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劳动关系范文

时间:2023-03-16 17:44:2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和谐劳动关系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和谐劳动关系

篇1

关键词:

和谐劳动关系;社会主义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建立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我国工人阶级在革命建设中所表现出来的崇高思想和模范行为,始终昭示着我们前进的方向,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他们以先进思想和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全社会,为先进文化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必须充分认识工人阶级始终体现着中国的先进文化,是中国先进文化的创造者、传播者和实践者。正确认识和着力调动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是要充分发挥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必须贯彻落实党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指导方针,坚决维护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即:要正确处理整体利益与具体利益的关系,实现维权工作的整体性。看到我们党作为执政党,始终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党的方针政策和一切工作,都围绕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统筹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要正确处理工人阶级内部职工群体的利益关系,实现维权工作的层次性。要根据新形势下社会阶层构成、特别是工人阶级队伍构成所发生的深刻变化的实际情况,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处理好职工内部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好不同产业、不同地区、不同所有制企业职工之间的利益关系,处理好不同职业、不同民族职工之间的利益关系。要正确处理维护职工经济利益、政治权利和精神文化权利的关系。要维护好职工群众的经济权益,特别要依法协调劳动关系和各种关系,维护职工平等就业权、劳动报酬权和享受社会保障的权利。同时,要维护好职工群众的政治权利,要保障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和民利以及维护职工群众的精神文化权益,提高职工科学文化技术素质。在当今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经济利益和劳动关系错综复杂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当代工人阶级扔继续保持先进性的历史使命是伟大而艰巨的。劳动关系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关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劳动关系已从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对劳动力的统包统配转变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市场调节,劳动关系呈现出市场化、企业化、契约化的特征。

一、当前劳动关系的现状分析

我国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后,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劳动关系呈现出多元化的状况,既有国有企业和集体所有企业的劳动关系,又有股份公司、中外合资经营或合作经营企业的劳动关系,以及外商独资经营企业和私有企业的劳资关系。企业、劳动者开始逐步形成各自的利益主体和权利主体。各方的利益既有一致的一面,也存在着对立的一面,受利润价值的驱使,影响劳动关系和谐问题和矛盾开始比较明显的表现出来,集中反映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工资分配、劳动安全卫生等方面。当前我国劳动关系中用人单位一方绝大多数是遵纪守法的,能够正确处理劳资关系,能够尊重职工的劳动,劳动关系协调发展。但也应看到,一些用人单位无视国家法律法规,严重侵害职工的利益和权益,他们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过多,而忽视职工的合法权益,比如侵犯职工的劳动报酬权,任意克扣和拖欠职工工资;侵犯职工的休息、休假权,任意加班加点,延长工作时间等等,严重损害了职工的健康;无视职工技能培训的权利,不愿为职工提供业务技能培训的机会和条件,影响了职工业务技能的提高等等。这些侵犯职工合法权益的行为,严重影响了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增加了劳资冲突。

二、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原则

劳动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普遍、最重要的关系。所谓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建立的社会经济关系。劳动关系处理的好与不好不仅关系到国计民生,更关系到社会的稳定,还会影响到社会的进一步向前发展。所以说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意义非常重大。和谐劳动关系的真正内涵是什么呢?所谓和谐,就是宇宙万物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和平共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互相包容,互惠互利,共同发展,非常融洽的处在一个共同体之中。它是一个对事物相互关系状态进行描述的词汇,就是说世上各类事物之间都会存在一定的相互关系,那么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是个什么样,好还是不好,就要用和谐与否来作出一番评价,所以说和谐劳动关系就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通过劳动法律规范所规定的权力义务关系配合得适当与谐调。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对于劳资双方而言都可谓“双赢”。工会作为群众(劳动者)的代言人,在维护职工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应起着主导作用,必须坚持平等、互惠、互利、互让的原则,把促进企业发展与维护职工权益相统一,从而形成和谐稳定的利益共同体即企业。劳动关系双方应该围绕经济效益共创、发展成果共享这一目标形成合力,发挥积极性,真正做到“企业得发展,职工得实惠”。企业经营者要关心职工,尊重职工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最大限度地激发职工的参与热情和创造活力,尊重和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职工要热爱企业,为搞好企业积极献计出力,在本职岗位上创造一流业绩,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做到以参与改革促进和谐、以加快发展巩固和谐、以维护稳定保障和谐、以提高素质推动和谐,推动企业又好又快发展,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

三、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具体途径

随着企业内部改革的不断深化,企业劳动关系正在由计划经济时代的劳动关系向其本质意义回归,其经济特征更加明显。创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必须健全完善协调机制,合理兼顾各种利益关系,妥善处理各种矛盾,只有职工与职工之间,上级与下级之间,干部与群众之间,以真诚、友善、坦荡之心架起沟通、理解、关爱之桥,企业才有和谐可言,具体应从以下几点着重做好:

1、强化民主管理维护职工的政治权益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前提。

2、完善协商机制,签订和履行《集体合同》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平台。

3、充分运用法律法规维护职工经济利益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基础。

4、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法律为准绳。

5、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必须注重利益协调,促进公平,切实纠正侵犯职工合法权益的行为。

6、加强宣传,引导企业树立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观念,强调社会共同关注。

篇2

在现代劳动关系中,劳动合同往往是由强势的用人单位单方面拟订具有固定格式合同,弱势的劳动者一方事实上不得不接受而订立劳动合同。从法学理论上说,其条款本身是不具有法律效力的,但是劳动者一方对于固定的劳动合同条款要么接受,要么拒绝,从而使其意思表达自由的能力受到极大的限制。如果在劳动合同中不以明示的方式将政府对劳动关系的强制性规范写进劳动合同,对法律意识不强的普通劳动者一方面不完全知道自己拥有哪些权利。另一方面,即使劳动者知道自己的权益但却在劳动合同中没有记载或是相反的记载且劳动合同又是当初劳动者自愿签订的,那么劳动者将难以理直气壮地请求资方给付自己应当拥有的劳动权益。

劳动合同中应当具有一些强制性条款:

1.提供劳动安全保护的义务。保障劳动者的生命健康是用人单位的应尽职责,无论劳动合同中是否约定。用人单位应当根据劳动者的工作性质提供安全用具、安全场所,进行安全警示,培训劳动安全规范,预防职业病,保障职业安全等。

2.遵守8小时工作日和最低工资报酬的义务。用人单位应当严格遵守国家关于工作时间的强制性规定,对需要延长劳动时间的应当遵守延长劳动时间的规定。用人单位不得任意延长劳动时间,延长劳动时间应当给付相应报酬。

