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6 17:42:2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创业培训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目前,创业培训的费用大部分由政府部门支付,项目经费开支实行报账制,国家免收培训学员学费和书本费,并且每培训一位SYB学员,政府将给予培训机构720~1200元的补贴,并对有符合条件的创业者提供最高不超过10万元的无息贷款。此外,2013年3月,迁安市就业服务局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市民创业的优惠政策:对经营一年以上并雇佣2人以上就业的创业者奖励3000元,毕业两年之内高校毕业生取得营业执照的,另外再发放3000元一次性创业补助。优惠的政策提高了学校的信誉度,吸引了越来越多创业人员加入到创业队伍中来。
2.针对性强
SYB项目是面向具有创业意愿群体的非学历性培训,培训任务坚持以学员为本,教学目标与学员的需求紧密结合。学校为了掌握培训者的需求和特点,多次开展问卷调查分析,对学员的创业能力、创业心理和创业条件等进行统计分类,根据学员的特点适当调整教学计划,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使学员能够“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
3.学习资源丰富
企业能否创办成功除了要符合创业者自身的条件和能力外,还要选择那些发展前景好、社会需求度高的行业。通过对市域经济发展特色和发展形势的分析和预测,掌握迁安经济发展的热点,迁安职教中心紧紧围绕创业培训目标,设计出短小精悍、学以致用的教学模块。丰富教学资源,建立贸易、服务、制造、农林牧渔四大类小微企业创业案例库,激发了学员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培训效果。
二、SYB项目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部分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培训学校组织学员到企业参观学习,对于企业来说没有带来实际、直接的利益,有部分企业将参与创业培训视为直接或间接的利益损失,甚至把即将创办的企业看作将来的竞争对手,排斥学员来企业参观、学习。因此,培训学校“一头热”现象突出,在已形成的合作中,大多是学校主动向企业界寻求合作伙伴,而主动来寻求与学校合作的企业少之又少。
2.乡镇政府合作范围窄
职教中心的“送教下乡”“送培训下乡”中与乡镇政府的合作仅限于该乡镇劳动保障站,其他政府部门如农机站、建设站、财政所等少有问津,缺少政府各部门之间的联动和整体安排,造成培训活动的影响范围小,活动实施灵活性和自主性差等问题。
3.师资力量薄弱
每年,政府部门都会制定专门的师资培训计划,目的是建设专业教师队伍,提高培训质量。但从现实师资状况来看,任职教师大多是由普通文化课教师转业而来,缺少创业的经历,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纸上谈兵”的尴尬;而且培训内容大多涉及经济与管理类知识,部分教师缺乏相关教育背景,有时往往对教材把握不准,教学上显得吃力。
三、提高SYB项目工作实效性的对策
为了更好地推动职教中心SYB创业培训的可持续发展,未来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大培训宣传力度,扩大培训规模
目前,中职学校SYB项目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城镇无业人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SYB项目是增强劳动者创业意识和提高劳动者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面对的学员群体还应包括国有企业下岗职工、退伍军人、农村剩余劳动力或返乡创业人员,另外,高校毕业生也逐渐加入到创业队伍中来。该市每年毕业生数量近千人,其中一部分学生毕业后会选择自主创业。我们应该牢牢抓住这一资源优势,利用区位有利条件加强宣传,与高校逐渐建立起紧密的合作关系。
2.加强师资建设
SYB项目培训师的主要职责是指导和传授创办新企业或选择新职业所需要的实用知识和技能技巧,对学员制订的创业计划进行辅导,帮助他们创办各类经济实体,开业后还要进行跟踪辅导、咨询、促其巩固发展。为了取得更好的培训效果,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除了学校自身培养骨干教师外,在安排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的同时鼓励教师到高校进修,弥补教师在专业知识上的不足,还要广泛聘请成功企业家、校外培训专家来校担任兼职教师,形成一支富有创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
引言:我国的制造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为国家创造国民财富的同时,也为我国劳动力提供了众多的就业岗位,大大缓解我国就业压力。在一定程度上讲,我国制造业的健康发展,关系到我国社会的稳定。所以,我国的制造业构成了我国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制造业发展状况如何越来越受国家的重视。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向制造业倾斜。但是制造业由于受自身存在着一些不确定性因素,制约其发展壮大。而这些因素中,员工素质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首要因素。因为员工的知识文化低、技能水平缺乏、团队意识簿弱、企业管理观念陈旧、人力资源重视不够等,由此导致一系列问题,如产品合格率低、原材料浪费严重、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抗风险能力低等。企业市场竞争力因此而大打折扣。严重的甚至导致企业破产或倒闭。制造业由于受自身因素的影响,通过外部招聘人才以改变员工素质低的问题难度很大。其原因为:(1)制造业规模普遍较小,无法满足外部高级人才的发展空间需求;(2)外聘员工成本投入大,很难觅寻到满足本企业自身需要的员工。所以制造业应把目光转向内部人力资源开发。员工培训是内部人力资源开发的有效途径。本文就我国制造业人力资源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制造业工培训的必要性、可行性、员工培训相关内容、员工培训模式选择这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我国制造业人力资源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制造业概念
从字面上看,制造业是指经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后成为了新的产品,不论是动力机械制造,还是手工制做;也不论产品是批发销售,还是零售,均视为制造。
(二)制造业人力资源现状
我国制造业受到自身因素的制约,在资金、技术、知识等方面都相对不足,所以我国制造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因为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且成本低,比较适合我国制造业需要。但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人力资源不足的弊端也随之暴露出来。我国劳动力资源具有知识文化低、技术水平低等特征,所以我国企业员工现阶段依然只是劳动力而以,而未形成企业发展需要的人力资源。调查显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龙头的广东省,制造业百名员工中拥有大专以上学历为15.2人;447户企业拥有18.2万人,拥有大专以上学历27813人,占15.31%;其余为大专以下学历员工②。广西南宁市制造业调查发现,制造业员工的教育状况为小学17.76%,初中45.74%,高中32.24%,大专以上4.26%。虽然我国制造业聚集了很多的劳动力资源,但是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技术在竞争中的作用愈显突出。人才已逐渐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首要因素。我国劳动力资源身上的潜能还未被激发出来,而且企业也还没有充分对劳动力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此外,我国劳动力资源在制造业中的利用也是非常混乱的。
(三)制造业员工培训存在的问题
由于制造业也和其他企业一样,是以盈利为目的的,而且制造业创造的利润更多是企业经营主所有。所以更容易导致企业经营主乐于把企业剩余财富存入银行而不是用于企业再投资。员工培训是一项隐性投资,这就更减弱了企业经营主的投资热情。因此,我国制造业在员工工作上存在着非常严重的问题。
1.培训工作重视不够。制造业对人力资源投资与开发意识淡泊,管理层更愿意关心的事是“我管什么事能让企业的利润更大”,而不是“我应该怎样管人才能使企业的利润更大及企业能更好地发展”,即我国制造业管理重事而轻人,管理理念仍停留在人事管理的模式中。他们忽视了人力资源对企业发展的作用。员工培训是一个系统工程,应该有一个系统的、周详的计划,而且这个计划是能保证不影响企业经营业务。企业经营主们的话只能说明他们对员工的重视程度还不够。
2.培训投入少。我国制造业规模普遍小,融资难度相对就大,大多数企业经营主往往都是把资金当作企业发展壮大的关键因素,而且偏好于短期利益,偏好于实物投资。因此,企业经营收入的大部分用于购置先进设备,或是广告宣传。调查表明,我国82.7%的制造业用于人才培养的费用不到当年工资总额的5%,其中低于2%的企业超过半数。从培训经费投入绝对数上分析,据对部分制造业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只有5%的制造业对员工培训投入人均超过30元;20%左右的制造业的教育经费人均仅为10~30元;30%的企业只是象征性地拨一点培训费,年人均10元以下;其余的企业根本没有培训经费计划。这与国外相比,差距非常大。比如英国罗罗公司,每年用于员工培训的费用是全年总利润的10%,折合2亿多人民币。
3.培训内容重知识,轻技能,忽视态度。随着企业用人观念的不断改变,制造业也开始关注人才的培养。但是很多的制造业对培训没有针对性,吃大锅饭现象严重。其表现在不了解企业员工的需求,只要是培训大伙一起上。而且培训的方式多是课堂授课式,全体员工在一起学习企业发展史、公司章程、工作注意事项的居多。而技术方面的培训很少,态度方面根本就不提。
4.培训工作持续性差。我国制造业培训一般出现在以下的情况:(1)招入了新员工;(2)员工职位即将得到晋升;(3)引入了新生产设备。其余时间全体员工按时上下班。
5.管理层员工培训参与度低。我国制造业管理观念十分滞后,认为培训的对象只有一线操作员工,而自己从企业成立开始就一直从事管理工作,管理经验丰富不需要再在培训这种小事上花费时间和精力,只有管理好我该管的事务才是自己应该做的事。管理人员忽视了一个现实的问题,即知识经济时代到来,使企业内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因素增多,这需要接受新知识、新观念予以功克。虽然经验在现代管理中还有一点借鉴作用,经验管理已经成为了历史。企业的长足健康发展需要企业每一个成员不断充电,补充新能量。
二、我国制造业培训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必要性
知识经济的到来,使得企业的竞争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劳动时间比不再是企业盈利的唯一模式,虽然质量始终是企业生存的根本,但现代的判别标准不再仅仅停留于这个载体上,而是更关心深层次的因素-------员工素质。产品质量是企业员工的载体,企业员工素质决定了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这要求我国制造业有必要对员工进行培训。
1.员工素质是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虽然质量始终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但产品只是一个载体,它承载着本企业员工的素质。只有高素质的员工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少的原材料生产出最优质量的产品,并给社会带来最小的负面影响,如环境破坏程度。随着环保成为衡量企业的一个指标后,社会对企业员工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员工素质在企业竞争中的关键作用越显突出。
2.员工培训是制造业自主创新的源泉。杰出的科学技术在当今激烈的竞争中不再意味着一切,创新逐步成为主宰企业命运的王牌,而人才创新则是企业的灵魂。公司可以开发的有价值的新的资源的唯一对象是它的雇员。管理大师拉里•科林说:“企业最大的财富是员工,企业发展状况取决于对这一财富的关注程度。”在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人是首要因素,是创新的主体。员工培训的过程就是一个发掘企业员工潜能的过程。制造业受自身限制,通过外界获取资源的能力有限,能否自主创新决定企业发展前程。
3.员工培训是企业增产节能,降低能耗,减少事故,规避危机的有效途径。经过培训的员工,其知识、技能、观念等各方面都相对较高。他们能更好地知道如何去处理工作中的问题,正确使用生产设备,熟悉工作流程,对企业论同感也相对要高。所以其随时对对工作充满激情,以高效率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减少原材料的使用和浪费及返工生产所需要的时间,达到降低损耗的目的。同时,专家统计分析发现:60%~90%的事故是由于人的因素造成的。企业很可能因为事故导致危机,培训可以改变企业员工知识、技能水平,更重要的是能改变员工的工作态度。
4.员工培训可以低成本突破制造业“人才瓶颈”。人才短缺是我国制造业的通病,例如在我国东部沿海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全国各地大量人才流入,但是广东省制造业现状调查显示:广东省42.13%的制造业认为企业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人才缺乏。那么中西部地区是人才主要流出地,其人才状况更不乐观。我国企业人才需求无法在外部寻找得到满足,而且成本投入较高。但企业要发展,人才问题亟需解决,所以内部培训成为其首选。
5.员工培训可以有效避免人才危机对企业的冲击。人力资源与企业其它资源的根本区别在于人力资源的能动性。正是其具有能动性,使其在使用过程中企业必须承担更多的风险。企业员工培训的工作之一是人才储备,可用以应付人才流动带来的才人断层或人才危机,规避人力资源风险或是满足企业规模扩大带来的人才需求。
(二)可行性
可行性是一切活动得以实现的前提,企业员工培训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持续的战略性的项目投资,是否可行是员工培训得以实现的基础。从当今社会的发展看,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现实原因分析,我国制造业员工培训是可行的。
1.用人观念不断改变,人才越来越受到重视。制造业规模普遍较小,给员工的发展空间有限,这使得我国制造业很难在外部才市场上聘到高技术人才。然而,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制造业主们逐渐认识到人才对企业的作用,从而不断地改变用人观念,开始考虑如何招才、育才、留才、用才的问题,人才在制造业中越来越受到管理层的重视。
2.企业管理研究不断深入为员工培训指明方向。企业管理的对象发生了质的转移,由以前的“管事”发展到了“管理人”的研究,并对怎样管人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措施。单从人力资源管理上看,就经历了经验管理、科学管理阶段的工作指导,再发展到以彼得—德鲁克为先驱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这一发展历程为现代企业员工培训奠定了基础,明确企业员工培训的方向——人力资源开发。
3.权威专家与培训机构的涌现,使员工培训成为现实。首先,企业存在与发展造就了一批又一批资深企业家,他们的经历为其积累了丰富的经营与管理经验而成为行业的权威;其次,高等教育发展,从事这一领域研究的专家学者在理论上提供指导;再次,经济飞速发展导致市场上人才供求失衡,仅靠高等教育培养无法使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得到满足。并且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基本上无法满足企业岗位个性化的要求,所以各种类型的培训机构大量出现,使员工培训成为现实。
4.“员工培训是一项投资而不是一种费用”的理念推动企业员工培训工作开展。从会计学角度讲,投资是指企业为了通过分配来增加财富,或为谋取其他利益将资产让渡给其他单位所获得的一项资产,而费用是指企业为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耗费,即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了取得收入而支付或耗费的各项资产。员工培训是一项投资而不是一种费用的认识,把企业员工的地位提升到了又一新的高度,由仅仅作为生产经营者转换为了企业的资源。这一理念驱动企业对员工进行开发和利用,培训工作找到了动力源。
