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6 17:45:0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高三语文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高三语文论文

篇1

事实告诉我们:首先,语文学习成绩与考试频率、难度之间不存在正相关关系,而且无“质”的保障的“量”的叠加,并不能导致“质”的飞跃;另外,提升难度并不能稳固知识的基础。因为学科特点决定了语文的教学,与理科类学科有天壤之别,其内容、要求、目的、运用方式、知识结构都要求教师注目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懂、悟、联、用——即明白原理、理解体验、联系联想、迁移运用,而语文学习中,“懂”“悟”的极端重要性是其他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比拟的,是必须让学生首先达到的目标,学生的“懂”“悟”既不是教师可以代劳的,也不是通过考试就能办到的。据此可见,当前高三语文教学最大的弊端在于教师将教学的重心误投于频繁的无休止的也将是无益的考查考试上了。其次,师生在频繁的考查考试中,只得穷于应付,疲于奔命,由于学生缺乏必要的消化吸收和积极准备,因此效益很差,必会缺乏成就感,令人身心疲惫,业让人悲观失望。为什么考试都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紧迫感呢?这是很多语文教师无奈的叹息——这恰恰表明:那种津津乐道于并孜孜不倦于考试万能的做法,已经走进了死胡同。我以为教师的教学应该而且必须遵循学生心理需要的原则才是成功的。成功的高三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获得成绩,主动学习;要达到这一目的,方法有两个:一是降低考试难度,降低考试频率;二是加强管理,积极引导,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由此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二、让高三学生拥有成就感

高三学生学习语文缺乏成就感,与教学模式、教学重点、教师对学生的导向、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欲望、条件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现在,已经到了思考以下问题并作出抉择的时候了:①为什么语文知识和考点都比较少,但学生还学不出色,教师还教得不满意?②师生最需要的结果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我们在追求结果的路上常常迷失在手段的迷雾中?③高考语文题总体难度不高,而我们的学生为什么总是做得不尽如人意?

我们需要的结果学生获取优良的成绩,但偏多偏难偏怪的训练正是学生获取优良成绩道路上的拦路虎。学生语文成绩较差,从表面的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将简单扼要而又似乎令人信服:学生“双基”确实太差;其实,追根究底,语文学习不能令人满意,是语文教学模式的落伍和误导的必然恶果:偏多的训练,取缔的是学生必要的学习复习、消化吸收、补充整固;偏难的训练,消耗的是师生的热情和信念,给人以教师劳而无功,学生学无所成的错觉。长此以往,削弱的是向前的动力,增长的是失败的情绪,弱化的是学生自学的能力,降低的是教学的质量,浪费的是宝贵的时间。

正确之举是尽快降低语文训练的难度,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感受学习的成效,而难度恰当的训练同样能让人发现问题。在这样的语文测试与训练中。我们才有条件大胆地承认,学生的学习,成绩是主流,问题是枝叶;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激情、兴趣,稳固他们的信心,也大大地有助于存在的问题的发现、思索、解决,有助于富有针对性地展开新的复习。

正确之举在于尽快降低考查或训练的频率,使师生均有反思过去、修正现实、规划未来的时间地带,使教师拥有指导学生的机会,使学生拥有知识储备的条件。把时间交给学生去使用,而不是握在教师手上进行无价值的、不厌其烦的考查。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不“养”,谈何“用”?没有储备,怎能应战?这不是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吗?

三、管理至上,指导为重

树立管理至上,指导为重的基本策略;放弃盲目蛮干式的加时间、加题量、加不必要的压力;尝试从管理追求效益,从指导收获成就,从学生自主学习、有效消化去追求学生语文水平提高和语文能力发展的效果。语文教学的三大禁忌却正是高三教师采用最多并乐此不疲的基本模式:①大量讲述;②大量训练;③对学生大量的不断地否定;这种模式的特点相当突出,其内容组件之间的因果关系显而易见。这种做法的弊端不仅体现为主宾倒置,取消学生主体参与,教师过于居高临下,而且这种做法也正符合孙子所谓之“攻城”的战术特征:①“投入”多,“产出”少,得不偿失;②旷日持久,“久则钝兵挫锐”,成效在高密度和高强度的讲述训练中被抵消;须知,讲述和训练是两柄“双刃剑”;③在无效训练及其带来的失败的心理压力下,学生就会逐渐丧失提高语文学业水平的信念,士气日益低落,陷入简单应付的状态。因此,孙子特别指出“攻城之法,为不得已”。我以为,高三语文教师要做的工作有两件:①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基本条件;②对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指导、管理。

篇2

一轮复习的重点是将文言知识点、修辞等高考考点拆解归类后进行集中复习,而其中一个环节就是复习教材中的重点篇目,巩固基础知识。通过复习,学生会察觉文言文中很多常见的实虚词在教材中都曾出现过。如“薄(迫近)”出现在李密的《陈情表》,“雅(向来)” 出现在《张衡传》中,由于对课文较熟悉,学生复习时掌握这类词语更快,记忆效果更好。2012年高考文言文翻译题中 “东西异路”的“路”字,就在必修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烽火扬州路”一句中出现过,词意为“宋元时行政区域名”,不可当一般道路讲。由此,也让我深刻体会到回归教材的重要性。

实践证明掌握基础知识才是学生解题的关键,要想让学生一轮复习的效果好,就要帮助学生理清知识框架,细化知识点,拓展知识面,让他们做到:考什么心中有数,问什么不犯迷糊。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个人腹内空空,如何去应考!相反,如果同学头脑中积累有许多知识,在解题过程中,就可以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2 二轮复习,区分不同题型,掌握解题技巧

