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表扬信范文

时间:2023-03-15 14:57:5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医学表扬信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医学表扬信

篇1

5.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人员伤亡惨重,急需大量的血液。5月21日9点,由北师大珠海分校红十字会组织的“爱心献血 感恩社会”——年无偿献血活动在图书馆前广场拉开序幕。来自法政学院各年级的同学积极自愿地参与了这次鲜血活动。

血液是宝贵的,更可贵的是关爱他人的博爱之心。法政学院的30名学子们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行动不仅挽救了许多人的生命,而且弘扬了救死扶伤、乐于助人的奉献精神,充分体现了当代大学生以真情奉献社会,以爱心温暖校园的崇高思想品德。你们献出的一份爱心,将使整个社会变得更加温馨与和谐!

我们相信,全体师生都将以你们为榜样,加入到无偿献血的队伍中来,在四川人民需要我们的时候,奉献我们的热血和爱心。

篇2

第一,针对学生对正能量表扬的心理需求,表扬应坚持适时性。有道是“良言一句三冬暖”,只要学生有进步、有成就、有正能量的思想和行为,都应当给予表扬,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因此,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寻找、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闪光点不只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进步,还在于学生在思想、品德、友情、孝心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正能量,都是教师实施表扬的关注点。心理满足焕发出来的激情足以促使学生储积更多积极向上的自信心,对知识学习和生活成长各个方面都能起到正面的催化作用。适时性包括经常性、及时性,学生一旦某些方面取得了成绩,心理上就期待被认可,这时候的表扬如锦上添花。反之,拖得越久,激情消退,作用也会衰减。另外发散思维,表扬还可不局限于本人,如果当家长、亲属在场时,及时表扬家长教育孩子有方,@种能够给家长、家庭带来荣耀而形成的内驱力万万不可小视。

第二,针对学生心理需求的层次区别,表扬应该讲求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就在于要摸清个体学生不同的心理需求。学生成绩的好坏、智力的高低、家境的贫富,乃至身材胖瘦和容貌美丑都会产生不同层次的心理需求。因此,教师应该观察、掌握学生的这些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表扬,不能平平淡淡、一概而论。如成绩经常差一、二分就是满分而本次考试得了满分的学生,教师应当大力表扬,利于学生今后改掉粗心的毛病。但对于学困生,一、二分的进步不宜同等进行表扬,弄不好还会招致其他同学的讥讽,使其无地自容。但如果学困生总分不高,而名次有较大提升,则可以侧重在进步方面给予大力表扬,以增强其自信心。

篇3

作为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成富有创新意识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习中自己独立地提出一个与课本不同的思想,一个与例题不同的解法,一个新的解题策略。例如:比的应用计算中:出示例题“乙数是21,乙数与甲数的比是3:4,甲数是多少?”学生一般有这种答案:21÷3×4=28。教师通过提问引导,鼓励学生求异,学生又会想出新解法。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最优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标新”和“立异”都是一种创新。鼓励学生大胆独立思考,敢于标新立异,反弹琵琶,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措施。对于学生,不能要求他们创造出前人从来没有过的全新东西,只要是他们独立思考的,从一般常规不易想到的东西,就可以认为是他们创造性思维的体现。学生的标新立异难免伴随着幼稚和错误,但我从不简单加以否定,学生探索新知的乐趣和愿望,应该受到老师的保护。例如:在学过乘法的意义后,我让学生做4+4+4+4+4+2有几种算法,一般学生都会用4×5+2的方法进行计算。也有学生会用4×6-2的方法,这是把式中的2看成了一个4而列式的,具有一定的创造成分。也有学生,把题目中的4分别看成了2个2,对信息进行整体改组,列出11×2的算式,这种做法虽然比较麻烦,易出错,但我仍然表扬了这些学生,因为这就是一种创新思维。在教学中,我们要多给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机会,对有独到见解的学生要给予鼓励和表扬,让他们敢于批判、敢于标新立异。

三、训练创新思维,培养学生标新立异

1.指导培养侧向思维

侧向思维又叫旁通思维,它是沿着正向思维旁侧开拓出新思路,利用其他领域里的知识和资讯,从侧向迂回地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形式。指导和培养学生的侧向思维也就找到了学生标新立异的切入点。如:我们在教学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时,通过分组合作,让学生亲手剪一剪拼一拼,把原来的圆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再根据学过的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既激活了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情感,又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产生探究新知、积极主动地去追求知识和技能的动力,从而使学生敢于创造,并迸发出创造思想的火花。

2.指导培养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学生标新立异的一种思维方式。例如:一个数扩大3倍,再增加55,然后缩小5倍,再减少20得15,这个数是多少?大多数学生可能会用方程来解。但我们用逆向思维的话会使问题简单化:第一步,不减少20就是15+20=35,第二步,不缩小5倍就是35×5=175,第三步,不增加55就是175-55=120,第四步,不扩大3倍就是120÷3=40。所以这个数就是40。经常进行这样思维的指导和培养,可以引导学生走一条标新立异的创新道路。

3.指导培养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辐射思维。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一题多变的训练方式来指导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如题:某工厂有女职工300人,男职工400人,这间工厂中男女职工各占全厂人数的百分之几?教师可以通过改问题:(1)某工厂有女职工300人,男职工400人,女职工是男职工的百分之几?男职工是女职工的百分之几? (2)某工厂有女职工300人,男职工400人,女职工比男职工少百分之几?男职工比女职工多百分之几?教师还可以通过改条件:某工厂有女职工300人,男职工比女职工多25%,全厂有职工多少人?通过这种训练,学生易于理解题目之间的关系,能培养思维的流畅性和变通性,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篇4

那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呢?

