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6 17:43:5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文学著作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 问题的提出——从“乌苏里船歌”纠纷案说起
(一) 案情简述
“乌苏里船歌”纠纷案缘起于1999年11月郭颂参加的一次中央电视台晚会。晚会上,郭颂在演唱《乌苏里船歌》时,屏幕上打出《乌苏里船歌》的作曲者为汪云才、郭颂。主持人还在演唱之后说:“刚才郭颂老师唱的《乌苏里船歌》明明是一首创作歌曲,可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它当作是赫哲族民歌。”郭颂对于这一误导性介绍并未纠正而是表示默认。该节目一经播出,立刻引起了赫哲族人民的强烈反响,他们纷纷表示本民族传唱了多年的民歌经典一夜之间成了别人的不能接受。在赫哲族群众代表与郭颂协商无果后,黑龙江省饶河县赫哲族四排乡人民政府以自己的名义一纸诉状将郭颂告上了北京市二中院,本案历经北京市高院二审终于尘埃落定,最终以郭颂败诉收场。法院判决郭颂以任何方式再使用音乐作品《乌苏里船歌》时,应当注明“根据赫哲族民间曲调改编”并在《法制日报》上发表音乐作品《乌苏里船歌》系根据赫哲族民间曲调改编的声明。
(二)本案存在的问题
本案最大的争点在于原告是否为适格主体?郭颂提出的抗辩理由中就包括四排赫哲族乡政府不具备原告的主体资格,由乡政府提讼于法无据。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不同于一般的个人作品,其具有如下特征:一是群体创作性与个体传承性;二是传统稳定性与时代变异性;三是信息变异性与文化开放性;四是载体有形性与信息无形性。 基于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性质的不同认识,有学者提出要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进行特殊的立法保护,认为特殊法保护原则的引入不仅能够将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中包含的民族权力和经济权利提到法律权利的高度,而且不影响整个法律体系的自恰性和逻辑性。 甚至有学者认为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保护已非知识产权制度所能调整的范围,应当在非知识产权框架下予以讨论。 本文认为对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不管采取何种保护路径,统统回避不了一个问题: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权利归属。
二、 权利归属基本原则的分析
(一) 利益平衡原则
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蕴含着一个民族和区域的文化特质,反映着它们独具特色的精神面貌,存在着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创造巨大市场利润的潜力,因而著作权权属纠纷才会在近几年来打得火热。因此,如何调和各方诉求,找到利益平衡点就显得至关重要。
就现实情况分析,主要存在下述三对利益冲突:第一,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原生地居民与作品的讲述人、记录人、表演者和传承人的利益矛盾。口述者、记录人和传承人的贡献不能抹杀,一方面是基于他们对作品的流传确有贡献的现实角度考虑,另一方面也考虑到应当通过利益刺激的机制鼓励更多的人投身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保护中。在“乌苏里船歌”纠纷案中,郭颂就是一个表演者和传承人的角色,虽然他不享有该曲目的著作权,但是不能因此就否认他对赫哲族民歌传承所起到的作用,在为商业目的而使用该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时仍应保护郭颂作为该作品邻接权人的权利。第二,不同民族区域或族群基于同一或类似作品而产生的利益诉求的对立。我们一般能够判断该作品大致来源于哪个区域,但对于其具体作者是哪个族群或个人却无十足把握。这就会在不同族群中引发争论,一旦处理不当有可能引发区域对立情绪。例如《乌苏里船歌》纠纷案中赫哲族另一乡政府对郭颂持否定态度。为此,本文认为可以依据各族群提供的证据将涉案各族群整体认定为著作权人。第三,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权利人与社会公共利益的矛盾。著作权本质上是一种私权,私权基于其特点,应当确立其保护的底线,防止因过度保护而造成对公共利益的损害。《著作权法》中规定的合理使用、法定许可及强制许可使用制度就是具体体现。在私权与公共利益的博弈中,被引用最多的就是“公有领域”一词,所谓公有领域是指不受知识产权法保护的领域,处于该领域的智慧成果可以为社会公众自由利用。 在众多的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侵权案例中,侵权人使用最多的抗辩也是该作品已经进入公有领域,不再受知识产权保护。如果在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侵权中不加限制地使用公有领域加以解释,那么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将名存实亡。
(二) 权利保障原则
作品讲述人、记录者和传承人享有何种权利,学界有不同的声音。一些学者认为应当将传承人确立为著作权利人, 另有学者认为应将传承人、记录者、表演者和口述者置于邻接权人的位置予以保护。 还有一些学者基于民间文学艺术传承活动的不同类型和实质作用,主张视不同情况赋予传承人以版权人或邻接权人的法律地位。 本文倾向于第二种观点。该观点既实现了原生地族群与讲述人、记录者和传承人的利益平衡,又保障了邻接权人的利益。
(三) 传承与发展兼顾原则
中国要在文化大国的基础上转型为文化强国,其关键在于转变发展思路。既要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又要在保护的基础上引入市场机制。文化产业的市场化发展能够有效缓解文化发展上的财政支持不足,通过法律确权,能够进一步激发各族群保护本民族文化的动力。长期以来,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权属不明的状况,实则造成了“公地悲剧”的后果。落实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权属的根本目的在于更好地促进其发展,借助知识产权制度,实行文化与市场接轨,进而将软实力转化为经济效益,并将其用在民间文学艺术的保护上。
三、 国内关于权利归属理论的回顾
(一) 个人所有论
