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建设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6 17:43:3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组织建设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组织建设论文

篇1

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西方文化和意识形态对当代大学生的渗透日益增强,对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成才观都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共青团能否对广大学生产生凝聚力、辐射力和导向力,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价值观能否在大学生群体中坚持和弘扬的关键。

一抓队伍,在自身建设上创新是凝聚力、辐射力和引导力的基础

新时期,要做好共青团的自身建设,就必须不断创新,按照“学习型、服务型和育人型”的目标来建设团组织。

首先,要加强团的专职干部队伍建设。团的专职干部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校团组织工作的成败,因此,团的专职干部要加强学习,提高素质,认清形势,紧跟时代步伐,保持清醒的头脑,用敏锐的眼光审时度势,积极团结广大团员青年。

其次,要加强学生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学生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学生组织是共青团开展工作可以依靠的一支有生力量,在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等方面有着积极作用。在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上,要重视选拔培训。学生干部的选拔上要做到标准明确、程序规范。在学生干部的培训上要体系化、多样化和常规化,努力建立一支思想觉悟高、工作能力强、群众基础好的学生干部队伍。

最后,要加强团组织思想建设,转变观念,服务育人。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全面贯彻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素质教育不仅对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对共青团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因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依靠第二课堂,而第二课堂恰恰是共青团活动的大舞台。面对素质教育的挑战,共青团组织就必须在观念上实现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努力构建面向青年学生的全方位服务体系,满足广大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要求,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抓特色,在工作内容上创新是凝聚力、辐射力和引导力的保证

团的活动内容是增强团组织吸引力的核心。高校团的工作既要围绕党和政府对团员青年总的要求去开展,充分发挥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作用,又要针对工作主体—青年大学生自身发展需要和在一定时期所关注的热点问题而进行。这一特点要求高校团的活动内容要不断丰富,要有创新。真正给大学生提供展示才华、发挥特长的机会,从而达到培养能力,树立正确价值观,培养良好道德品质的目的。

一是团的活动内容要丰富。团组织的活动主题,体现了团组织的凝聚力和辐射力,代表了广大青年学生的意愿,能够振奋精神,唤起斗志,激发热情和参与意识。因此,团的活动主题应主题鲜明,能把握党所期望,社会所要求,广大青年学生所期盼。

二是团的活动形式要多样化、生动化和民主化。团组织在设计活动形式时,要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做到有的放矢,设计出的学生活动形式,尽可能满足不同年级、不同层次和不同品味的学生的要求。从而通过团的活动增强团组织的群众基础,来提高团组织在在广大学生中的凝聚力、辐射力和引导力。

三是活动形式尽量社会化。团的活动也可以根据特定主题的需要,和社会建立联系,共同举办,拓宽活动领域,创新活动形式,使团员有新奇感,主动参与。通过与社会的联系,广大学生干部和团员可以尽早的接触社会、适应社会,为以后走向社会培养实践经验。

四是团的活动内容科技含量要高。团的活动内容要紧紧围绕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政治坚定,品德高尚和诸多能力这一宗旨,提高活动品位,增加活动内容科技含量。要通过活动使大学生内在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科研成果能够转化为生产力,直接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

三抓载体,在工作手段上创新是凝聚力、辐射力和引导力的关键

面对网络时代纷繁复杂扑面而来的信息世界,我们不应束手无策,要在认识和利用网络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团组织应精心打造一个或多个点击率极高的思想政治工作品牌网站,提供及时更新的校内新闻、教学生活、课外活动等信息,尽可能提供各类免费网络资源,把教育、管理和服务功能有机结合,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和针对性、实效性。

团组织应该鼓励和支持学生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创办为学生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服务体系,帮助学生的科研成果走向市场,服务于经济,使学生的自身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运用社会实践活动这一活动载体,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快学生实现由“校园人”向“社会人”转化的进程。开展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在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素养。

四抓观念,在工作思路上创新,是凝聚力、辐射力和引导力的源泉

团组织要想不断增强对大学生凝聚力、辐射力和引导力,必须不断更新工作思路,积极探索现代社会与现代青年学生的发展需要相适应的工作新思路。围绕学校育人为本这一中心工作,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合格人才为根本任务。高校共青团工作要以青提高年学生的素质为己任,确立“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真正形成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观念,坚持把培育高素质、创新型的人才作为团组织的根本任务和首要职能,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注重培养青年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同时还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强化资源意识,培养国际化视野,大胆借鉴国内外青年工作的先进经验。要重视对现代青年学生身心特点的研究,注意从现代青年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出发开展共青团工作。要重视现代社会人才需求结构与人才成长规律的研究,引导青年学生适应现代职业发展的要求,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参考文献:

[1]肖秀珠,强化青年“三感”增强团组织凝聚力[J].建筑,2006,(14)

[2]陈卓武,张育广.创新:新时期高校共青团工作的主题[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4,(02)

[3]卢爱华.谈新时期共青团工作[J].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1)

[4]高杨文.加强高校团组织对大学生的辐射力和引导力[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4,(02)

[5]张玉杰.关于增强高校团组织活动吸引力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2(02)

篇2

1.小微企业户数和从业人数及占比。截至2015年2月底,扬州市共有在业企业(不含外资和个体工商户)81243户,从业总人数1293420人,具体分布情况是:个体工商户207195户,从业总人数389438人。这里,20人以下的企业有7.15万户,占企业总数的87.99%;人数40.85万人,占企业从业总人数的31.58%。10人以下的企业有20.56万户,占个体工商户总数的99.28%;人数36.69万人,占个体工商户从业总人数的94.26%。

2.目前小微企业工会组织建设的基本状况。经过各级专职工会组织的长期努力,结合日常工作中掌握的数据估计,如果从业人员20人以上的企业、10人以上的个体工商户已基本建立了工会组织,扬州市仍然有7.15户企业、20.56万户个体工商户基本没有建立或参加基层工会联合会,有77.54万从业人员没有“工会之家”可归,在这部分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及从业人员中,基本没有工会组织的概念,所涉及的面还是相当大的。

二、制约小微企业工会组织建设的因素

据调查,制约小微企业工会组织建设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市场主体规模太小、从业人数太少。有相当比例的小微企业是“夫妻档”、“父子档”,基本上是“校长兼校工,上课带打钟”,由于从人员太少,基本不具备单独建立工会组织的条件,也就没有建立工会组织的可能性。

2.抓小微企业工会组织建设的力度不够。部分专职基层工会工作人员尚未从计划经济的思维方式中走出来,抓小微企业工会组织的组建仍然是“等上门”多、“走进门”少,基本没有宣传发动,没有主动出击,长期基本处于放任状态。

3.小微企业本身积极性不高。因为没有建立和参加工会组织,大部分小微企业没有感受到工会组织对生产、经营、发展带来的利好,有的业主甚至将工会组织视为对立面,认为工会组织是来“看管”业主的,造成外部没有压力、内部缺乏动力的状况。

