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6 17:44:3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家庭安全用药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美国临床药学的开展始于20世纪40年代,经过70年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比较成熟的阶段,药师几乎都是临床药师[2]。美国的学位要求较高,学制也较长,一般为6~8年,只有获得药学博士学位(Pharm.D.)者才有资格参加执业药师资格的考试,而只有获得Pharm.D.学位和执业药师资格证的才能成为临床药师[3]。因此,在美国Pharm.D.学位是临床药师的岗位准入学位。美国临床药学学生在第6学年开始药学实践,但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参加,只有基础课和药学专业课都合格后才能进入实践阶段。学校在实践完成时不仅授予学位,还颁发实习毕业证,而实习毕业证是能否顺利就业的关键之一[4]。美国临床药学学生的实践课并不比理论课轻松,而且实践范围很广,专业方向各大学也有所侧重。如:肯塔基大学的实践范围集中在医院、社区门诊以及特殊人群服务机构,专业方向主要在急救药学、社区药学、老年药学、药物经济学4个方面;而加州大学的实践主要在医院、门诊、戒毒中心、家庭护理机构、药物信息中心、慢性病护理中心等,专业方向以药学服务、药学健康政策与管理、药学研究为主。
2我国临床药学的实践情况
20世纪80年代,我国提出了临床药学的概念。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处方管理办法》等药事法规的相继出台,国家对临床用药也越来越重视,在医院等级评价中,明确要求各级医院需配备专职的临床药师[5]。然而,医院临床药学工作仍存在很多问题,许多三级医院的临床药学开展得不够理想。除了受我国临床药学起步较晚、学制较短的客观条件制约以外,笔者认为也与高等学校对临床药学实践的重视不够、学生毕业的考核标准不够规范有关。美国已经形成了以医院为中心的临床药学实践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合格的、有经验的临床药师是核心人物,他们带领学生进行各种药学实践活动,其专业水平以及工作能力对学生的药学实践有深刻的教育意义。而在我国,目前能够带领学生进行有效的临床药学实践的临床药师少之又少,临床药师的培养还处于探索阶段[6]。如果完全照搬美国的临床药学实践体系,将很难达到预期的实践目的。
3建立我国国情下的临床药学专业学生实践模式
3.1临床轮转实践阶段
根据卫生部《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的有关要求,针对临床药学是应用型学科[7]、医疗机构急需的是技能型人才的特点,我校首先安排临床药学专业的学生进行临床轮转实践。临床轮转实践的目的不仅按照医学学生的模式学习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处方书写,更重要的是学习掌握患者整体状况的能力和技巧,学习各个科室的用药常规,与临床医师就患者的具体情况讨论用药方案,并向患者解释最佳个体化用药方案。因此,临床药学专业学生的临床轮转既类似于医学学生,但又有所区别。这一阶段我校制定的教学计划为26周,结合我校附属医院的各科特点,实践重点在心血管科、神经内科、呼吸内科、消化内科、手外科。这5个科室在我院是省市重点学科,患者多、用药复杂,因此这5个科每个科的实践时间为4周,脑外科、妇产科、儿科各2周。临床轮转实践中,要求学生以常见病、多发病为主线,以疾病的药物治疗为核心,制定用药方案。每个科至少要跟踪1位患者从入院到出院,全程负责指导和解决所有药学相关性问题,协助医师筛选最佳治疗方案,及时向指导老师报告用药问题,包括药物相互作用和副反应等。临床轮转实践结束后,学生必须向指导老师提交一份包括病例分析和用药分析在内的总结报告。我校规定,总结报告等同毕业论文,不得少于3000字,分为4个等级[8]: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需要经过答辩论证,合格后方可通过。这类似于美国的实习毕业证,是毕业的必需条件。例如,有一个同学在呼吸科实践时,遇到这样的一个病例:一位65岁的女性患者,临床诊断为支气管炎,医师的用药方案是5%葡萄糖250mL+阿奇霉素0.5g,静脉滴注,qd;0.9%氯化钠250mL+克林霉素0.6g,静脉滴注,bid。学生看到这一用药后,认为阿奇霉素与克林霉素均作用于细菌核糖体50s亚基,干扰细菌蛋白质的合成,二药作用的靶位相同,联合使用会产生药理拮抗作用。学生把自己的想法与当班医师进行了交流,最后修改了用药方案,取消了克林霉素的使用,同时书写了一份完整的合理使用抗生素的技术报告。经过类似的临床实践,我校临床药学学生毕业后基本能够独立完成临床工作。
