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型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6 17:44:4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管理型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管理型论文

篇1

2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加大教学管理工作改革

根据国家《高等学校工程管理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人才培养规格,针对应用型工程管理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探索和完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课程建设,力求课程搭配合理、课时比例协调,突出主干课程,突出专业特色,保持管理知识结构的优势,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优势也是特色,是土木工程专业所没有的,特别是工程项目管理方向和工程造价管理方向,更应该保持这个优势。这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和提高,也有利于实现教育部新专业目录规定的培养目标。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力度,使本专业主干课程达合格以上标准,争取1-2门达优秀标准。健全和完善教学大纲、课程发展规划等教学基本文件,根据应用型人才主体培养要求,完善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和控制,认真实行教学评估与检查,建立动态评估与过程考核机制,进行毕业学生质量跟踪调查、专业招生与学生就业调查等措施。在教学管理方面,做好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教学能力的全过程监控,发挥教学质量管理手段对于教师工作和学生学习的督导功能。

3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认识实习、课程设计、顶岗(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几方面。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注重加强与企业教学实践实习基地合作,提升校企合作,开展实践教学的紧密度和结合度,实施关键岗位核心能力培养模块化教学,依托建筑施工企业,实行建筑工地顶岗实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中突出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从低年级开始设置创新教育和培养,在高年级开设创业培训,使工程管理的学生在创新中不断成长,在创业中不断提高。

篇2

组织在微观层面上或者是由市场、工程驱动的,或者是由生产方式驱动的;但在宏观层面,组织则或者由项目驱动或者由非项目驱动。项目驱动型公司的实践与传统的产品企业有着较大的区别,它需要高度的专业化,以及在市场、技术、职员操作方面规范的团队力量和客户的大量参与。对于项目驱动型企业而言,其收益来源于项目的完成,风险受制于项目本身的属性以及外界多变的环境,面临着很大的战略风险,其中项目管理能力就是产生战略风险的重要原因,本文将研究项目管理能力如何影响项目驱动型企业战略风险形成,为深刻认识和进行战略风险管理提供基础。

一、项目管理能力与项目驱动型企业战略管理

1.项目驱动型企业项目管理能力

对于项目驱动型企业而言,项目管理能力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在项目驱动型企业多项目管理环境下,除了需要很强的一般项目管理能力以外,如何平衡多项目的关系,实现企业项目目标的总体最优成为企业实现战略管理过程中必须面临的问题。这就是项目群管理与项目组合管理能力需要解决的问题。

(1)项目群管理。项目驱动型企业是有一个或者若干个项目群组成,如果

把项目作为项目驱动型企业的微观单位的话,那么项目群是项目驱动型企业的中观结构,是有若干具有一定联系和结构的项目有机的结合而成,因此项目群管理构成了项目驱动型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由于项目驱动型企业中的不同项目同时进行,于是就形成了项目群,在项目群中按照项目的先后顺序构成了“项目链”,项目之间按照一定的标准如技术运用、公共客户或者共同的地理区域等构成了项目网络。

(2)项目组合管理。如何使得项目群有效按照项目驱动型企业的战略要求

开展运行,必须进行项目组合管理,所谓项目组合管理就是项目驱动型企业在特定时间的所有项目进行资源分配、项目间关系处理等管理活动,以期获得项目群在成本最小的情况下获得最大的收益。在项目组合管理中,不同类型的项目如内部和外部项目、独特和重复项目、市场营销、签订合同、项目的组织发展以及项目的基础设施建设都应当包括在内。项目组合管理的主要功能包括:第一,优化项目组合,达到企业的战略目标;第二,选择项目开始;第三,中途阻断和停止项目;第四,界定项目优先权;第五,资源的优化配置;第六,项目组织的组织学习。

2.项目管理能力与项目驱动型企业战略管理

项目驱动型企业的项目管理能力是企业竞争力形成的重要基础。正如以上分析,项目管理能力包括三个层次,分别为项目管理能力、项目群管理能力、项目组合管理能力。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三者体现出的项目管理的三个不同层次,其实也对应于企业战略的三个基本层次,即项目组合管理对应于公司战略,项目群管理对应于经营单位战略,子项目管理则对应于职能战略或具体的产品或服务战略。项目组合管理强调对离散的项目进行集中管理,加强它们之间的战略协同性,这体现了项目管理的集权特征。项目群管理和子项目管理又体现了企业项目管理的分权特征,由项目群经理或项目经理负责项目管理,负责各个业务单位、产品或职能部门的项目目标的实现。因此,企业通过项目管理系统能够对集权和分权进行有效的平衡,通过适当集权,可以保证多项目的整体效应,从而保证既定战略的顺利实施;同时,通过适当分权,又可以保证单个项目的灵活反映能力,从而保证项目的创新能力,为新战略的探索提供方向,体现出项目对战略的作用。

项目组合管理和项目群管理是一种自上至下的管理,是战略管理的延伸,是项目管理前期规划,资源管理贯穿于其始终。项目组合管理和项目群管理是其两个主要管理过程。项目组合管理为了实现组织战略层次的战略目标而将项目群、项目以及其他的一些工作集合起来进行管理。项目组合管理是多项目管理的高层次上的管理,它是通过选择合理的项目组合,根据项目对组织战略的贡献程度制定项目的优先度,根据优先度配置组织资源,并根据战略的变化及时调整项目组合,对组合进行平衡和有效的管理。通过项目组合管理,可以保证组合中的项目与组织战略目标的一致性,将项目与战略联结起来,同时还能优化组织的资源配置。

项目群管理是为了实现组织战术层次的战略目标对相互关联的多个项目进行管理。通过对项目群内的多个项目进行计划、控制、协调等方面的管理以及对项目间的关系进行管理,来有效利用共用资源,保证项目群内项目的成功实施,实现项目群目标,并保证战术层的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项目群管理能力与战略风险形成

由于项目群在项目驱动型企业中的重要地位,项目群风险也具有战略风险的内容。项目群是一类复杂系统,符合复杂系统理论的论述、定义与特征。在宏观上项目群处于客观存在的自然、社会环境之中,具有开放性,不可避免地受到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影响。从中观上讲,在项目群开始、运行、结尾过程中,项目群的管理者、执行人员都可能变化。从微观层次来讲,项目群内部未知因素很多,在项目群运行过程中才能体现出其相互影响。因而不确定性变化是项目群的一个必然特征,会带来各种风险,风险是项目群的一种固有特征,是外界环境、管理者主观、客观原因和内部结构求变求好的一种体现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对项目群风险定义为:项目群风险是项目群的一种固有特性,是外界环境、管理者和系统本身借以自觉或不自觉修正项目群运行方式、成果的各种因素的活动的表现形式,是影响项目群系统偏离原有状态、达到新的状态的一种工具。项目群风险在两个层面对战略风险产生影响,一是项目群是暂时组织与永久组织的结合体,从而产生组织风险;二是由于项目群组织结构特征以及项目群信息传递特点所决定的运营风险。

1.组织结构特征产生战略风险

由于项目组织所具有的开放性、临时性和团队性等等的特性,使得项目组织的风险远远高于项目日常运营组织中的风险。基于项目群的星型结构,项目群内一个单元可能存在的风险可以分成如下几类:外部风险、内部风险、层次风险。其中层次风险指由于子项目与上层、本层、下层各子项目之间可能存在关联,在互动中引起的风险,是由项目群复杂性导致出现的风险,对其分析和综合是项目群风险管理重要的工作之一,同时层次风险在组织结构上构成是项目驱动型企业的重要风险来源。

2.信息传递特征产生战略风险

从风险的来源上,项目驱动型企业中的项目群内部和项目群之间的信息沟通问题构成了重要的战略风险。在项目群中,与物质、文件的流动相比,风险信息流动多是隐含的、不显著的,缺乏明显的特征,很少留下供追索的痕迹。项目群风险信息来源于三方面:历史资料、管理者及有关人员的个人经验和下级汇报的材料,而三个来源都是主观的、不齐备的,不能充分反映项目群可能存在的全部风险。

三、项目组合管理能力与战略风险

项目驱动型企业在战略导向的项目组合管理下,存在着两个重要的目标,其一是实现项目驱动型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它通过核心能力的形成与核心技术短期的建立与拓展得以实现,其二是项目驱动型企业的当期经济绩效,它通过产品的组合管理及产品与工艺的组合管理来实现,项目组合管理的意义就在于使上述两个目标得以整合起来,确立项目的优先顺序并合理地配置资源。而在现实操作中,这两个目标往往又会产生冲突,从而形成战略风险。

1.项目组合选择与组织战略的背离

合理确定项目驱动型企业项目投入在长期、中期、短期项目上的分配结构是企业项目组合管理中的重要内容。正确选择不同项目之间的合理比例对项目驱动型企业的长期发展至关重要,也是企业的战略问题,企业必须进行有效的项目组合,只有把有限的资源适当地投入到不同的项目上,强调长期、中期、短期的合理搭配,才能使企业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并最终使企业具有较好的经济绩效水平。

如果项目驱动型企业片面强调衍生型等短期项目,而不重视中、长期的投资,短期内企业虽可以取得一定经济绩效,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的经济绩效和核心技术能力的未来发展都比较差,即项目驱动型企业的长期行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恶化,如果长此以往下去,企业可能会被淘汰,这种短期行为是应该克服的。因此,企业的项目投入不应仅以企业当前的产品结构为调整依据,必须从长计议,不应该被企业当前的资金状况所左右。

2.项目组合平衡与战略目标产生偏差

强调重大项目等长期投入虽然对企业具有十分重要的长远利益和意义,但它对近期经济绩效不一定具有正向作用,相反,它还可能有副作用,这也是我国许多企业重视短期利润而忽视长期研究投入的主要原因。重视短期项目,并赋予合理的投资比例,同时兼顾其它项目的投入,企业的短期经济绩效和核心技术能力都能获得一定程度的增长,所取得的效果优于其它项目组合模式。但短期项目的投入比例也应控制在一定的水平上,不宜过高,否则会降低其他项目上应有的投资。而重大项目投入不足,短期项目也就缺乏基础。没有足够的渐进性项目,短期项目的经济绩效也无从体现,因为短期项目的经济绩效要通过产生于它的渐进性项目来实现。

从上述比较和分析可知,在项目的投资政策中,尤其是创新项目的投资决策中,若过分注重短期投入的政策,对于企业近期行为是较为有利的,这甚至可能使经理们沾沾自喜、但经过一定时期以后,企业就失去创造更多利润的基础而陷入困境,甚至岌岌可危,从而产生战略风险。但企业亦不可只从长远出发,而不考虑近期利益,它可能使长期期望利益成为泡影,所以一定要长短期兼顾。理想的项目组合应该重视短期项目,并赋予较多的资源,适当兼顾衍生型项目和重大型项目。可以看出,项目组合管理在优化项目组合、项目优先权确定、战略风险项目资源优化的各个操作层面上都会产生战略风险,而且这些管理措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对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产生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篇3

