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翻译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6 17:43:0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汉英翻译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汉英翻译论文

篇1

(一)拼写混乱

拼写错误是公示语翻译中最为常见、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种错误。除了拼错、大小写或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等,以下三类错误也应引起重视。(1)直接写成拼音,比如把“恒美创意图文有限公司”错译为“HENMEICHUANGYITUWENGONGSI”;(2)直接写成英语,中英文整齐的对号入座,比如“售票处”,原译为“SELLTICKETROOM”;(3)中英混用。“XX街道政务服务大厅”,原译为“SUBDISTRICTZHENGWUFUWUDATING”。这类错误可能不会引起很严重的误解,但是他们不但给读者留下了极为不好的印象,并极大的影响了公示语应该达到的目的。这里建议分别改译成“HenMeiPhotoWorkshop”,“TicketsOffice”和“DistrictOffice”。

(二)语法错误

在翻译公示语时,常会出现一些语法错误,如词性误用、名词单复数不当、冠词遗漏、动词形式错误的等。例如“禁止停车”:“NOPARK(PARKING)”;“请带好随身物品”:“PLEASEBRINGYOURBELONGING(BELONGINGS)WITHYOU”;“请走侧门”:“PLEASEUSE(THE)SIDEDOOR”;“XX机动车驾驶学校”:“AUTOMOBILEDRIVE(DRIVING)SCHOOL”:“XX装饰有限公司”:“DECORATED(DECORATION)CORPORATION”;“男士休闲服”:“MAN’S(MEN’S)WEAR”;“中西快餐”:“China(CHINESE)andForeign(Western)FastFood。以上这些语法错误或者是译者粗心所致,也可能是想当然而为之,其实在翻译中稍加注意是可以避免的。

(三)中式英语

英语中有许多约定俗成的表达习惯,如south-east指的是“东南”,而不是“南东”(east-south),north-west指的是“西北”,而不是“北西”(west-north)。但很多公示语的翻译就是望文生义,完全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比如把“中国烟酒”译成“CHINASMOKEWINE”就不妥。按英语的习惯翻译成为“Cigarette,LiquorandTea”。“警务工作站”译为“POLICEWORKSTATION”,或者“PoliceAffairsStation”都是对照汉语生硬的翻译,其实译成“PoliceStation”就能让外国人明白。“租赁公司汽车服务中心”中的“租赁”译成“RENTCOMPANY”,也完全是从中文角度去翻译,在英语中一般是翻译成“CarRental”,把“口腔门诊”译成“Mouthdepartment”,让人哭笑不得。建议改成“DentalOffice(Department)”。

以上这些例子不胜枚举,这类所谓的“chinglish”英语往往是在翻译时按照汉语字面的意思和语序结构“亦步亦趋”,完全忽略了汉语和英语在语言文化上的差异,一味将汉语思维模式和审美需求强加于译文之上,牵强附会地“套译”而成的。

(四)语义模糊

语义模糊的原因很多,试看以下五个误译的例子:(1)“小心碰头”:TakeCareofYourHead,改译为WatchYourHead或MindYourHead;(2)“钟表城”:TimeCityWatches&Clocks,改译为Watches&ClocksShoppingCentre;(3)“太普爱家房屋买卖租赁”:TopLoveHouse,改译为TaiPuRealEstate:SalesandRent;(4)“梦洁家坊生活馆”:MendaleHouseholdLifeHouse,改译为MendaleHouseholdTextileHouse;(5)“中医骨伤医院”:HERBHOSPITALFORBONEINJURIES,改译为TraditionalChineseOrthopedics。

从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本来在汉语里很清楚的东西,由于中英转换的失误,在英译中全没了影子。生搬硬套的翻译比如“TopLoveHouse”,“LifeHouse”会给人以云里雾里的感觉,不知所措了。误译的原因有多方面,但模糊现象主要还是在于译者在中英转换过程中信息丢失、翻译不完整所造成的。

(五)文化误解

文化在翻译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又难以捉摸、难以处理,是翻译中最为棘手的问题之一。(万正方,2004)由于公示语翻译有着言简意赅的特点,所以很难在寥寥几字中体现出文化涵义,文化因素很难顾及。譬如有一服装专卖店叫“芳芳服装店”,翻译成为“FANGFANGFASHIONSHOP”。但是问题来了,提起芳芳中国人会想到一个可爱美丽的女孩形象,而英语中“Fang”却指的是狗或蛇的毒牙。另有一家名为“银狐”的美容美发中心,店名被译为“SilverFoxBeautyandHairDesignCenter”。在西方,fox隐含有狡猾、奸诈等贬义,在汉语里,虽然也隐含有贬义,但是“狐”还常常给人以美丽,迷人,风情万种的联想,但将店名译为“SilverFox”可能会使不少西方人望而却步。要用寥寥数字体现出文化内涵,难度可想而知。在翻译过程中也可以灵活一些,采用不同的方法。比如“FANGFANGFASHIONSHOP”可译成“YoungLadiesFashionStore”;而“SilverFox”可考虑用拼音处理成“YinHu”,避免文化上的误解。当然这些原在中国文化里的特别内涵在翻译后都多少损失了原来的味道。总之英语国家与我们有着迥然不同的文化背景、传统和思维方式,如果译者不了解西方的文化传统,就很有可能发生与本意背道而驰的翻译错误。在公示语的翻译中,还存在其他各种各样的问题,在此就不再一一赘述。公示语的翻译和其他的文本翻译有共同的地方,但是公示语翻译也有它的特殊性。

二、公示语汉英翻译的特点

翻译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跨语言文化交际,实现原作意图,因而译者应根据具体译文,抓住原作意图,灵活选用恰当的翻译策略。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是英国翻译理论家纽马克提出的两种翻译策略。语义翻译重视原文的形式和原作者的原意,力求保持原作的语言特色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完整再现语言的表达功能。交际翻译的关键则在于传递信息,让读者去思考、去感受、去行动,发挥语言传达信息、产生效果的功能。(贺学耘,2006)。交际翻译的重点是根据目标语的语言、文化和语用方式传递信息,而不是尽量忠实地复制原文的文字。冯国华、吴群定义忠实为对应“原文的内容意旨和风格效果,而不是原文语言表达形态。”(冯国华,2001),也是这一理论的延伸。在这两种翻译策略中,语义翻译强调保持原文的“内容”,而交际翻译强调译文的“效果”,后者所产生的译文通常是通顺易懂,清晰直接,规范自然,符合特定的语域范畴。

公示语翻译就应该重视效果,以“忠实”为基础,将读者放在第一位,也只有这样才能改善公示语翻译的现状,达到公示语翻译的目的。倪传斌和刘治曾提出在公示语翻译中应遵循“简洁、明了、语气得当、规范化和适度诙谐”五原则。(倪传斌,1998)倪晶认为公示语翻译要具备简洁明了、语气得当、翻译规范和适度幽默。(倪晶,2005)的确,对外宣传英译汉有别于文学翻译,它只是一种大众读物,读者对象多为国外普通游客,其意图就是让国外游客读懂看懂并喜闻乐见,从中获得相关信息。倘若翻译时一味按照我们汉语的习惯,对号入座,译文势必与英语表达习惯格格不入,行文话语堆砌,结果“画虎不成反类犬”,以上列举的译例便是活生生的证明。

三、公示语汉英翻译的对策

(一)首先要熟悉公示语的语言

公示语是一种公开和面对公众的,以达到某种交际目的的特殊文体,具有指示性、提示性、限制性、强制性四种应用功能,这就要求这种文体要简洁、明了、正确、从而提供给公众清晰易懂的信息,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误解。在翻译时语汇要简洁,措辞要精确,要能用寥寥数词,或用简单明了的图示,或图标与文字结合来表示,能让读者一目了然,而不能随意使用冗长的句子,并且要注意选用常用的词语。

(二)了解公示语的功能意义,借用已有成果

戴宗显认为“对待交通等国内外可以一致的标识,完全可以实行拿来主义,找一些专家到国外把他们的表达用语拿过来使用。”(戴宗显,2005)。实际上,除了一些很中国化的公示语,汉语公示语基本上都能在英语中找到对应的公示语。这就要求译者不可望文生义,要尽可能多查资料或请教以英语为母语的外国朋友。

(三)除了对语言和形式的要求,在翻译公示语时必须要注意对文化背景的理解

不同文化的人们在社会背景、生活习俗、思维方式上存在差异,在语言表达上也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也都充分地体现在公示语中,如果不能透彻理解文字里所蕴涵的文化信息,没有掌握汉英文化差异,也就不可能完成从原语到译入语的转换。

篇2

Abstract:EnglishandChinesearebothrichinidioms.Idiomsareanimportantpartoflanguageandhaverichculturalconnotations.ThispaperanalyzesandcomparesEnglishidiomswithChineseonesandthenintroducessometranslationmethodsofidioms.

