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经济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6 17:43:4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林业经济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林业经济论文

篇1

摘要:阐述林业经济发展的特征,分析林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以供林业工作者参考。

关键词:林业经济;发展特征;问题;对策

林木的培育和种植不仅会带来经济效益,而且对于环境保护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就是环保效益。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林业经济的发展也日趋重视。

1林业经济发展的特征

一是林木的种植在防风固沙、保护环境、调节气候、减少水土流失等方面的作用明显,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二是林木的种植和农业种植相似,都是以土地为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培育林木的生产过程不像农业种植有较强的季节性。三是林木的种植生产时间长,相对来说劳动时间短,生产过程具有一定的阶段性,既可以生产木材及其他辅料,也可以保护生态环境。四是林木的种植大部分都在荒山、滩涂等,这样的土地农业种植难以利用。

2林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在林业经济发展中实行退耕还林、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等政策,使得林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2.1林业资源的开采和种植不合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林木的需求也是越来越大。由于林业资源的生长期较长,如果过度采伐,无法合理地按照林业资源的生长周期进行开采和种植,森林覆盖面积会不断减少,很容易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沙尘暴天气等,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

2.2林业经济发展结构单一

目前,在林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大都忽视了林业种植相关副产品的经济价值,而是将林业经济的发展重点放在了对森林木材的加工使用上,譬如对中药材及菌类的培育,可以和林木培育共同进行,从而改变林业经济发展结构单一的模式,最大程度地增加林业经济效益[1-2]。

2.3林业经济发展的相关制度需要健全

现阶段,国家在林业政策上,鼓励全民参加植树造林,但由于土地和大部分的林业资源都属于国家,林业种植者和育苗者始终处于被动的局面,缺乏有力的保障,从而导致思想和竞争意识薄弱,需要有相关优惠政策支持对荒山荒地的承包及开采利用,要有相关制度对责任和义务进行明确的界定,切实保护广大林业种植和育苗者的切身利益,提高人们对林业种植和培育的积极性,有效促进林业经济的发展。

2.4缺乏林业技术性人才

林业种植存在着条件艰苦、工作单一、周期长等实际问题,真正懂技术会管理的人才都不愿意到种植一线工作,林业相关的工作人员技术知识缺乏,林业经济的管理团队实践经验不足等,这些都影响到林业经济的发展。

3促进林业经济发展的对策

3.1不断完善林业相关制度

林业的种植,不仅在于产生经济效益,而且应该注重保护生态环境的均衡发展,所以不管能否真正实现林业种植的经济价值,都应当有相应的保护制度,在这方面国家相关政策也给予了大力支持。但是现阶段我国林业种植中个体经营的比例日趋增加,因此在对广大林业种植和育苗者进行保护的同时,还应当重视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要充分利用经济手段来促进林业的发展。同时,要严格控制林木的采伐,尤其是天然林,因为与人工林不一样,天然林有着独特的生态环境和群落,一旦遭到破坏将很难恢复,要严惩任何非法开采行为。

3.2不断优化林业产业结构

要依托市场的发展需求对林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转型,把林业资源优势转变成为经济竞争优势,从而实现林业经济产业结构的优化,促进林业经济发展。林业生产的目的是为了在多种效益方面发展,因此要将林业产业开发与市场经济发展有机结合,把握好林业产业的发展方向,建立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和节约型发展路线,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选择好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更好地促进林业经济的发展,从而达到森林资源和土地资源利润的最大化[3-4]。

3.3不断创建林业产业环境

一个良好的产业环境,能够促进资源的深入利用,有效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原料和资金平衡,确保产业链健康循环发展。就林业产业来说,要保证从林木资源的开采、加工、深加工到市场需求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得到充实,才能更好地提升整个林业产业的效益。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充分发挥支撑作用,同时也要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通过社会多方力量搭建起林业产业平台,真正发掘市场的需求,给林业产业环境传递有价值的信息,从而创建良好的林业产业环境。

3.4不断开发林下产业经济

通过发展林业复合经营模式,从多种途径发展林业经济,更好地对林业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实现林下经济多元化发展,促进林业经济效益最大化。同时,要不断加强对林下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选择重点区域、重点项目、重点品种对林下种植和培育在资金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这样可以促进相关林业资源的发展,有利于拉长和平衡林业经济的产业链,更好地提升林业产品的附加值。

4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应该认识到林业经济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已经逐步显现,同时在发展林业经济的过程中要解决的问题和处理的关系也很多。因此,要通过不断总结林业经济的发展规律,探索解决途径,健全政策体系,加大投资力度,培养技术人才,优化产业结构,切实提高林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5参考文献

[1]于爽.浅谈林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J].河北林果研究,2009(4):413-415.

[2]张传辉,张汉巍.我国林业资源型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森林工程,2006(6):60-62.

[3]孙爱斌.我国现行的林业政策对林业经济发展的障碍分析及对策[J].福建林业科技,2006(1):180-183.

[4]陈新云,陈建成,甄芳洁.林业经济发展模式的内涵与分类[J].林业经济问题,2004(3):149-152.

高校林业经济论文范文二:林业经济创新管理与发展趋势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在林业发展方面也逐渐呈现出了新的趋势。当前阶段要向促使林业管理向更加健康长远的方向发展,就一定要重视起林业经济创新管理,建立起全新的管理体制,促使林业经济能适应于社会。本文主要对林业经济创新管理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希望为我国的林业经济稳定提供有益帮助。

关键词:林业经济;创新管理;发展趋势;研究

林业经济对我国的经济水平整体上升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我国的林业经济管理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发展中仍然受到一定的问题限制。当前积极的对我国林业经济创新管理进行研究局有限现实性意义。下面将对林业经济创新管理和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详细讨论。

一、林业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的林业种植得到了广泛的重视,林业发展的速度也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在经济方面林业更是展现出了十分巨大的潜力,但在进行实际的管理和发展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限制着林业经济的健康发展。下面将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受自身影响。林业的经济主要依靠自身发展,因此,在当前阶段我国的林业经济,必然会受到林业本身的影响和限制。近年来我国的生态环境受到了工业化的影响,并呈现出了较为严重的污染,这对林业的发展势必会造成一定的影响。而林业本身难以发展也就会给林业经济的发展造成限制,当前林业本身的限制问题已经成为了林业经济发展中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二)林业产权问题。林业经济发展主要是由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来实现的,因此,林业企业的管理和在林业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但当前我国的林业企业在产权方面一直存在问题。众所周知,林业资源是国家资源,林业企业并没有相应的所有权,同时林业企业经营过程中所产生的税需要作为国有财产当中的一部分。其次,林业企业的内部通常都存在着政企不分的问题,这些问题都严重的影响着林业经济的健康发展。在当前是一个十分明显的问题,需要及时进行解决。

(三)经营管理问题。林业企业的经营管理对林业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性作用。当前阶段我国的林业企业在进行林业经营管理的过程中仍然采取传统的管理方式,导致林业经济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而在其管理模式下给林业的发展速度提升造成了不良的影响,这些都是影响林业经济的重要因素,也是当前比较突出的管理问题。

二、林业经济创新管理

(一)加强生态保护。要想促使我国的林业经济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首先应重视起生态环境的保护。对此,应尽快地完善我国环境保护法,以此来保证林业经济的管理中能受到法律的支持。同时,应对环境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检测,促使林业资源能始终受到保护和管理。