2.专业综合性强随着旅游业及商业的快速发展,酒店行业也进入了迅猛发展阶段,不仅体现在量的发展,更在于质的飞跃。酒店业早已摆脱传统的业态与休闲、地产、养老、会展、医疗等行业不断融合,竭力满足人们多样化及深层次的需求,新的酒店形态不断出现,已经形成了丰富的岗位群,这也是酒店管理升为本科专业的重要原因之一。酒店业综合性的增强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致使酒店管理专业具有综合性。例如,产权式酒店的出现要求酒店管理专业人才懂物业管理类的知识、酒店景区化的趋势要求酒店管理专业人才懂景区设计以及园林等知识等等。总之,酒店业的综合性意味着酒店管理者专业的综合性,在课程体系设置时应结合社会发展趋势,开设社会所需课程,培养综合性人才。

3.专业平台性对于酒店管理专业而言,研究型大学主要研究理论创新、行业的发展等高层次的问题,应用型大学则研究如何将理论转化为服务,并在教学中将服务能力的培养作为重要目标。服务能力并不能狭隘地理解为服务技能,似乎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只会迎宾、铺床、斟酒之类,服务能力包括以服务技能为基础的服务意识、服务理念、服务管理、服务创新等。不同行业服务技能存在差异,但服务意识、服务理念、服务管理、服务创新是相通的。酒店业作为最古老的行业之一,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先进的理论体系与丰富的实践经验,其行业标准已成为其他服务行业学习的标杆。瑞士洛桑酒店学院毕业的学生成为银行业、高科技企业等与酒店不相关企业争相聘请的对象,因为大部分企业都是对客服务的主体,对服务能力的需求是一致的。总之,酒店管理专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服务能力,而这也是所有服务企业所必须的,所以,酒店管理专业具有平台性,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范围远比人们理解的要广阔。

4.专业实践性强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性强已是共识,这也是为何酒店管理专业建设的研究以高职层次居多,且以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主。如前所述,酒店管理专业的核心是服务能力的培养,服务绝不是闭关冥思的产物,也不是实验室的产物,而是实践的产物,实践性是服务最为显著的特征。应用型本科培养懂理论、会实践,能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人才,缺乏对实践的理解,一切也就无从谈起。不管从专业来看,还是从应用型本科的定位来看,酒店管理专业都是实践性强的专业。

二、应用型本科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4W+1H框架

要系统地完成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探讨,可以遵循4W+1H的框架,即回答以下五个问题:课程体系是什么(what);为什么要构建课程体系(why);课程体系建设主客体是谁(who);课程体系何时构建(when);课程体系如何构建(how),其中最后一个问题最为关键,也最为复杂。第一,课程体系是什么(what)?所谓体系就是一个系统,课程体系是指诸多课程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整体[3]。我国高校课程体系一直沿用苏联的“三层楼”式的课程体系,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构成。基础课即通识课程,是所有专业都要学习的课程,专业基础课是与本专业紧密相关的基础课,一般以本专业所依托的主干学科为主,专业课则是本专业的理论和技能课程。但课程体系不是上述几类课程简单的总和,而是前后呼应具有逻辑关联的整体。第二,为什么要构建课程体系(why)?课程体系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是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付诸于实践的桥梁,也是高校教育最核心的问题,课程体系建设的科学与否直接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其重要性毋庸多言,本文不做累述。第三,课程体系主客体是谁(who)?对于应用型本科学校,课程体系的建设应该由学校和企业来共同完成,具体而言有三大主体:第一是学科专家,一般是学科的带头人,他们对学科定位及其发展思考深入;第二是授课教师,他们对课程和学生理解深入,对于课程内容的整合最具发言权。第三是行业专家。行业专家包括行政高级管理人员和企业专家。前者对行业理解更具前瞻性,能从宏观上整体把握,后者对社会人才需求的把握更为准确。应用型本科定位是以服务地方为主,地方行业专家的意见更为重要。课程体系建设的客体是学生,但关键是课程体系的建设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目前,我国高校分为三种类型即学术性研究型大学、专业性应用型大学和职业性技能型院校。研究型大学为综合性大学,主要培养创新学术型人才,即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人才。职业性技能型院校主要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即能从事一线操作与服务的高级技能及初级管理人才。而应用型本科则介于两者之间,培养既能在生产一线从事具体工作,也能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生产力,从事生产设计的人才。具体到酒店管理专业是培养具有一线服务技能,懂管理,能进行产品设计与创新的人才。第四,课程体系何时构建(when)?课程建设优先与社会而不是与学科对接,因为社会在发展,学科随之变化,人才培养的需求相应改变,死守学科而忽略社会容易陷入“刻舟求剑”的误区。另一方面,所开设课程与学生接受能力不符,影响课程的教学质量,也必须适时调整。所以,应随着社会需求变化和科学知识发展而不断调整课程体系。美国高校每年淘汰约5%的课程,并适度增加新的课程,弹性化的课程体系值得借鉴。但我国高校普遍缺乏课程体系改革的动力,仍然坚守传统思维,多年教学中一本教材,一本教案,一套课件的现象比比皆是。淘汰并更换新课程无疑增加了工作量,对教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应采用制度化的方式,确保课程体系建设稳定性与动态性并存。总之,课程体系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并非一时之事,而是时时之事。第五,课程体系如何构建(how)?

一是强调以通识教育为目的,淡化学科专业。关于通识与专业的问题一直是人们争论的焦点,大部分学者倾向于通识教育,也有学者指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要根据学校定位、地区需求而定,不能一概而论,笔者认为应用型本科的前提和酒店管理专业的特点决定了只能选择通识教育。应用型本科主要培养懂理论,会实践,能将理论转化为生产力的人才,他们与市场对接紧密且肩负将理论付诸实践的重任,时刻面临着应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和知识不断更新的挑战,窄口径的学科化专业化的知识显然无法满足社会对他们的高要求。对通识教育的选择更与酒店管理专业特点有关。随着酒店业与其他行业的融合,酒店管理专业综合性不断增强,对知识面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况且与酒店管理的基本实践技能并不难掌握,若只专注于专业则与高职教育无异。每一个学生都有无限的可能,过于学科化专业化的教育则会扼杀这无限的可能。高等教育不是教育的终点,而是教育的新起点。酒店管理专业的通识教育通过两大类课程实现,即通识课程和其他专业课程。通识课程应该涵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历史学、文学与艺术这几大类。特别要重视旅游文化教育,增加与人文素养有关的哲学、历史、文学等课程的数量,因为文化的熏陶比技能的操作更重要,“做人”的教育比“做事”的教育更重要。要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其他相关专业的教育必不可少,与酒店管理相关的其他专业课程至少应包括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营销学、语言学几大类,其中经济学和管理学作为主干学科,课程数量可适当增加。经济学的深度要依据学生的接受能力而定,心理学的课程应受到重视,并注重心理学原理的传授。语言学显然不能忽视,酒店行业是我国国际化程度较高的行业,对外语要求较高,外语课程的比例应比一般专业高。同时对普通话也要作相应要求,普通话可作为一门小型课程单独开设或融入到《演讲与口才》等相关课程中。

二是以内容整合为途径,推广小型课程。课程小型化指压缩原有课程中重复或不必要的部分,减少学分和学时,尽可能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同时给学生以更多的课外时间,根据自己的兴趣补充课外知识,自主学习新的技能。应用型酒店管理本科应提倡并鼓励课程小型化,主要基于三大理由:首先,应用型高校的理论课程知识只要求学生知道结论,懂得运用,不需过于追根探源,原理的探究应该由研究型大学完成。其次,酒店管理专业一直依附于旅游管理,旅游管理作为新兴的学科,理论体系不完整,很多课程都是其他学科课程的直接套用,酒店管理的课程更是如此。比如《酒店餐饮管理》《中外饮食文化》和《旅游礼仪》中均涉及各地饮食文化风俗的知识,因此,应在课程内容整合的基础上进行课程小型化的改革,既疏通了课程体系的脉络,也节约了课时,一举多得。再次,课程小型化还是时展的要求。课程体系作为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滞后性,因时展而涌现的新知识、新技术无法及时纳入既有课程,或者相关课程的容量不足以容纳新的知识,可以采用灵活的方式,把新知识进行压缩,以学术讲座的形式融入课程体系中,按照一定的标准计算学时和学分。比如养老旅游是应市场需求出现新兴事物,还没有成熟的理论和实践操作,不适合放在课程体系中,但作为前沿动态可以扩充学生知识面,为学生提供新的思路。最后需要说明的是,课程小型化并不是简单地缩减课时,而是在课程内容进行论证的基础上有效地整合,根据培养目标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的深度,减少冗余,提高教学效率。

三是以必修课程为主体,丰富选修课程。必修课与选修课在人才培养中承担不同的角色,必修课是保障学生必须的知识和技能,而选修课则依照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培养更具个性化的人才。目前总体的看法是减少必修课的比例,相应增加选修课比例。国外研究型大学选修课的比例远高于必修课,这得益于其雄厚的师资。应用型本科大多为刚刚从专科升为本科的高校,师资有限,选修课的开课量也应量力而行,以免流于形式,总体上还是以必修课为主,选修课为辅。酒店管理专业选修课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通识选修课,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艺术三大类,一般高校会对自科和社科作要求,对艺术类不作要求,笔者认为艺术类课程有助于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应该要求选修4学分或以上。第二类是专业选修课。这类选修课要兼顾人才培养的需求和教师的特长。专业选修课可以涉及旅游类、营销类、沟通类、文化类、园林类、规划设计类、管理类以及与酒店相关的其他专业的基础知识。

四是以理论知识为基础,重视实践教学。酒店管理作为实践性强的专业更是如此。酒店管理专业实践体系包括课程内实践、课程外实践、专业实习三大部分。课程内实践主要是通识课和专业课,应从系统的角度考虑各课程实践内容的衔接,避免重复。比如《酒店服务礼仪》中包括礼仪实践训练,但前厅、客房与餐饮的相关课程中服务技能训练中也包括礼仪训练,再如营销课程中的问卷调查及分析,多门课程也都涉及,重复训练既浪费资源又让学生疲倦,这就要统筹考虑,合理分配。课程外实践是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来锻炼综合技能,可以分为三大块,一是专业认知,要求学生利用课余相对零碎的时间到专业对口的企业做兼职,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考核并获取学分。二是社会认知,要求学生利用寒假和暑假做兼职,不一定与专业对口,但要达到学校的考核要求,并获取相应学分。三是创业认知,要求学生通过参加校内外各种创业大赛来获取学分。课程外实践学分应是强制性的,而非选择性的,是学生毕业的硬性条件。专业实习包括顶岗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应用型本科高校应该实行3+1的模式,即三年在校内学习,一年校外实习。一年的校外实习又可分为两种形式,即分为两个学期,比如第六和第八学期错开实习,或者最后一学年全部安排实习,两种方式各有利弊。笔者认为错开实习效果更好,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但两次实习的岗位应该有差异,否则学生没有积极性,这需要学校与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并通过合约的方式固定下来。

