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课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6 17:43:1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小学信息技术课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小学信息技术课论文

篇1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教师遵循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在所规定的教学时间内,能够合理运用教材,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策略,创造和谐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学习,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协作互助,让学生在获取信息技术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创新性地使用信息技术的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教学。

要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需要我们熟悉教材,充分了解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准确把握好教学目标,确定好教学的重难点。

一、了解课程标准,熟悉教材,为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打好基础

任课教师对教材的教学要求,教材的编排意图,新旧知识的关联、迁移程度,内容的重难点都要了如指掌,吃透各知识点在单元、章节乃至整册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这样,教师就能胸有成竹、融会贯通地教授相关知识技能。

我们使用的《信息技术》教材注重以情境引入,如“小雷哥哥带领椰妹学习”几乎贯通了全部课程的学习。它以问题导入,用任务驱动的方式将信息技术的学习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密切联系起来等等。所以,作为信息技术科任教师,我们要善于运用教材,深入领会教材精神,在课堂的教学设计上,我们要做到不光让学生学完课本知识,更要让他们懂得知识,运用知识。

二、了解学生,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做到因材施教

分析学生的年龄特征、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记忆力、注意力、理解能力、学习态度,了解各起点不同的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我们在设计作业或任务时要有难易不同程度或同一任务对各层次同学设不同要求。比如五年级下册学习制作幻灯片中,有的学生打字速度比较快,老师可以在他们完成课本操作内容的基础上,为他们设计一两张新幻灯片给他们操作,也可以让他们自己想象、创造性地自己设计幻灯片来制作,而打字慢的同学他只要完成课本内容就好了。此外,教师再联系教材,确定好整体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然后通过找出学生间的差距,设定不同层次的目标任务,注意保护好学困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并正确引导、鼓励其追赶上学“快”生。

三、精彩、合适的教学设计,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精彩的课堂导入能让课堂锦上添花。课堂一开始的3~5分钟是整堂课的重要时机。老师要善于将课堂的导入做到科学性、艺术性、趣味性,这样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课堂教学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篇2

1、帮助学生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知识,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2、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一些基本常识,初步学会计算机的一般使用方法。

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养成爱护机器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等良好习惯。

这样看来小学计算机教学的重点应注重让学生通过计算机课的学习,掌握具有一般性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基本操作技巧以及能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所以我认为其落脚点是重视基础知识,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等基础学力的培养。

从平时的教学中我得出这样一种结论,我认为计算机教学要从学生兴趣入手,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入手。而学生的兴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玩游戏;学生特别喜欢玩电脑游戏,老师们就要给电脑装一些练习字法的游戏,另外再装一些练习鼠标的游戏,如:WINDOWS98自带的纸牌、扫雷等,这些游戏既能满足学生的爱好、兴趣,又能开发学生的智力,更能培养学生操作电脑的基本技能,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呢?还有,我校所用的《金山打字通》效果都很好。

2、学生喜欢利用电脑绘画;绘画比较容易学习,让学生从比较容易的学起,而且是从兴趣方面击起他们的求智欲,这是一种把兴趣和学习结合的一种好方法。而且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还能培养他们美的情操!

3、学生喜欢上网;在网络发展的今天,上网成为一种时尚,网吧随处可见,只要家里有电脑的,只要电脑具有上网功能的,家里一般都上网了,所以,学生在校外已经接触到了网络,从中已经了解除到了网络的昧力,他们在校内同样渴望上网,所以网络教学同样是小学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这还要求我们教师在教的同时正确引导学生利用网络为己所用。

4、学生喜欢听故事;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适当地补充计算机史、计算机人物,计算机界的大事,对学生来,比较的新鲜、有趣,又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非常大的帮助作用。如:在介绍WPS的时候,我们可以拿WPS与WORD相比,分别介绍他们的发明人,求伯君和比尔。盖茨,从WPS艰难的成长历程中,让学生了解到一个优秀的国产软件的开发所投入的大量时间、精力,财力。,既增强了学生正版软件意识,又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介绍微软时,介绍比尔。盖茨的求学经历,和现在的钱财、学生听这样的故事一般都非常感兴趣,你在故事中就可以顺便介绍了世界首富的微软公司的全线产品(从DOS到WINDOWS,还有OFFICE系列等)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很快就接受了。

5、字处理对学生来说则是实际生活中所需要的,学校在绘画中,在画中插入艺术字,在上网时给网友、同学发电子邮件,网上聊天这都要用到文字输入与文字处理,我想将来对学生布置的作业或许可以考虑用电子邮件形式来完成。

篇3

教师对信息技术的不了解等原因,造成了大多数的数学教师即使在使用信息技术的时候,也是不太注意信息技术的使用,所以只是将黑板上的板书搬到多媒体屏幕上,讲解的时候还是像平时一样讲解,没有充分的和学生进行交流,没有将信息技术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此外,学校的机房软硬件也没有得到及时更新,有的学校还会出现计算机的数量远远少于学生的数量,常常是两个学生共用一台计算机,减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会造成学生争吵现象。

1.2信息技术课程在应用中没有采取合理的手段

在信息技术的上机课程中,教师常常偏重于讲解,不太重视学生的自主动手能力,而且在知识讲解过程中,比较乏味,让学生没有兴趣听讲;而且有些学生在课堂上只顾自己操作,常常忽略教师的讲解,一旦教师要求学生动手操作的时候,他们又不知道该怎样做了;学生在学习相关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后,不能有效的运用其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知识迁移能力较差。

2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有效教学策略

2.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特别是小学生。介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其心理特征,让他们的做事和学习更多的是以兴趣作为出发点。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和生活、学习息息相关的学科,如果将生活中常见元素引入教学中,将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参与学习的兴趣。同时还因为教学内容比较贴近日常生活,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所以可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并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的欲望,也有利于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遇到的问题。

