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6 17:42:2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古诗文教学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古诗词是文化典籍的百花园中一枝引人注目的奇葩,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源。那么,如何进行小学语文的古诗教学呢?
1、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意义
中国古典诗歌是华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它以其深邃的意境、生动的形象、凝练的语言、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表现手法,在中国文坛上独树一帜,。它寓意深刻、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流淌的是祖先们沉重的生活;它抒情真挚、感人肺腑,道不能道之景,抒难抒之情;它写景自然、怡人耳目,引人遥看“西岭千秋雪”,注目“万里送秋雁”,听得“十里蛙鸣”,闻到“十里荷香”。故而,古诗词当之无愧成为小学生接触古典文学的最佳启蒙教材。加强古诗词习诵,重视古诗词教学,对培养小学生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重要地位
在颁发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简称新大纲中明确指出小学阶段古诗词的教学目标是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低年级背诵古诗词是每学年30篇以上,中年级30篇左右,而高年级则为20篇以上。新试行的《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第一学段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第二学段为50篇(段),第三学段为60篇(段)。而且在其附录的“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就有70首。可见在背诵优秀诗文总量上是相当大的,而且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古诗词的教学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在第一学段让儿童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中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而在第三学段中则要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凑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可见,小学的古诗词教学的要求提高了,内容也趋向丰富,古诗词教学的重要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1、以阅读、记诵为主的原则
语文课程标准在“古诗文阅读的评价”一段明确指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的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这就表明,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要以阅读和记诵为主,强调要有一个对古诗文阅读记诵的“过程”。
2、循序渐进的原则
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古诗教学,必须考虑不同级段学生的不同特点,采用由少到多,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即实质上讲的是语文教学中的“度”的把握问题。新课程标准对于1-6年级不同级段学习的内容和份量都有具体的要求和标准,这些要求和标准,体现明显的层次性和循序渐进的原则。
3、整体感知,把握大意的原则
在语文教学的问题上,历来都有精读、细学、扎扎实实地学,字、词、句、段、篇全不放过,全要深刻理解、细细琢磨的主张。这样做,虽然从理论上来看,能够练就学生扎实的基本功,但在实践上又往往行不通。一个人的精力和注意力是有限的,你多顾了“此”,必然将会失去“彼”,如果全面开花,处处追求齐全与完美,其结果可能是什么都追求不到,或者是得了芝麻,丢了西瓜。小学语文教学中一个很大的弊端是过于追求内容与形式的完整与完美,其结果却是完而不美……语文教学要敢于残缺、善于残缺,唯其残缺,才可能求得更大意义上的完整与完美。这句话体现了语文教学中的一个辩证法。
优秀的古诗,与语文材中其它方面的内容本来就有着很大的差异,古诗的精髓在于它的优美的意境和优美的语言。这恰恰又需要人们在诵读之时去整体感知和把握大意,因此,整体感知和把握大意,是古诗教学应遵循的又一个重要原则。
4)、科学评价、激励为主的原则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小学生背诵诗文的数量虽有一定的要求,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记忆力好的同学,背得要快些,记诵得数量要多一些;记忆力稍差一点的学生,背得速度要慢些,数量要少些。对这些情况,教师要正确对待,要承认差异,个别没有完成任务的同学,教师也要予以表扬,予以鼓励。课程标准中还提出了诵读诗文时音调、节奏、情感方面的要求,对于这个问题,教师也要灵活掌握其标准。对待读得不理想同学,教师应该耐心指导,并且还要表扬他“读得很认真”或“很有感情”等等,以此激发其诵读诗文的兴趣和信心。
1、整合资源,把握基点。
①把握同一主题的作品。在小学阶段的古诗词教材中,不少的古诗词虽然作者、背景不同,但表达的情感主题却是相同或相近的。在教学时可改变传统“逐环教学”“逐首教学”的模式,整合资源,凝聚主题,学生就能在把握基点中生情。整合同一题材的作品,以题材为桥梁,可以带领学生对比体会,加深理解。②拓展同一诗人的作品。拓展同一诗人的作品,不仅可增加学生对不同语言风格的感受力,还可加深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和对该作者写作风格的把握。
2、反复吟诵,直意抒情。
让古诗词教学弥散醉人的芬芳,’教学中就必须抓住“诗眼”和关键词句,细细品味文本,多种途径引导学生投入感情朗读,感悟文本的意义,直指作者的心灵,进而唤醒学生的心灵。重视朗读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教师要成为引领学生朗读的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让学生渐人佳境,读出层次。
3、启发想象,人境悟情。
