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级教师论文范文

时间:2022-07-27 04:34:2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特级教师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特级教师论文

篇1

2.切实推进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学管理体制改革

在完善一系列特教教师信息能力建设制度基础以外,还应当通过推进各类学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将特教教师信息能力培养和提高纳入整体工作规划之中,充分发挥出示范、引导和带动作用,为特教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养和提高提供必要的条件。探索建立规范统一的特教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模式。在推进各级学校内部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应当尽快探索建立规范统一的特教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模式,设立信息教学技术使用标准来指导特教教师如何科学、合理地运用信息教学技术,并广泛开展信息技术应用指导加强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规范授课方式及有效应用信息教学技术的能力,并对解决现阶段特殊教育工作中存在的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教学时长比例不协调、残疾人学生接受和理解知识信息较为困难的问题起到补充作用。

篇2

二、博览群书,丰富语言表达

博览群书在语文特级教师课堂语言风格的形成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语言的锤炼须靠长期的积累和实践。四位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广泛阅读,博览群书,拓宽知识的广度,丰富课堂语言表达是语言风格形成的重要途径。于老师在学生时代就爱阅读,她爱杜甫的诗和辛稼轩的词,深感他们忠于国家和民族。工作中广泛阅读中外母语教育类书籍,教育学、心理学等书籍。这些阅读的作品对她的影响也是积极的,充满人性的光芒和豪迈的激情对丰富她的表达不言而喻。李老师曾经是个文学青年,把自己文学梦引入教育,与学生共同创作,记录了生动的教育故事。李老师酷爱文学,好读书,读好书,爱读苏霍姆林斯基的书,从读书中领悟到民主的教育思想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所以思想对语言的影响也是积极的。魏老师曾经说过,教书的人自己要多看书,要看多家之言,才能融汇贯通,才能领会到理论的精神实质。四位特级教师通过广泛地阅读与丰富表达密切联系,而且成正相关。首先,通过阅读把丰富的语言材料积累起来,形成一个“组块”,分门别类,到用时随机提取。其次,通过大量阅读,开阔自己的视野,拓展自己的思维。阅读可以丰富自身表达,并结合自己的个性特点,课堂语言才会逐步形成独自的风格。

三、善于反思,提炼语言精髓

教育教学的反思在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的语言风格的形成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风格的形成离不开语言的生成,而教学反思正是这种语言生成的有效途径,反思最主要的方法就是勤于笔耕。于老师“勤于学习”和“勇于实践”这两根支柱聚焦在“反思”上,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否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是否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健康成长。这种反思不仅有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也有教学语言的反思,如何不断改进,使语言条理清晰、通俗易懂。余老师提出,语文教师的第一科研能力就是提炼的能力。提炼教学、提炼生活,将“提炼”用于观察、用于研究,去粗取精,常提常新。他创造了“教例品评”的写作体例,又创造了散文式“别出心裁读课文”的写作体例,用清新、富有情感的语言进行论文写作。李老师提出反思自己的教学策略,反思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反思课堂的驾驭和生成,反思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做一个“反思型”的教师不仅要想,更要不停地实践。在实践中探寻,在探寻中创新。魏老师基于解决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实际问题,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育思想,提出具有趣味性的“画语文知识树”和教学思路明晰的“六步课堂教学法”等创新教学理念,这也是善于反思,践于研究所形成的。

篇3

近年来,随着景观(LandscapeArchitecture)学科的蓬勃发展,以及我国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景观设计方面的人才急需,于是各地各艺术类高校纷纷设立城市景观艺术设计或相关专业。城市景观艺术设计作为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城市形象的树立及其内涵建设的新需求而出现的一个新的专业方向,是城市空间视觉形象的整体设计,涉及到城市室外空间规划、室外环境设施设计、公共艺术设计、绿化与种植设计、色彩计划、照明计划、水体设计等诸多设计内容,应该说是艺术设计领域的新拓展。他有别于建筑和规划设计专业的教学范畴,从艺术设计的角度,将建筑设计、园林设计、城市规划乃至城市设计等涉及到城市空间及城市景观的部分设计内容统一在一起,是更高层次的综合艺术创作和“新”的城市景观环境的创造活动。因此,作为一名刚刚踏入教学岗位的青年教师,针对这种状况,对于如何搞好环境艺术专业景观设计教学工作提出一些设想,以供探讨。