2.2让课堂教学更生动,更趣味

除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外,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还应该具备生动有趣的特点,这样在教学中比较吸引学生的上课注意力,保持好奇心去探索相关信息技术知识的技能。教师应该在设置课堂上做一些努力,将课堂教学变得更生动、更趣味,让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得到一种相互平等的互动空间,扫除交流障碍。而且对于小学生来说,有趣、生动的教学课堂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激发学生积极学习的热情,能很好地体现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改变信息技术课程那种传统沉闷无趣的教学氛围,有效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

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先从一些简单的小游戏、小操作入手,为学生创建一个合理的教学情景,让课堂教学生动起来。比如说,在学生学习使用鼠标和键盘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有趣的绘图软件,让学生熟练掌握鼠标单击、双击和拖动等的简单基本操作,这样就能让学生在进行有趣绘图的同时掌握好信息技术的一些基本技能。教师通过对教学课程的精心设计,让学生在趣味的课堂氛围中积极主动的学习到相关课堂知识,以此达到信息技术课程有效教学的目的。

2.3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从信息技术教学大纲中可以看出,教师在传授相关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的时候是将典型的任务作为主要目标,就是将课堂中的信息技术的知识贯穿在一些情景和任务里面,让学生在了解任务和情景的情况下,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或者和同学一起找到相关解决方法,在寻找和探究问题的过程中,熟练掌握课堂知识。教师还可以通过利用小学生的模仿特点,让学生从最初对教师的简单模仿,逐渐转变为一边学习一边创作的学习模式,让学生不仅感受到学习和探索过程中的乐趣,还能帮助学生在实践动手过程中收到成功的喜悦。

比如在教学生使用PPT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下载一些有趣的、精美的PPT文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有一种想要亲手制作的愿望,然后为学生讲解其中一个简单的例子,接着布置一个制作精美PPT的任务,为学生留空余的时间让他们自由发挥和想象,制作出自己特有的PPT,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掌握住课堂新知识,并且激发学生对其探索的愿望,驱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从而进一步实现信息技术课程有效教育的目的。

篇4

小学科学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首先要使学生对科学产生兴趣,并使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很多,但运用信息技术整合教育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因为运用了信息技术的课堂,是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动静结合、生动活泼的课堂,符合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笔者特意为三年级设计的《美丽的大自然》一课,是小学生学习和研究科学启蒙的第一课,也可以说是小学阶段全部科学课的绪论课。它将指导学生认识什么是大自然,涵盖了科学课所要学习研究的内容和学习方法。同时,它还要唤起学生对大自然中各种事物的关注,使他们产生学习和研究的欲望,进而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了让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获得感性认识,体验成功的快乐,营造愉快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根据学生的可接受性,笔者运用信息技术,设计了“一看二做”的教学过程。一看就是观看有关大自然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认识大自然的一些物体和现象。二做就是做实验,笔者先演示了两个有趣的小实验——“小喷泉”和“水往高处走”,再让学生动手做。学生在观看视频时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在动手做实验时,享受到了成功的快乐。此时,学生的兴趣得到了激发,笔者再告诉他们:从今天开始,我们开始学习科学这门课,科学课很有趣,它就是专门研究大自然的。

2.运用信息技术,丰富课堂教学

小学科学书本中有的课文内容很抽象,仅凭教师的讲述,学生即使当时学了知识,也只是一知半解,并没真正理解、掌握,更谈不上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而运用信息技术,却可以丰富课堂教学。例如,笔者在教授《探索宇宙》一课时,发现学生由于年龄尚小,对宇宙中的许多现象难以理解。因此,在课堂上,笔者先让学生观看有关视频,借此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而后又将实验和投影结合,让学生看到“银河系”的状态。笔者在圆形透明的水槽中装了一些水,在水中撒上泡沫代表银河系的星系,把它放在实物投影仪上让学生观察。学生从水槽的侧面看水面是平的,屏幕上的正投影也没有形成旋涡。当笔者用玻璃棒绕中心快速搅动水槽中的水时,水中的泡沫一起绕中心快速旋转起来,从水槽侧面看到水面中间向下凹形成锅底状,屏幕上的投影也形成了旋涡状。这样的观察是比较真实有效的,使学生有机会看到了平常难以观察到的自然现象,丰富了课堂教学。

3.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暗箱”问题

小学科学课中,有许多知识属于“暗箱”课,如《人的消化系统》《人的血液循环》《植物怎样“喝水”》等。这些课文要求学生了解人体的生理知识,知道人体内部的生理变化,理解植物体内的变化等,要达到这些要求空洞的讲解往往难以达成教学目标。而借助信息技术,可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很好地解决“暗箱”课的问题。例如,《人的血液循环》一课,是典型的“暗箱”课,学生从外部无法观察到人的血液循环。于是,笔者就借助视频让学生亲眼看到了人的血液循环,学生有了感性认识后教师再讲解,学生便能轻松掌握相关知识,解决了“暗箱”中的难题。又如,在《植物怎样“喝水”》一课中,水分代谢是植物内部的运动变化,既看不到也摸不着,要学生掌握水分代谢的全过程,仅靠做三个实验是不能说明全部问题的,因此,教师有必要为学生建立一个发展想象的空间框架,把植物用根吸收水分、用导管运输水分、用气孔排出水分三方面的知识统一在一个有机的整体中去掌握。为了解决这个“暗箱”问题,笔者设计了一个动画,让学生在动画演示的过程中了解植物用根吸收水分、用导管运输水分、用气孔排出水分的完整过程,把部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完整化,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

4.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例如,《溶解》一课,要求学生通过做实验,把所观察到的现象经过思维加工准确地运用语言表达出来。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笔者先让学生做“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的实验,让学生感知、认识并理解溶解现象。然后,笔者把这个实验利用投影仪展示出来,让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通过观察,学生发现放入水中的高锰酸钾颗粒慢慢变小,最后消失得无影无踪,水槽中的水却慢慢变红了。由于学生亲自动手做了这个实验,再用投影形式强化认知,大家都能说出什么叫溶解。把一个实验具体到细节的放大,容易使描述更清晰,深化了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同时也让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了培养。