作者:宋欢单位:泰州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

1.专业地位提升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专业由原来的635种调减至506种,酒店管理作为新增专业与旅游管理并属旅游大类。在此之前,酒店管理(本科)一直作为旅游管理的一个方向而存在。酒店管理本科的确立标志着该专业独立地位的确立,其硕士及博士层次的人才培养也将逐步发展,与之相应的研究也将逐步繁荣。酒店管理专业地位的提升要求在研究中把酒店管理作为一个独立的专业来思考,而不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部分,在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开展深入地研究以满足酒店业发展的实际需要。

2.专业综合性强随着旅游业及商业的快速发展,酒店行业也进入了迅猛发展阶段,不仅体现在量的发展,更在于质的飞跃。酒店业早已摆脱传统的业态与休闲、地产、养老、会展、医疗等行业不断融合,竭力满足人们多样化及深层次的需求,新的酒店形态不断出现,已经形成了丰富的岗位群,这也是酒店管理升为本科专业的重要原因之一。酒店业综合性的增强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致使酒店管理专业具有综合性。例如,产权式酒店的出现要求酒店管理专业人才懂物业管理类的知识、酒店景区化的趋势要求酒店管理专业人才懂景区设计以及园林等知识等等。总之,酒店业的综合性意味着酒店管理者专业的综合性,在课程体系设置时应结合社会发展趋势,开设社会所需课程,培养综合性人才。

3.专业平台性对于酒店管理专业而言,研究型大学主要研究理论创新、行业的发展等高层次的问题,应用型大学则研究如何将理论转化为服务,并在教学中将服务能力的培养作为重要目标。服务能力并不能狭隘地理解为服务技能,似乎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只会迎宾、铺床、斟酒之类,服务能力包括以服务技能为基础的服务意识、服务理念、服务管理、服务创新等。不同行业服务技能存在差异,但服务意识、服务理念、服务管理、服务创新是相通的。酒店业作为最古老的行业之一,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先进的理论体系与丰富的实践经验,其行业标准已成为其他服务行业学习的标杆。瑞士洛桑酒店学院毕业的学生成为银行业、高科技企业等与酒店不相关企业争相聘请的对象,因为大部分企业都是对客服务的主体,对服务能力的需求是一致的。总之,酒店管理专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服务能力,而这也是所有服务企业所必须的,所以,酒店管理专业具有平台性,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范围远比人们理解的要广阔。

4.专业实践性强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性强已是共识,这也是为何酒店管理专业建设的研究以高职层次居多,且以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主。如前所述,酒店管理专业的核心是服务能力的培养,服务绝不是闭关冥思的产物,也不是实验室的产物,而是实践的产物,实践性是服务最为显著的特征。应用型本科培养懂理论、会实践,能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人才,缺乏对实践的理解,一切也就无从谈起。不管从专业来看,还是从应用型本科的定位来看,酒店管理专业都是实践性强的专业。

二、应用型本科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4W+1H框架

要系统地完成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探讨,可以遵循4W+1H的框架,即回答以下五个问题:课程体系是什么(what);为什么要构建课程体系(why);课程体系建设主客体是谁(who);课程体系何时构建(when);课程体系如何构建(how),其中最后一个问题最为关键,也最为复杂。第一,课程体系是什么(what)?所谓体系就是一个系统,课程体系是指诸多课程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整体[3]。我国高校课程体系一直沿用苏联的“三层楼”式的课程体系,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构成。基础课即通识课程,是所有专业都要学习的课程,专业基础课是与本专业紧密相关的基础课,一般以本专业所依托的主干学科为主,专业课则是本专业的理论和技能课程。但课程体系不是上述几类课程简单的总和,而是前后呼应具有逻辑关联的整体。第二,为什么要构建课程体系(why)?课程体系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是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付诸于实践的桥梁,也是高校教育最核心的问题,课程体系建设的科学与否直接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其重要性毋庸多言,本文不做累述。第三,课程体系主客体是谁(who)?对于应用型本科学校,课程体系的建设应该由学校和企业来共同完成,具体而言有三大主体:第一是学科专家,一般是学科的带头人,他们对学科定位及其发展思考深入;第二是授课教师,他们对课程和学生理解深入,对于课程内容的整合最具发言权。第三是行业专家。行业专家包括行政高级管理人员和企业专家。前者对行业理解更具前瞻性,能从宏观上整体把握,后者对社会人才需求的把握更为准确。应用型本科定位是以服务地方为主,地方行业专家的意见更为重要。课程体系建设的客体是学生,但关键是课程体系的建设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目前,我国高校分为三种类型即学术性研究型大学、专业性应用型大学和职业性技能型院校。研究型大学为综合性大学,主要培养创新学术型人才,即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人才。职业性技能型院校主要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即能从事一线操作与服务的高级技能及初级管理人才。而应用型本科则介于两者之间,培养既能在生产一线从事具体工作,也能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生产力,从事生产设计的人才。具体到酒店管理专业是培养具有一线服务技能,懂管理,能进行产品设计与创新的人才。第四,课程体系何时构建(when)?课程建设优先与社会而不是与学科对接,因为社会在发展,学科随之变化,人才培养的需求相应改变,死守学科而忽略社会容易陷入“刻舟求剑”的误区。另一方面,所开设课程与学生接受能力不符,影响课程的教学质量,也必须适时调整。所以,应随着社会需求变化和科学知识发展而不断调整课程体系。美国高校每年淘汰约5%的课程,并适度增加新的课程,弹性化的课程体系值得借鉴。但我国高校普遍缺乏课程体系改革的动力,仍然坚守传统思维,多年教学中一本教材,一本教案,一套课件的现象比比皆是。淘汰并更换新课程无疑增加了工作量,对教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应采用制度化的方式,确保课程体系建设稳定性与动态性并存。总之,课程体系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并非一时之事,而是时时之事。第五,课程体系如何构建(how)?

一是强调以通识教育为目的,淡化学科专业。关于通识与专业的问题一直是人们争论的焦点,大部分学者倾向于通识教育,也有学者指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要根据学校定位、地区需求而定,不能一概而论,笔者认为应用型本科的前提和酒店管理专业的特点决定了只能选择通识教育。应用型本科主要培养懂理论,会实践,能将理论转化为生产力的人才,他们与市场对接紧密且肩负将理论付诸实践的重任,时刻面临着应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和知识不断更新的挑战,窄口径的学科化专业化的知识显然无法满足社会对他们的高要求。对通识教育的选择更与酒店管理专业特点有关。随着酒店业与其他行业的融合,酒店管理专业综合性不断增强,对知识面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况且与酒店管理的基本实践技能并不难掌握,若只专注于专业则与高职教育无异。每一个学生都有无限的可能,过于学科化专业化的教育则会扼杀这无限的可能。高等教育不是教育的终点,而是教育的新起点。酒店管理专业的通识教育通过两大类课程实现,即通识课程和其他专业课程。通识课程应该涵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历史学、文学与艺术这几大类。特别要重视旅游文化教育,增加与人文素养有关的哲学、历史、文学等课程的数量,因为文化的熏陶比技能的操作更重要,“做人”的教育比“做事”的教育更重要。要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其他相关专业的教育必不可少,与酒店管理相关的其他专业课程至少应包括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营销学、语言学几大类,其中经济学和管理学作为主干学科,课程数量可适当增加。经济学的深度要依据学生的接受能力而定,心理学的课程应受到重视,并注重心理学原理的传授。语言学显然不能忽视,酒店行业是我国国际化程度较高的行业,对外语要求较高,外语课程的比例应比一般专业高。同时对普通话也要作相应要求,普通话可作为一门小型课程单独开设或融入到《演讲与口才》等相关课程中。

二是以内容整合为途径,推广小型课程。课程小型化指压缩原有课程中重复或不必要的部分,减少学分和学时,尽可能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同时给学生以更多的课外时间,根据自己的兴趣补充课外知识,自主学习新的技能。应用型酒店管理本科应提倡并鼓励课程小型化,主要基于三大理由:首先,应用型高校的理论课程知识只要求学生知道结论,懂得运用,不需过于追根探源,原理的探究应该由研究型大学完成。其次,酒店管理专业一直依附于旅游管理,旅游管理作为新兴的学科,理论体系不完整,很多课程都是其他学科课程的直接套用,酒店管理的课程更是如此。比如《酒店餐饮管理》《中外饮食文化》和《旅游礼仪》中均涉及各地饮食文化风俗的知识,因此,应在课程内容整合的基础上进行课程小型化的改革,既疏通了课程体系的脉络,也节约了课时,一举多得。再次,课程小型化还是时展的要求。课程体系作为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滞后性,因时展而涌现的新知识、新技术无法及时纳入既有课程,或者相关课程的容量不足以容纳新的知识,可以采用灵活的方式,把新知识进行压缩,以学术讲座的形式融入课程体系中,按照一定的标准计算学时和学分。比如养老旅游是应市场需求出现新兴事物,还没有成熟的理论和实践操作,不适合放在课程体系中,但作为前沿动态可以扩充学生知识面,为学生提供新的思路。最后需要说明的是,课程小型化并不是简单地缩减课时,而是在课程内容进行论证的基础上有效地整合,根据培养目标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的深度,减少冗余,提高教学效率。

篇4

1概况

1.1电厂概况

广州蓄能水电厂(简称广蓄电厂)位于广州市东北,离广州约120公里,总装机容量2400MW,目前是世界最大的抽水蓄能电厂。A厂和B厂分别装有四台300MW可逆式水泵/水轮/电动/发电机组。主要机电设备从国外进口。

A厂第一台机组1993年6月29日投产,1994年12月1日竣工。

B厂第一台机组1999年4月6日投产,2000年6月26日竣工。

广蓄电厂上、下水库容量均为2700万m3,落差535m,可供8台机组满负荷发电约6小时,抽水约7小时。经多年运行,其循环效率达76%。

A厂50%容量使用权卖给香港中华电力有限公司,期限40年,两台机组由设在香港的中电系统控制中心直接控制。A厂的两台机组和B厂的四台机组由广电调度中心直接控制。

广蓄电厂担任广东电网和香港中电电网调峰填谷、事故备用的作用,是广东电网主力调频电厂,是实现西电东送和三峡电力送广东的主要技术保证,同时也是广东大亚湾核电站和岭澳核电站安全经济运行的技术保证。表1是广蓄电厂投产以来主要运行参数。

广蓄电厂投产以来主要运行参数表1

电网大型机组或线路跳闸造成电网周波下降,我厂机组快速启动恢复电网周波。下表为十年来,我厂对电网153次故障快速响应启动成功率100%。造成电网周波下降损失功率均为600MW以上,因此每次启动都为多台机组同时启动。详见表2。

广蓄机组对电网故障快速响应统计表表2

1.2机构设置

广东蓄能发电有限公司(简称广蓄公司),属下有广蓄电厂和在建的惠州蓄能水电厂(简称惠蓄电厂)。

广蓄公司由广电集团控股(占54%),广东核电投资有限公司占23%股权,国家能源投资公司占23%股权。

广蓄电厂机构设置"三部两室"。香港中华电力有限公司派来电厂工作的员工,是作为电厂聘用的员工,分别安排在电厂机构的相应岗位。早期12人,现在只有4人,到今年底将剩3人。