5.员工对新知识、新技能的求知欲空前高涨。工作是企业员工生存的保障,进入企业后,员工最担心的不是工资有多少的问题,而是“我能在这个企业中呆多久及这个企业能给我多大的生存与发展空间”的问题。我国制造业员工知识、技能水平都普遍较低,而当今是知识的时代,知识更新、技术进步日新月异。大学扩招及各种培训机构的出现,给社会提供了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因此,新知识、新技能成为对制造业员工的最大威胁。受到压力的驱动,员工对新知识、新技能的求知欲望高涨,使制造业培训工作开展更加顺利。6.国内外各类企业的成功经验为制造业培训提供了借鉴作用。培训工作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不是一个两个企业在做的事情,而是世界范围都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并且很多的成功经验可以让我国制造业员工培训模仿或是借鉴。如美国加利福尼亚景山市太阳公司的网上培训模式、我国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全员培训模式、熊猫集团“人人都是人才”的培训理念等。此外,日本、意大利、德国等国家制造业的发展历程,都对我国制造业员工培训与管理有启示作用。
三、制造业员工培训
(一)员工培训及相关概念
员工培训是指企业对其内部职员的培养训练,通过教学或实际操作等方法,使之在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尽可能趋向组织需要,并提高自身胜任工作的能力的活动。员工培训也属于教育范畴之内,但教育是指人类社会的一切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观念,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
虽然培训属于教育范畴,但两者之间还是存在着本质的区别。首先,主体不同,教育的主体是社会及国家,而员工培训的主体是企业或社会组织;其次,目的不同,教育的目的是满足个人发展需要,而员工培训的目的是改变员工工作态度、工作行为、价值观念等,以满足企业盈利需要;再次,内容不同,教育以大众科学文化及基本技能为主,而员工培训是以满足企业或企业岗位需要为主;第四,客体不同,教育的客体是符合条件的所有公民,而员工培训只限于本企业员工。
(二)民企业员工培训分析
企业员工培训是一个系统工程,也符合“5W1H”模式。即培训工作的开展应充分考虑Who(培训的主客体是谁)、Why(为什么要培训)、Where(在什么地方培训)、When(在什么时候培训)、What(培训的内容是什么)及How(用什么方式进行培训).因此制造业在组织员工培训时要对自身及员工需求、企业能力及培训评估体系进行分析。
1.需求分析。处于不同岗位的员工,他们的需求是不同的,管理岗位与作业岗位员工的需求更不相同。为此培训工作想要得到理想的效果,必须对企业员工需求进行周密分析.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员工永远是第一位的,因为企业市场行为从始至终都是企业员工主导着。企业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取决于员工需求是否得到满足。所以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首先应对员工需求给予满足,必须明确“我的员工需要什么”。马斯洛认为:每个人都有五个层次的需要:即生理的需要、安全需要、社交或情感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员工进入企业后生存需要基本能得到解决,制造业员工培训主要解决的是员工的安全需要。知识时代的到来,众多员工因知识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而下岗,新知识是对制造业员工的最大威胁。通过员工培训可以更新企业员工知识和增强他们的技能,免除他们对新知识时代的恐慌,同时也可以避免生产事故发生对他们生理上的伤害。此外,通过培训,员工可以扩大自身社交面,增进与同事的感情交流,还可以让员工感受到自己受到企业的尊重和重视。
2.能力分析。需求分析是回答“我的员工需要什么”的问题,那么能力分析就是回答“我能给员工什么”的问题。人力资源是当今企业核心竞争力,我国制造业各竞争项指标都处于相对不足的地位,最能提升自身竞争力的资源也就是人力资源。但是人力资源提升又以企业能力为基础,所以我国制造业员工培训,进行能力分析是必要的。首先,员工培训是企业经营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对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的过程,即是一项投资,这要求制造业必须认清自身财务状况;其次,企业环境能力怎样是我国制造业员工培训的又一问题,即员工培训要结合本企业实际,不可能照本宣科地搬用某一企业成功的培训模式。其原因是不同的企业所处的环境是不相同的,即使硬环境非常相似的两个企业,在软环境上也存在着质的区别。
3.培训评估。需求分析和企业能力分析分别回答了“我的员工需要什么”和“我能给员工什么”的问题,那么培训评估就是回答“员工从培训中得到了什么”的问题。在评估过程中,首先要对需求进行评估,必须确定需要的实在性,即需求是实际的、符合员工需要,且企业能够提供;其次,方案评估,制造业规模小、资金少、技术人才不多,高级人才能力也有限。所以在培训方案选择上必须力求在众多培训方案中找出一个投入最少,效果最好的方案;再次,过程评估,培训是一个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但是培训不是教育,它具有时间短、内容多的特征。在这一个程中应给员工培训什么,不培训什么进行合理评估。最后,培训效果评估,培训效果评估是对受过培训的员工目前实际工作能力与企业期望工作绩效进行比较,找出差距,分析下期培训工作的过程。
(三)培训内容
企业员工培训的目的是发掘本企业人力资源,使员工工作态度、工作行为、价值取向、知识技能等都有所提高,以满足本企业发展需要。虽然各企业文化背景、企业理念、所处的行业不同,培训方式也不一样,但是大体上培训都是围绕态度,知识及技能三方面开展的。
1.态度方面的培训。态度是指个体对外界事物的一种较为持久而又一致的内在心理和行为倾向。我国人力资源培训目前过于强调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开发,而对态度的重视程度不够,这对我国制造业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遇。态度决定一切,企业员工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发展命运。态度还是接受新知识,新技能的基础。如果我国制造业抢先在态度上开发企业内部人力资源,就能更好地抢占人才先机,增强企业竞争力。企业态度培训应包括员工自我认识和自我定位、价值观、与周围环境关系、对待工作的信心等方面。
2.知识方面的培训。知识培训旨在更新员工的知识结构,为员工传授解决新问题的方法指导。知识方面的培训一般涉及到一般性知识、功能性知识和操作性知识,具体说是基本的专业知识、企业规章制度、企业发展史、必要社会学理论知识、企业发展战略、岗位职责等,即知识培训要达到的目的是使员工遇到问题时明白“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三类问题。
3.技能培训。员工技能是企业提高生产率的第一要因,也是企业员工培训过程中最舍得花钱的地方。但是当今个人能力越来越弱化,越来越追求团队合作的知识时代,仅靠生产技能的培训已经远远不够。所以我国制造业员工在技能方面的培训内容应该有工艺技能、人际技能、协作技能等方面。
四、培训模式选择
随着企业人力资源的地位日趋突现,企业员工培训理念不断发展,使得员工培训模式层出不穷,呈现多样化的特征。如联邦德国创立的“双轨制”、世界各国大型企业为了满足自身人才需求而开办的“企业办大学模式”、“产学结合模式”、“跨国培训模式”、“岗位轮换模式”等。但是由于我们制造业有其自身无法克制的先天不足,规模小、资金少,实力上处于弱势。“双轨制”培训模式的大部分经营费用由企业承担,这对我国制造业来说,资金压力过大,企业难以承受;“企业办大学模式”的经费全部由企业支付,在我国虽然有大型企业取用这一模式培训员工,但对于大型制造业来说都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何况我国制造业以中小企业为主;“产学结合模式”好像对于我国制造业能够行得通,但是“产学结合”是企业与高校相结合,但我国制造业员工受教育的程度普遍较低,无法接受高等教育培训,即使有员工能参加,那也是极少部分的高层管理员工;至于跨国培训对于我们制造业更是难以实现的培训方式;然而“岗位轮换模式”可行,不过我国制造业现状是以中小企业居多的,员工少、岗位单一,这一模式培训的效果不佳。由于我们制造业存在着自己的不足与独有特点,在员工培训模式选择上难以效仿国有大型企业或是国外的成功经验。其培训模式必须结合实际,实事求是从自身情况出发。我国制造业的特点之一是资金有限,盈利不足。但培训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项隐性投资,企业必须在员工培训中投入必要的资金。所以我国制造业建立员工培训基金是很有必要的,专用于本企业员工培训之用。我国制造业特点之二是员工成分复杂,其构成有文盲、小学文化程度、初中文化程度、高中文化程度到大专、本科、甚至研究生。文化程度差距过大,使得我国制造业在员工培训模式选择上增强了难度。现存培训模式不适合我国制造业培训之用,由此我国制造业员工培训必然要自创新模式。在企业建立员工培训基金的基础上,对员工培训实行“AA付费制”无疑是一个好的选择,即是培训费用由企业和员工共同承担。因为我国制造业在规模和实力等方面存在先天不足,这样既减轻了企业的资金困难的问题,又能满足员工个人发展需要。此外,我国制造业员工流动率高,“AA付费制”减轻企业因人才流动带来的损失,能有效驱动制造业培训热情。我国制造业特点之三是知识结构复杂。致使我国制造业难以对员工进行统一培训。对知识文化程度低的员工进行培训,文化水平高的员工没有参与激情;对文化知识水平高的员工进行培训,挫伤文化水平低的工的积极性;对文化知识处于中间的员工进行培训,两头员工都没在参与的兴趣。这样的情况下,选择“自助餐制”的培训方式不失为一个最优选择,即是培训费用由企业和员工共同承担,并给予员工一定的培训时限。告知他们企业对知识技能的需要,然后任其自行寻找培训机构进行培训。培训期满后,持培训合格证书返回企业上岗工作,这种“AA付费制与自助餐制”相结合模式应该是我国制造业员工培训的最优选择模式,是我国制造业培训的一大创举。
结束语:
员工培训是企业内部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特别是相对于我国制造业来说,员工培训对企业发展犹为重要。企业从自身实际出发,探寻良策对付人才危机对企业的冲击,无疑是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本文在借助前人理论、现代企业管理专家学者的观点,对我国制造业员工培训问题进行肤浅分析。最后,在此感谢刘燕华老师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对我写这篇文章做指导。
参考文献:
[1]林泽炎企业培训设计与管理广东经济出版社
[2]陈玉荣创新赢得市场——珍贝成功之道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3]广东制造业人才状况问卷调查报告广东省中小企业服务网
[4]胡孝德我国制造业员工培训探析
[5]杨雪芳马立强对我国制造业员工培训的思考
[6]陈国权组织行为学清华大学出版社
[7]周三多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8]陈立军谷棋中级财务会计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9]吴健安市场营销高等教育出版社
[10]卢福财胡大立21世纪民营经济发展方略经济管理出版社
[11]伊晓霞广东制造业现状调查金羊网——民营经济报
[12]张学军中小企业员工培训时兴“AA制”北京人才市场报网络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7-0057-02
从1990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基础教育司成立“提高青少年创业能力教育联合革新项目”协调组正式进行创业教育的实验和研究,到2014年11月28日教育部下发《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要求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已经整整走过了25年的发展历程。笔者在对我国创新创业教育25年发展历程梳理的过程中,将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划分为创业教育概念引入初期的自发探索阶段(1990―2002.4)、政府行政部门引领下的多形式探索阶段(2002.4―2010.5)和整合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理念突破阶段(2010.5至今)三个阶段,并从教育理念、政策法规、学术研究、实践事件四个维度对上述三个发展阶段的特点进行了归纳总结,以期为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将来更好地发展提供借鉴。
一、创业教育概念引入初期的自发探索阶段特点分析
1.教育理念维度分析。1989年柯林・博尔在其提交的《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圆桌会议报告》一文中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创业教育的概念,又称“第三本教育护照”[1]。我国随后在1990年成立了协调组,并以6个省市为项目单位,正式开展创业教育的实验和研究。但在此阶段,仅有部分政府部门和少数高校意识到了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社会主体对于要不要开展创业教育还有争议。
2.政策法规维度分析。正是由于此时创业教育仅得到了部分政府部门的认可,因此虽然在政府行政部门的会议及文件上开始出现有关创业教育及促进创业的论述,但一是主要集中在教育部、,其他政府行政部门很少涉及,二是引导、鼓励性的语句多,没有落实相应的配套政策。以1998年的《共青团工作跨世纪发展纲要》和1999年教育部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为例,前者提出“增强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能力”,后者提出“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对于创业教育如何开展并没有详尽的论述。
3.学术研究维度分析。笔者在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中以“创业教育”为主题词,对2002年以前发表的论文进行关键词匹配检索,共检索出论文105篇,其中1999年仅有5篇。不难发现,此时对创业教育的研究尚处于萌芽阶段,不仅相关学术论文数量偏少,而且没有出现相应的研究成果。
4.实践事件维度分析。此阶段的实践尝试主要集中在两个层面,即高校层面和政府层面。在高校层面,1998年清华大学借鉴1983年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的做法,发起了首届“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在实践型创业教育方面进行了积极尝试,值得一提的是此项赛事随后演化为“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并一直持续至今。在政府层面,2000年教育部确定北京市留学人员海淀创业园等10个创业园为国家创业园示范建设试点,开始尝试开展创业示范点建设。
二、政府行政部门引领下的多形式探索阶段特点分析
1.教育理念维度分析。从1999年起,我国高校开始扩招,2002―2003年扩招后的第一批专科生和本科生相继毕业,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逐渐显现,面对此种情况,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要靠不断创造新的就业岗位来解决就业问题。从此,要不要开展创业教育已经成为一个无需再讨论的话题,探讨的内容逐渐转为如何更好地开展创业教育[2]。
2.政策法规维度分析。相比前一阶段,此时的政策法规出现了三个明显特点:一是2008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明确规定“鼓励和支持开展就业前培训、在职培训、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对创业教育从法律的高度给予了认可。二是政府各行政部门联合下发文件的情况明显增多,开始形成创业教育的合力。例如2005年的《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就是由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等10个部委联合的。三是关于创业的扶持、激励政策开始不断出台。以2007年下发的《关于促进创业投资企业发展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为例,该通知明确规定“可按70%抵扣创业投资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