二、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应注意的问题

1.找准结合点

找到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最佳结合点,是有效利用好信息技术的关键。课堂上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教学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一个教学片段、一个具体事例,甚至可以是解决一个知识点、一个具体问题,这样的简单课件也同样是一个好课件。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中,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是很重要的,信息技术是辅助教学的一种工具,要用得恰到好处,要与传统教学取长补短、交相辉映。

2.体现主体性

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整合要注意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当前,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整合的辅助教学几乎都是在教师的控制下进行的,常常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因此,教师在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整合的过程中,可根据教学的内容设计一定量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场景和一些趣味练习及智力游戏等。例如,在《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中,教师在设计课件时可以设置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两个朋友在玩乒乓球,不慎将乒乓球掉入了一个很深的洞中。随后,出示一个问题:同学们能不能想个办法将乒乓球取出来。学生在这种情境下充分讨论,教师在热烈的讨论中顺势导入新课。这样的设计,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探究活动得到了充分的促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篇5

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信息技术不仅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以及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操作、浏览等工具,更重要的是信息技术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生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而且提高了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那我们又如何来整合呢?一方面,在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师指导小组中安排一个信息技术教师,作为学生的信息技术顾问。当学生或是教师有技术上的问题时,信息技术教师要进行适当的培训。另一方面,在信息技术课上设计了专题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会应用技术来学习的方法与策略。主题化教学时,学生在一种学习资源环境下的教学,如果缺少知识资源,教师较难达成预计要实施的目标,自主学习更是不会达到。那么,可以制作一些关于这些主题学习活动的网站,让信息技术性和文化性紧密地结合,在信息技术课中构建一种学习的环境。所以,多媒体教学光盘我们也要充分利用上,为学生创设一个“有声有色”的学习环境。特别是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课堂教学的多媒体化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从教材的使用者到教材的开发者

新课程观认为,教师与学生才是真正课程的开发者、实践者、实施者。教材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生与教师开展各项学习活动的重要载体,所以教师要对教材的内容、价值取向等有准确的定位,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在新的课程观的引导下,教师与学生对现有的教材,做出有效的处理。以互动生成的先进理念挑战教材,发挥教材的“特殊功能”。很多信息技术教师把这门课程同于数学、语文等的学科看待,教学目的实施、教学方法以及考试模式都很大程度上受这些学科的影响。所以有时会感到索然无味、枯燥。目前,有的省市的教材还很单一,条件好的学校甚至已经从一年级就开设信息技术课,这给我们教师提出了很大的挑战,要求我们能够创新地使用好这些教材,让各个年龄段的学生都能够学有所得。小学信息技术有很多的内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画图、文字处理、网络基础知识等,在教材的编写体系上,这几个模块是相互独立的,而且教学顺序也有严格的要求。但实际情况是,如果我们教师按部就班、照本宣科的话,学生肯定会丧失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我认为,可以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水平,打破各模块之间的界限,但每个模块要有所侧重,只要学生能够乐意接受。例如,教学“文字处理”时,我把上网的一些基本操作教给学生,从而为学习后面的内容提供方便。目前,把信息技术教育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部分,我们如何在这样的新标准下进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我认为,要强调信息技术的学习在于应用,充分考虑信息救赎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与学生生活实践的整合,特别是在综合实践中的应用。在整合成风的今天,信息技术掺杂了太多的元素在里面。因此,信息技术的“本”,到底是什么?“本”还应落在交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操作技能,并能用这些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信息技术的知识上。

篇6

信息技术课在小学课程中是一门深受学生喜爱的课程,这是因为小学生除了具有好动、好奇之外,还因为信息技术课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学习知识、动手操作、亲近人文、体验学习过程和乐趣的特点。但许多信息技术任课老师也深深地感到:要上信息技术课不难,但要真正地完成好每一节课的教学任务,那就不是件简单、容易的事了,一个问题一出来,学生往往是先试一番,之后就糊弄起来,最后是置之不理。也就是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如果是遇到原有知识经验与新接受知识不相适应,就会产生心理压力,最后会采用逃避或应付了之的方法,此时如何把课上的问题进行设计,让学生真正把知识掌握到手,是每位信息老师最难实施的,也是必需掌握的一大关键。

一、由浅入深,连贯突破

信息技术课由于受到空间及设备的影响,对于学生课后任务完成情况,教师最头疼的是顾此失彼,一些学生的困惑教师仍然无法帮其突破,而是蜻蜓点水式的帮助。最终问题还是问题,或者只是解决了小部分人的问题。因此在上课中,我紧紧抓住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关节点,由浅入深,再连贯突破,尽最大限度解决大部分同学的难题,取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三年级下册第四课《看图片,输字符》(福建省义务教育教科书,福建教育出版社)一文时,其要求学生要会输入:4594+3447= 4174-926= 2402-1914= ……要知道,在电脑中准确、快捷地输入数字及相关符号,是许多财务人员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功。作为小学生,只能学点基础,本节要突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认识电脑键盘上小键盘区的功能”,第二个问题才是在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上学会输入数字,而第三个任务则是输入算式。在教学此课时,我先抓住怎么输入数字、算式符号这个关节点,先让学生都在大键盘区输入,当然在大键盘区完成速度较慢,又容易弄错,虽然大家马不停蹄地加速,但事与愿违,不是慢就是错。在这个时候,我亲自在小键盘区演示,全班同学惊讶地发现:在小键盘区操作不但集中的数字键方便了输入,又可提高输入的速度,由于字键少,很快就熟了,多练几遍便可盲打了。这样,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我再逐步提出训练中的注意事项,“用食指完成4、7键输入,中指完成2、5、8键输入,3、6、9键则由无名指负责,其余以最方便自己操作的手指输入进行即可。这样连贯突破,顺利地完成了学习任务,达到了教学效果。