(二)优化经济产业。当前阶段我国的林业经济发展中,对林业资源的深加工将是促进林业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方向和重要的支撑点。但要想促使我国的林业经济发展中逐步向深加工发展,就需要在专业技术上进行不断的提升和强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设备将是促使林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对此还需要林业企业积极的与政府合作,传统观政府的调控来实现技术上的提升和能力上的上升。其次应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化发展路线,不仅要促使我国的林业经济在国内稳步发展,更加需要国际中强化林业经济,促使其带动我国的对外贸易,真正的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三)积极转变管理方式。我国传统的林业管理中主要以粗放型为主,而在现代社会中这种模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有必要向集约化方向个发展。对此,应在林业管理当中建立起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发展原则,并在此基础上逐步的提升生态环境发展目标。

(四)重视人力资源的管理。林业经济的发展中,应重视起人力资源管理。对此,应积极的打破传统的管理模式,广泛的从社会中招揽人才,来作为林业经济发展中的主力。同时应将人力资源的管理理论和知识积极的转换成为现实性的实践能力,在长时间的应用中促使自我得到提升,也帮助林业经济管理结构得到优化。

三、林业经济发展趋势

林业经济要想得到稳定健康的发展,一定要认识到未来林业发展的趋势。我国的林业经济发展首先一定要与世界林业之间持平衡一致的状态。当前阶段我国的林业经济已经逐渐的向战略方向进行转换,人工林数量在不断的增加,同时生态环境也逐渐的受到重视,并成为了社会各界所关注的重点内容。其次,未来发展中我国的林业经济需要向全面性和科学性方向发展,在管理上做到真正的全面化才能促使林业经济在我国经济中起到重要作用。林业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稳定和经济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阶段我国的林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着一些问题,限制着经济的发展。面对这些问题,林业企业和政府应积极的联系在一起,制定全面化的管理措施,并创新管理模式,促使林业经济能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这将对未来我国的社会发展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

参考文献:

[1]祝燕红,缪卫根,金久宏.杭州市萧山区现代生态林业经济示范区建设构想[J].华东森林经理,2015(04)

篇2

(一)提高全民意识,注重城市生态发展

城市森林是城市林业发展重要的基础条件,是城市整体生态环境建设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注重城市化建设的同时,也要关注城市生态化的发展,在保护好现有自然资源不受破坏的前提下,积极建设新的城市森林,建立新的生态环境区域,重视城市森林对城市化发展起到的积极作用,从而在城市进行全面规划时,要特别关注和切实加强城市森林的建设。同时,可以通过建立相应的政策法规,有效规划和合理把握城市森林的设计与营造,正确引导和全面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注重城市生态发展,提高人们的生存质量。

(二)利用政策引导,加快发展步伐

通过建立健全相应的城市森林和城市林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切实有效地加强政策引导,加大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建立高效科学的林业管理模式,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技术和手段,经营管理城市森林和城市林业,提高管理技术水平。同时,要合理利用现行的政策法规,协调各政府职能部门之间与民间团体之间的关系,确保城市森林和城市林业健康发展,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加快发展步伐。

(三)调整林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

景观的丰富性与生物的多样性是城市森林的特色之一,在城市森林建设与城市林业发展过程中,要充分结合城市森林的地域条件、文化条件、水土条件、气候条件、动物习性、植物特性等因素,充分发挥区域化的城市森林特点。此外,在利用本土化植物、动物的资源的基础上,通过现代的科学研究和先进的技术手段,引入、培育、驯化一些新颖的、合适的品种,丰富资源形式,调整林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性自然生态环境系统和城市森林动植物群落。

二、城市森林对城市林业经济发展的作用

以城市森林对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作用研究为基础,结合林业经济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探讨人们利用森林资源的经济发展方式,如林业经济、森林旅游、林下经济、花卉苗木产业、林产工业、林业生物产业等方面的发展。为提高城市森林的使用率、经营管理效率、生态旅游项目开发等方面提供理论支持。可以加速林业生态产品转化与研发,促进林业经济的全面发展,进而对林业产业结构调整产生促进作用,促进城市森林的林业生态产品科学可持续发展。

(一)加强城市森林的建设,能够有效促进城市林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城市森林的建设,不仅可以增加城市的绿化率,美化城市的整体环境空间,而且其特有的良好区域性生态系统,能够有效调整城市中的区域气候,提高城市的空气质量和改善城市的自然环境,营造适宜人居的理想生活环境。此外,作为城市林业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森林的建设和发展有利于推动和完善城市森林和城市林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为城市林业经济的建设提供政策保证,从而进一步提高城市林业经济的管理水平和经营能力。而且,在城市森林的设计与营造过程中可以积累丰富的经验、成熟的管理模式和健全的建设机制,能够进一步增加城市林业经济建设的科学性与可持续性。通过加强城市森林的建设,还可以起到林业建设的示范作用,从而推动区域化的林业经济建设,有效促进城市林业经济的健康、平稳、有序、整体发展。

(二)加强城市森林的建设,能够有效推动城市森林旅游业的发展

加强城市森林的建设,不仅对城市林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起到积极的影响,还对是城市森林旅游业的发展发挥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应中央对于国家旅游业发展的工作要求,旅游的方式、旅游的区域以及旅游项目的建设都发生了一定形式的转变。我国的城市森林旅游业从无到有、从探索起步到蓬勃发展,建立了多样的林业旅游形式,取得了丰硕的林业旅游成果,积累了丰富的林业旅游管理经验。为顺应时代的发展和要求,城市森林旅游的形式目前正处在从“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的过渡时期,这就要求城市森林的设计者与管理者能够根据旅游形式的变化合理地调整工作重心,增加旅游项目、提升旅游价值、丰富旅游形式,转换城市森林的旅游经营职能,适应旅游业的发展潮流。城市森林具有的净化空气、保护水土、调节温度湿度、释放负氧离子和降尘降噪等功能,使城市森林旅游在休闲度假旅游中拥有独特优势。由于城市森林往往位于城市之中,即使在郊区的城市森林距离城区也不会太远,旅游者可以就近利用现有的城市森林资源,在降低旅游成本的同时,充分享受到城市森林旅游带来的乐趣。依托自然特色而开展的城市森林具有较强的参与性,人们不仅可以从森林中体会到生态旅游的快乐,还能在旅游过程中增加林业知识,进行林业知识的科普,从而自觉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顺应了森林旅游发展的潮流,提高森林旅游的效果。加强城市森林的建设,不仅能够有效推动城市森林旅游业的发展,作为林业的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城市森林旅游还能够在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巩固和扩大林业改革成果、实现“兴林富民”等利国利民政策的实施方面,进一步促进林业管理和林业经济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三)加强城市森林的建设,能够有效推动城市林业产品经济的发展

林业经济的形式众多,如野生林经济、新生林经济、木材类经济、非木材类经济、动植物物种培育与保护、木制品经济等。林业产品的种类更是繁多,如林业种苗、林木培育、木业加工经营、竹业加工经营、茶果林业、林业动植物、木本粮油、林下经济、沙产业等。加强城市森林建设,提高城市森林的使用率、经营管理效率,能够有效推动城市林业产品经济的发展。在城市森林建设与城市林业经济发展过程中,进一步建立健全林业产品发展的政策法规,合理规划林业产品的发展模式,有效提高林业产品的管理水平,提升林业产品的生产质量,丰富林业产品的形式种类,拓宽林业产品的销售渠道,加强林业产品的监管力度,构建高效的林业产品生产与营销链,促进林业产品经济的大力发展,为城市化的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提供支持。