4.设立或加入工会组织程序繁琐、渠道不畅。实事求是讲,党的十以来,简政放权、减少审批在大部分行政机关都做到了,在企业“立等”就能拿到营业执照的情况下,而这个企业如果要申请成立或加合工会组织,肯定不是“立等”的事,甚至连到哪里申请、怎么申请都搞不清。这说明工会机关的服务还做得不够。

三、加强小微企业工会组织建设的路径

扩大工会组织的覆盖面,既是法律的刚性要求,也是小微企业自身生存发展的需求。抓好小微企业工会组织的建设,对各级工会组织来讲意义十分重大。针对小微企业工会组织建设的现状,工会组织既要有长期的规划,又要有短期的目标,在此基础上按照“建起来、转起来、活起来”的要求循序渐进,坚持不懈,终会取得成果。

1.建起来,就是要想方设法扩大工会组织在小微企业的覆盖面。前面我们分析过小微企业设立工会组织的关键难点是小微,对“袖珍型”小微企业如何设立自己的工会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给予了足够的法律支撑,其中第十条规定:不足25人的,可以单独建立基层工会委员会,也可以由两个以上单位的会员联合建立基层工会委员会,也可以选举组织员一人,组织会员开展活动。企业职工较多的乡镇、城市街道,可以建立基层工会委员会。同一行业或者性质相近的几个行业,可以根据需要建立产业工会。第十一条规定:基层工会的建立,必须报上一级工会批准。上级工会可以派员帮助和指导企业职工组建工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阻挠。笔者以为,抓好小微企业工会组织建设,最直接的应是贴近基层的专职工会工作者,因为他们长期工作在第一线,能及时掌握新的市场主体增加情况,一旦有新的市场主体诞生,能主动跟进,零距离对接,作出最合理的安排。最有效的手段是“联合”,除了人数相对较多的企业能够自己设立工会组织以外,大部分小微型企业还是要依靠联合来建立自己的工会组织。几年来,扬州市依托基层工商所和个协分会建立“私营企业工会联合会”的做法,有效解决了小微企业及员工“无家可归”的问题。在试点中,对小微企业工会组织和联合工会组织的设立,除了坚持“必须报上一级工会批准”的底线之外,免去一切繁文缛节,把申请、批复、选举、批准、登记等所有反映工会组织设立的信息登记在一张表上,企业完成选举后任意时间报市私营企业工会联合会,立等可取,“一章审批、一纸搞定”。经过几年不懈的努力,试点和探索取得十分理想的效果,截至2013年底,市直直属的4000余家公司自主设立和参加联合工会组织的达95%,基本实现了工会组织的全覆盖。

篇3

2建筑工程组织设计的改进策略

建筑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建筑企业只有提高和改善自身的施工管理机制,适应建筑市场的需求,创新现代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手段和工艺,编制出科学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方法,提高企业建筑施工的质量。

2.1提高对工程施工的组织设计的重视

建筑施工企业要不断提高对工程施工的组织设计的认识,选择合适的工程质量技术,提高管理建筑水平和施工的组织设计,要根据本企业工程项目的特点,市场需求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编制适合本企业的建筑工程组织计划。

2.2提高建筑工程组织设计的创新工作

由于建筑工程施工的组织计划是建筑企业在投招标时的重要参考,同时也是建筑管理项目的规划参考,建筑施工企业一定要注意编制工程组织计划的时效性,创新性。要将创新理念充分融入到建筑工程组织设计的编制中来,具体要做到:

1)要创新工程施工组织计划的内容。编制组织设计的技术方案时,不仅要注意建筑施工的技术创新,还要考虑到建筑合同内容的创新性,要增加施工组织设计的内容。

2)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时,要注意应用创新手段和创新技术,注意计算网络计划技术中的必要费用,合理计划工期,有效进行资源优化配置,对编制好的计划,在执行时,根据执行计划的条件,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控制调整,以期实现建筑施工企业的目标。

篇4

我们还经常组织学生到敬老院义务劳动,帮助五保户、军烈属、孤寡老人做力所能及的事,促进学生良好礼仪的养成;开展象征性“走遍祖国大地”游览活动,每天坚持十分钟长跑,象征性奔赴祖国各地,每月到达一座大城市,月末写出沿途各地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名胜古迹、特产等。实践告诉我们,使学生掌握一种本领,明白一个道理,形成一种品质,养成一个习惯,不是通过一两次活动就能达到的,这就要求我们在组织学生进行实践体验过程中,要把握一定的“量”和“度”,切忌隔靴搔痒,影响积极心理体验的产生。所以我们必须指导学生经过多次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经过学生自身不懈的努力,逐步积累,才能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把教育要求内化为品质,外显为行为。

二、贴近教学,让学生交流体会,展示本领

篇5

高速铁路简支箱梁施工组织设计的原则主要包括线路情况、宽度以及设计的荷载。具体而言,恒载计算主要包括结构自重和桥面附属设施的自重,而且,通常情况下,应该采用ZK标准活载来纵向计算列车的竖向活载。

2高速铁路简支箱梁施工组织设计的技术

参数高速铁路桥梁必须具有良好的整体性,并且需要具备足够大的横向刚度和纵向刚度,因此,与以往T形梁不同的是,在梁的选择上采用了箱形截面型式。高速铁路简支箱梁施工组织设计的主要技术参数。

二高速铁路简支箱梁施工组织优化设计的有效途径

1结构形式

目前,我国应用的高速铁路简支箱梁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第一种,根据施工的方法主要有整孔现浇法施工和整孔预制法施工,通常情况下,跨度有24m双线、32m双线以及40m双线,前两者均适合整孔预制法进行施工,只有40m双线采用整孔现浇法进行施工,本文所研究的箱梁类型均属于无砟轨道的简支箱梁。第二种,根据预应力体系,可以分为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简支箱梁和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简支箱梁。第三种,根据轨道的结构可以分为无砟轨道简支箱梁和砟碴轨道简支箱梁。

2施工架设大吨位的架桥机

首先在我国秦沈客运铁路建设中已经得到了成功地应用,并且获得了非常宝贵的经验,架桥机的最大吨位已经达到了500吨。但是,从绝大多数高速铁路的简支箱梁来看,他们的最大吊重均达到了1000吨,因此,相关人员在设计高速铁路简支箱梁的过程中,我国许多家架桥机的相关研制单位已经开始在研制1000吨级的高速铁路架桥机。近年来,假设吨位在不断加大,这无疑给架设过程中的指标控制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但是,各个架桥机存在不同的结构形式,因而会对桥梁产生不同的作用,为了充分确保架设过程中安全性,相关人员必须预先对架桥机的施工荷载、运梁车以及架设的梁型进行认真地检验和预算,确保能够充分满足架设的相关要求。