一、树立创新意识,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成为创新型的教师。所谓创新型的教师,就是那些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学成果,将其积极地运用于教学中,并且有独到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新教学方法的教师。只有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所以,教师要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善于用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并不断调整知识结构,善于运用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思维进行教学。

1.在课堂上营造创新思维的氛围。

要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角,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教师应拓宽学生的翱翔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能力,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鼓励学生质疑,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教师要注意运用建设性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从崭新的角度构思,进行批判性质疑。批判性质疑是创新思维的集中体现,科学的发明与创造正是通过批判性质疑开始的。要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特别是同学的观点,由于商榷余地较大,更要敢于质疑。能够打破常规,进行批判性质疑,并且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的途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备的素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有意识地让学生自我小结,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即锻炼学生集中思维的能力。这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是相辅相成的,集中思维能使学生准确、灵活地掌握各种知识,将它们概括、提炼为自己的观点以作为求异思维的基础,从而保障求异思维的广度、深度和科学性。

3.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创新。

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体现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让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的重要性,从中得到创新。如:在教学“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估算”时,老师增加一些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例子,说明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近似数和估算的意义,体会估算的实用价值;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创造性地归纳出估算的方法。对学生中出现的不同的估算方法,老师给予充分肯定,让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潜能,使学生得到了创新。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创新的重要因素,没有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

1.利用学生的猎奇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兴趣基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恰如其分地出示问题,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问题难易适度又是学生想知道的,这样就会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地去解决、去创新。

2.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虚荣心理,激发他们创新的兴趣。

人都具有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比如:可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几何图形设计大赛、数学笑话晚会、逻辑推理故事演说等等,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学生不同的特长,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感受自己胜利的心理,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和喜悦,培养创新的兴趣。

篇5

新课程标准突出了探究性教育的理念。科学的本质是探究,探究的前提是问题。教育的真正目的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现代课程的基本单位是“问题”,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哈佛大学校长曾经说过:“在迈向新世纪的过程中,一种最好的教育,就是有利于人们具有创新性,使人们变得更善于思考,更有追求的理想和洞察力,成为更完善、更成功的人。”爱因斯坦更是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的公式或一个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问题,提出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新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因此,面对教学改革的实际需要,首先应该从培养和保护学生的问题意识入手。

一、什么是问题意识

人们对某一事实、客观现象产生了解释或处理的心理欲望,这就是问题意识。物理教学实践表明,在教学过程中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调动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能让学生变被动接受“静态”的物理结论为主动探索、研究“动态”的物理过程,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问题是教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才会有主动探究的愿望;有了问题,才会有创新和发现。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的培养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营造个性化学习平台的保证,我们应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敢问、乐问、善问,保护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

1.让学生敢问、乐问、善问,课堂教学中应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

在传统教学的影响下,学生习惯于面对教师或教材提出的问题并思考解决,学生不习惯或缺少机会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下发现并提出问题,正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最重要的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比学生解决问题还重要,这也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

要使学生敢问、乐问,必须营造民主平等的宽松氛围。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秀的表现和发展。学生在课堂上不愿意提出问题,主要是学生的提问、表达受到各种限制,可能还会招致教师的指责甚至挖苦、批评,于是,因怕给自己惹麻烦而不提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多。因此,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陶行知先生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应创设教学中良好的师生关系。”为此,教师要努力与学生沟通,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的选择、学生的个性,关心每一位学生,而不在学生中人为地划分等级。在彼此的交往中,不仅要给予学生更多的言语表扬,而且要用微笑、点头、注视、肯定的手势以及关怀性的接触方式进行鼓励。一系列动作都能把你和学生的距离拉近,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思维更加活跃,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捕捉“问”的契机,放心大胆地去问。

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首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问题情境,这一情境不仅要有提出问题的必要性,而且要联系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能较容易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如图,在演示断电自感现象中,开关断开时,灯A先变得更亮,然后再熄灭。这时学生自然而然会提出疑问:电源断开为什么灯泡反而变得更亮?从而为揭示问题本质做好铺垫。

其次,教师还要留给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时间和空间。教师教学不能“满堂灌”,但“满堂问”也未必可取,因为学生在“答”的过程中,实际上还是作为一个“信息受体”而出现,教师在课前精心设计的诸多问题只能成为牵着学生鼻子走的一种手段。相反,如果我们能营造出一种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也有机会成为“发问”的主体,成为一个“信息源”,那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被大大激发,因为“发问”总是以思考为前提的。正是从这个意义出发,教师与其“给”学生10个问题,不如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产生1个问题。