针对高考六种题型,我引导学生进行专题复习,力求让他们掌握不同题型的解题要领,领悟题型差异。如一般论述类文章,重点考察的是学生理解能力,信息筛选与整合能力,推断和想象的能力。而文学类文本阅读除此之外,还要考察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评价能力(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只有明确了不同题型的区别,学生在解题时才能及时转换思路,抓住问题的关键,避免思维混乱,出现所答非所问的情况。

此外,在对各种题型的讲解中我会穿插一些解题技巧。如,小说阅读中的自然环境作用题,我给学生归纳了7条:1、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2、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3、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4、照应前文;5、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6、刻画人物性格;7、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学生将这些常见题目的解题技巧牢记于心,在解题时就不会慌乱,作答时也能做到有的放矢,言之有物。

3 三轮复习,合理分配时间,提升学生应考能力

篇3

毋庸讳言.在很多理科老师和学生眼中.语文是最遭非议的学科。常有“语文没法复习,复习了也没用”“语文深不可测”等消极看法。考生要打消这种不正确的念头,建立信心。其实,考生天天都在运用语文,因而从未停止过对语文知识的积累。只要掌握了语文命题的特点,复习是有章法可循的。这种章法不是简单的几条规则,而是有操作性可以实践的,并在具体训练中补充完善,最终形成的一种能力。如古代诗词鉴赏.答题要遵循“解读文本―再造意境一审视题意―组织回答”的思路,养成正确思考习惯。同时还要注意两点:一是要关注诗词核心信息的筛选,体察作者的观点态度和感情倾向,切忌离开原诗去“感悟”:二是掌握一些鉴赏性语言,不仅如此,“悟出”还要能“道出”,而且要“道”得准确贴切。

二、进行针对训练

1.练练仿写。作为一种考查形式,仿写在高考中可谓是“保留节目”。而仿写的要求,几乎涉及语言运用的全部要求: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当然也涵盖了这些要求内部的各子项要求。

2.如果还有不能背诵的必背名篇名句,要每天背诵、默写一点。不必集中时间,以零打散敲为宜。还可以在复习内容变换的间歇时进行,既调节兴奋中心,又做了语文备考。

3.如有客观条件.可读一些古代诗歌及其赏析文章。既提高了分析、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又扩大了诗歌阅读量。另外,考生要有意识地在写作中恰当引用一点新读到的诗句,给作文增色。

4.写作训练至少有两方面的准备工作要做。一是做思维扩展能力训练。三五个同学聚在一起,轮流出一个话题.其他同学口头陈述这一话题可以从哪些角度立意,互相补充、订正,角度越多越好。这种训练,可在课间休息、锻炼之余进行,大家在休息放松的同时,在思路上相互启发,素材上相互交流,每个人的想象、联想能力也会由此得到训练和提高,可谓一举多得。二是多做一些作文提纲练习。写作话题可以是曾经写过的,也可以是同学之间相互提供的新鲜话题。可以练一练“一题多纲”,即一个话题编拟几个不同的提纲:训练多话题,用一个近似的思路(骨架)构思。虽说文无定法,但是为文有常法。“刨造性”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它是在常法基础上的发展创新。这段时间考生宜多看精短美文,收集观点,便于考试时打开思路;多练写提纲,不一定都要写文章。

三、明确训练方向

篇4

一、加负永远是失败之举

高三,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而言,都是非常时期。在高三,人们觉得进行大剂量高难度的训练名正言顺又在情理之中,以考促学,一举多得:可以检查水平,可以看出问题,可以推进复习,可以……真是一箭多雕,何乐不为?教师的意图很好,出发点不错,似乎就无可非议,无庸置疑了,但这种步入误区的做法,这种给师生加负的举措,既无科学性,又无操作价值,因此不可能获得预期的效果,所以也是永远得不偿失的失败之举。

事实告诉我们:首先,语文学习成绩与考试频率、难度之间不存在正相关关系,而且无“质”的保障的“量”的叠加,并不能导致“质”的飞跃;另外,提升难度并不能稳固知识的基础。因为学科特点决定了语文的教学,与理科类学科有天壤之别,其内容、要求、目的、运用方式、知识结构都要求教师注目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懂、悟、联、用--即明白原理、理解体验、联系联想、迁移运用,而语文学习中,“懂”“悟”的极端重要性是其他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比拟的,是必须让学生首先达到的目标,学生的“懂”“悟”既不是教师可以代劳的,也不是通过考试就能办到的。据此可见,当前高三语文教学最大的弊端在于教师将教学的重心误投于频繁的无休止的也将是无益的考查考试上了。其次,师生在频繁的考查考试中,只得穷于应付,疲于奔命,由于学生缺乏必要的消化吸收和积极准备,因此效益很差,必会缺乏成就感,令人身心疲惫,业让人悲观失望。为什么考试都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紧迫感呢?这是很多语文教师无奈的叹息--这恰恰表明:那种津津乐道于并孜孜不倦于考试万能的做法,已经走进了死胡同。

我以为教师的教学应该而且必须遵循学生心理需要的原则才是成功的。成功的高三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获得成绩,主动学习;要达到这一目的,方法有两个:一是降低考试难度,降低考试频率;二是加强管理,积极引导,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由此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二、让高三学生拥有成就感

高三学生学习语文缺乏成就感,与教学模式、教学重点、教师对学生的导向、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欲望、条件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现在,已经到了思考以下问题并作出抉择的时候了:① 为什么语文知识和考点都比较少,但学生还学不出色,教师还教得不满意?② 师生最需要的结果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我们在追求结果的路上常常迷失在手段的迷雾中?③ 高考语文题总体难度不高,而我们的学生为什么总是做得不尽如人意?