二、创设良机,培养学生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决定着信息技术课的问题处理质量,是学生掌握信息技术课中的问题关键。它体现了学生思维出发准确、思维方法的多样,从而催发学生的创造意念,生发创造意识,并进行创造性的尝试。从而体验创新乐趣。如教学五年级上册第四课《制作有动画的幻灯片》(福建省义务教育教科书,福建教育出版社),本课学习任务为1. 设置幻灯片的动画效果;2. 设置各对象的放映顺序;3. 合理使用动画效果;4. 设置幻灯片切换效果。教学时,我以福州三坊七巷的图片素材为例,让学生设置演示文稿的自定义动画,设置时大家不拘一格,只要自己觉得可以就好,就连放映顺序也由自己制定,这样全班同学各行其是地进行作业,大家开动脑筋,独立思考,做出了与众不同的创见设想和做法。教学中,我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设良机,鼓励学生敢于在操作中体现自己的见解,发现新的线索,乐于求异、求佳。达到动手和动脑相结合,培养学生多思、善思、爱思的良好学习习惯。

同样,在教本册第十课《温馨提示牌》时,我先让学生回顾哪些提示语让人亲切温馨,朗朗上口,通俗易懂,内涵丰富。这些词句正如书上所说那样:像无声的老师,在提醒我们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既然这样,你打算如何来完成本课学习任务呢?

所以,操作时我把设计机会留给大家,哪些地方该设计什么,大家动手试一试,做完大家互相比一比、评一评,别人好,好在哪里?自己有哪些不足,该怎样纠正?这样,一张张温馨的提示牌,就如一面面镜子在每个人的身边发出闪闪的亮光,指引着同学们前进的方向。通过本课教学,不但培养了学生学习的灵活性,而且提高了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

三、引导完成信息技术课任务当中,怎样进行纠错效果好

在以往的信息技术课教学中遇到学生不按要求完成任务时,我往往采用先进行言教,然后俯下身亲自操作给学生看,最后交代学生再按作的方法进行练习,就万事大吉,这样虽有一定效果,但速度慢、效率低。且学生在第二次练习中是否真正掌握,无法跟踪。况且这样操作对于接受能力强的同学来说,能起到启发、引导作用。若是接受能力一般、或是接受能力中下的同学,那就麻烦了,他们看完之后往往是即时学,即时又忘了,或者是这节课学,当场会,但下一节课或过段时间又不知其所以然,此类型同学又占相当部分。那么,怎样进行纠错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呢?本人认为:遇到学生不会操作,或是操作错误时,我现在一般采用不再强求及时的纠错,而是启发学生弄清楚任务要求你必须完成什么?分几个步骤完成效果会好一些?需运用哪几个旧知识点?努力做到知己知彼,然后鼓励学生自己操作,自由讨论,合作完成,如此运转,拓展了学生间的思维,增强了学生的记忆力。因为他们在愉快的合作中完成,集中了大家的智慧,即使是大家确实操作不到位,当老师的也只要轻轻地点拨一下,大家便恍然大悟。这样学生记得牢,教师也教得轻松。

四、在信息技术课中加强对学生的美德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中华文明生生不息,许多美德教育代代相传,造就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古有抗金将领岳飞,今有航天英雄杨利伟。是什么动力促使这无数的英雄在死亡面前大义凛然,在人民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不惜牺牲自己……那就是这些人从小就有过良好的美德教育,长大才有精忠报国的远大理想。所以,我在每节信息技术课中只要有涉及美德教育的材料,我都毫不吝啬地借此宣扬一番。如教学三年级上册第六课《打汉字,说说话》(福建省义务教育教科书,福建教育出版社)一课时,我十分注重强调文中那句“汉字是全世界使用人数最多的文字,也是联合国5种通用文字之一,电脑世界里不能没有汉字”及“……为了能让汉字搭上信息时代的列车,许多电脑专家奋起直追,在以英语为‘母语’的电脑键盘上,研制出各种各样的汉字输入法”,为今后学生热爱中华、热爱祖国文字、勤劳练本领打下牢固的基础。同样,在教学本册第十二课《夜色朦胧,我来画夜幕下的大楼》一课时,在完成用画图工具完成本课主要学习任务后,针对我校大部分学生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情况,我深情地对学生们说:“画得像你家吗?你家漂亮吧?”“你爱不爱自己的家乡呢?”等等。短短几句一问一答,勾起学生对家乡的美好回忆,心中那股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之情油然而生。多年来,类似这样的美德教育成了我的一种独特的教学风格,取得了相当好的教学效果,在学校里,我所教的班级学生热爱劳动、爱校如家、与同学和睦相处,好人好事不断涌现。我想这与我的上课付出是离不开的。此外,美德教育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对学生完成课后任务大有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篇7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不同,其在课堂上的表现行为也不同,因此,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分为四个阶段:幼儿园阶段、小学低年级阶段、小学中年级阶段、小学高年级阶段。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很听家长和老师的话,喜欢受到老师的鼓励,喜欢老师和同学的关注,因此,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课堂秩序还是比较好维持的。小学中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思维能力,但是他们也是听老师的话,他们的课堂行为比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的课堂行为要好维持一些。小学高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叛逆心理,他们有的开始不迷信老师的权威,因此,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课堂纪律是最难管理的。要保持小学高年级同学课堂的良好的纪律必须让他们从低年级开始便养成守纪律的习惯。

2.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状况,“代币制”和精神奖励相结合。

从小学生的心理来看,他们的自制能力比较差,因此需要奖励来激发学习的热情。在小学信息教育课程中,需要采取一种能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的方法,激发孩子的潜能和学习热情。“代币制”对孩子可以起到督促和奖励的作用。但是,“代币制”的应用要适当,过多的物质奖励会形成孩子不正确的价值观,让他们把全部的经历都放在战利品上,而忽视了努力的过程。精神奖励也要适当,精神奖励过多也就失去了表扬的作用和意义。

