标所在,“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对于枯燥难记的化学用语,培养兴趣尤为重要。把常见元素的化合价编成顺口溜,读起来有节奏感,便于记忆,这几句是:一价氢氯钾钠银,二价氧钙钡镁锌,三铝四硅五价磷,二三铁二四碳,二四六硫都齐全,铜汞二价最常见。
有时,我还制作一些卡片来加强记忆。如在元素符号教学时,我写了24张卡片,前面是名称,背面是元素符号。然后我出示卡片让学生说出名称或元素符号,学生兴趣都很高,加强了记忆效果。
四、抓规律,找联系
化学用语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在联系中找出共性,加强记忆。如原子结构示意图、离子符号、化合价、化学式四种化学用语之间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离子所带电荷,离子所带电荷与化合价在数值上又有一定联系,记住化合价才能正确书写化学式。如以钠原子结构示间图为例子,失去1个电子变成钠离子,因此在化合物中钠的化合价是+1价,可形成Na2O、Na2SO4等化合物。这样,学生能够把所学知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减轻了记忆的负担,大大提高了记忆效果,使杂乱无章的化学用语变得条理化、系统化。
五、优化方法,强化训练
在学生熟练地书写化学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最优方法。对于一些简单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可引导学生用最小公倍数法配平。对于一些较复杂的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可引导学生用设“1”配平法进行配平。所谓设“1”配平法中的“1”是指先让反应物或生成物中组成最复杂的化学式前的计量数为1,(所谓组成最复杂是指该化学式中包含的元素种类最多,原子个数最多),通过在其它化学式前添加适当的数字来配平化学方程式。如配平下列式子:
Fe3O4+C==Fe+CO2,通过比较可设Fe3O4前的数字为1,这样Fe前的数字为3,反应前后铁原子的个数相等;CO2前的化学计量数为2,反应前后氧原子的个数相等;在C前面加上2,反应前后碳原子个数相等,即:Fe3O4+2C==3Fe+ 2CO2。化学方程式[配平之后要引导学生特别注意画等号,并注明相应的反应条件,要求学生能从宏观、微观两个方面说出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要作阶段性的归纳小结。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更多地关注其作为自然科学的属性,却有意无意地忽视了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正因为如此,化学课堂往往会出现严谨有余而趣味、活力不足的问题,使课堂气氛过于沉闷紧张,缺少灵动与活泼。因此,在日常教学管理中,化学教师应努力构建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都能够全面发展。
一、关注学生情感世界,实施有效化学教学
高中学生承受着来自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压力,他们非常渴望自己能够在学业上取得优异成绩。化学课程严谨、抽象,如果教师忽视学生内在的情感需求,就更容易助长这种压力。因此,化学教学中构建和谐课堂氛围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化学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以高效的课堂教学和显著的教学成果,来缓解学生的学习和升学压力。其次,要形成一种严肃认真的工作习惯:上课前必须精心设计好教案,教案中既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强调课堂教学的有序性。在教学常规中,教师应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提高化学教学水平,尽力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以高效的课堂教学,化解学生所承受的各种学习压力。
二、切实更新教学理念,尊重学生个性发展
我国传统文化十分注重等级,强调等级观念:孩子必须服从家长,学生必须服从教师,群众必须服从领导……在这种传统文化熏陶下的教师,往往认为自己的一切教育教学行为都是为学生好,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学生着想,从而严重忽视了学生的思想和感受如何。教师缺乏宽容心,缺乏对学生表达尊重和理解的技巧,以为自己为学生好,学生就能感受得到。此外,教师经常把学生当成一个成年人来看待,以成年人的行为标准来要求学生,认为自己理解的学生也应该能够理解。当代的高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接受了许多新潮思想和更多的西方文明观念,自我意识明显增强,渴望民主、平等、博爱,个性张扬,强调以自我为中心。所以,许多学生常常会认为教师所做的是侵犯他们自我平等的权利,埋怨教师对他们不尊重、不理解,而不是反省自己学习是否刻苦、勤奋。
