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6 17:44:5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建筑风格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Abstract:Thearticlepassesthelayout,flatsurfaceofthefunctiontoshowthedesignintheYiXiuparktobenefitadesignandsignanoodlesdesignetc.thevariousminutepartdesignofelaborate,inquiriedintoindetailintheestheticsstyleofitsbuildingdesign,eleganttomoderndoctrinebuildingstyleofaccuratecomprehension,spreadtoacceptandexpress.
Keywords:Elegantdoctrinebuilding;architecturedesign;Spreadtoaccept;Express
1引言
讲究技术精美是精美主义建筑的显著特点,其在设计的手法上属于比较“重理”的风格,精美主义建筑在构造上非常精确,建筑物内部柱小空间大,纯净透明恬静这一格调特点贯穿了建筑物的结构、形体和内部空间,20世纪60年代精美主义建筑曾风靡全球,涌现出了一大批建筑经典。基于这一建筑风格特点,益秀园住宅小区在建筑设计上揉合国内传统设计手法,大胆地传承取舍和借鉴应用。
2工程概况
本工程位于益阳市秀峰路与龙洲路交叉的西北角,南边临近奥林匹克公园,新一佳超市,朝阳国际实验学校;地块周围中学,医院,邮电,超市,酒店等公共服务设施配套齐全,周边亦无工业污染,地理位置与自然条件十分优越。该项目用地呈多边形,临秀峰路长341m,临龙洲路长94m,总用地约16107.8m2,小区有3栋多层,2栋高层,总建筑面积62616.93m2。
3现代时尚的设计理念
为充分利用项目资源,并与周围环境和谐统一,益秀园小区在设计理念上首先坚持人本主义思想原则,并结合现代人生活需求与未来发展趋势,力求在建筑物的功能性、艺术性、健康性、前瞻性等方面做到最优化。在这一总的设计原则下,人居品质成为设计师首先考虑的因素。为达到现代都市人越来越高居住需求,在项目布局上采用中国传统建筑布局和文化意蕴来设计居住的空间;建筑风格上凸显现代精美主义建筑格调,与传统院落景观交相辉映;在建筑细部设计上,不追求建筑的曲线、折线,而在用材、色彩上追求社区时尚的语言;在细节设计上寻求现代精美主义建筑纯净、雅致的美学风格。
4追求简约宁静的功能布局
4.1空间布局
建筑空间在形式上打破早期街坊式的概念,强调小区的整体性和动态感,空间上可以渗透,反映了现代都市生活空间的基本特点。由于用地的性质,临街部分底部均为商铺,内院为住宅,临龙洲路的5#楼高层建筑利用地形设地下停车场,并综合考虑人防设计;小区内部设计相应规模的庭院景观,用花、草、水、石表达不可触及的视觉想象,注重生态性,让人在有限的空间内感受到小区的绿意盎然。绿化空间呈带状绿化、节点绿化等形态,住宅布局则基本成行列式组合的关系。在满足红线退让的前提下,建筑之间均满足防火、日照间距的要求。
4.2平面设计方案
根据设计文件的总体要求,在平面设计上采用了多套设计方案,并进行优选,多层和高层部分在平面设计上其户型都不尽相同,但都应做到实用性、安全性、灵活性的高度统一。
4.2.1多层部分平面设计
1#、2#、3#楼的一、二层为商业门面层,其余为住宅,门面采用大空间的形式,可以灵活分隔方便使用,上部住宅共有基本套型6种,三室二厅3种,四室二厅2种,二室二厅1种,变化后共有11种,其中跃层式套型5种。内部空间由于柱少无梁或少梁设计完全满足了现代人追求实用的心理;在内部功能分区上采用动静分区,客厅大、主卧大,户型方正,私密性好,在房间内部追求线条的生动性和建筑空间的可流动性;在设计用材上十分考究,舍弃繁琐的装饰构件,寻求纯净透明的空间效果;双阳台和多阳台设计使小区清风、阳光自由摄入;两厅之间内部不设置隔断墙,仅设置高档铝合金玻璃推拉门,内景与外景能自由相互渗透,让客厅也成为休闲的场所。从而在住宅平面内部形成使用面积紧凑,尺度应用合理,南北通透,结构层次感分明的设计特点,呈现出精美主义建筑外部追求“精”、“美”,内部寻求实用的风格特色。各套型特征见表1。
4.2.2高层部分平面设计
在基地的北部和东部设4#、5#两栋高层,总建筑面积41780.39m2,4#楼为16+1层的住宅,建筑面积19662.03m2,5#楼为17层的商住楼建筑面积22118.36m2,均为二类高层。
4#楼为一梯二户的住宅,底部架空做绿化停车用,顶层为复式楼,基本户型为三室二厅。5#楼为商住楼,一、二、三层为商铺,4~17层为住宅,基本户型有6种,三室二厅4种,四室二厅1种,二室二厅1种。地下室采用平战结合布置了设备用房,停车位,同时兼做人防。
在高层建筑内部功能设计与多层最大的不同是客厅和主卧采用了凸窗和大平面窗等设计,每户都设有观景阳台和露台;并引入生态建筑的设计手法,在细部的处理上强调生态性,诸如设计入户花园等。多次采用互借的设计手法,使高层建筑尽可能多地获得采光通风面和观景面,充分满足现代人时尚、绿色、健康的居住需求。各套型特征见表2。4.3竖向设计
4.3.1小区内道路的坡度、坡长、路宽均充分考虑消防需要,在高层登高面,多层消防车作业面等路段,路面纵向坡度均小于1%,以利于消防车作业。在高差变化大的路段纵坡均小于7%,以利于消防车行驶,道路转弯半径不小于9.0m。
4.3.2小区内自然地面标高相差大的区域均设有地下室,通过地下室的设置减小填挖土方量。
4.3.3小区内组团场地标高的确定可以使场地内地表水有组织排放。
5时尚流畅的立面设计
益秀园小区户型多样,立面形式力求简洁、现代、大方。在设计上巧妙地利用空调搁板,阳台栏杆,弧型窗等建筑符号元素,通过精心设计布置成一种时尚流畅写意的建筑美学。屋面采用平坡错合,同时在屋顶和裙楼的适当位置设置一定的构架来强调建筑立面风格的和谐统一,并在立面设计上揉合现代精美主义建筑经典的欧式符号,运用色彩与立面造型变化上的视觉落差,从整体上给人们强烈的视觉冲击,现代与传统文化气息扑面而来,从而给心灵上带来一种震憾、贴切与自然……
此外,为追求外型的协调,建筑物外墙以暖色调为主,线角、空调机位采用白色,色彩明快,并在临街适当位置预留广告位,使商业氛围更显浓厚,又不影响建筑物本身外部形象。从而从型色上与建筑物和谐搭配浑然一体,且不会给人留下杂乱无章的印象。
6营造自然舒适的小区景观
小区在整体布局上强调建筑物与自然景观和谐统一,充分满足现代人回归自然的居住要求,在小区景观设计上也着力体现其生态性和合理性。由于用地限制,小区内的绿化主要是宅前带状绿化与节点绿化相结合;为与周边环境相互融合,特在小区引种一些如桂花树、东青绿等常绿树种,以保持植物的多样性和生态景观的层次感;用碎石和人造铺地材料营建清幽小径,并在适当位置设置景观石和休憩椅凳,满足小区居住者休憩和休闲的需要;在内院住宅底部架空层结合停车位布置局部绿化,使整个小区的绿化带能相互渗透,同时在整体上使建筑物融于小区景观,小区景观同时融于建筑物,且与周围的活动场所完美契合。益秀园小区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见表3。
7结语
益秀园小区在设计上按照总规划的要求,从建筑物功能布局、造型、景观等各方面运用现代精美主义建
筑设计手法,并糅合我国传统建筑美学的设计精髓。尽管小区受用地限制的影响,在小区景观设计上发挥的空间相对较少,但建筑物与建筑物之间、建筑物与景观之间尽可能做到了和谐搭配;在细节设计的考量上,诸如材料和建筑物本身尽可能使用绿色环保节能材料,以满足对小区建筑的生态性和可持续发展的设计要求。总的说来,益秀园小区在建筑设计上冷静诠释了整个住宅小区自然和谐、简约写意、纯净透明、时尚健康的现代精美主义建筑的美学新概念。
参考文献:
[1][英]彼得.柯林斯.现代建筑思想的演变1750-
前言
使用和造景,观赏和被观赏的双重性,园林建筑既要满足各种园林活动和使用上的要求,又是园林景物之一;既是物质产品,也是艺术作品。但园林建筑给人精神上的感受更多。因此,艺术性要求更高,除要求具有观赏价值外,还要求富有诗情画意。
园林建筑是与园林环境及自然景致充分结合的建筑,它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地形及环境的有利条件。任何建筑设计时都应考虑环境,而园林建筑更甚,建筑在环境中的比重及分量应按环境构图要求权衡确定,环境是建筑创作的出发点。
我国古典园林一般以自然山水作为景观构图的主题,建筑只为观赏风景和点缀风景而设置。园林建筑是人工因素,它与自然因素之间似有对立的一面,但如果处理得当,也可统一起来,可以在自然环境中增添情趣,增添生活气息。园林建筑只是整体环境中的一个协调、有机的组成部分,它的责任只能是突出自然的美,增添自然环境的美。这种自然美和人工美的高度统一,正是中国人在园林艺术上不断追求的境界。
东西方园林之中,建筑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他是满足人们生活享受和观赏风景所必须的。西方园林中,如法国的古典主意园林,意大利的庄园、府邸和宫殿往往集中式布置,层数一般两到三层,可以居高临下俯瞰全国景色。在中国园林中为满足可行、可观、可居、可游的要求,需配置相应的廊、亭、堂、榭、阁等建筑。从我国发展史来看,园林中建筑密度越来越高,生活居住气息越来越浓。当然建筑也不纯粹作为居游的生活需要来设置,它本身也是供人欣赏的景物之组成部分,融合在园林的自然景色中。自然景色若有人工建筑做适当的点缀,可现出神采而富有魅力,为景观添色。
