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6 17:44:0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工业风格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企业文化传播形式迭加效果倍增律
企业文化传播形式的有机组合和迭加,带来的不仅是传播效果量的迭加,而是质的倍增.企业文化传播方式迭加是一个无限制的扩大过程,在一定范围内,能够优化企业文化的传播方式,使得传播所产生的价值能量呈几何极增大。建立企业文化传播模式,是遵循这一传播规律的最好表现。通过传播模式,把各种不同的传播形式有机组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优点,形成传播形式的迭加,就能确保企业文化传播效果的最大化。比如,企业文化开放式公域传播模式,以展览形式为中心,迭加了培训讲座、文娱活动、影视展播、歌曲舞蹈、仪式典礼等多种传播形式,取得了倍增的传播效果。其中,展览采用了多种形式,主要有图文资料、视听影像、文艺活动、教育讲座、实物展示等,以满足不同人群的审美、知识追求、娱乐等需求。图文资料包括各参展企业精心设计的展板展示,以及室内展厅陈列的300余件精美书法、绘画、摄影作品。展览主办方还编写了相关宣传材料,分期向公众免费赠送。有的企业专门拍摄了企业文化专题片,在展示现场循环播放,声像影片让观众更为直观地体会企业的文化,增强了传播的有效性。主办方在展览同时,举办了3场企业文化专题讲座,邀请著名专家深度剖析企业文化,成功企业家介绍优秀企业文化建设经验等,提升了公众和企业家对企业文化的理性认识。主办方还组织了数场文艺演出,用员工自编、自导、自演的节目展示企业文化。歌曲、小品、舞蹈、诗歌、乐曲等丰富多彩的节目,利用大众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进行企业文化传播。
2企业文化传播场共振律
根据布迪厄(Pierre Bourdieu)的“场域”理论,在社会文化场之下,企业内部还具有自己相对独立的文化场。现代工业社会,企业成为社会经济的基本细胞,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表明,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变革,由于企业作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动力,企业的生产力状况,代表了整个社会生产力状况,所以它所蕴育的企业文化对社会文化具有直接的影响力。反过来,由于企业文化属于社会亚文化范畴,社会文化的面貌又会对企业文化的建构产生影响,中华民族优良的社会文化道德传统,有助于形成健康积极的企业文化,而某些拜金、功利、欺诈的社会不良风气,则会对企业文化的形成产生不利影响。企业是一个天然的耗散结构,需要不断地与外界进行信息能量交换,必然包含文化信息的输人输出,企业文化场与社会文化场具有本质的内在联系,具备潜在的共振效应,如果运用得当就能产生出巨大的能量。借助企业文化的对外传播,使企业内的企业文化场与企业外的社会文化场,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交叉范围内的共同场,实现传播场域的共振效应,促进两个不同文化场之间的良性循环交流,发挥企业文化传播的最大效果。
3企业文化传播对象扩散律
早期的企业文化传播对象,仅仅集中于企业内部的少数高层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随着文化时代的全面到来,实施先进的企业文化管理成为企业现代管理方式调整的趋势,客观上要求企业必须以全体员工为中心,因此,企业文化传播的对象逐步扩大到全体员工,每一个人都成为企业文化宣传的对象。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物质财富的极大满足,促使社会大众和企业家开始重新审视企业的功能和作用,人们开始认识到,企业之所以存在,并不是为了赚钱盈利,而是为了承担社会的责任,企业担负着社会使命、经济使命和文化使命三项历史重任。企业的社会使命在于塑造社会的面貌;企业的经济使命在于不断提高人类的生活水平,为社会创造财富;企业的文化使命在于提高全社会的文化力水平,成为先进文化的代表。由于意识到这三项历史使命,企业认清自身作为社会构成细胞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开始将企业文化的传播对象,扩展到包括社会全体公众在内的更广大范围,以发挥企业在塑造社会文化面貌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4企业文化传播行为模仿律
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认为,模仿是人类的本性,人类所有的行为都是在重复某种东西,客观意义上讲,就是一种模仿。相互模仿的个体所组成群体的综合就构成了社会,社会最基本的关系是模仿,人们借助模仿而进行信息的交换和文化的传播。塔尔德提出三种模仿规律,距离律、方向律和插人律。个体在群体中模仿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人的行为,称之为距离律;群体中的底层模仿高层,弱势模仿强势,称为方向规律;当存在两种和两种以上的互斥行为时,个体选择一种行为取代别的行为,称为插人律。企业文化传播基本遵循模仿律,企业向员工提供所倡导的价值体系及行为模式样本,供员工参照模仿。如果员工选择和保持与企业文化标准不同的模仿模式,就会与企业或他人产生对立和冲突,此时,企业就需要借助各种传播手段,引导员工改变模仿对象,实现与企业的和谐一致。距离律导致企业文化的横向人际传播,方向律导致企业文化的纵向正式传播。在企业文化传播中,企业必须遵循传播的行为模仿规律,促使员工、公众选择与企业文化一致的模仿行为模式。
5企业文化传播程度与企业文化风格关联律
一、企业形象的概念及分类
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会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和交往,在这些交往活动中,人们发现单个人的活动往往会受到种种限制,因而逐渐产生了各种社会组织。企业作为一类以营利为目的,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组织,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其生存和发展与很多因素有关,自身的实力、良好的管理、适宜的环境是企业成功的基础。企业文化作为一种以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支持人为特征的管理思想应运而生。企业形象作为一种管理职能,则是从如何建立和维护组织与公众之间的互利互惠关系、树立组织良好形象的角度来促进企业的发展。
企业形象是指人们通过企业的各种标志而建立起来的对企业的总体印象。企业形象是企业精神文化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它是社会公众与企业接触交往过程中所感受到的总体印象。这种印象是通过人体的感官传递获得的。企业形象能否真实反映企业的精神文化,以及能否被社会各界和公众舆论所理解和接受,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企业自身的主观努力。
企业形象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由组织内部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按照不同的标准企业形象有不同的划分方式,按照形象的可见性可分为有形形象和无形形象
有形形象是指那些可以通过公众的感觉器官直接感觉到的组织对象,包括产品形象(如产品质量性能、外观、包装、商标、价格等)、建筑物形象、员工精神面貌、实体形象(如市场形象、技术形象、社会形象等),它是通过组织的经营作风、经营成果、经济效益和社会贡献等形象因素体现出来的。无形形象则是通过公众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而形成的观念形象,这些形象虽然看不见,但可能更接近企业形象的本质,是企业形象的最高层次。对企业而言,这种无形形象包括企业经营宗旨、经营方针、企业经营哲学、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信誉、企业风格、企业文化等。这些无形形象往往比有形形象有价值。
二、竞争使企业文化的地位提升
现代社会之所以重视企业的形象问题,实际上是竞争的结果。在激烈的竞争中,各种有形形象容易被模仿和超越,而无形形象的建立和维持更容易获得竞争的优势。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大型企业的凝合剂,以价值观共识为手段,统合企业行为,实行文化管理和文化控制,不但节约大量的管理成本,而且能够不断地创造卓越,超越管理。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长期形成的一种稳定的文化传统,它是企业员工共同的价值观、思想信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的总和。它的实质是企业员工的经营理念、价值观和企业精神。
现代社会已进入“文化制度”的时代。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企业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现代市场竞争已越来越表现为企业文化的竞争,竞争的结果是拥有先进文化的企业得到生存和发展,拥有落后文化的企业被淘汰出局。用先进文化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引领企业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持续健康发展,这是新时期企业文化建设的方向。
企业文化应该包括企业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四部分。企业物质文化是企业员工创造的产品和各种物质设施等设施等构成的器物文化。他是企业文化的物化成果,主要包括企业环境和设施,企业产品和服务,企业容貌和标志等。物质文化属于企业文化的表层。企业行为文化是指从最高领导到基层员工言行举止中反映的企业文化内涵和特征。企业英雄、企业典礼仪式、文化活动和企业家行为在企业文化价值观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是构成企业文化的重要因素。
三、如何打造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
(一)提炼企业的核心价值观
任何组织想继续生存和获得成功,首先一定要有健全的核心价值观作为所有政策和行动的前提,而且企业成功最重要的因素是忠实地遵循这些核心价值观,如果违反这些核心理念,就必须加以改变。在进行文化定位时,关键一点是要把握自己真正相信的东西,而不是抓住其他公司定为价值观的东西,也不是外在世界认为应该是理念的东西。对核心价值观的陈述可以用不同的方法,但必须简单、清楚、纯真、直接而有力。
(二)发挥企业家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核心作用。
企业家处于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地位,一方面企业家的思想、行为等对企业文化有很大影响,企业文化的培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家的价值观和职业素质;另一方面,企业文化的确立需要企业家自上而下地推动,用自己的权威去整合企业中的价值观。
(三)要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相承接
任何一个企业的文化底蕴来自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着眼于以规范引导人们的日常行为,其精髓是“诚为本,和为贵,信为先” 。这种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使中国的民族文化具有与时俱进和兼容并蓄的特征,这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同样有着现实指导意义,能够为先进企业文化建设提供肥沃的土壤。因此,培育先进企业文化必须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并根植其中,吸取其精华。我们应该学习和借鉴一切有益的先进经验,不能生搬硬套,还应该学习和借鉴一切先进的文化,创造出适合我们国情、具有中国特色和力争世界领先的企业文化。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5)05-0187-3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5.02.053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对外贸易的迅速增长,对外贸易已成为我国经济的主要支柱之一,位居华东地区的浙江省以纺织大省名扬海内外。英语作为国际贸易中通用的语言,其交流沟通工具的作用是其他语言无法替代的。这对外贸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黄故,2001)。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和翻译实践,与纺织商贸的从业人员一道开展调查研究,首先发现并剖析了纺织商贸英语翻译中现存的问题,进而提出了适宜于纺织商贸英语的翻译策略。
1 . 纺织商贸英语翻译中现存的问题
1 . 1 纺织商贸英语翻译译文缺乏准确性
准确性主要体现在专业风格上的准确性和语言结构上的准确性。为了表达的明确,在长期的实践中已形成了各种套语。这也是外贸英语有别于其他各语体的一个明显特点,翻译时应尽量用套语,使语言规范、准确。
例1:Our prices of the cloth already make full allowance for large orders and, as I am sure you know, we operate in a highly competitive market in which we have been forced to cut our prices to the minimum.
译文1:我们布匹的价格已经是大量批发的价格,我确信贵方知晓,我们所处的行业竞争十分激烈,我们已被迫将价格压至最低。
译文2:我方布匹报价已考虑到大批量订货的因素,相信贵公司了解我们是在一个竞争十分激烈的市场上经营销售业务,因而已经不得不把利润减到最低限度。
分析:例1属于商务公函,译文1口语色彩较浓,相比之下,译文2的表达则较为正式,使用了汉语商务公函中的礼貌套语,翻译较为得体、准确。
1 . 2 纺织商贸英语翻译译文缺乏专业性
商务英语作为一门专门用途英语,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纺织商贸英语不仅有许多专业词汇和半专业词汇,还有纷繁复杂的复合词、缩略词、古体词。其句法更充斥着大量的条件句、被动句等。不具专业知识和英语底蕴的人是无法很好翻译商务英语的。
例2:The count-strength product of wool includes quality number, fineness, length, curliness, clean content, shade, etc.
译文1:羊毛产品的支数强度包括:质量数量、纯度、卷曲度、净度、光泽度等。
译文2:羊毛产品的品质指标有:品质支数、细度、长度、卷曲度、净毛率、色泽等。
分析:译文1明显存在误译情况,如:count-strength, quality number, fineness, clean content, shade等,而译文2就相对准确且富有专业性。
1 . 3 纺织商贸英语翻译译文缺乏忠实性
商贸英语翻译中的忠实指正确地将原文语言的信息用译文语言表达出来。与文学翻译的忠实标准相比,商务英语翻译的标准相当宽松。它不涉及原文与译文之间的结构、寓意、正反与反正表达、词语的轻重程度,只要求译文须正确传递原文信息,原文读者获得的信息与译文读者获得的信息等值。商贸英语翻译缺乏忠实就会曲解原义,误导读者,最终造成双方误解,引发商务纠纷。
例3:Owing to the floods, the production of cotton is three times less than that of last year.
译文:由于水灾,棉花产量只是去年的1/3;
或 由于水灾,棉花产量比去年减少了2/3。
分析:如果译文译成了“由于水灾,棉花产量减少了1/3。”就会产生误解。
1 . 4 纺织商贸英语翻译译文忽视了语言表达习惯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信息用另外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的过程。直译是翻译最常用的方法。商务英语中尽可能直译,其好处是简单明了。如:海运费Ocean Freight,销售确认书Sales Confirmation,销售合同Sales Contract,但是由于国家之间的历史、文化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汉语和英语的语言表达习惯上也有着很大的差别。有些汉语直译过来有悖于英语的语言表达习惯,如:“母公司与子公司”不能译成“mother company and son/ daughter company”,而是parent company and subsidiaries;“上市公司”不能译成“company goes to the market”而应为“listed company”/company that goes to the public(张培基,1980)。忽视语言表达习惯的另外一种情况是,在翻译的过程中译文嗦、重复,从而影响句子的表达效果。
2 . 纺织商贸英语的翻译策略
商务英语具有其特殊的功能和作用,如何快捷、高效地传递信息,方便进行业务往来是衡量商务英语翻译质量的重要标准,具体来讲,商务英语翻译过程可以遵循以下几点:
2 . 1 把握翻译原则
2.1.1 准确性原则
准确性原则指译者选词要准确,概念表达要确切,数字与单位要精确。对外贸易常涉及诸如价格条件、付款方式、包装之类问题,其中包括大量专业词汇,也包含一些具有商务含义的普通词、复合词等。因此,在翻译时要讲究的是精确、简洁和实效性(赵立无,2009)。如:在国际贸易中,价格条款常用F.O.B、C.I.F等专业术语来表示,这些国际通行的术语规定了交货及付款的方式,交易双方各自的义务等等,简单准确,一目了然。
2.1.2 专业性原则
熟悉纺织专业知识,准确翻译专业术语。外贸英语是一种正式程度颇高的文体,这首先表现在它使用众多的、有特定含义的专业术语。如:invoice, sole agency等等。由于长期使用或相关的规定,这些术语的内涵特定,因而贸易相关各方都不会发生歧义或误解。
例4:Fineness Indexes of Yarn
译文1:纱线的纯度指数
译文2:纱线的细度指标
分析:译文1明显是取义错误,而译文2才是专业术语翻译。
2.1.3 忠实性原则
忠实性原则首先指忠实地将源语言传达的信息用译文语言表述出来,实现信息等值。商务翻译涉及贸易、合同、保险、投资、货运、金融等领域,商务体裁的文章、资料无论从措辞、结构及行文方式上都格外严谨和正式。对于这种情况,译者更应忠实于原文的语言规范和行文规范。
例5:Chinese tablecloths are very popular in Europe. We would like to work with you to market them in Canada.
译为:中国的桌布在欧洲很受欢迎,我们愿同你方合作在加拿大销售。
分析:以上例中,market表示营销、出售。具体如何翻译,应根据上下文决定,这样才能忠实准确地译出原文。
2.1.4 遵循语言表达习惯的原则
经过长期的发展与贸易实践,外贸英语中形成了许多习惯的表达和固定的词汇与短语,已经得到业界的公认。作为这个领域的翻译者,必须要遵守这些习惯的表达方式。只有这样,译文才能准确传递原文要旨,也才能保证读者正确理解。即使少数翻译不正确或不够完美,但仍然能够被外贸领域的商家们所接受。因此不要也不应试图去改变它们,因为这样做是徒劳的,也是不符合行业惯例的,更为严重的是,容易引起不必要的误解与分歧,导致贸易纠纷(韩荣,2004)。
2 . 2 选择翻译方法
在把握以上四个翻译原则的基础上,译者就可以进入实际的纺织商贸英语翻译工作了,同时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选择使用合适的翻译方法。翻译作为一门技巧性学科,其具有多种方法,翻译方法的选用并不是单一不变的,而是要根据不同的场合以及所处的不同语境来灵活运用某一种翻译方法,或者将几种方法叠加(徐华等,2007)。下文选荐四种常用翻译方法,但是无论使用怎样的技巧和方法,始终是以实现商务英语的文体功能为本位的。
2.2.1 直译法
所谓“直译”,就是尽量使译语的词汇意义、句法结构、文体风格与源语的词汇意义、句法结构、文体风格一致或相似(丁树德,2005)。在商务英语翻译中适用于句法结构简单,意思表示清晰的商务材料翻译,当此类材料被直译成另一种语言时,译文能够很好地传递源语言的表层意思和深层意义。因此,当直译法能够解决翻译问题、实现翻译目的时,就应首选直译法。
2.2.2 意译法
由于语言之间的差异性,直译引起误解、不能成功传达信息时,就可以采用意译法。意译法不拘泥于源语言的句法结构,而是注重源语言信息的传递,在翻译过程中使用的手段非常灵活,从词汇层面的词类转译法、加词法、减词法到句法层面的倒装法、插入法、分译法、合译法,再到特殊商务的音译法、创造性译法等等,这些都属于意译的范畴(刘志伟,2005)。意译法被广泛用于各种商务文体的翻译。
例6:The goods we received contrary to our instructions are packed in wooden cases without iron hoops.
