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6 17:43:0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汉英翻译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拼写混乱
拼写错误是公示语翻译中最为常见、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种错误。除了拼错、大小写或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等,以下三类错误也应引起重视。(1)直接写成拼音,比如把“恒美创意图文有限公司”错译为“HENMEICHUANGYITUWENGONGSI”;(2)直接写成英语,中英文整齐的对号入座,比如“售票处”,原译为“SELLTICKETROOM”;(3)中英混用。“XX街道政务服务大厅”,原译为“SUBDISTRICTZHENGWUFUWUDATING”。这类错误可能不会引起很严重的误解,但是他们不但给读者留下了极为不好的印象,并极大的影响了公示语应该达到的目的。这里建议分别改译成“HenMeiPhotoWorkshop”,“TicketsOffice”和“DistrictOffice”。
(二)语法错误
在翻译公示语时,常会出现一些语法错误,如词性误用、名词单复数不当、冠词遗漏、动词形式错误的等。例如“禁止停车”:“NOPARK(PARKING)”;“请带好随身物品”:“PLEASEBRINGYOURBELONGING(BELONGINGS)WITHYOU”;“请走侧门”:“PLEASEUSE(THE)SIDEDOOR”;“XX机动车驾驶学校”:“AUTOMOBILEDRIVE(DRIVING)SCHOOL”:“XX装饰有限公司”:“DECORATED(DECORATION)CORPORATION”;“男士休闲服”:“MAN’S(MEN’S)WEAR”;“中西快餐”:“China(CHINESE)andForeign(Western)FastFood。以上这些语法错误或者是译者粗心所致,也可能是想当然而为之,其实在翻译中稍加注意是可以避免的。
(三)中式英语
英语中有许多约定俗成的表达习惯,如south-east指的是“东南”,而不是“南东”(east-south),north-west指的是“西北”,而不是“北西”(west-north)。但很多公示语的翻译就是望文生义,完全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比如把“中国烟酒”译成“CHINASMOKEWINE”就不妥。按英语的习惯翻译成为“Cigarette,LiquorandTea”。“警务工作站”译为“POLICEWORKSTATION”,或者“PoliceAffairsStation”都是对照汉语生硬的翻译,其实译成“PoliceStation”就能让外国人明白。“租赁公司汽车服务中心”中的“租赁”译成“RENTCOMPANY”,也完全是从中文角度去翻译,在英语中一般是翻译成“CarRental”,把“口腔门诊”译成“Mouthdepartment”,让人哭笑不得。建议改成“DentalOffice(Department)”。
以上这些例子不胜枚举,这类所谓的“chinglish”英语往往是在翻译时按照汉语字面的意思和语序结构“亦步亦趋”,完全忽略了汉语和英语在语言文化上的差异,一味将汉语思维模式和审美需求强加于译文之上,牵强附会地“套译”而成的。
(四)语义模糊
语义模糊的原因很多,试看以下五个误译的例子:(1)“小心碰头”:TakeCareofYourHead,改译为WatchYourHead或MindYourHead;(2)“钟表城”:TimeCityWatches&Clocks,改译为Watches&ClocksShoppingCentre;(3)“太普爱家房屋买卖租赁”:TopLoveHouse,改译为TaiPuRealEstate:SalesandRent;(4)“梦洁家坊生活馆”:MendaleHouseholdLifeHouse,改译为MendaleHouseholdTextileHouse;(5)“中医骨伤医院”:HERBHOSPITALFORBONEINJURIES,改译为TraditionalChineseOrthopedics。
从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本来在汉语里很清楚的东西,由于中英转换的失误,在英译中全没了影子。生搬硬套的翻译比如“TopLoveHouse”,“LifeHouse”会给人以云里雾里的感觉,不知所措了。误译的原因有多方面,但模糊现象主要还是在于译者在中英转换过程中信息丢失、翻译不完整所造成的。
(五)文化误解