如我在“薄膜干涉”的教学中让学生提出疑问,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反射光与入射光相遇不会产生干涉现象呢?这个问题的提出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机械波的干涉与光波干涉的区别。因此,课堂上要留出学生提问的时间和空间。

2.要保护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

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的好奇心精心呵护。好奇心人皆有之,每一个学生都会对不同的问题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好奇,强烈的好奇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对新出现的情况和新发生的变化及时作出反应,发现问题,并追根溯源,激发思考,从而进一步形成旺盛的求知欲和探索欲。许多看似偶然的发现其实都隐含着一种必然:发现者必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缺乏好奇心,必然对外界的信息反应迟钝,对诸多有意义的现象熟视无睹,对问题无动于衷,更谈不上发明创造。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我只不过是喜欢寻根问底罢了。”

如在自感现象的教学中,我设计一个实验来引入课题。首先提出问题:多高的电压才能让人体有触电的感觉?一节干电池能让你触电吗?然后用一节干电池和一个带铁芯的大线圈让学生做实验,线圈与一节干电池组成闭合回路,让学生两手握住线圈的两端,当电路断开瞬间,学生产生了强烈的触电感觉。这使学生的好奇心被充分调动起来,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他们迫切地想弄清其中的物理规律,使这节课水到渠成,产生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好奇心虽然与先天因素有关,但可以被后天抑制,也可以被后天培养。学生在物理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好奇心是由于看到前所未闻或无法解释的物理事实所产生的本能的情绪反映。但是,不少学生的好奇心在后天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开发,并没有转化为问题意识,而是慢慢地被教师“解惑”掉了。

问题意识是基于好奇心而又高于好奇心的心理品质,为此,教育者必须悉心呵护学生创新求异的本能和欲望,不能教条地、机械地用同一标准、同一模式去衡量他们,而应当从改革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入手,积极培养和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勇于探索,赞赏他们的“突发奇想”。允许他们出错,给他们创造广阔的驰骋想象的空间,只要这样,创新能力才能水到渠成,呼之欲出。

如我在相对论的教学中,有学生突发奇想:“如果瞬间移动到距地球1光年的地方,那看到的地球不就是1年前的地球?看到的情景不就是一年前的?这样不就相当于回到了过去?而用瞬间转移技术可以实现瞬间转移,那这样时间旅行不就实现了?”这个想法是现有的理论和实践无法超越的难题,但它给予了学生无限的遐想空间,因此要表示赞赏。

其次要注重培养学生“每事必问”的习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为我们请来了八个顾问“我有八位好朋友,肯把万事指导我。你若想问真名姓,名字不同都姓何:何事,何人,何如,何时,何地,何去,何为,好像哥哥和弟弟。还有一个西洋派,姓名颠倒叫几何。若向八贤常请教,虽是笨人不会错。”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到每事问,问天地,问书籍,问师友,问自己。其中问自己最为重要。

最后要重视家庭教育习惯对学生的影响。下面是两个不同国家的家长对孩子学习的询问:以色列的家长:“今天你向老师提出问题了吗?”中国的家长:“今天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了吗?”可见,这项工作不仅需要教师努力,而且需要家长们转变教育观念,共同配合,才能有更好的效果。

篇6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8-00-01

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的、最基本的、适应时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新课程标准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学习的一个核心的目的。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教学的活动比较单调,致使学生们的语文素养一直不是很理想。具体的表现为:学生的书写较差,存在较多的错别字,语文知识的涉猎范围狭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相对不足,写作能力较差等。

基于此,笔者将总结教学工作中的实际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提出一些提升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建议。

一、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必备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语言能力,规范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行为。具体的方法如下:

(一)建立学习常规标准

在教学开始时,可以适当的规范一些学习的标准,规定一些基本的语文学习要求,例如,怎样预习,怎样阅读,肖恩杨的写作等,并要求学生严格的执行这些规范标准,从而形成井然有序的教学秩序,时间一长,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之中形成良好的语文习惯。

(二)强化语文训练

对于上面的规范标准,在语文的学习中还需要老师们能够强化训练。如,培养小学生的课前预习的习惯,在一开始时,老师可以引导预习步骤和方法,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语文思维方式。在这个强化的过程中,老师需要注意,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不是短时间就能够养成的,需要长期的坚持不懈和严格的要求。

二、活跃课堂气氛,改革教学模式

随着素质教育进程的不断的深入,老师逐渐意识到课堂上,应该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因而语文老师们需要不断的改革课堂教学的模式,从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中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小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教学的各种活动中去。

为了活跃小学语文的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的素养,小学语文老师需要将语文知识和学习技能巧妙的融入到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种活动中,例如,谜语,游戏,以及课本剧表演等,从而为小学生们创造一个愉快的学习氛围。这样有利于增加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并熟悉的掌握相关的语文知识。因此,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老师要不断的完善教学模式,多组织一些学生喜欢参与的活动,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三、优化语文教学环境

为了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学校需要不断的建设和优化语文教学的环境,使得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够在各种环境和力量中得到一个较高层次的提升。