误译: 收到的货物与我们的指示不符,货物是包装在没有铁箍的木箱里。
正确:收到的货物是包装在没有铁箍的木箱里,而这种包装与我们的指示不符。
此句中“contrary to our instructions”根据上下文看是修饰包装的,并非修饰货物的。这是由于“contrary to our instructions”的位置提前造成误解。
2.2.3 词性转换法
外贸英语中有些词在翻译时需要转换词性,才能使汉语译文通顺、自然。词性转换通常把名词转换为动词,介词转换为动词,形容词转换为动词,动词转换为名词,名词转换为形容词,名词转换为副词。
例7:But make sure that there’ll be no delay in shipment. 不过,务必要准时装运(卓乃坚,2007)。(名词shipment转译为动词)
2.2.4 词类翻译法
词类翻译法包括:增词法,减词法,正反、反正译法;翻译外贸词汇,要做到“忠实、准确、通顺”,就必须要根据语篇、语境对表达者所使用的词根据翻译的需要而进行灵活地转换。
如:在翻译时,按意义和句法的需要增加一些词更忠实地表达原文的含义。
例8:The export is not permitted to exceed its limitation. 出口物资不得超出限制范围。
分析:这个句子的翻译,既运用了增词法,又注意到了词义的转换;同时,还兼顾了被动句的主动译法;使得原文意思完整,句意清晰。
综上所述,纺织商贸英语有其独特的文体、词汇及句法特点,翻译时应体现这些特点,同时注意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在翻译时注意存在的问题,注重把握翻译原则,采取合适的翻译方法,从而达到翻译的标准,实现翻译的作用。
参考文献
丁树德.翻译技法详论[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
韩荣.外贸英语的特点与翻译模式[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31.
黄故.纺织商贸英语[M].北京:纺织工业出版社,2001.
刘志伟.国际商务函电与沟通[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
徐华、包振华、李华田、夏丹.纺织品外贸实务英语[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
这些管理哲学及经营风格主要体现在:企业接受风险的程度、关键岗位的人员轮换、管理当局对数据处理和会计职能的态度以及对财务报告可靠性和安全性的关心程度、对财务报告的态度。包括对会计处理方法的运用等。塑造良好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是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企业组织在一定的民族文化传统中逐步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征的基本信念、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规章制度、生活方式、人文环境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总和。
一、典型企业的现金流内部控制
典型企业是单纯的通过财务和审计部门来实现现金流控制的企业。一般设置有审计部,负责 公司范围内的审计工作,而在分公司和项目部门,则未设置审计部门。其他相关的业务部门,在公司所属的分公司和项目部一般均有相对应的业务部门,负责本单位范围内的相关业务工作。同时上级单位的业务部门对公司所属单位的对应业务部门在业务上进行对口指导。而且一旦公司下属拥有若干分散的较小的项目部或分公司,财会核算单位增多,则内部控制的难度就会不断加大。企业现金流管理大多仅限于对存量现金即银行存款和库存现金的管理,对现金流入的把握、对现金流出的有计划的控制几乎空白。对涉及现金流管理的风险研究,进而通过风险预警系统来进行现金流的管理根本不可能进行。同时,许多集团公司采用比较严格地高度集权的现金管理模式。公司现金管理的权限主要集中在公司总部,它的日常工作都是由公司财务部负责,公司的对外收入统一由公司财务部办理,公司的所有二级的独立核算或非独立核算单位所需资金事先均需报送资金计划,然后由公司财务部根据审批权限报请有关领导批准后,对其办理拨款。公司的重大经营性现金支出集中在公司总部,所有对外投资和重大筹资行为均由公司总部进行。必要时,根据实际情况可委托有关的二级单位以公司总部名义办理。另外,公司经常利用临时通知或进行财务工作检查时,发出一些现金收入或支出方面的特别指令,以应付特殊情况的现金收入或满足特殊现金支出的需要。
二、公司内部控制理论的现金流管理
公司的现金收入管理即使有各种各样的规定,但是基本模式大部分都是一样的。提供劳办理财务部的公司务或商品结算地区收款总部中心但是建立传统经验基础之上的现金流控制活动,毕竟不能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参照现代内部控制理论的要点,这些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缺乏完整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体系。从公司的整体制度建设来看,除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相关规定除外,一般企业并没有制定出既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又应有公司特色的相关管理制度。
二是对内部控制缺少深入的认识,还停留于传统内部审计的范围内,审计的目的单单是查找错误,预防防弊。公司对内部控制的理论缺少必要的追踪,对内部控制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缺少应有的重视。
三是内部控制的制度环境还不完善。尽管公司从成立伊始即开始有关管理制度的建设,但是从公司目前已有的制度来看,还远未形成较为完整的制度体系和较为科学的制度形成机制。公司的组织结构及其权责分派体系尚需进行改进和完善。
四是没有建立相应风险预警系统,仅仅停留在传统的依靠财务负责人或财务人员的经验估计基础之上。
五是对现金流的控制活动不完善或者还不健全。由于公司对现金流缺乏足够的认识,公司对现金流的控制仅仅局限于现金的支出和存量现金方面,对整个现金流的流入、流出及其现金净流量的分析、控制工作尚未开展。
六是内部信息系统建设的严重滞后,导致相关信息的传递和沟通不及时、不畅通。
七是缺乏一套对整个现金流控制过程的监控。包括缺乏相应的内部控制人才和缺乏相应的部门的监控活动。
三、基于公司内部控制理论的现金流管理
现金流控制是管理一个企业现金收入、企业内各部门间现金转账及企业现金支出的技术,同时控制全面运用于经营活动、筹资活动及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控制的目标在于确保企业的生存能力、流动性以及财务灵活性。可以说,现金流内部控制制度是现金流管理的核心部分。现金流的控制从一个项目开始,就进行策划,定位,然后从总量、分项进行控制。这种控制是实时控制,企业不仅要对财务进行监控,而且要对整个经营活动进行监控,并在企业控制范围内尽量去平衡。不仅要有强有力的部门控制,还要有一个强有力的实施的制度架构。现金流内部控制目标的设定从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内部控制的目标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经营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以及法律法规的遵循性。同样,我们可以确定现金流的内部控制目标也应当是现金流管理和利用的效率以及财务报告中有关现金流特别是现金流管理与控制方面的法律法规的遵循性和现金流量报表的相关报告内容的可靠性。具体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1.企业的收入是企业现金的重要来源,企业的各种收入产生的现金流应该流入企业。假设企业的收入不能按时实现现金的流入,那么就会形成应收账款,甚至形成呆坏账,那么企业收入的质量就大大降低了。如果形成的应收账款长期不能收回,或者企业的呆坏账较多,那么企业的生产经营就可能难以为继。同时,企业对流入企业的现金同样应当进行合法性、合规性的检查,杜绝出租出借账户等非法行为的发生。
2.企业生产经营所需要的必要的支出,各项流出均须经过相应授权批准程序,防止企业员工的挪用或者舞弊行为是由流出企业的现金经过相应授权批准程序企业的现金流出满足的。通常,企业的现金流出的各种批准权限应当在企业的有关规章制度中明确。比如企业生产经营的日常现金流出的批准权限为企业的总经理或经其授权的其他经营管理人员,而涉及重大的投资支出,其批准权限通常为董事会。同时,企业的现金支出一定要符合有关法律的规定和流出企业的现金应该符合有关法律规定,不能违背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更不能进行非法的活动,而且企业保证相关项目的正常进行依靠保证现金使用于经过对应程序批准的项目或者用途手段。
3.企业所拥有的现金应该满足企业经营所需企业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就是筹措生产经营所需的资金。所以,企业应当对企业生产经营的现金需求来分析,要通过适当的途径与方式来筹资满足企业现有现金与企业生产经营的要求。并且,符合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企业的现金资产的利用必须需要经过分析。企业现金资产的使用,努力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所以,对各项现金资产的使用都应该须经过可行性分析,来保证企业总体目标的实现。
4.企业对现金资产的管理安全有效企业的现金资产是最易被侵占和挪用的资产,因此,企业用来防止被不法侵占与挪用要对库存现金和银行存款与其他货币资金以及其他可以等同于现金的资产一定进行严格的管理。
5.与现金流量的相关内容揭示符合有关规定,并能满足信息对应的使用者对信息的需要。企业应当对本企业的现金流量有关资料的揭示符合相关规定,从当前来看,满足财务信息使用者的各种各样的需求必须要按照《企业会计准则一现金流量表》的要求编制现金流量表,并在财务情况说明书和会计报表附注中对现金流量表无法揭示的内容进行分析和说明。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J509.9文献标识码:A
透明作为一种设计策略越来越广泛地出现在当下的产品形态中。透明首先是描述材质光学属性的词汇,作为一种设计策略被引入到设计领域是19世纪后半叶才发生的,成为一个理论议题进入学者的研究视野是在20世纪中期。它是如何波及到设计领域,在众多设计手法并存的情况下,又如何成为设计师理性选择的对象?面对当下这个如此熟悉的设计现象,分析其成因是设计师揭开面纱了解本质的需要。由于透明的实现首先依赖材质技术的要求,而设计作为社会文化系统的一部分,透明的设计也表现为文化观念的选择,因此可以将透明看作一种技术文化形态。从技术文化语境入手,对它进行历史溯源,并探讨透明的当代审美特征,则是本文选择的一条路径。
一、关于透明及其相关理论
从物理学意义上看,透明是物体可以透过光线的属性。材质的透明度取决于对光线的吸收率。由于光学性质的不同,材质对光线的吸收、反射、折射表现为透明或半透明[注:费菁在《超媒介-当代艺术与建筑》中提出将透明区分为透明、不透明、半透明、超透明。由于本文以观其大略的方式,对材质的透明性质进行文化和审美的分析,因此对透明材质的分类不作过多解释。]。透明是一个古老而熟悉的现象,早在古代,人们就懂得从材质的透明属性中获得审美趣味,玻璃、宝石、塑料都是现实生活中透明的例子。人们喜爱玉、玻璃的透明美感,并延伸到对器物的欣赏中,如明式家具讲究“温润如玉的剔透”。为什么人们会欣赏透明?我们尝试对古今相通的人类思维方式猜测模拟,发现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于两点,一方面透明之物如钻石、宝石、人工合成的玻璃都是稀罕之物,得来不易,材质的稀有性使得透明成为显贵的徽章。另一方面,钟情于透明是人类对神秘事物一窥好奇的心理补偿,透明解除了由遮蔽造成的尴尬与困惑,改变了以往封闭压抑的状态。
20世纪以来透明进入艺术理论的视野。对透明的理论阐释最早来自乔治・科普斯(Gyorgy Kepes),他在《视觉语言(the Language of Vision,1944)》中认为,“当我们看到两个或更多的图形相互层叠,并且都要求属于共同重叠部分的独立性,这就遭遇了一种空间维度上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我们需要设想一种新的视觉方式。图形中的形象被赋予透明性,即重叠的部分彼此渗透,但在视觉上不会破坏彼此。[注:Gyorgy Kepes.the Language of Vision.Chicago:Dover publications,1995。]”科普斯定义透明的标准是视知觉与空间的关系,即透明是物体两个或更多部分,在空间维度上既渗透又保持视觉的完整与连贯。科普斯这一方法被柯罗・林(Colin Rowe)和罗伯特・斯路斯基(Robert Slutzky)运用,在1964年出版的论文《透明:字面的和现象的(Tansparency: Literal and Phenomenal)》中,作为阐释建筑中透明空间现象的途径。柯罗・林提出了两个重要问题,第一,明确定义了两种透明――材质的和现象的,现象的透明是一种空间感觉,能通过空间贯穿、重叠、暗示的方式显示出来;第二,从空间的角度指出立体派绘画与建筑中透明的特征,并尝试建立二者之间的联系。柯罗・林的突出贡献在于,对透明的空间解释触及到透明从物质属性向空间结构关系的实践转向。在相当程度上揭示了当时已见端倪的透明建筑的某些特点,并将观察问题的方法转移到对空间本质的分析。这实质上代表了一种科学的精神,暗含了一种观念的转变,而这种转变是值得探究的。
二、观念先行:从姊妹艺术看技术变革引发的设计观念转向
从时间上看,透明的观念在19世纪末已打开了先声。
贝维斯・希利尔在《世纪风格》一书中,提到艺术史学家马克斯・J・弗里德兰德的观点:“说到文明,一只鞋能透露给我们的消息,和一座大教堂所蕴含的内容一样丰富。[注:参见[英]贝维斯・希利尔, [英]凯特・麦金太尔著《世纪风格》,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4页。]”我们可以引申为,姊妹艺术与设计之间是互相渗透和影响的,与产品设计相关的姐妹艺术是绘画与建筑。艺术史学家海因里希・沃尔夫林认为艺术风格是时代生活方式的体现。19世纪以来的工业革命给人们带来新的视觉经验和价值观念,这是传统农业社会影响下的古典文化所不具备的。19世纪下半叶,作为工业革命策源地的英国已经建立起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工业产品开始进入人们的生活。在这场现代工业风格的转型过程中,艺术家先于其它的人类活动,敏锐觉察到现代科技的转向,并一如既往走在前面。
现代工业生产方式对应机器生产的科学化和精确化,要求客观地观察世界,真实地表现对象的内在结构。结构和空间是绘画的基本对象,传统绘画依赖人透视产生的错觉,呈现的是观者在单一绘画点看到的视觉幻象,隐蔽了对象的真实结构。由于对象结构是处在三维空间,在四维空间(时间维度)被人们所感知,在现代绘画中,当处于二维平面的绘画尽可能真实地表现客观对象时,呈现为二维绘画空间的叠加与重复。这一点体现在立体主义的绘画中,并被科普斯和柯罗・林加以分析。
