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6 17:45:0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文化融合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文化产业是21世纪最具前途的朝阳产业,目前很多省(区、市)都提出要建设文化大省。贵州省依托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通过旅游、演艺、会展,形成“多彩贵州”品牌效应,带动周边产业发展,正在走一条符合当地实际发展要求的独特模式。贵州文化产业虽然有了较快发展,但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文化产业具有容纳性广、关联性强和易于打通各产业之间关联产业链的特点;同时,文化服务的无形性特点决定了文化产业建设必须以其他产业为载体,实现广为传播和文化价值。根据贵州的特殊省情,将旅游业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引擎,实现产业间的联动发展,是贵州省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贵州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
近年来,贵州省文化产业好戏不断。贵州电视台组建的家有购物集团公司在北京、上海、吉林等13个省市落地,3年总经营收入达12亿元;2010年11月“多彩贵州”商标注册成功,开启省级文化品牌产业化运作先河,带动了会展、演艺、民族工艺品、饮料、酒、茶等多个类型的特色旅游产品发展;2010年6月,贵州日报报业集团传媒有限责任公司、贵州广电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当代贵州期刊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贵州文化演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省直四大文化企业集团同日挂牌成立,文化产业散、小、弱的状况逐步得到改善。
《贵州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规划纲要》指出我省处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较为缓慢的第三阶梯。现阶段,文化旅游业是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先导,是整合贵州多种资源的平台,是贵州文化产业全面启动和提升的市场基础,也是带动贵州文化产业各行业各部类发展的龙头。对全省有国家级及以上称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艺术之乡、风景名胜区等入列文化产业的资源统计表明,我省文化资源丰富,在全国位居前列。同时,《纲要》对省内外文化产业文化旅游文化消费市场和民意进行了专题和综合调查,发现我省文化产业出现了两种迅速增长的需求:本地市场快速成长,城镇居民对文化需求不断扩大,成为我省发展文化产业的主力市场;同时,外地市场对贵州的文化消费需求迅猛增长。因此,贵州省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具有较好的资源优势和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
贵州省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旅游业的发展相对滞缓,整体旅游形象不明显,旅游资源缺乏深度开发和整合,离旅游大省和旅游强省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旅游的发展缺少品牌、市场、资金等要素的支持。要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开发出有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由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发掘潜在的文化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文化体验旅游。
二、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联动发展
二、文化产业发展的科技需求与目标定位
第一,瞄准国内外文化产业的前沿科技与发展导向。了解美国、日本、北京、上海等先进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产业技术战略和最新发展趋势,了解他们的重点技术是什么,在这些重点技术方面,我们国家、我们省发展的现状如何,有哪些企业和公司在做,瞄准目标,查找差距,提高科技能力。在文化产业发展导向上,涉及到文化产业是通过技术的创新来推动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还是利用文化与技术的融合推出新的文化业态等问题,我国基本都是科技导向,通过科技创新来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而日韩等文化产业相对发达的国家则是内容导向,根据文化产业内容的发展需求去引导科技创新。我省应瞄准文化产业技术前沿,抢占文化产业技术的制高点,打破文化与科技之间的传统部门界限,将文化产业部门的科技需要纳入科技发展整体规划中,同时重视文化内容的挖掘、开发与展现,重视文化产业的内容和创意,因为没有科技,很难形成高端文化业态,而没有文化,再高超的科技产品也只是空有一副躯壳而已。第二,提高文化产品自身的科技含量。目前,国内外成功的文化企业均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其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进而增强竞争力、开拓新领域,如深圳华强文化科技集团,自主研发拍摄系统并出口到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原创动漫实现了动画无纸化、规模化生产,《熊出没》进入国际市场。相比较之下,河北省成立了文化产业园、动漫基地等,在文化与科技结合方面,主要是科技化的文化产品,也就是多以利用科技、文化网站等信息化手段,实现文化产品的建设与传播,如通过网络和电视等媒体进行河北文化的宣传;而文化产品的科技化程度,即通过提高文化产品自身的科技含量来提高其质量与占有市场,这种类型的文化产品仍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第三,通过科技手段进一步延伸文化产业链。
当前文化与科技融合的主要方向体现在数字文化产业的新模式上,它主要特指的是通过科技与文化相互融合而产生的新的产业发展与经济发展模式,其好处是数字内容可以对传统文化产业链进行延伸,比如现在从图书到电视剧、电影、动画、游戏,它都可以实现延伸,也就是说所有传统产业都可以加上数字化的色彩,而且一旦实现数字化,会大大加速品牌的形成并扩大知名度,曾经利用3D技术改编的经典电影一度占据票房冠军宝座恰好可以证明这一点。而某些游戏品牌的成功又提醒我们注意另一种产业链延伸模式,这些游戏不仅适应科技发展成为热销的手机游戏,也是全球流行文化的一部分,它一般有庞大的产业链,包括玩偶、服饰、书籍、饮食、主题乐园等。而河北省的文化产业结构,仍以传统产业为主,新兴文化产业虽已发展但速度和质量都亟待提高,传统文化产业的数字化发展和新兴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面临挑战;河北文化产业的衍生品,单就动漫产业来说,远未跟上动漫业的高速发展,需要进一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结构。
三、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路径
1.探索文化与科技融合背景下文化产业的“双重化”发展模式
文化产业从产业链角度来看,主要包括内容产业、传媒与平台产业、延伸产品和一般文化制造业产业三部分。其中,内容产业主要体现了文化产品的精神价值,是文化产业的重中之重,如日韩等国就非常重视文化内容与地位,以内容为导向,根据内容的发展需要来引领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科技创新。传媒和平台产业则获利较多,而且由于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中需要注重转型与创新,所以目前我省文化产业中的科技运用主要集中在平台建设上,但是随着平台产业的技术支撑不断进步和发展,势必会出现文化内容上的弱化现象,因此不能因为平台发展而忽略内容产业的发展要求。为顺应产业发展需求和世界发展趋势,应探讨“双重化”发展模式,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实现内容和平台的统一,即内容和平台并重或同步发展的模式。
2.重视文化产业中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对文化遗产的保护
现今文化产业较为发达的国家大多秉承一致的观点,即提出并非只有推向市场的文化活动才属于文化产业,强调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保护文化遗产也是文化产业的一部分。在我国2012年制定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标准》中,对此也有明确界定,既与国际一致,也符合我国文化产业新业态的发展趋势。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对于文化资源不胜枚举的河北来说,还有很多历史文化遗迹处于可听不可看的状态,开发与保护等各环节还十分薄弱;文化资源大省的优势也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大量的优秀文化资源或者处于原始的待开发状态,或者目前已经开发的也多是初步的、浅层次的,难以形成文化产业规模,不利于文化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对于河北省来说,具有国内外广泛影响的文化活动、文化资源,不仅需要高起点的运作和经营性、开发性整合,更要重视对其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对优秀文化的挖掘与传承,但是再利用不当可能会有损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因此,科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省应抓住当前文化遗产保护科技发展的机遇,实现文化遗产从文化文本向文化产业的转变,实现优秀文化的信息化展示与保护,发挥科技对自然、历史、民俗等文化资源的整合与开发作用。
