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级教学法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6 17:43:5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分级教学法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分级教学法论文

篇1

二、融会式分级教学法的设计与构建

了解科学硕士与专业硕士新生专业背景、学科知识掌握情况是实施融会式分级教学的起点。跨专业甚至是跨学科的硕士研究生是近些年来研究生招生中较为普遍的现象。海南大学目前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中几乎没有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的本科生,有近一半的学生是经管类其它专业的学生,还有一半是非经管类的跨学科学生;科学硕士的这种情况要好于专业硕士,但学生的跨专业率也几乎在百分之九十以上,大多数学生只学习过经济管理的一般知识,而从未接触过农林经济管理知识。根据学生这一实际情况,为达到培养目标,设计并构建合理的教学内容体系就成为融会式分级教学法的核心。

(一)教学内容体系构建

首先将农业经济管理硕士宏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划分为硬核、主干和外延三个层次,明确各个教学层次的关系与目标,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指标,选择具体教学内容,完成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硬核、主干和外延三方面的关系从下至上来看,处于下层的知识是学习上层内容的基础。例如,硬核是学习主干的基础,主干是学习外延的台阶,并且硬核处于最下方,是“中级宏观经济学”的必备内容。从上至下看则是,外延是主干内容的具体化,是对硬核的拓展,而主干将在学习中固化为硬核,成为进一步学习的阶梯。此外,上述三方面教学内容虽然存在着一定的层次性,但不是简单的逐级向上关系,而是在相互支撑的同时,彼此之间相互促进,使理论学习和实际运用能够顺利地进入到下一个更高级的层次。下面分别就三个层次内容的构建目标和依据展开具体论述。具体来说,硬核包含知识与能力两项。知识是进行专业学术研究必需的专有知识。能力则是指专业分析能力,具体指是否能从基本假设出发,瞄准论证目标,通过分步骤严格推导论证,得到最终结果的分析能力,同时还包含了对研究问题进行发散式思考的才能。因此,硬核内容的确定依据:一是从专业知识层面出发确定农林经济管理硕士必备的专业知识;二是从研究与应用能力出发的综合分析能力与逻辑推导能力,是超越了专业知识范畴的通用能力。所以就专业知识而言,农林经济管理硕士的硬核教学内容明显有别于其它专业;但就能力而言,农林经济管理硕士与其它专业的硕士极为相似。学生在掌握了硬核内容中属于知识部分的内容之后,就可以进行主干学习了。从专业知识角度上看,主干具有明显的课程属性,表现为不同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中级宏观经济学主干教学内容的确定依据:一是处于中级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位置,是学习该课程其它内容的起点;二是具有极强的适应性,在当前的专业研究领域中被广泛使用;三是能反映研究领域的主流发展方向,具有极强的生命力,是专业研究领域中最有可能取得新突破的研究点;四是与当前宏观经济领域中突显出来的主要经济矛盾密切相关,倍受关注。确定了主干教学内容,硬核中所要求的能力培养就有了可以依托的平台。通过向学生讲解模型构建的出发点、过程及目标,使学生了解并掌握问题论证的顺序性、逻辑性与规律性。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对学术问题严谨论证的思维习惯,提升其理论模型发散式探讨的能力,在探讨中发现并拓展方向。外延由于完成时间较灵活,考核形式较宽松,通常被误认为是最不重要的教学内容。事实上,在对外延的重要性进行合理评价之前,应先明确外延的教学目标。经济学在经管类硕士生知识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已毋庸置疑,当前许多不同专业的研究生都要学习该课程,形成了在同一经济学课堂汇集了许多不同专业的经管类硕士生的局面。但各个专业甚至具体到每个学生需求的具体知识不同,这就决定了外延学习的多目标性。从大的方向上讲,一是通过外延的学习,使原本抽象的理论模型生动化、具体化,学生能接触到与自己研究方向密切相关的运用实例。二是通过外延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掌握科研工作展开的方式、方法,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论证本专业学术问题的能力。三是通过大量学术性论文的阅读与具体案例剖析,使学生形成查阅参考文献的习惯,在阅读中发掘学科研究热点与空白,熟悉规范性科研学术论文的撰写格式,提高写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选择指标及教学内容确定

明确了各层次教学要达到的目标,下一步就是要将教学内容选择指标具体化,并确定每一层次的具体教学内容。考虑到科学硕士与专业硕士专业背景与培养目标的不同,指标确定与具体教学内容选取也将有所不同。首先,硬核的基础性特征决定了科学硕士与专业硕士的硬核选取指标极为相似,都集中在基础假设、分析工具与分析方法三个方面。所不同的是,科学硕士大多具有一定的专业教育背景,硬核的选取重在知识深化,专业硕士重在学科基础知识构建。具体来说,专业硕士的基础理论学习是要使其养成从专业假设出发,按照专业思路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习惯,成为名副其实的专业人员;科学硕士则是要进一步深化理论基础知识。尽管中级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假设与初级并无根本不同,但受层次上的限制,初级经济学中的假设往往直接给出,较为武断,有关理论与事实不相吻合的现象也没有给予全面系统的解释,使得学生常对理论是否有价值产生疑问。为使经济问题的探讨能在更为客观、合理的基础上展开,需要对已学假设进行更为全面、深入的探讨,例如经济人假设合理性的问题。基础性分析工具是贯穿“中级宏观经济学”始终,并被大量反复使用的工具。没有这一基础性工具就无法系统准确地学习中级经济学的理论模型。考虑到专业硕士与科学硕士知识储备上的差距,专业硕士的学习重点是基础技术学习,以运用为目的学习分析工具,不做系统理论探讨。科学硕士则要进一步深化高等数学知识,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函数极值的存在性、唯一性和稳定性问题的讨论与求解,理解动态均衡的内涵与求解方法。在分析方法上,无论哪类研究生都要掌握从合理的假设前提出发,通过科学逻辑推导得到结论的推理论证法,科学硕士出于研究上的需要还应做到各种分析方法的灵活运用。依照分级要求,两类硕士研究生的主干选择指标不同,科学硕士以研究中的使用频率、学科发展方向作为选择指标;专业硕士则以基础模型、体现专业性、实用性作为选择指标。选择指标确定后,两类硕士“中级宏观经济学”的主干内容就明朗化了。例如,新古典增长模型中的索罗-斯旺模型不仅是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开端,而且是理解其它增长模型的基础,在中级宏观经济学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同时该模型还具有极强的包容性,被广泛运用于各种宏观经济问题的实证研究中,有着大量丰富的模型运用案例,所以该模型应列为宏观经济学主干教学内容。再如,市场非完全性、技术与知识的外溢性与非递减增长等,都是近些年来宏观经济研究取得突破的方向,经典的新古典模型未能涵盖上述内容,AK模型则对其中的一些进行了高度概括,所以对AK模型的解析是科学硕士另一主干教学内容。相比之下,专业硕士的主干学习是为了构建学科框架,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经济管理能力,因此,主干内容以一般性的宏观知识为主,重在知识的实际应用,这样宏观供需模型、管理政策、农业与工业化专题、“三农”专题便成为了专业硕士的主干内容。外延较硬核和主干而言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可随专业研究热点、研究技术、实际经济运行以及学生学习状况调整。科学硕士的选择指标是模型加深、运用拓展和热点追踪。根据这三项指标确定的教学内容,一是与基础模型密切相关的经典论文原文精读,如索罗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罗默的《内生经济增长》。通过经典论文原文阅读,学生可以直接接触到世界一流的创新型研究成果,经典原文中提供的大量信息以及语言上的要求也是学生的必学内容。二是国内外优秀专业杂志论文选读。研究生阶段可以把重点放在国内优秀杂志阅读上,避免要求过高而学生无法实现的问题,但论文阅读要达到一定的数量,才能实现了解国内研究动态的目的。文章的选取要把握好与主干模型相关,体现主干模型变化与运用的原则,同时要与学生专业相关,体现专业研究热点的原则。专业硕士的外延包括获取当前农林经济数据,了解当前农林经济管理状况及具体管理案例等内容。学生通过数据文献查询,熟悉掌握数据来源、数据间的相互关系、结构,培养自己日后实际工作中对数据的敏感性与重视度。管理案例剖析是专业硕士重要的外延内容,通过对不同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的对比分析,掌握各种运营模式的发展演变、管理绩效,探寻不同管理模型、运营方式的适用空间,做到学以致用。

