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6 17:45:0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高三语文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事实告诉我们:首先,语文学习成绩与考试频率、难度之间不存在正相关关系,而且无“质”的保障的“量”的叠加,并不能导致“质”的飞跃;另外,提升难度并不能稳固知识的基础。因为学科特点决定了语文的教学,与理科类学科有天壤之别,其内容、要求、目的、运用方式、知识结构都要求教师注目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懂、悟、联、用——即明白原理、理解体验、联系联想、迁移运用,而语文学习中,“懂”“悟”的极端重要性是其他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比拟的,是必须让学生首先达到的目标,学生的“懂”“悟”既不是教师可以代劳的,也不是通过考试就能办到的。据此可见,当前高三语文教学最大的弊端在于教师将教学的重心误投于频繁的无休止的也将是无益的考查考试上了。其次,师生在频繁的考查考试中,只得穷于应付,疲于奔命,由于学生缺乏必要的消化吸收和积极准备,因此效益很差,必会缺乏成就感,令人身心疲惫,业让人悲观失望。为什么考试都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紧迫感呢?这是很多语文教师无奈的叹息——这恰恰表明:那种津津乐道于并孜孜不倦于考试万能的做法,已经走进了死胡同。我以为教师的教学应该而且必须遵循学生心理需要的原则才是成功的。成功的高三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获得成绩,主动学习;要达到这一目的,方法有两个:一是降低考试难度,降低考试频率;二是加强管理,积极引导,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由此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二、让高三学生拥有成就感
高三学生学习语文缺乏成就感,与教学模式、教学重点、教师对学生的导向、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欲望、条件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现在,已经到了思考以下问题并作出抉择的时候了:①为什么语文知识和考点都比较少,但学生还学不出色,教师还教得不满意?②师生最需要的结果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我们在追求结果的路上常常迷失在手段的迷雾中?③高考语文题总体难度不高,而我们的学生为什么总是做得不尽如人意?
我们需要的结果学生获取优良的成绩,但偏多偏难偏怪的训练正是学生获取优良成绩道路上的拦路虎。学生语文成绩较差,从表面的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将简单扼要而又似乎令人信服:学生“双基”确实太差;其实,追根究底,语文学习不能令人满意,是语文教学模式的落伍和误导的必然恶果:偏多的训练,取缔的是学生必要的学习复习、消化吸收、补充整固;偏难的训练,消耗的是师生的热情和信念,给人以教师劳而无功,学生学无所成的错觉。长此以往,削弱的是向前的动力,增长的是失败的情绪,弱化的是学生自学的能力,降低的是教学的质量,浪费的是宝贵的时间。
正确之举是尽快降低语文训练的难度,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感受学习的成效,而难度恰当的训练同样能让人发现问题。在这样的语文测试与训练中。我们才有条件大胆地承认,学生的学习,成绩是主流,问题是枝叶;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激情、兴趣,稳固他们的信心,也大大地有助于存在的问题的发现、思索、解决,有助于富有针对性地展开新的复习。
正确之举在于尽快降低考查或训练的频率,使师生均有反思过去、修正现实、规划未来的时间地带,使教师拥有指导学生的机会,使学生拥有知识储备的条件。把时间交给学生去使用,而不是握在教师手上进行无价值的、不厌其烦的考查。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不“养”,谈何“用”?没有储备,怎能应战?这不是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吗?
三、管理至上,指导为重
树立管理至上,指导为重的基本策略;放弃盲目蛮干式的加时间、加题量、加不必要的压力;尝试从管理追求效益,从指导收获成就,从学生自主学习、有效消化去追求学生语文水平提高和语文能力发展的效果。语文教学的三大禁忌却正是高三教师采用最多并乐此不疲的基本模式:①大量讲述;②大量训练;③对学生大量的不断地否定;这种模式的特点相当突出,其内容组件之间的因果关系显而易见。这种做法的弊端不仅体现为主宾倒置,取消学生主体参与,教师过于居高临下,而且这种做法也正符合孙子所谓之“攻城”的战术特征:①“投入”多,“产出”少,得不偿失;②旷日持久,“久则钝兵挫锐”,成效在高密度和高强度的讲述训练中被抵消;须知,讲述和训练是两柄“双刃剑”;③在无效训练及其带来的失败的心理压力下,学生就会逐渐丧失提高语文学业水平的信念,士气日益低落,陷入简单应付的状态。因此,孙子特别指出“攻城之法,为不得已”。我以为,高三语文教师要做的工作有两件:①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基本条件;②对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指导、管理。
一轮复习的重点是将文言知识点、修辞等高考考点拆解归类后进行集中复习,而其中一个环节就是复习教材中的重点篇目,巩固基础知识。通过复习,学生会察觉文言文中很多常见的实虚词在教材中都曾出现过。如“薄(迫近)”出现在李密的《陈情表》,“雅(向来)” 出现在《张衡传》中,由于对课文较熟悉,学生复习时掌握这类词语更快,记忆效果更好。2012年高考文言文翻译题中 “东西异路”的“路”字,就在必修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烽火扬州路”一句中出现过,词意为“宋元时行政区域名”,不可当一般道路讲。由此,也让我深刻体会到回归教材的重要性。
实践证明掌握基础知识才是学生解题的关键,要想让学生一轮复习的效果好,就要帮助学生理清知识框架,细化知识点,拓展知识面,让他们做到:考什么心中有数,问什么不犯迷糊。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个人腹内空空,如何去应考!相反,如果同学头脑中积累有许多知识,在解题过程中,就可以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2 二轮复习,区分不同题型,掌握解题技巧
针对高考六种题型,我引导学生进行专题复习,力求让他们掌握不同题型的解题要领,领悟题型差异。如一般论述类文章,重点考察的是学生理解能力,信息筛选与整合能力,推断和想象的能力。而文学类文本阅读除此之外,还要考察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评价能力(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只有明确了不同题型的区别,学生在解题时才能及时转换思路,抓住问题的关键,避免思维混乱,出现所答非所问的情况。
此外,在对各种题型的讲解中我会穿插一些解题技巧。如,小说阅读中的自然环境作用题,我给学生归纳了7条:1、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2、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3、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4、照应前文;5、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6、刻画人物性格;7、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学生将这些常见题目的解题技巧牢记于心,在解题时就不会慌乱,作答时也能做到有的放矢,言之有物。
