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6 17:44:2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工业设计研究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工业设计实际上讲的是工业革命以来人们的设计活动。工业革命以来出现了大分工,专门有人研究市场,专门有人研究营销,专门有人研究技术开发,专门有人研究人们的生活需求。这个时候,设计被分离出来了,这时候的设计叫工业设计。
工业设计带给企业巨大的效益。工业设计在一件产品的价值里占多大成分,不大容易量化,因为它是蕴含在里边的,是一个软价值,它的含量是文化价值,是国家的机制、水平能力的一种体现。国外有些类似的比方,如美国有这样一个说法,当然也不是很精确的:企业里如果投资于技术设备更新带来了效益的话,那工业设计带来的效益是它的5倍。如果投入1000美元,在设备上带来的效益是百分之十的话,那这1000美元投给设计带来的效益将是百分之七八十,至少百分之五六十,因为它附加值高,利润高。英国的撒切尔夫人早在20年前就说过,英国可以没有政府,但不可以没有设计。英国的成功主要是靠它的设计带动的。设计带动企业发展,是知识经济的必经之路,就是要有知识产权和发明,而我们国内很少有发明,大都是模仿和改良,所以下一轮的竞争就尖锐了。而中国现在连设计师的职称都没有,国家的职业划分里美容师、按摩师都有,就设计师没有。
工业设计是属于对现代工业产品、产品结构、产业结构进行规划设计、不断创新的专业。其核心是以"人"为中心,设计创造的成果要能充分适应、满足作为"人"的需求。人类的需求永远不会停留在某一点上,因而工业是设计也是需要"再设计"的专业。
工业设计是科研技术成果转化为产品,形成商品,符合需求,有益环保的核心过程,是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的着陆点,是产品、商品、用品、废品相互转化的系统方法。工业设计的本质是"人为事物的科学"。在改革开放前,我国基本上没有形成自己的工业设计能力。其原因一是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我国工业的发展,基本上走的是引进---仿制---批量生产---再引进---再仿制---再批量生产,简单的循环,缺乏自己的再创造。在现代工业产品中,极少属于我国首创。二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产品统购包销,供不应求,是卖方市场,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也不需要工业设计。
近20年来,我国工业设计事业有了很大的进展。20世纪80年代初,大专院校开始设置工业设计专业,现在,我国已有200多所院校开设了这个专业,有的大企业也相继成立了工业设计部门,工业设计已开始在产品造型设计方面初见成效。由于工业设计的推进,导致企业产品造型多样化,但从社会总体看,工业设计在我国尚处于早期发展阶段,还未能像发达国家一样,用极活跃的"生产力"创造出高效益的"产业"。大市场概念的实质不是以"造型"设计为主,而是以"服务"使用者为"本"。
因此,工业设计的真正任务,是对新生活方式的需求进行目标定位、研究分析及由此确定的概念设计。这一主导方向就为接下来的工作找到了很好的出发点。目前"以销定产"的"小市场"机制,迫使企业陷入恶性循环的"一窝蜂"、"价格战"漩涡不能自拔。其主要原因是没有掌握工业设计这个方法论,所以未能在企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战略中乃至"品牌"、"质量"概念中,真正将"顾客为中心"的"服务"目标作为企业盈利的根本条件,而只抓"硬件",技术、加工质量、广告、营销和企业形象战略等这些手段。不抓根本市场定位,市场目标差异化战略,即不抓工业设计,企业的技术创新就失去了目标,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最终,企业的竞争只停留在低层次上。
举个例子说明其中的弊端:发展中国家发展汽车工业有两条道路,一条是韩国道路,通过自主开发,发展民族工业,成为跨国公司的竞争对手;一条以拉美国家为代表,走合资道路,沦为跨国公司的附庸。而我国比韩国早生产汽车十几年,几大汽车集团公司至今基本没有自主开发轿车的能力。与外商合资的汽车企业愈来愈多,世界上著名的跨国公司几乎都到中国来合资了。
最重要的,还是利用我们的技术打响我们自己的品牌,发扬民族工业归根到底还是需要工业设计。在自主品牌时代,设计将成为商业策略的一部分,设计策略将成为企业策略的重要部分。设计也许能够在这一时期创造出新的商业模式。
汽车已不仅是单纯的代步机器,这一观点早已得到印证。上世纪初,福特的T型车曾经横扫全球。坚固、简练、平民化的低价位以及一成不变的黑色,所有这些使福特固执地认为T型车会成为人类交通史上的终极机器。福特显然没有预见到,当汽车变得随处可见以后,人们对它的要求就不会再只是一台简陋的交通工具,而更需要新颖的造型、精致内饰所带来的更高级别的享受。通用汽车的斯隆则敏锐地洞察到了这一趋势,在他的领导之下,通用汽车创立了通用技术中心以及美术色彩组,不断推出迎合消费者更高层次需求的新车型,再辅以精明的销售策略。
一、工业设计的文化属性
工业设计是一种文化事业,这是中国提升产品文化竞争力过程中一个重要命题。过去中国工业设计主流论述是往经济与工程的靠拢,将新产品设计开发视为其核心专业活动,並以“形式—机能”、“技术—市场”等二元对立来理解产品。前者大多是遵循现代主义“形式追随功能”的教条,后者则不外是强调技术创新主导消费市场的生产导向派和注重消费者需求引导产品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派。这两者过去很少受到质疑,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情况才大有改变。“存在”的问题是工业设计发展最根本的哲学基础。不论有多少种可能的答案,忽略了产品象征意义的层面,就根本无法掌握当今工业设计专业的基本性质。上述的问题或多或少都牵扯到文化层面,要掌握工业设计的本质就不能无视于文化课题。其次,过去的技术与市场观点一方面偏执于消费者的基本需求与好用、可用、实用的设计考虑,忽略了较高心理层面上的需求、渴望与身份认同。结果一些善意的老师得出几条过度简化的公式来教导学生,例如“工业设计=工程十市场十人体工学”。然而,德制高级汽车的技术与舒适感未必比日制同等级汽车优越,但是所谓“德国双B”的Benz与BMW仍然是众多亚洲消费者的最爱,这类消费行为很难单凭传统的技术与市场层面来理解。
在消费文化兴起之际,大家逐渐意识到在后现代社会脈络中,所谓消费其实就是消费符号,所以产品就是提供消费者塑造自我形象和风格的符号,而且代表符征的产品与服务形式可以和代表符旨的所诠释的象征意义脱钩。以上的例子说明了工业设计总是涉及象征意义、价值与认同等文化层面的内容。工业设计师所从事的是一种远比仅涉及技术与市场问题或形式与机能问题还要高深莫测的文化事业。
二、工业设计参与文化认同的构筑
工业设计只是企业內部的“私事”,还是可以站在政治、社会与文化的高度上加以考察的国家大事?上世纪七十年代JohnHeskett以美国人的观点写了一本名为《工业设计》的著作,在“设计与政治”一章中,他列举美国用各种产品在万国博览会展示其国力,作为国家与文化霸权和工业设计结合的具体例证,揭示出设计和政治是不可分割的。又例如,海湾战争引起石油危机,影响全球经济並促进节能型汽车的开发,汽车趋向低宽圆的低风阻与经济型取向的设计,这种汽车造型又感染了家电产品的外观设计趋势。许多国家都有推广工业设计的政策、机构和计划,例如加拿大的设计交流计划(DesignExchange)和联邦形象计划(FederalIdentityProgram),即是一个政府认清工业设计除了在经济上的角色之外,更攸关一个国家的整体品质形象与文化竞争力。
将产品、企业和国家的形象整合为一体,迈向创新、品质与价值之路的种种实例,就说明了工业设计不仅作为一种企业竞争的利器,更是国家竞争中代表品质形象的一张王牌。通过工业设计促进产品认同、企业认同、国家认同、文化认同四者的完美结合,提升整体国家竞争力,包括经济、政治与文化的竞争力(这里所谓的认同是指英文的identity,有时我们也翻译为识别、形象或自明性)。德国Braun、荷兰Philips、意大利Alessi等公司何以兴起,工业设计与这些认同息息相关。当年的一场柏林国际建筑展上,像德国包浩斯设计学校创办人WalterGropius等国际盛名的建筑师所设计的室内空间,就摆设了各式各样的Braun小家电。这时候的Braun已经不只是Braun了,而是化身为“伟大的”德国、日耳曼民族、包浩斯和现代设计运动等传奇的一部分了。当我们把视野扩大到全球经济市场竞争的宏观尺度上,我们也会同时感受到政治的力量和文化认同的建造。人们需要凭借产品识别、企业识别、国家识别、文化识别的主要理由是,人类既需要用器物来凸显自己和群体有所差异,也需要用它来表现自己所归属的群体。换句话说,就是因种种渴望个人异质化的冲动与要求群体成员均质化的两股冲动之间的矛盾,形成了同中取异、异中求同的行为。这也是流行现象的一个最佳解释,包括解释产品款风和生活形态的现象。在这个符号消费的年代里,国家与文化识别就是通过国家意识形态、文化神话的建构,使产品和企业有一个可以辨別的符号以进入符号的消费市场,所以国家与文化识别的塑造变成一个在全球市场经济竞争中推动国际化和提升国家竞争力不可或缺的策略,既是企业的私事也是国家的大事。有些消费文化理论者批评工业设计师只为满足顾客需求而创造,但这种需求往往是过剩的供给和浪费决定的。这类批评在特定的情况下是中肯的,却不能以偏概全。但是在文化认同的建造过程中,工业设计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这一点却是毋庸置疑的。
三、设计创造力与创新文化的相互演化
设计创造力是指工业设计的核心专业活动,既有创造性,也有生产性与价值性。“创新文化”则指对于创新的态度、价值观与信仰的总和。设计创造力的发展与创新文化之间显然存在着复杂的关系。许多学者都将文化视为增进个体创造力发生机会的一项必要条件,在其他条件相等情况下,创造产品的机会是文化、教育和人才三项变数的函数。同时文化的目标可以激发人民的创造动机,而人民也反过来参与了文化的创造,彼此生生不息。文化的价值观与道德标准也是如此。只是这种文化的创造过程是长期的大众生活体验慢慢演化而成,与在短暂的时间內由特定的个人或团队设计创造产品的行为有很大的不同。设计创造力既是社会文化所激荡出来的产物,也是一股足以改变社会文化的力量。
为什么有些国家的整体设计创造力表现较佳?首先,一个国家的创新文化受到有关设计创造力的普遍态度、价值观与信仰的影响。例如,有些文化认为继承固有传统远比开创新的文化要素重要;有些文化“重道轻器”(例如道家与儒家思想),有些则肯定技艺(例如两个世纪以前的荷兰与英国钟表制造业的繁荣和人民的时间观念相互演化)。在这种坚持产品品质与价值的消费行为与信念下,欠缺设计创造力的厂商根本无法生存,这也是此类国家的企业之所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基础。