工业技术加强了人们空间观念的真实性与科学性,这从科普斯定义的透明概念中可以窥得。“图形互相交叠但保持自身的完整和独立性”,其中便隐含着他对科学性、真实性的追求。图形交叠是人们视觉经验层面的感受,而图形的独立性与完整性是图形本身在三维空间的真实存在。绘画从基于视觉表象经验转而追求事实结构的清晰与明确。正如阿恩海姆指出的:“我们这个时代最显著的特征就是酷爱透明效果,在X光片中,结构是透明的,透明又展示着结构,未来主义者之所以偏爱X光片,就是想完美地展示静止平面上的时间和空间,这类绘画同时昭示了事物内外两个方面,即不但呈现了不透明固体的外观轮廓,也展示了它的内部结构。[注:参见福柯,哈贝马斯,布尔迪厄等著《激进的美学锋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这说明在技术的影响下,艺术展现了透明,追求事物的结构真实,表现为形式的抽象化,表达手段的机械化。就图形的视觉结构和空间结构而言,立体主义最早展现了传统架上绘画的空间透明。但结合材质的表现,透明的艺术观念在《大玻璃(the Large Glass)》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图1the Large Glass大玻璃だ丛矗/
图1是马塞尔・杜尚(Marcel Duchamp, 1887~1968)的作品《新娘被光棍们剥光了衣服,甚至》(又名《大玻璃》),这件实验性的作品创作时间长达8年,从1915开始延续至1923年,是一部很重要的作品。杜尚没有采用传统架上绘画的方式,而是将两片玻璃板组合起来,画面上的造型要素用铅丝、铅箔、银箔片、油彩等材质。这个作品的具体寓意和形式有些隐晦不明,我们只能试图通过《杜尚访谈录》中的部分内容理解它。画面被处理成机械效果,处于玻璃上部的新娘像一个机器人,旁边舒展开一片云,其中开了3个窗,玻璃下部是9个光棍,用9种制服代表不同光棍的身份,用9个衣架子暗示这9个男人。男人通过身上的很多细管子连在一起,旁边是一个大的咖啡机,咖啡机上方有个交叉的支架,右边还有排成圆形的碎片和闪亮的东西。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杜尚对机械的偏好,首先表现他在对玻璃材质及其它工业材质的选择,其次是机械化的形态处理方式,新娘、咖啡机、支架结构展示了类似科学的设计方法。用大片玻璃取代传统画布,不仅提供了双面观看的便利,更成为反传统绘画的工业化象征。杜尚作为一位前卫的艺术家,其艺术处理方式反映了他对所处时代机械化、科学化浪潮的敏感,《大玻璃》采用的大片玻璃材质可以看作通过透明对工业化、科学化、机械化观念的艺术表达。
透明也较早被运用在建筑中。约瑟夫・帕克斯顿(Joseph Paxton,1803-1865)最早在建筑设计中应用透明材质,他设计了查茨沃兹花园(ChatsworthHouse)的大玻璃温棚及水晶宫(Crystal Palace)。帕克斯顿把玻璃建筑设计得像个温棚[注:帕克斯顿是名园艺师,他所设计的查茨沃兹花园和水晶宫采用温棚的造型可能较大程度上是历史身份的巧合。虽然他使用了玻璃这种当时的新技术,但在造型上看,还是偏向传统的建筑造型风格,因此本文认为从观念上看,帕克斯顿的设计并非源于追求透明的工业精神。故而以包豪斯作为分析的起点。],由于当时玻璃技术的限制,玻璃形态依赖大量的钢铁骨架的支撑,从结构上看,还是无法脱离传统建筑造型的痕迹。到包豪斯时期,技术的发展使得更大面积玻璃被运用到设计中,此时钢铁骨架在形体上消弱了,玻璃的表现更加纯粹,能够作为表现精神的手段。
正如密斯所言“建筑是表现为空间的时代意志”,“我们的时代不是那种温情伤感的时代,我们尊重理性和现实主义甚于幻想”。从瓦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1883-1969)设计的包豪斯校舍(1926年)到密斯・凡・得・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1886-1969)的透明建筑,都体现了观念的追求。密斯的透明建筑以简约的形式,使建筑空间构造极具工业精神,如1951年建成的范斯沃斯住宅(Farnsworth House)(图2)。建筑形式简洁,大面积的玻璃透露了一种理性的、乌托邦的色彩。透明发展到包豪斯时期,已经可以成熟地被运用在建筑实践中,通过玻璃材质表现观念。
图2Farnsworth House范斯沃斯住宅だ丛矗
新的时代产生新的观念,人们不再满足于含混的、被蒙蔽的和不可辨析的状态,转而走向科学和真实,透明成为表现时代精神的一种选择。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艺术家和建筑师,借用简单的透明材质表达科学化、机械化的工业观念。所谓“观念先行”是相对工业设计中透明的发展而言。由于工业设计更依赖成套工业技术的综合发展,这种技术上的滞后使得透明率先表现在其它的艺术门类中。需要指出的是,包豪斯设计的部分家具也表达了透明的概念,但是影响力远不及艺术与建筑。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技术逐渐走向成熟,透明在产品设计中也就涌现出来。
三、材料技术的推进
产品设计中透明的运用和技术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是技术条件的成熟程度。当技术变革处于萌芽期时,不足以对产品设计产生直接的影响,只是通过社会观念文化(包括姊妹艺术)的零星反映影响设计师的设计。其次是技术运用的成本,产品设计是以大众消费为服务对象,批量生产是产品设计的基本前提,从经济指标看,只有当技术发展到一定规模并大幅度降低成本时,技术成果才可能进入人们的视野。当技术变革达到成熟并由此影响到全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时,人们的审美趣味有了新的兴趣点,透明就有可能成为人们潜意识中的审美对象,此时透明作为一种设计策略才可能得到全面地应用。由于玻璃和塑料是目前最为广泛使用的透明材质,围绕这两种材质的技术发展,可以大致勾勒出透明在产品中的发展脉络。
玻璃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和其它金属氧化物,经过高温熔化成型,冷却后形成透明的固体材料。据考证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了玻璃球,工业革命将传统的吹制玻璃技术转变为工业生产。19世纪早期,一种新的玻璃工艺滚筒法(Cylinder Progress)在欧洲出现。1832年罗伯特・路卡斯・琼斯(Robert Lucas Chance)将此技术用来磨碎和抛光玻璃,并生产了“水晶宫”所需的玻璃材料[注:参考oakconservatories.co.uk]。1851年“水晶宫”国际工业博览会在英国伦敦海德公园举办,“大规模生产,可置换的钢铁、玻璃构件,被首次组织在一个建筑中,被首次看作是前卫的、实用的、鼓舞人心的。[注:Edgar Kaufmann.nineteenth-centry design. Perspecta,Vol.6.(1960), P59]”被称为“铁―玻璃的艺术先锋”。帕克斯顿没有采用以往将玻璃嵌在铸铁窗棂上的做法,而是使用大片的玻璃代替实体的墙体,293635片玻璃,高达3尺,通体透明,展示了大片玻璃的建筑表皮,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极具震撼效果。“水晶宫”使大面积的玻璃概念进入大众视野,玻璃成为具有未来感的创造性形式,用一种新的语言预示了工业社会的未来。
包豪斯时期,艾琳・格雷(Eileen Gray)于1927年设计了采用玻璃材质的侧桌(图3)可以被认为是一件很有纪念意义的作品。她采用镀铬钢结构做支撑,顶部是被切割成圆形的加硬玻璃。侧桌的整体造型线条简洁,采用工业化材质,玻璃材质与钢结构相得益彰,即使从现代人们的眼光看,也毫不逊色。
1959年浮法玻璃制造技术被引进到工业生产中,其后玻璃才在工业设计中得到广泛运用。它利用玻璃和锡的物理化学特性进行加工生产,由于玻璃和锡不相融合,玻璃冷却后与锡分离,可以得到非常平整的玻璃,没有杂质,透明度高。当今世界上90%的玻璃是用这种工艺生产出来的。80年代以后由于工艺技术的提高,各种的高性能的合成玻璃大量涌现,有容器玻璃、平板玻璃、电真空玻璃、光敏玻璃、光学玻璃、光纤玻璃、建筑玻璃、照明器具玻璃、纤维和泡沫玻璃等等,给产品设计带来新的创新点。如图4中的“Magic Glass”(魔幻玻璃)是一个音响,曾在1997年的科幻电影《第五元素》中出现,人们在玻璃中合成特殊的导电发声材质,使得该音响具有轻薄的造型,简洁的形态,是高科技玻璃制造技术的代表。
图3Side Table侧桌だ丛矗
图4Magic Glass魔幻玻璃音响
另一种重要的透明材质是1865年生产的塑料赛璐珞。塑料材质是指以合成树脂为主要成分的高分子化合物,常见的有聚氯乙烯树脂、聚乙烯树脂、聚丙烯树脂等等。塑料能产生类似玻璃的透明感,利用其光学特性可以代替无机玻璃,较之后者光学塑料有以下优点,成本低廉、质地轻盈、易加工、耐冲击而且不易破碎,弥补了玻璃的缺陷,因此它在透明中的运用也非常广泛。传统材料如金属、木材、陶瓷等发展时间漫长,而塑料的历史虽然只有一百多年,但是发展迅速。比如热塑性工程塑料的开发,它质轻、韧性好、表面光洁,结合塑料的电绝缘性和设计的灵活性,被用作电器绝缘介质,成为电子电气产品的壳体、内外装饰构件及功能部件的首选。添加导电介质制成的导电塑料,可以用来生产可卷曲、可折叠的显示屏产品。此外注塑技术和加热成型技术增加了材料的可塑性和延展性,拓展了塑料的造型自由。图5中的iPod播放器是H2O Audio在06年为Apple iPod Nano设计的,通过注射成型工艺,充分运用塑料材质的优点,它小巧、透明,有着雾蒙蒙、漫射着光线的外观,能够防水、有弹性,具有一定的抗撞击能力,适合户外使用。
在透明向设计策略转变的过程中,技术是不可或缺的因素。19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发展迅猛,新技术与新材质的运用为设计的发展带来无限生机和可能性。当代透明材质的品种和加工技术远远领先于20世纪中叶,由于技术实现所受的限制越来越小,使得透明的运用更为灵活,透明带来的美感得到极大的丰富。
图5H2O Audio防水播放器だ丛矗
四、在当代信息技术文化语境中透明的审美特征
所谓透明,就是以透明材质为基础的视觉现象和空间感受。虽然柯罗・林将透明扩充到不依赖材质的空间探讨,但对于产品而言,尤其是高科技影响下的工业设计,对透明的理解不能脱离材质而存在。这是因为柯罗・林以建筑为分析对象,由于建筑本身就是空间的艺术,的确存在纯粹的空间透明。而产品更依赖人的使用和操作,并且产品的体量、空间的深度与广度远不及建筑,因此材质是产品实现透明不可或缺的载体,也是分析透明审美特征的重要因素。
产品设计作为技术产物有很强的时代感。“技术并不只是物质现象,而且也是精神现象。它不是外于文化的,它本身也正是社会发展中文化作用的要素。[注:参见[德]彼得・科斯洛夫斯基著《后现代文化:技术发展的社会文化后果》,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可以这样理解,产品设计是处于文化系统之中的,不同的文化系统会相应产生不同的设计风格。后工业文明时代的设计必然不同于手工业文明及农业文明时代的手工艺设计,也不同于工业时代的工业设计。从技术格局上看,后工业时代最重要的特征是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当代最为深刻的技术变革是信息技术的运用,网络、通讯使得人们处于一个虚拟数字构成的生活场所。物质产品进入这个场所后的转变是:具体的、清晰的、受限制的实体物质形态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产品形体的虚拟化。即物品的物理性存在逐渐变得模糊和不确定,人与物之间清晰的场所界限消失,形成模糊的、开放的、暧昧的虚拟物质形态。正如马克・西门尼斯所言:“文化、艺术和新技术的结盟,实际上给我们在哲学层次上提出了一个根本性问题。真实的虚构或者是虚构的真实改变了真实的本来面貌,也改变了真实的位置。当前的潜在性技术引发了一种超越美学的形式。[注:参见[法]马克・西门尼斯著《当代美学》,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118页。]”透明成为后工业时代的设计表征,是在于它的审美特性反映了后工业时代的信息技术的文化特征。
关于透明产品的审美特征,综合考虑材质、技术和文化因素,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去认识:
一、透明晶莹的光泽之美
图6 Hidden Light隐蔽的光だ丛矗
从透明材质不同于其它材质的光学属性出发,光泽美是透明材质最基本的审美特性。透明材质具有很强的透光性和良好的折射表现,这使得产品晶莹剔透、干净纯洁。由于人的视觉经验对光具有很强的偏好,材料透明的光泽美所形成的视觉效果深深打动了我们的内心。它的动人之处在于能产生一种明亮、晶莹、仿若水晶般的美。如Daisung Kim设计的Hidden Light(图6),明亮而刺眼的普通灯泡随处可见,该设计将灯泡放置在一个类似冰块的透明物中,光线经过透明体的折射后,散播开来,没有减弱灯泡的亮度,但柔和了灯泡的光线强度,包裹在灯泡外的透明物因为光线的反射表现出透亮晶莹的美感。
二、开放通畅的空间之美
这与透明材质的物理特性相关,材质良好的透明度使得产品形成开放通畅的内外空间。透明改变了人、产品、环境之间的空间关系,产品不再是一个封闭的空间,而成为一个开放的交流场所。产品空间结构性的内外对立被消解了,产品的物质形态作为空间围护的角色被模糊,产品与环境之间的界限消失。这导致视觉的空间阻力减少,视线得以自由流动,改变了产品内外空间截然分开的局面,从视觉上展现了空间深度的整体性和复杂性。图7是标志06年设计的全透明概念车,除了必要的支撑性钢架部件,车壳、车身均采用透明外壳,而在传统的汽车设计中,钢板材将汽车包裹得严严实实。对驾驶者而言前者带来截然不同的空间感觉,透明材质若有若无,汽车的内外环境是一个开放的空间结构,驾驶者可以方便地掌控环境,同时由于透明性,驾驶者不是被汽车遮蔽了,而是处于人流之中,不再是一个孤独的行者。
图7标志全透明概念车だ丛矗
三、轻盈飘逸的体态之美
轻盈飘逸是透明材质带给人的体量感。正如色彩有轻重之分,材质的视觉质感也有轻重的区别,一般而言,实则厚重,透则轻盈。重是充实的,如山之威严有力,轻则是似水般流动,如柳叶般飘逸。轻则浮,浮则动,动则舒展,质轻、流动是透明独具的动感意象。菲利普・斯塔克1996年为汤姆逊公司设计的声控设备(图8)就有轻盈的感觉,流线型的外观线条,透明的塑料材质将声控布线隐藏在其中,掩饰了机械形状。它看起来不是一个机器,而是一片树叶,显得通脱、飘逸,是一件充满情趣的产品。当这样一件透明的产品处于四处充满机器的世界时,仿佛是安插在音乐中的一个轻音符,有了动荡的灵秀之美。
图8Alo-Voice Command声控机だ丛矗
四、激发想象的虚幻之美
从人的心理感受的角度考量,透明带给人们虚幻的美感。由于透明材质往往并非绝对的全透明,而是介于全透明和不透明之间的透明值变化,因此现实中种种透明产品带有模糊的虚幻美。如果说绝对的全透明代表了“空”,那么模糊的透明则代表了“幻”,往往这种“幻”具有比“空”更为强烈的美感力量。正是这种模模糊糊、既遮蔽又阻隔的效果产生了超现实的、隐讳的、暧昧的效果。道家的一句话可以借来描述,“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正如包德里亚所描绘的后现代文化特征“现实比虚构更陌生”,虚幻性形成了一个以假乱真的观念世界。传统产品的形体需要分割一定的三维空间,形体在实体空间中得以呈现。而透明物不追求传统形体的实在性和深刻性,走向表面化和非真实。它消除了现实之物与想象之物的对立,消解了现象与虚象之间的差别,成为一种审美幻象,似真似假,若有若无。
图9Illusion Table梦幻桌
来源:
