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6 17:42:5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乡村医生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本文作者:于可人刘广德工作单位:苏州市急救中心
调查对象对所辖12个市(区)范围内2004年通过江苏省乡村医生考核,并获得具有执业资质的全部乡村医生(在职或退位)有关社会保障相关资料进行全面整体调查。调查方法在通过召开乡村医生座谈会,进行类似模拟调查的基础上,系统设计统一的调查方案与表格;所有参与调查人员都是熟悉市、县级市(区)、镇(街道)分管业务工作人员,通过市级会议进行简易培训、明确调查目的与填写口径等,在各地自查复核基础上,市级由质量监督员进行复核校对,有较大问题的进行重新核对,必要时,市卫生局深入现场进行复核校正,无误后交由计算机进行统计学处理。
人员结构2004年全市获得江苏省乡村医生执业证书,根据政府有关文件精神应该解决社会保障的人员总数为4471人,其中:男性2280人,占51%,女性2191人,占49.0%,在职注册人数3841,占85.9%,离职人数630人,占14.1%(详见附表一)。目前,全市在村级(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注册的卫技人员总数是4744人(包含:招聘的大学生、镇卫生院下派人员),其中:在职乡村医生占总人数81.0%。年龄文化在职3841名乡村医生中,年龄≥50岁的2175人占56.1%,年龄40岁-721人,占18.7%,年龄≤40岁的945人,占24.8%;大专及以上学历111人,占2.9%,其中:张家港市最高达11.3%,高中、中专968人,占25.1%,比例最高的张家港市为50.9%,初中及以下2762人,占72.0%,比例最高的为相城区、园区,分别为86.9%,86.3%。保障类型各市(区)解决乡村医生社保时间集中在2002-2007年;实行最早的地区是昆山市,2002年市政府确定解决这一问题;市(区)政府有具体文件的为五市二区(吴中、相城);全部按照“五险”(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障的为张家港市,解决“二险”(养老+医疗)保障的为常熟市、昆山市、太仓市,解决“一险”(养老)保障的吴江市、吴中区、相城区,其他混合型的有园区、新区、古城区。保险人数全市乡村医生应参保总人数4471人,根据有关标准已解决社会保障4189人,占总数的93.7%(不含园区征地保障人数),其中:解决“五险”占19.0%,“二险”33.8%,“一险”占30.4%,买断工龄的占10.5%,未解决乡村医生社会保障的人数有282人,占总数6.3%。(详见附表三)表三参照城镇职工标准解决乡村医生社会保障情况统计表2.5资金来源解决全市乡村医生社会保障资金的来源,主要有五种渠道:市(区)财政、镇财政、村集体、用人单位、乡村医生个人。具体做法各地并不一致,纳入卫生院统一管理,依据劳动法由用人单位与乡村医生个人共同负责,纳入卫生院之前工龄补缴部分由财政、村集体、乡村医生个人按比例负责,未纳入卫生院统一管理的,由财政+村集体+个人共同解决,市区部分区由村集体在征地中“五险”一次同步解决。方案对乡村医生最为优惠的是常熟市、相城区、古城区(详见附表四)。
资料提示,即使在经济社会较为发达的苏州地区,村级卫技人员仍然以乡村医生为主,在职人数3841人,占总数81%,个别高达100%。昆山市虽然引进了大量外来大学生、下派卫生院执业医师,其比例也在49%。因此,要解决这支队伍的质变必然要经过一个较长时间量变过程,目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乡村医生仍然是农村基层卫生工作的主要力量,妥善解决这支队伍的社会保障,对稳定队伍,吸引更多全科卫技人才到农村基层工作,保护广大群众身心健康,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及长远意义。由于历史上村集体经济和合作医疗较为巩固,使乡村医生队伍比较稳定。但也正因为这个原因,农村基层卫生人才市场优胜劣汰机制未能充分体现,附表二说明三个问题:一是年龄结构,40岁以上人员占74.8%,其中50岁以上占56.1%;二是文化结构,中专(高中)以下文化占97.1%,其中:初中以下文化占72.0%;三是多数地区出现基层卫技人员短缺,乡村医生“超期服役”现象明显。上述提示,要迅速解决乡村医生队伍结构问题。首先对年龄大、文化低的要加快调离岗位,其次对年龄小、文化高的要进行学历再教育,再次要充分利用苏南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抢占农村卫技人才市场制高点。所有这些都离不开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早在2002年,昆山市政府率先施行乡村医生社会保障工作,2003年苏州市政府第34令,以地方法规的形式予以明确。后逐步推广,经过五年努力,按照城镇标准,基本妥善解决了全市乡村医生社保问题,覆盖率93.7%,即使没有解决的人员,仍享受最低“农民保障”、或“征地保障”标准。解决乡村医生社会保障,消除了卫生部门最后一个社会保障空白点,也为解决全国百万乡村医生社会保障提供了可资借监模式。苏州乡村医生社保问题之所以得到较好较快解决,是市人大、市政府高度重视的结果。市政府及部门领导多次结合农村卫生现代化主题,深入现场,调查了解乡村医生社会保障问题,督促各地加快解决,卫生行政部门妥善解决来信来访。由于乡村医生队伍工龄跨度大、隶属单位的变迁、社保政策调整、资金保障来源等,具体解决起来比较困难,但各地还是比较好地解决,共同特点:一是保障标准:按市政府提出的参照城镇保障标准;二是参保资质:为2004年获得江苏省乡村医生考核认可资质的在离岗成员;三是保障政策:对不符合社保年龄政策的,则按下岗工人买断工龄办法,给予一次性补偿(即每一年工龄,给予一个月平均工资,常熟等地区一次性优惠更高),符合参保者,按劳动法有关要求执行;四是资金筹集:纳入卫生院管理者,由用人单位与个人共同负责,具体标准按照社保要求,即:用人单位每月缴纳本人工资(不低于1200元)标准的30%,个人负责11%;在纳入卫生院之前的补缴部分,由财政、集体负责补缴费用的20-80%,个人负责80-20%;五是保障内容:主要有三种形式,即:“五险全保”(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张家港市;“二险同步”(养老+医疗)———常熟市、昆山市、太仓市;“单一保险”(养老)———吴江市、吴中区、相城区等。研究还发现,苏州乡村医生社会保障虽然总体解决较早较好,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但截至目前,还没有真正实现100%全覆盖,尚有极少数历史遗留问题,特别是在城乡结合部的市区,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力争使全市乡村医生按照城镇社会保障标准仅早实现全覆盖,为实现农村卫生现代化,加快我市城乡一体化建设作出新的更大努力。
学生不是生来就会写作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人际关系,非要学生按一定的格式、一定的技巧去写人和事,这岂不是拔苗助长,适得其反了吗?这样的教学和柳宗元的《种树传》一文颇有相通之处。《种树传》一文道出:不会种树者,表面上看起来关心和爱护树,实际上是害了树,有甚者毁了树。若把树喻学生,种树人喻教师,作为教育者,我们要扪心自问,我们到底是在培养学生,还是在毁灭学生呢?
(二)作文评分标准太机械化
把作文分割成几大块来评分,材料、语言、思想、写作技巧等,一一对应进行评分,结果为了成绩高,许多教师投机取巧,布置学生大量阅读、背诵和抄录范文,以便考试时套用;学生不能按照自己的兴趣来写作文,以中考作文模式来苦心训练自己,甚至弄虚作假,张冠李戴,以粉饰太平,博得高分,昙花一现,真才泯灭矣!
(三)教师本身素质不高,下水作文难成
常听到一些语文教师自我解嘲:“我自己也不会写,至于考试作文,选定几篇范文,让学生按要求模仿,即使拿不到高分,但也不会差到哪里去,考试还是可以应付的。”试想一个不会写文章的教师,又怎能指导学生写好作文呢?