化学教师要想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建立与学生的和谐关系,就必须树立这样的工作和教学理念: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是教师的职责;学生是成长中的孩子,犯一点错、出一点格都是正常的。所以教师应宽容地对待学生,正视学生的差异,采用诱导的方法改变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只有以学生为本的教师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与信赖。为了更好地调动高中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化学教师必须摒弃落后的教学理念,顺应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构建和谐高效的化学课堂。
三、善用多种激励手段,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组织初中化学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
初中化学课堂学习的实践充分证明,要想取得最优化的学习小组的学习效果,就要有最优化的方法指导。我们每一个化学教育工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小组的学习中来。为了有效开展小组之间的合作学习,首先要进行分组,根据目前情况,可以将学生按照一定的方法安排座位,学习优秀的与学习后进的互为同桌,二人一小组,四人一大组。在开展小组学习时,根据事先制定的组员职责,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职责,各负其责,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
我们在组建学习小组时一定要建立多元化的学习小组,避免单一,我们可以组建化学兴趣学习小组、化学讨论学习小组、化学实验学习小组等,每个化学小组的建立要有利于学生特长的发展,让学生在学习小组互动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素养。教师在确定构建学习小组时可以考虑学生的性别因素、学生的成绩基础、学生的性格等。为了保证化学小组学习的有序开展,我们还要根据学生的特点,确定学习最好的一位当组长,负责本组的学习任务,还要选纪律组长,负责本小组的纪律安全,也要选一位卫生组长,负责本小组的卫生,让学习小组的成员互相监督,互相约束,互相帮助,互相提醒,共同进步。特别强调的是,教师在学习小组互动的时候要学会聆听和指导,做学生合作学习的引路人。
二、统一思想,强化学生合作学习研究意识
为了提高化学学习小组的学习效率,教师就要帮助学生逐步提高自己合作意识,让学生学生明白“合作双赢”“独木不成林”的道理,让学生自愿合作、主动合作。学生在“个人的聪明是有限的,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理念指引下,合作的意识会增强,合作的思想会统一。学生在合作中享受成功的喜悦,感受学习的乐趣,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共同发展。
三、建构初中化学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
1.引入阶段――讨论发现和提出化学问题。这一环节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规律,巧妙地展示知识的先后联系或新旧知识连结点)新知识的生长点),找准新知识的最近发展区。引导学生去主动发现新知,提出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因势利导,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2.展开阶段――通过讨论学习掌握和解决化学问题。继引入阶段感知和明确化学问题或学习课题之后,进入的就是提出和验证解决问题的假设或学习和掌握新知识学习的实质性阶段,即教学的展开阶段。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主干和核心。主要任务:一是探索研究,学生主动学习和掌握新知识经验或分析和解决自己发现的化学问题;二是运用新获得的知识解决新情境下的化学问题。那么,如何让学生自己去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和验证假设,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在这一环节,教师可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灵活使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动手摆一摆、画一画、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创造操作实践的机会,促使学生主动将复杂而抽象的化学知识转化为简单而形象的化学问题。可通过想一想、读一读、注一注、议一议、说一说、评一评、算一算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以满足学生个性的发展,促使每个学生在原有水平上都能得到提高。此外,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教师在这环节中应做到启发得当、引导得法、点拨得巧;要多给学生一些足以引起思考和情感满足的问题,少给一些结论;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不轻意打断学生的思路,充分注意培养学生语言表述的准确性、完整性和条理性;要注意引发学生的求异思维,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竞争意识,让每个学生都有体验成功喜悦的机会。