对主体而言,“虚幻”是一种错觉,激发人们的想象。正是由于透明的物理特性模糊了物体的边界,客体与主体之间的对立被消解了,由于使用者的主体地位无法通过对客体的比较获得确认,因而产生错觉。透明材质表征了一种非实体性的存在方式(图9,10),如《红楼梦》中所言“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人们会怀疑我是否处在产品之中?我把握到它了吗?从主体的心理角度看,虚幻性增加了某种猜测的趣味。这种由神秘感引发的猜测唤起人们的想象。宗白华就认为,美在虚实之间,美在想像之中。外界之物如果太过实在,一眼可以看透,缺少了神秘感,人们观赏的时候,就没了想象,也少了回味,美感就大大缩减。反之,激发想象的虚幻之物往往能吸引人们更多的注意,停驻人们的目光,在观者的回味之中,美感就显现出来了。
图10Froだ丛矗fiamitalia.it
五、高科技美感
高科技是透明美感得以形成的重要支撑,作为新技术的产物,透明对技术有本质的依赖,因此高科技美感是透明材质的另一个审美维度。密斯曾说过:“当技术实现了它的真正使命,它就升华为艺术。”当代技术一方面为透明提供物质条件,另一方面,成为技术化的艺术美,它体现了人们对高科技的追逐和热爱。以塑料材质为例,苹果电脑用透明材料代替传统的ABS电脑机箱,材质是半透明的,并未过分暴露机器的内部机械结构,而是向人们暗示了这样一个意识,科技是苹果电脑的核心。运用高科技添加导电物质制成的新型塑料,开辟了透明材质的各种新用途,如基于导电性塑料和柔性薄膜层的塑料电子产品,可卷曲、可折叠、轻薄型的显示器产品。图11是新款概念手机“所见即所得”,它采用透明的显示屏,操作时透明屏幕上会显示相应的电子信号。我们对人们使用手机显示屏的行为方式进行分析,可以发现透明是如何暗示高科技的。一般而言,人们使用手机时,需要看屏幕,实际上人们看的并不是屏板,而是上面显示的数字和图像信号。由于传统手机屏板采用实体材质,其体量远远强过虚拟化的显示数字,导致屏板遮掩了手机的本质“数字信号”,即形体表达屏蔽了功能语意。透明的显示屏让人们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屏板的实体形态,当信号在透明屏上闪烁时,信号在视觉上保持优势地位,从而突出数字化和信息化的高科技特征,使人领略到高技术的美感。
图11What You See is What You Get所见即所得だ丛矗
六、景象化的图像之美
从人的视觉感受出发,透明材质带给人们景象化的图像世界。景象(spectacle)一词被法国哲学家德波用来形容现代社会,他认为“在那些现代生产条件无所不在的社会中,生活的一切都呈现为景象的无穷积累。[注:Guy Debord, society of spectacle, .转引自周宪《论奇观电影与视觉文化》一文,《文艺研究》,2005年第3期。]”德波认为在现代生产条件下,传统固定、单一的生产方式已经失效,取而代之的是社会的流动性和由此产生的变化着的景象社会。艺术设计作为社会文化系统的一部分,景象化不仅是当代社会的表征,也是艺术设计的特征,而透明所带来的视觉感受体现了复杂的景象效果,也暗合了当代文化的特质。
透明能产生景象化的图像景观,是因为在视觉上透明将物体的形态空间平面化了。正如杰姆逊所认为的,“事物落入这个世界并再次成为装饰,视觉深度与解释的体系一并消失。[注:参见福柯、哈贝马斯、布尔迪厄等著《激进的美学锋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4页。]”透明消除了物体空间结构性的内外对立,压缩了物体的空间深度,人们可以同时感受透明物体不同深度上的数个层面。处于变幻不定的不同空间深度上的对象相互交叠,会随着人的视角及光线的不同而变化,造成图像解读的多样性。透明将空间的立体感受变成趋于平面的视觉图像,使物体无意中产生一种图像堆砌的景象效果。在视觉上仿佛看到一层层图片的叠加、交错,表现为“景象的积累”(图12、13)。
图12未知だ丛矗
至2004年12月11日,我国政府严格履行加入WTO的承诺,零售业对外资全面开放。零售市场快速增长态势和巨大的市场潜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资进入,2005年和2006年,我国批发零售业行业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项目数分别为2606个、4664个,分别增长53.1%、79.2%;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分别为10.4亿美元、17.9亿美元,分别增长40.5%、72.1%。至2006年底,沃尔玛、家乐福等7家外资零售企业在我国共开设了389家零售大店。由于大卖场等大型零售业态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优势,在外资零售大店快速发展的带动下,一些内资零售企业也加快了零售大店的发展速度。由于我国对零售大店的开设还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加之一些地方政府对外资零售企业的超国民待遇,造成零售大店发展速度过快。
一、收购简介
2007年2月,沃尔玛以2.64亿美元的价格从台湾BCL(Bounteous Co.)公司收购了好又多35%的股份,同时向其他股东提供3.76亿美元的贷款,以换取另外30%的投票权,沃尔玛虽然只持有好又多35%的股权,却拥有65%的投票权,从而全面掌控好又多的经营。收购协议中规定如果2010年2月沃尔玛完成“好又多”门店外资性质的改造,将以3.2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好又多的剩余股份。在企业收购合并中,一般选择的支付方式有现金支付、股份支付和综合支付,几种支付手段各有优劣。现金支付指企业兼并收购交易活动中由并购企业支付一定量的现金,取得被并购企业的对应的部分或全部所有权,一旦目标企业的产权所有者得到了现金支付,就失去了所有权。现金支付的优点是手续简便,现金具有最强的流动性,目标企业的原所有者可获取流动资金,不必承担证券所带来的风险,深受因举债过多而被迫出售企业业主的欢迎,但当期所负担的税负较高。
另外,由于现金支付对并购企业而言是一项巨大的即时现金负担,很可能需承担高息债务,资金压力较大。沃尔玛在2001年《财富》排名的世界五百强公司中荣登榜首,2001年以来一直排列在第一、第二位,是世界著名的零售业大鳄(附:财富排名的世界五百强是按照营业收入进行)。其本身资产巨大,重点布局中国市场是沃尔玛进军亚洲的一项战略目标,对沃尔玛而言,资金不是大的问题,重点在于拥有全面的控制权、财务管理权、控制销售权、品牌使用权等决策权。
二、沃尔玛收购台湾好又多的原因
1.谋求管理协同效应。一般被收购企业是指市场潜力大的新办企业,起步较晚,管理不到位,收购合并后用自身先进的管理制度协调支撑其发展,将良好的制度移植到被并购企业。
2.谋求经营协同效应。由于经济的互补性及规模经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合并后可提高其生产经营活动的效率,这就是所谓的经营协同效应。谋求经营协同效应的一个重要前提是产业中的确存在规模经济效应。
3.谋求财务协同效应。企业合并能提高整体的财务能力,或者是通过盈亏相抵或获得使用优惠税率的资格等手段合理避税,实现财务价值。
4.获得特殊资产。特殊资产通常是指非常稀缺的资产,通过市场交易往往难以得到或得到该资产需要耗费的代价太大。特殊资产可能是一些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的专门资产。
5.其他。如降低成本、谋求市场份额效应、管理层利益驱动、获取买卖利益等原因。
2006年沃尔玛进行了全球战略调整,宣布退出韩国和德国,并将其在韩国和德国的连锁店全部转让,调整战略布局,把中国作为亚洲区的重点战略对象。零售业大鳄沃尔玛收购现有零售业企业,属于同行业之间的横向兼并,横向兼并的优点是对行业比较熟悉,收购风险小,通过收购把竞争对手转为同盟者,可以扩大市场份额,提高行业集中度;横向兼并的缺点是行业内的集中,行业风险不能分散,容易形成垄断。具体来看,沃尔玛选择收购台湾好又多的原因主要是:
1.谋求经营协同效应。由于经济的互补性及规模经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合并后可提高其生产经营活动的效率。沃尔玛和好又多的联合,是同行业的优加优组合,零售行业的市场潜力较大,强强联手的目的是扩大市场份额,使优势更突出。
2.获得特殊资产。土地资源的稀缺有限,致使近几年各大城市的房地产行业出现供不应求、价格飞涨的紧俏行市,城市商业区的地域限制,核心商业区店铺的有限性和市场容量导致了零售大店门店资源的紧缺。好又多在中国的店铺众多,超过百家,收购非常有利于沃尔玛扩大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并且在沃尔玛一直未能进入的广州市场,好又多重点经营。好又多已有的门店有利于沃尔玛迅速补充完善中国地区的布局,扩大可控制的门店总数,便于发挥沃尔玛在美国本土有效实施的规模优势和低价策略。
3.其他优势。选择收购好又多的其他优势有:(1)供应商优势,好又多的供应商规模是发展沃尔玛采购的一个可使用平台;(2)物流、信息系统优势,沃尔玛拥有先进的物流和信息优势,门店数量大幅增多,易于发挥规模经济的优势;(3)市场运作优势,好又多是台湾企业,在大陆的运作左右逢源,门店数量比较多,经营规模也比较大,市场运作在大陆比较成功。
沃尔玛通过收购好又多可以获取特殊资产――门店资源,设备和人员都可以直接使用,节约从零开始需投入的巨大时间、人员和财务资源,减少投资风险和成本,可以快速发展,缩短投入产出时间。沃尔玛需要完善中国地区的全面布局、发展其品牌影响力和在中国的零售业务,在控股权、控制销售权及财务权、品牌使用权上,沃尔玛有明确的控制要求。2007年2月沃尔玛初步收购好又多35%的股权后,用三年的时间进行整合,如果实现了全面沃尔玛化,就会继续第二步的收购计划。
三、并购整合
并购整合,就是并购双方在并购战略目标的驱动下,通过采取一系列战略措施、手段和方法,对企业要素进行系统性融合和重构,并以此来创造和增加企业价值的过程。企业合并和并购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经济利益。并购后的整合面临着资源整合和重组很多问题,为达到并购时所期许的经济效果,整合成功至关重要。根据调查研究,并购失败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种:收购价过高,并购规模过大,兼并收购公司后主营业务不强,高估协调效应,拙劣的并购整合和对市场潜力的预估过于乐观。
整合的重点有六个方面:经营战略整合,人力资源整合,组织与制度整合,资产债务整合,财务整合和文化整合。企业并购后通过对企业战略、组织与制度、企业文化、人力资源、财务方面进行有效整合,才能达到企业并购的最佳绩效。并购整合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同时注重无形资产整合和有形资产整合。以准确的战略定位,理性的并购选择为前提,并购才能为企业创造最大的经济利益。财务体系运作良好,并购的战略目标才能有效贯彻,并购企业需对被并购企业的财务制度体系、会计核算体系统一管理和监控,财务上的集权和分权制度需要统一规划,以确定不同等级的管理人员的审批权限和决策权限。沃尔玛的盈利策略是扩大市场份额,薄利多销,在供应商进货成本的基础上加价销售,上游压低供应商的价格,下游从消费者处获利,好又多的盈利策略是主要是向上游供货商索取利润,两者在盈利模式上有差异。
在组织与制度、人力资源方面,并购企业一般情况下选择将自己良好的制度移植到被并购企业中去,对于那些组织完善、业绩优良、产业链完善,财务状况良好的被并购企业,可维持其原有制度,以保证制度连续性和稳定性。沃尔玛在中国的领导层频繁变化,没有坚持植根同种管理制度和管理理念。人才理念不同,衡量人才的价值标准也不同,不同企业各取所需,人力资源上的结合需要时间,知人善用也需要时间,频繁更换高层领导在整合中并不合适,特别是在重视人情味的中国。沃尔玛没有坚持一种有效的战略和人力资源标准推行实施,很可能导致员工的不稳定情绪,于长期稳定健康发展不利。文化整合是并购后整合中最难的部分,据统计,二十几年中全球有65%的并购以失败告终,其中85%的CEO承认管理风格和公司文化差异是造成并购失败的主要原因。
沃尔玛崇尚工业流水线式的企业文化,注重标准化的流程,好又多是台资企业,具有中国特色,相对灵活,怎样融合两者的优秀基因,形成统一高效的企业文化是并购整合过程的一大挑战。沃尔玛取得好又多控制权之后,一直独立运作好又多品牌和沃尔玛品牌,外加人动,整合不力,文化理念推行难度大,前两年一直没有对好又多进行大幅度整合,2009年下半年沃尔玛加快对好又多门店的外资改造和“沃尔玛化”,耗费大量资金整顿后,因受多种因素影响销售表现不佳,随之叫停整改。
除盈利模式、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差异、人动过于频繁外,还存在一些硬性问题。好又多的门店数量虽然较多,有利于沃尔玛发挥规模优势,但这些门店良莠不齐,其中有70多家是内资门店性质,转型为外资门店需要经过政府审批,门店的规模大小差距很大,不符合沃尔玛零售大店的标准,整合难度较大。全球很多跨国公司都是通过并购发展起来,许多公司在完成并购和重组协议后,发现企业面对着高昂的重组费用、疲于适应的员工与大量流失的隐性知识。这主要是因为,并购主体往往看重被收购方的现有资产,却容易忽略整合中可能出现的矛盾和隐患。
四、分析与结论
沃尔玛在收购台湾好又多的过程中,看重其已有的市场规模,希望通过收购可以快速扩充在中国的市场布局和市场份额,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扩大其零售业务的规模和盈利能力。充足的尽职调查非常重要,不仅是财务数据的审核,还包括对企业文化的评估――收购方需要了解对方企业的管理制度的集权与分权程度、决策风格、沟通风格、团队合作方式,并分析本企业与目标企业之间的差异,预估整合过程的难度,预警突出的并购整合风险。收购前的尽职调查应当同时关注财务资产的硬件实力和软文化的差异,关注与被并购企业之间管理制度、组织结构、文化等软方面的整合跨度和难度。整合是并购的延续,并购整合的成功与否,决定着并购预期的经济效益和财务目标能否实现。尽职调查从被并购企业的资产负债状况、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品牌价值,所处的行业周期,国家扶持力度和政策导向等外部环境和自身硬件因素,到目标企业的盈利能力、发展能力、内部的管理制度和文化氛围等潜在实力和软件方面,在重点关注并购可实现的经营协同效应、管理协同效应和财务效益时,还需要分析是否容易建立一种新的综合制度协调企业之间的差异,扬长避短,发挥正向协同效应,实现顺利接轨运行。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0)17-4732-02
Simple Discussion on Educational Reform of "three-Dimensionally Concept" Courses in Vocational Arts Major
ZHANG Jing
(Wux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Wuxi 214021, China)
Abstract: By analyzing the character,duty and situation of the three-dimensionally concept,we explore the new thinking of the reform in eduction. In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al reform, we pay attention to the traditional meeting of solving and constructing,lead students to design and exert teacher's leading role adequately.
