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时间:2023-01-20 05:09:4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德育论文参考文献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德育论文参考文献

篇1

小学德育论文参考文献

[1]田宏.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德育工作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0(07)

[2]张军元.浅议中学生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08)

[3]刘德芸.提高中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思考[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7(04)

[4]李俊.中小学德育的不足及对策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校长).2007(04)

[5]胡建华.关于研究生教育规模与质量的若干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3(08)

[6]陈伯良.构建小学德育实效模式的实践探索[J].教育导刊.2012(01)

[7]黄静.小学网络德育初探[J].考试周刊.2011(81)

[8]张耀灿,.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支持主体发展的社区"平台"建设[J].学术论坛.2011(08)

[9]程守梅,夏莹.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理论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08)

[10]仁真古.浅谈小学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09)

小学德育论文参考文献:

[1]陈宗庆.小学德育主题活动系列化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

[2]康冬梅.提高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研究[D].吉首大学2013

[3]胡荞丽.小学德育生活化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4]李晶.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问题及对策分析[D].吉林大学2013

[5]宋维维.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6]马子茵.二战后德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及启示[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3

[7]徐睿.我国电视新闻传播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4

[8]胡馨元.单亲家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4

小学德育论文参考文献:

[1]黄路阳、郇红.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定位和培养模式[J].继续教育研究,2009(3):122~124.

[2]何齐宗.高师教育改革与教师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4~6.

[3]黄丽.浅谈数学教学中良好软环境的营造[J].中学教研,2000(8),13~15.

[4]刘久成.建构本科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思考[J].扬州大学学报,2004(1):88~90.

[5]李玉.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现状调查[J].继续教育研究,2009(9),:129~132.

[6]柳夕浪.课堂教学临床指导[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7]刘兴杰.台湾小学教师素质培养及其启示[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1997(4):6~9.

[8]刘瑞琼.高职高专英语教师教学素质提高与自我发展的策略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0(9):69.

篇2

① 主要责任者(专著作者、论文集主编、学位申报人、专利申请人、报告撰写人、期刊文章作者、析出文章作者)。多个责任者之间以“,”分隔,注意在本项数据中不得出现缩写点“.”(英文作者请将作者名写全)。主要责任者只列姓名,其后不加“著”、“编”、“主编”、“合编”等责任说明。②. 文献题名及版本(初版省略)。③ 文献类型及载体类型标识。④ 出版项(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⑤ 文献出处或电子文献的可获得地址。⑥ 文献起止页码。⑦ 文献标准编号(标准号、专利号……)。

参考文献类型及其标识

根据 GB 3469规定,以单字母方式标识以下各种参考文献类型:

参考文献类型

专著

论文集

报纸文章

期刊文章

学位论文

报告

标准

专利

文献类型标识

M

C

N

J

D

R

S

P

对于专著、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其文献类型标识建议采用单字母“A”;对于其他未说明的文献类型,建议采用单字母“Z”。

对于数据库(database)、计算机程序(computer program)及电子公告(electronic bulletin board)等电子文献类型的参考文献,建议以下列双字母作为标识:

电子参考文献类型

数据库

计算机程序

电子公告

电子文献类型标识

DB

CP

EB

电子文献的载体类型及其标识

对于非纸张型载体的电子文献,当被引用为参考文献时需在参考文献类型标识中同时标明其载体类型。本规范建议采用双字母表示电子文献载体类型:磁带(magnetic tape)——MT,磁盘(disk)——DK,光盘(CD-ROM)——CD,联机网络(online)——OL,并以下列格式表示包括了文献载体类型的参考文献类型标识:

[文献类型标识/载体类型标识]

如:[DB/OL]—— 联机网上数据库(database online)

[DB/MT]—— 磁带数据库(database on magnetic tape)

[M/CD]—— 光盘图书(monograph on CD-ROM)

[CP/DK]—— 磁盘软件(computer program on disk)

[J/OL]—— 网上期刊(serial online)

[EB/OL]—— 网上电子公告(electronic bulletin board online)

以纸张为载体的传统文献在引作参考文献时不必注明其载体类型。

文后参考文献表编排格式

a. 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

[序号] 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 出版年.起止页码(任选).

[1] 刘国钧,陈绍业,王凤翥.图书馆目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15-18.

[2] 辛希孟.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A集[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篇3

【第一章】机电五金采购方式优化分析绪论

【第二章】采购管理相关理论概述

【第三章】机电五金市场采购模式的现状

【4.1-4.2】采购流程不合理与供应链资金流不稳定

【4.3-4.5】采购需求分散、时效性不强及安全性不高

篇4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0X(2017)07-0170-02

党的十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如何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任务,呈现德育教育具体化、有形化,这是摆在高校育人工作面前的命题,这就要求高校育人工作既要遵循教育规律,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又必须通过路径创新,在方法、内容、形式上下功夫,不断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云南中医学院将德育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从2013届本科毕业生起,推行德育答辩制度。为什么要在毕业生中推行德育答辩制度呢?基于云南中医学院对300多家用人单位的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在选用毕业生时,录用原则排在前列的是“思想品德”。然而,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还有许多不足,存在教师难教,学生厌学,形式单一、方法简单、目标空泛等问题。推行德育答辩制度,为创新德育评价形式提供了一个平台,毕业生通过德育答辩的形式,梳理、总结、汇报、提交大学以来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完成情况,获得学分,原则上德育答辩不通过者不准予毕业。

一、德育答辩的基本概念

德育答辩制度是构建大学生德育工作体系的重要载体。德育答辩是将“立德树人、以德为先、全面发展”的德育方针贯穿始终的主要体现,是毕业生通过梳理专业学习、身心成长、思想意识、价值取向、社会责任等方面的收获、得失及感悟,在总结中反思与成长,是对学校德育实施效果的全面检验,是毕业生德育评价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二、推行德育答辩制度的现实意义

(一)推行德育答辩制度是实施“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有效创新

党的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推行德育答辩制度是践行立德树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方法和新途径,具有建设性和探索性的意义。

(二)推行德育答辩制度是凸显“全过程全方位全员”德育实践的重要举措

为保证质量,学校规定每个毕业生都要有教师指导,每位教师指导的学生不超过8人,参与德育答辩工作的不仅有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还有校院领导、专业课教师、机关工作人员,从2013年至2016年,云南中医学院德育答辩指导教师已占全校教职工总数的45%,这样的全员参与,大大提高了工作开展的有效性。

(三)推行德育答辩制度是深化高校德育工作的具体体现

德育答辩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是实现德育教育有形化、可视化的具体体现,是加强高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方式。

德育答辩要求学生按照相关规定格式,将自己在大学期间所接受的专业学习、思想道德、身心成长等教育效果进行全面系统的回顾总结,形成德育论文,并以班级为单位用答辩的形式进行陈述,同时接受提问并作回答,由答辩评审委员会综合其平时表现,就其德育表现做出评价。毕业生通过德育答辩这个平台,可以多角度审视自我,总结成败得失,为走好新的人生征途、开创美好未来奠定基础。