对于小学生而言,故事在课堂教学中的魅力较大,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过程中讲故事容易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带领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注意将数学问题穿插于故事中,应用故事教学的方式开展课堂教学活动,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好奇心,进而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同时,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能深刻记忆,这有利于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回想、思考、探究,培养学生的数学知识素养。
1.2发挥教育作用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选择具有教育意义的故事,既能让学生在故事中学到相关的数学知识,同时也能让学生了解故事中所包含的故事寓意及人生哲理,在潜移默化中灌输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的思想,帮助学生在健康的环境中更好地成长。
2故事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措施
2.1注重故事的选择
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故事,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故事对小学生的影响力巨大,须注意对故事的选择。对小学阶段故事的选择,不仅要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同时还要有利于小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及终身发展。例如《葫芦兄弟》、《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等,这些故事中都含有与数学问题相关的数字,教师通过选择这些故事应用于数学教学中,不仅与学生特殊的心理各年龄特点符合,同时也能帮助小学生分清善、恶、美、丑,有利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奠定良好的基础。
2.2将数学问题融入故事中
讲故事既然当做一种教学方法应用于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学会有效将故事与教学进行有机结合,注意将数学问题融入到故事中。故事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数学问题融入到故事中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例如,教师在进行一年级加减法(10以内)的教学过程中,若简单地对学生描述“2+5=7”或“6-3=3”,然后便要求学生记住,然而这种方法不能帮助学生理解,自然是很难记忆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妨应用讲故事的教学方法,将这些数字融入到故事中,以加强学生的理解,便于深刻记忆。
2.3把握故事的讲述时机
在教学中引入故事虽然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但教师在应用这种教学方式时,应注重把握故事的讲述时机。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故事时,应结合教学课程的进度,适当选择讲故事的时机,且不能占用一节课中大部分的时间甚至是整节课的时间来讲故事。以免学生太过于关注故事,而忽略了学习。同时,数学教师还要学会灵活运用和变换故事,巧妙地将教学内容与故事结合教学内容,合理安排该课时应运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或将故事结合其他教学方式(如多媒体教学、情景教学、合作教学等)展开教学。而不是每节课都运用同一个故事、同一种教学方法,以免不能达到故事教学的目的。
2.4注意故事的创新性
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故事时,可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及小学生的心理及年龄特征,对故事有所创新。如一些故事过于深奥、冗长,教师可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将故事进行整理、改编,最后转化成一个简短精湛、易于小学生理解的小故事。而有些故事则因其普遍被讲授而失去了新鲜感,致使学生提不起兴趣,难以达到故事教学的目的,教师则应注重对故事进行创新和改编,对传统的故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教学媒体都是以物质形式出现的,教学媒体的利用效果大大高于传统教学媒体,再加上良好的学习情境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前提和基础,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维持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这种良好的学习情境正是教师所追求的。因此,我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古诗教学时,努力通过图、文、声等多种功能,给学生以适当的感官刺激,由此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如教学《枫桥夜泊》古诗时,学生还未走进教室,我便打开计算机,播放早巳准备好的软件。整个教室里立刻回荡起旋律优美的乐曲。整个教室回荡着音乐,学生们在强烈的文化氛围的感染下,产生了学好古诗的强烈愿望。
铃声响了。我站在讲台前扫视了一下教室,只见同学们静静地坐在那里,注视着我。此刻,我饱含激情地开始讲解:“说起唐诗大家都知道,它是中国古诗发展的最高峰。许多作品虽然距离现在已有千年,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中感受到中华文化那经久不衰的魅力。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这首唐诗并结识他们的作者。”学生在这种潜移默化的熏陶下,产生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这节课中,我运用多媒体技术和生动的语言,保持这种良好的学习情境,并使这种兴趣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再现诗中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诗句
