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效益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6 17:44:2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经济效益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经济效益论文

篇1

二、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

1.优化医院经济结构所谓的对医院的经济结构进行优化,首先就要对医院的各个部门科室之间的关系进行整理,对于一些有经济联系、数量上比例不均衡,以及部门间的职能重叠等情况必须进行着重改进、优化,打破这种僵局,并根据医院的相关规定实施正确合理的经济原则,做到在日常运行过程中,利用最少的人力和物力来得到最大的劳动效益,取得更高的经济收益。例如:在医院更换医疗设备或者是对于一些先进的比较大型的医疗器械进行引进的过程中,医院必须要分析目前医疗市场上对于这些医疗设备的需求程度,利用相关调查数据进行落实实施。同时,在医院日常的运行中,医院有责任重视并监管相关医疗器械的使用效率,避免科室之间的重复建设,杜绝部分科室在器械使用方面搞使用垄断,或者使用不良手段应对科室之间的竞争,只有如此,才能将医疗器械的价值发挥到最大。例如:在调整各个科室之间的结构时,医院可以将院中的计算机信息部门、经济管理部门、财务部门,以及相关物资调配科室进行有机的融合,强化各相关科室的联系,将部门职能发挥到极致,从而在医院中实现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当然,也可以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对一些科室取消、重组,达到有效的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促进医院工作的高效完成的最终目的。

2.改进成本核算办法从某种程度来说,经济管理是医院正常运营的基础,而成本核算又是经济管理的核心力量。因此,想要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就必须改进医院的成本核算办法。对于医院的成本核算人员,必须确保其掌握较高的专业技能,将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与医院的经济管理制度作为行为准则,经济管理人员要善于将工作和医院的实际情况联系起来,有针对性的找出适合本医院的经济运行规律,并制定出一套符合医院的健全经济管理制度,从而有效的平衡医院的经济发展,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基础上,实现高利润低成本。国内很多医院都会有这样一种现象,成本费用分摊不够严谨,随意性较高。针对这一点,医院必须对此进行有效调整改变,避免人为对这方面的影响,从而正确的落实实施新的成本核算办法,保证能够与医院的效益分配方案以及成本管理标准上相适应。除此之外,针对核算办法,医院要进行网络化管理,建设网络信息化系统、实现办公软件自动化,从而实现信息资源的合理共享,确保医院核算的科学准确性。

3.重视科学研究医院在提高经济效益的时候,要重视科学性,在发展过程中要时刻紧跟时代的步伐,善于将经济管理的先进技术和思想引进。众所周知,科学技术代表的就是强大的生产力,特别是对于临床医疗这个技术要求较高的领域,拥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就是医院发展的不竭动力,因此,医院要重视科学的研究,从而促进医疗工作的不断发展,有效的提升医院的各项工作效率。

篇2

2生猪养殖规模化

根据吕梁市业务主管部门统计数据,年出栏500头以上的规模猪场占年出栏总量的比例由2010年的29.3%增加到2013年的32.7%,全市生猪养殖规模化程度在不断提高。在总量不变的情况下,通过规模化养殖,每头猪的人工成本会相应降低,整个生猪产业的控制以及生猪市场的调控就相对容易一些。从吕梁市生猪养殖的实际出发,当前应大力推广实施化养猪技术,即规模猪场自动饲喂和设施配套,采用自动喂料系统,将干饲料或液体饲料从料罐输送到猪只采食的料槽中,通过人工设置时间,实现目标时间段供料。这样,喂料量可以根据每头猪的不同食用量进行调节,提高喂料量的准确性,既降低员工的劳动强度,又减少饲料的浪费,也降低了猪群的应激性,确保猪舍最适宜的环境。据初步估算,使用自动饲喂系统的有形效益:每吨饲料可节省费用19元,人工喂料每人可饲养育肥猪300~350头,自动喂料每人可喂育肥猪600~700头,减少劳动强度90%以上。以万头猪场为例,仅饲养人员一项,每年可减少开支20万元以上。还有无形效益,如定量喂饲母猪食量控制标准,有效地控制了怀孕母猪膘情,使产仔率提高,降低流产率,提高母猪怀孕周转率,减少存栏淘汰率,保育猪和育成猪可提前10~15d出栏,降低成本。

3养猪殖产业化

猪养的再好,最终的目的是要出售去实现盈利。如果产业化程度不高,就会跟市场脱节,从而出现供不应求时,猪价升高。在供大于求时,价格出现大幅下滑,养猪场就得赔钱。大多规模养殖场都是把养猪当梦想,当事业,当信仰去做,但往往得不到应有的报酬,说到底没有形成产业化。根据吕梁市实际,养猪业要推广“饲料生产种猪繁育商品猪养殖猪头深加工肉食品连锁专卖有机肥生产一条龙”的生猪产业化发展模式,形成龙头企业引领,园区承载,广大养殖户积极参加的发展格局,真正通过养猪,达到盈利的目的。

篇3

养鹅具有投资低、耗粮少、周期短、效益高的特点,在农村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已成为一个特色产业。但在发展养鹅业过程中,因品种、饲养技术、设施、草原、管理及防疫治病等综合技术的滞后,整体效益不理想。现就笔者多年实践,提出提高养鹅经济效益的关键措施如下。

1提高小鹅育成率

小鹅(1~20日龄)育成率越高,养鹅经济效益越好。

1.1做到六宜六忌

(1)宜饮清洁的冷水,忌饮冷开水、污水。

(2)宜喂潮湿的精料,忌喂干的精料。

(3)宜喂禾本科类的牧草,忌喂豆科类的牧草、油菜叶。

(4)宜10~15只一格分开管理,忌大群一间舍饲养。

(5)宜剪去周围的毛(出壳后1~5d),忌嗅到油烟及吃黏油的食物。

(6)宜喂氟苯尼考、精制土霉素片等治疗下痢,忌喂痢特灵。

1.2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

(1)温度。1~5日龄,27~28℃;6~10日龄,25~26℃;11~15日龄,22~24℃;16~20日龄,20~22℃。

(2)湿度。1~10日龄,60%~65%;11~20日龄,65%~70%。

(3)密度。1~5日龄,25只/m2;6~10日龄,20只/m2;11~15日龄,15只/m2;16~20日龄,10只/m2。

(4)通风与阳光。育雏室的空气,以人进入时不觉得闷,没有刺鼻的气味为宜,用开窗透光(气)调节。

1.3供给充足的营养和饮水

(1)饲料。宜在小鹅出壳24h后开食。小鹅精料最好是粗蛋白含量为19%的全价料(鹅料)。饲喂次数:1周龄,9次/d;2周龄,6次/d;3周龄,5次/d。出壳3d后可适当喂切碎的青料,喂量随日龄的增长而增加。

(2)饮水。出壳后7h供第1次饮水,以后自由饮水。注意水深不超过2cm,防止湿毛。

1.4防敌害

防敌害主要包括防御敌害、药害和意外伤害,小鹅没有防御能力,无论室内室外要加倍警惕,慎重保护。

1.5疫病预防

(1)种鹅免疫程序。①1~3日龄:注射新型病毒性肠炎病毒-小鹅瘟二联高免血清,0.5mL/只,皮下注射。②4周龄:注射巴氏杆菌病灭活苗,1mL/只,皮下注射。③27周龄:注射巴氏杆菌病灭活苗,1mL/只,皮下注射。④28周龄:注射新型病毒性肠炎-小鹅瘟二联弱毒疫苗,1mL/只,皮下注射。⑤29周龄:注射新型病毒性肠炎-小鹅瘟二联弱毒疫苗,1mL/只,皮下注射。⑥44周龄:注射巴氏杆菌灭活苗,1mL/只,皮下注射。⑦45周龄:注射新型病毒型肠炎-小鹅瘟二联弱毒苗,1mL/只,皮下注射。⑧46周龄:重复45周龄的1次。

(2)商品鹅免疫程序。①1~3日龄:注射新型病毒型肠炎-小鹅瘟二联高免血清,0.5mL/只,皮下注射。②4周龄:注射巴氏杆菌病灭活疫苗,1mL/只,皮下注射。

2草料适度搭配

鹅以吃草为主,仔鹅7~21日龄对青饲料的需要量由占日粮10%逐渐增至90%,28日龄可以达到100%。鹅对青草中粗蛋白、粗纤维的吸收率与羊相近,是摄食范围很广的家禽。为了四季养鹅,可以安排一定面积的多年生牧草,如三叶草、普梅克斯、串叶松香草、籽粒苋等。冬季养鹅,可以在早秋播种越年生牧草,如禾本科的冬牧70黑麦草,豆科的苕子、紫云英、紫花苜蓿、胡萝卜等,冬季养鹅由于牧草生长慢,应补充青贮料;春季牧草丰盛,可满足夏季高温期养鹅的草料;秋季养鹅,除利用多年生牧草外,还可以用南瓜、水稻收后的遗谷、甘薯等作饲料。