一、城市景观艺术设计以及课程教学现状

1.1城市景观艺术设计现状

近十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以及人们对物质、精神生活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我国城市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性进展。人们开始逐步重视城市景观艺术设计,而其本身也在当今城市发展中起着维系经济与文化、科技与生活等的重要纽带作用。但是,目前的城市景观艺术设计基本上存在着设计周期短促,前期深入调查不彻底等问题。只重开发,不重保护,盲目的跟风与抄袭现象严重,不顾地域特征及原有浓郁的乡土风貌或特定的自然景观,以致破坏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的事件屡屡发生,一些具有民风民俗的老街区、重点文物、人文遗迹、标志性建筑以及承载城市文化的历史文化遗存只能在图片中找寻回忆。同时,大量的城市景观设施功能定位不准确,公共空间尺度巨大、非人性化,使得许多城市的景观设计呈同质化、理性化和工具化的趋向发展,最终无法成为城市生活中“真正”和“真实”的有机组成部分,背离了其服务的对象——“人”,也就失去了其自身的价值。

1.2国外城市景观设计课程教学现状

景观设计学起源于美国,是现代景观设计之父奥姆斯雷德在1857年监督纽约中央公园时所创造的专有名词。目前,绝大多数的美国高校的景观设计专业是从农学院的园艺专业中发展出来的。20世纪,农学院继续发展,景观设计从园艺专业中逐步发展成长并分离开来,但在有些院校里,景观设计还只是建筑或规划专业下的方向。随着社会的不断演变,1900年奥姆斯德与舒克利夫在哈佛大学首开景观设计课程,1929年哈佛大学成立城市与区域规划学院,形成了建筑、景观设计、城市规划三足鼎立的格局,并发展至今,已有逾百年的发展历程。以哈佛大学景观设计课程为例,哈佛大学的景观设计课程体系分为三大类:设计课、讲授课和研讨会、独立研究。主要课程以园林景观史、景观技术、植物配置、景观规划与设计理论为主。在景观设计教学上,一方面,哈佛大学有近30%的国际留学生,各种文化思维方式的交流必然给学习景观设计学生带来灵感和启发;另一方面,学习景观设计学生与学习建筑学、规划学生接触,知识面更为广阔,可以对其设计有所裨益。

1.3国内城市景观艺术设计课程教学现状

目前,国内的景观艺术设计专业开设的范围主要在艺术、农林、建筑等高等院校中。并且其发展速度令人惊讶,从最初的几个到目前的近千个,但是与其发展速度不对称的是专业理念及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随意性大,无体系性;师资素质有待提高,结构不合理,教学质量难以保证;理论与实践脱节和教学内容陈旧等问题。因此,如何使城市景观艺术设计教学反映时代特点,满足城市建设对艺术的需求,提高教学质量和增强所培养人才的素质,已成了急须解决的问题。

二、城市景观艺术设计课程的教学体系构建思考

作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景观设计教学有着其自身的规律和原则。城市景观艺术设计作为一个年轻的、应用型专业方向,其教学体系的建构既要符合设计艺术教学的基本规律,又要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因而他的教学内容首先是应该重基础、善应用;其次,作为一个交叉性特色浓厚的专业方向,他需要吸取建筑学、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园林设计、社会学、心理学、生态学等专业和学科的成熟理念和方法。因此,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的城市景观艺术设计教学内容应由三大层面的知识体系组成。

2.1专业基础

基础层面的学习是指学习和掌握设计艺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等内容。主要涉及绘画、设计基础、设计表达、形式美法则、赏析、制图、创意、计算机辅助设计等相关内容,是学习城市景观艺术设计的重要基础。

2.2专业设计、设计理论与方法

专业设计和设计方法与理论层面的学习是指城市景观艺术设计的教学主体,是整个教学的核心内容,设计原理、设计方法论、设计理论以及设计修养等课程涉及例如各科设计原理、设计哲学、环境生态概论以及中外建筑史等内容;专业设计包含空间设计、园林与景观艺术设计、城市公共环境设计、公共设施设计等内容。这个层面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未来城市景观艺术设计的专门人才,具有综合的设计能力,是专业方向的重要支撑,因此应受到充分的重视。

2.3专业实践

专业实践层面的学习是指教学与市场应用相对接部分的教学内容。该部分的内容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设计能力和协调工作能力以及合作精神的主要途径。主要涉及了景观艺术设计考察调研、景观艺术设计实践课题以及到专业设计公司实践实习等内容。

总之,城市景观艺术设计的教学内容组成应具有艺术性、科学性、实践性等特点,突出专业方向的基本特征,明晰培养目标,做到重应用、善实践。

三、城市景观艺术设计课程的教学方法思考

3.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建立一支高质量、高水平和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对于景观艺术设计课程教学和环境艺术设计学科的建设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对教师的启用局限于两种情形:

(1)由学建筑专业的教师组成,在教学中全盘套用建筑学的理论,而忽视了美术造型基础的训练,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2)由一些学纯艺术专业的教师组成,在教学中只注重纯艺术的表现,而轻视对工程技术知识的传授。