三、融会式分级教学法的实施与考核

(一)组织实施

“中级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性决定了该课程仍以传统课堂教学为主,但针对不同教学内容可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以内容定方式,以方式促内容。具体来说,就是要综合考虑各层次教学内容的目标、学生学习能力和各种教学方式的长处,针对不同教学内容、教学阶段采用最为适宜的教学方式。对于硬核中较为稳定、规范化的内容,如基础性数学知识,仍以老师课堂讲授为主,并结合一定的课后习题式作业。目前研究生阶段课后习题式作业几乎是一片空白,这种现象往往基于这样一种认识: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创新型人才,教师和学生都应集中精力做科研,而研究生已具备相当的自学能力,不需要再进行费时、费力而又刻板的课后习题练习。殊不知,这违背了万丈高楼平地起的原则,没有硬核支撑的研究将难以维系,更谈不上什么创新,何况研究生还处于积累专业知识的阶段,课后习题是掌握知识所必需的。硬核中属于能力的内容则可采用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如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互动和学生课后阅读等。因为能力是多维的,单一教学方式不可能实现培养多维能力的目的,能力的评价也需要具体问题支撑,缺乏客观评价标准,也没有现成程序可以遵循。为构建学生坚实的综合能力硬核,分阶段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可达到更好的效果。例如,第一阶段以课堂教学法完成研究思路、分析方法的讲解;第二阶段由学生完成课后阅读、相关作业,并要求将学习成果书面化;第三阶段针对学生提交的书面化学习成果进行课堂或课后的师生互动,保证整个教学都围绕着提高能力展开。主干内容的学时数最多,教学场所也主要在课堂这一较易使学生产生枯燥无味感觉的场所中展开。为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学生能自行阅读掌握的主干内容可采用提问引导学生理解的教学方式,活跃教学气氛,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同时还可根据学生在课堂中暴露出的不足,合理安排后续教学内容。此外,教师还可引导、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实现教师与学生角色互换,营造更为活泼的课堂氛围。外延教学形式最为灵活,通常采取学生课后阅读、自学和完成一定课后作业、研究任务的方式。从学生的角度上看,外延内容的学习主要集中在课外,容易产生外延学习与课堂教学无关的错误印象。事实上,外延之所以采取课外自学的方式,是因为通过前期的课堂教学,学生已经可以脱离教师的指导,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现在需要的是个人在课外拓展性学习,针对研究课题选择性学习。应当指出的是,外延教学不是完全放任学生不管,及时督促、检查是促进外延学习所必需的,因此,要安排学生进行课堂文献解读、案例剖析,并在期终考试中设置一定的外延内容检查学生是否完成了外延学习任务。

篇2

关键词:学习态度;激发兴趣

下面,结合本人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1.,提高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兴趣,诱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

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课堂上有三种学习情境,即合作性学习、竞争性学习和个人学习,其中最佳学习情境就是合作性学习,因为这种情境非常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班级范围太大,学生个体往往被淹没,因此就学习交往而言,小组合作比较适合,这里既有集体中的合作性,又有个体的主动参与,既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有可以满足他们表现的需要,许多学生在小组中发表见解比全班范围内要积极的多,因为相对稳定的组间成员关系比较友好,合作的气氛更让他们喜欢。在这种教学情境中,学生间互补优势,各尽所能,从而达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被这种学习情境诱发出来。

2.仔细研究教材,激发思维兴趣,逐步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根据小学生爱新奇、好胜的心理特征,结合数学教学内容,不失时机的诱发学生兴趣,逐步养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在教学“归一应用题”,如果直接出示例题,细细讲解,学生会感到枯燥。因此巧妙设计准备题搭桥铺路,让学生自己动手思考,尝试将准备题改编成归一应用题。通过启发比较,适当点拨,引导学生大胆发表不同意见,并解决验证。最后学生由教师帮助归纳变题思路(变条件、变问题),这样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过程,提高了学习兴趣,体验到获取知识的快乐感、成功感,从而培养了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3.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兴趣,进一步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必须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教学贴进生活。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促使自己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数学。

例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可创设买三套衣服(分别知道上衣和裤子的单价)需多少钱的生活情景,学生在求总价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两种解法其结果一样的情况,接着再让学生也从生活中寻找类似的数学事实。然后再在众多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抽象概括出新知。这样,学生头脑中的“乘法分配律”就不再是抽象的数与符号构成的,而是以一个个生动形象的生活实例建构和呈现的

例如:教学“归总应用题”时,为了让学生理解“总量不变”这一特征,我举了学生做操排队的例子:每排24人,可以排2队;如果每排6人,可以排几队?再改编其中的条件和问题,使学生理解不管每队人数怎样变化,总人数不变。这样,学生从直观到抽象的知识过程中,兴趣盎然地、不自觉的积极主动地掌握了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习效果好。

4.加强实际操作,提高学生动手操作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

动手操作是学生理解知识,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兴趣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教师教学时遵循学生认识规律和学生爱玩、好玩的特点,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的机会,通过数、摆、画、量、拆、拼等实际操作活动,变抽象为直观,促使学生理解、研究知识。

这样的教学情境,学生动手操作,亲身经历公式的形成过程,不但充分展示了每个人才能,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而且不同的学生都产生了学习兴趣,促使自己积极主动的学习。

篇3

基础会计是会计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是学生进入职业学校后的第一门专业课程。这门课程学习的效果,对后续专业课程学习的效果及兴趣、该专业的认可程度、该校的信任程度以及今后职业的选择,都有重要的影响。因此,老师如何教好这门课,学生如何学好这门课,值得探讨。多年的会计专业教学,多年不同教学方法和教学风格的尝试,让我体验到有些方法对会计教学和会计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下面,我就自己多年的教学体会谈谈基础会计的教学方法。

一、上好第一堂课,唤醒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点燃学生从事本专业的理想

1.第一次与学生接触,就要使学生重视这门课。因此,在绪论部分,必须全面搜集课内外资料,包括大量的历史资料和相关的图片,运用生动的语言,联系生活实际,讲述会计的产生、发展以及由此产生的影响,使学生产生惊喜、新奇、实际的感觉,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本学科的欲望。

2.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一方面专业教师要对会计工作的重要性、目前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要现状、学生毕业的发展方向以及学校的办学优势、办学特点和师资力量等情况进行介绍和分析;另一方面可邀请往届优秀毕业生返校与新生进行交流,让他们以自己的切身体会谈谈学生在校努力学习、练好基本功的重要性,让新生明白没有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技能是不能适应社会工作的。

3.激发学生对本专业产生美好的憧憬,从而树立将来要从事会计专业的理想。我在第一节课时,主要是通过学生熟悉的事例,如我们身边成功的会计人士、尤其是我校优秀毕业生的案例,让学生了解会计人员的职责及其肩负的神圣使命,说明会计在现代经济管理中的地位和功能,特别是会计行业诱人的发展前景,激发学生对本专业产生美好的憧憬,从而树立将来要从事会计的专业理想。

4.做好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使其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热情与动力。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指出会计人员应具备怎样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给学生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并指出会计从业人员要考取哪些证,从会计证到会计员、助理会计、会计师、高级会计师及总会计师、会计总监、注册会计师等,相当于为学生的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热情与动力。