3.学术研究维度分析。随着人们对创业教育必要性的逐渐认同,从2002年开始,我国对创业教育的研究不断增加。笔者在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中仍以“创业教育”为主题词,对2003至2010年间发表的论文进行关键词匹配检索,共检索出论文2782篇,其中2010年的论文数量达到875篇。另外一个显著的变化是研究的范围不断拓宽,研究的内容不断深入。以2009年的研究论文为例,论文研究内容涉及创业教育模式、创业教育体系、创业基地建设等多个方面。
4.实践事件维度分析。从2002年到2010年,无论高校层面还是社会层面都在政府行政部门的引领下对创业教育开展进行了积极地尝试。在政府层面,首先从国外引进了2项创业培训课程即SYB创业培训和KAB创业培训,一直沿用至今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其次致力于创业教育研究向深度和广度发展。2009年4月16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创新创业教育分会在中南大学成立,作为隶属于我国高等教育学会的全国性学术团体,创新创业教育分会致力于深化、普及和开展创业教育,分会的成立也标志着我国创业教育研究不断走向深入。
在高校层面,2002年中国人民大学等9所大学被教育部确定为创业教育试点院校,拉开了我国大学研究与实践创业教育的序幕。在社会层面,以中央电视台为代表的媒体积极响应的号召,开始注重营造浓郁的创业文化氛围,多档创业教育主题节目应运而生,如2009年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隆重推出的“青年创业中国强”大型电视活动和2010年中国教育电视台在黄金时段举办的“创业有道”系列电视讲座。
三、整合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理念突破阶段特点分析
1.教育理念维度分析。2009年“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研究”调研通过专家鉴定,结果显示高校毕业生从事的创业项目中,大部分是技术含量偏低的生存型创业,真正参与高科技创业仅占创业人数的17.11%[3]。另据麦可思的一项调查显示,2009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仅占毕业生总数的1.2%,远低于发达国家20%~30%的比例[4]。上述两项调查结果使人们开始重新思考创业教育的理念,并最终促使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产生。该理念将创新的元素融入创业教育,着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更正了“创业教育是只针对少数有创办企业潜质的学生开展的技能性教育”[5]及“定位于培养少数创业明星的创业教育理念”[6]等片面观点,将创业教育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2.政策法规维度分析。此阶段的政策法规呈现出明显的标准化特点。2010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以文件的形式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予以明确。2012年教育部下发《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创业基础”教学大纲(试行)》,对“创业基础”课程的性质、要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要点均作了明确的规定。
3.学术研究维度分析。在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突破之后,研究成果不断展现。前一阶段关于创业教育模式、创业教育体系、创业基地建设等方面的研究均取得了显著成果,如温州大学“以岗位创业为导向的创业教育新体系”[7]等成果均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另外,这一阶段出版的与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著作与教材明显增多也从侧面证明了研究取得的成果。
4.实践事件维度分析。2010年教育部成立了“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以进一步推动创业教育的学科专业化发展。在高校层面,2011年中央部委所属的109所高校启动实施了16300个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8],为践行“让全体学生成为创业教育的受益群体”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做了积极尝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随后于2012年推广至全国所有高校。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目前已经经历了创业教育概念引入初期的自发探索阶段、政府行政部门引领下的多形式探索阶段和整合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理念突破阶段3个阶段。但我国目前仍未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并且就业形势依旧十分严峻,创新创业教育作为解决上述问题的支点,在未来必将有更加广阔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柯林・博尔.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圆桌会议报告[J].教育研究,1990,(7).
[2]施永川.大学生创业教育面临的困境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10,(21).
[3]石国亮.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M].北京:研究出版社,2010:223-224.
[4]施永川.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十年发展历程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3,(4).
[5]张冰,白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概念之辨[J].高教探索,2014,(3).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9172
创业培训目前是一个相对较热门的教育方向,潜在创业者通过创业培训最终实现了创业,创业培训的对象可以是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事业人员、高校毕业大学生以及农村的返乡创业人员。主观情绪是潜在创业者在经受了好的情绪或者是坏的情绪影响后进行的创业行为。创业意向是潜在创业者在外界环境的刺激下进行创业意识的提高而进行的创业行为。在创业的研究领域,多数研究者都是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进行影响创业行为转化因素的分析,很少采用案例分析法进行创业行为转化因素分析,文章就业培训、主观情绪与创业意向三个方面对于创业行为转化影响利用案例分析法进行研究。
1文献综述
国内创业研究领域,多位学者已经对创业培训、主观情绪与创业意向这三个影响创业行为转化的因素进行了多种研究方法的分析,并得出了这三个因素都有利于实现潜在创业者创业行为的实现。例如李发表在国内杂志中《成果示范与短期培训对农民创业行为影响的比较研究――以河南省农民创业培训为例》,在该篇论文中,李对于创业行为转化影响因素研究的方向是成果示范与短期培训,在论文中采用的是问卷调查的方法,最终得出结论,通过成果示范与短期培训可以使农民进行创业行为的转化。此外硕士生何良幸在毕业论文《创业情绪、创业认知能力与创业行为倾向的作用机制研究》一文中,同样利用调查问卷的研究方法,最终得出积极的创业情绪将会对潜在创业者进行创业行为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消极的创业情绪对潜在创业者带来不利的影响,会导致潜在创业者放弃创业行为。最后,纳敏、李丽发表在《经济师》中《大学生创业意识影响因素调查研究――以昆明学院为例》一文,通过大量相关的数据最终得出学校对于大学生创业意识的重视和相关引导,最终也能够实现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向创业行为转化。
文章只针对于发表在国内期刊杂志上的相关参考文献进行了阅读和分析,对于潜在创业者创业行为转化因素的分析,多数学者都针对于创业培训、主观情绪与创业意识三个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最终证明这三个因素是可以对于潜在创业者进行有效的创业行为影响,本文基于此研究成果,通过案例分析法进行创业培训、主观情绪与创业意识三种因素对于潜在创业者创业行为的影响研究。
2创业培训对于创业行为转化影响研究
21创业培训对于潜在创业者创业行为的影响分析
创业培训是针对潜在创业者进行创业知识的培训,最终使得潜在创业者拥有创业的思维能力,通过不同的培训模式使得创业者付诸创业的实际行动。一般创业培训经常采用的培训模式有SYB培训模式、三段式培训模式、各地自创模式、远程创业培训模式等,利用培训的模式使潜在创业者进行创业行为的转变。这种模式的优点是:通过创业培训,可以使潜在创业者的心理、管理、经营素质得到提高,对于市场的应变能力增强,能顾让潜在创业者对于创业的条件、创业知识、创业技术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解。这种模式的缺点是:缺乏创新意识、创业环境。
22创业培训对于创业行为影响案例分析
山东邹平县在县职校举行某国企带薪培训、职校农机培训启动仪式。这次培训有18名学员分别来自长山、魏桥、西董,参加了为期半年的带薪培训。通过对参训者的采访了解到,邹平县依据传统的优势,已经创造出了一个“邹平麦饭石”和西董豆腐为主的餐饮品牌,在有利的创业环境下,通过创业培训指导,参与培训人员纷纷表示愿意进行创业,并依托邹平县已有的创业基础,参与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环境中。
通过邹平县的创业培训,得出创业培训可以对潜在创业者起到创业行为的促进作用。
3主观情绪对于创业行为的影响研究
31主观情绪对于创业行为影响作用分析
情绪分为积极和消极。通过对于相关文献的阅读和分析,积极的主观情绪更加有利于潜在创业者进行创业行动的实施。乐观的情绪是创业者迎接创业困难的强心剂,积极的情绪可以是潜在创业者自我提示来获得的,也可以是通过对于事物的主观反应来获得。
32主观情绪对于潜在创业者影响案例分析
结合相关的生活实例,文章举出如下案例来证明积极的主观情绪对于潜在创业者的创业行为影响:“一名退伍军人,在从事混凝土的外加剂销售工作,通过自己的努力,很快做到了全公司的销售冠军。在原部队的领导得知此事后,就打电话给这名退伍军人,鼓励他进行创业,成立自己的公司,并且承诺愿意对其进行帮助,通过这件事情,退伍军人内心更加坚信了创业的想法,并对于创业开始付诸行动。”从这样的案例中,分析得出积极的主观情绪是可以转化为创业的行为,主观产生积极的情绪除了来自个人的意识,还会受到外界环境以及事件的影响。
4创业意向对于创业行为的研究
41创业意向对于创业行为影响分析
要成为潜在创业者,收藏先需要有一个积极的创业意向,通过对于创业意向的培养和指导,潜在创业者会通过创业意向的内动力将创业付诸与实践。
42创业意向对于创业行为影响案例分析
大学生进行创业的案例越来越多,尤其是国家对于大学生创业政策的出台。在大学相当一部分都具有创业想法的冲动,但是由于创业条件的限制,创业想法一致未实现。近年来,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战略影响下,大学生成为了创业的先锋。由此表明,在创业意向转变为行为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只要有强烈的创业意向加上创业环境的支持,潜在创业者就会将创业意向转变为创业行为。
5结论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研究,利用相关的案例分析法,对于创业培训、主观情绪与创业意向的研究,证明在创业行为转变的过程中,这三种因素是可以起到积极的转化作用,因此,对于潜在创业者进行相关的培训指导时候要综合考虑这三方面的因素,制订合理的培训计划。
参考文献:
[1]李成果示范与短期培训对农民创业行为影响的比较研究――以河南省农民创业培训为例[J].农业科技管理,2014,33(4):62-64
[2]何文韬,郭晓丹创业培训、主观情绪与创业意向――行为转化[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37(6):137-144
[3]纳敏,李莉大学生创业意识影响因素调查研究――以昆明学院为例[J].经济师,2015(10):34-36
大学生
创业教育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1-0043-05
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作为区别于课堂教育的实践活动,是对课堂教育的丰富与延展,通过创业教育实践可以使大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和体验创业整个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面临的挑战,培养大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可以说,创业教育实践已成为高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核心路径之一,承载着拓展高等教育格局、开拓就业创业市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实现产学研一体化、高校与社会互惠共赢双向互动等重要使命。因此,对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问题进行系统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一、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研究现状
关于创业教育实践内涵的理解,可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末。1989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会议首次提出了“事业心和开拓教育”的概念,后来被译成“创业教育”。这次会议的目的是对教育进行时代反思和未来展望,依据新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阐明教育的长期目标和哲学基础,并就如何从根本上改善教育质量提出对策性建议。经过讨论,会议拟定了题为“学会关心”的总结报告。该份报告从教育哲学的角度提出全新理念:学习不单纯是一种认识和反映,而是一种活动,学习者应成为活动的积极主动的参与者。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懂得了什么,更要着眼于他们能干什么,学习不仅是一种知识的传授过程,而且应能引导出相应的行为。①这种让学生在“干中学、做中学”的观点,为创业教育实践的发展和研究奠定了早期的研究基础。随后,我国与印度、菲律宾、泰国、澳大利亚及日本等9个国家参与了联合国教科文亚太地区组织的“提高青少年创业能力教育联合革新项目”,并在此以后开展了创业教育实践并积极深入地开展起了创业服务体系建设活动。②在早期探索中试点院校开展了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开设了创业方面的课程,并激励一批学生走上了自主创业的道路,取得了我国高等教育实施创业教育及其实践的最早经验。经过20余年的推进与发展,我国创业教育理论研究取得了突破性成果,获得了长足发展,但对其实践层面的理论研究还很薄弱,已成为制约创业教育长远发展的短板,还未形成科学的、系统性的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具体研究现状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从现有出版的研究著作看,学者彭钢1995年编著的《创业教育学》一书,是现有相对较早且从学理层面对创业实践活动进行系统阐述的具有代表性的理论著作之一。书中将创业实践活动看作是“创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类型”之间质的区别,成为当前创业教育理论研究的重要观点之一。学者李时椿等2004年编著的《大学生创业与高等院校创业教育》一书从创业教育的概念体系人手,介绍了美国、英国、德国和法国等发达国家的创业活动和创业教育以及百森商学院等典型模式,重点分析了我国大学生创业的制度和政策环境以及高校创业教育的培养模式。全书内容宽泛,涉及主题较多,但对国外发达国家和国内高校开展创业活动和创业教育院校实践的典型模式等内容进行了梳理和总结。随后,教育部高教司2006年编写的《创业教育在中国:试点与实践》一书,是现有相对较早且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关于创业教育实践经验总结与研究的著作。该著作分为理论篇和实践篇两个部分。理论篇从国际和国内两个角度阐述了创业教育提出的背景和意义,并对创业教育的概念、目的、特点等进行了阐述;实践篇以2002年4月教育部确定的9所创业教育试点学校为案例,介绍了它们在过去几年开展创业教育实践的经验和特色。此后,学者席升阳于2008年出版了《我国大学创业教育的观念、理念与实践》的著作,相继一些学者也出版了系列关于国内外创业教育理论及其实践等方面的著作。如学者徐小洲与叶映华编著的《中国高校创业教育》,梅伟惠编著的《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牛长松编著的《英国高校创业教育研究》,李志永编著的《日本高校创业教育》,候慧君、林光彬等编著的《中国大学生创业教育蓝皮书》,以及继2006年后教育部高教司于2011年编著的《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经验汇编》等著作。它们可以称之为当前我国对国内外创业教育实践进行研究的代表性著作,但也仅将实践层面的研究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内容,关于创业教育实践体系构建方面的研究涉及很少且并未形成系统和体系。