Key words: three-dimensionally concept; reform; teacher's leading role
1 《立体构成》课程性质与任务
《立体构成》课程是我院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的学生的必修课程,是现代艺术设计的基础之一,是使用各种材料将造型要素按照美的原则组成新立体的过程。
立体构成的教学围绕其构成要素和形成要素进行组织,所谓构成要素是指点、线、面、体、色彩和空间诸方面。所谓形成要素是指形式美诸法则,如对比调和、对称均衡、比例、节奏、韵律、多样、统一等。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通过设计创造意境的能力,并使学生初步掌握材料的塑性及质感特征,使学生通过尝试筑构的过程,了解力学结构的基本原理;了解结构与立体造型的关系;了解材料的塑性及使用特点。
2 教学现状分析
立体构成的先导课程是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相对于前两门构成课程来讲,立体构成的课程要求更强调学生在对空间关系较好把握的前提下进行适当的情景创意,这对于学生的空间想象力的要求相对较高。近年来,学生的立体构成作品缺乏灵性,难以挑选出教师满意的作业,我认为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学生基础薄弱,且缺乏主动性: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职艺术专业的生源情况比较特殊,多数学生基础薄弱。由于我国现行高考体制的影响,艺术专业学生初高中阶段多数没有上过多少美术课,对美术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知之甚少,加上招生时没有面试,学生在入学前大都没有经过美术的专门训练,美术基础薄弱,对艺术技能课缺乏根本的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观积极性不是很高,没有自主学习的劲头,没有一点好的学习习惯,连灌输都难以灌进去,更不要说发展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能力了。这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会遇到了一些困难,达不到教学相长的要求。学生不愿意深入的去构思和制作,往往是在图书馆借几本相关的专业图书,找到自己认为合适的案例作品,在设计细节上稍微改动一下就算完成任务。教师在进行作业讲评这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时,感觉大多数作业都似曾相识,导致讲评效果一般。
2)学生对于作业材料的尝试不够大胆:立体构成的作品效果有很大一部分决定于材料的选择,学生对于材料效果的不确定性导致大多数学生不愿意去尝试常见作品以外的材料使用。优秀作品范例评析是艺术类专业课程的一个教学内容,但对于是否给学生看很多构成作品的实物这个问题,任课教师往往也很矛盾,看多了学生觉得该想的都被别人想走了,该用的材料也都被人用了;看少了学生又说思维得不到启发。学生对于一个新作业的兴奋点只维持一段时间,如果在这段时间内还没有较满意的想法或是想法被老师否定后,一部分学生就会产生惰性,往往是拖到最后交作业的时候马马虎虎交上一个,而且手工粗糙,影响作品整体效果。
3)学生缺乏空间想象力:空间想象力培养是一个比较复杂和漫长的过程,广告专业的学生具备也非常需要具备这种能力。现今广告专业的毕业生涉足包装、展示、品牌策划等诸多设计领域,如果不具备空间想象力,会制约个人设计潜能的发挥,也就是设计的后劲力不足。严格说来,立体构成是第一门系统训练学生空间想象力的专业基础课。学生经由素描、色彩、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等课程的学习,已经非常需要在立体构成这门课中进行各种立体作品的设计和制作,以检验前面这一系列平面基础课程的学习效果和应用能力。
设计并制作一个立体构成作品,就是要求学生表达自己的想象和创意,然后寻找合适的材料展示出来。由于手工制作和对材料选择而导致作品效果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需要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不断的调整自己的想法,以完善作品的最终效果,这其实就是立体构成这门课程对于空间想象力的培养方法。但是学生普便在这个过程中表现的不尽如人意,缺乏空间想象力,兴趣、积极性都不高,主要原因是对设计领域和专业知识的关注度不够,简单点说就是见过的相关作品太少,不注意专业素养地积累,脑子里没有东西,用的时候也自然提取不出什么想法和创意,做出来的东西也就平淡无奇,没多少美感可言。
4)学生对于先导课程的知识点掌握的不扎实:对于广告专业的学生来讲,《立体构成》的先导课程从基础课《素描》《色彩》中静物的摆放方式,到《平面构成》中重复、渐变、发射、空间、特异等一系列作业地制作,无不在向学生灌输“点、线、面”的层次关系,训练学生对于设计作品的基本鉴赏力。很多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每一张作业的训练目的,仅仅是抱着完成作业态度进行学习。好一些的学生也不过是通过一两张作业试探出任课教师的审美喜好,后面的作业风格尽量符合老师的口味,后面的课程换了老师,就再次重复先前的做法而已。学生自己不理解学习的知识点,掌握的不扎实,自然影响到《立体构成》这门课程的学习效果。
3 《立体构成》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笔者多年从事《立体构成》的教学,积累了一些经验。本门课程的教学主要由课堂讲授、示范作品欣赏、学生构思设计、教师指导、设计制作、教师讲评等几个教学环节组成,其中课堂教学是学习的基础,而学生构思设计和教师指导是学习的关键。
1)减少理论讲授内容:现今的课堂教学,教师普便使用PPT课件进行授课,每年备课时不断补充,内容越来越丰富,但这使得理论讲授内容越来越多。笔者曾在几届校内组织的期中学生座谈会中听到学生讲“希望专业课的理论讲授内容减少,老师讲得很辛苦,但我们听得又累又不感兴趣……”;“我们觉得构成课程不需要讲多少理论,这门课又不要求我们写论文,为什么讲那么多……”等等诸如此类的话。对于大多数设计类课程来讲,学生其实一开始理解不了老师讲的那些理论知识,他们对于课程内容的理解是通过一张一张具体设计制作的作业来实现的。《立体构成》这门课程也是一样,64学时课程学习,理论讲授4个学时足够了。需要强化和重点掌握的知识点在每次学生的作业讲评中引入,这会让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更深入,也会明白自己的作品好在哪,不好在哪,不但会学会调整自己的设计想法,也慢慢地会对同学的作品修改提出建设性意见,使自己的专业鉴赏力得到提高。
2)抬高学生的专业眼界:抬高学生的专业眼界是能够成功学习一切设计课程的关键。《立体构成》作为学生在大一期间学习课程,是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基础。学习水粉有一句名言“不会画,也要也学会调颜色”,《立体构成》的学习也是一样的道理,学生的起始眼界要高,看就看优秀地作品,学生只有“眼高”才会“手高”。教师给学生看的每个作品都必须精挑细选,不要认为随便拿几个前几届学生的作品给学生看看,只要学生明白作业的要求和形式就可以了。
立体构成作品比较讲究情景、意境设计,这对学生的设计天份当然有要求,但学生这方面的欠缺可以通过多读多看的方法进行一定地弥补。可以要求学生在大一时就要多涉猎与广告设计相关的书籍,如美术、书法、音乐、摄影、文学等方面,加强这些课程以外的知识的学习。现在资讯发达,学生即便不出校门,不进书店,在网上就可以查阅感兴趣的知识内容。高职类的学生自律性不强,可通过定期上交读书笔记的形式以督促学生。经过一段时间,学生会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地积累,以后在设计时至少不会头脑空空了。
3)启发学生进行构思设计:立体构成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思维由二维走向三维是学生进行构思设计的前提条件。通过由二维走向三维,可以让学生了解点是一种具有空间位置的视觉单位,线、面在几何学和造型学上的意义的区别及不同线型和面型引起的不同视觉心理。此外学生还要了解半立体的主要特性表现在凹凸的层次感和光影的效果上,它足以使单调的平面产生各种不同的变化,使学生能逐步深入的理解立体构成的含义及制作特点。
另一方面,立体构成作业的制作需要学生有足够的耐心和细致,学生在构思设计时要综合考虑、了解纸、线、块材料的特征及分类,而且要掌握各种材料的立体加工方法。通过这种制作手段,培养了设计专业的学生细致和深入设计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他们养成力求完美的习惯,具备用不同角度的观赏点体会立体空间的造型关系及鉴赏和评述的能力。
4)充分发挥教师指导的作用:作为一名教师,我深刻理解着“三分教,七分学”这句话。虽说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关键是看他自己是否努力去学,勤奋去钻。但是三分教也是很关键的,这就要看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起到什么样的指导作用,如何激发出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学习主动性。艺术设计专业的特殊性要求学生不仅只是简单掌握技术知识,而且还需要具备较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立体构成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明确自身的学习目标,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大胆提出自己的方案。而教师则在把握学生的设计制作按正常进度开展的前提下,扮演辅助、启发与引导的角色,对学生的设计方案提出建议与意见,反复启发学生得思维,以不断改进作品质量。每周一次带学生到图书馆的阅览室看专业图书,并现场讲评优秀设计,以扩大学生的专业视野,进行更好的设计。
参考文献:
这两年,关注人民生计,关心市民生活的电视民生新闻风行全国"从江苏电视台的《南京零距离》、安徽电视台的《第一时间》到湖南经视的《都市一时间》、北京电视台的《第七日》,从河南电视台的《民生大参考》、杭州电视台的《阿六头说新闻》到吉林电视台的《守望都市》、海南电视台的《直播海南》等,全国各地电视台纷纷推出自己的电视民生新闻栏目。民生新闻的蓬勃发展成为中国电视新闻界少有的热闹景象。因此,本文的写作,试从消费文化的角度出发,来解读这热闹的“电视民生新闻现象”。
一
在现代化社会里,新闻信息也正像食物一样日益成为人们必需的特殊消费品,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基本生活资料”。但对于不同的社会群体,新闻具有不同的意义,服务于不同的目的。
在消费社会中,“随着文化的高雅目标与价值屈从于生产过程与市场逻辑,交换价值开始主宰人们对文化的接受精英文化所奋力追求的境界,让位于受人操纵的大众,而正是这样的大众,参与着具有最低共同点的可替代性的大众商品文化消费。”这就意味着在消费文化结构里,受众掌握了一定的权力。为新闻信息的消费在于受众(消费者)透过消费行为去裁定,而受众为何会产生消费的欲望,从现象上来看,或许是受到信息刺激(如传媒广告宣传和看过该节目受众的口头传播)、因特定类型叙事或是信息满足了受众的、梦想、欲望,然而从本质看,或许是受到了当代文化与社会的渗透或影响,而产生了某种消费意识,引起了消费行为"受众的消费行为主要通过节目观看来完成。费斯克指出,电视节目首先在演播室被生产出来,然后作为商品被卖给经销商;此后,在电视节目被播出时,它又由商品转变为生产者,生产出受众,并把受众作为商品卖给广告商。这二者共同构成了电视的金融经济。但我们不要认为这种消费过程当中的权力完全操纵在新闻制作者或发行商手里,受众其实也负担着莫大的权力,那就是受众的“消费欲望”或“消费趋向”,往往决定了电视新闻在消费结构中的地位与未来。因为在电视的文化经济中,受众则从商品转变为生产者,透过节目制作商的广告宣传及信息本身,形成他们某种符号性的消费意识(如品味、阶层偏好等),再加上受众在生活过程所培养的文化意识,使得受众对新闻产生是否消费的判断,或为自己生产出属于自己社会经验的意义和。而受众个人的消费意识又会受到群体的影响,产生所谓的群体消费意识,这种消费意识会形成群体消费行为,而正是这种群体消费行为,在消费文化的生产与消费之间达成一个共识,也就是“新闻制作者与受众群体之间形成一种双方均可接受的“社会契约”,去鼓励新闻制作者再次复制或大量生产同类型的作品,去影响新的受众群落。”因而受众的消费欲望主宰新闻采集、制作与表达成为常规。
但是新闻制作者为何甘心围绕着消费者的要求来运作新闻呢?这是与其在市场逻辑的影响下追求利润最大化之目的分不开的。对于商业化电视而言,广告是其主要的收入来源。而广告收入的多少又由收视率所决定,收视率“百分比的一位小数点就可能意味着一年内的利润额相差三千万美元”。因此,收视率就成为了衡量栏目价值的唯一尺度。受“大数原则”的支配,媒介也就会宿命般地会走上追求受众数量最大化的道路。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闻制作者,必须考虑文本在任何特定环境中遭遇到什么样的话语以及这种遭遇如何重组文本的意义及其遭遇的话语。也就是要将新闻选择与制作中新闻价值的评判权交给受众,文本的意义根据受众赋予文本不同话语(知识、偏见、抵制等)而分别建构出来。这正如费斯克所言,“我们应当要求我们的电视新闻符合大众口味,并努力使它们融入大众化的社会意识。若想鼓励各种各样的人收看电视新闻,并让他们记住和思考它所提供的事件,电视新闻必须符合大众趣味!相关性和令人满意的生产力的关键标准。”[1]。
什么样的媒介制品才能吸引最大数量的受众呢。那就是能满足受众消费欲望和兴趣的媒介产品。在我国,由于长期以来对“工具”和“喉舌”性质的片面理解,媒体将自以为重要的严肃新闻灌输给受众,固守在僵硬的政治关怀模式之中。这种“我播你看”的媒介本位思想使媒体较少关注受众不断变化的消费心理,忽略了对寻常百姓生活的全方位关照。而受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伴随文化需求的增长也不断增长,并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受众不再仅仅满足于新闻信息的告知,而是更希望新闻能够体现社会对受众个人主体意识的重视,以人性化的报道实现与自己心灵的契合。心理学中的“自己人”效应认为,如果受众感到传播者在许多方面与自己有相似或相同之处,就会在心理上将其定位为“自己人”,从而消费其话语。如果新闻报道能够从普通民众的立场着眼,或者在新闻报道中以普通民众为基点进行报道,就会激起受众的心理感应进而产生消费行为。因而电视民生新闻把新闻价值定位于普通市民百姓的需求上,让新闻本质回归到“广大群众欲知、未知、应知的事实报道”上,“完全褪去说教色彩,从报道内容、角度、方式上都以受众利益、喜好为出发点,分析满足其需求。”通过逗引消费的,达到虚拟的满足;通过提供“生活投诉、家长里短、实用讯息”,营造了一个可以自给自足的、相对封闭的时空――存在落差、相对处于弱势的百姓被夸张成世界的全部,现实生活的落差与缺憾被新闻里“冷暖有人管、疾苦人共知”的虚妄的媒体景象缝合,消费者被关注被承认的心理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补偿与满足。因而电视民生新闻的出现及蓬勃发展也就成为必然。
二
现代经济的核心是以需求为主导的生产模式。以收视率为衡量标准的电视民生新闻为获得最大消费群体,走上了“受众本位之路。从而使其新闻报道呈现出新态势来。
1、传受界限模糊,受众渐趋主体化
为适应需求提高收视率,电视民生新闻制作者积极为受众拓展更为开放的传播空间,变单向传播为受众的双向参与,使受众从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参与者"受众的参与意识和公共意识空前高涨,传统的“传者――受者“模式被打破。受众站在自己立场维护其所代表的群体利益,通过现场热线、手机短信、网站以及市民的记录等多种方式,主动参与到民生新闻节目的制作、讨论和传播过程中。在民生新闻中,记者和解说词退居到次要位置,市民成为主角,其出镜率超过了50%,有的甚至高达80%以上。同期声被大量地运用,生动的画面!鲜活的市井语言使媒体与市民实现了心理的契合。并催生了一批为媒体提供素材、稿件、照片、录像或的业余记者群。如《南京零距离》约七成的新闻线索来自于受众,部分新闻的摄制甚至由受众自己完成,在其开播之初就聘请了百多名市民摄影师,组建一支市民大军,让市民成为特约记者;并且每期节目中都有一个社会热门话题,观众可以短信或热线电话表达看法,并以选择结果决定下一次故事的“续篇”主题。再如湖南经视《都市一时间》曾推出“到你家”活动,首创双向互动讲述都市人们的家庭故事等。这些节目通过对不可预知的日常生活事件的日常化直播,把受众的日常生活变成电视内容,电视就成了生活本身,尽管电视里面的生活经过了选择,这实际也是新闻的真人秀,人人都可以参加,人人都在被观看,人人都在体验别人的生活。同一时间中,人们出入于不同的生活情境中新闻与生活的界限开始模糊,传播者与受众的界限也不再清晰,人们从角色的不断转变中体会到消费的,并逐步主体化。
2、叙事方式主观化、故事化
小说家詹姆斯曾略带夸张地说:“讲述一个故事至少有五百万种方式。”每一种讲述方式都会在受众身上唤起独特的阅读反应和情感效果,因此讲述直接决定着这种效果能否得到表现。在电视民生新闻中,采取了不同于传统新闻报道的叙述方式。
首先是叙事视角主观化。传统的新闻报道多以客观化的第三人称的角度进行叙述"而电视民生新闻却大多采用参与主观型视角。它以记者作为电视自身的代表,由记者带领电视机前的受众来经历事件的发生过程。在这里,记者不再代表全景式的客观世界本身,而是身处其中直接以所体验角色的个人化角度参与!了解和体验现场,去捕捉更细腻!更真实!更深刻的信息;而受众在其带领下,像目击者一样一步步地观察和体验,凭借对现场声音!图象的完整捕捉和传递,去感受强烈的感官冲击。在这样视角中,叙事由宏观转为微观,使自己摆脱传统的叙述角度带来的宏观理论与社会实践相脱节的矛盾与尴尬,通过平等式的与受众的对话形式完成了自身向符号真实而非客观真实立场的回归。
其次民生新闻多采用故事化、骟情化和悬念化的新闻叙述。它的导语常常并非清楚地交待五个的问题,而是如讲故事一样地设置出一种悬念。如杭州电视台的《阿六说新闻》,主持人阿六常以抖包袱、卖关子等手法设置种种悬念,令观众感到新奇。再如江苏卫视的《1860新闻眼》2004年10月23日播的一则《骑马能不能进闹市》的新闻,开头叙述到:一位男子正午时分骑着枣红大马,在闹市区的人行道上信步闲逛。在他身体一侧的铁栏杆外,是滚滚车流。警察拦住他……新颖别致的开篇挑起了观众的好奇心,这是在叙述一位中世纪唐吉诃德式滑稽、悲剧人物,还是……?在离奇的故事情节叙述完后,主持人还设置了一道选择题作为悬念:马究竟能不能上马路让观众参与选择,结果要到一小时的节目结束时才公布。观众就在心怀新奇、期待和激动的悬念中自始至终守候节目。[2]尽管新闻的具体报道形式多样,但大都采用戏剧性结构,有情节、有铺垫、有,来展现新闻的故事性!戏剧性和新奇性从而赢得受众的青睐。3、文本的模式化、复制化
正如法兰克福批判学派所指责的那样,电视作为一种“文化工业”,具有较强的“可复制性”,这种可复制性对民生新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栏目风格的雷同和栏目设置的跟风上。
一是民生新闻栏目风格的模式化。电视频道以栏目为支柱,而栏目节目的生产总是在叙事上不断地复制整块栏目策划时设计的叙事蓝本。越是工业化的流水线生产,其个体电视文本对叙事蓝本的总体复制就越强。当然,这样的复制能鲜明地显现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的标识――即报道均瞄准市民关注的热点、焦点及衣食住行等切身问题,将老百姓作为新闻的主角,让老百姓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叙事蓝本的识别性特征。使其成为一种“约会式节目”(国际总编辑语),便于对其感兴趣的受众能够“如期赴约”。而在其具体的叙事流程上,叙事模式化也更显突出,每一个节目的开头!中间!结局,都是在准确无误地复制栏目的叙事蓝本,从而生产出质量水平相当的标准件来。
二是栏目叙事蓝本的相互复制。中国媒体发展区域化分割明显,每一个台都存在着自己的优势资源,在内部发展欲念涌动,外部领跑媒体不断刺激的情况下,模仿成为媒体跟进改革的主要形式。电视民生新闻在国内发韧于《南京零距离》,该节目的很快走红和成为国内身价最高的电视新闻栏目使得各地电视台纷纷效仿:湖南经视的《都市一时间》、安徽电视台的《第一时间》、南京电视台的《直播南京》、海南电视台的《直播海南》、河南电视台的《民生大参考》、杭州电视台的《阿六头说新闻》、四川电视台的《新闻现场》等都红红火火办了起来;这般繁荣景象又导致制作者们“扩大再生产”,实行台内各频道的民生新闻节目复制以期进一步提高利润点和扩大影响,如成都电视台就有公共频道的《成都全接触》,经济服务频道的《第一现场》,都市生活频道的《直播60分》,新闻综合频道的《绝对贴近》等。从积极方面看,将别人经过市场检验的成熟的叙事模式直接复制过来,既节省脑力又减少节目的商业风险;但从消极方面来看,每一种文化产品的模型不可避免地潜蕴着它的文化无意识和政治无意识"而且国内栏目之间相互克隆导致节目的高度同质化,这不仅对电视节目的丰富性!多样性造成损害,同时也是一种内耗,造成人!财!物和频道资源的浪费,还会带来相互间的恶性竞争,导致新闻内容报道走猎奇、媚俗的路线。