Keywords:idioms;comparison;translation

习语除了固定的短语或表达法外,还包括口语体、谚语、格言乃至一些俚语。英汉两种语言同属较为发达的语言,故都拥有大量习语。英汉习语源远流长,都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底蕴。英汉习语反映了两个不同民族的不同的历史、经济生活和思维方式。英汉习语有极强的概括和表现能力,形象生动,寓意深刻,韵味隽永,为人们所喜闻乐见。

1英汉习语比较

1.1英汉习语的基本共性

1.1.1结构的固定性

习语从其结构来看,有其自身的完整性,其中各个组成部分是固定的,不可任意拆开或替换,如“pullsomebody’sleg”(愚弄某人)不可变单数为复数;“bytwosandthrees”(三三两两)不可按汉语习语改为“bythreesandtwos”.又如汉语的“去伪存真”不能说成“去假存真”,“三言两语”不能说成“两语三言”,虽然前者和后者意思没有很大不同,但是相沿成习,习惯上人们说的是前者,不是后者。

1.1.2语义的统一性

习语是语言中约定俗成,相沿习用的定型化词组,在语义上是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不能按字面意义来理解,如“胸有成竹”并非字面之义,而是比喻做事之前已有通盘考虑或周密计划。又如“沉鱼落雁”并非描述沉下去的鱼和落下去的雁,而是用来描述女性无与伦比的美貌。英语的习语也是如此,不能逐字理解,而应从整体去认识其特殊性和习惯性,如:dosomebodybrown(使某人上当),showthewhitefeather(显示胆怯)等。

1.1.3习语的习用性

习语的习用性指习语应用的广泛性,社会成员在各种交际场合和各种文体中经常使用习语,从而不断丰富习语。习语以其简短的形式、生动的形象和恰当的比喻而深受人们的喜爱,作为全民族的智慧结晶和全社会的语言财富,在广泛的范围里为人民大众所确认和应用,因此,很多习语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1.2英汉习语的基本差异

1.2.1风俗习惯的不同

英国人爱狗,视狗为伴侣,因此,常以狗的形象比喻普通人的生活行为,如:

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中国虽然也养狗,但一般人在心理上厌恶鄙

视这种动物,常用它形容和比喻坏人恶行,如“狗腿子”,“狗仗人势”等。英国人和中国人信仰不同,英国人多信仰基督教,有不少习语与之有关,如:gotothechurch(做礼拜),powerofthekeys(教皇的权力)。在中国佛教是影响最大的宗教,习语有不少来自佛教,如“半路出家”、“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等。

1.2.2历史文化背景不同

英汉习语通常来自本民族的历代文献或民间口语。英语和汉语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习语的来源也各异。本国人虽能了解,外国人常不知所云,比如中国自古以来以农业为主,从事农业者占很大比例,因此,在汉语习语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农谚,如:“枯木逢春”,“斩草除根”。英国是个岛国,英国人钟爱海洋,所以英语习语中有很多来源于航海业,如:plainsailing(一帆风顺),dropanchor(抛锚;定居下来)等。另外不少习语来源于古代寓言故事或诗文等,这类习语可称典故习语。英汉典故有各自的民族渊源,非三言两语能阐述清楚,如汉语习语:“三顾茅庐”、“未雨绸缪”等。英语中也有类似的习语,如:flyonthewheel(狂妄自大的人)。

1.2.3比喻上的不同

英汉有许多同义或意义相近的习语,但由于它们是两种不同生活经验的产物,有很多就不可能不明显的体现出两种不同民族形式,比如中国人常用习语“雨后春笋”来形容一般事物的迅速发展和大量涌现,而英语中的同义语是“likemushrooms”(像蘑菇一般),这是因为英国不产竹,甚至连“bamboo”这个词也是引进来的外来语。诸如此类的习语比比皆是,如:“neverfishnorfowl”的是“非驴非马”,“nosmokewithoutfire”的是“无风不起浪”。

2习语的翻译

2.1直译法

直译,指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以及不引起错误联想的条件下,在译文中保留原习语的民族特色、语言风格和比喻形象的方法,如汉语的“纸老虎”直译成“papertiger”,外国人看起来不但深明其义,而且觉得很传神,所以该词现已成为英美民族正式语言。当原习语的隐含意义很明显时,读者可通过字面领悟它的含义,直译字面意义,如“雪中送炭”译为“toofferfuelinsnowyweather”.类似这样的习语译文,读者只要用心体会一下,就会明白其隐含意义,不但保留了原文的形象,而且增加了阅读趣味。

2.2意译法

有些习语由于文化因素的影响,在翻译时无法保留原来语句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也无法找到同义的习语借用,这时可将原文的形象更换成读者所熟悉的另一个译文形象,从而转达出原文的语用目的,译出隐含意义,如汉语中的“落花流水”通常指被打得大败,译成英文是“tobeshatteredtopieces”;又如“Thedogthatwillfetchabonewillcarryabone.”在译成汉语时其中的字面形象“dog”,“bone”都不能直译,只能舍弃它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译出隐含意义“对你说别人坏话的人也会说你的坏话。”

2.3借用法

由于人类在感情,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及社会经历等方面不免存在相似之处,所以英汉习语中存在着少量相同或近似的习语,这些习语字面意义、形象意义相同或近似,隐含意义则完全相同,也就是说,此类习语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所传达出的文化信息是相同的,这样的习语则可以采用借用法进行互译。如英语中的“practicemakesperfect”与汉语中的“熟能生巧”,又如汉语中的“破釜沉舟”与英语中的“burnone’sboats”都来源于两国的军事策略,因此用法和含义都相同。

2.4节译法

在汉语习语中,常有并列的对偶结构,即用两个不同的喻体表达相同的寓意,前后含义重复,遇到这种情况就可用节译法处理,省去并列重复部分,如“铜墙铁壁”译为“wallofbronze”,不必说成“wallofcopperandiron”,长吁短叹用节译法译为“sighingdeeply”。

3结语

以上对英汉习语进行了对比分析并论述了几种英汉习语的翻译方法。其实,无论对汉语还是英语来说,习语都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对习语的翻译既要有原则性,又要有灵活性,从整体大局出发,力争做到译文既保留原文的习语韵味,又能通顺、畅达地表达原意。

参考文献

篇3

语篇是超句子层面的语言单位,不是句子的任意组合和简单堆砌,它是一个完整的语义整体。语篇内各句子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表现出深层次的逻辑语义关系,即连贯性。衔接是语篇的重要特征,语义连贯是构成话语的重要标志。语篇翻译过程,从很大程度上讲,就是语篇连贯的识别与重构过程。

英国语言学家卡特福德认为,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篇章材料用另一种语言中与其对等的篇章材料来替代。”笔者认为,语篇翻译的对等,不仅是原语与目的语在语篇意义层面上的对等,从一定意义上讲,还是原语与目的语在语篇连贯上的一致性和语篇结构的完整性,尽管影响和制约英汉语篇连贯的内、外部因素不尽相同。

在语篇翻译中,译者既是原语语篇的解读者,又是目的语语篇的生成者。译者,作为原语语篇向目的语语篇转换的的实施者,首要的任务是解读原语语篇的衔接机制和连贯,然后在语篇翻译转换过程中,按照目的语语篇的衔接机制来重构目的语语篇,使之流畅、连贯、统一。

二、英汉语篇照应衔接比较与差异

衔接,从语篇生成的过程来看是组句成篇必不可少的条件,从业已生成的语篇来看是语篇的重要特征之一。(李运兴,2001:132)照应是语篇中一个成分用作另一个成分的参照点的语言现象,它使语篇内的代词与所指成分之间建立起照应连续体,形成照应衔接纽带,从而有助于语篇的连贯。语篇语义的衔接和连贯是语篇主题发展的一个侧面,而语篇语义单位的线性化过程则是语篇主题的发展过程,因而,衔接和连贯是语篇主题在展开过程中需要的连接机制和关系纽带。

语篇分析理论一般把照应分为三大类:人称照应、指示照应和比较照应(Halliday&Hasan,1976:29)。人称照应,即用代词复指上下文中出现的名词的一种手段,其作用是在代词与上下文中的名词间建立起语义联系,从而形成语篇上下文的连贯。在英语中,照应的使用频率远高于汉语。(左岩,1995:37-42)相比较而言,英语语篇中更多地使用代词指代前面出现的成分,而汉语代词的使用频率较低,甚至有时出现“零指代”现象,即语篇前后意义的连贯在语篇中自然形成,而未使用衔接词。例如:

WhenIwasfourteen,Iearnedmoneyinthesummerbycuttinglawns,andIhadbuiltupabodyofcustomerswithinafewweeks.在这个语篇中,人称代词“I”的高频使用,形成了语篇的照应衔接链,使语篇连贯起来。

我掀开帘子,看见一个小姑娘,只有八九岁光景,O瘦瘦的苍白的脸,O冻得发紫的嘴唇,O头发很短,O穿一身很破旧的衣裤,O光脚穿一双草鞋,O正在登上竹凳去摘墙上的听话器,看见我似乎吃了一惊,O把手缩了回来。在这个语篇中,人称代词的所有格和人称代词(我、他)多处省略,出现“零指代”现象,但语篇依然是连贯流畅的,毫无突兀之感。

此外,英语的人称照应在汉语语篇中还常常表现为词汇衔接——人称代词以名词或名词的近义词等方式出现在语篇中,以避免重复;同时,这些名词的同义词或近义词构成词汇衔接,尽管语篇衔接的方式和性质发生了改变,但这种变化是符合目的语行文习惯的,最终还是有助于语篇的连贯。试比较:

Itiswellthatthecommonestfruitshouldbealsothebest.OfthevirtuesoftheorangeIhavenotroomfullytospeak.Ithaspropertiesofhealthgiving,asthatitcuresinfluenzaandestablishesthecomplexion.Itisclear,forwhoeverhandlesitonitswaytoyourtable,buthandlesitsoutercovering,itstopcoat,whichisleftinthehall.Itisround,andformsanexcellentsubstitutewiththeyoungforacrickethall。

很幸运,这种最普通的水果恰恰是最好的水果。论其优点,难尽其详。柑橘有益于健康,比如,O可以治疗流感,O滋养皮肤。柑橘干净卫生,不管是谁把它端上餐桌,也只触到它的表皮,亦即它的外衣,吃完以后便丢在餐厅。柑橘是圆的,孩子们拿它当板球玩是再好不过了。

从原语和目的语语篇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原语语篇中的人称代词“it”在目的语语篇中译为“柑橘”,由此,原语语篇的指代衔接orange—it—it;变成了词汇衔接(同词复现)柑橘—柑橘—柑橘,语法衔接变成了词汇衔接,这种转换是符合目的语语篇建构规范的,使目的语篇指代清晰、简繁得当,行文流畅。