二、解决对策
针对以上现象,我们认为若真要农村学生写好作文,首先,教师要有爱心、耐心。其次,教师要敢于写下水作文,而后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环境、实际年龄情况及学识,有针对性地布置作文。此次,我们刚好参与了“以农村生活为对象的素材积累方法”的初中乡土作文教学的课题研究,在试验班,我们的教师就遇到了上述情况,课题组教师在实验班上了一堂《我的校园》作文指导课,布置《我的校园》作文题,结果有十多个学生不知从何处入手来写。甚至有一位学生,只写了一句话:“我走进校园看到许多同学。”就这一句话,没有下文了。于是指导教师带着学生共同去校园中观察体会,教师带他们到小树林走走,边观察边问:“小树林有什么,听到什么,看到什么,对此,你们有什么心情,想起了什么?”由于学生从现实生活环境中提升了自己的认识,所以这篇《我的校园》都写出了自己独特的风采。那个只写了一句话的学生回去后,认真地写了一个片断:“我坐在教室里,向窗外望去,就能看到可爱的小树林。小树林里有高大的梧桐树、害羞的四季桂,皮肤粗糙的扁柏……这些树大小不同、高低错落、形态各异,还有那枝头上,细小的麻雀,叽喳叽喳叫个不停,这片小树林的确是我心中的一道风景。”
(一)在作文教学中,教师的耐心、爱心也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爱是作文教学的剂。只要把爱融化在个体事件中,融化在人心中,还写不出真情实感的文章么?爱这种情感体验不需要高深的知识,也不需要什么大道理,只需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细微表情,就能传递出无穷的爱心来。对农村学生进行作文教学要学习孔子的教育方式,师生关系融洽,讨论问题随和,教师在教学中能处处从细微处体现真情,从平凡处表现关爱,这样我们的学生又怎么不会爱上写文章呢?其实,我们不必对学生要求太高,重要的是在“爱”的前提下,耐心地培养学生敢说、敢练、敢写的能力,这样学生自然就会爱上写作。
目前乡村医生处于老无所养的尴尬境地,直接影响了乡村医生的工作热情和动力。因此,要使乡村医生这一集医疗、防疫、保健为一体的农村卫生最基层的力量继续充分发挥作用,就必须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推进乡村医生养老保险制度的不断深入和完善。
1、资料来源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现场调查资料来源于2007年卫生部支持项目的部分数据。
问卷调查: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及地理因素,综合考虑各省乡村医生建设现状,选取东部地区的福建、广东,中部地区的黑龙江、江西,西部地区的云南、宁夏和新疆,每省按照经济水平高低抽取2个县,共14个县进行村卫生室人员问卷调查,实际收回有效问卷4071份。本研究采用了问卷中与乡村医生收入及保障相关的数据。
现场访谈:项目组成员与样本县卫生行政部门、财政部门、人事部门相关领导进行座谈,每个县随机抽取5位乡村医生进行深入访谈。访谈内容是乡村医生收入及保障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政府各部门的对策。
1.2资料分析方法
定量资料经统一编码后,经Epidata3.1软件以双录入的方式录入及核对、查错,最后利用SPSS 12.0进行统计分析。定性资料采用社会学定性访谈方法进行整理和分析。
2、结果
2.1我国乡村医生收入状况
由于乡村医生的半农半医的性质,故对其收入从医疗收入和其他收入两方面进行分析。
2.1.1平均月收入。根据问卷,调查地区乡村医生从事医疗卫生服务月平均收入如表1所示,收入200元以下的占15.39%,其中新疆和田占88.61,宁夏彭阳占68.75%; 201元.500元的占23.86% ,801元—1000元的占0.57%。西部地区村卫生室人员从事医疗卫生服务的平均月收入多数在800元以下,中、东部大约1 /3在501元一800元之间。
2.1.2土地收入等其他收入。调查地区40.70%的乡村医生除医疗卫生服务外,无其他收入,见表2。
调查地区80.77%的乡村医生从事医疗卫生服务的收入超过土地及其他收入,是其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
宁夏等西部地区的乡村医生在访谈中表示,近年来由于新农合的推广,对乡村医生的业务收入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农民更愿意到可以报销6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就诊,各省只是将村民的几十元的门诊账户留给乡村医生。尤其是宁夏开始实行药品零差价管理(省财政以每人每月400元给予补助),乡村医生除了财政收入补助外,业务收入所占比例普遍较低。
2.2乡村医生养老保障状况
调查地区乡村医生年龄构成:25岁以下占4.05%,25岁一34岁占27.31%, 35岁~44岁占25.47%, 45岁一54岁占18.86%, 55岁以上的占24.31%。可见乡村医生队伍老化现象比较严重。调查地区乡村医生仅有2.54%的人有养老保险,97.46%的人没有。在接受调查的村卫技人员中,接受过政府津贴的占71.8%,津贴的数额最少为45元,最多为 14800元,平均1598元。
部分省基层卫生行政管理人员表示,在我国农村养老保险体系中,乡村医生同其他农民一样,也是在自愿原则下参保,以自助为主,以县为单位进行统筹。中东部地区某些县实施了这种农村养老保险,但现行农村养老保险的筹资水平不高,返还额度低,退休后300元/月的养老金不能满足乡村医生养老的需求,3600元/年的养老金甚至低于农村年人均纯收入。
2.3政府公共卫生补助状况
有73.80%的乡村医生享受公共卫生服务补助,各省标准不一,见表3。
3、讨论和建议
3.1乡村医生收入无法自行承担养老负担
从乡村医生的收入现状可以看出,横向上,乡村医生的业务收入虽然在普通村民中处于中等或中等偏上水平,但是由于乡村医生处于三级卫生服务网底的特殊性,加之村医扎根基层而放弃的机会成本等,投入与所得不成比例;从纵向上看,乡村医生与乡镇卫生院卫技人员的业务收入相比,也是比较低的。
发生以上现象的原因在于,虽然乡村医生保留了半农半医的性质,但近年来乡村医生因为从医需要而逐渐放弃了土地经营的收入,其收入基本靠村卫生室的日常收入来自给自足。近年来由于在新农合实施过程中对住院的监管不利,导致有些门诊可以解决的疾病,村民为了获取更高的报销比例,往往在卫生院办理住院,隐形地分走了一部分原本属于村卫生室的基本医疗业务,对乡村医生卫生服务的业务收入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同时,村医还要承担大量的公共卫生工作,尽管各个地方有一些公卫补助收入,但保障力度不大。从外部支持看,政府财政的部分不能支撑农村基层卫生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在中西部及贫困地区,政府财政对乡村医生往往只能提供公共卫生工作的补贴。
以上原因导致了乡村医生的收入不稳定,收入与投入比偏低。所以在乡村医生靠务农养老的传统逐渐弱化的今天,乡村医生通过收入减去业务和日常支出的结余解决养老问题,较为困难。
3.2现行保障机制无法有效解决村医养老问题
在保障制度方面,我国缺乏国家层面的乡村医生社会保障的政策,现有的农村养老保险由于筹资水平低,保障度不大,并未在农村养老中取得实效,乡村医生养老保险的参保率很低。
而如果走城镇职工养老保险途径的话,村医的归属并无准确的界定。虽然可以以灵活就业人员身份参加保险,但一次性需要补交的保金和之后每月需自付的较大比例的保金,都是乡村医生很大的经济负担,他们能够持续参保的能力较低,而养老保险又是需要长期投资以取得回报的社会保险,所以稳定性不强便成了阻碍乡村医生养老保障的一大因素。
3.3建议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收入不稳定、政府财政投入不足、政策不利等因素制约了乡村医生合理的养老需求,乡村医生无法在现行养老保险体系中得到实际的养老保障。所以对村医养老实行专项的制度保障显得很有必要。
加强政府财政投入,建立统筹资金库。由于乡村医生提供卫生服务的公益性,政府有必要也有义务提高对这种公共品的提供方即村医的养老保障投入,使乡村医生付出与所得成正比。特别是村医专项保险的资金池的建立和解决历史遗留的村医无法独立完成的养老夏交保金的问题,可以考虑通过一次性财政投入建立起统筹资金库,并针对实际调节个人缴纳比例,从而建立统一的长效养老机制。
