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熙凤的性格特点范文

时间:2023-02-06 04:35:1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王熙凤的性格特点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王熙凤的性格特点

篇1

文学作品中对人物的刻画常常需要通过外貌、衣着来表现,通过外貌、衣着的描述来表现人物特征,也是一个最有效的和不可缺少的文学手法,正所谓“衣服可说是一个人的第二皮肤和第二性格”(杉野芳子:《服装设计》)。

作为《红楼梦》主角之一的王熙凤,曹雪芹对其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整部书中,她是性格最丰富、最生活化的一个人。她美丽、机敏、善言、能干,但也贪婪庸俗、冷酷狠毒,作为封建桎梏下的女性,她也是最具悲剧性的一个。作者用了很多篇幅来表现她的贪婪庸俗、冷酷狠毒,因此,人们也容易忽视她的其他性格特点,甚至在《林黛玉进贾府》这样一段节选的文字中,我们往往也以其服饰描写来佐证她贪婪庸俗的一面。王熙凤的贪婪庸俗是通过她的服饰表现的吗?我认为事实并非如此。

《红楼梦》中,黛玉初进贾府,看到的是这样的王熙凤:“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下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官绦双鱼比目玫瑰;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罩翡翠撒花洋绉裙。”黛玉是雅之又雅、心细如发的人,她对这身打扮的评价是:“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不难看出,凤姐的这身打扮,给黛玉留下了很好的第一印象,何来庸俗之有?

再说,初进贾府的黛玉一路走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的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可见贾府非同一般。如果王熙凤穿着庸俗、没点水平,在这个具有高贵气质的女儿国中一定非常扎眼,别说贾母、三春、黛玉、宝钗、史湘云这些人容不得她,只恐怕早被媳妇丫鬟们耻笑了去了。环境不允许王熙凤服饰庸俗,可见,她的庸俗并不体现在服装上。

在《林黛玉进贾府》一段中,兼有面容神态与服饰描写的主要有两人,一个是王熙凤,一个是贾宝玉。宝玉出场时是“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换了冠带再看,“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小辫,红丝结束,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从顶至梢,一串四颗大珠,用金八宝坠脚;身上穿着银红撒花半旧大袄,仍旧戴着项圈、宝玉、寄名锁、护身符等物;下面半露松花色撒花绫裤腿,锦边弹墨袜,厚底大红鞋”。这先后两身打扮并未见得朴素大方,倒和王熙凤一样的金银玉饰、珠光宝气,甚至都用了当时流行的“石青”色,然而人们并没有从这身打扮得出贾宝玉“庸俗贪婪”的结论。这是不是受宝玉总体性格特点的影响呢?

纵观《红楼梦》前八十回,对人物的服饰描写众多,比较集中的有四十九回“琉璃世界白雪红梅”、五十回“芦雪庵争联即景诗”等部分。薛宝琴、宝玉、黛玉、湘云、探春等人,在一片银装素裹的雪景中,不是猩猩毡就是羽缎的,十来件大红衣裳,绚丽耀目,映着大雪,好不齐整。她们赏雪景,她们也和雪、梅花一起共同创造美景。“贾母喜的忙笑道:‘你们瞧这雪坡儿上配上他这个人物儿,又是这件衣裳,后头又是这梅花,像个什么?’众人都笑道:‘就像老太太屋里挂的仇十洲画的艳雪图。’贾母摇头笑道:‘那画的哪里有这件衣裳,人也不能这样好。’”这些描写都表现出众人不俗的审美水准。王熙凤虽不大识文断字、不会作诗,但在服饰审美上不能太差吧,至少还不至于“庸俗”。

再从贾母来看。她是贾府的“老祖宗”,是王熙凤最有力的靠山。王熙凤在各个方面都力求赢得贾母的赏识,力求承悦贾母。贾母富贵荣华、乐享顺年,聪明在王熙凤之上。她的身世阅历形成了她在服饰上高超的审美水平。贾母给宝琴一件众人不知是何物的野鸭毛织的金翠辉煌的斗篷;给湘云一件貂鼠脑袋面子大毛黑灰鼠里子里外发烧大褂子;宝玉去给舅老爷过生日,她给了一件名叫“雀金呢”的乌云豹氅衣,是“哦斯国拿孔雀毛拈了线织的”。她对服饰的面料、作工、色彩都极为考究,极有鉴赏力,每到一处,每见一个人,都细致地观察装束、服饰。她还给宝钗布置过闺房,给黛玉换过窗纱。贾母喜欢热闹,希望贾府能永世显赫,故喜欢暖色调,讲究富贵华丽,讲究色彩鲜艳光泽。在这样一个见多识广又极讲究的人面前,王熙凤如果打扮不得体,恐怕要大大失宠,她也不能在老祖宗面前表现出她的贪婪来吧。

那么这一回的服饰描写,究竟体现出王熙凤的哪些性格特点呢?结合她的出身、生活境遇,这身华丽耀眼、色泽姣艳的服饰,隐含着她富贵显赫的家庭背景,表现着她对服饰的审美品味,甚至表现出她热爱生活、享受生活、热情泼辣的性格,更表现出她在贾府独特的地位和当家奶奶高人一等的气势。结合她的外貌,“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黛玉一下子就看出她“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的聪明机变与威严。可以说她的服饰表现的不是贪婪,而是富贵华美;不是庸俗,而是气质高贵、气势非凡。

曹雪芹在整部《红楼梦》中,对人物服饰进行了精彩的描写,表现出他对服饰的面料、式样、纹样、色彩、出处等都具有极深的造诣,这与他祖辈连任江宁织造有密切的关系。作为世界顶尖级的文学大师,他更懂得通过服饰来传递各个人物在贾府里的不同地位,个人兴趣爱好、性格修养、伦理道德观念、消费价值观念等诸多方面的信息,更有意于通过服饰的外在形式,向人们传达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意蕴。我们又怎么能对王熙凤这样复杂的人物进行简单的贴标签式的分析呢?