诗是抒发诗人的感情的,而感情又一定要通过形象构成一种意境,然后借助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古诗中的情境,如果只依靠教师语言的描述是不够的。只有通过图画再现出来,才变得具体可见。《望庐山瀑布》,写的是诗人远望瀑布时所见的壮丽景象,歌颂了祖国的河山,把美好的想象与现实的景物极其自然地交融在一起。教学时,我让同学观看录像,瀑布在山顶上飞流而下,水珠进溅,水雾蒸腾,阳光一照,呈现出一派迷迷蒙蒙的紫色。陡峭的山崖;长垂的瀑布、飞溅的水珠,庐山瀑布的全貌便呈现在学生的眼前。至此学生对“紫烟、挂、飞”等词的意思有了感性的理解。从而使学生深探地体会到诗句虽短,但诗人却把瀑布的气势写到了极至!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由此激发学生热爱古诗,热爱祖国的壮丽河山。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朗读训练,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古典诗歌由于其艺术形成的特殊性,也就具有了语言、音乐、绘画、情感多种因素的美。在挖掘这些美的因素时,多媒体技术有着强大的、无可比拟的优势。古诗押韵合辙,节奏鲜明,读起来琅琅上口,悦耳动听,呈现出抑扬顿挫的音乐美。然而要想把古诗读出韵味来,也并非一件易事。因为诗歌是想象和激情的语言,贯穿其间的往往就是“情感”这条看不见的线索。那么在帮助学生读懂诗句的基础上,我们就要通过朗读体会诗的节奏、诗的韵律,培养学生的语感,使他们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一、课堂教学质最测评综述
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是课堂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对照教育目标的评价标准,对教师教学效果、完成任务等情况进行科学分析的综合过程;也是对教师实际课堂表现与理想目标作比较的过程。向课堂要质量,是广大教育工作者追求的目标。因此,如何有效地利用有限的教学课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显得十分重要。课堂教学质量是教师、学生、教学管理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但教师的作用是最主要的。大多数学校在期中及期末的时候都进行教师的教学质量测评,旨在了解学生对老师课堂教学的评价,能够对以后的教学活动进行改进,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二、测评对象和方法
(一)测评对象。选取云南财贸学院统计与信息学院2004-2005年上半学期任课教师为测评对象,其中任课教师为28人,课程为20门,收回有效问卷2954份。
(二)测评方法。采用云南财贸学院编制的咤教师教学质量测评表》问卷。测评指标体系共包含授课内容、专业知识、教学态度、教学技巧、能力培养等五个基本的测评指标,要求学生根据听课的实际感受,在描述结果的相应栏目中选择一项(例如:指标有1,2,3,4,5个分值,五分是最高分,依此类推),每项得分越高,说明对教师教学评价越高。测评过程在老师的监督下,学生进行无记名的打分。
(三)数据处理。所有数据均采用计算机软件SPSSll.0进行处理。
三、统信学院学生测评教师教学质
(一)统信学院的大多数教师是敬业的,有较高的业务能力,是合格、称职的教师群体,总体上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质量是满意的。测评本学期上课的全院教师有2882人,全院的平均分是81.29分,优秀(85分以上)占39%,良好(75一85分)占50%,合格占4%,不合格占7%,在学生人数日益增加的大负荷工作压力下,优良率依然达到了89%;这表明统计与信息学院教师整体的教学水平较高,并且在不断的提高。
(二)授课内容、专业水平、能力培养、教学技巧、教学态度的五项指标平均得分是81.29分(4.1),从得分上可以看出学生对统计与信息学院教师教学情况的评价处于较高的水平,对老师的教学是基本满意的;然后,分别从各项指标的得分来看,学生对教师在不同的指标(授课内容、专业水平、能力培养、教学技巧、教学态度)上的看法上是不一致的。其中,得分最高的是“教学态度”这项指标,得分是87;其次是“专业水平”,得分是84.6;再次是“授课内容”,得分是81.8;然后是“教学技巧”,得分是76.8,最后是“能力培养”,得分是76.2。这表明学生对老师的教学态度总体上是满意的,但是对自身的能力培养感觉到有一定的欠缺。在各项指标的方差中,“教学技巧”的方差是最大的,这说明学生对教师教学技巧的评价差异较大,教学技巧没有做指标的细化,可能是由于学生们对指标的理解不同而造成的差异(见表)2。但是,这样的评价情况是否可以准确和真实地反映教师教学质量的情况才是我们最关心的间题,下文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对此进行分析。
四、学生测评中存在的问题及统计分析
(一)不同班级的学生对同一位教师讲授同一门课的测评结果差异的原因分析,现在就统计与信息学院随机选取三位教师(甲、乙、丙)对其教学质量测评进行方差分析(见表3、表4、表)5,他们同时对不同的班级讲授统计学,由于这些班级人学时以相同的标准录取,故可以认为这些班级的学习成绩、知识水平、学习能力是一致的。如果学生对老师的评价是客观的,那么这些班的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应该是一致的。
我们看到授课内容、专业水平、能力培养、教学技巧、教学态度的指标经过差分析得到的F的值对应的概率都小于0.05,故可以认为在五个指标上学生对老师的看法有着明显的差异,换言之该位教师所教的两个班的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有着明显的不同。
我们看到的指标经过方差分析得到的F值对应的概率小于0.05,故可以认为在五个指标上学生对老师的看法有着明显的差异,换言之该位教师所教的三个班的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有着明显的不同。
我们看到的指标经过方差分析得到的F的值对应的概率小于0.05,故可以认为在以上五个指标上学生对老师的看法有着明显的差异,换言之该位教师所教的三个班级的学生对同一位教师讲授同一门课的评价有显著的差异。
从对三位教师测评结果的统计分析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同一位教师讲授同一门学科,不同的班级对其评价是显著不同的,可以说是存在明显差异的。不同班级对同一位教师讲授同一门课程的教学质量评价出现较大的差异,但是一位教师在授课内容、专业水平、能力培养、教学技巧、教学态度上应该是一致,不会因为班级的不同而产生明显的差异;因此,可以看出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并非如我们预期的那样客观,学生做出的评价除了对老师教学因素的评价外,可能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不同班级的学生对教学质量测评的重视程度,不同班级学风的情况,学生可能对年长的教师、职称较高的教师比对年轻、职称教低的教师的主观感觉要好,还有学生对教学生动形象的教师的感觉要好于讲授枯燥学科的教师等其他原因的影响,使得学生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产生了偏差。
(二)学生对担任文科及理科教师侧评结果差异的统计分析。如果学生对老师的评价是客观的,那么对担任文理科教学的教师的评价应该是一致。现在将20门学科中,把计算为主及较抽象的学科定为理科,把描述性较强的学科定为文科,对其进行单因素的方差分析。F值及所对应的概率值是0.000,0.712,0.672,0.000,0.000,在授课内容,教学技巧,教学态度的指标上学生对老师的评价有着显著的差异,也就是说学生认为担任文理科的老师在授课内容上,教学技巧,教学态度存在明显的差异。我们可以看出,对理科老师的五项指标的得分值都小于担任文科老师的五项指标上的得分值,也就是说学生对文理科老师的评价存在明显的差异。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学生对文科老师的评价要高于理科教师。