3梁端尺寸的优化在现阶段

高速铁路桥梁的梁端设计除了需要充分满足结构受力的相关要求以外,还必须对实际运行过程中的检修和维修便利性进行充分地考虑,并且还应该充分满足每一种施工方法的可操作性。在西方发达国家的高速铁路桥梁中,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槽形梁已经可以达到3m,而且,与预应力混凝土标准简支箱梁梁端相邻的支座距离保持在1.5—0m。同时,针对高速铁路两端的尺寸,相关人员应该充分考虑实际使用过程当中的封锚、锚板高度以及上支座板的纵向尺寸等相关要求,并且,应该最大限度降低锚具和梁端制作结构之间的互相影响。另外,相关人员在进行设备移入尺寸和进入孔尺寸的设计时,应该充分考虑今后实际运行过程中支座和梁体进行日常检查和维修和便利性。

4徐变拱度的要求并且与其它公路桥梁相比较

对于桥梁下部结构的平滑性,高速铁路行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京沪高速铁路在设计过程当中,针对结构的徐变拱度提出了更加严格的限制要求,具体而言,即无砟轨道的徐变拱度为10mm,而有砟轨道的徐变拱度为20mm。由于徐变变异系数也是实际制梁的过程当中必须充分考虑的影响因素,因此,高速铁路上预应力混凝土梁实测徐变上拱的变异系数大约为14,所以,相关设计人员在实际开展设计工作的过程中,应该分别严格按照8mm和15mm对那些残余的徐变上拱度进行有效地控制,从而确定预应力值和结构预拱度。

篇6

二、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工会组织的作用

1.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工会组织具有凝聚作用。构造企业文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大程度的开发人力资源,将自身、将员工的价值真正体现出来。企业工会组织的工作使命之一是参与企业民主监督以及管理过程。所示工会组织可以使用不同的方式提升民主管理力度,使不同层次的员工都能够参与到企业的监督以及管理过程中,使员工具有主体意识以及参政议政能力。这样工会组织就能够营造出一种所有员工都竭尽全力,认真工作,为企业发展而不懈努力的良好工作环境。除此之外,由于企业工会组织具有非常好的群众基础、基层组织基础,而企业工会组织需要发挥好之一优势,积极与员工进行沟通交流,不仅要关注员工的思想,同时也要关注员工的个人情感,让员工了解企业的目标,同时使员工将企业的目标看作是自己的目标,这样就能够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不断推动企业前进。

2.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工会组织具有宣传造势作用。由于企业工会组织的群众基础非常强,将工会组织看做是企业文化主要的传播阵地,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取更多群众力量,使企业文化获取更多认可。可以通过企业工会组织活动宣传文化建设的意义、内涵以及重要性,让员工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受到正面的、潜移默化的企业文化影响以及教育;可以通过企业工会组织活动构建各种企业文化设施,同时提升文化设施的使用率,不断提升文化阵地的服务作用,形成较为全面、完善的文化网络;可以通过企业工会组织活动开展员工喜爱的、群众欢迎的、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这样就能够营造出积极向上、正面、健康的企业环境,使管理阶层以及员工于相同的爱好以及兴趣之间融洽感情、相互促进、陶冶情操,使员工与员工之间更为和谐,给予员工与员工之间一个沟通的平台,激发员工产生主人翁意识,并促使员工将主人翁精神充分发挥出来,用更积极的态度投身到企业的发展建设中去。这样就能够使广大员工拥有责任感以及使命感,能够自觉的关注企业文化,自觉地去建设企业文化,员工的主体作用就能够被充分激发出来,企业文化就能够建设的又快又好。

3.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工会组织可以带给员工归属感。现在部分企业员工不仅希望能够通过工作获取薪酬,更希望通过工作获取企业以及他人的认可,进而得到成就感,实现人生价值。企业文化常常引导者员工的行为,因此员工是否可以通过工作获取薪酬以及实现人生价值,实现员工个人以及企业的双赢,这是企业文化质量所决定的。一个质优的企业文化会构建一个专门的平台,给予员工实现人生价值的机会,使员工看到希望,进而使员工对企业产生归属感,这不仅有利于员工的发展,同时也可以使企业文化得到建设。工会组织始终代表着企业员工,是企业以及员工之间的沟通桥梁,所以工会组织除了要做好宣教以及文体教育之外,还需要对员工进行各种业务培训,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能力,加强员工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及业务工作能力,基于员工更大的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使员工看到通过自身的努力是能够成功的、是能够不断完善自己的,这样员工就会主动积极的做好自身的工作,适应企业的要求,跟着企业走。

三、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工会组织的应用

1.提升企业员工的个人素质水平,提高企业文化建设发展速度。人才是一切管理的核心,企业文化建设、发展离不开人,离不开员工。企业员工的个人行为以及群体行为直接的影响到企业文化建设,甚至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同时一个企业员工职业素质水平的高低,对该企业的文化建设有着直接的影响,若是企业员工的整体职业素质水平较高,则企业文化建设发展的速度就会增快,该企业的管理水平也会提升,进而推动着该企业更快更好的发展,反之则亦然。所以提升企业员工的个人素质水平是非常重要的。企业工会组织应当对员工进行积极的教育培养,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知识性员工,同时广泛开展针对于员工的技术、知识创新活动,以加强员工的业务能力以及业务素质水平,全面调动起企业员工的创造性以及积极性。另外企业工会组织还应当引导企业员工树立正确的法制意识、竞争意识以及市场意识,使员工能够证明看待企业改革阶段所发生的各种问题以及矛盾,同时反对各种腐朽思想主义,如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以及享乐主义等等,弘扬优秀品质以及先进思想,引导员工形成积极、正确的道德观念。

2.提升民主管理力度,促进企业文化建设。由于企业工会组织代表着广大企业员工的利益,所以工会组织需要始终维护企业员工的合法权益,由此企业工会组织需做好以下三个维护职能:从事后维护转变为从源头维护。企业工会组织不仅要进行事后维护更需要进行源头维护,就此企业工会组织可以通过集体合同签订、职代会以及厂务公开等措施,对源头进行整合,并落实企业员工的各种合法权利,如监督权、知情权以及决策权等等,使企业工会组织发挥出真正的保障企业员工正常、合法权益的作用;由自我维护转变为组织维护。企业工会组织应当履行自身的维护职能,同时引导以及组织员工进行规章制度以及各种法律法规的培训教育,提升员工的自我维护以及保护的能力,使员工在遇到问题时能够自觉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同时学会拿起法律武器更好的保护自己;由自动维护转变为合理维护。企业工会组织应当走入到人民群众以及基层机构之中,主动了解这些人群的工作、家庭以及生活,并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这样企业工会组织的维护职能就能够真正发挥出来。

