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6 17:43:0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金融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金融学本科毕业论文

篇1

中图分类号:G642.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2-0228-02

一、民族院校金融学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生选题大而空泛,与实践严重脱节

好的毕业论文选题,是论文成功的一半。不少学生缺乏正确的选题方法,选题随意,选题范围重理论轻实践,或好高骛远、求大轻小。例如,金融专业的同学前几年喜欢选诸如“加入WTO对我国金融业的影响”、“我国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研究”等,去年甚至有同学选“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的影响”。还有些同学选题犹豫不决、随意换题,不少老师都抱怨学生选题不和导师商量,当导师不同意时甚至随意从网上直接下载论文,结果不但影响了选题的质量,又不利于导师指导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创新与分析问题能力不足

金融学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也应遵循社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思路,即沿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实践中,不少学生只为交差过关了事,不仅相关文献阅读十分有限,如有的参考文献几乎都是网上转载的各类文章甚至博客文章等,笔者甚至发现有个别同学的参考文献竟然是学院自己办的内部杂志上的文章,既不权威又不准确,有的参考文献几乎都是几年前出版的教材等,对于文献调查等基本收集资料的方法不会运用。同时,论文写作过程中又缺少相关的调查和实证分析,要达到深入分析,甚至要有所创新自然就是相当困难的事情。

(三) 论文结构不合理、语言表述欠规范,极个别少数民族学生汉语表达能力有限

按照我国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的相关要求,笔者所在高校也制定了毕业论文管理的相关规定,但不少学生却达不到这些要求。例如,笔者所在学校在论文评阅环节要求:(1)内容:立论正确,方案设计、论证、计算正确;内容完整充实,论文结构合理;结论正确;工作量足、难度适当。(2)水平:有独特的见解与创新,或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对所学专业知识有较好地运用;取得阶段性成果,具有一定的学术或应用价值。(3)格式:全文格式、中英文摘要、参考文献完整且符合要求;语句通顺、条理清楚、逻辑严密;数据、图表完整,图纸规范。而不少学生在论文写作中,或者出现头重脚轻,即前面的概念、发展历程、问题现状等罗列较多,而后面的原因分析和相应的对策部分十分简略;或者是另一极端,前面的分析介绍简短,而后面列出的建议对策动辄十几条,甚至有的问题分析和后面的建议几乎没有直接关系,论文质量堪忧。笔者还遇到过极个别的少数民族学生,汉语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比较有限,完成规范的毕业论文有相当的难度。

二、影响民族院校金融学毕业论文质量的主要原因分析

造成民族院校金融学专业毕业论文质量不理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学生对毕业论文不够重视,论文写作中投入精力十分有限

随着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大,又遇上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从四年级上学期开始直到毕业,除了考研的同学外,大部分学生的主要精力都放在找一个理想的工作上面。而一般毕业论文撰写正好是这段时间。而根据以往的经验,学生都知道,毕业论文成绩对找工作并没有直接的影响。所以,大部分学生对论文并不重视,投入的时间十分有限,甚至个别学生在答辩前两三周才与指导老师联系,论文写作的质量自然无法保证与提高。笔者每年指导的学生中,总有个别同学忙于实习或各地找工作,要等到最后才与老师联系,考虑到就业的压力等老师往往无法严格要求学生。笔者所在学院的老师还发现,对毕业论文投入较多精力的学生,往往是那些工作落实得较早的学生,自然毕业论文也写得比较规范;那些工作一直没有落实或落实较晚的学生,很难把主要精力和时间花在毕业设论文撰写上,论文选题和质量自然存在不少问题。这在二本院校中应该不是个别现象,尤其是民族类高校。

(二)指导教师对毕业论文指导投入不够

影响大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指导教师投入精力的多少。毕业论文指导一般从学生选题、拟订论文提纲、收集资料到规范写作、反复修改等过程中都要给予必要的、有针对性的指导。而现在高校教师本身也存在攻读学位、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等压力,再加上论文指导的报酬通常都不太高,因而面临指导动辄10来个学生的毕业论文,实际分摊到每个学生身上指导论文的时间、精力必然相当有限。如笔者所在的学院,老师平均指导的学生通常在10个左右,甚至有些学院的个别教研室老师指导学生有时多达15个以上,教师的指导任务相当繁重。尽管毕业论文早就布置下去,但学生往往集中在最后时间才联系导师,这时在正常的教学、生活之外,导师的指导工作量突然增加。所以,包括笔者在内的不少老师也是希望论文只要过得去就行,论文质量的提高缺少相应的激励机制。

(三)学校对毕业论文答辩等管理流于形式

与国外高校的“宽进严出”不同,国内高校多年来普遍实行“严进宽出”原则,只要学习成绩、学分修够了,很少有高校在学生临近毕业之际在毕业论文环节严格要求学生,学生对论文自然采取东拼西凑的态度,毕业论文答辩也就只能流于形式。尤其是现在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反过来使学校在论文质量把关和就业率压力之间偏重就业率的提高,自然就会更加放松论文答辩及其管理环节。因为高校每年都面临一次就业率的排名,甚至第二年招生指标、招生计划等的变化都与就业率直接相关,论文质量的提高也就被忽略了。如笔者所在的高校,毕业论文成绩=评阅成绩(60%)+答辩成绩(40%),且答辩成绩不能低于60分,但在答辩中,即便对极个别答辩学生想给低分,考虑到就业形势以及民族类学生的口语表达和文化基础等综合因素,最后往往也是手下留情。

三、完善民族院校本科毕业论文管理的一些建议

在面临持续的严峻就业形势下,民族类高校毕业生质量的提高需要各方的努力。

(一)学校要加强论文质量的全过程管理

民族类高校要根据自身的培养模式和办学条件,努力探索切实有效的毕业论文质量管理途径,确保毕业论文的质量提高。如保证一定的经费投入,适当提高导师指导毕业论文的报酬,努力提高教师积极指导论文的积极性;又如,近年各省(市)教育厅(局)对毕业论文工作进行不定期检查、抽查和评优等,在职称评聘、教学工作量计算等方面向毕业论文工作有所倾斜;再如,进一步落实毕业设论文写作与实践的联系, 加强民族高校与民族地区生产部门、企业之间开展协调工作,为学生论文选题、写作等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另外,民族类高校有些汉语水平确实较差的学生,可否采取其民族语言写作和答辩,至少不要和其他高校一样搞一刀切,真正发挥论文写作环节对学生的能力考察和提升功能。

(二)毕业论文的指导与写作应早作准备

针对目前就业与论文写作的冲突,毕业论文的指导与写作也应宜早不宜迟。如果前面几年的学习中没有思想准备和材料积累,仅在几个月乃至最后一学期或一年的时间里,要完成从选题、研究到写作的全过程,确实很难指导或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如在专业课学习阶段,就应先学习一些指导论文写作的有关论著,提高文字修养;还要选读一些本专业的优秀论文,从中学习写作经验和了解学术动态;掌握做简单的文献综述的方法和基本格式等;对本学科领域中自己感兴趣的某些专题或方面,有意识地积累资料,为论文写作进行各方面的准备,还可适当缓解导师集中指导的繁重任务。

(三)学生要正确认识论文写作与就业之间的冲突

客观地看,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学生没有就业压力,可专心致志做毕业论文;而在目前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学生应聘时若已具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则工作会落实得较早、较容易。而毕业论文的写作,正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和基本要求。所以,学生应正确看待二者之间的关系,否则对其就业、毕业论文完成都将产生不利的影响。

参考文献:

篇2

2.本科论文写作过程细化性分析

3.提高农学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主要途径

4.大学本科毕业论文模式探索

5.本科论文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6.从高校本科论文环节浅谈本科评估与教学管理

7.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讨

8.有关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问题的思考——以历史学为例

9.英语专业本科论文写作创新性研究

10.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研究——以工商管理专业为例

11.财经类本科毕业论文形式与选题研究——基于学生能力培养的视角

12.本科论文新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13.本科论文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14.对艺术类本科论文的几点思考

15.自学考试本科论文预申请管理系统设计

16.护理本科实习生毕业论文回顾分析

17.对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的思考

18.基于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导师制运行模式探索

19.联合指导本科毕业论文的动因、困难及出路

20.跨校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模式初探

21.高校本科毕业论文学术不端现象平议

22.本科论文的创新性与本科生的创新能力

23.金融学应用本科毕业论文选题的实证研究——以某地方财经高校为例

24.“全过程”本科论文写作中科学素养的培养——以法学专业为例

25.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论文选题的分析和思考——以南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本科论文选题为例

26.影响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完成质量因素探讨

27.我国本科毕业论文制度的阐释与建构

28.合理安排时间,提高本科论文质量

29.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几点建议——以钦州学院为例

30.关于图书馆服务职能与本科毕业论文的几点思考

31.二类院校本科毕业论文外审制度利弊及对策浅析——以陕西榆林学院为例

32.中日化工类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环节教育方式比较

33.对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的几点思考

34.工商管理函授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升路径探析

35.理工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现状调查与分析

36.英语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动机研究及其启示

37.略论大数据时代下本科学位论文过程管理网络交互平台的工作机制

38.护理本科毕业生对毕业论文撰写的相关态度和行为调查

39.本科毕业论文选题质量的探索与实践

40.体育专业本科论文写作不应取消而应加强

41.外语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多样化的现实思考

42.以案例分析为创新路径的大学本科毕业论文指导

43.论“本科毕业论文存废之争”对当前地方高校本科毕业论文的影响

44.强化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的探索与应用

45.高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综合评价研究

46.综合性大学取消本科毕业论文辨析

47.英语专业本科论文写作的交互式教学模式探索

篇3

在理工科院校,因其重点学科是理工科,虽说开设了金融学专业,但对金融学的发展重视不够,投入较少,实验室和实习基地无法满足学生实践的需求,因此,实践教学成为工科院校金融学教学中的薄弱环节,长期以来严重制约了应用型金融教学。培养出的学生动手能力差,创新素质不高,很难满足用人单位需求。

一、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过分强调教学计划的完整性,而忽略实践教学内容的关注

在经济全球化、金融国际化的大背景下,社会对金融人才的素质和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各高校对每级学生都制定出相应的教学计划,包括金融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要求、理论和实践环节的教学学时和学分要求,有些高校过分追求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实践环节之间的比例关系,对实践性的学时和学分也有相应的要求。目前,金融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形式主要有做为课程组成部分的各类实验课、课程设计、社会调查、学年论文、金融模拟实习、生产认识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但这些实践环节在教学计划中都有明确规定,规定了实践环节总学分的上下限,各实践环节也有规定。加之过分强调“宽口径,厚基础”,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上英语、高等数学、思想政治类等公共基础课所占比重过大,势必要压缩专业课时,与专业课相匹配的实践环节内容的完成很难得以保证。

2.实践教学时间过短

目前,我国金融学专业教育中,理论教学仍占主体,实践教学内容相对薄弱,各教学环节相对分散,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实践性环节。有些实践性环节一般安排在理论课结束之后的假期,暑假天气过热,寒假忙于过春节,一些实习单位并不是很乐意接受,实践时间大打折扣,与理、工、农、医类专业的实践教学相比,金融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时间和效果就很难得以保障。