三、德育答辩制度开展的基本做法和经验

(一)领导重视,保障到位

学校党政把开展毕业生德育答辩工作作为检验全校“立德树人”成效的重要手段,专题研究制订实施方案,同时还制订了《德育答辩规程》、《德育答辩论文撰写规范》、《德育答辩成绩评分细则》等相关配套文件,为开展德育答辩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校院两级在工作中,领导重视到位、思想认识到位、宣传动员到位、措施落实到位、协调配合到位。均成立“毕业生德育答辩指导委员会”,职责明确,责任到人,负责协调指导和具体工作。学校安排专项经费予以条件保障。

(二)精心组织,全员参与

整个答辩共分为宣传动员、论文撰写、交流答辩、总结整理四个阶段,每一个阶段均明确提出时间节点要求,校领导多次到二级学院检查指导,了解工作进展情况,确保了答辩工作顺利进行。学校制定了德育论文开题报告提纲、德育论文撰写规范、德育答辩鉴定表、互评表等,为规范德育答辩工作提供了明确的依据。

(三)过程管理,严格要求。

1.严格遴选指导教师

德育论文指导教师按照专业论文基本要求,师生双向选择确定。教师与学生深入交换意见后确定题目,指导开题撰写,及时审读评阅。不少指导教师与学生多次面对面交谈,或在网络上保持密切交流,帮助毕业生正确认识自我、全面总结得失。

2.严把论文质量关

要求德育论文力求用准确精练的语言,通过自我总结、交流、答辩等互动过程,促使学生对自己大学生活进行全面的梳理与反思,总结经验与体会,分析成功与失败,剖析优点与不足,许多学生还为自己制定了短期或中长期的生涯规划和努力方向,进一步理解的人生意义和价值。为端正学风,明确要求论文务必本人原创,抄袭者一经发现按不合格处理。

3.强调正面引导

在论文答辩过程中明确规定对每名毕业生的德育总结陈述和答辩中存在的偏颇问题,专家必须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的基本要求,及时纠正,以理服人,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认识。

4.注重总结,典型示范

推荐“优秀德育论文”印刷成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作为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教材。

(四)创新举措,成效显著

推行本科毕业生德育答辩制度,可真实检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方法和手段,有力推进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构建,充实了毕业教育内容,对毕业生实现成才梦想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德育答辩制度的创新举措,引起主管部门、兄弟院校、社会舆论的良好反响。应邀出席学校德育答辩工作总结汇报会的省委高校工委领导在现场点评时指出,“德育答辩给同学们的人生留下了一个很深的记忆,给他们注入了人生放飞理想与希望的动力。通过这样一个答辩过程,开启同学们的心智,传承医术,锻造品德,同时也让我们得到一次人生境界的再提升,受益匪浅。更重要的是成为当前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种有益探索,应积极倡导和推广”。新华网、凤凰网、云南日报等多家媒体及新华社云南分社分别报道了云南中医学院的德育答辩工作。

四、完善德育答辩制度的思考

德育答辩制度的推行应重在过程,应贯穿大学四年、五年的学习生活中去,使其延伸至各年级的學生中,大学一年级进行德育论文选题开题、大二大三进行德育实践回顾、毕业班进行德育答辩。通过对低年级学生参与到德育答辩工作的调查得知,许多学生通过学长、学姐的感悟,清楚了该如何规划自己的大学时光,明白了该如何度过自己的青春年华,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对教师来说,学生在德育答辩过程中的自我剖析,是通过其他渠道很难了解到的,特别是为辅导员搭建了一个重要的工作平台,大一的选题开题、大二大三的实践回顾、毕业时德育答辩,能全方位的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是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抓手。

推行德育答辩制度,凸显“全过程、全方位、全员”德育的有效性。首先必须融合入学教育、日常教育和毕业教育“首尾相连”的全程化,将德育答辩制度贯穿学生教育的始终,最终形成全过程德育教育常态化。其次,适应教育环境不断变化的新常态,积极探索推行德育答辩制度的理论和实践,进一步把德育答辩制度的推行作为加强学风、教风、校风建设的重要手段。

推行德育答辩制度不是一个简单的活动,也不是一个单一的设计,而是着眼于大学生德育工作体系的整体构建,是“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任务落小落细落实的重要举措。相信在各方院校的共同努力下,德育答辩制度会日臻完善,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何独明,李景国.论德育答辩体系的建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6):101-102. 

[2]张海燕,饶亚林.德育答辩——创新大学生德育评价的新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4,16:134-136. 

篇5

1.用爱心对待每名学生,以身示范

爱是一种尊重,是一种信任,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班主任面对的对象是存在着不同个性差异的学生,这就要求班主任不能用统一的标准来要求他们,不能拿传统的眼光来看待他们。更不能以成绩的优劣来评价他们。只有用爱心平等地对待他们,才能唤起学生心中的爱心。对于能力差、有缺点的学生不能歧视,要用爱的语言鼓励他们;用爱的渴望调动他们;用自己的行为感染他们;用一颗真心唤醒他们。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做到遵其言、信其行。

2.发挥班主任的人格魅力,以自己树榜样

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班主任自身的形象和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班主任管理班级的方法、对待各种学生的态度、仪表、自身的能力,以及讲课时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知识面的广度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班主任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每天坚持提前到校,检查出勤、卫生、督促学习,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努力进修,积极抓好班级工作,真诚的关心学生,一视同仁,这样对以后的班级管理,学生的学习工作都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3.分发挥各科任教师的能动性,从各科教材中挖掘德育素材

班主任德育要和各科任教师紧密联系。了解学生,了解教学进度,适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这样可以结合学生学习的知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可以说是一举多得。只要班主任德育论文充分挖掘,是可以选择适当的案例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

4.充分发挥班会的主导作用,直接进行德育教育

主题班会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式,每周定期召开一次主题班会,使学生在本周按班会要求进行对照,以达到自我提高的效果。主题班会的选材一定要有目的性、针对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在全班倡导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大力宣传公民道德规范,以此激励学生指导自己的行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他们成为社会主义新时期建设事业的合格者。

5.将德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如今,单纯的说教已越来越不被新形势下的学生所接受。怎样才能既让学生愿意接受,又能达到教育目的呢?将学校德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就是一种简单可行的方法。当前很多学校出于安全和其他方面的考虑,不愿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把学生束缚在学校中,单纯地追求教学质量。实际上,这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久而久之,将会使学生产生消极、厌学情绪。学校应该本着让学生全面发展这一总体原则,适当地组织一些有益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投身于火热的社会生活,体验复杂多变的社会道德情境,尝试进行道德抉择。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身实践,实际操作。学生在与人交往中体验情感,在克服困难中磨炼意志,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履行道德行为。这样促使学生学会分辨、积极思考、增加体验、积累经验。