篇3

学科发展和建设仅仅拘泥于形式,没有深入进入学科改革和体制创新;学科的建设力度不够,导致学科真正的科研范畴、内容甚至理论体系存在很大的不足。所以相关林业经济管理的人才培养上,远远不能为飞速发展的林业经济服务,导致林业经济高度管理人才的缺乏。

1.2林业经济管理基础理论缺乏

我国林业经济管理研究起步晚,基础差,所以国内林业经济管理的理论体系不仅不完善,还存在很多错误。科研如果没有一个完善正确的理论体系作为支撑,很难达到一个比较高的高度。并且对应学科建设因为制度和管理的缺陷,导致学科的基础研究缺乏,大家为了在短时间取得高的科研成果,都闭门造车,理论斑驳紊乱,缺乏了一个科研领域最基本的科研秩序。

1.3林业经济管理领域缺乏有效的研究方法

现阶段我国林业经济管理的研究水平度低,研究体系不完善,缺乏高效的研究手段。国内的高校以及相关的研究单位,现在研究的模式主要是2种,闭门造车,就是取壶画瓢,不注重于国外先进的科研人员和单位的技术交流,对于他们的先进知识没有充分的利用;拿到了国外的先进技术就照搬,不考虑自身的情况和因地制宜的原则,导致效果甚微。所以现阶段国内科研机构对于林业经济管理的研究,应该不断的借鉴和学习国外的先进知识,研究出属于我们自己完善先进的理论体系。

2如何加强我国林业经济管理

2.1加强学科建设,培养优良师资

发展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必须加强其学科建设,师资队伍作为学科建设的主力军,培养优良师资,是发展学科的重中之重。只有强有力的师资队伍,对应的学科才能发展到一个更高的高度,对学科的人才培养和科研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必须要通过各种途径来带动整个学科的发展。派遣优秀的教师到国外学习,培养一些顶尖的学术带头人,建立完善的学科激励机制,有效的促进学科健康快速的发展,形成一种激流勇进的发展态势。

2.2培养高技术科研人员

对于高技术科研人员的培养,国内林业部门和高校需要联合建立完善健全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对应的战略目标,将人才培养真正的付诸于行动,为学科不断培养新鲜的血液;人才培养最重要的是对培养理念的创新,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世界各国很多地方林业经济已经发展到一个很高的层次,林业经济管理也进入了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所以,传统的培养方式,已经不再适用现阶段林业经济发展的需要了,必须革新人才培养的理念,才能获得先进的研究理论;国外在很多方面,对于林业经济管理的研究已经很深入了,所以没必要闭门造车,需要不断加强与国外先进科研机构的交流培养,学习先进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研究人员的科研素质。

2.3学科研究要满足当前时代需求

林业经济在全球化发展的推动下迅速发展,对于高端的林业技术人才极度缺乏,有一些新兴领域甚至达到了国内空缺的地步。所以为了配合迅速发展的林业经济,满足林业经济发展的需求,林业经济管理研究单位和高校需要定向的培养人才,针对当前很缺乏的林业经济管理的一些领域,优先的发展和培养,对于学校和科研机构就需要随时了解我国林业的需求和发展动态,及时补充学生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培训。一定要根据需求列出重点发展方向,这样的培养方式不仅有助于提高学校和科研单位的威望,还能够最大程度满足林业经济飞速发展的需求。

2.4建设现代化实验室

实践出真知,理论最终都要付诸于实践,再伟大的理论也需要实践的验证,所以实验是科研必不可少的部分。实验室同样是林业经济管理研究的基础性的硬件设施,针对国内林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国家应该大力投入资金支持,建立起若干国家重点实验室,利用现有的信息化技术,建立一个具有良好科研环境的高水平重点实验室,这对于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展开科研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篇4

相比热火朝天的林权主体改革,该县林权配套改革基本停滞不前,主要表现为林权改革服务体系不完善,尚未建立林业产权交易平台、林业担保机构、林业收储中心等机构,林业评估机构体系不健全,具备林业评估资格的人员少,严重制约林权改革的纵深推进以及金融部门开展林业信贷服务。1.流转市场体系缺失,林权处置难广西16个试点地区尚未出台森林、林木和林地流转管理的相关办法和实施细则,多数地区未建立林业产权交易平台、林业收储中心等机构,缺少一个可为林农提供活立林木、收储木材市场交易平台,出现信贷风险后金融部门难以及时将抵押林木处置变现。这不利于金融债权的维护,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林权抵押贷款的扩大。加上林权证核发较为缓慢,制约了金融机构大规模开展林权抵押贷款。广西16个试点县区累计核发林权证涉及面积322.54万亩,仅占2009年林改任务面积的14.48%。2.专业权威林权资产评估机构缺位县域林权评估机构少,资质低,县林业局仅有4名工作人员获得国家林业局和资产评估协会联合颁发的林业资产评估资格且按规定只能对非国有林业资产进行评估,该县林权评估机构仅有林业部门林调队,资质为丙级,按照《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管理暂行规定》其只能对金额在100万元以下的银行抵押贷款项目进行评估,直接影响到林农获得贷款的额度。由于缺乏具备资质的评估机构,实际操作上银行对100万元以上抵押贷款项目也委托其进行评估,极易造成评估结果不实、误导银行贷款决策。3.现行林木采伐控制严格,申请审批时间较长,具有很强的行政干预性和采伐指标的不确定性一方面,许多林农经营种植的林木到了砍伐期或间伐期,因受砍伐指标的限制,林木资源不能及时采伐出售变现,给贷款人带来到期不能还款的风险;另一方面,也使林权抵押物交易处置变现难度增大,加大处置成本。

(二)信贷管理机制欠完善,严重制约林业信贷业务健康发展

1.贷款期限设置与生产周期不匹配目前农信社发放的林权抵押贷款期限多以2~3年为主,最长不超过5年,而林木生长成材一般需要8年以上,贷款期限和林木生长周期严重不匹配。加上广西林改试点地区林地和林木权证集于一册,林权证抵押权无法落实。林权证内共记载林地及林产所有权和使用权等四项内容,按现行林权证发证规定,林地及林产不能分别单独发证,使得有些林户有林木无林木证,缺乏合法林木抵押证。2.抵押范围和对象限制过于严格,抵押偏窄限制林农获贷能力例如仅对经营经济价值较高的成熟经济林木大户发放林权抵押贷款,而拥有一定荒山滩涂、经营规模较小的一般林农或幼材林经营者仍无法获得信贷支持。2010年全县林权抵押贷款共发放212户,其中一户贷款达4600万元,占贷款余额的66%;县联社仅接受种植时间超过一年的林木作为抵押物,而林木种植第一年资金投入非常大(以种植速生桉为例,第一年每亩资金投入约470元,占总投入的52%),林农迫切需要资金支持却因不符条件被拒之门外。加上林权抵押贷款审批权全部集中在县联社,贷款审批环节多,审批效率不可避免降低。3.林业集约化程度不高,信贷投放未能有效放大全县农民人均集体林地面积仅3.15亩,户均集体林地面积12.07亩。户均林地面积比较少,林农种植扶育资金投入相对不多,信贷资金需求不大,依靠资金自筹或小额林农信用贷款足以满足生产的资金需求,林业信贷规模增长有限。当地林业规模化经营模式总体还处在萌芽状态,“公司+农户”、“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等互助合作集约化生产还没有大规模开展。4.信贷管理风险控制不到位,信息共享机制欠完善一是信贷管理难度大。林权抵押贷款属信贷创新产品,风险管理有别于日常固定资产抵押或权利质押贷款,现有信贷人员往往缺乏相关林权抵押管理知识,贷款“三查”心有余而力不足,而抵押林权地处深山叠岭,面积广阔,贷前调查和贷后管理实地核查较为困难,无法及时、全面掌握抵押物的变化情况,不利于风险监测、分析和预警。二是林业部门与金融部门的信息共享机制尚未建立。林业部门至今未将林权证登记、抵押、采伐等林业信息纳入央行征信系统,信息不对称,加大贷款“三查”的难度。