奉献高三议论文1街边,巷里,桥上,到处挂满了花灯,随风摇曳。游客们穿着轻薄的衣裳,感受春天的到来。一旁站岗的爸爸穿着厚重的制服,与路边的栏杆伫立着。一阵微风吹来,徘徊在爸爸白发里的汗珠顺势而下,滴在平静微笑的脸颊上。在那坚定的眼神中,我学会了奉献。
我的爸爸是一位民警。身穿黑色制服,佩戴闪闪发光的徽章。他不高不低,微微发胖,仿佛把所有的不开心都吃进了圆鼓鼓的将军肚里。他总是目光坚定,平静微笑,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任劳任怨,无私奉献。
今年元宵,我和妈妈到乐安看花灯,哦不,看爸爸。巷子里,大街边,小桥上,站满了人,挂满了灯。花花绿绿的衣裳汇成一片,应接不暇。这时,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有几个荧黄色的身影吸引住了我。它们厚重的制服与游客们的穿着产生巨大反差。我穿过人群,向那身影跑去,一探究竟。是爸爸!他和同事们有的热情地解答游客的问题;有的指挥着人流方向;还有的引领游客停车;都忙着维护治安。爸爸身穿厚重制服,外套一件荧黄色的警示服;腰间缀满了对讲机,电棍等沉重武器。谁也没有注意到,爸爸的手悄悄按捏着腰部。
傍晚五六点,人群渐渐变少,忙着回家吃饭。过不了多久,大家又要出来逛夜市。忙里偷闲,我们一家走在桥上,享受这美好时光。这时,我突然留意到,身边不起眼的栏杆有些磨损,一两个甚至凹陷下去。但依然连接着其他栏杆,坚韧地伫立着。爸爸忽然说:“这栏杆虽不起眼,没人感觉到它的存在,但若不设置它,人们又会感到恐慌,生怕掉水里。”
爸爸的腰坏了!凌晨一点,爸爸回到家里。他靠在鞋柜上,突然不走了。许久,他开始缓缓地往前蹭。刚到客厅,爸爸的双脚像是迈不开步,“砰”的一声摔倒在地。我突然惊醒,跑出房间,愣在原地。爸爸的腰什么时候坏的这么严重?眼前浮现出栏杆在黑夜中倒下的画面,耳旁回想起爸爸的话,貌似栏杆就象征着爸爸。爸爸急中生智,一手抓住冰冷的酒瓶垫在腰下,勉强站了起来。我看到,一团晶莹的液体在爸爸坚定的眼里徘徊,始终没有流下。
腰间盘突出一直追随着爸爸,但他栏杆般默默奉献的精神也铭记在爸爸心中,实现在行动中。他奉献自己,保卫他人,为人民、为社会乃至国家带来保障。那流露在眼里的坚定感动了我,驱使我向爸爸一样无私奉献,不求回报。
在爸爸坚定的眼神中,我学会了默默付出,无私奉献,不求回报。
奉献高三议论文2有人曾说:“奉献乃生活的真正意义。”这的确是真理。人生需要奉献,正是每个人无私的奉献构成了和谐的社会,使世界越来越美好。
奉献让家庭温暖。
一个温暖的家庭离不开亲人的奉献,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因为我的妈妈就是这样一个无私的奉献者。每天早晨,当我还缩在被窝中睡觉时,她他早已起床为我准备早饭;中午放学后,又是她准备好一桌丰盛的午餐为给我享用;晚自修回家后,又是她等待我,对我嘘寒问暖。日常生活中,妈妈总是默默地包揽所有家务,无私地为我和家人准备好一切,她的奉献让家庭充满了温暖,让我们的心情总是沉浸在快乐之中。妈妈的奉献向我们证明了奉献能让家庭温暖。
奉献让社会美好。
清洁工,这是一份普通到让人忽略的是工作,是一份辛苦的工作,可却还有一群人在这艰苦的岗位上默默奉献。无数个日夜,他们顶着寒风除去街上的脏物,又在烈日之下清理堵塞的水沟,他们摸黑早起打扫街道,直到深夜才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清洁工人们拿着微薄的工资,做着最脏累的活,却毫无怨言。他们为城市带来了洁净,这亦是一种奉献,这是他们默默无闻的奉献石街道清洁,使人们的生活方便,也使社会更加美好。清洁工的奉献告诉我们,奉献能让社会美好。
奉献让国家富强。
的科学家钱学森年轻时赴美留学,在美国取得相当大的成就,美国政府给予他优待,想要让他留在美国效力。但钱学森在得知新成立的祖国需要自己后,义无反顾地决定回国奉献自己的力量。他将自己的所有知识和精力都奉献给了祖国,为中国导弹和航天计划做出重大贡献,也让中国因此更加强大,大大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钱学森的故事说明奉献能让国家富强,正是许多像钱学森这样的先辈无私奉献,中国才能达到如今的富强。
由此可见,不论是家庭、社会还是国家都离不开人民的奉献,“生命的价值用奉献计算”,人生需要奉献,只有学会奉献,我们的人生才会有价值,才会更加丰富多彩。
奉献高三议论文3现代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达,但人们往往主重于物质文明的发展而忽略精神文明的建设。我觉得两种文明的发展都源于无私的奉献。因此,奉献在兼顾个人利益的同时已成为社会进步的动力。
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孔繁森将自己的一生奉献于阿里。他们以无私的奉献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为社会进步做出巨大的贡献,为世人称颂。其实还有更多的人是在默默地奉献,献出自己的力量,构建社会文明的大厦。
有人认为奉献是为了更多地索取。寓言中猪抱怨的目的也正是为了获得人对它的赞扬。恰恰相反,奉献的本质在于它的无私性。现在有许多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老战士,他们从不张扬自己辉煌的功绩,不向国家伸手搞特殊。他们这种无私的精神,同样是奉献。这种奉献更深沉,更伟大。
奉献是积极主动的。个人的奉献在于主观愿望的伟大体现。猪在生存之时,一味地索取;而牛在生前是积极地劳作奉献,死后实现同猪一样的贡献。因此,它得到人们更多的称赞,同时也将它喻为勤劳、善良、仁慈的化身。此时,它的贡献已不仅仅是在物质上的奉献,而更重要的是精神的奉献。
现在大批的作家、文艺工作者、思想家,他们也在奉献着自己的思维,奉献着自己的精神力量。我国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在大力发展物质文明的同时,更需要提倡精神文明。这正是精神文明为经济建设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由此可见,精神力量的奉献不可忽视。
我们常把老师的奉献比作“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人间最伟大的奉献也在于此。教师把自己所学的知识无私传授给学生,一批批的学生成为国家栋梁而奔赴社会建设的洪流。当老师们放下手中的粉笔,满头银丝时候,感叹桃李满天下的时候,他们才真正感触到奉献之后的欣慰。
奉献不是为了索取,奉献应是自觉自愿的。让我们新世纪的一代青年都投身到乐于奉献的革命洪流中,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让奉献这棵常青树,永远葱笼、繁茂。
奉献高三议论文4“白云奉献给草场,江河奉献给海洋,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朋友,白鸽奉献给蓝天,星光奉献给长夜,我拿什么奉献给你……”听着优美的歌,我不禁想到了那些为祖国捐躯的战士,那些为别人而奉献自己一切的人………
那是个偏远的山区,有一条河横在村庄和小学校之间。每逢下雨,河水上涨,孩子们就无法自己渡河,一个男教师主动担任送孩子渡河的任务。他艰难地背着每一个孩子过河,用自己的背搭起一个坚实的人桥。男教师因此受到表彰,升职调走。继任的是一位柔弱的姑娘。孩子们在雨天又没法过河了。家长们只得去学校背自己的孩子过河。女教师因此决定为孩子们建一座永久的桥。她奔波于政府的各部门之间,费尽口舌,甚至自己掏钱送礼,请客。在她长期不懈的努力下,一座铁桥连接了河的两岸,孩子们再不必为过河而担心。女教师没有因此得到提升,她在那个小学里默默耕耘了一辈子。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在我生活中,也有很多平凡的人都在默默的奉献,只是他们没有要求回报,所以没有人认真的去体会他们的奉献,也没有人去觉察其中所包含的爱心,这就注定了奉献者一生的平凡。我想,很多人会为女教师而感到不平:她付出那么多,为什么没有回报?其实大可不必这样,不仅仅因为无私付出的人很多,更主要的是,我相信,那位女教师并无怨言,反而我感觉她活得很充实,很快乐,当她决定为孩子们建一座桥的时候,她的心里只想到那是她的责任,只想到为孩子们去做点什么,她实现了自己的心愿。
因为奉献,她得到了快乐。看着孩子们过桥时轻快的身影,看到家长们放心的笑容,她拥有的是最真实的快乐和满足。至于,有的人还为她在山村工作一辈子而感到不平。我想说,不要用我们自私的思考方式判断她的生活,当她有愿望成为一名山村教师,当她扎根在那片贫瘠的土地,当她选择无私奉献,尽职的工作,当她决定用自己的生命,擦亮那一双双稚嫩的眼睛的时候,她已明确了快乐的意义,找到了生活的目标,用一生的时间,换取山村孩子们美好的未来就是她的理想和心愿!
