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5 14:57:5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医学表扬信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5.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人员伤亡惨重,急需大量的血液。5月21日9点,由北师大珠海分校红十字会组织的“爱心献血 感恩社会”——年无偿献血活动在图书馆前广场拉开序幕。来自法政学院各年级的同学积极自愿地参与了这次鲜血活动。
血液是宝贵的,更可贵的是关爱他人的博爱之心。法政学院的30名学子们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行动不仅挽救了许多人的生命,而且弘扬了救死扶伤、乐于助人的奉献精神,充分体现了当代大学生以真情奉献社会,以爱心温暖校园的崇高思想品德。你们献出的一份爱心,将使整个社会变得更加温馨与和谐!
我们相信,全体师生都将以你们为榜样,加入到无偿献血的队伍中来,在四川人民需要我们的时候,奉献我们的热血和爱心。
第一,针对学生对正能量表扬的心理需求,表扬应坚持适时性。有道是“良言一句三冬暖”,只要学生有进步、有成就、有正能量的思想和行为,都应当给予表扬,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因此,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寻找、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闪光点不只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进步,还在于学生在思想、品德、友情、孝心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正能量,都是教师实施表扬的关注点。心理满足焕发出来的激情足以促使学生储积更多积极向上的自信心,对知识学习和生活成长各个方面都能起到正面的催化作用。适时性包括经常性、及时性,学生一旦某些方面取得了成绩,心理上就期待被认可,这时候的表扬如锦上添花。反之,拖得越久,激情消退,作用也会衰减。另外发散思维,表扬还可不局限于本人,如果当家长、亲属在场时,及时表扬家长教育孩子有方,@种能够给家长、家庭带来荣耀而形成的内驱力万万不可小视。
第二,针对学生心理需求的层次区别,表扬应该讲求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就在于要摸清个体学生不同的心理需求。学生成绩的好坏、智力的高低、家境的贫富,乃至身材胖瘦和容貌美丑都会产生不同层次的心理需求。因此,教师应该观察、掌握学生的这些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表扬,不能平平淡淡、一概而论。如成绩经常差一、二分就是满分而本次考试得了满分的学生,教师应当大力表扬,利于学生今后改掉粗心的毛病。但对于学困生,一、二分的进步不宜同等进行表扬,弄不好还会招致其他同学的讥讽,使其无地自容。但如果学困生总分不高,而名次有较大提升,则可以侧重在进步方面给予大力表扬,以增强其自信心。
作为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成富有创新意识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习中自己独立地提出一个与课本不同的思想,一个与例题不同的解法,一个新的解题策略。例如:比的应用计算中:出示例题“乙数是21,乙数与甲数的比是3:4,甲数是多少?”学生一般有这种答案:21÷3×4=28。教师通过提问引导,鼓励学生求异,学生又会想出新解法。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最优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标新”和“立异”都是一种创新。鼓励学生大胆独立思考,敢于标新立异,反弹琵琶,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措施。对于学生,不能要求他们创造出前人从来没有过的全新东西,只要是他们独立思考的,从一般常规不易想到的东西,就可以认为是他们创造性思维的体现。学生的标新立异难免伴随着幼稚和错误,但我从不简单加以否定,学生探索新知的乐趣和愿望,应该受到老师的保护。例如:在学过乘法的意义后,我让学生做4+4+4+4+4+2有几种算法,一般学生都会用4×5+2的方法进行计算。也有学生会用4×6-2的方法,这是把式中的2看成了一个4而列式的,具有一定的创造成分。也有学生,把题目中的4分别看成了2个2,对信息进行整体改组,列出11×2的算式,这种做法虽然比较麻烦,易出错,但我仍然表扬了这些学生,因为这就是一种创新思维。在教学中,我们要多给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机会,对有独到见解的学生要给予鼓励和表扬,让他们敢于批判、敢于标新立异。
三、训练创新思维,培养学生标新立异
1.指导培养侧向思维
侧向思维又叫旁通思维,它是沿着正向思维旁侧开拓出新思路,利用其他领域里的知识和资讯,从侧向迂回地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形式。指导和培养学生的侧向思维也就找到了学生标新立异的切入点。如:我们在教学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时,通过分组合作,让学生亲手剪一剪拼一拼,把原来的圆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再根据学过的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既激活了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情感,又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产生探究新知、积极主动地去追求知识和技能的动力,从而使学生敢于创造,并迸发出创造思想的火花。
2.指导培养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学生标新立异的一种思维方式。例如:一个数扩大3倍,再增加55,然后缩小5倍,再减少20得15,这个数是多少?大多数学生可能会用方程来解。但我们用逆向思维的话会使问题简单化:第一步,不减少20就是15+20=35,第二步,不缩小5倍就是35×5=175,第三步,不增加55就是175-55=120,第四步,不扩大3倍就是120÷3=40。所以这个数就是40。经常进行这样思维的指导和培养,可以引导学生走一条标新立异的创新道路。
3.指导培养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辐射思维。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一题多变的训练方式来指导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如题:某工厂有女职工300人,男职工400人,这间工厂中男女职工各占全厂人数的百分之几?教师可以通过改问题:(1)某工厂有女职工300人,男职工400人,女职工是男职工的百分之几?男职工是女职工的百分之几? (2)某工厂有女职工300人,男职工400人,女职工比男职工少百分之几?男职工比女职工多百分之几?教师还可以通过改条件:某工厂有女职工300人,男职工比女职工多25%,全厂有职工多少人?通过这种训练,学生易于理解题目之间的关系,能培养思维的流畅性和变通性,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1-0035-01