文化在翻译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又难以捉摸、难以处理,是翻译中最为棘手的问题之一。(万正方,2004)由于公示语翻译有着言简意赅的特点,所以很难在寥寥几字中体现出文化涵义,文化因素很难顾及。譬如有一服装专卖店叫“芳芳服装店”,翻译成为“FANGFANGFASHIONSHOP”。但是问题来了,提起芳芳中国人会想到一个可爱美丽的女孩形象,而英语中“Fang”却指的是狗或蛇的毒牙。另有一家名为“银狐”的美容美发中心,店名被译为“SilverFoxBeautyandHairDesignCenter”。在西方,fox隐含有狡猾、奸诈等贬义,在汉语里,虽然也隐含有贬义,但是“狐”还常常给人以美丽,迷人,风情万种的联想,但将店名译为“SilverFox”可能会使不少西方人望而却步。要用寥寥数字体现出文化内涵,难度可想而知。在翻译过程中也可以灵活一些,采用不同的方法。比如“FANGFANGFASHIONSHOP”可译成“YoungLadiesFashionStore”;而“SilverFox”可考虑用拼音处理成“YinHu”,避免文化上的误解。当然这些原在中国文化里的特别内涵在翻译后都多少损失了原来的味道。总之英语国家与我们有着迥然不同的文化背景、传统和思维方式,如果译者不了解西方的文化传统,就很有可能发生与本意背道而驰的翻译错误。在公示语的翻译中,还存在其他各种各样的问题,在此就不再一一赘述。公示语的翻译和其他的文本翻译有共同的地方,但是公示语翻译也有它的特殊性。
翻译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跨语言文化交际,实现原作意图,因而译者应根据具体译文,抓住原作意图,灵活选用恰当的翻译策略。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是英国翻译理论家纽马克提出的两种翻译策略。语义翻译重视原文的形式和原作者的原意,力求保持原作的语言特色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完整再现语言的表达功能。交际翻译的关键则在于传递信息,让读者去思考、去感受、去行动,发挥语言传达信息、产生效果的功能。(贺学耘,2006)。交际翻译的重点是根据目标语的语言、文化和语用方式传递信息,而不是尽量忠实地复制原文的文字。冯国华、吴群定义忠实为对应“原文的内容意旨和风格效果,而不是原文语言表达形态。”(冯国华,2001),也是这一理论的延伸。在这两种翻译策略中,语义翻译强调保持原文的“内容”,而交际翻译强调译文的“效果”,后者所产生的译文通常是通顺易懂,清晰直接,规范自然,符合特定的语域范畴。
公示语翻译就应该重视效果,以“忠实”为基础,将读者放在第一位,也只有这样才能改善公示语翻译的现状,达到公示语翻译的目的。倪传斌和刘治曾提出在公示语翻译中应遵循“简洁、明了、语气得当、规范化和适度诙谐”五原则。(倪传斌,1998)倪晶认为公示语翻译要具备简洁明了、语气得当、翻译规范和适度幽默。(倪晶,2005)的确,对外宣传英译汉有别于文学翻译,它只是一种大众读物,读者对象多为国外普通游客,其意图就是让国外游客读懂看懂并喜闻乐见,从中获得相关信息。倘若翻译时一味按照我们汉语的习惯,对号入座,译文势必与英语表达习惯格格不入,行文话语堆砌,结果“画虎不成反类犬”,以上列举的译例便是活生生的证明。
三、公示语汉英翻译的对策
(一)首先要熟悉公示语的语言
公示语是一种公开和面对公众的,以达到某种交际目的的特殊文体,具有指示性、提示性、限制性、强制性四种应用功能,这就要求这种文体要简洁、明了、正确、从而提供给公众清晰易懂的信息,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误解。在翻译时语汇要简洁,措辞要精确,要能用寥寥数词,或用简单明了的图示,或图标与文字结合来表示,能让读者一目了然,而不能随意使用冗长的句子,并且要注意选用常用的词语。
(二)了解公示语的功能意义,借用已有成果
戴宗显认为“对待交通等国内外可以一致的标识,完全可以实行拿来主义,找一些专家到国外把他们的表达用语拿过来使用。”(戴宗显,2005)。实际上,除了一些很中国化的公示语,汉语公示语基本上都能在英语中找到对应的公示语。这就要求译者不可望文生义,要尽可能多查资料或请教以英语为母语的外国朋友。
(三)除了对语言和形式的要求,在翻译公示语时必须要注意对文化背景的理解
不同文化的人们在社会背景、生活习俗、思维方式上存在差异,在语言表达上也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也都充分地体现在公示语中,如果不能透彻理解文字里所蕴涵的文化信息,没有掌握汉英文化差异,也就不可能完成从原语到译入语的转换。
Abstract:EnglishandChinesearebothrichinidioms.Idiomsareanimportantpartoflanguageandhaverichculturalconnotations.ThispaperanalyzesandcomparesEnglishidiomswithChineseonesandthenintroducessometranslationmethodsofidioms.