的幸福是莫过于把自己的精神力量奉献给他人。也许我们都应该像着名的法国作家蒙田说:“生命的用途并不在长短,而在我们怎样利用它。许多人活的日子并不多,却活了很长久。”
奉献高三议论文5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从古至今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奉献,是一种美德;我们为人要善于奉献,只有奉献了,付出了,才会领悟到其中的乐趣。奉献,是一种境界,一个人如果学会了奉献而不奢求回报,那么他的境界就上升了一个层次。一个人学会了奉献,就等于他掌握了一种自我提高的方法。
奉献是什么呢?我是这样理解的:奉献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献身精神;奉献是“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的默默无闻;奉献是“采得百花蜂成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的高尚品质;奉献是“随风潜入夜,瑞物细无声。”的无私奉献;奉献是,如果你是一棵大树,就撤下一片阴凉;奉献是,如果你是一棵小草,就增一分绿意。这就是奉献,既简单又复杂。它简单,却让你怎么也说不清;它复杂,却又只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
奉献只在一念之差。科学家鲍尔?海斯德是美国一位研究蛇毒的科学家。他小时候看到全世界每年有成千上万人被毒蛇咬死,就决心研究出一种抗蛇毒药。他从15岁起,就在自己身上注射微量的毒蛇腺体,并逐渐加大剂量与毒性。
这种试验是极其危险和痛苦的。每注射一次,他都要大病一场。各种蛇的蛇毒成分不同,作用方式也不同,每注射一种新的蛇毒,原来的抗毒物质不能胜任,又要经受一种新的抗毒物质折磨。他身上先后注射过28种蛇毒。经过危险与痛苦的试验,终于有了收获。他一共被毒蛇咬过130次,每次都安然无恙。海斯德对自己血液中的抗毒物质进行分析,试制了一些抗蛇毒的药物,已救治了很多被毒蛇咬伤的人。如果他当时选择了放弃,那么就会是另外一个结果。
李春燕,27岁,是贵州从江县大塘村乡村医生。三年前李春燕卫校毕业后嫁给了大塘村一个苗族青年成为一名乡村卫生员并且在自己家里开设了一间卫生室。
大塘村是一个苗族村寨,只有她一个乡村卫生员,有2500多名苗族村民,生活极其贫穷。人们向来缺医少药,过去,村里没有医生,得病了,除了苦熬,就是请鬼师驱鬼辟邪,或是用‘土办法’自己治疗,死了,谁也不知道是啥原因。现在,大家已经逐渐习惯了生病去李春燕那儿打针吃药,有了初步的医疗保障。李春燕,严格地讲不能称作医生,只能叫做‘卫生员’,因为她没有编制,不享受国家的工资和其它待遇。由于工作环境差、入不敷出,我国的大部分乡村卫生员已改行或外出打工去了。李春燕也遇到过相同的问题,乡亲们来看病,没有钱付药费,只能记账赊欠。2015年初,一直赔本经营卫生室的李春燕决定关掉卫生室,和丈夫一道去广东打工。当他们正准备出门的时候,闻讯而来的乡亲们正好赶到。村民们掏出皱巴巴的一元、两元钱递给李春燕:“李医生你走了,我们可怎么办?这是我们还你的账,不够的我们明天把家里的米卖了,给补上。”李春燕于是没有离开。这是李春燕留在这艰苦的地方做乡村医生以来想放弃的一次。
她是一位医生,虽然她从来没有机会穿上白大褂,甚至被人在医生的前面还要加上赤脚这两个字;她是一名医生,但是不像很多医生那样,不愁自己的衣食,她一个月也许能收入600多块钱,但是买药以及买相关的一些东西却要花出900多块钱,亏空300多,欠债也就越来越多;她是一名医生,自然被患者所需要,但是跟其他的医生比她的患者似乎对她更加需要,这该是一名怎样的医生?
鲍尔?海斯德、李春燕她们虽然辛苦,但他们快乐。“为人们奉献”他们不只把他们当做一种信念,而是赋予了很大的行动。
村医之殇――待遇
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寻找最美乡村医生》系列活动,将最基层村医的真实生活写照呈现出来,确实是对村医的重视与肯定。然而,我却另有体会――光对最美乡村医生怀有敬佩之情是远远不够的,为什么都是社会力量在帮村医解决问题,政府到哪里去了?今年两会,人大代表钟南山院士提出了“村医之问”,也提出了关于基层乡村医生待遇问题的建议。
村医的工作无疑是辛苦的,除了承担日常为村民们看病的工作,按照政策规定,还要负责建立健康档案、随访、预防接种和健康查体等11项公共卫生管理。面对如此繁重的工作要求,对他们来讲,节假日无从谈起。
然而,与这种累得人仰马翻的工作状态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们的待遇却少得可怜!目前中国人均基本公共卫生经费25元,其中10元是给村医的,但在经过层层“克扣”后,最后剩到村医手中的人均经费不到两元,甚至有些村医根本没有拿到这部分经费。
实施药品零差率后,国家承诺给予多项补助,以保证村医收入。但实际上,村医能够得到的专项补助却少得可怜,有的只有2000元/年,有的根本得不到任何补助。相较之下,与村医基本在同一时代诞生的“孪生兄弟”――民办教师,如今已转为公办教师,既享有工资待遇,也享有社保医保。村医,却什么都没有,怎能不悲伤?
村医之殇二――就业
据一份对某县村医队伍的调查报告显示,全县在岗的乡村医生平均年龄为43.8岁,其中45%的乡村医生年龄在50岁以上,60岁以上的乡村医生有28名,约占10%。由此结果可以看出,村医年龄老化现象较为突出,村医人才队伍已后继乏人。
事实上,中国每年毕业的医学生并不算少,但基本上全都挤向大城市的大医院,真正下到基层去的却所剩寥寥。其症结在于,中国目前的政策是“鼓励”医学生去基层,而非“吸引”。没有吸引力,那些本科毕业的医学生,或是有医师资格的医师,都不愿去基层服务。村医不仅待遇不好,还没有编制,在学习进修、职称晋升等方面的个人发展都存在不畅,甚至是限制。最终导致村医队伍老龄化越来越严重,青黄不接,后续发展令人堪忧。
村医之殇三――养老
根据相关规定,乡村医生年满65周岁后就不被批准继续在村中行医。这让许多干了一辈子的老村医不得不退休,但却得不到任何养老保障。新闻报道中,一幕幕村医退休后,生病只能躺在自家床上,得不到任何医疗救助的场景,着实令人心酸!他们用自己的医术为村民们服务了一辈子,到头来,他们自己却没有任何医疗保障!
另外,村医退休后也没有养老金,完全要靠子女赡养。为了避免这样情况的发生,有些本该到了退休年龄的村医,不得不铤而走险,继续行医,只为挣取微薄的诊疗费用维持生计。“医生担忧养老问题”,这种问题拿到国外去,肯定是个笑话,但在中国,情况确实如此!
进一步说,以上这些问题还会导致诸多不良后果。比如,健康档案造假、健康教育无从开展,甚至违规卖非基本药物等。追根溯源,是因为村医待遇微薄,因为人才队伍匮乏,因为职业没有发展希望,因为退休后没有养老保障,因为没有……网底越来越虚薄,网眼越来越大,这让9亿农民的健康由谁来保障?