我们在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时,不能只作简单的单线式联系,对人物进行泛性格化的理解。作为教师,特别不能把这样一种简单的思维模式传递给学生。我们要培养学生根据文本合理分析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使学生成为具有独立思维能力的人。

参考文献:

[1]曹雪芹.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

[2]章方松.红楼梦服饰与色彩的艺术意味.

[3]李希凡.“真的人物”的典型与艺境――论王熙凤形象和性格的构造.

篇2

红楼梦这部小说是由伟大的作家曹雪芹呕尽心血,用了十年编著而成。书中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向我们形象的展现出封建大家族由盛而衰的历史,刻画出了许许多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在其中我最喜欢王熙凤,这都因为作家曹雪芹把王熙凤的性格形象表现的淋漓尽致!

我想对曹雪芹说:“曹雪芹老先生,您真是太有才了!原来,我不喜欢阅读历史方面的书籍,可是,自从我在语文书上看了你写的红楼梦中的一个片段凤辣子初见林黛玉后,我就深深地喜欢上了你的作品,对它产生了一种独特的感情!

从你对王熙凤的雍容华贵的服装和饰品,我可以不难看出,你想极力把王熙凤刻画成一位身份特殊,地位显赫的贵妇人!为下文中那个性格泼辣的王熙凤做好了铺垫。从王熙凤对贾母和林黛玉说的话中,我又看出你运用了对人物的语言描写的特点把王熙凤刻画成一个伶牙俐齿,十分会讨好别人的人!

我还从王熙凤的一系列的动作和神态等的细节描写,看出你写作的巧妙之处!

你灵活的运用了对人物的正面描写的侧面描写把王熙凤有心计,性格泼辣,张狂和有应变能力的性格特点表现的淋漓尽致!

作为你的忠实读者,我十分仰慕你的才华!我非常羡慕你的毕生作品成为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我很敬佩你!

篇3

我们先来看王熙凤的出场。写王熙凤的出场是在林黛玉拜见贾母及众人后谈论黛玉的病情和吃药时,作者故意不道出此人物的身份姓名,使得她的出黾雀挥谙肪缧裕同时带有一定的迷惑性,特别是在林黛玉的内心产生极大的纳罕。“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然后才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难怪林黛玉纳罕,觉得与那些个个“敛声屏气,恭肃严整”的人们相比,这张张狂狂的来者,实在是“放诞无礼”。正是有这种纳罕,才显示出王熙凤人物的特殊性。作者没有只字的说明,完全让人物在自我表演中展现性格特点,足见作者技艺之高妙。

实际上,林黛玉认识此人的过程也是对此人“解谜”的过程。就在林黛玉欲知其人系谁的迷惑中,作者又偏偏描述出其令人羡慕的头饰、服饰、容貌。这样全方位地述其美中有威,威中含诈的狡性,给人深刻的印象。然而绝不止于此,作者仍未满足林黛玉的迷糊心理,继而写贾母的笑骂:“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突出王熙凤“辣”的特点,同时再一次显示此人在贾母心中的位置。通过林黛玉由惊疑到欲知,但不得知,而又无法知,多方观察之后才除去迷雾这样一个心路历程来完成对人物的刻画展现。这样,用林黛玉惊奇的心理加以烘托,用他人的恭肃严整来加以反衬,凤姐的形象显得格外鲜明突出,也显示出了她在老祖宗面前受宠有权的特殊地位,使王熙凤这个人物清晰而生动地展示给读者。

然而比较起来,贾宝玉的出场使林黛玉的心理认知更增加了直接明了突变的色彩,造成其内心的极大反差。而正是这种反差,更表现出人物的传奇性。

写贾宝玉的出场,是他“庙里还愿”回来,黛玉在贾母处吃过饭后谈论读书时。作者让贾宝玉出场前,先写王夫人的话,同时,林黛玉又想起早前母亲的话,她这个“衔玉而诞”的表哥“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外祖母又极溺爱,无人敢管”。使林黛玉对贾宝玉产生出了偏见,认为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以致“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作者正是先给林黛玉造成一个错觉,先“抑”。至于宝玉出场时,作者直接描述其人,而不像王熙凤那样迷迷惑惑。对于王熙凤,作者主要叙述其人物情态特征,而对贾宝玉不仅如此,更着力刻画其思想意识深层次的东西,也正是林黛玉想见前的一“抑”,才更体现出贾宝玉出场时对林黛玉心灵的震撼,才能出现其内心深处认识的巨大转变。对贾宝玉的出场,作者没有更多的曲笔,这也便于林黛玉的观察。

篇4

“一语未了,只听见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王夫人一笑,点头不语。”

这个出场,作者一开始就将光束王熙凤的性格刻画上,并且一下子就全面地展示了她多方面的性格特征。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王熙凤一出场,立刻就引起林黛玉的特殊感觉:“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林黛玉一进入贾府,看到的是贾母这位“老祖宗”在这个大家庭中的威严,所有后辈,包括刑、王二夫人,在“老祖宗”面前,也只能恭恭敬敬、垂手侍立,而这“来者”,居然如此放肆,并且这“来者”一到,这位“老祖宗”就有了笑容,还开起了玩笑,可见,“来者”非同寻常:她是贾府中杀伐决断,威重令行的铁腕人物,她是贾母膝前的开心果!

曹雪芹先生又不惜浓墨重彩去描写王熙凤的衣饰、容貌、体态、神情:头上彩绣辉煌,吊眼扬眉,苗条,春风满面,笑里藏刀。美艳的外表下包藏着一颗丑恶的灵魂:奸诈、冷酷、阴毒。

接着,曹老先生又借助贾母的戏谑透露了王熙凤的为人:泼辣刁狠。这还不够,又借人物的语言、动作,深刻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且看王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量,那赞美黛玉的话语,句句为贾母而发;抽帕拭泪,转悲为喜,处处为贾母而做。王熙凤之权谋机变,见风使舵,跃然纸上,令人可叹可畏。接着是对黛玉的一串问话,又一连串的嘱咐,继而又是分派仆人打扫房屋,一边分派,又一边亲手为黛玉捧茶捧果,又同时回答王夫人的问话……

作者笔下的王熙凤真是光华四射,八面玲珑。这位荣国府的实际掌权人的机敏与才干,就在这里得到了展示。她的人未到而声先闻、她的服饰容貌、她的赞美机变……无不是向新来的林黛玉透露这样的信息:我才是贾府的大权独揽者!