3.2药学各环节实践阶段
药学各环节实践主要包括药品采购、药品调剂、药品储存、药品效期、药品制剂、药品检验、不良反应的报告、治疗药品浓度监测、特殊药品的管理等,实践时间为14周。其中药品调剂、药品检验、治疗药物浓度监测为实践的重点,每个环节3周,其他岗位为1周。药品调剂是医院的重要窗口,学生在药品调剂实践时发现,由于患者较多,用药交待流于形式,就有学生提出,建议开设用药咨询窗口,并配备相应的设施,如计算机、复印机等,设专职高级药师负责各类人员的药物咨询。为增强门诊调剂窗口不良反应的监测力度,也有学生建议咨询窗口增设退药服务,这样既方便患者,也为不良反应的监测提供了资料来源[9]。医师在临床中由于门诊患者多、处方量大,存在处方诊断、规格、用法空项,也有学生发挥特长,修改微机程序,增设了“如果处方不规范,将自动退回,请医师补充”的环节。学生的个人能力也在实践中得到了发挥,受到临床医师的好评。学生在实践中全面了解了医院药学的全部工作,以药品的安全、合理使用为核心,强化药品质量和安全意识,了解了新药临床试验和药品疗效评价工作,掌握了医院药房工作现状及发展方向、医院制剂工作的任务和特点,医院购入药品的质量控制方法和医院常规治疗药物浓度的监测方法,为患者做好信息咨询服务,学会了建立药历和处方点评分析,并能结合临床合理使用药物,学会收集药物安全性信息等。药学实践不仅强化了学生的药学功底,还为其更好参与制订个体化给药方案和撰写毕业论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3.3毕业论文撰写阶段
1 资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于我院2008年7月-2008年12月的儿科门诊处方。随机抽取每月10天处方,共计12818张,就抗菌药物的处方数、种类、应用率、二联以上应用抗菌药物的处方数进行统计与分析。
2 结果
2.1 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在全部的12818张处方中,含抗菌药物的处方7716张,占总数的60.20%。排序前10名抗菌药物中,β -内酰胺类占5种。口服抗菌药物处方占抗菌药物处方的21.58%;注射剂占抗菌药物处方的78.42%。抗菌药物二联应用率占抗菌药物总量的20.34%。
2.2 抗菌药物的应用频率排序:抗菌药物的应用频率,详见表1。
2. 3 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情况
2 .3. 1 合理联用。本次调查中,抗菌药物联用多为二联,未见三联。抗菌药物联用可扩大抗菌谱范围,如青霉素和美洛西林联用,青霉素可杀灭球菌、革兰氏阳性菌、螺旋体、而美洛西林可杀灭革兰阴性菌,二者联用,其抗菌谱明显扩大。有些药物联用可发挥药物的协同抗菌作用,提高疗效,如青霉素与苯唑西林联用,可对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与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双重起效,有相加作用。尽管严重感染时抗菌药物的联用是必要的,但是一定遵循抗菌药物药物联合治疗原则及联合用药的指征,对于普通感染尽量避免联用。
2. 3 .2 不合理联用。本次调查中,存在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与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同时应用的情况。繁殖期杀菌剂与快速抑菌剂合用,临床上产生拮抗作用。但大量临床经验表明,若繁殖期先用杀菌药,后用抑菌药,不会发生拮抗作用。如红霉素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联用,治疗支原体肺炎、社区获得性肺炎非常有效,若β-内酰胺类抗生素用药在先,红霉素后2h~3h使用可获得较好的疗效。建议临床医师联用时先使用快速杀菌剂,然后在使用抑菌剂。