制定村医认可的政策
院前急救是医院急救的前沿阵线,面对的是急、危、重病人,具有随机性强、时间紧、流动性大、急救环境条件差、病种复杂等特点[1]。人性化护理是由美国人华生(Watson)首先提出的“人性照护”护理模式发展而来,所谓“人性照护”即护士必须有人性科学的认知,给予病人人性化照护[2]。随着急救医学的不断发展,院前急救的人性化护理日益受到广泛关注。
1 院前急救的目的
院前急救是急诊医疗体系(EMSS)的首要环节,主要目的是对突发性、急发性伤病员,在第一现场及转送中途实施尽快、准确、有效、连续的医疗救治和护理,最大限度的控制、稳定病情,赢得救治时机,达到“救死扶伤”的目的。
2 院前急救人性化护理的方法
2.1配备优良的急救仪器设备 作为急诊医疗的首要环节——院前急救,更需要不断改善设施设备,建立救护车远程监控体系,配备防震性能好的救护车和齐全的医疗设备,如:全自动心肺复苏器、心电监护仪、呼吸机、除颤器、供氧装置等。也就是说,救护车就是一个现代化的小型医院。
2.2建立规范的急救管理制度 院前急救护理绝非单纯的注射和普遍处置。因此,坚持建章立制的严肃性和操作规程的严格性,是保障院前急救质量的坚实基础。如:《急救信息管理制度》《急救护理人员值班、调配制度》《救护车医疗设备配置、使用制度》《监护转送制度》等规章制度。每位护理人员就象执法一样,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使患者安安心心地接受急救护理。
2.3掌握高超的急救护理技能 院前急救涉及病种广、学科多,易出现难以预料的情况,其效果好坏直接关系到病人的生命。在实施生命救护时护理论文,其时间性、技术性对能否挽救病人的生命至关重要,急救技能、应急能力、反应水准的高低是决定急救成败的关键[3]。
2.4形成密切的急救医护配合 司机、医生和护士是院前急救中一个三位一体的抢救单元。在整个抢救的过程中,要本着病人的生命、利益第一,医生、护士、司机不分彼此、通力配合,努力将院前急救工作做得天衣无缝,圆满地完成急救任务。
2.5建立融洽的人性护患关系 人性化服务是在原有服务理念上的一种升华和发展,它是医院赢得病人的基础[4]。护理人员在院前急救的过程中,要善于营造温馨、和谐的护患关系,时时处处为病人着想,使患者眼中的我们,不仅仅是医生、护士,更是朋友、亲人。
3 院前急救人性化护理的效果评价
3.1坚实的物质保障 院前急救随机性大、时间紧迫,需在最短的时间到达现场。为此,必须随时掌握路况信息,指挥司机以最快的速度到达第一现场,以免因交通阻塞而延误抢救时间,错失最佳抢救时机,这点体现了建立救护车远程监控体系的必要性。抢救乡村病人,配备防震性能好的救护车尤为重要。院前急救面对的是急危重病人,病种病情复杂,为确保能充分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紧急情况,急救车除备有必需的急救物品外,还应配备齐全的医疗设备。
3.2严格的操作规程 完善的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是保障院前急救质量的重要基础。首先应建立“快速反应机制”。院前急救呼叫紧急,无时间界限,护理人员必须随时处于应急待命状态,接到指令后,迅速限备急救物品,以最快速度到达现场。第二应建立“知识技能考核机制”。护理人员要能护理、急救内、儿、妇、外、五官等各种病种的病人,因而要有较全面的护理知识与病情观察能力。第三应建立“护理效果考核机制”论文格式模板。急救工作要求果断、迅速,分秒必争,必须有熟练的护理操作技能;现场工作环境大多复杂,可能导致感染,因此,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第四,应建立“护理档案记录机制”。在抢救中,所有用药及治疗均依据医生口头医嘱,护理人员须保存用药后空瓶,以备查询。如果情况许可,应该做好抢救记录等。
3.3熟练的护理技能 护理人员必须具备扎实的临床医学知识和精深的医学技能,如不加强学习和训练,就很难完成院前急救护理任务。第二要掌握熟练的复苏操作能力。这不仅是医生应具有的能力,也是急救护理人员所应掌握的基本技能,在处理突发事件时护理人员积极主动地参与可能为伤病员带来更大的希望。第三要掌握抢救设备的使用。现在的急救设备绝非单纯的一个急救箱,全自动心肺复苏器、心电监护仪、呼吸机、除颤器、供氧装置等现代医疗设备已逐步配备进救护车。这就要求医生护士都要掌握这些现代抢救设备的使用。
3.4积极的团结协作 在院前急救过程中,医务人员既要有明确分工,又需要积极地整体参与,尤其在突发事件中有大批伤病员的情况下护理论文,就更要求统一指挥、团结协作。护理人员一定要主动参与、主动协助。首先要能独立操作,根据现场紧急情况进行初步判断,完成基础性的护理操作和医疗操作。其次,要积极协助医生,使护理过程与诊疗过程相辅相成,配合默契,使患者及时得到有效的医治和护理。
3.5人性的护理服务 院前急救病人多为突然发病或病情加重,病人或家属心理上焦虑、恐惧、求救心情迫切,对医务人员期望值高,容易产生误解和冲突。因此要在现场即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首先是尊重患者。人性化护理的核心是尊重患者的生命价值和人格尊严,还有尊重患者的隐私权与面子,不使患者感到窘迫、尴尬或难堪等。第二要诚实守信。对患者的承诺就一定要兑现,而且一定要做好。护理人员必须要能够被患者所信赖[5]。第三要善解人意。护士能主动察觉患者的需要并及时伸出援手。例如,注意到患者在转运途中情绪有异样,甚至十分激动。护理人员就必须学会察言观色,揣摩人心,切身了解患者所面对的恐惧和困境,与患者建立温馨、和谐的护患关系,以“朋友”“亲人”的角色真诚而无私地帮助患者及家属。
院前急救医疗是一条绿色生命通道,它维系着病患者的生命和家属的期待。因此,院前急救护理要重视病人及家属的需要,将人性化护理理念应用于院前急救护理体系之中,尊重病人的生命价值、人格尊严,使病人在就医全过程中感到更放心、更安心、更称心、更舒心,整体提高院前急救的护理质量,促进院前急救护理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亚卓.应用行为科学方法提高急诊护士职业素质[J].中华护士杂志,1997,32(8):462-463.
[2]顾海杰.现代护理艺术性简论.实用护理杂志,2000,16(3):1-2.
[3]梁俊莲.反应水准与急救效果的关系[J].中华护士杂志,1999,34(11):696.
[4]缪春平.以人为本开展人性化服务[J].实用医技杂志,2003,6:656.
院前急救是医院急救的前沿阵线,面对的是急、危、重病人,具有随机性强、时间紧、流动性大、急救环境条件差、病种复杂等特点[1]。人性化护理是由美国人华生(Watson)首先提出的“人性照护”护理模式发展而来,所谓“人性照护”即护士必须有人性科学的认知,给予病人人性化照护[2]。随着急救医学的不断发展,院前急救的人性化护理日益受到广泛关注。
1 院前急救的目的
院前急救是急诊医疗体系(EMSS)的首要环节,主要目的是对突发性、急发性伤病员,在第一现场及转送中途实施尽快、准确、有效、连续的医疗救治和护理,最大限度的控制、稳定病情,赢得救治时机,达到“救死扶伤”的目的。
2 院前急救人性化护理的方法
2.1配备优良的急救仪器设备 作为急诊医疗的首要环节——院前急救,更需要不断改善设施设备,建立救护车远程监控体系,配备防震性能好的救护车和齐全的医疗设备,如:全自动心肺复苏器、心电监护仪、呼吸机、除颤器、供氧装置等。也就是说,救护车就是一个现代化的小型医院。
2.2建立规范的急救管理制度 院前急救护理绝非单纯的注射和普遍处置。因此,坚持建章立制的严肃性和操作规程的严格性,是保障院前急救质量的坚实基础。如:《急救信息管理制度》《急救护理人员值班、调配制度》《救护车医疗设备配置、使用制度》《监护转送制度》等规章制度。每位护理人员就象执法一样,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使患者安安心心地接受急救护理。
2.3掌握高超的急救护理技能 院前急救涉及病种广、学科多,易出现难以预料的情况,其效果好坏直接关系到病人的生命。在实施生命救护时护理论文,其时间性、技术性对能否挽救病人的生命至关重要,急救技能、应急能力、反应水准的高低是决定急救成败的关键[3]。
2.4形成密切的急救医护配合 司机、医生和护士是院前急救中一个三位一体的抢救单元。在整个抢救的过程中,要本着病人的生命、利益第一,医生、护士、司机不分彼此、通力配合,努力将院前急救工作做得天衣无缝,圆满地完成急救任务。
2.5建立融洽的人性护患关系 人性化服务是在原有服务理念上的一种升华和发展,它是医院赢得病人的基础[4]。护理人员在院前急救的过程中,要善于营造温馨、和谐的护患关系,时时处处为病人着想,使患者眼中的我们,不仅仅是医生、护士,更是朋友、亲人。
3 院前急救人性化护理的效果评价
3.1坚实的物质保障 院前急救随机性大、时间紧迫,需在最短的时间到达现场。为此,必须随时掌握路况信息,指挥司机以最快的速度到达第一现场,以免因交通阻塞而延误抢救时间,错失最佳抢救时机,这点体现了建立救护车远程监控体系的必要性。抢救乡村病人,配备防震性能好的救护车尤为重要。院前急救面对的是急危重病人,病种病情复杂,为确保能充分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紧急情况,急救车除备有必需的急救物品外,还应配备齐全的医疗设备。
3.2严格的操作规程 完善的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是保障院前急救质量的重要基础。首先应建立“快速反应机制”。院前急救呼叫紧急,无时间界限,护理人员必须随时处于应急待命状态,接到指令后,迅速限备急救物品,以最快速度到达现场。第二应建立“知识技能考核机制”。护理人员要能护理、急救内、儿、妇、外、五官等各种病种的病人,因而要有较全面的护理知识与病情观察能力。第三应建立“护理效果考核机制”论文格式模板。急救工作要求果断、迅速,分秒必争,必须有熟练的护理操作技能;现场工作环境大多复杂,可能导致感染,因此,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第四,应建立“护理档案记录机制”。在抢救中,所有用药及治疗均依据医生口头医嘱,护理人员须保存用药后空瓶,以备查询。如果情况许可,应该做好抢救记录等。