养鹅还必须补饲精料,最好是喂全价料,对全价料的要求是:1~20日龄,可消化的粗蛋白质含量19%;21~90日龄,可消化的粗蛋白质含量16%。喂量一般平均每只每天100g(以整个饲养期计),喂量是否得当,“一看粪便、二看毛色、三看长势”。喂量过度,会出现拉稀或粪便中带有消化不全的饲料,粪便恶臭;喂量适当,粪便正常,毛色光亮,长势良好;用量不足,毛燥枯萎,生长缓慢。另外,在用量适当的前提下,每天的饲喂次数也是关键,最好是少食多餐。

3适时出售

篇4

论文正文:

社会空港经济效益

一、空港经济发展

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的重要内容。大力发展空港经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经济型升级的有效载体和助推器。空港经济是指依托机场(尤其是国际性、枢纽型大机场),利用航空港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资源,发展具有航空指向性的产业集群(航空物流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促进和带动机场周边地区经济发展。

目前国内城市规划和发展空港经济仍处于起步阶段,北京、上海(浦东)、广州、深圳、成都、南京等地已着手规划发展空港经济区。浙江省、杭州市政府现已将规划发展杭州的空港经济课题摆上了议事日程。以空港为核心,科学、合理、及时地规划空港经济功能区,突出空港经济区产业发展的重点、特色,增强区域投资吸引力和竞争力,进一步扩大开放和辐射效应,从而使空港及周边区域成为投资热点,使空港经济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本文试从空港经济产生的效应、空港经济发展的核心业务、加快空港经济发展措施等方面进行论述。

二、空港经济产生的效应

(一)空港经济将有利于实现空港与周边区域的良性互动

随着空港枢纽功能的不断完善,机场、航空公司等相关航空产业的壮大发展。一些航空企业也愿意在机场外布局,机场内布局一些跟航空运输关联密切的企业,空港经济将有效引导航空产业链从机场内逐渐向机场外延,在空港经济区内实现空港与周边区域的互动,形成一个从机场通向城市主城区的临空产业走廊。

(二)空港经济将有利于促进区域产业的高级化演进

不断延伸的航空产业链条,与区域产业链条的相关性打通、对接后,能够带动区域产业向高级化进行演进。空港经济将引导区域产业升级,在空港经济区内合理布局高端、高效、高辐射三高产业,注重发挥空港优势,发展高科技产业、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发展深加工、高附加值的产品。

(三)空港经济将有利于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在距杭州主城区30公里内、萧山主城区15公里的机场周边,规划一定范围的空港经济功能区域,将适应城市空间布局从单中心封闭式空间发展模式向多中心、均衡式的发展模式的转移,在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四)空港经济将有利于建立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平台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更多跨国的企业谋求在中国的布局发展,依托机场这一航空枢纽,能够直接与国际上的大城市相连,空港经济区将逐步发展成为全球产业链的一个重要环节。空港经济区作为发展平台将更好地促进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五)空港经济将有利于改善城乡二元结构的就业

空港经济区所处的位置是城乡结合部,更多体现乡村的特点,农业人口相对多。在空港经济区内,机场、航空公司等航空企业,以及临空产业的相关企业,将提供很多劳动密集型的岗位,有利于解决机场周边区域内的就业问题。

三、杭州机场大型航空枢纽发展现状

(一)杭州机场的基本情况

杭州萧山国际机场是国内干线机场、国际定期航班机场和对外开放的一类航空口岸。2000年12月30日,机场建成通航运营。机场一期工程占地7260余亩,总批准概算26.4亿元人民币,实际完成投资19亿元人民币。一期工程按满足波音747-400型飞机起降及预测2005年旅客吞吐量8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1万吨的使用要求建设。飞行区技术等级为4E级,建有一条长3600米宽45米的跑道。客机坪面积32.7万平方米,共设30个停机位(其中12座登机桥、18个远机位);货机坪面积5.2万平方米,共设4个波音747-400型飞机停机位。候机楼按高峰小时旅客3600人次的使用要求设计建设,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其中国际联检厅面积9500平方米,地下停车场2.2万平方米)。机场货站占地面积约10万平方米(仓库面积约4万平方米)。

目前机场共有26家国内外航空公司投放运力,每周达2400多个航班,已与国内外60多个城市定期通航,各类航线190多条,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航线网络。2007年,机场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1000万大关,达到1173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9.6万吨,航班起降架次11.5万架次,分别同比增长18.3%、5.5%和13.8%。旅客、货邮吞吐量均位于全国民航机场第8位,在活动地区仅次于上海的浦东、虹桥机场,已跻身世界大型繁忙机场行列。

2006年,杭州萧山国际机场与香港国际机场签定了合资合作协议,成为内地第一家与香港机场全面合作的机场。通过引入香港机场这样的世界级战略投资者,实现了双方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香港机场先进运营管理经验的引进以及经港飞等航线产品的开发,为杭州航空口岸提升管理水平,沟通与香港自由贸易港的直接联系通道,进一步延伸杭州空港航空运输国际航线,参与国际客货运,融入全球航空航线网络,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借助香港机场成熟的货运航线运营经验和国际化合作平台,杭州空港有望成为长三角地区最具发展潜能的国际航空货运枢纽之一。

(二)机场近、远期发展规划

机场二期工程于2007年11月8日正式开工,以2015年为近期目标年。二期工程项目主要是新建3400米60米的第二跑道(用地预留3600米的空间)和相应联络道;站坪56.7万平方米,新增机位67个;新建19.6万平方米航站楼(其中国际航站楼9.6万平方米),以及相应的配套设施。二期工程总投资预计100亿元,工程直接用地为7707亩,整个工程预计于2011年底前后完成。2015年预计旅客吞吐量将达256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50万吨,航班起降量26万架次,通航城市增加至85个,其中国际及地区定期通航城市增至25个,开通航线超过180条。机场远期规划目标年为2035年,将在现跑道和第二跑道侧面400米再建两条E类近距离跑道。预测2035年旅客吞吐量达到52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00万吨,航班起降量50万架次,通航城市国内超过120个,国际及地区超过100个。

(三)空港经济发展的核心业务

机场是空港经济发展的基础,机场的功能以及机场的辐射范围决定了空港经济的影响范围,机场的客货运量直接影响空港经济的总量和增长速度,机场的发展规划、定位与空港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有研究表明,每年100万人次航空旅客运输量可以生产1.3亿美元的经济效益和2500个就业岗位。每新增10万吨货物,将创造800个工作岗位。以杭州机场为例,随着运输生产的发展,杭州机场吸引了多家企业、商户进驻与发展,据统计,目前机场内有各类企业60多家,直接雇员超过7000人,场内企业2007年上缴税收达2.28亿元。根据盖安德咨询公司为杭州机场做的《机场经济影响分析》显示:每新增一个国际航班(200座飞机、每天一班),客座率70%(航班上国际旅客占60%,国内旅客40%),这样一个航班可创造30个工作机会,能为GDP贡献1.12亿元(考虑直接和间接影响)。而杭州机场到2015年,预计能够为当地经济年贡献700亿元(考虑直接和间接影响),预计占浙江GDP的2%。

四、加快空港经济建设发展的措施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的形势下,以航空城为核心,规划布局临空产业,打造空港经济圈,从而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推动力。在空港经济圈的建设中,可重点考虑一下几项工作:

1.做强做大机场核心业务,是空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和保证。着力做好以下工作,更好地促进空港经济的发展:全力推进机场二期建设,解决机场保障能力不足矛盾、以二期扩建为契机,实现机场向航空城转变、大力引进和发展基地航空公司、进一步发挥驻场国际货运巨头的作用、加大国际航线的拓展力度。

2.空港经济圈建设的主体是地方各级政府,机场航空枢纽建设的主体主要是机场,地方政府和机场成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沟通,统筹解决空港经济建设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3.及早规划建设杭州空港经济圈。按浙江现代服务业的新高地、环杭州湾生产业的重要节点的定位,以萧山区一港四区(杭州空港、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江东工业园区、杭州萧山临江工业园区、钱江世纪城、湘湖旅游度假区)和滨江区(高新区)建设为平台,在以航空城为核心,机场至二桥、三桥公路沿线为轴心,规划建设航空产品制造、物流仓储、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农业、商务会展、旅游休闲居住等功能区块,以及相应的交通等配套设施。同时空港经济圈的建设要和机场二期扩建紧密结合起来,要做好临空产业功能分区,空港经济圈规划等与机场二期、远期规划的相衔接,各园区与机场地面交通的衔接,物流信息平台的衔接。

篇5

一、研究背景

生物技术是70年代新崛起的一门横跨微生物、遗传、生化、免疫、发酵技术等的边缘学科,融合现代新技术,并通过技术手段利用生物质或生物过程,生产有用物的一门综合性科学体系。国内外科学家纷纷预言,现代生物工程比原子能、电子计算机更加重要,是21世纪发展最迅速的高新朝阳产业和支柱产业,它的发展水平标志着一个国家科学技术水平,是现代高科技的核心技术。