用人单位给付的工资应当在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数额以上,且这一数额应当排除用人单位为劳动者缴纳的社会保险金。

篇3

近年来,全市各地各部门高度重视和谐劳动关系建设,坚持把发展经济作为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物质基础,把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作为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核心内容,把打造“零欠薪城市”作为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载体,把加强监管、及时调处劳动纠纷作为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手段,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就业方针全面贯彻,各项劳动保障政策日趋完善,城乡统筹的就业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劳动合同制度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推进,劳动合同签订率逐年提高,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社会保障层次逐步健全,劳动者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职工维权渠道更加畅通,劳动争议处理体制进一步健全,劳动保障监察网络化、管理网格化建设加快推进,劳动保障监察作用有效发挥,全市劳动关系总体和谐平稳。但是,当前仍然存在着一些影响劳动关系和谐的不利因素,部分用人单位法律意识淡薄、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因劳动纠纷引发的劳动争议数量逐年上升,处理难度加大;合同短期化现象普遍存在,部分用人单位的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有待加强和改善;工资宏观调控机制不够健全,克扣、拖欠工资现象依然存在等等。这些问题需要引起各地各有关部门及全社会的高度重视,采取扎实措施,努力加以克服和改进。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按照“创业创新、走在前列”的总体要求和“重创业促富民、重创新促发展、重民生促和谐”的工作基调,着眼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着眼于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努力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协调发展。始终坚持把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致力于促进劳动者素质全面提升和企业可持续发展,协调平衡劳动关系各方利益,实现劳动者权益保护和企业发展有机统一。

--坚持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主体作用相结合。通过加强监督和管理,维护人力资源市场公平有序的市场秩序,充分发挥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的主体作用,增强和培育用人单位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劳动者的法制意识,促进劳动关系和谐健康发展。

--坚持依法行政,齐抓共管。严格执行国家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规章,依法规范政府职能部门的管理及监督行为,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营造良好的执法氛围。

--坚持标本兼治,长效管理。既要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行为,又要着力解决影响劳动关系和谐的深层次矛盾,着眼于完善和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长效机制,努力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预防、监管和调处并重的劳动关系协调体系。

三、总体目标和任务

(一)总体目标

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把*打造成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和维权网络健全,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依法履行,劳动保障监察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及时有效,劳动者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障的劳动关系和谐城市。

(二)三年具体目标任务

1.各项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得到进一步落实,劳动保障依法行政水平明显提高,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法制意识明显增强。

2.统一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基本形成,招用工管理进一步规范,违法招用工现象基本消除。

3.用人单位劳动合同全员签订,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覆盖面进一步扩大。

4.最低工资制度进一步完善,工资支付保证金制度实施范围进一步扩大,一线职工收入总体明显提高,恶意欠薪现象基本消除。

5.用人单位参保率进一步提高,适合外来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险制度基本建立。

6.劳动保护、休息休假制度依法给予落实和保障,劳动者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7.畅通职工维权诉求渠道,劳动保障举报投诉咨询和工会维权网络更加健全。

8.建立高效、便捷和成本低廉的劳动争议调处机制,县(市、区)仲裁机构实体化,基层劳动关系协调组织健全,多数劳动争议案件通过协调得到解决。

9.劳动保障监察执法进一步加强,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执法监管网络有效运作,用人单位侵权行为得到及时发现和严肃查处。

10.全面建立劳动保障守法诚信制度,规模以上企业符合或者基本符合劳动保障诚信企业标准,和谐劳动关系企业创建面进一步扩大。

11.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运作规范有序,工会、用人单位代表和政府在协调劳动关系中的作用更加明显。

四、*年主要工作

*年是本纲要实施的第一年,做好*年的各项工作,对于推进本纲要的顺利实施十分关键。各地各部门要科学谋划,精心组织,力求在重点问题上取得新的突破。

(一)进一步加大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尤其是《劳动合同法》的宣传贯彻力度。切实提高法律法规宣传普及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律法规培训,增强用人单位依法用工和劳动者依法、理性维权的意识。重点抓好《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工作。按照全员签订劳动合同的要求,把提高劳动合同签订率作为贯彻《劳动合同法》的首要任务来抓。全市组织开展两次专项执法检查。

(二)进一步加强招用工管理,建立和完善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继续重视人力资源市场的建设和管理,努力形成城乡劳动者公平就业的制度和环境。深入开展“春风行动”,维护劳动力市场秩序。按照“六个到位”要求,加强乡镇(街道)、社区等就业服务基层工作平台建设,全市创建示范社区面达50%以上。落实和完善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5400人以上,基本消除城镇和农村低保户“零就业家庭”。

(三)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基本实现社会保险全覆盖。以全面实施社会保险“五费合征”为重点,整体推进社会保险提质扩面工作。全市养老保险参保人数新增6.3万人以上,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新增5万人以上,工伤保险新增19万人以上,职工失业保险新增5.1万人以上,生育保险新增4万人以上。在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医疗保障制度框架的基础上,基本建立起人人享有养老保障的制度框架。探索建立适合外来务工人员特点的社会保险制度。

(四)进一步加大企业工资收入分配调节力度,规范工资分配秩序。健全最低工资制度,并根据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进一步完善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和人工成本信息指导等宏观指导制度。推进企业工资集体协商,覆盖的劳动者人数比上年增加10%。完善企业工资收入分配监管机制,探索建立租赁企业试行工资执法保证金制度,建立健全工资支付监控制度。

(五)进一步畅通维权渠道,理顺劳动争议仲裁体制。加快建立劳动保障举报投诉咨询中心。支持工会加强三级维权网络建设,充分发挥工会在劳动争议预防、协商、调解、仲裁和诉讼中的作用。以《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实施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劳动争议仲裁三方办案机制,推进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实体化建设,发挥基层劳动争议调解组织的作用。劳动争议案件协调调解率达到60%。

(六)进一步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完善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监管工作模式。切实加大劳动保障执法检查力度,建立健全应急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加强劳动用工源头管理工作。全面建立、完善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监察网络,落实专项资金,建立和健全乡镇(街道)劳动保障监察中队,充实劳动保障监察协管员队伍,充分发挥劳动保障监察基层基础作用。

(七)进一步开展打造“零欠薪城市”专项活动。建立事先预防、事中监控、事后惩戒、部门联动和社会救助相结合的“五位一体”的长效管理机制,进一步打响“零欠薪城市”品牌,努力实现“四个确保”:确保职工按时足额领取工资,确保不发生新的拖欠,确保不发生因欠薪引发的重大,确保*的清薪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八)进一步健全劳动保障诚信示范体系建设,推进和谐劳动关系企业创建工作。全市劳动保障书面材料审查覆盖面达到85%以上,劳动保障诚信示范企业比例达到30%以上。进一步扩大和谐劳动关系企业创建面。筹建市劳动用工促进会。