因此,就语际转换,特别是英汉语篇翻译而言,人称照应是最具实践和理论价值的语言现象。

三、英汉语篇翻译中人称照应衔接的等效处理

如前所述,英汉语篇中照应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这为英汉语篇语际转换、实现目的语语篇衔接和连贯、从原语到目的语语篇的等效翻译提供了可能;同时,英汉语篇中照应衔接又存在着差异性,这又为英汉语篇语际转换,实现语篇等效翻译提出了挑战。了解、熟悉英语语篇中的照应衔接结构,对于把握原文脉络,正确理解原文中的指代关系乃至全文的意义是至关重要的。同时,由于英汉语语篇中照应衔接结构的差异,译者还需把握汉语语篇中照应衔接结构的特点,以目的语的语言规范、语篇衔接和连贯的特征,重构语篇的照应衔接,实现从原语语篇到目的语语篇的等效翻译。例如:

Thinpeoplehavealonglistoflogicalthingstheyarealwaysspoutingtome.Theyholduponefingeratatimeastheyreeloffthesethings,soIwon’tlosetrack.Theyspeakslowlyasiftoayoungchild.Thelistislongandfullofholes.Itcontainstidbitslike“getagriponyourself,”“cigaretteskill,”“cholesterolclogs,”“fitasafiddle,”“ducksinarow,”“organize,”and“soundfiscalmanagement.”Phraseslikethat。瘦子总是滔滔不绝地给我开出长长的单子,讲述符合逻辑的事,O掰着手指一件一件地数着,恐怕我跟不上,O说话很慢,好像我是个孩子。单子很长,充满漏洞。O尽是些诸如“管住自己”、“烟卷杀人”、“胆固醇堵塞血管”、“非常健康”、“井井有条”、“组织起来”和“健全的财政管理”之类的趣谈。

对比这两个语篇,我们可以看出,英语语篇中出现了两条照应衔接链:thinpeople—they—they—they;thelist—it,它们构成了指代明晰的人称照应衔接链,形成了语篇的语义连贯性。在目的语语篇中,原语语篇中的人称代词指称被转换为“零式指称”,语篇语义连贯,符合目的语语言规范。又如:

Theywalkedupfromthebeachthroughameadowthatwassoakingwetwithdew,followingtheyoungIndianwhocarriedalantern.Thentheywentintothewoodsandfollowedatrailthatledtotheloggingroadthatranbackintothehills.Itwasmuchlighterontheloggingroadasthetimberwascutawayonbothsides.TheyoungIndianstoppedandblewouthislanternandtheyallwalkedonalongtheroad。

他们一行跟着提着灯笼的印第安小伙子离开湖滩,O走进一片被露水打湿的草地,然后O进了一个小树林,在沿着一条小路朝通往山里的运木材的大路走去。路两旁的树木已被砍伐,大路显得亮堂多了。年轻的印第安人停了一下,吹灭O灯笼,然后大家沿着大路继续向前走去。

篇4

一、引言

翻译是一种信息传递的方式,是两种语码间的转换,也就是用一种语言符号去解释另一种语言符号,以达到传输信息、传达意义和促进交流的目的。因此,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符号转换就成了翻译的主要社会功能。然而两种语言符号不能一一对应怎么办?而事实上,这种不对应是相当普遍的。英语和汉语是两种高度发展的语言,因而各自都拥有大量的习语,而习语的产生过程也使习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地域色彩,这就给习语的翻译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二、制衡和代偿英汉习语翻译中原文之美

在翻译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采用一些灵活的方法去补偿,将信息的流失减到最低程度,而去最大限度地留住原文之美。翻译本就有一个制衡机制和代偿体系,进行着代替和补偿,达到不等而等、不忠而忠的制衡效果,使不完全美趋于完美。

1.音美。语言内在的音乐性,主要体现在语言的节奏感和音韵美上,从而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陶冶读者性情,给人以美的享受。比如“Thesixthsicksheik’ssixthsheep’ssick.译成“第六个病酋长的第六只羊病了”,语义上虽然符合,却没有传达出原文的音美,而译作“四只狮子私吃四十只涩柿子”语义上虽然不等,但表现了原作传达“绕口令”的音美意图,不失为音美的翻译。所以,在民歌、谚语的翻译中,应该注意押韵。如:

Anappleadaykeepsthedoctoraway.

一天一个果儿,不用去诊所儿。

2.形美。习语中某些抽象的语义可付诸可感系数较高的具体形象来呈现,即通过具体新颖的语言活力,来传达形象美感。有些习语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可直接移植。英国的历史与我国的历史虽然不同,但其中有些历史事件有点相似。例如我国战国时代项羽与秦兵打仗,过楚河后就把锅打破,把船凿沉,表示不打胜战决不回头,故有一习语曰“破釜沉舟”。英国曾一度被罗马帝国统治,当时的罗马统帅凯撒大帝渡过庐比孔河(位于意大利中部)时,立即把船烧毁,表示决一死战、有进无退的决心,故也有习语“CrosstheRubicon”或“burnone’sboats”,这样既保留了意义,又再现逼真的形象美。有些习语含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在翻译时无法保留原语的字面意义和修辞手段,只有牺牲原文某些形式上的个别因素,将原文的形象更换为译文读者所熟悉的形象,从而也能很好地传达出原文的语用目的,折射出其内涵。如:likeacatonhotbricks常用来指人的内心“局促不安”。该句的形象是一只热砖上的猫,这与汉语中的“热锅上的蚂蚁”不谋而合。这样的译文虽然只是被作了个小小的“外科手术”,但原语整体上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在译文中得到了完美的再现。

3.意美。意美是指深层结构,即原文的意旨,而翻译作为一种双语活动,既是语言的转换,又涉及文化的移植。对于英汉习语中的非对应关系的习语,无论在意义还是用法或是文化特征上,都毫无共同之处,它们有各自的含义和用法,表达了各自不同的文化色彩,翻译时可采用音译兼加注法,来代替和补偿原文之意,以便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其特有的文化内涵。如“班门弄斧”译为:toshowoffone''''sproficiencywiththeaxebeforeLuBan,themastercarpenter,其中LuBan,themastercarpenter属于增译文字,其在英语中没有,如果不补上注释,英国读者不一定知道“鲁班”是中国木匠的鼻祖,能工巧匠的代名词。补上注释以后,原语中的文化信息得到了充分体现,顿时变得通俗易懂。

习语是各民族语言的核心和精华。要准确地将原习语的各种信息都传译到译文中去,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翻译既是一种选择的艺术,又是一种再创造的艺术。译文的优劣体现在这种选择和再创造中,这就要求译者要有灵活驾驭各种翻译方法的能力,有深厚的双语功底和强烈的审美意识;同时,译者还应考虑读者的可接受度,这样才能真正译出顺畅的佳作。

篇5

商务英语函电是对外商务交流的主要途径之一。它是函电发出者编码和接受者解码的过程。顺利编码和解码的过程就是利用函电交际的过程。但是由于交际双方的文化背景不同、社会环境背景各异、思维方式和交际方式有别,产生误解在所难免,但同时交际又是一个动态的、系统的过程。因此,揭示并掌握商务英语函电的特点及其翻译技巧,对于提高学生的业务水平、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顺利达成交易是极为关键的。本文在分析商务英语函电的基础上,对奈达的动态等值翻译观及其在商务英语函电中的应用进行研究。

商务英语函电的特点

商务函电不同于普通交流性手段,特点鲜明,按照传统的说法遵循七条原则(分别是体贴、完整、准确、具体、简洁、清楚、礼貌),其目的是维持良好的业务关系、进行有效的交流和进行正常的商务往来。其核心为效率,经济性与简洁性为效率的具体表现。二者的根本在于高效经济和达意清晰,效率是目的,内容是载体,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一)文体特点

奈达的动态等值理论强调:在信息重组整合的过程中应考虑话语的结构,尤其是文体。他将文体分为5类,既专业文体、正式文体、非正式文体、随意文体、亲密文体。按照他的分类,商务函电由于涉及进出口业务,且同银行、海关、运输、法律等专业知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可以基本归于专业文体或者正式文体。

(二)语言特点

商务函电其中的三个原则“准确、简洁、清楚”都是对语言方面的要求,“体贴、礼貌”则是针对态度和角度方面的要求。“完整”是对格式的要求,而“具体”则是对整封函电内容的整体要求,是要求避免大而无当的词句,内容不能偏离要表达的中心。商务函电不仅涉及独特的专业背景,而且涉及实际商务工作技能,其语言特点可以归纳为两条:商务函电涉及面涵盖了贸易、金融、外汇、海关、商检等诸多领域,显示出多种行业特色,因此,语言的选择性很强;商务人员的思维模式具体、审慎,讲究语言表达的分寸。具体体现在表达直截了当、简洁明快、淡于修饰。用词规范、语法结构严谨、句子排列一般固定有序。语篇连贯、逻辑性强。

(三)翻译特点

商务函电翻译比较偏重于“实用效果”,其主要功能是准确传递经济信息,而不是为了取得美学效应和欣赏效果;根据不同的目的,采用不同的手段处理不同的内容;比较程式化,内容不允许出错。因而,译者一方面需要懂得、熟悉专业的行话、术语,翻译时意义忠实且术语精确;另一方面要尽可能地用对等的语言,将相关的信息更为精练准确地表达出来。由于商务函电涉及英、汉语言的翻译与运用,且函电又有其语言、语法、句子结构等方面的特殊性,加上中西方文化差异等原因,这就决定了在商务函电翻译中不可能是绝对的对等,而是相对和动态对等。因此,动态等值理论在商务函电翻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奈达的动态等值翻译观

美国的语言学家兼翻译家尤金•奈达博士(Dr.EugeneA.Nida)的动态等值理论(DynamicEquivalence)被许多国内学者推崇为评判译文好坏的标准以及翻译所追求的最终目标。他在1964年发表的《翻译科学初探》中提出了“动态对等”的翻译标准,指出“译文的接受者和译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与原文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相同”。翻译等值理论中的“等值”,即是要求译入语(Targetlanguage)与译出语(Sourcelanguage)的值相等,使译文在读者中产生原文作者通过其作品想要达到的效果和作用,从而使译文读者在通过阅读译文后,能得到与原文读者大致相同的感受。奈达强调的是一种“动态”的对等,强调语言信息在交际转换过程中的动态对等,而不是简单的、静止的、形式上的对等。这就是“动态等值翻译”的主要原则。