持该观点的学者认为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应当归属于传承人所有。在作品的流传和发展过程中,传承人对作品的贡献是最为显著的,由传承人享有著作权是民间文学艺术版权难题的终结。 然而,该观点表面将问题简单化了,但是在实际操作层面至少还存在着以下障碍:首先,若传承人享有权利,该如何确定权利的保护期限,是传承人生前加死后50年还是永久无期限保护?如果是无期限永久保护,那么传承人死亡,著作财产权是否能够发生继承,继承人该如何确定?其次,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是同一族群或社区的成员集体智慧的结晶。传承人对于作品的形成并无实质性贡献,仅仅为其更好地传承做出了一些辅工作。最后,对同一作品可能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传承人,权利的分配又将成为绕不开的话题。此外,不排除极端情况下,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已无在世的传承人。
(二) 国家所有论
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因其特殊性,不便于将其著作权分配给个人,又考虑到集体行使程序的复杂性和不可操作性,在该情况下,由国家行使所有权最为合适。该观点最大的弊端在于忽略了知识产权的私权性质。该观点严重背离了“谁创作作品,谁享有著作权”的基本原则。基于现实角度考虑,国家代行著作权多有不便,例如美国影视公司翻拍《花木兰》一案中,如果由国家出面主张权利,那么就存在着以国家公权力对抗私主体的嫌疑,也容易影响两国正常关系。
(三) 集体所有论
二、作文教学现状探析
在现实的写作教学中,我们发现作文教学中主体性缺失的现象特别严重。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表现:学生主体性的缺失和教师主导性的偏差[3]。
(一)学生主体性的缺失
学生主体性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不愿写,不会写。2、学生写不好文章,认识不到作文是个性的展现[4]。3、作文的套路化,学生在老师的长期训练之下,只会写考场作文。
(二)教师主导性的偏差
一直以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有时甚至是教师的“一言堂”。其次,过分注重作文模式教学而轻视学生的创造性,重作文前指导而轻视作文后评改[5]。
(三)作文教学中主体性缺失的原因
作文教学中主体性缺失是由于社会过度追求教育的功利性,重应试教育而轻视素质教育,所以缺乏教育的民主性。在教学中,一部分教师缺乏主体性教学的素质。他们的课堂是缺乏民主氛围,过分重视教师的权威和相信课本。
三、主体性作文教学方法
(一)教师方面
1、转变教育观念,全面提升自身素养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之一,主体性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具备扎实的有关主体性作文教学的策略和方法。2、要有丰富的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一定的教研能力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语文专业知识,而且要了解自己语文学科的发展趋势和最新的研究成果。3、善于创新,善于创设情景,善于营造课堂氛围4、在教学中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教师要树立学生是独立的人,在主体性作文教学中,教师能在课堂中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合理使用拥有一些其他著作权权利限制制度所有不具备的特点。
1.合理使用范围法定。合理使用的范围并非任何人主观决定的,而是有一定法律依据的。根据我国现行《著作权法》第22条之规定,著作权合理使用包括12种情况,除此之外的使用均在合理使用范围之外。尽管目前著作权法修改草案第43条增加了“其他情形”进入合理使用范围,但其他情形仍应根据其他法律法规司法解释抑或是法院裁判确定。
2.合理使用需基于正当目的。正当目的的最主要表现是任何人使用作品都不得侵害作者之权利。一般而言,商业化目的都是有损作者利益的,因此合理使用中不存在商业化使用。然而出去商业化目的,非商业化目的是否都可以认定为是正当目的?若使用作品行为违背社会公序良俗,必将有损于公共利益,显然也不属于正当目的。合理使用的正当目的含义应当更广阔。
3.合理使用无需经著作权人同意。合理使用不需要获得许可,这保障社会公众可以更加方便地接触作品,使用作品。避免因许可而造成的谈判成本。
4.合理使用不需要支付任何对价。合理使用作为著作权限制制度的一种不需要支付任何对价,这与法定许可、强制许可不同,合理使用制度下的行为完全免费以便于社会公众能够更好地使用作品,也激励了文艺创作。
(二)合理使用的性质
目前国内外的学者基于不同的立场对于合理使用的性质主要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分别是:权利限制论、侵权阻却论和使用者权利论。赞同“权利限制论”的学者从行为对象主体的角度来阐述,认为合理使用制度是对享有著作权人的一种权利限制。合理使用制度的起源来自版权的特许,是一种独占的权利。法律不仅限制社会公众使用作品的权利,同时更需要限制著作权人的权利,以此来达到利益平衡,既增加创作的热情,促进作品传播,又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国内多数学者都赞同这个观点。赞同“侵权阻却论”的学者认为合理使用是对使用者的一种保护,让他们在使用别人作品时有法律的依据,而合理使用制度正是侵害他人著作权时的侵权阻却事由。这种观点是先对合理使用行为进行假设,将其视为侵权行为。台湾学者张静就认为合理使用是通过标明出处后的一种侵害行为,只是法律规定不以侵害论处。此观点只有少数学者持有。最后一种观点是“使用者权利论”,持有此观点的法律学者立足于合理使用是一种合法行为,并从合理使用的相关主体为角度出发,认为合理使用是一种合法行为而非侵权行为,并将合理使用视为著作权法授予使用者的一项可以自由使用他人著作权作品的权益。美国学者多赞同此观点。[3]笔者认为,第一种观点与第三种观点具有可取之处,反对第二种观点。无论是权利限制还是权利,都是从不同角度得出的合理的观点。但第二种观点是错误的,合理使用包含了任何人在任何情况下对作品合理接触的情况,这种接触不可避免,就如吃饭穿衣一般。而人类无法避免的行为被视为侵害行为,即对全人类的一种违法性认定。按照第二种观点,人类一出生就注定会实施侵害行为,换而言之每个人只要出生了就会被标上违法的标签,似乎如基督教中所言人一出生即有罪。作者创作作品必然需要从公共领域选取素材,使用公共领域的元素,也因此社会公众可以在一定条件下接触作者的作品,这应当是一种交易,而不应将著作权权利绝对化,将任何接触作品行为视为侵害行为,仅将合理使用制度作为一种免责制度。这种观点虽没有实际损害,但却是对人的一种侮辱。因此笔者认为可以同时采纳权利限制论与使用者权利论,合理使用既可以是著作权人的义务也是使用者的权利,二者并行不悖。
二、合理使用制度的法经济学分析
使用法经济学方法分析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需要一个假设,即著作权人是“理性人”,所谓“理性人”是人的行为是理性选择的结果在既有的约束条件下,理性人会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满足。只有从理性人趋利避害的本性出发,法经济分析中的供求定律、效益最大化,以及资源向价值最大处集中等基本原则才能发挥作用。[4]而现实世界中不存在完全理性人,平衡理论认为,著作权人从自私的角度出发,只会考虑其享有著作权的私人成本,而刻意回避权利的社会成本,甚至故意将私人成本转化为社会成本,在收获私人利益的同时损害社会整体效益。[5]因此,著作权人应当是不完全理性人,合理使用制度是规制不完全理性人的必然设定。下面笔者将选择交易成本分析法及公共选择分析法对于合理使用制度的正当性、合理性及其出现的必然性进行具体分析。