3.缺乏一支有一定实践经验的指导老师队伍

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培养金融学应用型人才的关键。高质量的师资不能局限于高学历、高职称,普通高等院校师资为了应对教育部的教学评估,引进人才时更注重学历要求,目前担任专业课的任课教师90%以上具有研究生和博士生学历,高学历人才虽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但是绝大多数都是从高校到高校,从理论到理论,缺乏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教学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高校对教师的考核以及职称的评定,更多注重的理论教学学时要求和科研水平,教师很难有时间参加社会实践,进行知识的更新,导致教师缺乏进行实践教学研究的积极性与能动性,学生的实践学习效果不佳,这样的师资队伍怎能符合当今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需要。

4.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有待加强

长期以来校内实验室建设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滞后。为此,2005年教育部下发《教育部关于开办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和评审工作的通知》以及将实验室建设作为本科教学评估的重点考核内容,各高校才真正重视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金融学专业的校内实践基地以金融模拟实验室为主,它只是各高校经济管理实验中心其中很小的一部分。金融学专业要申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难度大,一些重点高校以打包形式获批国家级经济管理专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投入较大,学校投入也有较大的积极性,而对其中的各个组成部分侧重点却不同,因此金融学专业实验教学在各高校起步较晚、发展速度缓慢、实验内容较少等问题突出。为了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在校外也建立起一些实践教学基地,但揭牌仪式多,实习内容少,由于金融机构的工作任务比较繁重,接受学生实习会影响到他们的自身工作,加之实习多安排在假期,学生数量多且集中,实践基地往往很难一次性接收,有些实习单位分批安排实习,但学生整个假期将被占用,实习带队教师时间也捆得过死,很难利用假期时间从事科研活动,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激励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从而造成学生和老师的实习积极性不高。

二、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我国加入WTO后,外资金融机构大量进入我国,金融业的竞争日趋激烈。金融业的竞争可以说是金融人才的竞争,金融业务的开展很大程度取决于从业人员的能力和素质,随着金融业竞争的激烈性和复杂性,对其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金融学本科毕业生,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大多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但实践操作能力欠缺。因此,要适应金融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就必须明确实践教学在金融学本科体系中的地位,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以综合能力和素质为主线,将各个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整体安排,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应用型金融人才的培养,构建一个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应包括以下4个层面:专业技能的训练、专业课程设计与实验、学年论文与毕业论文写作、专业生产实习与毕业实习。实践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创新精神和职业素质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

1.专业技能的训练

专业技能是从事金融学专业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包括外语口语、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数据处理、金融软件的操作、点钞、珠算、银行会计实务操作等。尤其应针对银行电脑汉字输入、点钞及伪钞鉴别、计算器的基本技能考核标准来安排,技能训练考核标准参照工商银行考核标准进行考核,学生熟练掌握后走上银行工作岗位上手更快。

2.专业课程模拟操作与实验

金融学专业课程主要包含银行、证券投资、保险三大类,这些课程实务操作性都很强,可根据各课程的性质,在学习该课程理论课后,适时开设专业课模拟实验,通过建立的校内金融模拟实验室进行。目前有一些软件开发公司已开发出一些实际操作性较强的的金融软件,如股票模拟交易系统、期货外汇模拟交易系统、商业银行综合业务模拟系统、国际结算模拟系统、信贷业务及风险管理模拟系统等软件,通过全方位的仿真模拟训练,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更快的掌握理论知识,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理论教学不再枯燥无味,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

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写作都是对理论知识学习的运用,是提升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金融学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对于巩固和扩大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起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学年论文可安排在大学三年级结束,字数要求比毕业论文更少,但要求论文格式规范,符合本科生学位论文的要求,为毕业论文的撰写打下坚实基础。毕业论文安排在大学四年级最后一个学期,学生可根据毕业实习搜集到资料撰写毕业论文,质量上应比学年论文要求更高,重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生产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

实习是金融学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大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实习主要包括生产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可采取集中与分散、校内与校外等多种组织形式进行。生产认识实习一般可安排在大学三年级结束后,学生经过三年的金融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已经掌握了金融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通过生产认识实习,可加深学生理解所学的金融理论知识,同时也是找出差距的学习机会,学生更能明确今后努力方向,主动调整学习目标,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毕业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毕业实习安排在大学四年级最后一个学期,它是对学生大学四年所学理论知识的大检阅,是学生走向社会的大演习。可采取顶岗实习的模式,毕业后能很快适应新的工作岗位。同时,可根据毕业论文的要求,搜集资料为毕业论文撰写提供现实素材,写出的论文才能与实践紧密结合,做到有的放矢,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毕业论文大肆抄袭现象。

三、加强金融学本科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思考

1.制定出适应新形势变化的金融人才培养计划

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金融学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具有一定金融理论知识,熟练和掌握外语及计算机等基本技能,有较强实践能力和运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加入WTO,按照协议,我国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开放金融业,金融机构、证券机构、基金机构以及保险机构,在华外资金融机构的数量和业务不断扩大,已成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金融业越向纵深发展,对金融人才复合性的要求也越高。因此,高校应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制定出适应新形势变化的金融人才培养计划,包括实践教学计划和实践教学大纲以及实践教学指导书,学生可通过实践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

2.建立一支具有理论与实践兼备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为达到教育部对师资的评估要求,我国高校引进教师时,过分强调学历、职称,无形中淡化了对实践经验的要求,这些老师虽具有高深的理论知识,但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应用型金融人才的培养,因此,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应逐步实现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整体优化,建立一支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第一,学校应制定教师培养计划,每年安排教师有一定时间到银行、证券、保险等部门,从事相关部门的主要工作,熟悉该单位各个环节的操作流程,提高教师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也可以与相关单位加强合作,从事科研活动。第二,建立一支有政策保障,能精力充沛的投入到实验管理中来的实验队伍。要求实验室人员参加岗位技能培训,取得相应培训资格证。第三,可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国外的应用型大学在聘请教师时,常常把实践经验看作一项重要的条件,德国柏林科技大学的所有教授来自工业企业,都具有工程师资格。高等院校引进一批学历层次高、实践工作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从事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工作,也可聘请行业专家担任客座教授或实验教学顾问,优化师资结构。只有建立一支既有理论知识又有业务技能的师资队伍,培养应用型金融学人才才有保障。

3.提高对实践教学的认识,调动学生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长期以来在金融学教学中实践教学只作为理论教学的一种补充,实践教学未能起到真正作用,这种教育模式很难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因此,各高校应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在岗位聘任和职称评定方面给予倾斜,以提高教师指导实践的积极性。对于实践经验缺乏的教师,应加强自身实践经验的提高,同时,还必须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实践的意识,在实践过程中应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实践操作的重要性,以及将来求职的关联度,还可以聘请本专业有一定影响力的校友现身说法,以激发学生对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只有通过有效的实践教学环节才能使学生的创新性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还可缩短学生由学校人向职业人和社会人转变的过程,有利于学生今后人生发展。

4.增加学生实践时间,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

金融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务性较强的二级学科,且具有金融行业分布的广泛性,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应具有多元性和多层次性,在学生四年的金融学理论学习的同时,应安排总计不少于1年的时间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一方面加大投入建立起校内模拟实验室,可通过购买相应的软件,实现银行、证券、保险等多方位的模拟操作,使学生在校内就可以模拟到时实务工作情景,加深学生对金融理论知识的理解,也可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能力,还可弥补金融企业因业务资料保密性造成的校外实习效果不佳情况。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校外资源,与金融机构签订长期合作协定,建立稳定的企业、学校“双向互助”的实践教学基地,金融企业能够直接参与人才培养和人才选拔,节约人才选拔成本和培训费用,也可调动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增加学生对金融企业的了解,从而实现学校、企业与学生的共赢。

参考文献:

[1]王家华,汪祖杰. 金融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的思考 南京省计学院学报 2007(2)

[2]王东升. 金融业发展与实用型金融人才培养 浙江金融 2008(10)

[3]徐扬、戴序. 构建金融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 现代商业 2008(17)

篇4

关键词:金融学专业 本科教育 实践教学

 

在理工科院校,因其重点学科是理工科,虽说开设了金融学专业,但对金融学的发展重视不够,投入较少,实验室和实习基地无法满足学生实践的需求,因此,实践教学成为工科院校金融学教学中的薄弱环节,长期以来严重制约了应用型金融教学。培养出的学生动手能力差,创新素质不高,很难满足用人单位需求。 

一、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过分强调教学计划的完整性,而忽略实践教学内容的关注 

在经济全球化、金融国际化的大背景下,社会对金融人才的素质和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各高校对每级学生都制定出相应的教学计划,包括金融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要求、理论和实践环节的教学学时和学分要求,有些高校过分追求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实践环节之间的比例关系,对实践性的学时和学分也有相应的要求。目前,金融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形式主要有做为课程组成部分的各类实验课、课程设计、社会调查、学年论文、金融模拟实习、生产认识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但这些实践环节在教学计划中都有明确规定,规定了实践环节总学分的上下限,各实践环节也有规定。加之过分强调“宽口径,厚基础”,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上英语、高等数学、思想政治类等公共基础课所占比重过大,势必要压缩专业课时,与专业课相匹配的实践环节内容的完成很难得以保证。 

2.实践教学时间过短 

目前,我国金融学专业教育中,理论教学仍占主体,实践教学内容相对薄弱,各教学环节相对分散,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实践性环节。有些实践性环节一般安排在理论课结束之后的假期,暑假天气过热,寒假忙于过春节,一些实习单位并不是很乐意接受,实践时间大打折扣,与理、工、农、医类专业的实践教学相比,金融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时间和效果就很难得以保障。 

3.缺乏一支有一定实践经验的指导老师队伍 

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培养金融学应用型人才的关键。高质量的师资不能局限于高学历、高职称,普通高等院校师资为了应对教育部的教学评估,引进人才时更注重学历要求,目前担任专业课的任课教师90%以上具有研究生和博士生学历,高学历人才虽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但是绝大多数都是从高校到高校,从理论到理论,缺乏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教学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高校对教师的考核以及职称的评定,更多注重的理论教学学时要求和科研水平,教师很难有时间参加社会实践,进行知识的更新,导致教师缺乏进行实践教学研究的积极性与能动性,学生的实践学习效果不佳,这样的师资队伍怎能符合当今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需要。 

4.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有待加强 

长期以来校内实验室建设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滞后。为此,2005年教育部下发《教育部关于开办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和评审工作的通知》以及将实验室建设作为本科教学评估的重点考核内容,各高校才真正重视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金融学专业的校内实践基地以金融模拟实验室为主,它只是各高校经济管理实验中心其中很小的一部分。金融学专业要申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难度大,一些重点高校以打包形式获批国家级经济管理专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投入较大,学校投入也有较大的积极性,而对其中的各个组成部分侧重点却不同,因此金融学专业实验教学在各高校起步较晚、发展速度缓慢、实验内容较少等问题突出。为了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在校外也建立起一些实践教学基地,但揭牌仪式多,实习内容少,由于金融机构的工作任务比较繁重,接受学生实习会影响到他们的自身工作,加之实习多安排在假期,学生数量多且集中,实践基地往往很难一次性接收,有些实习单位分批安排实习,但学生整个假期将被占用,实习带队教师时间也捆得过死,很难利用假期时间从事科研活动,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激励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从而造成学生和老师的实习积极性不高。 

二、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我国加入wto后,外资金融机构大量进入我国,金融业的竞争日趋激烈

。金融业的竞争可以说是金融人才的竞争,金融业务的开展很大程度取决于从业人员的能力和素质,随着金融业竞争的激烈性和复杂性,对其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金融学本科毕业生,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大多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但实践操作能力欠缺。因此,要适应金融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就必须明确实践教学在金融学本科体系中的地位,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以综合能力和素质为主线,将各个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整体安排,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应用型金融人才的培养,构建一个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应包括以下4个层面:专业技能的训练、专业课程设计与实验、学年论文与毕业论文写作、专业生产实习与毕业实习。实践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创新精神和职业素质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 

