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6 17:42:5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创新产品设计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2材料设计特性再认识
程式化的应用方式源于人们对材料陈旧而僵化的认知,因此必须消除成见,对材料的设计特性及其作用进行重新认识,才有可能进一步打破程式化的应用方式。
2.1材料的设计特性及作用
材料的设计特性可以分为主、客观两个方面:主观特性是人们通过视觉、触觉、嗅觉等感官形成的感知特性,包括质感、情感以及艺术感等,如钢材显冷峻、红木显古朴、皮革显温润等;客观特性则主要包括材料的物理、化学、力学以及加工工艺等天然属性,如高碳钢具有较高的强度、硬度和弹性极限,但焊接性能和冷塑性变形能力较差,而低碳钢则正好相反。材料的客观特性是主观特性的基础,而主观特性则是客观特性的升华,两者相辅相成,它们在设计中的作用也各有所长。主观特性是增加产品附加价值的重要途经之一,材料的质感、情感、艺术表现力等主观特性必须与产品既定的人文内涵、艺术风格等相适应,以便于满足人们表现其身份地位、审美情趣或价值取向等精神需求。如高档汽车之所以采用胡桃木作为内饰材料,就是为了满足客户显示其尊贵身份的心理需求;而客观特性则是实现产品功能的物质基础和根本保障,材料的客观特性应与产品各方面性能要求相符,以便于创造良好的使用体验。如钢制刀具比铝制刀具更锋利、更耐用,因此就客观特性而言钢材比铝材更适于制造刀具。
2.2材料设计特性的应用要义
在不同历史时期,由于社会经济、文化、技术等条件的变化,产品设计对材料特性的应用也有所侧重。一般而言,社会大众在物质匮乏时期普遍较重视产品的实用功能,因而产品设计往往侧重于对材料客观特性的应用;而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社会大众的需求也日趋多元化,且精神需求所占的比率不断攀升,材料主观特性的应用价值也随之提升,设计应用的重心逐渐向主观特性倾斜。我国经历了较长时间的物质匮乏时期,在产品设计中形成了注重应用材料客观特性的思维定式和应用程式,但这种陈旧的观念和程式已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要求,无法满足大众日益膨胀的多元消费需求,因此,产品设计不能停留于应用材料的客观特性阶段,而应将重心转移到对材料主观特性的发掘与应用上,才能创造更为多元的产品价值,从而适应消费者的多元需求。
3材料主观特性的创新应用
对材料主观特性的发掘和应用可以从应用范围、造型特征、复合质感以及个性气质等方面入手,打破固有程式,创新应用方式。
3.1突破材料的常规应用范围
材料作为一种客观物质,本身并无任何情感意识,它们的主观特性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长期被应用于某些特定产品中而形成的。如钢筋、混凝土通常被用于楼宇大厦、公路桥梁等工程建筑中,久而久之就形成冷峻、淡漠、乏味的主观设计特性。而如果有意识地拓宽材料的应用范围,让人们在不同的时机或场景中接触它们,就能逐渐改变大众对它们的主观感受,如钢制管材在家具中的创新应用就极大地改变了钢材原有的主观特性。20世纪20年代,包豪斯的布鲁尔受自行车把手的启发,将钢制管材引入家具行业,推出了一系列造型轻巧优美、结构单纯紧凑、功能突出且符合批量化生产要求的钢管椅,不仅揭开了现代家具设计的新篇章,同时也赋予钢材轻巧、精细、时尚的主观特性,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钢材“粗糙、笨重、冷峻”的固有印象。再比如,近年来不少设计师致力于探索混凝土的创新应用,将其广泛应用于日常产品领域,推出了一批创意十足的混凝土产品,包括戒指(DesignStudio设计工作室设计)、腕表(DzmitrySamal设计)、时钟(ForsbergForm设计工作室设计)等,展现出清新自然、精巧细致以及时尚前卫的品质感,颠覆了混凝土材料在大众心目中的传统形象。
3.2消解材料的固有造型特征