3.总结阶段――用讨论来总结化学规律。“讨论式教学”的第三个基本环节是学生回报学习成果阶段,即全课总结阶段。这一环节是新课的尾声,关键是如何让学生全面而正确地总结出化学规律性知识经验,主要包括目标检测、讨论总结和布置实践活动题等三个层次的教学活动。学生能否全面正确地总结出化学规律,主要取决于学生的思维是否条理清晰。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围绕课堂素质教育目标,并根据“掌握学习策略”,精心设计包括计算、解题、说理、操作技能等多方面、多种形式的“目标检测”题(一般3~5分钟为宜),及时了解学习目标达成度。
四、初中化学分组合作学习的考评反馈
为了使学习小组取得好成绩,就要建立一定的评价反馈机制,在合理的评价反馈中,在多元的评价反馈中,教师会感受到教育成功的喜悦,学生会感受到成长的乐趣,实现真正的“教学相长”,可以说没有考评反馈的小组学习是不成功的学习。对学习小组的考评反馈应该是全面的、多元的,应该有教师的评价、家长的评价、学习小组的评价等;既要注重知识与能力的考评反馈,又要重视方法和过程的考评反馈,还要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评反馈;不但对学生的学习知识进行考评反馈,还要对学生的日常表现、纪律卫生进行考评反馈。这样的考评反馈能让学生明得失,知长短。
总而言之,初中化学学习小组的合作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合作的方法也是很多的,我们每一位化学教育工作者一定要认真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和教育教学内容,设计出有利于提升化学教学效率的学习小组合作模式。我们要认真分析学情,从学生的生活实际方面了解学生,从学生的思想实际方面了解学生,从学生的心理实际方面了解学生,最终建构化学课堂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教师还要创设有利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情境,在这种教学情境中开启学生的智慧,提高学生的能力。
高中化学在理科综合考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在理综考试中,化学试题既可以非常好地检测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又能很好的体现学生对化学知识活学活用情况,因此授课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化学课程学习的辅导。根据授课教师在化学习题教学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现提出如下几点要求。
一、设置梯度,尊重差异
学生能学好高中化学的诀窍是课前认真预习、课程讲述过程中认真听讲、课后多做多练,及时将课堂内容进行巩固和练习,及时将课程中遇到的难点问题反馈给老师,与老师做好沟通,而授课教师则应根据学生各自学习的特点,尊重学生学习情况的不同的差异性,巧妙在学生课堂中设置教学难度梯度,因人而异、因地制宜。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化学《元素周期律》章节的相关内容时,授课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程度的不同情况设置不同的题目,根据学生对化学题目的掌握情况,对不同学生设置不同的化学题目。例如授课教师在对基础相对较差学生进行知识讲解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培养学生在解答习题的同时注意强化学生对基本知识框架的掌握。如,已知某元素为19号元素,请写出该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情况?很多同学在解答该问题的时候,很有可能无从下手。但通过对前20号元素顺序表的回顾,有些同学虽然可以得出第19号元素为钾元素,但仍无法推断出该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排布授课教师就可以重点对核外电子层排布情况的相关内容进行重点讲解。钾元素是IA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1,根据推算:钾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排布为:第一层2个电子、第二层8个电子、第三层8个电子、第四层1个电子,因此钾原子极易失去一个电子达到最外层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授课教师再根据学习程度较好的学生特点进行高难度问题设置,解答不同梯度题目时所出现的问题对学生提出具有较强针对性的特异性方案。