我们需要的结果学生获取优良的成绩,但偏多偏难偏怪的训练正是学生获取优良成绩道路上的拦路虎。学生语文成绩较差,从表面的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将简单扼要而又似乎令人信服:学生“双基”确实太差;其实,追根究底,语文学习不能令人满意,是语文教学模式的落伍和误导的必然恶果:偏多的训练,取缔的是学生必要的学习复习、消化吸收、 补充整固;偏难的训练,消耗的是师生的热情和信念,给人以教师劳而无功,学生学无所成的错觉。长此以往,削弱的是向前的动力,增长的是失败的情绪,弱化的是学生自学的能力, 降低的是教学的质量,浪费的是宝贵的时间。

正确之举是尽快降低语文训练的难度,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感受学习的成效,而难度恰当的训练同样能让人发现问题。在这样的语文测试与训练中。我们才有条件大胆地承认,学生的学习,成绩是主流,问题是枝叶;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激情、兴趣,稳固他们的信心,也大大地有助于存在的问题的发现、思索、解决,有助于富有针对性地展开新的复习。

篇5

(一)老师遇到的问题

首先,由于全国卷考试内容涵盖了高中历史必修三册和高中历史选修四册,涵盖的内容广且量大,并且是第一年使用全国卷,没有经验可循,很多老师是认真的完成了全部的课本教学,致使新课占用时间多,没有合理安排一轮复习时间,导致二轮复习时间很紧张。在艺体生的复习方面,这一问题尤其突出。

其次,因为全国卷分为一卷和二卷,其难度是不同的,对于四川省在使用全国卷时,其难度如何?并没有明确规定。所以,很多老师对于二轮的复习资料无法合理取舍。

再次,正是因为全国卷的难易程度无法正确估量,所以,很多老师还存有这样的疑问:对于二轮复习应该怎样过知识?是对重难点、延伸加做题讲题就可以吗?

第四,对于很好的把握历史框架,构建完成的知识体系是在高三一轮复习时还是二轮复习时?或者是贯穿整个高三复习?

(二)建议与对策

首先,任课老师可以在高二下期必修一、二、三新课程都结束以后,适当的逐步开展一轮复习,复习时可以将选修内容按时间段穿插到一轮复习之中,这样既可以缩短新课课时,又可以为二轮复习争取时间,同时,为保证复习中的提升,复习时可以选用高考5十3历年真题进行训练。

其次,二轮复习时主要应该是对已有的基础知识进行综合概括,把握总的历史时代背景,在此基础上突破重点和难点。二轮复习资料中可多选用材料分析题,尤其是考察大的时代背景的题型,很适合训练综合知识。

再次,对于构建知识体系,这个问题目前是最让高三老师头疼的,因为复习过程中,发现学生根本没有知识体系的概念,一轮复习的知识点完全联系不起来,在做题时已掌握的知识完全用不上。所以,在一轮复习至三轮复习时,老师应针对学生情况,适时的帮助学生或者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二、在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中学生遇到的问题与对策

(一)学生遇到的问题

复习知识时遇到的问题。首先,因为高中历史必修课是分为政治史、经济史和文化史三大专题来设置课程的,其历史时间是零散的,所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具体时间记忆不清,对历史时间的延续性把握不住。其次,很多学生在复习时还停留在一轮复习阶段,对于历史知识点的记忆是零碎混乱的,没有框架和体系。再次,在知识的梳理上,学生们对老师过分依赖,不爱动手动脑。第四,很多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复习方法,如不总结已经做错的题和复习过的知识;不及时的翻阅课本;不背诵重知识点。

做训练题时遇到的问题。首先,很多学生都有的通病就是在做题时喜欢做选择题,材料题随便写写,然后就对答案。其次,有些学生做题时不注重审题,不研究问题,看一遍题目就开始答题,往往准确率很低。再次,学生们做选择题时,遇到有关联词的题目,如只有……才……等,不能准确的把握住题意,而此类题型在高考题中又比较常见。第四,大部分学生看不懂文言文题,或者害怕做文言文题,而文言文材料题又是高考的常见题型。

(二)建议与对策

篇6

 

“三三六”模式杜郎口中学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要了解借鉴这一教学模式,首先要了解何为高效课堂。什么是高效课堂,说法法不一,我认为高效课堂就是在有效的时间内,即课堂教学45或40分钟内,充分以学生为主体的、最大限度地获取知识、形成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模式。实现语文课课堂教学的高效,学生自学能力是保障,教师的语文素养是前提。

一、学生自学能力是语文高效课堂的保障

1、学生自学能力在语文高效课堂中的作用

从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教学模式课堂教学观摩中,从展示的每个环节,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学能力,由此说明学生自学能力在高效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它是课堂高效的保障。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学生在预习中就能发现问题,并能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发现新的、难以解决的问题;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学生在课堂展示中就能体现对问题理解的独到性、解决问题方式多样性,学习的目标性更加明确;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在分组学习讨论时,学生才能在学习展示中各抒己见,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说出自己对课文或其他内容的感悟和体会。可以说,自学能力是高效课堂的助推器。

由此更加说明,无论是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教学模式[课堂自主学习的三大特点(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自主学习的三大模块(预习、展示、反馈)、课堂展示的六环节(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示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还是其他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初中语文论文,学生的自学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2、语文自学能力的提高要以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为基础