二、贾宝玉:渲染铺垫,欲扬故抑

贾宝玉的出场,不仅排在最后,而且事先作过一番渲染,主要是王夫人对黛玉的交底,说贾宝玉是家里的“孽根祸胎”,“混世魔王”,他的嘴里“有天没日,疯疯傻傻”。加上黛玉幼时听母亲说过,这个宝玉“顽劣异常,不喜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等等。这样,读者也就和黛玉一起,事先对贾宝玉形成了一个先入之见:“这个宝玉不知是怎样个懒人呢。”当作者完成了这样一番铺垫之后,送到黛玉和读者面前的宝玉却完全是另外一个青年公子的形象,尤其是使宝玉接连两次亮相,由形到神的描绘,不仅使黛玉见了吃一大惊,就是读者也因前后截然不同的对照,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外,作者还托用后人的两首“西江月”词,从另一侧面揭示了他的性格特点,点破他以后的身世遭遇。从表面看,这里句句都显示着对宝玉其人的嘲讽;但透过字面,却又处处看到作者对宝玉性格的赞美。这种欲赞还讽,寓褒于贬的新颖手法,在这里是显得十分别开生面的。它也是《红楼梦》刻划人物的重要手法之一。所谓“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这常常是贾宝玉外形特征的表现,而“行为偏僻性乖张”,“古今不肖无双”,“于国于家无望”,却是贾宝玉内在性格的核心所在。从这里我们也可看出,作者所要写的主要人物主要是封建社会的叛臣逆子,而不是一个风月场中的情痴情种。

三、林黛玉:反复点染,渐入佳境

节选部分对林黛玉的描写主要有三次:

第一次: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便知她有不足之症。

第二次: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篇5

揣摩人物语言,体会小说语言运用的高妙和精彩。

〖教学过程〗

一、导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这个判词写的人是——王熙凤

王昆仑先生,他在20世纪40年的一本书《红楼梦人物论》里,有一句这样的话:“恨凤姐,骂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

今天就来看看这个令人又爱又恨的、赫赫有名的凤姐。

二、看

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到有关描写王熙凤的段落。

明确:课文的第五、六段。

然后观看录相,思考下列问题:

我认为王熙凤是一个____________人。

我的依据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观看后提示:王熙凤的表演者邓婕获得1988年中国电影百花奖最佳配角奖,可见其演得出色。可见,她对红楼梦中凤姐的理解较深刻,表演活灵活现。

三、析

下面同学们结合课文讨论,解答问题。注意结合句子分析。

1.出 场

一句“我来迟了,未曾迎接远客”写出了王的放诞无礼、张扬泼辣。人未至而声先闻,这一句相当精彩,有脂砚斋说:第一笔阿凤三魂六魄已被作者拘定了,后文焉得不活跳(跃)纸上?此等文字非仙助即神助。

其他的人呢:“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用他人的恭肃严整加以反衬其张扬的性格。再看她的出场,“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进来“众星捧月一般出场的,写出其在贾府中的特殊地位。

——(泼辣)

2.服 饰

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chī)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kèn)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

珠光宝气,浓妆艳饰。——(火辣)

对照:第68回“苦尤娘赚入大观园,酸凤姐大闹宁国府”。

“头上皆是素白银器,身上月白缎袄、青缎披风、白绫素裙;眉弯柳叶,高吊两梢,目横丹凤,神凝三角。俏丽若三春之桃。清素若九秋之菊。”

3.肖 像

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美丽刁钻——(毒辣)

“丹凤眼”、“柳叶眉”本来是很美的,而作者偏偏在“眼”和“眉”前分别加上定语“三角”、“吊梢”二词,中国传统相面术《麻衣神相》讲,“三角眼”、“吊梢眉”乃为“狡黠、狠毒”之相。这就暗示美艳的外表下包藏着一颗丑恶的灵魂。脂砚斋说:非如此眼,非如此眉,不得为熙凤。这里运用了什么方法?运用了肖像描写,用肖像描写写出了她华贵贪婪,年轻美貌。这样华贵贪婪的王熙凤对黛玉的态度会是怎样呢,接下来再看黛玉的环节。

4.语 言

见黛玉:

说“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既赞美了黛玉,又把三春放在了合理的位置,迎合了贾母,起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哭黛玉命苦,用帕试泪;询问黛玉几岁了,读过书没有,想要吃什么,玩什么尽管告诉我,丫鬟老婆们不好了,也尽管告诉我,不等别人回答,一连串的发问;还有吩咐下人,精明细致。看起来是对黛玉无微不致的关怀,实际上都是为了逢迎贾母。所有的这一切都说明了她机变逢迎、刁钻狡黠的性格,这里运用了什么描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

(读)接下来有一段与王夫人的对话,看看她是怎样回王夫人的?

回王夫人:

“这倒是我先料着了,知道妹妹不过这两日到的,我已预备下了,等太太回去过了目好送来。”

脂砚斋批:余知此缎阿凤并未拿出,此借王夫人之语机变欺人处耳。若信彼果拿出预备,不独被阿凤骗过,亦且被石头瞒过了。

精明——(香辣)

四、练

同学们:刚才我们了解了王熙凤的人物形象,及刻画人物的方法。下面请同学们来试一试,写写身边的同学。看看谁写得最好最棒。

五、评

如此精明能干的女子,在现代生活中,你喜欢与她为友吗?

你觉得她在当今社会,适合什么职业呢?