中图分类号:G812文献标识码:A
1相关概念辨析
体育文化一词最早直译为身体文化。我国学者把体育文化概括为“是在增加健康,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过程中创造和形成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的财富,包括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组织及规范体育活动的各种思想、制度、伦理道德、审美观念,还包括为达成目标的各种改革举措以及相应的成果”。体育文化本身是一种社会体育现象,从物质层面讲,体育文化主要包括体育生活方式、民族体育风俗、体育活动内容、体育审美等;从精神层主要包括,体育文化的价值、观念、意识、心理、道德等。
社区体育文化是社区的一部分,也是社区发展的一部分,其对于社区居民在体育锻炼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在社会中,社区体育的发展,既有其促进社区发展的目的,也包括其自身发展的过程。学校体育的主要发展环境是学校,其发展的基础也是建立在教育上的,通过体育教学和运动等,对学生等形成身体和心理的体育教育,其目的是使学生身心健康得到加强。
2社会体育文化与学校体育文化融合的意义
大力发展体育文化,利用体育文化以其特有的文化氛围,对广大参与群体能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不仅可以丰富体育活动的内容、激发参与者健身锻炼的兴趣、提高身体素质,而且可以提高社会整体素质、促进和谐校园。同时,还可以通过健身、健心,提高群体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想道德品质和体育观念,培养审美观,养成良好的身体锻炼习惯。
2.1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以“和谐”为理念的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学校的精神乐园,也是学校追求的终极价值。高校体育文化通过体育的手段和内容教育、引导和感化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行为意识和习惯,发展学生的身体机能、增强体质,更重要的是建立和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与行为,提升学生体育文化修养,丰富学生体育文化知识的内涵,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同时,推进学校“阳光体育”的开展和普及。
2.2提高社区居民综合素质
社区体育文化属于较为新颖的概念,其主要范围是在社区,然而,由于社区居民参差不齐,在具体的社区体育文化建设上,就很难达到统一。将学校体育文化融合在社区体育文化中,可以将学校体育中的一些关键有效运用在社区体育中,对社区体育进行规范化的管理,从而促进社区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同时,将社区体育文化与学校体育文化融合起来,还可以进行资源共享,提高体育设施的实用性,从而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完善的体育锻炼场所及设施,促进社区居民更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
3学校体育文化与社区体育文化融合路径
3.1以社区为主体的融合方式
首先,确定管理内容。在对于学校体育场馆、场地进行经营管理时要注意,明确工作责任范围。学校根据自身所拥有的健身活动器材,场地,场馆划分公共活动区域。在公共活动区域内学校与俱乐部共同拥有管理权限,根据学校场地的经营性质确定主要管理权限。经营俱乐部根据学校给定的区域以及公共开放时间选择并安排相应的活动内容。
其次,确定经费来源。在明确管理内容之后要注意区分两种形式的经营方式。一种是针对于广大周边居民以及本校学生公益性免费开放的公共类体育文化活动,这种形式主要是俱乐部开发体育服务产业,响应国家政策法规所进行的服务,这一情况需要国家或地方给予补贴,或者按照国家购买俱乐部的体育服务的方式。另一种是俱乐部承接的盈利性的商业服务,服务除在公休日时间承担的各类银行、公司特定的年度运动会或者趣味性活动外,还可包括场馆的租用等方面,此类服务有较为成熟的市场机制进行调控,因此俱乐部可以自给自足完成经营。
另外,完善管理监督机制。针对现阶段提出的俱乐部经营模式,由于其包含了不同的职能部门,因此社会资本对于学校场地运营管理就需要学校建立相应的监督管理职能部门来对俱乐部的运营状态,场馆使用进行合理监督,并要保证学校正常教学的实施。学校由于接受着教育职能部门的管理与监督,因此在场馆运营上也需要满足各地区教育体育局的要求,各地区教育体育局要对学校体育活动场地、场馆的运营提出指导性意见,并及时对学校与俱乐部产生的体育活动公共区域运营发生的问题进行调和。
3.2以学校为主体的融合方式
一、中华老字号的文化融合性与多元性
中华老字号是在时间与空间的积淀与转换过程中形成的民族自主品牌。它不仅是一个品牌的概念,更是一个融合与开放的文化概念,与诸多传统文化元素和现象相关联。中华民族本身就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在五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通过内部整合与外部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一方面通过内部的文化相互融合与吸收,形成了具有独特民族特质的字号文化体系;另一方面,在与邻国的交往过程中,吸纳了其他国家文化和工艺中的有益元素,为我所用,并逐渐融合到中华老字号体系中来,成为其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华老字号正是这样文化融合形成的结果。
中华老字号以了商业文化、工艺技术为根基,拓展、延伸和关联到地域文化、审美观念和民间文化等多重要素,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老字号文化具有很强的吸纳性、整合性、创新性和传承性,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字号不断吸收了不同的文化元素,包括不同民族、时代、地域甚至国外的技艺、造型设计、材质、文化传统,在此基础上进行融合与创新,成为字号文化的新内容。可以说,中华老字号发展的历史,就是不断吸纳、整合、创新和传承的历史。
在中华老字号文化中,表现了自古以来华夏子民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本身的理解与观念,渗透着延绵不绝的精神活动与思想探寻的轨迹,贯穿着阴阳五行、仁德教化等中国独特的自然观和伦理道德。中国文化强调象、道、器、形、术的有机统一,中华老字号产品融合了艺、术、器、形、象、道的内涵体系,反映的不仅仅是带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产品,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中国文化精神的终极内涵――道。制作技艺为艺,生产方法为术,制成产品为器,产品形制为形,产品形态及其造型为象,产品内涵反映的是道,从艺、术、器到形、象、道,有一条鲜明的相互蕴含的逻辑演进顺序,也反映了阴阳五行的生化转化的关系。艺与术为法,法是制器的门径,器、形、象是法的结果,道则是器、形、象的精神内涵。形、器、象是外在的物象,其最终归宿须转化为道,才能达成其终极要旨。道是与人生的生命体验与认知的指向。任何器、形、象只有道的生化转化,才能达到人生的境界的超越。
道是宇宙的法则,也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这一终极观念在中华老字号中也得到了充分反映。字号文化就其本质而言,反映了道的精神。以茶为例,茶是中华老字号中品类最丰富的业态类型之一,主要有绿茶、红茶、普洱茶和花茶等几大种类。茶的功能最基本层次是解暑生津;茶借之以术与艺,转化为茶艺,茶艺更多的是饮茶过程中的表演,衍生为一种人生的事项,这一过程淡化了饮茶本体的功能,强化了仪式表现。茶的最高境界是茶道,它在茶艺仪式的基础上,深化为人生体验的一种方式,通过沏茶、赏茶、闻茶、品茶,增进友谊,修德养心,研习礼法,借以静心怡情、陶冶情操、去除杂念,体悟“清静、自然、恬澹”的东方哲学意蕴,感知佛道儒的“内省修行”的意境。
由茶到茶艺再到茶道的升华与转换,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华老字号文化中包含了对人生和自然的深刻的体悟和理解,通过产品设计了人与自然对话的方式。因此,老字号文化构建了一条从器到道的升华路径。这与西方工商业文化和消费文化有着极大的差异,西方的工业产品最多就是升华到艺的层面,而疏离了人与自然及社会对话的路径。故《周易・系辞上》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与器不同,道是超越具体形态的精神内涵,器是展示具象的物质形态。同时,道与器又相互依存。道以器为外在的意象,器以道为内在的旨归。如老字号胡庆余堂把医术称为“是乃仁术”,表明了医为术、仁为义理;同仁堂的古训“可以养生,可以济人者,惟医药为最”,则宣示了养生济人乃仁德之道。
二、中华老字号的地域特色
中国自古以来就分为不同的文化区块,先秦有中原文化区、东夷文化区和苗蛮文化区。目前,我国文化划分为比较大的文化区有“华夏(汉)文化区”、“西北文化区”、“岭南文化区”等。中华老字号反映了各地不同地域文化的差异性和丰富性。所谓地域文化,河南社科院研究员杨海中认为就是风土文化,“就其结构而言,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具有浓郁的地域风情,这主要指表现形式;另一是具有鲜明地域内涵。但这两方面都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在与各种文化的交流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嬗变。” 地域文化古称“方域”之学,是构成中华老字号的一个重要内容。地域文化是最能显示出空间范围的文化类型。谚语云“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是对地域文化差异性的通俗性表达。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认为:这里的“风”可理解为流行,“俗”则已经形成习惯,“风”变化比较快,但不一定能成为俗,“俗”则相对稳定,往往可以延续很多年代。