学好语文,五种学习习惯是必不可少的。一是养成正确运用工具书的习惯。运用工具书的习惯养成能有助于学生字词句含义的正确理解,促进学生字词句运用能力的提高。字音、字形、字义需要查字典解决,词义、成语需要查词典解决,要巩固小学查字典、查词典的方法,养成运用工具书的习惯,为学生自学语文打下基础。二是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预习习惯的养成使学生在课前运用已有的知识,借助工具书解决问题,有效促进学生课前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预习习惯的培养要有针对性、实效性,预习的问题是学生能运用工具书、已有知识、文中注释能解决的问题,学生在预习的收获中,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更加关键词、佳句、名段积累,影视中经典语句的记录,这些都是增大学生知识量、为学生写好作文打基础的有效途径,教师要教给学生做读书笔记的方法,养成做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增大知识容量,提高语文素养。五是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独立思考的习惯养成能够有效地促进一个人语文素养的提高,独立思考习惯的培养,主要从课堂教学的自主学习中获得解决问题的途径,在人云亦云中有独到见解,通过教师肯定性支持、善意的指正,逐步实现学生对问题理解的完善,养成良好习惯,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要以五种学习习惯的养成为基础,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在引导点拨中提高。

二、教师的语文素养是课堂高效的前提

要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教师的素养是至关重要的。提高语文教师的素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以研读《语文课程标准》为基础,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提高教师灵活运用教学方式的能力。根据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实践性”的特点,“遵循汉字、汉语自身的规律”,从中研究语文教学的方法、途径。围绕《课标》确立的总目标、年级目标,理清语文教学的总体思路,做到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提高语文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其次,以吃透教材为主攻目标,提高语文教师准确驾驭教材的能力。教师要通读语文教材,结合《课标》对各年级的目标要求,做到单元教学目标清楚初中语文论文,每课应掌握的知识,心中有数,读写听说的要求明确,结合课后练习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在此基础上能够灵活拓展教材,具有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准确驾驭教材。

第三,树立正确的语文课程理念,提高教师的教学指导能力。《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必须适应学生“四个能力”培养需要,根据汉字和汉语的自身规律,结合农村学生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探讨“读写听说”能力提高的有效性和针对性,研究“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引导技巧,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指导学生学习的能力。

三、借鉴与创新相结合,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

就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而言,高效课堂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模式则是矛盾的次要方面。我们不能就模式的探究忽略了高效课堂的根本。所以,实施高效课堂要因地、因学生、因教师而定,在不断的探索实践中,寻求自身的教学模式,实现自己课堂教学的高效。

首先,围绕教学内容提出问题。问题的提出,可以是教师预设的,也可以是学生通过初读发现的。让学生把这些问题带到预习中,通过预习在解决已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新问题,把这些新问题汇集梳理成为课堂教学中的学习目标,这样教师教有方向,学生学有目标。

其次,围绕学习目标实施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结合自身教学班级和学生的实际,在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示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这六个环节中,选择性地灵活运用这些教学环节。预习交流这个环节很重要,要围绕预设或学生提出的预习问题进行交流,交流的形式可以是小组合作,个人展示,主要目的是检查学生对预习问题的理解程度、效果。明确目标这个环节是在预习交流基础之上的,这个目标最好是学生在预习中发现的新问题,或者是学生自学难于解决的问题,把它们作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目标初中语文论文,明了具体。目标设置的内容是结合学生已有知识、通过查阅工具书、小组合作讨论、教师点拨能够解决的问题,目标设置要精要。小组合作这个环节是小组内学生围绕学习目标、相互讨论的学习活动,根据实际情况,学生能通过自学完成的,没有必要讨论,自学完成的问题可以在课堂展示中,直接由学生说出自己对问题的见解。展示或者是学生交流学习汇报这个环节,要充分展现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程度,各抒己见,不管学生对问题理解程度怎样,都要求师生耐心倾听,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评价检测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站在语文学科自身特点的基础上进行。学生对问题理解程度有深有浅,甚至有些离谱,无论如何,都要充分肯定其正确性,善意纠正有错的地方。既要做到使学生获得正确的有效的知识,又要做到尊重学生个人见解,在众多答案中,让学生感悟如何正确理解问题。

篇7

有位语文专家说过这样的话:一个负责任的语文教师,只需教会学生两件事,一是阅读,二是写作。语文学科本身有“厚积薄发”的特点,讲究“课内打基础,课外练功夫”的方法。语文课外学习究竟应该练什么功夫?其实就是阅读和写作。当前,山东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极力倡导将时间还给学生、将能力还给学生。我觉得实施素质教育对语文教学特别有利:以前,学生“两眼一睁,就开始竞争”,丝毫没有自由支配的时间;现在,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多了,自然而然阅读的时间也会多起来。“既然留得阅读在,学生就莫怕作文难啦!”。阅读,特别是课外阅读,可以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可以为学生铺垫一个良好的“精神底子”;可以促进学生成为一个人格健全、心灵富裕、热爱祖国语言的人。写作,可以帮助学生成为一个情感丰富的人,成为一个富有爱心的人,成为一个能正确欣赏自我的人,成为一个热爱多彩生活的人。显而易见,阅读和写作对学生终身发展益处多多。所以说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必须坚守阅读和写作这两块阵地。

第二步:放飞学生思维,注重合作、探究、交流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摆出一副“师道尊严”的面孔,要放下身段,用赏识的眼光看学生,用春风般的话语叩开学生的心扉,启迪学生积极思考,踊跃答题,让传统意义的“双向互动”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和激情。要在备课中,充分考虑到教师仅仅是一个引路者,学生才是真正的学习主人。只有认识到这一点,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才会变自然、亲切、顺畅、有效。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循循善诱,不断提示,纠偏,归纳总结,和学生配合得自然天成,保证通过师生的“双向互动”,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要保证学习活动不流于形式,保证课堂学习交流的效率,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工作非常重要。一要合理分工,以实现合作,尤其是学习内容较丰富的学习活动。二是活动安排要有层次。传统课堂也有师生交流,课堂上教师也提问了大约五、六个或八、九个学生,参与交流的学生太少了,原因是活动层次少,不能让每一个学生参与,满足不了每一个学生的交流需求,因此新课程小组学习的学习形式应运而生。从我校小组学习的层次看,第一层次为若干人(四人组可能最为实用),保证每一个学生的交流;第二层次为小组推出的代表向全班交流,目的是纠正交流中的偏颇,强化正确的信息,及激励学生成长;第三层次视情况需要与否安排教师的讲评,进一步强化正确的信息。有这三个梯度,交流基本实现了“网状”式的覆盖,既保证了每一个学生的交流学习,又保证了这种交流学习的效果。因而在备课中,教师一要在分工学习和分组合作学习的组织上精心安排,还要在激励每一个学生完成分工的任务、在倾听和选拔优秀学生参与第二层次的交流上下功夫。教师在备课中要认真挖掘教材资源,为学生的学习资源。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观察思考、探究新知。