(三)财税政策支持力度较小,林业风险损失补偿机制缺失

1.地方政府尚未建立涉农(林)风险基金林业信贷服务成本高、风险大、收益低,地方政府对涉林贷款增量、贷款损失无相应的补贴和税收优惠。2.林业保险未能覆盖主要林业风险,森林林木保险滞后林业生产周期长风险大、赔付率高,易受自然灾害侵袭,林农普遍缺乏投保意愿,并抱有侥幸心理;保险公司因林木投保面低和财政补贴不到位而不愿涉足。目前仅在广西部分林改试点地区尝试对林农承保经济林木火灾保险,且险种单一,保费费率高,赔付率也高。如县人保财险公司收取的保费费率高达10%,2008年承保了11笔森林火灾保险,共收取30.6万元保费,赔付24.66万元,赔付率高达80.6%,对林业生产危害性大的风灾、病虫害等自然灾害的险种尚未开办。

二、协调推进林权改革,创新县域林业信贷服务水平,加快林业生态建设

(一)加快林权配套改革,完善林业要素市场,加强政府导向作用发挥

1.加快林权流转市场体系建设,加紧建立林业产权交易平台、评估法律服务、林业担保机构、林业收储中心等服务机构,不断完善要素市场功能建立健全林权流转各项管理制度,加强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和林木、林地经营权依法流转管理,尽快建立林业交易服务中心和森林资源专业评估机构。林业交易服务中心可提供规范化的林业行政许可、林业产权拍卖交易、林权管理、林业投融资、林业交易与科技信息咨询服务,加速林业资源的规范流转,实现林木资产资本化。除委托具备林权评估资质并得到银行认可的中介评估机构,应设立县林业勘测规划设计所,在省级林业调查设计院指导下开设林木价值评估业务,发挥林业主管部门对林业生产比较了解的优势,出具的林权资产评估报告能够真实反映林权资产市场实际价值。2.推动集约化生产,促进信贷增容扩量一是引导集体林权合理流转,促进林权由分散到集中,通过林权抵押获取银行信贷支持,推动集约生产方式的形成,提升林地综合利用效率。二是加大对林业龙头企业和林业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促进林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经营,扩大服务空间,促进涉林信贷规模投放。3.逐步减少带有行政性质的政府干预行为政府有关部门应理顺各方利益关系,调低服务性收费,给金融机构支持林业发展提供有效的市场保障。林业主管部门应加强林权证的发证工作,严格履行对林权抵押登记、变更、注销的管理职责,加快林权抵押贷款信息数据与中央银行征信管理系统联网链接步伐,实现信息共享,为金融部门强化林权抵押贷款管理,防范信贷风险提供便利。4.矫正林权改革的副作用,为信贷支持林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一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重建集体(合作)经济组织和集体主义精神,形成较大凝聚力和向心力;二是警惕外国资本及其人参与林业改革的渗透和控制;三是严打圈点林地合谋攫取不法利益行为,严防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对通过明暗手法侵吞霸占掠夺、强买强卖占有各地有潜力的林地及其相关产业坚决不予以信贷支持,通过信贷抑制为维护社会秩序作出努力;四是维护农村生态环境,提升人文资源归集,改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重塑农村伦理道德体系。

(二)消除制度障碍,提高信贷服务水平

1.从制度层面提供有利林业信贷发展的制度支撑县域金融机构要根据五部委《关于做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与林业发展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等要求,重新梳理现行林业贷款规章制度,消除阻碍林业发展的制度障碍,合理确定贷款对象、期限和利率的范围。重点是优化贷款操作流程,适当下放审批权限,提高林业信贷服务效率;根据县域林地及林产实际情况,改革林权证发放方式,尝试林地、林产证单独发证方式,借助集体林地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这一新型抵押物,加强金融创新,支持地方林业加快发展。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积极拓展林权抵押贷款业务贯彻落实《关于做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与林业发展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给予金融机构更多的政策支持、市场引导和监管指导。对于实施林权改革的地区适当扩大分支机构林业信贷管理权限,优化审贷程序,推广金融超市一站式服务;尽快由总行一级或授权试点地区分支机构出台林权抵押贷款的相关管理办法。建议将原来分散的林业税收优惠政策进行全面整合,使国家对林业产业税收扶持政策更加明确。3.改进贷款方式为林业发展提供全方位金融支持一是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通过发放信用贷款、信用证、惠农卡等方式建立面向林农的小额贷款扶持机制。二是合理确定贷款期限,使之与林木生产周期相适应,真正起到扶持林业发展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以50%为宜适当提高林权资产抵押比率,同时适当放宽林权抵押贷款的范围限制;加大信贷人员林权抵押贷款专项业务知识培训力度。三是进一步落实利率优惠政策。对林业贷款发放比例高的农信社等县域法人金融机构,可根据其林业信贷投放增加的合理需求,通过增加再贷款、再贴现额度和适当延长再贷款期限等方式,提供流动性支持。

(三)创新金融产品及服务方式,全面介入“大林业”的上中下游全程产业链条,全面打造生态林业,促进林业产业化发展

以森林覆盖率带动造林绿化,重点建设生态屏障和绿色走廊,形成林业生态格局;同时培育速生原料林、特色经济林和珍贵树种三大基地;重点打造林浆纸一体化、木材加工、林产化工、油茶产业、花卉产业、森林生态旅游、竹藤加工、野生动植物利用等产业集群促使林业产业围绕生态林业建设、产业链发展、生态文化建设、林业改革和资源保护等五个方面展开,实现从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从封闭半封闭林业向开放林业、从粗放林业向集约林业、从数量林业向质量林业、从平面林业向立体林业转变,以林业产业化最大限度促进农民增收。

(四)加强林业贷款风险管理,建立林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

1.金融机构方面一是加大对信贷人员林业知识和政策培训,拓宽知识结构,提高信贷人员综合素质;二是落实抵押物评估的风险管理,确保评估主体正确、程序合规、估值准确,防范抵押物评估风险;三是加强贷款的贷前调查和贷后管理,强化与林业部门特别是乡镇林业站的密切协作,探索建立外聘人员或村级融资服务协管员制度,借助外部力量协助做好贷款管理和抵押物管理,改变贷后管理不到位的风险隐患;四是推动政银信息共享机制,尽快将林权登记、抵押、采伐等有关信息纳入央行信息基础数据库,实现政银信息共享,前移风险防范关口。2.地方政府方面一是加大政策引导和支持力度,通过保费补贴等政策手段引导保险公司不断完善森林保险品种,分散林权抵押贷款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带动和促进林权抵押贷款的投放;二是建立由财政出资的涉农风险补偿基金,对林业贷款进行贴息,对贷款和保险理赔损失给予一定补偿,同时要制定涉林贷款资金奖励和税收减免政策,激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林业信贷服务;三是成立地方政府主导的农业政策性担保公司,对林权抵押贷款等涉林贷款业务进行担保,分担银行贷款风险。