中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具有典型的大河文化构成的特征,文化差异很大,构成了色彩斑斓的文化景观。先秦时期,有以国别区分地域文化而记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史事的《国语》;有以“风”的来源记载区域不同诗歌创作的《诗经》;有描述不同区域神话的《山海经》,这些都是中国古代地域文化的滥觞。中国古代以黄河文化、长江文化、淮河文化、辽河文化、珠江文化等为主体,构成了几大主要地域文化: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齐家文化区域;淮河流域的青莲岗文化区域;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马家浜文化、屈家岭文化、大溪文化区域;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区域;珠江流域的南方印纹陶文化区域等。区域文化的特征也深刻地影响了不同区域的老字号文化。对于中国文化的地域性差异,有京派文化与海派文化之分;饮食有菜系之分;绘画则有岭南画派、徽派、吊脚楼画派、浙江画派、吴门画派等。
中华老字号代表了中国不同地域文化的精粹,民间口传文化中的“三件宝”之说,是对具有鲜明地方特色老字号产品的俗称。中华老字号往往集中地代表了“三件宝”文化,如杭州的“三件宝”――都锦生丝绸、西湖龙井茶、王星记扇子,都是中华老字号品牌;天津“三绝”――狗不理包子、炸糕眼和桂发祥大麻花,也都是中华老字号品牌;镇江“三怪”则表现了浓郁的地域饮食文化的风采,民谚《三怪谣》云:“香醋摆不坏、肴肉不当菜、面锅里面煮锅盖”,故有“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尝‘三怪’太遗憾”之说,其中的香醋(恒顺)为著名的中华老字号品牌;广东三件宝则是:烧鹅、荔枝、王老吉(凉茶),王老吉是中华老字号;山西三件宝是:汾酒、陈醋、鱼羊包,则无一不是中华老字号。正是这些代表着地域文化的老字号品牌,充分显示出中华文化的多元性、丰富性和差异性,使中华老字号文化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三、中华老字号融合及其对亚洲的影响
中华老字号是中国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也是文化融合的结果。在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在内部各区域文化融合与对外文化交流过程中,出现过四次明显的文化融合的节点:华夏文化形成、华夷(或称夷夏)文化融合、中国与亚洲邻国的文化交流和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华老字号从两条路径进行了文化传播与融合,一是老字号在中国各区域文化的传播与融合;二是老字号与国外文化的交与融合。因此,中华老字号作为一种文化载体,随着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播而扩散到世界各地,尤其是历史上与中国交往密切的东亚和东南亚各国。
由于在历史上中国是日本、朝鲜、韩国、越南等国的文化宗主国,中华老字号对这些国家的影响是深刻、长远和全方位的。中华老字号所代表的并不仅仅是产品,更多的是产品背后的技艺、商业理念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如代表中国国粹的中医药、饮食、陶瓷、漆器、纺织等器物文化;代表中国商业理念的诚信戒欺、仁德为先、重义轻利等商业伦理;代表中国丰富文化内涵的产品设计、字号象征、民俗仪式等精神文化。这些都在东亚、东南亚国家的商业与品牌文化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当然,老字号文化传播到这些国家后,他们会根据本国的特点吸收、选择和创新,形成自己民族风格的产品和品牌。比如,当今日本传统产业的产品视觉设计,一般都采用汉字品牌名称和书法手写体,许多都带有典型的字号特征,如著名的瓷器品牌“有田烧”、“香兰社”;商业零售品牌“无印良品”;百货品牌“三越百货”、“松岛屋”等。韩国著名人参品牌“正官庄”、化妆品品牌“雪花秀”等,也具有鲜明的字号形式特征,采用了汉字字号的语言和视觉表现形式。
中华老字号对日本的品牌文化的影响尤为深刻,两国的老字号在行业类型、创立时间、地域分布等方面的构成情况也比较相似。这其中不仅有文字相近、文化同源、交流互动频繁等因素,主要还是中国古代字号文化中的工艺技术和商业理念对日本的文化的强大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形成了日本工商业文化中对老字号传统的重视。目前,日本老字号主要分布在历史悠久、工商业发达的中心城市,如东京都、大阪、横滨、京都、奈良、札幌、甲府、广岛等地,其创立时间主要在19世纪中后期,如东京的藤田组(1884年)、田中商店(1885年)、东洋通信机(1891年);广岛的户田工业(1823年);冈山的林原商店(1883年);大阪的大日本除虫菊(1885年);奈良的吴竹(1902年);高松的勇心酒造(1854年)等, 这与中国的现存的老字号创立时间主要在清代中后期、地域集中在沿海中心城市的情况非常相似。当时中国和日本都面临着西方列强进入的威胁,在西方技术与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一批敢于面对市场挑战的企业应运而生,这是当时出现一大批老字号企业的历史背景。
当然,作为历史悠久的国家,无论中国还是日本都拥有一批历史悠久的老字号,包括千年以上的老字号。在全球存续千年的七个老字号中,“金刚组”建筑是其中一个已经具有1400多年的老字号。日本拓殖大学教授野村进在《一千年的志气――老字号企业大国日本》这本专门研究日本老字号的专著中,总结了老字号百年不衰的秘密,即“绝不任人唯亲”;“灵活地顺应时代的嬗变,不断创造新产品”;“对于理所当然的事,耿直又充满自信地努力不懈”。
由于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日本老字号与中国老字号有许多文化的渊源关联和共通之处。至今在日本各地,随处可见“吴服店”、“汉方药研局”等这些具有中国字号特色的汉字招牌和企业机构。在东京银座,甚至还保留着源自杭州余杭的茶叶老字号“径山茶屋”。因杭州余杭是茶圣陆羽的故乡,余杭径山又是日本禅宗的发源地,这个文脉一直通过径山茶在日本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承。倒是在径山茶的发源地杭州,这一老字号几乎被人们遗忘了。东京东日本桥是江户时代药研局的汉方医药聚集地,在旧址上立了一个药神石碑,上面铭刻着三个汉字:“信为本”。这表明中医药不仅给日本带去了精湛的医药知识,更带去了诚信为本的商业理念。这与同仁堂的“诚信为本,药德为魂”的经营理念何其相似。可见,中华老字号与日本商业文化的融合,已经成为了日本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那么,从中国学习中华老字号的技艺和理念,到发展本国的老字号文化,支撑日本老字号经久不衰的文化根基究竟是什么?我认为有三个核心要素,其一是“飞鸟文化”。“飞鸟文化”因产生鸟时期(公元538―710年)而得名,其特点是充分吸收了以中国文化为主体的先进国际文化,形成了兼收并蓄的文化特质。其二是“和之精神”。“和”的理念本来源于儒家文化,诸如中和之为美、和谐、和衷共济等,日本之所以称为大和民族,就是因为崇尚和的理念。日本的国旗为圆形的太阳,也是表达和融之意义。“和之精神”的要义是对家族的忠诚、对祖先的供养和崇拜,由此形成了家族本位主义,而家族是老字号传承的制度设计中的最重要的因素。其三是“工匠精神”。日本“工匠精神”强调精益求精、技艺至上。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日本老字号从文化的精神层面和物质的技艺层面,都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深层动因机制。
中华老字号在东南亚也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形成了以华人和华裔为主体的中华老字号文化圈。东南亚是华人和华裔居住最集中的地方,属于中华文化区,至今欧美企业在市场划分时仍把中国、东南亚主要国家作为大中华区。这不仅有历史上的渊源和地理上的接近,更主要是语言和文化上的相通。除了新加坡有76%的华人,马来西亚有30%的华人;此外,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国,传统上都是华人、华裔的集中居住地。在东南亚地区,就出现过一批享誉海内外的老字号,如胡文虎创办的“虎标万金油”、曾宪梓创办的“金利来西服”等。仅香港地区就有超过半个世纪以上的老字号近两百家,历史最悠久的已经有三百多年。另一方面,东南亚是中国海外移民最为集中的地区,空间上离云南、广东、广西、海南、福建等地非常接近,历史上滇、粤、闽等地的许多老字号产品主要输出到东南亚地区,形成了以东南亚为主要目的地的产品市场,在东南亚赢得了卓著的声誉。
任何企业文化总是与该民族的文化存在着一种割舍不断的血缘关系,它总是附着于民族文化的机体之上。尽管当今经济呈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但文化却是多元化的,每个民族的文化因其独特而各具存在的价值。中国企业文化是在当代经济管理领域中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形成的一种管理模式,是一种与民族文化血肉相联的文化模式。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部分,广告在推销商品传播广告信息追求商业利润之时也展示着时代文明、民族文化,这种带着明显的时代文化和民族文化烙印的广告文化,对人们起着“潜移默化”的功能。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商战中,广告作为竞争策略和武器在繁荣市场经济,促进生产力发展方面正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如何对待与利用这一丰厚的宝贵财富则是现代企业、现代广告人要认真思考的问题。由此可见,成功的广告作品应做好“文化”这道大餐,如何找到广告创意与传统文化内涵的契合点是关键。笔者就此进行初步探讨。