其次,创新文化大多是个人与团体以往和现在的创造行为所积累而成的。然而个別的创造行为又与社会制度中的各种诱因有关。有些社会制度鼓励和保护创造者和其创造成果,有些则压抑个人创造行为的发展。据美国有关部门研究指出,近年来华人(尤指学生)的创造力有所进步,但仍逊于西方。这主要是因为华人社会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养方面有几个现象是不利于创造力发展的,其中包括:过分强调智商而忽略创造力、重视外在动机而忽略内在动机、强调知识来自权威的传授而忽略意义的主动建造、强调考试结果而忽略学习过程、重视笔试与记忆背诵而忽略真实评价与多元表现、支持乖男巧女与标准答案而排斥好奇求变与独立思考、重视创造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创造历程的体验与个人经验和发现、强调努力认真而忽略乐在其中、重视学科本位而忽略课程整合等,这些都是影响创造力的原因所在。
最后,社会政策的选择也对创新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适当的专利法规和著作权保护是最好的例子,开创良好的企业创新与投资环境亦然。好的政策与制度可以让企业认清利润是无限的,是可以开创的,财富可以通过人才、知识与资本、科学管理等创新过程而加以创造,不是靠特权垄断、来瓜分有限的财富。
四、结论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许多国家开始意识全球化已演变成一场文化危机。文化普遍性逐渐冲击区域性与独特性,破坏了地方传统的社会结构与价值认同。这种危机感激发了本土意识的觉醒,区域性文化发展成为重要课題。我们需要在一点一滴上开始正式回应全球化对本土文化的冲击。全面进行空间、历史、文化与社会的改造计划;其目的不只是在营造一个社区、一个景观或是一件生活用品,实际上是要营造一个新社会、一个新文化和一个新的“人”。在经济全球化的氛围下,除了经济竞争力、科技竞争力之外,构成整体国力不可或缺的文化竞争力逐渐受到重视。
参考文献:
在国际经济一体化程度越来越明显的今天,各个国家的经济、政治,乃至道德状况都到了一个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转型期。“可持续发展”和“绿色设计”等设计理念已给人类观念带来巨大变化;同时,信息化社会中的“非物质”特征也越来越明显,这就使得设计的本质也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因此,相应的设计价值判断体系和道德评判体系也应该增加新的内容。
我们在评价一个产品的优劣时,除了优越的操作性能、优美的外观、良好的市场销售情况等传统的因素外,还应当充分考虑到当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自然环境的特点。不能只从技术角度、审美角度、经济角度及人机工程学等方面的综合效果来判定,还应该将目光转向更深层次上的探究,使设计能够营造出一个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和谐健康发展的局面,研究在设计中能够使人类获得更多满足的“非物质”因素。对此笔者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工业设计的“环境”效益
工业设计的内涵跟以往相比有了更为广泛的延伸,已经由产品设计发展成为现代生活品质、生活环境的设计:更加注重产品与产品之间在功能和形式上的相互呼应,产品与人之间的互动、交流,以及产品和人、环境三者之间的有机结合,从而营造出一个和谐的人造环境。因此,“环境”效益也已成了评价设计的一个重要标尺。
1.产品设计要从“以人为本”向“以自然为本”过渡
对设计师来说,在做一个产品设计任务时,他所面对的不单单是眼前的具体的产品,还要综合分析产品的使用环境和使用状态,也就是说,设计所要解决的不是单个产品的具体功能和形式,而是与产品相关的完整“系统”。以系统的观点来看待设计任务,才能将使用者在使用产品过程中的真实感受和体验加以重视,才能真正做到设计“以人为本”向“以自然为本”的过渡。这种系统的观念,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产品使用的完整过程的分析思考,充分考虑到用户在使用产品前、使用中和使用后几种状态之间的不同体验;二是该产品与其他产品或环境之间的结合和交融。
2.产品的生态环境效益
以往工业设计的过度工业化及过度设计加速了对我们赖以生存家园的破坏,全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现实的危机唤起了人们的社会责任心和伦理道德的回归,生态设计、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思想应运而生。这些也就成为了今天我们评价、衡量一个设计的好坏、一个设计师道德素质、能力水平的重要标准。
假如某个产品满足了人们的使用需求,从单个产品角度来看,结构合理、造型美观、使用舒适,合乎消费者的选择要求,但是在使用过程中或使用后却会对他人或环境造成不利影响,那我们也不能称其为好的设计。比如说,一些塑料制品虽然有着其他材料制品无法比拟的优点,但由于不可降解污染环境,在很多领域也是不值得广泛推广和提倡的。美国设计理论家巴巴纳克认为,设计的最大作用并不是创造商业价值,也不是在包装及风格方面的竞争,而是一种适当社会变革过程中的元素。他强调,设计应认真考虑有限的地球资源的使用问题,并为保护地球环境服务。
二、功能载体形式的改变所带来的冲击
随着信息化、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工业设计也随着相应有了一些改变,“人机对话关系”成为从有形物质产品向抽象关系转移的最基本形式之一。大量的从产品物质型向产品服务型转变的设计应运而生。即以不增加生产的前提下,通过被设计产品的反复使用和优化服务来实现产品的价值,增加财富。在这类设计中,人们往往把主要的精力放到了如何实现“持续性”生产和“持续性”工作方面。例如:现在广泛使用的ADSL宽带服务系统就是如此。它通过无限次的使用计算机和整个网络设备让产品得到充分利用,在不增加新产品的同时增加了服务商的收入。所以从长远看,这种设计必将使物质资源的消耗降低到最低程度,客观上起到了节能环保的作用。同时通过上述的设计,你将无法准确判断这类产品本身到底含有多少艺术创作的成分。正因为如此,它也为我们工业设计产品的评价标准提出了新的内容。
我们可以看到,只要它能正常运转,一个如此不起眼的物质装置竟然可以持续完成如此多的工作。这也就是说,可以支持人们无限次使用的异常庞杂的服务系统还需要一个坚实的基础,那就是物质结构上最大程度的“可靠”和“安全”。因此,对于种种破坏性因素的避免和有效控制,实现整个系统或服务的安全、可靠才是此类设计的主要衡量标准。
三、工业设计的情感价值
在生活当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有些最能打动我们、最具有吸引力的产品在功能的实现上却不一定是效率最好的。因为有时人们在选择物品的时候,甚至可以认同牺牲掉一些功能或使用上的便利,但却能换来更多精神、心理上满足的物品。这就告诉我们,在产品的价值分析中还有一些是无法准确衡量甚至是无法准确把握的因素,而这个因素往往决定了人们对产品的最终评价和选择,那就是在产品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感的感染力。所以,在当代人更加注重生活品质和情趣的情况下,以往占主导地位、强调功能和实用主义的设计相对以前来讲要弱化得多。
在产品设计中加入情感因素,就是为了要满足人们在深层次上的精神需求和渴望。产品一旦被注入了情感,它也就不再是具有某种使用功能的单纯物品了,而是同时具有了能够和人进行情感交流的精神特征。产品的情感价值在于它所提供给人们的不仅仅是功能上的满足和操作上的便利,而是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体验。即通过追求消费者个性的体验,达到实现消费者心理慰藉功能的目的。
四、工业设计的社会伦理价值
工业设计对人类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有着很广泛的影响和引导作用,因此,对于它的评价,还包括在满足使用者的需求之外对使用者是否真正有益,以及该产品在工作过程中或使用后对人们生活状态、生活方式的引导是否积极健康等。这些因素对消费者来说,考虑的相对要少一些,而对于设计者来说,却体现了一个设计师的职业道德和素养;对于产品来说,是它的社会价值、伦理价值的体现。
例如,在面对当前的老龄化社会问题时,设计师对老年人用品进行了周到的筹划和设计。各种安全用品、保健用品、生活用品使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但是这些先进的技术应用、周到的设计尽管满足了人们的各种需求,大部分产品却忽略了中国固有文化的影响。在许多能够保证老年人独立、无障碍生活的产品身上所折射出的是人们生活方式上的变化:那就是尽管一些先进技术、先进产品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在很大程度上解除了儿女们的后顾之忧。但另一个方面子女与老年父母的家庭结构界限却越来越清晰,表现出了亲情交流的严重欠缺。
所以,当我们面临着有多种可以实现的方式和思路设计产品时,设计者可以多加思考,在解决使用者的实际需要时究竟该选择什么样的解决途径,设计出的产品所要传达出的是什么样的生活状态和方式。这种生活状态或方式是否是健康的、积极的,是否符合时展的要求,也就成为了该产品社会伦理价值的判断标准。
五、产品功能的灵活性或多变性
对于当前很多领域的产品来说,设计就是设计一种生活方式,具体产品也就变成了实践这种生活方式的道具。由于人的行为具有多样性和多变性,因此,当把人的行为作为主要考虑因素时,也就造成了当前设计跟以前相比,功能上增加了很多新的内容,大大增加了操作、使用上的灵活性。这也是多功能产品、复合型产品大量出现的原因。
当设计师已经无法准确预料出使用者的实际使用需求或行为方式时,所能做的就是:
(一)提高产品结构或形式上的灵活性。比如现在许多组合式家具,在做到组合件的标准化和简洁化的同时,还满足了人们自由组合的多样化需求和灵活性。不同的人可以选择不同数量的标准件进行适合自己的组合,同时在使用过程中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重新组合。(二)增加产品功能或结构上的多样性,使设计能够满足多种需求。例如现在流行的集合了音频、视频、拍摄、通讯、信息记录等功能的手机,就是一个具有复合功能的产品。
六、结语