3.3熟练的护理技能 护理人员必须具备扎实的临床医学知识和精深的医学技能,如不加强学习和训练,就很难完成院前急救护理任务。第二要掌握熟练的复苏操作能力。这不仅是医生应具有的能力,也是急救护理人员所应掌握的基本技能,在处理突发事件时护理人员积极主动地参与可能为伤病员带来更大的希望。第三要掌握抢救设备的使用。现在的急救设备绝非单纯的一个急救箱,全自动心肺复苏器、心电监护仪、呼吸机、除颤器、供氧装置等现代医疗设备已逐步配备进救护车。这就要求医生护士都要掌握这些现代抢救设备的使用。
3.4积极的团结协作 在院前急救过程中,医务人员既要有明确分工,又需要积极地整体参与,尤其在突发事件中有大批伤病员的情况下护理论文,就更要求统一指挥、团结协作。护理人员一定要主动参与、主动协助。首先要能独立操作,根据现场紧急情况进行初步判断,完成基础性的护理操作和医疗操作。其次,要积极协助医生,使护理过程与诊疗过程相辅相成,配合默契,使患者及时得到有效的医治和护理。
3.5人性的护理服务 院前急救病人多为突然发病或病情加重,病人或家属心理上焦虑、恐惧、求救心情迫切,对医务人员期望值高,容易产生误解和冲突。因此要在现场即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首先是尊重患者。人性化护理的核心是尊重患者的生命价值和人格尊严,还有尊重患者的隐私权与面子,不使患者感到窘迫、尴尬或难堪等。第二要诚实守信。对患者的承诺就一定要兑现,而且一定要做好。护理人员必须要能够被患者所信赖[5]。第三要善解人意。护士能主动察觉患者的需要并及时伸出援手。例如,注意到患者在转运途中情绪有异样,甚至十分激动。护理人员就必须学会察言观色,揣摩人心,切身了解患者所面对的恐惧和困境,与患者建立温馨、和谐的护患关系,以“朋友”“亲人”的角色真诚而无私地帮助患者及家属。
院前急救医疗是一条绿色生命通道,它维系着病患者的生命和家属的期待。因此,院前急救护理要重视病人及家属的需要,将人性化护理理念应用于院前急救护理体系之中,尊重病人的生命价值、人格尊严,使病人在就医全过程中感到更放心、更安心、更称心、更舒心,整体提高院前急救的护理质量,促进院前急救护理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亚卓.应用行为科学方法提高急诊护士职业素质[J].中华护士杂志,1997,32(8):462-463.
[2]顾海杰.现代护理艺术性简论.实用护理杂志,2000,16(3):1-2.
[3]梁俊莲.反应水准与急救效果的关系[J].中华护士杂志,1999,34(11):696.
一、引言
“三农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问题,《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必须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制约新疆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于新疆农村居民的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偏低,而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偏低的原因在于新疆农村居民观念陈旧和对教育和科技及医疗重视不够及新疆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不足,要增加新疆农民收入、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保持农村稳定,重点和核心还是提升新疆农村人力资本存量,亟需加大新疆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所以有必要对新疆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奥多.W.舒尔茨(Theodore W. Schultz)首先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发现人力资本投资可以解释美国经济增长超过投入要素的增长的经济现象[[1]]。Becker(1964)以微观经济理论为科学基础,使人力资本理论更加系统化[[2]]。Mincer(1958, 1974)在收入分配领域构建了人力资本理论[[3]-[4]]。Romer(1986)将知识作为一个独立的新要素纳入经济增长模型,说明了特殊的知识和专业化的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农业论文,知识积累是促进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5]]。Lucas(1988)强调了人力资本尤其是人力资本的外在效应具有递增收益的作用,认为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6]]。
国内学者对农村人力资本的研究主要在于四个方面:农村人力资本的内涵;农村人力资本现状;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效应;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影响因素。而研究重点和核心是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效应。周晓和朱农(2003)研究表明人力资本的投入对我国农村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这种作用在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地区特别明显[[7]]论文开题报告。侯风云(2004)运用明瑟模型及其它的线性对数模型估计了我国农村不同形式人力资本收益率[[8]]。李勋来(2007)运用现代计量经济学方法研究了我国农村人力资本与农村产出增长的关系[[9]]。龙翠红(2008)选取1985年到2005年间的有关农村经济的时间序列数据,分别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对人力资本在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进行实证分析[[10]]。孙健和白全民(2010)用改进的形成基础法测算我国农村人力资本存量的基础上实证分析了我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分析了我国农村人力资本贡献率低的直接原因和深层次原因[[11]]。这些学者的研究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很有价值的研究视角和方法,但对于农村人力资本存量的估算方法主要是教育存量法,而没有考虑另外几种类型的投资,显然不能综合反映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水平,有必要对农村人力资本有个全面的估算。而且对于农村物质资本和农村产出的估算方法和结果差异较大,还需对农村物质资本和农村产出的估算作进一步探讨。尤其是在国家大力发展新疆的背景下研究新疆农村经济发展问题有其现实意义。
基于这种分析,本文在构建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新疆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综合水平进行测算,研究新疆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与新疆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寻找农村人力资本投资视角下的新疆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试图得出一些有益于新疆农村经济发展的结论,提出提升新疆农村人力资本存量、促进新疆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二、新疆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综合水平测算
对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综合水平进行测算,因子分析方法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因子分析方法就是在许多变量中找出具有代表性且相互独立的少数几个公共因子,将相同本质的变量归入一个因子。它的优点是,这些因子反映了原始变量所代表的关键信息农业论文,这将有助于减少变量的数目,方便研究多个变量间的关系。本文选择因子分析方法测算新疆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综合水平。
(一) 评价指标选取
评价指标选择标准遵循三个标准:(1)指标的全面性。考虑人力资本投资的主体,包括国家、社会团体、个人;考虑投资结构,包括教育投资、健康投资、在职培训投资、迁移投资;考虑投资的存量与增量。(2)指标的科学性。指标的选择依据人力资本理论,指标能较真实地反映人力资本投资水平。(3)指标的可获性。指标能从统计年鉴或网站直接获取,或者通过一定的计算可以得到指标的结果。依据这三个标准,本文选取了能反映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综合水平的12个统计指标,评价指标如下1:
X1:农村平均受教育年限2;X2:农村平均文化教育及服务消费(元/人);X3:农村中专以上比重;X4:农村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元/人);X5:农村初级中学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元/人)。X6:农村平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元/人);X7:农村每万人拥有乡村医生和卫生员(个/万人);X8:农村平均交通和通讯支出(元/人);X9: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X10:农林牧渔业职工平均工资(元/人); X11:农村每万人拥有农业技术人员(个/万人);X12:乡村就业人员占乡村人口比重。
(二) 分析结果
1. KMO和Bartlett检验
KMO检验是用于检查变量间的偏相关性,KMO统计量越接近于1,因子分析的效果越好,当KMO统计量在0.5以下时则不适合应用因子分析法;Bartlett检验是对变量间彼此独立进行判断,如果相关阵是单位阵则因子分析法无效[[12]]。从表1可以看出,KMO值为0.652,Bartlett值为318.9249,P<0.0001,所以适用因子分析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表1 KMO和Bartlett检验表2 特征根和累计贡献率
KMO检验值
Bartlett球形检验
0.65
卡方值
自由度
显著性
昆明滇虹药业有限公司总裁助理、药品事业部副总经理刘泽辉告诉《广告主》: “农村市场一直是滇虹药业的根,多年以来我们在此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随着国家‘新医改’政策的逐步实施, ‘新农合’覆盖的农村人口越来越广,从而为我们再次发力二三线市场创造了新的机遇。”
在“营销下沉”的过程中,滇虹明确区分了农村医疗市场与社区医疗市场的不同。对于农村市场,滇虹积累多,经验也多,特别是在渠道的建设上,滇虹的一个明显优势就是滇虹与区域经销商有良好的台作关系,不仅能够依靠这些经销商将药品铺到目标市场,而且还能与经销商合作开展品牌传播。刘泽辉表示: “与经销商合作传播的主要形式有售点橱窗广告、导购牌、海报以及试用装派送等,这些传播方式都很有实效性。”
业务副主任既是决策层又是执行层,工作中要充分领会主任和上级文件精神,全面落实院长办公会决定的事项,并对各科业务开展情况进行考核。同时,及时发现业务工作中的问题和困难,找出解决办法。收集和整理业务信息,在院长办公会上提出业务管理建议。要了解国家卫生政策,把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业务发展方向,创新地开展业务活动。
一、正确认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六位一体”功能的必要性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六位一体”功能体现的是政府“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以及充分履行民生的管理责任。社区卫生改革是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并在其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通过强化政府主导、机制创新、功能完善,使得社区卫生服务的功能实现“三个回归”,即:公共卫生服务功能的回归、居民就医的回归、公益性质的回归。要转变观念,强化服务意识;要防治并重,重视健康管理和健康促进,不断探索适合社区卫生的服务模式;要重视人才建设,加快人才培养;要健全服务网络,优化服务流程 ,完善服务功能;要完善制度,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充分调动医护人员工作积极性,把居民健康、群众满意作为工作的奋斗目标。
二、 稳步推进“六位一体”功能转换,探索适合居民需求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
1、 推进“镇村一体化”建设,保证医院触角延伸到各个居委、村委,同时把乡村医生的业务管理纳入中心业务管理内容。目前各镇存在两支医疗队伍,即乡村卫生室(或卫生点)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他们的人事、待遇、业务管理等分属不同。乡村医生人缘熟,贴近居民,工作方便,工作时间弹性好;但业务水平低,知识更新慢,后继乏人。把两支队伍的业务统一管理、有机结合,建立适合社区卫生工作的服务团队,保证医院触角延伸到各个居委、村委,有利于“六位一体”功能的真正落实。
2、 利用中心的医疗业务优势,建立并培养一支公共卫生员队伍,使之成为居民健康的宣传员,中心与居民的联络员。在取得政府和居委、村委的大力支持下,从社区选拔一批年纪轻、有文化、沟通能力强、贴近居民的公共卫生员进行系统公共卫生知识培训,使之成为中心同居民沟通的桥梁,有利于居民对中心工作的理解和“六位一体”功能的深入开展。
3、 临床医生深入社区,并组建集医疗、护理、康复、预防等于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团队,探索适合居民需求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根据“六位一体”功能的要求确定团队的人员结构和组成形式,探索精简高效、形式多样、功能完善的全新服务模式和服务方式。
4、 在居民中推广“首席医生”制,给“首席医生”相对固定的村和居委,在居民中开展健康宣教、慢性病管理、康复指导、电话咨询、约定或上门服务等,把提高居民卫生知识和健康体魄作为工作目标,让“首席医生”做好医疗卫生的“守门人”。
三、 加强中层干部培养,提高管理水平。
“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中层干部的选拔培养是一个单位事业发展的重要条件。
1、把中层干部建设成具有战斗力的核心团队。要制订干部例会制度,创造沟通平台,充分调动干部工作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加强他们的责任意识、创新意识。
2、对中层干部要合理分工,明确目标,并制订中层干部考核细则,科学合理的分工能有效减少工作中不必要的磨擦,有利于工作高效有序的开展。原来的防保、业务、后勤等概念已发生变化,条线管理的内涵和外延随之也在改变,现今的业务和防保交集增多,业务的概念大范围外延,相互间工作协作有利于克服原有的先天缺陷。
3、建立中层干部选拔考核机制,加强中层干部培养。中层干部队伍建设直接影响中心业务工作的成功与否,重视中层干部培养是科学管理的重要方面。建立医护人员考核制度,引进竞争机制,择优录用。全面签订质量、安全、绩效目标管理责任状,把质量、安全、绩效、政策执行效率、科室凝聚力列为干部考核的重点内容,把中层干部队伍锻炼成一支懂政治、会专业、能管理、清新高效、执行力强的队伍。
四、 制订并完善适合业务工作开展的各项制度,把制度的落实放
到重要位置。
建立职称、职务评聘制度、劳动管理制度、医疗安全责任追究制度、工作制度、各项奖惩制度等,适时淘汰和修订不适合社区卫生工作的制度;切实抓好制度落实,做到制度管理,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使职工工作有方向,操作有流程、行为有规范,奖惩有依据。培养职工对制度的认同意识,自觉遵守规章制度,最大限度地调动职工工作积极性,形成促进社区卫生工作开展的制度文化。
五、 重视科教工作,营造适合人才成长的环境,建立人才成长机制。
人才是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是创新的原动力和不可缺少的资源。重视人才培养,营造人才成长的环境和建立人才成长的机制是社区卫生中心的责任。
1、 抓好职工继续教育工作,多种形式培养人才。采取“请进来、送出去”以及多种形式的业务活动、业务考核提高职工专业能力;重视学历教育和学分教育,鼓励职工参加与专业相近的其它专业学习,提高职工综合素质,把继续教育作为人才成长的重要途径。
2、 以科教工作为抓手,不断提高职工专业素养。重视科教工作,成立科教管理组织,切实制订科教工作计划、科教管理制度、科教奖励办法,加大科教经费投入,保障科教工作顺利开展。提倡职工书写工作总结和撰写论文,鼓励开展科研项目,以教促学,以科研促质量。
3、 建立职工业务档案,把职工的继续教育情况、论文、科研、获奖、业务考核成绩、医疗安全、业务活动参加情况等信息记录其中,并把业务工作情况同评优和职称评聘、干部选拔相联系,促使职工自觉学习,不断进取。
六、正确认识医疗业务发展同“六位一体”的关系,加强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管理。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事医疗、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指导和健康教育“六位一体”的服务,它要求医护人员具有更高的综合素质。对医护人员的社会经验、居民文化、沟通技巧、以及较全面的专业知识提出了更高要求。要调整医护人员专业知识结构,抓好医疗业务管理,正确认识医疗业务发展同“六位一体”的关系, 把抓好医疗业务、医疗安全管理继续放到管理的重要位置。要充分发挥职能部门作用,建立质量、安全管理网络,制订各项质量、安全管理制度,把医保、农保、以及是否过度医疗列入质量管理内容。加强业务知识培训和业务知识考核,积极开展各项业务活动,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重视质量、安全目标管理,为居民健康保障培养合格“守门人”。
七、 重视中医工作,广泛开展中医适宜技术
中医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在治疗疾病、养生、康复等方面有着西医不可替代的作用。