(一)合理使用的交易成本分析
合理使用制度的出现是必然的,这一点从法经济学的交易成本方面可以分析得出。在公众对作品的接触没有合理使用制度保障时,公众可能需要与著作权人谈判进而交易成本,这可能导致交易的失败。合理使用被限于交易成本损害了许可交易的情形,并且它是克服市场失败的途径和方式。作品的使用是实现著作权人的著作权的关键。如果在所有情况下使用著作权作品都需要获得著作权人的授权,那么著作权作品的流转、著作权人因为作品的流转而实现著作权之利益,以及著作权法宗旨的实现,都会受到严重影响。[6]作品使用者和著作权人就作品的许可进行谈判的过程中存在交易成本。根据交易成本的高低可以判断是否将某种作品使用行为纳入合理使用范围之列。具体包括三种情况。
1.作品的使用行为带来的潜在收益高于交易成本。即使用作品者通过对作品的使用可以带来一定的利益,而这个利益大于交易成本。因此,作品使用者有动力去寻求著作权人的许可,而不应纳入合理使用的范畴。例如将他人的画作进行有偿的公开展览,公开展览画作一方会向观看展览者收取一定金钱,有潜在的收益,应当向画作作者寻求许可,产生交易成本可以被接受。
2.作品的使用行为带来的潜在收益低于交易成本。使用的商业性质只是合理使用原则的一个判断因素,而非决定性因素。[7]因此即使是商业性使用行为也可能纳入合理使用范畴。比如用于新闻报道而需要对作品进行一个简单的介绍,新闻报道有时效性,很难在短时间内获得作品著作权人许可,许可成本高昂会导致新闻价值下降。同时新闻报道有一定公益性质,其所带来的潜在利益不大。因此这种情况下就交易成本一般不会被接受,而为公益目的新闻报道应当存在,便需要纳入合理使用范畴。
3.作品的使用行为没有带来任何收益。这种情况在实践中最为常见,最典型的一种情况是纯粹为了个人学习、研究、欣赏等目的使用作品以及教学、评论及对作品的学术研究性质的使用,这些使用行为根本不会带来多少利益,如果有也是增加一点社会公共利益。比如因教学目的对作品的使用便是为传播知识,促进社会科技文化艺术发展,创造了因作品扩散而带来的社会公共利益。而这种行为不应当有交易成本,也不会有社会成员会因此而补偿作品著作权人。一旦需要交易成本,社会公共利益将受到损害,最终会阻碍社会发展。综上所述,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的存在是一种必然,如果缺乏合理使用制度,高昂的、不合理的交易成本将阻碍社会科技文化艺术的进步,进而阻碍人类社会前进的脚步。
(二)合理使用的公共选择分析
合理使用制度的出现的合理性与正当性,从法经济学视角的公共选择方面可以得到认可。公共选择理论,就是把经济分析工具运用于政治、法律研究领域,运用经济学的方法和理论去考察政治、法律领域中的集体决策和其他非市场决策。合理使用制度体现在著作权法中,其不仅仅是简单的赋予使用者一种权利或对作者进行限制那么简单,该制度还是在知识产权领域内维持利益平衡的政治博弈的结果。而进行博弈的是个人而非集体,即选择合理使用制度的是个人的选择。这里的个人是有能力左右集体决策的个体,可以是少数几个强有力者,也可以是多个个体。合理使用制度的出现表面上是国家作为一个集体作出的公共选择,但其本质上是无数使用者和著作权人在幕后进行无数次博弈的最终结果。这个选择固然是体现着背后需要维护的社会公共利益,但合理使用中每一种情况都包含着无数个人利益,他们通过数量庞大的著作权纠纷案例判决确定下来,并最终被纳入合理使用制度之中。尽管每一个参加公共选择的人都有其不同的动机和愿望,他们依据自己的偏好和最有利于自己的方式进行活动,但他们是理性的,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的“经济人”的私人偏好的满足是集体活动存在的首要目标。但个人效益最大化应当有一个限度,即过分寻求个人利益会有损他人利益,从而无法做出共同的选择,最终损害所有人的利益。合理使用制度的合理性即在于它是无数个体以一颗功利之心相互间博弈的最终结果,而这个结果会损害一部分个体的利益,但其结果也是多方利益权衡后作出的,作为一种公共选择至少在当时情况下是合理的,符合当前大多数个体的利益。一旦不符合大多数个体的利益,合理使用制度即再次发生改变,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一、明确任务激发兴趣
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就是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进行有意学习。实践表明,有意学习与无意学习的效果存在极大的差异。如果学生明确了学习任务,积极地参与学习,保持良好的注意及情绪状态,就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让学生明确任务?一般采用的是下列三种方法。第一种,开宗明义法:教师在每节课开始时,挂出小黑板(或是口头讲述)揭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并让学生看清、记住。第二种,筛选讨论法:教师把学生预习课文或自学后提出的不懂的地方,加以筛选,结合文章的重点、难点,抓住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学习。第三种,分步揭示法:教师不是一上课就和盘托出,而是随着学习过程的展开,相机分步揭示。教师要引导学生认同教学目标,以激发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创造性地学好语文的重要心理品质之一,实践证明,学生有了兴趣,才会自觉地花时间、下功夫、动脑筋,积极地学习;有了兴趣,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并做到“学有所乐”,达到“学有所获”。
激趣的途径、方法很多,包括:教师要用富有激情的教态、语言激发学生的情趣;教师要鼓励学生尝试成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学方法要经常变化,刻意求新,让学生时常有一种新鲜感等等。
二、培养质疑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教学从矛盾开始,而这个矛盾以往都由教师想当然的揭示:你们学生不明白哪些,我教师就教哪些。这样一来,容易出现课堂上教师问得多,讲得多,学生重复机械被动接受的多,这也是语文科教学一直耗时低效的一个重要原因。有些问题,学生通读课文后就能自己解决,就可指导学生自己去看,以读代讲。
课堂教学素质化是以学生为核心的,这就要求课堂教学中的矛盾应由学生自己提出“我知道(懂得)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多思、爱思,深思,使其“于无疑处生疑”是教学成功的标志。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的态度应该是:提倡、鼓励、引导。通过提倡、鼓励使学生从不敢问做到“敢于”提问;通过引导,使学生逐步做到“善于”提问。在引导时,教师要作出恰当的处理:是因读书马虎而产生的疑问,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去释疑;是自己经过学习、经过努力可以解决的疑问,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是游离于学习任务以外的疑问,要适当冷处理;具有导向性、启发性的疑问,要表扬提问的学生,并组织讨论研究。