将传统民族文化融入现代广告中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取之不尽的宝藏,广告人要善加利用,广告创意如果能从商品世界深入到传统文化深厚的土壤中,为广告灌注积极的文化内涵,构建新的价值取向,实施合理的广告策略,显然是十分重要的。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逐渐沉淀下来的最为可贵、理当珍视的东西。在漫长的5000年中华民族文明文化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独有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信仰模式和审美趣味已渐渐深入国人的头脑。成功的广告往往蕴涵深厚的民族文化意蕴,同时也是时代进步文化的一面镜子。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比如传统文化中的恪守信用、重义守信、爱国皆具有强大的凝聚力、生命力;表现仁者情怀的“以人为本”“厚德载物”等观念浸润历代有识之士;表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家国同构”“尊老爱幼”成为代代相传的优良传统。这些传统文化的价值核心乃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我们在传播商品信息的同时,应弘扬民族的文化价值观,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在广告中的渗透改变了广告单纯的经济社会产物的角色,在很多广告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如体现诚信。诚信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也是商业行为的基本要求,不少广告将这一文化精神灌注其中。英国著名作家赛缪尔·约翰逊曾说:“承诺,实实在在的承诺,是广告的灵魂”;中国哲学思想总体上追求一种“天人合一”的终极境界,中国人对自然抱着一份相亲相融的亲近感情,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因此,在中国广告中往往以自然为表现主体,将人的感情溶入自然景物之中,达到主客体交融来展现一种深层的理念,使商品品牌深入人心。比如广告“扬子天地,扬子电器”(扬子电器),“天上彩虹,人间长虹”“太阳更红,长虹更新”(长虹电视机),“当太阳升起的时候,我们的爱天长地久”(太阳神品牌),这些广告立意高远,气魄宏大,都是“天人合一”哲理的典型阐释,具有极大的震撼力;唐代诗人白居易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因此,一则成功的广告从策划到创作,不仅要研究商品、服务,更要对广告诉求的中心——人认真研究,给广告注入感情与爱心,使人在情感的感染浸润中接受广告,以冲淡过于直露的商业目的。中国人讲究血缘亲情、重情重义,“亲情”、“爱情”、“友情”、“爱国之情”自然成为厂家和广告主特别青睐的诉求方式,这也凸现了国内广告的一个重要创作特性即讲究感性诉求或情感诉求。在食品、洗涤用品、厨具、保健品、家具、药品等宣传中,以情感取胜的成功范例数不胜数。这类广告诉求主题虽不相同,但却不约而同地选择在“情”字上做文章,并出色运用艺术手段塑造生动可感的形象传达温馨健康的人类情感,以引起消费者强烈的情感共鸣。成功的广告同样也折射出国人对家庭美满和睦,国家和平富强,民族团结统一的内心企盼和执著追求,可以说,传统文化藏在人们的灵魂深处。有些广告灵活运用文学艺术作品来进行广告创意,将中国艺术(如绘画、诗词、音乐)与广告设计理念相结合,这样的典型例子在广告中随处可见、信手拈来。比如“悠悠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三九胃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南山奶粉)、“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红豆制衣)、“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稻花香酒)、“春来江水绿如兰”(春兰空调)、“春眠不觉晓,还是‘蓝梦’好”(蓝梦席梦思),将商品特性与古典诗词的美好意境完美融合。
绵延不断、多彩多姿的中国民族文化孕育出琳琅满目、门类繁多的艺术品格与风格,蕴含着取之不尽的宝藏,令世界为之惊叹,也为广告创作提供肥沃的文化土壤。广告必须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中。在文化市场中,我们要探究广告作为文化载体的独特内涵,善于在广告传播中融入独特的中国文化,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商业信息和文化信息的有效传播,形成鲜明的个性特征,使广告宣传在如潮的信息洪流中脱颖而出,还能使中华文化在世界大放异彩。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广告逐渐从中国走向世界,广告宣传则应顺应时代潮流,体现跨时代、跨民族文化的融合趋势。有人断言“人们的品位和偏好都在趋向统一化,由于任何地方的人群都因为相同的原因而需要相同的产品,因而企业可以通过在全球范围内使用标准化的主题统一广告宣传,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跨国家、跨民族、跨宗教、跨种族文化的共通与差异给广告宣传带来了更多更广的创作空间,同时也派生出新的问题:如何将广告宣传与当地文化相融。国际品牌可口可乐的“泥娃娃阿福”系列贺岁广告,丰田公司“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这样妙用中国谚语的广告语,都深深打动中国消费者的心。因此,在国际广告传播中,我们要增强自己的跨文化传播能力。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的文化,包括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意识等,许多广告以此为创意背景,反映了文化的差异。从一些国际品牌的广告宣传中可受到有益的启发。
可口可乐公司的广告主题词为“无法抓住那种感觉”,在日本等地改成了“我感受可乐”,在意大利改为“独一无二的感觉”,在智利则改为“生活的感受”,强调个人的情感体验与细腻感触。由此可见,广告必须了解并反映当地的文化,广告元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带有社会文化的时代痕迹。广告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向。
成都,是一座历史文化悠久,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及旅游资源的古城,有着“蜀中江南”、“蜀中苏杭”的美称。
作为享誉国内外的古城,成都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首推始建于公元前250年左右,历时2000多年一直效益不衰的鬼斧神工之作——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水利工程位手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中游,地处都江堰市城西,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悠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2200多年来,至今仍然连续使用,仍发挥巨大效益。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如今,都江堰已成为成都乃至全国,全世界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更成为成都在世界的第一张名片。
举世闻名的三星堆遗址也是一个重要的旅游文化资源。三星堆是古蜀国的都城所在地,位于四川省广汉市城西约七公里的南兴镇和三星镇境内,面积约12平方公里,是目前面积最大的古蜀遗址。其年代上限距今5000年。下限约2800年,延续时间达2000年之久。三星堆遗址的发现是在1929年,自80年代以来,四川省文物考古工作者对三星堆遗址进行了多次发掘,出土了大量古代蜀人遗迹遗物,初步揭示了古蜀文化的面貌。正式将该遗址定名为“三星堆文化”,确立了三星堆遗址时代的上限为新石器时代晚期。
另一震惊世人的重大考古发现一“金沙遗址”是2002年出土于成都市西郊苏坡乡金沙村。遗址出土的珍贵文物多达千余件。从文物时代看,绝大部分约为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年代距今大约在3200年到2800年之间少部分为春秋时期。“金沙遗址”这一区域很可能是商末至西周时期成都地区的政治、文化中心。也就是说。证明了成都早在3000多年前就有人类文明的出现。举世瞩目的“金沙”——神秘的东方玛雅文明,堪称成都平原的文化奇迹。
都江堰,三星堆和金沙遗址,成都古蜀王国地位的象征,一个活化石一个丰碑图腾,是成都辉煌的文化史上的奇葩,在动漫文化高度发达的今天,更在原创动漫领域的题材挖掘及剧本创意刨作研究领域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伴随这些遗址出现的神话故事是古蜀文明杂糅积淀的结晶,为后人进行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背景和历史舞台。在博大精深的文明面前,何不兼容并蓄将古蜀文化以另一种新颖的形式——动漫发扬光大呢?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当代世界竞争日趋激烈的动漫市场,只有汲取厚重的民族文化积淀而创作出的动画题材和剧本,佐以现代先进计算机CO技术的支持配合,才能创作出富于生命力与市场竞争力的优秀动画片。成都。作为古蜀文明的发源地。作为中国西蜀文明的集大成者,应当首当其冲走在国内原创动画制作的前沿。当今二十一世纪。动漫文化的掘兴已成为世界文明发展的一个主流趋势,在世界动漫文明极度发达的市场氛围下,在国家及政府大力扶持动漫产业的政治背景下,动漫工作者们应当抓住机遇把握时机,因地制宜地走出自己的独特路线,以民族文化为背景,从新的视角挖掘题材和剧本创意,从而探索新的突破口,打破目前国内原创动漫市场剧本奇缺的尴尬局面。例如都江堰。三星堆和金沙遗址的文化历史背景,其故事的创作已有浑厚的历史文明积淀,在此基础上进行大胆的故事创新,将现代生活与古文明叙事线相交织融合,进行独特视角的挖掘,将会出现很多优秀的动漫原创作品。当今世界,动漫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有着巨大的产业前景和经济效益,在丰裕的故事创作背景下,制作以古蜀文明为题材的动画连续剧,系列片及影院版影片其意义是非凡的,不仅能起到宣传城市形象塑造新的城市名片的作用,也能为如今优秀题材奇缺的国内原创动漫领域带来一线曙光。
作为中国的国宝,本身就充满着卡通设计感的可爱动物,四川的形象宣传使者——大熊猫,如今正被世界动漫创作团队火热关注。从早期日本动漫鼻祖宫崎骏老师的动画电影《熊猫一家人》到如今风靡全球的美国著名动画公司梦工厂出品的《功夫熊猫》,都是以这个古老而神秘的物种为对象,带领观众进入动漫的魔幻世界的。中国四川,作为大熊猫的故乡和发源地,则更应该从熊猫身上挖掘出更多的文化内涵及创作空间,使大熊猫能够真正成为国内外动画领域的明星,用动漫的形式为它树立起新的文化定义。让熊猫真正成为我们自己的动漫明星。
成都的另一张响亮的城市名片,享誉亚洲乃至世界的三国文化圣地——武侯祠。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首批一级博物馆,每年吸引上百万游客参观游览。三国文化影响着亚洲几代人,从原著的追随者到如今三国题材动漫的爱好者和创作者,都痴迷于它塑造的经典人物及他们在那尘土飞扬勾心斗角的三国沙场所谱写的一曲曲动人的传奇战争故事。在动漫的舞台里,三国的故事曾被香港著名漫画家黄玉郎改编为漫画,后相继被拍成动画片及FLASH短片,用幽默诙谐的形式向世人展现一个完全不同的创意三国故事。