1.专业技能的训练 

专业技能是从事金融学专业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包括外语口语、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数据处理、金融软件的操作、点钞、珠算、银行会计实务操作等。尤其应针对银行电脑汉字输入、点钞及伪钞鉴别、计算器的基本技能考核标准来安排,技能训练考核标准参照工商银行考核标准进行考核,学生熟练掌握后走上银行工作岗位上手更快。 

2.专业课程模拟操作与实验 

金融学专业课程主要包含银行、证券投资、保险三大类,这些课程实务操作性都很强,可根据各课程的性质,在学习该课程理论课后,适时开设专业课模拟实验,通过建立的校内金融模拟实验室进行。目前有一些软件开发公司已开发出一些实际操作性较强的的金融软件,如股票模拟交易系统、期货外汇模拟交易系统、商业银行综合业务模拟系统、国际结算模拟系统、信贷业务及风险管理模拟系统等软件,通过全方位的仿真模拟训练,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更快的掌握理论知识,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理论教学不再枯燥无味,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 

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写作都是对理论知识学习的运用,是提升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金融学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对于巩固和扩大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起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学年论文可安排在大学三年级结束,字数要求比毕业论文更少,但要求论文格式规范,符合本科生学位论文的要求,为毕业论文的撰写打下坚实基础。毕业论文安排在大学四年级最后一个学期,学生可根据毕业实习搜集到资料撰写毕业论文,质量上应比学年论文要求更高,重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生产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 

实习是金融学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大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实习主要包括生产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可采取集中与分散、校内与校外等多种组织形式进行。生产认识实习一般可安排在大学三年级结束后,学生经过三年的金融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已经掌握了金融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通过生产认识实习,可加深学生理解所学的金融理论知识,同时也是找出差距的学习机会,学生更能明确今后努力方向,主动调整学习目标,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毕业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毕业实习安排在大学四年级最后一个学期,它是对学生大学四年所学理论知识的大检阅,是学生走向社会的大演习。可采取顶岗实习的模式,毕业后能很快适应新的工作岗位。同时,可根据毕业论文的要求,搜集资料为毕业论文撰写提供现实素材,写出的论文才能与实践紧密结合,做到有的放矢,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毕业论文大肆抄袭现象。

三、加强金融学本科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思考 

1.制定出适应新形势变化的金融人才培养计划 

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金融学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具有一定金融理论知识,熟练和掌握外语及计算机等基本技能,有较强实践能力和运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加入wto,按照协议,我国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开放金融业,金融机构、证券机构、基金机构以及保险机构,在华外资金融机构的数量和业务不断扩大,已成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金融业越向纵深发展,对金融人才复合性的要求也越高。因此,高校应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制定出适应新形势变化的金融人才培养计划,包括实践教学计划和实践教学大纲以及实践教学指导书,学生可通过实践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 

2.建立一支具有理论与实践兼备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为达到教育部对师资的评估要求,我国高校引进教师时,过分强调学历、职称,无形中淡化了对实践经验的要求,这些老师虽具有高深的理论知识,但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应用型金融人才的培养,因此,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应逐步实现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整体优化,建立一支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第一,学校应制定教师培养计划,每年安排教师有一定时间到银行、证券、保险等部门,从事相关部门的主要工作,熟悉该单位各个环节的操作流程,提高教师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也可以与相关单位加强合作,从事科研活动。第二,建立一支有政策保障,能精力充沛的投入到实验管理中来的实验队伍。要求实验室人员参加岗位技能培训,取得相应培训资格证。第三,可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国外的应用型大学在聘请教师时,常常把实践经验看作一项重要的条件,德国柏林科技大学的所有教授来自工业企业,都具有工程师资格。高等院校引进一批学历层次高、实践工作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从事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工作,也可聘请行业专家担任客座教授或实验教学顾问,优化师资结构。只有建立一支既有理论知识又有业务技能的师资队伍,培养应用型金融学人才才有保障。 

3.提高对实践教学的认识,调动学生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长期以来在金融学教学中实践教学只作为理论教学的一种补充,实践教学未能起到真正作用,这种教育模式很难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因此,各高校应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在岗位聘任和职称评定方面给予倾斜,以提高教师指导实践的积极性。对于实践经验缺乏的教师,应加强自身实践经验的提高,同时,还必须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实践的意识,在实践过程中应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实践操作的重要性,以及将来求职的关联度,还可以聘请本专业有一定影响力的校友现身说法,以激发学生对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只有通过有效的实践教学环节才能使学生的创新性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还可缩短学生由学校人向职业人和社会人转变的过程,有利于学生今后人生发展。 

4.增加学生实践时间,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 

金融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务性较强的二级学科,且具有金融行业分布的广泛性,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应具有多元性和多层次性,在学生四年的金融学理论学习的同时,应安排总计不少于1年的时间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一方面加大投入建立起校内模拟实验室,可通过购买相应的软件,实现银行、证券、保险等多方位的模拟操作,使学生在校内就可以模拟到时实务工作情景,加深学生对金融理论知识的理解,也可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能力,还可弥补金融企业因业务资料保密性造成的校外实习效果不佳情况。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校外资源,与金融机构签订长期合作协定,建立稳定的企业、学校“双向互助”的实践教学基地,金融企业能够直接参与人才培养和人才选拔,节约人才选拔成本和培训费用,也可调动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增加学生对金融企业的了解,从而实现学校、企业与学生的共赢。 

参考文献: 

[1]王家华,汪祖杰. 金融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的思考 南京省计学院学报 2007(2) 

[2]王东升. 金融业发展与实用型金融人才培养 浙江金融 2008(10) 

篇5

毕业论文作为高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最后环节,是对其大学所学知识和技能的综合应用,也应契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不断改革和完善论文写作指导过程。本文将从一线教师的视角出发,根据相关研究成果和自身教学过程中的经验,提出毕业论文指导的常态机制和动态机制建设思路,从提高大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积极性出发,达到提高毕业论文写作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1论文写作指导创新的常态机制建设

1.1提高毕业论文写作重要性的重视程度

近年来,由于就业压力增加和考研出国等客观因素,以及学生和教师的重视程度等主观因素,使得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流于形式”,难以达到既定目标,甚至在社会上出现了毕业论文“存与废”的争议。对此,学校需要先让学生和老师重视毕业论文,了解毕业论文写作对其今后工作和毕业的重要性。要结合学生找工作的时间特点、实习和调研经历以及自身知识结构水平,由指导老师对学生从思想、学习和心理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提高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同时,让学生了解论文写作的基本流程和难易程度,以便其在实习工作和论文写作之间做出良好的均衡安排。

1.2强化毕业论文选题指导

选题是整个论文写作过程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在具体选题指导中,具体需要把握三个基本原则:第一,体现专业性。毕业论文写作是需要以一定专业知识为基础的,需要综合运用其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来研究专业领域的问题。因此,毕业论文选题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要体现专业性,提升其专业能力。第二,契合实践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重点在于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使得学生的学习与实践紧密结合,所以整个教学过程必须是以应用为导向的,毕业论文的写作也是如此。对于财经类学生而言,可以鼓励学生从大学期间的学习案例、专家讲座、创新竞赛、企业参观和校外实践活动等来选取具有实践价值的现实问题,更好地做到学以致用,提升其实践能力。第三,可行性。作为学生毕业前的最后一个环节,毕业生首先需要保证的是在自己的专业知识容量内和有限时间里顺利完成论文。这要求学生在选题时,需要认清自身的专业知识储备情况和论文写作的投入时间,选题要难度一般,理论性不能太强,数据收集整理相对较为容易或者实践调研难度不大。

1.3严格论文写作的过程管理和节点控制

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一般包括论文选题、开题、初稿撰写、初稿修改、定稿、答辩等关键节点。在这些时间节点上,学校和学院往往会给予一些指导性的时间安排计划,具体进度执行时则主要由论文指导老师进行控制和管理。首先,对于学生开题和选题的进程控制上。其时间往往在第七学期后半段开始的,第八学期开学时完成选题和开题报告。此时,除了注重选题指导外,指导老师还应让学生充分利用寒假的宝贵时间。因为,假期后学生的社会实践实习和面试更为频繁,其投入精力更加有限。其次,在论文初稿完成控制上,注重初稿完成时间和质量。在论文初稿写作上,要求学生按照开题报告的基本框架,尽早完成初稿并且保证初稿具有一定的质量。最后,在毕业论文定稿时,强化论文修改和格式问题的指导。初稿完成意味着论文成型,但修改依然是重要的环节,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写作质量,明确提出修改要求和目标,这是提升论文质量的重要一环。论文一半在写,一半在改。对于初次撰写学术论文的毕业生而言,是需要经过多次修改的。

2论文写作指导创新的动态机制建设

在论文指导工作上,除了前述的常态机制建设外,还积极推动论文指导工作的动态机制建设。这样可以保证及时根据学生和指导老师的个体差异,保持指导工作的针对性和灵活性,进一步提高论文指导的效率。

2.1指导老师的动态管理机制建设

在论文指导老师管理上,除日常管理之外,需根据指导老师的实际情况,让其充分结合学生的知识积累水平、职业发展规划和论文写作时间规划等因素,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达到因人而异、灵活指导的效果,提高论文指导的针对性和合理性。在毕业论文指导老师的管理上,应从学生分配开始,试行有限双向选择原则,即在毕业生中根据学生和老师的意愿进行一定比例的自愿结合,从而激励学生论文写作和教师指导的主动性。目前,教师对学生毕业论文指导的积极性不高,主要在于毕业论文指导工作较为琐碎,工作量较大而且绩效奖励明显不足。对此,要完善论文指导的专业老师激励制度,建议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提高论文指导工作的绩效奖励,激发教师指导论文工作的积极性。论文指导相对于教学工作而言,指导时间过程比较长,而且需要面对不同学生论文写作的整个过程,其中学生的差异性可能会比较大,从而使得指导工作劳心劳力。但是,在现有的分配体制下,认真指导和随机应付的差异性未得到体现。因此,欲提高指导老师的工作积极性,应从完善论文指导的绩效激励机制入手。二是对指导老师的资格应该实行动态管理机制,建立退出机制。根据教师的论文指导经历,结合其自身指导能力、精力和时间安排等因素,对指导老师进行遴选和考核,合理安排每位老师的指导学生人数,杜绝“大锅饭”式的分配,增强指导老师的责任感、紧迫感。

2.2指导老师与学生的灵活沟通机制建设

在论文写作过程中,老师与学生的及时沟通和交流,是提高论文写作质量的重要环节。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师指导越来越多地依赖邮件、QQ和微信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论文指导,这些指导方式提升了论文的指导效率,但不利于毕业论文质量的提升。在论文指导过程中,指导老师较少和学生当面沟通交流,多数是通过电子通讯方式和学生进行交流。现代化的交流方式,保障学生和老师的随时沟通或不定期沟通,解决写作过程中碰到的疑惑。但是,其仍然不能取代学生和老师的当面沟通交流。例如,一个好选题的确定,其实更需要学生和指导老师之间的多次沟通交流。只有这种面对面的交流沟通,老师才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如知识储备、兴趣爱好、工作方向等,从而为学生选题进行更有效地指导。若发现学生在选题方向存在较大问题时,更需进行当面沟通交流,详细告知其存在的问题和后面努力的方向,从而保障论文写作的顺利进行。

2.3强化产学研结合提升教师实践水平

《高等教育专题规划》(2012),对本科人才培养深化改革明确提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注重实践性,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而言,要求师资队伍的一定比例人员中具有一定的社会工作和实践经验,这更利于老师引导学生写实践性论文。实践性论文的选题和指导过程,需要相应的实践经验为基础,这需要指导老师具有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而目前高校师资队伍中,多数老师尤其是年轻老师,多数都是博士毕业后直接进校当专业老师,缺乏实践经验,使得在实践性论文指导上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因此,对于应用型财经高校来说,应积极鼓励现有教师走出去,进行产学研实践或一定条件下的校外企业兼职,促进教师队伍的不断转型发展,这样才能更好地利用自己的实践经验来指导学生的论文选题。

作者:王东明 单位:上海立信会计学院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篇6

前不久,梁植参加高晓松和蔡康永加盟的《奇葩说》节目,刚一亮相就说自己本科、硕士、博士都在清华就读,拥有法律、金融、新闻传播三项学历,但现在却正为毕业做什么而苦恼,希望导师能支着。他没说多久就直接被蔡康永按铃淘汰,同时高晓松动怒:“一个名校生走到这里来,问我们该找什么工作,你觉得你愧不愧对清华十多年的教育?”

