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6 17:43:1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水利管理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资产管理缺乏有效的制度约束
制度约束和法律保障是基层水利管理单位资产管理活动的基本准则和行动指南,其制度的约束力对于资产管理工作的效率有着巨大的影响,然而,就我国基层水利管理单位而言,目前尚无国家层面的法律条例实施保证,资产管理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因此,更需要各地方政府结合实际,出台适应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利事业需求的资产管理制度。主要体现在:一是仅有少量与基层水利管理单位资产管理相关的财务、会计、预算、审计、产权登记等制度,而对于内部控制、稽核、监督制度并未完全建立;二是多头领导,越位、缺位情况普遍存在,缺乏规范的制度安排,分工不明、权责不清、职能交叉,自然加剧了管理的难度、增加了管理的成本。
(二)资产配置地区差异、人均差异悬殊
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一些地方水利部门的盈利项目较多,地方财政资金雄厚,对于基层水利部门的资产配置相对优越,尤其体现在办公用房、公务用车、员工福利等方面。而对于不同地区、不同经济条件下的基层水利管理单位,更是差距显著。在选择资产配置时,常用方式主要有资产调剂和资产购置两种,但大多部门选择资产购置的方式配置资产。资产配置的巨大差异,使得同一系统的不同人员之间、不同部门之间相互攀比。一旦缺乏预算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的约束,往往造成不切实际、重复盲目的资产购置,既不利于财政资金的合理使用,也不利于水利系统内部的和谐繁荣。
(三)资产使用缺乏严格有效的评估机制
长期以来,对于基层水利管理单位的资产使用绩效评估一直体现在经营性水利工程建设上,而对于其他公益性质、非经营性的资产使用状况往往疏于评估。对于基层水利资产管理的绩效评估,又往往涉及到水利部、环保部、财政部等多部门,覆盖范围广、评估难度大,对于考核办法、评估结果的认定缺乏权威、公开、规范的评估机制。另外,从实践上看,对于非经营性资产往往存在“重购置、轻使用”的情况,一旦完成资产购置,往往忽略了使用、维修,更别说考核评估。资产使用评估机制的缺乏,一方面造成了大量资金的浪费,另一方面资产的使用效率低下,与我国构建节约型政府的目标背道而驰。
(四)资产监督机制不健全
资产监督机制设置的目的在于规范资产配置、使用、维护、清查、处置等活动,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益从内部监督来看,不少水利部门的监督工作并未设置专人专岗、设置专户对资产进行清理、登记,而以临时性检查为主,由办公室牵头,财务部门配合形成资产稽查小组,缺乏常规的制度规范,更没有设置专门审计人员和部门对资产进行审计监督。从外部监督来看,信息的严重不对称和违约成本较低使得来自于外部监督,尤其是上级主管部门的监督往往流于形式。
三、加强基层水利管理单位资产管理的对策
(一)优化资产管理制度建设
实现对基层水利管理单位资产管理的有效保证,必须加强和完善资产管理制度。按照行政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要求,财政部门代表政府制定相关制度安排、建立工作指导、监督资产管理、收缴经营性资产收益等重要工作;同时基层水利管理单位认真履行职责,负责资产的日常运营和有效使用。优化资产管理制度建设,一是要完善法律法规,完善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根本大法,从国家层面立法,并从程序法方面予以保证,对基层水利部门的资产管理详细规定其配置、维护和处置事项,另外,对于资产管理法律方面,各项事业单位相关的预算法、会计准则、审计准则都应涉及具体的规范。二是对资产的配置、使用、处置标准进行规范。资产购置应列入预算申请,上级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审批,批准后执行配置程序。同时,为提高财政资金、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应对资产更新严加控制,由使用者提出报废申请,经技术鉴定后同意报销处置,严格履行程序。
(二)建立资产调剂和共享制度
目前,在资产配置方面各地区、各系统、各单位间缺乏协调和统筹安排,资产的重置、闲置浪费等现象屡见不鲜。为了提高资产配置的效率、实现资源的整合利用,建议建立资产共享、资源调剂的平台,使不同部门之间建立公平、有序、合理的资产的共享分担机制。确保资产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尝试建立资产池制度,成立资产保管委员会,将各单位的闲置资产、罚没资产等放入资产池,由专门成立的部门或委托第三方经营形式负责资产的管理,以有偿转让或无偿使用等方式,实现资产的第二次流转,实现效用最大化。对于购置成本高、使用频率低的资产可申报财政部门公共采购,资产保管委员会经营,集中保管,重复使用,减少了重置成本,提高资产使用效率,节约财政资金。
(三)完善绩效评估机制
由于资产管理工作是保证基层水利部门高效工作的支持性工作,而且其具有非竞争性、个性化程度高、横向比较困难等特点,所以对于资产管理工作的评价机制应保证公平客观、实事求是。在指标设计时应坚持科学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在保证科学、完整的同时,又要保证操作性、可及性。然而,基层水利管理单位的资产管理拥有巨大的外部性,对于其社会政策建设、民生工程建设等往往并不能以货币形式估量,而其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又起到了无形的推动作用,因此,系统全面的选取指标、客观准确的进行资产管理评价不能一蹴而就,只有将其纳入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才能准确判断。
曲靖市麒麟区茨营乡幅员面积193.5平方公里,人口3.63万人,有水田1.0285万亩,旱地2.3万亩。已建成小(一)型水库2座、小(二)型水库3座、塘坝7座、小型拦河闸7座、集镇自来水厂1件、村组人饮管道供水工程16件,以及灌溉渠道98公里,水利工程年供水量达700万立方米。其中乡水务所直接管理的5件工程总库容为520万立方米,年供水量约650万立方米,灌溉水田0.93万亩,旱地水浇1万余亩,年供乡自来水厂(2.2万人饮用水)原水50万立方米,并保护着上万人、上万亩农田的防洪安全。
管理体制改革前,5件工程共有管理人员16人,大部分来源于调整离任的原小乡干部和大队干部,月工资200~300元。存在两个主要问题,一是管理费用高,年水费收入8万元,管理费支出10余万元,其中支付管理人员工资5万多元,工程日常维修养护费5万多元,入不敷出。二是管理人员没有积极性,责权利不清,干多干少、干与不干一个样,管理粗放,水土资源闲置,捧着金饭碗要饭吃。
在1999年下半年开展的小型农村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工作中,茨营乡水务所采用了水务所负责与农户承包管理经营相结合的管理模式,通过清产核资、界定产权后,在明确工程安全技术管理、防洪蓄水、供水调度由水务所负责的前提下,把工程的日常看守管理职责与工程水土资源开发经营融为一体,招标选择农户承包管理水利工程。根据公开、公平、公正和低报价中标的原则,最终确定5户分别获得乡管5件工程2000年的管理经营权,合同期1年,每件工程管理人交履约保证金5000元,年终考核合格兑现管理报酬,退还履约保证金,并续签下一年的管理合同。年终考核不合格的,量化扣减管理报酬和履约保证金,并取消下一年的承包管理资格。对原有管理人员未继续留用的,参照原小乡干部辞退一次性补助标准进行清退,共辞退11人,支付一次性补助费4.7万元。维续留用承包管理的,现在和今后都不享受一次性辞退补助待遇。
茨营乡5件骨干水利工程实行户包管理5年来,工程管理全面加强,管理费用逐年下降,承包人收入大幅度增长。管理费用由过去的每年10多万元,下降为5万元,降幅达50%。其中,水务所支付给管理人员的年报酬件均3000元,5件合计为1.5万元,仅此一项减支3.5万元;水务所承担5件工程的变压器空载和闸门启闭电力电费2万元,支付工程日常维修养护费1.5万元。而且随着户包管理年限的增加,水务所支付给承包人的报酬呈递减趋势,2004年,水务所不但不再支付管理报酬1.5万元,反而由管理人上交水务所0.26万元,同时管理人收入大幅增长。实行户包管理5年来,每件工程的承包人都连续承包管理了5年,他们利用水务所提供的30亩耕地、200亩养鱼水面,以及工程管理范围内的水土资源,种植粮食、蔬菜、水果、烤烟,开展了养鱼、养羊、养鸡、养猪和养蚕等养殖和加工,户均收入高达1.5万元以上,户均投入仅2个人,有的户收入达2.5万元,其中陡山水库承包人,今年仅烤烟收入一项就高达2万元。另外管理人员一家人吃住在工程上,实实在在的以水库(水闸)为家,工程常年有人看守管护,杜绝了人为偷盗破坏。而且承包人还自费购置了手机,经常保持与水务所联系畅通,保证了工情、水情、雨情和调度指令的及时上报、下达和执行。
在水利工程施工方面,随着施工规模不断扩大化,相关的法律法规也不断的完善及健全。尤其是《合同法》及《招投标法》的实施,政府部门也对水利工程施工提出了更为明确的规定,让施工人员按照指定程序施工。但实际上,仍然存在一些不招标、不报建的违规行为。此外,有些单位达到某种目的,将整个项目工程拆分之后,再招标,或者先招标,然后再报建,更甚者,有些建设单位还强行施工单位垫资施工,严重违反了施工的公平性。另外,在施工中,通常见到工期延迟、资金供应不足、压低造价等违背规定的行为。
1.2合同管理人员管理技能有限
要管理好水利工程施工合同,管理人员不仅要熟知管理学、经济学方面的知识,还要对水利工程施工各环节的知识有所了解。也就是说,在水利工程合同管理中,应将经济学和水利工程知识结合在一起,才能发挥管理效能。但实际上,在水利工程合同管理中,管理人员大都是施工技术人员,对管理学知识并不了解,只将合同管理当做一件简单的事项,以至于酿成施工和合同条例不想符合的现象。
1.3合同履行程度低
在水利工程施工中,还存在着一种现象,那就是合同和施工不一致。也就是合同双方或者其中一方在施工之后,并不按照合同规定行事,导致工程延期或者出现施工质量问题。这种现象的出现,不仅使工程无法顺利实施,也给水利施工健康发展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1.4合同文本不规范,缺乏约束能力