培养质疑能力,要坚持正面引导,以表扬为主。对提出高质量问题的学生固然要加以表扬,对提出质量不高的问题的学生,也要加以鼓励,肯定他们的积极态度。教师不能因为学生提出了使自己不满意的问题就批评甚至训斥。要知道,一旦挫伤。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质疑能力将会成为一句空话。
教师要把学生的质疑问难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课内必须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质疑无论讲课过程中或在讲课之后,都用以提问,使学生逐渐养成“好问”的习惯。
问题提出来了,教师要组织学生讨论、争论,靠集体的智慧解决难题,使学生体验到集体的力量和成功的喜悦。教师要加强学生自评和互评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发表独创性意见,勇于自我评价,使竞争与合作,个人与集体的自主构建巧妙地统一起来,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导”将起大作用,导说,导辩,最后教师还要适时小结,去粗存精,统一认识,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能力将得到长足发展。
三、善于架梯展现过程
所谓“架梯”,指的是教师要积极,有效地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创造成功的条件和机会,让他们享受成功的愉悦。“乐学教育”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在课堂提问时要考虑分析学生回答的思维出发点,然后相机引导。
学生回答不完整或有错,教师要运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重新思维,重新认识,由不懂到懂,这就是展现训练过程。展现训练过程是每一堂课必不可少的环节,素质教育的“面向全体”性原则要求教师不能遗漏了那些差生,教师就要设计方法,比如把大问题分解成小问题,降低问题的坡度(即前所提及的“架梯”)让学生循序渐进地逐步弄清楚。那种把结果和盘托给学生的“好心”做法,是有损于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的。
展现训练过程,要与发展思维相结合。比如阅读教学要重视通过变式训练来抓语言理解、积累、运用,引导学生不断向新思维广度发展。例如用”勤劳”造句,第一个学生说:”我的妈妈很勤劳。”紧接着造句的学生,往往只把主语“妈妈”改成“爸爸”、“奶奶”......如果不及时提醒,学生产生思维定势,训练效果就差。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在此时进行启发“谁能把妈妈怎么勤劳,说给大家听听?于是学生会说。“我的妈妈很勤劳,下班回家还买菜烧饭。“我的妈妈很勤劳,一有空就忙着做家务。”句式基本相似,但内容有了变化。教师进一步引导:“谁能换一个说法,先说说妈妈怎样勤劳,然后再用上‘勤劳’。”学生在教师的再指导下,跟着作变式训练:“我的妈妈一有空就忙着做家务,很勤劳!像这样的训练过程就做到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有机结合。
展现训练过程,要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前发展相结合。比如理解课文,有着三个层次:第一层,表层性理解,就是知道课文说的“是什么”回答问题只是复述课文中的内容;第二层,解释性理解,就是懂得课文内容中所隐含的“为什么”,能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能概括出课文的基本观点或中心思想,能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第三层,创造性理解。就是对课文有系统化的认识,并能根据课文举一反三。乃至发表自己的新见解。有不少教师就设计不同层次的提问,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回答。在布置作业时,还可设计“弹性作业”,不同层次学生有相应的作业要求,这样做到目标多元化,更是“面向全体”的体现。
展现训练过程,教师要加强反馈与校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自始至终要对学生的认识活动进行监控、调节。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要仔细认真地听,不仅要评价内容是否正确、完整,还要注意语言是否规范,有无语病。不能没有听清回答,就草率表态。也不能在学生意见有分歧时,不加评议,把问题搁在一边,而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此外,教师教学过程中,加强巡视、辅导,采取一对一的个体反馈、指导、校正,也是不可忽视的。
为展现训练过程,教师应保证学生的思考时间和训练时间。尤其不能忽视的是,学生个体智能差异上。学生回答问题要经过“阅读--组织和选择合适的词语、句式--口头表达”这样三步。如果只让优等生回答,就会使大部分学生产生依赖思想,因而就有必要在提问后适当延长时间。同样的道理,在范读或朗读指导后,也应增加学生自由练读的时间。四、指导学法培养能力
“乐学教育”的核心是促进学生“学”,教会学生“学”,因而要把教学重心从“教”转到“学”上来。重视学法指导,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最优途径,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能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的学习,学生是否具有这种能力,是衡量他们主体作用能否发挥的又一重要体现。
在这方面,首先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增强学法指导的意识。进行学法指导大致有如下几条途径:学法的直接介绍,教法的渗透转化,教学过程中的及时点技和引导。教师重视教方法、教规律,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逐步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的规律。比如《一定要争气》一文,课文的第二部分与第三部分结构层次基本相同,就可运用“教法的渗透转化”的方法,精讲第二部分,让学生弄清“童第周为什么要争气?”“童第周怎样争气?结果怎样?”等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按照学习第二段的方法自学第三段,这就是教法转化为学法了。其次,可根据不同课文的特点,教给不同的学习方法并设计出相应的操作程序,把有关学法变成学习过程中可供学生实际操作的具体步骤,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步一步按程序进行学习。如“从中心句入手课文”这一学法,可以设计如下三个操作程序:1、找出文中的中心句并理解句意;2、读课文,看看课文围绕中心句写了哪些内容?重点写了什么内容?3、文中哪些词句跟中心句的关系密切,这些词句是怎样表现中心的?