武侯祠堂内的川剧戏台。每年都上演着最富传奇色彩的川剧绝活——变脸。变脸是运用在川剧艺术中塑造人物的一种特技。是揭示剧中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浪漫主义手法。川剧的“变脸”是一门独特的艺术。现在已被其它兄弟剧种所借鉴,并且已经流传国外。作为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变脸艺术在动画研究领域同样有很广阔的挖掘空间。这种本身就被赋予了传奇色彩的绝活,出现在独具中国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川剧中,是极具生命力与张力的,这让笔者想起日本的鬼才动画大师押井守先生的《攻壳机动队》系列作品之《攻壳机动队2》里的一段极富东方神秘色彩的结合日本能剧与中国京剧特色于一体的表演,在壮观的人类文明极度发达的未来世界。四处充斥着即将崩塌的腐朽机械的末世感,中华街里嬉闹着戴戏曲脸谱面具的孩子和表情麻木的成年人,在街市的花车上,巨大的神官像吟唱着挥舞刀剑,在川井宪次先生汲取佛教音乐元素创作出的充满震撼力和空灵感的音乐的铺衬下,整个画面极具视觉与听觉冲击力,让人过目不忘,成为动画影片中的经典,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可见本土文化在动画创作中那张扬的生命力,它将作为一种鲜活的元素源源不断地在文化长河中流淌。不管出现于何种形式。
1.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
企业发展首先要靠的是员工的努力,如何凝聚人心,令员工人认同企业,愿意为企业效力,爱岗如家,这就要靠企业文化的思想建设来完成。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提高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企业管理才能更好的开展,相对的企业整体的气势也能得到提升。
2.强化制度
在企业文化的形成过程中,完善相应的企业制度和行为规范,更加专业系统的管理员工,使员工的行为准则有法可依与律可查。在奖罚分明的规章制度下,可以有效的提升员工的士气,激发员工的潜在能力,为企业和员工本身都能带来更好的效益。
3.提高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知
定期对企业员工进行相应的培训,在传授相关专业知识的同时,渗透企业文化,征集企业员工对企业形象的意见与建议,通过相互沟通确定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知程度,及时的纠正错误理念,保持企业文化在员工之间积极正确的落实。只有员工认同理解正确的无偏差的企业文化,才能更好的便于企业管理额开展。
4.明确企业核心价值观
正确定位企业的核心价值,在员工之间积极的宣传企业的核心价值。让员工明确企业发展方向,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在不断的工作中选定自己的价值,达到与企业利益相一致的目标。
5.建立适合企业文化,同时企业文化适合的企业管理机制
企业文化可以促进企业管理的落实,而企业管理也能更好地传扬企业文化。在企业不断的发展中建立适合员工,适合企业发展的企业管理机制,可以更有效的完成和发展企业文化。在各部门之间建立完善的分工责任部门,贯彻企业内部的规章制度,鼓励员工自主意见,对推动企业发展的建议给予奖励。同样的,构建相应的评估制度,对企业文化的落实进行评估,对优秀员工给予相应的福利,注重人才培养,减少有能力者的流失。
2.在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以及职业素质培养方面,应该贴近市场和行业企业的需求。据相关调查显示,毕业生职业素质还不能满足企业不断更新的高要求,造成供求的错位;或者入职企业后,对企业文化不熟悉,很难融入企业氛围,职业发展受阻。因此,需要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尤其是通过校企文化融合的文化育人方式,使高职院校更加重视对学生职业意识、职业理想和职业行为的培养,这种人才培养取向更加贴近企业的生产实践需求,弥合校企双方在人才供应与需求的缝隙。
3.在高职生个人职业素质养成方面,仅仅通过校内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无法形成,只有通过校企文化融合,在职业性校园文化生活中感受企业文化氛围,感悟企业价值取向,认同行业规范,明确职业道德,逐步具备在企业中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才能使自身职业素质全面塑成。
二、校企文化融合下职业素质培养路径分析
1.通过优秀企业精神的引领培养高职生的职业素质。从精神文化的层面而言,高职院校学生,不仅要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科学的价值观、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心理品质,还应将企业文化中的精华元素内化为高职生的职业精神。因为职业精神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动力,决定自身的知、情、意、行。为了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学校应借鉴和吸纳企业的价值观、经营理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社会责任感、荣誉感等企业精神文化,并将其渗透到学校精神文化的核心理念中去,形成以当下社会和企业需要为参照的价值判断、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从而形成良好的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和职业习惯。
2.通过企业化物质环境氛围的营造培养高职生的职业素质。从物质文化的层面而言,物质文化具有直观形象的特征。高职院校应根据办学定位、办学目标和办学条件,建设具有企业特色的校园物质文化,营造企业文化所要求的职业环境,为培养高职生的职业素质创设良好的物质基础。校园楼宇、道路、实训基地、桥梁等硬件设计风格要吸纳企业文化,彰显职业精神;楼、广场、道路等命名要使用杰出企业家、优秀校友名字,体现职业特性。此外,文化软环境设计中要引入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文化理念,校园橱窗、展板、广播、刊物、校园网可专题宣传名企名家或知名校友事迹、优秀企业工作理念,教室和楼道张贴著名企业家的经典言论。学生置身于企业文化氛围,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理解和认同企业文化,领悟职业人的素质要求。
3.通过引入先进的企业管理制度培养高职生的职业素质。从制度文化的层面而言,制度文化主要是对主体行为进行的规范和约束,表现为各种规章以及主体应遵循的理念。在学生日常管理中,可以吸纳采用优秀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将企业管理方法引入到学校制度文化建设过程中,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矫正和规范,使企业文化真正贯穿到学生的理念和行为中,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领悟企业管理的精髓和企业文化的内涵,养成良好职业习惯。例如,在班级管理中,结合专业特点,按企业对员工的要求制定班规,吸收企业先进团队的管理理念,培养学生的责任感、集体凝聚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在开展文体活动时,按照企业项目管理方式,对活动方案设计进行招、投标;在实训室推行5S现场管理方法等。
1、树立制度规范意识思想是行动的指南针,只有思想意识正确,行为结果才不会走偏,对于企业来说也如此,工作方向明确,企业内部工作才会有“抓手”,思想政治工作是宣传企业制度的最佳路径,通过宣传使员工明白执行公司制度的重要性,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
2、构架企业制度文化在企业内部营造企业制度文化氛围,从思想政治工作层面制定奖励政策,当员工在工作中遵守规章制度并取得一定成绩时就要及时给予物质或精神方面的奖励,反之要给予批评教育甚至经济处罚,要让企业文化深入员工之心,员工能够自觉转化为行动,付诸实施于企业管理和制度落实中。
(二)通过思想政治工作,构建企业行为文化
1、构建和谐的企业行为文化以人为本是企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即尊重员工人格、维护员工利益、保障员工人身安全。针对员工在工作生活中的多方面需求,企业要随时予以关注,并从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尽量满足员工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构建和谐文明的企业文化,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2、构建民族的企业行为文化从公平正义角度出发构建和谐的企业文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协调好企业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各种关系,将各种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中。企业制定决策时应坚持集思广益的原则,广泛听取基层员工的意见,群策群力,真正体现出公平民主的原则。
3、构架有爱的企业行为文化只要有爱一切都不是问题,员工之间的团结友爱是构建和谐企业文化的先决条件。引导员工互敬互爱、融洽相处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任务,使企业人际关系逐渐扁平化、简单化。另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做事情要学会换位思考、率先垂范,团结员工,关爱他人,用沟通式方法取代说教式方法。
(三)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构建企业思想文化