篇7

1.1凝聚导向作用

工会是由广大劳动者组成的群众组织,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完善的组织体系,代表并维护职工的利益。大到公司,小到班组,都可成为工会组织的形式。其内部管理贯通,上下级关系明确,能够将制度或政策落实到个人。在国有企业文化建设中,通过工会组织可迅速将企业文化传播,通过内部网络、报纸刊物,或以广播和板报的形式宣传企业文化。基层职工是企业的基础,工会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可对其进行有效组织,深入到劳动者内部,加强沟通,了解劳动者的心理。同时加以合适的引导教育,促进员工个人目标和企业目标达成一致,将企业精神变成职工的自觉行动。在市场经济作用下,加上企业自身的改革,职工的心理和需求在不断变化。这就要求企业要不断拓展文化内涵,创新文化形式,以满足职工需要。

1.2激励作用

企业文化必然要与时代要求相符,才能发挥作用。而时代的变化,以及市场经济环境的复杂多变,要求企业文化不断创新,赋予其时代意义,并根据实际变动做出相应的调整。所以在国有企业内部,应有一种激励制度,激励员工不断创新。工会组织是广大劳动者的组织,为了自身进步,常会开展各种工会活动和竞赛,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以提高综合素质。评选先进集体,宣传先进个人事迹,大力弘扬劳模精神,通过良性竞争调动其主动性,挖掘其潜力,并培养其创新能力。这就要求企业要“抓典型”,通过报告、表彰大会多种形式宣传劳动楷模的作用,将个体行为转化为群体行为。

1.3辐射作用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灵魂,在塑造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等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除了影响企业自身,企业文化还能够影响到其他企业,产生一定的社会效益。国有企业的社会性和公益性体现在调节国家经济目标、平衡国民经济各方面协调发展。国企工会凭借自身优势,积极发挥其宣传、凝聚等功能,有利于扩大企业文化影响范围。

2、如何发挥工会作用促进国有企业文化建设

2.1增强企业凝聚力

工会经常举办有“建设职工之家”的活动,鼓励普通职工积极参与,增加自己作为企业主人时的体验。在此过程中,可充分发挥主动积极性,实现自身价值。“暖人心工程”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建立长效的扶贫帮困制度,加强对群众的人文关怀,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和难题。劳动群众最为关心的是自身利益,工会应体现其基本职能,代表并维护劳动者的利益。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如企业待遇、心理健康等,建立起公平有序的社会保障体系。只有切实保护弱势群体及广大群众的利益,才能体现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使员工有激情投入工作。

2.2提高职工综合素质

企业文化与职工素质密切相关,优秀的企业文化有利于提升职工素质,而高素质的职工队伍又必然会推动企业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在国有企业中,工会首先应坚持党的领导,加大政治教育及道德教育的宣传力度,以提高职工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同时还应重视科学文化教育,通过自学或组织学习,不断完善员工的文化素养;此外,员工的岗位技能和实践能力也需增强,培养实用型人才,定期开展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发挥职工的创造性。在员工综合素质有所提升的同时,促进企业文化的发展。

2.3开展多种文体活动

群众性文体活动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十分重要,能够反映出企业的文化底蕴,展现职工精神风貌。工会应发挥其文化阵地的优势,开展多样的文化活动,丰富企业文化,寓教于乐,同时提高职工队伍素质,增强企业凝聚力,促进双文明建设,以更好地宣传企业。

2.4大力建设和谐企业

和谐企业的建设尤为重要,也是劳动者权益得到维护的体现。目前很多企业由于转制或利益矛盾,一些职工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还不能完全适应建立和谐企业的要求。工会作为职工的知心朋友,能够有效畅通领导和职工的交流渠道,在第一时间把职工的心声传递给党政有关部门,使领导及时把握员工心理,可以通过相应的激励机制促使员工目标和企业目标相结合,创造一个和谐的企业氛围。

篇8

小型装饰工程可替换性表现在小型建筑装修完成后所用的材料更符合易拆卸的性质,便于进行二次重装。相对于大型的装饰装修工程及建筑工程来说,小型的装饰装修工程在装修周期上,在比较短时间就需要要二次装修,差不多5年的时间就需要小型的整修一下,5—8年就需要进行一次大整修。正是因为小型建筑装饰装修的这个特点,我们的施工工程既要安全坚固,也要方便我们拆换。

1.2完成工程的时间短

相比较大型建筑装饰装修工程与建筑工程来说,小型建筑的装饰装修工程的施工工期要短好多。根据装修的面积上划分,虽然装修的面积小型装饰装修的面积要求低于一千平方米,但在装修选材方面却需要超过大型装修下大工夫,要求更繁杂的品种,更高的品质。因此,组织设计的项目拟定性与精准度方面要求的更加的严格。在我们小型建筑装饰装修过程中,我们既要考虑新材料的加固,也必须考虑到以前的装饰物的拆卸,这也是跟大型装饰装修有区别的一点。

1.3更具美观性

小型建筑装饰装修在美观性方面有其特殊要求,要在不足一千平方米的有限装饰面积里展示更多、更具内涵的东西,就必须在美学的方面就提出更高的要求。为此,在施工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考虑经济实用性,也还要考虑空间位置的摆放,让其更具美感,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在进行组织设计的时候就要相应的把这些放入其中的考虑范围。

2小型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时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要求

在编写施工组织设计的过程中要基于小型装饰装修工程的特征来进行。

2.1可操作性的要求

我们在承接装修工程时,首先要提前计算出该工程需要施工的人员数量,并且做好备用人员的计划。这样不仅能够在施工中遇到一些事先没有预料到的意外情况时,有专业人员能够到岗上任,保证施工效率的正常进行。而且要事先分析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相应的准备,从而确保了组织设计的可操作性。

2.2针对性的要求

在施工工程概况、施工部署上的编写,我们必须按照当时的招标文件、建筑标注要求如实编写,不可以扭曲事实。而且在招标的过程中,我们对进行招标的单位要做出工期跟质量要求的保证,我们在组织设计的编写中也要强调我们保证。在此基础上,编制的组织设计里面的内容必须是符合法律法规,都要严格按照招标方招标的要求编写。同时,如果我们预计到在施工中可能会发生的施工问题,我们也要在组织设计的编写时做出特别说明,当然,我们也要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方案,这样的组织设计方案才能让招标方看到我们的实力与诚意。所以,我们在编制组织设计时,既要按照招标文件的要求编写,也要按照我们建造工程时的标准来编写,这样的编写才是真实可靠的。

2.3环保性的要求

首先,在小型建筑装修工程施工时,必须严格按照国家和地区对建筑行业关于环保问题的相关规定。本着给我们的社会人群营造碧水蓝天的生活状态的原则,对可能会造成的环境污染的操作步骤做好相应的解决方案,要做到最大程度的降低因为我们的工程给环境带来的伤害。在材料的选择上必须选择符合国家安全标准的材料。如果到时候威胁到设计方的利益时,我们要与之做到有效的交流沟通,在材料的选择上达成共识。在其他的边角料的选择工业上不能放松关口,我们一定要选择正规厂家的产品,使我们建造出来的工程是具备环保性的装饰装修工程。