其次,从现有发表的研究论文看,学者李政等人的《地方综合性院校创业教育模式的研究和实践》、学者王永友的《创业教育实践体系的基本框架构建》、学者陆芳萍和吴静的《构建共青团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分层分类菜单化教育体系的实践研究》以及学者周青的《共青团组织构建一体化青年创业实践体系实证研究——以宁波大学为例》等论文是当前对创业教育实践体系构建具有一定指导价值的代表性研究。这些论文从不同视角对高校实施创业教育实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讨,特别是关于“分层次、分阶段”等观点的提出,为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体系的构建及其相关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此外,学者徐健和吴如林的《以实习基地为载体构建创业教育实践体系》一文强调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加强对职校进行创业教育的指导和研究。该文指出:依据职业教育以实践性为特征、以训练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教学要求,确立了以生产实习基地为载体,在不同类型的基地建设中对学生进行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精神等内容的创业教育实践。该文在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方面给予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但该文的不足是仅限于职业院校的创业教育。学者舒铁等人的《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建设》一文结合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发展现状,就高校创新创业管理机构建设、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水平的提高、学生实践开展、实践基地建设、创新创业资金保障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建设起到了一定的参考作用。总体来说,当前我国关于创业教育实践层面的专题化、系统化的阐述,体系化的构建的研究论文成果极为鲜见,大多数研究是将创业教育实践作为文中的某一部分进行探讨,且在现有的论文中发表的期刊层次较低,多为省级期刊。
通过在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精确查询(查询截止时间为2012年6月10日),分别以“创业教育”并含“实践”、“创业教育”并含“实践体系”为题名,以年为单位,即从2012年到2011年,以此类推对每年发表相关论文情况进行了查询(具体见下图)。
从上图中我们发现:1915年至今,以“创业教育”并含“实践”为题名的论文共有356篇。从1998年始,关于创业教育实践方面的论文呈逐年增长的趋势,特别是从2007年始呈多倍增长的趋势,近五年半发表的论文数量占总发表数量的87%。随后,我们又以篇名为“创业教育”并含“实践体系”为题名进行查询,从2000年至今仅有5篇论文。综合相关研究数据和研究内容等因素的分析表明:我国创业教育实践的发展和创业教育实践的研究正在兴起。但相关研究论文总数还相对较少,且高质量论文和高级别期刊论文极少,研究层次不高、深度不够。
第三,在近些年的创业教育实践研究当中,实证调查类的研究和以硕士论文、博士论文方式的系统研究开始涌现。首先在实证调查类研究中,有的结论指出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关键问题之一就是拓展创业实践新思路,强调了创业教育实践环节的重要性;有的研究结论则对我们进行创业教育实践体系构建提供了参考依据与启示。其次,一些学者以硕士论文、博士论文方式对创业教育及实践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如余瑞玲在其硕士论文中强调了创业教育要多样化,要满足学生的共性和个性需求,要考虑大学生的专业差异和个性差异等问题。王树生在其博士论文中对创业教育及实践问题,特别是对中国创业教育实践模式等内容进行了概述。以上这些方面的研究对于构建系统化、科学化的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奠定了理论与实践研究基础,起到了一定的实践指导价值。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的发展现状
创业教育实践活动作为创业教育实施的重要途径之一,从其发展历程中的关键事件来看,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要从清华大学首届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开始追溯。1998年5月,清华大学举办了中国最早的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竞赛期间,学校还组织了形式多样的讲座、培训和创业沙龙,对普及创业知识起到了良好的作用。1999年,由团中央、中国科协、全国学联主办,清华大学承办的首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在北京成功举办,竞赛汇集了全国120余所高校近400件作品。大赛的举办在全国高校掀起了一轮创新创业的热潮,孕育了视美乐、易得方舟等一批高科技公司。2000年,共青团系统组织的创业计划竞赛在全国开始普及。应该说,从1998年开始的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的广泛开展和深刻影响,不仅充分证明了创业教育实践的重要价值,而且极大地推进了国内创业教育及其实践的长足发展。可以说,在世纪交接的时刻,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实践已开始形成一股热潮,并注定在新的世纪里会有更广阔的前景。
从2002年开始,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进入了政府引导的多元化发展阶段,形成了试点推进、项目引入与政策支持“三位一体”齐头并进的工作格局。
首先,为扩大高校创业教育的范围,进一步在高等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在政府部门的政策扶持上,2002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意见的通知》,明确提出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2002年4月,教育部选择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黑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财经大学、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9所高校进行创业教育试点,引导试点学校通过不同方式对创业教育进行实践性探索。2008年,教育部又立项建设了30个创新与创业教育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随后,教育部高教司将试点经验汇总整理,分别于2006年和2011年公开出版了《创业教育在中国:试点与实践》和《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经验汇编》两本创业教育实践经验总结方面的著作。这一时期,各高校系统梳理了自身开展创业教育实践的形式与内容,为创业教育实践的深入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基础。
其次,2004-2005年,由政府主导的创业实践教育项目SIYB和KAB等被引入国内,并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迅速的推广与应用,为传统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的项目化、模块化、系统化运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2006年,由国家14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切实做好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要加强对毕业生的创业指导、创业培训和创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业观念和创业能力。这一政策文件的出台,强调了创业指导与培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为各类创业实践教育项目的普及与推广提供了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
第三,在2008-2012年教育部陆续下发的《教育部关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等4份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专项文件中,有3份明确强调了创业教育实践的重要性,并分别从教学原则、活动开展、项目推进和基地建设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为创业教育及其实践全面系统的开展与落实提供了更加坚实的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
总体来说,1998年-2012年这十余年来,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及其实践正在全面深入地推进,试点院校及部分重点大学以其各具特色的创业教育及其活动形式,对创业教育实践进行了全方位、多方面的探索,形成了诸如清华大学的“创新环”模式、黑龙江大学的“三创”人才培养模式、中南大学的“八化”人才培养模式、温州大学的“三级联动”学生创业实践等特色模式,为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体系的系统化构建、科学化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三、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存在的问题
一、前言
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政府、高校、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以大学为平台建设孵化创业基地,培养创业人才,可以鼓励大学生创业,对缓解我国的就业压力、培养青年人的创新精神和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具有重要作用。当前,我国正处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浪潮中,鼓励大学生创业能培养青年人的创新精神,激发全社会的创业激情,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有利于高校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和完善教育体系。
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是创造性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尝试,是一种新型的社会经济组织,它通过为大学生提供研发、生产、经营的场地,通讯、网络与办公方面的共享设施,提供系统的培训和咨询毕业论文怎么写,以及政策、融资、法律和市场等方面的支持,降低大学生创业企业的风险和成本,帮助初创阶段或刚成立的新创企业成为能够独立运行并健康发展的企业。
我国部分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的建设已有一定的规模,在促进大学生创业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效。然而,在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的管理模式上仍处于不成熟阶段。
我国教育部、科技部于 2001 年首批批准成立和认定了15个国家级大学创业孵化基地。其中,合肥大学创业孵化基地按照“政府引导、多元集资、市场运作”的模式实施。安徽省政府设立合肥大学创业孵化基地工作指导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对创业孵化基地实行统一领导、统一管理。并且按照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由省科技厅、教育厅、中国科技大学等 5 家单位共同投资发起设立合肥国家大学创业孵化基地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作为合肥大学创业孵化基地的建设主体。
例如:江西财经大学的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2007年9月成立以来,入驻学生企业32家,实现销售收入75万元。作为江西省首个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孵化出了年营业额达100万元以上的学生企业。
创业孵化基地建设:
2009年12月18日,浙江某校学生创业实验基地正式启动,该校花园东门部分商铺已开发作为创业基地前两期用房,选拔优秀的大学生创业项目免费入驻“学生创业实验基地”。
浙江某校学生创新创业基地于2009年4月启动,总建筑面积1700余平方米,经合理规划、布局及分割,共划分了29个房间,其中一间设为学生创业指导服务站,由该校和工商局婺城分局共同提供创业指导全程服务,其余均作为学生的创业场所,免费提供给该校学生创业团队使用。
二、现状扫描
(一)良好的运营状况
1.盈利状况
盈利状况良好。在接受调查的项目当中,有9%的项目取得了每月5000元以上高收入的成绩。而且在前三期项目的调查对象中,并无团队属于“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中”的情况。较多的团队收入属于1000-3000元这个水平。但是处于“无盈利,收支持平”的团队也占了将近27.3%的比例。但是从整体上来说,前三期的创业项目还是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2.项目管理制度基本健全
在接受采访的团队中,100%的项目人员表示店里目前的管理制度基本健全,日常工作能够得到有效地开展,但是由于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考虑到自身学业等因素,相关的管理条例还需要不断的完善,由此可看到该校学生的工作协调和制度管理的能力是比较强的。
3.资金周转状况良好
资金周转状况属于良好的项目团队占总数的81.80%毕业论文怎么写,说明团队在总体上在资金周转这一方面的工作处理是比较妥当的,剩下的资金周转状况一般的团队表示只是偶尔会出现紧张的状况,但是这个问题通常是比较容易解决的。
4.项目之间交流情况
创新创业基地具有作为企业孵化器的功能,而在培养各个创业团队,将其引进社会的同时,也是在培养大学生的收集市场信息、资源、并且能够与人合作交流方面的能力和开拓精神。单是“各扫门前雪”的作风,并不能够达成这个目标,因此,各个项目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也是值得我们去调研和探讨的。
5.创业与学业
大学生在学习期间进行创业活动,该行为对他们的学业所造成的影响是我们需要调查研究的关键,下图既是项目成员们心目中“创业对自己学业的影响程度”与他们实际的智育成绩之间的关系:在浙江某校创业孵化项目中的队伍成员里,智育成绩保持良好的学生占总数的71.40%。总体的学业成绩是令人满意的。