1、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在企业日常管理工作中,创建一种轻松愉悦的企业文化能够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激发员工工作热情;企业文化建设应坚持自觉自愿的原则,而不是强制性要求,让员工自主自愿地融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中,与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同时采用寓教于文化的这种方法能够更好地创新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2、创新思想政治工作载体通常情况下,在建设企业文化时要特别重视企业文化对员工的影像,包括心理方面和思想方面,同时将思想政治工作的精髓融入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推动企业文化建设,最大限度地降低思想政治工作的空虚感。
3、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在一定程度上,轻松愉悦的企业文化能够增强员工的归属感,使员工从内心深处热爱企业,关心企业,信任领导,表现在工作上就是勤勤恳恳、尽职尽责。作为一种管理文化,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近十年来,我国影视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影视文化产业政策不断依据现实情况作出调整,对于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释放影视市场活力、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积极构建现代影视文化市场体系等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我国以电影、电视节目、电视剧、网络视频等为代表的影视文化产品和服务市场日趋健全,以资本、产权、人才、信息、技术等为代表的影视文化生产要素市场不断得到培育,影视文化市场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当前,我国影视消费需求日趋旺盛,影视产业总体上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影视产业领域的重要数据可以说明问题。传统电视产业尽管近几年增速有所放缓,但其增长速度依然明显高于我国同期国民经济增速:2010至2012年全国广播电视行业总收入年均增速为20.97%,2013年全国广播电视行业总收入预计3628亿元,较2012年增幅预计为15.3%。电影产业方面,2003至2013年电影票房从9.5亿元增长至217.69亿元,年均增幅为37.59%。2014年1至2月,已实现50亿元票房收入,增长态势强劲。动漫产业方面,产值从“十五”时期不足100亿元,至2012年达759.94亿元,年均增长率30%左右,预计2013年产值比2012年增长34%。2011至2013年我国在线视频市场规模平均年增速为61.9%,其中2013年在线市场规模达128.1亿元,同比增长41.9%,呈现高速发展的局面。纵观近年来我国影视产业发展的实际,可以看出在当前深化影视文化体制改革、加强影视文化市场建设、完善影视经济政策、提升影视内容质量、创新影视商业模式和新媒体影视用户持续增加等综合因素的作用下,我国的影视消费需求将持续扩大,影视消费总量仍将保持较快的增长态势。
2.新媒体发展迅速,影视消费方式渐趋多元
随着数字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影视内容传播渠道得到极大拓展,除有线、卫星、地面电视网络外,固定通信网、移动通信网、卫星数字电视网、地面数字电视网、数字广播网等都可直接参与影视内容传输。影视消费终端方面,除传统电视机和电影院外,各种台式电脑、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特别是可移动终端,日益成为我国影视文化消费的重要媒介,这些媒介因依赖技术的趋同而呈现多功能一体化的融合趋势,受众可以选择任何终端设备获取同一影视内容。正是基于上述影视传输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媒介融合的加速推进,我国影视文化产业领域催生出诸如手机电视、移动电视、网络电视、IPTV、视频网站、3D电影电视、4K电影电视、IMAX等新媒体业态,这些新型业态具有传输及时高效、使用方便快捷、网络平台开放、内容产品丰富、价格基本低廉、受众能够积极参与等特征,吸引了数量庞大的受众群体,影视消费方式改变过去单纯依赖家庭电视和影院的状况而呈现多元化格局。以互联网、移动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影视文化消费的新引擎。截至2013年12月,我国网络视频用户4.282亿,网民使用率69.3%,与2012年底相比增长率为15.2%。其中手机在线收看或下载视频的用户数为2.47亿,与2012年底相比增加了1.12亿人,增长率高达83.8%。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手机和各种移动终端的性能和价格将朝着有利于消费者的方向变化,移动视频用户将继续呈现增长态势;随着3G、4G、WiFi等移动网络的快速建立以及流量资费的持续降低,移动视频普及和利用水平将大幅提升;随着三网融合的积极推进,互联网电视将实现从“看电视”到“用电视”的转变,影视消费方式将呈现新的局面。
3.影视产品新形态不断出现,消费对象日益增多
在传统媒体条件下,我国影视文化消费对象主要是电影院放映的电影、电视台播放的电视节目和电视剧、音像制品VCD等,这些影视产品形态在我国改革开放近30年间保持基本稳定,但是此种局面被近年来快速发展的新媒体打破。技术变革为影视产品及服务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表达空间,以微电影、网络剧、3D电影等为代表的新影视产品形态日益成为消费对象,并逐渐成为我国影视文化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10年以来,我国微电影加速发展,成为新的文化消费时尚。微电影通过微博、视频网站、社交网站等社会化媒体进行传播,改变和塑造着包括微电影在内的网络文化产品的形态,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未来新媒体时代文化产业的发展潮流和方向。网络剧方面,近年来国内网络剧快速发展,视频网站正从“平台”向“平台+内容”转型,如凤凰宽频《Y.E.A.H》,优酷网《11度青春系列》《泡芙小姐》,土豆网《欢迎爱光临》,搜狐视频《钱多多嫁人记》《猫人女王》等网络剧点击量较高,市场经济价值凸显。2013年美国网络剧《纸牌屋》全球爆红,可以预见网络剧这一新影视产品形态将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3D电影方面,我国3D银幕数量从2007年的82块发展至2013年超过11854块,3D票房近两年也占据全年票房的40%左右,呈现持续快速增长态势。随着技术的发展,4K电影、4K电视将成为影视消费的新亮点。
4.延伸影视产业链,衍生品消费渐成经济增长点
所谓影视衍生品,是指基于影视作品版权,依托电影、电视剧、动漫和电视节目等原创内容,创意、设计、生产的与影视内容密切相关的产品,其表现形态主要有图书、游戏、音乐、主题公园、文具、玩具、服饰和日用品等。影视衍生品生产属于周边产品开发,居于影视产业链的下游,是影视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影视衍生品并不表现为一般意义上的影视产品形态,但其源于影视内容,也是影视文化消费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影视衍生品创意设计、制作生产和经营管理逐渐纳入产业发展视野,并日益成为我国影视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如广州原创动力依托《喜羊羊与灰太狼》系列动漫产品,积极开发电影、漫画书、主题开心乐园、舞台剧、文具、玩具、服装和卡通形象卡片等衍生品,衍生品收入占其总收入的70%。《武林外传》依托强大的市场影响力,不断衍生出网络游戏、动画片、漫画书、话剧、京剧、电影、网络演艺、动漫人偶戏、邮票、玩具;《中国好声音》衍生出电视节目《酷我真声音》和电影《中国好声音之为你转身》;《爸爸去哪儿》衍生出亲子装及同名电影等。《爱情公寓》中主角的恐龙睡衣、个性T恤,《后宫甄嬛传》中的“香薰”,《长江7号》中的“七仔”,《失恋33天》中的搞怪玩偶“猫小贱”,以及诸多热播电影、电视剧的影视同期书等,构成了我国影视文化消费的新亮点。总体看来,影视衍生品消费已经成为我国影视产业发展的一部分,但其整体规模和影响力与国外影视产业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随着我国创意研发水平的不断提升,产业经营管理水平的不断进步,我国的影视衍生品生产和消费将会有较大的成长空间。
5.影视市场快速成长,消费价值取向多元化
当前,我国影视产业环境在发生深刻变化,突出表现在新业态发展迅速、参与主体不断增多、内容供给日趋丰富、产业链不断完善、消费总量持续增长。在此市场环境下,我国受众的影视消费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即在继续保持娱乐消费、时尚消费和从众消费等传统消费价值取向的基础上,受众的参与性消费、品牌消费和知识性阅读性消费逐渐凸显,价值取向多元并存,互融并进构成当前我国影视消费的整体格局。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和媒介融合的积极推进催生了影视参与性消费。当前,影视消费者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影视内容的被动接受者。他们能够对内容主动发表意见和建议,甚至可以直接参与内容策划、制作和推介。受众的影响力正沿着影视产业链逆向延伸,受众可以作为生产创作主体介入影视产业本身。当前传统电视台积极运用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等方式引导受众参与,微电影也改变了普通观众只能被动接受影视内容的惯性心理,参与性消费成为影视文化消费的重要价值取向。品牌消费是影视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当市场能够提供越来越多的影视产品时,消费者必然会有所选择,在此情况下品牌产品自然会受到更多关注。影视品牌消费主要表现为:(1)对影视品牌人物的消费。如对影视企业领军人物、知名策划人、制片人、导演、编剧、演员等所生产影视产品的消费;(2)对影视品牌企业的消费。品牌企业产品一般有质量保障,消费者付出时间、注意力和经济支出通常能得到相应的精神回报;(3)对品牌电视节目的消费。品牌电视节目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受众在消费上表现为较高的忠诚度;(4)对品牌文学作品影视改编的消费。经典文学作品不断被影视改编,源于品牌对收视、票房和网络点击率是一种保障。影视知识性阅读消费是指受众以获取知识为主要目的,对电视节目、网络视频等影视产品进行的消费。收看电视节目,观看网站视频实质上是另一种意义上的阅读,并且影视媒介声音、画面和文本的全方位传递使得阅读更具直观性、可读性。《养生堂》《百科全说》《健康之路》等健康养生类节目,《百家讲坛》《世纪大讲堂》等讲坛类节目,《舌尖上的中国》《故宫》《复兴之路》《大国崛起》等纪录片,均为知识性阅读消费的对象。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由此产生的精神需求增加,影视知识性阅读消费将具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二、我国影视文化消费的对策与建议