在签订合同时,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一定要注重合同文本的规范性,否则将在施工中出现意见分歧,将会对工程造成严重影响。但目前,水利工程合同签订时,签订双方并没有对此给予重视,导致施工中经常出现意见分歧或者因协商而不能达成意见统一,导致工程停止的现象,不仅延误了工期,也给施工单位和建设单位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1.5违法签订转包及分包合同现象广泛存在
在《合同法》中明文规定,当承包人将施工工程承包之后,再不能以个人名义转包给第三者,否则,将是违法行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中也有明确规定,项目中标之后,不能再转让给第三者。另外,对于项目工程中的主要部分,承包人也不能进行转包或者分包等。虽然有这诸多规定,但在水利工程施工中,仍旧会出现转包、分包不法行为,严重影响了工程稳定、快速的发展。
2加强水利工程合同的全过程管理
2.1建立相关机制,规范市场行为
在水利工程合同管理中,应建立相关机制,并制订科学的评标办法和程序,以减少人为因素在合同中的影响,从而避免了招标中人为操控的现象,使中标机会和企业实力相联系。另外,通过建立合同管理机制,也能为施工企业预留足够的利润空间,缓解了盲目压价的弊端,使水利工程向着可持续化的方向发展。此外,应采取一定措施,将投资和施工相分离,以便于施工单位有充分的发挥空间,同时也减少了建设单位的强行干预,对于工程实施具有积极意义。还有,为了构建一个良好的水利工程施工环境,行政主管部门应根据施工情况,制订一套考评制度,对于考评不达标的,或者恶意扰乱招标市场的施工单位进行扣分、处分。
2.2增强合同管理人员得到管理素质
为了提高水利工程合同管理效果,施工单位及建设单位都应配出管理经验丰富、专业技能强硬的管理人员。由于水利工程合同内容较多的涉及到水利专业方面的知识,对这些进行有效管理,应管理人员除了具备熟练的管理学知识外,还应了解水利方面的一些常见概念。所以,在水利工程施工之前,企业应对施工人员进行必要的专业培训,使他们对水利知识有足够的了解,才能够将合同管理好。另外,当工程实施一个阶段之后,需要转入下一个施工阶段,这时,合同管理人员应做好合同交底工作,将上一阶段的合同实施情况基于分析,然后预备实施下一阶段的工作。这样做,能够使合同被有效执行。
2.3加大合同管理力度,使其全面执行
在水利工程施工期间,为了保证具体施工和合同规定相一致,合同管理人员应做好检查工作,对于出现的不一致现象,应及时找出原因,给予解决,以免给施工带来负面影响。
2.4在签订合同时,应依照合同范文签订
水利工程合同种类较多,为了避免不规范现象发生,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在合同签订时,应严格按照《建设工程设计合同》颁布的合同范文格式。除此之外,还有《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合同和招标文件》,它是由水利部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联合颁布的,行文正式,格式规范,合同签订双方应给予采用,才能避免因合同内容不规范而引发的纠纷案件。
2.5加大分包过程审查
在施工中,常出现分包现象,如果不给予严格审查,将会引发众多施工质量问题。审查主要包括分包商资格是否合法、分包内容是否违法、分包合同格式是否规范以及分包合同签订过程是否完备等。在分包审查中。
1.2技术力量单薄业务水平偏低设计或监理工作多由县(区)级以上相应单位负责,基层水利人员从思想上有了靠山并产生了惰性,致使整体技术水平徘徊不前,有的还出现下降趋势。另一方面,基层水利技术人员从事上传下达等事物性工作较多,没有或很少有时间进行深造,技术水平提高的速度慢,更缺乏深层次的实践经验,难于承担有一定深度的工作。
1.3自力更生精神不强,伸手向上要思想严重有些地方无论是建水库、电站、渠道,还是堤防加固甚至管理都依靠上级拨款,无钱不干,等靠要思想严重。按照中央要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应以群众自办为主,国家只能在器材方面给予适当支持。现在群众存在着一种偏向,国家不投资,水利没人搞,纯粹依赖国家的思想严重,影响了水利建设及管理。
1.4技术资质不具备多种职能融一身设计单位按其资质等级及业务范围承担勘测设计任务,监理单位依照核定的业务范围承担相应的监理任务。基层水利部门管理范围窄、级别低、直接面向农村,其职能不单纯是行政管理,技术服务也是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兼有设计、监理、施工、政府监督等多种职能,但一般不具备相应资质。
1.5设计施工不规范因陋就简意识浓小型水利工程立项很少组织可行性论证,工程建设常常不合理或不规范。国家或水利部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规范,但很多水利基层单位和个人并没有掌握并付诸实施。小型水利工程多以民办公助为主,建设资金较为紧张,存在能省则省、因陋就简的意识。基层水利技术人员由于缺乏足够的建筑学知识和艺术训练,往往只注重功能的需求而甚少涉及艺术和美观的需要,使得大部分水利建筑给人们的印象是粗老本重。
1.6监控措施不完善检测手段太落后多数基层水利部门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也没有行之有效的质量监控措施,有的甚至从思想意识上就根本没有这根弦,出现工程质量问题也就在所难免了。对小型工程施工质量的监控多停留在目测上,凭直观印象下结论,很少有先进的监测设备、仪器,更缺乏监测人才,在实施质量监控活动时没有强有力的说服力。
2水利工程问题的解决思路
鉴于基层水利部门的现状,短期内在县(区)内成立具有法人资格的水利设计、水利监理单位也有难度,但实行全面质量管理是大势所趋,不能含糊,小型水利工程也要参照国家有关规定做好全程质量监控工作。
2.1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先进的思想观念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水利事业的强大推动力,谁先解放思想,不等不靠,勇于开拓创新,谁就能抓信住机遇,迅速发展。当前,我国的改革开放已进入攻坚阶段和成熟时期,如果我们还抱着那些落后陈腐观念不放,势必错失发展良机。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各水管单位要按照有利于水利事业的发展,有利于经济效益的提高,有利于调动广大水利职工的积极性的标准,解放思想,换活脑筋,大胆进入市场,参与竞争,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借船出海、借智生财,在注重社会效益的同时,大力提高经济效益,使水利行业早脱贫,水利职工早致富。
2.2强化对工程管理的认识,切实加强工程管理。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因此,认真管好水利工程是管理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
2.3开发人力资源高度重视基层水利行业整体人力资源的开发。要有计划、按步骤地选拔人才去深造,以适应岗位需要和市场需求;鼓励职工在职学习,不断提高整体素质,使基层水利人力资源切实得到保值和增值。
对县(区)现有水利技术人员进行适当分工,明确每个人的业务主攻方向,尽早造就农田水利、水土保持、水资源管理、地质及地下水、水行政执法、财务管理等方面的行家里手,并能统揽全局,承担起相应的工作。同时,加强对乡镇水利技术人员的培训,并向其做好技术交底工作,使他们也能独当一面。
2.4加强质量教育建立保证体系“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要加强对全体水利职工质量意识和质量管理知识的培训,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的激励机制,积极开展群众性质量管理和合理化建议活动。国家兴建大中型水利工程前要组织专家审查论证,我们在小型工程立项时也应组织专家进行技术方案讨论,及时弥补设计中的不足,将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
2.5改进监控方法提高检测水平为了提高质量检测水平,需购置必要的检验、测试仪器和设备,对工程所用材料和施工质量进行全面检查或抽样检查。通过实测、实量、实敲、实弹等手段,获得准确、客观、公正的监控数据。该好就好,该孬就孬,增加质量监控的说服力和威慑力,减少或避免工程质量评价中的错误、纠纷和矛盾,减少“人情工程”、“关系工程”的弊端。
2.6进行科学管理确保永续利用要把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来对待,注重向管理要效益,扭转重建轻管的局面。建后形成的小型水利资产要及时移交给有关单位和个人,向他们颁发产权或使用权证书,采取专业管护、拍卖经营、个人承包等形式,以便形成切实有效、适合当地社会情况和不同工程类型的运行管护模式,使新老水利工程都进入良性运行轨道。
水利工程质量包括“安全、适用、经济、美观”四个方面,只有四者全优,才是真正的优质工程,小型水利工程也必须遵照执行。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纵向”即自始至终(全过程),“横向”即全面覆盖(大、中、小型),小型水利也不例外。
2.资产性质不清水利工程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既包含公益性的功能,又可进行经营开发,因此,将公益性资产与经营性的资产混为一谈,没有进行明确的划分成为水利经营管理中的一大问题。这样对于工程的经营管理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同时又不利于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对于水利事业的发展起到阻碍作用。
3.水利单位管理体制不顺水利单位经营管理体制上存在诸多问题,从组织形式来说,很多经营单位由于在运行和管理上效仿政府机关,因此具有很强的行政化倾向。从人事管理方面看,人才机关的配置是通过局机关进行的,具有计划性和指令性;在经费来源上,实行自收自支;在考核机制上,表现出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特点,缺乏积极性与活力。大多数的水管单位采用“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的旧有体制,长期以来不分权责,并且没有明确的运营和监管目标,其产权制度也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资产闲置,缺乏原有的生机与活力,使得公益性资产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经营性资产的发展也没有充足的动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对水利工程管理的有效性,同时阻碍了水利经济的发展。