3 讨论
1985年,WHO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召开了合理用药专家会议,将合理用药定义为:“合理用药要求患者接受的药物适合临床需要,药物剂量应符合患者的个体化要求,疗程适当,药物对患者及其社区内为最低廉。”在新修的《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中,合理用药已成为临床药学工作的重心,并概括为“安全、有效、经济”。可见,影响合理用药的原因应从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等方面来考虑。
调查中抗菌药物在儿科门诊的应用率为60.20%表明抗菌药物的应用率偏高,不符合儿科门诊以呼吸道感染的,特别是上呼吸道感染疾病为主的现状。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见的社区获得性疾病,大多由病毒所致,病程有自限性,不需要使用抗菌药物,予以对症治疗即可痊愈;少数患者可能为细菌感染或在病毒感染的基础上继发细菌感染,可给予抗菌治疗。医师在选择抗菌药物时一定严格遵循《抗菌药物临床指导原则》;在应用剂量和疗程上遵循“最小有效剂量、最短必要疗程”的原则,以防止剂量过大、疗程过长所致毒性反应,并避免剂量过低、疗程过短,使感染未能彻底消除,留下病情复发的后患。
本次调查注射用抗菌药物应用率高达78.42%其原因是儿科患者家长期盼患儿康复的心情迫切,医师认为静脉注射药物作用强、起效快、治疗效果优于口服给药,因此哪怕是普通感冒发烧也多选用静脉给药,这既增加医疗费用、加重患儿家庭的经济负担,还有可能产生相关的不良反应。
处方使用频率表显示,儿科抗菌药物使用种类以β -内酰胺类抗生素为主,其次为大环内酯类。这主要是由于其他类抗菌药物对患儿的毒副作用大,所以在临床中受限使用。由于细菌耐药与使用频率之间存在正相因素,因而长期使用抗菌药物,会导致耐药菌株增加,使抗感染治疗更难。本次调查中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类抗生素应用占19.25%,应用频率最高。该药为第三代头孢菌素,不宜应用于一般轻、中度感染。但是由于患儿往往就诊前在诊所或二甲以下医院经常因一般感染应用较高档抗菌素,医师和患者家属未重视不良反应对病人及其疾病的影响,随意用药,助长了抗菌药物的滥用。使患者机体耐药性增加,难控制感染,因此我院儿科临床医师针对一般感染不得不选用三代头孢。三代头孢的超前应用,也浪费了国家的医药资源。据统计,仅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全国一年多花费7忆多元。为此,应强化医师遵循抗菌药物使用原则,严格抗菌药物用药指征,限制预防性用药,这是减少和延缓耐药菌产生的基本策略.
大环内酯类抗菌素应用主要以阿奇霉素、罗红霉素、克拉霉素为主,应用率较以前明显上升。这主要由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在组织和细胞内浓度比同期血中浓度高,在细胞浓度较高的感染部位可激发药物释放系统,作用持久,疗效显著。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临床多种常见致病,尤其是支原体的广谱抗菌作用和较少的不良反应,并且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儿童无特殊的毒副作用,所以在儿科应用广泛。
总之,抗菌药物是儿科门诊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类药,合理应用可治愈和挽救患者的生命,但不合理应用甚至滥用则会导致一系列危害,如诱发细菌耐药、损害人体器官、(上接第360页)导致二重感染、浪费药物资源等。同时,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还体现医院的合理用药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建议临床医师一定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充分运用药物代谢动力学与药效学特点,有针对地、稳妥地选用相应抗生素或联合用药。同时注意降低毒副反应发生,减少二重感染几率。医院注重监测控制菌株耐药性,延缓用药升级,严格执行抗生素分