动态等值理论在商务英语函电翻译中的应用

商务函电用词、句子结构及语篇结构方面有其不同于其他语体的显著特点。在汉译时,应酌情按动态等值理论对原文进行翻译,再现原文词、句的风貌,使译文受众与原文受众达到了同样的理解。现就函电语言的特殊性及如何在翻译时运用动态等值理论进行阐述。

(一)词语方面

选词方面不刻意追求华丽的词藻,而尽可能地选用正规、庄重或表现力强的专业词语。在汉译时,要根据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字特点加以妥善处理,不必要对等地对重复词进行重复翻译,而应该采取动态对等,遵循习惯译法,用行话译行话,术语译术语等对等方法。

如:信函中Dearsirs不译“亲爱的先生们”而译“(执事)先生”或“径启者”,而商号中“&”符号一般不译。如NipponTelegraph&Telephone译为“日本电报电话”;pleasedon''''thesitateto…译为“尽可以…、务请…”等。

另外,在商务函电中词的重复和省略现象较为常见。当出现一些关键性的词时经常会采用同义词连用的现象。如:Thepackingandwrappingexpensesshouldbebornebythebuyer.包装费应由买方负担。句中packing和wrapping同义,意为“包装”,在原文中重复使用,为确保所用词不被曲解。然而翻译时根据动态等值理论只译成“包装”一词即可。

再次,用词要准、注意多义。如TheproductwillfindagoodmarketinNewYork.“此产品在纽约将有很好的销路”。ChinesetoyproductsareverypopularinEurope.WewouldliketoworkwithyoutomarkettheminCanada.“中国的玩具产品在欧洲很受欢迎,我们愿同你方合作在加拿大销售”。从以上二例中,market既有市场、销路,又有营销、出售之意。翻译时要根据上下文忠实准确译出原文,仔细推敲避免误解。

(二)句子方面

1.句子表达固定。为表达明确,商务英语函电在实践中已形成了固定套语:商务函电首段首句,常见套语有:Thankyouforyourletterof;weareinreceiptofyourletterof等。如Wethankyouforyourletterof18thFebruaryandconfirmourcableoftoday''''sdate,whichreadsasfollows.(兹复贵方2月18日来信并确认我方今日发出的电报,电文如下)。翻译时使用等值翻译,译成“X月X日来函收悉,不胜感谢,兹复函如下”。

商务函电结尾句:英语表达有固定方式如Inaccordanceasyourrequest,wesendyouherewithastatementofyouraccountwhichwehopeyouwillfindcorrect.(兹按贵方要求奉上结算报告书一份,请查收)。译成符合汉语习惯的“随函附上…请查收”。

请求对方做某事的汉语句式为“请…将不胜感激”,函电英语常用:Wewouldappreciate;Itwouldbeappreciated等。如ItwouldbeappreciatedofyoucouldquoteyourpricesofCIFShanghaiforcomputer.(请报电脑的上海到岸价,将不胜感谢)。Wearelookingforwardwithinteresttoyourreply.Yourearlyreplywillbehighlyappreciated等。函电结尾译成“盼复”等常用套语。

2.语句凝练精干,力求表达有效。语句凝练精干和表达有效是指选词简明、语法正确、使用得体。而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域里有不同的文体效果。如Weareinapositiontoofferyou50longtonsofTinsFoilSheets.(我们能向贵方报50英吨锡箔纸),“offer”译“开盘”、“报盘”,有商务英语的语言特点和精僻文风而不同于其文学意义。OurorderissubjecttoyouracceptanceofourtermsofpaymentsbyD/P.(我们的定单以贵方接受我付款交单条件为准)中“subjectto”是“以…为条件”之意。

3.语句结构以复合长句为主,很少使用简单句。从句套从句的“枝状结构”屡见不鲜,经常一连数行才出现一个句号。然而对于这种复杂冗长的句子,只要对原文进行仔细分析并采用动态等值理论进行翻译,就能恰当地翻译原文,使译文受众对作者的立意有明确的认识,从而获得对原文较准确的感受。例如:Anycontroversyunderthiscontractorarisingbetweenthepartiesoroutoforforbreachoforinrelationtothiscontractsha11bedeterminedbyarbitrationtobeheldintheCityofNewYorkpursuanttothearbitrationlawoftheStateofNewYorkandundertherulesoftheAmericanArbitrationAssociation.这是一条国际贸易中常见的仲裁条款。在句中anycontroversy之后连续使用了五个介词短语,这五个介词短语都是同时用来修饰和限定controversy的,对于此种复杂句子,翻译时首先必须理顺语句成分的层次及其关系,联系上下文,精确地把握词语的内蕴,准确把握句意的脉络。根据汉语的句式特点,动态地重构原文传递的信息。译成“任何双方或双方以外的或违背或相关的对于此合同的争议,都由基于美国仲裁组织下的纽约州仲裁法律决定”。

(三)语篇结构方面

各种语篇的交际功能、主题、内容不同,其语篇结构也不同。商务英语函电表达固定,语篇结构逻辑合理、意义连贯。逻辑合理指句子结构、段落安排、语篇思维。意义连贯指句子间语义连贯,段落间内容连贯,上下文思路连贯。

结论

综上所述,商务函电是对外商务交流重要途径之一。由于其特殊的文体,语言的专业性及特殊性,要求译者从词义和专业上去深刻理解原文的含义,将译文所传达的信息与原文所传递的信息保持一致。奈达动态等值理论很大程度上能避免生搬硬套的死译或望文生义的乱译,在商务函电翻译中的应用有助于强化译文的逻辑性、规范性和准确度。正确运用动态等值理论,在商务函电翻译中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宓庆.文体与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篇6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29(C)-0074-01

一、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文化是一个意义广泛的概念,它涉及了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文化的概念可以是抽象的,比如社会习俗、道德伦理等。文化也可以是具体的,比如人或物。翻译是帮助人们进行跨文化交际的一种活动。把一种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义转换成另外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一种语言”和“另外一种语言”都各自折射着不同的文化背景,我们可以把翻译看做是两种文化的对比交融和信息转换的过程。因此,翻译不仅仅是翻译语言,也是翻译文化。由于任何一种语言都局限于自己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它们各自在其历史中形成了独有的表达方式。代表西方文化的英语和代表东方文化的汉语所承载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无疑是迥然相异的。这种文化差异必定会给翻译带来困难。而翻译的任务恰恰就是要尽可能地消除两种语言和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下面笔者将从具体几个方面探讨文化因素对翻译的影响。

(一)习语。习语通常包括成语、谚语、俗语以及典故等。由于地理、历史、、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习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习语中的文化因素往往是翻译中的难点。为了形神兼备地传递其中的文化信息,为了能够反映其特有的文化特色,译者应当充分了解英汉习语中所含的文化内涵。英汉地域环境差异与习语表达方式密切相关。英国是一个岛国,航海业发达;而中国是一个内陆国家,以农业为主,人与土地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比喻花钱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在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对应的习语,例如:to take the wind out of one’s sail(先发制人),all at sea(不知所措),between the devil and deep sea(进退两难);While it is fine weather mend your sail(未雨绸缪),等等。而汉语中就有许多与河流、土地和农业有关的习语如:过河拆桥、拔苗助长、五谷丰登、春华秋实等。

(二)动物词。汉语和英语中,有些动物词含义是相同或相近的,但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通常一种动物的概念相同而其文化内涵却有明显差异,甚至意义相反。动物词常带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部分动物词具有不同的褒贬含义,因此在英汉两种语言翻译中应该注意到该词的文化内涵,避免出现歧义。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不同的民族心理对不同的事物有着迥异的价值取向。对于动物所引起的词义联想及文化内涵是十分明显的。“龙”在英汉两种文化中意义完全不同。在中国,龙代表吉祥,神圣,权利。中国人称自己为“龙的传人”。与在中国享有的地位不同,在西方人看来,“dragon”是一种凶残的怪物,是“邪恶,不幸”的象征。与龙有关的词语都带有贬义色彩。如:the old dragon(魔鬼),dragon’s teeth(相互斗争的根源)。鉴于龙与dragon存在着文化信息上的差异,有些带有龙字的汉语不能译为dragon。如“望子成龙”就不能直接译成“to hope that one’s son will become a dragon”,而应意译为“to hope that one’s son will become somebody”。

(三)委婉语。委婉语是汉、英语言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同时也透射出、价值观念等的差异。不同的文化背景,必然会在委婉语中有所反映。由于东、西方文化的不同,在委婉语的使用上也存在许多差异。生、老、病、死等禁忌事物,如果直接表达,给人的感觉是粗鄙、无礼;反之如果间接表达,就是委婉语,给人的印象是含蓄、有礼。在翻译时要注意。1、有关“死亡”的委婉语 。语言禁忌中关于死亡的委婉语大量存在。由于英汉文化背景不同,所反映出对死亡的说法存在很大差异。如:pass away(逝世),go to west(归西了),to be at peace(平静了),to end one’s days(终其天年),to run one’s race(寿终正寝),final sleep(最后一觉),to have found rest(得到安息),to go to heaven(进天堂),to be called to Cod(被召唤到上帝那))等。与之相对,汉语中有:“到极乐世界去了”,“谢世”,“不在了”,“走了”,“归天”,“长眠”,“与世长辞”。对特殊人物还有专门术语,如:和尚死了叫“圆寂”,皇帝死了叫“驾崩”,执行公务而死叫“殉职”,为正义而死叫“牺牲”等。

(四)数字词。数字是语言中的一个特殊领域,是反映客观世界的数量或顺序的词类。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数字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由于各自语言中所包涵的文化传统、、以及对数字的感知取向不同,数字被赋予的文化涵义也不尽相同。笔者主要针对中西方对数字不同的传统观念、英汉语言中数字包含的内涵意义以及在英汉文学及生活中碰到的有关数字的翻译,来探讨由此而孕育出各自独特的数字文化。

在英汉数字习语中,数量词有实义和虚义之分。在翻译数字时,要根据实义和虚义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

一步登天。Reach the sky in one step.