6.创造良好的班级环境,让学生在环境中接受德育

学生学习和活动所处的主要是在学校和班级中,其道德认识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学校和班级的环境中形成的。因此,校风和班风是—个特定而典型的道德环境,对学生是一种异常活跃的教育因素,它对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情操、行为习惯等,多会产生直接而且巨大的影响。所以,对于—个班主任来说,能否经过努力引导学生共同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班风,关系到能否为学生品德的培养创造—个健康的道德环境。良好的班风之所以有如此大的教育影响作用,是因为在这种良好的道德情景的陶冶下,可以使学生具有明确的是非标准,对来自各方面的影响,能明辨是非美丑和善恶荣辱;同时,这种良好的道德情景中有健康而公正的集体舆论,这种舆论对每个学生具有某种威慑作用,可以使学生的道德行为不断扩展与发扬光大,使错误的道德行为受到谴责、抑制甚至消除。因此,班主任德育论文要创造良好的班级环境,让学生在环境中潜移默化地进行德育。

7.小结

班主任只有把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才能顺利的完成各项教育教学任务,为国家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接班人,也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班主任要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努力把学生培养成拥有美好的理想、高尚的道德和完善的人格的合格人才,争取让学校德育工作绽放出璀璨的光辉!

篇6

高三的历史复习量大任务重,如何适应新高考模式,在短期内迅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成为每个高三历史教师思考的问题。在经过多年的高三教学实践,针对学生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进行了以下反思。

一、学生思维僵化,前后知识断链现象严重

一般而言,文科班女生偏多,纪律较好,但学习往往容易停留于表面。在教学中,我发现如果单纯地让学生背诵某一节内容,效果肯定很好,但如果是综合考核几章甚至几本书的内容,或者换一种问题提问时,效果就不太理想。

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通过联想法强化思维训练,效果很好。比如,我们在学习“三省六部制”时,单纯地死记硬背那六部,很困难。但是,如果采用联想记忆法,效果立竿见影。首先我们把六部进行谐音,如下:“吏”“猎”,“户”“工”“礼”和“兵”不变,“刑”“行”;其次,我们再把它们进行串联并增减字,变为“猎户(遇见)工兵(要)行礼”,最后将这句话联想成“猎户向工兵行礼”的情景储存大脑即可。而六部的职能也可以通过联想法记住,如“吏”与“官吏的考核管理”挂钩,“工”与“重大工程建设”挂钩,“兵”与“军事管理”挂钩,“户”与“户籍管理、赋税征收”挂钩,“刑”与“刑事案件的审理”挂钩,“礼”与“礼仪制度和科举考试”挂钩,再将它们变成图像储存大脑即可。另外,联想学习法还能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从而把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之中,形成历史知识的综合性和整体性。

二、学生两极分化比较严重

进入高三下学期,特别是二轮复习期间,许多自认为学习无指望的学生基本就放弃了学习;而少部分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为了考个好点的大学,学习更努力了。面对这种状况,如果教师仍然因循守旧,继续采用同一个模式教学,学生学习状况不但不会改进,反而会更糟糕。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应该实行因材施教。

首先要把班级的整体状况和学生的个人状况向学生分析清楚,让他们有清醒的认识,从而确立自己的目标。其次,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进行区别对待。另外,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授课方式。我们不妨进行这样的设计:(1)准备好不同的教学方案;(2)按不同层次把一个班级分成甲乙两组,按不同的能力要求和方案轮流上课,各上20分钟;(3)轮空的班级明确任务;(4)在最后五分钟时间里,老师给予解答疑问或个别辅导。这样就能够解决学生因认知水平的差异和基础等方面的不同而带来的问题,从而做到因材施教。

三、学生不太重视“+2”科目的学习

由于高考录取依据发生了变化,“+2”科目不计入总分,只是作为“等级”进行参考,所以许多明知无望考上本科的学生,更是对“+2”科目不重视。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教学中应该科学规划,强化感情投入。

(1)抓两头保中间,即保证优等生人数,减少后进生人数,提高中等生人数。在这个环节中,最重要的是中间这一块。优等生人数现在基本定型,后进生和中等生仍有变化的余地。在剩余时间里,作为历史科任教师要尽可能地给中等生和后进生以指导和帮助,以情动人,以理服人,让其真正想学、愿学。

(2)复习中要提倡经世致用的思想。经过若干次考试后,学生很容易疲劳、厌烦。这个时候,历史教师有必要谈一些历史小常识、小故事,并联系生活中的一些事例进行阐述。通过组织这样的活动,不但不会耽误复习工作,反而会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学习,并激发其历史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其搜集历史资料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正如俗话所讲“磨刀不误砍柴工”。

(3)以历史教师的才学去感染学生,以历史名人去教育学生。史学家刘知几在《史通》中提出治史要有三种长处:一是史才,二是史学,三是史识。另外,教师还应通过讲述历史名人,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引导他们进一步明确目标,燃起斗志,乘风破浪。

总之,在二轮复习中我们要做的工作很多,但我认为在明确目标的情况下,通过合理规划,积极利用好联想教学和因材施教等手段,能够在短期内提高历史复习的效率。

篇7

1 方法

1.1 调查方法

该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河北省某高校护理学院的在校生进行问卷调查。该学院在校生主要为2013级至2015级大一至大三的学生,考虑到调查的可实施性和样本的代表性,该次调查从该学院的每个年级中均随机抽取一个班级进调查,共纳入研究对象251人。

1.2 统计方法

对回收的调查问卷进行筛检,对无效问卷进行校正后逐一录入。使用SPSS19.0软件分别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χ2检验,规定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

护理专业大学生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为3小时以下、3~5小时、5小时以上的人数及比例分别为70(27.9%)、83(33.1%)、98(39.0%)。

2.2 上课使用手机的目的

护理专业的大学生课使用手机的目的分别为聊天、看时间、刷朋友圈或微博等、看视频或直播以及其他,其人数及比例分别是64(25.5%)、58(23.1%)、55(21.9%)、18(7.2%)、56(22.3%)。

2.3 每天使用手机时间的影响因素

通过统计学检验发现,护理专业大学生每天使用手机时间的影响因素主要为生源地、每周体育锻炼次数和是否担任学生干部,而与性别、年级、月平均花费、是否获得过奖学金、是否挂科等其它因素未存在关联。(见表1)

3 讨论

护理专业大学生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为3小时以下的仅为27.9%,可见大部分护理专业大学生将过多的时间投入到了手机上。另外,该研究还对护理专业大学生上课使用手机的目的进行了调查,小学德育论文发现大部分学生上课使用手机是为了聊天、刷朋友圈或微博等与学习完全无关的活动。众所周知,护理专业的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任务一般都比较繁重[4],因此,这一不容乐观的校园现象很有可能会严重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习与生活,应当引起高校相关教育、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