1.3主要职能

运行部负责实时运行分部和水工观测分部管理。实时运行分部负责全厂范围内机电设备运行管理;水工观测分部负责上、下水库,地下厂房,引水隧道,厂区公路,边坡和厂区建筑的观测、维修管理。

检修部负责电气分部、机械分部和自动化分部管理。电气分部负责全厂电气一、二次设备检修和维护;机械分部负责全厂机械设备的检修和维护;自动化分部负责计算机监控系统的硬件、软件和传感器的检修和维护,工业电视、通讯等设备运行和检修。

生技部负责物资采购,仓库管理,安全监督、考核,档案管理,生产统计,培训和生产系统对外联系。

办公室负责文秘、人事、劳资、行政、财务、汽车管理、保卫和对外联系,同时还是电厂党、政、工、妇、计生的日常归口部门。

总工室负责技改审批,重大技术问题攻关和非常规的大型试验组织协调。下属网络中心负责办公自动化的硬件、软件维护管理。

2运行管理

电厂运行是一个特殊的岗位,他们是第一线生产人员,要求知识面宽,熟悉全厂设备及系统,具有实践经验和事故分析能力,责任心强,反应敏捷,他们的工作表现直接影响到电厂的安全生产。他们要连续倒班,生活没有规律,设备正常时工作量不大,设备故障时工作量大,安全责任重大。

我们针对运行岗位特点参考国外经验,将运行人员的工作分成值守、待命值班(ON-CALL)和定期巡检三部份。

实时运行分部有值长、全控值班员和值班员。其中值长从全控值班员中选拔,经验丰富能胜任事故处理,有最高等级授权;全控值班员为能同时胜任A、B两厂值守工作的运行人员;值班员为只能胜任A厂或B厂值守工作的运行人员。

2.1值守工作

值守工作岗位要连续倒班,每班人数多少对运行人数影响最大。以前电厂每班运行人员人数,按能完成电厂设备较大事故处理的原则进行配备。我厂是按设备正常时的日常工作量进行配备。

我厂值守工作由全控值班员担任,实行六班四倒,每班1人,在厂外行政大楼值守中心上班,负责对A、B厂八台机组进行监控。我厂机组启/停工况转换和负荷调整由广电调度和中电调度负责,只有在通讯故障或监控系统故障时才把控制权收回由值守人员操作。

2.2待命值班(ON-CALL)

待命值班(ON-CALL)由一位值长和一位值班员组成,他们周一至周五,8小时内在厂房上班,周末和8小时外在厂区待命。接到设备故障或事故报告后驾车进厂房处理,若需要检修人员配合时直接通知检修ON-CALL人员到现场参加事故处理。

他们负责将检修设备退出备用和检修后将设备恢复备用的安全隔离措施操作。如果需要监护的话,由值班员操作,值长监护。ON-CALL值长还负责办理工作票许可和结束手续。

运行ON-CALL人员A厂、B厂各设三组,每组由一位值长和一位值班员组成,每周轮班一次。ON-CALL值长是处理事故的第一线指挥员,他有权直接通知各部门人员参加事故处理。

A厂、B厂分别由电气、机械、自动化各一名组成检修ON-CALL组,周一至周五,8小时内他们仍在本班组工作,8小时外在厂区待命。

厂部每周设一名中层干部作为ON-CALL负责人,当班的一周内负责协调较大的事故处理工作,周末行使生产副厂长的职权。

2.3设备定期巡检

为了使巡检到位,能及早发现设备缺陷和事故苗头,我们制订了巡检规程,详细规定各设备巡检周期、巡检内容、要摘录的数据和每天巡检路线。这些都输入到具有条码识别的"智能巡检"数据采集器内,数据采集器会自动提示运行人员一步步做下去。定期对采集的数据在计算机上进行分析。

我厂定期巡检工作由不是当班的一组ON-CALL运行人员负责,从周一至周五,8小时内执行。也就是三组运行ON-CALL人员,一组当班,一组巡检,一组休息,每周轮换一次。

2.4防误操作闭锁

我厂电气设备广泛采用封闭式结构,400V以上的电气设备均有可靠的防误操作程序锁,500KV采用计算机程序闭锁。设备退备检修时,值长把完成这台设备的安全隔离措施所有钥匙锁进一个小盒子内,锁这个盒的钥匙连同办完工作许可手续的工作票交给这项检修工作的工作票负责人。这样在检修工作结束之前运行人员无法改变安全隔离措施,确保检修人员的安全。

我厂投产初期经原广东省电力工业局安监处同意,除500KV操作和装拆临时接地线操作外,均可实行一人操作。十多年来没有发生过误操作。

我们一直采用经认真编写、认真审核的标准操作票。对运行人员进行较长时间培训,分阶段、分系统进行考核,使他们都掌握全部标准操作票。对不同水平人员进行不同的授权。获可以一人在电气设备上操作的只有几位经验丰富的值长。

有这种授权的几位值长技术水平是电厂最高的,只由他一人操作,没有监护人也就没有依赖,自己要对自己生命负责。派出去操作的人要注意他当时的心理状态稳定,这是保证安全的重要条件。

防误操作闭锁装置要象其他主要设备一样定期维护。严格执行闭锁程序,坚决杜绝随便解锁。

2.5规范管理、量化考核

针对我厂运行人员少,素质较高,大部份工作都是一个人独立完成,监管难度大。我们制订了《运行人员规范化工作条例》共有八章179条,尽量详细规范值长、全控值班员、值班员的各项工作,以及"两票三制"等各种制度。

还制订了《工作绩效量化考核实施细则》共有八章87条,每条都有扣分或加分的具体规定。每年都组织运行人员参与对"条例"和"细则"进行修订。成立一个由运行部长和实时运行分部长等人员组成的考核小组,负责定期对每位运行人员进行考核评分。考核结果每季度在厂内局域网公布,有不同意见可以在10个工作日内向考核小组提出。

年终结算,对分数排在最后的一位,要从新竞争上岗。

我们积极开展多方面探索,力图逐步做到"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人监督、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据可依"。

3检修管理

我厂检修部人员不多,但他们要完成八台机组的小修、事故检修和日常维护工作,机组的大修外聘公司提供劳动力,电厂检修人员也要参加。

3.1"ABC工作卡"系统

为了规范我们的检修工作,避免部份设备检修的关键技能只有个别员工掌握,万一该员工离开电厂后造成影响。我厂建立了设备检修"ABC工作卡"系统。

该系统把设备检修分成A、B、C三类。A类是不用退出设备运行的巡视测量、试验等;B类是需要退出设备并做安全隔离的检修(类似一般小修);C类是将设备解体处理修复(类似大修和事故检修)。

制订每台设备A、B、C三类检修的周期,按计划申请执行。

编写详细的工作卡,主要内容包括工作人数、工期、安全措施、风险分析、工作步骤,有些还附有照片,使用工具、仪器、仪表,验收标准等。力图让具有一定经验的员工拿到这份工作卡就能进行工作,而且要求达到不同的人做同一工作,方法步骤一样,标准一样。编写"ABC工作卡"的工作量十分大,而且还要不断完善。但这是电厂十分重要的基础技术资料。

该系统对检修新员工培训,实现检修人员一专多能都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3.2设备维护管理系统

1999年我厂引进美国工业企业广泛使用的MAXIMO设备维护管理系统。该系统主要分三部份:设备管理、工作单管理、物资和备品备件管理等。

设备管理部份:要求将电厂每台设备每个元件都给出一个编号,各种设备的故障类型都有一个标准名称和代码。我们"ABC工作卡"都是该系统的数据库资料,设备出现的各种故障、事故及其处理结果都输入到该系统。积累了设备的这些数据后,方便进行统计和分析,从中可以找出一些规律为状态检修打下基础。

工作单管理部份:我们建立的标准操作票都是该系统数据库资料。每项检修工作从申请到运行操作票、工作票签发、工作许可都归该系统管理。我们通过对这些工作票、操作票统计分析,得知一年中各种检修工作用工情况,也可以得出相关人员一年内完成工作的情况,为考核员工提供依据。

物资和备品备件管理:我厂从采购申请、采购批准、材料入库到领料和领料批准的过程都必须经过该系统,手填采购单和领料单的模式在我厂已经废止。这些基础数据的积累,方便备品、备件材料成本统计。本系统还有各种备品备件和各种材料的最低库存设定,到达最低库存时可自动生成采购单。

3.3开展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RCM)

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RCM)早期在美国应用于民航飞机维修,现已广泛应用于核电、石油化工和电力等多种行业。

该系统认为设备故障模式不只是以前认为的浴盆曲线特性,而是共有六种故障模式。通过对各个系统的各部件的功能和故障模式进行分析制订出该系统各元件的维修策略。既可以避免维修不足也可以避免过分维修造成设备的可靠性降低。它可以在确保可靠性的前提下节省设备的维修成本。

3.4机组大修管理

我厂机组投运十年才进行第一次大修。2002年底和2003年底分别对#1机组和#3机组进行大修。

大修项目确定、技术措施、安全、质量和进度控制均由电厂负责。自动化设备和电气设备(除定子槽楔更换)的大修工作由电厂检修部员工完成,设备拆、装和机械部份由外包公司完成。

大修现场指挥由电厂检修部正/副部长担任。大修监理由广州健翔咨询有限公司承担。

两台机组大修后处理了安装期间的遗留问题,处理经十年运行积累起来的设备缺陷,还进行多项更新改造。大修后运行情况良好。

4安全生产管理

安全管理要体现"以人为本"和"预防为主"的方针。我厂一方面执行上级关于安全生产管理的各种规章,另一方面积极探索一套有效的安全管理系统,逐渐摆脱强调事后追究,而强调加强安全基础工作,在预防上下功夫。

根据"海恩法则"一次严重事故背后有29次轻微事故,有300次未遂事故,有1000起事故隐患。要清除一次事故必须将隐藏的上千次的隐患、未遂事故等清除,否则事故不可避免。根据安全专家对170万起事故分析得出:人为因素占88%,工程因素占10%,自然灾害占2%。只要我们探索一套科学适用的方法控制人为因素和工程因素,那么绝大部分事故就可以避免。

从1995年开始我厂引进了南非NOSA安、健、环"五星安全"管理系统,逐步把这套系统的理念和具体做法结合到我厂的工作实践中,逐渐变成每位员工的自觉行动。2000年~2003年连续4年获"四星"级,今年八月下旬南非评审专家到我厂评审,我厂获"五星"级,得94.41分的好成绩。91~100分为"五星"级。NOSA安、健、环评定的星级只在一年内有效,不是终生制。

NOSA安全、健康、环保"五星安全"管理系统分为五个方面,共七十二个元素。我们结合本厂情况按国家或行业标准制订这七十二个元素涉及的各项工作的标准,用这些标准来规范我们的各项工作,在日常实践中要有文字记录反映员工是遵从这些标准工作的,现场状态也反映所有设备、设施、环境都符合这些标准。