二、“代币制”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具体应用

1.行为准则的制定。

老师要与同学经常沟通,在共同商讨的基础上制定信息技术课的行为规范,每一种行为规范都有一定的奖惩措施,让每一个学生对行为规范都有准确的了解。对于上信息技术课程之前,同学们会慢悠悠的走进教室,有的还大声喧哗,因此,在课前也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同学进行约束。下课的时候,要让同学们关闭电脑,将教室的桌椅板凳放整齐。

2.制定“代币制”。

代币是学生期望的奖励,相当于观念上的币。代币的形式可以是不同的,可以是具体的事物,如五角星等。也可以是抽象的事物,如印章印出来的小红花等。代币的制定要根据学生的年龄,了解不同年龄的学生的不同兴趣,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代币。对于年龄较小的学生来说,可以采用比较具体的物品作为代币,如五角星和小红花。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可以采用抽象的物品作为代币,高年级的学生思维能力比较强,易于接受抽象事物。

3.确定行为和代币的比例。

在确定行为和代币的比例时,必须确保整体的目标行为,确保描述的行为可以看到具体的变化。代币所鼓励的行为必须是良好的行为,避免不良行为的产生。必须确保代币的制定容易记录、容易管理,代币的制作不能是手工可以轻易做出的,以免学生自行制作代币。

4.设置逆向强化物和代币的比例。

逆向强化物是学生获得代币后,通过代币取得实质的奖励。逆向强化物要根据学生的喜好来设定,可以包括文具、书籍等。逆向强化物的设置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

篇8

关键词:西部农村中学中学信息技术信息素养合作学习

在我国西部贫困地区的农村中学.因种种因素的制约,信息技术课几乎形同虚设。这不仅影响了正常教学的开展,限制了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地区经济的发展。因此,如何更好地在西部农村中学开没信息技术课,从而缩短与城区中学乃至与沿海地区中学的差距,更好地为地区社会经济服务.并实现与国际信息化全面接轨,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和难题。我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谈几点建议。

一、教师要转变观念。提高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教学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具备一定的信息知识,取决于教师是否具备信息素养。因此,信息技术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使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是培养信息素养的最基本的要求。教师要树立适应信息时代的教育观念,深刻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紧跟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积极迎接挑战;努力掌握和应用现代教学技术,以提高自身素质,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通过建立和优化信息素养培养环境,推动信息技术在教师教学中的广泛运用。教师素养的提升必须依靠自身的学习活动来实现,并能在教学研究巾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提升自己,即终身学习。

二、教学内容要联系现实生活,精选内容,拓展思路

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必须因地因材精选教学内容。因为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技术教材不断更换,但始终不可能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同步。学生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教材中的一些内容有的学生早已经熟练掌握.一些学生又从未接触过,面对这样的现状,信息技术教师要做的就是了解学生知识水平现状,准确地把握各阶段教学内容,把握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注意初中、高中内容的衔接问题。要不断地拓宽思路,吸取新理论、新知识。因为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内容有别于其他学科,它具有较强的动态性,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时代感,既要有相对稳定的知识,又要不断补充更新。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应体现这一迅速发展趋势,通过创设综合性,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教学内容,在展开教学内容时.应以信息技术应用为主线,以基本操作为切入点.以“任务驱动”展开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完成“任务”,掌握有关操作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获取、传输、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因此,信息技术教学要以实践为主。信息技术课的特点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课教学为前提,实践教学为根本。而作为中学生来说,理解专业性很强的专业术语会很难.但实际的动手操作会让他们非常感兴趣。中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方式正处在发展阶段,大量的实践课会让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教师应从讲授、叙述向辅导、指导转变。教师应鼓励学生思考,让其自己动手解决问题,从实践中获得真知。即使他们没有再进一步受到更多更高的教育.也能自主解决问题,适应社会的要求。

三、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有机结合

在任何一节课的教学中,都不可能只应用一种教学方法.而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信息技术课程具有不同于其他基础学科的特点,技术性实践操作性都很强.因此更多的要以任务驱动的方式组织教学过程教师要特别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协作性、自主性.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尤其是协作能力和自主探索学习能力.使得学生在掌握学习使用信息技术的同时,提高其使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设计,选择教学方法时要考虑教会学生学习,考虑如何有效利用信息环境,要始终注意意识与情感的教育。如在word教学中,学生在掌握了各项基本功能之后.为使他们及时练习,学以致用,我指定一个主题《6O周年国庆板报》,要求几个学生一组设计出一个完整的作品。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向其他同学进行展示,既巩固了技能操作.又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教学效果非常好。又如,学生的差异非常大,有的学生擅长美术,有的擅长编程,有的喜欢动画制作,各有所长。由于学生各自的经历不同,有的对信息技术依然处于茫然的状态,从零起步;有的学生则可以堪称计算机某一领域的“小高手”。

学生信息技术知识层次的不同为教学带来了难度。这些“小高手”对教师讲授的知识早已是轻车熟路,运用自如,所以在课上经常是无事可做。而让这些“小高手”成为其他同学的“小导师”,做教师的得力助手,既发挥了他们的特长,又能锻炼他们的合作能力、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在学生的操作练习过程中.教师可安排“小高手”辅导其他同学的学习,利用学生不服输的心理,促进信息技术的学习。

篇9

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日益明显,教育面临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变革。那种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如同填鸭一般,学生的思维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也不能得到培养。

信息资源已成为与物质资源同等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生活越来越“信息化”。教育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适应社会的发展,培养能够独立思索、处理、评价、运用信息的能力。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但不能孤立地学习这门课程,要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要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要求学生能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合理选择有效的信息技术工具,进行信息获取、分析和综合,学习相应的知识,培养相应的能力。对教师则要求,除了自己运用信息技术外,还要指导和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运用信息技术,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完美整合。