1.加强政策引导,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国家和各级影视职能管理部门是我国影视产业的管理、服务和监督机构,在统筹规划产业发展、制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等方面发挥关键性作用。为更好地适应我国影视文化消费趋势,政府应加强政策引导,为影视产业发展创设良好环境,这方面的工作主要有:
(1)继续深化影视文化体制改革,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原则,推动政府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推动党政部门与其所属的文化企事业单位进一步理顺关系,特别是要改变当前党委政府部门重要领导同时担任相应企业重要职位的现状。
(2)建立健全影视文化市场体系,鼓励各类所有制影视企业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推动影视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提高我国影视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
(3)推动传统影视产业和新媒体影视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高度关注新媒体对影视产业的推动作用,不断创新影视业态。
(4)加大财政税收支持力度,强化金融服务,实现资本、金融与影视产业的有效对接。
2.创新内容生产,满足影视消费需求
内容为王、创意制胜是文化产业发展对内容产品的根本要求,作为文化产业核心的影视产业更是如此。我国影视消费尽管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消费总量明显偏低,其重要原因是市场不能提供足够的满足受众需要的影视产品。创新影视内容生产,提升影视产品质量,增加优秀产品供应,提升影视消费水平,已成为当前我国影视产业面临的重要课题。影视内容创新主要包括:加强影视作品前期策划,做好选题工作;高度重视编剧地位,确保内容质量;影视内容雅俗共赏,避免低俗化;创新电视节目形态,增强核心竞争力;与新媒体高度融合,创新内容表现形式。创新影视内容生产是一项长期、艰巨而复杂的任务,需要各方面政策的支持配合。影视内容创新首先要在影视产业内部营造鼓励原创、包容失败的环境氛围;其次要注重创意人才的培养,特别是策划、编剧、导演、编导等人才的培养;最后是加大资金投入,强化激励机制,激发创作潜能。
3.重视衍生品规划,拓展影视消费边界
影视衍生品成为近年来我国影视产业发展的新亮点。我国的影视衍生品生产尚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真正形成成熟完善的衍生品生产链条,衍生产品存在形式上简单复制、文化内涵嵌入型不强、不能形成持续性消费等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充分发挥影视衍生品效应,提升衍生品消费水平,需要在以下方面重点加强:加强影视知识产权保护,为衍生品生产经营创造良好环境;企业高度重视衍生品生产,系统规划衍生品生产的各个环节;注重影视产品及其元素的品牌塑造,增强衍生品核心竞争力;前期综合考虑多类别多层次的衍生品授权,有效降低企业投资风险;影视内容制作与品牌授权分离,衍生品营销环节品牌授权商、授权商和被授权商三方协同运作;建立完善的衍生品营销策略和运营机制等。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衍生品开发,影视企业依托影视走出影视,有效拓展产业边界,提升影视文化消费水平。
4.创新营销模式,引导影视消费需求
营销是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的重要手段,营销模式创新是引导新的消费理念、促进消费需求增长的有效途径。在当前影视消费趋势下,影视企业应根据市场环境、受众心理需求、价值取向等因素,创新营销模式和服务,提高影视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拓展消费空间。目前影视营销创新应重点关注以下四个方面:
(1)利用社会化媒体,创新影视内容营销。
影视企业营销团队通过创建有营销力的网络内容,让与影视产品有关的微博、微信、博客、视频和社交网站更具可读性和影响力,以此吸引用户关注,进而促进市场销售。
(2)运用版权营销,实现影视版权价值最大化。
版权不仅是文化企业的核心资源,更是重要资产,对影视产品版权进行前瞻性地管理、开发和维护,实现版权的集约化运营,对于最大限度地盘活版权资源,实现版权资产的长尾收益,提升影视产品的附加值具有重要意义。
(3)重视品牌营销,满足消费者需求。
著名营销大师布鲁克曾说“最高级的营销不是建立庞大的营销网络,而是利用品牌符号,把无形的营销网络铺建到社会公众心里,把产品输送到消费者心里”,实施品牌战略,加强品牌营销,是满足市场需求的重要途径。
(一)金融企业文化的内涵
金融企业文化是金融企业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通过自身经营管理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员工共同创造和遵循的金融精神、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创新能力的总和,是金融企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为核心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是一种以凝聚人心实现自我价值、提升金融企业竞争力的无形力量和资本。
(二)金融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金融企业文化是表现为“以人为本”的现代金融企业的经营管理思想,又是现代金融企业的管理模式,还是金融企业素质水平和竞争能力的综合体现,对金融企业发展具有导向作用。金融企业文化是提高金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要保证。金融企业核心竞争力是能够充分体现金融行业的固有特征和本企业的价值观念,对本企业职工具有极高亲和力和凝聚力,内化于经营活动过程之中,为竞争对手难以学习和模仿,进而使本企业能够长期处于竞争优势地位的能力。
二、金融危机前提下金融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金融企业文化建设的总体思路及执行力
一直以来多数金融企业较为重视思想道德建设,很多金融企业视思想道德建设为金融企业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金融系统思想政治工作是金融文化深层次的一种表现,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有的从金融产品创新角度出发,有的从诚信文化角度出发等,这些固然都非常重要,但是缺乏金融企业文化建设的总体思路,而且贯彻执行很不到位,流于形式。重视金融企业经营,轻视金融企业文化建设,甚至于认为搞一些员工培训和文体活动就是金融企业文化。对塑造金融企业形象、强化职业道德建设等深层次的领域重视不够;也没有把金融企业文化建设与自身经营融为一体。
(二)价值观念定位不适应经济形势
有的地方金融机构价值观念定位比较准确,比如湖南省武冈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的企业核心价值观为:服务“三农”,注重效益,以人为本,诚实自信,争创一流。但是作为中国金融业的业务主体的商业银行尤其是四大国有控股为主的商业银行的价值观念明显不适应经济形势发展的要求。比如业务服务对象的重心始终放在大中城市的大中企业上,反而忽略了经济改革以来不断发展壮大的民营及中小企业,使得中小企业融资难,影响经济危机后的经济复苏进程。大量金融机构设在城市,在广大农村设置较少的金融机构网点,而且像抽水泵一样源源不断地从农村金融市场抽取资金流往城市,使农村客户面临着非常大的融资难题,使非正规民间金融大行其道。
(三)道德规范问题较多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道德经济。但是很多金融企业的内部人员存在利益驱动和,一些内部人员违背职业道德,如国内曾经有一些银行擅自挪用资金进入股票二级市场,一些基金公司经理自建“老鼠仓”,一些员工不遵守业务操作规范等。此外,信息披露不充分,例如商业银行对外信息披露的数据多以财务信息为主,缺少对自身经营状况、经营质量、经营效率和经营风险程度等的披露,尤其是表外业务风险等非财务信息的披露更是少之又少。
(四)金融创新环境不理想
我国金融企业金融创新的主动性不够,创新意识不足,战略意图不明显,缺乏金融创新的系统性设计。这一方面是由于缺乏金融工程方面的高端人才,另一方面没有认识到金融创新对金融企业的重要意义。创新是一个企业的灵魂,在各行各业均是如此。但是美国存在着与过度金融创新不相适应的金融监管,这就埋下了金融危机的隐患。中国的情况又是金融创新不够,创新的进程太慢,这就使得金融业务开展受到影响,大量资金云集到银行,给宏观经济调控带来巨大压力。
三、金融危机前提下金融企业文化建设的措施
(一)金融企业要全方位开展企业文化建设
面对金融危机对各国众多商业银行造成的冲击,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全方位构建金融企业文化,对金融企业发展和国家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必须改变过去单纯重视员工思想道德建设甚至把它当做金融企业文化建设的全部这样的观点。要培育“以人为本”的企业精神,及时根据宏观经济形势进行金融企业价值的重新准确定位,不断凝练自己的文化特色。要进行形象塑造,企业形象由多种因素构成,要从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大方面进行。要从物质、精神、制度三个层面全方位开展金融企业文化建设。
(二)重新定位作为金融服务型企业的价值观念
金融企业要始终坚持继承与创新并重,以诚信立行,以服务取胜,因此,金融企业在品牌建设中,最重要的是要引导员工在价值观上与市场接轨,树立“诚信为本,服务至上”的营销理念,自觉为客户服务,树立起符合市场要求的质量价值观和职业道德标准。目前融资支持的重心应该适当向民营以及中小企业转移,给效益好的民营及中小企业注入急需的资金,支持它们发展,解决更多人就业,以便使中国经济更快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