二、快乐教学,让学生在快乐轻松的氛围里学习,让学习的过程变得愉快而有趣

1.让每一堂课都从笑声开始。有这样一个现象:当老师满面春风地走入课堂,看到的会是学生阳光灿烂的笑脸——老师心情好极了;常言“看脸色”,学生看到老师满面春风——心理受到暗示:脸笑了,心开了。一堂课就在欢声笑语中开始了,难点也成“易点”了。反之,教师心情阴沉地进入教室,在“心镜”的作用下,学生看到老师阴沉的脸,心想:老师不开心,我就得小心点,一节课就战战兢兢地开始了。

由此可见,教师的笑脸是开启欢乐课堂的钥匙。让每堂课都从笑声开始,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尤其是在我们职业学校,在生涩的会计课上。

篇4

(2)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与会计处理的差异企业所得税是会计学专业课程与税法课程联系最紧密的一部分,正确的理解、掌握企业所得税对学生以后的税务筹划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财务会计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如何计算“会计总利润”,也就是税前利润,而企业所得税法计算出来的“应纳税所得额”和财务核算的税前利润之间的差异,需要通过比较分析法进行分析。

A、B两公司在2013年全年经营业务如下所示:A公司属于工业公司,全年销售产品获取的销售收入为200万元,库存商品成本为140万元,全年向员工发放工资为20万元;B公司属于工业公司,全年销售产品获取的销售收入为2000万元,销售总成本为1200万元,计提发放员工工资为100万元,投资国债获取的国债利息为100万元,全年研发费用为200万元。A公司的税前利润为40万元,应纳税所得额为40万元,两者相同的原因是A公司涉及到的经营业务,其财务核算处理和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处理是相同的;而B公司的税前利润为600万元,应纳税所得额为400万元,B公司税前利润大于应纳税所得额的主要原因是,财务核算和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在处理全年研发得用和国债利息两项经济业务时,存在一定的差异。

篇5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仍然按照同一标准、同一模式组织教学,必然会导致一部分学生吃不饱,一部分学生吃不了,长此以往,教学效果难以保证。不但阻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还严重影响了他们继续升学深造和毕业后就业的竞争能力。因此,采用分层次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二、分层次教学的实施方法

(一)分层次教学法实施的前提

分层次教学法实施的前提,是合理地对学生进行分层。所谓的“分层”并不是简单的按照学习成绩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结合不同的学科特点,按照学生的自身条件将学生分成不同的组别,在授课中结合教学要求对不同的组别设置各具特色的教学内容,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是工科学生的必修课,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并具有一定的动手分析能力。根据这一特点,可以在第一次课,精心准备几种常见电路的教学模型,先请同学们各抒己见,讲一讲对这些模型的看法;然后讲授课程中的五个基本概念;在此之后利用习题来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这一课时,对学生们的学习能力有一定的掌握,然后将学生分为:A组,理论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都较强的学生;B组,理论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C组,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D组,排斥学习的学生。

(二)分层次教学法的具体实施过程

为了确保分层次教学后的教学效果,教师在前面合理分层的基础上,应吃透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根据教材的要求来分解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的起点,制定出每组学生需要达到的目标。

1、课前预习。为了保证教学效果,需将课前预习作为作业布置给学生。每一次下课前五分钟进行布置。例如:在讲解“R-L-C的串联电路”的前一次课,将预习内容分成四层。第一层,纯R电路、纯L电路、纯C电路三种单一参数的交流电路中,i与u的波形图的确定;第二层,三种单一参数的交流电路中,i与u的相位图的确定;第三层,三种单一参数的交流电路中,i与u的相量图的绘制;第四层,综合进行比较,得出结论:(1)纯R电路中,i和u是同相的;(2)纯L电路中,i比u落后90°;(3)纯C电路中,i比u超前90°。这样,学生能够象爬楼梯一样,一层层准备,按照自己的实际能力努力向上走。

2、课堂教学。在90分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采取走小步的方法,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在难度提高的知识点处以不同标记作为引导,提出不同层次学生需掌握的重点;并利用课堂上最后的几分钟时间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针对性辅导。辅导重点在于A、D两组学生。对A组学生提出实践性、综合性问题,引导他们课下进行思考,使他们能够触类旁通,为将来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对D组学生进行督促,通过检查笔记,重点提问,使他们掌握最基本的知识点。例如:在讲解“R-L-C”时,将课程内容分为五层来讲解:(一)是R-L-C的串联电路的基本概念,从介绍R-L的串联电路和R-C的串联电路,逐渐过渡到R-L-C的串联电路,明确各电路的组成。(二)是端u和i的相位关系,采用对相量图的分析,由浅入深地对电路呈电感性、电容性及电阻性三种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总结。在相量图分析上有一定难度,在授课中就要重点掌握B、C组学生的学习情况,尤其是C组学生,要鼓励他们克服畏难情绪,以相量为突破口使他们冲破难关。(三)是端u和i的大小关系,借助于数学知识,以勾股定理为工具,最终推出R-L-C的串联电路欧姆定律表达式,进一步引出电压三角形和阻抗三角形,指出二者的相似关系。(四)是R-L-C的串联电路的实际应用,通过讲解例题引出电抗器和移相电路,可借助于多媒体展示这两种电路中u与i的相位关系。这一层内容只要求A组学生掌握,对其他组学生加以鼓励,只要做对一点都要给予表扬,激发其学习兴趣。(五)是设置悬念,在R-L-C的串联电路中,当电路端u和i同相时,电路呈电阻性,电路的这种状态叫做串联谐振。那么,串联谐振电路的定义、特点及应用有哪些呢?告诉学生这是我们下次课即将介绍的内容。由此不仅给学生留下悬念,而且为学生预习提供提纲。

篇6

一、“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应用于德汉科技翻译教学的可能

德国“功能主义”翻译学派发端于上世纪70年代德国女学者莱斯(K. Reiss)提出的基于文本类型学的翻译策略甄选法,经莱斯的合作者、美因茨大学翻译学教授弗米尔(H.J. Vermeer)的“翻译目的论”及女学者曼塔利(J. Holz-M ntt ri)的“翻译行为论”发展为比较成熟的体系,又通过译员培训专家诺德(C. Nord)以英语撰写的理论总结及大量教材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强烈反响。顾名思义,“功能主义”翻译学派格外重视对翻译文本在目的语境中“功能”(或曰“目的”)的研究,认为这一功能的顺利实现比孤立地忠实反映源文本意图或形式更为重要。在这一流派看来,译文虽需与源文本关联协调,但其自身也可在特定语境中具备独立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脱离“神圣原文”的束缚。据此,“功能主义”翻译学派将确立目的文本的功能排在了翻译工作的首位,把与客户(翻译任务委托者)的沟通视为译者工作的基础及出发点。

“功能主义”理论因其倡导者皆有长期译者培训经验而与翻译教学结合紧密,操作性较强

。西方研究者普遍认为,该理论对文本功能及类型的划分有过分简化之嫌,因此在文学翻译领域适用性有限。但是对于各类功能较为单一、文体特征显著的应用文,“功能主义”却能提供十分有效的翻译指导,所以尤其适合成为特定专业领域译者培训的理论依据。

“德汉科技翻译”在我国应用技术类本科院校德语系中主要被定为高年级学生的限制类选修课,其授课目标通常为提升学生的技术翻译水平,培养服务于特定行业的译员。但这门课的其实际授课效果却往往与预设目标相去甚远,个中原因较为复杂。除了新编教材相对匮乏、学生语言能力及科普常识都较薄弱之外,落后的教学模式也对“德汉科技翻译”的授课效果制约颇多。据笔者观察,一部分翻译教师沿袭了始于词句讲解,终于作业评价的传统教学法,授课形式与“高级德语”或“德语阅读”无异,只介绍微观的词类、句型翻译策略,不推广宏观的语篇、读者接受及跨文化交际视角,向学生传授的翻译法跟企事业单位中译者的工作严重脱节,不利于学生毕业后融入职场。有鉴于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在德汉科技翻译教学中采取实践性极强的“功能主义”理论,除了培养单纯的语言应用能力外,也将对文本分析、文本编辑、客户沟通等实用能力的训练整合进授课内容。