篇9

一、学习型高校组织文化的概述

学习型高校是一种不同于传统学校的组织,学习型高校是在学习型组织理论基础上提出来的。彼得・圣吉(Peter M.Senge)从系统动力学的角度构建了学习型组织体系,他的“五项修炼”(共同愿景、心智模式、自我超越、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都是从抽象的角度谈的,但不能脱离组织结构、管理模式和组织文化而孤立存在,需要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并且,每一个部分都有三个维度(演练、原理和精髓)来进行修炼。[1]实际上,我认为彼得・圣吉体系下的学习型组织就是以组织文化为根基而发展起来的,共同愿景作为学习型组织的核心就是最好的证明,并且从体系整体上看,他所构建的组织结构就是一个从物质到精神的文化建构。组织结构的运行模式以组织文化为指导,将理念融合在组织建设的过程中,促进组织的发展。可见,组织文化在一个组织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从组织文化角度看,学习型组织的本质特征是善于学习,是营造文化氛围,建构学习型文化:一是强调“全员学习”,即组织的全体成员全身心地投入并有持续增长的学习力;二是强调“全程学习”,即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强调学习的终身性;三是强调“团队学习”,不但重视个人学习和智力的开发,而且强调团队学习和群体智力的开发;四是强调“创新性学习”,学习不仅是知识的获取和积累的过程,更应该是知识的转化与创造的过程。

由此可见,在学习型组织理论基础上,学习型高校的内涵应该是:具有浓厚的学习型文化,能够组织中迅速有效地进行知识的传递和共享;具有很强的创新精神,能够不断地进行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和教育教学管理与实施等方面的创新;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能够不断地进行组织性、研究型和创造性的学习;具有很强的变革能力以及适应能力,能够不断地适应变化了的环境和满足不断变化的社会需要。而学校文化是学校内部诸多要素互动生成的一种独具特质的精神环境和氛围,是学校成员对待物质、制度、精神的态度及方式的总和。它的核心就是学校中大部分成员在学校表现的做事方式和处事态度的“内隐规则”和“内隐概念”。从某种意义上讲,它就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是学校存在的生命和灵魂。组织文化能从根本上改变员工的旧有价值观念,建立起新的价值观念,使之适应组织正常实践活动的需要,学校组织文化也不例外。因此学校的改革着力点不仅是静态的制度和组织结构的健全,更应是对学校组织文化的改建和重塑,最根本是文化建设理念的重建。[2]

二、学习型高校组织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首先,学习的构造类型的组织文化大学能促进中国的大学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精神文化的方向,为大学内部制度文化的每一个成员的共同愿景;民主平等和良好的行为文化,使按规定的管理核心,改为专注于动力,创造个人的自我实现积极的条件,激发教师内在的创造,自我潜力巨大超越,提升生活的意义实现组织发展目标的过程中,要立足自我管理的教师,提供源源不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对大学的可持续发展。更生态的物质文化提供了高校的发展更加和谐,更健康的环境。

其次,创建学习型高校的组织文化能够提升高校内部的认同感,增强集体核心竞争力。组织成员在创建学习型高校组织文化过程中,共同参与,不断学习,努力实现自我超越,使高校像一个高精端的社团一样,逐渐生成一种共同的价值追求,从而进一步规范集体行动。

再次,高校本来就是学习知识和创造知识的地方,而学习型高校组织文化的建设,使“终身学习”的理念更易被接受和强化。组织文化培育了组织成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建立起了成员间在行为、信念、习惯上的一致性,形成了相对稳固的文化氛围,因而凝聚成一股合力和整体趋向,这有助于在组织中整体性地树立和强化“终身学习”的理念和习惯。[3]

最后,学习型组织强调终身学习和团队学习,强调共享和交流经验、信息和知识,强调容忍分歧和异议,鼓励创新和失败,确保畅所欲言、群策群力。良好的组织文化为高校制定更高端的发展战略做了很好的准备工作。

三、学习型高校组织文化建设的路径探究

(一)学习型高校组织文化的深层建构――精神理念层

哲学是深层组织的精神文化,指的是基本的信念,共同遵守该组织的领导和员工的价值标准、职业道德和精神。它是组织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基础和物质层和制度层的形成原因的组织文化,是一个衡量是否组织形成了他们的组织文化的主要象征和标准,[4]而学习型高校的精神层架构重点就在建设“共同愿景”。彼得・圣吉认为:“共同愿景它是在人们心中一股令人深受感召的力量。

要在学习型高校构建共同愿景,需要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是个人愿景,即高校的学生、教师、管理人员对自己想要实现的目标的刻画;其次是团队愿景,即学术团队、管理团队以及各个学生组织都要达成清晰明确的共同目标;最后是高校愿景,其中每个成员都参与了讨论和研究,因而共同愿景得到了最广泛的衷心拥护和支持,从而能够汇聚所有人的力量而得以实现。建立共同愿景对于高校整体价值观的形成,特别是对于高校凝聚力的强化具有重大影响。

(二)学习型高校组织文化的里层建构――行为层

行为层即组织行为文化,它是组织员工在组织经营活动、学习娱乐活动中产生的活动文化,包括组织经营活动、人际关系活动、公共关系活动、体育文娱活动中产生的文化现象。组织行为文化是组织精神、组织价值观的动态体现。[7]

学习型高校的行为文化建构,首先从学习行为上进行架构。彼德・圣吉的《第五项修炼》提供了一套迄今为止最科学的学习技术。其核心方法是进行五项修炼:第一项修炼,自我超越;第二项修炼,改善心智模式;第三项修炼,建立共同愿景;第四项修炼,团队学习;第五项修炼,系统思考。那么整个学习机制的调整,学生、教师与管理人员更加频繁的互动交流、开展活动;学生团队社团等更加积极地举办学校活动、参加社会活动;而领导更加注意模范带头作用。更加全面地建设了行为文化。

(三)学习型高校组织文化的中间层次建构――制度层

制度层是组织文化的中间层次,主要指生成规范的一部分,该组织工作人员和组织行为的制约性影响,组织文化的物质层,集中精神和员工层和组织行为的要求,系统层主要的组织成员提供了行动的共同活动应遵循的指导方针[8]。制度建设是基础学习型高校的制度保障。一般来说,从工作制度,责任制度和特殊制度建设,等高校,学习型组织文化,对研究型大学的建立必须制定规章制度保证在学校学习的每一个成员的。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切入点,通过教师培训的发展,逐步建立和完善保障和激励教师学习动力机制。同时要激发学校每一个成员强烈的学习意识,具有爱学、乐学精神。