1、 加强中医宣传,弘扬中医文化。要在社区建立独立的中医区域,大力宣传中医名人,向居民介绍中草药等,要形成浓厚的中医文化氛围,让中医文化进社区、进家庭,帮助居民了解中医,自觉地应用中医治疗和中医养生保健。
2、 重视中医人才培养,采取进修培训、人才引进、名师传承等多种方式培养中医人才,让中医科室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使中医事业后继有人。
3、 大力开展针灸、理疗、推拿按摩、火罐、牵引等中医适宜技术,每年选派1—2名年轻人参加上级举办的各种适宜技术培训,不断增加新的适宜技术项目。将适宜项目逐步向乡村卫生室、卫生站点推广。
4、 重视中医“治未病”工作,将中医技术广泛应用到疾病的预防保健领域,使中医在慢性病的管理和慢性病的防治方面作出更大贡献。
八、在全院树立公共责任意识,保证重大公共安全和应急事件中
反应迅速、措施有力。
高度重视公共安全与公共卫生安全,国家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应急体系得到了有效的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国家三级卫生网络的网底,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救援和公共卫生应急事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 加强职工公共安全教育,让职工牢固树立公共安全责任意识。重视卫生法律、法规培训和相关传染病知识培训,不断增加职工卫生法律意识、公共安全意识、公共卫生责任意识。
2、 制订突发公共应急救援预案、突发公共卫生应急预案(含各项子预案),对中心职工进行全员培训。建立强有力的应急组织体系和各项保障体系,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开展好应急演练,保证应急事件中处置有序、措施得当。
3、 通过宣传栏、画报、多媒体讲座、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对社区居民进行公共卫生安全知识教育,提高居民卫生安全意识。
九、 依托和利用好医疗联合体平台,提高医疗质量,缓解居民看病贵、 看病难问题。
大部分社区医生毕业后一直工作在社区,专业很少得到深造,知识更新慢,业务水平偏低,很难获得居民信任。充分依托医疗联合体平台,同上级医院建立紧密的业务协作关系,利用上级医院的技术、人才、设备优势,加强社区医生的业务培训,并在其指导下开展科教活动,提升社区医生服务能力。
1、 根据居民医疗需要,邀请上级医院各科专家定期来社区坐诊,中心医生遇到疑难病时请会诊,让居民在家门口享受医疗专家服务。
2、 中心与联合体的上级医院开展双向转诊工作,让急重病人向上级转诊过程简便、快捷,切实缓解居民看病难问题。
3、 定期邀请上级医院专家下社区讲课,中心医生到上级医院各科轮训,提高社区医生医疗水平,加快全科医生培养。
初写这篇文章,题目是《但愿人长久》,是我为病中的周先生祈福写的,然而未等我的文章完成,先生却已往生天堂了。
2008年9月25日,中午,我和沈海清先生通了电话,探询周先生的情况,沈先生说不是很好,我就准备下了班去医院看看周先生。
到医院时,天已经黑了。先生的病房里没开灯,电视倒是开着,我心暗喜,心想先生情况不错,有精神看电视了。抬手敲门,开门的却是一位医生,病房里已是人去楼空。医生出来对我说:“你看望病人吗,搬到25号病房了。”我转向25号病房,两张病床上也是空无一人,我正疑惑,医生却走了过来问我:“你看什么人啊?”我说看望周敬文先生,医生就对我说:周先生于下午三点去世,现在遗体已经搬回家了。我黯然无语,出了医院,即和邹汉明通了电话,告知周先生去世的消息,两人在电话里感叹了一通,我就回家,心潮难平。
先生于2008年1月间,被查出身患癌症,住院手术,得到消息,我即携妻到桐乡,去医院看望先生。
虽然动了手术,但先生的状况良好,并未看出有何影响,只是瘦了一些。陪伴先生在医院的师母告我:先生手术后情况良好,应无大碍。听闻此消息,我心甚慰。
其后到文化馆,我都会打听先生的情况,有时也会与先生通个电话,每一次得到的消息,都是先生的情况在逐渐好转,这使我沉重的心情也渐渐地好转。
然而六七月间,先生的状况急转直下。
七月的一天,我去文化馆取新一期的《桐乡文艺》,向与先生对面办公的徐女士打听先生的消息,徐女士的话说得很婉转:“如果你想去看他,就尽快去,不要留下遗憾。”闻听此言,我就知先生状况堪忧。
从文化馆出来,我就直奔先生家而去。
先生瘦了许多,然精神尚可,我与先生对坐闲谈,说些宽慰的话,希望他能乐观面对,用精神力量战胜病魔,好让我常听教诲。
我与先生交往十数年,亦师亦友,其间虽因工作变动或别的原因中断过联系,但十多年间,先生并未忘记我这个文学爱好者,即便是我因工作原因,在神州大地东奔西走而与先生中断联系的几年中,先生仍在《桐乡文艺》上发表我的文章,并四处打听我的消息,想把那一点微薄的稿费寄给我。
先生为人谦和厚道,质朴坦诚,有长者风。编辑《桐乡文艺》的十多年间,每有后学之辈投稿,不论文章质量如何,凡二三篇后,先生必会择一优者,详加修订之后发表,为的是不让初学者失去信心。桐乡文坛后学之辈,蒙先生提携点拨之恩者,不在少数。
我因在企业工作,没有休息日,然自先生患病后,每得空闲,我都会去看望先生,或家中,或医院,跟以前去看先生心情轻松愉快不同,现在我每次去,心中总是忧虑和迫切,这样的见面,怕是见一次少一次了,不知何时,我与先生的见面就会成为最后一次。为此,每次去看先生,我总要带一点乡村的土产,只为告诉先生,我们都在惦记他,希望先生能挺过这一关,安享晚年。
少开些会
应该开的会一定要开,没有必要的会尽量少开,可以采用更加有效的方式把重要的精神传达给一线医务人员,例如采用新媒体的方式,把医生还给患者,把护士还给患者。
少些不必要的检查
上海某三甲医院曾经统计过,每年要接受大大小小方方面面的200多次检查,去掉周末和节假日的话几乎每天都有检查,需要养一堆人去应付各种检查,劳民伤财。其实很多检查是根本没有必要的,是可以压缩合并的。但是事关患者安全和医疗质量的检查必须要坚持,甚至还要增加。在大数据时代,我们完全可以改变检查方式,减少不必要的现场检查方式,采用实时数据监控的方式来进行,这样更加有针对性,也更加能发现真正的问题。
改变现有的病史书写方式
如果你去问临床医生每天上班最痛恨的是什么?多数人会告诉你是写病史,是每天写不完、越写越长、写得想吐、写到想骂人、奇葩规定越来越多的病史。其实去过国外的人都知道,发达国家的病史是很简明扼要的,很多是表格式,根本没有国内这么复杂。国内能不能从善如流,改变现有的病史书写方式,少写一些,把时间还给医生,把医生还给患者(关于病史书写我会另文详谈)。我相信,如果真的能够做到改革病史写作方式的话,年终评选中国十大医改措施时,医生肯定会投票把TA选为第一名的,不相信你试试看!
大力资助临床研究
临床医生最大的悲哀是中国没有资助临床研究的机构和基金。这就逼着临床医生要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和基础研究的人一起去抢着申请国家自然基金(只资助基础研究)。这就相当于逼着专业足球运动员与专业的乒乓球运动员进行乒乓球比赛,实在是太荒唐和不公平。其实临床研究更重要、更麻烦、更困难、更花钱,因为很多中国人不习惯进行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所以强烈呼吁在中国建立专门资助临床研究的NIH,让临床医生回归临床研究。当然,对于少数有兴趣和精力的临床医生,也还可以继续申请国家自然基金去研究细胞、老鼠和兔子。
鼓励和支持技术创新
美国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新药物和新技术诞生?关键在于他们有很多可以保持持续创新的机制。例如美国为了鼓励生物技术创新,有一个LDT机制(Lab Developed Test,实验室开发的技术)。许多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的项目之所以没获得FDA批准,并非检测的临床意义不大,而是因为实验对象(即患者)相对局限,使得试剂厂家投入产出比过低,而不愿意使之商业化。另外,LDT可以让一项新技术在 获得美国FDA批准全国推广之前,先在小范围内临床应用,摸索经验,不断完善和成熟。强烈呼吁CFDA也能够在中国建立类似的机制,鼓励技术创新!
取消医生的职称晋升
中国的临床医生职称体系是全世界独有的,在一定的历史阶段这种职称体系有其存在的理由,现在到了该梳理的时候了,不然无法和国际接轨。
这种制度逼迫所有的临床医生,包括乡村医生和社区医生都要去申请课题、做研究、发表文章,甚至于发表SCI文章。不然的话你就无法晋升,这是很荒唐的,催生了大量的和论文造假,也养活了很多很多粗制滥造的医学杂志。职称晋升主要是和工资待遇挂钩的,现在国内已经有了更加科学、系统、可靠的评估体系,是时候考虑废除临床医生的职称体系了。
允许临床医生做超声
中国好像是全世界唯一不允许临床医生做超声的国家,其他的国家规定都是“超声医生可以做超声,临床医生也可以做超声”,其道理就像专职的驾驶员可以开车,其他任何人也可以开车一样,前提是经过培训和考核获得驾驶证。超声是临床医生的眼睛,对于产科医生、心内科医生这些需要动态观察的医生更是如此。所以,在国外很多产科医生、心内科医生都是自己在做超声,一面做胎儿的结构超声(成人的心脏超声),一面和患者沟通;一面做超声,一面进行超声引导下的介入操作都是常态。中国能否也和国际接轨,允许临床医生做超声呢?
恢复助产士职称系列
在国外,助产士是一个独立的职业,她们拥有“有限处方权”,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开处方,可以独立进行产前检查和接生。很荒唐的是,在几十年前中国取消了助产士职称系列,关闭了助产士学校。中国从事接生的是护士,她们考试、晋升的内容基本上是和接生无关的普通护理内容,她们多数是护理专业毕业的,毕业进入产科后要重新学习助产内容和相关技术,中国居高不下的剖宫产率也与此现状相关。在多年的呼吁之下,已经有些学校重新开设了助产专业,但是助产士系列职称依然没有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