在新时期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都有了极大的改善,在这个基点上来评价设计的好坏,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我们的生存现状、发展所追求的目标以及我们的理想生存状态是什么。以我们所追求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作为标准来评价设计的优劣才具有实在的意义。所以结合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合理规划、设计符合当代社会发展方向的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才有可能设计出符合当代工业设计标准的优秀作品。
参考文献:
[1]何人可.工业设计史(第3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三明学院工业设计专业是以工学、艺术为主要学科基础。通过考察中国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厦门工艺学术学院等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及泉州地区、江浙地区相关企业的走访与交流,针对文化创意产业、设计行业、机械行业的新发展、新要求,制订了“重人文,实基础,泛实践,显专长,多方向、宽口径”的人才培养方案。以良好的人文素养为特征的专业精神为主导;以坚实宽泛的学科基础知识为保障;以各有见长的专业技能为特色;以实践、实习、科研训练和社会调查等为辅助;打造“高水平、有特色、应用型”的工业设计人才。学校工业设计专业力争在十七届六中全会国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倡导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成为承接媒体创意专业和动画专业的文化创意衍生产品研发设计特色专业,完成我国由“模仿型”加工产业向“开发型”设计产业的转变。
专业课程体系。三明学院工业设计专业课程的设置坚持“基础+特色、稳定性+动态性、产+学+研”三原则,建立与社会发展、企业需求、地方特色相结合的“两平台+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基础+特色”原则强调既要坚持专业基础课程的重要性,又要坚持自身专业的特色性,根据学生、教师、学科环境、地域特征等因素,有目的的优化课程。“稳定性+动态性”原则即低年级统一开设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构建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完备知识结构。高年级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学校办学优势,灵活设置专业方向,使学生就业后能迅速胜任岗位需求。“产+学+研”原则即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培养针对性强、实用性高、适用性广的专业人才[2]。两平台是基础课程教学平台和综合实践教学平台。基础课程教学平台由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组成。开设的课程包括理论基础、设计基础和工程基础三部分,占总学分的42.2%,实现“实基础”教育。综合实践教学平台是由金工实习、专业见习、专业实习组成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落实“泛实践”教育。专业方向包括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和产品造型设计两个专业方向以及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两部分。两个专业方向实现“显专长、多方向”教学。专业选修课是对专业必修课的补充和延伸,主要从人文学科、社会学科角度设置课程,实现“重人文、宽口径”教学。如图2-1所示。学校工业设计教研室成员先后赴泉州、义乌等地的多家企业洽谈学生专业见习问题,与华宇集团合作共建产品设计工作室,与兄弟院校建立互通有无的联系。
强化实践性教学
课程实践。课程实践主要是基本技能和专业系统设计训练。基本技能通过“两平台”中的基础课程教学培养学生基本的造型能力、手绘表达能力、产品模型制作能力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能力。专业系统设计通过产品设计1、产品设计2和产品设计3三个课程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完成从市场调查、到方案构思、草图表现、方案设定、效果图展示、模型制作等系统化的设计过程。基本技能和专业系统设计训练局限在校内,其课题是虚拟的,旨在综合运用启发式教学、案例分析、实战演练、作品讨论等多种方法,启发学生的设计思维、训练学生的设计表达能力,为后续实体的创新实践和企业项目实践实基础,做铺垫。
创新实践。创新实践教学是承接课程教学之后的一项实践教学内容,是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类设计比赛来完成。以兴趣小组为组织形式,在导师的指导下,引导学生合理利用业余时间,最大程度发挥想象力,注重过程的训练,提高整合专业知识的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三明学院工业设计专业坚持先校内,后校外、先省内,后省外、先地方,后国内、先国内,后国外的先后顺序,有方向、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设计比赛。学校工业设计专业老师组织学生参加由社团举办的“废物利用、绿色环保”为主题的设计比赛中,有学生利用立体构成的知识,设计出了一款由废旧的吸管制作而成的笔筒(如图2-2所示),在笔筒上用颜料绘制了一幅浓墨重彩的国画图景,简单材料,简易工序,赢得了好评。在2012年福建省农行杯设计比赛中,收获不少,三件作品入围。并且通过这个比赛,又与企业开展赛中赛。企业选取部分优秀作品,将产品展板打印出来,供展会上展出交流,搭建这样一个平台,一方面能对学生的作品进行推广,另一方面也是对学生作品是否具有可行性、前瞻性的验证,引发学生深入学习和探究。
1.通道层次原则。与组织设计中存在管理层次原则一样,员工职业发展通道设计也存在着层次原则,但两者并不相同。在组织设计中,由于管理幅度的存在,管理层次的问题自然就显现出来。管理层次原则是指在组织结构设计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管理层次对权力流、资源流、信息流的影响,如果因为层次增加而对上述方面的负面影响大于管理幅度增加的影响,则应减少层次,增加幅度。而通道设计的层次原则是指在设计员工职业发展通道时,既要考虑设计足够的层次,为员工提供较多的职业发展机会和空间,又必须避免层次过多导致的职业发展晋升的激励力度不足,从而无法达到设计的初衷。一般来说,包括职业发展的职等与职级,设计5至15层较为合适。
2.通道宽度原则。通道宽度是指设计的通道总的数量,一般以职业发展序列的数量来衡量。这一点和管理幅度比较类似。管理幅度原则是要求各个管理岗位所控制的管理幅度要适当,但每个层级最适当的管理幅度并无一定的法则。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英国将军汉弥尔顿依据军事组织的历史得出结论,认为管理幅度应在3-6个人之间。而著名管理学者厄威克说:“对于上级当局来说,理想的下属人员是4名。而在委派的职责是执行具体的任务而不是监督别人的最基层中,这样的数目也许是8个人到12个人……”。美国管理委员协会1951年对100多家大公司的调查表明,总经理下属人数从1到24人不等。在设计职业发展通道宽度时,过多过细的通道会导致管理工作量增加,很有可能出现一个通道只适合一两个员工的情况;又不能设计太少的通道,使得通道内的人员工作岗位、工作性质均有较大的差别。一般来说,企业内部的员工职业发展序列,以3至5种为宜,最多不能超过8种。
3.不破坏直线职权原则。要严格区别职业发展通道与直线职务、岗位职责之间的关系,新设计的员工职业发展通道不能破坏企业原有的直线职权关系。员工的职业发展等级得到晋升,只是表明员工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员工对企业可能的贡献变大,但是并不意味着员工在企业组织中的指挥与被指挥关系变化。当然,随着员工职业发展的提升,员工可以在工作中来指导较低职业发展等级的员工。严格避免因职业发展通道设计而导致政出多门、多头领导,破坏统一的指挥和命令关系。
二、员工职业发展通道设计的要点
1.合理设计职类、职等和职级。
职类也叫职业发展序列,根据不同的企业性质,职位一般可以划分为管理类、生产类、技术类、营销类、行政辅助类等等。在合理划分职类的基础上,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设计、划分职业发展等级。一般情况下,每一职类可以先划分为三至四个职等,例如高级、中级和初级;然后在每一职等内部可以设计相应的职级,如1级、2级、3级。具体的职业等级称谓根据企业和职业发展序列的不同而不同。
2.设计每一职等相应的内部任职资格。
一般情况下,我们认为员工的能力发生了较大的质的变化,其职业发展应该提升一个职等;而只是有了小的、量的变化,则可以提升一个职级。设计职业发展通道,应该设计出每一职等的任职资格,并且在员工跨职等晋升时进行资格审查。
3.设计理论晋升速度适中的职业发展晋升办法。
一般来讲,职级的晋升可依据员工年度综合考核结果来实施,例如:年度考核结果为“卓越”的(在公司总人数中占5%以下),直接晋升两级;年度考核结果为“优秀”的,在公司总人数中占15%左右,直接晋升一级;年度考核结果为“称职”的,在公司总人数中占75%左右,累计三年可晋升一级;年度考核结果为“不称职”的,不设比例,职业发展等级降低一级。
根据年度考核,员工到达该职等最高一个职级,需要晋升至下一个职等时,除了要满足考核的晋升条件外,还必须进行资格审核,必要时进行人数限制,确保较高一个职等的权威性。
4.设计出员工跨序列发展的流程的管理办法。
一般来讲,员工在进入公司之初,就应该确定自己的职业发展序列;但为了加强员工培养,往往需要对员工进行跨序列的锻炼;另外,也会由员工因为个人兴趣或者其他的原因,希望调整职业发展序列,因此必须设计相应的跨序列发展办法。一般来讲,对于非管理序列间的跨序列发展,公司在保证有关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下,尊重员工的个人意愿,允许经审核具备相应任职资格的申请者进入新的序列进行发展。
三、实施员工职业发展通道的配套改革要求