梁植这样一位学历光鲜的优秀学生,却迷茫于未来的发展方向与职业选择,或多或少都会带给人一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反感与厌恶。这或许也是广大网友对梁植发起“责难”的原因所在。也有人说,让梁植迷茫的不是能不能找到工作的问题,而是要找什么样的工作、过什么样的人生的问题。我很赞同这一观点,而这也同样困扰着现在很大一批高校毕业生。

与梁植备受争议的经历类似,周浩曾是青海高考理科前五名,酷爱机械的他原本打算报考有着诸多实践性课程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但遭到了家人的极力反对,最终他向家人妥协,选择了北大。但进入北大后的周浩还是不能适应以理论为主的学习。在长期的痛苦挣扎中,他仍想方设法克服困难:去选修或旁听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暂时休学去体验真实的社会生活。但这些仍然无法让周浩静心在北大学习研究。最终,不堪重负的他在征得父母同意之后转学到了北京的一所技师学院。从北大生命科学学院人才储备军到如今的技术工人,周浩这一“纡尊降贵”的做法引起了轩然大波。正如“弃港大复读考北大”的高考状元刘丁宁一样,周浩“弃北大读技校”事件有太多值得人们反思的东西。

图1 梁植(左)与“奶茶妹妹”章泽天(右)

图2 周浩

博文广识VS术业专攻

从升学规划的角度看梁植的清华之路,可谓相当的不科学。梁植本科就读法学专业,硕士选择了金融学专业,博士则选择了新闻传媒专业。可谓每个专业都“浅尝辄止”。他力求使自己成为一名满足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的愿望并没有错,但是梁植的专业选择路径却出现了偏差。我认为梁植的专业选择路径应该这样设计:本科读法学,硕士读金融学,博士读金融法。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呢?

梁植2006年从人大附中文科班毕业考上清华,就读法学专业。本科四年,梁植在法学上还是有些研究成果:2009年他的学术论文《误将尸体当作运输的行为性质》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刑事疑案演习》一书中公开发表;2009年10月与搭档获第七届“贸仲杯”国际商事模拟仲裁庭辩论赛总决赛亚军,个人获得总决赛“最佳辩护律师”荣誉称号;2010年他的本科毕业论文成绩获得了国际法方向的第一名。

鉴于梁植本科四年的优秀表现,2010年他被免试推荐到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攻读硕士学位。但是,我不认为这是梁植最佳的选择,因为从公开的报道中了解到梁植在读研期间有关金融方面的研究表现平平,毫无建树。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他是通过保送就读金融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其专业基础相对于其他科班出身的同学自然差了一些。如果梁植博士阶段能将其本科阶段的法学知识与硕士阶段的金融学知识更好地融合,其在金融法专业方面的学习将会游刃有余,这也是复合型人才的价值所在。但让人遗憾的是,梁植并没有在这条康庄大道上付诸行动,在金融学专业学习“受挫”的情况下,他转而选择了自认为有能力胜任的新闻传媒专业。殊不知,博士专业的选择和学习不应仅仅以自己的兴趣为参考标准,更需要本科或者硕士阶段扎实的专业基础。这一选择注定了今天的梁植在职业选择时的迷茫与困顿。

无论是读研或是读博,都应该旗帜鲜明地以终生职业为目的,而不是单纯的为读而读。否则,多一个学位,就会多一份精神负担、多一份求职压力、多一份年龄恐慌、多一份人生失落。正所谓“一招鲜吃遍天,样样会活受罪”。再深入分析,我们会发现梁植其实是现代社会某一类学生的代表:研究学问求大求全,求广而不求精,求博而不求专,总以为凡事越多越好,缺乏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

北大的周浩则是研究学问求精求深求专的一种代表。但无论是求博还是求专,都具有一定合理性。广泛涉猎各个学科,养成深厚的人文素养,学识渊博,方能拥有开阔的视野和宽广的胸襟,这是博识教育的宗旨所在。所谓专就是要在某一领域掌握较多的专业知识,专也是在广博基础上的专,在那些复合交叉领域内,最终的研究,也是落实在单一领域。求博与求专都没有错,但博不等同于泛,专不等同于少。

选择拼图VS规划蓝图

梁植与周浩最为显著的差别在于梁植对于自己的未来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划,正因如此才导致了他在毕业之际的择业迷茫与困顿。而周浩则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明确的规划,知道自己将来想要什么,并敢于付诸行动去追求。正所谓“有规划的人生才能叫蓝图,没有规划的人生是拼图”。

梁植也是现代教育的一种典型产物。我们从接受学校教育开始,就背负着父母的期望,接受着老师的教导与鞭策,每天奔跑在分数、成绩的单行道上。只要成绩好了,微笑和鲜花会接踵而至,以至于我们学生除了学习,便没有其他的生活空间,更不用说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有所思考了。

在志愿填报的过程中,我们经常接触到很多对于自己选择何种专业,将来从事何种职业非常迷茫的高三学生。这个阶段迷茫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尽管如此,仍需要引起广大考生家长的重视。在志愿填报的过程中,广大考生首先要明确自己在本科毕业后是选择就业还是选择深造,如果选择就业,就可以在志愿填报中有针对性地去选择就业比较好的院校与专业;如果选择深造,就可以选择一些基础性的学科或者自己感兴趣的学科。这只是考生升学规划的第一步。至于进入大学之后该怎样规划自己以后的发展方向与职业生涯,也是需要学生与家长时刻关注的问题。

篇7

关键词:

投资学;实践教学;课程设置:应用型人才培养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党的十报告中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教育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文件明确要求强化高校实践教学并将其提升到实践育人的高度。目前,我国经济转型正在加速进行中,对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巨大,作为普通高等院校尤其是作为应用型高等院校的投资学本科专业,其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主要定位于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上,要求所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具备较强的运用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投资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必须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完善实践课程设置,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以满足投资管理、公司投融资和个人理财领域对投资学专业人才的新要求。

一、投资学专业实践课程设置的现状

投资学的范畴从广义上来说多指产业布局、资源配置、投资规划等投资经济学问题,从学科属性上应属经济学学科,相近专业有金融学、国际经济学等;狭义上专指政府、企业、个人及社会其他团体对某一经济活动的投资行为,包括项目投资的分析、评估、策划、资金的筹集、资金的投入、项目的监控与绩效评估等投资管理的行为,与财务管理、工程管理、房地产开发管理等学科有较紧密的联系。而目前投资学专业课程设置依然存在重理论轻实践、实践教学方式方法单一、考核方式与课程体系设置不科学等问题,具体有如下的表现:

1.教材版本较多,但与教学环节相脱节。从教师角度来看,教材是授课的基本依据,是保证课程的先进性与科学性的关键,其质量的好坏对教学质量有重要影响;对于学生来说,与学生专业背景、能力结构、个性、兴趣相适应的教材会扩宽会拓宽学生专业知识视野、提升学生专业理论境界,进而激发学生求知的强烈欲望,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而目前市场上现有的投资学专业教材有限,内容各有侧重,但大多重理论、轻实践,内容滞后,无法满足教学需求,更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

2.实验设施耗资大,但学校实验经费有限。在各高校的实验室建设中,资金的紧张往往造成软硬件建设落后于理论课程的设置,导致很多专业课程只能通过教师的课堂演示来学习。从有些已经建好实验室的高校来看,很多也是利用率不高,很多实验室只是摆上了电脑,连上了网络,但缺少进行证券与期货模拟交易与分析的软硬件设备,如卫星接收机、实物展台、工作站终端等,导致一些专业课程无法正常开展。

二、投资学实践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针对我国高等院校投资学专业的调查,实践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重校内实践轻校外实践。实践教学体系从定义上讲,包括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具体是由课程实践、技能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第二课堂等课程组成。校内实践主要是课程实践、毕业论文设计和第二课堂,目前各高校都非常重视校内实践,尤其是课程实验方面,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了课程实验学时要求,并给予教学师资、实验材料、实验设备等尽量充分的保障;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撰写和答辩各环节要求也都比较明确、规范;校外实践主要包括技能培训和毕业实习,主要安排学生到公共投资管理部门、公司企业、金融机构进行实训或实习,但大多因为实习经费投入不足以及业务单位可容纳实习实训人数有限且担心经营管理秩序受到影响等原因,目前许多高校对校外实践方面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技能实训基本上是到校外有关单位进行为数不多的走马观花式的参观或观摩。毕业实习也基本上是放羊式的,由学生自行联系实习单位,而对实习的过程和效果学校往往缺乏必要的监管。

2.重第一课堂实验,轻第二课堂实践。第一课堂实验一般是在校内进行的、教学计划明确规定的实验课程,有专门的老师在特定的实验室内组织进行;而第二课堂没有特别规定、校内外都可以进行、非特定教师组织的实践教学活动,如组织学生开展科研训练、学科竞赛、社会实践等形式,目的在于把课堂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社会责任感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虽然近些年来,各高校逐渐重视校外实践教学,但有限的人力、经费投入和管理机制建设等大都重点放在第一课堂实验上。在学生的期中、期末考评中,一般倾向于把第一课堂作为硬约束,第二课堂作为软约束加以对待。在管理上,也体现出第一课题实验纳入了教务管理部门,有严格的计划性、约束性;但第二课堂实践通常由团学部门组织实施,计划性不强,管理缺乏规范。这种状况不利于人才创新意识、担当精神和应用能力的培养,难以满足社会对创新型、应用型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3.重认知性、验证性实验,轻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目前,许多高校在实验课程的设置上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在设置实验课程上,一般多设置单一课程实验,很少开设跨年级、跨课程、跨专业的综合性实验;在实验内容上,中验证性实验而轻设计性实验,一般情况下是教师基于课程理论教学进度,提供虚拟的实验数据素材,按照规定的步骤让学生进行验证性、模拟性实验,目的使学生深化理解课程的基本方法、了解相关业务流程,很少让学生根据实验目的、要求和条件,自行搜集材料,设计实验方案进行设计性实验。

三、完善投资学专业实践课程设置的建议

为了培养出符合时展需求的技术型、创新型人才,投资学实践课程的设置必须要由相应的改革,主要有如下建议:

1.在课程实验中增大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的比重。对于单门课程,除按章节安排基础性、单一性实验外,还应利用本门课知识安排综合性实验;同时,在大学本科后两年,需要教师整合若干门有关专业课程知识,开发一定的综合性实验。另外,基于特定的实验目的和要求,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知识结构和专业兴趣,自行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创新性实验。并且要适当提高此类课程实验的占分比重,比如50%~70%,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2.在实践教学中增加课程调研的形式。课堂实践教学至少应包括课程实验和课程调研两种形式,前者主要是在校内的实验室进行,后者则需要到投资规划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等进行调研,了解与课程相关的具体投资领域或项目基本业务知识、决策过程、收益分析和风险评价方法等。由于经费、安全等因素影响,目前多数高校的实践课程教学主要采取的是校内课程实验形式。实际上,课程调研可以增加学生对具体投资业务的感性认识,强化学生对相关投资理论和方法的理解与应用,增强学生对专业投资课程的学习兴趣,因而建议各高校可根据情况合理安排学生进行课程调研。

3.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技能培训。作为普通高等财经院校的投资学专业,主要培养的是应用型投资人才,要求学生通过专业系统学习,不仅要了解项目投资、金融投资、投资管理等有关投资学基本理论及方法,而且还要熟悉现实中有关投资业务的流程,掌握相关专业投资技巧,具有一定与客户、相关利益人沟通和协调的能力,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法制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后者只能通过技能实训环节才能得以实现,而实训环节是目前普通财经高校的薄弱环节,许多高校基于经费及实训基地有限,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根本没有安排技能实训,这不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就业能力,难以使学生尽快适应投资业务、进入工作状态。因而,可根据专业课程安排,在大二下半学期或大三上半学期,可适当安排6—8周时间进行专业技能实训,具体实训安排可作如下设置:

(1)查找资料,了解政府的宏观投资规划、投资政策和宏观投资管理手段;

(2)到公司企业掌握投融资的渠道、项目可行性分析、项目风险管理等内容;

(3)到金融机构,如银行、证券、期货等部门熟悉各种投资工具和各种投资分析技巧等内容;

(4)到银行、投资咨询公司熟悉公司理财和个人理财等内容。技能实训可以由学校统一组织,也可由学生自行联系单位,但学校要制定具体的内容要求、监管措施和考核标准。

4.改革毕业论文的形式。传统毕业论文大多是学术论文的形式,由于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功利性心理膨胀和科研能力较为薄弱,进而导致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呈逐年下降趋势。毕业论文的目的是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科研能力和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因而改变毕业论文形式已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课题。除了继续保留传统学术论文形式之外,还可以增加投资调研分析报告、投资方案设计与评价、投资专业学科竞赛成果等形式,后面几种更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对于不同形式的毕业论文,还需要制定不同的考核标准。

参考文献:

[1]赵淑芳.投资学实践性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9).

篇8

江苏电大自1999年参加“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以下简称“试点”项目)以来,共开设了法学、英语、金融学、会计学、工商管理、汉语言文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育管理、小学教育等十多个本科专业,以及会计学、经济管理、金融学、小学教育等三十多个专科专业。截至2008年秋,江苏电大开放教育本、专科各专业已累计毕业人数十万余人。

作为首批试点学校,江苏电大按照“试点”项目的总体设计和课题指南要求,结合自身特点,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改革进行了探索,初步建立了江苏电大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建立了具有江苏电大特色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管理模式以及相应的运行机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以下对江苏电大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进行总结。

一、教学过程的管理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学过程具有教学媒体的多样性、教学管理的多层次性、教学要求的统一性、教学的开放性与管理的分散性等特点,江苏电大在加强教学过程管理过程中,根据电大教育的特点,采取了以下措施:

1.搞好远程教育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设计与管理,科学规范教育教学控制目标。

根据江苏电大远程教育的教学实际,我们努力做好了以下几点:

第一,搞好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计划的设计,科学规范培养目标。第二,严格教学计划的实施与管理。第三,加强远程教育教学大纲的管理。第四,制定与实施远程教育全面质量管理和全员质量管理制度。把远程教育各项教学管理工作分解为可考核的量化指标,对承担这些工作的人员进行逐项测评考核,考核结果与岗位聘任、工资奖金挂钩。

2.强化电化教学,发挥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学优势与特色。

保障和提高远程教育质量,首先重视强化视听教学环节。视听教学能准确、直观、快速、形式多样地传播教学信息,是远程教育教学的重要的基础性资源,是对学生进行教学的主要措施和手段之一,是进行教学最直观、表现方法最丰富、传播面最广的一种形式。当前,江苏电大在视听教学中采取了以下措施:

第一,从规章制度上强化对电化教学环节的管理。第二,端正学生学习录播课、直播课、交互课等电播课的态度。第三,加强视听教学学习方法的指导。教育学生在视听课课前预习,认真听课,做好笔记,课后复习等方法。第四,为学生学习视听教材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方便他们学习。

3.优化远程教育面授辅导教学。

面授辅导教学是远程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必要手段,是联系主讲教师与学生的桥梁纽带,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途径与有效形式,是提高现代远程开放教育质量的关键要素,控制、保证、提高教育质量,必须抓好这一环节。优化远程教育面授辅导教学,江苏电大采取了以下措施:

第一,加强对面授辅导教师的管理。第二,加强面授辅导教学过程的管理。第三,要求面授辅导教师从各个层面上提高面授辅导教学的质量。

4.加强远程教育实践性教学环节。

江苏电大对本校的实践教学的基本建设进行了合理规划,选择合适地点建立了实验教学基地,以满足本地区实验教学的需要,努力探索改善办学条件的有效途径。在制定的教学计划中强调对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要求;在教学大纲中应突出理论性教学与实践性教学的联系;在教材内容上注重对学生的专业训练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还努力建立健全有关规章制度,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对实践教学的评估,加强课程作业的管理、课程实验管理、课程设计管理、社会调查或生产(教学)实习和毕业设计或毕业作业管理。

5.加强对远程教育学生自学环节的指导。

在对远程教育学生自学环节的指导过程中,江苏电大采取了以下措施:

(1)对教学计划进行适当的调整,加大教材改革的力度,使多媒体教材更加适合于自主学习的需要。

(2)指导学生掌握自我学习设计、提供自主学习的方法和手段,促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3)加强对学生自学环节的管理。明确市(县)级电大在支助学生自学方面的职责,做到对学生分散自学有布置、督促、指导和检查,全面提高对学生分散自学的服务质量。

(4)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充分发挥各种形式和手段助学服务的优势和特点。

二、实践性教学环节

1.课程作业。

作业涉及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平时练习、形成性作业、综合练习、模拟考试或大作业。江苏电大从加强过程管理的角度为统设课程及部分统服课程设计了学生和教师使用的“课程作业与评价”册,旨在帮助学生和提醒辅导教师准时、高质量地以作业册为媒体进行教与学的互动。实践表明,作业不仅能帮助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加深对重点问题的理解,而且能帮助学习者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增强感性认识,提高答题技能,找出学习过程中的知识缺陷,提高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批改作业且及时反馈和有针对性地评价对学习者的激励和学习力的保持影响较大。以统一的“课程作业与评价”册形式规范教与学双方的课后行为,对教学质量能够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

对会计学专业的平时作业,提出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考察要求,作业各部分内容所占的比例、能力层次、题型等都经过精心设计,力求平时作业设计的结构合理。平时作业题型设计向开放型题型过渡,根据课程特点,把1—2次作业设计成实验、设计等操作性、应用性强的综合性作业。

对“操作系统”和“软件工程”的平时作业,运用电子邮件管理、FTP管理技术、安全技术、保护技术、在线平台技术等,从作业内容的设计与题型(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实验题、布置(课堂、网上公告栏、FTP文件传输)、提交(书面、软盘、电子邮件、FTP上传)、批改(人工批阅、机器检查、上机阅览、在线平台自动批阅、课堂检测)、讲评(网上交互、课堂讲评、网上BBS、网上答案、网上成绩公布)等多个环节、不同形式的作业,对教师和学生都有利有弊。以一次作业提交的调查统一为例,在76人中,19.7%的人选择了书面提交,10.5%的人选择了电子邮件提交,69.7%的人选择了软盘提交。三种形式的作业教师手工批改每份花费时间分别为10分钟、30分钟和25分钟。愿意上网浏览作业答案人数比例为80%,作业讲评学生到课率为60%。开通上传服务器后,在一次36人参加的调查中,13.9%的人选择上传,16.7%的人选择电子邮件,11.1%的人选择书面提交,软盘提交由于技术故障较多逐渐淡出。愿意在网上自检自测的为83.3%,愿意在线平台离线作业的为77.8%。在60人参加的作业讲评形式的调查中,53.3%的人选择课堂讲评,40%选择网上,6.7%的人选择网上BBS。对作业抄袭现象的认识,在41名被调查对象中,认为能力不够的占17.1%,认为时间不够的占63.4%,认为态度消极的占14.6%。通过上述案例可以看出,好的在线平台设计可以有效地控制学生作业的提交,方便反馈,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学生抄袭和帮助教师批改作业。

2.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在一定意义上是检验学生能否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最终考核。当前,江苏电大在职学习的学生能够结合自己从事的实际工作(参加某项工程设计、施工及管理或从事某项应用课题的研究等),拟定毕业设计题目,在教师指导下撰写毕业论文。同时,以《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指南》规范不同专业方向的教学要求,保持基本教学质量的一致性。广告学专业毕业设计提出了“业务专案组”模式,该模式构建要素包括:运作管理模式、筛选设计题材、组织答辩会、综合评分标准和有效的沟通手段。对金融学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的探索与思考,提出了辅导、答辩和成绩评定三部曲。在论文答辩中,不同的专业聘请参加答辩的教师来自法院、银行、会计事务所、行业主管、普通高校教师等。答辩方式尝试了远程(网上)论文答辩,双向的视频和声音清晰,在技术上能够保证答辩效果。

3.教学实习。

篇9

一、引言

专升本是指应届专科毕业生,进人普通高等院校进行两年的全日制脱产学习,达到本科毕业水平并授予学士学位的一种普通高等教育方式。专升本的学生入学后,与原有的全日制本科生相比,主要的差距在于基础课程方面,尽管专升本的学生都是专科学校的优秀学生,但其基础知识有待拓展、深化。而财务管理本科教育强调的是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应用型培养方式。从专业知识的广度来看,财务管理本科与专科的课程设置就有很大的不同,财务管理本科专业除了本身的专业课如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金融等课程以外,还开设了统计学、资产评估、企业管理、计算机等相关课程,而专科院校虽然财务管理类的课程存在,但是缺乏系统性,范围较窄。从专业知识的厚度来看,专科院校和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学选用的教材就有较大的差异。本文通过对专升本财务管理专业的特点分析,针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复合型、应用型经营管理人才的目标,寻求专升本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策略。为地方院校专升本财务管理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提供参考略尽绵薄之力。

二、专升本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高校的生存与发展取决于人才的培养质量,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高校办学中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对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内容的安排以及教学过程的实施具有决定性作用。对财务管理专业的市场供给和市场需求进行分层定位与细分。研究企业财务管理岗位设置情况,掌握不同岗位对素质和能力的需求。虽然经过不断建设,但专升本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还不完善,人才培养的目标与社会要求还有差距,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人才培养目标还不协调,教育模式还不能满足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等。专业教育就必须以动态的观点,与社会发展同步,不断修订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按照专业发展规律和上海市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广泛吸收现代教育与人才培养理念,以优化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促进教学资源优化配置为目标,进行了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详细分析国内知名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现状,了解新形势下社会对“理财”方面的知识结构、能力与素质要求的变化,明确地区经济的发展对本专业人才的需要。对专业进行改革,在实践中探索发展,形成具有前瞻性、可行性和动态更新性的改革与建设方案。认真分析我校财务管理专业与其他院校的异同,充分考虑当前上海地区外向型企业人才供需的现状以及本专业面向上海地区外向型企业的特点,围绕培养目标在教学计划中设置若干个课程群。课程群设置的原则是以够用为度、开设时间前后有序、内容衔接有机整合、明确目标、理论与实践合理匹配、学生的素质逐次提高。