学校的硬件环境不仅仅是完整的教育过程中,必不可缺的条件,其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精神世界。良好的硬件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信念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语文来说,其基本的教学硬件有教室、图书室、阅览室以及电教室等。这些硬件是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必不可少的。因而,学校需要根据当前的教学需要,不断的完善语文教学的硬件设施,为了学生提供一个优良的语文学习条件。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已经被越来越多的老师所重视。多媒体教学不仅能够节约传统教学中板述的时间,还能够生动直观的展示一些图片、语音、视频等,例如,在讲授《海燕》一文时,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海燕的朗读音,让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领悟文章的情感,吸引学生对其的喜爱。因而,多媒体教学有利于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开拓学生的语文视野,提升小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从而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实践活动

语文素养的培养如果单单靠着课堂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在不断的理解和运用中不断的升华。小学生除了基本的听说读写外,还需要善于吸收和表达,只有这样才能够全方位的提高其的语文素养。

篇7

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强调创新、变革,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淡化知识传授。这给教学效果一向“少、慢、差、费”的语文学科,带来了一次绝佳的发展机遇。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由于突出了开放意识、民主意识,学生自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表现欲都被激发出来。“满堂灌”、“满堂问”的现象得到了初步而有效的改变。而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在展示出一片曙光的同时,也给人留下一分忧虑:学生活动成为一种时尚,文本尚未充分解读,便"左邻右舍"或几个学生合围而坐,展开讨论,还有当堂辩论,动作演示,影视观摩,声乐熏染等等,课堂变得热热闹闹起来。热闹之余,不禁令人深思:这应该是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吗?不是,断然不是!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满堂闹”的状况,是我们对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的认识和做法出现了偏差,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传统的教学方式固然当改,但怎么改,改到什么程度,是需要我们一线教师和专家们深入思考的。任何领域、任何形式的改革都不能完全割裂历史,都应既继承又创新。我们是应当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要把握好一个度,并且不能藉此而否定知识传授(包括运用知识的方法和技巧。下同)的作用和地位,而实际上新课改的目的是“针对以往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高中新课程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走进高中新课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第80页)可见,新课标虽然强调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并未完全否定知识传授的应有作用。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当处理好知识传授与学生活动的关系,当讲则讲,当活动则活动,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对。

知识传授是增进学生知识和能力水平的重要技术手段,它在组建知识内容、建立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点化认知误区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另外,语文学科自身的特征也决定了知识传授是必不可少的。"尽管在教学中存在自发的成分,有效的教学却是系统的科学观的产物。“([美]小威廉姆。E.多尔,语文学科包罗万象,知识浩瀚无边,而教师有目的、有针对性的传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最为经济、有效的方法。

譬如,文学作品的鉴赏可以见仁见智,这就需要教师通过介绍各流派的不同看法来加强学生的见识,扩散其思维,鼓舞学生大胆发言,师生互动才能撞击出强烈的思想火花。文学鉴赏的一些方法、步骤也应指导一下,以免学生走不必要的弯路。就说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鉴赏吧,教师可先指点一下:联系哪些因素(环境、情节)来鉴赏,从哪些方面(思想、性格、社会意义)来归纳,注意一些写人的手法(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细描,白描;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对比,烘托,抑扬等等),把握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主导性格,附属性格)。同时辅以相应的事例来说明,然后再让学生去做,岂不是事半功倍!如果事前不加点化就让学生漫无边际地去思考讨论,其主体地位好像是得到突出了,但效果如何也就可想而知了。可见一些常识性的知识传授是必要的。

总之,有意或无意地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忽视知识传授的既定作用,实质上未能正确解读新课改的基本精神,未能充分把握新课标对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我们不应当将二者对立乃至割裂开来,而应将二者辩证地统一起来,看到二者实乃为达到既定目的而不可缺少的有机联系着的两个方面,在对任何一方具体操作时都应讲究分寸,讲究实效,严防”过“与”不及“,否则我们的新课改的目的就可能落空。

篇8

首先作为教师要有问题意识,要明确学生在阅读中积极体验和建构的过程也正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明代学者陈献章曾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还有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租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提出的具体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只有通过自我发现、自我认识,才能自我提升,才能让梦想在阅读中自由飘扬,获得情感体验和能力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方法。如在教学《真正的英雄》一课时,我从题目入手,让学生提出问题或疑惑。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发言:为什么说是“真正的英雄”?难道英雄还有假的吗?作者这样说的用意是什么……学生思维非常活跃,读书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大大增强。

其次,要营造宽松的环境和民主和谐的气氛,使学生敢问。真正的读书,是用独立的见解来打造思想的天空,用个性的诠释去播撒精神的原野,用创新的意识去缔结梦想之树的传奇。但许多学生心中有疑,却不敢表达。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自信,心存畏惧:面对名篇大家,缺少质疑的勇气;面对全体同学,担心他人嘲笑;面对老师,害怕受到斥责。