农业是生物技术应用最广阔的领域之一,随着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等学科的发展,基因工程正在与常规技术以及其它新兴学科相联结,当前,基因工程在国际上已成为生物技术的前沿学科。在农业中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可以培育出优质、高产、抗病虫、抗逆的农作物,以及畜禽、林木、鱼类等新品种;可以进行再生能源的利用,解决能源短缺问题;可以扩大食物、饲料、药品来源,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需要;可以进行无废物的良性循环,减少环境污染,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也可以利用快速繁殖动植物的方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在农业中,转基因植物的研究开发最为突出,1983年转基因植物问世,1994年耐储藏番茄最先获准上市,1996~1999年全世界转基因作物生产面积由170万公顷增加到3990万公顷(张敏恒,2000),四年间增长了23倍。预计到2000年,农业生物技术产品的销售额将增长到110~150亿美元,占传统农产品市场的10%~15%。在转基因植物领域,我国已批准转基因抗虫棉、转基因耐储藏番茄等6件转基因植物商品化,其中5件是我国自主开发的,现在已成为全球转基因作物推广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科技部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组,2000)。

生物病虫害,尤其是棉铃虫等鳞翅目害虫啃蛀棉杆,蚕食棉叶,钻蛀棉桃,对棉花危害极大,1991~1994年在北方棉区和长江流域棉区每年造成高达60亿元以上的经济损失(贾士荣,1996),多年来依靠甚至无节制的滥用化学杀虫剂已经造成了一系列的负面效应,生态环境遭到威胁,害虫抗药性连年激增,人畜中毒现象频繁发生,这些都使我国植棉业产量大幅度下降,并严重影响到纺织业及出口创汇的稳定发展。自从美国的艾格瑞斯特(Agracetus)公司首次成功获得带有外源标记基因的基因工程棉花以后,分子水平的棉花育种就快速发展起来,利用现代基因工程技术在棉株中导入抗虫性毒素而选育成的抗虫棉,因其所具有抗虫性的遗传稳定性和连续性,被认为是害虫管理最经济、最有效的防治方法。转基因棉花是生物技术在农业上应用的典型,美国孟山都(Monsanto)公司、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和棉花所等分别成功研制出转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thuringiensis,简称Bt)毒素基因棉保铃新棉33B、GK系列和中棉系列,在中国获得农业部门的基因安全性检验后以商业运作的模式在生产领域得到迅速推广,在科学研究领域亦突破常规育种所难以超越的目的性转移目标形状低成功率等难题,得到政府、科学研究人员及广大植棉户的关注和期待。[kycipp1]

美国在生产上应用抗虫棉最早的国家,1999年,美国孟山都公司的33B棉在中国的主栽省——河北的植棉面积已达10万公顷左右。国内在转Bt抗虫棉方面的研究也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贾士荣,2000),1996年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的郭三堆等科研人员,在国际上首次构建成了双价杀虫基因:GFMCry1A和CPTI,并将抗虫基因分别导入我国一些主栽品种和一些新品系,筛选、培育出适合当地种植的高抗性的棉花品种(郭恒敏,1998),截止1999年底,双价棉已在河北、安徽、山东、山西等地进入大面积商品化生产和推广。

本文试图通过实证分析相关抗虫棉品种和常规棉品种的差别,阐明并具体评价转Bt基因棉品种的经济效益,分析农户采用Bt抗虫棉与非抗虫棉生产的成本和收益差异,以该项技术采用之后对农民收入所产生的影响。本文是农业政策研究中心“生物技术政策研究项目”系列论文之一。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二部分对样本选择和样本情况做简要的描述。第三部分分析Bt与非Bt的抗虫棉生产成本和效益的差异。最后部分对本项研究做总结并提出一些政策意见。

二、调查样本和品种概况

(一)样本选择对地点选择和农户选择有明确的目的性,主要标准是能够明确区别在相似的生产条件情况下,Bt基因抗虫棉与作为对照的常规棉种植情况。在我国棉区分布中,以黄淮海棉区的棉花播种面积为最大,其中又以冀鲁豫棉区最大,曾占全国棉花总产的50%左右,是我国棉区种植比较集中且占经济作物比重较高的植棉大区。河北和山东是传统的植棉大省,也是棉铃虫爆发的重灾区,在这两个省,转基因抗虫棉33B和GK系列种植较集中,面积比较大,并且河北是中国最早被允许进行转基因棉花品种商业化运作和种植的地区。

表1.棉花种植情况

平均

辛集市

深州市

陵县

夏津县

梁山县

户均耕地面积(公顷)

0.78

1.17

0.83

0.61

0.74

0.59

户均棉花种植面积(公顷)

0.42

0.47

0.44

0.25

0.50

0.42

棉花占农作物面积比例(%)

39

26

39

26

51

48

户均人口(人)

4.0

1.74

1.36

3.89

1.88

2.25

人均收入(元/人)

2086

2446

1644

1951

1877

2322

人均耕地面积(亩/人)

0.2

0.33

0.2

0.16

0.19

0.14

资料来源:数据来自作者1999年对河北省和山东省5个县市282户农户的调查

作为以上原因的实施,本研究对河北省和山东省等地的10个自然村的282户植棉农户,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调查了他们的棉花种植情况。见表1,调查样本均为植棉大区,棉花种植面积占农作物总面积的比例达到了40%,农户的种植规模(每户为0.4公顷)大于全国平均水平。棉农以种植业作为其收入的主要来源,农民全年人均收入为2086元左右,农民家庭生活并不富裕。有的地方如辛集农民收入和耕地面积较大,但棉花面积较小。棉花近几年的产量和收入波动较大,比较利益下降,农民植棉的积极性受挫,也是棉花收入和面积减少的原因。深州和夏津的棉花面积较大,但农民收入却较低,也说明了目前棉花种植情况。

(二)品种概述本文以常规棉中比例较大的9418品种作为对照重点说明,在我们的调查点,其样本数占调查总数的10%。9418品种是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最近几年培育出的春棉品种,其特点是早熟、丰产、优质,高逆抗性,适应性广高抗枯萎兼抗黄萎病,是春棉的主打品种。转Bt基因棉选取了在河北有广泛种植面积的33B、SGK321和在山东有代表性的GK-12,它们所占比例分别为64%,14%和28%。33B于1995年引入河北省,经过点区示范其主要特点是抗虫性强,据称整个棉花生育期基本不打药,在干旱贫瘠含盐量较高的土壤上,生长健壮,易成早衰,适应冀中南区域种植。SGK321在1999年在河北推广,是将毒素基因构建、导入主栽品种石远321中,是我国育成的第一个双价转基因棉,属于抗虫棉的第二代产品,是唯一的通过农业部安全检测的双基因生产的品系,其特点是适合于直播、地膜覆盖、间作套种等多种种植形式,具有较强的分枝优势和较大的单株增产潜力,花朵大,毒蛋白基因表达性好,早熟不早衰,适合在黄河流域种植,种植密度比33B每亩可减少55株左右。GK-12将抗虫的Bt基因加强为高抗虫的Bt基因后导入陆地棉泗棉三号中,多年选育而成,其特点是抗虫性特强,抗旱、耐涝、中需肥,生育后期缺钾,易感红叶茎枯病,适宜春播或套种。

三、经济效益分析

(一)棉花生产的成本分析

抗虫棉和对照品种成本情况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抗虫棉品种的总成本低于常规棉品种的总成本,这主要表现在农药和用工的成本,后者比前者高得多,说明了它具有的省药、省工的优越性。常规棉9418生产成本略高于其它常规棉品种的平均水平,它比Bt抗虫棉每公顷成本高3225元(或高29%),比非Bt的抗虫棉的每公顷成本高726元(或高6%)。三种Bt抗虫棉成本费用基本接近。

表2.每公顷棉花生产分品种成本分析

33B

SGK321

GK-12

其它品种的Bt抗虫棉

非Bt的抗虫棉

常规棉

9418

常规棉平均

总成本(元/公顷)

10701

10311

10466

8929

13163

14288

13327

1.农药

数量(公斤/公顷)

10.5

4.4

15.0

20.7

11.6

84.4

74.1

成本(元/公顷)

244

131

337

355

258

1997

1799

2.种子

数量(公斤/公顷)

29

16

48

49

32

102

98

成本(元/公顷)

547

571

359

517

608

306

327

3.用工

天数(工日)

529

371

496

432

561

641

598

其中农药用工

23

19

33

28

29

172

141

成本(元/公顷)

5433

3698

5391

4424

6169

6912

6418

农药用工成本

64

51

103

70

84

515

423

4.化肥(折纯量)

数量(公斤/公顷)

1306

2134

1089

926

756

1023

1079

成本(元/公顷)

1272

1628

1170

1032

1100

1406

1368

5.其它成本(元/公顷)

4476

5911

4379

3549

5028

5074

4784

注:以上数据是作者在河北、山东5个县市382个品种的抗虫棉调查。其它品种的Bt抗虫棉指其它的转Bt基因抗虫棉品种,如GK-12,海2等,非Bt的抗虫棉指非转Bt基因抗虫棉品种,以下同。