通过影响因素分析,可以发现生源地为城镇的学生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为<3小时和3~5小时的比例均明显高于来自农村地区的同学,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可能是来自农村地区的学生在大学校园中会比城镇学生更有可能远离亲人,也就更易感受到陌生的环境与生活方式变化带来的压力,由此而来的不适应和孤独等状态[5]可能是导致他们将过多的时间投入到手机中的原因。护理专业大学生每周体育锻炼次数越少,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5小时者所占的比例越高,这一结果与胡吴进等[6]得出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其他研究者[7]也得出相似结论:手机依赖与体育锻炼相关,适度的体育锻炼可以明显改善大学生的手机依赖情况。体育锻炼可以有效缓解学习与生活压力,良好的体育锻炼兴趣与主动性可以有效避免大学生的手机成瘾现象,防止他们过度沉迷于手机娱乐等活动中。该调查还发现,未担任学生干部的学生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5小时者所占的比例明显高于学生干部。这也从另一角度体现了担任学生干部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促使他们将精力投入到学生干部工作中,而不是将业余时间过多地投入到手机娱乐中。

4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相关教育、管理部门应当重点关注护理专业大学生中来自农村地区的同学,同时加强体育锻炼的宣教工作以鼓励更多地学生参与体育锻炼,采取灵活的学生干部换届措施鼓励更多地学生在校期间担任学生干部。除此之外,还可加强护理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8],以尽力减少护理专业大学生群体中手机依赖现象。

参考文献

[1] 吴含,金天星,王斐然,等.某医学院大学生网络成瘾对学习状况的影响[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4,31(1):57-60.

篇8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359-01

当前高中的班主任,不仅承担了繁重的教学工作,而且是学生德育工作最重要的实施者,因而在培养祖国人才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都在思考,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什么样的班主任才是称职的呢?其实从最简单的说,只要能够得到学生和家长的认可,你就是一个合格称职的班主任。有人这样形容班主任:一个成功的班主任,好比一个艺术家,但他的地位又超出艺术家。因为它的作品是一个个生龙活虎的人,远比那些静止的没有生命力的艺术作品复杂有趣得多!尤其是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对高中班主任赋予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所以,如何做好这项工作是摆在我们每个高中班主任面前的课题 ,需要我们用心去阐述和诠释。

1.提高自身修养,用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班主任工作主要和学生打交道,是育人的工作,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需要靠自身的表率作用来感化人,影响人。也就是说,班主任对学生要言传,更要身教。古人云:"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表明,班主任的人格魅力与教育教学的成效密切相关。班主任自身的修养、学识、涵养对每一个学生都有长远而深刻的影响。一个好的班主任,其人格魅力可以影响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学习目标以及人生观、价值观,进而鼓舞他们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努力奋斗,这才是班主任自身修养和人格魅力的影响所在。

如果一个班主任言不雅、行不正,得不到学生由衷的钦佩,就容易失去威信,从而给班级管理带来负面的影响。因此,班主任一定要自尊、自信、自强,处处为人师表,用自身的良好修养和人格魅力感染学生,真正做到不仅教书而且育人。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从情感上接纳你,信任你。

2.“宽严”有度,“管放”相宜

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一个班级的管理,只有确立了严格的班规制度,才能保证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一个著名的教育学家说过:假如没有严格的要求,就无法形成教育。可见,班主任的教育管理工作离不开"严"的管理。高中学生虽然已经有了一些辨别是非的能力,但他们的思想、行为仍存在一定的误区,这就需要用严格的管理来引导他们。什么事情应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绝对不能做,这些都需要明确细化并在班级管理工作中严格执行。但"严"绝非严酷无情,过严的管理有时候容易压抑学生的个性,使其自卑感加重,甚至会让学生产生逆反的心理,导致师生关系恶化,反而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因此,班主任在制定严格班规之后,要给学生留足改正错误的机会和时间, 做到"宽严"有度,"管放"相宜。只有这样,才有助于不断的促进学生进步,达到真正和谐的管理。

3.充分发扬民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高中阶段的学生,价值观已基本形成,参与意识和表现欲望极为强烈,他们更愿意在同学中表现自我,以此来实现自我价值,体现自我能力。不管在学习还是在班级管理方面,都希望自己能体验更多。基于这点,班主任要因势利导,充分调动学生的这种优势,让学生更多、更好地参与到班级的管理和建设中来,让他们自己做班级的主人。在班级管理方面,班主任要尊重学生的想法,多听学生的意见,师生之间共同讨论,班级的重大决策遵从少数服从多数的"民意",如此一来,学生在班级管理中就会显得积极主动。当然,在民主化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度"的把握尤为重要。虽然讲民主,但绝不是什么事情都任由学生说了算,身为班主任,我首先把握大的管理方向,抓主要的班级事物,其他具体的细节工作就可以放手让学生去做。这样一来,既调动了学生的工作积极性,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可以让班主任少一些琐事,何乐而不为呢?

4.以人为本,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高中生在思想上已经逐渐成熟,正处于一个懂得爱,更需要被爱的特殊阶段。他们在这一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中,一方面会表现得比较成熟、比较自信,但另一方面,也会有比较脆弱,比较彷徨的时候。他们遇到困难容易迷茫,想要退却,这就需要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对他们的关爱,使他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不至于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迷失。特别是那些暂时处于后进的学生,平时他们听到的多是批评,所以他们最缺乏别人的理解和爱。因此,高中班主任在管理班级的时候要多多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注重人性化的工作方式,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激励学生。用真诚的爱去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内心世界,发掘每个学生的优点,处处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事事把学生当做是最重要的事情,以此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

班主任工作是一门育人科学,也是一种创造性劳动。作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班主任,在班级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只有不断摸索更好、更新的方式方法,并将此当成终身奋斗的事业,不断学习和研究新课改的要求,提升自我能力和素质,才能创造出和谐有效的班集体,进而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铁祥,程锡军.浅谈班主任行为影响力[J].山西成人教育.1997(4)

篇9

一、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特征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进一步了解当前高职高专学生思想、学习、心理、生活方面的综合发展状况,总结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思政工作的经验,掌握高职学生成长与进步的规律,我们课题组查阅大量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其中参考了闫献伟的《高职高专学生思想政治现状调查》的重要数据与结果,以及毛伟雄的《当前民办高职学生思想道德现状调查分析》,内容涵盖泉州中营职业学院学生的思想、道德、人生观、心理4个方面,共计发卷1000份,收回684份。另外,为得到更加详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了解民办高职院校的自身特点,我和课题组成员在对《辽宁省高职高专类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问卷调查(2011.11)》调查问卷到我校的1000份进行了详实的统计,其中回收有效问卷1000份,回率100%。问卷内容涉及政治观;择业观、职业观;道德观;心理健康与学习观;恋爱婚姻家庭与消费观5个方面共计50个问题。调查结果与以上结果更能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当前民办高职类院校学生的思想状况及存在的问题,为我们今后如何针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健康的个性,提供了依据和参考。综合数据分析可得:

第一,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特征。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总体思想活跃,积极进取,有比较强的自我表现欲望,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但其思想开放,有些偏激,思想的状态不稳定,政治意识较薄弱。尤其是在今天知识经济、网络普及以及教育民主化程度的提高,使得当代大学生相比他们的前辈,信息获取更快捷,相关知识了解更宽泛,见解更广阔。这样的成长背景使得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上比较独立,行动上不会随意跟从,不盲目认同某种价值,遇到问题一般会结合自身实际,通过自己独立思考,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然而因为他们社会经验不足,网络信息良莠不齐,与公办高校大学生相比,更易受错误的思想观念影响,看问题做事比较偏激[1]。有些学生对国家大事和政治兴趣不浓,加之政治理论基础比较弱,缺乏一定政治鉴别力和敏感性,对一些深层次问题认识不够,对现实生活中一些现象存在某种模糊认识,比如“末日说”“涉日保钓”等问题看法偏激。而且,价值观多元化,更强调实用主义,责任意识弱化,虽然仍在教师和家长的约束和督促下,但对学校和社会一切规章制度却明知故犯。

第二,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特征。民办高职学生入学普遍存在自卑感。由于没考上理想大学,而是就读最后批次录取的民办院校,学生会产生一种自卑感,总觉得自己比不上其它院校的学生,感觉自己能力不如别人,逐渐形成思想上的压力。强烈的自卑导致他们较为敏感而脆弱,这种错误认识如果得不到矫正,就会导致思想的禁锢和心理障碍,从而产生很大的自卑心理。另外,还有些学生进入民办院校后发现学校与最初高中毕业时来校招生宣传的情况有很大的出入,加之民办学校本身社会地位比较低,使一些学生觉得自身地位很低,原本成长很顺利的他们远离父母、亲人的环境下产生很强的挫折感,自卑感加重,而导致部分学生生活态度消极,自暴自弃。逆反心理比较重,主要表现在盲目排斥正面的思想政治宣传教育。认为这些内容“无用”或“与己无关”,认为是在浪费时间,排斥先进典型和个人,表现出冷漠态度,不屑一顾,而且自我约束能力弱,我行我素,对于重修、挂科等事情全热无动于衷。

第三,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的行为特征。民办高职学生兴趣广泛、动手能力强、但学习目标不明确、对专业不了解,缺乏学习动力,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职业观念强,其行为表现出很强的务实性,行为盲目随意。但也意识到与公办学校学生相比,他们在社会和就业中处于劣势。因此,他们适应社会的职业观相当的明确,给自己将来定位的职业范围比较宽。另外,在校期间,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处理好休闲和学习关系,大部分精力投放到上网、娱乐,上课无精打采,作业不认真完成,虚度光阴。还有学生缺乏远大理想抱负毅力,懒散、追求享乐现象日渐明显,大学生谈恋爱现象日益增加,男女不正常交往现象严重。在学习行为中,个别学生迟到、早退情况严重,他们甚至不在乎学校纪律处分,直接影响班风、学风,愿意参加实践类活动,对理论学科不感兴趣。另外,由于多数为独生子女,家长溺爱,普遍没有经过挫折教育,贪图安逸、怕吃苦。他们进入大学后,不少人自我意识膨胀,以自我为中心,集体观念团队精神淡薄。

第四,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特征。我们培养人才是要为社会服务的,但很多学生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不知道如何去适应市场,一切都怨天尤人。据权威人才资源机构调查统计,对企业而言,在招聘时更注重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工作态度。许多企业强调的是一种对职业的操守,一种负责任的态度,是否能够尽快的适应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转变,并认同企业文化。而我们的大学毕业生会大量出现不认同企业文化的现象,经常以自我意识为中心,不顾忌他人感受,只凭自己的喜好做事,把企业理解为学校、把领导当作老师、依旧我行我素,遇到社会问题不知道如何去处理。所以,很多未被录用的大学毕业生不是输在专业技术上,而是思想与态度上,关键是他们没有被录用之后还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而总是以为都是社会和企业的挑剔,而为自己找诸多借口,最终的结果就是待业。这就暴露了我们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弱点与不足,虽然也有思想政治与就业方面的教育,但毕竟教材是死的,任何事物都在变化之中,所以教师都很难扑捉到社会大方向的变化,更何况是学生,所以,我们的就业教育对于社会与学生个人来说,都略显幼稚化,没能达到成熟模式。

二、民办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举措

实效性,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实际的效果”。他指实践活动的预期目的与结果之间的张力关系,即实践活动结果对于目的是否实现以及二者之间的具体实现程度。实效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目的和最终目的,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工作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主要指方法的可操作性,在实践中的可行性,产生良好效果的可靠性。

(一)“大思政”育人模式

确立“大思政”实践理念,合力育人、全方位“立体化”教学考核模式,即“课上—课下—网络”立体化,不要只停留在课堂教学进行思政教育,而是要充分的发挥、利用教育资源,全方位立体化育人。

搞好“课前一刻钟”(课上)。这是针对每位教学老师的特点量身定做推出课前一刻钟的活动课内容,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锻炼自我的平台,例如,说天下,新闻大视野,我秀我行,时事开讲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这样的方式使实践教学与学生的需求和关注点结合起来,加强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从而使其在整个过程中增强体验。具体的做法是在大一新生入学时上好第一次思想政治教育课,将“课前一刻钟”的实施要领给学生讲清楚,并且由课代表将全班同学按照本学期课时数分组,每次课一组,进行“每课一秀”活动,内容贯穿思想政治、法律案例、历史文学等多个环节,每节课下课前留下一次课的内容,可以按照教学内容安排,由学生自己回去找资料,下载视频、新闻动态、社会热点、自编小品、制作PPT等多种方式,在下次课课上展示给教师和全体同学,然后逐一演讲选题的理由以及教育意义,由学生当老师,进行模拟人生讲解,之后由其他学生点评、教师点评,每课一秀后教师再根据今天每课一秀的内容讲解今天的课程,形成统一内容模式的教学,力求在教师的带动下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达到育人的目的。

指导社团活动(课下)鼓励更多的学生加入社团,充分利用大学生社团活动,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活动,发挥潜能,提高综合素质。学校将大学生校内理论社团活动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担任指导教师。选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指导教师参加校团委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和暑期“三下乡”活动。组织学生利用国庆节长假期间深入家乡、厂矿企业、历史名胜古迹等参观,去敬老院服务、组织无偿献血、捐献骨髓等活动,组织点评大学生辩论赛。在寒暑假组织大学生到农村向农民提供文化、科技、卫生服务,为农民提供信息、技术咨询,向农民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实践活动。各院系组织学生志愿者服务,利用自己的休息闲暇时间、自己的技能、自己的资源、自己的善心,无偿为社会上的孤寡老人、残疾人、孤儿等提供帮助或向社会奉献爱心的实践活动。