我国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所涵括的范围除了室内空间外,还包含了室外环境的景观艺术设计。因此,要求教师队伍具有不同的知识结构,以适应学科发展的要求。即景观艺术设计的教育工作者宜以本专业出身的教师为基础,辅以园林、环境工程、环境艺术设计等相关专业师资力量,共同构建景观艺术设计的教育队伍。同时,景观艺术设计本身又是一个不断更新不断调整的学科,许多从事景观艺术设计教学的教师受限于自身的教育背景和专业知识,知识储备不足,这对教学是很不利的。因此,应不断更新教师的知识储备,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教导学生。

另外,景观艺术设计是一门注重实践设计能力培养的课程,要求专业教师在传授书本知识的同时,也能结合自己设计实践的专业背景更好地指导学生完成课题设计,从而真正使知识传授与实践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因此在师资的遴选方面,应大胆地跳出现有的教育模式,聘用著名公司、企业单位或其他教育机构具有特殊技能的专业人员担任兼职教师,甚至可以聘请资深匠师作为教学辅佐,这不失为一种值得尝试的教学方法。

3.2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2.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传统的教学方式局限于学校生活和课堂教学之内,影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思维发展。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说,社会经验和社会实践不仅是学习知识的重要途径,更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在教学中可以采用“研究性学习”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独立自主的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同时,重视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这样不仅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还能培养他们在实践中增强自主性和自信心,发展创造性的品格。例如在讲到“居住区景观艺术设计”这一章节的教学中,学生对其没什么设计概念,但是有着好奇心和新鲜感,于是我们就让学生走到生活中去,每人找一个口碑较好的楼盘进行现场调研,然后从学生拍回的照片中,从整体的规划布局、空间布局、造景手法、景观小品等方面加以分析,评判优劣。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而得到激发,大部分学生也都从各自的生活经验出发,无拘无束、畅所欲言地表达了独到的见解。又例如,通过讲述居住区中的公共设施设置,有的同学就提出不仅应该“以人为本”,还应该为居住区中宠物们建立更多的活动场地与方便设施等。尽管许多想法并不成熟,但这些都是经过学生思考得来的。因此,我都给以鼓励,并留出专门的课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互相交流,取长补短。所以,只有提供给学生自由表达、自由思维、自由思考问题、自我评价的机会,才能使他们能够自由创造,开发创造性思维。

3.2.2开展双向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思维的创造性与思维的独立性是密切相关的,没有独立思考就没有创造力的形成和发展。而“注入式”教学完全抹杀了思维的独立性,学生在课堂上充当听客和看客,处于服从、接纳、受支配的地位,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因此,实施创新教育,必须转变传统教育“唯师是从”这一专制型的师生关系的观念,建立起相互尊重、信任、理解的平等、民主、合作的关系,这种关系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的发挥,提高思维的表达能力。据在美国洛杉矶艺术设计中心任终生教授的王受之先生介绍:“目前几乎所有的美国艺术院校发展的特点就是突出观念和思维,轻视传统表现技法;假如你在世界上极具前卫地位的加利福尼亚艺术学院,你问该校的研究生花了这么多钱来这里到底学到了什么,他们会回答,我们学到了思维。在该校中没完没了的讨论会成为一大特色”。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经常针对某一讲授内容让学生先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如讲到“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改造设计”这一章时,专门让学生课后去采访一下当地的市民什么样的历史街区保护与开发才能使他们认同或下次还会再来拜访,或市民心目中的历史街区保护与开发设计应该向哪个方向发展等问题。学生对此兴趣很浓,纷纷发表他们的调研结果和自己的见解。这样在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加强了交流,师生相互启迪,相互激励,相互修正,使创造性思维产生共鸣,并发生连锁反应,从而启发诱导出更多的新见解、新观点。并在教给学生知识点的同时,更注重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由学会变成会学,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3注重文脉延续思想

城市是历史的积淀,每个城市都有其自身产生、发展的过程,它经历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建设与改造,使得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历史风貌产生。从城市文化的形成来看,特定城市文化与其地理位置、气候、生产方式、经济状况乃至生活方式有着直接的关系,但如果仅从城市文化本身来说,城市文化应是城市历史积淀的具体与直接的显现。而城市的景观也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变化的。历史传统、文化风俗、宗教、民族个性、经济发展水平等都体现了城市的文化精神。正因为此城市具有这样的人文环境特点,现代城市景观设计的研究范畴也从原先的物质形态、视觉艺术扩展到行为、社会、心理、生态等多学科理论。因此,作为引导学生进行城市设计的景观艺术设计教学,也应从城市的历史文化遗存出发,注重城市文脉的延续,体现城市的人文环境的个性和特点,创造城市的地域性特色。