篇8

实际工作中,班主任经常会碰到一些违纪学生,他们最大的特点就是离不开老师的批评,如何正确有效地去批评呢?用得恰当,能让学生心服口服,成为学生改正错误的契机;用得不好,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那么如何恰当地运用“批评”? 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和批评技巧,有效地发挥批评的积极效应,让批评之花绽放出自己的美丽。

一、对于批评来说选择恰当的时机

对于自尊心和独立性较强的中学生,班主任一定要选择批评的最佳时机和场合,才能达到教育目的。一般来说,任何学生在被批评的时候,都不希望有其他人在场,特别是异性同学在场。因此,针对个别同学的批评,尤其是较为严厉的批评,应选择没有第三者在场的时候进行;对于那些一时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错误、比较固执的学生,可以适当在界定进行批评,借助其他教师言论的旁敲侧击,使其及时认识并改正自己的错误;只有被批评的错误具有代表性,批评一人可以教育全班学生时,方可公开批评。

批评要及时,不能拖的时间过长,对可能产生严重后果的问题应迅速作出反应。一般问题点到为止,只要让其明白错误的性质和危害就罢手,不宜过于尖锐刻薄,穷追猛打,如学生在课堂开小差,做一些不该做的事情,教师只需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之类的含蓄暗示就足够了。

二、对于批评来说要伴随宽容适度

班主任在批评中要懂得适时宽容,原谅学生的错误。学生,是在不断地犯错误,不断地修正错误中成长的。作为班主任,我们就是要不断地提醒和帮助学生改正错误,从而让学生不断进步。对待学生的错误,我们应该以学生不断进步和成长为目的,抱着宽容的心态,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在批评中,教师要尽量宽容学生。当然,宽容绝不是纵容。我们要在批评中宽容一些,这样才能更好地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三、对于批评来说要讲究恰当的语言

班主任对学生的批评必须怀着爱心。怀着爱心,含着理解,说出话来就是教育型的,因此,班主任对学生的批评,要注意语言的运用。

1.用表扬代替批评

每个学生都会有缺点和错误,但大多数学生都喜欢听表扬话,不愿听批评话,甚至一听批评就产生逆反心理。因此,我们如果用赞扬来代替批评其不足,效果会更好。大家都知道陶行知先生“四块糖果”的故事,当他发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几个同学时,他只是先制止了他,并没有立即批评他,而且后来还奖励了他四块糖果。陶先生把第一块糖果奖给王友时说:“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奖第二块糖果时说:“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 奖第三块糖果时说:“我调查过了,你砸他们,是因为他们欺负女学生,这说明你很正直。” 奖第四块糖果时说:“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励你一块糖果。”如果陶先生当时大声训斥:“你为什么用泥块砸人?难道你不知道这是违反校规的吗?”也许就没有后面王友愧疚的哭了。

2.巧妙地指出不足

一些班主任在批评学生时也先用赞扬的原则,但赞扬之后便来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但是”,有的学生一听“但是”二字就反感,认为老师前面的赞扬是言不由衷,是批评的前奏,其结果,不但批评不会收效,就连前面的赞扬也被学生理解为虚情假意了。

如果我们不用“但是”这个转折词,效果可能就不同。例如:“你在最近一阶段表现不错,如果你能更好地遵守课堂纪律,课后更认真地复习,相信你的成绩会进步更快。” 巧妙地指出不足,引导学生自己认识自己的不足或错误,这样的间接提醒,比直接批评的效果要好得多,更容易为人接受。

四、对于批评来说要与公正公平同在。

班主任不能对学生有偏见,处理事情的时候更不可有偏心。毋庸置疑,教师都喜欢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所以当好学生与教师眼中的差生同时做了错事时,很多班主任会下意识地偏向成绩好的学生,批评的态度会比较委婉一些,处罚的程度会稍微轻一些;反之,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往往会更严厉一些,口气会更重一些。这样的批评,往往让学生觉得教师很不公平,从而不愿意接受教师的批评。

比如,有个学习较好的学生和较差的学生同时迟到,教师会对那个较好的学生说:“这次原谅你,以后不许迟到了!”而对那个较差的学生说:“怎么回事!学习不好还迟到?好好写个检查!”这样的批评无疑是失败的,也许那个优等生会洋洋自得,把教师的批评当耳旁风;同时,那个差生会认为教师很不公平,同样是迟到,批评却天壤之别,所以他很可能下次还会迟到。其实,不管平时这两个学生的表现如何,既然都是迟到,就应该受到同样的批评与警告。学生的心理是敏感的,尤其是学习较差的学生,所以对他们进行批评时教师更应该注意让他们心理平衡,这样才会有好的教育效果。

五、对于批评来说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在一个清洁的环境里,几张废纸静静地躺在地上,过往的学生没有一个弯腰捡起。这时,我走过去弯下腰捡起废纸随手扔进了垃圾桶里。同学们互相看了看,都不好意思了,然后一些同学也开始弯腰了。这事虽小,却让我深深体会到:老师良好的言行规范会渗透在学生的思想之中,体现在学生的行动之中,这种率先垂范的记忆可能是永久性的。