4、新闻语言的能指化[3]
符号学将符号分为能指与所指。电视符号的能指即为图像、声音,所指为音像传达的“义”。在后现代主义文化全球渗透的时代,人们消费的是电视符号的能指而非所指,因此精心制造能指的视听幻觉王国是当下受众的普遍心理需求。随着民生新闻的发展,克隆现象的增多,原创新闻逐步减少,大量没有新闻价值的新闻充斥其中,内容(义)的匮乏导致制作者追求形式的表现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因而在人们对影像文化贪图能指化的胁迫下,电视民生新闻渐趋呈现出语言能指化倾向,即大量制作以奇观、为目的的能指化作品,注重制造视听,消解意义深度。具体表现为:强调节目包装,注重片头的视听冲击,精心制造出后期的特技效果,如在节目的后期制作中加进的音响效果,以及每隔几秒出现的特技、字幕等视频效果;通过颠覆传统新闻主持人观念的手法唤起消费者的心理认同,如主持人形象的变化,《南京零距离》的主持人孟非的光头、歪嘴形象;“另类”语言;怪异动作如主持人的边打快板边评论等;都是在疯狂制造一种能指的诱惑。总之,电视民生新闻语言的能指化倾向是后现代主义文化在电视文化领域中的具体表现,通过能指的精心制造,达到一种制幻效果,让受众在欺骗性的幻觉中得到本能满足。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一味以收视率为衡量标准的电视民生新闻在构筑新的新闻样式的同时,也消解着传统新闻的一些基本立场。以受众为上帝的作法弱化了传播者对社会的话语引导功能;追求新闻节目的短平快效果,使节目内容琐碎,节目形式流俗;而内容的肤浅和包装的矫饰使得民生新闻走上形式化和庸俗化的道路。这不仅破坏了民生新闻的形象,更亵渎了民本思想,必将给社会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同时也断了民生新闻自己的前途"因此电视民生新闻应把握好“俗度”,强化信息服务意识,注重新闻的深度开掘;同时坚持差异化策略,不断创新,以创新去适应受众需求的变化,用创新去战胜对手的“跟进”,努力提高自己的“公信力、美誉度、引导力”。才能在“不进则退”的竞争中不断开拓未来,更新自我,独领。
注释:
目前对民生新闻的讨论很多,有的将其叫公共新闻,有的将其归属于社会新闻,但它们都具有共性,即在内容上主要关注的是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状态与生存空间"因而笔者仍采用较普通的称呼――民生新闻。
参考文献:
一、会计信息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会计信息的作用主要是体现在企业的财务管理和财务分析上面,同时也会受用在生产经营,以及产品开发等工作当中。因此我们可以说,在当前的企业管理中,财务管理工作是基础核心。其中,因为合理地分析会计信息,可以有效地将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给予找出,所以,很多投资者也会通过对会计信息的了解来了解企业。而现阶段,在进行财务分析工作的时候,主要是针对于资金周转和资金使用两点。其中,当企业的需求开始膨胀的时候,管理者可以结合对会计信息的合理分析对资金流动、融资,以及有效利用等给予良好的控制,从而达到以最低成本来获得最大发展空间的目的。通过上述论点不难发现,会计信息在企业管理中占据着极为主要的作用。
其中,财务分析的主要源头为会计信息,而在当前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中,只要利用完善的科技技术,那么在对相关信息进行采集的时候,不论是信息传递、还是记录,都会变得无处不在。所以,在我们对会计信息进行分析理解的时候,首先可以从财务信息着手。其中,财务分析不仅具备着传统的报表形式,也具备着一事一议的形式,因此,在进行财务分析的时候,所选择的方式可以说并不固定。当前,在谈及一事一议这一分析方式的时候,其实主要是指针对某个固定时期的特殊情况的分析,分析这个时间当中,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外界影响所引发的各种问题等。所以,可以说这种分析方式具备多样化,不拘一格。另一点,典型的财务分析其实就是一种考核评分模式,其中的每一项评分都会与财务分析相连接,这便充分说明财务分析对企业评价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同时,在企业进行生产经营,以及营销的时候,合理准确的会计信息可以发挥出很大的作用,比如映射出产品的生产周期。同时,在进行经营的时候,还可以根据信息的记录来进行前期判断,这样可以让工作人员进一步掌握市场的需求。而且,开发人员在对新型产品进行研发的时候,还可以根据会计信息中所涉及的走向进行选比,从而开发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这样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还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信息记录
首先,在对会计信息进行合理的记录时,首先需要记录人员具备一定的从业资格,以及良好的判断能力。其中,比如记录的时候,记录人员可以事先进行判断,分析该采用何种记录方式才可以达到最终效果,并不会对日后的分析工作带来影响。同时,良好的记录可以有效地降低分析工作的时间和工作量,而科学的记录则可以有效提分析的准确性。
其次,在对财务工作进行分析的时候,通常都是呈现出多元化趋势的,这便要求记录工作满足完整性要求。其中,记录者不可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信息删减,因为这种漏记得情况会严重影响日后分析工作的准确性。同时,由于企业的管理模式常常会出现变化,并非是单一固定的,而会计信息的记录量又非常的庞大,这便要求记录者必须认真对待记录工作。
最后,当记录完信息之后,记录者必须反复的核对,这样才可以确保其准确性和精确性。同时,在记录的过程中,记录者还要严格安排流程,确保流程的合理性,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错误的发生。
三、信息传递
1总的来说,传递工作是对信息的第二次核对,具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其中,因为该类信息往往具备着非常庞大的数据量,因此在对其进行传递的时候,也会伴随着一定的信息简单汇总分类,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说这个过程是对信息的第二次核对。同时,当会计在对信息进行核对的时候,必须对每一笔都给予高度的重视,因为一旦一个地方出错,那么将会对整体造成严重的损失,严重时甚至会造成经济的损失。所以,在传递的过程中严谨地核查信息,这是确保信息可靠准确的重要保障。
2传递是及时找出信息中隐含问题的关键,也是及时制定出解决方式的重要依据。其中,在日常信息传递的时候,会计可以及时在查核的过程中发现相应的问题,并采用合理的措施将其改正,而这个过程也是提醒相关工作人员的有效途径。众所周知,大问题都是因为小问题而形成的,所以及时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是避免大问题出现的重要方式之一。同时,这个过程也是提高会计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
3传递工作需要人员具备良好的合作精神给予实现。其中,首先需要会计人员之间相互交流,沟通,熟知彼此的工作方式,互相学习,这个过程中要严格避免闭门造车的情况出现,因为这将会对信息的传递造成影响。同时,在对会计信息进行传递的时候,也不可以完全地依靠科技能力,人为的传递也是极为重要的。众所周知,计算机技术还存在着一定的风险,而通过人为传递,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所以,将科技与人为动力相结合,可以让信息的传递变得更加准确有效。
四、信息保存
在进行保存的时候,因为该类信息的种类较多,而且数量非常庞大,这便使得会计必须对其进行分门别类的管理,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信息的合理性和清晰性。其中,通过合理的保存,企业人员可以有效地对前期工作给予了解,这样,便可以避免工作中的重复问题出现。同时,通过对保存的资料的再次查阅,会计人员还可以及时明确前期工作中的重点环节,这样便于后续工作的衔接,从而确保工作的完整性。(上转第50页)探究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与对策李晓变摘要:健全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在我国已经被列入了法定要求条例之中,并且得到了社会各界企业的重视和参与。对此,企业内部控制的管理和完善,是确保国有资产增值保值的基本手段,对进一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最终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有重要意义。本论文笔者主要就企业内部所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法提出了几点个人看法。
关键词:内部控制;监督职责;审计管理由我国财政部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以及审计部门在08年6月28日所公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从09年7月1日开始正式施行,主要的施行对象为国内的上市公司。这一规范的颁布和实施,意味着我国的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体系的构建已经逐步向国际化标准看齐。内部控制作为现代企业管理机制中不可替代不部分,对企业的治理和完善有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是使得企业生产经营等活动顺利进行的基本保障。特别是在当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构建和完善的情况下,市场竞争环境逐渐激烈化的发展,企业必须在改革施行的冲击下增强自身的竞争实力。通过内部控制等治理方法,使企业的经济效益有所提高。
一、当下企业内部控制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笔者通过了解发现当下我国大部分企业的内部控制都没有达到科学、合理及有效的几项基本标准,主要表现例如:内部控制施行的范围没有深入到位,还是存在一些薄弱点和空白点;相关控制的规章制度实施贯彻不够彻底,管理效果得不到体现;缺乏对企业内部控制的管理及运作风险的预测,使得管理工作上对内部控制有所忽略。其主要表现有:
1.1控制环境设置的不严谨
内部控制实施的基础是建立在控制环境的设置上的,控制环境设置的严谨程度直接关系到内部控制是否能够顺利实施并决定了其实施效果。就当下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坏境而言,在设置上还存在有很多问题。首先,公司的治理结构构建方面不够完善,针对于内部人员和控股股东的失控现象很常见,对于必要的约束控制没有落实到位;其次,相关部门或机构的分配设置不合理,企业的控制制度也不健全;再次,企业领导对内部控制并不重视,不具备内部控制认知和概念。
1.2风险意识的缺乏
我国企业的发展历史中,因为某一时期经济发展扶持政策的颁布,所以有很多企业的发展进程都是依靠国家行政的扶持而发展业务的。直观点说,当企业有新业务、新项目以及新机构需要构建时,国家承担了其开拓发展的全部风险,因此,这些企业并没有对拓展项目进行风险考察和风险估测。而企业进行业务拓展分析时,多数也是参考前期的盈亏状况和财务统计情况,并没有对日后企业运行风险进行充分的评估。同时,进行风险估测的手段和技术还是处于落后阶段,评价中带有太多的主观判断而不是以科学合理的角度来进行评估的,所以在客观程度和真实程度方面,对企业风险评估不够恰当。
现代企业若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竞争意识,会在现代经济飞速发展且竞争激烈的社会中遭到淘汰。WTO的加入,使得我国的经济环境背景更为雄厚,同时也说明了国内企业必须要在风险评估和自我保护机制管理上加以重视,预防出现危机时能够留有余地。因此,企业内部控制规章制度的贯彻实施则是对企业扩展和持续经营的有效保障。
1.3企业内部审计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企业内部审计是对经济监督进行审核监督的主要手段,它在企业内部控制方面起到改善企业经营管理和经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的作用。但是从近几十年来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发展情况来看,大多数企业的内部审计并没有尽到其应有的职能义务,存在有非资源性组建、独立性不完全以及轻服务建设而重监督建设等问题。
二、企业内部管理完善的基本建议
2.1企业控制环境的优化
对于企业内部控制来说,管理活动的进行和规章制度的贯彻落实都要保障其处于适宜的控制环境之中。对构建、增强或是削弱某规定政策、规范及相关影响的各个重要因素被定义为企业内部控制环境。控制环境直接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实施的效果,因此,企业在贯彻目标实现和持续经营的发展过程中对内部控制的实现,必须先要对控制环境做严格的审视和完善。从经营管理的方法、风格和观念到相关部门组织构建再到授权和责任分配制度,都是控制环境所要考虑周到的几个方面。具体落实可从下面几点入手:
2.1.1要求经营者以职业化、市场化为标准
现代企业经营制度要求企业经营者要以职业化、市场化为引导目标,摆脱去过依靠资本拥有者的身份,而以独立自主的经营企业姿态出现于经济市场当中。之所以以职业化、市场化为要求标准,是因为只有通过两者的有机结合才能打造出富有风险评估意识、竞争奋斗观念和责任承担意识的经营企业队伍。为了此目标的达成,聘任接任制度、资格级别制度以及年薪股权制度的制定就变得十分必要,这也是规范经营市场的基础和保证。
2.1.2操作性具备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制定
包含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在内的全体员工都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者和监督者,,出于对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管理的规范,所以,针对员工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问题要格外重视。在对企业内部控制结构建立时,也要结合职员阶层的道德素养和价值观念,从这两个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有利于企业道德建设的完善和经营项目的持续发展。
2.1.3审计的独立构建
大部分的企业构建制度中,都应该由注册会计师来独立执行企业审计业务,并在审计过程中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审计制度进行了解、测试及评估,在发现其内部控制的重大漏失时应该及时向企业管理部门进行告知。也就是说,审计的独立构建对企业内部控制的管理和完善起到了促进作用。
2.2保障风险评估施行的全面性
企业内控系统的有效性,要求企业必须在实现经营目标的发展过程中能够对重大风险有清楚认识,并且才行进的过程中保持对其的持续评估。风险评估的内容不仅包含上述情况中的新项目或业务的开发,更是要对每一项基本业务、子公司以及集团整体的全面持续评测,评测内容有:筹资风险、投资风险、投资对象信用风险以及签订合同内容风险等。只有做好了全面的风险评测,企业的发展才能在知己知彼的过程中勇往前进。
2.3企业内部监督管理的加强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贯彻实施的执行效果何如,就要对内部控制的过程进行适当的监督,这一过程中,主要监督对象为控制制度执行的效果。其中,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控制中对其他控制环节进行审查监督的重要实施手段。
内部审计除了审计职能的履行、(上转第50页)`新疆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及竞争对策分析朱家兵1冯明亮2摘要:随着市场经济化程度的深入,新疆中小企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矛盾和问题。本文主要通过对新疆中小企业现状的分析,提出一些可借鉴的竞争战略,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可实施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新疆;中小企业;现状;对策一、引言
中小企业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促进中小企业又好又快发展,对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以及促进社会进步有重大战略意义。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就提出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新疆全区的15个地州市、85个县(市)中,几乎所有的地方都是以中小企业为经济支柱的,中小企业在推动新疆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十二五”时期应继续加强中小企业对区域经济的推动作用,新疆中小企业应将自身内外部优势与《纲要》精神相结合,与时俱进,突出竞争战略,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中小企业概述
1.1中小企业的规模界定
学术界对中小企业的概念界定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划分。一般来说,广义上是指除国家确认的大型企业之外的所有企业,包括中型企业、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而狭义上的中小企业则不包括微型企业。
现在对中小企业的界定主要有定量和定性两种方法。定量主要是通过数量标准对中小企业进行划分,包括从企业雇员人数、资产额以及销售收入等等。而定性一般从企业质量和地位两方面进行界定,试图从本质上判断其在竞争中是否具有先天的弱势地位。
我国对中小企业的界定前后经过几个阶段的发展。首先是在建国初期,主要按固定资产价值划分企业规模。在1962年,改为按人员标准对企业规模进行划分。然后在1978年,主要按综合生产能力进行划分。到了1988年,主要依据实物产量来反映其生产能力和固定资产原值进行划分。紧接着在1999年再次修改,主要将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作为考察指标。最后在2009年,国家发改委根据企业从业人员、营业收入、资产总额等指标,结合行业特点又制定了新标准,一直延续至今。
1.2中小企业的地位和作用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于新疆来说,中小企业在全疆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更加突出。
1.中小企业是提高就业率的重要载体,促进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
相比于大型企业而言,中小企业的优势之一就是用较少的投资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大的收益。由于其经营方式灵活,因而吸纳劳动力的容量相对较大,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进而有利于社会稳定。
2.中小企业是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财源。
在我国各级政府的财政收入中,中小企业创造的财政收入比例较高。尤其是在我国的县域经济中,中小企业占有很大的比重,尤其对新疆这个比较特殊的地域更为重要。