在班上智育成绩好的同学认为“创业对学业影响不大”的人占总人数的71.40%,而在班上智育成绩一般或者是较差的同学认为“创业对学业影响不大”的人都只占总人数的14.3%。可见,智育成绩不好或者较差的同学会把成绩差的因素归结到受创业的影响中来,而成绩好的同学则不会将创业和学业两者放在一起考虑。盈利状况每月在3000元以上的团队成员的智育成绩都属于较好者,这在所有智育成绩不错的学生当中占有42.9%的比例。
由此说明,项目经营状况好的成员并没有因为创业而影响或耽误学业。项目成员在创业取得优秀成绩的同时,也是能够兼顾好学业的。
(二)经营困境
1.项目团队组员选择欠妥
因小组成员构成不合理,如同学院同专业的学生组队的情况,导致课时一致,经常无法安排人值班。能够达到每天安排人值班的项目组占总数的54.5%,其余的小组则是属于“偶尔无法开张”和“经常无法开张”的状态。
2.基地场所人气不旺
浙江某校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是学校为培养学生创业能力,鼓励学生创业精神而为经过选的创业团队免费提供的创业场所(水电费自付),但是由于场地位于丽泽花园(居民住所)附近,人气低,较为冷清,因此,众多项目至今都没有比较充足的客源,宣传工作也难上加难。这个情况对前三期创新创业孵化项目的运营状况多多少少产生了一些影响。
我们了解到,81.8%的项目成员认为“基地人气不旺”的状况对项目运营的影响很大或是有一定影响。仅有18.2%的成员认为该情况对项目的运营状况没有影响,所以增添基地人气也是创业基地建设的内容之一。
3.对创业理解的偏差
在被调查的所有的团队中毕业论文怎么写,100%的经营者都认为学校应该尽量提供业务的机会给他们。而不是考虑去主动联系学校的各个业务主管部门,依靠自身的营销能力和项目竞争力主动地开拓业务生意。并且认为基地人气不旺的状况对项目营业影响很大。这个观念显然与学校建立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的初衷不相符,学校的意图是通过免费提供创业场所和相应的管理和指导从而培育出“企业家”,而非商店“老板”,坐等生意。我们应该要明白到,创业团队对学校的过于依赖是不利于该项目的成功孵化并走向社会的。
4.自信心欠缺
对于本项目的营销能力和项目竞争力自评的调查当中,有将近一半的团队表现出了自信心欠缺的弱势。在营销能力自评中,占总数46%的团队认为自己项目的营销能力一般,而在项目竞争力自评中,有占总数45.5%的团队认为自己项目的竞争力一般。可见,他们对项目的自信心总体上来说是有所欠缺的。
(三)项目盈利影响因素分析
1.创业培训
“创业培训”是团队项目是否盈利以及盈利多少的重要影响因素,在被访问的所有团队中,成绩最好的两个的项目(每月盈利5000元以上)里德成员都表示曾经参加过创业教育和培训。而对于没有参加过培训的6个团队中,其中的5个队伍取得了较差的成绩。在“暂时没盈利,收支持平”的盈利状况不理想的3个团队中,其中有两个团队的成员均表示没有接受过创业方面的培训。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创业教育和培训在创业的实践中起到的作用是直接的而且是影响较大的。
2.营销方式
除了创业教育以及培训的因素,依靠主动开拓业务为经营方式的项目能够获得高收入。在所有团队中,成绩最优异的“每月可盈利5000元以上”的项目都采取的是“主动开拓业务”的经营方式。但是,属于“收支持平”情况的3个项目,也是采用“主动开拓业务”的经营方式,说明这种经营方式的不稳定性。而采取“靠熟人介绍”等保守、常规的经营方式,收入情况则比较稳定,每月的盈利状况均属中等水平。
3.团队成员心理状态
项目需要取得好成绩,团队成员的自信心也是一个有力的助推器。不过,他们的自信心也只是建立在以往成功的经验当中的,所以不难理解,对自身营销能力和项目竞争力信心强的团队往往是取得高收入的项目。而对自己没有自信的团队通常是盈利状况一般或不好的情况。
4.经验总结环节
能够取得好成绩的项目都是对业务经常进行经验总结的团队。
我们可以看到,成绩最好的两个项目都属于“经常召开经验总结会议”的类型。事实也证明了,只有经过不断的总结经验教训,才能有助于该项目在营销能力、创新能力、市场竞争力等各个方面的能力的提高。而偶尔或是很少进行经验总结的项目成绩总是一般。
三、对策试探
(一)有效开展创业教育毕业论文怎么写,培养正确的创业意识
大学生创业基地是学校为有创业意图的学生建立的一个创办企业提供服务的组织,高校在校园内建立创业孵化基地应从根本抓起,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创业氛围,从入校起重视创业,把创业作为一个人生选择,而不是因为找工作而去创业,不得已而为之。并且要引导学生学会创业,培养正确的创业意识,掌握创业技能,鼓励他们创先争优。
大学生有较好的自身素质和专业知识储备,但是还不足以做好创业项目;有实现自我价值迫切需要,但是缺乏实现的条件和能力。有效地开展该校的创业教育不仅是系统地将理论基础传授给创业的大学生们,同时也努力提高创业者创业的品位和技术含量。同时能够加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进而提高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计划性和有效性,增加成功比例。开展创业教育,不仅可以增强大学生对未来世界的适应,还可以让更多的同学系统地学习掌握创业的理论知识,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同学参与到自主创业中来。创业教育的成功开展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素质和能力,培养未来企业家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
(二)加大创业基地的资源支持
作为培育“未来企业家”的学校的目标,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该具有以下功能:一是提供创业孵化场地和基本办公条件;二是协助孵化企业办理成立公司的相关事宜;三是提供管理咨询、会计、法律等咨询服务等等。
因此,除了为大学生创业项目提供的场所之外,浙江某校在基地建设中可考虑提供培训、管理咨询、项目申报与有关认定、投融资、对外交流等服务。也可聘请相关方面有资深指导经历的老师为专门的创业基地建设指导老师,及时为各项目指点迷津,一同探索师范大学创业孵化基地建设之路。
(三)规定项目成员的组成结构
吸收以往的经验教训,以后为了项目的正常运作,有效解决困扰团队成员的店面值班问题,在选拔创业团队以及项目的时候,应该将团队组员的构成情况作为考核的一个指标,并且有不同学院不同专业构成的团队更加具有活力和学习能力,对团队的创业目标能够起到积极作用。
(四)开展师生合作新模式
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培养建设途径毕业论文怎么写,可以通过学生自己在有指导有计划的实践中来完成。在当前浙江某校教师参与积极性较高的情况下,可以采取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当中的师生互动模式,以老师的构想为主导,学生通过实践事先规划好的方案,在比较科学的理念指导下开展创业行为的方式,这样既可以避免学生少走弯路,也给教师们一个创业实践的机会,对师大的文化建设也可起到助推作用。
(五)发挥“大学科技园”作用
大学园区普遍聚集了丰富的知识资本,拥有先进的仪器设备和试验基地,掌握着大量的科技成果。学校也应该发挥“大学科技园”的主要作用,即为大学生把科研成果转化为高新技术企业。利用大学的人力、技术等资源,形成市场化的企业孵化器。培育更多有前景、科技含量高的项目,提高学校人才的创新能力,最后进行企业孵化,推向社会。
师范类大学,也可利用学生“师范技能强”的优势,鼓励学生开办补习班、辅导班等发挥师范技能的项目,这样便可以将专业学习和创业理想兼顾起来。
参考文献:
[1]单晓春.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策略分析.职业技术教育,2007;
[2]张庆祝.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理论初探.辽宁教育研究,2007;
课题来源:2010年常州大学教育教学研究重点立项课题(GJY1002006)
自从1999年1月,我国公布《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中提出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以来,已经有12年的历程,创业教育在各个高校开展的如火如荼,创业教育已成为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重大课题,创业教育的实施也向高校辅导员提出了新的任务。
一、创业教育在高校开展的必要性
(一)创业教育是缓解高校人才供求矛盾的现实要求
自从1999年起全国高校扩招,大学生的人数猛增。据教育部公布的数字,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8%。而在江苏省,截止2010年,全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后期阶段。而目前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不容乐观。据统计,2010届有630万毕业生,加上2009届未就业的学生,今年就业人数总共有800万人左右,而市场的整体情况依旧是供大于求,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之大可想而知。随着今后持续的扩招教育管理论文,毕业人数增多,就业压力必将持续上升,毕业生也将失去作为“高层次人才的市场优势。”另外,我国现行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已由计划分配向在国家宏观调控和政策指导下双向选择、竞争就业的方向转变,大学毕业即失业已不属意外。与此同时,普通高校之间竞争将更趋激烈,生源质量、就业形势以及学校排名等必将面临更大考验。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转变学生的择业观,将是解决普通高校教育事业发展和毕业生就业难这一矛盾的重要举措。
(二)创业教育是体现“以学生为本”的内在要求
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身的积极参与是关键。创业教育就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实践的能动的主体毕业论文格式。“创业教育的主要特点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社会的发展变化,通过各种教育手段在教育过程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参与意识和实干精神,使学生掌握创业技能,以便能在生活中随机应变地进行创业活动。”1同济大学前校长万钢曾指出:大学的根本任务乃是培养人才,大学应不断开辟新途径,形成大学与社会无阻隔、无间断的沟通机制,通过社会反馈不断修正培养目标,让学生体验和适应社会需求,锻炼他们创造、创新、创业的能力。因此,创业教育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学习的主体地位与参与原则,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从而体现了的“以人为本”的哲学思想,符合“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大学生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2在高等学校开展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三)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
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任务。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而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在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推进的同时,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教育管理论文,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都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国家在十二·五教育规划中,也再次提到加强就业创业教育的重要性。高校是创新的重要源头之一,不仅传承、传播科技文化知识,而且创造新技术、新文化、新知识。在高等学校开展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培养出越来越多的不同行业的创业者己经是高等教育现实的任务,这不仅是我国现阶段经济结构调整的现实需要,而且也是迎接知识经济时代挑战的需要。
二、辅导员在高校创业教育中的作用
辅导员在高校创业教育中的作用,是由辅导员所扮演的角色决定的,教育部24号令和中发[2004]16号文件中规定: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可以说,辅导员是高校开展创业教育能否取得显著成效的一个关键因素。大致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高校辅导员是创业政策等信息的宣传者
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我国政府每年制定并出台的一系列关于创业的支持、优惠政策和具体措施,最终是通过辅导员传达给高校学生,更为重要的是社会对创业者的需求变化信息等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辅导员帮助大学生们及时地了解和遵循。辅导员在促进高校学生进一步了解国家和社会形势,把握国家政策,感受党和政府及全社会对高校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关注和支持,引导学生就业创业,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素质,增强学生就业创业的信心等方面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辅导员是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的参谋者
大学生一进入大学,学校就针对学生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业生涯规划指导讲座,注重对学生创业梦想的启发,制定创业规划,明确学业生涯每一个阶段的奋斗目标和实现所有目标的具体措施。以笔者所在的学院为例,辅导员按不同年级,实行全程化、有针对性、分层次指导。比如,大一不仅通过举办创新趣味大赛、金点子大赛等内容的创业教育,使新生刚踏进大学校门,就明白什么样的学生能毕业,什么样的学生不能毕业,以便扎扎实实学习,明明白白奋斗;而且在观摩各种大型的招聘会体验中教育管理论文,预先寻找、把握和塑造自己。大二开展车工、钳工、数控大赛等以“专业”为主要内容的创业教育,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自觉地按照市场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大三通过组织模拟应聘和CAD、UG、PLC等学习培训以“准就业”为主要内容的创业教育,让他们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社会职业状况、人才市场动态、国家劳动就业政策等。大四进行“扶上马,送一程”与企业实现无缝对接等形式的“准创业”为主要内容的创业教育,让学生在“准创业”的实践中,体验创业的,磨炼创业的意志。
(三)辅导员是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的指导者
学生在参加或者组织各种类型的创业社会实践活动中,在建立机构、健全制度、指导队伍、方案设计、团队组建以及人员培训等事前计划中;在检查督促、信息反馈、宣传报导等事中控制中;在总结表彰、成果提升、基地建设等事后反馈中都离不开辅导员的身影,甚至实践团队的领队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由辅导员担任毕业论文格式。比如,自从2002年3月笔者所在学院成立大学生创新实验室以来,有20多件作品在省级以上竞赛中获奖,其中国家级二等奖4项,江苏省一等奖4项,2009年一项作品入围第十一届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竞赛并获三等奖,这些荣誉的取得,一定程度上是和辅导员热心指导分不开的。
三、加强辅导员在高校创业教育中的作用的途径