3 三轮复习,合理分配时间,提升学生应考能力
2.回顾反思,巩固提高。以“典型题集”“错题集”为线索,回顾复习过程,巩固复习成果。
3.调适心理,增强信心。调整心态,激发斗志,坚定信心。
4.综合训练,提升能力。通过综合训练进一步查找知识的缺漏和能力的缺陷,特别是对一些热点、重点问题掌握情况及时进行弥补,同时注意答题规范以及答题技巧。
如何科学而有效地利用这段短暂的时间来巩固知识,查漏补缺,提高能力?考生可以参考以下备考建议:
一、明确考试要求,熟悉试卷结构
在这一阶段,考生应在前两轮全面复习知识点的基础上,认真研读《考试说明》,领会其中对各考点的具体要求。《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依据,也是考生复习备考的依据。考生在解读《考试说明》时,除了要关注考试范围、新增内容外,更要关注题型示例及样卷。它们不仅会让我们对高考试卷的长度、题型的大致比例有所了解,还能告诉我们本年度高考题目的命题走向。考生应该参照《考试说明》所附的题型示例,对规定考查的各个考点、涉及的知识点进行一一复习,并通过训练逐个落实。
二、端正解题态度,掌握解题技巧
1.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部分。(1)字音、字形和词语运用这些都属于识记能力层次。前两轮复习积累的东西比较多,容易出现记不准、记不牢的情况,这就需要考生“学而时习之”。第三轮复习时间紧张,不可能拿出太多时间来重新识记,考生可把以往记忆的东西强化一下,以便需要的时候能随时调出来。(2)病句辨析修改及标点符号应用,这两块内容在前两轮复习的时候考生应该基本上都已经有了一些规律性、条理性的总结,现在考生可以重新梳理一遍加以强化。病句的几种常见类型、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等都要掌握,如问号运用时的几个注意事项:选择问句、倒装问句、非疑问句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数。遇到具体题目时迅速归类,即可很快得出正确的答案。(3)语言表达部分,像扩展语句、压缩语段、仿写句子等,不仅仅要注意复习理论上的知识,更要重视实际训练。事实表明,只有做的题多了,才能形成良好的做题感觉。光看不动手,会造成眼高手低的情况:看起来不难,但是由于组织语言的能力不强,就会出现得不到满分的现象。如果考生现在才注意到这个问题,仍是可以弥补的。
2.古诗文阅读。(1)文言文阅读的前几题都是选择题。实词的含义、文段内容的理解等,对于久经考验的高三考生来说,不算太难;而文言虚词的比较选择失分较多,原因在于考生不能把学过的文言知识与现在的考题有机联系起来。在最后的复习阶段,考生一定要提高这方面的能力。(2)诗歌鉴赏要落到细处。比如对诗歌的整体鉴赏,考生可以运用以下答题模式:本作品是一首(内容)(诗、词、曲),采用了(某种表达方式或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的技法,写出了(某个意象)的(某种)特点,表现了(某种)思想感情,起到了(某种)作用;整体感知(风格)。事实证明,用这个模式答题是行之有效的。另外,这一时期,考生还要继续强化对一些鉴赏术语的记忆和应用。
3.现代文阅读。关于现代文阅读,考生要力求通过一些典范试题的训练,重点培养自己从关键词、关键句入手快速把握文意的能力,掌握基本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最好选用高考典型题进行训练,加以强化巩固。
三、培养考场作文意识,积累时新素材
1.考生要借鉴几篇成功的范文,培养考场作文意识。可以将第一、第二轮复习中写的作文拿出来,对照大纲,升格作文。第一要有“明题意识”,准确审题,巧妙拟题,快速入题,时时扣题。二要有“明晰意识”,层次要清楚,结构要清晰。三要有“明白意识”,语言表达流畅,层次清晰。四要有“明理意识”,道理讲得明确,不偏激,不低俗。五要有“明丽意识”,作文让人眼前为之一亮,或见解新颖,或形象丰满,或语言亮丽,或构思奇巧。在写作时,考生要注意在内容、语言、体裁上扬长避短,写出自己的个性。
2.考场时间紧迫,容不得考生前思后想、仔细斟酌,平庸陈旧或文不对题的素材很容易被匆忙写进作文。这样的作文肯定难得高分。得素材者得“天下”,如果你精心准备了一些时新素材,就会在考场上得心应手。为此,在最后的冲刺阶段,考生要有意识地对时新素材加以准备。从当代精英,到热门红人;从年度热点到网络新词,凡是立足时鲜,反映流行,聚集社会热点,体现时代精神的素材,考生都要加以整理积累,可按内容进行分类,如人文精神类、品德修养类、自然环境类、感悟生活类、理性思辨类、情感体验类等。同时,对这些素材要进行多维的思考与解读,从而使其适用于各类不同的话题。
四、强化速度训练,做好心理调节
一、加负永远是失败之举
高三,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而言,都是非常时期。在高三,人们觉得进行大剂量高难度的训练名正言顺又在情理之中,以考促学,一举多得:可以检查水平,可以看出问题,可以推进复习,可以……真是一箭多雕,何乐不为?教师的意图很好,出发点不错,似乎就无可非议,无庸置疑了,但这种步入误区的做法,这种给师生加负的举措,既无科学性,又无操作价值,因此不可能获得预期的效果,所以也是永远得不偿失的失败之举。
事实告诉我们:首先,语文学习成绩与考试频率、难度之间不存在正相关关系,而且无“质”的保障的“量”的叠加,并不能导致“质”的飞跃;另外,提升难度并不能稳固知识的基础。因为学科特点决定了语文的教学,与理科类学科有天壤之别,其内容、要求、目的、运用方式、知识结构都要求教师注目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懂、悟、联、用--即明白原理、理解体验、联系联想、迁移运用,而语文学习中,“懂”“悟”的极端重要性是其他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比拟的,是必须让学生首先达到的目标,学生的“懂”“悟”既不是教师可以代劳的,也不是通过考试就能办到的。据此可见,当前高三语文教学最大的弊端在于教师将教学的重心误投于频繁的无休止的也将是无益的考查考试上了。其次,师生在频繁的考查考试中,只得穷于应付,疲于奔命,由于学生缺乏必要的消化吸收和积极准备,因此效益很差,必会缺乏成就感,令人身心疲惫,业让人悲观失望。为什么考试都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紧迫感呢?这是很多语文教师无奈的叹息--这恰恰表明:那种津津乐道于并孜孜不倦于考试万能的做法,已经走进了死胡同。
我以为教师的教学应该而且必须遵循学生心理需要的原则才是成功的。成功的高三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获得成绩,主动学习;要达到这一目的,方法有两个:一是降低考试难度,降低考试频率;二是加强管理,积极引导,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由此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二、让高三学生拥有成就感
高三学生学习语文缺乏成就感,与教学模式、教学重点、教师对学生的导向、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欲望、条件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现在,已经到了思考以下问题并作出抉择的时候了:① 为什么语文知识和考点都比较少,但学生还学不出色,教师还教得不满意?② 师生最需要的结果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我们在追求结果的路上常常迷失在手段的迷雾中?③ 高考语文题总体难度不高,而我们的学生为什么总是做得不尽如人意?