篇5

(2)林业企业经营管理不当。在林业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只是一味的追求灭荒的速度与数量,而不顾林木的培育目标及市场情况。同时,对林木质量的重视度还不够,尤其是在种苗与抚育工作方面。另外,由于火灾及病虫害现象时有发生,导致生态功能出现严重退化,无法获得较好的经济效果。

(3)林业基础建有待加强。自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林业工作的进展可谓是突飞猛进,可是我国在林业方面的基础十分薄弱,而且起步较晚,为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还需要不断的努力,如当前的三防体系以及四站建设方面还有待加强。

(4)林业企业生产技术落后。当前多数的林业企业无论是在生产技术还是在所配备的装备方面,与国际上的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十分落后的。其中有某些设备我国还无法自主生产,只能在国外引进。

(5)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由于林业企业具有规模过小、生产分散、重复建设等一些不良因素,因此会对产生产成本、经济效益产生直接的影响。另一方面,林业企业还存在劳动密集型企业多,技术密集型企业少等一些问题,不仅会降低生产效率,还极大的制约了林业经济的发展情况。

(6)开发与建设相对不平衡。我国的林业工作一直以来是以用林为主,对于造林、护林、养林方面的工作没有较高的重视度,导致我国森林资源的现状不是十分可观,难以开展后续工作。当前我国现有森林中,大部分都是人工林,且成林率及郁闭度较低,进而无法充分发挥出森林的作用。由于开发与建设工作的失衡,对于我国林业的继续发展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2加快林业经济健康发展的几点建议

(1)应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确保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共同发展。

(2)为实施森林可持续经营措施,需要考虑到区域之间的差异,应促进不同地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协调,针对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采用不同的决策、管理及技术措施,使当前的森林情况得以改善,加快实现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

(3)应按照当前的市场需求,尽量培育出速生、丰产、优质、短轮伐期的造纸材等相关工业原料林,并对其进行定向培育,采用集约经营方式,使木材市场供需矛盾得以缓解。

(4)对于有条件的地方,在做好退耕还林、防沙治沙、小流域治理等项目的基础上,应推广栽植红松坚果林,如刺五加、山杏、枸杞等树种,此类树种具有较好的生态效益、也可收获较高的经济价值。在平原农牧区,尤其是降雨量不足的地区,在发展畜牧业的基础上,应推广栽植柠条等一些耐干旱、可加工饲料的灌木树种,同时也可为畜牧业提供所需的饲料。

(5)合理的利用间作技术,采取复合经营手段,并尽可能的提高新植林地的利用率,将广大人民群众的造林积极性调动起来。对于林业过程中一些重点的生态工程建设工作,可在不造成水土流失的条件下,在造林后到林木郁闭前的期间内,实施林草、林药、林经、林粮等间作,不仅可以收获较高的经济效益,还能够实现一地多用、一举多收。

(6)为加快实现绿色生态产业,对于不同的地区应采取不同的政策。首先应在不破坏林下植被及不造成水土流失的条件下,积极开展林下经济。期间可围绕着绿色山副土特产品的开发,同时发展山野菜、食用菌、北药等绿色食品的生产工作。对于林区林草资源丰富的地区,应积极开展养殖业及野生动物驯养业。同时,可充分利用我省的一些自然资源,建立相应的国家级或省级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推动森林旅游业的发展。

(7)为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进程,一方面应重点发展林业生态建设,另一方面还可利用林业的多种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加工及利用,推动林产业的发展,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为促进林业的对外开放情况,应做到鼓励并支持广大人民群众及社会各界参与到林业的建设工作与各种经营项目的开发工作,努力建设一批具有牵动作用及较大发展潜力的民营型、龙头型、特色型的林产品加工销售企业。使林业资源优势能够转化为产业优势与经济优势。

篇6

由于农产业的特殊性,其生产周期一般较长,且受自然的外部影响较大,决定生产质量的因素非常不稳定。虽然在公司的组织下,许多县内的家庭都参加了灾害保险,在一定程度上对他们形成了风险保障机制,让他们不至于因为各种难自然灾害而交不起承包费。可是部分公司为了让报表看起来更加让人满意,在核算和制作报表期间以及在信息披露中,刻意的对此类事实进行了掩盖。除此之外,很多公司、企业也都还存在着对无形资产核算不真实,对信息披露不详细等各种各样的问题,完全没有体现出农业中无形资产的内容和重要性。

1.2会计处理规范不完善

如上所说,农业生产的周期一般较长,与其周边的自然条件因素关联性较大,非常容易受到如虫害、洪水与干旱等自然灾害的侵害、影响,也非常容易导致各种农业生产设备受损。但是,目前县内乃至国内的农业会计规范体系还不太完善,导致其在实施的过程当中出现与实际农业生产情况不太协调的问题,同国际上其他国家的相关规范、准则相比还欠缺合理性,对农业资产审核、计算的评估和研究不太重视、对生物资产的定义和价值评估还不完整等问题。以上这些在农业会计中存在的问题都不利于农业企业提供完整、真实的会计信息,对农会行业及企业的自身发展都会起到阻碍作用。

1.3林业会计工作现状

1.3.1核算对象满足不了林业发展所需。林业单位、林业生产企业应该把扩大林业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以及满足生态发展、社会发展的需要放在第一位,把经济收益放在第二位。可是,目前富民县内的林业会计都单单对市场上的货币收益、经济效益进行了核算,没有准确的反映出林业生产对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带来的作用。

1.3.2没有充分的考虑到资本保全。目前,在国内的林业会计规范制度当中,没有充分考虑到资本保全主要体现在没有考虑到时间因素的影响。县内目前对林木资产采用的是历史成本计价方式,它把林木资产一共分为了管护成本、造抚成本两个部分。当对林木进行伐木开采时,便按照一定的方式把这两个部分的费用计算到成本当中,此方法只是对初始成本进行了考虑、回收,而忽略了在林木成长这段时间中货币价值的变化情况,使资本得不到完整的保全。

1.3.3.同农业会计信息披露一样,林业会计的信息披露也存在着真实度不高、不完整、不充分等不良情况。参照上述第一点,目前,富民县林业会计只是单单对经济效益进行了核算,缺少对环境、资源对象的准确计量,没有将各方面的环境、资源、社会效益纳入核算之中。披露信息也主要是着重于货币可量的财务信息之上,倾向于经济效益、经济目的,把眼前利益作为主要的审核、计算目标,主要反映的是林木资产等等经济情况。所以,当前县内乃至国内的林业会计计算体系还不能够满足对各方面信息进行客观、详细披露的要求,致使林业会计信息披露不完整。

2农、林业会计完善对策

2.1农业会计完善对策

2.1.1加大对无形资产的计量和会计研究。第一,规范无形资产的审核范围。不论是农业生产还是林业生产活动中,都包含了许多无形资产。其中技术秘密、商标权、专利权以及厂商名称都可以被纳入到农业无形资产当中。可是当前富民县内乃至国内在农产品商标、专利注册这一块还大大的落后于世界上其他发达国家;第二,要建立和完善无形资产的评估体系。农业无形资产评估所使用的基本方法有收益现值法、市价法以及重置成本法,但是这些法规内容、评估体系同国外的一些国家相比或是就自身的客观性而言,还存在这很多不足,需要加强完善。

2.1.2把土地核算明确的纳入到农业会计核算体系当中。在农业的生产活动当中,土地至今还是不可替代的基本物质条件。但在县内的大多数地方,土地一直没有被当做资产来进行核算,这非常不利于客观信息披露的完整性和真实性要求,所以我们应该明确的把土地核算纳入到农业会计核算体系当中。这样做不仅利于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还能够加强农业生产行业对土地的管理意识,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益。