1.绩效考核改革
如上所述,如果在设计员工职业发展通道时,在职等、职级的晋升时要使用绩效考核结果,因此就必须相应调整公司的绩效考核制度,确定各种考核结果的比例。这是因为,考核结果的等级或比例将会导致员工职业发展等级过快或过慢地晋升。例如,如果优秀比例增加,则可能导致过多人过快地晋升,使员工较为容易达到较高的职业发展等级,从而使较高的职业发展等级贬值;如果考核结果优秀、良好比例太少,则员工只能按照理论最慢的速度晋升,晋升至最高等级几乎没有希望,则将极大打击员工积极性。
2.薪酬体系改革
员工职业发展实质是能力的提升,相应也必然要求薪酬的增加,否则职业发展通道的晋升将仅有象征意义,其激励能力将大打折扣。这要求企业进行相应的薪酬改革,将现有的以职务/岗位为基础的薪酬体系进行改革,建设为以员工职业发展为基础的薪酬体系。
3.干部任用机制改革
在对管理通道的设计中,一般也应提出一些退出管理通道的机制,例如某企业就提出了如任某一职等达10年仍无职等晋升机会者,则需离开管理通道,回到其进入管理通道前所在的通道,并定级为相应的职级。根据这项制度,如果有一名员工担任人力资源部经理长达10年但仍未获在管理通道的晋升机会,则将会被免职,回到其担任管理职务之前所在的通道。这些要求,都对干部任用进行了约束,并建立了退出机制,这必将要求干部任用机制进行相应调整。
作者简介:蒋复量(1978-),男,湖南永州人,南华大学环境保护与安全工程学院,副教授;李向阳(1962-),男,湖南衡阳人,南华大学环境保护与安全工程学院,教授。(湖南 衡阳 421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项目编号:2010-205)、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项目编号:2011-192)、南华大学校级教改项目(项目编号:2012XJG2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4-0169-03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是大学生在校期间十分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全面运用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对实际问题进行设计或研究的综合性训练。毕业设计(论文)旨在检验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科学精神。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使学生在思想作风、工作态度、组织纪律和团结协作等方面受到了良好的训练,为学生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做好了准备。教育部对高校大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环节也高度重视,曾下文明确要求确保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并将其纳入本科教学评估的范围之内;[1]而在高等学校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通用标准和专业标准中对毕业设计(论文)也有专门的规定。[2-4]
一、南华大学安全工程专业概况
南华大学安全工程本科专业从2004年开始招生,初始规模为每年45人左右;从2007年开始每年招3个班,规模为120人左右。为适应我国核能开发战略,为我国核电事业的安全高效发展培养合格的安全类本科人才,南华大学2010年3月向教育部申报了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本科专业核安全工程专业并获得了批准,同时,2011年核安全工程专业获批为湖南省特色建设专业,2012年获批为湖南省普通高校“十二五”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版)》,核安全工程专业与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专业合并为辐射防护与核安全专业。因此,南华大学的安全工程专业从一开始办学就具有浓厚的“核”安全特色,有相当比例的毕业生在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以及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下属的企事业单位就业。[5-7]
二、毕业设计(论文)的流程与模式
1.毕业设计(论文)的流程
南华大学安全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总的时间为14周,一般是大四的第一学期安排4周,大四第二学期安排10周。毕业设计(论文)的一般流程如图1所示。
2.毕业设计(论文)的模式
安全工程是一个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灾害防治学、管理学、教育学、职业卫生学和工程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性的交叉学科,与其他专业相比,安全工程专业属于新兴的本科专业。[8]安全学科的综合性和多样性决定了该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与其他工科专业有所差异。总体上,可以将毕业设计(论文)分为两大部分,即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南华大学安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方向可细分为(铀)矿井(核设施)通风系统设计、建筑施工安全专项方案、建筑消防系统设计以及矿山爆破方案设计等;毕业论文方向可细分为企业(现场)安全评价、企业(现场)安全管理、企业(现场)职业卫生状况调查与评价以及结合指导教师承担的各类课题开展的实验和理论研究等。
三、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存在的问题
1.师资力量不足
自1999年大规模扩招后,我国的高等教育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大部分地区的高考录取率超过了80%,一些地区的本科录取率超过了40%,甚至更高。但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跟不上高校扩招的步伐,存在生师比过高、缺乏大师、教师来源单一且结构不尽合理等问题,这在一些省属本科院校的新办专业上表现的尤为突出。比如南华大学的安全工程专业,2004年开始正式招生,到目前为止全职专业教师才有10人,而安全工程系每年有毕业生120人左右,因此毕业设计(论文)的工作任务繁重。此外,大部分教师都承担了一定的科研任务或者在职攻读学位,造成指导教师相对投入时间和精力不足,指导深度不够,这在客观上也影响了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2.学生认识不足
当前大学校园学生的学习风气普遍下滑,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态度不端正;加之受社会上急功近利、投机取巧和片面追求利益、不尊重人才和知识的不良风气的影响,意志不坚定的大学生学习热情下降,这在毕业班的学生身上表现的尤为明显。如有的学生已经签了就业协议,认为所做毕业设计(论文)的内容与将来从事的职业关系不大;有的学生忙于升学的事情(如硕士研究生复试)或者准备各级公务员考试或者利用毕业设计(论文)期间考取驾照等等,心思根本没有放在毕业设计(论文)上;也有的学生认为毕业设计(论文)很简单,答辩前几周通过东拼西凑就能完成,对于指导教师的要求和进度安排不以为然。
3.教学资源不足
从严格意义上讲,指导教师也是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重要教学资源,但是在本文中把师资单独列出来进行讨论。除此之外,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还需要专用教室、良好的图书资源和网络数据库、本校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数据库、实验室条件(包括学生计算机机房)等教学资源。目前,除了艺术设计类等少数几个专业以外,其他专业的毕业生基本上没有专用教室,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主要是在宿舍中利用电脑完成。学校的中文文献和数字资源相对比较丰富,但是数字资源的下载有IP地址的限制,而外文文献资源相对比较缺乏。安全工程专业实验室经过几年时间的建设,初步形成了一定规模,但是大多数只能做一些验证性实验或者简单的测试,具有培养创新人才功能的综合性实验开展得很少。
4.过程监控不严
虽然学校和学院针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制定了很多规定,并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如对毕业设计(论文)进行中期检查,按照比例抽出学生参加校级公开答辩,对上一届的毕业设计(论文)进行抽查等。但是学校毕业生众多,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期间主要由指导教师负责,而指导教师的水平良莠不齐,对学生的要求严格程度也相差甚远,使得在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开题、答辩等诸多环节存在监管不到位的情况。
5.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不佳
以上四方面的原因,再加上部分学生综合素质较差、自学能力较低,对学校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难以适应,创新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和写作能力均较薄弱,导致很难做出好的毕业设计(论文)。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不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少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格式不符合南华大学的要求,排版问题比较突出。