(二)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 培养目标由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的内涵所组成。培养目标应符合财务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要求。专升本本科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理财、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工商、金融企业、事业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金融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具有文献检索科研能力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复合型、应用型经营管理人才。本专学生主要学习财务、金融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财务、金融管理方法和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财务、金融问题的基本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和财务与金融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掌握财务、金融管理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信息沟通、信息获取以及分析和解决财务、金融管理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熟悉我国有关财务、金融管理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三、专升本财务管理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知识与能力的衔接错位 财务管理本科专业除了本身的专业课如初级财务管理、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会计学、金融学等课程以外,还开设了统计学、资产评估、企业管理、计算机等相关课程。专科院校虽然财务管理专业的主要专业课不缺,但相关专业课的范围较窄。就专业知识的厚度来看,专科院校和本科院校专业教学单就选用的教材就有较大的差异,财务管理专科的要求较本科低。我们深入上海的企事业单位,研究现实需要及未来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如作为财务管理人员应该具有比较丰富的金融知识,对外向型经济组织还要求掌握国际资本市场运作的知识与能力。我们教学的内容更多是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的培养比较欠缺。要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整合实践教学内容。培养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增强其社会实践经验与能力,可以将教师安排到企业中去,及时掌握最新的理财业务,可以分期分批,联系不同业务类型的企业,接触有代表性的经济事项,通过实践操作,掌握事项的处理程序、方法,搜集实物资料,编制教学案例,总结规律,找到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课程体系设置简单化 普通本科生的培养是以社会的整体需求为目标,强调基础、着眼未来;而专升本教育则希望培养目标与社会现实需求相一致,强调实用、着眼当前,这就意味着培养对象看似学历层次相当,但其培养目标及规格标准有所差别。目前专升本教育基本照搬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大都向普通高等教育看齐,未办出专升本高等教育的特色。根据培养目标,本科生应具有宽厚的理论基础和专业基础知识。尽管专升本的学生在过去专科阶段的学习中也学过类似的基础理论及专业理论课程,但由于要求的广度和深度与本科不一样,基础较为薄弱,基础知识淡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的形成主要是由大学课程设置与内容所决定。课程设置主要涉及能力结构与知识结构两个部分。能力结构由创新能力、学习能力、专业能力、社会协调能力等几个部分组成。知识结构由专业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社会交际礼仪程序等知识构成。课程设置由管理学类、经济学类、人文社会科学类、各种知识讲座、课程实验、毕业实习与论文等内容创新与实践知识课程所构成。能力是基础、课程是过程、知识是结果,结果指导实践,能力得到提升,整个过程循环往复。学生培养过程的逻辑起点应该是能力,而不是知识的简单传递,如何将知识转变为能力就需要通过实践程序,而实践这个程序在学校能否得到实现,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瓶颈。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目标正是将知识转变为能力,专升本的学生具备良好的实践能力,但缺乏系统、深入的理论知识,我们的课程设置必须将落脚点放在这个节点上。

(三)实践与创新能力脱节 动手能力在专科教育的基础上加以深化,比如课程设置、实验资料、实验过程等论述。创新能力应该立足于大学本科教学的开放性、前瞻性。通过方法论、哲学、逻辑学等方面知识的掌握来实现。实践教学是本科教育的难点,现实情况是企

业很难接受学生实习,尤其是经济管理类的大学生,解决问题的手段主要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建立学校内部实验室,实验资料由教师根据授课内容结合学生培养目标编写,将实践能力的培养落实在实验内容中。此种方式必然存在难以逾越的问题,那就是教师编制的实验资料和现实财务管理所面对的情况有很大的距离,这个距离主要是因为教师没有时间和精力到实践中去搜集、整理、分析、设计实验资料。二是购买实验资料,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验教学。效果不甚理想。三是可以到实践单位完成实践教学,但还是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实践单位的经济事项有些是很简单的、常规的,发生的频率、数量、种类、环境都是不均衡的。当实习单位忙于经济事项时候都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即使接受了学生实习,单位的指导人员也没有时间解决学生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或者学生根本就没有接触到单位的经济事项处理过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就不能得到落实。四是由学校与企业联合建立实验基地。这种方式的效果比较理想,但是需要企业与学校投入相应的人力、财力和时间,可以通过定时间、定指导教师、定实践岗位等方式,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

四、专升本财务管理专业的建设策略

(一)无缝衔接、学分互认 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实现专科与本科无缝衔接,通过灵活选课,实现学分互认等方式,将专科教育与本科教育的知识结构有效结合,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实现财务管理专业的本科培养目标。培养目标的制订要体现适应多样性、层次性、结构性、发展性的要求,教学计划的安排即课程设置要符合能力与知识结构的培养需要;教学内容整合不仅仅是内容的增减、更重要的是新知识、新观点的充实与传授;授课手段与方法的改进主要在于深化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声、光、电、语言、图形、甚至于模拟场景完成理论与实践教学;考核方式的多样性,主要是体现课程的特征与知识传授和掌握的相适应,可以采用笔试、答辩、实际操作、课程论文、报告等形式完成考核;实践与创新教育主要通过具有培养创新能力的课程、讲座、比赛、调研、科研训练、社会调查等形式完成,上述计划的落实都将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与巩固。

专升本后,学生的学习理念还有专科教育形成的观念,对本科阶段的理论教育存在厌烦或不能很好理解的现象。对待课程中的理论性知识普遍存在不能深入理解与掌握的难题。解决这个问题,一是合理设计课程体系。课程体系要包括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毕业时应该具备的知识与能力结构框架的理论内涵与实践操作技能。可以参照本科教学计划的内容,设置专升本的教学计划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可以通过能力结构框架的内涵设置相应的课程,通过教学大纲规范其教学内容,针对不同课程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的门类可以丰富一些,尽量考虑专升本学生的基础知识与能力结构的现状,由此产生的重复设课,内容重叠等问题,可以通过灵活选课,学分互认的方式来解决。二是学分互认。专科阶段的学分通过认证可以作为本科阶段的相同课程的学分。认证的标准由学校根据课程的内容、考核的知识点、学生的学习成绩等因素制定。如课程的名称相同、教学大纲的内容及知识点相同或基本相同、考核方式相同,成绩在一定标准之上、教材内容相同或基本相同等,都可以作为互认学分的标准。这样一方面解决了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又可以解决学生重复学习的问题。但是学分互认还要解决的问题是学生如果互认的学分过多,是否会给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带来负面影响。为了解决该问题可以规定学生在校期间可以互认的学分不超过应数额,或者规定学生必须选学其他课程完成相应的学分(比如选修互认学分的1/2)。这就是在前面论述教学计划时,为什么要设置比较丰富的课程体系的原因了。

(二)课程设置优化 专升本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应按本科财务管理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充分考虑学生来源、基础课程的掌握程度、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本着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高能力的培养方式,对其重新设计,不能照搬普通本科课程体系,更不能简单地在本科课程体系上加减,而应针对专升本学生的特点,强化基础理论、深化专业教育、加强实践教育,使每―个财务管理专业专升本学生都能在高等院校得到进一步深造。(1)强化基础理论。基础理论包括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如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经济学、管理学和统计学,这些课程有些在专科已经学过,但深度和广度与本科培养目标要求相差甚远。另外,增加金融学、企业经营管理、经济法等专业基础课的选修。增加学生对专业的拓展能力,注重理论的提升。(2)深化专业特色教育。对于专科阶段非财务管理专业的专升本学生要做到因人制宜、因材施教,可以实行非专业补课制。凡不是本专业的学生进^本专业后必勿以第一学期开始,补修专科期间两门至五门的专业核心课,补课不全不准毕业。要督促学生尽快掌握专科基础知识,边补课边学习新内容,这便起到很好的衔接作用。(3)加强实践教育。财务管理实践课程内容的设计一定要体现财务管理学科的知识结构,要在确保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进行,使理财实践教学真正起到课堂理论教学的延续、补充和深化作用。实践课程体系应包括财务管理案例分析、ERP沙盘模拟对抗、毕业论文等实践课程。

(三)整合内容、模块教学 课程内容合理划分为不同模块,模块的知识点要明确,授课方式方法要符合内容的要求、模块具有内在知识与能力的逻辑统一,知识传授模块与能力培养模块实现有机统一。要求对知识模块的构成做科学的研究,做到数量合理,做到内容与功能同一或相似,如财务管理知识传授与能力结构掌握模块的构成主要包括以下课程及内容:初级财务管理、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财务分析、跨国公司财务等,该课程群的能力培养目标主要围绕学生理财能力的塑造,但该课程群知识的传授是有其先决条件的,只有在线修课程结束后才能讲授和掌握,关于课程群的设置存在先后问题,教学计划的整体课程设置依然存在这个问题。所以要求在整合教学内容时,主要解决课程内容的重复与顺序倒置,在整合过程中需要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找到该课程对培养目标实现的作用,即课程的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功效。在模块教学过程中,必须对模块的整体功能全面掌握,在知识点与面的传授中,既要做好理论的深化与拓展,又要做好实践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完备与提高。深化与拓展、完备与提高都要求授课主体与客体在知识的讲授、能力的培养中发挥主动性与能动性,做到知识内容的前瞻性与实践性有机结合,做到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落实。

(四)地方特色、凸现能力 上海是金融中心、贸易中心、区域发展的龙头,具有外向型经济的特征。基于这种人才需求的状况,我校又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等教育院校,确定培养目标是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研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及未来,掌握经济社会发展的脉搏,及时修订培养目标,制定正确教学计划,科学规划教学内容,凸显实践能力培养,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财务信息处理能力是当今财务人员能力结构中不可或缺的,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目标体系中的一个部分。财政部2006年《企业财务通则》首次引入信息管理概念。指出企业可以结合经营特点,优化业务流程,建立财务和业务一体化的信息处理系统,逐步实现财务、业务

相关信息一次性处理和实时共享。并指出企业应当逐步创造条件,实行统筹企业资源计划,全面整合和规范财务、业务流程,对企业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进行一体化管理和集成运作。这一系列有关企业系统和会计系统同步运作的设想,突出了企业财务与业务的一体化,进而强调了企业业务流程与会计业务流程的统一。从技术集成的层面上看,我国财务系统已初步完成信息集成,即实现接口层次的应用和系统间数据的转换与传输,较为成功地实现了数据复制、数据联盟以及接口集成。在此基础上,多数企业进入了过程的集成阶段,即通过企业应用集成技术完成后台理财过程的信息化、自动化。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课程内容应突出金融知识。现代财务管理的发展是以金融学为理论基础的,随着上海经济融入世界一体化经济体系,未来的理财工作将与金融市场密不可分,无论筹资、投资、资本运作都离不开金融市场,所以我们应该在课程设置时,考虑在专业课中设置更多金融学知识与能力的课程。