(一)辅导员自身学习是内因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辅导员要有效地发挥在创业教育中所要扮演的角色,首先,辅导员应积极学习了解、熟悉并掌握创业的基本知识;了解与创业有关的法律法规及现行政策等创业教育课教师应该具有较为综合、渊博的知识、扎实的理论基础,厚重的学术造旨;其次,发挥辅导员在创业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即所谓的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作用。应率先垂范,在高校教师中树立培养学生创业理念的意识,模拟创业活动,进行创业教育体验活动;最后,应帮助树立学生端正的创业观,理性地看待创业,提高创业意识和创业素质,坚持从大学生的长远发展出发,培养他们具备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素质,能够使他们的业务素质、创业素质与全面素质和谐统一起来。这样,才能驾御和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创业。
(二)校院领导重视是外因
外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外部条件,发挥辅导员在高校创业教育中的角色作用教育管理论文,跟学校、学院领导重视是分不开的。“领导就是环境,要设法给别人创造一种想干事、能干成事的环境。”3一方面,创建校园创业文化,校园创业文化是指全体师生敢于开创事业的思想意识,是社会存在的能动反映。笔者所在的学校在《“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纲要》中强调:强化学生就业指导,着力实施大学生毕业创业计划,力争到2015年建成省级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学校。学校可采取学生自主结合、师生结合、与科研和生产服务相结合以及对师生的创业行为予以资金支持和启动资助等方式,有计划地开展一些实践性、操作性强的校园科技文化活动;另一方面,定期组织辅导员去实习,有条件的高校,可以把辅导员交流到各企业参加一段实际工作或者参加全国举办的创业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班,拓宽他们的视野,获取创业教育、教学的新材料和新信息。另外,高校要建设创业实践基地,为创业教育提供一个平台,这是大学生创业不可缺少的物质载体。笔者所在的学校利用所在常州科教城的地理优势,保持与中石化、中石油等特大型企业合作关系,与企业共建产学研基地100多个。同时积极开设以必修课和选修课等形式的创业教育类课程,把创新创业教育列入大学教学计划,开展相关培训,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科学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1]蔡克勇.加强创业教育———21世纪的一个重要课题[J ]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 , (1)
[2]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办[2010]3号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6-0133-04
国务院办公厅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2015〕36号),以更好地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方针。[1]各省级管理部门充分发挥了管理和指导职能,纷纷采取了一定措施。我校2015年制定了《天津中医药大学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方案》,启动了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学校“十三五”规划的重要内容,学校层面做好了统筹规划,各专业做好了实施计划。为全面实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各专业调整了人才培养方案,建设了创新创业教育选修板块,完善了各项创新创业制度措施,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成效。
一、创新创业教育机制建设和保障措施不断完善
(一)成立各级工作组,三部门联动合作
校级领导小组由书记、校长担任组长,副书记、副校长任副组长,教务处、团委、学生处、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等部门书记为成员,负责全面指导创新创业教育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为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具体执行机构,办公室挂靠教务处,主任由教务处处长兼任。各二级学院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加强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组织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领导小组。学校将就业指导工作从原招生就业处分离出来,连同创业指导工作,成立了就业创业指导中心,为立志创业的学生团队或个人提供项目引导、技能培训、法律援助与政策咨询等个性化、专业化服务。教务处、校团委、就业创业指导中心三部门联动,既有各自工作重点,又联动合作,在各级各类创新创业项目申报、创新创业能力竞赛、师生创业实体和成果的孵化等工作中发挥各自部门的工作优势,形成相互有效支撑、分工协作的机制,实现了校内资源的高效整合,有效推动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二)建立并完善激励保障机制
为鼓励学生踊跃参加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在校园中营造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校团委每年在全校范围内举办“天中科技杯”学术节,培育、选拔并表彰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与专业能力竞赛等成果,全面提升创新实践能力和学术科研水平。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在目前每年50万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由团委、教务处负责管理,推动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全面发展。《天津中医药大学本科生发表学术论文版面费报销规定(试行)》,设立本科生论文版面费,用于全日制本科生版面费和专利申请费的报销,进一步调动我校本科生参与创新研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在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申报指南中增设创新创业类课程群建设和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鼓励教师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每年进行优秀本科毕业论文及优秀指导教师评选,并对优秀论文、创新成果进行表彰。鼓励各单位积极与社会相关基金会、校友、企业积极联系,争取得到社会的支持,鼓励学院利用社会资源设立学院的创新创业基金,为学生开拓创业视野。
(三)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前行
O置创新创业实践学分,在学生手册中公布《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课堂学分管理办法》。管理办法中设置了创新创业活动学分,每年修订并完善相应的创新创业学分认定、累积、转换的管理办法,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接受最基本的创新创业教育。
鼓励并支持广大一线教师及相关管理人员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通过成立创新创业教育教研室、设立相关研究课题、鼓励创新创业教育试点等工作,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传统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相互渗透,促进教师进行创新创业活动。
改革考试评估内容和方式,实施形成性评价,注重对学生运用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探索并实行非标准答案试题考核。充分发挥考核与评价体系的“指挥棒”作用,引导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转变学习观念,改变学习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
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断丰富
(一)建设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必修课程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是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途径。通过创新创业类课程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创新创业的基本知识、途径和一般规律,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充分利用各类资金引入创新创业类网络课程,充分发挥网络学习资源优势,面向全校学生,开展创新创业通识教育,实现线上学习和线下教学联动机制,形成层级递进的一套完整的“慕课&微课”下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促进我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二)建设服务专业培养要求专业限选课程
各专业要根据性质的不同,充分发掘本专业创新创业的教学内容,可以侧重于创新教育,也可以侧重于创业教育。医药类专业着重强化创新教育,培育创新成果,促进成果转化,推动以专业创新成果为基础的创业实践;管理类专业侧重以创新的理念和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创办企业。学校在管理学院搭建创业教育与实训体系平台,构建多层次、模块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充分使用了知识互动、评估、角色扮演、模拟经营、竞争对抗等各种培训教育领域最新手段与技术,大大提升了学习者的学习效果。该模块包括认知创业应用、创业能力评估、商业模式应用、政策达人应用、案例达人应用五个子模块。
(三)建设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能力拓展板块
充分利用学校管理学院师资和已经购置的“尔雅通识课平台”,线上和线下有机结合,充实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内容,培养创业者解决创业中可能遇到的具体问题的能力。建设“创新创业能力拓展板块”,使有志于创新、创业的学生能够根据自身需要选修相关课程,获得相关知识,促进创新创业能力的养成。探索以任选课方式推行专业学术社团、实行科研课题开放等创新创业教育方式,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创新创业选修课课程,并邀请我校主管教学校长、主管创新创业教育校长、主管大学生创新创业具体落实工作的团委书记、针灸推拿学院院长等作为主讲人,从创新与创业的概念、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思维、创新创业的方法、创新创业成功案例剖析以及我国、我校创新创业管理制度等多角度为我校学生阐释创新创业的内涵及其重要性,从而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创新创业项目,培养其创新创业能力。
我校对学生分阶段地进行创新创业引导,现已开设必修课3门,选修课4门,累计授课160学时,修习课程学生4800余人。学校积极探索将创新创业教育分阶段、多渠道、点面结合地融入人才培养体系,着力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创业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创业与职业生涯发展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三、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广泛
(一)思维启蒙平台
为营造良好的校园创新创业氛围,培养我校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我校整合院校两级资源,促进优秀人才和创新创业成果的不断涌现,启动了“天中科技杯”学术节。学术节开展期间,我校先后组织了“岐黄雏鹰”学术科技论坛、“天中大讲堂”、科技论文写作与投稿专题讲座、科技创新基金等相关活动,人文知识竞赛、校园微视频大赛等一系列的科技创新创业活动。各学院围绕“天中科技杯”学术节主题,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分别开展了系列学术活动月活动。
(二)校、市、国家三级大创平台
学校为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创业实践项目提供便利条件,鼓励并支持学生申报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为学有余力,有兴趣进行创新创业训练的学生创造自主主持项目的机会,搭建校、市、国家三级创新创业训练平台,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显著提高,三分之一以上学生积极参与申报各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五届校级创新基金共资助了286个项目,共立项国家级项目52项,天津市级项目63项。通过校、市、国家三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驱动,推进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强化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继续遴选资助一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以增强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对科研成果进行转化,达到创业实践的目的。
(三)专业能力培优平台
依托各级各类实验教学中心、实训教学中心,不断强化中医学类学生思维能力、临床实践能力,中药类专业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护理类专业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等,形成了“德育橄取⒛芰ξ重、创新为翼”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增强学生综合能力训练的积极性,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搭建培优平台,通过培训、比赛等形式,加强学生专业思想教育、创新创业及专业能力培养。发挥各类大学生专业能力竞赛、天津市创新创业奖学金评比、“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引领作用,积极组织开展校级专业能力和职业技能竞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强化创新创业,实现赛事育人功效。
(四)创业孵化实践平台
我校“天梦”众创空间坚持“服务与指导”双项并举,是我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有效载体。学校为已入驻创业团队提供免费的办公场地和资源,发挥流动工位的作用,提供办公、培训、考核、洽谈等指导和服务。积极通过“”网站,以及“天中就创业”“天中SC?鄄DA”“创客在天中”“众创空间团队”等微信平台、QQ群,定期创业政策推广、创业活动分享、创业资源整合等信息。将优秀创业团队的事迹推荐到《天津日报》、《渤海早报》、天津广播电台生活频道《创业者说》栏目及“北方网”“滨海高新网”“今日头条”等多家网络媒体进行报道。以创业培训提升学生创业能力,组织大学生创业培训班,讲解国家、天津市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有关政策和优惠措施,传授创业的理念、基本知识和技能,近300人参加并取得了创业培训证书。举办网络模拟经营公司实训课、“大学生创业――路在何方”等专题培训辅导等培训辅导、实训实践类讲座。依托“天梦”众创空间,依托丰富的实验室资源、实验实训基地资源等突出专业服务特色,为学生提供创业成果转化的有效服务,打造了“岐承”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实现优秀学生项目成果转化。2014级硕士研究生邓忆伏创建的“恒益堂”,将中医药专业特长与日益增长的养生保健需求对接。2012级本科生马亚乐相继注册成立了“天津绿印广告传媒有限责任公司”与“天津绿印云创科技有限公司”,现已在天津市、吉林省等20余所高校校区开设直营和加盟分店。