在造型活动中,人们往往会下意识的“因材施型”,即根据大众对材料的固有认识赋予相应的造型特征。比如同样是几何形态,金属制品往往呈现出较为硬朗的造型特征,而木制品或塑料制品则会处理得相对较为柔和。这种“因材施型”的造型模式可以强化材料某方面的特征,但也容易导致其主观特性趋于形式化,缺乏新意,因此,应该有意识地消除材料与其固有造型特征间的关联,在不违背产品总体设计要求的前提下,以全新的造型特征带给消费者全新的心理体验,进而形成全新的主观特征。如德国设计师FlorianSchmid的“缝合混凝土”座椅,见图2,就打破了混凝土材料一贯的工业化造型风格,将软和硬两种状态融于一体,通过座椅柔软的造型特征与人们印象中坚硬的材料质地产生矛盾对比,引发有趣的视觉错觉和心理体验,赋予混凝土材料以全新的造型特征。
3.3探求材料的多元复合质感
质感是产品设计的三大基本感觉要素之一,也是材料主观设计特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的知觉系统从材料表面特征中得出的信息,这种信息能够影响消费者的主观体验,而多种质感的组合应用则能产生内涵更为丰富的复合质感,有利于营造出不同寻常的设计效果。复合质感的产生途径主要有两种:质感相似材料的类比应用和质感相异材料的对比应用。类比应用是将多种质感相似的材料运用于同一产品当中,或通过一定处理使产品中的不同材料具有相似的质感,其目的是强化某种特定的质感效果。如设计师StefanZwicky就使用钢筋和混凝土制作了“柯布西耶LC2”椅,通过这两种典型工业材质的彼此映衬强化出原始、粗犷的工业意味,也完美诠释了柯布西耶机器美学的内涵。而对比应用则是将质感差异较大的材料放在一起,形成极具感官冲击性的复合质感。如混凝土和硅胶是两种质感迥异的材料:坚硬与柔和、冷峻与温暖、遮蔽与通透,无论在视觉、触觉还是心理感觉上都相当矛盾,但在法国设计师RenateVos的“Concretebin”系列吊灯中,两者却和谐同存、彼此交融于一体,形成具有矛盾特质的复合质感,令人耳目一新,同样,RecycledLightCompany利用废弃灯泡制作的油灯也有异曲同工之妙,通过材质的对比组合显露出另类的时尚感,并且体现了绿色环保的设计理念。
3.4解读材料的内在个性气质
材料具有各自的个性气质,它们能够用自己的语言通过内在灵性表达自身的美,而设计的要义之一就是通过恰当的途径,将材料的个性气质“翻译”成大众熟悉的表现形式,便于消费者感受、理解材料的内在美。这里所谓的“恰当的途径”因材而异,包括形态、色彩、工艺等各种形式和手段。日本设计师黑川雅之就非常善于把握和表现材料的内在气质,他在代表作“Irony”系列茶壶中就采用了传统的沙模铸造技术,以沙模铸铁材料为载体记录了铁的演变过程,在器具表面可以清楚地看到时间的痕迹,质朴而沧桑,将材料的个性气质与日本的茶道精神彼此融合,相得益彰。
4材料主观特性的创新应用实践
材料的创新应用方式各有所长,在设计实践中应加以综合应用,同时还必须结合形态、色彩、纹饰以及包装等因素强化材料的主观特性,充分体现产品的内在气质。如在一款作为校际交流活动纪念品的镭射翻页笔设计中,笔者为了更好地体现学校的人文氛围,在外壳材料的选用上打破了ABS等常规材料的限制,采用了经防腐处理的原生态竹筒作为外壳的底壳,并以复合竹材作为面板和按键的材料,利用竹在传统文化中清秀、雅致的个性气质,结合具有传统意味的纹饰充分展现教育工作者的清雅气质。此外,产品的包装采用再生纸材料,通过包装的材料质感、纹饰风格等与产品主体相互呼应,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竹材的主观特性,并进一步突出了产品的人文气质,同时也较好地体现了绿色、环保的设计理念。
类型是具有某一特征或属性(类特征)的事物形成的集合,类型学则是以类特征为研究对象的一种分组归类方法的体系。类型学适用于解决变量与过渡性问题。采用原型类型学方法的思路为:类型收集(具象)—原型提取(抽象)—形式创新(具象)。
1.2类型学与产品风格设计
产品风格可理解为:针对产品的计划、规划和设想在实施过程中形成的活动特征,或最终由产品表现出的形式特征。产品风格是人们造物经验不断累积而形成的固定表现模式,体现出文化、经济、生产工艺和科学技术等众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并转化为产品造型。结合类型学方法,产品风格设计也将遵循造型—风格原型—新造型的路线。
1.3产品风格原型
原型的概念源自生物进化论,是指能代表类特征的最本质形式。瑞士心理学家CarlG.Jung认为,原型是由人类集体潜意识的本能产生的意象,具有世代积累的活动方式和经验的遗传痕迹。AldoRossi将CarlG.Jung的原型说引入建筑类型学,提出原型是人类心理经验的表达形式。由此可见,产品风格原型是代表类风格特征的原始形式,承载着类风格特征的形成规律和法则。对其提取和转换应注意以下几点:
(1)风格的分类及类风格特征的明确能促使原型的提取更具针对性和目的性;