显而易见,文科学科性质决定其适合阅读,讲授起来比较形象生动,易于接受;而理科相对阅读起来比较困难,讲授起来也枯燥无味,不易于理解和接受;大多数的学生很自然地对文科产生了比较大的兴趣,对理科产生了一定的排斥情绪,这种主观的感觉自然会影响学生对老师教学质量测评的评价结果。
(三)除了以上两个方面,造成学生测评出现偏差的还有一些其他的原因,比如:不同年级的学生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是不一致的,高年级的学生对测评内容的理解要明显比低年级学生特别是刚人校的低年级学生准确。
五、完善学生测评教师教学质且的对策
(一)进一步改进测评的指标体系。学生对教师教学质量测评是学校对教学质量的检验,也是学生对教师教学的反馈意见,这个环节相当关键,不能忽略,应该继续加强。但是如何使教师教学质量测评能够达到真实地反映教师的教学能力是相当关键的。我们需要完善教师教学质量测评表的指标体系,建立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指标体系。由于学生对指标的理解各不相同,出发点也不相同,所以建立二级指标相当关键。经过建立二级指标,避免了学生对指标的理解不清所造成的误解,而且一旦出现问题也可以很清楚地知道原因所在,不会片面认为教师的教学态度差,而是可以找到具体的原因,使教师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对症下药,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此外,专业水平这一指标也不太合理学生的知识结构及深度是有限的,他们还不具备对教师的专业水平进行合理的评价,这项表达成为反映教师是否就本课的内容进行讲授,教师是否就相关知识进行专业性的拓展和延伸,教师上课是否经常出现专业错误等情况的指标。这样学生可以较客观地完成测评表的填写,避免了学生对指标主观判断造成的错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的基础。”素养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里有量的积累,“课标”中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应背诵240篇诗文,九年课外阅读量达以400万字以上。学生是最可塑的诗人,教师要着力发现培养。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文学气质,诗学素养。《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语感强调了个人经验,个人感悟,个人语言修养。语感从何而来,古诗词则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好教材。我们培养的学生不是无情物而是有情人,他应有健康的人格、丰富的情感世界和艺术想象力,而非麻木冷漠之人。他不一定像林黛玉那样望月垂泪、见花生情,但也是一个内涵厚重,情感丰富的人。因此在大语文观理念的指导下,古诗教学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文学气质,诗学素养,对语言文学的敏感力,洞察力,使学生徜徉在文学的海洋中,领悟语言文字之精妙。由于古诗短小精悍,有好些诗在孩提时代学生已会背诵,教师应充分利用孩子已有的积累,加以引导,激活兴趣。如鼓励学生主动背诵,开展“每日一诗”活动;偶有学生用上一、两句诗词,大加褒扬;采用讲诗词故事,诵诗接龙,出游诵诗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背诗的积极性,开展诵诗擂台赛,评选背诗小能手。
二、淡化诗意,品析诵读,尊重个性化理解
一首古诗,诗人在创作时,有它特定的时代背景,不同的人,读它会有不同的见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如果把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学生是不对的,也抑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由于每个阅读者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千差万别,这就表明,阅读反映学生个性心理的行为。教师不能以自己独白式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诗意的理解,只要学生借助注释大体理解即可,在诗意理解上要充分体现并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但是诗人寥寥数语要表达的情怀却在字里行间,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这种意境美最好的表现方式,是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诗情画意尽在学生脑海中。如何去展现,诵读是最好的方式。只有有感情地诵读,才能体会出诗的真味。如《泊船瓜洲》中的“一水”“只隔”“又绿”“何时还”等,都表达了一种浓烈的思乡情,学生通过品读理解,进一步体会到诗人思乡心切的心情,此时,再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与诗人产生共鸣,这诗与情,情与境的交融,则是古诗教学的最高境界,也才能使学生领略到古诗词独特的艺术魅力。学生吟诵诗文,抑扬顿挫,韵味无穷,不仅可以感受到汉语言的音律之美,诗文意境之美,形象之美,还可以积累语言,受到熏陶感染。
三、多元教学,渲染意境,入情入境
诗中有画,画中有情,诗歌是艺术创作的结晶,它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要让学生领略到这妙不可言的意境美,是古诗教学的难点,因此这就要靠语文教师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古诗教学丰蕴起来。好的语文课是一首优美的散文诗,好的古诗教学同样给人带来艺术的享受,令学生回味无穷、余音绕梁。例如,教学中师生依靠诗意情境作画,教师的深情范读,相配的古典名画,师生诵读时配以古乐激情,欣赏现代作曲家演绎的古诗词等等,都能让学生体会到诗文中的诗情画意,激起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敬仰之情。教师只有通过多种手段、媒体才能使学生跨越时空,捕捉到古人那悠远、空灵的气息,陶冶情操。古诗词讲究格律,字斟句酌,值得推敲,通过品评、诵读,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习作品质。如有表现诗人才情的“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那种一气呵成,畅快淋漓的美感,这和杜甫立志“语不惊人死不休”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分不开的。也有体现诗人字字推敲、锲而不舍的千古佳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教师引导学生赏析、品味的过程,也同时是向诗人学习习作的过程,这些隐性学习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品评、鉴赏的能力,将使他们今后的语文学习受益匪浅。