思政博客和学生QQ群(网络)将学校教育和自我教育、网上教育和网下教育、理论教育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提供一个师生分享思想和知识的平台。由于思政博客和QQ群“自由、开放、共享”的精神符合大学生的心理预期及心理特征,成为大学生新的网络家园。使育人从传统的“面对面”到现在的“键对键”,拓宽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成为新形势下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亮点。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大学生了解信息、发表言论、交流思想的重要场所,思政博客和QQ群正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使教育更具有针对性,进而提高教育的效果。学生QQ群可以让学生与老师在课下成为朋友,答疑解惑的方式更符合当代社会的发展和大学生心态。

(二)“德育答辩”考核模式

德育答辩是最有效的实效性举措。他是应届毕业生将自己在大学学习生活中接受政治、思想、品德、法纪、心理、就业、人文等方面教育的效果,按照规定的格式,以总结报告的文体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形成个人德育状况的论文,并以班级为单位,通过答辩会的形式,向班级的同学、答辩委员会成员宣读,同时接受提问,回答问题,由同学和答辩委员会就其德育方面的表现做出评价的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它是对应届毕业生的思想状况、行为规范、礼仪举止、沟通表达等素质的一个综合性、总结性的考核评价环节,是对学生在校期间思想状况的全面考核。

他的总体考核思路与方法贯穿学生整个大学生涯。从入学军训开始,就进行毕业德育答辩的引导与渗透,将整个德育答辩考核的过程向学生说明。在大一第一学期期末前将上交德育答辩的开题报告,列出未来三年“学会求知,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四个大方面的规划,由思政教师进行审核与反馈评分,并最终上交各个院系保管与监督,与学生处、各个院系辅导员联合进行,定期跟踪考核与纠正。而学生也将根据自己开题报告的规划进行大学三年的奋斗与努力,并随时收集各种素材,包括奖学金、证书、奖状等,并在大三德育答辩到来之时,在大三的“德育答辩会”之前根据自己的素材撰写德育论文和PPT。最终在德育答辩会上向老师与同学们展示自己大学三年的思想、道德、情感等等变化、进步与领悟,取得德育答辩的通过。如果未能通过者,将进行德育答辩的补考,通过这一系列的三年规划与考核,彻底将一个大学新生改造成为适应社会大发展的高素质型的技术型真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娟,王慧.民办高校“90后”大学生的特点及教育策略研究[J].科学时代,2011,(12).

[2]谢锦泉.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特点与学风建设的思考[J].科技致富向导,2012,(20).

篇10

作者简介 刘巧利,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理论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生

一次班会公开课让笔者久久不能释怀。班会的主题是“不能丢掉的美德――诚信”。

年轻的女老师简单地介绍了班会主题的由来:由最近的一次考试作弊而发现需要重新讨论诚信问题。接下来的课堂几乎全部是由学生们自己在组织。首先是两个主持人说明了上次考试的作弊情况,由此引出议题――诚信。第二板块:配乐朗诵关于诚信的名人格言。第三板块:情景剧――曾子杀猪。第四板块:几位同学讲述古今中外的诚信故事。尾声:同学们发言反思自己的作弊行为,说一说自己现在对作弊的认识及今后的态度和打算。

最初发言的几位同学表示,作弊是不诚信的表现,今后不再作弊。但有同学提出了质疑,认为把考试作弊看成不诚信是有点小题大做。随着他的发言,更多的同学表达了不同的看法:考试作弊是为了老师不生气;考试作弊是因为一些客观的原因;还有孩子提出了诚信与善意谎言的关系等问题。

这堂课可能让一些孩子知道了曾子杀猪的故事,但至于究竟“什么是诚信,为什么要讲诚信”的这些道德知识,他们有多少人明了于心呢?“考试作弊就是不讲诚信吗?”这个疑问显示出学生们对什么是诚信的疑惑。笔者的疑惑是,为什么教师没有对“什么是诚信”以及生活中诸如“善意的谎言”、“欺骗”等和诚信相关概念的辨析,也没有学生个体对“什么是诚信”的阐释,更没有小组对什么是诚信的讨论呢?原因可能多种,但这堂公开课,无疑是想要充分体现新的课程理念和德育理念,刻意规避着“道德知识灌输”,以至于连道德知识本身也被有意无意地回避了。这种对道德知识规避的现象,在当下的德育课堂中实为多见。问题是:这样的课堂有效吗?德育要规避道德知识吗?

通过对德育课堂的深入观察,让笔者发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即:目前的一些德育课虽然很活泼,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少有“知识灌输”的嫌疑,但这种课堂的效果究竟如何,是否能够触动学生的心灵,是否促进了他们的道德成长?令人质疑。笔者认为,道德知识是德育不可或缺的,应该给道德知识以明确的地位,我们应该做的,不是对道德知识的规避,而是研究道德知识究竟该如何学习。

一、道德知识被规避的原因试析

对道德知识的规避并不是我国所独有的现象。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盛行着对道德知识的刻意规避。师范学院和大学的教育系不再有意识地把教师培养成道德价值观念的传播者,相反,只注重教育方法、策略、模式和技巧。[1]但这种教育被公认为失败了。而我国当下德育课堂对道德知识的规避,又是由何原因导致的呢?

笔者认为,这可能与对新课程理念的误解有关。新课改之新,最主要的就是基于对传统课程的批判,是对教师中心、知识灌输的批判,进而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将学生作为有生命的个体,在生活世界中实现对学生的培养。新课改的目的体现在新《课程标准》中,即以“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取代过去的“知识、技能态度”。可见,新课改的本来之意,绝非否认、淡化知识的学习,而是要变革知识学习的方式,追求如何高效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形成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建构,使知识真正成为学生的知识,而不是外在于学生的考试符号。由于“知识”是个非常复杂的概念,不同的人都有基于经验的理解,其所理解的内涵和外延都不尽相同甚至于大相径庭,由此带来了对新课改的误解,以为新课改就是要少些知识学习,多些学生活动。教学实践中为避免传统知识灌输的嫌疑和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出现许多教师的教学尤其是公开课回避“知识”的现象也就不难理解了。

笔者还认为,这其中更为直接的原因,可能是与对“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误解有关。仅就发表的文献而言,始自20世纪90年代,“生活世界”逐渐成为国内学术界的重要理论来源。德育理论界对德育生活化展开了大量的讨论,据1999-2005年人大复印资料《G1教育学》所转载的德育论文中,有关“德育生活化”问题研究的论文约80篇,占所转载总数的61.5%。[2]“德育回归生活世界”成为一种强大的理论导向,并得到高度认同。

在这样的背景下,加之社会普遍对德育实效性的不满、德育与生活本来密不可分的事实等因素的共同推动下,使得“德育回归生活”的理念通过德育工作者的辛勤努力,融入到了中小学德育工作、德育课程之中。这个过程所产生的偏颇是把德育实效性差的原因置于“知性德育”名下,从而引发对“知性德育”的批判。如有研究者认为,“现代德育在很大程度上或者说本质上就是知性德育”,而“知性德育就是知识德育、思维德育和知化的教育”[3]。无疑,这对于纠正德育脱离社会生活、脱离学生经验的问题是大有裨益的。然而,道德知识在学生品德形成中的重要意义,在这个过程中却没有得到应有的辨析。对道德知识在品德形成中的作用、对道德知识在德育中应有的地位,都作为生活、经验的靶子而被忽略,这无形中使得许多教师对道德知识产生模糊认识,在中小学德育课堂中就演变为规避道德知识的现象了。

