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6 17:44:2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学生安全管理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二、小学安全管理“圈养”现象的思考与对策
(一)改变管理理念,以人为本
对于当前小学生的安全管理问题,校方在管理中,对相关规章制度的过分依赖、对科学技术的非理性崇拜等表明,小学生的安全管理实践中,狂热追求绝对安全,在管理中一定程度上失去了人性化,曲解了“以人为本”的真正含义,当安全被人们所崇尚,当冒险性活动在本质上被遭到质疑时“,圈养”就已经成为了安全管理价值观的必然产物[2]。因此,要想改变安全管理中的“圈养”现象,首先就需要从改变管理者的管理观念开始。安全管理者,要端正管理理念,不要完全依赖管理规则,应该适当地让学生对自己角色进行定位,要遵循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理念,不能把一味的禁锢与束缚当成管理的主要手段,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在控制好安全事故的同时,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构建出一个充满人文色彩的安全管理圈。
(二)强化“人防”,加强安全管理
学校在安全管理过程中,要强化“人防”管理。推行“一岗双责”的加强细节管理,工作制度,要明确安全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学校要严格实行进人登记和值班制度,并可以在课间设立两级安全岗:一是在楼道拐角处设置教师安全岗,制止学生不安全行为;二是培养小小文明劝导员,在操场上巡视并及时劝导不文明的行为。另外,教务处要对教学秩序、课间和课外活动秩序、教学设施安全情况等进行严格检查,要保证有检查、有记录、有签字,真正落实督促整改情况。
(三)提高安全意识与能力,培养良好习惯
在学校的安全管理工作中,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是重要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合理引入安全事故的案例,例如,2013年,重庆彭水县的一所小学就发生了一场学生踩踏事故,导致数十人受伤;2013年,重庆合川区某小学学生为了救落水好友,不幸身亡;2014年重庆某校,两名小学生由于发生口角而引起的打架致伤事件等等。通过这些安全事故案例,来增强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同时,要多开展一些安全实践活动从生活学习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安全习惯。比如,火灾是一种常见的安全性事故,在火灾中学生的受伤率较高。因此,教师就可以播放火灾预防措施的相关资料视频,也可以开展一些学生火灾的逃生训练,并对相关逃生知识进行安全教育讲解,降低火灾发生时对学生造成的伤害。另外,要坚持排队放学,规范楼道管理,过马路走斑马线,加强学生午餐管理,确保学校饮食安全,养成师生的安全习惯。
(四)建立全面的安全保障体系,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科学技术的进步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市场经济的完善也使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激烈的社会竞争使学生承受较大的心理负担,心理方面的问题不断加深积累,如果得不到正确的疏导,就会产生不良的负面情绪,严重影响身心的健康发展甚至出现各种心理疾病。这就需要高校不断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保障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因为食品问题而失去生命的社会事件频繁发生,因此全球范围内都已加强了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高校的食品安全不仅影响院校的声誉,也会对学生的身体健康产生重大的影响。高校要根据国家有关高校食品安全的规定,将食品安全责任落实到个人,对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严格追究责任人的刑事责任。
(三)消防安全
高校是防火的重点单位,由于学校人员密集,一旦发生火灾,就会使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方面遭受巨大的损失。高校宿舍中会经常用到各种电器设备,各种大功率的电器合并使用就很容易出现电路短路的情况,导致火灾的发生。有些学生习惯在宿舍吸烟并随意乱扔烟头,给消防安全带来诸多隐患。学生的消防意识往往比较淡薄,这就需要高校加大消防安全知识的普及力度,提高学生的消防安全意识。
二、加强高校学生安全教育管理的策略分析
(一)完善安全教育管理体制