(2)CarlG.Jung认为原型转化为有规律的造型,AldoRossi和O.M.Ungers都偏向从形态学角度提取原型(例如几何要素间的关系),因此,对产品风格原型的提取主要以产品造型的研究为基础,将后者还原为基本几何形的构成法则,包括形状、比例、组合规律等;
(3)对风格原型的转换要以遵守原型内在法则为前提。
2产品风格创新设计
2.1产品风格的分类
AldoRossi认为,事物因各自的特征被划分为多种类型,从类型中寻找原型的做法更具针对性。因此,产品风格的类型学设计方法首先要解决分类问题。结合认知类型和文化类型对产品风格进行分类。而产品样本的选择要与表1中相应风格的认知类型、文化类型和类特征相符。
2.2产品风格原型的提取与转换
2.2.1原型及可能形态的提取
结合设计形态分析法提取产品风格特征。设计形态分析法由荷兰学者Warell提出,常被用于提取产品风格的显性特征,其应用如下:分解产品造型的设计元素并逐一列举造型特征;制作产品造型特征评价的调查问卷并打分;依据实验结果确定产品风格中表现力较强的造型特征,通常某项产品造型特征的最终评价值为该项所有调查结果的平均值。
2.2.2原型转换
采用形态分析法实现原型转换。形态分析法最早由弗里茨•扎维奇(FritzZwicky)提出,是对某一问题中各因素的可能组成方案进行分析,并从中评估最佳方案的方法。形态分析法的优势在于能生成原型可能形态的所有组合,突出原型的可变性和过渡性特点,促进原型的深度转换。
3实例
3.1风格类型选择
以阿尔瓦•阿尔托为代表的北欧设计师擅长将温和的民族情感和传统的实用功能融入现代设计,设计了大量既能满足用户的多样化需求,也能体现鲜明北欧风格的产品,为相关设计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3.2产品样本选择
以北欧风格的电水壶为例。从网站、书籍和期刊上搜集了64个北欧设计师的作品样本,经专家筛选后剩余30个样本。
3.3风格原型的提取
结合北欧风格的类特征和专家对电水壶样本的造型分析,可将电水壶的造型设计元素分为壶身、壶嘴、壶盖、把手及其位置5部分,各自对应的显性特征共21种。制作电水壶设计形态分析问卷,让25位试验人员(男11位,女14位,其中18位具有设计专业背景)根据5点法进行打分,若某一样本的该项特征表现为很强,则打5分,很弱则打1分,无该项特征则打0分。
(1)造型特征。造型特征中有10项的评价值总分超过平均值,表明这些特征具有较好的普遍性。为便于研究和进一步突出造型特征的代表性,取总分超过均值20%的特征作为试验对象,共7项:壶身直筒型(78.6);壶嘴三角型(88.4);壶盖与壶顶平齐(71.4);凸出壶顶(70.4);壶盖抓手独立(76.6);把手为C型弧线(72.2);把手在壶身一侧(130.6)。
(2)产品样本。产品中有14个样本的造型特征评价值总分超过均值,表明这些产品样本基本体现了较一致的风格特征,而样本27是特征表现最强的产品。对以上7项代表性特征进行离散度分析,用来比较特征在样本间的分布状况,分布和性状偏向稳定的特征即为原。“把手在壶身一侧”的标准系数最小(32.8%),表明其在样本中的分布和性状最为稳定,壶嘴三角型次之(48.0%),壶盖与壶顶平齐和壶盖凸出壶顶的两种特征的分布较为平均也较不稳定(62.2%),把手为C型全弧线的标准系数最高(70.6%),表明其分布和性状最不稳定。
4结论
类型学中的原型具有遗传性、可变性和过渡性特点,为产品在风格继承的基础上实现意象造型的多样化提供了有效的设计方法。主要结论如下:
(1)类型学方法对产品风格的分类加强了研究的针对性和目的性;
2小户型家居产品应满足的基本需求
小户型的发展趋势对家居产品创新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人们在选购家具时,除了挑选外观外,更注重的是家具的功能性与空间的协调性,除了要解决性,这和年轻一族简约随性的生活态度相得益彰。而玻璃通透的特点,可以使家具在狭小的空间里,依然显得空旷不拥挤,给人带来轻松的视觉感受。
2.1功能需求
小户型家居产品是实现人与空间环境互动的重要媒介,应满足人们在家居生活中的各种物质需求,包括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娱乐、休闲、学习甚至会客等各项活动。与之相应的,家居产品应具备基本的物质功能性,如坐卧功能(椅、凳、沙发、床等)、支撑功能(餐桌、写字台、梳妆台、书架等)、存储功能(衣柜、鞋架、橱柜等)、装饰功能(摆件、花瓶、电视柜等)以及分隔空间、填充、重组空间等功能.