1.农药费用成本差异

抗虫棉品种比常规品种的最大优势在于其节药效用,从表2中可以看出抗虫棉用药量和施药成本远远小于常规棉。

常规棉的施药量是Bt抗虫棉和非Bt的抗虫棉的6倍左右,非Bt的抗虫棉的施药量比Bt抗虫棉要高。常规棉品种9418每公顷费用比33B、SGK321和GK-12分别多1753元、1866元和1660元,比Bt抗虫棉品种农药费用高7倍!SGK321的每公顷棉花生产农药数量和成本最低,分别是常规棉品种的1/16和1/14,说明该品种中转基因蛋白毒素表达效果好,抗性高。研究表明转基因抗虫棉除对棉铃虫、红铃虫、小地老虎等鳞翅目害虫有显著抑制、毒杀作用以外,还通过影响生物群落的演变,间接对其他类害虫有限制作用。值得一题的是,根据崔金杰等(1998)的研究,抗虫棉对捕食性昆虫和害虫天敌并无多大毒害作用,棉铃虫等农田害虫种类的减少大大降低了它们对棉花的危害,虫口基数的下降,也为控制来年或更远时期内虫害的不利影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棉农用于农药费用的支出和施药数量也会随之减少,对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和农业持续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保障作用。

棉花生长的不同时期,农民的施药是不同的。为了表明棉花生长的不同时期农药施用的情况,我们把棉花生长分为四个时期,即拌种期、苗期、中期和后期。由于拌种期的农药用量很少,与其它三个时期比较很微小,故这里只对其它三个时期进行分析,表3反映了不同品种不同时期的农民施药情况,常规棉品种在各个时期的用药远远多于抗虫棉。在不同时期用药程度上,Bt抗虫棉在苗期和中期的用药量普遍多于它们在后期的用量,常规棉表现在中后期的用量比苗期多。

表3.棉花不同时期农药施用情况

品种

苗期

中期

后期

药量

(公斤/公顷)

成本

(元/公顷)

药量

(公斤/公顷)

成本

(元/公顷)

药量

(公斤/公顷)

成本

(元/公顷)

平均

4.9

107.8

7.2

180.3

4.0

104.0

1.Bt抗虫棉

33B

4.9

114.6

3.4

87.8

4.0

35.0

SGK321

2.7

80.8

1.2

36.6

0.2

13.9

GK-12

5.1

102.7

5.6

152.7

1.9

60.6

其它

4.6

74.3

9.1

153.7

3.8

84.5

2.非Bt的抗虫棉

6.3

132.7

5.7

125.5

0.2

4.7

3.常规棉

7.6

142.0

35.0

927.5

28.7

711.4

9418

8.0

153.0

37.5

960.3

35.8

864.5

其它

7.2

131.0

32.5

894.7

21.6

558.3

资料来源:同表1

期中,SGK321用药量最少,只有用药量最多的常规棉品种9418药量的1/3,常规棉和非Bt的抗虫棉的用药量和用药成本大于Bt抗虫棉,分别多用药3.3公斤和2公斤。中期是施药量和施药成本最多的时期,Bt抗虫棉表现出了极大的节药优势,常规棉的施药数量和施药成本分别是Bt抗虫棉的7倍和9倍。SGK321仍然是节药最多的品种,比常规棉品种9418少施药36公斤,少花费农药成本924元。说明在病虫害发生最严重的中期,它对害虫的防治效果好。

后期的农药施用较少,一方面是病虫害的危害减少,另一方面是植株的自身抵抗力增强,减少了病虫害的威胁。但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施药量减少了,但施药成本却没有多大的降低,可能是因为施用在后期的农药价格较贵,农民因为对棉花最后的产量寄于厚望,舍得化钱购买质量好,价格高的农药来保障病虫害危害的降低和收成的提高。SGK321仍是施药数量和成本最少的品种,而常规棉仍然是农药数量和成本用的最多的品种,药量和成本分别是Bt抗虫棉的12倍和15倍。

虽然抗虫棉的种植总体上对农药起了相当大的替代作用,但各时期的农民施药仍然偏多,效果不是十分令人满意,主要是因为苗期抗虫棉对棉铃虫等鳞翅目幼虫抗性较强,有明显的致死作用,刺吸性害虫如红蜘蛛、蚜虫等数量加大上升为主要害虫。但生长缓慢造成后期既要进行营养生长又要进行生殖生长,棉株负担过重、组织老化,影响了转基因棉毒蛋白的表达。另一个原因可能是高温、高湿等生态环境对毒性基因的控制作用的限制也使棉花后期抗性下降(崔金杰等,1998)。

2.肥料费用成本差异

从表2可以看出,Bt抗虫棉用肥数量较多,非Bt的抗虫棉用肥最少,而常规棉介于前两者之间。Bt抗虫棉用肥较多说明其植株生长旺盛,本身的后继营养跟不上生长的需要,需要大量自然界肥源作保证。

3.种子费用差异

抗虫棉种子用量显著低于常规棉,仅是常规棉的1/6~1/2(表2),主要是因为种子供应商对实际的产出以及考虑到棉花生长过程中对光线、植株叶片伸展程度的需要,而对棉花生产实行的严格数量管理。Bt抗虫棉种子使用量的节省,可以充分发挥棉花的生长势,增进了棉花的根系吸收营养,表现生长更强壮。Bt抗虫棉的种子成本高于常规棉种子成本,前者比后者每公顷高172元,主要的原因是Bt抗虫棉中的Bt基因包含着IPR(知识产权)的价格。非Bt的抗虫棉种子成本是常规棉2倍,主要的原因是统称为抗虫棉的种子都是较早时期种植的,那时的Bt抗虫棉还未大面积推广,其价格偏高。33B的种子成本高的主要原因是种子价格高。孟山都公司的种子在中国成功的进行了5年的商业运作,实现统一销价、统一供种、统一收购,零售价是42元/公斤,其中IPR价占42%。SGK321的价格与33B相近,欲于争夺河北种子市场,与外资公司竞争市场。GK-12在山东采取了较低的价格,以便及早占领山东这块大市场。常规棉的种子价格每公斤只有3元左右,这也是它们竞争种子市场、吸引农民的资本。

4.棉花用工及成本差异

抗虫棉与常规棉劳动用工每公顷相差120个工日。在农药用工中,常规棉的用工数量是抗虫棉的6倍。在所有调查样本中,SGK321的用工和农药用工成本最低,一方面说明植株自身的毒蛋白表达强烈,对害虫有极大杀伤作用,另一方面说明其植株健壮、抽枝齐整。

(二)单产(籽棉)的差异

从总体上看,Bt抗虫棉的单产略低于以9418品种为代表的常规棉,但差异不大。这是棉农忍受着棉铃虫的危害,依然不改初衷种植常规棉的主要原因,也是生物技术研究者仍然需艰苦探索的方向和目标,说明转基因技术远未成熟,预示着还有更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SGK321的单位面积产量为仅为2814公斤(表4),据说是由于播种时,种子没有及时到位,推迟了播种期以及部分棉农使用了种子公司陈年的棉种,苗期遇到了冷空气的影响以及出现出芽不整齐甚至不出芽的情况,造成部分棉农毁种,毁种平均花费100元/亩,虽采取一定措施但仍未达到满意效果,造成最后的收获产量下降。据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人员介绍,该品种一般亩产应达到3750~4500公斤。表4还显示了作者调查样本中,抗虫棉和常规棉品种的单产稳定性状。其中33B差距较大,最高产量比最低产量高出近3.5倍,栽培差距较大,但标准差相对较低。GK系列产品高、低相差两倍多,表现出在一定程度上的稳定性。而9418品种高、低相差两倍,在形状表现上较稳定,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报道,1999年山东、河北是棉铃虫中等发生年,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害虫对常规棉的危害。

表4.品种单位面积(公顷)产量分析

品种

产量

(公斤/公顷)

标准差

最高产量

(公斤/公顷)

最低产量

(公斤/公顷)

Bt抗虫棉

33B

3439

530

5063

1530

SGK321

2814

532

4350

2250

GK-12

3495

582

4725

2250

其它

3419

579

4200

2250

非Bt的抗虫棉

2712

798

3750

1125

常规棉

3389

810

3180

1500

9418

3700

585

4950

2625

其它

3078

1035

1410

375

资料来源:见表1

(三)价格及销售渠道的差异

由于国家逐步放开棉花收购市场,棉花销售正由指令性的计划方式开始逐步转向指导性的市场调节。因河北省棉麻公司的改革很微弱,使得其继续垄断着皮棉交易,所以皮棉市场销售份额很小。在山东表现却不同,皮棉市场结构多样化。

在皮棉和籽棉收购价上,调查中的各个品种基本一致。抗虫棉和常规棉的籽棉价和皮棉价都分别在3.3元/公斤左右和8.4元/公斤左右。棉麻公司的收购价格主要是依据棉花的出绒率、色泽等指标确定,棉花价格并没有表现出在品种上的明显差异。但是由于一些抗虫棉的棉籽(33B等)被种子公司回收,所以价格稍高些,这也使得Bt抗虫棉的籽棉价格稍高于其他棉花品种。

(四)经济效益评价差异

主要以

棉花生产纯收益、每公斤主产品成本和每公斤物质成本来体现品种经济效益差别。生产纯收益情况是反映农户经济状况的最基本和最直接的量化依据,农民通过选择所种植的棉种来追求棉花生产的利润最大化,在品种间不存在价格差异的情况下,主要反映在每公斤棉花产品的总成本上。

单位面积(公顷)主要品种经济效益如表5所示,从中可以看出Bt抗虫棉的纯收益远远大于非Bt的抗虫棉和常规棉,这主要是因为Bt抗虫棉的抗性作用,农民的农药成本和用工成本大大降低,说明种植转基因品种棉花给棉农带来经济上极大利益。值得一提的是SGK321,由于上述提到的原因,客观的影响造成产量较低,表现纯收益较小,但仍比常规棉和非Bt的抗虫棉高很多。