“功能主义”理论在大学德汉科技翻译教学中的应用可能性主要基于以下两点:一、学术界十分认可功能主义对实用文本翻译的指导,而常见的科技文献基本全部属于实用文本;二、功能主义强调翻译目的的确定性及翻译情境的真实性,而开设“德汉科技翻译”课程的大学基本都具有一定行业背景,因此可以为课堂练习提供大量真实且新鲜的翻译材料,还能一并附上翻译委托人及译文使用者的要求,有利于教师在课堂内模拟译者的实际工作环境。同时也可邀请校内“双师型”技术人员(非语言教师)从可用性、合规范性等角度点评学生作业,使译文的评判标准包含更多的语外因素。

以下,笔者将主要从文本分析角度介绍“功能主义”理论在德汉科技翻译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二、“功能主义”文本分析简介

篇7

3.下面哪项不是实验性研究的优点:B. 应用的普遍性好

4.下面对类实验研究的描述错误的是:D. 类实验性研究在回答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时,比实验性研究的可信度高

5.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最佳分配比例是:A. 1:1

6.实验设盲是为了避免:D. 以上均是

7.百科全书属于:B. 参考性工具书

8.文献检索时应当先检索:A. 电子文献

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属于:A. 参考数据库

10.资料搜集时应注意:D. 以上都是

11. 国内最大型的学术期刊数据库为:A. 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

12.综述的组成包括:B. 封面、题名页、目次摘要

13.通过综述的写作,可以:D. 以上都是

14.以下一般宜采用纵式写法的综述是:C. 动态性综述

15.学位经答辩委员会举行会议,进行讨论,以无记名投票方式,全体委员中至少()以上通过才符合要求。B. 三分之二

16.学位论文的组成不包括:D. 答辩报告

17.写好综述的关键是:D. 体现创新的思想

18.资料搜集时应注意:D. 以上都是

19.下面哪项不符合图书的特点:C. 出版周期短

20. Web上最大的免费提供临床医学全文文献和继续医学教育资源

(CME)的网点是:B. Medscape(医景)(/)

21.学术性期刊多选用的文摘类型是:A. 报道性文摘

22.下面哪项是情报线索:C. 二次文献

23. 揭示文献内容较深的是:B. 索引

24.一个研究人员的全部工作时间中,查阅文献的时间占: B. 50.90%

25.现代最常用的摘要形式为:C. 结构式摘要

26.医学学术论文的基本要求不包括:A. 描述性

27.医学学术论文的前置部分不包括:D. 前言

28.以下不能成为著者的是:C. 对研究组做一般监管者

29.实验型论文的讨论部分:B. 要体现创造性发现与独到见解

30.以下结构灵活,没有统一格式的论文是:D. 医学管理论文

31.对于由一个错误的实验设计所产生的实验数据,在进行数据处理

之前,其最好的补救办法是:D. 重新设计,重做实验

32.实验设计的核心内容由三方面组成:D. 以上都包括

33. 什么是实验设计不可缺少的三要素:D. 以上都是

34.试验设计中强调必须遵守“随机、对照、重复、均衡”四大原则,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C. 纯化“信号”、降低“噪音”、多快好省

35. 下列对于实验设计类型阐述全面的是:A. 就是在实验研究中安排实验因素和重要非实验因素(简称区组因素)的一种结构或模式

36.属于重复原则的是下列哪项C. 即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做两次或两次以上的独立实验

37.下面对Delphi法的叙述错误的是:C. 与专家会议的效果相同

38. 下面对非结构式资料收集的评价错误的是:D. 可对资料作出精确的统计分析

39. 最常用的量表是:B. Likert量表

40.下面对于问卷法收集资料的描述错误的是:D. 敏感性问题穿插放在卷中的位置

41.下面对信度和效度的关系描述错误的是:A. 高信度一定能代表高效度

42.收集小儿的资料一般选用的问题类型是:A. 两分制问题

43.统计研究设计的目的在于:D. 以上均是

44. 临床试验设计方案的内容不包括以下哪项:D. 统计分析

45.规范化的临床试验,其核心问题就是:D. 既要考虑到以人为对象的特殊性与复杂性,又要保证实验研究的科学性

46.下列哪项不是实验设计的三要素:D. 受试时间

47..实验设计的内容不包括下列哪项:D. 不用对参与实验研究的人员进行统一培训

48.临床试验设计方案应由研究者与申办者共同商定并签字,报( )审判后实施:A. 伦理委员会

49.下列描述错误的是:B. 某作者观测中药组与西药组在服药后1 、3 、6 周的骨密度变化情况,采用t检验分析

50. 在制作统计表时常见的错误表现在:C. 主谓倒置

51.统计推断方面的错误包括:D. 以上均是

52.通常认为均数小于( )倍标准差的资料呈偏态分布:A. 2 倍

53.以下哪项不属于临床试验论文设计问题:D. 使用标准误代替标准差

54.临床疗效常用“痊愈”、“显效”、“有效”、“无效”描述,这类资料属于等级变量资料,应采用何种统计方法:C. 秩和检验或Ridit分析

55. 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AJ)检索特点是下列哪

个C. 引文检索,相关度排序检索

56.在Elsevier Science数据库高级检索与专家检索中区别是下列哪项 B. 可用布尔逻辑表达式

57.资料搜集时应注意:D. 以上都是

58.文献检索时应当先检索:A. 电子文献

59.目前世界上最大和最广泛使用的学位论文数据库

是:C. ProQuest博硕士论文数据库

60.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属于:A. 参考数据库

61.国内最大型的学术期刊数据库为:A. 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

62.百科全书属于:B. 参考性工具书

63.关于病例对照研究的描述,下述哪项是正确的:A. 病例组与对照组是自然已经形成的,并不是研究者能主观控制的

64.下列哪项被认为是最佳标准的临床试验:D. 随机对照双盲试验

65.临床科研选题应具有可行性,下列哪项不符合其要求:D. 不需要获取受试者的知情同意

66.以下哪项不是临床科研课题的来源: C. 国外的同类研究

67.随机对照试验(RCT)的基本特征是:D. 以上均是

68.对临床科研目的的描述,下列哪项是不正确的: C. 进行疾病病因的微观研究

69.临床群体研究的传统模式的优点是:D. 以上均是

70.下面哪项不是我国目前临床群体研究在方法学方面存在的问题:C. 仅凭病例报道

71.现代临床群体研究中,研究者最为关心的要点是:A. 信息的真实性

72临床群体研究的关键环节是:C. CRF和数据库

73.现代临床群体研究的本质特征是:B. 信息流

74.临床群体研究的现代模式的思路是:A. 研究目标——研究设计——

75.反映一组性质相同的观测值的平均水平,常选用算术平均数和几何平均数。适合用算术平均数计算的资料应该是服从( )的。D. t分布

76.某血库提供6094例ABO血型分布资料如下: 血型O、A、B、AB人数为1823、1598、2032、641。该资料中与“血型”这个变量对应的资料该叫做什么资料呢?B. 名义资料

77.《600例小儿烧伤休克期治疗分析》,原作者在文中指出:“600例烧伤患儿,210例早期有休克症状,其中3岁以下者110例,占52%,3岁以上者100例,占48%,年龄越小,休克发生率越高。”。其错误在于:C. 误用百分率取代百分比

篇8

 

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制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计算机基础教学是面向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教学,其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基础知识、技术与方法,以及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领域中问题的能力。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作为医学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一门实践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公共基础课程,在经历多年计算机普及教育后存在一的些问题亟待改革。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现状