一、古典园林建筑的特点
建筑与环境的结合首先是要因地制宜,力求与基址的地形、地势、地貌结合,作到总体布局上依形就势,并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
其次是建筑体体量是宁小勿大。因为自然山水中,山水为主,建筑是从。与大自然相比,建筑物的相对体量和绝对尺度以及景物构成上所占的比重都是很小的。
另一要求是园林建筑在平面布局与空间处理上都力求活泼,富于变化。设计中推敲园林建筑的空间序列和组织好观景路线格外突出。建筑的内外空间交汇地带,常常是最能吸引人的地方,也常是人感情转移的地方。虚与实、明与暗、人工与自然的相互转移都常在这个部位展开。依次过度空间就显得非常重要。中国园林建筑常用落地长窗、空廊、敞轩的形式作为这种交融的纽带。这种半室内、半室外的空间过渡都是渐变的,是自然和谐的变化,是柔和的、交融的。
为解决与自然环境相结合的问题,中国园林建筑还应考虑自然气候、季节的因素。因此中国南北园林各有特点。比如江南园林中有一种鸳鸯厅是结合自然气候、季节最好的离子,其建筑一分为二,一面向北,一面向南,分别适应冬夏两季活动。
总之,园林建筑设计要把建筑作为一种风景要素来考虑,使之和周围的山水、岩石、树木等融为一体,共同构成优美景色。而且风景是主体,建筑是其中一部分。
二、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形式
廊有覆盖的通道称廊。廊的特点狭长而通畅,弯曲而空透,用来连结景区和景点,它是一种既“引”且“观”的建筑。狭长而通畅能促人生发某种期待与寻求的情绪,可达到“引人入胜”的目的;弯曲而空透可观赏到千变万化的景色,因为由可以步移景异。此外,廊柱还具有框景的作用。
亭子是园林中最常见的建筑物。主要供人休息观景,兼做景点。无论山岭际,路边桥头都可建亭。亭子的形式千变万化,若按平面的形状分,常见的有三角亭、方亭、圆亭、矩形亭和八角亭;按屋顶的形式有掂尖亭、歇山亭;按所处位置有桥亭、路亭、井亭、廊亭。总之它可以任凭造园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去丰富它的造型,同时为园林增添美景。
堂往往成封闭院落布局,只是正面开设门窗,它是园主人起居之所。一般来说,不同的堂具有不同的功能,有用作会客之用,有用作宴请、观戏之用,有的则是书房。因此各堂的功能按具体情况而定,相互间不尽相同。
厅堂是私家园林中最主要的建筑物。常为全园的布局中心,是全园精华之地,众景汇聚之所。厅堂依惯例总是坐南朝北。从堂向北望,是全山最主要的景观面,通常是水池和池北叠山所组成的山水景观。观赏面朝南,使主景处在阳光之下,光影多变,景色明朗。厅堂与叠山分居水池之南北,摇摇相对,一边人工,一边天然,既是绝妙的对比。厅的功能多作聚会、宴请、赏景之用,其多种功能集于一体。因此厅的特点:造型高大、空间宽敞、装修精美、陈设富丽,一般前后或四周都开设门窗,可以在厅中静观园外美景。厅又有四面厅、鸳鸯厅之分,主要厅堂多采用四面厅,为了便于观景,四周往往不作封闭的墙体,而设大面积隔扇、落地长窗,并四周绕以回廊。鸳鸯厅是用屏风或罩将内部一分为二,分成前后两部分,前后的装修、陈设也各具特色。鸳鸯厅的优点是一厅同时可作两用,如前作庆典后作待客之用,或随季节变化,选择恰当位置待客、起坐。另外,赏荷的花厅和观鱼的厅堂多临水而建,一般前有平台,供观赏者在平台上自由选择目标,尽情游赏。
榭常在水面和花畔建造,藉以成景。榭都是小巧玲珑、精致开敞的建筑,室内装饰简洁雅致,近可观鱼或品评花木,远可极目眺望,是游览线中最佳的景点,也是构成景点最动人的建筑形式之一。
阁是私家园林中最高的建筑物,供游人休息品茗,登高观景。阁一般有两层以上的屋顶,形体比楼更空透,可以四面观景。
舫为水边或水中的船形建筑,前后分作三段,前舱较高,中舱略低,后舱建二层楼房,供登高远眺。前端有平?与岸相连,模仿登船之跳板。由于防不能动又称不系舟。防在水中,使人更接近于水,身临其中,使人有荡漾于水中之感,是园林中供人休息、游赏、饮宴的场所。但是舫这种建筑,在中国园林艺术的意境创造中具有特殊的意义,我们知道,船是古代江南的主要交通工具,但自庄子说了“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邀游,泛着不系之舟”之后,舫就成了古代文人隐逸江湖的象征,表示园主隐逸江湖,再不问政治。所以它常是园主人寄托情思的建筑,合适世隐居之意。因为古代有相当部分的士人仕途失意,对现实生活不满,常想遁世隐逸,耽乐于山水之间,而他们的逍遥伏游,多半是买舟而往,一日千里,泛舟山水之间,岂不乐哉。所以防在园林中往往含有隐居之意,但是舫在不同场合也有不同的含意,如苏州狮子林,本是佛寺的后花园,所以其中之舫含有普度众生之意。而颐和园之石舫,按唐魏征之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由于石舫永覆不了,所以含有江山永固之意。
三、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风格
1、表现含蓄
含蓄效果就是中国古典园林重要的建筑风格之一。追求含蓄乃与我国诗画艺术追求含蓄有关,在绘画中强调“意贵乎远,境贵乎深”的艺术境界;在园林中强调曲折多变,含蓄莫测。这种含蓄可以从两方面去理解:其一,其意境是含蓄的;其二,从园林布局来讲,中国园林往往不是开门见山,而是曲折多姿,含蓄莫测。往往巧妙地通过风景形象的虚实、藏露、曲直的对比来取得含蓄的效果。如首先在门外以美丽的荷花池、桥等景物把游人的心紧紧吸引住,但是围墙高筑,仅露出园内一些屋顶、树木和圆内较高的建筑,看不到里面全景,这就会使人引起暇想,并引起了解园林景色的兴趣。北京颐和园既是如此,颐和园入口处利用大殿,起掩园主景(万寿山、昆明湖)之作用,通过大殿,才豁然开朗,见到万寿山和昆明湖,那山光水色倍觉美不胜收。江南园林中,漏窗往往成为含蓄的手段,窗外景观通过漏窗,隐隐约约,这就比一览无余地看有生趣得多。如苏州留园东区以建筑庭园为主,其东南角环以走廊,临池面置有各种式样的漏窗、敞窗,使园景隐露于窗洞中,当游人在此游览时,使人左右逢源,目不暇接,妙趣横生。而今天有许多好心肠的人,唯恐游者不了解,水池中装了人工大鱼,熊猫馆前站着泥塑熊猫,如做着大广告,与含蓄两字背道而驰,失去了中国园林的精神所在,真太煞风景。鱼要隐现方妙,熊猫馆以竹林引胜,渐入佳境,游者反多增趣味。
2、强调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追求的“意境“二字,多以自然山水式园林为主一般来说,园中应以自然山水为主体,这些自然山水虽是人作,但是要有自然天成之美,有自然天成之理,有自然天成之趣。在园林中,即使有密集的建筑,也必须要有自然的趣味。为了使园林有可望、可行、可游、可居之地,园林中必须建筑各种相应的建筑,但是园林中的建筑不能压倒或破坏主体,而应突出山水这个主体,与山水自然融合在一起,力求达到自然与建筑有机的融合,并升华成一件艺术作品。这中间建筑对意境的表现手法如:承德避暑山庄的烟雨楼,乃仿浙江嘉兴烟雨楼之意境而筑,这座古朴秀雅的高楼,每当风雨来临时,即可形成一幅淡雅素净的“山色空蒙雨亦奇”的诗情画意图,见之令人身心陶醉。
园林意境的创作方法有中国自己的特色和深远的文化根源。融情入境的创作方法,大体可归纳为三个方面:
“体物”的过程。即园林意境创作必须在调查研究过程中,对特定环境与景物所适宜表达的情意作详细的体察。事物形象各自具有表达个性与情意的特点,这是客观存在的现象。如人们常以柳丝比女性、比柔情;以花朵比儿童或美人;以古柏比将军、比坚贞。比、兴不当,就不能表达事物寄情的特点。不仅如比,还要体察入微,善于发现。如以石块象征坚定性格,则卵石、花石不如黄石、盘石,因其不仅在质,亦且在形。在这样的体察过程中,心有所得,才开始立意设计。
“意匠经营”的过程。在体物的基础上立意,意境才有表达的可能。然后根据立意来规划布局,剪裁景物。园林意境的丰富,必须根据条件进行“因借”。计成《园冶》中的“借景”一章所说“取景在借”,讲的不只是构图上的借景,而且是为了丰富意境的“因借”。凡是晚钟、晓月、樵唱、渔歌等无不可借,计成认为“触情俱是”。
“比”与“兴”。是中国先秦时代审美意识的表现手段。《文心雕龙》对比、兴的释义是:“比者附也;兴者起也。”“比是借他物比此物”,如“兰生幽谷,不为无人而不芳”是一个自然现象,可以比喻人的高尚品德。“兴”是借助景物以直抒情意,如“野塘春水浸,花坞夕阳迟”景中怡悦之情,油然而生。“比”与“兴”有时很难绝然划分,经常连用,都是通过外物与景象来抒发、寄托、表现、传达情意的方法。
3、突出宗教迷信和封建礼教