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越来越强调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越来越注重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这就给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资源的不断完善,为学生获取知识提供了更多的渠道。学生不但可以借助计算机阅读图、文、声、像并茂的电子读物,而且可以上网浏览丰富的百科知识,可以与各地的同学进行广泛的交流。因此,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的整合,是进行小学语文教改的必然趋势。

二、课程整合的意义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整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索性,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运用信息技术能创设学习情境。通过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可以再现课文中的场景,可以展示事件的经过,可以创设逼真的学习情境。

2.运用信息技术能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往往渗透着许多自然科学知识。

3.运用信息技术能增加学习信息量。现行教科书由于媒介的局限性,提供的知识信息较少。而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可以通过网络资源,融合多媒体技术,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知识信息。

4.运用信息技术能实现学习的互动。作为一种学习工具,信息技术的优势在于它的交互性。学生不仅可以自己查找知识资料,而且可以通过一些优秀的CAI软件自主学习,并借助软件提供的评价系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也便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

三、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方法

信息技术既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一种技术手段,又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一种辅助工具。

“新课标”强调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运用,那么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就不能局限于课堂上。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既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更要贯穿于学生的课外活动中。

1.教学手段的整合

(1)搜集积累知识信息资源语文课本上的内容,一般都比较简略,尤其是对于中外名人、历史事件、名胜古迹等,教参上的补充资料也很有限。现在可以借助互联网来解决问题了,互联网上有丰富的资料,教师可以搜集、积累各种相关资源,如网页、图片、视频等,在教学中给学生,从而补充教学资料的不足。

(2)合理运用教学课件。

教学课件可以运用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例如教学《春》一课,通过播放课件,导入新课,能激发学生兴趣。理解课文内容时,一边播放课件,让学生欣赏春天的景色,有助于学生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进行朗读训练时,播放相关的动画场景,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学生更容易进入角色。

2.学习工具的整合

(1)利用互联网查找课文的相关资料。

在预习课文时,让学生自己上网浏览搜索相关资料,既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又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

(2)使用交互式教学课件。

对于一些适合采用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的课文,在教学时可以提供具有交互式的教学课件,让学生自主选择要探究的问题,主动获取知识。

(3)用计算机写日记。

学生写日记,是练笔的好方法,但很多同学都坚持不下来。利用计算机写日记,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写完日记后可进行排版设计,还可以插入一些小图片,增加日记的观赏性。对于写得好的日记,可以打印出来,供同学们交流。

篇10

二、小组合作学习在信息技术课上的具体应用.

在信息技术课上小组合作学习的应用体现为:在了解、熟悉学生的基础上,把班中具有相似知识水平与学习特点的学生分为三层,再从高、中、低各层学生的不同个性特征和心理倾向、不同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出发,各类学生合理搭配,把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异质组协作学习等方式解决问题,经评价反馈提高达到预期目标的教学方法。

例如,进行打字练习时,由于这项任务比较枯燥单调,学生学习自主性较差。由于学生间的语言更容易贴近,相互间更能沟通,所以在练习时,教师可以对学生的打字水平进行分组,挑选打得又快又好的学生当组长,巡视检查组内其他同学的练习情况,对有困难的同学给予帮助。同时,为了让学生掌握得更好,可在组内与组间开展竞赛,使竞争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和促进学生积极向上的手段:组内的竞争,促使高层次学生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灵活运用知识技能的能力,以成为组中的“强者”;组间的竞争,使小组成员认识到小组是一个学习的共同体,个人目标的实现必须依托于集体目标的实现,这就使得高层次的学生努力帮助低层次的学生,低层次的学生为了不拉本组的后腿而抓紧训练,培养了学生间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观念。巧妙地利用合作的方式把竞争的压力分解转化为学习的动力,优化了竞争意识,这同时也减轻了教师在上机辅导时的压力。

再如《图画程序绘制图形》一课中,为了达到了解图画程序的基本功能和掌握绘制图形的一般方法这两个教学目标,可依据学生的不同程度,可以班同学分成八个小组,让基础较好的同学任组长,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当检查、督促、帮助以及主导小组学习进程的角色。为了完成让学生有兴趣地投入地完成本节课的练习。布置一个小组合作的任务,自己设计制作一张色彩精美的由图形构成的画面。如果一个人来完成这个任务有些困难,而小组合作的方式就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难题。先让擅长构思的同学设计主题,后根据所选主题,让美术基础较好的学生进行版面设计,余下的学生从网上查找相关资料,小组人员将各自的内容通过网上邻居将它们组合为一张搭配合理的由图形组成的图画,最后大家再提出意见修改完成作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调控课堂的进程,创设竞争的气氛,最后评比出优秀的作品,让学生体会到合作的成就感。

三、小组合作的优点

1、学习目标达成的作用。

可以使学生能够达成较高的认知目标:列入布鲁姆等级内的那些认知技能(如包括分析和评价一定的材料的那些认知技能)和加涅提出的认知策略学习,常常由于采用某种小组讨论方法而获得有效地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们能在一种比较开放的环境中讨论问题和交换意见。

2、增强了能力和竞争意识。

在合作学习中,每个学生都必须运用自身已掌握的知识去解决新的问题,这时,学生的思维常常会冒出火花,火花碰撞之后,又会产生新的火花,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发展,创新能力也不断加强。同样也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小组各个成员为着共同的目标,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经常的、合理的评价可以激发各组的积极性,形成组间明争暗赛的竞争局面,也增强了个人的竞争意识。