(一)课堂教学中民俗文化因素的渗透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基本由文学史和作品选两大部分组成,具有相对固定的特点。从先秦文学、秦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乃至唐宋元明清文学,这些文学历史的脉络基本不变,教学的内容无非是文学史中重要的作家作品及文学流派等内容。相对固定不变的教学内容若要讲出新意和变化,只能依赖于评价视角的转换和改变。而民俗文化因素的渗透与运用就是一种新的评价视角和教学思路,不仅能揭示出古代文学的内在文化含义,同时更为重要的是从民风民俗视角切入教学,才能有效地消除学生的认知断层,从真实的文化氛围中领会作者的思想和创作意图,得到真知和教育。民俗文化的内容丰富繁杂,需要教师结合古代文学授课内容加以整理和挖掘,再配以课件、图片、实物等教学手段,全方位展示。
1.对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民俗文化因素的还原揭示讲授者能否对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民俗文化因素进行准确还原和揭示,首先关系到对作品的正确解读。尤其对于古代诗歌来讲,其蕴含的民俗文化因素往往不着痕迹,讲授者若昧于当时的风俗民情,难免有郢书燕说之失。如唐代诗人苏味道《正月十五日夜》中的名句“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讲授者若不了解“星桥”为古代元宵节期间令人观赏的灯的名称,就会想当然地认为是被灯装饰的河桥,其实星桥即是一种灯的名称。《云南府志》云:“元宵赏灯张乐,列星桥火树于道。次夕长幼挟游,爆竹插香于其处,相传以为祛病。”《宛平县志》也云:“元宵前后,金吾弛禁,赏灯夜饮,火树银花,星桥铁锁,殆古之遗风云。”可知这两句就是描写元宵节灯火的盛况,与真正的河桥无关。由此看来,古代文学教学应关注民俗资料,这样才能保证讲授知识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其次,对古代文学作品中民俗文化因素的还原和揭示还关系到对作品的深刻理解。古代送别诗词中“杨柳”意象的解读和分析,讲授者通常也会提及古人因“柳”“留”谐音而折柳赠别这一风俗习惯并解读出该意象所蕴含的留念、惜别涵义,但仅仅停留在此就忽略了“杨柳”意象的其他文化内涵,从而也失去了对作品进行深层次理解的机会。笔者并不满足于“折柳赠别”这一民俗行为的介绍,而是通过引用各种文献资料进一步挖掘这一意象的深层文化内涵。如贾思勰《齐民要术》有记载:“正月旦,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代段成式《酉阳杂俎》也谈到“三月三日,赐侍臣细柳圈,言带之免至毒”;体现佛教教义的《灌顶经》中述及禅拉比丘曾以柳枝咒龙,观音佛以柳枝沾水救助众生。受此影响,中国民间称柳树为“鬼怖木”,认为它有驱邪保平安的功能。尤其在唐代,围绕“柳”展开的民俗活动已经非常丰富,如在门首屋檐插挂柳枝,头上身上佩戴柳枝以及折柳枝送别等等。正是民间社会赋予“杨柳”的特殊文化功能及各种与杨柳相关的民俗活动,使这一意象不仅蕴含留念、惜别的含义,更蕴含着“驱凶求吉”的文化含义,积淀着深层的民族文化心理,从而成为送别诗词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大意象。再如讲解李白《子夜吴歌》中的“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或杜甫《秋兴八首》中的“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可以适时地对诗句中的“捣衣”民俗进行还原:“捣衣”既不是捶衣,也不是缝衣,更不是洗衣,而是古代的一种生产民俗,具体来讲就是衣服缝制前的一种特殊劳作,把衣料放置在砧石上用木杵捶捣使之平软便于缝制。同时运用多媒体播放唐代画家张萱的《捣练图》,其画面展现的唐代妇女捣衣情景和捣衣工具形制会让学生对捣衣民俗有更直观的印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捣衣多是民间女子为征人备置寒衣,常与政局动荡、战争频繁息息相关。战争越频繁,征夫越多,需为征夫制作寒衣而“捣衣”的现象越普遍,从而出现诗句中描写的“万户捣衣声”“寒衣处处催刀尺”的典型情景。在此情况下,学生自然会深刻理解作品所隐含的征人思妇的思念之情、盼归愿望以及对社会动荡、战争频仍厌恶的复杂情感内涵。总而言之,这种对作品中民俗文化因素的还原与揭示,不仅能有效消除学生的认知断层,开拓知识视野,更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阐释文学现象,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从民俗文化视角对古代文学史相关问题的阐释解读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内容除了历代重要作家作品的解读外,还包括各个时期文体样式、文学思潮、重要流派、文学传播及接受等相关问题的阐释与分析,这是文学史部分的重要内容。许多讲授者在讲授文学观点时容易流于单调、教条,使之枯燥、空洞,极易导致学生学习倦怠。如果能从民俗文化视角对相关问题进行阐释和解读,讲授效果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比如讲解元杂剧这一文体时,都会提到其情节结构的大团圆模式,但多数讲授者在此并没有深入挖掘这一情节模式形成的深层原因和蕴含的文化意蕴,学生也只是机械性地记住了这个观点而已,对此并没有很深的体会。倘若对大团圆模式的成因能从中华民族崇尚圆满的世俗心理、讲究因果报应的民间信仰等角度进行阐释解读,讲授效果会得到很大的提高。这样从民俗文化视角所做的阐释和解读,不仅可以深化学生对文学史基本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对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开阔视野,实现学习广度与深度的有机结合也不无意义。
(二)实践教学中民俗文化因素的应用一直以来,古代文学课程偏于理论教学,疏于实践教学的状况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该门课程教学效果提升的瓶颈。在此背景下,如何增强古代文学课程的实践性,更好地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就显得刻不容缓。笔者在该门课程的实践教学中,也尝试从民俗文化角度进行切入,注重民俗文化因素的应用,不仅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更有效提升了实践教学的效果。