4.运行机制不活在价格形成机制方面,水利工程的供水还没有正式进行价格管理,没有以补偿成本和合理利润为原则进行水价的核定,导致水利工程的水价不能根据成本的变化、市场的需求状况等来进行调整。水价一直采用单一的计价方式,水价在丰枯季节浮动、超定额累进加价等科学有效的方式没有得到合理实施,最终造成水价在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方面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内部机制管理方面,经济管理模式没有适时进行更新,管理制度粗放且不完善。在人事的任免以及收入分配等方面,没有采用科学的约束和激励机制,造成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不能充分发挥出来。
二、提升水利经营管理水平的措施
1.推进水利管理单位的改革进程水管单位是事业单位,在当前我国事业单位改革不断深化的进程中,水利管理部门也需要本着“高效、精简”的原则进一步推动自身的改革,撤销不合理的管理机构,对单位人员的编制进行严格的管理,同时单位需要依据自身改革的需求和实际工作的需要来进一步推动岗位聘用制度的实施,实行职工竞争上岗,并对职工的工作进行定期的考评,进而进一步提升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同时,在水管单位向着企业改变的进程中还需要进一步推动政企分离,建立起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同时还需要进一步推动以岗位工资为主的分配制度的多元化,进而进一步提升单位职工工作的积极性,提升水利管理单位管理水平。
2.积极推进水利工程管养分离在提升水利管理水平的进程中,实行水利工程的管理与维修养护工作的分离是极为重要的一步。在推进管养分离的进程中要分三个阶段进行:首先,在水利管理部门的内部进一步推动管理与养护维修两个部门在机构、经费以及人员上的分离;其次,进一步推动水利养护维修部门向着企业化的发展方向进行改造,进而进一步推动其与水利管理部门的分离;最后,在水利养护维修部门改制成为企业之后,水管单位通过招投标的方式来选择合适的水利养护维修企业,进而进一步推动水利养护维修工作走向市场化发展的进程。
3.搞活机制,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在推进水利管理水平提升的进程中,要进一步搞活水利管理的机制。首先,进一步推动水利管理单位的管理体制以及产权制度的改革,转变管理理念,理清产权关系;其次,进一步建立起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加强对于财务管理制度的建设,防范投资风险,在财务管理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对于财务会计信息的监管,提升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在资金管理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对现金流动在各个环节的监管;最后,水利管理单位要进一步推动岗位责任制的实施,尤其是在财务管理方面,要对财务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同时依据自身单位发展的实际需求来引进高水平的财务管理人才,从而进一步提升财务管理工作水平的提升进而带动水利管理单位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
4.加强水利管理行业的管理与政策研究目前,我国在水利管理与经营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在我国政府机构改革不断深化推进的进程中,要进一步加大对于水利管理行业的研究,对其职能与权力进行进一步的明确,同时建立起体系完善的专职机构来对水利管理工作进行具体的负责,进一步实现归口管理。此外,在提升水利管理水平的进程中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于水利政策的研究工作。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大水利管理工作与国民经济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充分认识到水利管理工作在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的巨大的推动作用;其次,要进一步加大对于水利工程投入与产出关系之间的研究;再者,要进一步加大对于水利管理法规与相关的经营管理政策的研究,进而通过有效地管理与政策方面的研究工作来进一步推动我国水利管理行业管理水平的提升。
城市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与世界各国相比,具有独自的特点。
1.滞后性。
统计资料表明,1990年,世界城市人口的比重,上等收入国家为71%,中等收入国家为60%,低收入国家为38%,而我国为26.4%。
2.反弹性。
五十年代末,我国城市人口比重曾一度达到19.7%,,相当于当时中下收入国家水平。六、七十年代我国一度强制性将城市人口输散到农村、将工业企业由沿海迁往内地,城市人口比重最低在1972年,减为17.1%。改革开放以后,人为的压制转为反弹。八十年代“返城风”、九十年代“民工潮”,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内地人口移向沿海,我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
3.迅猛性。
1949年,我国城市人口只有5700万,占总人口比例10.5%;1980年达到19.39%,30年间增长不到10个百分点;进入加速发展期后,仅用一半时间增长了约10个百分点,现已接近30%;预计到2020年,城市人口比例将上升到45%;在2050年前后,我国人口达到16亿时,城市人口比例可能达到60%。由于我国人口基数极大且越来越大,因此,目前我国城市化的进程,比其他所有国家都要迅猛得多。本世纪后50年间,我国城市人口从五千余万增长到三亿多;下世纪前50年间,如果城市人口比例从30%增加到60%,则城市人口总数将从三亿多增加到九亿多。据报道,目前我国已有1.5亿农民在城里打工,另有1.5亿农民在乡镇企业从事完全非农业的劳动,城市人口的扩张,已有相当庞大的后备军。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这些独有的特怔,使得当今全世界共同关注的“人口”、“资源”、“环境”、“灾害”等问题在我国表现得更为突出。其中,水对人类而言,既是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又是重要的环境要素、也是主要的致灾因子,矛盾激化尤为显著。
二、城市化引起的水危机
城市化是我国走向现代化强国的不可阻挡的大趋向。但是,在城市化过程中,围绕以城市为中心的供水、排水、水环境保护与防洪排涝问题日益突出,水灾害加剧、水资源紧缺、水环境恶化,议论多年的“水问题”,在某些地区已经孕发为“水的危机”,并呈全面加重的趋向。
1.水灾害加剧。
90年代以来,我国水灾损失急速增长,1994年突破1000亿元,1996年超过了2000亿元,其中水灾损失增长最快的是城市及快速城市化的地区。目前,我国600余座有防洪任务的城市中,80%防洪标准低于50年一遇,一些城市防洪标准达不到10年一遇,其中10%基本不设防。1994年柳州市3次受淹,梧州市4次受淹。其中,柳州市第一次受淹直接经济损失就达21亿元,占该市1993年国民收入的1/4。1998年武汉市军民严防死守,虽然确保了大堤的安全,但是7月21日一场暴雨,仍然造成了市区严重的内涝损失,大范围交通、电力、通讯系统的瘫痪,甚至还有人员伤亡。
2.水资源紧缺。
我国城市缺水现象自70年代以来逐年扩大。现有400多座城市供水不足,其中100多座城市严重缺水,年缺水量达58亿。许多大城市供水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对居民实行定时、定量、低压供水;消防设施由于水量不足、水压太低而无法实用;工厂被迫停产、学校被迫放假的事件时有报道。为了满足城市日益增加的用水需求,一些城市大量超采地下水,出现地下水位恶性下降、地面沉陷等严重现象;一些城市被迫采取长距离引水、跨流域调水的措施,虽然缓解了城市的困境,但也引出一系列环境问题。在严重缺水的城市,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
3.水环境恶化。
随着城市工业与居民生活污水排放量的增加,城市河道水质普遍恶化,部分河道与湖泊水体的污染已达到危害居民健康的程度。目前我国工业、城市污水总排放量为416亿m3,经过集中处理达标的只占23%,其余大都直接排入江河。全国90%以上的城市水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城市周边农村被迫利用污水进行农田灌溉和水产养殖,如天津市污灌面积达到240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30%以上,污灌作物有蔬菜、水稻、小麦、玉米等;污养面积发展迅速,近郊已达6.8万亩;年利用污水量,占市区排水总量的50%。由于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混合排放,污水处理率低,污水中含有大量有毒物质,自1986~1995年,累计排放镉约30吨,汞约4.7吨,砷约68吨,已引起农田土壤严重污染。太湖流域水质全面超标,1987年至1995年,重污染河长由22.1%增长到53.2%,太湖水质由中营养发展至富营养。黄河、海滦河、辽河、松花江等监测到50%以上河段的水质为IV~V级。淮河水污染事故一度震惊全国,虽经强化治理,问题依然严重。珠江水量大,但三角洲河网地区随着城市化的高速进展,水质已显著恶化。长江情况较好,但攀枝花至上海22个城市江段水质低于三类标准,岸边污染带长度500余km,1/5河流断面水质呈恶化趋势。与此同时,水的生态环境也在急剧恶化,举国上下,“救我湖泊、河流”的呼声高涨。
三、城市水危机的孕发机制
水旱灾害自古就有,水的污染虽然是工业化与经济发展的产物,但是在发达国家已经找到了解决的办法。何以在我国会孕发成水的危机呢?