我们需要的结果学生获取优良的成绩,但偏多偏难偏怪的训练正是学生获取优良成绩道路上的拦路虎。学生语文成绩较差,从表面的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将简单扼要而又似乎令人信服:学生“双基”确实太差;其实,追根究底,语文学习不能令人满意,是语文教学模式的落伍和误导的必然恶果:偏多的训练,取缔的是学生必要的学习复习、消化吸收、 补充整固;偏难的训练,消耗的是师生的热情和信念,给人以教师劳而无功,学生学无所成的错觉。长此以往,削弱的是向前的动力,增长的是失败的情绪,弱化的是学生自学的能力, 降低的是教学的质量,浪费的是宝贵的时间。
正确之举是尽快降低语文训练的难度,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感受学习的成效,而难度恰当的训练同样能让人发现问题。在这样的语文测试与训练中。我们才有条件大胆地承认,学生的学习,成绩是主流,问题是枝叶;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激情、兴趣,稳固他们的信心,也大大地有助于存在的问题的发现、思索、解决,有助于富有针对性地展开新的复习。
(一)老师遇到的问题
首先,由于全国卷考试内容涵盖了高中历史必修三册和高中历史选修四册,涵盖的内容广且量大,并且是第一年使用全国卷,没有经验可循,很多老师是认真的完成了全部的课本教学,致使新课占用时间多,没有合理安排一轮复习时间,导致二轮复习时间很紧张。在艺体生的复习方面,这一问题尤其突出。
其次,因为全国卷分为一卷和二卷,其难度是不同的,对于四川省在使用全国卷时,其难度如何?并没有明确规定。所以,很多老师对于二轮的复习资料无法合理取舍。
再次,正是因为全国卷的难易程度无法正确估量,所以,很多老师还存有这样的疑问:对于二轮复习应该怎样过知识?是对重难点、延伸加做题讲题就可以吗?
第四,对于很好的把握历史框架,构建完成的知识体系是在高三一轮复习时还是二轮复习时?或者是贯穿整个高三复习?
(二)建议与对策
首先,任课老师可以在高二下期必修一、二、三新课程都结束以后,适当的逐步开展一轮复习,复习时可以将选修内容按时间段穿插到一轮复习之中,这样既可以缩短新课课时,又可以为二轮复习争取时间,同时,为保证复习中的提升,复习时可以选用高考5十3历年真题进行训练。
其次,二轮复习时主要应该是对已有的基础知识进行综合概括,把握总的历史时代背景,在此基础上突破重点和难点。二轮复习资料中可多选用材料分析题,尤其是考察大的时代背景的题型,很适合训练综合知识。
再次,对于构建知识体系,这个问题目前是最让高三老师头疼的,因为复习过程中,发现学生根本没有知识体系的概念,一轮复习的知识点完全联系不起来,在做题时已掌握的知识完全用不上。所以,在一轮复习至三轮复习时,老师应针对学生情况,适时的帮助学生或者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二、在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中学生遇到的问题与对策
(一)学生遇到的问题
复习知识时遇到的问题。首先,因为高中历史必修课是分为政治史、经济史和文化史三大专题来设置课程的,其历史时间是零散的,所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具体时间记忆不清,对历史时间的延续性把握不住。其次,很多学生在复习时还停留在一轮复习阶段,对于历史知识点的记忆是零碎混乱的,没有框架和体系。再次,在知识的梳理上,学生们对老师过分依赖,不爱动手动脑。第四,很多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复习方法,如不总结已经做错的题和复习过的知识;不及时的翻阅课本;不背诵重知识点。
做训练题时遇到的问题。首先,很多学生都有的通病就是在做题时喜欢做选择题,材料题随便写写,然后就对答案。其次,有些学生做题时不注重审题,不研究问题,看一遍题目就开始答题,往往准确率很低。再次,学生们做选择题时,遇到有关联词的题目,如只有……才……等,不能准确的把握住题意,而此类题型在高考题中又比较常见。第四,大部分学生看不懂文言文题,或者害怕做文言文题,而文言文材料题又是高考的常见题型。
(二)建议与对策
“三三六”模式杜郎口中学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要了解借鉴这一教学模式,首先要了解何为高效课堂。什么是高效课堂,说法法不一,我认为高效课堂就是在有效的时间内,即课堂教学45或40分钟内,充分以学生为主体的、最大限度地获取知识、形成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模式。实现语文课课堂教学的高效,学生自学能力是保障,教师的语文素养是前提。
一、学生自学能力是语文高效课堂的保障
1、学生自学能力在语文高效课堂中的作用
从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教学模式课堂教学观摩中,从展示的每个环节,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学能力,由此说明学生自学能力在高效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它是课堂高效的保障。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学生在预习中就能发现问题,并能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发现新的、难以解决的问题;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学生在课堂展示中就能体现对问题理解的独到性、解决问题方式多样性,学习的目标性更加明确;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在分组学习讨论时,学生才能在学习展示中各抒己见,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说出自己对课文或其他内容的感悟和体会。可以说,自学能力是高效课堂的助推器。
由此更加说明,无论是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教学模式[课堂自主学习的三大特点(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自主学习的三大模块(预习、展示、反馈)、课堂展示的六环节(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示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还是其他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初中语文论文,学生的自学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2、语文自学能力的提高要以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为基础