3.中小企业对活跃市场具有主导作用
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决定了市场提供的产品应该非同质化,多层次化。中小企业利用其机制灵活,富于创新的优势,活跃在竞争十分激烈的领域,同时介入大企业不愿涉及的行业,从而使整个市场活跃起来。
二、新疆中小企业的现状分析
2.1新疆中小企业现状
新疆的中小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在质和量上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以私营的企业为例,用2010年的数据与2009年相比,第一产业的私营企业户数增长了42.50%,第二产业中建筑业增长了85.5%、制造业增长了35.5%、采矿业增长了58.2%、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增长了48.60%,第三产业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房地产业、服务业等同比的增加,信息传输增长了132.4%,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增长了143%。
新疆的中小企业主要分布在批发和零售业。这与全国其他各省的情况基本。其次是制造业、建筑业、住宿餐饮业、交通运输邮政业、采矿业、电力燃气及水行业。从全区来看,在经济发达的北疆地区分布比较集中,而广大的南疆地区中小企业相对较少。在中小企业中,乌鲁木齐市是拥有中小企业最多的地区,这也与乌鲁木齐是省会城市,各种资源比较丰富有关。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公有制的中小企业比例有所下降,非公有制的中小企业有所上升,尤其是私营企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虽然新疆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但是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新疆的中小企业也有自身的优势。
2.2新疆中小企业的优劣势分析
由于新疆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新疆中小企业在成长过程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劣势,分析这些优劣势,有利于企业在激烈的竞争过程中根据自身条件,利用优势,规避劣势,从而获得更大的成功。
2.2.1新疆有着丰蕴的资源优势和人文优势
新疆矿产资源丰富。其矿产种类多,配备程度高,有部分特色矿产,远景潜力很大。农业资源也是新疆的一大优势。新疆具有得天独厚的水土光热资源,日照时间长、积温多、昼夜温差大、无霜期长,年太阳能辐射量仅次于,对农作物生长十分有利。而且由于新疆地域辽阔,境内地势起伏,各地气候差异显著,景观殊异,有许多的奇异景观,旅游资源也相当丰富。新疆的矿产资源和农业资源对新疆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新疆的中小企业要想发展,就必须要依托这些有利资源,通过对各种资源进行深加工和精加工提高竞争力。
新疆人文优势也相当丰富。新疆是以维吾尔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集居地区。区内民族主要信奉伊斯兰教,与中亚五国有很多相似之处。这就形成了新疆得天独厚的人文优势,也是新疆做对外贸易的巨大优势。新疆的中小企业可以在轻工业和食品工业上大做文章,而且轻工业和食品工业也适合中小企业的发展。
2.2.2交通不便和缺乏中高级人才是制约新疆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
交通运输对企业的发展起到很大的制约影响。交通不便,运输成本就会提高,这对中小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是非常不利的。新疆地缘辽阔,其经济主要是绿洲经济。绿洲之间运距长是新疆的一大特点也是一大缺点。同时,缺乏中高级人才也是新疆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一大劣势。企业核心竞争力越来越表现人力的竞争。对新疆的中小企业来说,缺乏中高级的人才是一个客观存在的问题。虽然国家制定政策鼓励人才为西部的建设贡献一份力量,但是大部分人才还是去东部沿海地区发展,这就造成了西部人才稀缺。企业只有引进中高级人才,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目前,新疆中小企业的比例达到99%。其中包括国有企业,股份合作企业以及外商和港澳台投资企业,其中以个体私营企业、集体企业居多。经营范围囊括了各行各业,包括传统的加工工业、批发零售业、社会服务业,以及新兴的高科技产业和旅游业。而且,中小企业为产业转移以及国有企业改革解决了很多就业问题。其在协调社会经济平衡发展、调整地区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社会经济的综合发展来看,积极培育有发展潜质的中小企业群体,不仅符合新疆地区的经济特点,也是新疆发展优势资源转化战略和特色农产品产业必不可少的一支重要力量。
新疆中小企业在“十二五”规划期间,应结合自身优势,发挥资源的利用效率,解决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不足现状,树立长远思想,把企业做大做强。
提升新疆中小型企业发展的战略及对策与建议
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想获得竞争优势,一方面需要利用自身优势条件规避不足之处,其次更重要的是学会运用各种竞争战略提高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新疆中小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的竞争优势,在结合自身资源优势做出战略选择的同时,更要注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这样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地位。
3.1新疆中小企业竞争战略分析
中小企业在竞争发展过程中主要竞争战略包括:低成本战略,这种战略是根据中小企业力量单薄、产品单一的特点而制定的一种竞争战略。多样化战略,新疆中小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应通过技术开发和工艺创新,突出产品个性化,满足不同客户的市场需要。同时跟进市场潮流,积极研发新产品领导市场主流。集中型战略,采用这种战略有助于中小企业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扩大规模从而产生更高的经济效益。
中小企业的竞争优势在于通过结合自身实际制定适合其发展的竞争战略,企业要想长远发展下去,必定要有明确的战略愿景做指导。
3.2提升新疆中小企业竞争的对策与建议
新疆中小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在面临各种复杂处境的情况下应结合当地资源,利用自身优势,规避劣势,综合运用多种竞争战略,同时应结合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对中小企业进行管理。
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策略。新疆中小企业在生产和经营过程中,要逐渐转变为通过产品创新、服务创新以及工艺创新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中小企业在竞争过程中应用技术创新策略,能促进企业竞争能力的极大提高。
以信息化为动力策略。新疆中小企业通过信息化可以实现内外部资源的有效利用,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以企业文化为后盾策略。新疆中小企业在竞争过程中要做到企业和企业文化的互相协调,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使两者同步运行,建设出适应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来,这对企业的长远发展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作者单位:1.新疆财经大学,2.云南大学)
参考文献
[1]黄玲娣、周潇:《对新疆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及问题调查研究》新疆财经,2001(5)
中图分类号:F30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17)06-0047-12
作者简介:戴勇,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副教授、博士 (上海 200241)
一、引 言
随着食品安全问题的日益突出,食品安全治理最近几年来成为了一个研究热点,并且随着公共治理理念的提出,研究重点逐渐由行政监管转向了公共治理,强调高效、垂直、集中统一的行政监管机构,强调食品产业链“从农田到餐桌”监管过程,强调透明性和公众参与的监管主体等理念。公共治理模式成为目前的重要研究方向。目前的研究体现在以下方面:
分散的监管权力配置结构、监管独立性的不足、过于依赖行政方式的监管风格以及孱弱的监管基础设施建设,是制约中国食品安全监管绩效提高的四大结构因素1。因此针对我国食品安全的治理模式的设计和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研究十分必要,宋强提出了大食品安全的综合治理思路,包括强化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综合协调功能,明确食品安全机构的监管责任,提高食品安全监管的运行效率,促进国家食品安全监管公共治理模式的形成,由政府、市场与社会共同构成监管主体2。政府在依法履行监管职能、创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的同时,应注重发挥消费者和社会监督的作用已成为我国食品安全治理的基本方向。
在此基础上,如何设计有效的食品安全治理机制保障社会化监管等问题的研究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由于食品安全事件是市场失灵的结果,因此作为公众利益人的政府,实行食品安全管制是弥补市场机制失灵的有效手段,其中信息的供给是重点。周应恒等指出食品安全问题根本上是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市场扭曲失灵的问题,增加食品安全信息供给是解决食品安全市场失灵问题的重要手段1,由于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机制在考核方式和信息传递等方面存在着激励失灵的问题,因此需要建立制度和信息结合的治理方式2,如政府应加大信息披露的补贴3。
同时食品监管是各利益主体博弈的结果,因此食品安全监管机制的选择是消费者、生产商、政府等利益团体博弈的均衡解,吴元元提出了声誉机制,借助无数消费者的用脚投票将是一种有效的社会执法4。杨光飞认为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微观层面上表现为我国食品行业责任伦理的缺位以及相关监管部门行政伦理的缺失,需要重视经济伦理观念和市场实践的有效结合。5
围绕着治理机制的实现,食品安全治理的公共政策手段包括经济公共政策如强调政策对市场机制的弥补作用、重视分析政策的经济影响以及社会公共政策如强调教育和知识在食品安全保障中的作用、分析社会共同监督食品安全的公众参与机制和方式6。在食品安全治理的行政监管政策研究上,目前的研究大多从企业行为角度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经济激励政策,社会政策的研究则相对关注不足。研究中虽然涉及了消费者、社会组织等在食品安全保障中的重要作用,但是对食品安全保障的社会参与机制等的研究尚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综上所述,由于食品的信任品属性,食品安全问题存在着外部性、信息不对称、公共产品的特点,单独的政府和市场本身无法完全解决当前存在的各种食品安全问题,必须通过社会共治的方式去弥补单一监管机制的缺陷。但目前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的研究还有以下几个方面内容需要进一步探讨:
一是研究对象的局限。对食品安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消费者行为、企业行为的探讨上,对社会组织、政府管理的研究仅仅局限在体制和法规等范围7,没有深入的讨论社会共治主体在食品安全治理机制中的定位和作用。二是食品行业分类众多,既有大型企业为主体的现代化食品加工制造业,又有小企业小作坊式的农副产品加工业,这却是我国食品行业的常态,对这些小企业的食品安全监管研究还很薄弱,这也造成了目前社会共治模式的探讨缺乏针对性。三是大多数研究都是基于发达国家以新技术和微生物风险为食品安全监管模式的参照,没有意识到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事件主要是基于食品供应主体机会主义行为导致。四是对食品安全监管机制方面技术与制度结合的研究很少,缺乏改进监管工作绩效的基本依据和路径研究。因此,对我国食品安全社会共治体制的重塑及相关治理政策的完善研究显得尤为迫切。
二、供应链可持续治理框架下的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模型设计
(一)食品安全共治的关键要素:供应链的视角
大量产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为研究食品安全治理提供了有效的支持,但是对这些事件的解读往往针对的是单一事件,而且解读的角度可以从质量、公关、财务等方面多角度展开,王常伟、顾海英对食品安全事件进行了供应链区分,认为供应链环节、主体等才是区分食品安全事件的有效维度8。基于供应链的视角,我们容易发现食品安全与供应链存在着密切的关系:(1)食品行业是供应链高度分散产业,分散的全球供应链意味着风险控制的难度增加和事件处理的时间增加以及相应的后果严重,因此供应链的成员、层级、决策方式等供应链的内部构成将影响着供应链的风险管理,导致食品行业风险的识别、风险管理、信誉管理等供应链风险管理体系较弱。(2)食品安全与供应链利益相关者关系密切。除了供应链的内部结构之外,食品安全还与消费者、行业组织等其他供应链外部成员密切相关,从食品安全事件的后果和损失中我们发现这些成员构成了事件后果和损失中较大范围难以简单量化的损失,如社会影响、环境破坏等对于安全治理起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这些因素我们可以借用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s)来定义,其范围要比股东、投资人等狭义的利益相关者要宽泛一些,可以更好的反映食品安全的经济、环境和社会责任。其中,大部分食品安全事件都与政府的监管不力有着直接的联系,美国的花生酱事件虽然是由微生物感染引起的,但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监管不力的责任不可推卸,中国的三聚氰胺奶粉则与政府部门管理混乱、导致供应商的道德风险的监管不力密切相关。(3)食品安全事件处理带来供应链持续发展的要求。食品安全的大部分案例从事件发生到治理完成,短的需要赘鲈拢长得往往横跨数年,甚至反复发生,如蒙牛几年内发生了几十次,因此解决食品安全的问题需要建立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在供应链环境下,食品企业的研发、制造和销售都需要整个供应链的配合,供应链的结构、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对食品行业的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认为食品安全治理的关键在于如何适应供应链结构,保证供应链主体作用的持续有效发挥,即供应链可持续治理理念的引入对于食品安全的治理机制完善十分重要。
(二)供应链可持续治理的特点和要求
可持续供应链管理(Sustainabl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SCM)是指通过系统地协调跨组织的核心业务流程,对组织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的三重目标进行战略的、透明的集成和实现,以提高企业和企业所在供应链的长远经济效益。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有效的治理机制是关键。Monks and Minow定义治理机制为用来保证企业能够实现长期可持续价值的决策结构1,考虑到供应链的视角,我们将可持续供应链治理机制定义为焦点企业通过对内部部门、供应链成员企业和利益相关者关系的管理,将供应链的市场参与者和非市场参与者整合在一起以构建企业可持续能力的决策管理与实践过程2。
一个有效的供应链可持续治理机制应包括治理系统设计、政府及公众参与、志愿者组织和信息技术保障的共同作用3,其中包括了市场交易型、社会关系型、政府监管型等多种治理模式。
不同的治理模式我们可以从两个维度来描述其特征,一个是合作还是非合作,另一个是正式还是非正式。关于合作,企业可以运用其市场地位和力量保证可持续战略的推进,或者在非合作的情形下,焦点企业依靠共享、合作的方法去定义治理参数和实施对供应链伙伴的决策影响4,在可持续供应链的研究中,合作和共享的机制成为一个有效的工具5。在可持续治理的框架下,社会化的作用加速了供应链之间的信息交换,成为平衡传统力量的新的合作机制6,这就使得供应链可持续治理机制的合作性特征愈发明显。关于正式和非正式,正式的治理机制的决策需制定遵循清晰的规则和过程1,包括政府机构制定的成文的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化流程、冲突解决机制条例等,正式制度往往与激励和惩罚相联系。非正式制度是在社会交往中长期形成的,对行为产生广泛约束但未成文的行为规则,包括价值观念、伦理道德等。非正式制度主要体现了社会力量对企业决策行为的影响,其对行为选择只具有自律性约束力和道德约束力。
因此在供应链可持续治理的要求下,我们对于食品供应链可持续治理机制的设计希望将供应链利益相关者在治理结构中的作用通过正式/非正式,合作/非合作的治理模式的选择,实现市场、政府、社会等多方影响下的均衡,以体现供应链主体共同作用下的治理模式特点。
(三)供应链可持续治理分析框架的构建
围绕着供应链可持续治理的要求,Li等基于主体-结构-影响因素-治理模式的思路,以快速时尚产业为例建立了可持续治理的框架2。考虑食品安全的治理需要,本文将在其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从治理模式延伸到制度设计和保障手段,建立供应链可持续治理框架下的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模型(如图1所示)。
1.目标:基于可持续供应链的三重底线:经济、社会、环境,我们将食品供应链的治理目标同样设定为这三个方面。
2.主体:根据利益相关者影响的思路,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界定治理主体,我们将直接参与供应链的企业称为内部利益相关者包括供应商、制造商和零售商,将不直接参与食品供应链但对供应链产生影响的机构、组织和个人设定为外部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社会组织、消费者,其中的社会组织指的是与食品供应链相关的第三方机构、NGO组织,例如认证、检验、鉴定等组织。
3.结构:不同供应链结构下供应链内部主体之间的地位和力量的不对称程度对治理产生了不同的影响,Gereffi等归纳了市场型、模块型、关系型、领导型和层级制五种典型的全球价值链治理方式3。在可持续发展的供应链治理中,基于合作性的区分,我们选择市场型、领导型以及关系型三种供应链结构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市场型结构主要反映基于供应链的合作,是一种依托市场的团队式供应链,领导型结构强调供应链核心的作用,关系型结构则是一种弱联系的供应链结构,这三种供应链结构在食品供应链中普遍存在。
4.影响因素:我们依托供应链的结构设定,考察对该结构下的主要影响因素,我们从内部参与主体特征(供应商能力和核心企业的领导性)、交易关系特征(供应链网络和交易复杂性)、外部参与主体的特征(消费者需求特征、政府监管能力和NGO能力)三个方面设立治理影响因素,对不同影响因素作用下的治理机制进行研究。