Three removes are as a fire.搬家三次等于失火一遭。

结语:语言、文化、翻译三者的关系紧密相连。汉英两种语言产生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承载不同的文化内涵。翻译涉及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转换,由文化差异造成的现象再所避免。翻译是文化交际的桥梁,不同的国家、民族之间不同文化的交流和渗透,都离不开翻译活动。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播,民族特色的集中体现。由于受到中西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译者在英汉互译过程中就要转换视角,对语言现象所包含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入剖析,才能领悟到文化负载的信息,依据语境正确判断。只有这样才能正确传达出原文的内容和神韵,使译文通顺流畅,符合译语读者的语言习惯。

要处理好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译者要具备对两种文化的领悟、感应能力以及对两种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作为构筑文化交流桥梁的译者,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灵活的翻译策略,克服中西方文化差异造成的障碍。做到既尊重别国文化,也尊重本国文化,在回归原文内容以及文体风格的基础上,达到信,达,雅的标准。有效的翻译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西方文化,也有助于传播我们的民族文化,从而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篇7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语言与文化之间是一种互为依存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文化则要通过语言来表现。因而,翻译就不只是对两种语言进行相互转换的过程,它同时也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一种交流过程。本文从地域环境、风俗习惯、以及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等方面来分析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于翻译所造成的影响。 关键词:英汉文化差异 翻译 影响

作为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语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文化传播的一种工具,也是文化表现的一种形式。语言只有在对某种文化进行反映时,它才具备一种实际的意义。不同社会历史阶段在社会环境、民族心理、、民风习俗以及价值观念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这些因素都会对语言的形成与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从而使一个国家与民族形成了自身特有的思维方式以及语言体系。正是由于这些特殊性,它们构成了不同的文化类型,英汉两个民族也是一样的。日常生活中,在对同一个事物的理解与观察以及表达方式方面,人们往往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就给跨文化交际带来了很多的不便。因此我们说,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的活动,翻译不只是单纯的对语言进行一种置换,更重要的是要实现传递文化内涵的功能。美国的翻译理论家Eugene A.Nida曾指出,文化对于习语和词义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如果不能对语言的文化背景进行深入的了解,那么人们将不能恰当的理解任何文本。包惠南也曾经指出,翻译不只是要实现语言表层指称意义上的转换,它更是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一种移植与沟通。尽管这些学者各自的语言表述不同,但他们都注意到了翻译与文化之间的重要关联性。随着文化与翻译关联性的日益增强,在翻译过程中源语与译语之间的“文化对等”也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本文从地域环境、风俗习惯、以及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等方面为切入点,通过实例分析来阐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于翻译所造成的影响。

一、英汉文化的差异

1地理环境的差异

我们都知道,语言的产生是和人们的生活及生产劳动密切相连,由于英国人是生活在沿海地域,和大海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英国语言中有许多是和海以及水有关的表述。中国人则世代都是在土地上进行耕作,和农业生产具有密切的联系,因此,中国的语言多是和农耕文化相连。例如,汉语里经常用“疾风知劲草”来描述恶劣的环境能够考验一个人忍耐力的良好与否,而英语中则是这样的表述:“A good polite is not known when the sea is calm and the water is faire”。汉语中的“未雨绸缪”指的是在下雨前要把房子修好,意指要提前做好准备;而英语则是用“it is mend your sail when it is fine weather.”来表达同样的含义。汉语中用“进退维谷”来表示人处于一种左右为难的境地;而英语则是用“it is between the devil and the deep sea”来表述同样的意思。 汉语中形容一个人花钱浪费就用“挥金如土”来表示,而英语则是“it is spend money like water.”。和汉语中的“树倒猢孙散”相对应的英语是“All the rats desert the sinking ship.”这些都是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英汉语言呈现出了各自不同的文化差异。

2风俗习惯差异

风俗习惯是指一个国家或者民族在较长的时间中所形成和流行的礼节、行为、社会风尚以及生活方式。世界上的国家和民族由于各自地域气候和环境的不同,他们各自的风俗习惯也会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对于相同的事物,不同国家和民族往往都是用各自的语言来进行表达的,这也给翻译工作带来了不少的障碍。在中西方文化中因为风俗习惯的差异而导致同一语言含义不同的情形非常多,最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人们对狗的态度上。在西方文化中,狗是人们最为忠诚的朋友,人们都非常赞赏狗的许多品质,比如勇敢、聪明、忠诚、可信赖等。狗是主人最为得力的生活伙伴和好帮手,他们为主人看家,跟随主人一起打猎。英语中有许多的关于狗的习语,比如: a dog like affection(忠实的爱),lucky dog(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时),gay dog(快乐的人),be top dog(处于支配地位), dog does not eat dog(同类不相残),A good dog deserves a good bone.(有功者应该受奖), 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这些习语都是褒义性的。但是在汉语中人们经常说的是“狗仗人势、狗急跳墙、狗尾续貂、摇尾乞怜、狐朋狗友、狗眼看人低、狼心狗肺”等,都是带有贬义性的。因此,我们在翻译这些习语时必须要注意语言中所包含的感彩。倘若我们把“痛打落水狗”翻译成beat a dog into the water,把“丧家之犬”翻译成a homeless or stray dog的话,就无法使人很好的理解其中的涵义,无法表现出那种痛恨的感彩,反而会让人对狗产生同情,这样就容易造成误解。

3差异

由于的不同,习语的使用也有其各自的特点。中国的习语中有很多是和道教及佛教有关的。例如:临时抱佛脚、顶礼膜拜、借花献佛、普度终身、立地成佛、佛法无边、五体投地等,都是和佛教有关的习语。还有的是和道教有关的,例如:灵丹妙药、回光返照、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脱胎换骨等。西方国家大都信奉基督教,因此他们的很多习语都是和上帝有关的:Go to hell(下地狱)、C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Make a god of somebody(盲目崇拜某人)、in the lap of the gods(难以预料)、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家徒四壁)、put the fear of god into somebody(使某人非常害怕)、God sends fortune to fools(傻人有傻福)等。我们中国有句成语叫“望子成龙”,不能将其直接翻译为to expect one’s son to be a dragon,英语读者往往会很难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因为在西方的神话习俗中,龙是一个能喷火的非常狂暴的怪物,是一个带有贬义性的词语。但在中国的神话中,龙则是一个神圣崇高的神兽,在古代是皇权的象征,皇自称自己是真龙天子,之后龙就演变为了一种民族精神,中国人通常都以龙的传人为荣。因此,“望子成龙”表达的是父母希望孩子能够成才的意思。

4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的差异

中国的汉字大多数都是象形字,所以,中国人通常是比较善于形象思维,正因为如此,对于那些抽象的概念中国人习惯使用具体的事物来进行表达。而西方国家正相反,西方人习惯抽象思维,他们喜欢使用抽象的概念来表达具体的事物。因此,由于不同的思维方式,英汉习语的表达方式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西方国家信奉的是独立自由的个人主义思想,他们的很多习语都体现出了这种观念:mind your own business(管好自己分内的事)、look after number one(照顾好自己)、paddle your own canoe(依靠自己的力量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等。而我们中国则是强调集体主义思想:万众一心、众志成诚、孤掌难鸣、众人拾柴火焰高、其力断金等。此外,中国人通常是重义轻利,比如:舍生取义、大仁大义、视死如归等。但西方国家更加强调的是个体的利益,比如:a bird in the hand is worth two in the bush(一鸟在手胜于两鸟在林)、Everyone for himself but god for us a11(人人自顾,上帝顾人)。

二、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翻译不只是对两种语言进行形式上的转换,更重要的是实现两种文化之间的互相兼容与渗透。因此,为了准确的传达出文化信息,翻译者就必须要注意采用一些翻译方法。

1直译

直译指的是根据原来的结构与意义直接将源语的词句转译为译语的词句,也就是使源语能够在保持自身的形式同时不使自身的意义失真。这种翻译方法可以让源语的民族色彩得到最大程度的保留,也可以使译语读者接触到大量的异族文化,进而丰富目的语的表达方式。例如,“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条条大路通罗马”等,都是由英语直译过来而被人们广泛接受的习语。又如,把“挥金如土”翻译为“spending money like dirty”,就要比选择现成的英语成语“spending money like water”要好,这样既可以不影响对于原文涵义的理解,又可以保留汉语自身的特点。总之,直译注重忠实于原文,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形式方面都尽可能的追求“信”,不过这绝不是说要在翻译中单纯的进行机械的形式上的转换。直译能够使原文生动形象的比喻和巧妙的手法以及独特的民族风格得到保留,特别适合于那些仅为某个民族所独有的具有特殊文化意义的词语。

2意译

倘若直译不能完全体现出原作的风格或者是导致了目的语读者理解的障碍,这时就必须要采用意译的方法。意译指的是把其他民族语言中没有等值物的词语根据汉语的构词成分以及构词方法来进行仿照。比如把“hold a wolf by ears”翻译为“骑虎难下”;将“as thick as thieves”翻译为“亲密无间”;把“put the cart before the horse”翻译为“本末倒置”。反之,将汉语中的“糟糠之妻”翻译为“the wife who shared her husband's hardships”;把“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翻译为“each of us shows his true abilities”等,这些都是运用的意译法。与直译相比的话,意译通常更加注重整体意义,使译文流畅自然,而对于细节比较忽略。换句话说,我们可以将直译与意译的关系看作是一种“形合”与“意合”的关系。