中国古典建筑与神仙崇拜和封建礼教有密切关系,在园林建筑上也多有体现。汉代是园林中多有“楼观”,就是因为当时人们都认为神仙喜爱住在高处。另外还有一种重要的体现,皇家建筑的雕塑装饰物上才能看到的吻兽。吻兽既是人们对龙的崇拜,创造的多种神兽的总称。龙是中华民族发祥和文化开端的象征;炎黄子孙崇拜的图腾;龙所具有的那种威武奋发、勇往直前和所向披靡、无所畏惧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理想的象征和化身。龙文化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时至今日,人们仍可见到“龙文化”在新建的仿古建筑上展示,如今的龙文化(装饰)不仅仅是为了“避邪”;而且成了中华民族的象征(在海内外,凡饰有“龙避邪”的,一定是华人宅府),凝聚了民族的魂之所在。吻兽排列有着严格的规定,按照建筑等级的高低而有数量的不同,最多的是故宫太和殿上的装饰。这在中国宫殿建筑史上是独一无二的,显示了至高无上的重要地位。在其它古建筑上一般最多使用九个走兽。这里有严格的等级界限,只有金銮宝殿(太和殿)才能十样齐全。中和殿、保和殿都是九个。其它殿上的小兽按级递减。天安门上也是九个小兽。北京故宫的金銮宝殿“太和殿”,是封建帝王的朝廷,故小兽最多。金銮殿是“庑殿”式建筑,有1条正脊,8条垂脊,4条围脊,总共有13条殿脊。吻兽坐落在殿脊之上,在正脊两端有正吻2只,因它口衔正脊,又俗称吞脊兽。在大殿的每条垂脊上,各施垂兽1只,8条脊就有8只。在垂兽前面是1行跑兽,从前到后,最前面的领队是一个骑风仙人,然后依次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什,共计10只。8条垂脊就有80只。此外,在每条围脊的两端还各有合角吻兽2只,4条围脊共8只。这样加起来,就有大小吻兽106只了。如果再把每个殿角角梁上面的套兽算进去,那就共有114只吻兽了。而皇帝居住和处理日常政务的乾清宫,地位仅次于太和殿,檐角的小兽为9个。坤宁宫原是皇后的寝宫,小兽为7个。妃嫔居住的东西六宫,小兽又减为5个。有些配殿,仅有1个。古代的宫殿多为木质结构,易燃。传说这些小兽能避火。由于神化动物的装饰,使帝王的宫殿成为一座仙阁神宫。
因此吻兽是中国古典建筑中一种特有的雕塑装饰物。因为吻兽是皇家特有的,所以也是一种区分私家和皇家园林及建筑的一种方法。
4、平面布局简明有规律
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这就是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一般地说,多数庭院都是前后串连起来,通过前院到达后院,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思想意识的产物。家中主要人物,或者应和外界隔绝的人物(如贵族家庭的少女),就往往生活在离外门很远的庭院里,这就形成一院又一院层层深入的空间组织。同时,这种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也称前后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两侧的横轴线上,北京故宫的组群布局和北方的四合院是最能体现这一组群布局原则的典型实例。这种布局是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和礼教制度密切相关的。它最便于根据封建的宗法和等级观念,使尊卑、长幼、男女、主仆之间在住房上也体现出明显的差别。这是封建礼教在园林建筑布局上的体现。超级秘书网
5、地域文化不同园林建筑风格有异
洛阳自古以牡丹闻名,园林中多种植花卉竹木,尤以牡丹、芍药为盛,对比之下,亭台楼阁等建筑的设计疏散。甚至有些园林只在花期是搭建临时的建筑,称“幕屋”、“市肆”。花期一过,幕屋、市肆皆被拆除,基本上没有固定的建筑。
而扬州园林,建筑装饰精美,表现细腻。这是因为,扬州园林的建造时期多以清朝乾隆年间为主,建造者许多都是当时巨商和当地官员所建。目的是炫耀自己的财富、粉饰太平,因此带有鲜明的功利性。扬州园林在审美情趣上,更重视形式美的表现。这也与一般的江南私家园林风格不同,江南园林自唐宋以来追求的都是淡泊、深邃含蓄的造圆风格。
四.结论
二、徽派建筑装饰元素的人文内涵
徽派建筑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乡土气息浓厚,依山傍水,粉墙黛瓦,集砖、木、石雕于一体,别具一格,是我国建筑艺术中的瑰宝,对于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徽州古村落古民居建筑体现出与天地万物和谐相通的观念,与人为善、利人睦邻的观念,协调统一的观念,实用与美观结合的观念,儒家文化教育观念等,这些都是徽派建筑特色之精华。例如,“马头墙”,俗称“封火墙”,是徽派建筑的重要造型特色,曾有“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之说,是防火功能与建筑美学的完美结合;“天井”名曰“四水归堂”,是徽派建筑结构的一大特色,主要用于老宅的采光,下雨时水从四面流向中庭,不论是普通民居还是宗族的祠堂都广泛地应用,人们戏说是因徽商“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心理造成的,也有人认为是上古穴居遗风;徽州“三雕”—木雕、石雕、砖雕,是徽州建筑的装饰艺术。木雕的精美构件,点缀于梁枋、华板、斗拱等或装饰于扇、勾栏、门罩等,起着承重负荷、隔离空间和美化环境的作用。砖雕为泥烧的艺术,多镶于门楼、门坊、影壁等处,有画龙点睛之功。石雕多用于亭、坊、桥、栏、台基、石狮等,坚固凝重,造型出神入化。徽州“三雕”充分表现出徽州建筑装饰的丰富性、艺术性、科学性。
三、徽派建筑的发展现状
传统徽派建筑以木结构为主,素面砖墙,青瓦覆顶,配以层层错落的马头墙,远远望去,整个建筑群高低错落,黑白相称,与周围的环境浑然一体,犹如画里的乡村,这其中蕴含着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而这美好的意境,似乎只存在于优美典雅的徽州古村落中。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尤其是新一代的年轻人所追求的是一种“快餐式文化”,舒适,便利,是他们选择居住环境的首要考虑条件,而传统的徽派古民居大多是高墙、深院、重门、窄窗,初次走进给人的感觉就是屋内阴暗,这不符合现代人的生活理念与生存需求。此外,当下社会人们更加注重的是效率与利益,传统徽派古民居结构复杂,在建筑选址、布局、风水、规模、功能上都有着严谨的讲究,现代城市寸土寸金,现代建筑功能至上,因此不可能达到传统徽派民居所追寻的那种“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更无法营造那种“身在世外桃源”的意境。1999年11月,安徽省黟县西递、宏村两处古民居以其保存良好的传统风貌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它们是徽派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两处古村落。然而时至今日,走进宏村,传统徽派建筑的古朴韵味早已不复存在,徒有外表,村落被大量现代元素充斥着,商业气氛浓重,很多古建筑因年久失修,保护力度不足,已变得破败不堪,我们所看到的更多的是翻新或者新建的徽派民居,是纯粹意义上的现代建筑,我们称之为“新徽派建筑”。这些“新徽派建筑”基本保留了传统徽派建筑的布局和外观,只是并没有从内在上继承徽派古建筑的意蕴,更有甚者,断章取义地采用一些徽派元素进行简单拼凑、组合。这种简单模仿势必会给徽派建筑的传承带来毁灭性的冲击。
四、徽派建筑风格在现代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
河北平房庭院的设计是增加生活空间和农耕操作场所的需求。河北平房的院落中有一相对较开阔的地带就是正房、左右厢房、倒房和围墙等围合出来的中间空地,它是农民生活不可缺少的生活劳作使用空间,家庭亲友的来往,农具的存放,粮食的打晒等都离不开这一块重要的地方。
二、简约主义风格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和体现分析
1.简约的图形
图形是平面设计中的重要元素,其在平面设计中的发展经历了简单——复杂——简单的过程。一开始的平面设计,受制于艺术设计发展水平,其图形往往都是简单直观的,能够表现出其基本的含义即可。而伴随着设计水平的进步和平面设计表达的需要,很多新的图形创作手法,如电脑制图、立体图形等也广泛出现在了平面设计中,这在使平面设计得到丰富的同时,也带来了人们视觉审美上的疲劳。在这种情况下,简约风格的图形便应运而生,其在简单直观的同时,还有着独特的深意,满足了人们对图形外观和内涵的审美需要。如标志设计。标志设计是对图形元素要求最高的平面设计门类,其既要简单明了,又要能体现出标志的内涵。中国某航空公司的标志设计,就选用了一只振翅欲飞的凤凰。凤凰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祥物,有着平安、幸福的寓意。一方面,作为航空公司来说,选择“百鸟之王”的凤凰,与公司的性质相吻合,也体现出了中国国际航空公司的雄心和壮志;另一方面,凤凰本身所具有的平安、幸福的寓意,对机飞行来说,也是再合适不过的。设计者用极为简练的线条,勾勒出了凤凰昂首飞翔的姿态,可谓是言简意赅,富含深意。山西某白酒的标志设计,是一幅简化的中国山水画,一个牧童骑在牛背上,手指着远方,这样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大诗人杜甫的那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而在今天的标志设计中,设计师用图形的形式对这一典故进行了有机的运用,在表明了该酒身份的同时,也体现出了该品牌的历史、文化和质量。又如招贴设计。招贴设计是放置在公共场所的广告,利用文字、色彩和图形将信息迅速、准确地传达出来。在视觉图像泛滥的今天,唯有简约的图形,才能引起人们对招贴的关注。如2012年大学生招贴设计展获奖作品《“空洞”的人生》,就是对简约图形的完美运用。整个作品中没有使用文字和色彩,只有一支竹笛,这支竹笛是竖着面向观众的,若干个黑色的音孔一字排开,就是作品名字中的“空洞”;但是这里的“空洞”是加引号的,意在表明,人生就像是竹笛,摆在面前的是一个个黑洞,但是如果我们去感悟生活、创造生活,那么我们的生活则将不再空洞,而是响起了宛转悠扬的旋律。这幅作品仅仅用一个图形,就表明了“生活”这个深刻的主题。所以说,当下的平面设计中,那种繁琐的图形已经不再多见,多是这种外观上简单明了,却又饱含深意的简约图形,这在充分满足人们审美需要的同时,也带给了人们以深刻的思考。