(2)选题不合理,抄袭现象比较普遍。毕业设计(论文)从形式上做到了一人一题,但是内容上很多是雷同的,比如安全评价方面的;而根据历年的资料进行统计,设计占的比重偏低(30%左右),而论文占的比重偏高(70%左右);结合工程实际和教师课题的较少,自选课题占的比例过大。
(3)毕业设计(论文)答辩情况不理想。大部分毕业生的答辩PPT制作质量比较低劣,答辩过程叙述不清楚,回答问题情况不理想。
四、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对策及措施
针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存在的以上问题,结合南华大学安全工程专业近年来的毕业设计(论文)的管理方式,提出了以下改革措施。
1.扩大指导教师队伍
要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指导教师是关键。针对安全工程系师资力量不足的现实情况,采取了以下措施:
(1)积极调动学校、环境保护与安全工程学院的力量。比如每年将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任务通过友好协商的方式安排给其他学院和本学院其他系的教师,一方面体现了安全工程的学科交叉属性,另一方面也减轻了安全工程系教师的压力和工作量,效果较好。
(2)积极引进教师。安全工程系自2011年开始积极从其他院校和本校的研究生中招聘引进青年教师。2011年引进2名硕士,2012年引进1名硕士,2013年引进2名博士,计划2014年继续引进2名博士。
(3)采取以老带新的方式积极培养年轻教师。按照学校的规定,只有讲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才能独立指导毕业设计(论文),而新进的硕士要2~3年才能获得讲师职称。安全工程系通过指定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或者博士学位的教师作为青年教师的指导教师,青年教师每年协助其指导教师负责一定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指导,这一做法收到了良好效果。
2.提高学生对毕业设计(论文)重要性的认识
(1)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动员。在每一届的毕业设计(论文)开始之前,召集毕业生进行动员,系主任强调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性,并宣布相关的纪律和要求。
(2)召集指导教师开会,明确指导教师的责任,指导教师在日常的指导工作中要反复和学生强调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性。
(3)对极少数不认真的学生给予延期答辩,延期答辩不通过的,和下一届毕业生一起答辩。
(4)对毕业生请假进行严格审批和控制。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阶段请假的,必须经指导教师、学工室辅导员教师和主管院领导的审批,而且对请假的时间跨度进行严格控制。
总之,采取正面教育为主,反面惩戒为辅的手段,引导毕业班学生重视毕业设计(论文)工作。
3.努力改善和补充教学资源
(1)不断改善专业实验室的条件。利用财政部的专项资金,积极购买了部分先进的大型仪器,比如从美国原装进口的空气动力学粒径谱仪等。
(2)积极建设本科生的计算机房。通过学院的努力,新建了可以同时容纳30人上机的计算机房,本科毕业生在进行毕业设计(论文)时可以申请使用。
(3)学生在做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中,如果需要下载外文电子文献,可以先收集好所需文献的名称,然后通过指导教师收集和下载全文,再返回给学生。
(4)充分利用校外资源。一方面鼓励保研到外校的学生在将来的硕士阶段指导教师处开展毕业论文工作,学校先后有保研的学生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完成毕业论文,效果很好;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在实习单位和就业单位开展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提高了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4.加强过程监控
(1)建立指导教师QQ群,系主任事先将学校、学院的通知、毕业设计(论文)的标准格式等相关要求在共享中,其他教师可以自由下载和学习。
(2)加强对毕业设计(论文)开题工作的指导。下达任务书之后的四周之内,要求学生在查阅相关文献和调研的基础上,完成开题报告和英文文献的翻译,并且要制作开题报告PPT,然后参加安全工程系组织的答辩,只有答辩通过后才能开始下一步的工作,否则要求重新选题或者重写开题报告。
(3)要求每一位指导教师建立自己的毕业设计(论文)QQ群,并且开通飞信,及时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掌握学生的动态。
(4)认真组织中期检查。每年的4月安全工程系在学校和学院的指导下进行毕业设计(论文)的中期检查,包括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记录本、指导教师的工作记录本、学生已完成部分的电子稿、毕业设计(论文)原始资料(含电子稿)等。
(5)答辩前对毕业设计(论文)进行复制比检测,要求所有参加答辩的学生都要进行检测,对复制比过高的毕业设计(论文)要求学生进行认真修改,修改后进行二次检测,直到合格才能参加答辩。
(6)严格答辩过程管理。在正式答辩前组织学生参加预答辩,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学生最后的成绩由指导教师的评价、评阅教师的评价和答辩表现综合确定。
(7)对相关材料及时进行归档。包括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纸质稿、电子稿、复制比检测证明、毕业设计(论文)记录本和原始资料,指导教师的工作记录本,评阅和答辩相关材料等。
五、改革取得的初步效果
第一,建立了适合安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的整套管理制度,格式更加规范。从2011届和2012届的毕业设计(论文)来看,格式不合格的非常少见。
第二,选题更加多样化。根据学科特点,提出了“大安全”的选题思想,这就使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形式更加多样化,放宽选题范围,题目只要是结合本专业知识和具体的工程实践均可进行,对不同学生采取了不同的题目。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能使其更好地完成毕业设计(论文)任务。
第三,由于在答辩前,要求学生进行复制比检测,抄袭的现象有所遏制。
第四,青年教师参与指导毕业设计(论文),他们工作有激情,有一些新的想法,认真负责,对提高设计和论文质量有一定的帮助。
第五,在正式答辩前进行预答辩,预答辩中指导教师提出了较多的修改意见,因此正式答辩的PPT的质量、毕业设计(论文)纸质稿质量、学生的介绍和回答问题情况都有较大提高。
第六,指导教师的责任心有所加强,指导方式更加多样化。师生之间利用现代通讯工具,如手机、飞信、E-mail、QQ群等联系方式进行随时沟通。根据大部分毕业生是利用电脑在宿舍完成毕业设计(论文)这一实际情况,有的指导教师直接到学生宿舍进行集中辅导,提高了工作效率。
第七,随着安全工程系承担的科研课题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学生跟随指导教师参与部分科研工作并完成毕业论文,客观上实现了科研实践支持教学的目的;部分学生在毕业前参与了省级或者校级的学生创新课题,在毕业论文阶段时适当进行加深,这些学生的论文质量往往比较好,提高了毕业设计(论文)的整体质量。
第八,随着安全工程系实验仪器设备的增加和实验条件的改善,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借助于实验设备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或者是采用商业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实验研究,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第九,毕业设计(论文)的归档资料越来越规范。安全工程系设立了教学秘书,由青年教师担任,专门负责毕业设计(论文)资料的归档,并收集毕业设计(论文)及其原始资料等的电子版刻录成光盘永久保存。
六、结论与建议
毕业设计(论文)有着重要的意义,能深化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综合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经过深入研究和分析南华大学安全工程专业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督促学生认真对待毕业设计(论文)各个阶段的工作,提高了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但同时也要看到,全面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涉及教学管理、指导教师和学生等三个方面,需要付出长期努力。
参考文献:
[1]王娟.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的思考[J].巢湖学院学报,2012,14(2):137-139.
[2]宋守信,杨书宏,傅贵,等.中美安全工程专业教育及认证标准对比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2,22(12):23-28.
[3]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认证标准:通用标准[EB/OL]. [2013-08-19].http:///column.php?cid=17.
[4]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认证标准>:补充标准(安全工程专业)
[EB/OL]. [2013-08-19].http:///column.php?cid =18&ccid=31.