级管理制度,促进合理用药,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 Ghodse AH.Baigent B.Evans TC The Use of drug utilization index to monitor Psychotropic drug use in hospital,1987
[2] 徐小薇,王跃明,李大魁.儿科合理用药探索.期刊论文.中国药业,2001(2)
出诊时间:
南方医院门诊四楼中医外科(周二上午、周四下午)
南方中西医结合医院皮肤科(周一全天、周三上午)
盛夏刚过,秋老虎已出发。除了热浪滚滚让人难以承受以外,肆虐的蚊虫也给人火上浇油,这时候万金油就派上用场了。但是这些油涂了之后皮肤感觉油腻腻的,蹭到哪里还会留下一股味道,真的很烦。“双飞人”好像不会有这个烦恼,一下子就干了。皮炎平软膏好像也不错,不会这样油腻腻的。这些外用的剂型就只是为了照顾这个方便吗?当然不是,平时常用的外用药有好多剂型,这些剂型都有着特殊的意义。
很多时候,对于外用药我们都是拿起就用,觉得反正不是吃进肚子里的,也不太在意是否合适,就先往身上涂,没用了再换一种,这样的危害其实不可小视!使用外用药犹如调兵遣将,只有正确地遣用将士才能够打胜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在家中来一次小阅兵,认识这些家庭常用外用药物的使用原则及选用方法,以备不时之需吧。
将军是军队的灵魂,没有了将领,军队就如一盘散沙,失去了章法。外用药物的使用原则就是统帅,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根据病因来选择合适的药物。
不同的药用成分,有不同的治疗防护作用,切不可乱用,否则不但起不到治疗作用,反而极易因为不良反应而产生意想不到的后果。
激素类药物(如皮炎平软膏、丁酸氢化可的松软膏、艾络松软膏等)具有很强的抗炎抗过敏作用,用于一些非微生物感染导致的以皮肤瘙痒为主要表现的过敏性疾病的治疗,如慢性湿疹、蚊虫叮咬、丘疹性荨麻疹、神经性皮炎等。
疥疮引起的皮肤薄嫩处出现丘疹伴剧烈瘙痒的皮肤病,就不可使用激素类药膏,应选择具有杀虫作用的硫软膏、林旦乳膏等。
足癣、体癣则应选择抗真菌作用的药物,如联苯苄唑软膏、达克宁软膏、克霉唑癣药水(酊)、足光粉等。
外伤疼痛,应选择具活血化淤药物,如红花油、解痉镇痛酊等。
2.根据皮损的不同选择剂型。
比如剧烈瘙痒的足癣,有的糜烂渗液,有的皮厚脱屑,有的起水疱,这时选择合适的剂型就至关重要了。有渗出的,不可用软膏、酊剂,应先用溶液湿敷,待干爽后再涂药膏。湿疹有急性渗出多者,不可用软膏、洗剂,应先用溶液湿敷(除湿止痒洗液);亚急性渗出少者,可用洗剂(炉甘石洗剂)、油剂(如紫草油);慢性皮肤干燥粗厚者,常用软膏(肤痔清软膏、除湿止痒软膏、激素类软膏)治疗。
3.不同部位用药不同。
皮肤薄嫩部位(小孩的皮肤、、面部等),用药宜温和,浓度宜低。如风油精、红花油等,不适合涂在会、眼周等。
因此,点好将才能发挥士兵的作用。如果没有多大的把握,建议看皮肤科,以明确诊断,再进行针对性的治疗,这样疗效与安全才更有保障。
将点好了,就要开始调兵。不同的兵种,有着不同的作用,适当调用才能做到药到病除。但是,我们先别着急,残兵败卒是打不了胜仗的,所以调兵之前,我们还需要剔除“不合格”的士兵。首先,购买药物时看准药准字号。药店出售的各种各样的外用产品,有药准字号和消字号等区别。消字号产品严格来说不是药品,其品质良莠不齐,成分不一定标明,建议慎用。其次,应注意药品保质期,过期不可使用。
一切准备完毕,就让我们来瞧瞧平时家中都有哪些兵可供调遣吧!外用药阅兵现在开始。
(1)驱风油:祛风止痛,芳香通窍。用于伤风喷嚏、鼻塞头痛、舟车晕浪、跌打扭伤,肌肉酸痛、蚊虫叮咬。轻微感冒恶寒无汗时,可于太阳穴、风池穴、迎香穴,胸背部及四肢散在点涂,然后喝一大杯热开水,盖被约1小时,让全身微出汗,则病可除。其他疾病可外用少量涂擦患处。注意眼睛、口腔、皮肤破损处忌用。
(2)活络油:具有温经散寒、祛风除湿、活血止痛的功效。用于肌肉酸痛、风湿骨痛、新旧扭伤、关节炎痛、蚊虫咬伤、扭伤肿痛、手脚肿痛、腰腿筋痛、骨刺、坐骨神经痛等。涂于患处并进行适当的按摩、指压、推拿、揉按 15~20 分钟。涂药后,禁贴伤湿止痛膏等药膏。