表5.分品种的棉花生产经济效益评价

品种

纯收益

(元/公顷)

每公斤产品成本

(元/公斤)

每公斤物质成本

(元/公斤)

Bt抗虫棉

33B

560

3.2

1.6

SGK321

-90

3.8

2.4

GK-12

1333

3.1

1.5

其它

2520

2.6

1.3

非Bt的抗虫棉

-3943

5.1

2.6

常规棉

-2021

4.1

2.1

9418

-1941

4.0

2.1

其它

-2101

4.2

2.1

由于常规棉的用工成本远远大于抗虫棉,实际上对这两省棉花的劳动力机会成本较高的农户,种植常规棉已经无利可图,因为纯收益已经是负值。常规棉纯收益低的原因主要是农药费用大用工较多,由此也说明棉农种植抗虫棉不但省工省药,更重要的是纯收入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常规棉和非Bt的抗虫棉(除SGK321外)每公斤棉花成本和物质费用成本均高于Bt抗虫棉,每生产1公斤棉花,常规棉和非Bt的抗虫棉比Bt抗虫棉所花费的成本要多出0.84元和1.6元,所花费的物质成本要多出0.5元和0.8元。

四、总结

篇6

从笔者单位处理的一项固定资产进行分析。为了盘活资金,笔者单位的一栋老办公大楼准备处理,如何进行处理,是销售还是长期出租?如果销售,已有买方同意出价300万元购买。但经过多次讨论,仍未达成一致意见。笔者就针对出售与长期出租展开了一番筹划:若长期租赁,租金是300万,到期此项资产无偿归租入者,但涉及的税金有房产税、土地使用税、营业税、城建与附加、印花税等,合计税负为17.5%,需要负担的税费是53.1万元。如果直接出售300万,该楼原值是500万,累计折旧260万。所涉及的税负有营业税、城建附加税、土地增值税、印花税,合计应负担的税费是29.35万元。从以上计算可得出,不论从资金的使用上,还是从税收的负担上,出售方案会给企业创造更大的利润。通过以上对比分析,笔者单位在此项交易中合理节税23.75万元。

二、纳税筹划是降低企业税务风险的有效途径

首先,从2006年增值税的检查说起,市国税局提出,笔者单位增值税的税负低于其他市,且从收入、成本、线损都没有查出影响增值税的原因,最后关于增值税税负低的问题,决定对供电公司实行增值税评估。征得国税局机关的同意,由笔者单位自查原因,通过查资料、实地调查、询问,了解到影响税负的主要原因是我市某县的趸售电价高于其他县,而农业用电量所占比重很大,工业发展非常缓慢,主要企业均处于停产与半停产状态;本次调价中,居民生活用电没涨,而其他几项均调增0.044元,电费收入并不大。所以,在相同电量的前提下,销售收入相对较低,购电成本较高,由此产生的税负也较低。

其次,从处置积压存货的审批问题上分析,笔者单位有一批长期积压造成贬值的材料,账面价值50万元,经估算变卖价值20万元(不含税),如果处置,则将形成30万元的损失。该损失税前扣除是否需要税务机关审批,在这个问题上,经查阅资料,咨询税务机关,根据《企业财产损失所得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第六条规定,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在销售、转让、变卖资产发生的财产损失,各项存货发生的正常损耗以及固定资产在到或超过使用年限而正常报废清理发生的财产损失,应在有关财产损失实际发生当期中扣除。由此可得,该笔业务符合规定,处置变卖资产形成的损失不用审批,只需报税务机关备案后,纳税人就可以自行申报扣除,所以笔者单位排除了自然灾害、战争等不可抗力因素影响以及人为的管理责任,并在税务机关备案后处置了该项资产。如果不通过调查,就会按照非正常损失处理,就应当进行进项税转出5.1万元,变卖该批存货需缴增值税3.4万元,合计就缴纳增值税8.5万元;如果不用审批的情况下,也就是一笔正常的销售业务,购买该批存货包含的进项税就不用转出,只需缴纳变卖该批存货的增值税3.4万元,从损失的最终反映看,影响利润5.1万元。

从以上例子可以得出,进行合理避税,应该以现行的税法及相关法律为法律依据,要在熟知税法的前提下,利用税制构成要素的税负弹性进行合理避税,选择最优的纳税方案,减轻企业税收负担,使企业经济利益最大化。转三、从税法与会计制度的差异谈纳税筹划对经济效益的影响

不同会计政策选择下的不同会计处理方法,会形成不同的纳税方案。企业纳税筹划的目标是减轻税收负担,争取税后利润最大化。

首先,对于广告费、招待费的处理影响会计利润情况:税法规定纳税人每一纳税年度发生的以上费用按规定比例扣除,按税法规定超过部分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这就是税法与会计制度的差异问题,有的把这些超支的费用调到应付福利费,挤占福利费,有的调到了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等自有资金里,这样做企业无疑是提前纳税,不仅违背了会计核算的真实性,而且从纳税筹划的角度看,此举并不是企业最佳选择,没有起到筹划的效果,所以作为会计人员要按照客观性的原则,真实准确的记录每一笔业务,与税法有差异的地方,也是在纳税时调表不调帐,不能影响企业报表与账簿的真实性。纳税筹划,除依法运用各种手段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外,还可以通过获取资金时间价值等途径实现纳税筹划的目的里对于限额列支的费用,企业应选择有利于企业的会计政策,以获得递延纳税。

篇7

2提升带电作业管理措施

2.1深入推进配网带电作业,实现市县一体化管理

2.1.1带电作业实现县公司延伸和拓展随着京津冀经济圈形成,石家庄周边四县划归城区,经济发展进入快速路,城镇居民对用电的需求与日剧增,停电对居民生活造成的不良影响也越来越大。国网石家庄供电公司17个县所辖的10千伏配网线路达到2.4万公里,是城区架空线路总长的二十倍,而农网带电作业次数几乎为零。配网带电作业如果沿着从市区到新区、从周边县到外沿县,从县城到乡镇,从乡镇到农村不断延伸和拓展,必将带来较大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国网石家庄供电公司制定了《县域配网带电作业拓展方案》,初步确定了三年的发展思路,为县域带电作业延伸指明了方向。

2.1.2因地制宜开展县域配网带电作业县域公司配网架空线路各有各的地域特点,2014年在充分调研了解各县区域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带电作业实际方法,采取了“因地制宜、逐步推进”的方法推广县域带电作业工作。如针对县公司大部分线路位于田野或山区,大力发展间接带电作业法,绝缘杆作业法进行拆、接引线,更换绝缘子等作业;针对作业街道窄、带电作业车无法停放的问题,大力推行绝缘平台、绝缘组合梯架作业等创新方式,克服了绝缘作业车受限弊端;根据县域公司网架不完善、联络率低等情况,适时推行小型化的电缆不停电作业,保障重要负荷和重要设备的临时取电和保电,均取得良好效果。

2.1.3“三位一体”规范县公司带电作业管理发挥公司带电作业室专业引领作用,成立县公司人员管理、培训和业务管理的一体化管理平台,全面对县公司新取证人员进行基本信息管理、作业培训、跟班教练和业务指导等一系列跟踪管理,建立对县公司带电作业人员的内部考试、评价和考核机制,为打造县公司带电作业队伍打下基础。创新建立了“三位一体”管理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实行统一管理、分步实施战略,最终实现专业标准、作业流程和资源配置“三位一体”管理,一方面统一了作业标准和技术规范,另一方面建立了工作流程,实现人力、车辆和作业资源共享,提高了资源使用效率,提升了安全把控程度。

2.1.4进行带电作业布点,打造带电作业内外圈带电作业未来发展应在整体布局上下功夫,结合省会区划调整将带电作业室打造为桥西区、新华区、长安区、裕华区的核心,外联藁城区、栾城区、鹿泉区以及正定新区作为内圈,由带电作业室负责和统一管理。根据发展情况合理形成周边县公司为带电作业布点的外圈,成立外圈带电作业管理分支机构,根据区域分布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区,一区负责东北区,主要以无极、辛集、晋州、深泽、新乐为作业范围;二区负责西南区,主要以赵县、高邑、赞皇、元氏、井陉为作业范围;三区负责西北区,主要以平山、灵寿、行唐和矿区为作业范围。通过内外圈的建设,形成公司全面开展配网带电作业的态势。

2.2做大做强带电作业核心业务,实现经济效益内涵增长

2.2.1做好自身作业能力建设,实现带电作业项目全覆盖国网公司设定的33项带电作业项目已经囊括了配网经常开展的绝大部分施工检修作业,具备所有项目的作业能力才能切实做到线路检修不停电的目标,带电作业在加强自身作业能力建设上下功夫,成立专门的实施小组,确定检修环网柜类电缆不停电作业项目牵头人,分配各自作业任务,多次实地踏勘确定检修现场,最终在2014年实现了电缆不停电作业项目全覆盖,通过全覆盖和全应用的方法有效提升了带电应用比例,提高了供电可靠率指标0.08个百分点。