城市化过程是人口向城市高度集中、城市面积持续向周边地区扩张与城市系统功能不断复杂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的运作机制、资产的结构形式、流域的地形地貌、江河的产汇流条件及水域的水质等等都在发生着显著变化。这种以人的生存与发展需求为导向,使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不断被打破的现象,具有两重性。
一方面,人为营造的城市,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与原有环境之间产生出大量新的矛盾,并且矛盾越来越复杂,解决矛盾的难度越来越大;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技术实力的增强,对自然演化规律认识的深入,以及人类自我约束能力的提高,又为改善城市环境,维护城市的正常发展,创造了条件。
以下仅以城市型水灾害及其与水资源、水环境的关系为例,加以说明。
1.城市型水灾害。
城市化过程中,城市洪涝的水文特性与成灾机制均发生着显著的变化。例如:?城市人口资产密度提高,同等淹没情况下,损失增加;城市面积扩张,新增市区过去为农业用地,防洪排涝标准较低,而洪涝风险较大;以往城外的行洪河道变成了市内的排水渠沟,加重了防洪负担;?城市空间立体开发,一旦洪涝发生,不仅各种地下设施易遭灭顶之灾,高层建筑由于交通、供水、供气、供电等系统的瘫痪,损失亦在所难免;ˉ城市资产类型复杂化,水灾之后,即使洪水退去,诸如计算机网络的破坏等所造成的损失不可估量,恢复更加困难;°城市对生命线系统的依赖性及其在经济贸易活动中的中枢作用加强;一旦遭受洪水袭击,损失影响范围远远超出受淹范围,间接损失甚至超过直接损失;±城市不透水面积增加,排水系统改善,径流系数加大,使河道洪峰流量成倍增加,洪峰出现时间提前,已有堤防的防洪标准相对降低;2由于城市气温高、空气中粉尘大,形成所谓城市雨岛效应,即出现市区暴雨的频率与强度高于周边地区的现象;3大规模城市扩张阶段,往往造成水土流失加剧,局部水系紊乱,河道与排水管网淤塞,人为导致城市防洪排涝能力下降;′城市防洪排涝的安全保障要求大为提高,而城市防洪排涝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的难度加大。由于这些变化与城市化的进程之间含有明显的相关关系,因此,除非同时增大治水的投入和力度,否则必然出现水灾损失急剧增长的恶性局面。
2.城市水灾害.
水资源与水环境问题之间的影响。对于城市河道、湖泊而言,水太多、太少、太脏,都发生在同一的水域中,都威胁同一的对象。在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下,形成了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例如:?由于城市河道水质污染严重,恶臭难忍,人们迁怒与河,干脆“活埋”了事,或以此作为与河争地的借口。由此引起城市雨洪调蓄能力下降,加重内涝发生的机率;一旦污水泛滥,对沿河居民危害更大。上海城市化过程中,大量河道正在消失。南汇区7年中填埋河道321条,全长越168km;解放初杨浦区有大小河流130多条,至今仅存26条。
1997年11号台风期间,虽然暴雨未停,由于内河水满为患,泵站被迫停机,使城市低洼地区出现路面集水盈尺的现象。地表水质恶化加剧水资源短缺,城市水源地建设成为棘手的问题,被迫更多依赖和超采地下水,加速地面沉降,不仅直接造成城市地下管线和建筑物的损毁,而且降低防洪排涝工程系统的能力,加剧水灾风险;沿海地带由于地下水位下降过低,引起大范围的海水内侵,导致更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洪水可以补充地下水源,增加水库蓄水量,是有利的一面;但是,由于城市需水量大,用水保证率高,许多过去为防洪和农业灌溉而建的水库被迫转为承担城市供水任务,为了预防汛期不来水,汛前往往舍不得滕出防洪库容,使得水库应急泄洪的风险大为增加,不仅削弱防汛的调控能力,甚至加剧水灾损失。
以上情况表明,城市型水问题的出现,在大规模城市化进程中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不同步加强城市水利建设,则水的问题必将日趋严重,甚至孕发为水的危机,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我国人口众多,对生存空间压力大,加之水资源短缺、降水量时空分布不均,是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国家。同时,我国又是发展中国家,经济与法制基础薄弱,在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容易出现投入不足,治理不利、水的危机不断加重的局面。
事实上,水太多、太少、太脏的问题,是相对而言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水问题的日趋严重,人的水患意识、节水意识、水环境保护意识开始增强,水问题综合治理的技术实力与经济实力也在增强,相应的法规体系与执法体系逐步健全,从根本上又为克服水的危机创造了条件。
四、城市水利的基本特点与发展方向
城市水问题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发达国家在各自经济的高速发展阶段都曾不同程度地遭遇过这一问题,并为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和巨额的治理费用。我国在城市化进程中水的危机带来的困难与挑战将更多更复杂。如果说,过去20年里,在我国城市人口比例上升10个百分点的情况下,为了解决城市的水问题,在相当程度上是以牺牲农村、牺牲环境为代价的话,那么,在今后20年里,我国城市人口比例再上升20个百分点,传统“有效”的办法何以为继?把握好城市水利的基本特点和发展方向,对于城市的管理者和决策者来说,也是把握城市兴衰存亡的大事情。
1.城市水利面临问题的长期性与复杂性。城市水问题的产生,是自然与社会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每一座城市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城市规模、结构、功能、政治经济地位以及城市发展阶段不同等等,决定了各个城市所面临的水问题的明显差异。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一方面水资源合理配置、水环境保护治理与水灾害防御控制的要求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多数城市由于对具有公益性质的城市水利基础研究不够,投入不足,社会上大量存在的过分追求局部与眼前利益的短期行为等还在使矛盾不断激化。从基本国情出发,我国绝大多数城市尚不具备短期内以高投入克服城市化进程中水危机的实力。因此,城市水利的发展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是抓好几个“形象工程”就可以解决问题的。对既是资源、又是环境要素、也是致灾因子的水来说,必须要统筹规划、综合治理,将发展与治理密切结合起来,将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水灾害防御与水环境治理一起纳入城市发展规划,建立相对稳定的、与城市经济发展按比例同步增长的投入机制,同时加强法制教育,尽力遏制城市发展引起水灾害与水污染风险加重的趋势。
2.城市水利统筹规划的超前性。城市水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因此城市水利在规划阶段就必须要考虑如何应对城市发展中水问题的演变趋向,如何满足城市未来发展的治水需求。目前国内城市水利规划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基础研究不够、预测手段不足,规划的依据往往是过去的不完整的资料,使得规划本身的合理性就缺乏保证,难以摆脱“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窘境。合理进行城市水利统筹规划的依据必须建立在科学预测的基础之上。近年来,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灾害与环境研究中心开发研制的城市洪涝灾害仿真技术已经先后应用于海口、深圳、广州、上海、天津、沈阳、哈尔滨等城市,并不断发展完善,进入了实用化的阶段。同时,城市水利信息管理与决策支持系统的建设也需要大力加强。
3.城市水利实施对策的综合性。城市区域综合治水包括两重含义。首先,治水措施的目标是综合性的。城市水源的保护、供排水系统的建设、城市河道湖泊的整治、城市污水处理与废水资源的重复利用、城市防洪体系建设与城市环境改善的结合等等,在解决水多、水少、水脏的问题上,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单一目标的措施,往往是既不经济,也不合理。其次,治水手段是综合性的。不仅需要形成完整配套的工程体系,而且需要将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只有综合运用工程、法律、行政、经济、教育、技术等手段,才可能达到城市水利的发展目的。例如随意往城市河道倾倒垃圾的恶习,污染水源、破坏环境、有碍行洪排涝,可是这种现象至今即使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中也屡见不鲜。因此,城市水利建设中,工程措施需要研究与投入,管理措施也同样需要研究与投入。