3、增强了学生的人际关系技能。

为了在一个集体或社会环境中有效地进行工作所需要的各种人际关系技能,利用需小组学习的方法可以得到锻炼和发展。实例说明,学生们在离开中学或大学的校门走上工作岗位时就要求他们同其他人紧密合作。对于某些人来说,这可能是包括领导、行政管理和委派代表方面的一些技能;对其一些人来说,这可能要包括与群众打交道所的社会技能。此外,小组方法还是将理论用于实践的理想方法,而且采用许许多多的模拟和一些活动都会有助于发展这种人际关系。

4、有利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及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

教师在学生分组学习过程中,置身于学生之中,参与讨论、研究,师生的感情在教学过程中加深,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也促进了教师转变已有的教学观念,在教学目标上由注重学生科学知识素质的培养转变为关注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合作交往、实践创新等全面素质的发展。在学习方式上由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变为主体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了教师科研水平。教师要把合作学习的理念转变为教学行为,不仅需要有理性层面的认识,还要具有合作教学的能力与技巧,掌握开发一些行之有效的实施策略,才能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四、小组合作学习的缺点及应对策略。

1、分组的困难及应对策略。

合作学习是针对个体学习而言的,是通过学习小组来完成学习任务的。若让学生自由组成学习小组,则会使得各小组的人数差异较大,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也很突出,这样在学习的时候就不能起到互帮互助的作用,这样的合作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合作,而是形式上的合作。

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在构建合作小组时,应注意结构的合理性,要有意识地根据学生爱好特长、性格、性别、学习快慢程度、能力倾向、学习水平变化等,本着“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

2、学生参与态度问题的消极及应对策略

小组学习方法的一个潜在的缺点是要求参加者们积极合作方能成功。然而,有些情况下这种合作可能不会出现。例如:学生们不愿参加,因为他们觉得这会浪费实践或他们怕参加;不愿承担小组学习要求的非常实际的个人义务,因为他们觉得在自己还不具备那些必要的技能,也不想在自己的同学面前“显露自己”。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当今的时代充满竞争,而竞争的成败往往取决于人们相互间的合作。如果不善于和他人合作,将不同的知识加以交流、综合、提高和运用,就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合作学习的方式下,将个体间的竞争关系转化成为“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关系,学生感受到同学之间不仅仅是竞争的对手,更是促进学习的帮助者。教师可以帮助态度不积极的学生克服畏难的情绪,增强师生之间感情的交流,培养学生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的本领,培养学生的积极参与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五、结语

小组合作学习给个体提供了与他人合作的最好机会,以及学习如何在群体中保持个人独立性和创造性的绝好机会,也给个体提供了学习如何利用小组的优势完成自己任务的机会。尤其是在信息技术的网络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更能发挥它的优势,实现小组成员之间的远程合作,使每个成员能够真正从小组学习中得到信任和激励,得到其他成员的帮助和支持,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研究性学习国际视野/李其龙,张可创主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2.

篇11

[关键词]信息技术;数学教学;灌注活力;生成;

现今飞速发展的现代高科技,使信息技术这一新型的科技教学手段走进了小学数学教学这一大课堂领域,极大地推动了广大学校教学信息现代化的伟大进程,告别了以往“粉笔、卡片、大小黑板”三位一体的这一单一古老传统教学老模式。现基于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其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的新建议,教者如能科学、合理、恰当的利用好这一新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来丰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内容和小学数学课堂形式,给学生创造出更好的、宽松的教学活动情境,从而不断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浓厚乐趣,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更好的掌握,方起到事半功倍的极佳效果,我就感到很满足、很欣慰。

一、创设导入情境,吸引学生眼球极佳目光

导入新课时,教者及时极佳出示情境图。如果使用信息技术就会立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立即进入数学课堂极佳教学活动状态中。教者还可以根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需要,运用好信息技术的图文、动画、音视频等特奇的功能,创设生动活泼的小学数学课堂气氛,以及学生们喜闻乐见的生活中活动场景。俗话说:好的开始,就是为一节好的小学数学活动课创设了成功的一半。我在教学((认识负数))一课导入时,事先拍摄了夏天的体温、春天的体温、冬天的体温。通过信息技术视频功能进行播放呈现,极佳的吸引了学生对图的好奇心,一下子就吸引住了他们的眼球,并及时的提出了一些数学问题: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既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又自然地过渡到新的课堂数学活动教学中。又如:负数如何读和写?这样给学生足够的思维想象空间,带着浓厚兴趣与浓厚乐趣去学习数学新知。如此立体的情境的创设,很自然的就带着学生走进了学习的氛围之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不再像从前那样,通过教者几句苍白的表白的话或是带上一袋子道具来进行创设情境,显得无力而非常繁琐,而如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充满了活力。

二、突破数学课重点,有效课堂生成

小学数学课堂,信息技术相对于以往的多媒体教学而言,它更多的设计了许多人性化的运用及其强大功能,便于教者对每节课数学活动中重、难点的突出进行有效教学,并获得实时的教学生成,起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我本人觉得特别是教学图形面积计算的时候,以前在没有多媒体的情况下,仅仅依靠粉笔不断进行讲解、画图,真的觉得很是吃力、费力,内容又多,重点也多,有时讲的大汗淋漓,可惜学生好像还是似懂非懂,或是觉得索然无味。而如今当有了多媒体教学时,教者为了制作出精美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好的课件,在课前就需花大量的时间、精力、物力,对教学内容的排序、颜色、字体等效果进行详细编辑,上课时,还需教者进行精心的引导,希望学生能跟着自己的数学课件走好,如果稍有出入,就觉得很难往下继续进行教学,或者就是简单地跳过,这样就觉得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长此以往,反而会让小学生感觉到索然无味,思维难以得到创新。

现如今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出现,它整合了所有的传统的数学教学手段、方式。教者在课堂上也就不再有太多的顾虑与烦恼,从而真正地在课堂上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例如在进行((条形统计图))教学时,直接呈现苏教版第九册数学例2内容时,在讲解知识过程中,可以用不同颜色的笔触,对直条进行勾画、彩绘,彩图加以直观得显示。教者还可以通过统计表加以显示,而采用信息技术,出示苏教版第九册例2复式条形统计图,直接直观地显示,加深了学生的深刻印象。使课堂充满了活力。