1.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活动众所周知,兴趣既是学习的动力和内驱力,又是激发学习者创造性思维的催化剂。故而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常常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成为课程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文学课程的实践教学也常常采用这一形式,只是如何运用该形式并取得相应成效需要教师提供视角和思路并精心组织。长期以来,笔者从民俗文化视角切入,围绕“古代文学与民俗文化关系”之思路,有组织、有目的、有秩序地开展了相关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取得了一定成效:“有组织”指的是在笔者带领和指导下利用qq群成立“古代文学与民俗文化”群,学生自愿加入,建立兴趣小组;“有目的”指的是群中话题讨论和活动开展都是围绕“古代文学和民俗文化”相关问题进行,如让群中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分门别类收集整理与古代文学作品相关的民俗文献、民俗图片等古代民俗资料或描写反映民俗文化生活的古代文学作品;“有秩序”是从收集整理到分享再到问题讨论,有条不紊进行。时至今日,在qq群空间已经了兴趣小组所收集整理的与古代文学作品相关的农业生产、日常饮食、文房四宝、工艺器用、花卉草木、岁时节日、游艺娱乐、巫卜信仰等古代民俗资料和民俗图片,以及古代民俗诗词若干首。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对拓展古代文学的学习空间以及提高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实践能力也不无意义。
2.进行科研活动训练一定程度的科研训练,不仅有益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有利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所以大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活动,进行科研训练已成为高校实践教学环节的基本要求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要途径。鉴于此,笔者在古代文学课程的实践教学中非常注重对学生进行科研活动训练,可以说是上一阶段活动的自然延伸和拓展。在经历了一系列“古代文学与民俗文化”兴趣小组活动之后,学生在产生浓厚兴趣的同时必然会对相关问题有进一步探究的愿望。这时笔者就会围绕他们提出的问题与之商讨选题,提炼角度,开展研究,并进行论文写作。经过这些科研活动的训练之后,学生已先后写出《唐诗中的冬至节民俗描写》《唐代婚恋民俗诗代表作品举隅》《古代节令民俗诗词在当代生活中的价值和意义》等选题较小而不乏新颖、且适合本科生写作的小论文。更为重要的是,这是学生真实参与体验的科研活动训练,再没有其他活动形式能比这种真刀实枪的训练过程带给学生的获益大。
一、教学反思,认知提高
现在的高中生学习生活中我们往往会看到,在早读中,从教室中传来阵阵的读书声,并不是读有关语文的文章,而是在读英语。在平常的学习时间分配上,英语学习的时间也是远远大于语文的学习时间,但是从考试的分值来看,英语和语文的分值是一样的,从这可以看出,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的教学中,语文学科往往被看成不是很重要的。在现在的高中各科学习教学中,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受到很大的冲击,尤其是古诗文,学生对其缺乏兴趣,教师在教学中也是忙于归纳其他的考试重点,缺乏对此的认真教学,把古诗文定位在了死记硬背,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而学生也仅仅只是记住,并没有真正理解其中的意思。古诗文是古人智慧的体现,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现在高中语文课本中,古诗文的篇幅占到了总文章数的百分之四十。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提高对于古诗文的认知,把它放在比较重要的位置。教师注重教学方式的变化,学生改变学习态度,把这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二、激发兴趣,克服被动
现在高中的古诗文教学中,大多数教师的教学方式是对于古诗文本身字词的解释以及对于诗句艺术手法的赏析,学生也只是被动地接受这些,但是对于为什么这样子赏析却不懂,不去探究蕴含在其中的思想和感情,其实在高中课本中的这些古诗文,大多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古人智慧的结晶,都蕴含着博大的人生哲理。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忽略学生的接受程度,只是一味地要求死记硬背,而不是让学生理解其中蕴含的意思;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中也不会自主地去探求其中蕴含的思想,缺乏对于古诗文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应该尝试去激发学生对于古诗文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克服被动的学习。
三、注重积累,自主探究
课堂教学中,深入浅出地让学生了解古诗文其中所蕴含的思想和感情,在课后,让学生慢慢积累和关注有关古诗文的信息,慢慢地培养起学生对于古诗文的兴趣,让古诗文成为学生的朋友,让被动的接受变成主动地去探究古诗文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感受古诗文所带来的思想情感。
古诗文的教学不仅仅是对于语文教学,它其中也蕴含着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的传承,在教学中,应该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将其与其他的学科联系起来,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在思想及文化上进行充实,完成自我学习的人格升华。
将童话故事(如“画中人”)客串于拼音教学,能使枯躁的拼音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如P36那幅图的教学可以这样进行:
1.在一张神奇美丽的画中,有许多可爱的音节娃娃,它们一个一个地走下来,帮助我们学习拼音来了。你知道他们叫什么名字吗?(生一一读),师粘贴在黑板上。2.现在它们该回家了。可是,它们来得太急,忘记了回家的路,你们能帮助它们找找家吗?你是怎样帮助它找到的家?(训练生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3.画中音节娃娃回到家后,这幅画就挂起来了,画上变得热闹起来。你能想象出五个音节娃娃在一起发生了什么故事吗?(生展开想象编故事,学得兴趣盎然。)
二、移花接木——插入新闻
10月8日,是中国队阿曼队进行足球出线比赛,也是全国球迷瞩目的一场球赛,中国队以1:0提前两局获得出线资格。第二天上午学拼音部分P36~-二、三两题。在复习声母/顷序的基础上,我将这则新闻巧妙地插入这两道题中,丰富了学生接收的信息量。我是这样穿插的:1.声母妈妈都是球迷,字母王国的国王为她们买了23张球票让它们有顺序坐在体育馆的座位上。先帮国王点点名,看看是哪些声母妈妈迟到了?(生口头填空)国王请你们再帮一下忙,给这些迟到了的声母妈妈照张相片,曝一下光,你会吗?(生填进所缺声母)2.师:中国队终于以1:0大获全胜,提前两局出线。到2002年,我们男足终于可以冲出亚洲,参加梦寐以求了四十多年的世界杯足球赛,23位声母,既兴奋又激动,她们快速冲到绿茵场上,站成这样的队形,以特有方式庆祝。(生问:为什么这么乱?)我说:乱吗?按它们排列的顺序描出这根带子,你就可以发现他们庆祝男足出线的特有方式。(生快速连线)一学生叫起来:啊,她们站成了一头大象的形状。大象正摇旗高喊:中国出线了!