四、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初步建成
(一)师资队伍高素质、多元化、专兼职结合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材料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对策建议
本研究认为,要提升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除了要建立完善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根本目标的创业教育体系,还可以从优化专业结构、构建课程体系、设计教学项目、强调实践训练、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师资建设、搭建校企联合平台、改革考核方式等具体方面来凸显其实践性、应用性、技术性、创新性,从而促进应用型本科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研究以应用型高校——西安航空学院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具体改革的专业方向,基于以上思路提出了一系列改进和完善的策略和构想,以期对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起到实质性的推动作用。具体对策有以下几点。
(一)建立健全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在明确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前提下,优化当前课程系统设置,结合现有的专业课程体现,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本研究在学校满足修改要求的前提下,在西安航空学院材科科学与工程2017版培养方案中,试点性开设以专业为基础的创新思维训练先导课程一门(《无机非金属材料创新研究方法导论》,24课时),开设创新综合实验一门(材料科学基础创新综合实验课),增加和改革课内创新综合实验8课时(《材料成形基础》、《金属材料》、《材料加工方法》、《航空材料概论》各2课时)。在2019版大纲中又增加校企合作的企业高工参与授课的《材料科学创新创业系列学术讲座》16课时;另外,原版培养方案中一直在实践教学板块包含《材料创新设计》、《材料创新实训》两个部分针对创新创业的环节,在新版培养方案中得用保留。至此已经形成了先有研究方法教育(创新研究方法导论),紧接理论课程中运用此方法的训练(课内创新实验),再联合贴近企业生产实操和生产需求的创新创业讲座,最后衔接实践环节的集中课设和实训,培养方案中创新创业部分的课程体系已经相对完整:有方法论教学,有对在理论知识中对方法论的运用训练,有贴合企业实操的讲座,最后再结合集中实践环节的夯实。
(二)改革创新创业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突出可迁移能力的培养
培养方案中课内创新实验的设置与专业理论知识的结合最紧密,如果采用传统的授课方法很容易沦为单纯对理论知识的重复性验证,而丧失创新创业教育的效能。改变单纯的验证性实验,而体现对理论课学习的基本原理的应用,并突出对创新思维方法的运用,一方面可以聚焦复杂工程问题,同时也可以强化双创教育。另外在实验过程中分小组进行,突出学生团队协作、沟通交流、解决问题等可迁移能力的培养。相应的在集中实践环节中,改参观实习为动手操作加分组讨论加头脑风暴,针对企业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分析讨论并实地提出整改建议,这种“问题导向”的模式进行实训,并写入实习报告。除了授课方式,在考核的时候,突出能力目标导向,综合检验创新创业教育效果。理论课程考核时考试题目增加开放类、创新论述类、举一反三类试题,没有固定答案,让学生现场发挥,根据思辨能力打分。实践类课程实行允许偏差的单一变量参数表征法,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完成任务,根据完成程度和创意效果打分,突出对创新和信息处理这两类可迁移能力的量化考核。以上所述的授课方式要求和考核要求改革已经写入新版课程大纲,并在其中有详细的量化型要求,对哪种授课方式支撑哪一个课程目标,哪种考核方式支撑哪一个课程目标都有清晰表述,深刻容易培养方案的量化产出体系当中。
(三)建立一支“数量足、理论精、实践强”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目前,我国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并没有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如何提高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并将其与实践教育、双师型教师培养相结合是本项目的一个研究重点。首先要加强“双师型”教师的人数比例,同时对全校教师进行双创培训,采用开交流报告、邀请校外专家谈创新方法做讲座、组内成员互相交流创新心得、邀请教育学专家谈创新教育等方式提高教师的双创和双创教育能力。近年来,西安航空学院在创新创业学院领导下,以“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各级双创竞赛、学科竞赛为契机,开展各种大赛辅导培训会,不仅针对参赛学生,更主要正对指导教师的能力进行培训,以此将对双创教育有兴趣也有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集中起来,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训。此举不仅使提高了学生的竞赛成绩,更有形的提升了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
(四)切实利用好校企合作平台,夯实双创教育的“转化”环节
完善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
从企业选聘了一批实践经验丰富、技术过硬、懂得管理的技术骨干或业务管理人员担任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参与实践教学全过程的教学管理、业务指导、技术帮带工作,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最后,强化社会实践,狠抓毕业论文(设计)与综合训练,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将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规定学生在校期间至少修满12个实践学分。毕业论文(设计),要求学生选题注重应用性,真题真做。每年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在实验、实习、工程实践和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中完成的比例均超过60%。依托创新创业项目,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个性的人才为目标,以培育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为主的教育。我校自2008年起建立相关专业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教育基地,并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教育基地为平台,成立了相关科技兴趣小组。为了进一步给学生的创新创业训练提供必须的条件,2011年起立项建设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至今共立项建设“创意早餐”、“电子小产品制作兴趣小组”等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十多项。创新创业项目的立项与建设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此外学校还鼓励学生积极申报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藉此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重视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科学研究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大学生的学术水平和综合素质。为了更好地鼓励学生参加科研活动,营造良好的学术科研氛围,我校从2007年开始立项建设大学生科研项目,至今立项700多项。学校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活动,参加各种科技创新大赛,激发学生课外科技创新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创新能力。近年来,我校学生在国家、省级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调研报告、科技成果、文学艺术作品共计52项,其中3篇论文被SCI、EI收录,部分学生获得国家专利。此外,学校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与行(企)业合作开展人才培养。在培养方案修定、课程设置调整等方面充分听取合作单位的意见和建议,积极探索合作育人模式,培养创新人才。学校主要加强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企业负责部分理念类课程、企业文化课程、岗前职业课程的讲授,并安排学生在企业实习,在实践锻炼中培养学生科学研究及科技创新能力。
营造创新教育环境,建设创新型教师队伍,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
建设创新型教师队伍。教师承担着创造性思维、动手实践能力,以及适应能力、独立性方面的指导和训练。因此,建设创新型教师队伍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创新型教师既要有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方法,又要有开放、动态、纵横式的知识结构[4]。我们要造就一支具有强烈创新意识、勇于探索、善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立一种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学校有计划、多途径、分层次地开展教师国内外访学、博士后研究、语言培训、学术交流、继续教育等各类培训和进修,促进教师更新专业知识,开阔学术视野,提升专业水平。积极迎合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依托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选派教师赴企事业单位、机构实践,加强创新型教师培养。重视并规范大学生竞赛活动。丰富多彩的大学生竞赛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加强各类竞赛活动的规范管理,研究并建立健全科技竞赛的保障机制、激励机制和宣传机制,营造良好的竞赛环境,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塑造良好性格特征和培养创新能力。学校以“质量工程”为依托,以创新实验室为平台,以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智能汽车竞赛、电子设计竞赛和“挑战杯”等竞赛为载体,开展各类大学生竞赛活动,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参与竞赛,是学生演练和检验专业知识水平的重要方式,是学生彰显实力的有效途径,是学生提升创新能力的良好手段。2009年以来,我校学生参加省级及以上各类竞赛项目共计43项,获省级及以上奖励共计759项,其中国家级120项,省级639项。关注并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我们应重视大学生个性的发展,给大学生充分的选择自由,努力将被动管理转变为积极的引导,将封闭式管理转变为开放式管理,将单一管理转变为综合性管理,建立健全各种制度,为创新提供广阔的空间;培养大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培养创新能力奠定基础。我校推行学分制及综合素质学分认定制度改革,实行以取得必要的最低学分和学分绩点作为毕业和获得学位的基本条件的制度;实施大学英语、计算机文化基础、高等数学等课程教学改革,实行分级、分类、分层次教学;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体育等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推进公共基础课选课制度,开设部分选修课及公共基础课的视频课程,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实施辅修专业制度和实践教学小学期制度,为学生提供更加弹性的学习空间,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开展各种科技创新活动及学科竞赛活动,为学生搭建培养创新意识、提升团队精神及锻炼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成长平台;建立健全导师制,为学生在学习、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方面提供个性化服务。
作者:范建丽 陈国平 单位:黄山学院
“十二五”期间教育部、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相继启动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已经成为在校大学生受益面最大、覆盖面最广、影响力最强的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大创项目培养了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知、迎接挑战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培养了学生严谨的学术作风,提升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促进了优秀人才和优秀成果的涌现,引导学生求实创新,增强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 大创项目开展情况
我校大创项目从2008年开始首届立项,至今历年8年,从单一校级项目层次到如今国家级、省级和校级项目三个层次,从仅有的30项校级专项资金资助到近百项省财政厅资金支持,我校大创项目在层次、数量与质量上完成了质的飞跃,成为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平台。
我校大创项目受益面广,成果丰硕。大创项目开展6年来,辐射影响学生参与创新科研项目人数达5000多人,科学研究氛围逐步形成,学生公开篇数逐年增加。刚结项的2012年省级大创项目,学生公开25篇、应用成果4项和创业实战5项。大创项目培育了省级以上挑战杯等竞赛奖项多项,2012年培养的省级大创项目《新生代农民工心理融合状况调查》获得了第十三届“挑战杯”国家级三等奖;《广东毕业季文艺策划》获第十二届“挑战杯”省级铜奖;2013年培养的省级大创项目《印先生图文快印有限责任公司创业计划》、《向阳花开网络花店》分别获首届“创青春”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省级金奖、省级铜奖等。同时大创项目培育了多篇校级优秀毕业论文。
2 存在的问题
从取得的成绩来看,大创项目已然成为我校大学生提高科研水平、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发挥潜能、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舞台,但大创项目开展过程与结项情况中反映出的问题不容忽视。
2.1 项目结项率低
调查数据难获取、数据分析结果没达到预期效果、团队凝聚力不够等困难让少数项目组产生畏难心理,项目开展动力与信心不足,导致中期检查与结项均有少数项目自动撤项或项目质量太差无法通过结项评审的情况出现。2012年大创项目的结项率仅为62.3%。
2.2 项目质量不够高
虽然有评审专家根据项目评分标准对项目质量严格把关,但从学生提交的结项成果与答辩表现来看,项目质量还是存在各种问题,比如问卷设计不够合理,数据分析工具使用不当,论文格式不规范,文章逻辑不够清晰等。
2.3 指导教师的作用发挥不充分
大创项目作为学术含量比较高的项目,涉及的专业知识跨学科跨专业,如果没有老师引导指明方向,传授专业知识,学生即使有一腔热情,项目的开展是一件艰难的事情。实际的项目开展中,由于学生没有积极主动与指导老师联系或指导老师因科研、教学事务繁忙等原因指导不够充分,以致指导教师的引导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3 对策与建议