学好语文,五种学习习惯是必不可少的。一是养成正确运用工具书的习惯。运用工具书的习惯养成能有助于学生字词句含义的正确理解,促进学生字词句运用能力的提高。字音、字形、字义需要查字典解决,词义、成语需要查词典解决,要巩固小学查字典、查词典的方法,养成运用工具书的习惯,为学生自学语文打下基础。二是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预习习惯的养成使学生在课前运用已有的知识,借助工具书解决问题,有效促进学生课前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预习习惯的培养要有针对性、实效性,预习的问题是学生能运用工具书、已有知识、文中注释能解决的问题,学生在预习的收获中,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更加关键词、佳句、名段积累,影视中经典语句的记录,这些都是增大学生知识量、为学生写好作文打基础的有效途径,教师要教给学生做读书笔记的方法,养成做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增大知识容量,提高语文素养。五是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独立思考的习惯养成能够有效地促进一个人语文素养的提高,独立思考习惯的培养,主要从课堂教学的自主学习中获得解决问题的途径,在人云亦云中有独到见解,通过教师肯定性支持、善意的指正,逐步实现学生对问题理解的完善,养成良好习惯,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要以五种学习习惯的养成为基础,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在引导点拨中提高。
二、教师的语文素养是课堂高效的前提
要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教师的素养是至关重要的。提高语文教师的素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以研读《语文课程标准》为基础,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提高教师灵活运用教学方式的能力。根据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实践性”的特点,“遵循汉字、汉语自身的规律”,从中研究语文教学的方法、途径。围绕《课标》确立的总目标、年级目标,理清语文教学的总体思路,做到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提高语文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其次,以吃透教材为主攻目标,提高语文教师准确驾驭教材的能力。教师要通读语文教材,结合《课标》对各年级的目标要求,做到单元教学目标清楚初中语文论文,每课应掌握的知识,心中有数,读写听说的要求明确,结合课后练习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在此基础上能够灵活拓展教材,具有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准确驾驭教材。
第三,树立正确的语文课程理念,提高教师的教学指导能力。《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必须适应学生“四个能力”培养需要,根据汉字和汉语的自身规律,结合农村学生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探讨“读写听说”能力提高的有效性和针对性,研究“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引导技巧,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指导学生学习的能力。
三、借鉴与创新相结合,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
就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而言,高效课堂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模式则是矛盾的次要方面。我们不能就模式的探究忽略了高效课堂的根本。所以,实施高效课堂要因地、因学生、因教师而定,在不断的探索实践中,寻求自身的教学模式,实现自己课堂教学的高效。
首先,围绕教学内容提出问题。问题的提出,可以是教师预设的,也可以是学生通过初读发现的。让学生把这些问题带到预习中,通过预习在解决已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新问题,把这些新问题汇集梳理成为课堂教学中的学习目标,这样教师教有方向,学生学有目标。
其次,围绕学习目标实施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结合自身教学班级和学生的实际,在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示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这六个环节中,选择性地灵活运用这些教学环节。预习交流这个环节很重要,要围绕预设或学生提出的预习问题进行交流,交流的形式可以是小组合作,个人展示,主要目的是检查学生对预习问题的理解程度、效果。明确目标这个环节是在预习交流基础之上的,这个目标最好是学生在预习中发现的新问题,或者是学生自学难于解决的问题,把它们作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目标初中语文论文,明了具体。目标设置的内容是结合学生已有知识、通过查阅工具书、小组合作讨论、教师点拨能够解决的问题,目标设置要精要。小组合作这个环节是小组内学生围绕学习目标、相互讨论的学习活动,根据实际情况,学生能通过自学完成的,没有必要讨论,自学完成的问题可以在课堂展示中,直接由学生说出自己对问题的见解。展示或者是学生交流学习汇报这个环节,要充分展现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程度,各抒己见,不管学生对问题理解程度怎样,都要求师生耐心倾听,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评价检测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站在语文学科自身特点的基础上进行。学生对问题理解程度有深有浅,甚至有些离谱,无论如何,都要充分肯定其正确性,善意纠正有错的地方。既要做到使学生获得正确的有效的知识,又要做到尊重学生个人见解,在众多答案中,让学生感悟如何正确理解问题。
有位语文专家说过这样的话:一个负责任的语文教师,只需教会学生两件事,一是阅读,二是写作。语文学科本身有“厚积薄发”的特点,讲究“课内打基础,课外练功夫”的方法。语文课外学习究竟应该练什么功夫?其实就是阅读和写作。当前,山东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极力倡导将时间还给学生、将能力还给学生。我觉得实施素质教育对语文教学特别有利:以前,学生“两眼一睁,就开始竞争”,丝毫没有自由支配的时间;现在,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多了,自然而然阅读的时间也会多起来。“既然留得阅读在,学生就莫怕作文难啦!”。阅读,特别是课外阅读,可以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可以为学生铺垫一个良好的“精神底子”;可以促进学生成为一个人格健全、心灵富裕、热爱祖国语言的人。写作,可以帮助学生成为一个情感丰富的人,成为一个富有爱心的人,成为一个能正确欣赏自我的人,成为一个热爱多彩生活的人。显而易见,阅读和写作对学生终身发展益处多多。所以说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必须坚守阅读和写作这两块阵地。