高校需要明确安全教育各管理部门的职能与责任义务,将安全责任落实到具体的岗位或个人,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工作考核,督促高校的每一位教职员工都能承担起安全管理的责任。除此之外,还要建立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与事故管理机构,当安全事故发生时能够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充分调动人力资源,将事故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二)增加安全教育经费
安全教育经费的不足阻碍了安全教育管理工作的顺利展开,为了全面开展安全教育工作,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就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增加高校安全教育的经费支出,保证高校的安全教育管理工作能够顺利有效的进行。
(三)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为了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高校需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安全教育,从各个角度提高学生的安全事故防范意识与法律意识,使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到安全事故隐患,当自身财产安全遭受侵害时,能够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只有学生自身的安全意识提高了,才能真正在从源头上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四)开展丰富多彩的安全教育活动高校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要开展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系统的讲授安全知识,利用多种宣传媒介和教育手段进行安全宣传。除此之外,高校还可以通过开展安全知识讲座、消防安全演练、主题参观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来使安全防范意识深入到每位学生的思想当中。
高校图书馆是高校学科建设的基础。学科馆员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背景,同时又经过专业的图书情报培训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在学科领域发挥特殊的优势。学科馆员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个性化服务。高校图书馆是信息中心,为高校的学科化建设提供信息保障,学科化建设推动了高校的发展。
一、学科馆员的素质
学科馆员的素质在学科化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求学科馆员的专业对口、业务强、职业道德良好。人的才智、能力、道德修养都是素质的表现方式。全面提高学科馆员的综合素质,才能加快高校学科化建设的步伐。只有高素质的学科团队,才能培养出高水平、高层次的人才。
1.专业对口
学科馆员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高校图书馆是高校的教学单位与科研机构的主要信息基地。学科馆员是图书馆与院系之间的纽带。高校图书馆为高校的教学、科研做出了卓越贡献。学科馆员和专业对口的院系建立联系,为用户提供专业性、深层次的信息服务。学科馆员直接和院系的老师或学生进行需求交流,使用户有效利用现有的馆藏资源。馆藏资源的建设是高校图书馆发展的动力。用户对于网上信息的查询方式和途径不熟悉, 他们无法在网上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学科馆员可以为用户提供大量有价值的信息,为用户带来便捷,满足各学科领域对信息的需求。
2.具有较高的业务能力
学科馆员的业务能力直接影响高校图书馆服务的质和量。学科馆员应具有扎实的图书馆学、情报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和检索技能,较强的计算机与网络使用能力以及较高的外语水平。高校图书馆作为传播知识、信息的场所,其作用的发挥程度主要依赖于高校图书馆情报工作的水平。图书情报工作包括传统的与现代的服务工作、用户教育、文献信息检索、科技查新、现代图书情报技术、图书情报工作法律法规等。高校图书馆定期对馆员进行培训,提高馆员的图书情报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完善知识体系。学科馆员对收集来的信息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加工。生产出来的信息传递给用户,提升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能力。