该系统强调每个员工的参与,在进行每项工作开始前要进行风险分析,然后采取措施尽量降低风险。强调采用技术措施降低风险,而个人防护只是最后一道防线。

每年自己内审两次,内审查出的不足,限期整改。每年请南非NOSA公司专家来厂进行评审,重点查有关记录,其次是现场。最后给出得分和星级,并提交详细报告,指出不足和需要整改的地方。评审过程对前一年提出的整改项目也是重点,若只停留在去年水平,则达不到原来分数。该系统重视不断改善、不断提高。

篇5

新型载体档案因其载体制成材料各异化学稳定程度不同在保管过程中应针对其特点尽量按类别做到分库保存统一管理。

不同载体的保管方法有许多相同的方面防光、防尘、防水、防霉、防虫、防潮、防盗是其共同性根据其特性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保护。库房内一般应配备强制通风设备与空调设备使其处于适宜的温湿度和空气洁净度中各种不同载体的存贮应配备专门柜架例如影片通常使用金属柜架录音和录像材料应使用木制柜架和非磁性材料制成的柜架再就是各类新型载体档案应定期进行检查以判断是否需要修复或需要进行其他保护性处理。

下面介绍几种特殊载体档案的一般保护技术供大家参考

1照相底片底片是一种化学感光材料极易引起化学变化和自毁它又属于胶质材料极易起火熔化和变质其保护条件要求较高。通常应配备空调设备控制温度并给予附加的防潮措施如放置中性吸湿剂。

2照片照片档案的保护应着重于抑制霉菌的生长可调节库内环境的pH值添加必要的防霉剂。

3缩微片保管环境需有适宜的温湿度且不含有害气体。缩微片中最常用的银盐胶片的最佳环境温度不含硫化氢、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以防缩微品发生粘连、霉变、发脆、变硬、图象失真和乳胶层脱落等变质损坏现象。另外要选择适当的保管器具和存放位置。为减少其与外界空气的接触常选用密封较好的金属容器存放并把盖子处用胶带密封。存放缩微品的柜架要求距地面15米以上以免潮湿和浸水。不常用的胶片最好立站以免挤压变形或磨损。使用中避免污染和刮伤图象表面拿胶卷时手不要触及药膜只能拿胶卷的上下边缘。缩微片连续阅读不能超过规定时间以免设备过热胶片受热易发脆变形。保存中胶卷不应卷得过紧不能加橡皮筋缠绕,不同种类的胶片应分开保管以避免产生化学反应等。

4磁带磁带的保护应注意避免灰尘的侵蚀要远离磁性物体防止磁带消磁对于长期存放不用的磁带要定期绕动防止磁带粘连与生霉。录制孔应打开以防误操作抹掉信息。

5软磁盘软磁盘需防磁、防折、防潮。不能直接用硬笔在磁盘上写标签不能触摸数据读写区磁盘保存中要立放防止挤压变形写保护口置于写保护状态。

6光盘光盘的保护应着重预防划伤预防受热、受挤压变形和老化。其信号稳定性方面比磁盘好得多但由于其数据密度比磁盘也大许多倍要求定位准确度更高尤其数据光盘一旦划伤或变形将可能导致整张盘的数据无法读出。光盘在使用中不能用手直接触摸数据面放置时数据面朝上平放以免弄脏或划伤用完后及时放回保护套或盒中保存中要放在保护套或盒中立放。光盘若被弄脏用无腐蚀性的清洁剂清洗干净还可正常使用。

由于新型载体档案的自身特点为安全的保护和利用它们,应专门建立新型载体档案的借阅利用制度并严格审批手续。磁性载体文件应一式两份归档应将其中一份作为保存件不得外借。利用率高的档案应另制做复制件利用中使用复制件妥善保存原件。录像片也应另归档一套可供借阅的备份片。

篇6

    二、心理授权在企业管理所要达成的目标

    知识型企业心理授权管理改变了原有的管理模式,由原来的领导导向转为知识型人员导向,这也为轻松、自在、公平和公正的知识型企业心理授权管理创造了很好的环境,让知识型人员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关注,对实现科学化管理和知识型企业产业的稳定发展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

    (一)管理环境生态化管理环境指的是知识型人员所在的政治环境、文化环境和经济环境,在知识型企业心理授权管理中发挥的是最基本和直接的作用和影响力。在心理授权作用下知识型企业产业人力资源管理实现了一种轻松、自在、公平和公正的科技人力资源管理环境,促进政治方面、文化方面和经济方面的和谐统一,对于提升管理效率和管理目标的实现起到促进的作用,进而促进知识型人员实现自身价值,提升自身的能效感。管理环境生态化在管理者和知识型人员之间起到平衡调节的作用,促进知识型企业产业的稳定发展。

    (二)管理服务统一化心理授权视角下的知识型企业心理授权管理就是实现管理与服务统一关系。知识型人员不但是管理对象也是服务对象,只有实现对知识型人员的尊重和理解,让他们参与到决策权中,并给与他们提出意见和建议,才能真正的实现民主化和公正化。知识型人员基本都是脑力劳动者,心理授权管理要把握知识型人员的个人特点,并根据他们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在各个科研领域给与他们充分的鼓励、信任和关心,并在依靠他们的同时给与他们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支持,注重他们工作环境的同时也应注重他们的生活环境,让他们在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都感觉到幸福感,从而充分调动知识型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进一步实现管理与服务统一化,为知识型企业产业的稳定发展做好铺垫。

    (三)管理模式人本化知识型人员心理授权管理要想实现人本化,就必须以人文本,也就是以知识型人员为本,实现管理模式由领导导向向知识型人员导向发展。这一管理模式的转变是实现知识型企业产业管理者对知识型人员的管理的转变,这种管理模式对实现管理科学化和提升知识型人员的自身素质和能力有非常大的影响力。心理授权管理主要是对知识型人员的德育、仁爱和情义方面的管理,这些都是以人为本管理,知识型人员则是对管理者以优良的成果回报,发挥知识型人员自身的最大潜能,来实现知识型企业产业的稳定发展。

    三、心理授权在企业管理中实施途径

    心里授权是从知识型企业心理授权管理的角度来考虑知识型人员的自己的需求,是建设知识型企业心理授权管理心理授权的主要方式,也是实现知识型企业产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方式。

篇7

对于“新型美国高中”项目,各地高中纷纷跃跃欲试,既将之当作一种荣誉,更视为学习、提高和确定本校发展方向的好机会。1996年,经学校申报、州教育厅考评、教育部实地考察打分,美国教育部通过严格遴选,确定了12所不同地域、不同特色的高中为项目校;1998年,从当年的120所“蓝带优质奖学校”(BlueRibbonSchoolsofExcellence)中挑选了7所项目校;2000年,又选定了30所项目校,2002年最后选定6所项目校,使项目校总数达到了65所。

教育部专家打分主要依据四个方面:

第一,符合“新型美国高中”的12项指标(满分为60分,略);

第二,学校能够得到社区的支持,有切实措施将全体师生吸引到项目中来(满分为15分);

第三,具备收集资料、科学评价的能力(满分为15);

第四,具有综合信息、传播成果的愿望和能力(满分10分)。

教育部希望在项目学校里,“所有的学生既达到具挑战性的学业标准,又获得交流、解决问题、计算机和其他技术技能,以便既能升学,又能就业,成为21世纪信息化、全球化社会中负责任的成员。”为此,教育部对项目学校进行跟踪研究和评价,提供信息、专家指导和经费支持,力求积累经验,推动更多的高中进行改革。教育部不向项目校平均拨款,而是罗列出带经费的课题,如综合高中的课程设置问题、高中最佳规模问题、课时长度与学生注意分配等,供项目校申请。教育部还委托布朗大学作为项目校的技术支持单位,帮助解决项目校在数据收集与处理过程中的一些难题。项目校之间也常来常往,取长补短,不断提高。

二、“新型美国高中”措施

1.提高学业标准和期望

“新型美国高中”项目认为就美国的现状而言,对学生期望高一点,学生的进步就会大一点。提高期望,包括为全体学生创设肯定的、支持性的学习环境,创设具有挑战性的学业成绩标准,消除普职分轨,强调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品质。“新型美国高中”的标准比同学区其他学校高,并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学生提高学业水平。纽约经济高中、特拉华州的萨塞克斯技术高中、密苏里州的盖特卫高中采取的措施有:(1)消除低水平课程和大的分轨;(2)提高必修课的深度和广度;(3)在学分、年级平均成绩方面提高毕业要求;(4)提高有特殊需要学生的标准。项目校认为,提高学业标准与提高课堂要求不同,如果标准不提高,只是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加码,则往往适得其反。

2.创设小的学习环境,方便师生协作

研究认为,在较小的学习环境中,师生容易熟悉,教师可花较多时间与一个个学生在一起,启发答疑。在这种家庭般的氛围中,学生易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把各学科知识联系起来,使教室行为与外界工作结合起来。高中、加州的在所有“新型美国高中”里特别提倡小环境教学,具体的措施有:(1)建立“校中校”,即在大校中按学科或职业分成若干学部,各学部享有一定的自;(2)控制班额,每班在25人左右;(3)增进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指导顾问之间的接触,建立亲切、熟悉的关系。据反映,这种氛围确实利于教师因材施教、学生增强学习责任感,社会更愿出资赞助这样的试验。

3.依据职业需要和学生兴趣设计课程

人人承认普通教育和职业训练对受教育者缺一不可,但对二者敦重敦轻、是分是合、如何实施则已争论100年。“新型美国高中”高高举起普职结合综合高中的旗帜,并称这是未来高中的基本模式。项目校通常的做法是:(1)以特定的职业领域或较宽广的行业为课程发展的有机主题,并与农业、保健服务、金融服务,或住房建设、自然资源、通讯技术等联系起来进行课程设计。(2)以职业为重点进行跨学科课程重组,创设着重职业的课程(career-focusedcurricula),并超越技术和学科实现课堂教学与工作实践的结合,使教学成了一个融合的、综合性的过程。(3)对学生,有时还有教师,以职业大类或行业分组,因其有共同兴趣,便于相互启发。例如,纽约州散德斯贸易和技术高中把课程分为四类,即技术类、专业类、职业类和学术类,共12个领域,即化工科技、汽车机械、自动供热和制冷、美容美发、时装设计、木工科技、印刷科技、建筑技术、环境科技、计算机工业设计、电子与计算机、餐饮服务与管理等。学生从高二起需选修一个领域,每天两节专业课,直到高中毕业为止。这所高中的所有课程都围绕各专业开设。当然,专业课只是主线,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仍占主要分量。学生可于高中毕业前参加资格考试,通过者获专业资格证书。

4.通过提高教育者的专业水平来提高学生的成绩

“新型美国高中”认识到教师教什么、怎么教、如何明了学生的需要,对综合改革的成功至关重要。教师要亲自参与项目,获得专业发展。教师的进修提高不在于出去开几次会、参加几个研讨班,最重要的是结合自身和本校的实际,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在职进修,不断学习和自我提高。教师的提高计划由教师参与制定。实践课教师需要到第一线“充电”。教师年度考评结果可让全体教师查看,使得每位教师都有上进心和紧迫感。