2.1.3提高农业会计从业人员的自身素质。首先,社会上的相关部门应该改善会计从业人员的培训模式,用先进的方式、先进的理念进行农业会计人员培养。其次,农业会计从业人员自身也应该加强学习力度,在会计专业、农业工程、相关政策法规以及先进的技术科技方面都要加深了解,这有这样,才能够让自身能够适应时展下的农业会计工作,服务于农业会计工作。

2.1林业会计完善对策

篇7

二、婺源地名的统计

本文选用1985年《江西省婺源县地名志》为基础数据来源,结合1985年1:250000《婺源县行政区划图》、光绪《婺源县志》等文献资料,涉及所有区划地名、聚落(自然村)地名类型,不包括街道(巷)地名、人工建筑、自然地理实体地名等。共收集地名1468条(包含部分重复地名),参考华林甫《中国地名学源流》一书,将按照婺源地名的渊源将它分为山(54个)、水(86个)、水利(25个)、地形(171个)、动物(18个)、植物(117个)、物产(55个)、人物(14个)、姓氏(323个)、移民(16个)、佳名(105个)、传说(29个)、方位(252个)、交通(11个)、经济(33个)、宗教(27个)、历史遗迹(28个)、古书文义(11)、语讹(47个)、对称地名(107)、数字(15个)、颜色(10个)、其他(103个)等23类。

三、婺源地名景观与林业经济的发展

婺源属于东南季风带,气候温暖湿润,低山、丘陵地的土壤多为红壤,富含酸性有机质,适合林木的生长。当地有女子出生之时即种植杉木,出嫁时再砍下制办嫁妆的风俗。由此可见林木资源对于当地人的生产、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木材贸易是徽商的四大行当之一,同时是婺源商人最重要的经营行当。从婺源地名的数量上也可以窥见林木业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图二中可以看出植物类地名占总数的7.97%,在总分类中排第四;物产类地名占总数3.8%,其中与木材类地名占植物类地名的37%。地名是自然环境的折射物,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和地貌特征。在所统计的1468个地名中,带“坞”、“岭”、“岗”、“山”、“坦”、“田”等通名的山类地名,占了总数的34%;如果将表现地貌类型特征的通名、地名相加,两者的超过总数的40%。充分体现了婺源地区地理环境和地貌类型的多样性。婺源山多田少,耕地面积占总面积的7.55%,林地面积占总面积的82.88%,森林资源丰富,林业是其经济的主要支柱行业。根据婺源“山”类地名统计数据绘制出的《婺源“山”类地名分布图》显示,“山”类地名(包含岭、丘陵、坡地)的地名主要分布在婺源西北、和东南地区的丘陵、山地区域,与婺源地貌分布基本一致。婺源东北群山逶迤,西南丘陵绵延,此处多数属于侵蚀构造中低山区,山体雄厚,山势陡峭,植被在婺源境内属于比较茂密,森林资源丰富。此特征在《婺源“木”类地名分布图》也有相似的体现,木材类地名在婺源的东南、西北地区更为集中,木业经济发达,除了林地面积广阔外,其树种也颇多:有杉、松、槠、油桐等200种,珍贵树种有樟、楠、柏、檀、红豆杉等40余种。

仔细考察婺源植物类地名,就不难看出其林业的大概面貌:以常绿阔叶林为主,反映出亚热带树种多样性的特征以及对地名文化的影响。高砂的株林,因村外一大片槠(误作“株”)树林而得名;西坑株木岭,同样因为村头山岭多楮(误作“株”)树得名;江湾的朱村、秋口的料株坞、赋春的朱村坞、段莘的苦株山、武口的株树岗都是因槠树而名。晓鳙的栗木坑村,在乌石壁西南山麓,以村旁坑(溪)边多栗木而得名;大畈的栗木坦,因建村在长满栗树的平坦地上而得名;思口的栗木岭,应位于多栗木的山岭下而名。鄣山的吾村,因建村在梧(误作“吾”)桐树下而名,大畈的浯田坑,以邻村小坑(溪)田旁长有梧(误作“浯”)桐,故名;梅林的梧村坞、溪头的桐木汰也因梧桐得名。江湾的青垓山,位于青松成荫,曲折累垓的山岭旁,由此得名;鄣山的松坑,应村边小坑(溪)旁有一片松树,故名。古坦的血树源,以村旁多红心柏树(当地称血柏树旁)而得名;甲路的北冲,因北侧山冲内长有柏树,故名。古坦、鄣公山出现了同为“梓木坑”的地方,都因为周边梓木茂盛而名;高砂的樟村以村头古樟命名;梅林乡荆源村,因盛产黄荆木而得名;杨梅山因该地多杨梅树而名。总的来说,地名是代表某个区域的自然环境的一个符号,受到地理环境的控制和影响,而自然地理实体在地名命名中十分重要。婺源地名不仅能反应出自然地理实体和自然生态环境特征,而且充分证明了婺源林业资源丰富,木材种类良多,是婺源木商发展的自然基础。婺源徽商因木闻名,在木材贸易的过程中:采伐、运输、销售都是很重要的环节。水路运输是婺源徽商运输木材最重要的方式,是清代赵吉时记到:“每年木商于冬时砍倒,候至五六月,梅水泛涨,出浙江者,由严州;出江南者,由绩溪顺流而下,为力甚易。”由此可见,密集的河流运输网络对木商十分重要,河流运输越发达,当地木业商品化程度越高。婺源县河流属于饶河水系,为乐安河上游,河流总长度516公里,流域面积2621.9平方公里。干流是星江,支流有段莘水、古坦水、武溪水、江湾水、浙源水、潋溪水、高砂水、横槎水、赋春水、长溪水、镇头水等11条,可见水系十分发达。这个特点也体现在了“水”类地名上,带“坑”、“源”、“水”、“溪”、“塘”、“湾”、“潭”、“江”等通名的水类地名占总数的43.7%,主要分布在东部和北部地区、河流两岸、山地丘陵地带。以“水”(包括坑、源、水、溪等)地名总体分布特征与木类地名格局总体相似,东部、北部地区分布较为密集。因婺源东部、北部地区,天然水系发育旺盛,有段莘水、江湾水两条主要支流,并在秋口汇合,河流湍急,河道运输网络发达,是木商运输木材并行销各地的最佳途径。以秋口和江湾为例,两地的林业发展繁荣,而木材类地名和“水”类地名数量都是全县最高,两类地名出现相似的分布。故“实业者,交通之势力也,本境以茶、木、墨三种实业为交通势力,茶叶运于上海与汉口,木排泛于扬子江上下及浙江一带,墨销售与二十三行省,所至皆开行起栈,设店铺无数,乡人食其利益矣。”

篇8

二、加强城乡结合促进城域林业经济发展

发展林业是一个长期任务,需要多方的合作。首先要明确的就是农村合作组织建设的指导思想、扶持政策和具体措施是一项大工程,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当地政府一定要重视林业经济合作组织建设,做好相关工作,树立起“扶持就是扶持林业、扶持林农、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观念,要对当地的林业经济合作组织进行发展规划和宏观调控以及管理服务。建立林业经济合作组织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推进林业的发展,提高木材的产量和质量,增加林农的收入,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建立了林业经济合作组织后,林农是否加入应该遵循其个人意愿,做到加入自由、退出自由,让林农做到没有后顾之忧。在林业经济合作组织建立初期,政府部门可以通过一些优惠手段,吸引林农的加入。例如给予林农一些经济上的帮助和提供林业技术上的支持为林业经济合作组织提供简便、快捷、优质的“一站式”服务。还有就是要完善林业经济合作组织的机制,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完善了管理机制,才能促进林业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林业的发展,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企业提供原料,那么发展林业,企业理应出一份力。为了促进林业经济的发展,企业可以适当提高木材的收购价格,给予种植树木较多的林农一定的经济鼓励,为林农引入一定的设备、技术,让其能更好的发展林业。要想大力发展林业最主要的是融资、还有引进科学技术,这两点是发展林业的最主要的因素。