3.爱岗敬业
学科馆员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的精神, 还要有协调能力和团队精神和良好的用户服务意识。本着一切为读者服务的原则,为用户需求考虑,提供服务。认真对待自己的岗位,对自己的岗位职责负责到底。遵守职业道德,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不断钻研学习。干一行,爱一行。热爱图书馆事业,责任感强,做一名有思想修养、有理论基础、有学科知识、有实践经验的图书馆馆员,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馆员和用户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加强交流;坚持原则,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要协商解决,共同营造一个有利于工作的环境。
4.对学科馆员实行考核制
实行考核制度改善学科馆员服务。考核的结果主要用于工作反馈、报酬管理和工作改进。考核的目的是改善学科馆员的工作表现,提高服务的满意程度和学科馆员的成就感。考核的原则:公平、公开、公正、客观。考核的内容包括本年度完成的工作情况、工作态度、服务的满意度、科研成果等。鼓励那些取得成绩的馆员,最大限度发挥主观能动性。合理、科学的工资报酬福利体系关系到学科馆员的稳定性,充分调动学科馆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个性化服务
读者需要个性化、专业化、层次化的服务。传统的服务模式比较单一。为适应读者需要,我们要对传统的服务模式进行改革。在各个学科之间建立学科联系人,学科联系人主动和用户沟通,了解用户的需求。
1.根据目标用户要求分层次服务
高校图书馆服务对象有教师、研究生、本专科生。学科馆员为他们提供日常咨询与科研课题检索及查新服务,还要对学生的论文进行指导。不同的用户,服务的范围不同。用户需要的资源包括所研究领域的基础知识,热门问题,知识的前沿,专题报告,专业论坛,专题讲座等。学科馆员要深入一线进行工作,对学科的发展方向明确,特色鲜明。
2.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
个性化服务是一种具有针对性的服务模式。在知识环境下,学科化的发展突飞猛进,用户的需求不断丰富。获得资源的内容是新颖的,形式是多样的。和对口院系重点学科建立联系,开展科技查新、代查代检工作,开展定题和跟踪等个性化学科服务。个性化信息服务打破了传统的服务模式,能够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主动开展以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为目的的全面服务。个性化服务以人为本,达到用户满意。通过提供信息与沟通,实现一对一的个性化服务,具有针对性,学科馆员和用户可以建立长期良好的联系。采用培训或者交流的形式,帮助用户掌握各种资源的检索方法和技巧,帮助他们提高资源获取的准确性。听取对口院系对图书馆资源建设和服务的意见与建议,改善图书馆服务。馆藏建设是图书馆工作的重点。作为学科馆员应熟知馆藏资源,对资源的利用率进行统计,把利用率很低的馆藏资源要进行剔旧,还要把利用率较高的馆藏资源介绍给用户。在宣传和推广馆藏资源过程中,快速建立学科信息通道提高科研人员的工作效率。针对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进行服务,加大服务力度和增加服务内容。
3.提供深层次信息服务
通过电话、电子邮件、咨询、上门服务等方式为用户服务。对某一课题进行深层次的服务。追踪课题的研究进展,为课题的研究提供信息支持。学科馆员不仅在工作思路上创新,还要在工作方法上多样化。不断深化服务内容、服务方式和手段,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做好流通阅览、电子阅览、参考咨询、科技查新、素质教育、读者培训、技术服务、网络化服务、馆际互借等读者服务工作。要建立藏、借、阅、管理、检索、学习、科研为一体的服务体系。提高服务灵活性,加快图书馆的发展。
三、资源建设
用户的需求是资源建设的重点。图书馆馆藏资源服务于教学与科研,特别是对重点学科的服务。在学科建设体系中,以学科为基本组织框架;结合各专业建设,加强重点学科的建设。重点学科直接反映这个学校在全国高校的学术地位、科研水平及培养学生的质量。学科方向推动学科发展、科技进步,促进我国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不仅对馆藏资源加以利用,还要通过多种途径使用文献资源,实现真正的资源共享。
1.资源共建、共享