要让学生拥有自信,畅所欲言,说心中所想,评心中所感,营造宽松和民主的环境必不可少。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鼓励学生要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不要怕在阅读中发现问题,问题越多,说明你读得越投入,对文本的理解越深刻。当你大胆提出疑问之时,也是你思维最活跃的时候,说明你真正地走进并融入了文本。浮浅的阅读,难以提出高水平的问题,没有问题的阅读也就毫无意义可言,那是因为他对文章的阅读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到文章中去。”

同时我有意识地结合课文来分析文章的缺憾美。如教学《斑羚飞渡》时,文中写到“老斑羚就像燃料已烧完了的火箭残壳,自动脱离宇宙飞船,不,比火箭残壳更悲惨,在半大斑羚的猛力踢蹬下,它像只突然断翅的鸟笔直地坠落下去。”我在学生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语段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采用两个比喻来写,是否多余?这里的比喻有无问题?”学生通过讨论,得出如下结论:运用比喻突出老斑羚的惨状和勇于牺牲的精神。但第一个比喻多余并且不妥:一是喻体“火箭残壳”不够形象具体,二是火箭残壳无生命,本身谈不上悲惨,写老斑羚比火箭残壳更悲惨,令人费解。通过这件事,学生明白了教材不一定全是正确的,明白“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道理。

篇9

论文摘要:体育只有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他们才能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积极参与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才能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

学生参加体育运动有无兴趣,直接影响他们从事体育运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也决定着体育知识的掌握与技能的形成。事实证明,只要学生对参加体育锻炼有了兴趣,就会把学习与体育锻炼作为自身的需要,积极开展体育活动,刻苦进行体育锻炼,克服主观困难,逐步增强身体素质,提高健康水平和运动水平。体育也只有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他们才能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积极参与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才能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

一、体育教师要更新观念

1.体育教学目标的更新

体育教学过程究竟追求什么目标,想得到什么样的结果?这是学校体育理论中必须回答的问题。传统的学校体育理论认为,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追求运动技能的规范与提高,体质的增强。目前,它已逐渐转变到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个性和谐发展上来了。新课标思想正是从这一高度来看待评价体育教学过程和体育教学目标。从这一意义上讲,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是新课标思想的根本精神所在。新课标与学生个性和谐发展方面存在辨证的关系:一方面,学生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发展水平往往在是否愿意学习体育,以及愿意从事哪些运动项目和怎样在学习中充分表现出来;另一方面,新课标思想本身又是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有效手段。在新课标思想的影响下,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等积极的个性特征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

2.体育意识的更新

传统的体育教学理论过分强调体育教师的主体地位、主导作用,认为学生只是一个进行教育培养的客体,只有被动地接受体育教师的教育培养,结果导致学生主体地位的丧失,学习积极性的泯灭。新课标特别重视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认为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是发展个性,积极主动,独立自尊的人。

新课标新思想认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地位是由学生的主体意识决定的。因为体育教育的影响只有在得到学生主体意识的选择决定后,才能对其知识、能力、个性品质、身体等各方面发展发挥作用。另外,学生从事体育学习的体育基础,学习目标与追求、个性心理特征、生理特征、学习方式方法等各不相同,具有鲜明“这一个”特征,教师只有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要求,因材施教,鼓励学生自觉主动创造,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学生体育兴趣不高的原因分析

传统教育是“师本教育”,其核心是以教师为本,过分突出教师的主体作用,重视由教师单向传授知识,再加上教师业务水平不高、教学方法不科学不新颖、责任心不强等因素,对学生没有吸引力。有些体育老师甚至不仅吝于给学生微笑,而且经常讽刺、挖苦、斥责学生,甚至侮辱、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于是,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信心、乐观豁达的态度、创造力等等,往往就这样被泯灭了,甚至造成师生公开对抗,这样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对体育兴趣的产生。

三、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习新知识的一种方法、一种手段,不同的教材采取不同的方式,就是让学生以积极主动、愉快的心情去接受教育,而不是以强制性命令的方式强迫学生必须去服从。

1.通过学习目的的教育来激发学生体育兴趣

对于一名学生来说,如果对自己学习的意义不明确,自然不可能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要使他们知道自己所学的每项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目的以及这些知识技能对自身及社会的意义,从而促使他们积极参与,培养他们的浓厚兴趣。

2.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

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可使人易于产生运动的欲望。在学校里,改善体育教学条件,建立良好的教学环境,建设多项的运动设施,是吸引学生积极参加体育运动的重要因素。我们要通过多渠道多途径去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如教学中场地的设计,场地布置必须紧密结合教材特点,并通过器材摆放和运用各种标志来帮助学生尽快掌握运动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育实习中立定跳远教学的场地布置上,根据班级学生的体能和水平不同,设计每十厘米一级的距离段,让学生看到不同远度的标志,一次一次的对比着练习,从而激发了学生的练习兴趣,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再如,教学器材的使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细心观察和发现器材的客观不足,给学生带来的恐惧心理。如我在跳远腾空的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的练习达到一定的腾空高度,经常在踏跳板的前面放置有一定高度的横杆,要求练习者腾空时越过横杆,结果很多学生畏惧前面的横杆,不敢大胆地进行练习。课后,我反复思索,在第二节跳远课上改用橡皮筋代替横杆,结果学生的练习积极性大大提高,兴趣大增。因此,及时巧用器材同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进行教学,让体育知识、运动、比赛等内容更直观、生动、形象地体现在学生面前和脑海里。我想这样的教学手段和环境,无论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是学习效果,都应该是直接的、显著的。诚然,要创造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还需要我们社会的共同努力,才可能达到理想的教育目标。