五、民主教学体验成功
创设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乐学教学”一个基本特征。鉴于这个,我们提出了针对教师而言的改善师生关系的三大原则:
1、信任与尊重原则
(1)相信绝大多数学生都具有基本学习能力。除了极少数智力低下者,其他学生都可以完成一般学习任务。许多学生成绩差,首先不是智力低下问题,而是非智力方面的心理行为与行为障碍,如缺乏学习兴趣、注意力不稳定、意志薄弱、缺乏学习习惯等。
(2)相信学生原来是有学习愿望的人。他们有很大的可塑性。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是在后天被泯灭的,他们的学习愿望可以被激活。
(3)把学生看作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他们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内化活动目标才能实现。严格要求的前提是充分的尊重。
2、理解与支持原则
(1)理解学生现实的处境。他们由于学习上落后,已经受到或正受到老师、同学、家长及社会的轻视。
(2)理解学生由于自己未能很好完成学业任务而产生的自责与自卑心理。
(3)理解学生的现实愿望。他们想改变学习落后面貌、改变消极处境,改变过去不光彩的形象。
(4)支持学生的上进心与积极表明自己特长的愿望。
一、亲近学生,研究学生;展现自我,树立威望。
1.展现自我,树立威望。谁爱孩子,孩子就会爱他,只有用爱才能教育孩子。班主任要善于接近孩子,体贴和关心学生,和他们进行亲密的思想交流,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对他的亲近和爱。这是班主任顺利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础。
2.研究学生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最好的途径是通过活动观察。了解班风、学风,了解全班主要的优缺点并分析其原因所在,了解家长普遍的文化层次,找到亟待纠正的弱点;研究学生的个性特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爱好等),了解个人的生活环境,掌握哪些是积极分子,哪些是特别需要注意的学生等等。在亲近与研究学生的过程中,班主任要努力展现自身广博的文化与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学生对你;既亲近又崇拜,既认定你是值得信赖的老师,又把你当作好朋友,树立起班主任崇高的威望。那么,你的教育可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民主作风,言行一致。
民主作风是指在日常工作中,能充分的信任和尊重学生,让学生在班级中享有真正的民主权利。具体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尊重学生的意愿和情感。在班级工作和各项活动中,让学生自由发表或建议,虚心接受他们的批评,尊重他们的人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风。
2、在教学中坚持教学相长的原则,鼓励学生发表不同,尊重学生独特的见解,在教学中出现差错要勇于自我批评,改正错误。
3、在指导班务会的工作中要民主管理,放手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使学生从小树立起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培养学生自治自理的能力,从而使班级工作更富有生气和活力。发扬民主作风,是创建优秀集体的主要条件之一。
言行一致是教师说过的话一定要做到,讲信用,这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必要条件之一。言行一致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在班级同学面前宣布的计划、制度,必须如期执行,要有始有终,切忌虎头蛇尾。
2、答应学生保密的事,就一定要守口如瓶,即使事情的发展需要公开,也要征求本人的同意才能公开,这样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
3、不管在任何场合,决不说做不到的话,也不说过头话,以免脱离实际,言而无信。
4、一旦事先说过的诺言,在新的情况下不能实现,就要实事求是地向大家说明情况,取得大家的谅解。
三、公正无私,以身作责。
公正就是没有私心,公平正直。班主任应该公正地对每一个学生,无论是干部或一般学生,成绩好的或成绩差的,听话的或不听话的,都要一视同仁。自理任何事情,都应该是非分明,不能有偏见,不护短,肯定正确的言行,制止错误的言行,奖惩分明。 (班主任 )班主任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有表率作用,也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因此班主任一定要事事处处严格要求自己。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道德做到。有什么样的班主任,就会带领、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所以班主任的以身作则,严以律己,是形成班级学生良好、高尚的道德情操的必要条件之一,也是当好班主任的基本要求。
四、班干部的组建、培养及管理。
一个班的集体面貌如何,很大程度上是由小干部决定的。小干部对班集体有着;以点带面和以面带面的作用,我称他们是班主任的左右手。所以唯有慎重地选拔和培养干部队伍,班主任工作才能逐渐从繁重走向简单与轻松。当选的干部应具有较强的号召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干部队伍的组建不能仅仅作为一种形式存在,班主任必须精心培养:其一,要大力表扬干部优点,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帮助小干部树立威信;其二,在鼓励干部大胆工作,指点他们工作方法的同时,要更严格要求干部个人在知识、能力上取得更大进步,在纪律上以身作则,力求从各方面给全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亦即以点带面;其三,培养干部团结协作的精神,要能够通过干部这个小集体建立正确、健全的舆论,带动整个班集体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形成集体的组织性、纪律性和进取心,亦即以面带面。从而更好的管理班级。
五、对学生的指导。
对学生的指导重在于拟定集体与个人的远、近期目标。有目标才有动力。班主任要根据学校工作安排和本班实际情况,拟定全班与小组在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的远、近期目标,让每一个学生明确我们全班和小组正在努力奋斗的目标是什么,避免盲目、低效地学习和生活,从而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和动力。然后,要对每一个学生拟定切实的个人远、近期目标,将集体的动力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帮助和鼓励每一个人进步,使每个人都在明显而又易于承受的压力下自觉要求自己。目标的制定不是目的,如何通过努力去实现目标,提高学生的素质才是目的。因此,鉴于小学生年龄与心理特征,有两点需注意:一是近期目标较之远期目标更有激励作用;二是目标的制定必须切实,要让孩子能跳一跳摘到苹果不能好高骛远,以免丧失孩子信心。
六、对学生谈话及家访。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数学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老师是数学学习中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手、眼、脑并用,引导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会学习。本文在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自主作用谈几点体会:
一、提出问题,预设情境,提高自主学习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中小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作为一个数学老师。在教学中就是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来。在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要能使学生产生迫切解决问题的心理。教师提出问题的方式,要有兴趣与好奇心。问题的内容应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或已有知识,并富有情趣。这样才能把学生引入到有关情境中,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探求的思维活动。
例如:在我的《用字母表示数》这一节的教学中,首先通过同学们自己动手摆正方形,从摆1个正方形所需要的火柴棒,到连着摆2个、3个正方形所需的火柴棒的实际操作。来诱发他们对摆50个、100个正方形所需要的火柴棒的思考。师生就会很自然的转到学习知识上来。再如用袁隆平的科学水稻和“神舟”三号宇宙飞船这些跟我们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事情提出问题。不仅让学生们了解到了数学学科中存在的一些规律,还在学习的同时掌握了社会知识。数学中渗透了语文,政治思想的教育。这样创设问题情境,形成悬念。能把学生引入到最佳的思维状态。能让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兴趣盎然,提高自主学习的动力。
二、延拓创新,创设情境,增长自主学习的精神
新课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要求学生将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变为主动参与的过程。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使他们在探究数学奥妙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新问题,从而更加主动的投入学习。当然,这也离不开老师上课时的精心策划和指导。这就需要我们老师从各方面,特别是学生感兴趣的方面去发现一些与数学有联系的问题。从而加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自己编辑一些问题。从问题中找出规律。
如:我在上《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习题课的过程中,从资料上选取了这样一道应用题:
(*)一列快车长180m,时速为72km,一列慢车长220m,时速为48km,问:
(1)两车相向而行,从车头相遇到车尾刚好相离需要多少时间?(2)两车同向而行,慢车在前,快车从追上慢车车尾开始到刚好与慢车完全错开需要多少时间?