总之,教师在工作中不要过多地使用批评,以免造成学生消极悲观,应少运用且善于运用批评才是上策,要讲究方式、方法,讲究艺术性,以提高教育学生的实效性。

班主任所面对的是心理敏感承受能力又差的学生,要使批评达到一定效果,就要和学生心理相融、感情相通。只有正确分析和研究被批评学生心理状态和特点,才能很好地产生批评的效果。

参考文献:

篇9

语文要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真正体现语文课堂的人文色彩,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比如我在教学《我与地坛》时,上课前我就问学生:“你觉得父母爱你吗?”“你感觉到父母的爱表现在什么地方呢?”学生的回答当然也不可能统一,教师可适时点拨:“这两个问题的答案不管多么丰富多彩,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父母都是爱你们的,为你们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为你们的将来作了长远的打算。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人类的一种普遍的情感,你们的父母同样如此。”这样,点燃了学生学习的激情,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了课文伟大而神圣的情感中,在轻松的气氛中就完成了新课的导入。课后我布置了《感悟亲情》的作文,一周后,学生写出了大量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文章。

有学生在作文中写道:“离开了家才知道家的温暖,离开了父母才真正体会到亲情的无价。军训的时候,每时每刻都想家,想父母,与家里通话,总要流下那不争气的眼泪。家是避风的港湾,家是心灵的栖息地。我爱我家,我更爱我的爸爸妈妈。”

还有学生在作文中说:“我的母亲是一位教师。从我懂事起,我就为拥有这样一位母亲感到骄傲。我应该感谢母亲,是她教会了我读书、写字,教会了我怎样做人;我应该感谢母亲,是她使我学会了独立思考、独立生活。我要高声对母亲说:‘妈妈,我爱你!’”

二、调动参与意识

我们的教学形式应该不时“换新”,不断地给语文园地注入活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如果我们能变换教学方式,拓展教学空间,这样的课一定会赢得学生的喜欢。

如在教学《雷雨》一文时,教师可以摈弃传统的一课一讲的方式,而是采取单元教学法,设计单元主题为“让周朴园向我们走来――一个话剧舞台人物形象的鉴赏”。在课前印发材料参读《周朴园人物形象之我见》、《周朴园对鲁侍萍真的毫无感情吗?》等,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质疑解惑,然后让学生分角色排练《雷雨》片段,老师在课后进行指导。在做好以上这些准备后,话剧小组演出,同学评说分析。依据这种“编演评研”法教《雷雨》,不仅适当拓展了教材,而且改变了传统教学方法的陈旧、僵化,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潜能,突出迁移发展,丰富了学生的人文素养,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完全可以断定,尊重了学生的自我意识,让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放飞心灵,他们的智慧和创造才能是无法估量的。而作为教师,也要不断钻研教材,不断更新教法,我们的课堂教学应从关注学生的角度常教常新。

三、引导提问质疑

语文教学还应不断地唤醒和弘扬人的天性中蕴藏着的探索的冲动,养成敢于质疑的个性。因此,语文课堂上应该坚持“六让”原则:课文让学生看,题目让学生练,思路让学生想,疑难让学生问,规律让学生找,结论让学生讲。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主要是导向、激励、评价、搭桥,给予每一位学生充分思考、实践的空间,让学生形成问题的意识与追问的风气。

如在学习《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一文时,学生针对教材提出了三个问题:一是既然杜十娘与李甲已经做了夫妻,杜十娘为什么还始终不肯告诉李甲有关百宝箱的秘密?二是杜十娘身边还有百宝箱,她还可以选择走别的人生道路,为什么她还要投江自尽?要知道人生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难道她真的无路可走了吗?三是《琵琶行》中的琵琶女曾经让无数的读者洒下过同情的泪水,琵琶女与杜十娘都是风尘女子,两人都有过不幸的遭遇,那么相比较而言,琵琶女与杜十娘谁更值得我们同情,谁的形象更光彩照人呢?三个问题,言之凿凿,切中肯綮。一个学生如果对课文没有深刻透彻的钻研,没有独立思考、质疑问难的意识,对作品能有如此深刻的洞察吗?

四、创设课堂情境

语文教材中,有一类课文的写作是以地点变换或空间方位为线索的。由于高中学生空间概念及其判断能力比较强,具体参照物,仅凭想象,头脑中很快就能正确理解复杂的空间关系。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能积极思维,首先要创设思维情境。教师应紧扣教材重点,运用多种学生喜爱的直观手段,结合富于表情的朗读激发学生学习这类课文的兴趣。

五、巧设课堂习题

长期以来,语文课一直以讲读为主,学生在一节课中要么洗耳恭听,要么口诵心惟,较少动手练习。针对这一现象,我在教学中结合课文教学目标,自己设计了填空、选择、判断等多种习题,通过多媒体,当堂让学生动手完成。

“教育就是唤醒”,学生的心灵一旦被唤醒,就能和作者的心灵相互沟通,和课文的内容发生共鸣,从而寻求精神的家园。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块天地,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构建起崭新的语文课堂,开创语文教学的一片新天地。

参考文献

篇10

当前许多学校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都不够重视。认为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搞好学习,并没有太多的心理压力和负担,不需要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即使个别教师认识到心理教育的重要性,迫于学习任务的紧迫性,也不能抽出专门的时间开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2形式主义较为严重