3.让学生多一些想象,多一份自信

教学中教师要拓展学生的视野,注重学生个性发展,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倡与众不同、高人一等并渗透到课堂教学的相关环节。如学习前滚翻动作时,在教师动作要领提示和示范后,可以先让学生自主进行练习,并带着“怎样才能滚的正”“怎样才能团的紧”等问题到实践中寻求答案。对学生在练习中想象出来又有实效性的方法,如“双手握踝前滚翻”“腭下夹手帕”、利用后垫、跳箱盖、体操凳上进行前滚翻练习“等行之有效的方法,应充分给予肯定。同时,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经验,尝试探究不同情境下运用滚翻(从上向下、突然摔倒)的区别及合理的自我保护方法。利用多媒体或实物演示,了解从山坡上滚落时应横向滚动,以减速和自我保护;突然摔倒时应用一侧身体先着地等要领。这样就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同时,还应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练。不但给学生足够的练习时间,还应给学生足够的学练空间。如做“拍球游戏”时,当学生学会体前拍球后,在学生进行自主练习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做其它运球动作的练习,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并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大胆实践。于是,学生完成了体侧运球、体前低手运球、体前高手运球等动作学习。这样,学生在自主学习与实践的过程中,增强自信心的同时也激发了学习兴趣和创新欲望。

篇10

有人说,“当一个人忘我投入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他就会成为天才”,没错的,人只有先对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他才能去主动地了解、探究事物,也才能将了解、探究事物不当成一种额外的负担,相反,还会因此而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从而促使自己更好地了解、探究事物,获得真知。

如何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看法和体会。

一、要加强目标教育 , 培养学生学习的责任意识

高中化学内容多、知识抽象 , 学习难度较大 , 学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因此教师要经常给学生介绍化学的发展前景及对社会发展、民族兴旺的重要意义,让学生明确学习化学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 , 最终提高人类自身的生存质量。让学生最终懂得不管是从社会的需要,还是从将来个人发展的需要来看都应该学好化学。斯大林说过:“伟大的精力只是为了伟大的目的而产生的”。有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目标的学习,兴趣才会成倍地被激发起来。同时远大目标的确立,还意味着不要死盯住分数,不要老着眼于升学,不要在乎眼前暂时的得失,而要为真正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去全力拼搏。

二、要联系实际 , 在实用中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化学与工农业发展、生产、生活联系广泛,有很强的实用性,只有让学生觉得有用,才能让其感兴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把化学与生产、生活联系起来。例如,讲“氯化钠的性质”可联系“鱼肉、蛋和蔬菜的腌制”;讲“二氧化硅的性质”可联系“光导纤维”;讲“胶体的性质”可联系“卤水点豆腐”等等。此外,还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用学习的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学习“二氧化硫”后,让学生解释酸雨形成的原因及对环境的危害。这样既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增加知识面,培养了学习兴趣,又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质、思维方法和研究能力,受益终身。

三、要用化学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中各种形状各异的实验仪器、生动鲜明的实验现象,都能给学生以强烈的感官刺激,激起学生强烈的兴趣。例如:喷泉的形成,神奇的铜锌原电池,浓硫酸的“面包实验”等现象都会给学生以强大的吸引力而引发他们的兴趣。如果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则更易唤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兴趣。例如:在学习钠与水反应的性质实验时,设计实验:在稀盐酸、乙醇中分别放入一小粒钠,将会观察到什么现象?在学习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实验时,设计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硫的反应,让学生根据现象探究本质等等。通过设置实验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不断理解和感受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深入钻研、主动创造的精神。另外,化学实验还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协调能力,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巨大的作用。因此,化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作用,引导学生创新,使学生在实验中感受到化学的无穷魅力,提高学生学习化学兴趣。

四、要用新颖多样的教学方法,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学生虽然普遍比较成熟,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也有一定的自制力,但高中化学需要掌握的化学用语、原理、定律繁多,记忆量大,易混淆,内容也显得枯燥乏味。为了巩固化学实验培养起来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新颖的教法,不但能引起学生的兴奋感和愉,而且在这种氛围中学生能更牢固地掌握知识。所以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可以采取诸如自学法、讨论法、对比法、实验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这些方法都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如让学生操作演示实验,陈述实验现象并得出结论;让学生上台讲课,同学间质疑讨论,教师小结的课堂学习模式等。充分发挥学为主体的特点,既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知识,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分析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巩固学习兴趣。另外,制作精美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把抽象的内容及某些实验利用图像、动画进行模拟,用图形、图象、动画、文字和声音等方式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特别是可以把抽象的文字概念转化成直观的形象,把难于想象的微观世界宏观化,把难以演示的实验形象化,通过直观的视觉来帮助学生理解,大大降低了难度,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更好的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兴趣。

五、要加强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11

Abstract: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reform goal is by the students according to the experimental subject to design the plan, design and as many of the scheme, do all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participate in all, all the students benefit, pragmatic, cultivate the students' ability to play to the education function experiment.