2.2.2提升用户不停电接引比例,从业扩中要效益以往的配网带电作业由于技术、管理机制等原因,用户接入工程带电作业率不足40%,仍有很大空间需要挖掘。畅通源头是提升业扩带电接引的首要环节,国网石家庄供电公司从方案制定做起,建立营销部门与带电作业室之间的直面沟通机制,加强双向交流,根据接引地点优先选择带电作业或不停电作业,使方案人员能够做出是否具备带电条件的基本判断,从而真正发挥带电接引给用户不停电的作用。其次抓好带电作业施工管理,利用省物价局年中下发的带电作业服务取费标准合理收取带电作业费用,通过带电作业为公司创收创效,从而取得指标和效益的双收入。

2.2.3多措并举,多领域开展配网带电作业以前的配网带电作业项目主要集中在业扩工程和带电消缺工作上,业务相对简单,复杂程度低。通过调研发现,随着近年配网资金投入加大,配网改造和大修工程量达到业扩和消缺工程量的十倍及以上,已逐步成为带电作业发展的重要来源。一要摆脱机制和观念的束缚,大修就得停电是原来的普遍思路,加强施工计划的管控后,大修工作逐步纳入带电作业范畴,能带电不停电;二要多措并举,从内部挖潜增效,提前对配网基建、大修工程进行可靠性分析,减少和避免停电工作,实现降本降耗;三要完善计划管控流程,调度控制中心、运维检修部、营销部以及运维单位、带电作业室等均参与到计划的审核审批中,肩负各自的责任和职能。随着公司对月度工作计划本着“能带电、不停电”思路去安排后,逐步完善和强化了计划审批流程,以带电或不停电为中心的计划管理日臻完善。

2.3强化培训效果,促进人员技术水平提高

2.3.1内外兼修,创新培训方式“人”是带电作业工作的第一要素,要开拓培训方式,采取内外兼修模式,强化培训效果。一是针对带电作业重实操的技术特点,牢牢把握以实践培训促进实战水平的方式开展培训,最主要和有效的方法是采取“干什么,培训什么”的直接培训方式,把培训效果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二是采取“现身说法”的交流培训模式,避免枯燥授课,开辟员工自己的模拟讲堂,说身边事,看自己的实操作业录像,进行班组间、班组内相互交流、讨论,找出自身问题;三是定期组织对抗赛来激发斗志和检验实操的水平,合理利用比赛的形式增强对技能提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快速掌握技能,使得职工在比赛中得到锻炼,在总结得失的过程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2.3.2双向交流、把握带电行业前沿首先采取“请进来”机制,聘请行业专家或能手授课,针对我公司配网带电作业技术水平较低的情况“把把脉”,结合公司自身情况制定发展策略,明确发展方向;其次坚持“走出去”原则,去杭州、上海及天津等带电作业发展良好的地区取经,避免固步自封,把好的方法、技术和好的经验引进来,应用在实践工作中,提升了职工的带电作业理论及实操水平。

2.4发挥带电作业优势,提升优质服务内涵

2.4.1强化不停电作业观念,切实成为提升优质服务手段优质服务的本质和内涵就是要做到少停电或不停电,我公司积极更新和变革运维观念,将不停电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把带电检修或不停电检修形成工作常态。一是统筹安排工作计划,从用户角度出发,选取有利于客户用电的不停电检修方式;二是逐步建立利于带电检修的设计和规划,从装置配置上满足带电或不停电作业需求,减少因装置原因造成的能带电反而停电的情况发生;三是建立全局观念,系统思维,使不停电作业融入公司的各环节、各生产过程,共同为优质服务出力。

2.4.2加强协同,集各专业之长共同为优质服务发挥作用2014年随着公司电缆不停电作业项目全覆盖的实现,我们对用户不停电手段进一步加强,而进一步深化应用就需要发挥各专业之长,共同肩负电缆不停电作业责任。一是带电作业室发挥推动作用,以带电作业为核心,带动电缆不停电作业开展;二是配电运检室发挥支撑作用,通过设备和运维资源优势支撑电缆不停电作业项目应用,消除停电影响;三是电缆运检室发挥技术引领作用,充分把电缆不停电技术进行拓展,通过带电、配电及电缆专业间的协同配合,加大对线路不停电作业次数和比例,共同为优质服务贡献自身力量。

2.4.3建立带电作业成效分析机制,展现带电作业优势带电作业发生的作用往往是隐性的,采取带电作业将会把停电所引发的后果几乎完全消除,成效会立杆见影。我公司建立了带电作业分析机制,发现采取停电时会增加的诸多冗余管理环节,一是无形会增加因统计客户、信息、沟通解释等一系列管理成本,同时增加调度方式改变、倒闸操作的人力成本和安全风险,进而增加因停电时客户的不理解的投诉几率,会造成因给重要客户停电带来的不良影响等等一系列后果,将停电改为带电作业后,以上的顾虑均一一化解,从而更加坚定了开展带电作业的作用,随着带电作业发展的逐步深入必将进一步发挥其优势。

3解决方案的实施效果

3.1管理效益

3.1.1人员技术水平稳步提升通过采取内外兼修的培训方式,使带电作业人员一方面克服简单、枯燥的培训方式,达到灵活和实用的效果,另一方面避免闭门造车的狭隘做法,达到相互交流和促进的作用。在培训方面自我培训是重点,双向交流是关键,通过内部培训起到主动思考、主动提高的作用,通过双向交流起到发现问题、创造捷径的效果。坚持练培结合,配网带电作业人员的技术水平稳步提升。

3.1.2带电作业管理专业化水平进一步加强通过带电作业市县一体化管理,加强了两级专业管理。一方面促进市公司带电作业管理水平的提升,通过强化标准,做到流程优化,通过强化技术,达到技能提升,通过强化安全,员工素养得到了培养;另一方面全面提升了县域公司带电作业管理,从无至有的开创了检修工作新领域,填补配网设备带电运维的空白。

3.2经济效益

带电作业次数和水平的提升,最直接的影响就是经济效益的提升。根据2014年带电作业指标测算,平均每完成带电作业1000次,约增供电量450万千瓦时,增收电费约290万元。随着市县一体化的深入推进,国网石家庄供电公司带电作业次数应突破4000次以上,公司增收效益约1200万元,而车辆、工器具及人员成本投入不足500万元,当年就会取得收益,且效益可观。

3.3社会效益

带电作业在产生经济效益同时间接产生社会效益,尤其在当今时代,城市居民对用电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客户最大的愿望就是24小时不间断供电,而带电作业可以大幅减少因检修而造成的停电。随着带电作业水平的提升,更换开关或变压器大型检修项目采取不停电作业方式开展,从而避免了设备的停电或重复停电,使客户用电满意度提升,进而因重复停电造成的投诉率下降,塑造了良好的社会形象。

篇8

二、我国外贸经济效益衡量指标存在的问题及影响

评价指标是从结果角度对已发生事件的评价,其合理性是对以往经济行为真实有效评价的关键。同时评价指标不仅是对已发生经济行为的结果的衡量和评价,更是对未发生经济行为的引导。

对外贸易经济效益作为客观存在,要求得到评价和衡量。当前我国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分两类:一类是对外贸易社会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一类是对外贸易企业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对于对外贸易社会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包括:进出口贸易总额、平均换汇成本、资金利润率、进出口贸易税利、贸易条件等;进出口贸易总额是对外贸易的直观总体表现,反映了我国对外贸易活动的规模,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和外贸计划的完成情况。以此为基础构筑的外贸社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在我国外贸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度量、评价和引导作用,极大的促进了我国外贸的快速发展,如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成为一个贸易大国。2004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超过11000亿美元,提前6年实现突破10000亿美元的规划目标,其中顺差超过300亿美元。2005年我国对外贸易仍然保持着迅猛的发展速度,贸易总额14221.2亿美元,贸易顺差高达1010.8亿美元。我国对外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排名也由2003年的第4位升至2004年的第3位,并在2005年继续保持了这一位次。但由于受“出口创汇”思想的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评价指标体系中也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过分强调贸易总量和贸易顺差

由于对外贸易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充足的外汇储备是发展对外贸易的必要条件,因此在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别强调贸易额顺差、出口增长速度等指标。为了完成出口任务,不少企业以牺牲利润的代价,低价竞销,提高市场占有率和销售额,在纺织品、服装等劳动密集行业,出口量增价减、丰产不丰收的情况比比皆是。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是媒体大肆宣传对外贸易高速增长,外汇储备增加,外贸形势大好,另一方面,更多的国内资源廉价地流向了国外,企业利润更少。

(二)评价指标过于笼统

单独评价进出口贸易总额,中国毫无疑问是一个贸易大国,但从贸易结构这一重要指标来看,中国距离世界贸易强国的地位还有一定的距离。在2004年中国1.1万多亿美元的总贸易额中,加工贸易就占了6000多亿美元,而外来加工的出口贸易占全部出口额的58%。即便是一般贸易中的份额,也有相当部分为外资企业所创造。如天津2004年的314家外资企业出口总量为99.4亿美元,占天津出口总量的99.1%。而103家内资出口企业总计出口234万美元,占有量不到0.2%,这种外商主导出口的情况在我国各大城市普遍存在。因此,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乔治-吉尔博伊认为:“中国的高科技和工业产品的出口是由外国公司而不是中国企业在主导。中国企业严重依赖从美国和其他工业发达国家进口的设计、关键性元件以及生产设备等,几乎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去吸收消化和推广它们进口的技术,从而使得中国企业不可能迅速成为全球工业中的有力竞争者。”