(让学生自己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篇6

王熙凤在《红楼梦》里可算一个主要角色,用当今话来讲,应该称作《红楼梦》中的女一号。纵观《红楼梦》中的人物赏评,研究凤姐的专著可谓多之甚多。虽说不是最多,但绝对是研究数量名列前茅,可谓身为研究学者及广大读者所偏爱。

风姐无疑是一名才貌双全的女强者。她的管理能力,语言特色,性格特点都具有鲜明的特色。而我今天则想从“王熙凤”的名字进行研究。

在从“王熙凤”这个名字研究之前,首先我表明,并无半点迷信色彩,因为我本身崇尚科学,也不相信鬼神之类传说,而之所以要从名字角度研究王熙凤,是因为王熙凤为书中角色,虽说写得活灵活现,但也确实不是一个真正生活着的人或者更大程度上王熙凤是曹雪芹取材于生活而塑造的角色,她的一生命运有着曹雪芹的意念的表达,所以在曹雪芹给各个人物命名的时候,必也在根据人物的性格及命运来选择适合的字去表达人物的名字,所以我认为在给王熙凤命名的时候,曹雪芹也在设想着王熙凤的命运,这也是我想去深入探讨的地方,不能说命运完全在曹雪芹设定的“王熙凤”三个字里,但是多多少少会有点曹雪芹独特的感情表达。

“名字”在自古的圣贤书中均有提及,虽不说为迷信,但多少表达出人对于中国文字自由组合的一些理解和潜意识中的想法。春秋时期的政治家管仲在《管子》“心术”一文中指出:“物固有形、形固有名”“以形务名,督言正名”意思在说人们要根据事物的外貌形状去给事物命名,与此同时,事情或人们也要相应地以自己对于此“命名”中一些内在自觉产生的意念去做相应的实践,这便是实际行动来顺行“名字”的暗语,或者就是以一种主观臆想和实践去实现名字的意义。而且在《吕氏春秋》和老子的《道德经》中均探讨过名字中所寄予着人的主观意念。鉴于古书圣贤的这些观点,我更加坚定自己要从名字上入手去追踪王熙凤在《红楼梦》中的独特。

在读阅了研究红学的相关书籍,有目的地对描写王熙凤的文字作了整理,发现自古以来从“王熙凤”这个名字研究的角度,并不是新奇的想法,很多学者都有自己的看法,但是大多为一己之言,很少有苟同。早期的学者大体从谐音的角度去研究,如将“熙凤”理解为“趋奉”的话石主人,“十二钗命名,各有寓意……曰熙凤,趋奉也……”①,也有将“熙凤”理解为“希奉”的洪秋蕃,“熙,希也;凤,奉也,谓凤姐为人专以希意旨工趋奉也……”②,也有将“熙凤”理解为“稀凤”的李,“王熙凤谐音稀凤,意谓一个鲜见的具有男性阳刚之气的强硬女子”③。除了从谐音的角度去理解,还有很大一部分学者从判词中去理解。如马瑞芳老师从金陵十二钗册子中王熙凤的画和名字相结合的角度理解为:“曝晒在冰山上的雌凤”“熙凤即‘被曝晒的凤’”④,还有林冠夫则从了判词中“凡鸟”的角度去理解:“‘凡鸟’。隐‘凤’字,以指王熙凤。因为繁体字‘’,恰好是由‘凡鸟’二字构成……所以,从判词中的‘凡鸟’似乎带一点贬义。”⑤,对于为什么将王熙凤命名为男儿名,俞平伯认为“以‘凤’为女儿名并非异事”,“我认为有两种或两层的解答……凤姐不仅可以比并男子,且可能胜于男子,冷子兴所云是也。”⑥,罗书华则给予王熙凤这一角色很高的评价,将‘凤’字解释为凤凰,“凤姐,这只美丽非凡的凤凰,只可惜偏偏飞翔在这个末世的天空”⑦…….名家的见解众多,我暂且举这几个例子为代表,以上的观点均可言之有理,但信心品味,确实相差也很大,而在这几位名家为代表的观点之下,我最同意的就是林冠夫先生从“凡鸟”角度去理解,但又不是十分赞同。很据许慎的《说文解字》拆字法来看,不难把繁体的“”看做为“凡鸟”的合体,这与曹雪芹命名人物虽有寓意,但大多为潜在意义,如前面在给香菱命名,原名英莲,最先写的就是“英莲”和“娇杏”,分别是用谐音去象征“应怜”和“侥幸”的女孩们。从此处来看,寓意虽有,都是浅层的,只用谐音便可揭开,所以也就说明曹雪芹在给人物命名时不会去做太为难的设意。而曹雪芹又是一名崇尚形式多样,这从《红楼梦》中的诗歌,服饰,食物都可以看出来,所以曹雪芹不可能将人物命名的角度全部从“谐音”的角度去设计,从“拆字法”入手便可以达到形式多样,而且繁体的“”字也却为“凡鸟”的集合,正好体现了有寓意,但也为浅层的设计理念。

但如果仅仅从“鸟”字去理解“凤”字,我又不愿苟同。所以除了“拆字法”在“王熙凤”名字中的奥秘,应该还有另外一个暗示,这也正好体现王熙凤这一人物在《红楼梦》中的重要之处。而着另外一层暗示,我愿意结合王熙凤的一生去理解当时曹雪芹给她命名时的心理想法。