授课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反馈问题的情况对课堂讲述内容进行评估和反思,着重对学生不同层次的学生反映的不同问题进行分别的讨论和论述,最终将学生学习过程的共性和个性问题进行巧妙解答。
二、一题多变,深化思维
学生在学习高中化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有扎实的化学基本功,更要有较为灵活的化学解题思维。而灵活解题思路的培养靠得不仅是学生在化学解题中对知识的不断总结,更要靠授课教师在习题讲解中对学生孜孜不倦地引导和鼓励。而在化学解题中,我们强调的是要对题目的理解达到一定的深度,而不是单纯讲求较高的题量,题海战术、囫囵吞枣是学生进行化学学习的天敌。一题多解强调的是在解题过程中,对每一个题目进行较为深入的思考,将题目的难点和易错点考虑清楚,是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得到切实提高,最后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学生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章节内容的时候,在进行相关化学式配平的时候,学生既可以根据化合价的变化情况进行配平,又可以根据氧化物、还原物得失电子的数目进行配比。如:H2S+SO2S+H2O,如根据化合价进行判断,H2S中的S显示-2价、SO2显示中的S显示+4价,前者升高2价,而后者降低4价。然后再根据化合价升降情况,求两者的最小公倍数,最后进行配方,可以得出相应的配比关系。同理对该化学方程式进行配方的时候可以应用氧化剂、还原剂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的数目相同的原理,同样将该题目正确解答出来。
因此在进行化学习题讲述的过程中,授课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的引导,使学生应用多种解题方法对同一题目进行解答,以此实现对问题的深度思考。回头对该问题进行回顾时可以发现,其实化合价变化的本质是由于得失电子,如此则对该问题的理解达到了一定深度,更利于学生理解化学题目的本质。
三、注重纠错,有效反馈
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就是在对化学原理和化学定理不断学习的和纠正错误观念的过程。作为初学者的学生,在化学学习中就得面对不断犯错,不断纠错的现实。而学生在做题过程中所犯的错误往往是学生的基础薄弱点,学生可以及时将这些信息反馈给授课教师,以利于授课教师做出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应对策略。
例如,在学习《溶液的酸碱性》的相关章节的学习时,刚接触到醋酸钠这种物质的时候,在对该盐溶液酸碱性质进行判定的时候,学生在初学时可能会出现酸碱性判断的失误,因为学生知道醋酸是弱酸,因此其盐溶液就利索当然为弱酸性。其实学生做出这种判断情有可原,因为学生对该溶液发生的具体反映不清楚,因此可能出现对溶液酸碱性判断的失误。学生在对醋酸钠溶液进行酸碱度测试时会发现该溶液显碱性,具体的原理为:CH3COO-+H2O=CH3COOH+OH-,得知此原理则可以得出该溶液显碱性的原因。
学生如果能将在解答该问题中所遇到的问题及时反馈至授课教师,那么教师就能在下一步的学习中及时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指导,不仅利于学生明确学习中所存在的具体问题,更有利于授课教师根据问题制定出具有较强针对性的特异性辅导方案。
授课教师在化学课堂中对化学习题进行讲述的过程,不仅是对课堂知识的有效巩固,更是对学生化学思维能力的有效培养。学校开设化学课堂习题课程的目的,不仅是为了丰富课程讲述内容,更是为了查漏补缺,使授课教师实时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正可谓是一举多得。
国家教育部在2000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对研究性学习作了如下说明: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取研究专题,通过亲身实践去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见,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就是问题解决的过程。由此可以作出如下概念界定:研究性学习是由学生在一定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选取专题、设计研究方案,通过主动的探索和研究而求得问题的解决,从而了解和体验科学探索的过程,养成自主探究、勇于创新的意识和习惯,形成和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学力,增长知识和积累情感体验的学习活动过程。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一定的生活情境、学生自主探究活动和问题解决的过程是研究性学习的三大要素。研究性学习最重要、最突出的属性是研究性、探索性。此外,还具有开放性、综合性、创造性、专题性、学生自主性和实践性,等等。
二、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