(三)忽视了对外贸易社会经济效益的评价

现有的外贸指标评价体系对社会经济效益评价的缺失,使得一些出口行业在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的同时,忽视了社会经济效益。例如,陶瓷生产过程中对环境污染是十分严重的,目前许多欧美国家都在逐渐减少陶瓷的生产。而在中国,众多陶瓷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竞相压价,以牺牲环境资源的代价来取得微薄利润。中国的劳动力价格比美国、日本低二十倍,比泰国要低一倍,甚至比人均GDP低于我们的印度都低。沿海地区很多地方的财政税收每年增幅30%以上,而从事外贸出口的大量民工工资近十年却没有多大变化。这种不正常的状态说明我们的对外贸易经济效益衡量指标存在较严重的问题。

三、我国外贸经济效益衡量指标存在问题的原因及修正原则

(一)我国外贸经济效益衡量指标存在问题的原因

1.重商主义的深远影响

虽然的国际价值论和比较优势理论一直为我国参与国际分工、进行对外贸易的基础理论和指导思想,但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外汇紧缺局面使重商主义对我国外贸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新形式下的“重商主义”,即“提倡节约,重储蓄,轻消费,扩大出口,减少进口,赚取更多的外汇”的观念成为多年来我国发展外贸的主要驱动力。

20世纪80年代,我国外贸收支绝大多数年份是贸易逆差,外汇短缺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创汇,我国采取了诸如出口退税等一系列促进出口的政策,外汇储备也由此快速增加。在当时特定的背景下,突出贸易额、顺差、出口增长率等指标有其现实意义。但是,对这些指标的侧重并未随着世界经济和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实际情况而发展变化。政策性的出口鼓励使外贸企业盲目地追求出口数量和出口贸易额的增长,大大忽视了社会效益。在外汇储备超过7000亿美元、即将成为全球最大外汇储备国的今天,过分强调创汇额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

2.发展对外贸易的经验仍然欠缺

在全球化的趋势下,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十分重视对外贸易及其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但是,我国改革开放时间较短,市场体系与市场机制仍有待完善,与有丰富对外贸易经验的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对外贸易迅猛发展,但是关于对外贸易方面的各项政策及评价标准并不完善,甚至存在诸多缺陷,其发展和完善也远不及对外贸易的发展速度。尤其缺乏对不同性质企业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区分以及对进出口商品结构的整体评价。

3.市场经济体制有待完善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对外贸易活动的调控主要采取直接调控方法。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我国外贸宏观调控体系开始从以直接调控为主向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的间接调控体系转变。虽然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在逐步发展和完善,但现行的宏观调控体系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不能适应外贸发展的需要。市场经济条件下,因为指令性计划被取消,所以在对外贸易发展的过程中统计是很重要的。但是,目前我国的统计思想比较淡薄,统计制度不甚严格,统计技术不高,统计指标不全面。再者,指令性计划尽管名义上被取消,但类似进出口指标的变相指令性计划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因此,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制定的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体系并未随经济体制的转变而有实质性的改进,这已不能真实、准确地反映我国的对外贸易经济效益,对外贸企业也无法进行正确的引导。

(二)对外贸易经济效益评价的基本原则

1.实事求是,科学评价

外贸经济效益评价既是决定贸易机会取舍的重要前提,也是指导外贸活动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评价对外贸易经济效益,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科学评价的原则。首先,评价所采用的数据必须真实、准确、合理。外贸经济效益评价的基础是对外贸易活动中所涉及到的相关数据。数据选择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评价本身的科学性;数据不真实、不清楚,也会导致评价结果失真,继而导致贸易决策失误。其次,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应力求科学、合理。根据对外贸易本身的特点,外贸经济效益的评价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应采用有别于国内其他经济活动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而且应具有可测性和可比性,定性指标也应有一定的量化手段与之相对应。这些指标不能过于复杂,计算所需数据也应比较容易获得和基本可靠。在对外贸易经济效益评价中,科学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应体现如下特征:

(1)能准确全面地反映对外贸易的综合经济效益;

(2)体现经济效益变动的连续性与可比性,沟通效益变动的轨迹;

(3)简便易行,方便操作。

2.贸易前的评价与贸易后的评价相结合

篇9

是什么原因造成中层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呢?对照人力资源配置模型进行微观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该科技教育馆人力资源配置模型中明显存在“晋升阻力点”及“支持不足点”。该科技教育馆具有绝对数量优势的基层人员,根据目前市级事业单位设定的晋升路径,3-5年正常晋升,从普通员工晋升为副主任,从主任副主任晋升为主任,从主任晋升为副馆长。但目前单位设置的副主任、主任、副馆长岗位基本固定、相对较少,即存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之势,这导致了员工们感受到较强的晋升阻力,工作积极性不高。这种由于单位人力资源配置模型存在的先天性缺陷,而导致工作积极性不高的情况,我们称之为“结构性问题”。根据该科技教育馆人力资源发展战略,科技教育馆希望内部培养中层领导以支撑日益拓展的服务网点,但作为其人员储备的后续岗位———副主任储备却明显不足,继而形成“支撑不足点”,故使得科技教育馆不得任用一些能力水平不高的中层管理人员。这些中层管理人员往往会导致管理层“难以服众”或“效益平平”等现象。通过调查与分析,单位全部员工对自身晋升通道的清晰度仅为59%,其中3-5年员工(多数为基层人员)对自身晋升通道的清晰度最低,仅为35%,且他们感到明显的晋升压力。构建人力资源配置模型,一方面在于指导未来的人力资源分配,另一方面则可以对照发现现有问题。诸如工作积极性不高、工作效率低等老问题,实际上都可以通过人力资源配置模型找到解决方案,从而提高单位经济效益。

二、创造性构建人力资源配置模型,合理选取量化标的,提高经济效益

例如,某市教科所拥有众多的具有高级职称的领导、研究员。这些人员要么具有丰富的教育管理、教育研究、教育学等综合知识,要么是高级别“教育名师”。该组织的业务并不需要后续大量的跟进、实际执行,故其低层级人员配置必定较少,从而形成了一个“倒三角”的人员配置模型。

又如,一所职教中心,往往需要大量的基层教学人员,以便执行教育、教学或辅导等基础工作。相较于其高级管理层或教育专家而言,该职教中心人员配置分布势必会呈“金字塔”形分布,以坚实的基层人员维系着整个中心教育教学工作的日常运转。

当然,这些都属于较为标准的情况,或者仅限于一些特别行业、单位,而多数情况下的人力资源配置模型往往会构成一个大“雏形”,其中各别层级会包括上述三种人员配置模型中的二种或三种。具体运用时,需要结合业务背景、人力需求而详细分析,从而提高单位经济效益。要有效利用人力资源配置模型,不仅需要熟悉掌握各类配置模型特点及其适用行业,还需要结合本单位整体的人力资源战略进行综合分析、微观分析。同时,还必须利用调查问卷、对员工工作完成情况、人员储备情况及核心人才占比等数据的综合分析,验证人力资源模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只有基于这样的分析结果,才有助于单位管理层级、人力资源部对日常人力资源业务实施监督和持续优化,最终逐步实现人力资源业务目标,提高单位经济效益。

篇10

2 黄母牛妊娠后期补充饲料

母牛怀孕5个月后,其体内胎儿生长速度显著增加,其间母牛所需要的营养成分也会大量增多。所以,应该及时补充各种饲料,如,玉米等,只有这样才会让母牛产后的肥膘保持住,产生的乳汁数量增加,在生产之后再次配种的时间间隔缩短,同时,对小牛犊的身体发育也产生极其良好的正刺激,使其发育速度增加。

3 适龄出栏

小牛从出生到1.5岁,生长速度最快,从1.5岁到成年生长速度会大幅度减慢。因此,如果提前出栏,产生的效益不高,提前抢出来的时间并不足以弥补生长周期多产生出的那部分经济价值。因此如果等到1.5岁才进行出栏作业的话其经济效益是最高的。

4 提前断奶

为了提高新生小牛的身体素质,改变以往传统的牛犊喂养方式,使得其断奶时间提前。这样可以促进牛犊的迅速生长。当牛犊进行生产两个星期之后开始对其进行干草的喂食训练,在三个星期的时候开始对其投放精饲料进行适应性进食,然后逐步开始使用青料进行喂食并且过渡到拌草料喂食,逐步让牛犊完全适应成年牛所使用的进食方式。这样不仅可以促进牛的快速生长,还能够使得牛身体内部的营养成分更加均衡,减少病害的发生。