(三)端正金融企业道德规范
金融企业道德规范建设要围绕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职业规范、行风作风等内容进行,弘扬新的金融队伍风尚。重心是围绕“至诚服务”和“以人为本”进行。对客户开展“至诚服务”,要把为客户提供优质金融服务作为金融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作为金融员工行为管理的基本点,竭尽全力地为客户提品安全、业务高效、服务优质、办事便捷的金融服务。“以人为本”,是指金融企业在客户服务中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否则很难实现自身经营管理的目标,也很难维护和壮大客户队伍,当然也就更谈不上具有核心竞争力了。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是高校毕业生的能力、素质与社会用人需求不适应而引起的。绝大部分在校大学生并不了解市场的实际情况,深受校园文化中的理想主义的影响,就业期望值过高,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率偏低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这必然要求高校在引导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要注重繁荣和发展校园就业文化,培养大学生作为准职业人的责任感、事业心、道德修养和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高校校园文化作为课堂教学之外的延伸与拓展,在陶冶学生情操、健全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等职业发展教育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也会受到就业文化发展的影响,二者之间存在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可能。
一、高校校园文化与就业文化的内涵与联系
(一)校园文化
高校校园文化是一所大学的精神所在,是生长发展在高校环境中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高校在长期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创造的,并具有校园特色的一种团体核心价值观念、群体意识和行为准则。高校校园文化既在提高大学生知识内涵、完善大学生人格修养、拓展大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起推动作用,又在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就业文化
就业文化,指的是高校内部形成的一种激发学生求职欲望,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氛围和环境,利用整体的优势对在校大学生就业意识、能力和技巧等产生影响的一系列价值取向和行为观念,属于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存在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首先它不同于校园文化,就业文化有别于一般文化形态,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化现象,二者属于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其次校园就业文化区别于一般的就业意识,并不是说一所院校的在校学生都有求职意识就可以称作就业文化,它是一种理念的组合,涵盖了就业意识、技能、判断力等多种因素,就业文化包含就业意识。
(三)高校校园文化与就业文化的密切联系
尽管高校校园文化与就业文化建设有着各自的内涵、特点,但两者客观地存在于高等院校共同体中,相互间的联系密不可分。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的一致性:一是作用对象的一致性。二者的作用对象中有着同一主体即大学生。二是目的和宗旨的一致性。二者的目标任务都旨在最大限度地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其全面发展。三是引导效果的一致性。都是在帮助青年大学生正确看待和处理事物,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校园文化与就业文化融合的必要性
(一)构建和谐高校的现实需要
构建和谐高校的重要内容是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而校园文化的繁荣则与就业文化的健康发展密不可分,构建高校和谐的就业文化对于建设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至关重要。在新形势下高校需要积极出击,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潜在的教育作用,营造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去感染学生,让他们健康成长。特别是在目前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高校更亟需探索实践校园文化与就业文化融合的途径,从而促进以就业为主题的就业文化建设,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并内化为自觉行动,积极地迎接就业挑战。
(二)繁荣校园文化与发展就业文化的重要形式
个别高校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盲目追求“就业率”的现象,真正涉及职业意识、理念、价值观的引导与培养的就业文化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建设与发展。高校就业文化建设最根本的任务是引导大学生发现有意义、有远见的需求,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然而,职业观作为世界观、人生观的一部分,只有在文化的传递和渗透中才能实现,这也正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本质所在。
(三)良好育人环境与文化氛围的有力保障
高校就业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受到推动和感染,而积极上进、和谐有序的就业文化必然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和精神环境。因此,二者的相互融合,有利于营造高校良好的育人环境与文化氛围。
三、校园文化与就业文化建设融合途径的探索
(一)规划校园文化发展,系统开展就业文化建设
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各个高校应当顺应时代要求,科学规划校园文化发展,在高校中系统开展就业文化建设,把促进就业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题。要明确认识就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将就业文化建设纳人学校总体发展规划,提出考核标准,明确学校相关部门在高校就业文化建设中的责任和义务,使之逐步走向日常化、正规化、制度化。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使校园文化与就业文化互融互通,共同繁荣发展。
(二)发挥校园文化主导作用,推动就业文化繁荣发展
高校应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突出就业主题。一是建设宣传阵地,营造氛围。通过学校的各种媒介,如校报、广播、电台、网站等开辟就业指导专题,针对不同职业生涯阶段的学生设立有针对性的专题、专版,大力宣传务实就业理念,使学生潜移默化接受教育。二是开展就业指导活动,并使之形成常态。学校及各二级学院可以在日常就业指导教育的基础上,开展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主题的“就业指导宣传月”活动,集中举办各类就业文化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三是完善职业测评,增强实效。高校及各二级学院的相应就业指导机构要全方位、多形式地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和约谈服务,培训专门人员为学生开展职业测评,使每个学生都能客观地认识自我,解决自身择业的盲目性,并充分发挥和拓展自身的素质,真正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三)重视校园文化载体建设,为就业文化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学生社团、学生会是学生自我拓展、自我完善的重要阵地,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校园文化与就业文化的融合交流不能忽视学生社团的载体作用,可以通过学生社团举办各种就业创业指导活动,在社团文化中融入就业文化,在丰富多彩的校园社团文化活动中,积极引导学生培育就业成才意识,使校园内充溢高尚的就业导向氛围,为校园文化与就业文化的融合创造良好环境。
(四)实现融合
学校在自身建设和发展的同时离不开对外的沟通与交流,要充分采取 “走出去、引进来、再走出去”的形式,广泛开展与地方用人单位和其他院校的校园文化、就业文化交流活动。如:组织学生参与往届毕业生信息反馈调查、优秀校友访谈等,创造机会让他们走出校园,主动联系社会,借鉴成功校友的择业经验,锻炼胆识和交际能力,拓展视野,增强就业适应性和竞争力。另外,还可以聘请外校或者企业的相关人员来校进行就业指导和学术交流,在校校联合、校企合作中实现融合。
四、结语
总之,高校校园文化与就业文化建设的融合,不仅扩展了校园文化的内涵,强化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就业目标,同时也有效地提高了就业文化的底蕴,使其内涵更具有渗透力。实现高校校园文化与就业文化的有机融合,不仅需要具体操作部门的通力合作,而且要求学校以制度的形式进行统筹和规划。高校校园文化与就业文化融合是一项综合工程,一个健康和谐的高校文化体系,必将有利于提高高校毕业生的竞争力,必将对高校自身的建设和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