4.城市水利发展模式的开放性。常言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但是在城市地区,其实需要“八方水土养一方人”。因此,城市水利不能就城市论城市。城市水利规划,必需要与流域水利规划相协调,妥善处理好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以及城市与乡村的关系。城市水利需要牢牢树立大水利的观念,既要满足城市人口生存与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也要克服掠夺性的资源利用、以邻为壑以及导致区域内生态系统破坏的弊病,创造人与自然相协调的生存环境。同时,城市之间需要加强经验的交流,善于引进新观念、新技术。地方保护主义不利于城市水利的发展。
5.城市水利的风险特性与加强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在城市水利的发展中,建立风险管理机制是解决城市水危机的有效途径。在城市化过程中,我们不可能彻底根治水灾害,充分供应水资源及完全避免水污染,因此在城市发展中,必须要承担一定的风险,需要加强水的危机与风险的预测、评估、管理与应急对策等问题的研究;需要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制,兼顾局部与整体、眼前与长远的利益,避免人为加重风险;认真作好水的危机的应急预案,努力增强风险预测、监测、评价能力,增强分担风险和承担风险的能力等。
首先,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水利建设资金重点投向了大江大河的治理,对小型水利工程的投入相对减少。大部分小型水利工程已运行多年,老化、退化、失修严重,地方财政困难,无力拿出足够资金维修,传统的农村水利建设与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形式发展,使水利建设和管理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明显。表现在:一是权责不明,二是利益分配不均,三是没有树立起水是商品的概念。因此,只有进行管理体制改革,才能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管护工程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其次,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潮流中,市场意识逐渐渗透到水利行业中来,为民营水利的萌芽和发展创造了条件。第三,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一部分群众先富起来,完成了原始积累,使民营水利的发展在客观上具备了社会经济基础。随着改革不断深入,国家有关政策中明文规定,“鼓励和提倡社会法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及联户、个人,经水利部门批准,投资兴办水利工程。谁投资,谁建设,谁所有,谁管理,谁受益”。从而极大的刺激了民间资本深入到水利建设中来,极大地促进了民营水利的发展。
二、民营水利在水利建设中的作用
民营水利有利于积聚社会资本,缓解国家投入农田水利建设资金不足的矛盾,加快了水利发展的步伐。如邵阳县吸收民间资本办水利,成效明显。到去年底,该县共引入合同民营资本5120万元,真正形成了“社会办水利”的良好局面。
民营水利也有利于完善水利配套设施,解决水利死角,增加农村有效灌溉面积并提高水利建设投入效益。民间资本投入水利往往结合基地开发、养殖、生态等综合开发,经济效益明显。如北京邵成公司老板胡松山以50万元买断邵阳县岩口铺镇联合水库经营期50年。该水库在当地政府和业务主管部门的精心组织下,利用拍卖资金投入38.2万元对大坝做了彻底的防汛除险处理,整修了大坝内外坡,翻砌了卧管,维修了管理所,硬化渠道3.1公里,维修渠道1.7公里,渠道清淤8.2公里。目前业主已投入5.8万元资金用于放置鱼苗5.2万尾、鸭子580只、生猪270头。并计划投入1600万元租赁水库周边土地1200亩,建成一个集生态农业、生物农药、肉牛养殖、生态旅游水面开发等于一体的宝庆生态农庄。
民营水利还有利于降低农民用水成本,激发群众修建水利工程的积极性。一些地方过去灌溉水费没有统一标准,往往由干部说了算。现在私人修建了水塘水库,用水价格可以协商,水价普遍降低。民营水利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水利工程产权清晰,权责利统一,农民“一事一议”参与的水利工程真正能体现他们自己的意愿,这对于建立农村水利建设的长效投资机制具有积极的意义。
民营水利的发展,盘活了水利资产,促进了资产保值增值。工程拍卖后,国家或集体水利资产由物质形态变为货币形态,在盘活存量的同时,为新建工程提供了增量资金。以卖促建,以建促管,以管促用,循环往复,实现了资产的保值增值。据调查,该县国有、集体小型水利工程已改制2.83万处,占100%,
盘活资金1650万元。
三、民营水利在现阶段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从当前的实践看,民营水利的发展方向是值得充分肯定的,取得的效果十分显著,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发展不平衡。水利工程建设在确定了规划之后,还受认识水平和经济基础两种因素的制约。当前由于群众认识程度和经济条件各不相同,在投入建设的力度上有着明显的差别。二是一些地区民营水利业主业务技术素质不高,在工程维护建设当中缺乏科学,导致水利工程技术质量不高,存在安全隐患。三是有些地区在没有进行充分调查研究与论证的基础上,胡乱进行开发造成工程低标准重复建设,极大的浪费了水资源。四是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民营水利经营者在工程管理上尽管尽心尽责,但是由于文化层次不同,特别是缺乏专业的水利工程管理意识,管理水平低而不齐,工程的综合效益不能很好地发挥。五是国家及当地政府没有比较完善的推进民营水利发展的政策法规,致使民营水利业主的权益未能得到相应的保护。
四、发展民营水利的机制与政策
民营水利运作是一项极其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很多方面诸如投资激励政策、扶持政策、资本市场运作规范、投资者权益保障等都没有比较完整的政策法规,笔者就以下几个方面对发展民营水利的机制与政策提出一些浅显的看法。
(一)防洪工程建设标准低,国家虽然投资兴建了许多骨干防洪工程,但是大部分堤防是靠群众运动在历史残留堤上培高建成,在堤基、堤身上遗留隐患较多,遭遇大洪水时险象环生。同时大量设置蓄滞洪区,在其中生活的2000万人难以实现脱贫致富,蓄滞洪区使用的难度日益增加。
(二)农民自发兴建的低质量水利工程虽然发挥了一定的效益,但是遗留问题日益突出。在合作化运动、、以粮为纲、农业学大寨等政治运动中,全国农民每年冬春自发大兴水利。仅在期间就兴建大中型水库900多座,小型水库更是遍地开花。这些水利工程虽然没有花费国家太多投资,但是没有统一规划、缺少严格地勘测、设计和质量控制,因而病险工程较多。在80年以前,每年溃坝事故都在200座以上,最多年份超过700座,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将更加突出。
(三)我国农田灌溉面积已达8亿亩,但农民自发兴建的农田灌溉系统的水资源浪费十分严重。我国的农业灌溉系统除干渠外缺少量水和控制设备,取水随意性大,跑水或超额引水十分普遍。渠系的渗漏、田间蒸发等造成水资源的极大浪费。特别是由于田间灌溉方式不合理,许多干旱地区灌溉水量远远超过作物需水量,这种农田水利工程是低效工程。
(四)我国有机井372万眼,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在干旱缺水地区,机井成为地下水严重超采的祸首。由于机井所有者为个人或小集团,只要一合电闸就可以抽出水来,很难进行控制,在干旱季节,互相争水,井越打越深,越大越多,不利于水资源的统一管理。
(五)对于水系和地下水造成严重污染的各类污染源缺少监控手段。面对日益严重的污染流域管理部门无能为力。由于水资源污染加剧了供需矛盾,也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构成极大威胁。
(六)长期以来,水利规划只着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没有把生态效益列入规划主要内容。因此,由于水利工程建设而造成河道断流、湖泊萎缩、湿地消失、草场沙化、珍稀物种生存环境破坏等各种生态环境问题屡见不鲜。
(七)作为水利部门的职责,以建设水利工程满足社会对水资源需求为主要目标,而对于通过宣传引导合理消费水资源以及通过管理控制水资源的不合理消费方面苍白无力。
总结20世纪的水利建设经验,一是由于我们的观念上落后,水利建设仍停留在农业水利的阶段,对城市化过程中大城市对水利的新要求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对水利建设的新要求缺少认识;二是我们技术上落后,水资源的利用仍停留在低效阶段,水资源的浪费与水资源紧张并存;三是管理体制上落后,流域管理停留在水系管理的范围,对流域内各种不利于水系管理的不良人类活动无权管理,21世纪的水利建设要实现现代化必须解决观念、技术、体制三方面的问题。