积极参加资源保障体系建设,实现资源共建、共享。文献资源建设要有一定的科学性、前瞻性。资源建设必须以学科建设为中心,实用的资源结合现代化信息技术,对文献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和整合。在网络环境下,文献资源建设必须配合学校教学、科研,建立学科为特色的文献资源体系实行资源共享,形成开放式的文献信息服务体系。馆际互借/文献传递解决教学、科研的需求,同时也加强了馆与馆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是资源共享的基本服务。为了鼓励用户采用多途径的获取文献,高校提供补贴。使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加快了文献的传递过程。学科馆员在图书馆网页上建立读者论坛,对资源建设进行交流,优化图书馆的资源建设。学科馆员要把论坛办好,还要办出人气。及时管理论坛,营造一个愉悦的学术氛围。学科馆员根据学科建设的需求可以建立专业学科导航系统。学科导航是利用网络有效的资源,进行收集、分类。学科导航完善了检索功能,以方便读者检索、获得网络资源。学科导航节省了用户检索时间,提高了用户的工作效率。
2.资源的管理
资源管理是一项系统服务,由图书馆各个部门协作完成。资源管理量化到各个馆员的工作中。系统建设为文献资源建设提供了条件。加大文献资源的使用,为教学科研提供信息保障。图书馆不仅提供资源,而且还是提供获取资源和服务的场所。图书馆可以通过软件和自主研发的产品等管理资源。建立学科数据库,如针对专业,把本校研究生、本科生的学位论文进行管理。把论文上传到自建的数据库中,使更多的用户可以查看和借鉴。
3.合理使用资源
合理有效使用资源,防止恶意下载。提高网络安全管理水平,加强网络法制建设和网络伦理建设。正确合理使用资源会对用户产生积极的影响,对信息资源使用不当或过度会给用户带来负面的影响。培养用户的信息意识,学会辨别有用信息和有害信息,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建立良好的信息素养,做有信息道德的用户。
四、总结
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使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发生了质的改变。学科馆员是图书馆发展的必然结果。图书馆为教学与科研提供舞台,学科馆员承载着高校学科化建设任务。高素质的馆员队伍,为高校的学科化建设保驾护航。学科化建设是高校工作的首要任务。做好学科建设是高校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的关键,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学科与学科互相交叉、互相渗透。推动学科化建设的创新,发展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完善高校学科整体布局,构建学科特色。高校发展以特色学科为主,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发展为辅,进行全方位的发展。图书馆作为信息中心,肩负着高校学科发展的使命。学科化建设发展水平决定了高校在社会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1]黄承红.高校学科馆员的激励制度分析.图书馆学研究,2012(15):91~93
前 言
使施工现场保持良好的施工环境和施工秩序,是施工企业的重要内容,尤其是目前建筑市场竞争越发残酷,企业围着市场转,眼睛盯着市场干的格局已基本形成。施工企业的施工现场是人流、物流、信息流汇集地,也是建筑产品最终形成的场所,抓好施工现场管理显得越来越重要了。因此对加强建筑工程土建施工现场管理进行思考对于促进建筑企业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意义
(1)建筑工程施工必须具备一定的设备条件和人员技术基础,这就要求必须通过适当的现场管理来对施工人员和设备进行调度指挥,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技术力量的功效,提高施工质量,确保施工安全。
(2)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交叉作业,且各部位的施工和各阶段施工的工艺、技术指标都各不相同,综上可以看出,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受到多因素的影响,要想保证施工进度、施工质量、施工安全以及工程效益,就必须对其进行施工管理,从而在确保施工质量的前提下,提高施工安全系数,降低施工成本。
2 建筑工程土建施工现场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管理人员的问题
近年来由于建筑市场空前膨胀,各级别施工单位的增多,总承包单位项目管理人员也不全尽如人意,如现场质量管理管理人员需要多年的现场施工经验,但往往有的单位,质量管理人员过于年轻化。又如安全管理,现场的安全管理必须要有力度,此岗位经常要面对一线工人,如果唯唯诺诺、优柔寡断就难以管理现场状况。另外,总承包管理中,有很多新毕业的大学生和刚如行的新人,有时是赶鸭子上架,来了就要担当现场管理角色,虽然工作激情饱满,也踏实肯干,但他们岗位经验不足,很难做到有效管理。
管理人员沟通不及时。总包管理过程中项目部部门多,人员多时常存在信息沟通不及时的情况,这就给项目管理造成了办事效率底、执行力弱的现象。信息沟通不及时,与监理、业主、分包的沟通都会很被动,不利于工作的有效开展。
管理人员责任心不强。现场一线管理人员,存在责任心不强,做事情推三阻止四现象,岗位职责之内的事情该弄明白,弄清楚的,还没弄清楚就去管别人,敷衍了事。主观意识太强。
2.2 质量管理问题