篇9

2林业技术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创新发展资金不足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只有科学技术才能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需要投入大量先进的设备、高端的人才、适用的实验场地等,而这些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但是现阶段林业科研资金不足的问题还十分突出,专业型人才得不到更高的待遇,人才流失严重,而实验设备、实验场地等,仅靠政府财政拨款远远不够,因此资金问题很大程度上是林业技术创新的瓶颈。

2.2林业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脱节

所有技术创新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创新成果的市场化,获取更高的经济利益,实现资本增值,因此市场需求才是技术创新的指导与方向,而且市场是检验一项技术创新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但是现在我国林业技术创新却存在轻市场、重技术的问题,在未充分分析市场需求的前提下闭门造车,无法准确把握市场竞争的态势,导致技术成果与市场脱节,得不到相应的回报。

2.3林业技术科研成果转化率低

我国林业技术研发存在一定的先天不足,技术储备相对较小,再加之技术人才的严重匮乏、高端经营管理者的缺失等,这些均是导致林业科研进程发展缓慢、科研成要实际转化率低的原因。由相关资料可知,我国现阶段林业科研成果实际转化率仅在35%左右。

3促进林业科技创新的策略

3.1重视林业产业升级

提高林业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通过政策扶持、有效的激励机制等鼓励其在技术改造、技术研究、技术创新等方面投入更多精力,如有条件可自主兴办高新技术产业,推动林业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研发过程中找准市场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防止技术开发中的浪费,提高整个林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科技含金量。在林业企业中成立集咨询、服务等职能为一体的林业技术服务与示范中心,构建全面的配套服务体系,该体系中除林业部门外,还要联合产业部门、科研单位等,以实现对林业产业中的关键技术与共性技术的系统集成化、工程化研究;政府牵头,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绿化消化技术及创新咨询服务平台,加强合作、协调,提高林业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3.2加强林业素质教育

未来发展过程中,要形成林业产业技术的创新机制,为技术发展提供驱动力。在现代化市场经济原则的指导下,遵循“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原则,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完善技术创新机制的基础。针对林业企业现有员工进行专业的技术指导,增强团队凝聚力,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开展各类专业培训,组织员工定期参加,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3.3促进林业信息化的建设

大力发展林业电信网络、广播电视网络,促进政府林业管理部门、林业企业、林业咨询机构等向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形成独立自主的技术产业与软件产业。以林业产业化、林业市场化发展为视角,开展林业信息化建设,明确其发展指标与发展模式,以信息化带动现代化经济发展,为我国林业建设提供宏观调控的理论依据与决策依据。逐步实现网络信息发展系统,进一步完善信息开发利用、资源共享等技术环境,搭建信息化资源发平台,将现代化信息技术对林业建设、资源利用的实际效能充分体现出来;创建林业信息数字化采集与传播模式,在远程服务系统的开放、应用方面投入更多精力与资金。

篇10

1加强对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

首先要进一步完善林业经济管理方面的相关法律制度,实现林业经济管理有法可依。其次还要加强林业环保监测。在进行林业资源的开发利用时要做好环保监测工作,一方面是为了保证资源利用或者是开发不会出现过度的状况;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保证在具体的资源开发过程中不会出现边开发边污染的状况。对于一些对林业资源产生威胁的因素要进行及时处理,例如:可能存在的污染源、火灾隐患都要进行及时的排查和处理,以确保事故隐患零存在。此外,加大林业经济税的征收力度,加快林业经济亏损的恢复度。

2加强林业经济产业的优化

从云南林业经济管理的长期发展来看,对与林业经济相关的产品进行深度加工将是未来林业经济发展的主要支点。但是想要实现产品的深加工就不得不做到技术的革新,先进技术的引进和现有技术的改善将是林业经济发展中工作人员所必须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就必须要政府部门做到对林业资源整合,发展核心技术以保障林业经济产业化水平的上升。至于林业经济产业化管理的实现需要将市场作为其发展的导向,将科学技术作为主导的模式。以市场效益获得为中心实现以实现林业经济生产化和生态化。同时不仅要做到林业经济在国内的良好发展,还要保障其在国际中的地位,实现林业经济的国际化发展,大力推行林业经济的进出口贸易,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实现第三产业的发展。

3转变林业经济管理方式

实现林业科技管理的创新想要实现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将推动生产的规范化以提高生态环境作为发展的目标。林业经济要想突破当前发展状况较差的局面就必须要加强企业核心形象的树立,不断的带动相关林户的发展,为其提供合适的生产计划,实现产业化生产,从而不断的拓展林业增效的途径。

二林业经济管理的创新形式

1重视林业管理知识的创新

在科学技术急需发展的今天,知识巨大的生产力和创造性日益凸现出来,有知识本身所演变出的附加产物的价值也在日渐上升,成为产业经营的重要战略。由此可知,林业经济的发展与林业经济的管理有着直接的关系,密切的联系。这就要求林业经济的管理者需要加强自我管理,提升管理理念,改变管理的方法、方式,加大优秀人才的引进力度,为林业经济管理知识的创新做出应用的贡献。

2重视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

林业经济的发展也对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有一定的要求。首先应调整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式,改进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打破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的狭隘性,从广义上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将其作为主体。这种思想和实际操作的转变对于人们来说是一种极大的挑战,这要求人们站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去考虑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法,去挖掘优秀的人才,实现人才的有效汲取。将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理论知识转变成实战经验,在应用中不断的优化理论知识结构。对队伍进行不断的优化,对人才培养机制进行不断的完善,充分发挥高技术人才和知识生产力的作用,提升全体林业经济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为林业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推动力。

3强化制度创新在管理创新中的基础位置

林业经济想要在管理和发展上实现创新和超越就需要强化其制度的创新。制度是经济发展的保证,只有在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下,人们才有可能实现其他职能的创新,制度创新和完善是基础,是客观的保证。林业经济制度要创新就要现在生产权方面进行一定的创新,因为林业经济承担着经济效益、生产效益和社会效益三方面的作用。故而,实现制度的现代化,将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多重所有制经济并存是制度创新的必然趋势。

篇11

1.因地制宜,突出主业要因地制宜,发挥特色,突出优势产业,带动其他产业共同发展,逐步形成各林业局的产业化集群,推动一方经济持续向前发展。

2.统筹就业办产业基于林区产业基础薄弱,闲置劳动力多等特点,首先发展一批水平不高、劳动较密集的产业,经过发展,逐渐增大附加值,形成完善的产业链条。

3.多途径多方式办产业发展林区产业,要利用好资源优势、劳动力优势,基于这些优势招商引资,并给予政策扶持;除引资外,还可融资,实行银行企业合作,共建融资平台等。只有多途径办产业,才能突破产业发展的瓶颈。