观念上落后可以通过教育转变,技术落后可以通过科技进步提高,而管理体制的改变必须进行大刀阔斧的彻底改革。
2、水利建设必须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已被现代人所接受,为谋求全球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不仅要力求当代的发展,而且要做到不破坏后代人的发展条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在代际公平、地域公平基础上建立的人口、资源、环境、生态及经济的协调发展。
传统的水利建设理论没有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因此出现了许多问题,如黄河断流、华北大平原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淮河、辽河水系的严重污染等都已走入绝路,谈何可持续发展。21世纪的大水利建设必须高举可持续发展的大旗,把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为水利建设的核心理论,明确水利建设的发展方向。
(一)水利建设不仅要满足当代人对水资源的需求,也要满足后代人对水资源的需求。
水资源是一年一年不断循环的,人类在水的循环过程中如仅对其合理利用并不构成对后代人的影响。但是如果在利用过程中使水中的污染物不断积累,超出水域的自净能力;或者超采地下水,使地下水位逐年降低,以至于使地表水面及湿地面积减少、海水入侵等难以逆转的问题发生,就是损害了后代人对水资源利用的权利。试想,历经千万年留给我们的地下水和秀美山川我们有什么权利把它们用光和毁坏掉呢。从可持续发展的立场来看,我们不仅不能超量使用水资源,而且要尽快把过去超采的地下水资源加以补偿。对污染的河流、破坏的生态环境尽可能加以修复,当代人欠的账当代人来还,这是我们不能推辞的责任。
(二)地域上的公平发展要求水利建设的公平,不能为保障一个地域的发展而牺牲其他地域的发展权利。
“牺牲局部,保全大局”一直是水利规划中所提倡的,这种精神在的样板戏中被升华为“龙江精神”。这从经济角度或许是合理的,但是从人权及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它又是极不合理的。例如把2000万人生活的区域划定为蓄滞洪区,居民非自愿承担洪水风险,是为了保护下游的发展。同样为保护下游大城市而降低上游堤防防洪标准,为保护堤防一侧而降低另一侧堤防的防洪标准。就是说为了保护某些特定地区而损害了其它地区的发展权利,使富者更富,穷者更穷。目前所提出的《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条例》虽然对蓄滞洪区作出部分经济补偿,但远不能补偿该地区在发展潜力方面所受到的损失。
(三)可持续发展必须以流域为单元。
目前许多省、市都在制定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规划,但大多忽略了一个事实,即可持续发展必须以流域为基本单元。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是由各大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来完成,大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是由各支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来实现。在这样的前提下才有可能讨论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试想,上海市的可持续发展规划再好,如果太浦河和长江下游水质严重污染,怎么能保障上海市的可持续发展呢?流域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流域人口、资源、环境、生态、经济协调发展,它要求通过水利工程建设充分发挥水的资源功能、环境功能和生态功能,使流域的安全度、舒适度及富裕度都不断得到提高,这应当是21世纪我国大水利建设的目标。
(四)水利事业不仅仅是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支撑条件,而应当说是首要条件和根本条件。
在谈及水利事业在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时,流行的说法是:水利是可持续发展的支撑条件,这种说法不确切。因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条件极多,如每一种资源都可以说成是支撑条件,但是一种资源不足,可用其它资源代替。水则不成,它是不可替代的。而且水资源的利用方式对流域的土地开发、生态、环境、人口、经济都会产生重大影响。流域中生命四大要素是:阳光、空气、水、土壤,前两者不是稀缺性的,不会成为流域内可持续发展的障碍;而土壤及其分布条件是难以改变的,只有在流域内通过有限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才能实现水土平衡,不断地创造维持人类生存的最基本条件。可以说在流域内除了人为管理因素之外,对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主要方面,即人口、资源、环境、生态、经济都会产生影响的要素只有水和土地。而改变水的时空分布以实现水土平衡并满足人类的各种需要正是我们水利事业的目标。因此,我们应当让全社会都认识到:水利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和根本条件。
3、强化流域管理体制才能实现21世纪的水利发展目标
面对水利事业在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所面临的巨大挑战,要完成以流域为单位的国土综合整治,实现以流域为单元的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强化我国的流域管理机构。应当说,提出以流域为单元的可持续发展,意味着流域时代的来临。必须通过严格的流域管理,使举国上下都意识到流域是一种自然存在,只有实现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保障某一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流域管理机构应当对流域实施真正的管理,协调流域圈与行政圈、交通圈、经济圈之间的矛盾,把流域作为一个开放的巨系统进行科学管理。作为流域管理机构应当有权对流域内一切对水系造成不良后果的人类活动进行干预和制止,对于可能造成重大后果的建设项目应当有一票否决权。从根本上来说现在的流域管理机构充其量不过是水系管理机构,强化流域管理机构就是要把流域管理机构从目前的水系管理升华为真正的流域管理。其要点是:
(1)对流域的防洪管理应当从目前的防洪工程建设管理扩展为全流域的洪水风险管理
(2)以提高全流域国土安全度为管理目标
2泵站工程施工的精细化管理活动策略
(1)健全泵站工程施工的责任管理体系。在具体精细化泵站工程项目的施工责任管理活动时,首先要从泵站工程的实际情况入手,在进行综合化的施工安全评估检测以后,再逐步落实各阶段流程环节中的负责人,制定整体化的泵站施工管理体系,比如说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通过奖励处罚手段的设计来限制技术人员的施工操作,提高泵站施工项目领导者的模范带头作用。在健全管理体系时,在工程项目的准备阶段,要先熟悉掌握项目工程文件的设计流程,再到施工现场进行实地考察,对工程项目建设的质量要求,施工进度要求要做好备案记录管理,对工程项目的招标书进行审核,同时为健全规划好工程质量的管理体系,确保准备工作完成以后,再进入下一步的施工计划。在创建精细化的施工管理体系时,要让施工单位自上而下地树立起正确的施工管理责任意识,始终把工程质量放在首位,提高施工操作人员的责任安全意识,并且贯穿于施工操作的全过程。将管理活动和施工操作工人的工资相挂钩,提高绩效考核的效率水平,同时从工程项目的监管部门,生产部门,物质采购部门以及质量监控一体化部门着手,促进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合作,在实现水利工程项目全面化发展的过程中,加强对责任幅度的划分管理。在健全施工改造工程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上,一定要记得加强对施工安全问题的管理力度,千万不能一味地追求工程进度而忽视了对施工人员的安全管理,将责任落实到位,一旦哪一环节出现了施工安全问题,能有相应的安全管理部门来进行解决,为项目顺利实施提供了保障,减少了给工程项目发展日益造成的损失,使国家和人民的财产得到了保障,因而工程责任管理体系的构建,是泵站工程项目能够顺利实施的重要元素。(2)加强对施工现场的精细化施工监督与管理。