(四)学习型高校组织文化的表层建构――物质层

物质层是组织文化的表层部分,是形成制度层和精神层的外在条件,它往往能折射出组织的经营思想、经营管理哲学、工作作风和审美意识。[9]对于学习型高校来说,它主要包括两方面方面:第一,高校的组织风貌。包括规模建设、教学楼和图书馆等建筑的风格,校园的绿化美化。第二,高校标志。高校的名称(大学与学院)、高校的校徽、校歌、校旗、石头文化、雕塑、学校的纪念物等。

总之,从“学习型组织”概念出发,探讨和研究学习型高校的组织文化建设,是高校改革与发展的迫切需求。学习型组织文化是学习型高校构建的核心内容,是现代高校的核心竞争力,为高校的改革和创新提供了动力、支持和方向。学习型组织文化的塑造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等各方面长期支持和努力,在此过程中需要不断克服各种困难。

参考文献

[1] [美]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艺术与实务[M]郭进隆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307―313

篇10

(1)工会作为服务群众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工会要协调好对于特困职工群体工作的救助工作,要维护广大职工的利益,还要改善贫困职工的生活,增强工作组织人的职能,将以人为本作为服务的理念,还要真心实意的为群众解决困难,这样才能树立良好的口碑。(2)工会要做好形势教育的宣传工作。想要充分发挥工会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需要树立以大局为重的观念,还要将组织工作放到大局中去考虑,切实解决问题,还要根据当前形势做好教育宣传工作,其人们认识到建立工会的好处。

(3)发挥工会的作用。工会还具有疏通言路的作用,可以在政党与群众中架起一道桥梁,是渠道更加畅通,所以,相关的相关工作者一定要做好来访工作。接待来访人员的工作者要具有一定法律知识,所以,工作人员在平时也要多学习法律知识,还要熟悉相关政策法规,提高职业素养,对社会当前形式也有一定把握能力,只有提高知识水平,还能提高业务能力,只有做好上访人员的思想工作,才能有效化解基层矛盾。

(4)做好协调保障工作。在企业中建立工会,要围绕企业的发展开展各项工作,要以提高企业员工的利益为前提,还要保证工会管理的民主性,工会人员可以进行民主监督,而且工会的各项决定都要得到群众的支持,要将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还要多做实事,为职工谋取更多的利益,积极协调企业中各个部门的交流与沟通工作,降低各个部门以及职工之间的矛盾,还要解决职工的业务分配工作,保证资源配置的最优化,还要协助企业领导做好员工思想改造工作。

2充分认识工会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独特的优势作用

2.1工会巩田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有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稳定和巩固。而中国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是工人阶级为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工人阶级的积极性、能动性,特别是主人翁精神的充分发挥,直接影响着我们国家政权的巩固和发展。

2.2工会为社会主义执政党奠定坚实的阶级基础

工人阶级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党的阶级基础的牢靠或坚实与否。一方面通过工会使工人与党保持畅通的联系,不仅使工人的利益、愿望、要求能及时地反映给党的各级组织,而且使党的决定、意见也能不耽搁地传达到工人当中去;另一方面通过工会做工人群众的工作,尤其是努力提高工人的素质,以巩固和加强党的阶级基础。

2.3工会以“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为基本职责

工会的社会作用,就是要从维护劳动者的合法利益出发,合理调节劳动和资本、劳权和产权、工资和利润的关系,促进劳动关系的两极实现互利双赢,保持劳动关系的协调和稳定。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也是工会所具有的其他社会组织无法取代的功能。

3工会组织要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完善维权机制

3.1根本途径:法制维权

要通过健全相关的法律和规章制度,来维护职工的正当权益。特别要注意突出工会对职工权益的“维护”职能,认真抓好集体合同制度、工资谈判制度、劳动关系三方协商制度、安全生产监督制度、职工法律援助制度、劳动纠纷仲裁制度的建设和落实。

3.2基本任务:奎面维权

维护职工的正当权益是全面性的。一是要维护职工的生存权,确保职工的基本生活条件、基本工作条件,尽可能避免职工的身心健康受到任何损害。二是要维护职工的经济权,撮重要的,就是让职工能够平等地获得劳动报酬。三是维护职工的政治权,让广大职工群众有地方、有机会说真话、说心里话,有权利、有途径参与本单位、本部门的重大决策,有条件、有责任对本单位、本部门的领导和决策提出批评或建议。四是要维护职工的文化权,最重要的,就是要维护广大职工群众及其家属接受文化教育的权利,享受文化创造的成果。五是要维护职工的发展权,总的原则,就是确保各单位、各部门和所有职工具有平等的发展权利。

3.3首要关键:源头维权

从源头上维权.是维护职工权益的关键。一方面,在制定涉及职工群众权益的法律或制度时,要广泛征求广大职工的意见,并充分吸纳其中的正确建议;另一方面,具体的单位或部门在作出各种事关职工群众利益的决策时,要首先开展调查研究,使之能代表最大多数人们的意愿或要求。

篇11

一、 图书馆组织文化概述

图书馆组织文化是组织文化理论在图书馆管理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它是指存在于图书馆这个社会组织中,所有成员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的总和,它们存在于图书馆中,并影响组织成员的外在行为。具体表现为图书馆在管理、服务活动和人际关系中产生的行为观念,包括图书馆目标、道德准则、图书馆制度、人际关系、图书馆传统和习惯等。

二、 县级图书馆组织文化建设

图书馆的组织文化建设的方式有多种,但对于县级图书馆来说每个馆员身兼数职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加之资金有限科技化水平较为低下,“人”在图书馆的运营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以人为本的组织文化建设成为县级图书馆的首选,同时也是最适合的模式。其次树立符合馆情的核心价值观、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也很重要。

(1)以“人”为核心建设县级图书馆组织文化建设

“以人为本”是当代各种组织乃至社会建设的根本原则,它确认“人力资源”是第一生产资源这个事实。现代组织管理理论是建立在科学人性假设基础上,组织成员在长期的共处、工作、共同学习以及讨论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形成共同的思维定势和价值观念,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掘组织成员的主观能动性,最终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提高组织的工作绩效。县级图书馆员就是图书馆的“人力资源”,是组织开发与管理的主体对象,是图书馆组织文化建设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其核心地位无可取代。

(2)推崇服务和智慧的核心价值观

有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组织就有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所以塑造适合图书馆特点的核心价值观是组织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首先,图书馆作为为群众提供信息的社会组织,“服务”是它的基本职能,在县级图书馆的核心价值观的建设过程中,要告诫馆员:不能因为资金不宽裕就长期不更换书籍,不能因为读者数量少就怠慢工作,不能因为技术落后就放弃学习,每个图书馆工作人员都应该做到爱岗敬业、精诚服务、默默奉献。当然,服务只凭热情是不够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智慧的力量日益显现。仔细调研读者的需求、不断学习先进的图书管理技术,将智慧融入到服务中去,智慧能让服务更高效、更人性化。