新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在课堂教学中,把面向全体学生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立足点,从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出发,分层递进、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学会知识,增长智能,提高素质。
一、创设情境,激发创新欲望
心理学表明,兴趣可以直接转化为内在的动机,成为推动、引导、维持和调节人们进行活动的内在力量,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总是格外关注、观察格外细、思考格外活跃、记忆格外牢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教师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创设情景,用妙趣横生的数学问题吸引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
灵活多变的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崭新途径。只要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和智慧,创造思维的新视角,以新颖的方式去诱导、激发学生的兴趣,就一定能使学生向往科学,追求真理,学生的创造意识也会随着培养起来。
数学教学应服务于生活。数学学习一般比较抽象、枯燥、单一,学生容易乏味。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联系实际,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使他们在需要的激励下积极思维,激发创新的愿望。例如,在教学“能被2、5整除的数”这一内容时,我改变书本上先出现2的1倍、2倍、3倍……是多少的表格式的方法,而是一上课就说:“同学们,你随便说出一个整数,老师可以马上告诉你它能否被2整除,想考考老师吗?”一下子,学生的积极性、好奇心都提上来了,学生每说一个整数,我马上判断,并把它们分成两大类:1能,2不能,写在黑板上,按原来的教学设计是:当学生说出一定数量的整数时,而又把个位是1、3、5、7、9和个位是0、2、4、6、8的数都说了的时候再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这两组数,从而得出结论。也许是教师独特的导入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在一轮“考老师”后,大部分学生纷纷要求:“我也会,你考我!”听到这样的呼声,再看他们充满自信的脸,我迅速调整教学程序方法,随口说一些数,学生真的能判断出能否被2整除,教师也把这些数写到两大类能与不能的数中。这时,教师提出:“你们能找出规律吗?”这一设问引导学生找出“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因此在教“能被5整除的数”时,学生同样能很快地自己总结出方法。由此可见,教师不一定要跟着教材小步子地牵着学生亦步亦趋地走,可以依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发展,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教。反之,若教学方法陈旧、死板、教师为教而教,则学生的创新能力从何而来呢?整节课,学生有目标、学得主动,思维活跃,激起了创新的愿望。
二、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创新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习方法是学会学习的前提。俗话说“授人以鱼,只管一阵子;授人以渔,却管一辈子。”故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教学思想,寓学法指导于教法之中。一是指导常用数学学习法“三步曲”。即课前预习——课堂听讲——课后复习。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成习惯,只有熟练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好象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课前预习好比火力侦察,对新知识能有初步了解,做到心中有数,自己明白了什么?不理解的有哪些?以便在第二天新课听讲时有的放矢,把握关键,将大大提高听课效率。在课堂听讲时要集中注意力积极思考、勇于发言,而且要会听,听得出重难点,听得出结论等,以便解决实际问题。在课后复习时,先复习当天学的例题,然后动笔做作业,一个单元学完后要进行系统整理复习。这好比堆放麻绳,如果不定期清理它就会容易乱结在一起,如果经常顺一顺、理一理、学过的知识就容易理顺,思路就比较清晰,也弄清哪儿易错,哪儿易混淆,从自己的情况出发该记的记,该深钻的深钻,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这样根据学习规律让学生学习获取知识的方法,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过程,才能培养学生终生受益的数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二是指导常用的数学思维方法。好的思维方法就如给人插上翅膀,使学生去自由飞翔、探索、创新。常用的思维方法如假设、迁移、化归、分析、综合、逆向、数形结合等。例如对一些行程问题、分数百分数应用题中用数形结合法行之有效,既可使学生思考问题时获得丰富的表象,发展空间观念,又可把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结合起来有利于在学习中发挥创造性、去开拓学生创新思维的门径。
三、营造愉悦氛围,优化创新方法
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而营造这一氛围,教师必须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把学生放在第一位,相信学生的能力。例如在教学“减法应用题”时,有一道题题是:“某苗圃栽树苗294棵,其中杨树苗有96棵,柳树苗有36棵,槐树苗有64棵,其余的是泡桐树苗,泡桐树苗有多少棵?”(用两种方法解)。出示例题后,我说:“你想到用什么方法解答就用什么方法解答。”学生参与的自由度大了,活动的空间大了。结果出现了多种解法:
①294-96-36-64=198-36-64=162-64=98(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