这是一道双动态的典型应用题,一般来说学生是很难弄清题意获得正确、完整的解析过程的。但本人在教学过程中事先并没有直接给出原题(*),而是将(*)中的题目条件变改,出示给学生的是下题:()一列火车长180m,时速为72km,一座桥长220m,火车从车头上桥开始到车尾刚好离桥需要多少时间?
这是一道动静态的应用题,较(*)简单,学生很容易作出示意图分析、弄清题意,获得正确、完整的解析过程的。
我要求学生将()中的条件“一座桥长220m”任意更换为其它条件,提示他们最好改变为动态的事物,重新自编应用题(学生分组讨论)。之后我将学生自编的应用题收集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第一类:一列火车长180m,时速为72km,一山洞长220m,火车从车头进洞开始到车尾刚好离洞需要多少时间?
第二类:一列火车长180m,时速为72km,另一列火车长220m,时速为akm,(这里由于不同的学生给出不同的时速,故用akm代),问两列火车相向而行,从车头相遇到车尾刚好相离需要多少时间?
第三类:一列火车长180m,时速为72km,另一列火车长220m,时速为akm,两车同向而行,慢车在快车前,快车从车头与慢车车尾相接到刚好与慢车车头完全错开需要多少时间?
更有优秀的学生,在第二、三类题中增加“两车距离bkm”的条件,第一类题与()当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但第二、三类题则是学生自己独立思考,提出的问题。
这个过程产生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其中渗透了问题情境、情绪情境、教室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让他们始终在愉快,兴奋的过程中努力自主的思考、揣摩。
我要求学生自己解答以上自编的问题,他们都能准确的给出解答过程,并都能清楚的说出分析问题的步骤。此时,学生兴趣特别浓,结束之后,我告诉学生,事实上,我本来想要出示的原题正是第二、三类的综合应用题。学生此时情绪更高,我便顺水推舟,启发学生今后遇到问题时,不仅要会解答,更重要的是要在解答过后善于总结,发现新的问题,因为我们在书本上遇见的常是一些较实际问题简单的问题,而实际问题往往又正好是这些问题的延拓。
三、开放题材,联系实际,拓宽自主学习的世界
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的思想,关键是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采集生活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
数学开放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世界。在教学中,适当穿插一些开放题会给课堂带来生机,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Nowadays, there has appeared a heated discussion among the college students as to whether they should live alone outside the campus or live together with other roommates in the students’ dormitory. Opinions are divided over the matter.
Those who are in favor of Living alone maintain that it is very convenient to live by themselves. They can enjoy absolute freedom in a room of their own. They can have their own timetable without disturbing others. They are also free to equip the room with a personal computer so that they can have easy access to the Internet. From joozone.com.
But others argue that living with roommates has attractions of its own. With several students sharing the same room, each person’s experiences can be greatly enriched. They can learn a lot from talking to one another. By learning to tolerat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individuals, they can become more mature.
As far as I’m concerned, I prefer to live with roommates because I love the feeling of belonging. Besides, it is a lot cheaper to live in a dorm than to rent a apartment outside the campus.
【参考翻译】
现如今,在高校学生中有一个很热门的讨论话题是他们应该独自在校园外居住还是与室友一起在学生宿舍居住,在这个问题上不同人的看法分歧很大。
那些喜欢独自生活的学生认为自己生活很方便。他们在自己的房子里能够享受完全的自由。他们可以随意安排自己的时间而不干扰别人。他们也可以自由的将个人电脑搬进房间,这样他们就可以很方便的上网。
但是其他人则认为和室友同住有它自己的优点。很多人同住一个房间,个人的经历会丰富许多。他们可以在互相交谈中学到许多。通过学习包容彼此的不同,他们会变得更加成熟。
二、影视资源在语文课堂上的应用
现在的中学语文教育,大多都是按部就班,按照书本知识和教学大纲要求来进行的,从而导致中学生们掌握的语文知识也基本上都是很浅显的课本知识,对于课外读物掌握的很少很少,每天更多的是应付老师布置的作业的一种应付模式,思维仅仅限定在老师教什么我就学什么的状态,而且语文教育不仅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趣味与展现出中国深厚的语文文化魅力,反而越来越枯燥无趣,令学生们对语文学习产生很大的抵触情绪。
三、怎样把影视欣赏和语文课堂结合起来
1、影视教学策略分析
影视教学并不意味着简单得在课堂上放映影视作品给学生们观看,单纯的放映的确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们积极投入到影视作品与课堂中去,但是当影视作品放映结束,下课后学生们不会在脑海中留下更多印象,除了感叹这节课真是新奇和停留在影视作品浅显表层的情节内容外,再无任何对该作品的思考与联想。这样的话即意味这种影视教学是极其失败的。所以要想将文学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有效的和语文课堂结合起来,还需要有计划地,有策略地慢慢开展,切忌不可一蹴而就,否则势必会事倍功半。因此我们可以分析下影视教学走进语文课堂的策略。1)潜移默化的改变学生的思考方向。可能突然没头没脑的来这么一句话大家一定会觉得奇怪,为什么要改变学生的思考方向呢?首先,学生在潜意思里总是认为影视作品是用来轻松娱乐的东西,文学名著改编而成的影视作品不再那么枯燥无味,学生们也能很容易的吸引进去,但影视作品总是影视作品,学生对待娱乐放松的事物向来不“走心”,通常是看过便丢了,对那本改编的名著也不会加深多少了解,更不会课后还念念不忘的对其进行展开思索与研究讨论。因此想要有效地通过影视作品的方式将名著植入学生的心中,则需要老师潜移默化的改变学生的思考方向,改变他们的思维方式,让他们知道在上影视课时不仅要看到影片本身,更要看到影片的内在,影片中人物的内心,更有甚者,还要看影片的细微小处,从而引发对这部影视作品更深的思考和对原著的思索与探究。这样,影视作品与语文课堂教学结合起来的目的就达到了。2)其二,采取高效的课堂教学方法,教师们在进行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时大多是按照教科书上来讲课,这样的课堂教学十之八生都不感兴趣,再加上又是语文课,更是会令学生们昏昏欲睡,这是我亲身经历过的中学语文课堂。这样的课堂教学必然是低效率的。3)其三,指导学生有效利用影视资源进行课内外自学训练,现在社会上大多数学校,不管是小学、中学、大学每节课课时仅为45分钟,而且中学语文教学任务繁重,教师不可能将所有的课时都用来进行影视教学,条件的不允许使得教师们需指导学生学会利用影视资源进行课内外的自学训练,这样形式的“作业”不仅可以解决某些条件限制的矛盾,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性与积极性,因为这样形式的“作业”想必会很受学生的欢迎。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相关文件,所谓民间文学作品,是指由身份不明但被推定为某特定国家国民的,从该国族群的特有传统形式演变而来的文学或艺术作品;该作品世世代代为该土着族群中的身份不明者创造、传承、发展。由此可知,民间文学作品具有民族特点,且作者不明,长期以口耳相传的方式继承和发展而未被固化。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有着丰富的民间文学资源。仅从这一点出发,利用着作权保护民间文学作品似对我国有利。但若细致地分析,则可发现这与我国的长期利益不符,且在制度设计上缺乏正当性,也不符合解决目前民间文学传承问题的需求。