每一步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每一个知识点的掌握,都是在学生自己积极主动的参与过程中获得的,这样的参与方式更注重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直到掌握,并引导学生形成了良好的学习策略,我是这样认为的。

三、设计尽量多样化,师生积极互动

相对于小学生而言,比较喜欢游戏或歌谣等多样化活动形式,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者还可灵活采用信息技术的特定有效功能,如放大镜、幕布、活动模板等等,设计出多种多样的活动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去。

我在教学苏教版第9册第19页梯形面积例6时,出示三组梯形图形(每组图形完全相同),然后让学生自己到台前,画一画,拼一拼,并展示出来,很多时候学生的思维比教者的发散性强,这样结合他们自身的生活经验,将实际与知识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还可以通过白板的活动模板设计一些图文配对的游戏,并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操练,这样避免了看图讲解的枯燥,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设形式多样的活动方法,避免了反复机械的记忆。同时,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更能够记得快,记得牢,让学生掌握一些信息技术的简单操作技能,也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通过学生在活动中说、写等技能的操练,教者还可及时得到反馈,给出激励性的褒奖评价,并能为以后的教学进行调整,时时进行评价,激励学生不断进取。

四、拓展练习及时反馈,促使教学有效生成

义务教育阶段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个学习者的不同特点和个体差异。由于学生在年龄、性格、认知方式、学习生活环境等方面存在不同的个体差异,因此学生就具有不同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特点。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教者要能够做到因材施教,因地制宜。

篇12

多媒体技术广泛而深入地走进小语课堂,对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等产生了巨大影响,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已蔚然成风,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我们常见到这样的课堂:有的老师根本不从实际教学需要出发,不管学科特点,不论什么类型什么内容的课,整个教学过程成了幻灯片的播放与讲解;有的学校大部分课程都排在多媒体教室,学生一天下来少者要听三四节课的多媒体教学,学生每节课都始终盯着屏幕,仰着脖子当观众,语文课几乎成了录像放映课,老师成了放映员,也成了鼠标的仆人,教学效果只能适得其反。

【策略】把握学科特点,提高学习效率

北京师范大学王鹏远教授指出:“不是所有的课都需要用多媒体、网络……关键是看技术用得是否恰到好处。”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是其重要的学科特点。语文的教学任务就是要落实好听、说、读、写等训练,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的整合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语文教学,不能因为在语文科教学中应用了信息技术而抹杀了语文的学科特点。但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固守多多必定益善的错误思想,盲目地,不切实际地,加大课件的使用率,加长课件的使用时间,而远离“语”和“文”两字,忽略了学科特点。

以下是两节关于《荷花》一文的教学。

案例一:执教老师在教学时通过课件描绘出一幅幅未开、待开、盛开的荷花动静结合的美丽画面,并配极优美的乐曲,同时又展现重点段的内容,学生看画面听音乐大声朗读文本,学生入情入境体验,情绪受到感染,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案例二:执教老师教学此文前,花了很多工夫,广泛收集资料并做成了专题学习网页。学生在网上一会儿欣赏荷叶的风光,一会儿查询荷花茶的生产工艺,一会儿听《荷塘月色》……气氛可真热闹。交流时,学生把荷花的生长过程讲了半天,唯独没有涉及对文本的理解感悟,缺失对语言文字的推敲,感悟不到语言文字的魅力。

案例一的整合过程中结合语文的学科特点,找准整合点。而案例二有意无意间美文赏析课变成了荷花知识课,导致学生丢掉课本,抛弃语言,专心看精美的课件和课文的补充资料,显然这是违反语文学科的特点,也违背以认识教材为基础的语文学习规律。

问题二:追求美感,走入“华而不实”的误区

我们发现部分老师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一味追求表面上的新颖、花哨、动感,加入大量的文字、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资料,把课件装点得美不胜收。教师每次点击鼠标都会发出声音,产生动画,导致学生上课时,一味看课件中的图案和动画效果,而无暇关心教师的讲解和知识点,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感受。更有甚者,其课件中的动画和声音跟本课教学内容没有丝毫的关系,学生如雾里看花,听者也心烦意乱,这样大大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更别提对知识点的理解能起到作用。

【策略】明确整合目的,提高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目的是利用多媒体这一辅助手段,更好地解决在传统教学中不能或难以解决的问题,提高教学效益。这就意味着并不是所有的课型都适合使用信息技术。在小语课堂中,课件的设计和运用要充分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凸显辅助手段,服务于课堂教学的目的,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材料,强化训练,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语文能力。

如著名语文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在教学《一夜的工作》时,整堂课只是在课始时通过课件展示了诗人宋小明的诗歌《你是这样的人》配上的照片,别无其他。通过老师饱含感情的诵读,有效渲染课文的情感基调,使学生对有了大体的了解,为学习整篇课文架起了一座桥梁。又在课末,再次借助课始的整合方法,反复诵读,渐渐地,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公仆形象永远树立在学生心中。如此整合,目的明确,方法可谓极其简单,却收到极其好的教学效果。

问题三:主次颠倒,走入“喧宾夺主”的误区

信息技术集声、光、形、色等多种传播媒介于一体,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生动活泼,灵活多样人机交互的信息环境。于是很多语文教师便以多媒体为中心,为课件而教学,课堂上学生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读书声越来越小。由此出现了教学目标偏移,课堂成了技术和资源的展示,学生成为多媒体教学过程中的旁观者,学习的主体地位部分性缺失,兴趣也逐渐减弱。难怪很多老师在听了这样的语文课之后都会感叹:我们的语文课已越来越不像语文课,越来越没有语文味了。

【策略】重视学习主体,提高学生素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