3音译

音译适合于一些专有名词(人名与地名等)以及一些特殊的文化现象。在音译里,汉字不再进行表意的功能,而是只表音。例如“Beatles”是流行于20世纪60―70年代的一支英国的吉他乐队,音译为汉语是“披头士”,从这个词我们便可以想象到这个乐队的整体形象与风貌。又如“cod”音译为汉语是“酷”。这个“酷”字就将当下年轻人追求前卫与新潮以及与众不同的个性精神传达的淋漓尽致。

4信息的增删

因为英语与汉语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双语进行转换的过程中,有时为了使源语和译入语的表达在概念上达到一致,译者往往要对语言形式进行适当的变通。这种“变通”就表现为对信息进行的增加和删减。比如,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 it was the age of wisdom , it was the age of foolishness , it was the epoch of belief , it was the epoch of incredulity. 翻译为汉语则是,这是一个隆盛之世,但也是一个衰微之世;这是一个智慧的时代,但也是一个愚蠢的时代;这是一个有信仰的新纪元,但也是一个充满怀疑的新纪元。在译文中,译者增加了3个“但也是”,这样就可以准确的反映出原文中所描述的矛盾与对比,倘若不做这种增加的话,那么上下文就无法实现良好的衔接,也无法体现出源语的风格。

三、结语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各自的文化背景不同,其中所承载的文化含义也不同,因而它们在表达方式上面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要想处理好翻译过程中的文化差异,翻译者不只是要具有对两种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以及领悟能力,还必须要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与修养,要努力让自己具备原作者所具有的意境与感情。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还要根据具体情况的不同,灵活采用多样的翻译方法,尽可能让译文传神和达意,从而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婕.英汉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J].才智,2011(29).

[2]杨小勇.浅析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因素[J].疯狂英语,2012(4).

[3]张新宇.英汉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方法[J].现代妇女,2014(7).

篇8

2.习俗文化不同导致的文化差异。不同的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规约和习俗。语言,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然反映民族的风俗习惯。日常打招呼,中国人大多使用“吃了吗?”“上哪呢?”等等,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随意感。可西方人会把这种打招呼的方式理解成为一种隐私干涉。在西方,日常打招呼他们会。单地说“Hello”,“Hi”,或按时间段问候,“Goodmorning!”“Goodafternoon!”“Goodevening!”。而英国人见面也会说:“Aniceday!”。中国传统婚礼习惯用红色,因为红色象征吉祥。在丧葬习俗中,丧色为白色。而在西方的风俗习惯中,白色却代表圣洁美好。所以,婚礼上新娘总是身着白色婚纱。所以,在翻译红色和白色时,译者要注重了解不同文化的风俗习惯,准确地表达语言所赋予的文化内涵。因此,“awhiteday”要译成“好日子”或“吉日”而不能直译成“白色的日子”。再如:yardsale(庭院售物)、garagesale(车库售物)、porchsale(门庭售物)或movingsale(搬家售物),是英美国家一种独特的售物方式。由主人把家中多余不用的物品放在庭院中,车库里或门廊下廉价出售。而国内是没有这种做法的。因此,只有了解这种文化,才能正确翻译,否则,会根据字面意思造成误译。

3.思维模式不同导致的文化差异。思维模式是使用某一种语言的民族群体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语言心理倾向。不同文化的人对外界认知模式的差异,往往导致思维模式的差异。中西文化认知角度的差异,表现在对同一事物具体与抽象特征敏感落点的不同。在对事物进行描写时,英语思维习惯往往把观察重点和视觉中心落在较为抽象的特征上,并以抽象的特征来说明更为具体的东西,而汉语的感知视点恰恰与此相反。如:中国人习惯性用具体的“锅碗瓢盆”指代厨房里的炊具,但因为认知视点的差异会误译为,“wok,bowl,gourd,la-dlebin”,而应抽象概括为“cookingutensils”。再如:“Hisbodyisveryhealthy.”(他的身体非常健康)、“Histwoeyesareblind.”(他双目失明)。从汉语的语言使用习惯来说,这两句说法没有问题。由于英语思维习惯把句意中心落在较为抽象的特征上,而汉语习惯落在具体的特征上,所以译文中的“body”,“eyes”就是一种汉语具体思维的体现,更地道的英语表达应该是“Heisveryhealthy”,“Heisblind”。语言与思维关系密切,不同的思维方式制约着语言的表达方式。所以,翻译时应充分了解两种语言的差异,排除思维习惯的干扰。

4.宗教文化不同导致的文化差异。宗教文化,作为一种以信仰为核心的特殊文化,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生活习俗。英美人多信仰基督教,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凡事要遵从上帝的旨意。因此,英语中经常出现与“上帝”有关的语言表达,如:“Godblessme”、“Godhelpsthosewhohelpthemselves”。有些译者将这两句话直译成“上帝保佑”“上帝帮助自助者”。显然,这样的表达是不符合汉语文化的。由于中国受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的影响较深,所以,“Godblessme”译成“菩萨保佑”,“Godhelpsthosewhohelpthem-selves”译成“天助自助者”更符合汉语的文化传统,也更容易让中国读者理解。再如:“半路出家”(switchtoanewtradewithoutsolidfoundation),“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takeapsiveattitudetowardone’swork),“借花献佛”(topresentBuddhawithborrowedflowers—toborrowsomethingtomakeagiftofit)。“出家”、“和尚”,“佛”均是中国的宗教文化,为了避免理解上的难点,括号中的译文均采用了意译法。对于宗教文化方面存在的差异,在翻译时应予以注意,否则就会造成交际障碍。

5.情感联想不同导致的文化差异。语言的联想意义和社会文化是紧密相关的。在翻译中,尽管字面意义相同,但潜在的背景因素引起的心理联想会存在差异。一些看似相同的事物,不同文化习俗的读者,往往会有完全不同的理解和联想。如:英语中“goose”含有蠢笨、呆头呆脑的意思,故而英语中有“stupidgoose”的说法,但对中国人来说,“鹅”是优雅、美丽、甚至高贵的化身,我们有洛宾王那首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咏鹅》为证,中国人无论如何不会将“鹅”与“蠢笨”联系起来。[2]狗在中国词汇中经常具有贬义色彩,“走狗、狗仗人势”等都带有强烈的讽刺意义。在西方,狗被视为宠物,带有褒义色彩,如aluckydog(幸运儿)、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等都体现了狗在西方人眼中的特殊地位。

6.价值导向不同导致的文化差异。价值导向是指社会或群体、个人在自身的多种具体价值取向中将其中某种取向确定为主导的追求方向的过程。由于价值导向不同,两种文化对于“谦逊”的看法截然不同。如:“modestdogsmissmuchmeet”(谦虚的狗没有肉吃),“anexcessofmodestyobstructsthetongue”(谦虚过分束缚舌头),“rulesmodestydestroygeniusart”(规则与谦逊会毁掉天才和艺术)等等。诸如此类的说法表明西方人认为“谦逊”无用。而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很注重“谦逊”。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Modestyhelpsonegoforward,whereconceitmakesonelagbehind),“满招损,谦受益”(Pridehurts,modestybenefits),等等。西方英语国家一般强调个人行为,成就及个人价值。如:“Everymanforhimselfgodforusall”(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Godhelpsthosewhohelp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Everymanisthearchitectofhisownfuture”(自己的命运自己掌握)。而我们更强调集体价值观,集体的成就。为了大局,可以牺牲掉个人的利益。因此,就有以下说法:“吃苦在先,享受在后。”(Thefirsttotoilthelttoenjoylife)这是典型的中国人的价值观,强调集体的力量。再如:“众志成城”(Thereisverybigstrengthwhenpeoplejointogether),“众人拾柴火焰高”(Manyhsmakelightwork),“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inglethreadcan’tmakeacord,noringletreeaforest.)

二、结语

文化差异问题内容丰富而又复杂。在翻译过程中,只有充分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弄清源语言的真实涵义才能使译文贴切而又自然。在英汉翻译中,为了有效避免因文化差异而造成的误译,可以灵活采用不同的翻译技巧。在直译与意译都不能解决问题的情况下,可以采用以下三种补偿策略。

1.对于词义空缺的词汇可以采用音译法。如:“阴(yin)”、“阳(yang)、bowling(保龄球),disco(迪斯科)。

篇9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很难对其进行精确的界定。《现代汉语字典》对文化作出了三种界定,最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习语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习语又是语言的精华。习语一词的含义甚广,一般指那些常用在一起,具有特定形式的词组,其蕴含的意义往往不能从词组中单个词的意思推测而得,例如:入乡随俗、班门弄斧、kick the bucket(翘辫子)等,不能随意删减。习语通常包括成语、俗语、格言、歇后语、谚语、俚语、行话等。习语是语言的精华,它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内涵。

1.习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英汉两种语言中习语词汇丰富,尤其在翻译过程中,若不能把握习语所传递的人情风俗和文化历史背景,就不能很好地将其翻译成目的语。总得来说,英汉习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1地理环境

习语的构成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即使对同样的事物,不同生活环境下的人们也会有不同的理解。英国是一个岛国,其航海业十分发达,曾一度领先于世界各国,没有海和水人们几乎无法生活。然而中国地处东亚,在陆地繁衍生息几千年,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和农业。因此许多汉语习语源于农业生产,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As you sow, so will you reap.); 瑞雪兆丰年。(A fall of seasonable snow gives promise of a fruitful year.) 中国人用“挥金如土”来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而英语则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

同时,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夏天常与酷署炎热联系在一起。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英国的夏季正是温馨宜人的季节,常与 “可爱、温和、美好”相连。莎士比亚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诗中把爱人比作夏天“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此外不同的地理环境和自然风貌在习语中也有大量体现。“有眼不识泰山(have eyes but fail to see Taishan Mountain; entertain an angel unawares)”;“不到长城非好汉 (One who fails to reach the Great Wall is not a hero)”;“Take a French leave (不辞而别)”;“Carry coals to Newcastle (把煤送到纽卡斯尔, 此地盛产煤, 意为多此一举)”。