我们知道,“凤凰”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的吉祥的象征。雄者为“凤”,雌者为“凰”,而王熙凤作为一女子竟以“凤”来命名,虽说文章中贾雨村就曾说过:“更妙在甄家的风俗,女儿之名亦皆从男子之名命字,不似别家另外用那些春、红、香、玉等艳字的……⑧,“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的,学名王熙凤”⑨,可见作为有特别之处的人在取名字上也不会取那些俗套的艳字,可见由此便暗示了王熙凤中胜于男子的才干,身上有着男儿的气魄,为“脂粉队里的英雄”⑩,便会取了“凤”的雄意。而“熙”字,我也愿从“拆字法”的角度去理解,“熙”字下面为火,有烤火之意,此处马瑞芳老师曾理解为“曝晒在冰山上的雌凤”,我虽与她都理解为热,但是剩余之处不愿苟同,我认为除“熙”字在此处有着烈火般的炙热,又因为“熙”字谐音为“夕”字,可解释为末路之意,这就暗含了王熙凤所处的那个时代的末路,到处一片夕阳西下之景,再结合金陵十二钗中的画册,王熙凤的画是冰山上有一只凤,而“熙”字则可以理解为是王熙凤所处的那个时代一片“夕”景,如烈火一般炙热烘烤着冰山,冰山在此可以理解为已经走为末路的贾府,在时代的末路上,是时代的炙热烘烤毁掉了这个已经冰冻了的家族,这就暗示了家族的灭亡和王熙凤的悲惨结局,王熙凤在失去家族后只能无依无靠,她虽为一只“凤”却生长在冰山的环境中,而又受着烈火的炙热烘烤。暗示王熙凤这只“凤”的结局不是在冰山的寒冷中冻死,则就是被时代烈火的炙热中烤死,纵有百般能耐也无处施展。(沈阳师范大学;辽宁;沈阳;110034)

参考文献:

[1] 《红楼梦本义约编》,《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红楼梦卷》,第180~181页;《王熙凤》,杜贵晨,中华书局2006年出版,第3页

[2] 《红楼梦抉隐》(《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红楼梦卷》,第240页);《王熙凤》(杜贵晨,中华书局2006年出版,第4页)

[3] 《历史文化的全息图像――论》(1995年)第86页

[4] 《马瑞芳趣话王熙凤》,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第15页

[5] 《“凡鸟”王熙凤》,《红楼梦纵横谈》(2004年),第293页

[6] 《凤姐》,《细说红楼梦》,蓝天出版社2006年版,第270~271页

[7] 《凤凰惜作末世舞――论凤姐兼说“一从二令三人木”》,《名家图说王熙凤》(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第42页

篇7

(王熙凤)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

这段描写只有王熙凤问的话,却没有应答的话,而这种有问无答的描写实在耐人寻味。我们从王熙凤拉着黛玉问长问短,又询问下人对黛玉的安置情况的一串问题中可以看出:第一,她是个急脾气;第二,她在老祖宗面前可以连珠炮般地说话提问,也是份儿、格儿;第三,她通过关心他人显示自己的能耐;第四,她极尽讨好老祖宗之能事,虽是对林黛玉的关心,但更多的是在走过场。对王熙凤来说,她只是逢场作戏,她并不需要这些问题的确切答案,所以作者在描写时只写王熙凤问的话,却没有描写应答的话。可以说,由于曹雪芹精湛的艺术表现能力,王熙凤的每一句话,几乎都显示了她性格的多个侧面。

再来看贾宝玉初见林黛玉时的一段对话描写:

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宝玉又道:“妹妹尊名是那两个字?”黛玉便说了名。宝玉又问表字。黛玉道:“无字。”宝玉笑道:“我送妹妹一妙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妙。”探春便问何出。宝玉道:“《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探春笑道:“只恐又是你的杜撰。”宝玉笑道:“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又问黛玉:“可也有玉没有?”众人不解其语,黛玉便忖度着因他有玉,故问我有也无,因答道:“我没有那个。想来那玉是一件罕物,岂能人人有的。”宝玉听了,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骂道:“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 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

这段语言描写中有问有答,其中的人物对话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的:贾宝玉正式出场后,在黛玉看来宝玉却是一个眉清目秀、英俊多情的年轻公子,“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天然一段,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而且黛玉眼中的这个宝玉,不但看不出有什么惫懒与懵懂,而且感到非常眼熟,产生了亲切感,使她“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而宝玉也是早看见多了一个姊妹,便料定是林姑妈之女,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用情人的眼光感到黛玉与众不同:虽是体弱多病,但更是美貌多情。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宝黛初会双方便都感到似曾相识,心灵息息相通,两人都产生了一种相互熟识的心灵感应,两人对话中一问一答,表现了两人在感情上的默契,这里没有虚情假意的应酬,宝玉是真心发问,宝玉的语言中流露出对黛玉的独特好感甚至有几分爱意。由于他对黛玉的认同和趋向,恨不得自己的装束打扮也能与黛玉一样,因此当问及黛玉没有玉时,自己就摘下那玉“狠命摔去”。

篇8

“呵呵……”伴着一串清脆爽朗的笑声,刘老师旋风般地登上讲台:“Hello!My name is Liu Ke。以后我就是你们的英语老师!在课堂上我是你们的老师,下了课,我就是你们的朋友,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尽管来问我!”我们被这热情洋溢的“中英结合”式自我介绍震慑住了!“怎么,就没点儿掌声?”听了这话,我们使劲地拍巴掌,“哈哈……”又是一阵更清脆的笑声!这位“80后王熙凤”真是“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啊。再看看她的脸庞:白里透红的脸上有一对“会说话”的大眼睛,加上弯弯的柳叶眉和高挺的鼻梁,绝对可以用天生丽质来形容。

“城府颇深”

说起刘老师的“心机”,可不比王熙凤差。王熙凤八面玲珑,深知每人的脾气秉性;而咱们的刘老师对每位同学的学习情况、家庭情况更是了如指掌,是多项“校园吉尼斯”纪录保持者:一天记下所有同学的名字,一周了解所有同学的情况,两周与同学们成为朋友……

英语课上,刘老师会根据每位同学的学习情况提出相应的问题,且不管你如何回答,她都会报以赞赏、鼓励的微笑。下课后,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去找刘老师谈心,谈学习和生活中的困惑与不解。刘老师是“见人拆招”,谁也不知她使了什么伎俩,凡是谈过心的同学个个目光炯炯,学习劲头那叫一个足!言谈之间就能迅速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因材施教,谁又能不说她“心机重重”、“城府颇深”?