《面向21世纪上海市中学化学学科教育改革行动纲领》指出:研究性学习课程是在基础型课程和拓展型课程的基础上,着重在专题性与综合性的研究或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力,以及实现知识迁移能力和相应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以建构主义为基础的。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学习理论,对学习和教学提出一系列的解释。在知识观上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在学生观上强调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在学习观上强调学习的建构性。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个体学习新知识时,知识的获得是学习个体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中自行建构的结果而不是被动灌输的结果。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也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建构主义最突出的一点就是通过高水平的思维来学习。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习个体如何运用自身的知识结构进行思维,是衡量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研究性学习重视联系生活实际去寻找学习课题,强调学生通过主体性学习活动获得体验,注重思维的开发,注重学生认知的过程而不是行为产品或结果。
三、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意义
20世纪40年代,控制论创始人维纳首先给学习下了一个明确的科学定义,即能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完成反馈的特定目的,使个体或系统行为模式能更加有效地对付其未来环境。他指出:“人种之所以是强有力的,只是因为它利用了天赋的适应环境的能力。”基于这一理念,维纳强烈攻击课堂中扼杀创造性的形式主义教育。贝塔朗非特别警告防止使人成为“博学的”,即在某一狭窄的专业领域中受过高度训练,而在另一方面人仅仅成为机器的一部分。他大声呼吁:“教师要致力于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自然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对于探索的欲望及其对成功的内在愉悦。”他指出:“合格的教育总是并且总将是在揭示人类潜能的意义上进行,纯粹功利性的教育最终与人类的目标背道而驰。”研究性学习就是培养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充分挖掘学习个体的内在潜力,从身边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环境中发现问题、选取专题,以自主探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内容的特点和类型
(一)研究性学习内容的特点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应体现开放性、综合性、社会性、实践性、问题性等诸多特点。
1.开放性:研究性学习在内容上要注意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联系实际、社会和人自身发展的实际问题,要从学科领域开放辐射到联系生活中的事件、现象和情境。研究性专题的内容是广域性的,既可以是单学科,又可以跨学科;既可以是科技的,又可以是人文的;既可以偏重于实践活动,又可以偏重于思辩性的;既可以是社会的现实问题,又可以是学术前瞻性的问题;既可以是以前没有结论的,又可以是暂时不作结论的。
2.综合性:环境系统是复杂的,每一个实际问题都涉及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结合。这就要求学生组织多方面的跨学科的知识问题,从而使学生激活各科学习中的知识储备,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
3.社会性:研究性学习内容上注重联系自然界、社会生活和人自身发展的现实问题,具有现实社会性特点。
4.实践性: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选取专题内容要着眼于强化学生的实践意识,要提供学生实践并在实践中获得情感体验和成功愉悦的途径与机会。
5.问题性:研究性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学生主动参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一种活动,选取的研究专题必须具有问题性,一定要体现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二)研究性学习的类型
研究性学习的类型若根据活动的形式和方法,可以把研究性学习分为文献研究型、实验研究型、调查研究型、讨论研究型,等等。