2.简约的色彩
色彩是平面设计中最直观的要素,虽然其本身只是一个自然现象,但是每一种色彩都有一种心理暗示,从而能给人一种先入为主的印象,因此色彩成为了作品中带给人们感受的第一要素。平面设计中的简约色彩,或者是用单一、直观的色彩直接展现作品,或者是遵照色彩规律,用简单的色彩对比来阐明主题,从而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感,达到以一当十、简洁高雅的艺术效果。如标志设计。中国联通的标志是一个大红色的中国结。红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寓意着喜庆和吉祥,而红色的中国结更是圆满和热情的象征,其采用了直观色彩展示的方式,将企业文化的内涵充分地表达了出来。又如一家国际著名的快递公司,在公司标志和包装设计中,就曾经做过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快递行业普遍喜欢用大红色和绿色,但是这家快递却使用了紫色和橙色的搭配,这是一种少见的色彩组合,能给人一种陌生的感觉,一方面,企业想要在众多快递行业中脱颖而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另一方面,人们收到快递的时候,都会有一种新鲜和陌生的感觉,这与紫色和橙色组合带给人们的心理反应是一致的。确立了色彩组合之后,小到一个包装袋、大到运输的飞机,随处都可见这个醒目的标志。这个科学的色彩设计为企业的成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其按照色彩规律,让不同色彩之间发生对比关系,达到了最初的设计目的。又如海报设计。香港著名设计大师靳埭强近年来十分喜欢运用中国的水墨元素进行海报设计。水墨元素,意味着往往只有黑白两种颜色,但正是这两种常见的颜色,却在靳埭强的笔下散发出了无穷的魅力。他为2008年奥运会设计的举重海报中,整个作品只有黑白两个颜色——白色的底子和黑色的图案、文字。白色给人以纯洁之感,也暗示了本届奥运会的公平和公正;而黑色则是一种力量的凝聚,给人以厚重的感觉,两者互为对比又互为依托,体现出了简洁、清晰的设计效果。他为宁波服装节设计宣传海报时,依然只用黑白二色,画面中有一只黑色的竹尺,以表现出服装的主题,同时又在竹尺上方勾勒出了一道弧线,两者组成为了一个衣撑,从而进一步表明了主题。黑白的固有属性和心理属性,在他的手笔下产生了精妙绝伦的简约设计,给观者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3.简约的文字
1.1平面布局
传统中式建筑擅长用外廊来连接各个空间,用房间的外墙围合成一个三合院或四合院。当代人口数量众多,大规模的推行这种平面布局是不可行的。我们可以将三至四幢楼房进行拼接,形成一个半围合状态的小院落,在小区规划中形成一个个的组团,既可以成为景观节点,又可以让住户享受具有半私密性特点的灰空间;至于户型平面布局则应采用现代建筑的贯通方式,方便住户使用,主要房间可以依旧秉承坐北朝南的传统,避免冬季西伯利亚的寒流,亦引入夏季来自太平洋的凉风。
1.2立面风格
现代建筑设计要求形式追随功能,这就决定了现代建筑不可能每一幢都像传统中式建筑一样讲求立面的完全中轴对称。我们可以从中截取一些片段和符号来制造传统建筑韵味,例如坡屋顶、窗棂、栏杆式样;而由于古代没有窗帘,开窗面积虽大,却用木条将其分隔,使得自然采光不佳,视野不够开阔。我们可以把木格条面阔减小,移至窗户上端,根据室内空间功能进行合理重构,将古典主义和现代生活相互融合。整体风格应该尽量简洁大方,不要有过多的转角,当开窗过于凹进(如卫生间高窗)影响立面效果时,可以齐墙设置一道镂空的窗格,既不影响通风效果,还可以作为传统元素的局部表现增加艺术美感。
1.3细部装饰
传统中式建筑中,屋顶角部的蚳兽、屋檐下方的斗拱、大门两旁的抱鼓石、引导贵宾的垂花门等等,都是具有独特风韵的细节布置,也是提升传统中式建筑内涵的精华所在。它们大多不仅仅作为装饰物,还包含着深厚的寓意征兆。在小区规划设计中,适时加入细部装饰,营造传统园林氛围的同时也可以加强该区域的文化底蕴;而在单体建筑设计中,这些细部装饰不但使建筑变得生动有趣味,更作为文化符号提醒每一个到访者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内涵。
1.4材料色彩
现代社会的高层建筑中,框架结构是最受欢迎的结构方式,它与传统中式建筑中的抬梁式、穿斗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梁柱作为承重结构,墙体仅起维护作用。由于木材的易损性,我们应当把钢材作为其替代品。如若环境要求必须使用木柱样式,则可以采用外包的形式,在钢柱外包裹一层木材,既结构稳固、节省材料,又不影响美观。而在色调配搭上,可以直接采用江南民居的“黑白灰”组合或是北方民居的朱漆配灰墙,在局部穿插少许亮色元素,从典雅古朴中显露现代亲和感。
1.5外部景观
中国古代园林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与传统中式建筑不分伯仲,讲求相得益彰。在新中式风格的小区规划中,绝不是单纯的有山、有水、有树,单纯的将古典元素堆砌到每一个角落。中国古典园林讲究主与次、藏与露、疏与密、虚与实,如何将景观分布、整合、再串联是设计的难点;而如何营造充满诗情画意的空间氛围,并让到访者从心底产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共鸣就是设计者进行创作的突破口。
1.6模型初探
为了更加清晰的说明新中式风格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笔者拟建了一座博物馆模型,从图例中探索和印证新中式建筑的些许法则。该模型选取的是一进四合院的布局方式和江南民居的色彩搭配,正房位置为展览正厅,厢房位置为展览偏厅,耳房位置为办公用房。展览正厅严格中轴对称,屋顶挑高很高,彰显庄严磅礴的气势;两坡顶,却在屋脊处增添了现代元素,用玻璃幕墙将两片屋顶连接;增加了现代建筑中的悬挑阳台,结合了带有传统元素的挡墙后并不显得突兀。两座偏厅则采用了相互镜像的单坡顶形式与正厅呼应,在窗花的选择上也与正厅保持一致。在正厅两侧的办公用房样式非常简朴,仅在色彩和细部装饰上体现中式风格;联接办公用房和偏厅的是一条具有现代风格的半开放式连廊,但它的木料材质和坡顶式样能完全融入整体古朴的气氛。而入口处的连廊是全封闭式,造型上同样选择两坡顶、圆窗花;但在屋顶顶端使用玻璃盖板,在刻板的建筑原型中注入活泼的血液。整个模型使用了大面积的玻璃材质,然而现代的元素并没有使我们将其定义为新中式以外的风格。模型的形制大量使用了方和圆,而在中国古代的传统意识当中,“方圆”就是一种成功之道。中国博大精深的五千年文化,都应该成为设计者找寻传统中式建筑与现代风格结合之路的切入点。
二、高迪建筑风格在服装上的具体表现形式
建筑和服装作为姐妹艺术,有着太多的共同点,他们共同为人服务,和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在艺术广泛交融的今天,将高迪建筑风格引入服装设计领域,或许可以在服装设计中迸发令人兴奋的新碰撞点。
(一)服装造型上
1.曲线惊叹于上帝造物精湛的手艺,人体本身就有着优美的曲线,舒缓而自然,服装作为贴合人体的覆盖物,塑造出自然流淌的曲线则更加能烘托出人体的美。从左至右曲线的应用各有不同,前者依人体之势利用曲线夸张放大人体曲线,宛若一条流淌的河流;中者运用看似不经意的不规则曲线,使服装平添许多趣味和美感;后者则用面料折叠产生的曲线来增加裙子的体积感和存在感,装饰效果呼之欲出。曲线本身有着无限种可能,从而引发无数种造型方式。2.几何形体几何形体在服装中的应用往往会带来夸张地视觉效果,令人过目不忘,使服装添加浓郁的戏剧性和符号性。同时几何形体也可以极大程度的丰富服装的层次和深度,扩展人们的想象空间。通过空间中形体的镜像、拉伸、旋转等创作手段,达到象征与隐喻的目的。一件好的艺术作品,除了需要给观者留下视觉的冲击,还必须具有发人联想的张力,这种张力,可以通过几何形体的纵向与横向的不断变化而延伸和扩展。
(二)服装色彩上