2.2材料需求
就材料的选择方面来看,尽可能使用轻质材料,如木材、玻璃、塑料、藤竹等。木材、藤竹等传统材料和塑料质量轻的特点使家具便于移动,更具有灵活2.5情感需求在思想意识形态与传统文化熏染下,中国人根深蒂固的重土重宗意识使得在面对土地和住房时显示出强烈的占有欲。由此,家对于居住者来说就不仅仅是一个空间,人们希望从中得到归属感和存在感。家居产品作为家居环境对人的反馈,应当满足居住者对于家庭的依赖感、社会交往和自我认同的心理需求hl.对家居产品的设计其实是对人生活方式的设计,人们渴望通过家居产品的不同使用方式获得对生活的参与感。家居产品对空间的重新规划无形中令人感觉到空间所具有的可变性和扩展性。
2.3色彩需求
对于小户型用户来说,家具色彩的选择也是不容小觑的。色调的一致性能够缓解空间狭小带给人的拥堵感;其次,利用色彩隔断、分区灵活地分割空间,产生隔而不断的效果,能够形觉上的张力;再者,不同的色彩能带给人截然不同的视觉感受,例如黄色、红色、橙色等暖色会给人温暖的感觉,而绿色、蓝色、黑色等冷色则给人寒冷的感觉!5]。明度高的色彩给人欢快活力的感觉,而明度低的色彩则给人严肃安静的感觉。家居产品应与整个室内空间的色彩调和,力求和谐统一,以达到优雅宁静的整体效果。
2.4造型需求
随着大众审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家具造型的要求也各不相同。相比于造型复杂的家具,简单灵巧的造型带给人的心理感受更加舒适开阔,避免了狭小空间带来的压迫感和紧凑感。另外,新材料、新工艺、新科技的发展,也给家具设计带来了很多新的可能,大量传统工艺无法实现的新造型相继出现,满足了许多年轻人对造型新奇与独特的追求,带来了更加丰富的审美体验。例如花型沙发、鱼丸沙发等仿生形态的家具,见图1,给人带来全新的审美体验和强烈的视觉冲击。空间布局上所带来的压迫感和紧凑感外,还要注重功能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在狭小的空间里如何实现“减量不减质”、打造完美小户型居住空间,需要满足一系列的要求。
3实现小户型空间扩展的方式
3.1延展
延展是产品通过伸缩、压延、组装、卷、滑动、旋转来实现上下、两侧、前后的结构或者功能的扩展。延展方式的灵感来自于大自然,在自然界中,许多的生物通过改变自身形体的瞬间尺寸来满足自身生存的需要,例如鸟儿伸展翅膀完成飞翔的动作,人类伸展手臂扩大自己的活动范围门。延展这一方式的实现首先依靠产品的结构来完成,其次通过产品本身的材质。根据结构,延展可以是单元部件通过链接件在三维空间的结构变换,根据存储和使用的状态改变其结构,收缩的产品在不使用时节约了空间,在使用时,单元结构通过折叠、旋转呈现伸展状态;延展也可以是有一固定旋转轴的单体,不用时,以合理的方式占据二维空间的面积,并不影响单位面积内的有效使用空间,在发挥其功能时,以一固定旋转轴旋转至有效位置,这种方式实现了产品在单位面积内的有效空间的利用率;根据产品材料的自身性质,软材质的产品可直接通过压延、拉伸或填充内容物来实现。延展方式的特征:产品体量具有可变性,可根据使用和存储的状态优化有效空间利用率;便于移动和存储,延展表现了产品的使用状态,与之相伴的就是收缩,这一可操作性使产品易于存储,并且存储状态不占用不必要的空间;对使用者来讲,延展型家居产品拓宽了其本身的空间使用范围;对生产者来讲,折叠家具可以减少在运输和仓储时的空间占用,有效地节约了社会资源和厂家经济成本。可随身携带的储存箱见图2,组装起来时是一个小小的木箱,展开后就是集鞋架、衣架和储物箱为一体的多功能家具,造型简约而不简单,既节省空间又方便搬运移动,同时满足了消费者的多种需求,一举多得。
3.2变换