1.所谓文献研究型一般是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或者网上资料,可以是对某一对象的描述、判断与解释;有关反应规律的探究;有机反应机理的探究或反应条件的确定研究,等等。
关键词:
信息化管理;中学生;学籍;实施
1实现电子学籍档案的核对功能
学生在入学之后都会给新生进行学籍注册。以前,学生的学籍信息都是经过人工手写的,信息在誊录的过程中容易出现错误。实现电子学籍档案的核对功能是学校信息化管理的一种途径。现在,学生在校园网上登录自己的学号信息进行查看,便可核对自己的学籍注册信息。这样可以保证每个学生注册信息的正确,能够保障学生的权益,减少老师的校对工作量。实现电子学籍档案的核对功能,是未来几年学校的学籍档案管理需要加强的工作。学生入学时注册的信息数据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家庭、户籍、父母单位的变动、电话的更改等多方面的变动,学生的学籍信息也应该做到及时地调整更改。为了能够及时掌握学校学生信息的变动情况,学校的学籍管理应该实行期报制度:即各学校学籍管理部门要将前一阶段学生变动情况生成数据库信息,每学年的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的开学前,将学生的学籍信息重新核对检查,并将新的注册信息报送到教育局相关的部门,进行必要的数据更新和维护。不但方便了学生信息的查询,也方便了学校对学生信息的及时了解。
2学校要建立健全信息化管理制度
学校的管理需做到依法管理,才能有序地实现学籍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在某些管理制度不健全的学校,会出现冒名顶替他人学籍信息的状况,这会对被顶替的学生产生不公正的影响,甚至影响到他人今后的升学问题。在学生学籍档案的信息化管理中,学校应该坚持依法管理,规范管理。可制定相关的制度来“有法可依”,有些学校已经制定了《信息采集录入制度》《学生信息查询制度》《协调与保障制度》等。学校应该让专门的人来负责学籍管理的相关工作,建立健全学生学籍电子档案的相关制度,对学生的学籍档案应该妥善保存甚至备份,不得擅自填写、更改和公开学生的个人学籍信息。学校也不能随意调整学籍管理人员。如果由于特殊情况确实需要调整工作人员,也应该上报教育局的相关部门。学籍管理要制定相关的制度,并且要严格依法实施。这是对学校的要求,也是对学生和家长的要求。在学生办理转学、复学、升学等手续时,家长应该按照学校的正常程序办理学籍档案的转移。学校建立健全的信息化管理制度能够保证学生学籍信息的安全性;能够推进学校学籍管理工作的高效运转;能够减少或避免学生学籍信息的遗漏等。
3设置专门的档案信息管理人员
电子学籍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是一项实践性极强的工作。每个同学的档案都需要进行信息化管理,这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所以,需要多人才可以完成。学校通过设置专门的学籍档案信息管理人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共同完成相关的档案管理工作。学籍档案的信息管理人员要经过培训,熟悉计算机电子技术,保证高效率地完成工作任务。要根据任务分配将学籍档案的信息管理分配到相关岗位,具体的岗位负责不同的具体事务。针对学生的就学状况,学籍管理人员应及时地做好审核、转档、交接等相关工作。现阶段,中学生的学习往往随着家庭的变动而变动。父母的工作一旦变动,学生就可能会出现转学的状况。关于学生的学籍档案问题,在学生开学的时候,学校的相关人员应该给学生作相关的介绍。而在很多学校,这种学籍知识应该让学生有所了解,以免在转学、休学、复学的情况下不知所以。专门的学籍档案信息管理人员在工作时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信息的管理人员要有责任心,学籍的录入、整理和归档是一项复杂的工作,管理人员应该认真、仔细、切不可马虎;信息管理人员在经过相关的培训之后,能熟练操作计算机,保证工作的质量;信息管理人员要对所有学生的学籍档案进行分类,按照年级和学号进行标注,以便于查阅,必要时要备份信息;信息管理人员要对学校的学籍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经常的维护。
4结语
教育是国家大计,是关乎国家人才培养的最关键手段。学校的教学管理和信息化管理必须得到重视。学生的学籍管理制度在目前的中学中还并不是十分健全,针对信息化管理这一块,学校和教育的相关部门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参考文献:
高中有机化学的教学问题是结构与性质的相互依托关系,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如何把握结构与性质的关系是学好有高中机化学的基础.因此在复习过程中要牢牢抓住一些官能团的特点,抓住一些常见官能团所具有的化学性质以及能发生的相关反应,构成官能团相互转化网络体系,便于复习和理解.
例如甲酸虽然属于羧酸类,具有羧基,羧酸的一切所有性质,但是从结构上看甲酸除了羧基以外还有醛基,因此甲酸具有醛基和羧基的双重化学性质,是一种比较特殊的羧酸.因此我们在掌握该有机物具有的性质的时候,不是看所属的类别,更重要的是根据该有机物具有什么样的官能团,然后再去推测其具有的化学性质.我们的学生不要感觉该有机物的结构复杂繁琐而感到胆怯,其实再复杂的有机物都是由一些我们熟悉的官能团所组成,要透过现象的表面看透该结构中真正所含有的官能团,理清转化过程中的一系列的变化和区别,而其性质也就变得清晰了很多.
二、理透机理,环比迁移,发散解题新思维.