Keywords:idioms;comparison;translation
习语除了固定的短语或表达法外,还包括口语体、谚语、格言乃至一些俚语。英汉两种语言同属较为发达的语言,故都拥有大量习语。英汉习语源远流长,都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底蕴。英汉习语反映了两个不同民族的不同的历史、经济生活和思维方式。英汉习语有极强的概括和表现能力,形象生动,寓意深刻,韵味隽永,为人们所喜闻乐见。
1英汉习语比较
1.1英汉习语的基本共性
1.1.1结构的固定性
习语从其结构来看,有其自身的完整性,其中各个组成部分是固定的,不可任意拆开或替换,如“pullsomebody’sleg”(愚弄某人)不可变单数为复数;“bytwosandthrees”(三三两两)不可按汉语习语改为“bythreesandtwos”.又如汉语的“去伪存真”不能说成“去假存真”,“三言两语”不能说成“两语三言”,虽然前者和后者意思没有很大不同,但是相沿成习,习惯上人们说的是前者,不是后者。
1.1.2语义的统一性
习语是语言中约定俗成,相沿习用的定型化词组,在语义上是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不能按字面意义来理解,如“胸有成竹”并非字面之义,而是比喻做事之前已有通盘考虑或周密计划。又如“沉鱼落雁”并非描述沉下去的鱼和落下去的雁,而是用来描述女性无与伦比的美貌。英语的习语也是如此,不能逐字理解,而应从整体去认识其特殊性和习惯性,如:dosomebodybrown(使某人上当),showthewhitefeather(显示胆怯)等。
1.1.3习语的习用性
习语的习用性指习语应用的广泛性,社会成员在各种交际场合和各种文体中经常使用习语,从而不断丰富习语。习语以其简短的形式、生动的形象和恰当的比喻而深受人们的喜爱,作为全民族的智慧结晶和全社会的语言财富,在广泛的范围里为人民大众所确认和应用,因此,很多习语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1.2英汉习语的基本差异
1.2.1风俗习惯的不同
英国人爱狗,视狗为伴侣,因此,常以狗的形象比喻普通人的生活行为,如:
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中国虽然也养狗,但一般人在心理上厌恶鄙
视这种动物,常用它形容和比喻坏人恶行,如“狗腿子”,“狗仗人势”等。英国人和中国人信仰不同,英国人多信仰基督教,有不少习语与之有关,如:gotothechurch(做礼拜),powerofthekeys(教皇的权力)。在中国佛教是影响最大的宗教,习语有不少来自佛教,如“半路出家”、“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等。
1.2.2历史文化背景不同
英汉习语通常来自本民族的历代文献或民间口语。英语和汉语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习语的来源也各异。本国人虽能了解,外国人常不知所云,比如中国自古以来以农业为主,从事农业者占很大比例,因此,在汉语习语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农谚,如:“枯木逢春”,“斩草除根”。英国是个岛国,英国人钟爱海洋,所以英语习语中有很多来源于航海业,如:plainsailing(一帆风顺),dropanchor(抛锚;定居下来)等。另外不少习语来源于古代寓言故事或诗文等,这类习语可称典故习语。英汉典故有各自的民族渊源,非三言两语能阐述清楚,如汉语习语:“三顾茅庐”、“未雨绸缪”等。英语中也有类似的习语,如:flyonthewheel(狂妄自大的人)。
1.2.3比喻上的不同
英汉有许多同义或意义相近的习语,但由于它们是两种不同生活经验的产物,有很多就不可能不明显的体现出两种不同民族形式,比如中国人常用习语“雨后春笋”来形容一般事物的迅速发展和大量涌现,而英语中的同义语是“likemushrooms”(像蘑菇一般),这是因为英国不产竹,甚至连“bamboo”这个词也是引进来的外来语。诸如此类的习语比比皆是,如:“neverfishnorfowl”的是“非驴非马”,“nosmokewithoutfire”的是“无风不起浪”。
2习语的翻译
2.1直译法
直译,指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以及不引起错误联想的条件下,在译文中保留原习语的民族特色、语言风格和比喻形象的方法,如汉语的“纸老虎”直译成“papertiger”,外国人看起来不但深明其义,而且觉得很传神,所以该词现已成为英美民族正式语言。当原习语的隐含意义很明显时,读者可通过字面领悟它的含义,直译字面意义,如“雪中送炭”译为“toofferfuelinsnowyweather”.类似这样的习语译文,读者只要用心体会一下,就会明白其隐含意义,不但保留了原文的形象,而且增加了阅读趣味。