在实际泵站工程施工过程中,为了加强对施工现场的精细化管理程度,需要相关从业的施工操作人员有着专业化的安装管理技术和技巧,要严格遵守《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的标准要求,对工程施工中的各种电气设备的运行进行了解和掌握,设计好施工现场安全防火,防灾防患措施,并且在日常的施工中,要定期的安全操作演练,对于不符合安全生产要求的项目及时加以改进。由于过去施工现场管理非常混乱,需要在泵站施工的过程中,对工程项目后期的预埋件进行提前预埋,把所有的预埋洞口进行缝合。在对现场操作技术进行施工管理时,要提高相应的监督和控制力度,对各种施工技术和设计指标进行监控,提高对改造工程设计方案的审批管理力度,在正式进行施工技术交底时,泵站工程所涉及到的相关工作人员必须认真仔细倾听,在具体落实施工项目之前,要对交底的施工图纸进行审批,进而分析工程改造项目的正确施工要求,在进行生产设备及机电电气设备安装时,应当特别注意对安装工艺的操作设计管理,必须要按照正确的安全操作流程进行施工,同时要安排施工现场相关的巡逻负责人员,对整套施工操作进行循环式的监督管理,减少操作工人违规行为的发生,使工程的改造设计项目得以顺利实施,能够及时监测到工程施工中出现的问题并加以解决,有效避免项目安全事故问题的产生,提高工人操作安全性。加强精细化施工管理理念的落实,通过工程施工项目中每一道操作工序的管理落实,从各生产环节入手,保证对工程项目中每一道工序的质量监测,可以有效地提高工程项目的生产效率和质量水平。(3)提高施工人员的专业化素质水平。而对泵站工程施工项目中的工作人员进行精细化的管理教育时,为了能够有效地提高施工管理人员的专业化素质水平,提高工程项目的整体质量和施工效率,一定要对工程中的工作人员进行身份审核,这一点非常重要。所谓身份审核就是要保证进入工程施工现场必须的人员要经过专业化素质培训,必须保证一人一卡原则,持卡入内,这不仅关乎工程项目的安全生产问题,同时能保证工程项目的质量。在对施工操作以及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化的职业技能培训时,要对他们进行职业化的道德素质培训,让施工管理人员都能够明白正确的施工操作规范,从道德和理智上控制自己不去做偷工减料、中饱私囊和之类的事情,提高施工管理人员的安全施工意识和责任感。在执行安全规范守则的过程中,加强对精细化管理策略的思考,不断创新并改进新的施工技术和操作流程,积极开展文明施工大会制度,每月定期对施工进度进行总结,特别是对一些重点难点工作问题进行讨论和解决,采用施工小组及各部门评比的方式,作阶段性的文明工作总结,每周都要召开一次例会,将本周的施工工作安排进行下达,传递上级领导的会议工作精神,对上一阶段的施工情况进行汇报。在对泵站工程施工中操作工人的精细化培训和管理时,还要完善对工人操作的具体安排,设计科学的、合理的工作计划表,注意合理安排施工人员的作息时间,不要安排超出身体负荷的过量工作。坚决杜绝在施工操作前喝酒的行为,要让施工人员时刻保持清醒和理智的头脑,来面对泵站工程项目中的各种问题,在施工的过程中,对于同一工种的操作人员要进行统一的着装管理,这样可以一眼就了解到施工现场的操作情况,便于监督人员的操作管理。还可以组织工程内部的技术性比赛活动,提高工人参与的积极性和热情,提高他们的专业化技能操作水平。
3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我们国家对水利工程项目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在水利泵站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必须要实行精细化的管理策略,从水利泵站工程施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角度入手,健全施工管理体系,加强施工现场的精细化监督与管理,提高施工人员的专业素质,从而保证水利工程顺利地开展下去。
作者:李旋 单位:湖南华纬水电工程公司
参考文献
[1]张延飞.浅谈建筑工程施工精细化施工管理[J].江西建材,2015,(24):299+301.
[2]胡文.水利工程施工的精细化施工管理对策[J].江西建材,2016,(05):130-131.
大部分水利工程在20世纪50—70年代通过群众运动的方式建成的,加之受当时技术、资金条件的限制,普遍存在标准低、质量差、管理设施不配套等问题。经过几十年的运行,水利工程老化失修严重。近几年虽然国家加大了对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通过对老工程的加固除险和更新改造,大大改善了运行环境和管理条件。大多水利工程仍存在工程隐患,不仅影响工程效益的正常发挥,还威胁着下游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1.2管理队伍整体素质差,管理技术含量低
大部分水利工程位于偏远地区,环境恶劣,交通不畅,职工构成有相当部分是当地农民工,或就地安排的子女,队伍不断膨胀,整体年龄偏大,文化素质偏低,低效人力资本过剩,根本无法实行水资源和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无法满足工程管理和安全运行的基本需求。
2加强水利工程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基于以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6点对策和建议:
2.1强化水利工程管理理念
管理好水利工程是发挥水利工程正常效益的关键。对水利工程而言应该树立三分建,七分管,建设是基础,管理是关键,使用是目的管理理念。为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和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21号文件的精神,保障水资源的有效利用,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要树立新的管理理念,加强水利工程管理,确保水利工程效益的发挥。
2.2理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积极做好新一轮水管体制改革。强化公益性,规范准公益性,放活经营性。落实由自治区财政承担的区直水管单位公益性“两费”和南疆三地州及国家级贫困县公益性人员经费。落实由各级财政承担的水利工程公益性维修养护经费。各级水管单位要按照政事分开、政企分开原则,应将管理和养护分离开来,建立专业化养护队伍,提高水利工程养护水平,降低水利工程运行的成本,提高管理效率。
2.3完善水价形成机制
水价改革是水利工程良性运行的基础,要高位推动,形成区、地、县三级联动机制。合理确定灌溉定额,实行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全面推行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行水管单位加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的管理模式,完善水管单位计量设施,全面推行终端水价制度,合理确定末级渠系水价,确保末级渠系水费全额用于末级供水的管护。继续完善“水量、水价、水费”三公开制度,提高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
2.4加强队伍现代化建设工作
全面提高基层水利干部职工的思想水平和业务能力,加大各类水利人才的引进、培养和选拔力度,完善人才流动和激励机制,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开拓创新、敢于吃苦、勇于奉献、敢于担当的水利人才队伍。加强水利技术人才的继续教育,强化管理队伍的技术培训,制定好激励机制,真正调动管理队伍的积极性。
2.5提高水利工程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建立完善水利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防汛抗旱决策指挥系统,基本实现防汛抗旱决策指挥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要建设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等。要建立健全水利基础数据库和综合性数据库和信息平台,覆盖水文、水资源、河湖、水工程等,为水利建设和管理提供支持,为水利服务社会、提供现代公共服务创造条件。
2.6积极推进水利工程管理考核工作
依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水利工程管理考核办法》积极开展水利工程管理考核工作。深入分析研究该区水利工程管理工作的不足之处,通过工程管理考核,规范水利工程管理行为,维护水利工程的完整性。提高水利工程的标准化管理水平,从而提升水利单位整体形象,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综合效益。
信息交换标准主要有信息表示标准、信息分类编码、传输协议等等。信息表示标准一般包括名词标准、度量标准、制图标准、图式符号标准等,用以规范信息表示方法,避免不同的人描述同一信息时使用不同的表示方法,造成混乱。