篇9

1.林黛玉:

作者最钟爱、读者最钟爱的人物,到底什么样?整部《红楼梦》读下来,感觉作者就是故意让读者隔着烟去感知黛玉的袅娜柔媚、脉脉含情,隔着纱去领略黛玉的超尘脱俗、空灵清纯。而这种虚笔写意,正是为了突出其美不仅仅在外貌,更在于她灵秀、孤傲的“才女”气质,且看作者呈现的肖像镜头:

远景镜头:初见贾母后,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年貌虽小”是次要的,更重要的在于表现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怯弱”的先天身体不足引得众人关心是次要的,更重要的在于表现其“自然的风流态度”。让人对黛玉自内而外透露出的清纯自然、灵秀脱俗的独特气质,有了初步的感知。

近景镜头:“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又笑着赞叹“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王熙凤本身就是个大美人,见过世面,见多识广,但见到这个妹妹后竟然要吃惊地“细细打谅”,一显黛玉的不俗; “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出自一个王侯世家的少奶奶之口,二显黛玉的美貌;“竟是个嫡亲的孙女”夸赞黛玉气派高贵,三显黛玉的神韵。

特写镜头:宝玉“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虽有“一身之病”,又“泪光”,又“”,但“胜西子三分”;更有清丽淡雅的“罥烟眉”,脉脉多情的“含情目”,“如姣花”、“ 似弱柳”般楚楚可怜,风姿婀娜。读者看到的,跟宝玉感觉到的一样,这是“一个神仙似的妹妹”。

2.王熙凤:

相比之下,其外貌就清晰明朗得多。清代认为妇女服饰之美,在于“不贵精而贵洁,不贵丽而贵雅,不贵与家相称,而贵与貌相宜”(清·李渔)。而王熙凤却反其道而行,首饰珠宝唯恐不能全部堆在身上,如此盛装丽服,恰恰显示她美艳外表下面的贪婪、俗气与空虚。

特写镜头:众人敛声屏气之中,王熙凤一路吵嚷而来,苗条的身材,丹凤眼,柳叶眉,粉面丹唇,标致已极。头上“金丝八宝,五凤挂珠”;项上“赤金盘螭璎珞”;裙边“豆绿宫绦,玫瑰佩”;身上“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珠光宝气、花团锦簇。从上到下,从衣饰的质地、款式到色彩花纹,每个细节都精雕细琢,煞费苦心。若不如此,怎能显得出她是出自富贵无极的公侯之家,怎能撑得起荣国公府的高贵门面,又怎能透露得出荣国公府管家奶奶的威势?但是,“三角眼”滴溜乱转,“吊梢眉”上下蠕动,“粉面”含威不露,“丹唇”未启先笑,却出卖了她的刁钻、狡黠和精于世故。

二、连续动作镜头

1.林黛玉:

镜头一:弃舟登岸后,向着荣国府一路行来,画外音:“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显示出黛玉从今以后要寄人篱下,须谨小慎微,更表现出她的自卑、无奈而又自尊、好强的心理。

镜头二:初见贾母,被一把搂入怀中大哭,“黛玉也哭个不住”。等“一时众人慢慢解劝住了”, 黛玉又补行拜见礼,同时又“一一拜见过”舅母和嫂子;待三个姊妹来了,“黛玉忙起身迎上来见礼”;凤姐的笑声后院响起,黛玉心下想“这样放s诞无礼”?见面后还是“连忙起身接见”,称呼上也很慎重,外祖母能开玩笑叫“凤辣子”,自己却不能随便叫,等众姊妹告知后,“忙陪笑见礼,以‘嫂’呼之”。显示出有良好的教养而又处处留心在意,处处小心谨慎。

篇10

解读贾宝玉,有两个重要的特点——“痴”,即他的“似傻如狂”;“悟”,即最后的“悬崖撒手”。这两种性格是贾宝玉最具代表性的状态,也是他的常态。他的痴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面对世界万物时的一种“特异功能”——“时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河里看见了鱼就和鱼说话,见了星星月亮,他不是长吁短叹的,就是咕咕哝哝的”;还有一种是他在处理与众女性的关系时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包括他对众女性的关心关爱。归结起来,因为他是“情痴”,他的“感情之深,思虑之深,悲哀之深,直觉与预感之深”。而贾宝玉之“悟”,是一种“情悟”,世间各种感情的悟道——“历尽一番离合悲欢、世态炎凉”。终归来说,宝玉的“痴”与“悟”都源自于“情”,所以,把握贾宝玉的这两个特点对于塑造和理解人物非常重要。

二、黛钗人格的兼美——“灵性”与“理性”

涂瀛在《红楼梦问答》中谈到:“宝钗善柔;黛玉善刚。宝钗用屈;黛玉用直。宝钗徇情;黛玉任性。宝钗做面子,黛玉绝尘埃。宝钗收人心,黛玉信天命。”从涂瀛的概括中,我们可以找到分析钗黛二人在性格时相互对立,而又互为补充的两个关键点——薛宝钗的“理性”与林黛玉的“灵性”。

薛宝钗的“理性”主要体现在她的待人接物、为人处世上,可以概括为“三心”:识心、私心和冷心。

第八十四回中贾母就说“宝丫头那样的心胸儿脾气儿,真是百里挑一的。”最能体现宝钗之“识”就体现在她在对待长辈,即贾府当权者们的态度上绝对是顾全大体。

宝钗的私心是和她的冷心联系在一起的。比如,宝钗在开导王夫人因金钏之死的问题上就说“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高鹗对宝钗这一性格特点延续了曹雪芹的态度。

刘续中着力描写了宝钗对宝玉的深情,这是刘续在塑造薛宝钗时不同于曹雪芹和高鹗的地方。可以说前两者将薛宝钗定义为是没有爱情的,她的私心可以与私利划等号。但刘心武却把这种私心理解为了宝钗对宝玉的深情,尤其是在宝玉出家后,宝钗“独坐灯前,柔肠百结,思绪缱绻”;“夜夜盼郎归,日日待时飞”。

林黛玉的灵性同样可以用三心来概括:“少女之心”“诗人之心”和“士子之心”,三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这正是源于她“师心”——“我行如是,不枉己而徇人”。