1.同种色系的运用色彩是有生命的,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由色彩带来的进而转化为激情和灵感的事物。我们通过对同种色系的运用可以更好的保持作品的整体性与系列感。同时,结合对比例的良好拿捏可以使作品更具和谐的美感。达到一种值得长久品味与联想的效果。2.对比色的运用对丰富的色彩的运用,可以结合对比色的冲突性,从而使服装达到一种视觉的冲击力。另外,对比色的运用也是结合了色彩的文化属性并通过作用于一种人们的长期积累的主客观思想因素,起到表现设计主题与理念的目的。浓烈的对比色往往伴随着强烈的灵感闪现,猛烈的文化冲突等等主题。同时,也是有着一种情绪和文化暗示。
关键词:柱式风格古希腊文化价值
中图分类号:J519文献标识码:A
古希腊,是享誉世界的闻名古国。建筑,是镶嵌在古希腊灿烂文明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早在2500多年以前,古希腊建筑就以规模宏大、雕刻精致、造型优美而举世闻名。重建于公元前五世纪的雅典卫城,体现了那一时期最辉煌的艺术成就。
雅典卫城建造在一座石灰岩的小山上,四面都是绝壁,设计者巧妙地利用小山的地形,以及小山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进行建筑布局,整个卫城由卫城山门、胜利神庙、帕提农神庙等组成。当时艺术也因此而得到全面发展。建筑、雕塑和绘画等领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被人们誉为古典美的楷模。这个时期的建筑洋溢着端庄、典雅、和谐、理性的美感,对后世的建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希腊的神话和传说中,还流传着关于亚洲西部泰坦众神、东方巨灵和巨人的各种说法。阿卡亚人被后来的多利亚人征服后,迈锡尼文明便随之衰落和灭亡,但爱琴海地区和希腊半岛,仍然遗存了许多米诺斯文化和迈锡尼文化的城堡、狮子门、圆顶墓等宏伟建筑。在随之而来的大征服的时代,由于战乱不断和文明的毁灭,随着时间的消逝,一波续一波的后来民族完全不知道这些巨石建筑的来由。
古希腊文化和艺术单纯特性中,蕴含着崇高和伟大的美学品格与艺术精神。生活的单纯和艺术生产的非自觉性,成就了古希腊文化艺术的单纯的品格。战争带来对健美身体的崇尚,神人合一的宗教观念给单纯自然的天性创造出自由发展的天地,达观的生死观念尚未浸染复杂的功利性。可以看到这些方面都对古希腊的建筑形成了一定的影响。
公元前5世纪中叶,希腊人以高昂的英雄主义精神打败了波斯的侵略者。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促使希腊建筑结出了最完美的成果。恩格斯曾赞美:“希腊的建筑如灿烂的阳光照耀着白昼。”帕提农神庙是雅典卫城最著名的建筑,它代表了古希腊的建筑艺术的最高成就,因此又有“神庙中的神庙”之称。帕提农神庙建于古希腊经济繁荣、文化昌明的鼎盛时期――公元前447―438年,是古希腊人为纪念在希波战争中所取得的伟大胜利,而献给雅典城邦的保护神――帕拉斯雅典娜的,愿意为“处女宫”。
帕拉斯雅典娜,希腊语为“刚强的雅典女子”。在古希腊神话传说中,雅典娜是众神之王宙斯、智慧女神墨提斯的女儿。因此,雅典娜集力量与智慧于一身,凶猛无比,睿智超群,是战神、智慧神、冶炼神、手工艺神,是奥林匹斯圣山最著名的12个神祗之一。
帕提农是一个长方形的庙宇,形体单纯。中央由墙垣围成的核心分隔成东西两部分,东部比较深,是圣堂,西部比较浅。在这个核心的四周有一圈围廊。根据希腊本土的传统,帕提农采用的是多立克柱式。多立克柱式刚健雄壮而高贵,比例和各部分的处理最为成熟和完美。
希腊是采用石结构很早的文明古国之一,这些建筑中既有壮硕端重的多立克柱式,也有优美典雅的爱奥尼柱式和精美华丽的科林斯柱式。古希腊建筑的主要特征是和谐、完美、崇高。建筑本身也体现了设计师所考虑到的功能的划分,具备了祭祀、储存等功能。并且也体现了建筑的艺术性融入了雕塑、壁画等艺术元素,体现了作为欧洲文明重要发源地之一该有的风貌,并对欧洲建筑风格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它的设计风格、美学风格、装饰风格和布局风格都与古希腊人所处的人文地理环境和宗教文化息息相关。希腊的建筑经历了“荷马时期”、“古风时期”、“古典时期”和“希腊化时期”四个阶段。通过这四个时期,希腊的建筑艺术日趋成熟。古罗马的建筑就大量地学习希腊的形式,从平面到立面,从山花到柱式,处处可以看出希腊建筑的影子。
比如古罗马柱则是用石头说话的世界艺术珍品,并将古希腊柱式发展5种:陶立克、爱奥尼、科林斯、组合式及塔司干式。从结构上看,这些柱子的长细比均控制在10以下,中国柱式的收分是从柱的2 /3开始,而西方柱式一般是从1 /3开始。总之,柱式的艺术造型与结构技术之间有着本质的联系。这其实是整个罗马(文化)向希腊学习的一种“建筑表述”。
建筑起源于人类劳动实践中生活的需要,也是人类文明的象征。人类在建筑艺术中表现了复杂多样的美学思想,并要求以空间组合、比例、尺度、色彩、质感、体型等建筑艺术语言,统一多变,主次分明,有和谐韵律的结构布局,表现多种不同的意境和风格。从古典柱式的造型与构造入手,了解柱式的美学特征和形态规则,就其形式与结构要求、材料性能、工艺条件等方面予以思考,就可能全面的了解其具体的结构。
在世界建筑发展史中,西方古典建筑曾作为世界建筑的主流,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作为西方建筑艺术发展的一种传承,古希腊建筑中的3种柱式构成了希腊建筑的精髓,并将其造型艺术拟人化。柱式艺术是西方古典建筑美学中极有价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世界的感性显现。建筑及其空间作为一种艺术对象,其深层语义也就是人的理念的表述,这也是建筑文化的实质。我们在这里着重说的是西方古代建筑及其空间的文化性语义。西方传统文化的建筑表述,也许,古希腊文化称得上是西方传统文化的“祖师”了。
如果结合哲学意义和建筑美学理论来讨论建筑学的文化价值的话,比如建筑美学理论及作用、形式与建筑功能、形式与象征性、公共性与“个人意志”、文化与传统等方面做出理解,笔者以为:一座典雅、高贵和气派的建筑,应像晨钟暮鼓那样,它日日夜夜、月月年年在提醒该城市的广大居民,教他们明白做人的尊严和生命的价值,这才是建筑的精神功能,而建筑的复杂性也就表现在这里。
因此,运用复杂性科学和复杂适应性系统的核心思想,以学科交叉的观点、整体性的观点和适应性的观点才能真正达到对传统建筑的继承与发展。复杂性科学和复杂适应性系统的各种特性和相关理论,以及复杂性科学对实践的各种意义和启示,进而指出建筑学是一个复杂适应系统,属于复杂性科学研究的范畴,因而必须抛开就建筑论建筑的简单化方法,转变思维范式,运用复杂性科学的研究方法看待建筑中的复杂问题。
而古典建筑的美学风格以及现代运用就被提上了一个新的高度。强调建筑美学的重要性,运用满意原则,关注使用者的参与,并创造性地将整体性原则和适应性原则相结合,以综合平衡的原则使建筑能够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古希腊的建筑风格里,我们可以看到古希腊文化中人文主义的光辉。至少在自由人中间,希腊文化的精神是以人为本,尊重人,赞美人,发挥人的体能和智能。
“人是第一重要的,其它一切都是劳动的果实。”柱式在人文主义文化影响下发展和定型,它渗透着尊重人、赞美人的古典精神。主持雅典卫城建设的大雕刻家费地说:“再没有比人体更完美的东西了,因此我们把人的形体赋予我们的神灵。”希腊人同时把人的形体赋予了柱式的柱子。正是这样的人形赋予,柱式才具有了永恒的魅力。
对西方古典建筑中柱式艺术装饰的形式,也展示了不同时期柱式的审美情趣和其所蕴涵的历史、文化积淀。希腊诸神中许多神祗与东方文化有着复杂的关系,最为有名的莫过于阿耳忒弥斯和阿芙罗狄忒,希腊人为这两位东方女神建造了壮丽的神庙,其中以弗所的阿耳忒弥斯女神神殿跻身于古代七大奇迹。
阿耳忒弥斯女神在中文《圣经》版本里被译成“亚底米”,在古代罗马人们叫她狄安娜。作为丰收和繁殖女神。关于她身上的果实状物体,有种种说法,人们猜测它们是石榴、乳房、枣子、鸡蛋等,也有人把它与公牛崇拜联系起来。但不论是什么,它们无疑都象征着乳汁、多子和旺盛的生殖力。她的别名之一叫做俄耳提亚,意为“挺立”,与树的形状有关,意味着植物的属性,她的神像主要是笔直挺立的姿态。
从审美的角度,对建筑美创作的评价机制的性质、内容进行了系统的探讨,认为建筑创作是特殊的商品生产,建筑美创作的评价是一个审美过程,结合审美主体提出了“审美域”,把建筑美的创作评价看作一个动态系统,结合创作主体提出了“评价域”,最终结合建筑方案的评选,提出了建筑美创作的评价曲线,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决策作用。建筑美既要具有美的一般属性,又要有建筑自身的特点。
建筑的美是丰富的,它给审美者带来的美感是非常特殊的。中西方传统建筑是世界上两个主要的建筑体系,在世界建筑史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纵观中西方传统建筑发展的历史,建筑与装饰都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建筑艺术是建筑文化的体现,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全球一体化的信息交流,文化交流正在加速。随之而来,在建筑设计领域也掀起了欧陆风,西方传统建筑装饰艺术在我国的建筑领域也盛行起来,西方传统建筑装饰上的柱式、山花、涡卷、铁花栏杆、花坛、线脚等等随处可见。