五、保障措施

(一)落实工作责任。各地各部门要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出发,把打造劳动关系和谐城市的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将本纲要确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作为着力改善民生的重要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篇4

文化在企业劳动关系调节中的作用,更多地体现在利用企业文化的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道德和情感等因素把管理者和劳动者双方凝聚起来,为企业的共同愿景和目标而努力。企业的凝聚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对其内部成员的吸引力,二是企业内部成员之间的吸引力。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通过其价值观的宣传和教育,在企业全体成员中形成大家共有的一系列的价值观念,提高企业全体成员对企业目标和使命的认可度,使企业全体成员建立起休戚与共的关系,从而让企业员工的工作动力由外在转化为内在,自觉自愿地服从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通过文化层面上的认同与一致,使劳动关系的和谐成为可能。文化调节企业劳动关系能够节约社会成本。福山认为:社会资本就是一个群体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的一套非正式价值观和行为规范,按照这一套价值观和规范,他们便得以合作。信任的作用就像是剂,它能使一个群体或组织的运作更有效率。当企业中形成了优秀的企业文化体系、群体员工对这套企业价值观体系高度认同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成本就会很低。反之,企业中没有形成优秀的为广大员工群众接受的共同的企业文化、价值观,企业中的人离心离德,劳动关系管理的难度加大,管理成本也会很高。

文化调节作为重要的劳动关系调节手段具有一定的优势。如果说经济和法律的劳动关系调节是外在的、硬性的、显性的、他律的调节,那么文化调节就是内在的、柔性的、隐性的、自律的调节。外在的、硬性的、他律的调节,依赖一定的经济条件、法律的健全与公正,因此调节成本高,有时由于过于刚性,缺乏灵活和变通,在处理劳动关系时容易产生新的矛盾。文化调节具有内在、柔性、隐性与自律的特征,它发挥作用的方式依赖于劳动关系双方从思想观念、价值观念上认同企业的规章制度,并认真遵守,从而在心理上心甘情愿的服从。也就是说,文化的调节是通过基于心灵上的认同、接受和服从来实现的自律、自控的过程。文化调节不依赖于外在的经济是否发达、法律是否完善,依赖的是精神上、心理上的认同与归属,因此文化调节比起经济和法律调节更能节约成本。文化调节劳动关系具有长效性和稳定性,因为文化作为价值观、传统、习惯一旦形成,很难轻易改变,而且会成为强大的内在精神力量。而经济的、法律的调节需要根据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增长不断变换方式,不断推陈出新,因此具有动态、不确定、不完善的特点,调节的力量也是微弱的、暂时的。

二、以文化为本,以人为中心,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一)以人为本,尊重职工,走进职工,关心职工,满足职工的物质和文化需求,促进企业劳动关系和谐影响企业和谐最主要的因素是职工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的满足。因此,满足职工的物质和文化需求成为构建企业和谐最重要的内容。大庆油田为了广泛了解职工的愿望和需求,为职工排忧解难,开发设计了“员工家庭信息管理平台”,确保企业领导在第一时间了解职工中存在的问题,在第一时间快速解决。油田还成立了“职工服务中心”,把帮扶困难职工、医疗救助、法律援助、子女就学、心理咨询、素质培训和诉求表达等内容整合到一个平台上来,满足职工的各种愿望和需求,为职工提供快捷便利服务。阿仕顿男装连锁,作为中国十大男装品牌、2011江苏省服装(家纺)自主品牌30强企业,在促进企业快速稳健发展、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同时,不忘维护职工利益,创建企业劳动关系和谐。在公司中,凡是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事项,都会通过公司内部局域网,内刊《阿仕顿》等媒介公开。职工还可以通过总经理信箱发表看法,与企业领导交流意见,阿仕顿免费为外地员工提供宽敞整洁的宿舍,空调、洗衣机、电视机等设施一应俱全。

(二)广泛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高职工素质,促进职工全面发展,推动企业劳动关系和谐员工在企业中能不能成长和获得自我实现是影响企业劳动关系和谐的重要因素。在企业中,职工自我提升、自我实现的方式有很多。但是,能够集中体现提高职工素质、提升职业地位和声望的活动是近些年来在企业中广泛开展的科技创新活动。通过参与这种活动,职工进行科技发明和创新,获得了单位甚至是行业的认可,得到了应有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受到表彰和尊重。这种激励将成为职工今后职业发展中的强大动力。上海电器发挥优秀职工科技创新的典型作用,在提升全体职工的素质、促进职工职业发展和自我实现、促进企业和谐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做法有:一是建立李斌技师学院,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成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2004年以来共开设培训班210期,培养技能人才10128人,其中:高级工2248人、技师752人、高级技师80人;岗位培训4113人。学院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以及“全国职工就业培训基地”、“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实训基地”等称号。二是举办“李斌杯”技能大赛,成为职工技能晋级的重要通道。2004年创办“李斌杯”技能大赛。几年来,大赛参赛职工为7695人,有968名选手获得中级工证书、1641名选手获得高级工证书、226名选手获得技师证书。三是评选李斌式职工,成为激励职工“比学赶帮”的重要举措。四是成立李斌工作室,成为高技能领军人才攻艰克难的重要舞台。先后建立了李斌数控技术工作室及临港工作站、金德华电工技术工作室、赵黎明焊接技术工作室、李治国大型数控操作技术工作室,发挥了高技能人才在技术攻关、技术创新、技能提高、培育新一代技术能手方面的特殊作用。五是开展“3+3+3”(即考察选拔有三年生产技术岗位的技术工人,用三年时间达到高级工水平,再用三年时间,培养成为技师、高级技师)培训,是成规模培养高级技术工人的新探索。现已经举办了四期,共有264名学员在读。六是设立“李斌论坛”,成为探索交流高技能人才培养经验的平台。