首先,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应当对世界有所影响。而真正能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的首先应是本国文化。这也是中华民族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最底层的文化基础。广泛地传播这种文化或思想对世界整体利益是有益的。但若采用着作权这种私权保护模式来保护民间文学作品,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因为这可能将传统的作品列入专有领域的范围。
其次,着作权制度作为知识产权制度的一种,其目的在于鼓励创新。但保护民间文学作品的做法显然是在鼓励人们躺在先人的身上吃祖宗饭。这与设立这一制度的目的不符。各国着作权法都规定了着作权的保护期。即任何作品超过一定期限则不再享有着作权,转而成为人类的共同财富。而我国的民间文学作品大多已经流传多年,远远超过了各国法律所规定的作者有生之年加死后五十至一百年的保护期。若对其给予着作权保护,则是将已经进入公有领域的作品又拉回到专有私权领域中来。这种做法显然不符合人们的正当性观念。
1.合格的班主任必须要有奉献精神
班主任工作很辛苦,压力很大。正常上班工作是8小时制,而班主任工作是24小时制,多数班主任不论白天晚上,心里时刻都装着全班同学,总是担心班级学生会不会发生什么事情。一个班级几十号人,大事小事有可能随时发生,确实要花不少精力。要真正成为一个合格的班主任,没有奉献精神是肯定不行的。
2.合格的班主任必须具备热心
2.1对班主任工作要有热心。首先要热爱班主任工作,要把班主任工作当作自己事业的一个重要部分,这样才会用心去投入,用心去学习,用心去探索,用心去工作。
2.2对班级管理工作要有高度的责任心。没有高度的责任心是不会用主要精力去学习、去探索、去工作的,那么工作效果肯定不会好。
2.3对班主任工作要有信心。要有信心去学习,去探索,去实践,去积累经验,班级工作才能取得好的成效。
2.4对学生要有爱心和同情心。学生远离父母和亲友来到了学校,在学习、生活中,接触最多的是班主任老师。学生来到学校,班主任即代替了他们的父母角色,他们希望得到老师们的关爱。班主任负有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做人、教会学生做事的重任。在这个过程中,班主任对学生要有爱心和同情心,多去关心爱护学生,多去和学生交往、交流、交朋友,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使学生在班主任的面前敢于说话,愿意说出他想要说的话,这样才能知道他在想什么,才能有针对性地与他谈心,做他的思想工作。特别是对那些学习差、纪律差的学生,更应该去关心他,鼓励他,帮助他,这样他才会在心里面感激你并用实际行动来报答你,班级管理工作才会顺利。
3.做好班级工作的方式方法
3.1把班风建设、学风建设作为工作重点
3.1.1建立得力的班委,发挥班干的作用。新生入学后,要尽快组建临时班委。要多注意了解学生入学初期的表现,有目的地分配给学生的一些工作任务并注意观察他们的组织能力和工作能力、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学生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情况,然后由班主任提名组建临时班委。临时班委一般为两到三周,在这期间,班主任要特别注意对临时班干的培养,指导他们去做每一件事,并大胆放手让他们去做,遇到问题时与他们商量解决,使他们的组织能力、工作能力不断得到锻炼和提高,为正式班委的组建打下良好基础。在组建班委时,一是班主任做动员工作,重点讲班干工作的重要性和班干工作是自我锻炼的最好方式;二是要求学生自我推荐,采用竞聘演讲的方式;三是由同学提名推荐;四是班主任提名推荐;最后进行投票选举。实践证明,这样选举出来的班干,他们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组织能力、工作能力都比较高,是班主任的得力助手。
3.1.2认真组织学生学习中职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学生从初中进入中职学校是一个转折,学校的管理模式有很大的不同。为了使学生尽快了解和适应学校管理,除学校统一安排新生入学教育外,还应在新生入学后一个月内充分利用每周的班会课时间组织学生学习,学习讨论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重点学习学生违纪处分条例,使学生充分了解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以减少违纪现象的发生,促使学生在校期间顺利的完成学业
3.1.3注重学生的思想教育,在班级中形成良好的风气。由于生源的文化素质、思想素质不一样,有的学生求知欲不高,表现有厌学情绪,上课不认真听讲,迟到、早退、旷课,上课睡觉的现象较为严重,有少部分学生甚至有扰乱课堂秩序的现象。针对以上问题,应注重学生的思想教育,以班风、学风等各方面做得较好的班级来教育学生搞好学习,并把在校学习与毕业后就业结合起来教育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在班级中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3.1.4在班主任工作中,班主任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学生的表率。凡事要注意坚持原则,对原则问题不能让步,如学生做错了事,违反了校规校纪,该批评的就要批评;对那些屡教不改的,该处理的就要处理。否则,班级管理工作难度更大。
3.1.5在遵循学校规章制度的前提下,要根据班级的具体工作,制定班规班纪和奖惩制度,由全班同学讨论达成共识后执行,以培养好的团队精神和良好的班风。
3.1.6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有一些开朗,有一些内向。在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或者批评教育时,要注意学生的个性特点,注意采取不同的方式,耐心细致地做思想工作,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3.1.7精心策划好好每次班会课。班会是班主任与学生交往交流、沟通的主要平台,精心策划好每次班会课是班会课取得良好效果的首要条件。
3.1.8抓住关键时刻善于做学生的思想动员工作。(1)在学校举行的各种文娱、体育活动前做好动员工作。学校每学期都有全校性的文娱、体育等竞赛活动,在每次的竞赛活动之前,都应利用班会课时间做好动员工作,阐述同学们参与活动的重要意义,引导他们参与,并鼓励同学们在各项竞赛活动中取得好的成绩,为班集体争光。(2)在每学期的劳动周前做好动员工作。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班主任应在每个劳动周之前利用班会课认真做好动员工作,使学生认识到劳动周的意义,完成劳动周的各项工作任务。(3)在校内、校外实习前做好动员工作。实习是实践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学生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之中去的一个过程,是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手段。实习成绩合格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毕业。所以班主任应在每次的实习前做好动员工作,使学生从思想上重视实习工作并在实习课中努力完成实习任务。(4)在每学期的期中和期末考试前做好动员工作。