2.2意译法
有些习语由于文化因素的影响,在翻译时无法保留原来语句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也无法找到同义的习语借用,这时可将原文的形象更换成读者所熟悉的另一个译文形象,从而转达出原文的语用目的,译出隐含意义,如汉语中的“落花流水”通常指被打得大败,译成英文是“tobeshatteredtopieces”;又如“Thedogthatwillfetchabonewillcarryabone.”在译成汉语时其中的字面形象“dog”,“bone”都不能直译,只能舍弃它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译出隐含意义“对你说别人坏话的人也会说你的坏话。”
2.3借用法
由于人类在感情,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及社会经历等方面不免存在相似之处,所以英汉习语中存在着少量相同或近似的习语,这些习语字面意义、形象意义相同或近似,隐含意义则完全相同,也就是说,此类习语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所传达出的文化信息是相同的,这样的习语则可以采用借用法进行互译。如英语中的“practicemakesperfect”与汉语中的“熟能生巧”,又如汉语中的“破釜沉舟”与英语中的“burnone’sboats”都来源于两国的军事策略,因此用法和含义都相同。
2.4节译法
在汉语习语中,常有并列的对偶结构,即用两个不同的喻体表达相同的寓意,前后含义重复,遇到这种情况就可用节译法处理,省去并列重复部分,如“铜墙铁壁”译为“wallofbronze”,不必说成“wallofcopperandiron”,长吁短叹用节译法译为“sighingdeeply”。
3结语
以上对英汉习语进行了对比分析并论述了几种英汉习语的翻译方法。其实,无论对汉语还是英语来说,习语都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对习语的翻译既要有原则性,又要有灵活性,从整体大局出发,力争做到译文既保留原文的习语韵味,又能通顺、畅达地表达原意。
参考文献
语篇是超句子层面的语言单位,不是句子的任意组合和简单堆砌,它是一个完整的语义整体。语篇内各句子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表现出深层次的逻辑语义关系,即连贯性。衔接是语篇的重要特征,语义连贯是构成话语的重要标志。语篇翻译过程,从很大程度上讲,就是语篇连贯的识别与重构过程。
英国语言学家卡特福德认为,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篇章材料用另一种语言中与其对等的篇章材料来替代。”笔者认为,语篇翻译的对等,不仅是原语与目的语在语篇意义层面上的对等,从一定意义上讲,还是原语与目的语在语篇连贯上的一致性和语篇结构的完整性,尽管影响和制约英汉语篇连贯的内、外部因素不尽相同。
在语篇翻译中,译者既是原语语篇的解读者,又是目的语语篇的生成者。译者,作为原语语篇向目的语语篇转换的的实施者,首要的任务是解读原语语篇的衔接机制和连贯,然后在语篇翻译转换过程中,按照目的语语篇的衔接机制来重构目的语语篇,使之流畅、连贯、统一。
二、英汉语篇照应衔接比较与差异
衔接,从语篇生成的过程来看是组句成篇必不可少的条件,从业已生成的语篇来看是语篇的重要特征之一。(李运兴,2001:132)照应是语篇中一个成分用作另一个成分的参照点的语言现象,它使语篇内的代词与所指成分之间建立起照应连续体,形成照应衔接纽带,从而有助于语篇的连贯。语篇语义的衔接和连贯是语篇主题发展的一个侧面,而语篇语义单位的线性化过程则是语篇主题的发展过程,因而,衔接和连贯是语篇主题在展开过程中需要的连接机制和关系纽带。
语篇分析理论一般把照应分为三大类:人称照应、指示照应和比较照应(Halliday&Hasan,1976:29)。人称照应,即用代词复指上下文中出现的名词的一种手段,其作用是在代词与上下文中的名词间建立起语义联系,从而形成语篇上下文的连贯。在英语中,照应的使用频率远高于汉语。(左岩,1995:37-42)相比较而言,英语语篇中更多地使用代词指代前面出现的成分,而汉语代词的使用频率较低,甚至有时出现“零指代”现象,即语篇前后意义的连贯在语篇中自然形成,而未使用衔接词。例如:
WhenIwasfourteen,Iearnedmoneyinthesummerbycuttinglawns,andIhadbuiltupabodyofcustomerswithinafewweeks.在这个语篇中,人称代词“I”的高频使用,形成了语篇的照应衔接链,使语篇连贯起来。
我掀开帘子,看见一个小姑娘,只有八九岁光景,O瘦瘦的苍白的脸,O冻得发紫的嘴唇,O头发很短,O穿一身很破旧的衣裤,O光脚穿一双草鞋,O正在登上竹凳去摘墙上的听话器,看见我似乎吃了一惊,O把手缩了回来。在这个语篇中,人称代词的所有格和人称代词(我、他)多处省略,出现“零指代”现象,但语篇依然是连贯流畅的,毫无突兀之感。