1.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差异化

随着计算机制造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范围的扩展,计算机教育从小学开始,在中学大规模普及。现今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许多知识往往是先前在大学课程讲授的内容。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域经济发展程度不同,总体上说,来自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城市与农村的大学生在计算机应用能力方面的差距较大。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早已是单独用机,熟练进行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安装和应用任务驱动,熟悉网页制作、FLASH制作、一般的图片处理、DV短片制作等。家庭条件较差的学生则仅是掌握基本的计算机使用技能。

2.教学内容和方式的陈旧

先前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基本上对所有学生定位都是一致的,主要是计算机的基本使用,包括基本硬件和软件知识、Windows 操作系统、网络通讯及使用、OFFICE办公软件(Word、Excel、PowerPoint)等方面的基础内容论文格式模板。教学内容的更新未能及时跟上社会单位、企业对员工在计算机应用方面的需求,部分内容的陈旧容易导致已有一定计算机使用技能的学生对授课内容不感兴趣,感觉在课堂上学不到新知识,产生厌学情绪。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相对容易实施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法,不但未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容易扼杀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其实学生的计算机课程学习心理相对简单,如果开始的内容他懂了,往往自我认为后面的内容他也懂了,对老师的授课内容听不进去,使用电脑做与课程无关的事情。个人认为,这种情况一旦发生,对部分仅掌握计算机基本使用技能的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会造成极大伤害,令这些学生一方面以为自己已经懂了,另一方面是事实上只懂得课程知识的少部分,重点内容没有掌握以及计算机应用能力得不到提高。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改革

1.采用分级教学模式

鉴于学生基础知识水平的差异,参照许多高校英语课程的分级教学模式,在计算机课程开设前进行计算机使用能力的测试,以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一级水平为测试依据,根据测试的成绩进行分级任务驱动,一般可分为两个级别三个方向较好。对于基础好学生可讲授较深层次的计算机硬件知识以及信息导论,涵括数理逻辑、数据结构与算法和软件工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或者讲授多媒体设计知识,涵括图像处理、动画制作和网站设计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对于基础不够好的学生开设计算机文化基础,涵括Windows 操作系统、网络通讯及使用、OFFICE办公软件(Word、Excel、PowerPoint)等方面。通过分级教学,可以因材施教,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

分级教学法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学,但是实际操作中由于学生数量庞大要耗费较多的人力、物力,实施起来较困难。当中要充分应用和借助自动改卷考试软件以及实验室机房、图书馆阅览室等资源,可以减轻部分工作量和压力。

2.改革教学内容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除了使学生掌握计算机使用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计算机知识自我更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根据“广东省高等学校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调查毕业生卷”调查和“广东省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计算机技能水平需求情况调查报告”调查,相当部分的毕业生认为在学校学习的计算机知识并不足以应付工作岗位对计算机技能日益依赖所带来的需要,大多数用人单位认为毕业生的计算机技能与他们的期望值有一定差距。这就要求日常工作中善于了解计算机最新信息和新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注意内容的新颖性和通用性, 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处理公务以及信息搜索处理的综合应用能力。

对于医学院校不同专业的学生,有条件的话可有针对性地开设2~4学时医院信息系统的体验课程,如临床等相关专业学生了解医生工作站、护理专业学生了解护士工作站、影像专业学生了解影像管理系统等。这样,学生可以较深刻认识到计算机技术与专业的相关性以及在现代医院管理工作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进一步激发学习热情。

3.建设优质的网络资源

随着网络的发展和普及,现阶段有条件也有必要充分利用网络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服务。我校多年前已投入使用毕博教学平台,目前容量可达到每个学生一个账号,许多课程都已建立在线网络课程,教师可方便地在线管理所有教学摘要得到教务处等教学管理部门以及机房管理部门的支持任务驱动,给学生提供方便良好的用机环境论文格式模板。

4.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思想。在现代最新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越来越紧密,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思想的任务驱动教学法,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自我知识更新的能力,更能适应日后工作中计算机应用的快速变化[2]。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以下方面。

(1)任务设计

任务设计的质量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任务的设计是任务驱动教学法实施成功的关键点。任务设计的要点是以教学大纲为依据,真实、可行,贴近学生的能力实际,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任务的设计可分为简单任务和综合任务两类。简单任务难度较小,用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综合任务难度较大,综合性较强,用于开拓学生思维。通过完成任务,使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特质、规律以及该内容与其它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有较深刻理解。

(2)分析任务

任务提出后,先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分析,这样学生可以了解任务以及知晓完成任务的困难所在,然后教师要把握好任务的切分,提示当中涉及到的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引导学生层次分类推进问题。在分析任务的过程中,作为主导角色的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对新知识点主动地进行选择、加工和处理任务驱动,从而获得完成任务的方法。在引导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自己去摸索规律、自己去纠正错误的或片面的认识,使学生在任务引导下独立探索、创造性地去完成任务。

(3)任务完成

学生作为完成任务的主体,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学习和掌握了相应的知识,提高了综合应用能力。对于简单任务,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独立完成,教师在必要时可给予指导。对于综合任务,学生可通过小组协作形式完成,在此过程中,每个组员的思考心得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做到因材施教,对基础差的学生指导多些,对较好的学生给予更高层次的引导。

(4)总结评价

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完成的情况,给予中肯确切的评价,并对多数学生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讲解,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对新知识加深理解并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论文格式模板。任务评价应多用表扬和鼓励的语言,对学生多些肯定和包容。

(5)注意问题

由于学生在素质教育、知识水平、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在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各个环节要充分做到因材施教,这样才能做到基础差的学生得到提高,基础好的学生得到提升。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要从传统的“教师为中心”转变为“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知识不应是靠教师灌输被动接受任务驱动,应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主动建构。因为教师不但要讲授新知识点,更要帮助学生建构新旧知识的联系,所以在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相比传统教学方法,教师的作用显得更加重要。

任务驱动教学法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使学生能够以自有的基本原理和概念为基础,通过主动学习来掌握新知识。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推广,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有积极意义。

以上通过分析计课程的现状,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手段等四个方面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进行了粗略的分析和探讨。在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潮流中,如何使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跟上时展,探索医学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仍然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参考文献:

[1]王隆娟,吴泽晖.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教学方法的探析[J]. 福建电脑,2007,(2):183-184

篇9

 

随着全球性课程改革的推进,当代大学里不仅需要现代化的大楼,更需要优秀的教学名师。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是否成功的因素除了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材、教法、教学对象和教学环境外,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职业发展起着关键作用,所以教师在研究学生如何“学”的同时,也应该加强研究自身的“教”,实现教学相长,共同进步。

一、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研究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指由于获得教学经验的增长和系统的检测和反思教学成果之后教师所取得的有关所学专业上的发展(Glatthorn,1995)。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伴随社会的发展和研究的进步,西方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视角经历了由外向内的转变过程,即从研究教师需要掌握什么知识、教师教育应该提供什么培训,转变为了解教师实际拥有什么知识以及他们是如何获得这些知识的(Fenstermacher,1994)。

我国明确提出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并加以介绍和研究是从90年代开始,许多研究都立足于教育学的思路。束定芳教授(2004)认为“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系统的现代语言知识;相当的外语习得理论知识;一定的外语教学法知识等”是一个合格的外语教师所应具备的专门素质。周燕等(2008)认为,一名优秀英语教师的知识结构应该包含6个方面: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研究的方法;对语言和语言学基本理论的理解;对学习者和学习过程的认识;对教材的分析和把握能力;以及语言技能教学能力。

综上所述,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也是一个终身学习的持续性过程,我们应在先进理念的指引下,致力于学习和改革实践,努力探索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规律,有效推进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促进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长足提高。