变换主要分为横向上的空间与纵向上的时间变化。在空间大小的限制下,不同居室之间的划分已不再那么明确,按时间重组室内格局,将起居、会客、饮食、工作、休息、娱乐有选择性地统筹在一起,形成了不同功能的混合空间,包括厨房与餐厅、客厅与书房等一系列多功能空间lsj。同时也利用大小不一、零碎的空间进行高效收纳与重组变换,用最少空间解决最大问题。变换这一方式是通过时间差创造出来的功能变换,多功能空间即是通过家居产品的适时变换来满足不同需求。例如,厨房餐厅型的主要实现方式,一是不使用时将餐桌收纳起来,采用易于收纳的餐桌,使用时厨房变为一个餐厅的空间,这样可以将厨房作为餐厅,节约了空间;二是将餐桌作为做菜过程中参与某项功能实现的一部分,也属于多功能厨具的一种。VOYAGE多功能橱柜见图3,在做菜时是一个整体厨房,在用餐时又是一个圆形餐桌,用同一家具满足了不同环境下的使用需求。这也将是未来家具的一种发展趋势,同一产品,在不同的使用空间下,可以满足人们不同的需求。变换方式的特征:时间差创造出的多功能性。生活中哪些时间用来吃饭、哪些时间用来办公、哪些时间用来休息,都是因人而异的,因此对家居产品功能的要求也有所不同。
3.3叠加
叠加包括功能的叠加和结构的叠加,在小户型实现空间扩展方式上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多功能家具的设计和模块化组合家具设计。其中,模块组合式家具是由若干产品零部件或单元体组合拼接而成,通过单元体的拆分和重新组合实现功能的多样化。这种随意组合的形式带给消费者更多DIY的空间,打破了传统一成不变的家具模式,赋予家具以个性化变换的魅力,让家具处于变化动态的环境中,使家具随着人们的意愿而改变,随着环境的需求而变动。模块组合式是由一个整体拆分成若干单元结构,各个单元结构可以组合成多种形式,以满足不同的使用功能或场景的家具形式。利用家具不同的使用情景对家居环境进行分割、重组,情景化的使用方式让使用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合理规划空间。多功能组合家具ReStyle见图4,是由一个立方体拆分成5个小的单元体,5个单元体可以任意组合,它可以是一个餐桌、两把椅子,可以是一个沙发、一个储物柜,可以是一张可供一家人坐在一起促膝长谈的长椅,也可以是一个儿童的游乐场所。多功能家具是一种在具备传统家具初始功能的基础上,实现其他新设功能的现代家具类产品,是对家具的再设计l91。多功能家具有的是通过结构的旋转变化实现功能的多样化,一件家具可同时满足多项功能;有的是通过智能化的应用,实现功能的多样化。在小户型里不仅可以节省空间,也可以满足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
企业重视设计工作,最直接的目的是希望通过产品获得市场更大的认可,推动产品的销售。具体到一种设计到底能给企业带来多大的收益,姚映佳认为这是很难具体量化的,但国外的统计显示,在设计方面每投入1美元,就会给企业带来至少10倍的增值。设计带来的不仅是企业有形的价值增值,更重要是无形资产包括品牌价值的提升。1999年联想天禧电脑上市后,由于是一款创新性的产品,其中的单键飞梭设计让用户上网更加容易,因此深受欢迎。再加上创新的商务模式和服务模式,使天禧成了既叫好又叫座的产品。到了2000年,天禧已经为联想创下37.5亿元的产值,也帮助联想在1999年登上亚太市场PC销量榜首,并跻身全球十强。同时,它使联想在香港的股价同期上升了100%。另一款创新性产品天骄电脑,由于新颖的设计和独特的功能,上市当天就获得了2.5万台的订单。如果按照1万元1台计算,其所创造的销售收入就达到2.5亿元。
一款设计新颖的产品,也意味著新的商机。不久前,联想设计的一款笔记本电脑产品,采用了中国红的颜色外观,可口可乐公司觉得很漂亮。在请联想打上自己公司的标识后,可口可乐公司进行了集中采购。在姚映佳的印象里,诸如此类的例子举不胜举。