3.2加强班级团队精神教育
班级同学来自各地,新生入学后最明显的问题是互不相识,班级同学之间的交往不够多,有些同学很活泼,表现欲望强,个性也很强,但他们往往缺乏团队精神;城区、乡镇、农村的学生以居住地分成群体,各居住的宿舍又形成若干个小群体。大家缺乏交往沟通,班集体的凝聚力较差。所以班主任应多深入班级与学生谈心,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针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思想教育,并通过开展班级活动,给同学之间的交往、沟通创造平台,使班级的团队精神尽快形成。只有班级团队精神形成了,班级的各项工作开展就顺利了。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要有责任感和神圣感,打破“师道尊严”的圣框。学生是否发挥学习主体作用与教师的态度密切相关。一般学生都喜欢笑口常开、和蔼可亲、幽默善导、宽容赏识的良师,而心底里拒绝神情严肃、心胸狭隘、苛刻责备、讽刺挖苦的教师,所以教师更新理念,改变角色非常重要。
学生的学部分是在课堂上度过的,“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我们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对象观,摆正自己与学生的关系,放下架子,放松面孔,创造和谐融合的课堂气氛,以民主、平等的态度面向全体学生,用真情实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课堂成为学生表演的大舞台,教师只起点拨引导的作用。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他们敢不敢问,愿不愿问,善不善问,取决于我们教师教学的成败。
新时代提出的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学生在积极学习的过程中,开动脑筋,学会学习。只有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逐渐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各方面素质得到全面发展,成为时代需要的合格人才。
二、激发兴趣,培养信心
“兴趣是学习之母”,没有兴趣是学不好语文的。有了兴趣,学生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为满足好奇心,学生就要看要听要想要问,思维也被激活。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在成功的体验中使学生的兴趣受到保护和激励。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手段,找准教学的切入口,诱发学生的求知欲。
1.创设情境,激励兴趣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应创设多种多样的教学情境,运用情境引入、启发式谈话引入等,激励学生主动参与,用外部刺激引起学生学习的直接兴趣。如在教《庐山云雾》这篇课文时,我运用录像和电脑课件,创设出庐山云雾瞬息万变、多姿多彩、奥秘无穷的情境,并配上优美的音乐,请学生欣赏。一上课就把学生引入美的境界,使学生对庐山云雾这半是仙境半是人间的美景,产生无限的好奇,浓厚的兴趣。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我又用妙乐唤起学生美的体验,设计各种巧练,品味美的意蕴。学生们积极开动脑筋,在品味文章遣词造句之精,庐山云雾之美时,说出自己的见解,主动与老师交流,与同学争论,整堂课气氛活跃。朗读课文更是抑扬顿挫,有声有色,语言积累水到渠成,达到了优化的效果。实践证明,多种情境的创设,可以调动学生的情感,激活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萌发强烈的探究欲望,在自信心与自主意识的驱动下,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在广阔的时空中,展示个性、寻求发展、获得成功。
2.分层要求,激励信心
学生是存在差异性的,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各不相同。因而设计问题,布置作业时都要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他们的探究意识和进取精神。特别对于后进生在学习上的障碍,教师要千方百计地积极引导,帮助他们渡过难关。课堂上常常有这样的情形发生,后进生的发言或因吞吞吐吐或因不够贴切,引起同学的哄笑,使他们的自尊心受到沉重打击,此刻激励心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决不能采取责难排斥的态度,要看到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人格,因材施教,因材施“励”。
在课堂上,我总是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请学生回答,并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在布置作业时实行“作业超市化”,也就是针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结合学生实际,分层布置作业,让学生自由选择,自主探究。如学习了《松坊溪的冬天》一文后,我这样设计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优美句段。2.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优美句段。3.仿照课文,写一处景色优美的片断。这三个层次的作业由易到难,分别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因而有利于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激励质疑,启迪思维
二、如何做到以学生为本
情感对学生学习的作用不容忽视,因此,教师一方面要认真备课,研究教材、教法,另一方面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及时和学生沟通,以学生为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一)关爱学生,及时鼓励在数学课堂上,我们应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对于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反馈,教师要及时总结和鼓励,并能根据学生的反馈,对课堂教学及时作出调整。在教学中,教师要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尤其要关注后进生,因材施教,给他们更多的机会让他们去表现和锻炼,并根据他们的表现及时做出合理的评价,多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培养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多与学生沟通如果教师不能融学生中间,课下不去和学生交流,那么学生的心理上就会和教师有一定的距离,从而就不会喜欢上数学课,课堂效果自然不好。因此,教师要放下架子和学生打成一片,去倾听他们的喜怒哀乐,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做他们的知心朋友,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从而提高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