[5]蒋复量,李向阳,谭凯旋,等.专业认证背景下的安全工程专业特色教育研究与实践[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0,20(1):12-18.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051-02
高职高专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完成过程是高职高专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训练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深入了解相关专业现状,提出并解决实际问题,培养综合能力,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认真刻苦的工作作风,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有效手段,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重要的内容之一,是实现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方案的制订和实施的效果,直接体现了高职高专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高职高专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工作方案的设计、制订和实施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组建毕业设计(论文)工作领导机构,确定总体工作要求
1.成立系毕业设计(论文)工作领导小组。秋季学期(九月)开学初,在学院教务处有关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总体安排部署下,系部开始布置毕业设计(论文)工作,首先成立应届毕业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领导小组,由系主任任组长,主管副主任任副组长,由专业带头人、教研室主任任成员,教师广泛参与。
2.明确工作职责,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明确工作组成员的工作职责,针对各教研室的职能划定各专业及班级的责任主体单位,确定主管教研室和协管教研室。确立专业总负责人、班级负责人、论文指导教师、论文评阅教师人选并明确其工作内容和职责,相关工作内容和工作要求在系部网站公布,确保每位参与毕业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人员分工明确、思路清晰、职责分明。
二、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准备充分,实施有效
1.工作安排科学合理,准备工作充分有序。在教学安排方面,系部对各专业学生均安排20学时“文献检索”课程作为必修课,培养学生掌握化学化工文献分类、文献检索工具的使用方法,介绍常见化工专业文献、专利文献、标准文献,要求学生熟知科技论文的写作要求、写作格式、文摘撰写要素等知识,为学生顺利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选题方面,各专业负责人将本专业选题指南在系网站公布,指导学生在选题方面,根据专业教学要求和专业特点,注重专业教学、市场需求、生产实际、科学研究相结合,同时,必须考虑学生自身的专业基础和实际专业水平,选择难度恰当、大小适宜的课题。
2.工作要求明确,时间节点工作任务清晰。系部制订“毕业(设计)论文总体工作安排”和“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细则”。在长达近10个月的工作周期中,系部按照工作细则要求,制订工作时间进程表,对各阶段的毕业(设计)论文制订时间表,由系部秘书按照时间节点,督促相关工作人员按照工作计划、时间和要求,推进毕业(设计)论文各环节相关工作按时完成。系部检查各阶段完成工作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每学年9月份开始,分别实施指导教师、评阅教师及班级负责教师确定,任务书下达、开题审核、中期检查、论文完成情况检查、论文评阅、论文成绩评定等工作。(1)要求班级负责人对相关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并及时与指导教师联系汇集各阶段的相关信息,将相关信息汇总至专业总负责人,配合领导小组完成相关信息的汇总和。收集班级学生的论文及相关材料并及时转达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汇总班级答辩成绩完成信息汇总表并送达至专业总负责人。(2)要求论文指导教师要明确学院关于论文指导工作的相关要求和规范,负责对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在选题、开题、实验、论文撰写、论文答辩等方面全过程的指导。根据工作进程安排及时向班级负责人汇总相关信息,要求论文评阅教师在论文的内容、格式、规范要求方面进行评阅。论文答辩工作安排及实施、成绩汇总、资料收缴归档、论文评优等各项工作由系部统一安排部署,责任人按照规定时间高质量完成。直到第二学年的7月份放暑假前各项工作落实到位。(3)指导教师在工作安排方面,根据教师的专业特长、科研工作内容及学生的不同程度,本着抓两头促中间的原则,有重点的安排有科研课题的指导教师和具有一定研究潜质的学生为一组,有目标地科学合理的安排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任务,系部提供或创造条件,为师生的课题工作服务,力求取得工作进展,为创优、获得成果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对于一些工作欠主动的学生,采取严抓紧盯的方式,督促学生按期完成工作任务,促使各阶段工作按期完成。
三、统一安排答辩工作,合理安排答辩时间和答辩地点
1.答辩工作统一安排,管理严格规范。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工作,是要求全体毕业学生必须完成的环节,系部统一安排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工作,组成答辩组,基本与毕业班个数相当,每个答辩组由组长1名和2~3名教师成员组成,每组配备三名学生进行资料整理服务工作。答辩时间和地点由系部统一安排,答辩组长安排每组学生的具体答辩时间并张贴在答辩室门口,学生按照顺利依序答辩。每位学生安排5分钟时间进行论文简述,10分钟回答教师提问,现场评定答辩成绩,取各位答辩教师给予成绩的平均值。对于一次答辩未通过的学生,答辩组将名单及时向系部汇报,学生论文整改后经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审核通过后,由个人提出再答辩申请,系部审核批准后,统一安排再答辩时间。每位学生只有一次补答辩机会,补答辩未通过的学生需要来年提出申请同下一届学生一起参加答辩,每位学生必须符合答辩要求并获得通过方达到毕业要求。
中图分类号:TB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7-013-03
引言
在工业设计研究中,出现了很多优秀的相关硕士论文,本文从工业设计论文的研究方向以及发表数量等,初步分析出2000—2012年间工业设计发展的趋势与变化,从而了解每个工业设计发展阶段的新趋势,研究成果以及仍然存在的问题。
一、分析方法与步骤
在《中国知网之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之中国学术会议文献数据库》分别检索论文以及会议文献题目中包含“工业设计”关键词的文献,在《中国知网之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以“工业设计”为关键词检索结果,截止到2012年7月19日,为557篇。
二、结果与分析
1.时间分布。考虑到要对现有工业设计趋势进行研究分析,所以选择了较近12年(2000年—2010年)的论文,通过使用“工业设计”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发现,2000年没有相关优秀硕士,从2001—2003年相关硕士优秀论文属于发展起步阶段,从2004—2012年每年都会很多优秀硕士,属于迅速发展阶段,相关优秀论文增至557篇,2009年(88篇)是相关数量最高峰点。
经过推断可知,在2009年工业设计的论文达到历史最高的原因在于我国本专科扩招是从1999年开始的,自1997年以后,随着广大群众渴望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愿望的增加,对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同时,考虑到国家快速发展的需要,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开始大规模扩招,当年本专科生招生数与1998年相比增长了47.4%。本专科规模的迅速扩大给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带来了更大的压力,而研究生的扩招能够对本科生的就业压力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因此,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也不断攀升,录取比例和入学率都在大幅提高。
2.作者分布。在检索到的工业设计方面的优秀硕士论文中,作者主要分布在以下几个学校中,可见相关院校的工业设计发展程度。如表1所示。
小结:由于优秀工业设计硕士论文具有一定的删选性,由表1可以看出工业设计发展较快的院校,并且通过涉及最多的关键词可以看到每所院校所侧重的工业设计发展方向或者是发展程度较深的方向。
3.关键词分布。从2000年到2012年,以“工业设计”为关键词搜索的期刊论文中,论文的关键词主要集中在产品设计、CAID构思与表达、设计教育教学、IDFORCNC(先进制造设备工业设计)、设计管理、绿色设计等。由于搜索分布时采用了关键词“工业设计”,所以这里忽略“工业设计”关键词的数量。所有论文相对较多的关键词如下:可持续发展设计(绿色)、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学 语义学)、设计管理/用户研究交互设计、CAID构思与表达、数据库、设计教育、造型语言、工设工程(材料、工艺)、汽车设计、时尚设计、服务设计、品牌PI(产品形象识别)设计、人机工程、可用性、设计史、信息视觉化、故事版/情景设计、设计心理学、体验/情感化设计、IDFORCNC。
其中有代表性的有如下几篇:2010年,北京服装学院屈新波在《现代新材料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1}一文中论述了现代新材料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借助于“需求”将产品设计与材料联系起来。2008年,山东大学张志强在《面向家用健身器材的人机工程理论分析与研究》{2}一文中论述了如何运用人机工程理论对健身器材进行分析,以及针对相关器材人机方面的具体研究。2006年,山东大学吴兰萍在《面向产品设计自动化的人机工程研究与应用》{3}一文中论述了人机工程学的定义以及与工业设计之间的关系,阐述了人机工程学的原理以及产品设计的不同阶段的具体内容,此外还重点分析了现有计算机辅助人机工程软件,例如JACK、SAMMIE、SAFEWORK等。2004年,武汉理工大学刘红在《简论设计项目管理》{4}一文中论述了由于市场竞争的激烈化,用户需求的多样化,项目管理的组织及团队建设的内容与项目管理的执行关键,以及设计项目的生命周期。2007年,西北工业大学韩娟在《CAID系统的用户界面研究及应用》{5}一文中论述了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方法,综合认知心理学、人机工程学、计算机信息科学等对CAID用户模型进行分析,将基于用户模型构建的用户界面原型引入到界面设计过程中。
4.影响力分布。在检索到的期刊论文中被引用频次最高的,排在前6位的论文,如表2所示。
通过引用频次最多的文章中发现,关注最多的工业设计方向多为产品设计、交互界面方面。因为产品设计和交互设计的研究较早,所以时间早的被引用的几率就很高。但也充分说明这些优秀论文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三、工业设计研究趋势
工业设计从2000—2012年这12年间,发展速度是迅猛的,这一点可以从优秀硕士论文的发表数量日趋增多看出来,并且也是在跟随着社会每一步的发展而发生着变化,从简单地仅仅研究工业设计的表面内容,即“产品设计”,变成研究工业设计更加细节化的方面,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现在工业设计优秀硕士论文中,研究方面数量最多的依次为产品设计、设计管理、设计教育、ID FOR CNC以及可持续发展设计。
李北在2006年中国科协年会的会议论文《未来工业设计的多元化发展趋势》{12}中阐述,现在工业设计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并且可以看到,工业设计是一种战略资源,是国家创新战略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设计正在向着跨专业跨学科的综合领域发展。此外通过计算机使用的普及,工业设计信息化也成为主流。
通过对2000—2012年优秀工业设计硕士论文逐年的分析发现,发表的时间与内容和2000—2012年工业设计发展的过程、发展的主题是一致的。通过对这些论文关键词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到工业设计在每段时间里发展的内容、重点、趋势,这与社会的需求具有着强烈的联系。