二、我国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现状

虽然英语教育在中国已经走过很长的历史,但英语教育的环境在中国始终是EFL(English as aForeign Language)而非ESL( English as aSecond Language)。没有英语学习的语言环境始终是困扰着学生学习英语的最大难题,同时它也成为了阻碍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原因。

其次,现有大学英语教师学历结构与教学任务要求严重失调。教师教学压力过大,无暇顾及专业发展等环节。

加之许多刚刚毕业的英语本科生、研究生一从高校毕业就直接走向教师的岗位。短期内他们对角色的转变以及新工作的要求不能够完全适应,连从事教师职业所必须的条件性知识,如心理学、教育学、学科教学法都知之甚少。

尽管许多教师深知应该使用“交际法”、“任务型”教学法,但由于种种原因大学英语教学,如学生的实际水平、有限的时间、学生人数和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压力等一直在采用传统的“语法翻译法”教学。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掌握信息技术知识的中青年教师往往属于高校教师队伍中的中生代及后生代,教学经验相对不足;而有些教学经验较为丰富的老教师还习惯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而忽略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两方面不能很好地融合。

另一方面,国内与教学相关的研讨会、研修班和论文报告会相对匮乏。有组织的校际、省际间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活动更是凤毛麟角。这使得学校间的教学资源难以实现共享,教师之间也很难实现交流与互访,给教师专业发展带来了障碍。

三、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策略

大学英语教师能力结构应包括英语语言知识(包括使用英语的能力)和教学能力两个方面,二者缺一不可,具体体现在更新教学理念能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力、掌握语言和文化能力、教学能力以及专业发展和科研等方面能力。而对于大学教师来说,主要涉及教学前,教学中和教学后三个环节,每个环节里面又包括相应的能力要求。只有切实地对每个环节的能力要求都做出相应地提升,才能完善教师的专业发展,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1.教学前

1.1 端正积极的态度

在步入课堂之前,教师应抱有积极的心态,热爱英语,对教学有强烈的责任感,这是作

为一名教师所应具备的基本职业道德!视教育为生命,将英语教育视作生命中的重要追求和基本生存方式,富有敬业精神和对自己专业素养的不懈追求;真心关心学生的全面成长,将英语教学视作素质教育的一部分。

1.2专业知识的丰富

古语有云,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须有一桶水。所以丰富的语言知识和准确而流利的语言表达能力是第一位的需求,便于教学中的交际和互动。其次,教师们应该熟悉并掌握英、美国家文化习俗和文学包括其历史、地理、文化传统、社会制度、政治结构、价值观念等堵多领域的知识,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

1.3 教学理念的跟进

教师的教学理念对教学内容的处理和教学方法的选择起着关键作用。现代大学英语教师应积极思考,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实现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大学英语教师应关注教学法的发展,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实际的教学行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是教学的成功之道。

1.4 职业培训的持续

中国很多高校通过短期的突击进行岗前培训,没有专门针对英语教师的岗前培训,更没有长期的渐进式的专业培训。进修是大学英语教师首选的“充电”方式。进修不仅使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得到提升,更重要的是对教师的价值观、教学观有所启迪。在国内外进修学习的机会;与国外大学联合举办的多种形式的研修班等都会让广大教师及时了解大学英语教学领域的新理论、新成果、新动向。

1.5 多媒体知识的掌握

多媒体软件集声、文、图、像于一体,资料丰富、信息量大,其容量、使用功能、新颖程度都是普通教科书极好的补充。这会帮助学生学会使用并适应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方式转变的能力;教会学生自主、协作学习能力;教会学生如何查找信息、选择信息、分析信息等能力。所以大学英语教师应调整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使之与信息化教学相适应,迎接信息时代教学方式改变的挑战。

2.教学中

2.1 先进理论为指导

以先进的教学理论为指导,比如运用交际法进行教学。交际法是以语言功能-意念项目为纲,培养交际能力的一种教学法。教学内容以语言功能为纲,针对学习对象的不同需要加以安排,排斥机械操练,让学生在真实或接近真实的交际场景中操练。

2.2 多种授课方式并存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单词的讲解应富于多样性。图片,动作示范等都是生动的诠释方式,同义词,反义词,同根词的联想记忆可以通过向学生提问的方式来实现。另外还要把单词置于句子乃至对话、语篇中呈现。如要求学生模仿课文对话表演;教师又可进一步根据学生的水平,分层次提出不同的要求,给学生稍大一点的输入(input),布置pair work 和 group work来达到学生输出(output)的实现。

2.3 小班、分级教学为重要条件

英语课很大程度上属于一种语言交际课,为了保障绝大部分学生在课堂充分地参与和锻炼,小班教学是一种必然趋势。为了实现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学习积极性,分级教学的存在相对而言解决了这一问题。现在许多高校实行了英语教学分级制,其分级根据有二;一为高考成绩;二为入学后的水平测试。这两种都能保证分级教学的顺利进行,或者如果能把两次考试的成绩综合考虑,这样不失为更科学的一种分级方法。

2.4多媒体教学和计算机辅助教学为重要补充

大学英语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媒体方便、快捷、形象、生动及大信息量的优势,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但是也要避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把现代教学设备(如电脑、多媒体课件、网络等)当作是课堂的主体而忽略教学的真正目的大学英语教学,把大量信息化的文件不加筛选地上传给学生,结果造成技术本位,远离了教育本位的教学初衷,也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3.教学后

对很多大一新生来说,他们觉得大学和高中最大的区别是:下课铃声一响,授课教师就走出教室,平时与学生鲜有交集。这是大学里的一种普遍现象。但是对于教师来说,教室门在身后关上,教学的过程并没有随之结束。要实现教学进步,课后的教师应多多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reflection)。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1992)指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自我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基础,它有助于教师提炼经验,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提高专业素养,改善教学实践。反思性教学能够提高英语教师的专业地位,改变教师被动地接受教育理论和适应专家指导的局面,实现从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的转变(郑磊,2008)。

大学英语教师的反思,可以从四个层面上展开。一是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在课后对每一堂课认真回顾,通过教学日志的形式与自己互动,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思索解决的方法;还可以写教学报告与其他的同事共同探讨,扬长避短,共同进步;二是以整个教学过程为出发点,通过建立教学档案等方法,反思和评价一定时期内自己在教学理念、课程安排、教学方法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认识,实现发展;三是通过学生的评教和同事或教学督导的评价来发现教学中自己尚未注意到的问题,认真思考,步步提升;四是将科研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结合教学实践确立的小型课题可以指导教师开展行动研究,通过课题的完成来提高教学和科研能力,以科研促教学。

[参考文献]

[1]Fenstermacher, G. D. (1994). The knower and theknown: The nature of knowledge in research on teaching[J]. Review ofResearch in Education, 20, 3-19.

[2]Posner, G.J., Analyzing theCurriculum, New York : McGraw-Hill, 1992.

[3]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策略[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4]郑磊.河南省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策略研究[J]. 平顶山工学院学报,2008,6.