篇5

要做好工会工作,归根到一点,那就是要为人民群众服务办事,为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尽心竭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工会在构建和谐企业中的作用。要坚持以人为本,增强工会凝聚力,首先就必须知道群众在想什么,他们的意愿是什么,也就是常说的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不然的话,就难于找到与群众的结合点和共同语言,服务就会是无的放矢,从而令群众不满甚至让他们厌烦。而要做到知群众之所想,惟一的途径就是深入到他们之中去,既要身到---共同劳动、与群众打成一片;又要心到---情真意切、满腔热情、倾心交谈,做群众的知心人。只有这样,才能透彻了解群众的心思,真切感受群众的情绪,真诚听取群众的呼声,如实反映群众的意愿。为了丰富职工业余生活,缓解职工工作压力,以及调动职工对工作热情的积极性,深入职工生活中,本着“服务职工,造服群众”的宗旨,支局工会制定了为职工办实事的五项工作计划,除此之外,平日职工有什么建议或意见都可以写出来放在意见箱里,支局领导都会认真考虑。工会组织在构建和谐企业中应切实做好以下工作:

一、把处理好企业与员工的关系放在首位

工会在构建和谐企业中的作用发挥,根本的一点就是要妥善处理好企业与员工的关系问题。把握了这一点,工会才能在构建和谐企业当中定好位。湖南邮政独立运行以来,始终把企业与员工的关系问题摆在工会工作的首位,并强调要妥善处理好企业与员工的关系。

工会组织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纽带,这就决定了工会组织必须把处理好企业与员工的关系放在首位,在和谐企业建设中充分发挥“疏导”和“协调”的作用。要通过构建具有企业特色的环境文化、管理文化和行为文化,来建立企业与员工、员工与员工、领导与员工互相尊重、彼此信任的氛围,进而不断改善企业人际关系,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企业、员工之间的真正和谐。

二、把“以人为本”贯彻工会工作的始终

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人文基础是强调以人为核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我们必须将企业所有资源活化,并赋予其独特的人性。在这个过程中,工会组织的立足点和切入点应该是维护员工利益,并通过维护员工群体利益去维护企业长远利益。因为,在企业中,工会组织应该是、也必须是职工利益的忠实代表,应当也必须切实履行“维权”的重要职责。在湖南邮政的改革发展中,我省邮政各级工会组织高度关注企业“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落实情况,通过各种方式,切实保证员工能够分享企业发展的积极成果,在体现“三个关爱”中,真正达到“两个维护”的统一,实现人与企业共同发展的目的,收到了实际的工作效果。

三、选择好工会组织在和谐企业建设中的切入点

首先,工会组织要把企业文化作为构建和谐企业的切入点。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抓住了企业灵魂的塑造。工会组织源于职工,具有靠近职工的先天优势,工会组织参与企业文化建设,是工会促进和谐企业建设的最佳“切入点”。湖南邮政独立运营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企业的人气和职工的士气,也得益于由此产生的拼搏精神和团队精神。在这种精神形成的过程中,我省邮政工会通过全力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次,工会组织要把民主管理作为构建和谐企业的切入点。民主管理是和谐企业的基本标志,也是工会组织重要的工作内容。工会组织应当通过强化局务公开、促进职代会建设等方式,在和谐企业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明确工会组织在企业改革与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功能

在国企中,反映在上下左右中的沟通和协调问题较多,甚至还会有一些非良性的互动造成负面影响。工会组织要从疏导铺路出发,以活动、会议、谈话等形式化解人与人、组织与组织之间的障碍,培养企业内部的良性互动,用企业愿景教育来凝聚人心。湖南政在走出企业扭亏的

困境之后,及时提出了二次创业的愿景,以把湖南邮政建成“用户满意、行业领先、社会羡慕、职工自豪”的美好愿景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爱局敬业,把个人愿景融入团队愿景,实现企业与个人的“双赢”,取得了良好成效。五、着力解决现阶段工会组织在建设和谐企业中的突出问题

促进落实职工合法的政治权利,给职工一个平等的发展空间。通过局务(班务)公开、职代会建设、民主管理等有效手段,使职工能真正行使“主人翁”的权利,增强管理层和执行层之间的理解,形成企业发展的合力。

篇6

劳动关系不和谐,损害员工的合法权益。在任何时候,员工都是企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因此,企业应善待员工,让员工分享企业发展的成果。在我国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和低端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条件下,劳动者往往在劳动力市场上处于不利的地位,劳动关系是否和谐主要取决于企业对待员工的态度和行为。有些企业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压低甚至拖欠员工工资,不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随意让员工加班,少缴或不缴社会保险费,在基本福利、劳动保护、民利等方面侵犯员工的权益。这些做法,不仅损害了员工的合法权益,也损害了企业的社会形象。

劳动关系不和谐,损害企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劳动者收入偏低、劳动强度过大、劳动环境恶劣,会直接影响劳动者的人力资本积累。职业病导致劳动能力过早丧失,疲劳、超长时间劳动和低收入导致劳动者没有多余的时间、金钱和精力参加技能培训和进行技术钻研。低成本的劳动力不可能是高素质的劳动力,而没有高素质的员工,就不可能有高素质的企业。同时,这种简单劳动不仅不能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且将会使我国制造业长期停留在低水平上,难以从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此外,劳动者收入偏低,直接抑制了内需的增长,加剧了对出口的依赖,制约了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低附加值产品出口的过度竞争,反过来又进一步压低劳动力价格,使我国在国际分工中长期处在价值链的低端;外国消费者的实惠和外资的利润,又进一步挤占了我国劳动者的收入和消费,这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篇7

劳动关系的内涵包括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人们参加社会劳动的方式;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的组织形式;人们因参加社会劳动所取得的劳动报酬和社会保障,即个人消费品分配形式。

发展和谐劳动关系,能激发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潜在的劳动能量,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促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劳动关系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为实现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劳动关系的内涵,通常包括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人们参加社会劳动的方式;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的组织形式;人们因参加社会劳动所取得的劳动报酬和社会保障,即个人消费品分配形式。劳动方式和组织形式,实际上是指就业与劳动组织管理;个人消费品分配,是指劳动者获得收入和社会保障。劳动关系的这些内容,涉及人们利益和生存条件的最基本方面。因此,劳动关系是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内容。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就是正确认识劳动关系的本质属性及其发展规律,使劳动者与生产资料能够较充分地结合,也即实现较充分的就业,并使劳动者所得到的收入及社会保障水平与其贡献、绩效相适应,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有利于促进生产力发展。劳动关系和谐,能激发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潜在的劳动能量,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而生产力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和物质基础。因此,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既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能从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角度,有力地促进社会和谐。