每篇论文的关键词是不变的,在以“工业设计”为关键词搜索到的硕士论文中,通过对新的一年与以往相比较新出现的关键词进行统计,洞察出工业设计每个阶段的新趋势。如表3所示工业设计研究方向从泛泛的大方向上的研究,比如“产品设计”、“可持续设计”等,发展成为细分的研究方向。研究表明,从抽象的工业设计,变为具体的产品设计,后来人们发现工业设计离不开与社会、人的联系,所以研究方向渐渐与社会、人联系起来,最终发展成多方向的、细分的研究方向。这与现有工业设计研究人员对工业设计发展方向的研究结果不谋而合。
2000—2012年有关产品设计、人机工程学以及设计管理等成为研究的主要趋势。此外,还可以发现每年相比前几年新增的研究方向即是工业设计发展中研究趋势的新方向。例如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是上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个新概念。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13}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那么工业设计对此也进行了研究,在2002年第一次出现在相关优秀工业设计硕士论文中。例如2002年湖南大学龚克在《非物质与可持续的工业设计道路》{14}中阐述了有关可持续的工业设计道路的相关内容。
再例如,在现代信息化的大背景下,计算机信息库在工业设计专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2006年第一次出现有关数据库研究的硕士论文。例如2006年东华大学孙明华发表的《设计艺术学专业建立设计材料数据库的必要性研究》{15}。2009年山东大学郝松发表了《基于产品表象信息库的工业设计构型方法研究》{16}。
同时也发现,由于优秀硕士论文是要在社会需求的大背景下提出,受发表时间和评审的限制,虽然相对滞后,但是也能够体现出近十年间的工业设计的大体研究趋势、新的研究方向。工业设计研究趋势的发展变化受社会发展因素(技术、环境、国情、学科交融等)的影响较大。
四、结束语
2000—2012年,我国优秀工业设计数量以及发表的内容质量都有着质的飞跃,这也说明我国工业设计方面研究的水平日趋深入。但是从近几年发现,已经存在研究过(下转第16页)(上接第14页)热的现象,主要表现在研究课题的重复性,例如人机工程学,此间不乏相关类似课题的出现。
从2000—2012年间优秀工业设计硕士论文中,可以看到工业设计事业发展迅速,方向由单一转为多元化,并且呈现多学科融合趋势。此外,研究趋势受社会发展的因素(技术、环境、国情、学科交融等)影响较大,比如在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工业设计专业与计算机应用越来越密切,因此出现了CAID等相关研究。可以看到工业设计的研究趋势在以后会围绕产品设计、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CAID)、设计管理等热门话题展开。随着工业设计的深入研究,也会出现更多新的设计概念,而这些概念一定是可持续性地围绕用户的人机设计,相信在以后的研究中,会有更多优秀的硕士论文出现。
注释:
{1}屈新波.现代新材料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服装学院,2010
{2}张志强.面向家用健身器材的人机工程理论分析与研究[D].山东大学,2008
{3}吴兰萍.面向产品设计自动化的人机工程研究与应用[D].山东大学,2006
{4}刘红.简论设计项目管理[D].武汉理工大学,2004
{5}韩娟.CAID系统的用户界面研究及应用[D].西北工业大学,2007
{6}吴瑜.人机交互设计界面问题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4
{7}周睿.基于可用性的手机交互界面设计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6
{8}杨大年.中国民间儿童玩具再设计研究[D].江南大学,2004
{9}王巍.ICAID系统的实现机制研究[D].湖南大学,2004
{10}王军锋.计算机游戏界面设计方法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7
{11}熊湘晖.产品造型设计的外观质量美学评价理论及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5
{12}李北.未来工业设计的多元化发展趋势[R].中国科协年会,2006
{13}我们共同的未来[R].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
{14}龚克.非物质与可持续的工业设计道路[D].湖南大学,2002
{15}孙明华.设计艺术学专业建立设计材料数据库的必要性研究[D].东华大学,2006
人类社会不断的向前发展,对工业设计的认识也随着社会前进的步伐不断提升。在当今的创意产业社会中,对“工业设计”概念的重新界定无疑是十分必要的。《2001年汉城工业设计家宣言》指出:“工业设计将不再只创造物质的幸福。工业设计应当是一个开放的概念,灵活地适应现在和未来的需求”。按照这样的定义,工业设计将逐渐脱离工业产品这个载体向着创意产业中其他的行业蔓延,工业设计的外延不断扩大、同时也变得越来越模糊,甚至将会出现跳出创意产业的圈子、与创意产业并驾齐驱的局面。它在创意产业的范围内不断扩张,其强大的生命力和迅猛的发展势态使它不满于创意产业的局限,力图摆脱创意产业的束缚,但其本身的特性注定了与创意产业之间“扯不断,理还乱”的复杂关系。二者既有因其行业特性的不同而形成的矛盾,特别是工业设计的急剧膨胀对创意产业的地位造成了威胁,又有互相亲近、增加了解的欲望,对方的每次进步都能引起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在不同的基础上寻求共同的发展,这是对二者关系的描述。
2工业设计的发展促进创意产业的发展
工业设计是创意产业重要的支撑部分,缺乏了工业设计的创意产业恐怕难有今天的影响力。工业设计作为企业在全球竞争中的重要利器,所产生的高附加值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企业所关注。索尼公司董事长兼CEO大贺典雄曾说:“设计是在市场上将一种产品与另一种产品区分开来的唯一的东西。”工业设计对创意产业的推动作用可在很多国家和企业的案例中得到证明,例如韩国曾经是一个保守、落后、贫穷的东亚岛国,在亚洲金融危机的打击下一撅不振。
3创意产业的发展促进工业设计的发展
在创意产业没有被明确提出之前,工业设计发展缓慢,人们并没清楚的意识到它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为工业设计师对产品只是起到了装饰、美化的作用,不可能带来什么直接的经济效益,更不可能成为国民经济中的支柱性产业。当创意产业以其出色的经济效益从其他产业中跳出来、形成自己的产业体系以后,人们在关注创意产业的时候更进一步的注意到在其中发挥着重大作用的工业设计的存在,可以说这是工业设计从小丑到主角的转变。
创意产业是工业设计的发展背景,发展创意产业能为工业设计提供良好的环境,促使其产生更多、更好的设计,比如,创意产业为工业设计提供了宽松的设计氛围、健全的法律保障体系、合理的设计评价体系、互动交流的平台等等。另外,各地的创意产业组织经常举行各种活动,如创意产业博览会,各种作品齐聚一堂,这就为工业设计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可以从电影、服装、绘画、民间手工艺中吸取营养,寻找灵感,同时会也为工业设计提供了展示自己的机会,使其被更多的人所了解、所认可,更进一步讲,得到国家的重视和扶持。总之,发展工业设计势必创意产业促进的发展,加大对创意产业的投资力度也会促进工业设计的长足发展,它们相辅相成,共同促进。
结束语
作者通过对创意产业和工业设计在实际社会生产中的作用得出二者具有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关系,工业设计的发展能促进创意产业的发展,同样,创意产业的发展也能促进工业设计的发展,两者唇齿相依,共同发展。创意化和产业化是创意产业的两种运行模式,创意产业本身就是这两种运行模式的结合,并不断重复着“创意的产业化”和“产业的创意化”,这两种运行模式互相结合、交替运行,共同确保创意产业平稳、迅速、持久的发展。创意产业的这种特点启示我们,在创意产业背景下工业设计的发展策略也要将二者相结合,但是对于不同的国家,可根据本国的发展情况在结合的过程中有所侧重。
参考文献:
[1]Matheson,B.Acultureofcreativity:designeducationandthecreativeindustries.JournalofManagementDevelopment.2008,v.25(n.1):p.55-64.
[2]parativeanalysisoftheUK’creativeindustries.UnitedKingdom.2008.
[3]田君.作为创意文化产业而发展的工业设计.装饰.2008,(12):8.
[4]高原.工业设计产业化与创意产业.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5]张京成.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7[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6]周莉华.试论新的经济增长点—创意产业.南方经济.2008,(1):63.
[7]刘建.创意产业一21世纪经济发展的新思路.成都大学学报.2007,(4):20.
[8]靳松.创意产业链结构及整合研究一以动漫产业为例.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9]田君.作为创意文化产业而发展的工业设计.装饰.2008,(12):8.
1 工业设计外延的延伸
从工业革命开始到现在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工业设计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成功实现了几次蜕变,从早期的装饰设计、样式设计、再到今天的人为事物的科学,工业设计一步一步的、在摸索与多次碰壁中渐渐成长,现在已成为提高产业竞争力和增强国力的根本保证,其作用也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认可。对于我们来说,了解工业设计的发展历程可以更好的把握其本质。
人类社会不断的向前发展,对工业设计的认识也随着社会前进的步伐不断提升。在当今的创意产业社会中,对“工业设计”概念的重新界定无疑是十分必要的。《2001年汉城工业设计家宣言》指出:“工业设计将不再只创造物质的幸福。工业设计应当是一个开放的概念,灵活地适应现在和未来的需求”。按照这样的定义,工业设计将逐渐脱离工业产品这个载体向着创意产业中其他的行业蔓延,工业设计的外延不断扩大、同时也变得越来越模糊,甚至将会出现跳出创意产业的圈子、与创意产业并驾齐驱的局面。它在创意产业的范围内不断扩张,其强大的生命力和迅猛的发展势态使它不满于创意产业的局限,力图摆脱创意产业的束缚,但其本身的特性注定了与创意产业之间“扯不断,理还乱”的复杂关系。二者既有因其行业特性的不同而形成的矛盾,特别是工业设计的急剧膨胀对创意产业的地位造成了威胁,又有互相亲近、增加了解的欲望,对方的每次进步都能引起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在不同的基础上寻求共同的发展,这是对二者关系的描述。
2 工业设计的发展促进创意产业的发展
工业设计是创意产业重要的支撑部分,缺乏了工业设计的创意产业恐怕难有今天的影响力。工业设计作为企业在全球竞争中的重要利器,所产生的高附加值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企业所关注。索尼公司董事长兼CEO大贺典雄曾说:“设计是在市场上将一种产品与另一种产品区分开来的唯一的东西。”工业设计对创意产业的推动作用可在很多国家和企业的案例中得到证明,例如韩国曾经是一个保守、落后、贫穷的东亚岛国,在亚洲金融危机的打击下一撅不振。
3 创意产业的发展促进工业设计的发展
在创意产业没有被明确提出之前,工业设计发展缓慢,人们并没清楚的意识到它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为工业设计师对产品只是起到了装饰、美化的作用,不可能带来什么直接的经济效益,更不可能成为国民经济中的支柱性产业。当创意产业以其出色的经济效益从其他产业中跳出来、形成自己的产业体系以后,人们在关注创意产业的时候更进一步的注意到在其中发挥着重大作用的工业设计的存在,可以说这是工业设计从小丑到主角的转变。
创意产业是工业设计的发展背景,发展创意产业能为工业设计提供良好的环境,促使其产生更多、更好的设计,比如,创意产业为工业设计提供了宽松的设计氛围、健全的法律保障体系、合理的设计评价体系、互动交流的平台等等。另外,各地的创意产业组织经常举行各种活动,如创意产业博览会,各种作品齐聚一堂,这就为工业设计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可以从电影、服装、绘画、民间手工艺中吸取营养,寻找灵感,同时会也为工业设计提供了展示自己的机会,使其被更多的人所了解、所认可,更进一步讲,得到国家的重视和扶持。总之,发展工业设计势必创意产业促进的发展,加大对创意产业的投资力度也会促进工业设计的长足发展,它们相辅相成,共同促进。
结束语
作者通过对创意产业和工业设计在实际社会生产中的作用得出二者具有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关系,工业设计的发展能促进创意产业的发展,同样,创意产业的发展也能促进工业设计的发展,两者唇齿相依,共同发展。创意化和产业化是创意产业的两种运行模式,创意产业本身就是这两种运行模式的结合,并不断重复着“创意的产业化”和“产业的创意化”,这两种运行模式互相结合、交替运行,共同确保创意产业平稳、迅速、持久的发展。创意产业的这种特点启示我们,在创意产业背景下工业设计的发展策略也要将二者相结合,但是对于不同的国家,可根据本国的发展情况在结合的过程中有所侧重。
参考文献
[1] Matheson, B. A culture of creativity: design education and the creative industries. Journal of Management Development. 2008, v. 25 (n. 1):p. 55-64.