此外,英语的人称照应在汉语语篇中还常常表现为词汇衔接——人称代词以名词或名词的近义词等方式出现在语篇中,以避免重复;同时,这些名词的同义词或近义词构成词汇衔接,尽管语篇衔接的方式和性质发生了改变,但这种变化是符合目的语行文习惯的,最终还是有助于语篇的连贯。试比较:
Itiswellthatthecommonestfruitshouldbealsothebest.OfthevirtuesoftheorangeIhavenotroomfullytospeak.Ithaspropertiesofhealthgiving,asthatitcuresinfluenzaandestablishesthecomplexion.Itisclear,forwhoeverhandlesitonitswaytoyourtable,buthandlesitsoutercovering,itstopcoat,whichisleftinthehall.Itisround,andformsanexcellentsubstitutewiththeyoungforacrickethall。
很幸运,这种最普通的水果恰恰是最好的水果。论其优点,难尽其详。柑橘有益于健康,比如,O可以治疗流感,O滋养皮肤。柑橘干净卫生,不管是谁把它端上餐桌,也只触到它的表皮,亦即它的外衣,吃完以后便丢在餐厅。柑橘是圆的,孩子们拿它当板球玩是再好不过了。
从原语和目的语语篇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原语语篇中的人称代词“it”在目的语语篇中译为“柑橘”,由此,原语语篇的指代衔接orange—it—it;变成了词汇衔接(同词复现)柑橘—柑橘—柑橘,语法衔接变成了词汇衔接,这种转换是符合目的语语篇建构规范的,使目的语篇指代清晰、简繁得当,行文流畅。
因此,就语际转换,特别是英汉语篇翻译而言,人称照应是最具实践和理论价值的语言现象。
三、英汉语篇翻译中人称照应衔接的等效处理
如前所述,英汉语篇中照应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这为英汉语篇语际转换、实现目的语语篇衔接和连贯、从原语到目的语语篇的等效翻译提供了可能;同时,英汉语篇中照应衔接又存在着差异性,这又为英汉语篇语际转换,实现语篇等效翻译提出了挑战。了解、熟悉英语语篇中的照应衔接结构,对于把握原文脉络,正确理解原文中的指代关系乃至全文的意义是至关重要的。同时,由于英汉语语篇中照应衔接结构的差异,译者还需把握汉语语篇中照应衔接结构的特点,以目的语的语言规范、语篇衔接和连贯的特征,重构语篇的照应衔接,实现从原语语篇到目的语语篇的等效翻译。例如:
Thinpeoplehavealonglistoflogicalthingstheyarealwaysspoutingtome.Theyholduponefingeratatimeastheyreeloffthesethings,soIwon’tlosetrack.Theyspeakslowlyasiftoayoungchild.Thelistislongandfullofholes.Itcontainstidbitslike“getagriponyourself,”“cigaretteskill,”“cholesterolclogs,”“fitasafiddle,”“ducksinarow,”“organize,”and“soundfiscalmanagement.”Phraseslikethat。瘦子总是滔滔不绝地给我开出长长的单子,讲述符合逻辑的事,O掰着手指一件一件地数着,恐怕我跟不上,O说话很慢,好像我是个孩子。单子很长,充满漏洞。O尽是些诸如“管住自己”、“烟卷杀人”、“胆固醇堵塞血管”、“非常健康”、“井井有条”、“组织起来”和“健全的财政管理”之类的趣谈。
对比这两个语篇,我们可以看出,英语语篇中出现了两条照应衔接链:thinpeople—they—they—they;thelist—it,它们构成了指代明晰的人称照应衔接链,形成了语篇的语义连贯性。在目的语语篇中,原语语篇中的人称代词指称被转换为“零式指称”,语篇语义连贯,符合目的语语言规范。又如:
Theywalkedupfromthebeachthroughameadowthatwassoakingwetwithdew,followingtheyoungIndianwhocarriedalantern.Thentheywentintothewoodsandfollowedatrailthatledtotheloggingroadthatranbackintothehills.Itwasmuchlighterontheloggingroadasthetimberwascutawayonbothsides.TheyoungIndianstoppedandblewouthislanternandtheyallwalkedonalongtheroad。