1.2历史典故

历史典故是历史和文化的宝藏,具有强烈而鲜明的民族文化特点,折射出不同的历史文化内涵。英汉语中还有大量由历史典故形成的习语,其形简而意深,往往不可单从字面意义进行理解和翻译。例如:“守株待兔”、“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四面楚歌”、“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英语中的典故习语多出自《圣经》和古希腊、罗马神话,如:a Pandora’s box 潘多拉之盒——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等;When Greek meets Greek, then comes the tug of war两雄相争,其斗必烈;between Scylla and Carbides 译为“进退维谷”,出自荷马史诗。

1.3

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深刻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思想和生活。汉语有“借花献佛”、“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等习语。此外,道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一种宗教,其影响和佛教一样深远,如:“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而西方人则多信奉基督教,认为万事万物都依照上帝的意愿存在,如:“God sends fortune to fools (傻人有傻福)”;“Cast pearls before swine. 比喻把珍宝献给不能赏识者,即对牛弹琴”;“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篇10

一、引言

习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涵盖大量的文化特征和文化背景,具有鲜明的形象和比喻,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色彩。在反映文化差异上,习语比其他语言成分更具典型性、代表性。

英语和汉语中有大量的习语,这些习语以简洁、丰富和生动的表达为特点,存在于历史、地理、等各个领域。从英汉习语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到英汉两个民族认识外部世界的不同视角,了解英汉文化的异同。

二、英汉习语的主要来源与文化差异

(一)历史来源

英国约有 2000 多年的历史,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远不及中国多,因此这方面的习语,不如汉语丰富。罗马人占领不列颠长达 400 年之久,所以在今天的英语习语中不难找到古罗马文化的痕迹:Do in Roman as the Romans do(入乡随俗); 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另外,也有不少与战争有关的习语: mask one's batteries(掩盖敌意)。

相比之下,中国有5000多年的历史,汉语中来自历史事件的习语很多。很多习语与历史人物有关: 赵高的“指鹿为马”、勾践的“卧薪尝胆”、周瑜的“赔了夫人又折兵”等;一些习语则直接包含著名的历史人物:“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韩信点兵,多多益善”、“毛遂自荐”、“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等;有的习语还来自兵法:“出其不意”、“避实击虚”、“先发制人”、“一鼓作气”、“声东击西”等。

(二)地域来源

英国以“海洋文化”为主,人们长期从事渔业生产和航海事业,其习语自然与海、鱼等连在一起。他们常用鱼来比喻人:fresh fish(新囚犯);shy fish(害羞的人);feel like a fish out of water(感到不自在);as mute as a fish(默不作声)等。英国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英语中出现了大量有关海的习语:all at sea (不知所措); a drop in the ocean(沧海一粟)。

中国以“农业文化”为主,土地广袤,资源丰富,主要生产方式是取决于天气的农业生产,土地在人们的生活中至关重要,因此产生了许多与农耕和土地有关的习语。如:“挥金如土”、“顺藤摸瓜”、“五谷丰登”、“瓜熟蒂落”等。汉语中农谚也不胜枚举,其内容涉及农事的方方面面:瑞雪兆丰年;精打细收,颗粒不丢;谷雨前后,正宜种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三)宗教来源

西方国家许多人都信仰基督教。在西方,上帝被视为终极和万能的神,支配着宇宙、万物生灵,因而在英语习语中频频出现 god,church等字眼。例如:go to church (做礼拜); 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一贫如洗);Thank god (谢天谢地)。《圣经》中的典故、比喻和寓言也广泛地为世人所接受,所产生的习语也成为妇孺皆知的日常用语。例如:olive branch(橄榄枝);eye for eye, tooth for tooth(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对中国有深远影响的是佛教和道教文化,汉语中的“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教”、“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借花献佛”、“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等习语都是受佛教和道教影响产生的。

三、英汉习语翻译的具体方法

由于历史、地理、等方面的差异,不同语种的习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因此,在翻译习语的时候,必须照顾到不同民族文化的习惯和特点,适当采用直译法和意译法,或者把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才能将习语的原意象清楚、确切地表达出来。

(一)直译法

直译法是指对原习语的表现形式和意义原则上不做任何调整的一种翻译方法。强调习语的民族、地域差异性的译者主张采用这种翻译方法,因为这样可以保持原作的风格和异域文化特色。有些英语习语中译过来只要合乎语法,又能为大众所接受,直译法未尝不可。例如:cold war(冷战);dark horse(黑马);to show one’s card(摊牌);To strike the iron while it is hot(趁热打铁);A cat has nine lives(猫有九命)等。这些英语习语基本上都是与汉语习语意义、形象相同的。同样,对于有些汉语的习语翻译为英语时也可用此译法。例如:坐山观虎斗(Sit on the mountain and watch the tigers fight),实事求是(seek truth from facts)。

(二)意译法

有些习语在翻译时不宜保留原语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可将原文的形象更换为译文读者所熟悉的形象,译出隐含意义。 如“天有不测风云”中的“风云”的文化含义一般西方人很难理解,但若直接译出其隐含意义,就会一目了然:“Something unexpected may happen any time”。这种情况在源于典故的习语中比较常见。 如 “to eat no fish”,若直译为“不吃鱼”并不能被大多数人所理解,而译出它的隐含意义“忠实”更恰当。同类的例子还有“The dog that will fetch a bone will carry a bone”(对你说别人坏话的人也会说你的坏话 );“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you cannot eat your cake and have it)等等。

(三)对应法

英语与汉语中有些习语在内容与形式上基本上相吻合,不但双方所表达的意义相同,而且修辞色彩也基本相同,都含有相同或基本相同的形象比喻。例如在英译如下英语习语时,我们可直接借用汉语同义习语。例如:To be thin ice(如履薄冰);Walls have ears(隔墙有耳);A drop in the ocean(沧海一粟);Give a dog a bad name and hang him(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四、结语

英汉习语纷繁浩瀚, 源远流长, 通过习语这个窗口, 可以窥视两个民族丰富的文化根基, 而正确传递两个民族的文化信息, 将双语的文化内涵适当对接需要译者探明英汉双语的文化特征及其差异, 真实再现原文面貌。

【参考文献】

[l]常香莲.英汉习语的翻译与文化[J].外语教研,2008(11).

[2]洪 蓉.比较英汉习语及成语透视中西文化差异[J].科技信息,2002(12).

[3]江瑞.从文化视角看英汉习语的差异[J].山西教育学院学报,2000(12).

[4]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篇11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1-0282-01

语言不仅是信息的载体,也是文化的载体。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的转换,也是两种文化的传递。文化在翻译中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正如美国著名翻译家尤金·奈达所说,要真正出色的做好翻译工作,掌握两种文化比掌握两种语言甚至更为重要,因为词语只有运用在特定的文化中才具有意义。

1.文化障碍的原因

1.1民族语言的特点。任何语言的交流与表达,都离不开民族语言的基础,要做到跨越文化障碍的对等翻译,就必须了解该民族悠久的历史,了解他们在各自民族的发展中,积累和创造的很多具有各自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形象生动的语言特点。如:槁木死灰withered wood or cold ashes,对牛弹琴cast pearls before swine,等这些语言就带有浓厚的中国民族语言的特色。

1.2民族文化背景的缺失。由于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和历史性,因此,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都有特色鲜明的文化。如"蓝色"在中国常用来比喻"天空"、"大海",给人以广阔美好的遐想。而在英语国家"蓝色"有忧郁的含义,美国有"蓝色星期一"(blue Monday),指心情不好的星期一。另外,埃及人和比利时人视蓝色为倒霉的颜色。然而blue bird是产于北美的蓝色鸣鸟,其文化含义却是"幸福、吉祥",因此,我们驾驶Blue Bird牌的汽车时,心中的文化取向却是"幸福"。

1.3不同思维方式和风俗习惯。一个民族思维模式的形成受到该民族哲学背景和文化传统的长期影响,从而形成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因而思维方式的缺失会造成语言文化上的缺失。中国人把猫头鹰当作不吉祥的象征,但英语却说"as wise as owl",把猫头鹰当作智慧的象征。中国人把"龙"视为吉祥的神物,有不可思议的伟大力量,因而成为至高无上的帝王象征,甚至把它看作光明的未来,故有"望子成龙"一说。可是英美都把"龙"视为喷火的怪物,常被用做贬义,所以当我们在英文中看到"the old dragon"时,就不能按中国的传统习惯将其译为"年迈的龙",其真实含义是"魔鬼,万恶之源"。当在国外报纸上看到"dragon"时,你千万不要把其译为中国的真龙天子,而是对那些可恶、凶猛,特别是对专门打人的坏警察的贬称。

2.如何应对英汉翻译中的文化障碍

2.1避免盲目对应,采用意译、音译、直译加注、移译等方法。

2.1.1意译 如,I am not Hamlet. Hamlet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悲剧《哈姆雷特》中的主人公。哈姆雷特在为父复仇问题上,忧虑重重,既怕泄密,又怕鬼魂是假的,还怕落入坏人的圈套,因此终日心烦意乱,忧郁寡欢,只好装疯卖傻。现在Hamlet用来指"优柔寡断、犹豫不决的人或行为"。所以,本句应译为:我决不犹豫。(不能译为:我不是哈姆雷特。)。

2.1.2音译 Kentucky肯德基、shampoo香波、Nike耐克、pizza比萨、hacker黑客、clone克隆;胡同hutong、风水fengshui、麻将mahjong、人参gin-seng、荔枝litchi、阴阳yin yang、tofu豆腐等都是音译的很好例子。

2.1.3直译加注 例:美国人在北平,在天津,在上海,都洒了些救济粉,看一看什么人愿意弯腰拾起来,太公钓鱼,愿者上钩。(《选集》)

译文: The Americans have sprinkled some relief flour in Peiping, Tientsin and Shanghai to see who will stoop to pick it up. Like Chiang Taigong fishing.