由于现场施工操作工序多,产品面广量大,难以实现全面检查,采取抽检的方法,往往又导致了一些质量问题的漏检。进一步,在施工生产过程中,由于质量的波动性(系统性因素或偶然性因素的影响),施工质量很难百分之百地符合规范规定的质量标准,必然存在着因不合格项目而引起的返工返修损失和为减少损失加强预防控制而增加的费用,因此怎样实现对现场施工质量的全面控制也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难点。
2.3 安全管理问题
建筑工程土建施工现场监督机制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现场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安全教育以及分项交底较为简单缺乏针对性,甚至存在施工现场和施工方案不符、专项安全技术方案不到位的情况,致使在施工现场遗留诸多安全隐患;其次,技术操作行为不当,为安全生产构成巨大威胁。如施工用脚手架搭设不规范,存在违规操作的行为,易引发安全事故;再次,施工材料、工具随意摆放,施工人员缺乏安全生产意识,任意搭配组合施工,导致施工人员之间缺乏配合,施工松散,并且存在擅自离岗的情况,没有严格的纪律予以约束,致使施工安全隐患丛生。
3 加强建筑工程土建施工现场管理的策略
3.1 建立完整的组织管理机构
(1)施工现场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施工现场所有人,财,物和工程质量、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等方面的管理。因此必须有一套严密的组织体系加以保证。所以应建立从企业负责人、项目经理部到各班组长参加的现场管理网络体系。做到机构健全,人员到位,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明确各级管理者和操作者的责任,都做到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管理网络。
(2)要选好配强项目班子。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现场经营管理者队伍十分重要。具体到工程项目部,选好班子项目运作才有可靠的组织保证。项目经理、党工委书记、总工这三个人必须恰当搭配。项目经理必须要有责任心,最好有类似工程管理经验,有强烈的质量意识、效益意识、自律意识。私心重的人、能力差的人、没有责任心的人,不能当好项目经理。
3.2 制定科学有效可操作性强的管理措施
要有效进行预先控制。在施工展开之前,都要把前期的准备工作,包括组织准备、技术准备、施工工艺、质量标准、安全措施、现场准备等问题理出来,组织专业人员对现场进行勘查,反复优化,编制详尽的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并根据施组要求配齐生产要素。只要方案搞好了,要素配齐了,项目就能搞好。搞不好,要不就是项目经理能力差,要不就是没有责任心。
3.3 切实加强施工组织的协调管理
(1)协调工作要从技术上下工夫,通过管理以减少施工配合问题,解决各施工单位的协调工作,首先要全面,掌握各专业的工序和设计的要求,保证施工的每一个环节有序到位。建立由管理层到班组逐级的责任制度,提高施工人员的责任心和积极性。通过各部门的认真检查,可以把问题减小到最小。对于较复杂的部位,在施工前应组织专门的协调会,使各专业队进一步明确施工顺序、责任和义务。
(2)经济效益原则。施工现场管理一定要克服只抓进度和质量而不计成本和市场,从而形成单纯的生产观和进度观。项目部应在精品奉献、降低成本、拓展市场等方面下工夫,并同时在生产经营诸要素中,时时处处精打细算,力争少投入多产出,坚决杜绝浪费和不合理开支。
(3)科学合理原则。施工现场的各项工作都应按照既科学又合理的原则办事,以期做到现场管理的科学化,真正符合现代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还要做到操作方法和作业流程合理,现场资源利用有效,现场设置安全科学,员工的聪明才智能够充分发挥出来。
(4)标准化规范化原则。标准化、规范化是对施工现场最基本的管理要求。事实上,为了有效协调地进行施工生产活动,施工现场的诸要素都必须坚决服从一个统一的意志,克服主管随意性。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施工现场的生产、工作效率和管理效益,从而建立起一个科学而规范的现场作业秩序。
4 结 论
因此抓好施工现场管理意义重大,是施工企业不断降低材料消耗,提高工程实体质量,确保施工安全,保证合同工期履约,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最重要途径,现场管理是施工企业各项管理水平的综合反映。只有重视施工现场管理,才能促进文明施工。为此,需要将企业决策层的重视施工现场管理意识,转化成全员、全工程、全方位施工生产过程的群体施工现场管理意识,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统一思想,形成共识。
参考文献
[1]尹浩.浅谈如何提高建筑施工现场的管理水平[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