他们一行跟着提着灯笼的印第安小伙子离开湖滩,O走进一片被露水打湿的草地,然后O进了一个小树林,在沿着一条小路朝通往山里的运木材的大路走去。路两旁的树木已被砍伐,大路显得亮堂多了。年轻的印第安人停了一下,吹灭O灯笼,然后大家沿着大路继续向前走去。
一、引言
翻译是一种信息传递的方式,是两种语码间的转换,也就是用一种语言符号去解释另一种语言符号,以达到传输信息、传达意义和促进交流的目的。因此,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符号转换就成了翻译的主要社会功能。然而两种语言符号不能一一对应怎么办?而事实上,这种不对应是相当普遍的。英语和汉语是两种高度发展的语言,因而各自都拥有大量的习语,而习语的产生过程也使习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地域色彩,这就给习语的翻译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二、制衡和代偿英汉习语翻译中原文之美
在翻译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采用一些灵活的方法去补偿,将信息的流失减到最低程度,而去最大限度地留住原文之美。翻译本就有一个制衡机制和代偿体系,进行着代替和补偿,达到不等而等、不忠而忠的制衡效果,使不完全美趋于完美。
1.音美。语言内在的音乐性,主要体现在语言的节奏感和音韵美上,从而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陶冶读者性情,给人以美的享受。比如“Thesixthsicksheik’ssixthsheep’ssick.译成“第六个病酋长的第六只羊病了”,语义上虽然符合,却没有传达出原文的音美,而译作“四只狮子私吃四十只涩柿子”语义上虽然不等,但表现了原作传达“绕口令”的音美意图,不失为音美的翻译。所以,在民歌、谚语的翻译中,应该注意押韵。如:
Anappleadaykeepsthedoctoraway.
一天一个果儿,不用去诊所儿。
2.形美。习语中某些抽象的语义可付诸可感系数较高的具体形象来呈现,即通过具体新颖的语言活力,来传达形象美感。有些习语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可直接移植。英国的历史与我国的历史虽然不同,但其中有些历史事件有点相似。例如我国战国时代项羽与秦兵打仗,过楚河后就把锅打破,把船凿沉,表示不打胜战决不回头,故有一习语曰“破釜沉舟”。英国曾一度被罗马帝国统治,当时的罗马统帅凯撒大帝渡过庐比孔河(位于意大利中部)时,立即把船烧毁,表示决一死战、有进无退的决心,故也有习语“CrosstheRubicon”或“burnone’sboats”,这样既保留了意义,又再现逼真的形象美。有些习语含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在翻译时无法保留原语的字面意义和修辞手段,只有牺牲原文某些形式上的个别因素,将原文的形象更换为译文读者所熟悉的形象,从而也能很好地传达出原文的语用目的,折射出其内涵。如:likeacatonhotbricks常用来指人的内心“局促不安”。该句的形象是一只热砖上的猫,这与汉语中的“热锅上的蚂蚁”不谋而合。这样的译文虽然只是被作了个小小的“外科手术”,但原语整体上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在译文中得到了完美的再现。
3.意美。意美是指深层结构,即原文的意旨,而翻译作为一种双语活动,既是语言的转换,又涉及文化的移植。对于英汉习语中的非对应关系的习语,无论在意义还是用法或是文化特征上,都毫无共同之处,它们有各自的含义和用法,表达了各自不同的文化色彩,翻译时可采用音译兼加注法,来代替和补偿原文之意,以便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其特有的文化内涵。如“班门弄斧”译为:toshowoffone''''sproficiencywiththeaxebeforeLuBan,themastercarpenter,其中LuBan,themastercarpenter属于增译文字,其在英语中没有,如果不补上注释,英国读者不一定知道“鲁班”是中国木匠的鼻祖,能工巧匠的代名词。补上注释以后,原语中的文化信息得到了充分体现,顿时变得通俗易懂。
习语是各民族语言的核心和精华。要准确地将原习语的各种信息都传译到译文中去,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翻译既是一种选择的艺术,又是一种再创造的艺术。译文的优劣体现在这种选择和再创造中,这就要求译者要有灵活驾驭各种翻译方法的能力,有深厚的双语功底和强烈的审美意识;同时,译者还应考虑读者的可接受度,这样才能真正译出顺畅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