有利于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首先,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有利于保障公民的就业权益,促进充分就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是劳动者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劳动者融入社会实现自身价值的根本途径,是家庭稳定和幸福的支柱,也是维持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最重要的保障。目前,我国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劳动力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矛盾突出,就业结构性矛盾已经显现,就业岗位竞争十分激烈。近些年来,我国私营和个体企业平均每年创造的就业岗位约占城镇新增就业岗位的3/4,已成为扩大就业的主要渠道。然而,非公有制企业的劳动关系尚不完善且矛盾较多,劳动争议也多,既损害了劳动者的利益,也妨碍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适应劳动关系日益复杂的新情况,劳动人事部门应加强对企业劳动关系的监督和管理,完善劳动法规,积极建立“双方自主协商、政府依法调整”的劳动关系协调新机制。通过签订劳动合同与集体合同,促使劳动者依法、主动、科学维权,尤其是要维护好职工在工资收入、安全生产、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合法权益;引导广大职工爱岗敬业、扎实进取,实现企业和职工共同发展。同时,还应当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完善就业服务体系,规范服务行为,创新服务模式,努力实现就业服务制度化、专业化、现代化、社会化和城乡一体化。其次,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有利于形成壮有所用、病有所医、贫有所助、老有所养的社会环境。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是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内容。社会保障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调整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分配,化解社会成员遭遇的风险,保障人们的基本需要,是社会正常运行的“安全网”和“稳定器”,是社会和谐之基。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需要政府和企业负起责任。

篇8

2、有序参与合法也要有序。职工是企业整体的一个部分,一个方面,是多种生产要素之一,有义务以有序的行为保持企业生产、经营、服务工作的正常运转。不管是工会代表参与企业重大问题的决策,还是职工表达自己的意见、建议、诉求,都需渠道顺畅、行为有序。企业处理与职工的关系,也同样要合乎规定的程序。

3、公平正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资双方都是独立的利益主体,是平等的关系,通过契约而结成劳动关系。但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特别是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情况下,本应“对等”、“平等”的天平发生严重倾斜,“资”强“劳”弱的格局动摇着和谐劳动关系的根基。没有了公平就没有了正义。因此,急需工会、政府、社会等力量来扶“弱”抑“强”,以维持劳动关系的公平正义。

4、充满活力无活力就意味着停滞、落后、死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应当是充满活力的社会,作为社会最基本关系的企业劳动关系,理应是充满活力的。动则活,改则活,新则活。改革创新中必有风险和阵痛,但这毕竟是“向上的痛”。因此,我们不能片面、僵硬地理解和谐劳动关系,不能以计划经济时代的终身制、“铁饭碗”、平均主义来剪裁和评判今天的劳动关系,而要在保持职工的合理流动、设计职工的职业生涯、激励职工的创造热情、促进企业的改革创新的过程中,构建企业的和谐劳动关系。

5、诚信和睦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无诚信就无市场经济,就不会有和谐的劳动关系。虽然签了合同,但不执行,虽有承诺,但不履行,非得温总理出面讨要工资,这些危害“和谐”的毒瘤必须割除。况且,法律制度再完备也有约束不到的地方。只有心怀诚信、意指和睦,和谐劳动关系才能持久而全面。

二、企业劳动关系不和谐的原因及表现

1、原因:利益上的矛盾性,方法上的低成本“和谐”的对立面是不和谐、矛盾和冲突。我国企业劳动关系不和谐的原因多种多样,但归根到底在于劳动关系转型后,企业与劳动者在利益追求上的矛盾性以及企业在价格竞争中采取过分降低劳动力成本的方法。员工首先思考自己收入与付出的比率,然后将自己的收入与付出比和相关他人的收入与付出比进行比较,如果员工感觉到自己的收获与他人相同,则为公平状态,如果感到两者的比率不相同,则产生不公平感。现在很多企业都通过在工资分配中适当拉开差距来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提高员工的技能水平,但某些企业由于没有一套完善的评估体系和价值分配体系,导致在绩效分配中,造成了新的分配不公,从而影响和打击了员工的积极性,影响了企业和员工之间的劳动关系。因此,我们不能因为今天劳动关系中存在矛盾、冲突等不和谐音,就怀念、向往用昔日普遍贫穷的劳动关系来解决问题。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取胜,打赢价格战,企业总会绞尽脑汁地降低成本,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利用我国劳动力供过于求造成劳动者的弱势地位,采取过分降低劳动力成本的方法,一味追求低成本,必然造成劳动关系的种种不和谐。

2、表现:劳动关系的种种不和谐一是“强资本、弱劳力”,职工利益受侵害。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降低劳动力成本,有的企业在制定关系职工切身利益的规定时,不顾法律法规,部分企业用工不规范,滥用“试用期”,表现为越来越低的工资、越来越长的劳动时间。劳动者渐渐失去劳资谈判的资本和发言权,劳资关系地位严重失衡。拖欠克扣工人工资、逃缴社会保险费等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且有增无减。在“强资本、弱劳力”的态势下,雇主往往以“你不干有人干”要挟劳动者让步。传统体制外的就业者大多在工会的覆盖范围之外,无力抗拒掌握较多资源的管理者,缺少诉求渠道,劳资关系无人协调,往往导致矛盾激化。二是劳动利益协调机制不完善。劳动利益调整机制是指导劳资双方就劳动条件的变更或者持续进行协商调整的制度。这一制度对于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的公正和谐十分重要。这是因为,企业和社会的形势是不断变化的,这就需要有一种机制,引导劳资双方进行协商,防止利益分配严重失衡。三是劳动法律法规不够完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企业的用工形式、企业的组织形式、劳动者就业的方式、劳动者收入的分配方式日趋多元化,我国的劳动法律法规已经明显滞后,经常遭遇无法可依的尴尬,这种情况十分不利于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某些地方政府对一些企业违反劳动法规的行为往往“睁只眼闭只眼”,甚至替之开脱。个别职工特别是农民工,在权益遭到伤害时,采取跳楼等过激甚至非法的手段,这虽属缺少法律意识,但也反映了这一群体的无奈、无助和对公权力的不信任。这几年虽然中央三令五申,但一些地方仍贯彻落实较差。2005年,湖北省总工会的一项调研表明:企业劳动关系存在着职工的劳动就业权利得不到充分尊重、职工在收入分配中处于被动地位、社会保障覆盖水平偏低、劳动安全卫生得不到有效保障、职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的权利得不到落实等五个方面突出问题。构建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任务日显紧迫。

三、构建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对策

无论法律法规作何调整,企业都应以和谐作为构建劳动关系的目标。双方企业与劳动者,劳动者利益的维护者——工会,担负构造和谐社会任务和实施宏观调控职能的政府等方面共同努力,合力推进。