4.走新兴、绿色产业之路林区在禁伐之后,要探寻新兴产业,引入低能耗、低排放的产业项目,杜绝容易造成山体滑坡、水土流失和污染重的产业立项生产。森林食品类产业要走绿色、有机之路,打出地方特色牌,振兴林业产业,促进经济发展。

5.重视税收在经济中的作用转型后的森工可以通过创办产业园区,结合林业局、林场实际,整合当地优势资源,与当地乡镇联合开发。合理布局产业开发区,向上争取园区税收政策,为当地园区发展提供环境基础。还可以与当地政府合作,在资源、人力等方面进行深入合作,实行税收合理分配。

6.将林地资源折合资金,进行股份化经营各级管理与生产部门在招商引资、项目开发、合作洽谈过程中,不能单纯地出让林地、土地与产业园等硬件条件,要尽最大可能将林地、土地资源折合资金进行股份化,进而产生合作经营的态势。建立长期、稳定和有效的机制,充分利用除木材外的各种资源进行入股经营,对促进林区经济的长远可持续发展有积极作用。

二、推进森工经济转型,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体制改革、产业结构调整后,经济转型要跟得上,才能促进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以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为目标,以产业、经济结构转型为载体,森工经济进入关键的转型期。此发展阶段应改变以木材生产为主的传统产业,将工作重心向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转移。要在经济转型中谋发展,在发展的同时促进产业、经济转型。

1.转移工作重心改变以木材生产为主的传统生产模式,转向以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的现代经营模式。合理利用除木材以外的森林资源,从单纯地向森林索取改为利用土地资源、林下空间资源、林副特产资源。要加大科研投入,培育林下药材、林下蔬菜、林下食用菌等生产模式。充分利用树木特性,合理利用林业副产品,提取香料、松树油脂等。

2.改变经济发展模式要通过改革,逐步推进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培育各类企业发展。减少计划列支,减少行政干涉,给予企业宽松的发展环境,让其从无到有,从弱到强,逐步取代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为主体的经济发展模式。

3.调整经济结构使林业经济向区域经济转变,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林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林区在水电、风电和生物质能源、旅游、畜牧业生产、林业副产品等方面有良好的优势。应摆脱传统木材输出的依赖,使以上产业在林区经济建设中发展壮大。

篇12

二、婺源地名景观与林业经济的发展

婺源属于东南季风带,气候温暖湿润,低山、丘陵地的土壤多为红壤,富含酸性有机质,适合林木的生长。当地有女子出生之时即种植杉木,出嫁时再砍下制办嫁妆的风俗。由此可见林木资源对于当地人的生产、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木材贸易是徽商的四大行当之一,同时是婺源商人最重要的经营行当。从婺源地名的数量上也可以窥见林木业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图二中可以看出植物类地名占总数的7.97%,在总分类中排第四;物产类地名占总数3.8%,其中与木材类地名占植物类地名的37%。地名是自然环境的折射物,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和地貌特征。[6]在所统计的1468个地名中,带“坞”、“岭”、“岗”、“山”、“坦”、“田”[7]等通名的山类地名,占了总数的34%;如果将表现地貌类型特征的通名、地名相加,两者的超过总数的40%。充分体现了婺源地区地理环境和地貌类型的多样性。

婺源山多田少,耕地面积占总面积的7.55%,林地面积占总面积的82.88%,森林资源丰富,林业是其经济的主要支柱行业。根据婺源“山”类地名统计数据绘制出的《婺源“山”类地名分布图》(图一)显示,“山”类地名(包含岭、丘陵、坡地)的地名主要分布在婺源西北、和东南地区的丘陵、山地区域,与婺源地貌分布基本一致。婺源东北群山逶迤,西南丘陵绵延,此处多数属于侵蚀构造中低山区,山体雄厚,山势陡峭,植被在婺源境内属于比较茂密[8],森林资源丰富。此特征在《婺源“木”类地名分布图》(图二)也有相似的体现,木材类地名在婺源的东南、西北地区更为集中,木业经济发达。除了林地面积广阔外,其树种也颇多:有杉、松、槠、油桐等200种,珍贵树种有樟、楠、柏、檀、红豆杉等40余种。[9]仔细考察婺源植物类地名,就不难看出其林业的大概面貌:以常绿阔叶林为主,反映出亚热带树种多样性的特征以及对地名文化的影响。高砂的株林,因村外一大片槠(误作“株”)树林而得名;西坑株木岭,同样因为村头山岭多楮(误作“株”)树得名;江湾的朱村、秋口的料株坞、赋春的朱村坞、段莘的苦株山、武口的株树岗都是因槠树而名。晓鳙的栗木坑村,在乌石壁西南山麓,以村旁坑(溪)边多栗木而得名;大畈的栗木坦,因建村在长满栗树的平坦地上而得名;思口的栗木岭,应位于多栗木的山岭下而名。鄣山的吾村,因建村在梧(误作“吾”)桐树下而名,大畈的浯田坑,以邻村小坑(溪)田旁长有梧(误作“浯”)桐,故名;梅林的梧村坞、溪头的桐木汰也因梧桐得名。江湾的青垓山,位于青松成荫,曲折累垓的山岭旁,由此得名;鄣山的松坑,应村边小坑(溪)旁有一片松树,故名。古坦的血树源,以村旁多红心柏树(当地称血柏树旁)而得名;甲路的北冲,因北侧山冲内长有柏树,故名。古坦、鄣公山出现了同为“梓木坑”的地方,都因为周边梓木茂盛而名;高砂的樟村以村头古樟命名;梅林乡荆源村,因盛产黄荆木而得名;杨梅山因该地多杨梅树而名。总的来说,地名是代表某个区域的自然环境的一个符号,受到地理环境的控制和影响,而自然地理实体在地名命名中十分重要。婺源地名不仅能反应出自然地理实体和自然生态环境特征,而且充分证明了婺源林业资源丰富,木材种类良多,是婺源木商发展的自然基础。婺源徽商因木闻名,在木材贸易的过程中:采伐、运输、销售都是很重要的环节。水路运输是婺源徽商运输木材最重要的方式,是清代赵吉时记到:“每年木商于冬时砍倒,候至五六月,梅水泛涨,出浙江者,由严州;出江南者,由绩溪顺流而下,为力甚易。”

由此可见,密集的河流运输网络对木商十分重要,河流运输越发达,当地木业商品化程度越高。婺源县河流属于饶河水系,为乐安河上游,河流总长度516公里,流域面积2621.9平方公里。干流是星江,支流有段莘水、古坦水、武溪水、江湾水、浙源水、潋溪水、高砂水、横槎水、赋春水、长溪水、镇头水等11条,可见水系十分发达。这个特点也体现在了“水”类地名上,带“坑”、“源”、“水”、“溪”、“塘”、“湾”、“潭”、“江”等通名的水类地名占总数的43.7%,主要分布在东部和北部地区、河流两岸、山地丘陵地带。以“水”(包括坑、源、水、溪等)地名总体分布特征与木类地名格局总体相似,东部、北部地区分布较为密集。因婺源东部、北部地区,天然水系发育旺盛,有段莘水、江湾水两条主要支流,并在秋口汇合,河流湍急,河道运输网络发达,是木商运输木材并行销各地的最佳途径。以秋口和江湾为例,两地的林业发展繁荣,而木材类地名和“水”类地名数量都是全县最高,两类地名出现相似的分布。故“实业者,交通之势力也,本境以茶、木、墨三种实业为交通势力,茶叶运于上海与汉口,木排泛于扬子江上下及浙江一带,墨销售与二十三行省,所至皆开行起栈,设店铺无数,乡人食其利益矣。”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