篇1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18.043

1 引言

“走班制”分层教学基于“因材施教”原则而产生,它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体现了个体化教学。它的来源是分层教学法的理论依据,但它又是分层教学法的创新和扩展。关于分层教学的研究,国内外尚有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文献的贡献。在此教学模式试验和研究之前,对已有文献进行分析和探索,以期为“走班制”教学模式的实施和研究奠定基础。

2 “走班制”分层教学模式的研究意义

2.1 理论意义

美国学者卡罗尔提出“如果提供足够的时间(或是学习机会),再具备合适的学习材料和教学环境,那么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有可能达到既定的目标”。“走班制”分层教学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进行分层,体现了“学生学习为主体”、“因材施教”等理论。分层教学研究过程中已有大量的文献,从理论角度、实际运用等方面进行研究,对其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修改理论当中不完善的地方。这使“走班制”分层教学在理论上更加完善,更好的体现个性化教学。

2.2 现实意义

分层教学法已越来越多地运用到各大中小学校,并积累了大量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国外也有不少中小学、职业院校进行“走班制”分层教学的实践。在实施过程中,对“走班制”分层教学所出现的各种问题提出并研究分析,寻找各种对策与解决办法,用实证经验证明“走班制”分层教学模式的优势和弊端。从国内外实证文献中了解并获取前人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从产生的矛盾与问题中来研究这一理论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更具有现实意义。

3 “走班制”分层教学模式国内外研究

3.1 国内研究

“走班制”分层教学模式在我国教育教学的研究与实践阶段较晚,并且名称也不统一。分层教学法的起步和研究则较早,始于二十世纪初。最初是以“快慢班”形式出现。分层教学法的探索与实验研究,给“走班制”分层教学模式的形成提供了大量的理论基础。从1916年开始,分层教学法研究开始,并大量展开。虽然分层教学法在教育理论研究上是一个颇受争议的话题, 但大量的学者和教育家都一直致力于其研究,以期待找出适应我国国情和教育改革的有效方法。

分层次递进教学,是“走班制”分层教学的前身,它由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初中学习困难学生教育的研究”课题组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提出并进行了研究。河南省鹤壁市淇滨中学2003年开始推行“走班制”教学,在全年级占一半数量的6个班级的语、数、外等部分学科实行了“走班制”的尝试。此教学模式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众多中等职业学校纷纷开展分层教学的实践和探索。十几年来,“走班制”分层教学的试验多数在中职院校内进行改革与研究,中小学也引进。在中小学和中职院校的实践中经过不断地经验总结和改进,为分层教学的可行性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通过图书馆、知网、万方数据以及Internet网查询,研究分层教学法的相关著作、文献共计1550多篇。专门研究“分级教学”或“走班制”分层教学法的论文有1000多篇。通过文献调查发现分层教学研究多应用于中小学校以及中等职业学校,而且以“走班制”分层教学的形式居多。这些研究方案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有一定的弊端,并遇到难度,可操作性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以高职院校为背景进行“走班制”分层教学的研究与探讨相对较少,但也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国外文献资料中,提及分层教学法的著作有20余本,论文文献有100余篇。

3.2 国外研究

分层教学法的研究最早始于西方欧美发达国家。它最先出现于美国。到20世纪50年代,英国实行了分层教学法,在中小学校中将学生根据能力分出不同的层次,并且学生始终待在这个层次的班级里学习所有的课程。但因这种方法对不同能力的学生采取了区别对待,受到来自各界的批评,认为它加强了种族间的不平等,会造成了对“低能儿童”的歧视,使他们的身心受害。由此,分层教学陷入了低谷。到了90年代,美国政府开始重视对精英人才的培养,大部分学校又重新开始了对分层教学的实践和研究当中。

根据现有的研究,美国教育界提出的“分层教学”实际上结合了“小班化”教学方式,与“主体教育”、“赏识教育”结合起来,更加重视学生的个体化差异,能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在国外,分层教学的形式多样化,有基础班,提高班等,并逐渐形成走班的选修制。就现有的文献资料来看,国外分层教学法的最初形式是按智力、能力和学习成绩进行分组分班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其研究也多是基于中小学校各班中进行分小组的实践研究,并且主要针对教学教法的研究改进。

4 总结

从对国内外文献研究综合来看,国内外关于“走班制”分层教学法的直接研究较少,但间接研究和相关研究――即教学教法研究较为丰富。由于国情和学生数量的不同,国内虽然对分层教学法的研究也较多,但起步阶段多引用了国外的研究。许多学校在学科教学中采用 “班内分组、分类教学”的方式。但近几年面对学生人数逐年增加,班级人数逐渐增多的情况,班内分组分层教学不能适用于人数较多的班级进行优化教学。因此出现对分层教学的新探索,即“走班制”分层教学模式的出现。

期待更多大量的文献,给各类学校、高等院校在“走班制”分层教学研究提供更多有价值、可借鉴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经验。

参考文献:

[1](英)班克.中等学校的成败[M].人民教育出版社,1977:7.

[2]Gordon Dryden. Jeannette Vos Ed D. The Learning Revolution [M]. Jalmar Press, 1994.

篇11

一、道尔顿制教育模式的基本介绍

道尔顿制是1920年在美国马萨诸塞州道尔顿中学创立的,其主要核心理论就是废除传统的班级教学模式,而是创立一个学习室,里面有各种所需要的资料,学生需要时可以自主的查阅,这个教育模式可以有效的助于学生个性的形成。

道尔顿制教学法是打破传统的一种教学,因此其有必须遵守的原则。教师按照学生的个人情况来布置作业,学生按照自己的个人情况来制定学习计划,一个月一个周期,最后再进行考察和总结。这里教师和学生是独立的个体,又是一个组合,教师不会干预学生的计划,但是会进行指导,学生虽然可以很自由的进行学习,但必须完成学习任务。

二、道尔顿制教学法的应用探索

道尔顿制教学法是将课堂进行完全的改革,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因此这里只是针对苏教版语文教材下的语文课堂进行一个探索。

1.道尔顿制的具体方法

首先,制立公约。其实很多时候教师会担心制立的公约小学生是否会认真执行,特别是年纪很小的学生,其实小学生的自尊心是非常强的,如果别的小朋友都去遵守这个公约,那么他也是不会甘心落于人后的,当然年龄非常小的小孩子还是需要家长偶尔进行一个督促,告诉他遵守公约的重要性。这个公约的签订是在学生完全自主的情况下签订的。

其次就是布置作业。以一个月为单位进行布置作业,就是这个月的学习目标制定出来,让学生知道虽然是自由的,但是不能说完全去玩,而是以另一种方式学习,学生了解内容后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学习。

再次就是实行工作。在学校设立一个语文教室,大型的,里面有各种参考资料,将其进行分类,里面是可以自由出入的,同学可以在自习区自习、在讨论区讨论等。实行工作还要对时间进行规定,每天下午两节课是语文课堂的时间,这样也就不会耽误其他的课程。

最后就是考察成绩。这个考察只能说是按照既定的目标进行考察,也可以增加一些自我展示的环节,这样就可以将其在课程外学到的内容进行展示,对于表现好的同学可以进行奖励,这样就会有动力。

2.注意事项

①团体教学的参与。小学生毕竟还小,要其纯粹的去自学是不可能的,因此每周必须有一个团体教学,将难点进行讲解,同时解答学生都不懂的知识点,特别是针对高年级。

②分组适宜。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在编排上非常的注重学生的能力递增的培养,因此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教材的内容难度都是递增的。一年级主要是字词的学习和思想的启蒙;二年级增加了知识的自主发现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三年级时增加了古诗的学习,如《山行》、《枫桥夜泊》《绝句》,还有哪吒脑海的故事、寓言故事等,这里增加了知识的难度,不仅是知识难度加大了,思想觉悟也要提高,人文精神也更加的有内涵性;四年级古诗词的内容增加了,每学期要学习四首,而且还增加了《》、《三顾茅庐》、《奇妙的互联网》、大自然描写等内容,这些包含了自然、人文、古代教育故事和现代科技内容,这些对于学生的理解力的提高、情感的丰富都会很大的帮助;五年课课文开始注重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比如:《海伦·凯勒》、《二泉映月》、《司马迁发愤写》,旨在促进学生树立理想,同时课文中体现科技教育,让学生了解神舟飞船、火星、克隆等;六年级相当于小学的一个总结,更多的是包含了关于爱国情怀的内容,包含了很多感恩篇、志向培养篇等内容。从上面的说明可以看出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是非常有心的,因此在进行道尔顿制教学法的试验的时候要将学生进行一个分组,每五个人一组,每个年级一个,这个组合是自由组合,按照学生之间的性格特点进行组合,可能前期会出现很多的问题,但是经过长期磨合还是可以实行的。组合分好后就有助于高年级教育低年级,低年级督促高年级的模式的形成。