(3)倡导建立学习型文化氛围建设

学习型文化氛围首先表现为学习和分享,馆员们不定期的坐到一起分享彼此近期所学的知识,并且将其运用到工作中去;其次是知识创造,即开发和建立起创造、获取以及分享知识系统,建立批判性的思考,鼓励馆员用新的方法思考问题、看待关系和反馈回路以及对假设进行检验;再次就是要更新管理方式,废除论资排辈的管理方式,那种森严等级结构不利于个人成长和终生学习,追寻一条能学到更多东西、非线性的成长道路是更好的选择。

(4)以“激励”推动制度文化建设

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就是狭义的制度。广义的讲制度建设就是通过决策制度设计、选人用人制度设计、绩效考核和奖惩制度设计、薪酬福利制度设计,引导和塑造馆员及全体员工的价值观念。图书馆的制度建设反映和彰显组织的价值观和文化精神。

县级图书馆的决策制度制度应体现科学、规范和民主三个特点,专制的决策只会让原本就会有潜在怠慢思想的馆员更加士气低落,只有整个图书馆崇尚民主科学的文化精神才会焕发生机活力。

国家图书馆在《国家图书馆业务监督工作监督考核办法》中规定:“在业务工作中提出合理化建议并被采用,在优化业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中取得明显成绩者,除给予表彰外,同时给予二百到两千元不等的奖励”。这样的奖励制度无疑会激发馆员创新的潜力,非常值得县级图书馆借鉴学习。要让每个馆员个人利益与图书馆整体利益联系紧密,从而加强馆员间的一体感、团队意识和全局观念,这样县图书馆队伍才能更加稳定,才能更好的服务于社会。

(5)加强物质文化假设

物质文化建设作为组织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可偏废的,县级图书馆要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广开思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图书馆就像一本书是一个区域文化的象征。图书馆物质文化建设可以通过图书馆的外观设计、自然环境、内部软硬件配置等彰显出来。如西北政法大学图书馆通过形象设计和定位,将图书馆主体建成天平的形状,寓意公平正义,不仅体现了图书馆本身的内涵也给这所大学校园带来了凌然的正气。县级图书馆应根据本地区的文化特点和经济状况,选择适合自身的配套物质设施,值得注意的是,图书馆的内外建设不可偏废其一,如果只注重外部形象忽略了书籍的质量就偏离了图书馆运营的目标。

三、结束语

总之,县级图书馆组织文化的推行,都离不开所有馆员对组织文化的认同,所以图书馆馆员始终是组织文化建设的核心力量。图书馆应明确核心价值观并以此为指导加强相应的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建设。最终,希望县级图书馆通过组织文化建设和改革,更好的发挥职能,服务社会,推动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许建业.构建图书馆工作创新机制的若干思考[J].新世纪图书馆, 2012, (2): 19-21.

篇12

关键词:回族文化 和谐社会

Key words:Hui culture in Harmonious Society

作者简介:马伟(1983-),男,(回),新疆师范大学法经学院 专业方向宗教文化

王白中(1985-),男,(汉),新疆师范大学法经学院 宗教学研究生 宗教史方向

文化是撑起民族精神的脊梁,也是统领民族精神的灵魂。它既是时代精神的客观表现,又是民族精神的客观表现。只要世界上存在民族,文化就必然要带有民族的传统和特色。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回族是以伊斯兰教为纽带,经过数百年的融合而由多种民族成分重新建立的一个“新民族”。从唐代起,第一批阿拉伯人把自己信仰的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并开始定居,直到元明时期回族作为民族而最终确立。在这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先后又有汉、蒙、维吾尔等民族成员加入进来。这些来自不同地区的民族成员虽然风俗各异,语言不一,但对伊斯兰教的共同信仰使他们的观念在融合的基础上趋于一致,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回族文化。1

一、回族文化的基本内涵

关于回族文化基本内涵的界定,目前学术界关于回族文化的界定尚无一致的观点,但已经有许多人根据自己的研究学科和视角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兹就有代表性的观点列举如下:

第一种观点认为回族文化是一种有着鲜明特色的,以伊斯兰文化为内核,大量吸收融合中国传统的汉文化,即融两种文化为一体的新型文化,充分体现了回族文化民族性的鲜明特征。2第二种观点是从文化学角度提出“:回族文化是世界两大文化――伊斯兰文化与中华文化相当恰当,相当充分,相当全面的合和。”3第三种观点从回族史的角度讲“:回族的形成属于一种特殊的模式,因此,回族文化的形成也属于一种特殊的模式。伊斯兰教在回族及其文化的形成中起了决定性作用。她从起源上和本质上决定了回族的命运,决定了回族文化的性质。”“以宗教为纽带和核心将民族穆斯林凝聚在一起,铸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以伊斯兰文化为内核,广泛汲取文化并将两者融合起来,酿造了一种新的文化――回族文化”。4第四种观点从宏观的角度提出“:回族文化基本上是世界伊斯兰文化和中华本土文化通过双向交流,在渗透过程中形成的。而这种文化,在当时以其各自独特的风貌,丰厚的积淀,现实的价值,历史的地位雄踞于世界文化的巅峰。两个高度发展的文化,俱是源远流长,在这个新的社会共同体中,它们融会成一种新的民族文化。”5第五种观点从多维视野的角度提出“:在文化上,回族文化是在伊斯兰文化(含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波斯伊斯兰文化、突厥伊斯兰文化)与汉文化、蒙古文化、藏文化等交流、融合,并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实践中形成的。但回族文化不是以上几种文化的简单堆积和叠加,而是以一定的结构和形式有机结合在一起的,达到了融会贯通的程度。”6

综上所述,回族文化是伊斯兰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在回族产生、发展、形成的历史过程中相互碰撞、交流、渗透、吸收与融合的历史产物。在这个过程中,促使回族作为民族所形成的四方面条件,不仅决定了回族的民族性格与属性,而且还决定了回族文化的本质及其特征,反映了回族文化的全部内容,是一种具有较高文化起点、高度发展、自成体系的民族文化。其中,回族文化中有很多和谐理念,它是回族文化的基本精神。

二、回族文化的基本精神――和谐理念

(一)饮食文化中的生态和谐思想

回族的饮食文化是伊斯兰文化和当地文化交融的产物,它的饮食严格遵守伊斯兰教关于饮食方面的规定。所以,饮食文化有利于回族聚居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古兰经》等宗教经典中对穆斯林饮食――可食之物与不可食之物有较为明确的界定,一般禁食猪、驴、骡、狗等家畜和狮、虎、狼、豹等野生动物;可食的动物有牛、羊、鸡、鸭、鹅等,其中以牛羊为主。对于可食的植物与不可食的植物,著名的回族学者刘智在其《天方典礼》中写到:“果、谷、瓜、蔬菜之属,均属无论;草木之属,毒甚者不食。”回族更注重从“是否清洁”的角度而不是从“是否有营养”的角度来选择食物,那些通常被很多人视为美味佳肴的山珍海味,在回族家庭的餐桌上很难见到。这种饮食习俗在客观上起到了维护生态平衡的作用。回族饮食习惯中的可食之物一般处于食物链的较低等级,数量多;不可食之物多处于食物链的较高等级,数量少,是需要加以保护的珍稀动、植物。这种饮食文化客观上体现了回族人注意保护生态平衡,体现了他们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