(3)清凉油:清凉散热,醒脑提神,止痒止痛。用于感冒头痛、中暑、晕车、蚊虫蜇咬等,涂于太阳穴或患处。点涂于腿上等处可预防蚊虫叮咬,每天早晚各涂一次,特别适用于小孩防跳蚤叮咬。涂于太阳穴还有提神醒脑作用。
(4)外用紫金锭:清热解毒。用凉开水调成糊状厚涂患处。可用于红肿热痛未溃破的疖肿、痤疮、无名肿毒等皮肤病的治疗。
(5)皮炎平软膏(复方地塞米松软膏):强效激素类外用药,建议慎用或不用。使用不能超过两周,否则易形成激素依赖性皮炎,表现为皮肤潮红瘙痒、毛细血管扩张等,治疗起来十分棘手。
(6)艾络松软膏:中效激素类药膏,临床使用比较广泛,可用于面部、儿童,以及过敏性疾病、皮肤瘙痒不渗液者。不建议长期使用,以免形成依赖。
(7)肤痔清软膏:苗药药膏,具清热润肤止痒作用,适用于痔疮、皮肤瘙痒性疾病的治疗。性质比较温和安全,可用于儿童皮肤,如特应性皮炎、慢性湿疹、神经性皮炎等治疗。
(8)清热燥湿类中药溶液:如肤阴洁、除湿止痒洗液等。湿敷可用于外阴瘙痒、湿疹等治疗。除湿止痒洗液稀释后用面膜纸湿敷面部30分钟,可治疗痤疮、脂溢性皮炎;头油多引起脱发者,洗头前30分钟将该药水稀释后涂于头部,可减少头油,改善毛囊血液循环,从而治疗脱发。
(9)紫草油:紫草30克,加麻油100毫升浸泡1天,放至锅中小火炸15分钟左右,待紫草变成枯黄,去渣,油放冷后收于玻璃瓶中,密封,冰箱冷藏。用时倒出少许,涂于患处,每日3~6次。具有凉血解毒、消斑止痒作用,适用于皮肤干燥瘙痒、婴儿湿疹、特应性皮炎、尿布皮炎等治疗。
(10)茶油:天然的皮肤用药,具清热润肤、消炎止痒功效。适用于皮肤干燥者、尿布皮炎、过敏性鼻炎、慢性湿疹、特应性皮炎等治疗。此外,其还有很好的润发功效,冬季可作为小儿基础润肤剂。茶油内服还可治疗小儿上火,涂口腔可治疗鹅口疮、小儿舌苔厚腻、食欲不佳。
药物不良反应并不等于药物过敏。药物不良反应包括过敏反应、副作用、毒性反应、继发性反应、成瘾性与依赖性、致畸作用、致癌作用。我们常说的“药物过敏”是指药物作用于机体后,机体对药物产生的一种免疫应答反应,常见的药物过敏反应包括皮疹、瘙痒、低烧、血管神经性水肿(表现为口唇、眼睑及外生殖器等部位肿胀,呼吸急促和窒息感)、哮喘、过敏性休克等,其中以各种皮疹及瘙痒最为常见,以过敏性休克及剥脱性皮炎最为严重。在国内,对药物不良反应人们对药物不良反应存在错误认识:
1误区一 中药的不良反应比西药少
很多人认为,中草药、中药制剂既中成药是来源于药用植物,因此无不良反应。但即便是纯天然的食物都可能引起部分人发生过敏反应。虽然中药材多数为“天然”、“绿色”,但并非绿色药品,因为许多药材并未获得绿色药品的认证。中医用药讲究辨证施治,君臣佐使合理组方,一旦辨证施治不当,组方欠合理,中药也能引起许多不良反应。近年来,随着中中成药应用范围越来越大,有关其不良反应的报道也逐年增多,其中以过敏反应最为多见。另外,有些中草药也可引起严重过敏反应,发生休克、剥脱性皮炎等。
2误区二 经过审批的药品不会有不良反应
尽管新药开发已经过一定时间的临床实验,但临床试验相对于长期临床应用来说,存在观察时间短、病例数少、用药范围及试验对象年龄范围太窄等,许多发生率较低、或者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发现的不良反应,在临床实验中难以发现。因此,在使用新药过程中,医患双方必须持谨慎的态度,认真观察药物使用过程中的不良反应,不得盲目乐观。
3误区三 非处方药不会引起不良反应
总体来说,OTC是经过了长时期的临床考验,使用方便,多数为口服,相对而言,其不良反应较少或比较轻。但非处方药也是药,实践证明,有些非处方药在少数人身上也能引起严重不良反应,甚至引起死亡。非处方药引起的不良反应并非罕见。
4误区四 用过的药就不会引起过敏
通常情况下,过敏反应是由于首次服药后,药物或其体内的代谢产物作为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即机体致敏。当致敏后的患者再次服用这个药物时,药物或其代谢物作为抗原,与机体特异抗体或激发的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相互作用,从而造成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即产生过敏反应。因此某些药物在首次服用时不会发生不良反应,反而当再次服用时可能会出现不良反应。比如胰岛素,初次使用往往不过敏,当多次使用后却出现不良反应。另外一种情况是,药物过敏反应与药物的质量密切相关。比如青霉素,即使使用同一厂家生产的不同批号产品,也需要进行皮试。