当然,设计不是产品热卖的惟一原因,热卖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至于技术创新与设计创新的关系,姚映佳说,如果用"桃核"理论来比喻,那么技术就是桃核。消费者在买桃子时,不会直接看到桃核,但桃子是不能没有桃核的。消费者关注的是桃肉、桃皮,这些就是设计所带来的东西。因此,设计和技术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它们的联系越紧密,越能充分发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技术和设计还有一层关系,涉及到设计的一个基本目的:实现技术对用户的价值最大化。
不管是技术还是设计,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创新。在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兼首席技术官贺志强看来,设计就是创新,就是不断追求新的可能。这种理念也是为什么联想把工业设计中心变成创新设计中心的原因之一。
联想早在1996年就在业界率先引入工业设计,使之开始在产品开发中发挥作用。当时,姚映佳是联想引进的第一位设计师。到了2000年,联想成立了工业设计中心,开始把关注点转移到"以用户为核心"上。通过对产业生命周期的分析,联想发现,在产业成熟期,以用户需求为中心,对用户群进行细化,满足用户需求和实现用户增值,是实现商业突破性发展的关键。在不断强化设计工作的过程中,联想发现只做好外观和结构设计并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不能满足产品创新深度需求和用户对产品易用性和安全性需求,于是多专业协同开发创新就成了必然的选择。如今的联想创新设计中心,已经是一个跨越众多专业的部门,涵盖了模具工程、材料工程、产品设计、结构设计、平面设计、交互设计、机电工程以及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专业领域。
经过10年的体验,姚映佳觉得,联想重视设计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因为设计跟商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天禧电脑正是有了设计师的参与,才取得不同凡响的市场效果。现在,联想重视创新设计中心的程度跟其重视PC市场份额一样,已经把设计工作视为联想的核心竞争要素之一。对于设计工作的重要性,姚映佳喜欢把它比喻成企业的右大脑,负责情感管理,是人类思考艺术情感的器官。一个企业就像一个人一样,如果右脑被抑制,就会显得缺乏活力和吸引力。在整个联想集团,创新设计中心的另一种突出作用是成为集团的桥梁,连结著几乎所有部门,包括市场、制造、服务等。正是设计把集团连成了一个更加紧密的整体。
在一般人心目中,一谈到设计,想到的更多是风格、造型等因素。实际上,设计工作是艺术与技术的统一体,它本身就是一个具有人文成分的学科,要求设计师既要理性思考,又要用感性去创新和发现。在产品创新过程中,不是说做一个多么漂亮的设计,而是首先了解设计为谁而做。在联想创新设计中心,专门有从事用户研究的部门──焦点用户实验室。比如,要开发一种针对高端人士的手机,首先要确定哪些用户属于高端用户。在具体研讨时,各个部门都要参与进来。
联想内部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满足用户的潜在需求"。联想的设计理念,可以理解为"以用户需求为核心,使设计成为连接技术和市场的桥梁,多专业协同增值"。
在这个意义上,企业的设计产品与艺术作品会有很大的区别。艺术作品要求尽善尽美,而企业设计则要充分考虑用户的使用感受。艺术家可能会呕心沥血于一件经典之作,而设计人员会考虑产品是否可以批量制造,跟商业结合是否紧密。当年,联想在设计天禧电脑的单键飞梭时,是根据当时国人普遍不会熟练操作电脑的情况出发,设计出只要按下一个键就可以方便进入操作界面的易用功能,使普通用户使用电脑不再是一件难事。姚映佳说,这一设计加快了因特网在中国的普及,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