Keywords: the new standard; Experimental innovation; explore

中图分类号:O6-0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新的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突出化学学科特征,更好地发挥实验的教育功能”。并对化学实验的教学功能作了详细的说明。“通过实验探究,掌握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和方法,进一步体验实验探究的基本过程,认识实验在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化学实验能力。”因此,新课标理念下的高中化学教学要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激发学习情趣,强化科学探究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增强实验的探究性

“没有大胆的猜测,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探究性实验提供了培养创造能力和创新思维的最佳条件。对于验证性实验,学生只是为了获取知识而去观察,始终处在观众的位置上,只是实验的旁观者,结果的接受者,学生的思维被牢牢的束缚,不能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同时,由于思考的被动性,对于部分实验细节无法全面感知,准确描述,所以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

案例1:配制1mol/LNaCl溶液100mL,在学习探究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思考,设计重点:如何取0.1mol NaCl固体,怎样实现最后溶液体积为0.1L?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最终根据所给的仪器整理出配制溶液的步骤,在讨论步骤的基础上进行配制操作,通过学生的思考和操作,让学生总结配制溶液注意事项:1、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不用计算水的用量;2、不能配制任意体积的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3、配制溶液时,不能直接将溶质放入容量瓶中进行溶解,要在烧杯中溶解,待冷却到室温时,才能转移至容量瓶中;4、定容后容量瓶在摇匀后,会出现液面低于刻度线的情况,这时不能再向容量瓶中加入蒸馏水。最后进行拓展提高,实验中需2mol/L的Na2CO3溶液950mL,配制时应称取Na2CO3的质量多少克?通过把演示实验改为探究型实验,学生理解的更深刻,培养学生的能力。

二、将部分验证性实验改为学生动手的设计性实验

学生用教师提供的实验仪器和药品进行科学探究,方案不必强求一致,更不要用多媒体画面来指挥学生统一行动,要放开,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在这里教师不再为学生框定实验所用的仪器和药品,而是为学生准备了许多实验仪器和药品,让学生自由挑选仪器和化学药品、自行设计实验方法及步骤来完成实验,实验完毕后,得出数据,分析误差,并在不同的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分析各自的实验现象和原因以及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

案例2:《制备氢氧化铝的实验方案的设计》教学,从Al(OH)3用途引入,请同学们根据掌握的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的知识,设计工业上制取氢氧化铝的方案。学生们设计出十种方案,分析每一个方案的优缺点最后确定方案,经过讨论分析筛选出最优的设计方案。总结筛选的方法,然后根据提供仪器进行实验。根据学生设计、筛选,学生在活动中轻松掌握Al 、Al2O3、氢氧化铝、铝盐、偏铝酸盐的转化关系。

案例3:《萃取实验》教学,对课本中的内容进行了改进,设计成探究实验,用投影展示所给试剂:碘水、CCl4、苯、酒精、蒸馏水,再给若干支试管,让学生对所给的试剂两两混合,振荡,静置,做好实验记录并进行分析。学生进行的实验有:苯和蒸馏水混合,现象是分层,苯在上层;CCl4和水混合,现象是分层,水在上层;酒精和水混合,不分层;CCl4和苯混合,现象是不分层;碘水和CCl4混合,分层,颜色有变化,上层无色,下层为紫色;碘水和苯混合,分层,颜色有变化,上层为紫色,下层无色。碘水和酒精混合不分层。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学生真正理解萃取的涵义。

三、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能力,体现化学学科特点

将部分演示实验改为师生协同实验,甚至学生表演实验,教师边讲授知识、边演示实验,边讲边实验等。在实验中学生得出的结论有可能与应得的结论不相吻合,经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可反复实验直到实验成功,培养学生主动否定自我和超越自我的能力。

案例4:《离子反应》一节内容的教学,可采用分组实验的方式,

实验1:向盛有5 mL CuSO4溶液的试管中滴加NaCl溶液;

实验2:向盛有5 mL CuSO4溶液的试管中滴加BaCl2溶液;

在同学们进行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分析:①现象;②混合前溶液中主要离子;③哪些离子发生反应;④发生反应时这些离子在溶液中浓度怎样变化;⑤离子浓度改变的原因⑥混合后溶液中主要离子⑦反应实质。最后引导学生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再通过

实验3:向盛有2 mL Na2SO4溶液的试管里加入2 mL BaCl2溶液;

实验4:向盛有2 mL NaOH溶液的试管中滴加几滴酚酞溶液,再用滴管向试管里慢慢滴入HCl溶液,至溶液恰好变色为止;