故事编到这儿就结束了,可学生的情绪还沉浸在与声母妈妈一样的激动兴奋中。他们激动地回顾了昨晚观足球赛时家人的表现和自己的感受,非常自然地受到了一次爱国主义的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3-0-01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精粹,代表了文学艺术的最高水平,是古典文学中最为精彩的一笔。中学是接受母语教育、接受民族文化熏陶的重要阶段,如何让学生从中获得丰富的感受、汲取精神的养料、提升其鉴赏水平和审美情趣呢?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其重要性,要求学生理解和准确背诵名篇或名句的同时,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自己的感悟,最终到达运用古诗词的层次。
一、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
虽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的地位毋庸置疑,但教学现状却并不令人满意。我国优秀的古典诗词作品浩如烟海,但对中学古诗词教学却很少有系统的研究,学生对学习古诗词普遍缺乏兴趣,部分学生感觉到很难体会老师所说的古诗词中的“美”。中考对学生学习的导向作用极其明显,许多同学只是“诵读”。一些学生认为存在理解上的障碍,觉得背诵大量的古诗词是一件很枯燥乏味的事,很多学生除了用以应付考试外,不能学以致用。
二、加强学生主观体验教学的必要性
读者的主观体验和认识是诗歌鉴赏的主要环节,古诗词讲究语言的凝练、含蓄,追求“韵外之致”,“味中之味”,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中国古典诗词的特点决定了对它的鉴赏要求读者的积极介入,因此,鉴赏古诗词,必须要求审美主体深入其中,并且要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因此,初中教师不仅仅要在古诗词课程中把作品的光彩呈现给学生,还要注重渗透鉴赏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渐掌握基本的鉴赏方法,这样才能把诗歌教学落到实处。在引导学生赏析古诗词的时候,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鉴赏能力和自我学习的能力,不断拓展阅读视野,把学生的审美潜能转化为现实的审美能力。
“感悟”是较高层次的教学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增强自己对作品的主观体验,这也给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很大的自由度。
三、加强学生主观体验的教学模式探究
在初中古典诗词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加强学生对作品的主观体验,即感悟古诗词的形象美和诵读。
1、结合生活,感悟古诗词的形象美
中国古典诗词凝练、含蓄,语言富于形象性和表现力,诗(词)人往往是以某种隐喻象征的方式来表达他对宇宙、社会和人生的感悟与体验,欣赏者需要调动的是经过长期相关审美实践后形成的一种能够敏锐感知作品形式美和形象美的能力。
因此,教师要在引导学生进行审美实践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让学生不断积累相关知识和有效的生活和阅读经验,提高他们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使他们能顺利进入审美过程,并产生较高的“阅读期待”。
在陆游《游山西村》一诗中,其中“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句就给呈现了鲜明的村落美景。在教学,我让学生扣住“暗”和“明”两个字来体会诗句所描绘的优美的画面,并结合身边农村的见闻,写一段赏析文字。作为农村的孩子,学生们很容易理解了诗词的意境和美,浓郁苍翠的树林重重叠叠,耀眼的野花点缀其中,而临近的村落就在这片浓郁中和炊烟中若隐若现,并写出了很棒的赏析文字。在解析学生理解时,我把诗词中两个重要的关键词,“明”和“暗”点出来,一明一暗,看似普通,却让人有意境鲜明、豁然开朗的感受,作为对孩子们自己结合生活理解的补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充分体验了诗歌语言所表现出来的画面美,更感受到了家乡农村的真实美。
2、放声诵读,领会作者思想感情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诵读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它在语文教学特别是古诗文的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对于许多浅显而意蕴丰富的古诗词,古诗文的诵读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对于作品,通过诵读语文素养得以提升,对学生的人格境界、审美情趣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学生通过诵读古诗词,能产生较强的主观体验,教师只需加以适当的点拨。
二、依据诗歌是情感与认识相融合的特点进行审美教育
情感性是美育的最显著特征,也是诗歌最突出的特征。所以教师对古诗的教学,也要抓住情感这个关键。例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一诗,全诗不见一个“喜”字,却也处处充盈喜意,一、二两句中的“知”和“乃”字,用得恰到好处,诗人喜雨的心情跃然纸上。三、四两句,“潜”字和“细”字都用得生动、传神,最后六句集中写“夜雨”。教师要充满感情,声情并茂地把诗人流离转徙开始在成都草堂定居两年亲自耕种、与民交欢、钟情春雨的感情传达给学生,使之与诗人的感情产生共鸣。美与情感相伴相随,从本质上说,美育即是情感教育。美育一方面能使学生达到“情动而辞发”;一方面又是对学生进行德育与智育的方法。在《竹石》这首诗中,诗人巧借岩竹表现出刚正不阿、铁骨铮铮的骨气,也是对阿谀奉承、溜须拍马等俗见的藐视。因此对诗中的“咬定”一词分析就要充满感彩;“千磨万击”写出竹子坚韧无畏,从容自信的神态,这也是作者不畏权贵、嫉恶如仇的化身,只有如此浸染感情的分析,才能赋予古诗字、词、句教学以美的感受、欣46页)赏和创造。
三、围绕诗歌愉悦性与理性相统一的特点进行审美教育
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美育占有重要地位。美育具有愉悦性,学习、欣赏古诗,除了接受理性的教育之外,更主要之处还在于古诗能给人轻松、愉悦的感染力。审美是一件非常轻松、愉悦的事情,总是在美好的事物中进行,没有半点牵强,完全是解放的、自由的。翁卷的《乡村四月》细腻传神地描绘了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绿原、白川、子规、烟雨,这些色彩明亮的景物交相辉映,令人应接不暇,美不胜收。“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在这两句中,诗人着力抓住这些景物,静动结合,给人一种无尽的享受。体悟这些诗句,要诱使学生展开想象,美丽的江南水乡到处是一片片欣欣向荣的景象,置身其中,如在画中游玩,欣喜之情油然而生。而在后两句诗中,诗人紧紧抓住了在田间辛勤劳作的农民形象来描绘。这与前两句交相呼应,给人以审美感受。理解了这些深层的内涵,学生会流连在江南水乡里,尽情品味草木茂盛、波光粼粼、烟雨蒙蒙、采桑插秧的乡村风光,舒缓了心绪,荡涤了心灵,愉悦了身心。内容与形式既辩证又统一。古诗的美育除了内容美之外,也有形式美。古诗的形式美是由语言、韵律、节奏等综合而成的一种表现形态美。教学中教师必须体系掌握,否则就难以得心应手。