二、道德知识学习不容忽视

文献显示,有学者已认识到德育改革中所出现的忽视道德知识的弊端。李召存认为:“当前德育改革也应该防范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在扬弃以抽象化、客观化、普遍性道德知识的单向灌输为特征的传统知性德育的同时,也应避免不自觉间陷入忽视引导儿童对道德知识有效建构的误区。扬弃知性德育决不意味着抛弃道德知识的教学。[4]”

道德知识与生活本是相生的。道德知识本就源于人类世世代代的生活,是对人类应该如何生活的一种经验总结。当今的人类社会,并非白纸一张,而是满载着数千年文明的经验教训,有着深厚的文化道德积淀的。已有的道德知识恰恰就是对应当过什么样的生活、过什么样的生活更有意义的总结。道德知识与生活应该是循环往复相生的过程,忽视道德知识,割裂道德知识与生活的天然关系,正是的一种表现。

三、明确道德知识对于品德的意义

尽管我们对品德的认知还不够澄明,但人们早就认识到了道德知识对于品德的意义。在轴心时代,在教育以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和基本目的时,苏格拉底提出的命题是“知识即美德”和“美德即知识”,认为美德和知识是互为充分条件的。当一个人对美德真正地了解、明了、理解、体验时,也就是说,当有美德知识时,才能够说一个人有美德。在苏格拉底那里,没有人愿意为恶,因为恶是不好的,每个人都愿意过善好的生活。现实生活中之所以有人为恶,是因为没有真正的美德知识,不能够真正地理解美德,心灵是被蒙蔽的。所以,他一直在追问希腊人习以为常的“美德”,问他们“勇敢”究竟是什么、什么才算是真正的“虔敬”。在苏格拉底法的追问中,他和许多希腊人都发现,并没有谁真正地知道什么是“勇敢”、什么是“虔敬”。实际上,掌握道德知识的过程,就是一个知识不断澄明、自我不断反思的过程。

亚里士多德则把道德知识作为德性的要素提出来了。他说,“德性是一种合乎明智的品质”,“德性无明智则盲”。[5]道德认知是引导人产生合乎道德的情感、态度,采取合乎道德的行为的观念。道德知识是“无知识的德性,仅仅依据于教育、习惯、权威、正确的意见的德性是一种盲目的摸索,它也可能偶然找到正确的道路,但只有对善的科学知识能使人的意志正确、确实和稳固”[6]。黑格尔也曾经说过,真知必然也是会触及情感的。从心理学上讲,道德知识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的重要支柱。品德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没有道德知识的品德是不存在的。就品德发展而言,人没有了知识就没有分析能力,人的思维品质是一个不断递伸的过程,需要逐层次的深入,需要客观的锻炼,使思维进入比较深广的阶段。

因此,我们要警惕割裂生活与道德知识的非此即彼的简单线性思维,不能因为要提倡德育回归生活,就完全拒绝道德知识的传递。如果不把已有的道德知识纳入到教学中来,那么,即使教学形式上有“情境性”与“主体性”,恐怕也难以有触动人心、升华人心灵的课堂。

四、考究如何进行道德知识学习

学校德育的任务,绝对不是不要道德知识、不讲道德知识的学习,而是要考究、研究如何进行道德知识的学习。德育应该重视道德知识的学习,我们应该探讨道德知识学习的应然方式。

(一)道德知识学习的目的所在

道德知识学习的目的是用相关知识解决学生个体成长和社会成长过程中的问题,使学生在面对问题时能够用相关知识支持问题的解决。我们一定要明白学习道德知识是为了稳定品德的形成,是为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服务的。学习道德知识并不是最终的目的,学习知识是为了更好地锻炼和提升学生的思维,通过丰富、活泼、生动、可接受的方式,让学生的思维和道德水平得到提高,从而有助于学生的品德形成。

(二)道德知识学习在不同学段有不同方式

初中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运算阶段到形式运算阶段过渡的关键期,需要扩展道德知识。相比于小学阶段,思想品德课知识的容量、深度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学习、掌握人类的道德知识,是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养成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条件。比如“诚信”,在学前、小学、初中以及高中阶段,都涉及到了,但每个阶段应该怎么学习,各个阶段应该有什么样的衔接,是需要认真研究的。

(三)道德知识学习的独特性

道德知识的学习不同于其他学科知识学习,不能作为客体来传授,需要学生们自己理解、体味、应用。德育课不能是一个知识传递的过程,而是一个体验、反思、建构知识的过程。有学者已经提出了一些很好的道德知识学习的方式,如“基于具体的生活情境,引导儿童对道德知识的情境化建构;基于已有经验,引导儿童对道德知识的反思性建构;基于认知冲突,引导儿童对道德知识的冲突性建构;基于活动探究,引导儿童对道德知识的情感性和理性的双层建构。[7]”

需要说明的是,我国虽然有着较为统一的德育课标和教材,但毫无疑问,地区间、校际间德育工作的差距是巨大的,其差距最直接地体现在师资和生源上。有些学校、教师对德育会理解得更深刻、全面些,而有些学校、教师则会误解一些观念和提法。在我们强调任何事物的一个方面的时候,其实都意味着是片面的,到了实践中更可能成为流弊。如何更好地更接近德育的本来面貌,让德育实践更为有效,是本文的旨趣所在。

参考文献:

[1]国际教育基金会.培养心情与人格――人生基本目标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4.

[2]杨炎轩.研究中心课题的转移:中国当代德育理论发展过程研究――以人大复印资料[G1教育学](1981-2005)为研究样本[J].教育科学.2006,(4):53.

[3]高德胜.知性德育及其超越――现代德育困境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摘要.I,I,II.

篇11

何以成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这是一个哈姆・雷特式的问题,难以回答又鲜明地摆在人们面前,对每个想要或正在担任班主任的老师而言无法回避。没有老师不希望自己是优秀的,而是什么使他们出类拔萃,优秀班主任的成长有规律可循吗?哪些方式值得我们借鉴?