第二步:放飞学生思维,注重合作、探究、交流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摆出一副“师道尊严”的面孔,要放下身段,用赏识的眼光看学生,用春风般的话语叩开学生的心扉,启迪学生积极思考,踊跃答题,让传统意义的“双向互动”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和激情。要在备课中,充分考虑到教师仅仅是一个引路者,学生才是真正的学习主人。只有认识到这一点,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才会变自然、亲切、顺畅、有效。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循循善诱,不断提示,纠偏,归纳总结,和学生配合得自然天成,保证通过师生的“双向互动”,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要保证学习活动不流于形式,保证课堂学习交流的效率,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工作非常重要。一要合理分工,以实现合作,尤其是学习内容较丰富的学习活动。二是活动安排要有层次。传统课堂也有师生交流,课堂上教师也提问了大约五、六个或八、九个学生,参与交流的学生太少了,原因是活动层次少,不能让每一个学生参与,满足不了每一个学生的交流需求,因此新课程小组学习的学习形式应运而生。从我校小组学习的层次看,第一层次为若干人(四人组可能最为实用),保证每一个学生的交流;第二层次为小组推出的代表向全班交流,目的是纠正交流中的偏颇,强化正确的信息,及激励学生成长;第三层次视情况需要与否安排教师的讲评,进一步强化正确的信息。有这三个梯度,交流基本实现了“网状”式的覆盖,既保证了每一个学生的交流学习,又保证了这种交流学习的效果。因而在备课中,教师一要在分工学习和分组合作学习的组织上精心安排,还要在激励每一个学生完成分工的任务、在倾听和选拔优秀学生参与第二层次的交流上下功夫。教师在备课中要认真挖掘教材资源,为学生的学习资源。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观察思考、探究新知。
实际工作中,班主任经常会碰到一些违纪学生,他们最大的特点就是离不开老师的批评,如何正确有效地去批评呢?用得恰当,能让学生心服口服,成为学生改正错误的契机;用得不好,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那么如何恰当地运用“批评”? 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和批评技巧,有效地发挥批评的积极效应,让批评之花绽放出自己的美丽。
一、对于批评来说选择恰当的时机
对于自尊心和独立性较强的中学生,班主任一定要选择批评的最佳时机和场合,才能达到教育目的。一般来说,任何学生在被批评的时候,都不希望有其他人在场,特别是异性同学在场。因此,针对个别同学的批评,尤其是较为严厉的批评,应选择没有第三者在场的时候进行;对于那些一时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错误、比较固执的学生,可以适当在界定进行批评,借助其他教师言论的旁敲侧击,使其及时认识并改正自己的错误;只有被批评的错误具有代表性,批评一人可以教育全班学生时,方可公开批评。
批评要及时,不能拖的时间过长,对可能产生严重后果的问题应迅速作出反应。一般问题点到为止,只要让其明白错误的性质和危害就罢手,不宜过于尖锐刻薄,穷追猛打,如学生在课堂开小差,做一些不该做的事情,教师只需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之类的含蓄暗示就足够了。
二、对于批评来说要伴随宽容适度
班主任在批评中要懂得适时宽容,原谅学生的错误。学生,是在不断地犯错误,不断地修正错误中成长的。作为班主任,我们就是要不断地提醒和帮助学生改正错误,从而让学生不断进步。对待学生的错误,我们应该以学生不断进步和成长为目的,抱着宽容的心态,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在批评中,教师要尽量宽容学生。当然,宽容绝不是纵容。我们要在批评中宽容一些,这样才能更好地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三、对于批评来说要讲究恰当的语言
班主任对学生的批评必须怀着爱心。怀着爱心,含着理解,说出话来就是教育型的,因此,班主任对学生的批评,要注意语言的运用。
1.用表扬代替批评
每个学生都会有缺点和错误,但大多数学生都喜欢听表扬话,不愿听批评话,甚至一听批评就产生逆反心理。因此,我们如果用赞扬来代替批评其不足,效果会更好。大家都知道陶行知先生“四块糖果”的故事,当他发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几个同学时,他只是先制止了他,并没有立即批评他,而且后来还奖励了他四块糖果。陶先生把第一块糖果奖给王友时说:“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奖第二块糖果时说:“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 奖第三块糖果时说:“我调查过了,你砸他们,是因为他们欺负女学生,这说明你很正直。” 奖第四块糖果时说:“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励你一块糖果。”如果陶先生当时大声训斥:“你为什么用泥块砸人?难道你不知道这是违反校规的吗?”也许就没有后面王友愧疚的哭了。
2.巧妙地指出不足
一些班主任在批评学生时也先用赞扬的原则,但赞扬之后便来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但是”,有的学生一听“但是”二字就反感,认为老师前面的赞扬是言不由衷,是批评的前奏,其结果,不但批评不会收效,就连前面的赞扬也被学生理解为虚情假意了。
如果我们不用“但是”这个转折词,效果可能就不同。例如:“你在最近一阶段表现不错,如果你能更好地遵守课堂纪律,课后更认真地复习,相信你的成绩会进步更快。” 巧妙地指出不足,引导学生自己认识自己的不足或错误,这样的间接提醒,比直接批评的效果要好得多,更容易为人接受。
四、对于批评来说要与公正公平同在。
班主任不能对学生有偏见,处理事情的时候更不可有偏心。毋庸置疑,教师都喜欢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所以当好学生与教师眼中的差生同时做了错事时,很多班主任会下意识地偏向成绩好的学生,批评的态度会比较委婉一些,处罚的程度会稍微轻一些;反之,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往往会更严厉一些,口气会更重一些。这样的批评,往往让学生觉得教师很不公平,从而不愿意接受教师的批评。
比如,有个学习较好的学生和较差的学生同时迟到,教师会对那个较好的学生说:“这次原谅你,以后不许迟到了!”而对那个较差的学生说:“怎么回事!学习不好还迟到?好好写个检查!”这样的批评无疑是失败的,也许那个优等生会洋洋自得,把教师的批评当耳旁风;同时,那个差生会认为教师很不公平,同样是迟到,批评却天壤之别,所以他很可能下次还会迟到。其实,不管平时这两个学生的表现如何,既然都是迟到,就应该受到同样的批评与警告。学生的心理是敏感的,尤其是学习较差的学生,所以对他们进行批评时教师更应该注意让他们心理平衡,这样才会有好的教育效果。
五、对于批评来说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在一个清洁的环境里,几张废纸静静地躺在地上,过往的学生没有一个弯腰捡起。这时,我走过去弯下腰捡起废纸随手扔进了垃圾桶里。同学们互相看了看,都不好意思了,然后一些同学也开始弯腰了。这事虽小,却让我深深体会到:老师良好的言行规范会渗透在学生的思想之中,体现在学生的行动之中,这种率先垂范的记忆可能是永久性的。
总之,教师在工作中不要过多地使用批评,以免造成学生消极悲观,应少运用且善于运用批评才是上策,要讲究方式、方法,讲究艺术性,以提高教育学生的实效性。
班主任所面对的是心理敏感承受能力又差的学生,要使批评达到一定效果,就要和学生心理相融、感情相通。只有正确分析和研究被批评学生心理状态和特点,才能很好地产生批评的效果。
参考文献:
延安大学体育学院散打专修的教师及10级、11级的38位散打专修学生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及访谈法等方法进行研究。
2结果与分析