对于一个少女来说,林黛玉深深地爱着宝玉,宝玉也同样深深爱着黛玉,可谓“黛知宝心,宝知黛心”。他们之间的喜爱是非常含蓄、耐人寻味的。

林黛玉的诗人之心常常是和她的士子之心一起表现的。比如高续里第八十六回“寄闲情淑女解琴书”,“高山流水”暗含着黛玉和宝玉“知音难遇”。“有诸内必行诸外”,黛玉的诗心和士心已经渗透到她的生活中,表现出一种诗意的生活。

而在刘续中,黛玉略显呆板、做作。黛玉的诗心更是变成了一种程式化,很多地方都显得牵强。黛玉只是作为一个干巴巴的符号存在,无论是她的语言还是行为都显不出她应有的灵性,过分地注重她的符号作用,反而将这个人物诗意灵动的一面抹去了,就是将林黛玉性格中最核心的一面忽略了,只剩下一个死的形象而已。

薛宝钗和林黛玉身上寄托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美——薛宝钗的世俗之美、传统之美;林黛玉的灵性之美、动态之美。她们性格中的各个方面都是由这两种美所延伸出来的。高续基本上延续了这两种美的表现,但在具体细节上还是不能避免意识形态的约束,比如林黛玉也谈起了经世致用。而刘续在把握这两个人物性格时出现了偏差,有时宝姐姐像林妹妹似的,林妹妹像史湘云似的,这是典型人物塑造上的大忌。从整体来说,高续的钗黛像钗黛,刘续的钗黛离真正的钗黛还有一定距离。

三、王熙凤的放诞——“才”与“欲”

王昆仑说:“《三国演义》的读者恨曹操,骂曹操,曹了想曹操。《红楼梦》的读者恨凤姐,骂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王昆仑有意的将两者作比较,他们在性格气质上有某些共通的地方,其中很重要的两点就是“才”与“欲”。王熙凤很好地展现了统治阶级权术家的特质——“权术机变”,同时也暴露出野心家的残忍贪婪——“杀伐决断”。

王熙凤的“才”用刘再复的话来说,就是“帮忙,帮闲,帮凶,三者往往难以兼得。在《红楼梦》里,兼而得之的唯有王熙凤一个人。”而她的“欲”着重体现在贪欲和权力欲两方面。

高续中对王熙凤性格的描写有她的变化性,这种变化是随着贾府势力一步步衰微下来而造成的,也是她本人“机关算尽”所导致的。但她仍然发挥着自己的余威,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都不放过。

在刘续中王熙凤的性格却是淡了很多。原著中凤姐绝对是一个“重”角色,这个重,不单是指她在整个故事发展中的重要性,更是指这个人物性格的典型性。而刘续的王熙凤很难与原著人物衔接起来,也没有遵循一个人物变化应有的规律。比如,在刘续中,荣府银库总管吴新登卷逃匿藏了,疑似与凤姐放贷一事有关,于是贾琏呵斥凤姐,凤姐反“不敢作声”。

篇11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学名著阅读在语文教育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加强学生对阅读的重视,教育部颁布了相关文件,对高中名著阅读作出的明确规定[1]。如何有效开展名著阅读活动,引导学生正确进行名著阅读成为了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课题。本文就以《导读》为例,探讨如何进行高中名著阅读教学。

一、 积极发挥教师引导作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由于名著阅读属于课外活动,需要占用学生的课外时间进行阅读,自能通过学生的自觉来完成阅读任务,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使学生能够自觉阅读的最好办法。此时,教师应该发挥自身的积极引导作用,培养学生对名著阅读的兴趣。常用的方法就是教师向学生讲述名著中的精彩内容,设置悬念,引发学生对故事的探索欲。

《红楼梦》中的诗词歌赋总计180多首,是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揭示了小说中的人物命运,还揭示人物性格[2]。可将诗词歌赋作为切入点,通过对小说中诗词歌赋讲解,让学生对人物命运及人物性格的产生好奇,从而去书中探寻答案。书中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境是整部小说诗词最多的章节,其中的十二钗判词讲述的是小说中十二位女子的命运。例如王熙凤的判词为: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3]。这些判词的寓意为何?为何作者会给这些女子下这样的判词?这些女子会有怎样的结局?

再说到诗词歌赋揭示人物性格,大观园里住的女子有许多称得上是才女,她们所作的诗词可以说是妙语佳偏,同时也反映出人物的性格。可列出文中人物所作的诗词歌赋加以分析,让学生猜想哪篇作品是出自谁之笔,是怎样性格的人会写出这样的诗词。事实证明,在阅读之前,给学生讲述名著中的精彩部分,设置悬念,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 定期进行主题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名著阅读的阅读只是基础,通过阅读对名著进行分析鉴赏才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重点所在。但是名著作为文学作品的经典,不论是思想、内容还是写作艺术都达到了相当高的高度,一个人的分析鉴赏力毕竟有限,许多更深层次的东西一时难以挖掘是很正常的。定期进行主题讨论是全面深刻的了解作品本质的有效途径,能够在阅读过程中加深学生对名著的理解,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红楼梦》作为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在被研究了上百年后,其深刻的内涵至今仍在被后人挖掘,在阅读过程中,可以选取许多主题进行讨论。例如关于王熙凤的形象分析。王熙凤是《红楼梦》中塑造得最为生动、饱满的人物形象,广受评论。王熙凤可谓是只笑面虎,精明能干,贪财弄权,狠辣无比。首先说精明能干,王熙凤口齿伶俐,善于讨王夫人与贾母的欢心,在处理贾府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八面玲珑,是贾府实际上的管理者,在协力宁国府中更是将其精明能干充分体现出来。贪财弄权也是王熙凤的一个性格特点,她利用延迟发放府中月钱去放高利贷,在平日里收取各种贿赂,更是为了三千两银子生生将一对有情人逼死,在贾府被抄时,从她房间里边搜出许多借条与银两。而其狠辣的在小说中更是随处可见,在府中滥用私刑处罚下人,巧施相思毒计将垂涎她美色的贾瑞害死,通过借刀杀人之计将尤二姐及其腹中胎儿生生逼死[4]。人物的形象是通过故事情节体现出来的,通过对故事情节的分析可以将王熙凤的这一人物形象一一挖掘出来,通过对人物形象分析深入体会小说主题的深刻意义。