虽然个别学校都在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但是由于高中学生学习任务繁重,而且课余时间较少。许多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主义较为严重。许多学校都设立了高中生心理咨询室,但是实际上这些咨询室并不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有效的辅导。有些学校开设的心理健康课程,也是单纯的进行一些思想政治教育便草草了事。这些形式主义导致了健康课程和心理咨询室并不能有效的发挥自己的效用。

3缺乏专业的心理咨询

专家心理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许多内容都是普通人难以掌握的。许多学校由于对心理健康教育不够重视,所以也没有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而是由普通的教师担任心理咨询员。个别学校甚至将心理健康教育与道德教育混为一谈,让思想政治教师担任心理咨询员一职,即便有学生进行心理咨询,也是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严重背离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初衷。

二如何对高三女生有效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1高度重视,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学校应当加强对高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并且充分的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有必要在学校领导班子中组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由学校负责人直接担任组长,以监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实施。并且学校应该建立一个由学校管理层到年级再到每个班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机制,配合以学校团委、学生会,对学生展开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确保整个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机制的有效运行,并且这个机制可以将全体学生都纳入到心理健康教育的范围内,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体制管理之内。

2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在高三女生当中,许多人并没有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有些学生和家长甚至认为心理问题就是有疾病的表现。更多的学生由于各种心理因素,不愿意承认自己有心理问题,即使意识到自己有心理问题,也不愿告诉他人,不愿接受心理医师的辅导。针对这一情况,学校可以针对高中女学生具体的心理特征,定期的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辅导课程。可以以班级或者年级为单位进行,通过宣传与教育,让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让学生有勇气寻找心理咨询人员来咨询自己的心理问题。同时,为了解决女学生羞于针对自己的心理问题进行直面交流的情况,还可以通过开设心理健康邮箱、心理健康热线、心理健康留言板等多种形式,来促进心理咨询人员与学生间的互动,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

许多学校并没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室或者心理咨询人员,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学校要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不仅仅要引进较为专业的心理辅导与咨询专业的教师,还要加大资金与政策的支持,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为较好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提供必要的条件。

篇11

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从不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情感取向和接受能力,总是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满堂灌”,讲课如滔滔江水,一发而不可收拾,这削弱甚至剥夺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应有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滋生厌烦情绪,养成惰性和依赖性,无形中便埋没了学生的潜在能力,降低了学生的综合素质。针对这类教师的做法,有位校长解说道:也许你每次讲得都很好,很清楚,很全面,很透彻,但总是这样,学生难免不厌倦,如同吃饭,每顿饭都是大鱼大肉,不可说没有营养,但吃多了,吃久了,照样烦腻,那么,为什么不经常地换上另一道同样有营养价值的菜呢?为什么你觉得有营养价值就可以不考虑吃者的心理需求和胃口消化功能呢?这个比喻生动形象地强调了确立“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以人为本,即“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要求教师注重学生的认识和实践能力,不小看学生、轻视学生,把知识获取、能力培养的优先权、主动权交给学生;“以教师为主导”,就是要求教师认清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主持者和引导者角色。不居高临下、目中无人,把服务于学生会学能做的职责和义务留给自己。老师教的东西,最多就是一杯水、一桶水。为什么不让学生自己到大江大海里去游泳呢?让学生最终明白:学语文的主要途径是靠自己读书,靠自己作文,靠自己领悟,靠自己修炼。有位学者道得好:“教”是指挥,“学”是用不同种类的乐器合奏出的和谐美妙的乐曲。“教”是灯塔,“学”是摇动舵浆划向那太阳升起的地方;“学”是主人,“教”是引爆主人思维活力的引线,“学”是创造。“教”是开启创造心扉的向导。“教”与“学”的良性互动融化为流动的和谐的音符,描绘出“回眸一笑百媚生”的动人的美态。

二、寓教于乐

中学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是“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这就要求每一个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上去寻找更好的切入点,而“寓教于乐”教育思想恰恰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种可能。什么是“寓教于乐”的教育思想呢?“寓教于乐”的教育思想最早体现在孔子的教育理论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所主张的“乐之者”其实就是“寓教于乐”,即学习源自兴趣。而兴趣源自快乐。但我们不能简单的把“寓教于乐”理解为只是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快乐的气氛,或者用某种教辅手段使学生在枯燥乏味的学习之外暂得一时欢娱,而应该把它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三、融入生活

语文是什么?是单调的文字、枯燥的句子、艰深的文章,还是咬文嚼字的烦恼、死记硬背的无奈、兴诗作赋的苦涩?我认为,语文是文化,更是生活,他存在于时时处处,与我们息息相关。语文的学习是享受生活的过程。

篇12

(一)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的概念最早是1968年美国人J.DonaldWalters提出的,1974年,澳大利亚的Re.vTedNosff牧师针对青少年吸毒问题又提出了生命教育的概念。在国内,台湾是我国最早开展生命教育的地区,迄今虽有近十年的历史,但到目前为止,关于生命教育的定义、内涵与目的尚缺乏一致的认识。而在我国教育界中,关于生命教育的研究大多为基础研究。近年来,我国提出生命教育主要缘于:一是对现代学校教育的反思,二是社会转型期的青少年问题,三是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目前,生命教育的内涵有广义与狭义两种,狭义的生命教育指的是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包括个人与他人的生命,进而扩展到一切自然生命。广义的生命教育指的是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既要重视科学教育,又要重视人文教育,让学生在一次次生命活动中把握世界和生命的意义,提升生命质量,解放精神,培养生命意识,从而取得人生的成功和享受人生的快乐。它是一种关注个人生命状态,丰富生命历程,激发生命潜力,促进生命成长,提高生命质量的教育。