另外,从公共空间的视角,对古希腊的神庙、剧场、运动场等公共建筑及其空间进行历史的解读,可以看到它们所传载的公共活动――无论是宗教崇拜活动还是社会与文化活动――都是城邦政治活动的一部分,因而体现出城邦政治的开放性与民主性。而且,公共空间的主导性与私人空间的次要性,也体现了城邦政治中民主高于自由这一不同于现代西方自由民主制的重要特征。
一般意义上,透视构图存在于任何成功的建筑群体中。但中国古代建筑的透视构图却远远超出这种或较简单的、或随机的透视构图,它是一种自觉追求的、系统复杂而十分成熟的群体透视构图体系。所以,很有必要进行挖掘、研究,并加以继承和发扬。
建筑是实用的对象,也是艺术对象,与人的关系是极其密切的。建筑的本质是空间创造,建筑设计是空间设计及其表现。建筑空间以有造成无,所用在于有之无。建筑的单体存在纳入建筑群,即产生了形象组群问题,其恰切性在于构成群体的适宜性。单体空间和群体空间对人造成的自由存在条件,即是建筑美的实现。这有待于技术与艺术的统一,功能与审美的统一。概括地讲西方美学史上对建筑美的认识主要表现在强调建筑的审美价值在于它所表现的伦理价值。
欧洲古典建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形式风格,是人类灿烂文明的象征。随着历史的进程,古典建筑演变出各种各样的建筑形态,深入研究它们的形态特征、变化规律和构成法则将有助于我们深刻了解历史,清醒认识当今错综复杂的建筑局面,为设计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建筑美感的获得就来自于被主体感性接受,主体的功利诉求以功能感性化和直觉化为形式,功利心理始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建筑审美的结论。对美学中形式与意义关系的探索,并对建筑意义的思考,并对“建筑意义的来源”、“建筑意义的表达”等方面做了阐述,从而希望树立一种重视意义表达和深度追求的建筑观。而且刚柔性是建筑内部空间和装饰作用于视觉而产生的心理感受,希腊罗马神庙内部空间和装饰中的刚柔性,我们都可以有意识地利用,通过空间和装饰或强化或改变建筑内部的刚柔性,使之更好地满足人的各方面的需求。
单从建筑学角度讲,希腊神庙建筑也许没有埃及、罗马和西方中世纪的同类结构成熟,但是,通过希腊人的酒神信仰,透过现象获得理解希腊建筑文化的内涵。政治家狄・斯帝尼说:“雅典仍然有永恒的财富,一方面是对开拓伟业的纪念,另一方面是往日那些美丽的建筑物,山门、帕提农、柱廊和船坞。”古希腊留给世界的最具体而最直接的建筑遗产,无疑是具有永恒生命的柱式风格,它是建筑史上独一无二的现象。
参考文献:
[1] 李浩然:《论古希腊柱式风格的结构性组成》,《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2] 高飞宇:《古希腊建筑特色略谈》,《湖南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作者简介: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建筑艺术是风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风俗文化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风俗的多样化,是以习惯上,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则的不同,称之为“俗”。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正恰当的反映了风俗因地而异的特点。风俗是一种社会传统,某些当时流行的时尚、习俗、久而久之的变迁,原有风俗中的不适宜部分,也会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风俗由于一种历史形成的特性,使它对社会成员有一种非常强烈的行为制约作用。风俗是社会道德与法律的基础和补充部分。风俗文化的差异性,必然导致不同风俗文化下的人们思想产生差异,这是人们认识不统一,意见存在分歧的重要原因之一。当然在不同的文化风俗下,人们的价值观,审美观会不同,这也必然会导致艺术作品的不同风格。建筑不仅作为一个为人们挡风遮雨,为人们提供温暖安全的房子而受到人们的依赖,它还作为一项极具欣赏价值艺术作品而受到人们的崇敬。
1. 不同文化风俗下的建筑风格不尽相同
东方建筑主要指古代中国的建筑,西方建筑主要是指西方古近代的建筑。几千年来,中国人长期受到儒教思想的教育,无形中在国民意识里形成了抽象的儒家理论。中庸,仁恕的道德规范始终主导着中国人的建筑理念。很多优秀的个性特点得不到充分发挥,更多的民族创新(创新论文)得不到真正的张扬展现,这就形成了以皇家园林与宗庙寺院建筑为主的比较单一的建筑格局。而在这一点上,欧洲国家的建筑比我们丰富的多。欧洲人性格自由奔放,个性突出。这在巴洛克式建筑中体现的尤为尽致。中国的建筑的主要特点是以砖木材料为主,四合院封闭式的群体空间格局,体现了中华民族深沉内敛的文化底蕴。中国建筑的风格,从古代到近代并没有太大变化,因为我们保守的文化底蕴。我们的建筑更着重与当时的政治、经济价值和儒教思想相统一。西方的建筑材料主要以砖石为主,整体框架主要都是柱石结构体系,所以相比较我们中国的建筑,它的寿命比较长。另外在建筑设计空间上看,西方的设计理念主要以开放的单体空间格局向高空发展,这是与我们的建筑空间很大的区别。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圣彼得大教堂,圣索菲亚大教堂都很好的体现了欧洲人开放张扬的性格和科学民主的精神。东西方建筑的差别主要体现了东西方不同文化的差别,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共同造就了东西方人们在意识形态、思维方式、审美观念上的不同。
2. 东西方建筑风格趋于一致化,是世界风俗文化交流,相互渗入的结果
如今,世界各地的建筑风格基本趋于一致,但不会相同。材质都尽可能采用砖石,水泥,混凝土结构。这当然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建筑质量的考虑。但就现在建筑伍德艺术风格上,东西方的融合较为深入。我国很多的优秀建筑设计师,梁思成,贝津铭等,他们都非常虚心的吸收东西方建筑艺术的精髓,都是将东西方建筑艺术糅合成一的建筑大家。柯布西耶设计的马赛公寓,丹下健三设计的代代木国立室内综合体育馆,贝津铭的香山饭店。这些现代建筑的瑰宝,无一不体现了东西方艺术的糅合。它们都不是单一体现东方或西方的风俗文化,建筑风格。而是基于东西方建筑风格艺术的精髓,又经过大师们的创新发展而成就了建筑史上的佳话。现在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各地风俗还是各异,但不同文化风俗下的人们之间不再相互排斥,相互不理解,而是都多了一份包容。我国传统的含蓄,中庸建筑风格,也在西方建筑风格,风俗文化的影响下,渐渐变得开放,流畅,风格也趋于多样化,艺术欣赏价值更高。
正文:纵观中外之建筑、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唯有建筑是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同时也是与民族和历史的灵魂共生的。建筑是人类生活创造出来的艺术,是人类在生产活动中克服自然,改变自然的艺术创造。反映着无数民族的社会生活与政治经济制度。建筑涵盖了社会科学,技术科学与美术。它以物质材料、科学技术、营造法式,精神性的生命形态,空间意象综合融汇,以独特的意味唤起人们心灵深处的幽情与遐想。满足人类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生活中对审美与精神的追求与宣泄。
建筑文化主要是由建筑物、建筑与建筑空间意象三者构成的。建筑空间意象就是由建筑实体,建筑空间与在建筑环境中的人及其精神文化所共同构筑的。于是建筑文化具有和人类一样的双重性格,即理性的构建和感性的意味。
一、有意味的建筑历史文化渊源
在中西建筑文化的大熔炉中,我在传统宗教建筑文化的纵横探究和异同对比中,发现佛塔与教堂均具代表性地在中西传统宗教建筑文化中体现出了“有意味的形式”这一共同特色。立普斯在《空间美学与几何学、视觉的错觉》中提到:建筑作为一种大地上的空间形式,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建筑“审美的空间是有生命的受到形式濡染的空间。它并非先是充满力量的、有生命的而后才是受到形式濡染的。形式的构成同时也就是力量、生命的形成”。[1]