篇10

专升本是按照专科学生总数的一定比例选择优秀学生参加考试。再按一定比例升入本科院校继续深造。在本科院校学习两年,达到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获得大学本科毕业证书。符合要求的获得学士学位。会计专升本教育是近些年才开始实行的,其课程体系的建设还有待于不断地完善。笔者认为,会计专升本课程体系的设置首先应符合会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一、会计专升本培养目标的定位

培养目标是会计培养人才的方向定位。会计专升本培养目标应由原来专科培养目标升至本科的培养目标。

(一)会计专科的培养目标

会计专科教育是一种技能型的教育,其培养目标是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具有一线会计职业岗位的专业知识,又熟悉当前会计制度,具有熟练的会计专业技能的核算型中初级会计人才。由此可见,会计专科教育培养目标强调的是中初核算性的一线会计人才。

(二)会计本科的培养目标

专科学生升入本科。进入本科教育,其培养目标应符合会计本科教育的要求。目前,对本科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各个学校各有不同的表述,如,一综合性重点大学的培养目标为:在扎实的学术研究基础上,培养掌握现代经济管理知识,有较强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和实践组织能力,理论与应用并重的适应社会需要的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高素质创新型经济管理人才。又如,一普通大学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面向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事业第一线,具有会计核算能力、审计与咨询能力、财务分析与管理能力,能在各类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政府机关及有关部门从事会计管理、审计实务及财务管理工作的应用性高级专门人才。虽然上述培养目标的表述不同,但其基本点是相同的,其共同点有别于专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即核算型的会计专业人才已不能作为“专升本”的教育培养目标。专升本的教育目标应定位于培养具有现代管理理念。能够综合运用会计信息对企业的重大经济活动进行预测、决策和控制的高级管理型会计人才。

会计“专科”和“本科”同样是培养会计人才。但会计专科教育目标与本科教育目标的定位不同,满足社会对会计人才需求的层次也不同。我国的相关法规将会计人才分为高级、中级和初级。相对应的是高级会计师、会计师、助理会计师和会计员等不同档次。会计教育也应随社会需求分层次培养会计人才,使之形成合理的人才结构比例。不同层次的会计人才对知识结构有不同的要求。在课程体系上也有所差别。

二、设置会计专升本课程体系应考虑的因素

在设置专升本课程体系时。应充分体现会计本科的人才培养目标。但是,在具体设计时,不能简单地直接套用会计本科三、四年级的课程,应在考虑专科课程体系与本科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来源、素质、文化和专业基础等因素加以综合确定。

(一)会计专科课程体系

在设置专升本课程体系时。首先应考虑学生原来的知识结构。否则会造成重复。会计专科教育课程设置的主要依据是国家职业标准和规范,以国家规定的会计师和助理会计师的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标准和内容为基础。主要包括经济应用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管理学原理、经济学基础、计算技术、基础会计、管理学、经济法、经济应用统计、财经应用文写作、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税法、会计模拟实验、外贸会计、预算会计、会计报表编制与分析、会计电算化等课程。其核心技能是会计核算、财务管理、会计报表分析技能。

本科会计教育以培养高级管理型会计人才为目标,课程不限于传统的会计学科,而以通识课为基础,涉及企业管理和其他社会、人文领域的跨专业学科。通识课为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等。会计学专业课程是由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三部分构成。其中:会计专业基础课程是构筑会计学专业的理论框架、提供会计学专业技能和方法的经济管理相关课程。主要包括:管理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统计学等;会计专业核心课程是指涵盖系统的会计学专业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知识的有关课程,主要包括: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中、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会计信息系统、审计学、财务管理等;会计专业选修课程是上述两者之外的会计学其他有关课程,主要包括:金融学、金融企业会计学、预算会计、战略管理、税收会计等。其课程体系实现了理论与实验结合、知识与能力并重、人品与才干相长的人才培养目标。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交流和沟通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

(二)会计专升本学生并非全部来自会计专业

专升本的学生一般都来自综合性专科院校或财经性专科院校,所学专业主要有会计(包括会计电算化、涉外会计和税收与会计等会计专业)、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和投资与理财这四个专业,也有个别来自保险等与会计专业相差较大的专业。就会计专业知识来看。学习会计专业课一部分学生有基础,而另一部分学生没有基础。这无疑给会计专升本课程体系的设置增加了难度。

(三)专升本学生的基础知识薄弱

相对应本科教育目标的要求,尽管专升本学生都是专科学校的优秀学生。但其基础知识有待加强。会计本科教育强调的是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高能力的培养方式。前两年是基础教育。重点是高等数学、英语、大学语文、经济学等课程。其中英语的要求较高,一般本科毕业要求英语通过四级,有些院校采用双语教学或原版英文教材;专升本学生在专科院校3年,既学习基础课程,也学习专业课程,学习内容相对分散。如英语课程。有的学校要求毕业时通过3级考试,而大多数学校没有要求。这为专升本学生在升本后的英语学习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也是设计会计专升本课程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专升本学生的专业知识有待深化

从会计本科与专科的课程体系上,就专业知识的广度来看。其课程设置就有很大的不同。会计本科专业除了本身的专业课如会计学基础、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审计学、财务管理等课程以外,还开设了统计学、资产评估、金融、企业管理、计算机等相关课程。而专科院校虽然会计专业的主要专业课不缺。但相关专业课的范围较窄。就专业知识的厚度来看,专科院校和本科院校会计专业教学单就选用的教材就有较大的差异,会计专科的要求较本科低。

三、会计专升本课程体系设置方案

会计专升本会计课程体系的设置应按本科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充分考虑学生来源、基础课程的掌握程度、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本着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高能力的培养方式,对会计专升本课程体系重新设计。不能照搬普通本科课程体系,更不能简单地在本科课程体系上加加减减,而应针对专升本学生的特点,强化基础理论。深化专业教育,加强实践教育,使每一个会计专业专升本学生都能在高等院校得到进一步深造。

(一)强化基础理论

基础理论包括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如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经济学、管理学和统计学。这些课程有些在专科已经学过。但深度和广度与本科培养目标要求相差甚远,其中,英语必须到达到大学本科规定的要求(如果英语达到了四级或以上,可以免修);其他课程无论原来是何种专业、是否学过、学习程度如何,都应通过学校的考试,不然不能按期毕业。另外,应增加金融学、企业经营管理、经济法等专业基础课的选修。增加学生对专业的拓展能力。注重理论的提升。

(二)深化专业教育

专升本的主要专业课包括中级财务会计、高级会计学、财务管理学、审计及审计案例、税务会计、会计制度设计、会计报表分析等。由于专升本学生的来源不同,可以采取一些特殊的规定。如,对于专科学得好的同学中级会计、财务管理、税法等课程可以办理只参加考试、自愿听课的原则,最后通过考试即可,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又有更多的时间补充自己的弱项,如英语、数学、高级会计等课程。另外,应增加专业选修课程,如会计信息系统、资产评估学、会计专业英语、经济应用文写作、公司管理、预算会计、人力资源管理等,给予学生更大的拓展空间。对于非会计专业学生要做到因人制宜,因材施教,可以实行非本专业补课制。凡不是本专业的学生进入本专业后必须从第一学期开始,补修专科期间两门至五门的专业核心课。补课不全不准毕业。要督促学生尽快掌握专科基础知识,边补课边学习新内容。以便起到很好的衔接作用。

篇11

2.新设商务英语本科专业的几个问题探讨——强调“英语本色”还是“商务特色”

3.商务英语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以西华师范大学商务英语专业为例

4.新兴商务英语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构建探索

5.基于财经类院校商务英语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与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模式构建研究

6.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点解读 

7.商务英语本科专业教学大纲的实施与评价

8.商务英语本科专业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探究

9.区域经济视野下商务英语本科人才培养研究——以贺州学院为例 

10.基于语料库的商务英语本科学位论文“N+that”同位语结构中外壳名词研究 

11.应用型商务英语本科人才培养理念下的“生态化”商务单证教学浅析

12.高校商务英语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逻辑基础 

13.解读《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要求》

14.需求分析视角下民办高校开设商务英语本科专业的探究

15.商务英语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个案研究——以滁州学院商务英语本科专业为例

16.基于需求分析的商务英语本科课程设置探索研究

17.财经类院校商务英语本科学生专业能力评价模式研究

18.ESP需求分析理论指导下的商务英语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探究

19.面向地方经济的商务英语本科专业建设——以九江学院为例

20.河北省本科院校商务英语专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21.商务英语本科基础阶段案例教学的多模态设计

22.商务英语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修订调研——以集美大学外国语学院为例

23.地方性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复合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问题与对策——以广西财经学院英语(商务方向)专业为例

24.商务英语本科专业的几个问题探讨——强调“英语本色”还是“商务特色” 

25.商务英语本科专业若干方向的商务内涵建设构想

26.高校商务英语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逻辑探究

27.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商务英语课程设置现状分析与策略研究

28.高等学校商务英语本科专业的定位 

29.新疆商务英语本科大学新生英语语音能力现状研究 

30.商务英语专业复合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探讨

31.商务英语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发展

32.商务英语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学分分配探讨

33.远程开放英语本科商务英语方向专业课程教学探索

34.应用型本科院校商务英语口语教学探究

35.广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的改革及对策

36.应用型本科商务英语专业的定位与课程设置

37.应用型本科商务英语专业口语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38.对大学本科商务英语课程的比较研究

39.“互联网+教育”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商务英语人才培养中的适用性分析

40.基于需求分析的本科院校商务英语课程设置问卷研究

41.商务英语本科专业复合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

42.本科商务英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探析——对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43.应用型本科院校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探索

44.商科院校商务英语本科专业师资建设研究——基于《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要求》

45.应用型本科商务英语教学改革路在何方? 

46.应用翻译研究对本科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的启示

47.应用型本科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优化研究

48.商务英语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区域化分析

49.对应用型本科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模式探索

50.应用型本科院校商务英语口译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以黄河科技学院为例  

51.地方性本科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以贺州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为例

52.地方本科院校职业教育转型中商务英语教师专业现状及发展策略 

53.商务英语专业本科办学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54.从“现供”到“定制”: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分析——以地方理工一般性本科院校为例

55.应用型本科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双语教学探究

56.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分层建设探讨——以商务英语专业为例 

57.应用型本科高校商务英语专业课程项目化教学的实践与探索——以《商务口译》课程为例

58.语言经济学视角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商务英语人才培养

59.本科高校“双师型”商务英语师资的梯队建设研究

60.英国大学本科教育对国内商务英语专业教育的启示

61.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人才需求的对比研究——以广西新建本科高校为例

62.新建本科院校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区域化行业化创新研究——以广东白云学院为例

63.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需求分析研究 

64.谈新建本科院校商务英语师资队伍建设 

65.应用型本科院校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研究 

66.应用型本科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

67.对本科层次商务英语教学的思考 

68.商务英语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69.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商务英语教师队伍建设

70.ESP需求理论视角下地方本科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问题研究

71.应用型本科高校商务英语口译课程开发——基于企业研修的实践调查

72.CBI教学法融入本科商务英语教学研究

73.普通应用型本科院校开设商务英语专业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商洛学院为例

74.克拉申二语习得理论应用型本科商务英语实践教学活动的研究 

75.大数据背景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商务英语人才培养路径分析

76.《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地方性解读:国标与校标的对照

77.商务英语技术本科教育研究的新视角 

78.基于市场需求的商务英语本科课程体系的研究 

79.独立本科院校商务英语课程形成性评价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

80.西安邮电大学本科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81.后现代教育观对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的启示和构想

82.从语言的经济属性探索本科商务英语教学模式

83.基于需求分析的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84.全国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四、八级测试体系构建