5.将课堂学习与实践锻炼结合起来

高中学生尤其家庭经济条件差的高中学生,往往在放学后和周末到零售店、快餐点打工,这与长远的职业兴趣并无太大关联。如今,为求社会实践时效,“新型美国高中”特别注意选择合适的地方让学生锻炼,视工作作为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兴趣,使学科与学生需要更为相关。新泽西海洋技术高中常把学生安置在海上或船厂进行实习作业。纽约散德斯贸易和技术高中,定期安排修习自动化供热和制冷专业的学生到现场实习,将之当作课堂教学的延伸。学生可获得少量报酬,初尝了劳动的甘甜。

6.为学生深刻领悟升学和就业提供咨询指导

“新型美国高中”重视咨询辅导,咨询员深入到“校中校”、学部、教室,增加了解学生的机会。不仅如此,项目校还增强全体教师的辅导功能,使他们既做教师,又当咨询员,充分利用技术手段,测定学生技能和兴趣,促进学生的职业意识或升学意识形成;通过见习、企业参观、职业见面会、请企业代表到学校等形式,让学生接触职业和工作;将职业意识的培养贯彻于小学、初中和高中。事实上,项目校的多数学生毕业后并不直接就业,而选择升学。但咨询员让学生们感到,即便对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而言,所掌握的职业技术也是十分有益的,它们激发了学习的兴趣,锻炼了动手能力,深化了对理论的理解,对增强未来竞争能力和实现完美人生有益。同时也是日后挣钱交学费的手段。

7.将每一天组织成灵活、相关的部分

有些“新型美国高中”认为,传统的每节45~50分钟的课时太短了,应予以改变。他们认为,每节可增至70分钟,甚至120分钟。或者学生每天上4个90分钟的正课,要比通常的6节到7节效果好。还有的项目校尝试将学年分成3个12星期的学期,改变传统上的2学期制。

试验者认为,课时变长便于教师深入探讨和演绎一些学科问题,更好地设计和实施以项目或工作为基础的学习机会,特别是与同事一起实施一些跨学科的项目,并可与学生建立亲密的关系,对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有益。另一方面,课时变长,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做更多更深的实验,有利于学生集中学习、探究一些学科,避免浅尝辄止。课数减少,纪律问题下降,教师可不必花更多的时间用于课堂管理,而是将更多的时间真正用于课堂教学。

8.评价学生重看动手能力

标准化测试有其弊端,有的学生书面考试成绩不佳,但动手能力强。“新型美国高中”将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作为评价标准。波士顿的分威高中设立由2名本校教师、1名校外专家、1名管理者、1名家长和1名学生组成的毕业评价委员会,集体对学生进行评价,避免一人打分可能出现的偏差。他们采用“标题性评价体系”(RubricSystemofEvaluation),充分考虑学生的动手能力,确定其是否超过、达到或未达到标准要求。

9.与两年制或四年制高等教育机构建立联系

“新型美国高中”不反对学生升学,认为不让学生升学的高中教育是没有吸引力的。它们支持1990年《职业教育和应用技术法》,将学术知识和职业技能融合起来,引导学生掌握,重视增强职业和中学后教育联系的意识,帮助学生作出选择。高中课程中加入升学预备内容,着重对中学后各类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准备,而不仅是普通的四年制院校。“新型美国高中”普遍开设了大学承认学分的AP课程(AdvancementPlacement),在高中和大学课程之间建立了联系渠道。据散德斯贸易和技术高中校长凯斯琳?麦尔斯博士介绍,她的学校与曼哈顿学院、纽约州立大学、圣约翰大学、纽约理工学院、维切斯特社区学院等校建立了协作关系,定期请这些院校的教师来校指导教学,或为学校工作提出参考意见,彼此相当熟悉。各高中也尽量利用大学的资源来丰富学生学习领域,例如,芝加哥农业高中每年派高年级学生到大学,在教授指导下从事6个星期的研究。

10.建立教育者、家长和社区的支持联盟

把社会教育资源引入学校,比简单地将学生推向社会更有效果,这是“新型美国高中”的普遍观点。现在,校外学习机构、图书馆、博物馆,都由教育部门统筹管理,有利于教育资源的整合。校友会献计献策、捐钱捐物,在项目进展中亦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家长踊跃参加家长会和学校活动,对学校的改革给予理解和支持,如对学校开设职业科目,不认为是耽误学生时间,鼓励学生修习,协同学校实施良好的教育。

三、“新型美国高中”启示

1.提高质量是核心

在美国,作为义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中教育,普及已经实现,提高势在必行。事实上,从《国家处在危急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到《2000年教育目标法》,20年来,联邦政府一直为基础教育质量过低而担忧,为提高质量建章立制、寻求出路。“新型美国高中”欲独辟蹊径,在提高质量方面先行一步。所以,在项目校中最核心的就是提高教育质量。就面上的情况看,不少州也提高了高中教育标准。马萨诸塞州从1998年开始对高中生的英语、数学、科学、历史按新标准实行全州统考,并从2001年起,将英语和数学成绩与是否准予毕业联系起来。可见,高中教育改革的基本目标是追求质量提高。

2.走向综合是趋势

从“新型美国高中”到其他高中,走向综合是基本趋势。首先,培养目标是综合的。没有人再声称自己的学校单搞升学预备教育,抑或是就业预备教育,而强调培养具有良好品德的,具有综合素质的、高质量的高中毕业生。其次,教育结构是综合的。消灭初中阶段的职业学校,将其彻底进行普通化改造;淡化高中教育阶段普高和职高界限,提倡综合高中。据美教育部2002年统计,当前综合高中已占高中阶段学校总数的五分之四。再次,课程内容是综合的。有的项目校以职业为大类,对课程进行改造和重组,不再是单科的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等,而变成自然、科学、社会等综合课程。第四,培养人的途径是综合的。不再只靠课堂教学,而提倡通过动手试验、社会实践、半工半读、与大学联合等多种途径,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第五,考试和升学标准是综合的。美国大学招生过程中,不仅SAT或ACT考试侧重学生综合知识和能力的考查,而且录取时还综合权衡学生在中学阶段的表现、动手能力和已取得的成绩。

3.项目推进是“突破口”

“新型美国高中”是美教育部以项目为“突破口”推动全美高中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举措。据美教育部项目负责人盖尔介绍,在这样一个教育地方负责的国度里,光靠行政命令或法律规定来推动工作是很不够的,而设计一个个项目,吸引和指导基层学校参与则是行之有效的策略。如1985年启动的“2061计划”、2001年启动的“准备美国未来”(PreparingAmerica''''sFuture)项目,都是教育部从不同角度调动地方积极性、引导教育改革的措施。

“新型美国高中”项目已取得一定成果,使接触它的人颇感耳目一新。对这一项目,美教育部今后不拟扩大,而希望切实进行试验研究,总结经验教训,推进整个高中阶段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参考资料:

篇8

二、心理授权在企业管理所要达成的目标

知识型企业心理授权管理改变了原有的管理模式,由原来的领导导向转为知识型人员导向,这也为轻松、自在、公平和公正的知识型企业心理授权管理创造了很好的环境,让知识型人员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关注,对实现科学化管理和知识型企业产业的稳定发展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

(一)管理环境生态化管理环境指的是知识型人员所在的政治环境、文化环境和经济环境,在知识型企业心理授权管理中发挥的是最基本和直接的作用和影响力。在心理授权作用下知识型企业产业人力资源管理实现了一种轻松、自在、公平和公正的科技人力资源管理环境,促进政治方面、文化方面和经济方面的和谐统一,对于提升管理效率和管理目标的实现起到促进的作用,进而促进知识型人员实现自身价值,提升自身的能效感。管理环境生态化在管理者和知识型人员之间起到平衡调节的作用,促进知识型企业产业的稳定发展。

(二)管理服务统一化心理授权视角下的知识型企业心理授权管理就是实现管理与服务统一关系。知识型人员不但是管理对象也是服务对象,只有实现对知识型人员的尊重和理解,让他们参与到决策权中,并给与他们提出意见和建议,才能真正的实现民主化和公正化。知识型人员基本都是脑力劳动者,心理授权管理要把握知识型人员的个人特点,并根据他们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在各个科研领域给与他们充分的鼓励、信任和关心,并在依靠他们的同时给与他们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支持,注重他们工作环境的同时也应注重他们的生活环境,让他们在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都感觉到幸福感,从而充分调动知识型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进一步实现管理与服务统一化,为知识型企业产业的稳定发展做好铺垫。

(三)管理模式人本化知识型人员心理授权管理要想实现人本化,就必须以人文本,也就是以知识型人员为本,实现管理模式由领导导向向知识型人员导向发展。这一管理模式的转变是实现知识型企业产业管理者对知识型人员的管理的转变,这种管理模式对实现管理科学化和提升知识型人员的自身素质和能力有非常大的影响力。心理授权管理主要是对知识型人员的德育、仁爱和情义方面的管理,这些都是以人为本管理,知识型人员则是对管理者以优良的成果回报,发挥知识型人员自身的最大潜能,来实现知识型企业产业的稳定发展。

三、心理授权在企业管理中实施途径

心里授权是从知识型企业心理授权管理的角度来考虑知识型人员的自己的需求,是建设知识型企业心理授权管理心理授权的主要方式,也是实现知识型企业产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方式。

(一)确定价值取向强化组织承兑知识型企业产业人力资源心理授权管理,主要目的是以管理为价值取向,同时也应该明确心理授权的价值取向。价值取向的明确促进两者的和谐统一。强化组承兑,主要包括情义方面承兑、责任感方面承兑和规范方面承兑,逐步实现和谐化和规范化,承兑主要是指企业员工的工资、福利和培训学习等,从心里上让知识型人员对企业感激,实现真正的民主化、公平化和公正化。

篇9

1.1学院间的共建共享模式

按照传统的观念,谁获得建设经费就由谁支配,各自为政地搭建教学实验平台、学科建设平台和科研实验平台,建立力量分散,资源有限。这样做,部分项目没有后续的经费保障,很难达成预期的建设目标。因此,建立学院间共建共享模式十分必要,购置大型仪器设备时,在学院间实现合理搭配,搭建公共平台,共建共享,避免重复购置。这样既能节约建设经费,又能避免使用机时不满而造成的闲置和浪费,同时,还能将有限的建设经费投入到刀刃上,有利于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有利于学科建设和发展。

1.2课题组间的共建共享模式

由于科研经费管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导致利用科研经费购置的大型仪器设备几乎没有开放共享,但是,其利用率又普遍偏低,存在部分课题组因经费不足而无能力购置需要的大型仪器设备的情况。因此,学校应制订政策鼓励并大力推行具有相同或相近研究方向的课题组,采用课题组间共建共享的组合建设模式,共同出资、专管共享,避免重复购置。这样,既能解决经费不足和利用率偏低的问题,又能节约大量的实验用房和人力投入,同时,通过有偿使用为设备的正常运行、维护保养和维修提供后续的经费保障,使设备能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进入良性循环。