实验5:向盛有2mL Na2CO3溶液中滴加2 mL HCl溶液

通过实验,分析,讨论。使学生掌握离子反应的实质。这样通过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带着问题,亲自动手实验,这样使学生既增加了动手能力,又能更好地掌握化学规律。采用边讲边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先做实验,根据实验现象在分析反应的实质,总结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学生接受很顺利,很好完成了教学任务,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微粒观,体现化学的学科思想。

四、高考中体现对实验能力考查

近年来高考在强调夯实基础、抓主干和核心知识的基础上,试题的命制越来越凸现知识与能力并重,并以基础知识为载体来强化对能力的考查,这就要求学生要通过平时通过多做实验,对实验真正理解,不能只是通过做实验题目达到提高成绩的目的。

如2012年高考北京卷第11题,下列实验方案中,不能测定Na2CO3和NaHCO3,混合物中Na2CO3质量分数的是

A.取a克混合物充分加热,减重b克

B.取a克混合物与足量稀盐酸充分反应,加热、蒸干、灼烧,得b克固体

c.取a克混合物与足量稀硫酸充分反应,逸出气体用碱石灰吸收,增重b克

D.取a克混合物与足量Ba(OH)2溶液充分反应,过滤、洗涤、烘干,得b克固体。

在该小题中要求学生能关注到C选项中碱石灰吸收的是CO2和水蒸气,如果学生没有实验基础,只通过平时做题来完成实验,就不能真正理解题目,从而得不到正确的结论。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比向学生传承知识更重要。而化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能力相当重要的一个方面,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能力。

参考文献

篇12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9-0071-02

美术课在中学是一门基础文化课,也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是中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即美育的主要途径,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智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培养学生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陶冶他们的情操;培养他们热爱生活、表现生活和创造生活的兴趣。以便将来把我们的生活装点得绚丽多姿,五彩缤纷。那么如何搞好新课标背景下的美术教学呢?

一、营造创新环境

环境是学生进行创新活动的载体,学校的建筑设计以及用品的设置,都应为良好环境的创设而服务,并在艺术教育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这一环境中,用学生的作品装饰学校,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欣赏自己的创造成果;利用学校长廊开辟艺术画廊;利用学校围墙开辟学生自由创造的天地;让学生自己动手美化教室,成为学校行为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不受外界限制,随时随地都可创造,这些做法让学校成为了学生创造活动的中心。

二、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发展创新思维

想象是创造力的基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培养和发展想象力是美术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条条框框太多,不让学生越雷池一步,如“非得这样去画”“不能胡思乱想,想怎么画就怎么画”等,这样学生作画紧张,感到美术课枯燥,观察迟钝、思维滞塞、作画小心,颇有不敢越雷池一步之感。这样就限制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思维。我认为,有时候“胡思乱想”也许就是创新意识的表现。

三、构建新型模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开放的美术课堂是宽松的、和谐的、自由的。这种课堂完全改变了学生学习方式,更强调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整节课的过程应该是学生本身要经历“为什么学”―“学什么”―“应学到什么程度”―“应怎样学”―“学得怎样”―“学后怎样”―“怎样更好”的过程。作为教师,首先,对学生的美术兴趣,对教材内容,对学生学情要摸透;其次,坚持四条原则,即客观分析、主动适应、积极引导、促进转化。客观分析,主要是看主导要求是否符合学情,有无训练价值;主动适应,是看主导要求与主体发展需要是否适应,有出入时适当调整;积极引导,是将学生的注意中心移到很有价值的要求上;促进转化,就是如何把主导要求合理转化为主体要求的问题上,诱发需要、激发创新是关键。美术课堂教学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不同的教学模式效果也不同,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及学生心理特点,美术教师应大胆尝试构建新型教学模式。

四、 运用科学技术改变生活,畅想未来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手段已经成为决定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决定性因素,在教学中将多媒体教学手段与美术课相结合,学生们不仅仅是增加自己的学习兴趣,也会因多媒体所容纳的知识范围比较宽,有利于学生将自己的视野进行开阔,同时也会使自己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进一步地得到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观看土电话的制作方法,随即我就提出一个问题,大家想一想,玻璃杯的用途和土电话可以产生联系吗,学生顿时感觉有了想法,都说这是一个好办法,学生们的创新思维也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启发,就这样一节课下来,针对玻璃杯的用途问题还想到了很多,我都让学生一一地通过自己的思维画了下来,让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能力进一步得到了提高。

五、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创新思维得到发展

在教学中,教师不应该与学生产生距离感,应该让学生走进老师的内心,这样学生才会了解老师的用心。相反老师也应该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在教学中抓住学生想要的,教师加以引导,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创新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进行三角形的联想时,通过对学生的引导学生所想到的东西有很多。比如说三角形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在绘画的时候就引导学生联想在生活中什么生活工具是三角形的,学生们纷纷回答:衣架、铁锨,还有自行车的主架等等。这样结合了生活实际让学生们的思维向生活靠拢,通过引导,学生们的创新意识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培养。

在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 , 我们要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 提高学生创新的自觉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闯、敢于创新 , 不畏艰苦、不怕失败 ; 使学生的思维独创灵活、观察敏锐、善于发现、想象丰富、以创新为乐、在愉快中体验成功创作的乐趣。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