③教师的参与。教师要对低年级的学生进行一个引导的工作,让其有这样的意识和习惯,这样工作才能进行,不然低年级的学生会感到非常的迷茫。

三、结语

语文包含有字词的基本认识、自然的探索、人文精神的传递、古学文化的研究、阅读、写作等,年纪不同,对于这几个方面的要求都是不一样的,因此才会进行分级的教学,用循序渐进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学习。事实上,小学生这个年纪是学习能力最强的时候,因为其刚接触到这些知识,所以会非常的好奇,也不会有其他的负担,再加上语文这门课其实是不分年龄的,只要是字词能得到训练,阅读也不会有什么问题。这里虽然没有利用道尔顿制对整个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仅仅是一个道尔顿制的小规模试验,但是针对语文来说还是比较适用的,所以在运用前人留下来的知识的时候要学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一定的变通,这样才能有效的汲取知识,建造一个人性化的小学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舒新城.道尔顿制浅说[M].上海:中华书局,1924

篇12

关键词:应用型大学;学习需求;英语教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1-0242-02

应用型大学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出现的一种新的教育模式。面向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开展产学合作教育是应用型大学硕士办学与教学改革的根本途径。英语教学是研究生基础课程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熟练的阅读能力,一定的写、译能力和基本的听、说能力,能够以英语为工具进行本专业的学习和研究。因此,研究生英语教学有着语言学习和专业学习的双重作用。针对应用型工科大学,探索研究生英语教学策略,制定合适的培养方案,提高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提升教学效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目前,大部分研究生英语教学仍然偏重语言知识的讲解和一般的语言技能训练,在课程设置上与大学英语基本相同,很大程度上带有浓郁的本科外语教学色彩,主要是语法结构和阅读理解,英语教学没有兼顾研究生的实际需求。近年来,各高校一直在不断推进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的改革工作,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是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大多只停留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改革和教学设施的更新上。作为应用型大学,研究生教育更重要的是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但是,目前如何提高应用型工科院校硕士生英语教学效果的研究较少。因此,探索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才能更好的适应市场需求,培养具有全新的思维方式和创新理念的高层次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二、研究生英语教学效果提升的主要内容

笔者对三所不同高校的2013、2014级的硕士和部分博士8个专业的103名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本研究中58%的调查对象认为即使自己有较好的英语基础,在专业外文资料和信息的@取上仍然具有一定的难度,42%的调查对象认为研究生阶段的英语学习对自己的专业英语水平提高不大。从调研结果来看,研究生英语教学由于没能满足研究生英语的学习需求,使得教学效果不佳。

1.需求分析。研究生英语学习的需求分为目标需求和学习需求,目标需求是“英语能力不仅仅是借助词典看懂文章,更主要的是利用英语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进行专业知识和文化交流”。学习需求是“培养学生具有较熟练的阅读能力,一定的写、译能力和基本的听、说能力,能够以英语为工具进行本专业的学习和研究”。根据Swain的可理解性输出假说,二语习得者不仅需要接触大量的可理解性输入,还需要产出可理解性输出,才能准确流利地使用语言。在第二语言为外语的情境下,大部分的输入和输出活动都是通过课堂内外的教学完成的。而Stephen D Krashen 在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的网络版本中提出并证明了两个假设:一是成人外语学习者可以有效地利用非正式的语言学习环境;二是要提高成年人的第二语言熟练程度,正式的语言学习,或者其核心特点,比非正式的语言接触要有效得多。其中前一个假设成立的前提是学习者拥有充分的学习动机。根据研究生英语学习的需求,联系研究生外语教学的实际情况,我们要从课堂教学着手,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效的正式的语言学习环境,帮助他们实现学习目标,满足其使用需求。

2.教学理念。从教学实际中我们对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的英语学习情况总结如下:由于清楚英语对于自己专业发展的重要性,所以总体上都具有强烈的学习动机;英语水平个体差异较大;阅读能力较强,听、说、写、译的能力较差。面对这种局面,结合研究生对英语学习的实际需求,要提高教学效果,就要考虑实行分层次、专业化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不但要考虑学生的个体水平差异,也要考虑其专业特点。一方面,有针对性的教学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另一方面,与专业知识的结合更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其将来的学习和研究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3.教学策略。结合目前研究生教学的实际情况,分层次、专业化的教学目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以应用技能为导向,探索合作讨论式教学策略。加大专业英语教学力度,加强研究生英语科技写作技能、学术交流能力的培养,开设以技能型和知识型为主的选修课程,实行英语交流能力与专业知识结合的培养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案例学习、引导学习和体验学习,采用“任务教学法”,开展以学科为导向的学术交流活动,构建国际会议、学术交流等教学情景,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兴趣沙龙等多种形式,探索合作讨论式教学策略。通过构建情景、分角色、设置任务,学生以参与、互动、合作的学习方式,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学习者自身的认知能力,通过学生参与活动、完成任务形式来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语言交流活动,使学习方式从接受式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讨论式学习和合作式学习,从而提高其英语学术活动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的语言运用能力。②以专业研究为基础,培养研究生英语科研素养。探索以专业研究为基础的开放式的专业英语教学策略。开设以学位论文摘要写作为基础的英语科技论文写作课,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科方向选用英文学术论文作为阅读材料,以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满足研究生英语的“学习需求”,提高研究生的学术英语水平,并以此为工具进而提高科研水平。结合学生的研究内容,教师从英文资料检索、文献综述、论文结构、专业词汇、句型特点等方面进行分类指导,让学生用英语写成论文并投稿,也可以最后形成毕业论文英文摘要。③实行分级教学,开设英语选修课,加强学习策略的指导。根据英语入学考试的成绩进行分班,不但有利于教师教学计划的实施,也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合作式学习。在同一个班级内部也实行分级,针对不同的学生可以在情景式的学习中分配不同的任务,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语言学习活动。合理分配英语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教学课时,根据不同学科开设英语选修课,如工科学术型硕士学生主要开设国际学术交流英语,而专业硕士开设商务英语口语,另外开设英语科技论文写作和专业文献翻译等,以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术需求,以实现研究生英语教学的“目标需求”。④构建专业化英语科技论文阅读写作语料库,探索教学策略的多元化。充分利用专业英语教学资源,借助网络、媒体等各种教学资源,对其进行组合、重构,与现代信息化技术进行相互融合,促进传统教学方法的变革。可以基于学科分类建设英语科技论文语料库,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获取良好的语言输入,也为其语言输出提供可资借鉴的范本,以此来取代传统的以科技类英汉互译、句子结构讲解及阅读材料为中心的单一教学模式。以目的性、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和可更新性作为建设资源库的标准,结合各专业应用特色,有针对性地加大专业英语实际应用案例资源库的建设,以读促写,培养学生的专业英语文化素养。

三、结论

针对应用型工科大学特色,以应用技能为导向,变革传统教学模式,提出合作讨论式教学策略。基于学生的学习需求,结合硕士研究生的研究课题,采用“任务教学法”,构筑“情景教学”场景,探索教学策略的多元化。以学位论文写作为基础培养研究生英语科研素养,提高学术英语的运用能力。同时结合应用型工科院校专业特色,有针对性地加大专业英语实际应用案例资源库的建设,以读促写,培养学生的专业英语文化素养,实现研究生英语教学效果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赵桂荣.改革英语教学方式,提高研究生英语应用能力[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3(10):390-391.

[2]陈海霞.研究生公共英语选修课设置浅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3(6):95-96.

[3]蒙岚.基于学生需求的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改革[J].广西社会科学,2012,(6):186-188.

[4]龚双萍,梁晓波,敖锋.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改革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3,(1):108-11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