1.3学校与课题组间的共建共享模式

积极探索出一种学校和课题组共同出资购置大型仪器设备,学校指定专人管理的共建共享模式,鼓励课题组利用科研经费购置大型仪器设备,改善教学、科研条件。这类仪器要优先满足课题组科研实验的需要,同时,也无条件地对校内外实行开放共享。由于课题组在购置大型仪器设备时要出资,所以,这种模式既能解决经费不足的问题,又能充分调动课题组科研人员在做设备建设规划和调研、论证上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责任心。由此可见,这是一种学校和课题组双赢的共建共享模式。

1.4建立科学的调研论证制度

大型仪器设备购置前的调研、论证结果直接影响到了其后期的使用效益,调研论证不充分、选型不准确可能会使采购回来的设备不能满足教学、科研的实际需要,导致利用率低下,甚至出现闲置和浪费的情况。鉴于此,学校应建立科学的调研、论证制度,设立调研、论证专项经费,确保调研、论证落到实处。将大型仪器设备购置的必要性、技术的先进性、预期使用效益、开放共享的可行性、后续经费保障的来源和技术队伍保障等内容作为学校论证的重点,确保购置的大型仪器设备一定是学校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所需要的设备,杜绝因前期调研、论证不充分导致使用效益差或闲置和浪费的情况发生。

2加强制度建设

通过强化学校层面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确保购置的大型仪器设备是学校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实际所需的设备,是实现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提高设备利用率和投资效益的基础。与此同时,要真正做到开放共享,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地方经济提供必要的条件保障。另外,还需要不断完善制度建设,激发大型设备管理者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

2.1加强技术队伍建设

我国高等学校仪器设备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高校应配备数量足够、层次结构合理的技术队伍,确保高精尖大型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转,充分发挥设备的使用效益。因此,应高度重视大型仪器设备的技术队伍建设,在该人群的岗位待遇、职称评聘、职务晋升和培训安排等方面制订一系列的配套制度和措施,确保实验技术队伍具有良好的待遇和发展空间。通过实施“实验队伍培训计划”“实验室中青年骨干培养计划”“实验人员可以评聘正高职称”等一系列措施,培养一批基础理论扎实、具有较高业务水平和创新精神的实验技术队伍,确保大型仪器设备的操作、维护保养、功能开发和升级改造,创造性地开展实验研究和对外服务。同时,鼓励攻读学位,加强校内外同行的交流,以此来提升技术队伍的业务素质。凡是有利于提高大型仪器设备管理队伍业务水平和整体素质的路径,都应积极探索。

2.2完善经费管理和分配制度

日常运行、维护和维修的经费保障是大型仪器设备保持良好运行状态的前提。设立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基金和维修基金,制订科学、合理的大型仪器设备有偿使用收入分配制度是各高校公认的有效手段。设备管理部门应主动思考、积极争取,多渠道筹集资金,充实开放基金和维修基金。同时,要合理制订大型仪器设备有偿使用收入的分配制度。分配制度必须遵从有利于提高设备管理者的积极性和提高设备的完好率、利用率的角度出发,将大型仪器设备的运行、维护和维修所需经费形成制度化、常态化的投入机制。

2.3建立和完善奖惩制度

以大型仪器设备效益评价为基础,建立和完善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制订一系列的奖惩制度。比如,将效益评价结果纳入管理单位的绩效考核指标,与管理单位的绩效奖金挂钩。对于共享率和使用效益高、为人才培养和科研成果作出突出贡献的,制订专项奖励政策。同时,协调、配合相关管理部门的工作,将效益评价结果作为管理者职称评聘、职务晋升、考核评优的重要依据。对于效益评价差、拒绝共享的管理单位和管理者,视其情况给予批评和警告,甚至可以调整管理者的工作岗位,对设备管理单位征收设备闲置占用费。另外,建立大型仪器设备换管制度,对于连续两年使用效益差甚至闲置的大型仪器设备,将其纳入大型仪器设备换管平台,如果有其他教学科研单位需要,学校有权将其调拨给有需求的教学科研单位,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通过这一系列的奖惩措施,激发设备管理者和管理单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共享意识和责任感,主动思考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使用效益等问题。

2.4建立自主上机测试制度

建立和完善自主上机测试制度,以危险系数小、设备稳定性高、不易发生故障的大型仪器设备为入口,鼓励大型仪器设备管理者对责任心强的学生进行培训,当接受培训的学生达到了培训的目的,具备自主上机测试的能力时,就发放独立操作技能证书,允许其预约后自主上机测试,也可聘请具备独立操作技能的研究生参与到大型仪器设备的管理和对外测试工作中,提高大型仪器设备的开放服务时间,提高大型设备的使用效益和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大型仪器设备管理者将从烦琐的重复测试任务中解脱出来,重点开展大型仪器设备的功能利用、功能开发、新实验和新方法等研究工作。

3“虚”“实”结合

搭建开放共享服务体系是整合散布于学科平台、科研课题组中的大型仪器设备资源、推动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的重要手段。但是,盲目地建设校级实体分析测试中心将受到管理意识、设备自身条件、技术人员配备等诸多因素的制约,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所以,应根据实际情况,采用“虚”“实”结合的方式构建完善的共享服务体系,集中整合具备条件、通用性较强、具有一定先进性的大型仪器设备,建立院级、校级的实体化分析测试中心。对于暂不具备条件纳入实体化分析测试中心的大型仪器设备,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建立虚拟共享服务平台,实行专管共用,利用网络信息化技术为扩大仪器设备的使用和宣传开拓新的空间,有效地解决了这部分大型仪器设备的开放共享等问题。

篇10

所谓光污染,指的是部分大型建筑物尤其是玻璃等易反光材料表面产生的反光现象,还有施工阶段电弧焊切割东西时所形成的闪光,这些都会造成光污染。有不少交通事故就是因为光污染而引发的,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所以光污染也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1.2高空坠物

施工中常会把一些砖石或者大型的建筑材料运输到建筑物的高处,尤其对于部分楼层较高的工程,由于人员的疏忽或者刮风的因素使建筑物从高处坠落,对下面作业人员的生命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同时还会引起一些交通事故的发生。

2防治市政工程施工污染的措施

建设单位应严把工程质量关,加强人员的管理,防止施工中的环境污染问题,根据国家规范的环保条款,配备专业的人员担任环保工作,构建与建设计划相一致并适应于项目的生活区及建设区的环保方案,时刻注意环保设施运行状态,有效处理施工中环境问题,尽可能的不改变施工区域的环境面貌,降低施工对附近环境造成的破坏,通过开挖边坡治理防止土质疏松,对存在的污染问题有效处理,避免工程施工破坏生态环境。

2.1防治颗粒污染问题

根据国家明确规定的污染标准,防止烟尘,不断降低污染源头与排放量。施工中常常因为大量的颗粒材料于地面上致使空气中存在大量的粉尘,进而引起空气污染。所以实际施工时,应将塑料或者篷布铺设于在外的颗粒材料上,同时注意轻拿轻放,明确相应的施工路线,并及时有效防治运输中造成的路面干燥易产生粉尘这一现象,在运输路面适当的洒水,或者运输车辆上盖上篷布,避免颗粒到处散落。对于施工现场机械车辆应考虑配备净化污染气体的装备,燃油机应配备除烟尘的装备,将除尘措施贯穿于砂石料拌和加工工序中。不得在施工场地随意的燃烧会发出难闻气体或者毒性气体的物质,定期维修和保养机械设备、车辆,以防发生机油、柴油、汽油泄漏问题,污染物质的排放必须在规定标准范围内。

2.2防治噪声污染问题

根据国家规定的噪声标准,科学选用噪声低的工艺品和设备或者能够有效降低噪声的手段,应将建设区与居住区隔离开,安装隔音设备,施工车辆与机械设备运行中发出的噪声必须在环保要求范围内,尤其对于与市区较近的建设单位,要优化配置建设装备并确立具体的时间,最好白天施工,不得在夜间开展大规模施工,以免对附近居民生活造成影响,推动施工顺利有序运行,保证附近居民拥有舒适安逸的生活环境。

2.3防治水污染问题

结合水质保护文件的标准,合理安排污水废水的排放,做好水质监测工作,加强混凝土养护、砂石骨料再加工,科学有效处理工业废水、机械废油等,污水不可直接排放,保证居民的生活饮用水健康、清洁,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必须在化粪池中进行一番处理后方可排放于农田中,机械设备的冲洗废水必须进行隔油沉淀处理后才能用来喷洒道路和施工场地。施工所需水量较大,不管是用于冲洗施工场地地面的水还是洗衣做饭剩下的水或者天上所降之水,只要随意的排放都将引起水污染问题,水会直接流到附近居民的农田,或者将存在浆料的水体排放到河流,严重影响了水中大量动植物的生存,流进农田中的水会被植物吸收,进而导致植物带有水中的危害元素。针对此情况,我们必须把施工中所用的水排放到城市污水管中,降水时应第一时间处理好部分容易受到冲刷的材料,防止因油料地漏而引起水污染。

2.4防治光污染问题

目前,光污染在工程施工中比较常见,主要是因为部分新型材料的涌现而引起光污染。要想有效防止光污染造成的危害,就必须将电弧焊长生的亮光消除,施工周围应安装必要的围护栏,对电弧焊作业中发出的亮光进行拦截,并且还一定程度上防止了火灾事故的发生。

2.5强化市政工程管理

市政工程的有效管理对施工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并且还涉及到了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以及施工中的环境污染问题。切实做好市政工程管理工作,将环保性工程理念贯彻落实到施工全程中,只有这样,方可降低施工中的环境污染问题,保证施工资金的合理使用,从而推动城市持续健康发展。

2.6防止高空坠物

具体应做到以下三点:首先对现场施工人员予以严格要求,制定并落实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严防施工人员随意的从高空抛物,要求施工人员应达到规定的素质标准,实际选用的施工机构内部人员必须具有较高的素质,其次安全防护应做到位,防止因外界因素的影响而造成高空坠物。另外,施工中安装一定的防护网,并且固定好输送至高处的物品,以免刮风将其吹落带来严重的后果。

篇11

所谓作业成本法,是一种通过对作业活动进行追踪动态反映,计量作业和成本对象的成本,评价作业业绩和资源的利用情况的成本计算和管理方法。它以作业为中心,根据作业对资源耗费的情况将资源的成本分配到作业中,然后根据产品和服务所耗用的作业量,最终将成本分配到产品与服务,为分产品、分客户核算提供依据。以作业成本法为基础的作业成本制度是西方目前最先进、采用面扩展最快的成本管理制度,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产生后,目前包括金融企业在内的非制造业公司中,采用面已超过60%。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为提高内部经营与管理水平,也纷纷引入了成本管理法。然而,国内银行在推行作业成本法时,还是遇到了一些难题,如技术基础和人员素质跟不上要求、现有核算体系不配套造成实施成本巨大、银行业务复杂造成作业的定义与作业动因的选择难度较大等。因此在实际推行ABC过程中,国内银行遇到了很大的难题,陷入了举步维艰的困境。