中国古人未像西方一样把建筑当成艺术之母,所以中国的建筑是在中国文明萌生并发展中得以扩散的,我们祖先的恋木情结来源于土生土长的中华大地,西方传统建筑系统是采用垒石制度,木料构架法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理性特点。中国文化思想中的儒家、道家与佛家的哲学、论理学、美学与宗教学思想对中国建筑的影响造就了中国传统建筑的感性特点。结合了感性与理性特点,孕育出我国传统建筑特质与外来文化的相互渗透的结晶代表——塔;而在西方,与塔同样作为 “有意味的形式”出现的便是西方的宗教建筑——教堂。本文针对二者异同之比较与研究正是对中西传统宗教建筑文化的“知己知彼,温故知新”。
在中国,佛塔的出现,是芸芸众生对精神的需要,是人类对佛教禅宗思想与儒道两家文化融会贯通与运用的物质表现形式,可以说即是《周易》“言以成象,象以尽意”的进一步发挥。《周易》之所谓象即是表达主观精神认识,又是源于客观事物。而“意”同样也是主客观复合的产物。[2]据史书记载,在两汉之际之前,中国建筑主要是受儒道两家学派思想的影响,自佛教于西汉末传入中土,中国建筑便逐渐受到佛学精神的濡染,从而使中国建筑空间意象的灵魂更深邃。论文大全,风格。
儒家宗师孔子虽以入世的教义教化世人,但其中提倡理想人生,社会道德等宗旨又与功德圆满是如出一辙的。因而在经历了从佛学传入与中国儒道传统文化三足鼎立到董仲舒对神学的宣扬,三者才被后世逐渐融会调和成为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自己的学说。论文大全,风格。这是吸收外来文化同时提炼而成的成功典范。而佛塔作为供奉佛祖舍利,代表涅槃圆果境界的宗教建筑典范,在印度佛教传入中土后吸收外来文化融入本土文化创造出来的韵味独特,有意味的形式的产物。它凝聚着“人”的情调,有很浓烈的人情味[3]。
二、有意味的佛塔建筑造型与结构
塔是由地宫、塔基、塔身与塔刹四部分组成的。塔身是中国的传统建筑楼阁的演变,而塔刹则保留了印度佛教建筑窣堵坡的外族建筑样式。根据《后汉书陶谦传》所述的“浮图”(佛塔)是“下为重楼,上叠金盘”。重楼是中国原有的多层建筑,是塔的本身,金盘只是上面的塔刹,就是印度的“窣堵坡” [4]
塔刹就是塔的顶,在梵文中称“田土”即相轮,象征佛国,中国保留了印度窣堵坡的样式,同样以莲华,覆钵,华盖,露盘,火焰,华瓶之类作以装饰,莲华同莲花,在我国民族文化中,莲花代表“出污泥而不染”;在佛学中,是佛降生的坐床,佛土洁净之物,意味着“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成为塔的建筑文化中画龙点睛之笔。 塔刹通常的造型为尖顶,但与西方中世纪的教堂有别。教堂尖顶往往是以十字架型,有的一座教堂上有众多尖顶,而佛塔的塔刹则象征佛的空幻与崇高。
塔身以中国阁楼的样式建造,阁楼一名重楼,重楼是一种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两汉时期墓葬中殉葬的冥器中的重楼多有斗拱作为支撑结构,各层分布平坐和檐,建筑有门窗等精细结构,建筑平面大多为正方形。汉代冥器重楼模型的结构特征与魏晋之后木塔的建筑结构有着明显的源流关系。就塔本身的平面造型而言,由正方形向八角形,多边形演变,方形是以儒学为传统文化思想之皇权崇拜结合的产物,四边、八边形体现佛法中“四相八相”的底蕴;正六边形象征着“六根清净”的佛性意味;正十二边形象征佛说中的“十二因缘”,如嵩岳寺塔。尽管塔的平面造型多为方形,但随多边形的演变,也出现了近乎圆形的塔,如唐代泛舟禅师塔则为圆形,具有圆果的象征意义,以“圆”象征事物完美无缺,唤起人人心中佛教情感,具有浓厚的佛性意味。
阁楼式塔以二层或多层为基本造型,楼阁的坡顶屋檐出挑,造型优美壮观。其造型的最大特征就是塔檐出挑与檐角反翘。论文大全,风格。正所谓“如鸟斯革”,像翼舒展的屋顶与出檐是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建筑特征之一,其飘逸的装饰手法意味着羽化登仙,向往极乐世界。后来塔身逐渐变为多层造型,于公元三至四世纪,即有三层塔身出现,其后更有五层、七层、九层、十三层、十五层、十七层,乃至三十七层等多层结构。我们发现,层数均为奇数,源于《易经》中奇为阳,阳为天的思想。可见,处处反映出“有意味的形式”。
塔基本是用于负重、稳固塔身之建筑功能,却从佛性意味中发展为金刚不坏的佛国世界的佛教象征意义,故又称“须弥座”。这一神秘寓意的词汇来源于佛教经典所言的“世界中央”——须弥山中心的最高佛座,是传说中居于世界之“中”的妙高山,高耸巨大,从而象征了佛塔整体形象的雄伟壮美。塔基的位置在地宫之上,突现于地面,自辽代始,塔基文化有了巨大的发展,即不仅把塔基看成是一个技术,结构必须存在物质基座,而且发展其精神象征的不凡意义。论文大全,风格。
地宫又被称为龙宫。龙乃中国民族的图腾。《易经》中以龙卦为第一卦,即乾卦,对龙十分崇拜。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因此,将地宫称为“龙宫”可见对佛塔的崇敬。与印度佛塔不同的是,窣堵坡是印度埋葬佛祖释迦牟尼火化后留下的舍利的神圣场所,中国将其建筑样式保留作为塔刹,却将宝贵的舍利埋葬于塔的地下,也就是地宫中,而对佛的信仰与崇敬就不仅仅是用以埋葬高僧遗骸的普通意义的坟了。也有的佛塔内安放着经书、佛像与其他法器。地宫一般以砖石砌成,其平面形制与整座佛塔的平面一致。
综上所述,塔的设计并非印度传入,它结合了中国印度两种文化,塔身完全是中国的,印度因素只在塔刹部分可以看到。按照佛塔的平面布局与立面造型结构,根据和谐形式规律组织创造出的建筑形象是一种既理性又感性,既抽象又具象的美,它不同于佛教文学和壁画作品那样,向人们描述佛的本生故事,宣言佛法,却能用特定的建筑文化语言,象征性地暗示佛教内容,文化意绪。
三、有意味的教堂建筑风格
西方国家对圣人遗物的掀起了各地朝拜的热潮,代表宗教意味的教堂应运而生。教堂与中国佛塔同样反映着人们的感受与领悟,暗示着宗教内容,文化意绪,体现着“有意味的形式”。在西方国家,基督教占有统治地位,决定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方式与艺术形态。教堂的建筑风格主要有罗马式、拜占庭式和哥特式还有文艺复兴时期的巴洛克式。
在公元1世纪,人们还只能在私人宅邸内举行宗教仪式,场地被成为“民古教堂”。后来为了逃避官方搜查,这种仪式被转移到公共地下的墓窟(用以合葬基督徒),成为早期基督艺术的宝库,流行于罗马城区。合法化后,转移到地上成为罗马现成建筑模式的长方形公共建筑——巴西里卡。罗马式教堂是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以后,一些大教堂普遍采用的建筑式样。它是仿照古罗马长方形会堂式样及早期基督教“巴西利卡”教堂形式的建筑。[5]随着宗教仪式日趋复杂,在祭坛前扩大南北的横向空间,其高度与宽度都与正厅对应,因此,就形成一个十字形平面,以象征耶稣钉死的十字架,更加强了宗教的意义。如中国佛塔的平面造型同样有意味。
公元4世纪,罗马帝国分为东、西罗马帝国,东罗马就是拜占庭帝国。拜占庭式建筑的主要成就与特征是穹顶在方形的平面上,建立覆盖穹顶,并把重量落在四个独立的支柱上,这对欧洲建筑发展是一大贡献。拜占庭式教堂象征宗教皇权,是政教合一的产物。光线与圆顶的相结合,突出了圆顶在宗教建筑中的心理功能。圣索菲亚大教堂是典型拜占庭式建筑。其堂基与罗马式的一样,呈长方形,但是,中央部分房顶由一巨大圆形穹窿和前后各一个半圆形穹窿组合而成。此建筑风格与我国传统建筑中的构架法极为相似,柱与穹顶代表着西方建筑风格典型。
公元10世纪到12世纪,华丽的哥特式教堂取代了罗马式建筑风格。哥特式哥特式教堂的特点是尖塔高耸,在设计中利用十字拱、飞券、修长的立柱,以及新的框架结构以增加支撑顶部的力量,使整个建筑以直升线条、雄伟的外观和教堂内空阔空间,再结合镶着彩色玻璃的长窗,使教堂内产生一种浓厚的宗教气氛。教堂的平面仍基本为拉丁十字形,但其西端门的两侧增加一对高塔。其建筑特征是直线上升的风格。哥特式教堂是用人类的智慧恭维上帝的智慧。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们为了挣脱精神上的束缚,肯定现实生活的积极意义,提倡人权反对神权。论文大全,风格。在教堂的雕塑与绘画中体现出更多的人情世俗之美感。巴洛克为17世纪最为流传的一种艺术风格,它无疑与反宗教改革有关。在巴洛克建筑中重视雕塑与绘画艺术的综合。
教堂建筑文化在宣传基督教的宗教文化的同时也在表现艺术家虚幻莫测,不平静的心灵。西方建筑中的不同柱式就是对不同性别的人体分析性;中国人重视人的内心世界对外界事物的领悟和感受,以及如何艺术地体现或表现出这种领悟或感受,二者均强调其意味性。论文大全,风格。
结论:由此可见,中国建筑和西方建筑最大的差别在于两个地方的文化不同。中国文化重融合,讲究并存与一体性,西方则重不同时代或多种流派的独特精神。同样具有浓厚的宗教意味和特色的中国佛塔与西方教堂,这两种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材料的建筑物不仅在建筑造型上有着不谋而合的相似之处——“有意味的形式”。并且都寄托了人的精神与思想,让人们雅俗共赏。正如梁思成先生提出的,我们的建筑应该是大众化的,为人服务的建筑。
美的建筑,就是生命及其思想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是建筑空间意象具有生命的体现。不论建筑风格与材质,倘若没有了灵魂与意味,我认为它就只是一个死物,冷冰冰的土木砖石之物而已。所以,我们要找到中西建筑文化的魂魄,民族和历史文化的精髓。如何将其延续,知己知彼,温故知新,在技术与艺术上不断雄厚才是我们研究中外建筑文化的最大意义。