篇9

和谐劳动关系企业创建活动对于加强企业民主管理、促进协调劳动关系建设、加快解决职工的切身利益问题、保持职工队伍和社会政治稳定、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挥着显著作用,是一件利国、利企、利民的工作,因而受到了企业和职工的普遍欢迎。但是也有一些企业对创建和谐劳动关系的认识程度和工作力度还存在差距,深化实践和探索的任务还相当繁重。近几年来,鞍钢矿业集团井下铁矿在稳健矿业生产,力拓转型发展中,始终致力于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从“完善创建活动的工作机制”、“切实发挥创建活动的积极作用”、“努力增强创建活动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不断深化创建活动的内涵”等方面进行了实践与探索,并收到较好效果。

一、完善创建活动的工作机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动关系总体和谐稳定,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但是,随着经济步入新常态,经济形势变得越来越复杂,劳动关系发生了许多新变化,劳资矛盾越来越尖锐,社会关注度越来越高。加强和谐劳动关系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只有在党的统一领导下,才能调动多方面力量协同工作,保证利益调整规范有序、公正合理。

井下铁矿进一步理顺了劳动关系三方的工作关系,明确了由综合管理部门、工会侧重抓创建活动,强化和落实创建活动组织领导机构的功能和作用。在考核评审机制方面,井下铁矿各级创建创建活动办公室采用网络管理办法,建立面向下一级的相关档案,特别是企业创建活动档案,完善考评工作流程,建立必要的“一票否决”制度,对创建活动实施全程掌控。矿建立自我测评和工作台账制度,提高了评审工作的质量和公开性、严肃性。完善了命名表彰制度,做到定期表彰、规范办法、明确待遇,协调有关方面出台优惠政策,激励各单位踊跃参与创建活动。总之,要实现企业现代化的发展目标,进一步深化新“三项制度改革”,就需建立合理有效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将着力点放在依法办事、切实维护员工合法权益上,使改革力度与员工承受能力相适应增强企业与员工之间的沟通能力,推动企业全面和谐发展。

二、切实发挥创建活动的积极作用

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建立的社会经济关系,建立稳定的劳动关系,是构建和谐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一项基础工作,也是新形势下工会工作的重要任务。工会组织履行基本职责的授权过程,说到底就是不断化解劳动关系矛盾的持续过程,以协调劳动关系为入手点,切实发挥创建和谐劳动关系活动的积极作用,来化解员工切身利益的诸多矛盾,不断推动劳动关系和谐稳定与良性发展,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企业和谐、健康发展。

近年来,井下铁矿工会坚持以表达和维护广大职工的利益作为基本职责,以维护企业总体利益和维护职工具体利益相统一作为维权原则,通过建立健全党政主导、企业和职工共同参与、工会大力推动的维权机制,来切实发挥创建活动的积极作用。在活动中,一是大力推进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在落实工资集体协商三年规划中,量化有关措施和指标,并纳入创建活动的考评内容,把工资集体集体协商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作为评选模范劳动关系和谐企业的重要依据。二是大力推动贯彻实施《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就业促进法》。针对企业用工制度,进行进一步规范化,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进一步建立发展,劳动者依法维权、依法办事意识得到了提高。接下来要帮助和指导职工订立劳动合同,协助和监督企业落实保护职工权益的各项规定,切实保证劳动合同的签订率,同时不断提高劳动合同的规范化程度。三是建立区域性工会组织,健全工会组织体系,理顺工作关系,并逐步建立相应的职工民主管理机制,积极推行区域性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

三、努力增强创建活动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在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但经济下行压力和潜在风险并存,必然给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带来新的挑战和压力。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如何增强创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吸引力与凝聚力,如何在具体实践中维护职工权益,发展职工利益,都给工会工作提出新的要求。群众利益无小事。工会要把着力解决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一项主要任务,摆在突出位置。在创建活动中, 一定要处理好协调劳动关系的制度建设与解决涉及职工利益的具体问题的关系。创建活动不能停留在建立制度和常规工作上,完成制度建设、工作步入正轨的企业,把主要精力投入到解决职工生产生活问题上来。不同企业在不同时期都存在着职工具体利益问题。

我们井下铁矿在日常创建中,经常了解职工困难、倾听职工呼声,解决住房、看病、子女就学、集体福利、个人发展等职工最关心的问题。把解决职工生产生活问题的绩效,作为评选模范劳动关系和和谐企业的重要指示,通过开展创建活动更好的为职工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要转变工作作风,认真践行中央“八规定”和反“”要求,优化发展软环境,坚持重心下移,问需于职工、问计于基层,增强服务基层工会、服务职工的意识和力度,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发挥典型示范作用,以点带面,推动工作,在创建活动中,切实增强了和谐劳动关系的吸引力与凝聚力。

篇10

二、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需要采取的几项措施

(一)建立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建立科学适用的利益协调机制,使劳资双方通过自我调整,获得双赢互利,是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措施。因此,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必须坚持公正、公平的原则,课逐级建立政府行政部门、工会组织、用人单位共同参与的三方协调机制,并将其作为一种协调劳资双方利益的载体和平台,及时协调解决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各类纠纷和矛盾。只有通过正当途径主张劳资双方各自的利益,才能避免各类矛盾的沉积而引发社会问题。

(二)建立健全权益保障机制。和谐的劳动关系应是双方的权益都能得到保护,而不是保护一方的利益,侵害另一方的利益。特别是要对弱方要有更多的保护,防止其合法权益受到侵犯。因此应建立一种弱势群体的权益保障机制,帮助其实现自身的合法利益,让他们分享社会进步的红利。

(三)建立有效的管理控制机制。有效的管理控制机制是指运用法律法规等强制手段,对劳动关系中出现的问题作出迅速反应,对侵犯对方合法权益的行为进行有效约束和及时处理。加强管理控制体系的组织建设,建立一支能够快速反应的劳动保障监察队伍,制定突发性重大劳资纠纷处理办法,扩大劳动保障监察的覆盖面,使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确保对劳资关系实施有效的动态管控。

(四)建立良好的矛盾疏导机制。经济关系中的矛盾和冲突客观存在,要防止利益矛盾演变为冲突事件,就必须有良好的矛盾疏导机制。应建立企业内部的劳动关系协调小组、完善工会与企业的沟通协调制度、规范劳动保障来信来访调解制度、开通劳动保障电话咨询服务专线等,使劳资纠纷得以及时疏导,防止矛盾积累沉淀,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

(五)建立敏感的预警机制。建立健全劳资纠纷预警机制,可以及时发现和预防重大纠纷和社会冲突事件,有效防止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事件蔓延扩大。建立企业工资发放监控系统,完善重大劳资纠纷处理办法、重大劳资纠纷报告制度,组成劳资关系预警机制,确保政府机关能够对各类重大的劳资纠纷予以准确的管控,为各类重大矛盾的处理赢得时间。