2.1散打专修课程教师基本状况分析
调查统计显示(见表1),延安大学体育学院有2位教师从事散打专修课程教学,一共所带学生为38人,人均学生人数为19人,总体上看超出了专修课要求的15人的学生人数。且延安大学教师所带学生人数多少不一,有的人数较为合理,有的人数过多(见表1),人数过多的年级,管理和教学方面就会出现一些问题,管理不能及时涉及到每位学生,容易导致学生懒散,学习专业课程不积极的状态。从学历和职称上看,2为教师均具备硕士学位且都是副高级职称,具备较高的学历水平和职称,完全有能力胜任散打专修课程的教学。
2.2延安大学散打专修课程学生基本情况调查与分析
2.2.1延安大学学生散打基本功调查与分析
表2散打专修学生基本功状况统计一览表(%)具有散打扎实的基本功是学习好散打专修课程的开端。表2的统计显示,94.6%学生都没有接受过散打课程的学习,也没有散打基本功,只有5.4%的学生以前接触过散打,有一定的基础,没有学生具有扎实稳定的散打基本功,这严重影响了延安大学散打专修课开展的效果。这主要是因为,延安大学体育学院学生大多数为陕西籍学生,陕西省内统招体育类学生体育高招未设专项技能的考核,因此,大多数学习散打专修课的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基本都没有进行过专业的了解和训练。
2.2.2延安大学学生对散打专修课程
认知情况调查学生学习散打专修课程认知情况直接影响最终的学习效果。通过对学生散打课程认知情况的调查(见表3),只有18.9%的学生非常喜欢散打专修课程,65%的学生喜欢程度一般,16.1%的学生不喜欢散打。这主要是因为,大部分学生没有散打运动的基本功,对散打课程了解太少,加之在选择专修课程是由于没能选到自己心仪的课程,但又无其他课程可练,没办法只得选择散打专修课程,因此对散打课程不感兴趣的学生比例较多。
2.2.3延安大学学生学习散打动机调查分析
学习一项事物的动机将影响最终的学习效果,学习散打专修课程也不例外。调查统计显示(见表4),延安大学散打专修课学生学习散打的动机排在前3位的分别是:强身健体,防身占64.8%,爱好散打占18.9%,无其他课程可选8.2%。由此可见,学习散打专修课程主要动机,是想通过专项学习来提高自己身体能力,从而达到防身的效果,这也是三大运动自身的魅力所在。
2.3开设散打专修课程的环境分析
2.3.1开设散打专修课程场地分析
散打专修课程教学场地的好坏是上好散打专修课程的前提与保障。通过对延安大学学习散打专修课程的10级、11级学生和从事散打专修课程教学的教师的调查了解,目前延安大学散打专修课程学习场地是铺设有泡沫垫子,场地大小约长、宽各8米,面积大约为64平方米,平均每人为2平方米到3平方米,条件能够基本满足目前教学需求,但由于学校室内场馆较少,有的项目如健美操、艺术体操、跆拳道等项目也都在室内场馆进行教学,除了上课时场地能基本满足外,平时训练场地的不足影响了散打专修课程的发展。
2.3.2开设散打专修课程器材分析
学习散打专修课程身体训练时至关重要的,身体训练主要有力量的训练、速度的训练、耐力的训练灵敏和协调的训练等等;进行这些关键的训练就需要良好的器械、器材,例如力量训练器材杠铃、哑铃等。通过调查得知,延安大学散打专修课程所提供的器材只有简单的护具,其中包括每人一套护具、一只手靶,一只脚靶。这样以来训练就受到很大的影响,对于学习散打专修课程的学生来说就很难将自己的各方面能力有效的提高,因而也会影响到学生对技术技能的掌握。对教师来说,在某种程度上面面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局面。这种状况也严重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和开拓意识,对学生学习散打专修课程造成了很大的局限性。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从事散打专修教学的师资水平良好,专修也技能过硬,但人员配比不够合理,散打是两个人的对抗项目,两位教师配合授课效果直观,学生学习快。3.1.2学生的身体素质普遍较差,从事体育项目时间并不长,学习散打需要身体素质及多方面的能力。3.1.3散打是需要多加练习和器械辅助进行练习的项目,场地和器材的缺少严重影响散打专修课程的发展。
3.2建议
3.2.1建议
为从事散打专修课程教学的老师配备一名从事散打专业的本院研究生作为助理,进行搭档,有利于直观教学,还能提高研究生的水平。
3.2.2建议
在学习散打技术的同时要加强身体素质的练习。练就扎实的基础才能学习到更高、更好的技术,基础是非常重要的。建议面对基础普遍薄弱的情况,教师要从基础抓起,练好基本功,凸显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态度不够良好,建议教师严格要求学生,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当前许多学校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都不够重视。认为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搞好学习,并没有太多的心理压力和负担,不需要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即使个别教师认识到心理教育的重要性,迫于学习任务的紧迫性,也不能抽出专门的时间开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2形式主义较为严重
虽然个别学校都在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但是由于高中学生学习任务繁重,而且课余时间较少。许多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主义较为严重。许多学校都设立了高中生心理咨询室,但是实际上这些咨询室并不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有效的辅导。有些学校开设的心理健康课程,也是单纯的进行一些思想政治教育便草草了事。这些形式主义导致了健康课程和心理咨询室并不能有效的发挥自己的效用。
3缺乏专业的心理咨询
专家心理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许多内容都是普通人难以掌握的。许多学校由于对心理健康教育不够重视,所以也没有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而是由普通的教师担任心理咨询员。个别学校甚至将心理健康教育与道德教育混为一谈,让思想政治教师担任心理咨询员一职,即便有学生进行心理咨询,也是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严重背离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初衷。
二如何对高三女生有效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1高度重视,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学校应当加强对高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并且充分的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有必要在学校领导班子中组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由学校负责人直接担任组长,以监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实施。并且学校应该建立一个由学校管理层到年级再到每个班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机制,配合以学校团委、学生会,对学生展开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确保整个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机制的有效运行,并且这个机制可以将全体学生都纳入到心理健康教育的范围内,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体制管理之内。