5误区五 过敏反应都在用药后短时间内发生
过敏反应发生的时间变化很大。多数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在用药后很短时间。但是有些过敏反应可在用药后较长时间才能观察到,只要是在用药后出现的不良反应,都应当及时停药就诊。
6误区六 用药量小就不会过敏
药物不良反应是一种与正常药理作用无关的异常反应,这种反应仅与患者的遗传背景和药物质量相关,而和用药量没有直接关系。
7误区七 外用或吸入不会引起过敏
注射途径给药更容易引起过敏反应,这是由于注射过程能直接将外源性的蛋白等抗原物质带入体内引起机体致敏。但是总体上,药物过敏与给药途径关系不大。致敏药物不论通过何种途径进入人体都可能引发过敏反应。如氯霉素可引起的骨髓抑制,注射和滴眼途径都可诱发。因此,除注射途径外,外用同样可致药物不良反应。凡曾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应尽量避免再使用。
8误区八 所有有严重不良反应的药品都不应使用
药物使用只是诊疗过程的一部分,必须分析用药的风险和治疗效果,治疗效果大于风险时,比如抢救生命的急救行为,即使是不良反应发生率高的药物也必须使用。必要时修改完善药品使用说明书,不一定停用。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任何药品都可能引起不良反应,只不过由于个体差异,不同的人对同一种药物的不良反应可能在表现症状和轻重程度上都大为不同。因此,对待药物的不良反应,必须要有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观,想当然的观念是不科学的。
8.1不要盲目迷信贵药、新药、进口药有人认为新药、贵药、进口药就等于好药。其实不然,新药、贵药、进口药也存在不良反应。所谓好药,其标准就是同时具备有效性和安全性。在疾病治疗中,好医生用药并非依赖使用进口药、名贵药,只要对症、合理用药,普通国产药也可以治好病。另外,由于新药往往是刚刚上市,很多不良反应还没有被发现,需要在上市后进行长期的观察才能对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做出客观评价。
8.2不要轻信药品广告有些药品广告往往一味宣传其疗效,对不良反应却只字不提。
8.3尽量避免一次同时服几种药物。如果同时服用几种药,药物有时会互相作用,加重不良反应,危及生命。据统计,同时吃2-5种药物,会有20%的病人产生药物不良反应。而同时吃6种以上药物,会有80%的病人产生不良反应。
8.4特殊人群必须在医生指导下用药,不要自购药品治疗老年人合并的疾病较多,用药品种也较多,需要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儿童尤其是新生儿对药物的反应不同于成人,其剂量应按体重计算,用药期间必须加强观察;孕妇用药应特别慎重,尤其是妊娠的前3个月应避免或尽量少用药物,因为用药不当可能导致胎儿畸形;许多药物都可经乳汁进入婴儿体内而引起不良反应,故哺乳女性用药应慎重选择。特殊病理患者,如肝肾功能不好、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等患者用药,必须要遵医嘱或用药前后做必要的检查。
8.5用药过程中,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的早期症状若患者在服药前阅读药品说明书,可有效避免不良反应。如长时间服用某种催眠药,突然停药,会引起失眠、焦虑、惊厥等症状。有些不良反应较为严重,发现或治疗不及时可造成严重后果,如头孢曲松钠造成的过敏性休克等。
9总结
用药产生不良反应基本无法预测,因为一种药物往往具有多重的药理作用,药物的剂量、剂型、用药途径的不同,药物的相互作用及赋形剂的影响,不同种族,不同年龄、不同性别,还有胖瘦程度、营养状况、血型、遗传因素、病理生理状况的不同,以及环境因素,都会使每个人反应的情况不一样,对药物产生的敏感性不一样,而产生不尽相同的不良反应。但其实,如果药品本身不是假劣药品,再排除以下情况:误服误用,超量服用,服用时间过长,服用方法不当(如一些中药煎煮时间不足),用药途径不当(如作为肌肉注射用的中药注射液被用于静脉注射)等等,正确服用药物,还是能够保障用药安全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