我们且把班主任优秀的标准暂定为“自身素质好,工作能力强,工作成效大,社会认可度高”,然后依据这个其实并不清晰的标准分析优秀班主任的案例,探寻像丁榕、任小艾、魏书生、李镇西、于漪、窦桂梅等全国著名优秀班主任的专业成长经历,在几十本相关著作中,在他们作为班主任专业发展的故事中,在他们的教育自传经历中,我们发现在一些关键点上有共性。这些关键点似乎已经成为这些优秀班主任自主发展的必经途径。

一、学

学习是班主任自主发展的第一个有效途径,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为自己的专业发展增添后劲,保持班主任“职业青春”。如魏书生经常把“学习是人生的第一享受”这句话拿来鼓励学生,也勉励自己。把学习当成人生第一享受,也会成为把做工作、干事业当成第一享受的人。李镇西阅读教育类书籍近万本,读陶行知、卢梭、苏霍姆林斯基,从古今中外那些平实而伟大的教育思想中汲取养分,寻求并构建具有价值的教育理念,他被大家熟知后依然坚持参与各种提升培训。班主任作为教师中的一个特殊个体,比普通教师在学习内容、学习对象和学习过程都有独特之处。在学习内容上,一个优秀的班主任更多的是以一个教育者甚至“教育家”的角度,更广阔、更深入,既要学习学生必须明白的“大道理”,又要考虑各种具体的生活实际,学习内容与实践密切相关。因为工作对象是不同思想的个体,因此既要考虑全班的共性特点,又要考虑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学习如何在自然状态下掌握学生的感性材料。学生的班级生活也是具体、综合、充满复杂性的,因此班主任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教育性过程,中间充满了不确定性,内容与方式会随时调整改变,但不能断断续续。

我们发现优秀班主任在自主发展过程中,从未间断过班主任工作的业务学习。首先是坚持不懈地向书本学,学习新的教育思想,在理论知识水平提升中树立科学的学生观、教师观与教育观;二是谦虚地向同行学习,大部分优秀班主任在自传中都讲到了“班主任师傅”在“传帮带”中的重要作用,向老班主任学习,向同龄班主任学习,由于参加学习不仅是积累知识,更主要的是基于职业考虑,带有很强的实用性,希望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当前问题或情境中,因此这样的学习都是自发主动的,明确的目的指向性使学习更有效果。三是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学习意向会因工作与生活需要变化而变化,学习更倾向从现实要求、成功范例、失败教训及自身生活体验等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剖析,以问题为导向,这样在实践学习中思维的广度具有更多优势。

二、思

“一个人从接受知识到运用知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记与识、学与思的过程”。善于反思,这是一个研究型班主任必须具有的素质,更是优秀班主任自主发展的第二个重要途径。离开了反思,学以致用的过程将不能顺畅转化,反思会使人养成对日常工作与学习的一种敏感和探索习惯,保持一种积极探究的心态,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并形成理性认识。优秀教师无一不是在反思中成长。任小艾曾经谈到:我们要想让今天的孩子真正做到由被动变主动,老师必须改变自我,学会做事前、做事中、做事后都有思考,才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经验对班主任的成长固然重要,如果一个教师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有的班主任辛辛苦苦工作了几十年,甚至是眼睛一睁忙到熄灯,到头来还只是停留在经验层次上,难有突破和提高。勤于思考,勤于反思,对班主任工作来说非常重要,多思考自己班主任工作经历,多反思自己的工作方法,以及工作中的一些案例,主动寻求解决办法。成为反思者也是班主任专业发展的必然。如果班主任在解决一个问题后缺乏必要的反思,则会让许多宝贵的经验得不到积累,无形中降低工作效率与价值,工作出现疲于应付的状态。做一名反思型教师是班主任自觉提升专业化发展水平的重要途径,班级建设过程是动态的,而这一切都建立在反思的基础上。

三、行

思想的花很美,行动之果更甜。思想是行动前的思考和规划,只有在行动中才能得到丰富和完善;如果没有行动,思想只能是空想、幻想,永远都不会成功。优秀的班主任都在创生自己的工作,感悟自己的工作,从理想状态到现实状态更多地表现为“做”的过程,表现为一系列实际行动。“行动”占主导的班主任,必定会开始制订切实的工作计划,研究问题学生案例,深入班级课堂,尝试新的构思,等等,在这些扎实的学习行动中,“思想”必会跟着“行动”逐步发展、成熟和升华,从而使自己逐渐变得优秀。

魏书生在一次讲座中谈到:许多看似困难重重的事情,只要敢于做,就会发现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样复杂;许多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就好像是一层“窗户纸”,奥秘一捅就开,关键是我们没有想到去做或没敢去做。许多青年班主任初上任时都充满了激情与梦想,但是很多人在自己工作中逐渐倦怠,思想变得消极和麻木,行动变得迟缓和敷衍;而那些名师从不这样,他们的可贵之处正在于他们始终处于“行动”之中,坚守着自己的思想追求,坚守着对事业和学生的真爱,始终如一地向着一个又一个目标迈进。魏书生在任教育局长时,经常外出开会、讲学,但他始终不离教学第一线,至今还坚持上一个班的语文课,并继续做着不挂班主任之名的班主任工作,从来没有请老师代过课。所以说,名师的成功之路是一个在教育实践中坚守自己梦想的长期征程。

四、述

“述”是一个表达自我的过程。在这个梳理过程中,人才能越来越认识到自己。“述”常见的有两种形式,除了语言上的表达,还有文字上的表述。优秀班主任常常喜欢交流,喜欢研讨,喜欢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想法。像全国著名优秀班主任丁榕、魏书生、李镇西等,都是著作等身,并且长期在各地做报告讲演。他们“述”的过程一方面有益他人,为他人介绍自己的经验,另一方面有益于自己,在把一些心得表述出来的时候,这些本是经验性的内容经过了“学・思・行”的阶段,是自己不断学习、思考、完善,实现知识内化和升华的过程。

许多优秀班主任坚持写教育故事,真实记录教育教学生活的点点滴滴。譬如窦桂梅老师在四年间一共完成了1200多个故事,积累了100多万字的教育随笔。她的这种坚持不仅见证了自己的成长历程,而且在不断反思中提升了育人水平,通过网络这个平台感染了学生和家长,他们的分享、反馈使教育资源更为丰富。还有的优秀班主任写教育札记、写读书笔记,写教师反思日记,这样不仅可以培养班主任的反思习惯,而且可以帮助班主任积累经验,提升为理论,利用“写”的形式促进自我专业化发展。如果班主任在几十年教育生涯中与每一届学生发生的点点滴滴都有记录,把比较好的方法归纳总结成就每年的德育论文,把比较成熟的方法系统化成就德育著作,那么班主任成果才会在每日忙碌工作中得到升华。除了写作,通过与他人的沟通、交流和对话,用口头语言表述的过程也是发现自我、认清自我的过程,是一个输理和丰富自己思想及知识的过程,这样才可以获得更多灵感与智慧,促进其他教师进步。

从一些优秀班主任身上总结出的“学・思・行・述”是班主任自身素质提高的主要原因和有效途径。班主任自主发展是班主任的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和技能及专业责任感不断成熟、提升和创新的过程,同时是一个终身学习和自我反思的过程。班主任自主提高和发展必然经历这个过程。一名优秀的班主任总有自己独特的成长途径,但笔者相信“学・思・行・述”始终是班主任成长交响曲中的主旋律。

参考文献:

[1]刘祥,刘恩樵,主编.与优秀教师同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李镇西.做最好的教师.北京华夏新视界文化发展有限公司,201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