2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在高三女生当中,许多人并没有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有些学生和家长甚至认为心理问题就是有疾病的表现。更多的学生由于各种心理因素,不愿意承认自己有心理问题,即使意识到自己有心理问题,也不愿告诉他人,不愿接受心理医师的辅导。针对这一情况,学校可以针对高中女学生具体的心理特征,定期的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辅导课程。可以以班级或者年级为单位进行,通过宣传与教育,让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让学生有勇气寻找心理咨询人员来咨询自己的心理问题。同时,为了解决女学生羞于针对自己的心理问题进行直面交流的情况,还可以通过开设心理健康邮箱、心理健康热线、心理健康留言板等多种形式,来促进心理咨询人员与学生间的互动,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
许多学校并没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室或者心理咨询人员,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学校要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不仅仅要引进较为专业的心理辅导与咨询专业的教师,还要加大资金与政策的支持,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为较好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提供必要的条件。
随着中国高校的扩招开始,更多的学生为了能够进入大学,采取了所谓的捷径,也就是学艺术,因为艺术生的文化分数线较低,容易被大学录取,所以很多文化程度不好的学生,在高二年级的时候,转到了艺术生上,虽然高考后被大学录取了,但是由于学习美术时间较短,美术功底差,导致了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上是非常吃力的。特别是高职学院的学生,一般都是高考录取中分数最低的,好多都是通过补录工作,进入的学校。更甚者有的同学美术只学习了几个月。这样的同学在以后的学习中,例如动画前期的人物设定、分镜头设定课程时,往往就画不出来,或者画的透视、比例很不协调。对于三维也是一样,人物建模比例不到位,贴图绘制粗糙等等,就暴露出功底不扎实的问题了。这样就间接地导致了另外一个问题的出现,学习兴趣丧失。试想一下,每个同学一提到看电影、看动画、兴致勃勃,对里面的剧情和人说谈的津津有味,一提到自己是学动画,以后是干动画的,甚是自豪。可是一出手、一下笔、发现人物画不出来、场景画不出来、动作更是画的似不像。你说怎么还有信心学习动画,制作动画呢?
二、师资能力不足、实战经验缺乏
高校教师,无论是本科院校还是职业院校,在招聘的时候都是要求研究生以上的学历,这是个高校招聘的一个硬性标准,这样被聘用的人才固然可贵,但是动画行业虽然是需要设计、创造,但也是一个需要大量劳动力的流水线工作,这里指的劳动力是具有能够加中间帧的动画师,可以说是动画行业,目前大量需求的人才,是专业技术型的,而不是理论导演型的。由此可见,高校教师的聘用不能是嘴上功夫,而是手上功夫扎实的人。高校教师,特别是职业院校的教师,更要是思想超前,专业技能强,一线实际工作经验丰富的人。所以高职院校老师的聘用,不能直重视文凭、学历。目前,高职学校的教师专业混乱,很多职业院校在组建动画专业时,专业院系的领导和教师,都是从各个部分抽调的,什么版画专业、多媒体专业、设计专业、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等等,教师专业领域五花八门的,最多外派出去进修一段时间,而且还不是一线企业,都是高校组织的教学研修班,就回到学校开始教学工作了,这样的老师本身就不专业,能力也不行,技能就更不用说了,还没有一线工作经验,这样的老师是能说会道,但是动手实践就白瞎,大家说说,这样的专业怎么能不亮红牌了。
三、三维课程安排不合理
(一)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的概念最早是1968年美国人J.DonaldWalters提出的,1974年,澳大利亚的Re.vTedNosff牧师针对青少年吸毒问题又提出了生命教育的概念。在国内,台湾是我国最早开展生命教育的地区,迄今虽有近十年的历史,但到目前为止,关于生命教育的定义、内涵与目的尚缺乏一致的认识。而在我国教育界中,关于生命教育的研究大多为基础研究。近年来,我国提出生命教育主要缘于:一是对现代学校教育的反思,二是社会转型期的青少年问题,三是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目前,生命教育的内涵有广义与狭义两种,狭义的生命教育指的是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包括个人与他人的生命,进而扩展到一切自然生命。广义的生命教育指的是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既要重视科学教育,又要重视人文教育,让学生在一次次生命活动中把握世界和生命的意义,提升生命质量,解放精神,培养生命意识,从而取得人生的成功和享受人生的快乐。它是一种关注个人生命状态,丰富生命历程,激发生命潜力,促进生命成长,提高生命质量的教育。
(二)生存教育
“生存”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定义是:(人或生物)保存生命(跟“死亡”相对)。这个定义非常准确。联合国为21世纪提出的教育口号是:“Learningtobe”(学会生存)。正因为“生存”关系到个人甚至人类的生死存亡;对于一个生命个体来讲,没有比生存更为重要的行为了。有很多学者都研究过生存教育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尽管不同学者和研究者对生存教育的内涵有不同的认识,但有一点是一致的,即生存教育是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生存观念的教育。
(三)生活教育
生活教育是我国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最早提出的,是陶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在他的著作中对生活教育的定义是这样的:“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树立正确生活观念,确立正确的生活目标,养成良好生活习惯,追求个人、家庭、团体、民族和人类幸福生活的教育。“三生教育”,就是要通过生命教育,帮助学生认识、珍惜、尊重、热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健康、积极地发展生命,更好地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通过生存教育,帮助学生了解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提升生存意志,增强生存本领,掌握生存规律;通过生活教育,帮助学生获得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确立生活目标,获得生活体验,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念。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三者之间互为条件、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生命教育是基础前提,生存教育是发展关键,生活教育是终极目标。