上述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可以从项目管理的角度提出相关的建议与措施,通过加强项目管理,完善激励措施,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3.1 加强项目过程管理,突出项目育人过程
不断完善大创项目管理模式,注重过程管理,监控项目质量。大创项目实行专家评审与指导相结合的评审制度、开展教务处跟踪管理的过程管理模式。项目由“立项――中期检查――结项评审”三环节构成,各个环节均有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项目突出过程育人,实施过程评价强调选题前期研究基础、实地调研、统计分析、实践性结论,等过程;项目结项重点关注研究数据来源于实地调查、生产实践第一手资料,研究结论有一定的实践价值;项目成果要求公开,突出小论文撰写的过程规范化训练,培养严谨的学术规范。项目在立项申报、中期检查、结项论坛过程中均采用公开答辩形式过程指导,评委专家对项目选题、研究方法选择、研究方案设计等每个环节进行严格把关,根据项目特点,提出修改意见。专家指导过程相当于一堂“社会调研+数据分析+论文写作”综合性的课堂教学。
3.2 关注项目质量,实施项目动态管理
3.2.1 项目晋级、降级机制的动态管理
由于存在国家级、省级、校级三层次的项目级别,项目经费资助金额上也有很大差异,低级别的项目有强烈的意愿晋升更高级别项目。鉴于此,项目实施过程中实行项目晋级、降级动态管理,既可以激励项目组向更高的目标冲刺,也让高级别项目组为了保持原位不被降级,更加认真对待项目开展。动态管理也让项目组明白成功立项仅仅是项目组迈出的第一步,接下来的项目开展工作才是重点,不能怀侥幸心理、用敷衍态度对待。项目动态管理在中期检查时实施,由评审专家团根据项目开展情况做出优秀项目晋升和不及格项目进行降级或撤项等决定。
3.2.2 项目团队的动态管理
为了保证项目团队的构成的科学合理性,充分发挥成员的才能,保持项目团队的活力,允许项目成员变更,理由充分的条件下可以更换项目负责人与指导教师,鼓励跨年级、跨学科、跨专业的团队组合。
3.3 配套激励政策
学校制定了《广东金融学院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优秀指导教师评选办法》的有关激励措施,鼓励校内教师担任大创项目的导师,积极聘请企业导师指导学生创业训练和实践。指导大创项目完成结项的教师,学校按规定分项目级别进行奖励,并由学校颁发大创项目指导教师证书。
学校将育人成果纳入申报上一级职称申报考核评价体系。鼓励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博士以及广大教师积极参加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指导,增强指导教师队伍的质量。
搭建学生科研和创业平台,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鼓励表现优秀的学生参加校内外学术会议,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交流经验、展示成果、共享资源的机会;不定期地组织各种形式的研究方法培训班、创业培训班、创业专题讲座,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学校定期组织项目指导教师之间的交流。
【参考文献】
[1]郭莉,王菡,王栩楠.探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管理模式[J].现代教育技术,2012(06).
引言:
素质教育是一个伴随着中国教育改革过程的核心话题,作为20世纪90 年代迅速兴起的中国高职教育,是否应该成为一种素质教育?这种素质教育应该怎样构建?成为很多人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我们认为,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等职业技术应用性人才,贴近社会,贴近民生,是应试教育特征鲜明的高中后职业教育,应该成为一种素质教育。这种素质教育的核心目标就是围绕“职业素质”来做文章我们提出,新型的高职素质教育模式构架应该从组织机构改革、教学改革、综合人文素质拓展和考试考核方法改革等全面着手,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大背景下,参照国外发达职业教育经验和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打破传统教育模式,进行深度地创新构建。
职业素质是指从业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 ,通过教育培训、 职业实践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品质和能力 ,其本质属性是职业性。从企业对就业者的要求来看 ,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可分为基本职业素质和专业职业素质:基本职业素质指所有“ 职业人 ” 都应该具备的素质 ,即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 ,主要体现在责任心、敬业精神、合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专业素质;是相应职业岗位所要求的特有素质 ,即良好的职业技能。从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要素构成来看 ,可以将职业素质分解为三大构成:身体素质、 心理品质、 思想道德和人际交往能力是从业者必备的、 对职业岗位 (群 )工作起保障作用的因素 ,可称之为保障要素;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和职业反映能力是适应职业岗位 (群 )工作并支撑从业者整个职业生涯所必备的素质 ,可称之为支持要素;而学习能力、 创新能力、 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是为个体职业生涯发展、 自我潜力发挥服务的要素 ,可定义为发展要素。
一、职业素质教育的内涵与内容
(一)职业素质的内涵
1、素质
素质,包括先天素质和后天素质。毕业论文,内涵。先天素质,是通过父母遗传因素而获得的素质,主要包括感觉器官、神经系统和身体其他方面的一些生理特点。后天素质,是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而获得的。素质是在人的先天生理基础上,受后天的教育训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2、职业素质
职业素质,指从业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职业是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根本之所在,而职业生涯既是人生历程中的主体部分,又是最具价值的部分。因此,职业素质是素质的主体和核心,是人才选用的第一标准。职业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科技文化素质、审美素质、专业素质、社会交往素质、适应素质、创新素质等。
(二)职业素质教育的内容
一是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主要是政治思想、职业道德、心理品质的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方位认识人的精神素质构成。高等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性的特征,既要看其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更要看其对待工作的态度和责任心,必须强化职业道德教育。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要树立严格的纪律观念,培养良好的敬业精神。
二是高职院校的职业技能教育,主要是文化素养和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职业教育。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水平,应注重学生综合归纳能力、观察力、想象力、创造性思维、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还要进行具有现代文明素质和管理、组织才能的训练。把专业技能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起来,把专业教育与通才教育衔接起来,把应用目标与学术目标结合起来,把社会发展与个性发展协调起来。
三是高职院校的职业心理教育,主要是指与人所从事的职业匹配的心理素质教育。毕业论文,内涵。高职院校职业心理教育,旨在协助大学生解决其在职业生涯中面临的职业选择和适应问题,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理念,提高其自我决策的能力,启发他们从自身的愿望和特点出发,采取最佳的途径服务社会,并逐渐实现自我发展的最优化。帮助学生学会客观地认识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正确面对成功与失败,以积极的、健康的心态去追求职业目标。
四是高职院校的职业审美教育,主要是审美教育在职业岗位领域的延伸和扩展,是对专业技术人才在审美修养方面的特殊要求。现代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要求,已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职业岗位操作能力,而是从业素质的全面提升,它要求受教育者不仅要知识广博、技术专长,而且还要情趣高雅;不仅要学会做事,更要学会做人。现代型专业技术人才所具有的素质,包括职业技能、心理素质、职业道德、创业能力、人文素质等,其中就包括审美素质。 让高职院学生具备和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审美素质,即职业审美素质,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是高职院校的职业劳动教育,主要是与未来职业活动相关联的职业劳动意识的强化教育。强化职业劳动意识教育,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目标,也是重要内容,对学生个人的成长及发展,以及对推动和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职业素质教育的实施
(一)建立职业素质教育课程管理中心,创新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为全面加强职业素质教育与管理工作,高职院校应该设立职业素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下设职业素质教育课程管理中心,负责全校职业素质教育课程的教学管理工作。其职责,包括收集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信息,为职业素质教育课程的教学提供各方面信息参考;开展调研工作,了解校内各专业课程的设置情况及学生对职业素质教育课程的需求情况,为职业素质教育课程的开设提供依据;组织召开职业素质教育工作会议,制订职业素质教育课程管理
的工作目标和工作重点;探讨各门职业素质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和特色,建立具有本校高职特色的职业素质课程体系;负责组织召开职业素质教育课程教学研讨会,交流职业素质教育课的教学经验、教学方法,探讨推进职业素质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二)建立向职业素质教育倾斜的高等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逐步完善和创新高等职业人才素质培养模式,体现在实训模式和质量评价机制两个方面:一是从改革实习、实训模式入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工学结合”,充分实现实习、实训的最大价值。拓展“边实习边就业”、“预就业教育”的格局。在实习、实训中,将顶岗实习纳入学分制,将企业鉴定作为学分的评价依据,加大素质考核的分量,从而加强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的沟通与衔接,强化职业能力培养,最大程度地为学生的素质发展提供空间。二是探索向职业素质教育倾斜的人才培养技能评价机制,必须推行职业技能考核制度,实施“多证制”。高职学生毕业前必须通过职业技能考试,应从设备、师资、制度上保证各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至少从事一门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或专业技术水平等级的培训与鉴定,以提高高职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必须引入用人单位评价机制,把学生是否达到企业岗位要求作为素质培养的最终评价标准。
(三)加强就业与创业素质教育
高职院校根据生源结构及学生的个性特点,注重培养高职毕业生的良好就业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掌握求职的方法与技巧,提高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培养就业素质,要以就业为导向,实施全程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纳入高职人才培养计划,定目标、定任务、定措施,从新生入学到毕业离校,分阶段、分层面进行就业指导。开展多种方式的就业指导活动:利用校园媒体为学生提供就业咨询指导;办好供需见面的双向选择会;组织学生参加校外招聘活动;到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办好校园就业专门指导网站,为学生搭建网上就业指导平台;对已就业的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既为毕业生提供信息服务,又可获得第一手信息资料,用于改进就业指导工作。毕业论文,内涵。创业素质的核心是创业能力,需要创业者在青少年时代打好创业教育素质的基础,就要培养学生发现与捕捉机遇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热情。毕业论文,内涵。毕业论文,内涵。学校要设立专门的创业教育机构,建设一支有创业经验的教师队伍,加大对创业教育的投入。
(四)将企业文化引进校园
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决定高职院校的人文环境建设时,要将与学院专业设置有关的企业文化引进校园。将企业文化的精髓作为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一种源泉,高职院校的学校文化内涵与特色才能真正创立和形成。一是企业精神文化的引进,如诚信文化、人本文化、尽职文化,这是企业文化的非常重要内容。在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针对学生的思想、社会现象及热点问题,以讲座、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将诚信、人本、尽职的道理灌输到学生的思想中,培养学生的纪律观念、职业道德、爱岗敬业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二是企业管理文化的引进。高职院应将企业严密的组织纪律性、规章制度等,与学生学习及生活中的严谨态度和安全意识结合起来,建立起富有企业特色的学校管理模式。
(五)培养优秀的职业化教师
高职院校可借鉴美国,以各州为主培养职业教育师资的做法,对职业院校现有师资队伍进行有计划的送培,在校职业教育师资班学习的学员,可按照职业教育教师的特殊要求来进行培养。在课程设置上,除了专业课和教育学课程之外,还可设立有关专业教学方法及大类专业技能课程。当地政府可以借鉴日本经验,要求企业承担一定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任务,建立学校与社会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系统。毕业论文,内涵。通过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师资实现对高职
学生的高质量培养。在终身教育成为当代教育发展的潮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今天,办好高等职业教育,很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良好职业素质。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渗透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各环节上,必须高度重视、科学地实施。
参考文献:
[1]李丹,刘霄骁.大学生素质教育与学校精神刍议[J].中国水运(理论版),2006,(2).
[2]邓泽民.现代四大职教模式[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