(六)按政策依法推进从事生产经营的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依法与在职职工签订劳动合同,建立和接续社会保险关系。完善过渡政策,从税收优惠政策,离退休人员待遇给予保障。

三、以人为本,实行人性化管理,重点扶助弱势群体

篇11

一、现阶段企业劳动关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职工工资增长与经济增长不同步

据有关部门的统计数据披露,与我国的经济发展迅猛发展不相协调的是劳动者的报酬,这些劳动者中就有数以万计的企业员工。我国经济的增长的速度永远遥遥领先于职工的工资增长速度,在企业一直在不断地追求做大、做强,企业的经济状况也不断在好转的同时,我们看到仅是高大的厂房,先进的设备,却看不到职工工资的同比例增长提升,企业利润的蛋糕分配同样存在着不合理因素。

(二)劳动争议仲裁案件数量增加,类型多样化

早在2004年,便有新闻报道说上海的劳动争议案件最四年便增了一倍。无独有偶,在广东,自2008年《劳动法》及《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实施后,劳动争议仲裁案件的数量出现了显著增加,劳动争议案件的类型出现新型化,仅2008年上半年各级劳动仲裁机构的受理的劳动争议案件便急剧上升至上年度同期的3倍之多。培训费争议、辞退争议、产假及孕期住院工资争议、保险争议、违约金争议等争议仲裁案件类型多种多样,涉及到了方方面面。

(三)工会职能缺失,加剧员工地位弱势化

在企业内部,尤其是国企,工会的职能越来越退化,工会的职能严重缺失,职工有什么问题很少通过工会出面去解决,工会似乎只会带着职工搞好文艺、体育活动,职工中的突出问题很难通过工会得到解决。这样的情况直接导致了工会在职工中的信任度下降,正式员工加入工会成了硬性规定的制度,农民工、临时工对是否参加工会不感兴趣,很明显,工会职能的缺失,加剧了员工的弱势地位。

二、现阶段企业劳动关系失衡的主要原因

(一)分配制度不合理,收入差距拉大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职工的收入也不断地在提升,水平不断提高,但因为分配制度存在着不合理因素,职工收入一直偏低,有的行业管理者与职工的收入差距太大,职工怨声载道。随着企业效益的日益好转,中高层负责人薪酬增长过快,而普通员工工资增长过缓甚至停滞的问题已经成为了影响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主要问题。之所以收入差距拉得过大,与分配制度不合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二)企业忽视职工权益,强资本弱劳工

目前,劳动力资源严重过剩,这使给了一些企业“强资本弱劳工”的可乘之机,忽视员工的合法权益,虽然我国政府一再强调,要确立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要求要兼顾企业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合理分配资金投放。但是,利益的驱动,使许多企业还是以减缩员工收入为代价,换取资本的过硬。老板和员工之间泾渭分明,家长式的管理让员工没有说话的余地,甚至剥夺了员工对企业管理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

(三)部分工会职能缺失,维权职能受到挑战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许多企业都进行了体制改革,工会组织也在这改制中,或被撤销,或被合并。尤其是有些外资或私营企业,根本就不建立工会组织,或者有工会组织,却没有行使工会组织的各项职能和权力,成了一个虚拟的组织结构。这些企业的领导甚至极端地认为,工会组织就是鼓动工人不服从企业的管理,是企业中不安定的因素。

三、解决现阶段企业劳动关系失衡的策略

(一)强化企业的人力资源、纪检监察的管理职能,用内部机制加以自治

当劳动关系出现问题,员工受到不公正待遇,而这些不公正的待遇又是企业的一些职能部门无法解决时,就需要通过企业内部的机制来自治解决,这便是员工的申诉机制。有效的申诉程序不仅可以让员工心情宣泄内心深处对企业管理人员、管理制度等的不满,从而减少或避免矛盾加深,冲突加剧,而且还可以让管理人员及时发现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从而及时寻找解决的办法,争取尽快、尽早地在企业内部解决出现的劳动纠纷和冲突,避免事态恶化。

(二)强化企业的党、团及工会组织职能,预防矛盾激化

企业的党、团组织的职能作用发挥得相对较好,相对党、团组织而言,工会组织的职能却发挥得不如人意。提高工会的地位,强化工会维权的职能已成了企业工会组织和企业员工共同的期盼。加强企业工会工作,关键是要做到促进企业发展,维护职工权益。

(三)强化企业的制度管理,依靠自身力量改善劳动关系

强化企业的制度管理,是改善企业劳动关系的必备。完善的制度,能够制约企业和员工的行为,也能规范企业和员工的行为。强化企业的制度管理应该加强劳动关系法律法规的学习和宣传力度,普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常识;完善责任追究机制;建立“双向诚信”制度,企业的诚信制度不能只要求员工对企业诚信,

篇12

一、劳动关系的基本含义

企业劳动关系主要是指企业所有者、经营管理者、普通职工及其工会组织之间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各种权、责、利关系,主要包括所有者与全体职工(包括经营管理者人员的关系);经营管理者与普通职工的关系;经营管理者与工人组织的关系;工会与职工的关系。劳动关系由三个要素构成:主体、内容、客体。劳动者、劳动者的组织和用人单位为劳动关系的主体;劳动关系的内容是指主体双方依法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我国《劳动法》第3条规定,劳动者依法享有的主要权利有:劳动权、民主管理权、休息权、劳动报酬权、劳动保护权、职业培训权、社会保险、劳动争议提请处理权等,劳动者承担的主要义务有:按质、按量完成生产任务和工作任务;学习政治、文化、科学和业务知识;遵守劳动纪律和规章制度;保守国家和企业的机密。用人单位的主要权利有:依法录用、调动和辞退职工;决定企业的机构设置;任免企业的行政干部;制定工资、报酬和福利方案;依法奖惩职工,其主要义务有:依法录用、分配、安排职工的工作;保障工会和职代会行使其职权;按职工的劳动质量、数量支付劳动报酬;加强对职工思想、文化和业务的教育、培训;改善劳动条件、搞好劳动保护和环境保护。劳动关系的客体是指主体的劳动权和劳动义务共同指向的事物,如劳动时间、劳动报酬、安全卫生、劳动纪律、福利保险、教育培训、劳动环境等。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的人格和人身不能作为劳动关系的客体。