二、高职院校实施“三生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高职院校是我国在重视职业教育的体制下快速发展的一类职业化高等教育,它的存在对中国高等教育职业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但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主要是由参加普通高考未能被本科院校录取的高中毕业生和“三校生”(职业高中、普通中专、职业中专、成人中专、技工学校的毕业生组成),整体的素质与本科院校的学生有一定的差距,对生命、生存、生活的认识也明显不足。
(一)学生对生命的漠视
现在的大学生基本都是90后的独生子女,父母的过度溺爱导致他们对生命价值观认识的偏差、甚至缺失,一旦遭受打击,往往手足无措,甚至漠视生命,走向极端。现代大学生自杀或杀人事件总是频频发生,2004年2月云大“马家爵事件”,仅仅因为打扑克牌时被人疑为作假就一气之下杀死四个舍友;2005年初到9月北京高校有15名大学生自杀身亡;2006年2月下旬到3月初不到两周的时间,华农大连续发生四起跳楼事件;2006年8月河南一名大学生因邻里纠纷,20分钟连杀7人;还有在校大学生因为减肥失败而服药自杀;新生因学校饭菜不合口而跳楼自杀……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提醒着我们:对生命的遗忘是教育最大的悲哀,对生命的漠视是教育最大的失职与不幸。为了减少这样的悲剧,我们必须重视对学生实施生命教育。只有通过生命教育,才能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健康、积极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二)学生生存知识的缺乏
据统计,全国每年非正常死亡的青少年约有1.6万多名,平均每天有40多个青少年被各种不应该发生的意外夺去了宝贵的生命。交通事故、溺水、酗酒导致身亡的在校大学生为数不少。这些失去生命的孩子,给我们留下巨大伤痛的同时,也让我们意识到悲剧的发生是由于学校、社会和家庭对生存教育的缺失和漠视造成的。
(三)学生缺乏生活自理能力
现在在校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在父母的庇护下,过着“近无柴米油盐之忧,远无祸患艰险之虑”的安逸生活。在这种环境与氛围下成长的孩子,生活自理能力极差,这些学生一旦离开父母,走向社会该怎么生活着实让人担忧。要改变这一现状,我们必须通过生活教育帮助学生获得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确立生活目标,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树立正确生活观念,进而追求幸福生活。珍爱生命、学会生存、享受生活,是人类社会所关注的永恒话题。然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迁,人类与社会生活环境、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与自己的内心世界、与自己的创造物都日益疏离,人们似乎逐渐迷失了生命的存在及其意义,失去了生存的本领和方式,不知道怎样去安排自己的生活。因此,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倡导“三生教育”,特别是在高职院校大学生中开展“三生教育”就显得非常必要和紧迫。
三、高职院校如何有效实施“三生教育”
在我国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三生教育”是加快素质教育的最好切入点、支撑点、和基本点。可以说“三生教育”是学生的需要,是学校教育的需要,更是学生家庭的需要。高职院校应把学生作为“三生教育”的核心主体,积极推进“三生教育”的实施,增强学生对“三生教育”的认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开设“三生教育”课程,加强相应师资队伍建设
印度大诗人、哲学家泰戈尔(RabindranathTagore)说“: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我国教育先行者陶行知先生也说过:“教育就是生活”。让大学生如何善待生命,学会生存与怎样更好地生活,是当代大学教育要关注和解决的重大问题。高职院校教育中除了开设原有的思想道德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等课程,更要注重“三生教育”课程的开设和实施。通过“三生教育”课程开设,指导学生个体去了解、体会和实践“珍爱生命、学会生存、享受生活”,让学生对自己有一定的认识,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抱着珍惜和尊重的态度,培养自己的生存能力,学会生活,使学生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另外,必须加强“三生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三生教育”在现代教育领域是一个新生事物,没有现成的教师,因此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施“三生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学院可也把讲授与“三生教育”有关学科的教师,如社会学、心理学、道德伦理等学科的教师,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管理的教师集中起来,进行“三生教育”培训,不断地补充与“三生教育”相关的理论知识,以热爱生命、生活充实、积极乐观的、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作为师资队伍中的骨干力量,积极推进“三生教育”在学院的实施。
(二)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营造“三生教育”氛围
校园文化建设是实施“三生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学生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又是行为主体,是校园文化的参与者和组织者。如何有效地在校园里实施“三生教育”,全面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学校首先要重视“三生教育”的管理,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选派专任教师任教,加强“三生教育”的过程管理,提供必备的教育经费支持,确保“三生教育”的可操作性;其次,学院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利用校园广播、黑板报、橱窗等进行“三生教育”的宣传,营造“三生教育”的教育氛围,让学生自主地参与进来。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与“三生教育”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师生都明确知道“三生教育”的意义和目的所在,强化“三生教育”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