(二)生存教育

“生存”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定义是:(人或生物)保存生命(跟“死亡”相对)。这个定义非常准确。联合国为21世纪提出的教育口号是:“Learningtobe”(学会生存)。正因为“生存”关系到个人甚至人类的生死存亡;对于一个生命个体来讲,没有比生存更为重要的行为了。有很多学者都研究过生存教育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尽管不同学者和研究者对生存教育的内涵有不同的认识,但有一点是一致的,即生存教育是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生存观念的教育。

(三)生活教育

生活教育是我国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最早提出的,是陶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在他的著作中对生活教育的定义是这样的:“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树立正确生活观念,确立正确的生活目标,养成良好生活习惯,追求个人、家庭、团体、民族和人类幸福生活的教育。“三生教育”,就是要通过生命教育,帮助学生认识、珍惜、尊重、热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健康、积极地发展生命,更好地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通过生存教育,帮助学生了解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提升生存意志,增强生存本领,掌握生存规律;通过生活教育,帮助学生获得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确立生活目标,获得生活体验,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念。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三者之间互为条件、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生命教育是基础前提,生存教育是发展关键,生活教育是终极目标。

二、高职院校实施“三生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高职院校是我国在重视职业教育的体制下快速发展的一类职业化高等教育,它的存在对中国高等教育职业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但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主要是由参加普通高考未能被本科院校录取的高中毕业生和“三校生”(职业高中、普通中专、职业中专、成人中专、技工学校的毕业生组成),整体的素质与本科院校的学生有一定的差距,对生命、生存、生活的认识也明显不足。

(一)学生对生命的漠视

现在的大学生基本都是90后的独生子女,父母的过度溺爱导致他们对生命价值观认识的偏差、甚至缺失,一旦遭受打击,往往手足无措,甚至漠视生命,走向极端。现代大学生自杀或杀人事件总是频频发生,2004年2月云大“马家爵事件”,仅仅因为打扑克牌时被人疑为作假就一气之下杀死四个舍友;2005年初到9月北京高校有15名大学生自杀身亡;2006年2月下旬到3月初不到两周的时间,华农大连续发生四起跳楼事件;2006年8月河南一名大学生因邻里纠纷,20分钟连杀7人;还有在校大学生因为减肥失败而服药自杀;新生因学校饭菜不合口而跳楼自杀……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提醒着我们:对生命的遗忘是教育最大的悲哀,对生命的漠视是教育最大的失职与不幸。为了减少这样的悲剧,我们必须重视对学生实施生命教育。只有通过生命教育,才能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健康、积极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二)学生生存知识的缺乏

据统计,全国每年非正常死亡的青少年约有1.6万多名,平均每天有40多个青少年被各种不应该发生的意外夺去了宝贵的生命。交通事故、溺水、酗酒导致身亡的在校大学生为数不少。这些失去生命的孩子,给我们留下巨大伤痛的同时,也让我们意识到悲剧的发生是由于学校、社会和家庭对生存教育的缺失和漠视造成的。

(三)学生缺乏生活自理能力

现在在校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在父母的庇护下,过着“近无柴米油盐之忧,远无祸患艰险之虑”的安逸生活。在这种环境与氛围下成长的孩子,生活自理能力极差,这些学生一旦离开父母,走向社会该怎么生活着实让人担忧。要改变这一现状,我们必须通过生活教育帮助学生获得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确立生活目标,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树立正确生活观念,进而追求幸福生活。珍爱生命、学会生存、享受生活,是人类社会所关注的永恒话题。然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迁,人类与社会生活环境、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与自己的内心世界、与自己的创造物都日益疏离,人们似乎逐渐迷失了生命的存在及其意义,失去了生存的本领和方式,不知道怎样去安排自己的生活。因此,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倡导“三生教育”,特别是在高职院校大学生中开展“三生教育”就显得非常必要和紧迫。

三、高职院校如何有效实施“三生教育”

在我国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三生教育”是加快素质教育的最好切入点、支撑点、和基本点。可以说“三生教育”是学生的需要,是学校教育的需要,更是学生家庭的需要。高职院校应把学生作为“三生教育”的核心主体,积极推进“三生教育”的实施,增强学生对“三生教育”的认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开设“三生教育”课程,加强相应师资队伍建设

印度大诗人、哲学家泰戈尔(RabindranathTagore)说“: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我国教育先行者陶行知先生也说过:“教育就是生活”。让大学生如何善待生命,学会生存与怎样更好地生活,是当代大学教育要关注和解决的重大问题。高职院校教育中除了开设原有的思想道德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等课程,更要注重“三生教育”课程的开设和实施。通过“三生教育”课程开设,指导学生个体去了解、体会和实践“珍爱生命、学会生存、享受生活”,让学生对自己有一定的认识,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抱着珍惜和尊重的态度,培养自己的生存能力,学会生活,使学生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另外,必须加强“三生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三生教育”在现代教育领域是一个新生事物,没有现成的教师,因此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施“三生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学院可也把讲授与“三生教育”有关学科的教师,如社会学、心理学、道德伦理等学科的教师,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管理的教师集中起来,进行“三生教育”培训,不断地补充与“三生教育”相关的理论知识,以热爱生命、生活充实、积极乐观的、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作为师资队伍中的骨干力量,积极推进“三生教育”在学院的实施。

(二)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营造“三生教育”氛围

校园文化建设是实施“三生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学生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又是行为主体,是校园文化的参与者和组织者。如何有效地在校园里实施“三生教育”,全面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学校首先要重视“三生教育”的管理,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选派专任教师任教,加强“三生教育”的过程管理,提供必备的教育经费支持,确保“三生教育”的可操作性;其次,学院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利用校园广播、黑板报、橱窗等进行“三生教育”的宣传,营造“三生教育”的教育氛围,让学生自主地参与进来。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与“三生教育”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师生都明确知道“三生教育”的意义和目的所在,强化“三生教育”的重要地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