85.本科商务英语专业以何为“专”——兼论“商专”的体系差别性定位与比较优势特色

86.应用型本科商务英语教学改革之思考

87.强化研究性学习意识,提高研究性学习能力——对英语专业开放本科(商务方向)毕业论文(设计)的案例分析

88.商务英语专业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对本科商务英语专业教育改革的思考

89.应用型本科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90.《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解读

91.从英语公共演讲课程设置到培养实用型人才——以应用型本科院校商务英语专业为例

92.《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指导下的二本院校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

93.本科院校商务英语专业校企合作路径探析——以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与爱索公司为例 

94.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国际商务函电”课程教学探索

95.论应用型本科商务英语专业职业化教学模式之建构

96.本科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建设研究

97.基于关联内容的沉浸式教学:本科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98.普通本科与高职商务英语教育目标及课程体系构建的哲学视角

99.构建有电大特色的开放教育英语本科(商务方向)集中实践环节全面质量管理体系

100.基于CLIL的地方高校商务英语学科课程设置研究  

101.互联网+外贸背景下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02.地方本科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

103.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

104.本科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建设探析——以重庆第二师范学院为例

105.落后地方本科院校英语专业设置商务英语课程的探讨

106.地方本科院校商务英语“双师型”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培养研究——以百色学院为例 

107.基于需求分析的本科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

108.蓬勃发展之后的理性思考和建议——再论我国高校商务英语学科未来的发展前景

109.应用型本科商务英语翻译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110.《商务英语》课程定位的再讨论——基于本科经管类专业教学实践

111.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市场需求调查与学习策略分析

112.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调查研究——以西安外国语大学经济金融学院为例

113.目的论关照下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的探讨

114.应用型本科商务英语专业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的教改探索

115.具有地方特色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与研究——以商务英语专业为例

116.应用型本科院校视听说模式下商务英语口语教学改革探究

117.应用型本科高校商务英语实训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118.大学本科商务英语课堂教学方法改革初探

119.语用学视角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研究

120.ESP理论对应用型本科商务英语教学的影响

121.应用型本科院校商务英语实践基地建设和师资培养研究

122.关于独立学院商务英语方向本科课程设置的几点思考

123.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中形成性评价体系探究

124.地方本科院校商务英语专业改革探索与实践

125.应用型本科院校商务英语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126.广西新建本科院校商务英语专业“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127.应用型本科商务英语课程设置探析——以韶关学院为例

篇12

项目资助:河北金融学院应用性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支持计划项目资助,指导老师为河北金融学院管理系孙娜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3月30日

一、引言

本项目将通过专业的研究方法,旨在通过实证调查,客观的了解河北金融学院“美团外卖”校园市场开拓中营销策略的效果,从营销策略的视角分析“美团外卖”作为一个订餐平台,在校园市场营销策略方面的相关问题,并通过数据的整理和统计得出切合实际情况的结论,进而提出有效建议。

二、“美团外卖”市场营销策略实施情况及效果分析

(一)“美团外卖”产品选择缺乏特色,宣传不到位。河北金融学院市场和其他校园市场存在天然差异,校园内食堂就餐方式一直以来是河北金融学院学生消费者的主要就餐方式,校园外产品并没有产品品质的保证,但因其味道尚佳,成为了食堂就餐方式的有力补充。“美团外卖”自然只能选择校园内及校园周边的商家合作,推广其产品。在消费者选择“‘美团外卖’提供的产品有什么问题”的问题中,有42%的被访问者选择了“没问题,都见过,可以区别”的选项,显示了河北金融学院就餐市场中学生消费者的无奈;38%的被访问者选择了“包装粗制滥造”这一选项,这进一步验证了校园消费市场尽管消费来源单一,但作为高校学生的消费者没有放弃服务品质的特点。走心做产品是“美团外卖”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必经之路。

(二)产品定价相对合理,管理有待加强。“美团外卖”定价问题的调查中,有31%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合理,和线下购买一个价格”选项,也有29%的人选择了“不合理,比线下购买的价格高”。这和“美团外卖”的优惠活动是有直接联系的。“美团外卖”商家管理中存在着一些缺陷。在“美团外卖”推出满减活动时,一些商家会利用促销活动契机增加包装费配送费等附加费用,甚至有一些热门商家在“美团外卖”平台明目张胆的制定高于线下的价格。虽然因为校园市场商家有限能够维持消费者的购买,但是长此以往很可能因此影响了“美团外卖”的信誉。

(三)渠道开拓难度大,储运环节机会与危机并存。“美团外卖”在河北金融学院市场环境中,由于商家较为固定,渠道开拓难度较大。在“美团外卖”如何对产品进行调整的调查中,“校园内外的产品都需要增加”占总体的63%,以绝对的优势成为选项榜首。学生消费者群体求新求异,合作商家的拓展,多元化的产品选择成为了消费者的必然要求。

在“美团外卖”使用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访问中,配送问题成了最大的问题。“美团外卖”不负责产品配送,储运环节完全由商家自己负责,这是商家管理的漏洞之一。消费者表示,偶尔会出现下单之后确认订单慢,确认订单之后并没有配送,配送时间长等问题。这和各个商家自行雇佣学生或者商家自行配送有很大关系。在午餐晚餐人流量较多时,订单配送不及时成为了外卖平台使用者痛斥的问题,虽然73%的被调查者表示,使用过程中的问题大部分得到了解决并且满意,但在外卖平台激烈的竞争中这个问题不知道会不会成为“美团外卖”的“蚁穴”,毕竟方便快捷的订餐平台才是抓住消费者心的利器。

(四)广告设计和铺展方式苍白无力,促销跟进不及时。河北金融学院市场中,“美团外卖”的最大竞争者非“饿了么”莫属,“淘点点”、“大众点评”等虽然普及率很高,但是由于河北金融学院的地理位置较为偏僻,商家拓展难度较大,之前出现过的校园微信配送平台在两大巨头的冲击下奄奄一息。在“美团外卖”的了解途径调查中,35%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海报条幅张贴”这一选项,27%的选择了“传单发放”,两者占总体的62%,其他几种方式稍显逊色。这两种方式同时也是“饿了么”广告的主要形式,二者广告设计同样没有特色,最后的战争以发放量取胜,毫无创新点。同时,我们注意到2014级、2013级的被调查者中,有42%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在社团活动中了解到“美团外卖”订餐平台,成为了校园市场推广方式的一条靓丽的风景线。

在“您是否会因为赠饮或减价活动而特地订外卖”的问题中,选择“不会”的仅占总体的23%,比例偏低。这就说明赠饮活动和减价活动对消费者的吸引力还是很大的,在对部分消费者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消费者在“美团外卖”和“饿了么”平台之间切换频繁,手机上同时存在两种软件,使用哪一个和促销活动的力度密不可分。二者的价格战曾经备受关注,作为订餐平台价格战不可避免,在此我们不作讨论。促销到底是迎难而上还是“田忌赛马”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三、营销启示

(一)校园市场特点明显,“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在传统意义上,校园市场的消费者特点趋同,市场定位和目标市场的选择上并不存在风险。但是外卖市场竞争激烈,怎样在同一市场做出不同特色来是营销者需要思考的问题。校园市场的文化氛围很浓,学生市场的消费能力虽然有限,但是其拥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独特的思维方式,对品牌和产品品质要求较高,加之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互动营销成为重要的方式,多元化的需求要求营销者找到与目标消费者的契合点,不能以以一敌百的心态苟活。从广告制作和分发的方式看,传统的纸质宣传单页的发放和条幅的粘贴只能让消费者“看到”,简单的看到很难使消费者行动。推行体验营销,从消费者在感官、情感、思维、行动和关联五个方面重新设计和定义营销的思考方式,这不仅仅是校园市场的需要,也是自媒体新媒体时代整个消费市场的总体要求。

(二)产品是外卖市场的根本立足点。在河北金融学院市场,无论是“美团外卖”还是“饿了么”,两大平台的产品建设存在同样的问题。从产品的品质看,线上预订的产品并没有高出线下的品质,由于商家管理的不完善,甚至出现了产品品质下滑的问题,这在要求相对苛刻的学生市场中是必须极力避免的。美誉度高并不代表客户忠诚度同样高,但是当更多的竞争者进入同一市场,美誉度的提升肯定是对自身有利的。产品是根本,外卖平台又是进行的餐饮订购和配送,粗犷的产品管理方式是隐藏的危机。在市场开拓后期,当市场认知开发已经基本接近尾声的时候,平台的品牌建设较为成功,有经验的外卖平台要帮助商家推广自己的产品,这是双赢的事情。

(三)价格是决定是否吸引消费者的武器。外卖平台的订餐方便配送快捷是吸引消费者的重要原因,但在外卖平台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价格成为了外卖平台的竞争焦点。“美团外卖”和“饿了么”两大平台的价格战一度成为营销界关注的焦点,网传“饿了么”资金链断裂,这是不是真的我们不得而知,但这丝毫没有影响消费者使用该平台,商家间的价格战在消费者看来对他们没有丝毫影响,只要还可以快速订餐,还可以享受免减优惠,消费者没有损失反而乐在其中。至于基本价格的制定,不引发消费者的强烈反感,由于折扣价格的利诱,很多消费者已经放弃线上线下不符合的抱怨了。

(四)商品储运环节问题突出,消费者意见反馈成消费按钮。“美团外卖”等外卖平台实现了渠道的扁平化,外卖平台直接招揽合作商家,合作商家对产品进行配送,这样的配送模式使消费者的消费满意度大打折扣。如果条件成熟,选择专业的配送团队进行配送,很有可能事半功倍。由于校园市场限制和外卖平台对配送环节疏于管理,没有指定相对合理严格的规章制度,导致配送时间难以保证,配送速度慢,配送包装选择随意等一系列问题,这将很快在消费者评价中显示出来。平台外卖订单一直在增多,评价自然也在增多,这样的负面问题提出的多了,将影响商家的外卖信誉,直指外卖平台的信誉问题。既然选择给消费者反馈的机会,就要好好利用这样一个最能给其他消费者安全感的环节,提高消费者满意度,真正实现渠道的通畅。

(五)促销目的要与时俱进。在外卖平台的市场开拓阶段,大肆的广告宣传是必不可少的。“美团外卖”初期大量的广告在校园铺展开来,这时候促销的目的是增加消费者认知,让更多的消费者了解这个平台,这一点在校园这种相对封闭的环境中是很容易实现的,可以说外卖平台都做到了。但在消费者知道平台之后,促销的目的就从知晓变成了大量的使用及盈利,简陋的平台名称宣传很难使校园市场中求新求异的消费者买单。这就要求平台改编一贯的广告宣传重点,可以尝试向介绍商家和产品方向转换,从美丽的邂逅到完美的牵手。利用微信、微博等工具大肆进行体验营销,让消费者参与到购买活动中,变心动为行动,是市场的要求,也是时代的要求。

(六)营销策略要打组合拳。“美团外卖”之所以在使用率上落后“饿了么”,这和其营销策略实施不顺畅是有很大关系的。在宣传期间,两家外卖平台都竭尽全力推出自己的平台,但是在消费者很敏感的折扣价格和优惠信息的力度和宣传上,“美团外卖”和“饿了么”相比稍显逊色,营销策略的一致性和连贯性的重要性营销界人人皆知,但如何真正实现还是要靠营销人员的探索和不断实践。“美团外卖”有美团做后盾,“淘点点”有支付宝做支撑,在外卖平台越来越多的今天,速度和质量缺一不可。

主要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