分析各种问题的产生原因,的确有着诸如支持环境、配套基础、制度保证等方面的问题,但ABC本身模型建立和运行流程特性也是造成问题的一大原因。这主要表现在ABC原理很简单,但在运用中如果要反映象银行业这样错综复杂的运营实践,工作量太大,同时实施周期太长,建立和维护的成本很高。

以某银行为例,假设对一个营业部对外柜面成本分析,从事业务活动有帐户管理(开户或销户)、现金业务(现金存取或代缴费)、转帐业务、咨询业务(如信息核查)等,员工共有10人,其总费用支出(包括工资、各项费用成本)为250000元,四项业务的工作量分别为10800个、38700笔、20700笔和15300次。如果以传统的ABC来建立模型,将在10位员工中开展调查,估计他们在这几项活动中分别投入的时间,然后根据调查结果计算平均时间比例,将所有资源耗费分摊于几项活动中,如根据调查,员工在帐户管理、现金业务、转帐业务、咨询业务上的处理时间分别为20%,40%,30%和10%,那么每次业务活动的单位成本分别为4.6元、2.3元、3.6元和2.5元(见表1)。有了各项业务活动的单位成本,管理者可以将总资源成本分解到各产品和客户上。

表1时间驱动作业成本计算表

业务投入时间比例成本分摊业务量每笔业务活动的单位成本

帐户管理20%50000108004.6

现金业务35%87500387002.3

转帐业务30%75000207003.6

咨询业务15%37500153002.5

100%25000085500

这一方法在衡量单个部门成本时,在简单业务环境中效果非常好,但如果试图推广到整个银行,并要求不断发挥作用时,问题就出来了,首先银行业规模大、业务复杂,以一家中等规模商业银行省级分行为例,包括500多个分支机构和2万名员工,如果需要提交工作时间分配数据,仅仅数据收集和处理就需要50位全职员工完成。可见要建立这一方法成本极大。

其二,银行业务活动发展很快,如不断有新的产品出现,引发不同的业务活动,同时由于流程改造、新技术引进,业务活动的效率也不断变化,不同业务活动在投入时间比例上也常发生变化,这就需要对模型进行不断修改,对于员工的投入时间调查也要长年累月的运行,模型的复杂性不断增加,要维护系统的投入成本也将不断上升。

第三、这一方法还有更为严重的问题,这是因为所有基础数据是来源于向员工的调查。当员工估计各项工作投入的时间时,他们报告的百分比加总后,总是会等于100%,很少有人会汇报自己有时间没有工作或充分利用,因此最后计算单位费用是,总是基于一个假设:银行的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但经验告诉我们,银行的产能不可能是100%得到了利用,这就意味着单位费用被高估了。

那么,在本身存在着这么多问题情况下,ABC是不是就不适用于银行等业务分类复杂、规模庞大的行业了呢?毕竟,从ABC的思想来看,其以作业为中心,将资源的成本分配到产品与服务,这一思路没有错,而最终成本分配到产品与服务,并通过这一结果进行对产品和客户成本核算,银行可以据此重新评估客户价值、改进工作流程、调整产品分布,这对于银行意义重大。因此,仅仅因为ABC存在问题就抛弃这一方法,不是明智之举。

面对这种情况,作业成本法创始人之一、著名经济学家卡普兰最近推出了一套新的作业成本实施方法,即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time-drivenABC),这一方法基于管理层的有效估算,而非机械的员工调查,避免了大规模实行ABC的难题,同时提供了更为灵活的成本模型,功能和准确性大大提高,反而简化了公司的作业成本财务核算系统,实施起来更为容易。这一方法对于银行业这样规模庞大、业务复杂的企业非常实用。

按照这套方法,管理人员们可直接估计每项事务、每个产品或客户所花费的资源,而不是先将资源成本分摊到各项活动上,然后再分摊到各个产品或客户上。公司只需估计出两个参数:一是单位时间所投入的资源能力的成本,或者称为单位时间产能成本(costpertimeunitofcapacity,这个数字通常可以用一个部门的总费用除以员工的工作时间分钟数得到);二是产品、服务和客户在消耗资源时所占用的单位时间数,或者称为业务活动单位时间数(unittimesofactivities,管理人员通常凭借经验或者观察就可以得到)。两个数字相乘,就可以得到完成某项作业的成本,即成本发生因素的单位费用(cost-driverrate)。

我们继续以上面的例子作为案例,按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来计算作业成本。

1、单位时间产能成本。在新的作业成本法中,可以简单假设实际所用产能为理想状态的80%到85%。一个员工每周工作40小时。但实际产能也就32小时左右,管理人员一般考虑80%作为工作时间实际利用率,剩下20%是员工休息、上下班准备、互相沟通时间。事实上,80%的产能利用率也是管理层相对能容忍的幅度,可以看作是理想状态的产能。营业部10名员工,在80%利用率下,一个季度能工作253440分钟(8小时*60分钟*22天*3个月*80%*10名员工)。根据总耗费250000元(总的资源投入成本),可以计算每分钟产能成本为0.99元。???

2、作业单位时间。管理人员在计算各项业务活动耗费资源的单位时间成本后,要计算每项业务活动需要的单位时间量,如办理一份帐户开立业务的时间。这一时间可以通过向员工了解,或者直接观察来确定。但实际上这一单位时间可以是银行所要求员工上岗必须达到技能要求下的达标时间,如一个员工在正常的业务环境和拥有上岗技能条件下,开立帐户处理时间不得超过3.5分钟,当然在实际工作中可能一个熟练工并不需要3分钟时间。这个时间是否精确并不重要,只要大致能反映实际或达到银行管理层要求就行了。

3、计算各项业务活动的单位成本。将上述估计出的两个变量相乘,可以计算业务活动的单位成本。在帐户管理业务中,银行员工发生的单位成本为3.5元(3.5分钟乘以每分钟0.99元),而处理客户转帐业务单位成本为2.5元(2.5分钟乘以每分钟0.99元分钟)。计算出业务活动的单位成本后,就可以将总成本分摊到各项业务活动中去了。

表2时间驱动作业成本计算表

业务业务活动单位时间(分钟)业务量总时间(分钟)总成本

帐户管理3.5108003780037422

现金业务1.8387006966068963

转帐业务2.5207005175051233

咨询业务3153004590045441

利用的产能205110203059

未利用的产能4833046941

通过上例,可以发现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避开了传统方法的难题,同时灵活性、操作性增强,也能更直观反映实际运营情况,具有几个特点:

一、建立成本降低、实施简便。新的方法是基于管理层对业务活动效率的有效估算和直接要求,而非机械的员工调查,以银行营业部为例,只需要业务主管每月工作半天,负责上报业务活动的单位时间数变动情况,为上一级管理部门确定各项业务活动的单位时间提供依据。其余的业务量数据可以直接从银行业务处理系统中取得,因此对于这一成本法,可以在Excel等普通电子表格工具中完成。而传统的作业成本法需要每个员工每月提交工作时间分配数据,业务主管每月统计和处理汇总数据上报,仅仅数据收集就需要10位员工每月工作半天,同时由于模型复杂,数据量大,需要建立专门的软件系统来实施。

二、更新和维护方便。新的方法下,对于新业务发展或流程改造引起的模型的更新也非常容易,如业务增加,不需要重新进行员工统计调查,只需要估计新业务的单位时间数就可以完成更新,而流程变化引起业务活动效率变化,也只需要估计业务的单位时间数来完成更新。例如,营业部使用新的业务处理系统,转帐业务流程简化、速度加快了,一笔业务处理时间从2.5分钟缩短到2分钟,只需要在成本模型中改变业务活动单位时间设定就可以了。

三、更为准确了解产能利用情况

管理人员可以通过计算,对各部门进行成本分析。以上表为例:

1、在假设实际产能理想利用率80%情况下,一季度的产能时间是253440分钟(见前述),但按实际计算,银行营业部的业务时间205110分钟,只有81%的产能得到了有效利用。而按传统成本作业法测算,员工总是认为他们实际产能是100%充分利用了。

2、按新方法计算的业务活动的单位时间产能成本0.99元,可以计算出四项业务活动单位成本分别为3.5元、1.8元、2.5元、3元,而传统成本作业法测算是4.6元、2.3元、3.6元、2.5元,成本被高估了。

篇12

物流管理专业多维立体型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五个维度———目标体系、内容体系、条件体系、管理体系及评价体系。从目标体系来看,实践教学应从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进行培养;从内容体系来看,实践教学应包括专业认知实习、专业课程实训、课程综合设计、顶岗实习、毕业综合实践等模块;从条件体系来看,实践教学条件应包括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训室建设等方面;从管理体系来看,实践教学的管理应包括组织管理、运行管理、制度管理等工作;从评价体系来看,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应包括学生评价体系、教师评价体系等方面。

多维立体型实践教学体系与以往的实践教学体系比较起来,它更科学、更完善,这个体系不仅包括实践教学的目标、环节和内容,而且对保障实践教学体系顺利运行的条件、管理、评价等也进行了设计和考虑,显示出它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二、多维立体型实践教学体系实施效果

通过研究,笔者发现多维立体型实践教学体系在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进行实施之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更加科学,更强调综合性

以往学校在制定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时,对实践课程的设置总是求全、求多,没有针对性。

物流管理专业技能训练课的设置就显得过多、过乱,其中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训、数据库基础与实用实训、现代礼仪实训等实践课程专业性不强,对培养物流管理专业技能和能力作用不大。

实施多维立体型实践教学体系后,实践课程只设置了两门物流从业资格实训、物流综合模拟实训,而且物流从业资格实训课程内容更丰富、更完整,可以让学生获得职业资格证,提高就业竞争力;体系中设置了两个顶岗实习环节,比以往更重视顶岗实习,因为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素养等只有通过顶岗实习,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才能得到提升。

2.促进了学校与相关企业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及实训基地的建设

按照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及就业岗位的要求,学院一直加强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其中建成校内物流综合实训室两个,可用于条码应用技术实训、运输与仓储的方案设计实训等环节的教学和训练。同时,学院也积极寻求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先后与天公司等企业进行交流与合作,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共同制订校企合作培养方案、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实施订单式培养模式,按照企业需求培养他们所需要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近6年来,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多次在省市级物流技能大赛中获奖,其中2008年、2009年连续两年在市高职高专院校物流技能大赛中获得一等奖;物流管理专业各届毕业生中已有多位学生成为企业的部门经理和业务骨干。

3.完善了对实践环节的管理,提高了毕业生的培养质量

根据多维立体型实践教学体系中管理体系的要求,为了提高毕业生实习质量,学院专门制定了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对毕业生的顶岗实习环节进行监督和管理。

顶岗实习管理制度规定,顶岗实习采取学院安排、双向选择和学生自主联系实习单位相结合的方式。实习单位确定后,学生应填写《毕业生顶岗实习过程手册》,以便于学院和企业进行监控。

顶岗实习由学院、学生与企业三方共同参与,实习企业可安排在物流行业及制造企业、商业企业的物流相关岗位。学院与实习企业共同负责学生实习的日常管理和安全工作。学院和实习企业都要安排专门人员对学生顶岗实习进行指导和管理。学院要定期与学生联系,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实时了解学生在企业的实习情况并进行指导和督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