总之,古诗的美寓于形象之中,古诗的美寓于情感之中,古诗的美寓于愉悦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古诗文中充分感悟其特有的魅力,逐步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作者:陈钢强 单位:莆田市实验小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如教学李白的《赠汪伦》时,可先讲述汪伦用计诚邀李白到桃花潭做客———汪伦是当时有名的歌手,隐居在安徽泾县西南的桃花潭畔,对李白佩服得五体投地,日夜吟诵他的诗。有一回,汪伦听说李白来了安徽,就修书一封。信中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早知汪伦是一方豪士,便欣然前访。见面后,李白方知“受骗”:所谓桃花,只是桃花潭,并无“十里桃花”;所谓“万家酒店”,只是店名,并无酒店万家。但李白哈哈大笑:“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于是,两人结为金兰之好。临别时,李白即兴写下七言绝句《赠汪伦》。———这个故事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赠汪伦》一诗的兴趣。又如教学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就可采用设悬念的方法———古代有位大文豪写了一首七绝,在诗中直接将西湖比作美女西施,这位大文豪是谁呢?这首诗叫什么呢?是怎么写的呢?再如教学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可从“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句千古佳唱着手,激疑设趣,从而引导学生欣然诵诗。
采取“引趣”之法,促使学生兴趣倍增,情感激荡,再引导他们学习全诗,教学效果往往会出人意料。
二、课中“持趣”
古诗距离现在毕竟时代久远,兼以“文约而意丰”,课堂教学时间一长,多数初中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不由得会淡化,他们的大脑皮层会进入暂时抑制状态。叶圣陶曾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此时,教师如果注意学生心理、态度和情感的变化,采取放录像、赏图片、配音乐、想画面等手段,努力扩展学生的想象,维持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就会有意外的收获。
如教学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当学生了解全诗大意后,笔者设计道:如果你是一位摄影师,根据《钱塘湖春行》的内容拍摄西湖风景你决定选择哪些镜头?(如果指导细一点,可以再加一句:“比如哪些水,哪些景,什么样的人,等等。”)待学生各抒己见后,可播放一段配有音乐的西湖风景录像供学生借鉴。再如教学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当学生弄清颔联和颈联的禅意后,他们学诗热情有所回落,这时可设置配音乐这一环节,以延续学生的兴趣。
课文“持趣”的方法是很多的,教师只要能够合理运用,就能使学生的学诗兴趣保持下去,从而以饱满的情绪投入新的学习。
我国古诗词的首要元素为景,其次为情,在景与情均具备的情况下,进入古诗词主题的描述。由人人都可以随口朗诵出的《静夜思》,到婉转拗口的《离骚》,无一不是诗人或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的情境之下迸发出的情思或心绪。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们也要着重注意古诗词中的景,根据景思考其代表的意象,从而进行更深层的情的表述,情的认知,进一步把握诗的主题。
以李白的《蜀道难》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由景至情,再至主题,对此逐步分析。教师可以在教学时先利用多媒体展现“蜀道”之景,并且从诗词中,找出“鸟道”“天梯石栈”“黄鹤之飞”等意象,在学生脑海中勾画出一副雄浑壮阔,又危险之极的蜀道之景,为诗人所表现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进行铺垫和陈述,从另一方面领会到诗人借蜀道之难抒发人生艰难的愤懑之情。
在了解了古诗词的基本含义之后,教师可以通过介绍诗人的人生历程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从诗人的角度出发,对诗词进行更进一步的认识,帮助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该诗词。仍然以李白为例,众所周知,李白虽才华横溢,但是仕途坎坷,他早年奉召进京,曾有过一段十分风光的时日,曾让高力士脱靴,杨贵妃研磨,但奈何最终造奸人所害,仕途不得志,满腔热血被浇灭。于是肆意游玩于山水当中,放浪不羁,满怀浪漫情怀的同时有着压抑与心底的壮士未酬。以景入情进一步对主题进行分析,可以帮助学生全面认识诗词,认识简单的文字背后所蕴含的丰富内容,以提高学习效率。
二、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讲解古诗词的基础知识
时代在不断改变,国家对人才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因此教育模式也应该随之发生新的改变。在新课改中,国家教育提倡学生的全面、自主、个性发展,即提倡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被迫学习的境况。这一方面在讲解古诗词的基础知识中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古诗词虽然十分美好,但是其语言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的差别很大,稍显枯燥的基础知识教学时常难以被学生理解掌握,因此教师必须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在课堂中自主学习相关知识,从而获得教学中质的改变。
三、以朗诵吟哦的形式从不同角度欣赏古诗词
在古代,众多诗词都是与朗诵吟哦相匹配的,其中的抑扬顿挫、高低起伏为诗词带来了与众不同的魅力。将其运用于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有利于学生培养古风之气,并且体会其中的深刻情感。与此同时,应试教育制度要求学生能够完整地默写出教材上的诗句,并且通过教材学习,从而对课外古诗词进行赏析。
这无疑要求学生对古诗词进行死记硬背,在多次循环重复之下,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情绪,十分不利于古诗词的教学,因此教师必须另辟蹊径,采取有效有趣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认识到古诗词的魅力,而朗诵吟哦就是其中十分有用的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