[2] Frontier Economics.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UK’ creative industries. United Kingdom. 2008.
[3] 田君.作为创意文化产业而发展的工业设计.装饰.2008,(12):8.
[4] 高原.工业设计产业化与创意产业.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5] 张京成.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7[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6] 周莉华.试论新的经济增长点—创意产业.南方经济.2008,(1):63.
[7] 刘建.创意产业一21世纪经济发展的新思路.成都大学学报.2007,(4):20.
中图分类号:J11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世界经济和科学技术的的飞速发展,现今的工业产品不仅仅只是基本满足人们使用需求的具有功能性的物质载体,而是逐渐变成了满足人们功能性、舒适性、审美性、文化传承性等多重需求及多重含义的载体,艺术设计产品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了设计者乃至使用者的喜好、思想内涵及品位。设计的艺术性和文化附加值进一步加深。艺术设计作为国际竞争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反映及影响着国家工业的发展水平,也反映出国家经济、科学、文化的发展水平,更可以作为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在这种形势下,提高艺术设计的整体水平, 对于提升国际竞争力是很有必要的。
包豪斯是世界上第一所敢于打破常规体现某种特定的程序原则的艺术学校,该原则的理念就是研究工业时代的外在学习条件并且确定其内在的主要规律,是现代主义设计运动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包豪斯艺术设计理念主张以遵循自然和客观的法则为前提,以理性主义为出发点,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强调设计的功能性及实用性,达到艺术与技术的统一。本文以包豪斯艺术设计理念和风格作为研究对象,对包豪斯艺术设计思想的形成、发展、意义、影响,以及包豪斯艺术设计理念和风格与我国艺术设计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标准工业化的大机器生产时代已经过去,但其对随即而来的信息化社会仍起到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今天的艺术设计中继承和发展20世纪艺术设计发展中的文明成果,取其精华,为我所用。
发达国家的工业发展引领者世界工业生产的发展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速度加快,世界经济格局格局发生变化,发达国家的工业设计逐渐庞大起来,其工业产品占据着大部分的国际市场,中国在工业发展及国际分工中扮演的是“制造工厂”的角色,但是其自身的工业设计发展确实落后于自己的生产的,目前中国的工业生产产品很像20世纪初德国工业发展的状态,仅仅局限在大生产当中,至于工业设计层面的例如产品的功能性、审美性都处于模仿欧美和日本的工业设计的阶段,在国际中竞争力差,给人盲目模仿、价格低廉的印象,以至于造成当前中国的设计无法满足生产水平,无法满足人们在当今社会环境下对于产品艺术性的逐渐增长的需求的现状。
在这样的现实状态下,工业设计的民族文化体现是必然趋势,工业产品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业设计的竞争,而工业设计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工业设计理念和风格的竞争。
20世纪初包豪斯的设计理念和实践对德国产品品质的影响、构建和提升并使之形成世界领先的态势,这一事实表明,对设计理念思想的发生、发展和演变规律的研究不仅是设计学科自身不断完善的基础,而且也影响到了整个社会经济层面和文化层面的发展前景。包豪斯时代距现在近一个世纪之遥,然而包豪斯工业设计理念的影响却是极其深远的,那么,时至今日,包豪斯工业设计理念对当今的工业设计是否有现实指导意义,在我国发展的现阶段,我国的工业设计应该如何改变现状,实现大的突破,这也是包豪斯工业设计对今后工业设计的价值所在,也是研究包豪斯理论的价值所在。
1 研究现状
根据查找和分析后,发觉当年关于包豪斯的研究数量不小,但是多数研究多是针对包豪斯历史的著述和包豪斯单个成员作品的艺术价值分析,或者是仅仅对包豪斯教育体系、课程设置的介绍,很少有文献从美学专业角度分析包豪斯艺术设计理念和风格的论述,更谈不上将之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联系,从中汲取对于中国艺术设计有知道意义的理念精华。
2 研究要求
要想全面系统地研究包豪斯工业设计理念,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首先是包豪斯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这就要求研究其历史背景。其次,包豪斯艺术设计的内容及其特征是什么?这一部分我们所要了解的是不同时期,不同的代表人物的作品风格及艺术设计理念是什么,对世界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 最后,研究我们应该如何从包豪斯艺术设计你理念中吸取精华,为我所用?这就要求研究分析中国艺术设计理念的发展现状和包豪斯艺术设计与我国的艺术设计关,包豪斯艺术设计理念对我国的艺术设计有何启发性。
3 研究方法
(1)资料广泛收集与重点标注:通过广泛收集和阅读包豪斯的相关著作,理清资料的类别,从中筛选出符合自己论文要求的信息标注,为自己的论文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2)分析研究:在对其他资料分析研究的过程中,对包豪斯艺术设计理念加深理解,提炼出对自己的理论有论证意义的思想精华。
4 研究目的
以包豪斯艺术设计理念和风格作为研究对象,对包豪斯艺术设计思想的形成、发展、意义、影响,以及包豪斯艺术设计理念和风格与我国艺术设计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探讨如何结合当今的社会状况从包豪斯艺术设计中吸收精华,为我所用。
包豪斯艺术设计理念主张以遵循自然和客观的法则为前提,以理性主义为出发点,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强调设计的功能性及实用性,达到艺术与技术的统一。中国在当今社会状态下,只有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融合社会学、心理学、自然科学、经济学等等相关学科的精华知识与当前的社会大环境来创造产品,才能构建即符合当代艺术设计发展需要,又符合我国民族工业特点的艺术设计风格。
参考文献
[1] 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
[2] 杨先艺.设计史.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3] 奥夫相尼柯犬,拉祖姆内依.简明美学词典.冯中,译.知识出版社,1982.
[4] 弗兰克·惠特福德.包豪斯.林鹤,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5] 邵大箴.西方现代美术思潮.四川美术出版社,1990.
[6] 卡梅尔·亚瑟.包豪斯.颜芳,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7] 钱竹.包豪斯——大师和学生们.陈江峰,李晓隽,译.艺术与设计杂志社,2000.
[8] 约翰·伊顿.包豪斯基础课程及其发展——造型与形式构成.曾雪梅,周至,译.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
[9] 王建柱.包豪斯——现代设计教育的根源.大陆书店,1982.
[10] 许沛君.走近大师——康定斯基.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11] 梅琦.包豪斯对现代设计的影响.包装世界,2003(4).
[12] 钱安明.包豪斯对中国设计教育影响浅谈(设计在线).
[13] 阿德里安·海斯.西方工业设计300年.李宏,译.吉林美术出版社,2003.
下面我将本论文设计的缘起和主要内容向各位老师作一汇报,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导。
首先,我想谈谈这个毕业论文设计的缘起。
我选择研宄这个课题的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我热爱我的本专业一一工业设计,第二,我对平面设计一直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对于符号和设计布局总是有着无法言说的一种热情,我一直认为,其实平面设计之于工业设计而言,其指导意义非常重要,平面几何元素可以说是构成工业造型美感的灵魂。我平时作为兴趣和消遣也喜欢设计画一些和机械装甲有关的造型,可能是因为我们这一代是看着各种科幻电影和动画片长大的,大量威猛而精巧的机械体造型对我们而言在记忆里清晰而深刻,有时甚至于会影响我们对某些设计审美的主观判断。我从大学开始使用WINAMP多媒体播放器这个软件超过10年,它的主要受众绝大多数是被它吸引的原因是因为它有着各种可更换风格造型新颖别致的“皮肤”(Skin)外观和各种会随着节奏律动变幻出非常奇幻美妙效果的的视觉效果插件(visualization plug-in),于是我也萌生了设计一个这样类型的UI界面的动机,并且想进一步深入地去了解和研宄其更深层面的学术内容。
其次,我想谈谈这篇论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