5.治理模式:基于主体-结构-影响因素的设计,我们可以归纳出适应不同供应链结构、影响因素主导下的供应链治理模式。
6.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制度设计:根据不同的治理模式,我们梳理出主要的治理制度,并从以下几个方面M行制度设计:①责任认定:层层追溯、相互制约的违法企业责任认定和惩罚。②监管激励:依托政府立法监管,鼓励社会组织及消费者参与监督。③市场声誉:利用市场和社会治理形成的声誉体系,形成食品行业的行业自律。④信息共享:根据食品安全监管公共治理中加强透明性和公众参与的要求,构建行业协会、新闻媒体、社会公众等参与的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共享机制。
7.保障手段:在制度设计的基础上,我们考虑技术保障手段来保证治理机制的实现,包括:①建立社会共治信息的云平台,畅通公众参与渠道;②推行可追溯系统标准化建设,利用可追溯系统,建立责任认定,辅导企业实施可追溯系统;③建立食品信用档案,实施均一化的信用评级标准;④教育培训:加强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培育和发展第三方检测等社会中介组织,提升其自身能力和公信力,引导公众积极、理性、合法、有序地参与食品安全社会管理。
三、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模式研究
基于SSCM的食品安全治理分析框架,并参考Bush等关于可持续治理模式的研究1,我们提出如下的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模式(如图2所示)。
(一)治理模式Ⅰ:核心企业 CSR主导型
该模式的供应链呈现出核心企业领导型的供应链特征,供应链围绕着一个领导企业展开,往往是食品的制造商或者零售商,如食品跨国公司主导的供应链模式。这种类型的供应链治理主要受到了核心企业可持续治理能力的影响,核心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的可持续性是该类型食品供应链治理的主要影响因素,呈现出内部治理的特征,该模式治理的主体是供应链核心企业。外部的利益相关者通过对核心企业CSR实施的监督来实现对于食品安全治理的影响。核心企业是连接供应链内外部的桥梁,对政府、消费者及社会团体传递来的治理要求进行转化,通过公司CSR的表述一起传递到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
两类社会共治主体是该治理模式的主要外部影响因素。首先是政府,政府部门通过对核心企业CSR的监督,以及相应的行政干预、法律诉讼实现对企业内部CSR实施的影响,政府可以通过建立食品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俗继逑担来监督和引导企业完善CSR。其次是消费者,消费者对核心企业CSR报告的关注,CSR实施后产品的消费响应对于企业推行CSR具有积极的作用。
该治理模式的主要制度设计可以体现为政府规制为主,市场声誉为辅,政府应充分发挥立法作用,完善食品企业CSR的法制建设,如社会责任标准SA8000,环境标准 ISO14001,对食品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起到强有力的引导、管理和监督作用。将相关的CSR融入食品企业管理规定,引导和推动食品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建立合理的食品企业社会责任评估体系和相应的信用档案,客观公正地评估食品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状况,并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定期评估、管理和监控。
(二)治理模式Ⅱ:供应链交易主导型
与模式Ⅰ不同,治理模式Ⅱ的供应链呈现出规范的供应链结构特点,供应商、制造商以及零售商在外包的基础上形成了合理稳定的分工,供应链之间的合作规范有序,如工业化流水线下的食品加工业,由于长期稳定的供应链的交易关系,使得企业之间形成了可以依赖的信任合作基础,因此链内的合作治理是该治理模式的主要特点。在这种模式下,供应链的交易机制、成本成为影响治理模式的主要因素,一方面传统的交易成本理论可以发挥作用,通过市场价格等交易要素的传导可以实现治理信息的链内企业的传递,另外一个方面,稳定的供应链伦理的形成将会为该类食品供应链可持续发展构造良好的氛围,这是一种依托市场规范、供应链内部交易关系的治理模式,与此相适应,外部的社会共治主体中社会组织和消费者主要起到对于交易合作关系的监督作用,通过监督形成有效的供应链内部治理机制。
社会组织如媒体,可以通过对可持续发展合作成功的典型供应链企业进行宣扬,营造良好的供应链伦理道德氛围,消费者作为供应链的客户端可以通过用脚投票的方式,倒逼供应链的可持续治理。
在该模式下,供应链可追溯系统将成为非常重要的保障手段,对于食品安全的责任认定和交易成本的激励惩罚将起到关键的作用,由于供应链企业间成熟规范的合作关系,对于可追溯的实施难度也会下降。
(三)治理模式Ⅲ:利益相关者主导型
该模式食品供应链治理的难度在于大量的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在中小型企业为主体的食品供应链中,如农副产品加工,该供应链结构既不存在具有领导地位的核心企业,又不存在规范有序的供应链合作层级,而是体现出一种网络状的供应链结构,企业和企业之间的关系不是十分紧密,是一种松散型的结构,因此内部的交易因素不足以发挥治理的作用,不仅是核心企业层面的CSR,也不仅是供应链内层面的协调合作,而是一种更广泛层级的供应链内外的相互作用,外部关系主体是该类供应链的治理的重要影响因素,外部利益相关者的介入并贯穿供应链始终是该类供应链治理的关键要义,这是一种充分发挥政府、市场、社会公众力量的多元化的平台型治理结构。
在该治理模式中,外部利益相关者不仅仅是简单的监督作用,而是主导了整个的供应链治理,作用如下:
1.政府:政府可以依托诚信系统,建立法律框架体系,建立标准化的可追溯流程是部门监管的重要方法也是降低交易成本的关键,食药监、质检、贸易等政府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可追溯流程的标准化建设降低安全交易风险。另外政府可以通过对公共信息平台建设的引导和扶持,鼓励第三方机构为企业可追溯系统的实施提供基础性的平台架构。
2.社会组织:第三方组织如检验检测、咨询、教育培训等社会组织在该治理机制中将发挥重要的作用,例如独立的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是监管资源的有效补充,GFSI(全球食品安全倡议) 就是一个全球食品贸易的认证机构,美国FDA在2010年对进口食品安全监管上专门引入了第三方审核机制。在欧洲,DNV、SGS、英国食品标准局的食品欺诈检测机构FFAU(The Food Fraud Advisory Unit)等处于政府和企业之间的第三方机构和非官方组织,拥有丰富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和强大的食品安全标准检查能力,在食品安全的治理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许多第三方主导的认证成为全球食品安全的重要标准,如Global GAP就是适用于全球范围农产品认证的自愿性私人标准。
同时社会媒体在食品安全中的作用同样重要,一方面媒体的报道对于食品安全的信息披露、监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其中新媒体例如微信对食品安全的治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另外一方面媒体为迎合公众需要产生的畸形的报道也是需要规范和引导的。
3.消费者:消费者的参与也是社会公众的重要组成部分,消费者的态度、觉醒、消费者的评价排名以及消费者协会等相关机构对于食品安全执法、源头发现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消费者通过与制造商的合作联盟,建立生产者―消费者联合型社会组织,直接参与到生产决策中,西方社区支持农业组织(Community Support Agriculture,CSA) 就属于这一类型的社会组织,截至 2007 年美国的 CSA 型组织便达到12549个。近年来,我国都市中蓬勃兴起的“租地种菜”联盟也是生产者―消费者联合的新尝试1。
利益相关者主导型治理模式的制度设计丰富和多样化,政府的立法监督、信息披露―传播―反馈整合基础上的信息共享、根据可追溯系统的责任认定机制、市场声誉机制都是有效的制度组合,可以充分发挥利益相关者对于食品安全治理的主导作用。
该治理模式主要依托信息共享平台和可追溯系统来实施保障。首先是依托可追溯系统,建立基于RFID/条形码的可追溯技术和包含item级/ batch 级以及case级的可追溯层级系统,利用可追溯系统实施one up one down 的食品可追溯。其次是依托信息共享平台,首先构建信息生产的编码系统,实现有效追溯信息的记录与分级,第三利用编码系统,基于条码标签/RFID建立信息披露准则、传播途径,最后考虑大数据技术下的消费的信息反馈与评价。从信息共享、技术集成等方面构建这样一个信息共享平台,通过关键控制点的方法实现对信息各阶段的监督控制。另外,教育培训也是该治理模式的重点,通过教育培训激发消费者意识和社会媒体组织的规范性运营。
(四)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模式的比较
我们将上述的治理模式进行比较(表1),发现三种社会共治模式,具有不同的特征:
首先,核心企业主导型,是一种链内核心企业(in chain)为权威力量的治理模式,其对供应链相关成员的合作型要求有所降低,对其的治理是政府立法监管为主,社会监督为辅的正式的治理机制。
其次,供应链交易主导型是一种依托供应链交易规则沿着供应链结构层级传递(of chain)的治理模式,供应链的正式合作关系是该治理机制的基础,政府通过交易规则的监督,社会力量通过供应链伦理,用脚投票等方式影响到了供应链内部治理的伙伴选择、流程、绩效。
第三,利益相关者主导型则是一种链外治理力量渗透到链内的模式(through chain),该治理模式强调社会力量对供应链从投入到产出的全程的贯穿式介入,利益相关者成为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非正式的社会道德,是利益相关者共同合作的结果。
四、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模式的案例研究
根据上述的食品安全共治模式,我们将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进行验证。在食品安全的研究中,零售端的食品安全尤为突出,因此我们以零售链为例(retailer chain)进行研究。我们考察三种常见的零售链:
(一)自有食品链
该供应链主要依靠零售企业为核心,如连锁店的大型零售商,他们往往在销售品牌食品的同时,也会生产销售自有食品(Private-label),根据统计,自有食品的销售往往呈现出逐步增长的趋势, 在欧洲部分地区,市场份额占到20%左右。这里我们以英国的Tesco为案例来分析该类企业是如何依托CSR管控自有食品安全的。
Tesco的企业社会责任主要包括:①经济责任,向消费者提供价格合理的商品或者服务;②环境责任,关注环境保护,避免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等;③伦理责任,确保食品质量,确保消费者身体健康,及时召回缺陷产品;对员工提供安全保障和相应培训;其中转基因食品、杀虫剂使用和重金属超标以及有机食品的关注是CSR中关于食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依托Tesco的社会责任体系,Tesco开发了3800自有品牌产品。Tesco公司对于所有的自有品牌产品,严格甄选合作伙伴,由经验丰富的技术经理专门负责管理与指导,对供应商的生产、加工制订了一系列的社会责任标准和行为准则。产品上市后通过专业审核人员的供应商监督、技术经理对工厂的无预警随机拜访等等,帮助供应商提高其生产质量或其他技术能力,使供应商成长为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同时,Tesco委托国际知名的独立检测机构及政府检测机构对产品定期进行监督检测,确认产品符合BRC(British Retail Consortium)及Tesco内部的要求如TNC(Tesco Nature Choice)、TFMS(Tesco Food Manufacturing Standard),对供应商的企业社会责任进行监督。同时,供应商需按要求在生产质量管理系统中建立产品追溯体系,以确保制造商的原辅料的来源及实际生产过程可追溯。其中,英国政府通过对BRC标准的支持,要求Tesco定期公布社会责任报告,促使Tesco通过强化CSR的实施来保障食品,消费者通过对CSR的关注,影响到了企业食品安全的治理。
从上述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出,Tesco自有食品链的监管中主要依托了Tesco的CSR,将其标准流程作为供应链食品安全管控指南。
(二)品牌食品链
该供应链指的是依托供应链关系,零售商负责销售制造商的品牌食品。考虑到研究主要是以零售端为对象,因此我们选择零售端和制造商(供应商)的合作型案例。其中合作社作为新鲜农产品供应链中一个有效的组织形式被广泛的使用,我们以荷兰草莓生产合作社的案例来分析,在该案例中草莓供应商(农户)和零售商建立了纵向一体化的股权结构安排,研究表明依托供应链层级的合作社模式比单纯依靠市场治理的合作社模式取得更好的食品安全绩效1。
荷兰的某草莓供应商建立的合作社有354名成员,以自有品牌的方式销售产品,年销售额为3亿欧元,其中75%的销售是通过直接与零售商签订合同完成的,零售商通过股权投资的方式参与了合作社的治理。合作社负责生产基地建设、技术和信息提供、农产品检验。在合作社内部,投票权按照一定的产量比例进行分配,该合作社投资建立了自己的物流公司,提供包装、配送服务,每年都有针对新规则、新设备、新产品的成员培训,建立了食品安全的保险制度。该合作社成员的治理程度较高,通过社员大会与信息披露制度,供应链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通畅,合作社与成员之间形成了监管机制、检验检测机制、信息共享机制、产品追溯机制等,是保障合作社质量安全控制的关键所在。
合作社与零售商的对接是以草莓为媒介,以合作社、零售商为实施主体,基于供应链实现。合作社通过合同向零售商供货,能够获得稳定的收益和持续发展的空间。零售商直接从产地采购,能够稳定货源,降低采购成本,保证产品的质量和安全,这种稳定的供应链结构通过零售商的股权投资得到了进一步强化。
该治理机制主要通过合作社的制度安排,通过纵向一体化的股权结构有效降低供应链内部交易成本,依托供应链内部层级的交易型治理机制能够很好的保证食品质量和安全。其中外部的治理力量主要通过对内部交易治理机制的监督和强化来实现有效的食品安全防范,社会组织等利益相关者主要通过GlobalGAP认证来实现监督,消费者则通过对产品的购买来表达意愿,案例研究结果表明,合作社食品安全控制主要依赖于供应链内部结构的治理,食品安全机构的支持力度高,治理机制比较正式化。
(三)松散市场链
在零售链中,还有一类属于依托批发市场、交易市场的一种供应链,在该类供应链中没有严格的层级体系,供应链伙伴关系不紧密,属于一种松散的市场的食品链,这种供应链由于缺乏来自供应链内部治理力量的约束,主要靠社会共治完成即利益相关者主导,我们以水产品中的小规模渔业为例,来探讨该类供应链的治理。
小规模渔业是全球重要的海产品提供方,占据了全球渔产量的50%,由于小规模渔业的规模小,尽管小规模渔业中有零售商的直接采购,但依托交易市场如水产批发市场进行交易是其零售链的重要组成部分,销售几乎全部是在现货市场完成的。与小规模渔业的可持续发展的环保问题一直是小规模渔业的重点,但同时食品安全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最近这些年多尺度的治理模式(Multi Scale Governance)逐步成为主要的模式,如墨西哥加利福尼亚湾的渔业1案例的研究,从中可以发现多尺度的治理方式下政府、利益相关者、消费者都可以参与到其中。其中墨西哥加利福尼亚湾的治理模式如下:
首先,隶属于农业部的全国渔业和水产业委员会(CONAPESCA)整体负责渔业的食品安全问题,旗下的国家渔业研究中心(INAPESCA)负责科学和技术的部分,议会通过一系列的法律制度来保证利益相关者能够参与政府决策、提供食品安全建议给政府部门。其次,利益相关者通过NGO等社会组织的安排参与到渔业计划、生产、物流配送、市场交易等供应链环节的决策与监督。第三,在市场交易方面,主要通过产品的质量检测来防范食品安全。第四,消费者可以通过追溯系统查询产品信息来源。
这种多规模的治理模式在层级上可以分为基层和上层。在基层通过渔民合作社建立自治机制,并在渔民合作社的基础上逐步汇总,形成地区性的渔业联合会,然后再汇总到全国层面的渔业联合会,其中最大的一个,包括32个地区组织,2685个合作社。多参与主体互相联系、合作管理是多尺度治理模式的主要特点。
我们注意到,在墨西哥加利福尼亚湾的渔业治理模式中,NGO发挥了重要的作用,AGS(Alto Golfo Sustentabl)就是一个多利益相关者的NGO,其成员包括工业和手工渔业部门、虾营销公司的代表,以及国家和国际非政府组织的代表,致力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和食品的安全,帮助政府推行了梭子蟹渔业管理计划。主要作用包括:①NGO深入参与到渔业供应链从投入到产出的全程(例如生产计划、物流)的整个环节,为企业提供决策建议。②NGO不仅帮助小规模渔业建立了从底层的合作社到上层联合会的联系,更重要的是帮助这些合作社获得了参与当地渔业规划的决策权力。③NGO帮助建立了水产品信息共享的网络平台,实现供应链的信息共享,如统一的市场信息平台,建立供应链成员间正式和非正式的信息沟通渠道,值得注意的是,NGO等利益相关者建立了社会学习机制,通过学习教育、贯彻食品安全的要求。通过设置基金,鼓励食品安全的研究。④食品安全标准的建立,NGO大力推行MSC(The Marine Stewardship Council)标准,帮助建立海产品可追溯性产销监管链体系,例如建立了下加利福尼亚龙虾的MSC认证。
墨西哥加利福尼湾的渔业治理模式可以看成是一种基于NGO的利益相关者主导的治理模式,这种模式充分发挥了社会组织的治理作用,在政府制度、渔业市场和第三方标准之间建立了良好的沟通桥梁。
三种不同零售链的案例丰富了前述的治理模式理论模型,对其总结如表2所示。
五、结论与建议
论文通过对食品供应链可持续治理的研究来解决社会共治的制度安排和治理机制问题,基于主体-结构-影响因素-治理模式的供应链可持续治理框架,设计了核心企业CSR主导型、供应链交易主导型以及利益相关者主导型的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模式。
从基于供应链可持续治理的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模式的分析中我们发现,在不同的供应链结构下,社会共治主体发挥不同的作用,三种治理模式从法律监管、交易流程完善和信息平台提供三个方面提出了治理的目标和方向,政府作为其中的重要一环,在规范和激励社会共治力量参与食品安全治理的过程中发挥基础性的引导作用,因此我们认为政府的作用应该着眼于以下方面:
(一)完善的立法体系:为监督执行提供法律基础,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
因此我们应该以食品安全法、消费者保护法等基本法的构建和完善为依托,建立法律框架体系,在基本法的基础上,一方面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如第三方组织介入的可执行条例。另外一方面,完善信息披露系统,强化对核心企业CSR的监督要求,建立社会信用档案,完善监督机制,积极鼓励和倡导社会媒体包括新媒体通过大数据、即时通信技术等新型技术加强监督,关注舆情监控,推动食品企业的社会责任及可追溯系统的建设。
(二)标准制定与流程完善:实现政府制定标准,依托社会组织实施
在内部交易为治理主体的供应链中,政府应通过流程的规范来引导交易中的食品安全。全球可追溯的标准和流程的主要制定者GS1就是一个非政府的第三方组织,当然我们国家目前不具备这样的社会组织,发挥不了完全的标准及流程功能,但是我们可以两步走,一方面,政府通过食品可追溯标准的制定和导入的行政治理方式影响食品供应链决策,另外一个方面,利用社会中间组织的监督职能,建立完善的召回及追溯实施流程规范,政府应通过社会服务购买、税收减免、转移支付等方式,大力培育召回检测、信息、可追溯实施辅导等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鼓励担任可追溯流程的实施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