(二)回族人尊崇“孝文化”

孝意识是人的社会属性的起点。回族的孝文化是回族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回族家庭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和影响。回族文化从根本上说是以伊斯兰为内核和特质的。伊斯兰教认为,善待父母、孝敬双亲是每个穆斯林应有的道德修养之一。这种“孝文化”反映出回族内部人们的和谐理念。

1.孝的第一要点是孝敬父母。孝敬父母是敬主的一部分。伊斯兰教的《古兰经》要求儿女孝敬父母“:你们应当只崇拜真主,并应当孝敬父母。”将孝敬父母视为仅次于侍奉真主的宗教善功。

2.孝还强调善待亲缘。真主的使者说:“骨肉血亲挂在阿热史上,它呼唤谁持续了我,接待了他;谁断绝了我,断绝了他。”7这里的骨肉血亲是指包括父母在内的其他有血缘关系的人,接续自然就是要以观念和态度上对之含照顾之情,善待之义。

3.孝具有持续性。父母生前的孝行是赡养之孝,父母辞世后的身后之孝是持续性的。父母辞世是孝的延续,也是爱和感情的延续。把对父母的爱和思念之情转移成对亲友、长辈的爱和孝敬,使人们在绵延的孝道上受益无穷。回族的这种孝文化使回族人和谐相处,互相尊敬并且团结友爱,使本民族的凝聚力增强。同时,对外部民族,回族又提倡“和而不同”的思想。

(三)对外文化,提倡“和而不同”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化和伊斯兰文化均以“和”为最高的价值。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子路》)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伊斯兰”一词在阿拉伯语中就是“和平、顺从”之意,“穆斯林”是它的分词,意思是顺从者,只要顺从真主者就是伊斯兰群体中的一员,就是兄弟姐妹或朋友,有困难会慷慨解囊相助,不论贫富贵贱都以诚相待。8《古兰经》中说:“你们当全体坚持真主的绳索,不要自己分裂。”“如果他们倾向和平,你就应当倾向和平,应当信赖真主。”回族文化作为这两种文化互相碰撞而形成的复合体,既继承了伊斯兰文化中“和平、顺从”的思想,又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和气、包容”的理念。回族文化既注重求同又善于存异。回族在文化求同的过程中善于保持本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对汉文化的借取和吸收总是有选择的。求同既优化了本民族的文化结构,也有利于促进族际关系的改善,存异则保存了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回族文化的“和而不同”的思想对处理“他文化”与“我文化”的关系以及回族人对待外民族人民有很强的实践指导作用。

1.回族在处理“他文化”和“我文化”的关系时,首先强调求同,但这种求同不是追求普同,而是异中求同,同中留异,是对本民族文化特质和文化个性的一种有意识的保护。回族在文化上的求同是为了实现“和”,但不会因为追求“和”而舍弃自己的信仰,丢弃本民族的文化根基,而是保持本民族文化个性,正视民族文化差异基础上的“和”,是通过解决矛盾而达到更高统一的“和”。9

2.在这种“和”文化的陶冶下,广大的回族人民对其他人有非常强的适应能力。他们待人热情主动,因为他们认为真主是全知的、公平的,从而克服了仇视心理,陶冶了高尚的情操。回族严格规定,偷听、撒谎、伤害、污蔑、嫉妒、怀恨、猜忌都是妨害人际关系的大罪。10回族文化的这种“和而不同”的思想使回族人民与外族人民能很好地生活在一起,这对于我国这样一个56个民族的大家庭的稳定和谐有积极的作用。

三、回族文化和谐理念的时代价值

今天,我们正在致力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乃至和谐世界,回族文化的和谐理念作为一种独特的精神文化,其合理的思想内核可以也应当在这个过程中起到精神资源的作用,从而发挥其独特的时代价值。首先,回族文化所提倡的和谐思想,有助于为发展现代经济,安定和谐社会环境奠定思想基础。回族文化所提倡的和谐思想,强调对立矛盾的统一性,就是强调“和”,用“和中“”适度”方法加以处理,协调各种矛盾,把矛盾限制在质量互变的“度”的范围内,不使它发展到破坏统一体、影响社会安定的程度。其次,回族文化所倡导的“和而不同”思想,有助于为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和谐提供依据。社会是以人为主体的集合体,人与人、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人的一切行为皆根源于利益,人与人的关系说到底是利益关系。在人们对自己的利益追求的过程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利益占有的多少是有差别的,这种差别发展为人与人之间、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利益矛盾。在社会主义社会,这种差别和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正常现象,从一定意义上说,建设和谐社会也不是要取消差别与矛盾,相反,一定程度的差别与矛盾运动正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但是这种差别与矛盾,在自发的状态下有可能尖锐和激化,从而发展成为对抗性的矛盾,进而导致社会动荡。回族文化的和谐思想,在承认差别、矛盾的前提下,提倡“和而不同”,认为只有善于利用事物之间的差异和特性进行相互补充,对不同的事物进行协调,才能充分发挥不同事物彼此结合的整体作用。我们要建设和谐社会,首先就应该承认差别,保持适度,追求和谐,注重矛盾的统一和均衡。在多样性中求得统一,在动态中求得稳定,在互利中求得共赢。具体而言就是,承认在现实社会有机体内部和外部的各要素之间存在着差别,而且这诸多的差别正是社会充满活力的源泉,各种矛盾运动要保持在统一体可容许的范围内,以实现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的相互和谐,这与回族文化的和谐思想是相一致的。

回族文化所倡导的和谐的理念,有助于促进世界的整体和谐和发展。回族文化的和谐思想所倡导的“和”的价值取向和协和万邦的相处原则,充分体现了对和谐、秩序、仁爱的向往和追求。伊斯兰文化的中和思想转化为和平共处、相互尊重、兼爱宽容等基本准则,一定能有助于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和谐,从而有力地推进和谐世界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李景兰,马朝旗.家庭教育与回族文化观念的形成[J].西北大学学报,1997,(3)

【2】马维良.回族学研究的重点及理论意义[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

【3】李兴华.浅谈回族文化[J].回族研究,2007,(4)

【4】百崇仁.伊斯兰文化是回族文化的内河[J].回族研究,1994,(4)

【5】李佩伦.回族文化的反思[J].回族研究,1991,(1)

【6】马明良.多维视野下的回族民族特点分析[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7,(3)

【7】叙利亚伊玛目脑威・叶哈雅.利亚德圣训[M]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