5 供给优质饲料

进行黄牛饲养的时候需要有大量的牧草进行支援,尤其是在冬季,由于牧草本身的不生长,饲料短缺的情况就显得十分突出。因此,养牛的聚集点就要对饲料资源进行展开,这样就可以解决饲料短缺无以为继的问题。首先,可以自己种植黄牛适合的牧草,由于黄牛产下的各类肥料都可以对牧草进行使用,沼液和废渣还能够对牧草的产地进行土壤肥力增值,因此进行牧草的自给自足是完全可行的。第二,对当地的饲料来源进行各种扩展。比如和当地的农产品生产厂家,如红薯加工厂、白酒酿造厂进行合作获取大量的生产剩余物品,比如酒糟等等,还可以对周围农户的农产品进行收集,比如秸秆或者玉米秆。同时对这些材料采用国家、个人、地方三方面广泛合作配合的思路进行组织架构,建设青贮池,就可以对饲料不足的问题进行解决,同时对饲料的营养价值进行改善,不仅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还解决了牛的饲料营养成分不足的弊病,一箭双雕,节约了成本还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篇11

成本是建筑工程经济效益的重要影响因素,企业管理者只有尽可能地降低建筑工程成本,才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但在建筑工程成本管理控制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1.对成本管理控制的重视程度不够

部分企业管理者对建筑工程成本控制的认识不足,认为成本控制就是尽可能地减少建筑工程成本,这导致建筑工程建设时,突破了工程的质量底线,出现偷工减料等问题。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成本预算控制不到位,只有预算真正超标,管理者才能发现,使得预算控制明显滞后,未能有效指导建筑工程的建设施工。

2.对建筑材料的成本管控不严

材料成本在建筑工程总成本中占有很大比例,但在具体管控时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进行材料采购时,未能全面统筹考虑材料的成本要素,只是一味追求材料质量,导致材料的采购成本过高;对建筑施工现场的材料管理不到位,造成材料损耗大或者出现丢失现象。这些问题都会直接导致材料成本的增加,降低了建筑经济效益。

3.对人员费和设备费等成本管理不到位

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对施工人员的安排未能有效结合工程的实际需要,出现人员过多而导致的工程窝工问题,使得人工费的成本过高。在设备安排方面,由于设备的配备不当,使作业流程不畅出现机械使用效率低,造成资源的浪费。还存在管理者仅重视机械的使用,对机械养护不及时和不到位的现象,让设备带病超负荷作业,增加了设备的故障率。

(二)质量控制

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质量的管控不到位,往往会导致返工。如果返工的工作量很大,需要重复付出,就容易造成建筑工程成本的增加,降低了建筑工程的经济效益。

1.材料质量

建筑工程的材料质量是整个建筑工程质量的基础。如果对材料的质量管控不到位,就会直接影响在建工程质量,导致工程的返工和工作量的增加。这主要由于管理人员未能把握好材料的采购质量关,导致材料质量不达标,或者没有把握好材料的入场关,对那些进入施工现场的材料检查不够严格,试验检测工作不到位,使那些质量不合格的材料混入施工现场,给后续的建筑工程质量留下隐患。

2.工程质量

对在建工程进行质量控制时,由于施工人员的技术问题导致施工质量较差,或是由于施工人员的违章作业而导致的质量问题。对建筑工程质量控制的管理往往都比较滞后,大多是出现问题才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缺少超前和预防性的基本措施,造成经济的无法挽回,降低建筑工程的经济效益。

3.重点管控

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涉及要素众多,如果都同等对待那么势必会造成顾此失彼的情况,出现管理上的漏洞。尤其对那些隐蔽性工程、建筑结构中的薄弱环节和重点环节等,存在不够重视和缺少重点监控的方法,使得这些重点部位容易出现质量隐患从而增加投入成本,降低了建筑工程的经济效益。

(三)管理机制

建筑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缺少全程性的建筑经济管理机制。对出现的问题往往都是以事论事,采取个别措施,缺少规范和长效的管理机制。在建筑经济日常运行时,更是缺乏全程性的监督,导致监管的缺位和问题的产生。同时,缺少全员性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在实施建筑经济管理时,只针对个别部门和少量相关人员,没能将建筑经济管理目标进行科学合理的细化和统筹安排,缺少效益和施工人员待遇的协调机制,这样难以调动施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降低了建筑经济效益。

二、提高企业建筑经济效益的措施

(一)推进建筑标准化

建筑工程的使用价值涉及众多标准,主要包括适用、可靠、美观和成本低廉等,只有满足以上这些标准才能满足广大民众不断增长的需求。因此,建筑标准不仅是保证企业建筑经济效益提升的基本条件,还是实现企业建筑经济效益最大化的主要途径。当前建筑材料和产品社会化生产以及商品供应已经成为一种大的趋势,只有在合理分工和密切合作的前提下,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成本。因此,建筑标准化对建筑经济效益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加大监管力度

在计划经济成功转向市场经济的特殊时期,建筑企业的管理应把资本管理作为重点。无论何种管理模式和管理方式都应该将资本管理水平的提升作为着手点,同时把经济效益的提高作为最终目标。简而言之,建筑企业的资本管理就是要严格遵守和利润最大化,从而保证企业资本的不断增加。建筑企业应从以下三方面做好资本管理工作:首先,加大对资本流动性管理力度,发挥资本应有的效用。其次,定期开展陈年旧账的清理工作,了解和掌握产权关系。最后,有效提高资本利润率,这个目标的实现可以充分借助重组这一手段完成。

(三)加强内部经济和生产管理

1.加强成本控制,降低成本支出

建筑企业应把经济效益的提升作为工作重点,可以通过引进新技术、新产品等方式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生产水平。

2.降低人工成本,提高企业劳动生产效率

这不是简单要求提高企业每名员工的生产效率,还要提高劳动组合的生产效率。

3.降低材料费用

选择材料时,以材料质量为基础,遵守“货比三家”的原则,实现建筑材料采购成本的降低。

(四)采用机械化施工

机械化施工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增加企业的建筑经济效益,而科技含量高的新型机械设备还可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虽然我国人口众多,但是劳动力成本较低,所以在未来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源成本将会逐渐提高,机械设备的使用成本将会逐渐降低。因此,企业一定要做好准备,有效提高本企业的机械化施工水平。

篇12

一、营销理念创新

从企业营销的角度看,市场的概念是指某种商品或产品的现实购买者和潜在购买者的总和。在买方市场条件下,企业的营销理念注定只能以消费者为中心,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出发点。

(一)树立“CS”理念。“CS”(CustomerSatisfaction)理念即顾客满意理念,是指企业为了不断地满足顾客的要求,通过客观地、系统地测量顾客满意程度,了解顾客的需求和期望,并针对测量结果采取措施,一体化地改进产品和服务质量,从而获得持续改进的业绩的一种企业经营理念。“CS”理念改变了传统的以企业为中心的理念,体现的是以顾客为中心的更高层次上的企业理念。

(二)在营销管理中引入“4C”理论。主要观点是:(1)不要抱着自己现有的产品不放,应先去研究消费者的需要与欲望(Consumers’wantsandneeds)。(2)定价时不要先估算企业的成本和利润,而应先考虑消费者为满足其需要而愿意付出的全部成本(Customercost)。(3)不要死板地抓住有限的几条渠道,要尽最大努力为消费者的消费提供方便,让消费者快捷便利(Convenience)地购的商品和服务。(4)要淡化促销,强调沟通(Communication)。努力实现企业与消费者的双向沟通,谋求与消费者建立长久的伙伴关系。

(三)不断追求顾客价值。??在信息时代,消费者掌握选择的主动权,消费者已经把“购买”视为体现自己的价值准则、实现价值追求的重要途径。因而面对信息时代的“价值追求者”,只有立足于顾客价值这一中心,企业才能有效地迎合顾客千差万别的需求,最终求得企业自身的发展。为此,企业就必须将顾客的需求和利益最大化放到同等的位置,以追求顾客价值实现为出发点,形成信息时代企业营销的整合模式。

二、营销方式创新

(一)产品(或服务)创新。在信息时代,消费者是市场的主体,他们要求供应商提供给满足他们个性化的商品,要求企业按照他们自己的意愿来设计、生产产品。因此,各类企业都应通过深入地研究和挖掘顾客需求,不断推出新产品或服务,调整企业产品结构,使企业产品在统一的、规范化、标准化基础上突出地展示个性化特色,满足顾客的多元化需求,而不能在促销过程中一味地、盲目地强调自身产品,忽略了顾客的心理感受和真正的需要。

(二)全员营销。促销绝不仅仅是销售人员的事,企业全体员工都应该培养营销意识。企业管理者必须加大对员工的培训力度,重视和尊重员工,稳定员工队伍,减少不必要的流动,并在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竞争激励机制,使每位员工能够树立企业主人翁观念,在企业不仅要爱岗敬业,努力生产质优价廉的产品,提供优质的对客服务,还应该抓住一切与顾客接触的机会,自然和谐地与客人沟通交流,恰倒好处地进行推销。

(三)关系营销。所谓关系营销,是指企业与顾客和其他合作者建立、保持并加强联系,通过互惠换及共同履行诺言,使有关各方实现各自利益的营销方法和手段。关系营销的核心是追求顾客忠诚。市场竞争的实质是争取顾客的竞争,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顾客。美国哈佛商业杂志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重复购买的顾客可以为公司带赖5%--85%的利润;争取一位新顾客所花的成本是保住一位老顾客的6倍。关系营销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是一对一营销。即营销者通过与顾客的忠诚和持久,了解每一位顾客的不同需求,提供不同的产品和服务,使他们感到满意。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