参考文献:
[1]《宫室之魂、儒道释与中国建筑文化》复旦大学出版社,王振复著。
[2]《艺术学:问题域和焦点的扫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山西大学艺术学研究所编著。
[3]《艺术学:问题域和焦点的扫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山西大学艺术学研究所编著。
[4]《大拙至美》中国青年出版社,梁思成著。
回顾建筑发展史,建筑理论在社会文化艺术发展中,往往显示出滞后性,是其他哲学艺术文化等杂交”的产物。这可能是由于建筑要综合解决功能技术艺术环境以及社会问题等,因而建筑理论必然充满着矛盾,I’II~D复杂性。从历史中,我们不难体会到每个时期作品风格,如何反映当时人们的观念例如,文艺复兴时期.先后有阿尔伯特
为什么建筑的现代主义形成于19世纪20年代,中心在德国呢7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作为战败国,物资匮乏,通货膨胀.房屋紧缺,为大家盖房子是紧迫任务,勒·柯布西耶高呼住宅是居住的机器,建筑现代主义就是带上这具体的时代烙印。他强调实用、经济,希望用新材料、新技术加快建造速度,降低造价。马斯洛提出的人的需求分五个渐进的层次,首先是生理的需求,吃住是第一位的。当然,这里也注重艺术,但艺术必须同实用、经济、新技术统一起来.装饰有罪的说法容易被采纳。理性知识不断积累,人们进而抛弃了所有其他思维方式。这样与工业文明相对应的现代主义应运而生了,正如文艺复兴时期.把古典文艺看得很高,工业社会把现代技术看得很高,引起一些人的崇拜心理。在思想中,一种重要思潮叫做技术主义或者技术至上主义,这样现代主义就成了当时社会的主流。
现代英国著名建筑史学家N·佩夫斯在一本著作的前言中写到建筑并不是材料和功能的产物,而是变革时代的精神的产物。正是这种时代精神渗透了它的社会生活,它的宗教,它的学术和它的艺术之中……现代建筑运动也不是因为钢筋骨架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而发生,它们都产生于一种它所要求的精神“佩夫斯在这段话中割断了建筑与材料及功能的关系不妥.但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一个时代的精神渗透于它的社会生活、它的宗教、它的学术和它的艺术中去现代主义的文化思潮为现代主义建筑作了相当充分的思想和心理准备。
每一座城市建筑文化的背后,都有其城市自身的历史发展脉络,在时间的更替下,建成属于它自己的城市印象。哈尔滨作为东北最重要的城市之一,也因其发展历史的特殊背景,而获“东方莫斯科”的美誉。而中央大街作为哈尔滨特色鲜明的百年老街,这条百年道路在时间的更迭中荟萃了欧洲各时期的建筑风格。
1 哈尔滨中央大街的建筑风格形成的历史背景
1896年,19世纪末,随着《中俄密约》的签订,哈尔滨获得了修筑中东铁路的机会,而中央大街本是后来由于中东铁路开建而由沙俄在建城之初打造的一个运输物资的通道,但是在漫长的社会变革之下,经过漫长的欧陆、殖民与反殖民、市场转型等多重的历史变迁,中央大街形成了特有的商业形态以及独特的空间体系。正是在这种激烈的冲荡之中,西方各种风格的建筑也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间接的传入了中国,在西方建筑文化和中方城市的温和碰撞中,中央大街建筑呈现了哈尔滨特有的气质与文化。
2 欧洲主要建筑风格流派在哈尔滨中央大街的体现
哈尔滨中央大街建筑以其多样性的风格,鳞次栉比的形态,勾勒了独特的中央大街建筑文化。全街建有欧式及仿欧式建筑75栋,汇集了文艺复兴、巴洛克、折衷主义及新艺术运动多种风格等欧式风格市级保护建筑13栋。这些建筑体现了西方300年的建筑精华的同时,也使中央大街成为一条建筑的艺术长廊。
2.1 16世纪——和谐稳定的文艺复兴时期建筑。文艺复兴建筑在欧洲文化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继欧洲12到14世纪哥特式建筑之后的一种新型建筑样式。15世纪佛罗伦萨大教堂的建造意味着欧洲文艺复兴建筑的开始,直至19世纪,这400年的时间范围内出现的建筑被称为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其中,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在欧洲文艺复兴中最具代表性,也最具影响力。文艺复兴的明显特征是:摒弃以基督教神权为统治的哥特式建筑形式,在宗教和世俗建筑上重新采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古典柱式以及穹顶统率下的集中式构图。
原为哈尔滨犹太国民银行的黄宝珠宝,建于1923年,砖混结构,这座建筑充分展现了文艺复兴建筑风格。墙体仿石块砌筑处理,一层采用落地窗,二层为竖向圆拱为折线与曲线结合处理,局部开洞。顶部冠以圆形穹顶,方圆结合,使该建筑轮廓富有变化。楼顶的装饰丰富生动,脱盐石之撑着楼檐,装饰浮雕细致精到。阳台金属杆造型优美,做工精细,建筑檐口装饰复杂。整个建筑通体简洁明快,又富细致装饰,形成形式上的对比。
2.2 17世纪——自由奔放的巴洛克时期建筑。当轰轰烈烈的文艺复兴使古典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张扬,世俗文化也便深入人心,当教皇受到世俗文化的冲击,也遍不会再像中世纪那般统摄人心了。于是金碧辉煌的巴洛克建筑以其标新立异的的格调在17世纪更受人欢愉。巴洛克建筑风格的基本格调是:追求怪异和不寻常的效果,运用富丽堂皇的空间处理和色彩绚烂的格调;墙面常常呈波浪形,在墙面的装饰上往往披金挂银;将建筑、雕塑、绘画三种艺术形式于一体,开创了其建筑形式的先河;用椭圆形空间和穿插的曲面来表现建筑效果。
坐落在中央大街120号的教育书店,建于1909年,原为松浦银行。作为巴洛克建筑的代表作,教育书店以其丰富的外观,细腻的装饰,动感的造型成为中央大街的最具标志性的代表。一层采用深色调墙面、大面积橱窗的构图;二层为简洁的圆额矩形窗,窗上刻划精致线脚;三至四层饰以贯通的科林斯壁柱,每两个圆额矩形窗作为一组,窗上饰以丰富的装饰。不同的窗饰相同的尺度又有着不同的窗饰,统一不缺变化;半球形的文艺复兴式穹顶,端部却以类似俄罗斯式洋葱头顶作为结束,成为复合式穹顶。
2.3 18世纪——纯形式美的折中主义建筑。折中主义建筑是19 世纪上半叶到20 世纪初的一种建筑创作思潮,以法国最为典型,它的主题思想是要弥补所谓的“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在建筑上的局限性”,这种思潮认为,只要能实现美感,可以不受风格的约束,自由组合各种建筑式样或拼凑不同风格的装饰纹样。
中央大街112号(华梅西餐厅),始建于1925年,砖混结构,典型的折中主义建筑。建筑内部墙面以及天顶均以黄白色为主的雕花作为装饰,熠熠生辉,营造出一种绚丽富丽堂皇的效果,立面壁柱上置雕塑,将建筑与雕塑结合起来,创造新颖的内部形态;壁柱采用混合柱式,既有古罗马建筑风格又有巴洛克的色彩,创造出纯形式美的折中主义建筑形式。
2.4 19世纪——简洁装饰的新艺术运动建筑。新艺术运动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工业化的产物,作为西方艺术设计史上一个特定时期产生的艺术思潮,新艺术运动既承接了古典艺术之风,同时又融入了现代工业文明的气息,成功构建了一座连接古典与现代的桥梁。当然,工业化带来的新材料新技术,以及古典主义固有的感性与浪漫,也实现了新艺术运动“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诉求。
马迭尔宾馆,中央大街的标志,1906年建成。从建筑装饰上看,自由浪漫的建筑外形,优美典雅的内部装饰,都体现了新艺术运动的活力,富有生命的象征。出挑的阳台兼作入口的雨篷,为建筑提神之笔,女儿墙以砖砌筑,柔软、灵活的曲线造型之中,又不失气势与动感,赋予建筑鲜活的生命力,恰到好处的诠释了“新艺术”的唯美曼妙;室内的墙壁或饰以唯美的壁画,或以镜面为饰,精美的诠释着室内空间的基本形态,黄铜的楼梯栏杆,充满柔媚的线条,大理石饰面以及精致的饰线,勾勒出室内的感性浪漫,没有丝毫的做作。
3 哈尔滨中央大街特色建筑的继承与发展
中央大街的建筑是异域文化在哈尔滨的展示,是特定历史变迁的文化产物,是中国范围内乃至世界建筑历程的一缕阳光。随着城市发展速度的提高,发展历程的推进,这些老建筑原本持有的形态也与现代文化产生了或多或少的碰撞,如何把握建筑的欧洲风情与中华文化、传统与现代、商业与非商业化的结合,是当下执政者们以及学者们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这也是打造哈尔滨城市文化的重中之重。我们期待哈尔滨以其独特的欧陆建筑魅力和独特的文化背景,来构筑“冰城夏都”的城市形象。(本论文为黑龙江大学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之学生创新课题项目而作,指导教师:胡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