在有机化学方程式的记忆中,一些学生往往不是靠死记硬背,就是照搬照抄,其实不然,学习的关键在于理解,牢牢掌握发生有机化学反应的过程(即反应机理)是最为关键.何处断键?何处成键?反应条件是什么?官能团如何转化?反应类型是什么?性质有何改变等等.只有通过真正理解有机反应转化之机理,然后运用类比迁移模拟等一系列的思维方法来分析解决问题.如乙醇和乙酸的酯化反应.酯基的形成在于乙酸和乙醇的如何断键,通过对同位素的标记,其实质就是酸脱羟基醇脱氢的反应.理清究竟哪里实现酯基的构成,以及酯形成的反应条件等等.下次碰到同样类似问题也就简单了许多,例如硝酸与甘油形成三硝酸甘油酯的反应,其实也就是如何形成酯的过程.掌握了化学反应规律和转化的机理,解题能力也会相应提高,复习的效率也就随之大幅度的上升,在有机化学复习的过程中做到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之效果.
三、养成归纳,理解相互转化的习惯,沉淀记忆.
有机化学中非常重要的一块就是物质间的相互转化,而在高考中常见的题型就是有机推断与合成.因此我们学生要在充分理解有机物官能团相互转化关系的基础上,实现对有机物的有效转化.譬如我们要想合成一种聚合物,就要以寻找该聚合物单体为目标,依据该单体的结构特点进行分析递变.一般官能团转化的路线为烯烃卤代烃醇醛酸酯,只要我们的学生能真正理解这些官能团相互间的转化,有机物间的物质转化也就变得得心应手了.因此,我们在有机化学复习的教学中最为关键的一步就要求学生记忆官能团转化的一般路线并加以一定的灵活应变,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之目的,也对我们解决有机题大大提供了捷径.在有机化学学习到一定程度,必然要再进行归纳与总结,比较与记忆,最后一些重要有机物的性质和常见转化要不断沉淀.在此基础上还可借鉴一些有机巧记法,如:高中有机化学知识“四项基本原则”、四类平面结构、四类取代反应.运用多种方式帮助学生记忆和分析,寓知识记忆于趣味之中,也让学生感觉到有机化学的学习其实并不辛苦.
四、讲练结合,学会前后对照比较的思想.
在有机化学题中合成推断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题型,我们学生往往感到较为头疼或无从下手,从而导致失分较多.其实要解决好这类问题,减少失分的关键在于我们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一定要以对照比较为宗旨,仔细观察两者有机物在转化前后中的区别,变的是什么不变的是什么,抓住本质,这个官能团的变化是如何实现的,利用我们的现有的有机基础知识充分解决内在的关系.由难变易,由繁变简,充分培养学生的解题应答能力,从而实现课堂的高效率.
五、有效针对训练,寻找突破,实现自主学习.
理想课堂的主题在于我们教师要将课堂还给学生,将被动学习回归到自主学习.如果我们的教师一味的追求高分,从而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必将导致教学的悲哀.所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掌握情况来自主分配,有针对性的进行专项训练,以练带讲,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寻求学习有机化学教学的捷径,在课堂上提倡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要勤观察,勤思考,勤比较,勤记忆,寻求突破口.摆脱以往的“题海战术”、“填鸭式”,其实也是对我们教学的负责任.既要重视知识深度和体系广度,又要注重对知识掌握的“全”、“细”程度,更要追求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对于训练试题的选择性上既有典型性、针对性、层次性,又要具有启发性、时代性,力求做到答一疑会一类,明一知百,练一题习一法,举一反三.
例药物贝诺酯可由乙酰水杨酸和对乙酰氨基酚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制得: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贝诺酯分子中有三种含氧官能团
B.可用FeCl3溶液区别乙酰水杨酸和对乙酰氨基酚
C.乙酰水杨酸和对乙酰氨基酚均能与NaHCO3 溶液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