三、 开展多元化活动,让学生体验阅读乐趣

单一的阅读会使学生容易感到枯燥无味,为了达到名著阅读教学的目的,可围绕名著阅读开展多元化活动,让学生体验到阅读的乐趣。例如开展名著知识竞赛,名著人物评论交流,名著阅读笔记展评,开展不同观点的辩论塞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对表现出众的学生给予适当的奖励,激发他们的读书热情。影视作品欣赏也是一种较好的方式,影视与文学密切相关,但从属于两种不同的艺术范畴,表现手法、艺术特征、审美观念均存在差异[5]。通过影视作品欣赏,将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作比较,能够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文学的魅力所在。《红楼梦》相关的影视作品较多,对原著都进行过不同程度的增删与改编,可以组织学生对这些增删与改编后的片段进行分析评价,同时,可分析比较不同影视对原著中经典场景的演绎。例如王熙凤的出场是原著中非常经典的桥段,可通过观看不同影视版本对这一桥段进行讨论,从而加深了解,品味文字的魅力。欣赏完影视作品后,还可组织学生写观后感或者影评。

一部名著不能简单的读过就过,阅读完毕后应对阅读过程进行分析总结,通常是以写阅读心得体会与写作笔记的形式进行,教师可以此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同时,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对名著内容的重新回忆,分析总结小说的写作技巧、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以及思想主题等各个方面,从而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名著的领悟。教师可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写作指导,为学生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写作方向。学生写作完成后可以进行交流,相互展示阅读成果,在交流中进一步学习。

【参考文献】

[1]付艳青.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J].文学教育(上),2010,03(01):72-75.

[2]昝庭根.感悟是提升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J].文学教育(上),2010,07(08):103-104.

篇12

中国画的一种技法,即纯用线条勾画,不加色彩渲染。在写作上,是指纯客观的描写,不加陪衬和烘托,不加渲染,不用华丽的词藻,而以简练单纯的笔墨,勾勒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如鲁迅在《孔乙己》一文中是这样刻画孔乙已的:“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文段犹如用几条墨线,简单勾画,而人物穷愁潦倒,好逸恶劳的穷书生形象跃然纸上。诗词中也经常用白描的手法。李清照就是一位以白描著称的词人。在其词作中,她直抒胸臆,感情真率细腻,用语朴素流畅,无造作之态,有自然之美。她的代表作《声声慢》开端即连用十四个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种叠字是最体现人工的地方,而作者却用得恰到好处,十四字所设置的愁惨而凄厉的氛围,与其处于国破家亡夫死的悲惨遭遇中的孤寂愁苦心境极为吻合,因此受到历代词论家赞赏。往下写风送雁声,反增添了她思乡的惆怅,还透露出她惜花将谢的情怀,最后写她独坐无聊、内心极为苦闷之状。作者对“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种难挨时刻的心情刻画,更是全用白描手法。秉笔直书,情真意切,如见肺腑。

二、细描

细描也叫工笔,是绘画的一种用笔方法,这种方法讲求工整、细致、纤毫毕露。借用到写作中,细描是指对描写的事物进行逼真地、细致入微地精雕细刻。例如《红楼梦》中对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的描写,就是采用的这种方法。第三回写王熙凤出场是极其精彩的一笔。“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这里,作品不但具体细腻地刻画了王熙凤的外貌,而且通过外貌描写,透露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世界。作品注重了在服饰方面的细描,先选取头饰、裙饰和服装三个要点来细描,极力铺陈。王熙凤集珠宝于一身的妆扮,暗示她的贪婪与俗气,从侧面反映了她内心的空虚。然后细描她的容貌,着重写她的那一双“三角眼”,两弯“吊梢眉”,含威不露的“粉面”,未启先笑的“丹唇”,表现她美丽的外表里隐藏着刁钻和狡黠。再如刘绍棠《榆钱饭》中的一段描写:“丫姑野性、胆子比人的个儿还大:她把黑油油的大辫子七缠八绕地盘在脖子上,雪白的牙齿咬着辫梢儿,光着脚丫子,双手合抱比她的腰还粗的树身,哧溜溜,哧溜溜,一直爬到树梢,岔开腿骑在树杈上。”这段文字用工笔细描的手法,把一个饥不择食的“丫姑”的性格特点刻画了出来,对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情都作了入微的描写。

三、烘托

我国传统的绘画手法,如画月亮,往往用轻柔飘逸的云加以衬托,更突出月亮的朦胧、皎洁、娇美,这便是烘云托月之法。烘托这种手法运用在作文上,就是“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这样描写往往能取得较好的艺术效果。无论写人物,还是景物,都可用烘托手法。写人物,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乐府民歌《陌上桑》:“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这里主要笔墨用在侧面烘托上,从行者、耕者、锄者、使君见秦罗敷的种种行为上,烘托出这个少女的绰约风姿。写景物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写鱼在水中历历可数,连鱼的情态也清晰可见,从侧面烘托出水的清澈、透明。

四、摹色

绘画中是指用具体可感的色彩配合来描绘艺术形象。写作中为了加强生活的画面感和表现人物,也常用此法。写色彩要抓住事物的特征。朱自清在《春》中简练地写出各种花的色彩:桃花“红的像火”,杏花“粉的像霞”,梨花“白的像雪”。峻青《海滨仲夏夜》:“天空的霞光渐渐地淡下去了,深红的颜色变成了绯红,绯红又变为浅红。最后,当这一切红光都消失了的时候,那突然显得高而远了的天空,则呈现出一片肃穆的神色。”作者通过“深红——绯红——浅红”一系列色彩变化的词语,形象地描绘出了霞光随着色彩的变化由浓而淡逐渐消失的过程,暗示了时间的变化,写出了仲夏夜的美景。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