Notes: Chiang Taigong lived in the Chou Dynasty. According to a legend, he once fished in the Weishui River, holding a rod without hook or bait three feet above the water, and saying"The fish that destined to be caught will come up. "

原文中的"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就是文化缺失现象。对于中国读者来说这是一个耳熟能详的说法,但对英语读者而言却会感到莫名其妙。所以,译者必须加注。

2.2避免负面的联想。"物美价廉"中的"廉"不能译为cheap,因为cheap有质量低劣的含义,"廉"可以译成inexpensive。"名优产品"用famous修饰固然不错,但不要用notorious一词,因为后者有"臭名远扬"之意。"宣传"可用publicity表示,而不宜用propaganda,因为后者暗含"夸大、粉饰、撒谎、欺骗"之意。

2.3根据译入语接受者的文化心理适当进行缺失补译、转移调节或对等翻译。国际著名化妆品品牌CD有一款Poison牌香水, 中文意思" 毒药" , 由于香水呈淡绿色,有人译作" 绿毒" , 它原体现了西方女性自由奔放, 追求一种野性刺激, 粗犷风格的情调, 颇受西方女性的垂青。但中国女性向以贤淑为美德, 以体态为美形, 以良言为美声, 一直难以接受这款香水。后来译者根据其英语发音,译成"百爱神",听起来既浪漫又多情,自然会博得女士们的爱慕。

篇12

(一)文体特点

奈达的动态等值理论强调:在信息重组整合的过程中应考虑话语的结构,尤其是文体。他将文体分为5类,既专业文体、正式文体、非正式文体、随意文体、亲密文体。按照他的分类,商务函电由于涉及进出口业务,且同银行、海关、运输、法律等专业知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可以基本归于专业文体或者正式文体。

(二)语言特点

商务函电其中的三个原则“准确、简洁、清楚”都是对语言方面的要求,“体贴、礼貌”则是针对态度和角度方面的要求。“完整”是对格式的要求,而“具体”则是对整封函电内容的整体要求,是要求避免大而无当的词句,内容不能偏离要表达的中心。商务函电不仅涉及独特的专业背景,而且涉及实际商务工作技能,其语言特点可以归纳为两条:商务函电涉及面涵盖了贸易、金融、外汇、海关、商检等诸多领域,显示出多种行业特色,因此,语言的选择性很强;商务人员的思维模式具体、审慎,讲究语言表达的分寸。具体体现在表达直截了当、简洁明快、淡于修饰。用词规范、语法结构严谨、句子排列一般固定有序。语篇连贯、逻辑性强。

(三)翻译特点

商务函电翻译比较偏重于“实用效果”,其主要功能是准确传递经济信息,而不是为了取得美学效应和欣赏效果;根据不同的目的,采用不同的手段处理不同的内容;比较程式化,内容不允许出错。因而,译者一方面需要懂得、熟悉专业的行话、术语,翻译时意义忠实且术语精确;另一方面要尽可能地用对等的语言,将相关的信息更为精练准确地表达出来。由于商务函电涉及英、汉语言的翻译与运用,且函电又有其语言、语法、句子结构等方面的特殊性,加上中西方文化差异等原因,这就决定了在商务函电翻译中不可能是绝对的对等,而是相对和动态对等。因此,动态等值理论在商务函电翻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奈达的动态等值翻译观

美国的语言学家兼翻译家尤金•奈达博士(Dr.EugeneA.Nida)的动态等值理论(DynamicEquivalence)被许多国内学者推崇为评判译文好坏的标准以及翻译所追求的最终目标。他在1964年发表的《翻译科学初探》中提出了“动态对等”的翻译标准,指出“译文的接受者和译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与原文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相同”。翻译等值理论中的“等值”,即是要求译入语(Targetlanguage)与译出语(Sourcelanguage)的值相等,使译文在读者中产生原文作者通过其作品想要达到的效果和作用,从而使译文读者在通过阅读译文后,能得到与原文读者大致相同的感受。奈达强调的是一种“动态”的对等,强调语言信息在交际转换过程中的动态对等,而不是简单的、静止的、形式上的对等。这就是“动态等值翻译”的主要原则。

动态等值理论在商务英语函电翻译中的应用

商务函电用词、句子结构及语篇结构方面有其不同于其他语体的显著特点。在汉译时,应酌情按动态等值理论对原文进行翻译,再现原文词、句的风貌,使译文受众与原文受众达到了同样的理解。现就函电语言的特殊性及如何在翻译时运用动态等值理论进行阐述。

(一)词语方面

选词方面不刻意追求华丽的词藻,而尽可能地选用正规、庄重或表现力强的专业词语。在汉译时,要根据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字特点加以妥善处理,不必要对等地对重复词进行重复翻译,而应该采取动态对等,遵循习惯译法,用行话译行话,术语译术语等对等方法。

如:信函中Dearsirs不译“亲爱的先生们”而译“(执事)先生”或“径启者”,而商号中“&”符号一般不译。如NipponTelegraph&Telephone译为“日本电报电话”;pleasedon''''thesitateto…译为“尽可以…、务请…”等。

另外,在商务函电中词的重复和省略现象较为常见。当出现一些关键性的词时经常会采用同义词连用的现象。如:Thepackingandwrappingexpensesshouldbebornebythebuyer.包装费应由买方负担。句中packing和wrapping同义,意为“包装”,在原文中重复使用,为确保所用词不被曲解。然而翻译时根据动态等值理论只译成“包装”一词即可。

再次,用词要准、注意多义。如TheproductwillfindagoodmarketinNewYork.“此产品在纽约将有很好的销路”。ChinesetoyproductsareverypopularinEurope.WewouldliketoworkwithyoutomarkettheminCanada.“中国的玩具产品在欧洲很受欢迎,我们愿同你方合作在加拿大销售”。从以上二例中,market既有市场、销路,又有营销、出售之意。翻译时要根据上下文忠实准确译出原文,仔细推敲避免误解。

(二)句子方面

1.句子表达固定。为表达明确,商务英语函电在实践中已形成了固定套语:商务函电首段首句,常见套语有:Thankyouforyourletterof;weareinreceiptofyourletterof等。如Wethankyouforyourletterof18thFebruaryandconfirmourcableoftoday''''sdate,whichreadsasfollows.(兹复贵方2月18日来信并确认我方今日发出的电报,电文如下)。翻译时使用等值翻译,译成“X月X日来函收悉,不胜感谢,兹复函如下”。

商务函电结尾句:英语表达有固定方式如Inaccordanceasyourrequest,wesendyouherewithastatementofyouraccountwhichwehopeyouwillfindcorrect.(兹按贵方要求奉上结算报告书一份,请查收)。译成符合汉语习惯的“随函附上…请查收”。

请求对方做某事的汉语句式为“请…将不胜感激”,函电英语常用:Wewouldappreciate;Itwouldbeappreciated等。如ItwouldbeappreciatedofyoucouldquoteyourpricesofCIFShanghaiforcomputer.(请报电脑的上海到岸价,将不胜感谢)。Wearelookingforwardwithinteresttoyourreply.Yourearlyreplywillbehighlyappreciated等。函电结尾译成“盼复”等常用套语。

2.语句凝练精干,力求表达有效。语句凝练精干和表达有效是指选词简明、语法正确、使用得体。而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域里有不同的文体效果。如Weareinapositiontoofferyou50longtonsofTinsFoilSheets.(我们能向贵方报50英吨锡箔纸),“offer”译“开盘”、“报盘”,有商务英语的语言特点和精僻文风而不同于其文学意义。OurorderissubjecttoyouracceptanceofourtermsofpaymentsbyD/P.(我们的定单以贵方接受我付款交单条件为准)中“subjectto”是“以…为条件”之意。

3.语句结构以复合长句为主,很少使用简单句。从句套从句的“枝状结构”屡见不鲜,经常一连数行才出现一个句号。然而对于这种复杂冗长的句子,只要对原文进行仔细分析并采用动态等值理论进行翻译,就能恰当地翻译原文,使译文受众对作者的立意有明确的认识,从而获得对原文较准确的感受。例如:Anycontroversyunderthiscontractorarisingbetweenthepartiesoroutoforforbreachoforinrelationtothiscontractsha11bedeterminedbyarbitrationtobeheldintheCityofNewYorkpursuanttothearbitrationlawoftheStateofNewYorkandundertherulesoftheAmericanArbitrationAssociation.这是一条国际贸易中常见的仲裁条款。在句中anycontroversy之后连续使用了五个介词短语,这五个介词短语都是同时用来修饰和限定controversy的,对于此种复杂句子,翻译时首先必须理顺语句成分的层次及其关系,联系上下文,精确地把握词语的内蕴,准确把握句意的脉络。根据汉语的句式特点,动态地重构原文传递的信息。译成“任何双方或双方以外的或违背或相关的对于此合同的争议,都由基于美国仲裁组织下的纽约州仲裁法律决定”。

(三)语篇结构方面

各种语篇的交际功能、主题、内容不同,其语篇结构也不同。商务英语函电表达固定,语篇结构逻辑合理、意义连贯。逻辑合理指句子结构、段落安排、语篇思维。意义连贯指句子间语义连贯,段落间内容连贯,上下文思路连贯。

结论

综上所述,商务函电是对外商务交流重要途径之一。由于其特殊的文体,语言的专业性及特殊性,要求译者从词义和专业上去深刻理解原文的含义,将译文所传达的信息与原文所传递的信息保持一致。奈达动态等值理论很大程度上能避免生搬硬套的死译或望文生义的乱译,在商务函电翻译中的应用有助于强化译文的逻辑性、规范性和准确度。正确运用动态等值理论,在商务函电翻译中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宓庆.文体与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2.戚云方.外贸英语(函电与谈判)[M].浙江大学出版社,1989

3.王佐良,丁往道.英语文体学引论[M].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8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