信息分类编码标准是进行信息交换和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重要前提,是实现管理工作现代化的必要条件,是信息标准化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信息分类必须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可扩展性、兼容性、综合实用性等原则。
信息分类编码是为了保证信息交换惟一性的必要手段,是根据信息内容的属性或特征,将信息按一定的原则和方法进行区分和归类,并建立排列顺序规则,以便管理和使用信息。
二、中国河流名称代码在水利信息化中的地位
根据信息分类编码科学性的要求,要选取分类对象的最稳定的本质属性或特征作为分类的基础和依据。分析水利信息,基本与水和水利工程有关。降雨产流,依地形流动,沿山谷汇聚成河流、湖泊,支流汇入干流,形成河系,层层汇聚,最终汇入海洋。陆地地形决定了水系的形状和特点。堤防、水库、水闸、蓄滞洪区、圩垸、灌区等等水利工程根据水系特点进行规划、设计、建设、管理。这些水利工程围绕水系形成工程体系,在调度运用中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在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水土保持等许多项水利工作的多数内容也是因水系而相互区分,依水系而联系的。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设立,水利工程的调度运用等等又都是基于水利工程体系的。因此,水利管理信息是水利工程属性和工程管理属性的集合,这些信息之间存在着体现水系特征的相关性,并且这种相关性是稳定的,持久的。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大部分水利信息的“最稳定的本质属性或特征”是其关联的水系。因此,大部分水利专业信息以水系关系分类,排列顺序是恰当而有效的。
还有一种分类,以水利工程所在行政区划作为分类、排列顺序的依据。这种方法对某些水利工程的分类,排列顺序是有效的。例如,海堤编码就要以行政区划作为其“最稳定的本质属性或特征”进行分类,排列顺序。但是对于大多数水利工程而言,按行政区进行分类编码可能给一些跨行政区的大型工程造成困难。并且,水利工程之间的关联关系无法体现,水利管理信息的内在联系被淡化,在设计数据库时还要再建立一套水利工程所在河流关系的索引,人为地增加了麻烦。
上述层层依存关系决定了河流名称代码在水利信息交换代码体系中的基础地位。在《水利工程基础信息代码编制规则》SL213-1998中规定了河流名称代码的编制规则,在河流名称代码的基础之上,派生了其他水利工程的代码规则。
目前,《中国河流名称代码》SL249-99已获批准,同时《中国水库名称代码》《中国水闸名称代码》《中国蓄滞洪区代码》等系列标准也获批准,《中国堤防堤段代码》《中国海堤代码》等正在编写过程中;治河工程代码、跨河建筑物代码、穿堤建筑物代码等行业标准也在筹备编制过程中。这十几个工程编码形成一个行业标准系列,可供水利工程管理、工程建设施工、规划设计、防洪抗旱、水土保持、农田水利、水力发电、水资源管理、水文等水利行业的信息交换使用。其中《中国河流名称代码》不仅在水利系统信息化工作中意义重大,对农业、林业、交通运输、旅游、气象、环境保护、测绘等行业的信息管理和共享都有重要的使用价值,是国家的基础信息编码之一。
三、河流名称代码的编制规则和内容
《中国河流名称代码》按照“流域面积大于1000km2,以及大型和重要中型水库、水闸等工程所在河流”的收录标准,共收入2698条河流的名称。
按照《水利工程基础信息代码编制规则》,河流名称代码共8位,阿拉伯数字和拉丁字母混合使用(为了避免印刷符号的相近混淆I、O、Z舍弃):
X1X2X3X4X5X6X7X8
第一位X1为标识符,第八位X8为属性位,中间6位X2、X3、X4、X5、X6、X7是有效编码位。标识符X1表示河流名称代码时取值为A。属性位X8,取值0~9,表示河流类别:0-入海,1-国际河流,2-内陆河流,3-主要运河,4-一般运河或主干渠道,5-一般渠道,6-汇入上一级河流,9-其他。
有效编码位X2、X3、X4、X5、X6、X7采用线分类法,按照水系的汇流关系分层次使用,具体规定如下:
X2取值A~K,表示10个流域:A-黑龙江流域,B-辽河流域,C-海河流域,D-黄河流域,E-淮河流域,F-长江流域,G-浙闽台诸河,H-珠江流域,J-广西云南新疆诸国际河流,K-内流区河流,覆盖了全国所有河流。
X3取值A~M,表示二级流域或水系。具体将10个流域细分为63个水系,其中,内流区化为12个水系。
X4、X5两位用于表示各水系的干流及一级支流,其中00~09用于干流分段的编码使用,10开始的两位符号标是个水系的一级支流的编码。其中一级支流最多的长江干流水系编码的一级支流有111条。
X6、X7两位用于表示各水系的二级支流或二级以下支流。为了增加有效编码的信息量,具体规定为,X6表示各水系的二级支流,X7表示各水系的二级以下支流。
例如,黄河干流为一段,编码为ADA00000长江干流为四段沱沱河AFA00006、通天河AFA01006、金沙江AFA02006、长江AFA03000。岷江(干流)编码为AFC00006,其中A位为标识符,F表示长江流域,C表示岷江水系,6表示汇入长江干流,中间4个0表示干流。岷江的一级支流大渡河编码为AFC17006,二级支流小金川编码为AFC17806,三级支流达维河编码为AFC17816。
根据《标准化工作导则-信息分类编码的基本原则和方法(GB)7027》的要求,为保证河流名称代码的科学性、系统性、惟一性、层次性和可扩展性,制定了尊重客观、尊重习惯称谓,只编码不修改(名称)的原则;还规定了先上游、后下游、先左岸、后右岸的排序原则;按河流的汇入关系作为河流的归属原则,形成完整的编码体系。按照“流域面积大于1000km2,以及大型和重要中型水库、水闸等工程所在河流”的收录标准做到无矛盾、无遗漏,任何一条符合条件、应该编码的河流,就可以根据编码规则惟一确定其编码。例如,松滋河、虎渡河、藕池河、调弦河4条著名的沟通长江干流和洞庭湖的水道,按照汇入关系,作为洞庭湖水系的一级支流编码,不归入长江干流水系。
自1995年以来,我县先后在梅江、丹凤、青杠等19个缺水易旱乡镇较大规模地修建微型水利工程5815口,总蓄水能力达165万m3,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0.64万亩,解决人畜饮水困难6400人和4200头,受益村社达186个和757个。微型水利工程的建成,既消除了缺水易旱地区社员“靠天吃饭,久旱缺水”的后顾之忧,也为山区人民脱贫致富开辟了有效途径。正如山区人民说的“微型水利工程是党和政府为老百姓办的一项德政工程,我们打心眼里感谢党和政府”。
二、经验
1.广泛宣传,积极动员
微型水利是近年来重庆市政府拨专款补助的一项重点工程,它直接关系到缺水易旱地区的人畜饮水、抗旱灌溉、发展多种经济的大事。为了搞好这项工程,我们根据重庆市水利局的文件精神,把任务分解到缺水易旱乡镇。各乡镇再分解到村社、农户。1996年,我局编印了“微型水利工程建设要点”,分发到农户手中,广泛宣传兴建微型水利工程的好处及市、县、乡镇补助政策,对蓄水深度、蓄水量、工程质量及安全设施等作了严格要求。各乡镇还多次召开三干会,积极动员,广泛宣传,使广大社员认识到,只有增强群众自办小微型水利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大力发展微型水利,才能彻底改变干旱制约缺水易旱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被动局面。
2.合理规划,注重效益
在规划微型水利工程时,既要考虑到人畜饮水、农业灌溉的需要,又要注重发展庭院经济。因此,必须集中成片规划,且尽量靠近农户住处,以便养鱼、养鸭、浇灌果树等。在建设工程时,我们及时派技术人员到各村社,严把质量关,确保多收水、多灌溉、不垮塌、不漏水,加强行人安全工作。
3.成立班子,时常检查
县局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分管水利工作的副局长为副组长的微型水利工程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在管理科、水电工程质量监督站抽出2名工程技术人员配合有关乡镇检查微型水利工程的建设进度,施工质量等,并开展技术咨询服务。有关乡镇也明确了该项工程的分管领导、农办主任、水保站负责人及水利员进行规划、检查、考核,确保了微型水利工程建设的正常开展。
4.建立档案,强化管理
各乡镇的微型水利工程建设任务完成后,县农机水电局组织技术人员进行验收。对蓄水深度、蓄水量、安全设施、施工质量等工作进行综合评价,符合要求的微型水利工程,逐口造册登记,建立档案,加强管理,并将每年的新建和维修改造纳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计划,严格考核,奖惩兑现。各乡镇也把微型水利工程的兴建纳入分管领导、驻村干部、水保站负责人、水利员、村干部的年度考核。
三、效益调查
农民在发展微型水利的过程中,尝到了甜头,干劲十足,一传十,十传百,有力地推动了该项工作的开展。最近,我局组织人员对梅江、丹凤、青杠等9个乡镇进行了微型水利工程效益调查。如梅江乡楠木村7社罗广才于1995年新建了一口500m3的蓄水池。去年干旱时,灌溉了自家的稻田1.2亩,还利用蓄水池养了45只鸭,浇灌果树共增加收入近千元。我们来到他家调查时,老罗深有感触地说:去年,要不是这口蓄水池,干旱时,我们家5口人和几头猪、羊的用水还要到几公里外的山下去挑,更谈不上喂鸭、浇灌果树了,发展微型水利确实是山区人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