劳动关系就其性质而言,具有劳动主体双方合作协调和矛盾争议甚至对抗的两个方面。一方面,劳动者与其劳动力的使用者通过劳动就业结成利益共同体,双方利益相互依赖,这是双方合作和劳动关系的基础;另一方面,双方的利益又存在着矛盾对立,这集中体现在工资与利益的此消彼长的关系上,这是劳动争议、冲突,甚至公开冲突的根本原因。这两个方面相互联系又相互对立,在一定条件下会互相转化。我国的劳动关系按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划分有以下几种:全民所有制的劳动关系、集体所有制的劳动关系、私营企业中的劳动关系、个体经营的劳动关系、股份制企业中的劳动关系和外资投资企业中的劳动关系。

二、建立和维护和谐劳动关系的意义

劳动关系的和谐与否对于劳动者、劳动力使用者和整个社会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对于劳动者而言,劳动关系状况会影响其岗位任务、工作条件、劳动强度、劳动报酬与生活保障等利益攸关的重要事项,决定着个人的就业机会、职业发展机会、生活水平、个人尊严,社会地位以及身心健康等。对于企业等用人单位而言,劳动关系状况会影响企业内部的人际关系和工作秩序,影响不同人群或群体的冲突与合作关系,影响人们对企业的承诺和工作的积极性,影响到人们的工资福利水平、工作绩效和工作的满意度,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企业的劳动力成本、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最终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对于企业用人单位以外的社会大系统而言,劳动关系状况会通过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之间的冲突、合作、谈判、罢工、裁员、停产、关厂等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形式,通过双方的亲友、家庭和各种利益相关者波及到社会,影响政府的立法、干预和监督,影响社会的秩序与安定团结,影响社会的经济政治环境和投资,进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社会的经济增长、失业率、通货膨胀率、社会收入的总量与分配等,最终影响到社会成员的整体生活质量。因此劳动关系的和谐与否决不是职工个人的事情,要涉及数亿人的利益,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是企业发展、社会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保证。没有和谐的劳动关系,和谐社会难以实现。

三、我国劳动关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

1. 产权关系日益明晰,劳动关系日益复杂。随着改革的深化,企业产权也日益明晰,多种经济成分的所有制形式日益丰富,这使企业劳资关系变得日益复杂。同一企业中可能存在多种形式的劳动关系,同一劳动者也可以同时与两个以上的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在实行股份制的企业中要协调股东、职代会、工会之间的关系。在实行承包制的国有企业中要处理国家、承包者、员工个人及企业整体四方间的责权利关系,在三资企业中存在中方经理工资如何与外方经理平衡的问题。

2. 管理基础薄弱,法制不健全。近十年来,国家出台了一些劳动关系方面的法律、法规,但很不健全,也缺乏配套性,宣传力度也不够。一旦发生劳资纠纷,企业管理人员和有关员工似乎无所依据,加之缺乏妥善处理问题的经验,行政手段和“人治”办法便成为首选。

3. 劳动争议增多,潜在问题严重。我国劳动争议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尤其是三资企业、私营企业较为严重,主要问题有:任意延长工作时间;劳动强度与劳动报酬不成比例;劳动条件差、危害职工身心健康;打骂、体罚员工;克扣工资;违法辞退等。国有企业方面随着亏损企业面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企业不得不停产、关闭、破产,造成职工的最低工资无法保证,甚至连生活费也拿不到,对社会安定造成很大威胁。

4.随着劳动关系运行市场化,劳动关系矛盾愈加显性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企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明显提速,直接导致岗位的频繁创造和消失,岗位的不稳定性增强。另一方面,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逐步形成,劳动者自由择业,用人单位自主用工,就业的选择性、流动性增大,劳动关系中当事人特别是用人单位较多地采用管理灵活、期限趋短的用工方式,以替代长期的、固化的劳动关系模式,劳动合同的变更频次明显增加。随之而来的,诸如劳动合同不合理,劳动保护条件差,劳动保护措施缺乏等各类矛盾关系进一步复杂化,维权形式日趋严峻。

四、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几点建议

1. 法治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制度保证。公平与正义是和谐社会的基础,法制是和谐社会的制度保证,坚持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法律保障。国家立法机关先后颁布了《劳动法》、《工会法》、《公司法》等,这些法律法规依法保障职工合法权益,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促进企业完善经营管理,规范用工行为,建立起劳动关系自主协调机制;保护、调动、发挥好职工和企业经营者的积极性,做到互利、互爱、双赢,达到“共建和谐企业、共谋企业发展、共享发展成果”的目标,以及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这些美好前景的真正实现还需要法制来保证。

2. 建立健全三方劳动关系协调机制。通过政府、工会和企业经营者组织之间的协调和合作,共同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健康发展是国际社会处理和协调劳动关系的通行做法。我国自2001年起注重建立政府、工会、企业三方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为缓和、化解劳动关系问题起到了积极作用。为了增强三方协调劳动关系的针对性、时效性,充分发挥三方机制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的作用,可以从几个方面去健全三方机制:进一步加强三方协调机制的组织建设;进一步明确三方协调机制的工作职责;建立健全三方机制的制度化沟通渠道;明确三方机制的法律地位和增强三方代表性等。

3.发挥工会的作用。工会是劳动关系矛盾的产物,要在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中发挥好主导作用。坚持和谐发展、互利共赢理念,正确处理促进企业发展与维护职工权益的辩证关系,围绕劳动关系的建立、运行、监督和调处等环节,完善以职代会为主渠道的源头参与机制,强化以平等协商、集体合同为核心的维权机制,建立多渠道的诉求表达机制,建立健全劳动关系矛盾预警和疏导机制,健全劳动争议调处机制等,以促进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的形成,使劳动关系各方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共谋发展。

4.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劳动关系实质上是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无论是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还是构建和谐的社会都离不开人这一关键要素。因此,必须大力提倡以人为本的科学管理理念,切实把人力资源当做第一资源,把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和充分发挥人的作用放在首位,引导和鼓励企业真正尊重和维护广大职工包括农民工的权益,真正把广大职工的利益追求作为出发点和立足点,让广大职工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从而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进而激发广大职工的创造活力,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5. 努力提高职工的工作生活质量。这是改善劳动关系的根本途径。提高职工的“工作-生活质量”要让职工参与管理、进行职务设计、周期性安排“培训-工作-休息”,满足个人的特殊要求,使职工在工作中感觉到真正的意义。

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我国的劳动关系日益复杂。我国致力于维护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逐步形成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型劳动关系。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继续加大,以及我国入世后直接与国际规则和惯例接轨,中国劳动关系将更加市场化和国际化。

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学院工商管理分院

参考文献:

[1]陈维政,余凯成,程文文.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