3.4注重实践环节

景观艺术设计课程教学具有较强的专业特点,教学中应十分重视实践的过程。因此,应通过多种渠道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尽量让学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与实践保持紧密联系。如在课题设计之前,除了介绍有关课题设计的知识和方法外,适当增加设计案例的介绍。另外可以通过参观一些相关的优秀实践作品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感受设计作品的建成效应并对其进行评价总结,从而对设计课题有更深的理解和领悟。在设计课题的选取上,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实际工程项目的设计,如鼓励学生将公司或企业的课题带到学校里来,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或让学生参与教师接纳的工程设计项目,在设计的实践中,将课堂内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设计中,并在实践中增长才干。

四、结语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景观艺术设计课程是一门对自然环境及已有环境的分析、规划、设计、管理和维护的学科与艺术。因此,作为一门致力于构建人与自然和社会环境之间和谐关系的学科,景观艺术设计教育教学的全面发展和高素质专业人才的教育与培养正适应了当前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因此,设立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的景观艺术设计应形成自己的景观设计教学特色,以更好地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科建设而服务,同时为社会培养基础理论扎实,设计能力全面,实施组织能力强的新型环境艺术设计工作高级人才。

参考文献:

[1]俞孔坚,李迪华.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吴良镛.世纪之交展望建筑学的未来[J].建筑学报,1999(8):6-10.

篇4

2无线传输技术介绍

城市轨道交通车地无线通信系统作为车辆和地面之间进行信息传输的通道,可为视频监控系统和乘客信息系统提供车站和车辆之间,乃至控制中心之间的无线传输媒介,是一种传输网络的延伸。除此之外,车地无线通信系统还要求具有较高的可靠性,支持列车在运行速度达到80km/h或者比其更高速度之下的视频信息和多媒体信息的可靠传输,整个系统进行实时传输过程中应能有效的避免黑客和非法信息的侵入,确保整个信息播出时的安全和可靠。当前主要的无线传输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

(1)TETRA、GSM、CDMA:这几种为非常成熟的无线传输技术,应用较为广泛,但是,这三种技术对于车地无线通信系统来说,都满足不了其所要求的传输速率。TETRA其上行速率大约为几kb/s,下行速率大约为几十kb/s,GSM和CDMA的运行速率大致相同,其上行速率和下行速率分别为十几kb/s和几十kb/s。

(2)3G的传输速率与CDMA、TETRA、GSM相比,其在数据的传输速率方面已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在低速运行状态时的下行速率可以达到几百kb/s,上行速率可以达到几十kb/s;静止状态下的下行速率甚至可以达到2Mb/s。尽管如此,3G的传输速率仍然不能满足车地无线通信系统的需求。

(3)TRainCom-MT是德国得力风根公司专有的车地无线通信技术,其应用领域主要是面向城市轨道无线通信技术,其也是为了城市轨道车地无线交通系统特别研制和发明的。其可以支持高速移动环境下,车地双向无线通信最高达到16Mb/s的传输速度。TRainCom-MT作为一项非标转化的无线传输技术,此系统的协议并不具有开放性,因此,整个系统相关的升级、二次开发与维护都需要依赖技术的开发部门和持有公司,即该项技术只能由德国得力风根公司进行,因此,也就决定其具有较差的市场维护和选择性。

(4)WLAN作为一项宽带的无线传输网络技术,与其他技术相比,具有宽带化、网络化等优势。其目前具有的标准也多样化,例如,其具有802.11a,其工作频段在5.8G,传输的速度一般也可以达到54Mb/s,具有干扰较少的特性,除此之外,一般在5.8G频段的无线传输技术具有非免费开放的特点,因此需要进行申请;802.11b,其工作频段在2.4G,传输速度一般最高能达到11Mb/s;此外,802.11g其工作频段也在2.4G,其主要采用了OFDM调制技术,其数据传输速度同样可高达54Mb/s。WLAN作为一种宽带无线传输网络系统,虽然具有较大的通道带宽,但是其覆盖范围不能满足车地无线通信系统的需求,轨道AP在直线隧道一般每隔二百米就需要进行无线网路设置,导致系统切换和调制较为频繁;同时,与公用WLAN技术采用相同的频段也使得其安全性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5)WiMax(802.16),即802.16无线域网,其已在2007年10月成为新的3G标准中的一员,当前其主要具有802.16d固定宽带无线接入标准和802.16e支持移动特性的宽带无线接入标准。802.16无线域网采用了未来通信技术OFDM、OFD-MA、MIMO、AAS等先进技术,OFDM、MIMO、AAS,OFDMA也是未来通信技术的发展方向,其最高可达到70Mbps的传输速度,数据传输的距离也达到了50km,除此之外,还具有应用频道较宽、Qos制度完善、业务丰富灵活、频谱利用较高、灵活分配宽带等优势。尽管如此,WiMax技术还是存在高速移动中无法达到无缝切换的最大问题;同时,受制于产业链的发展缓慢等因素,都使得WiMax技术并未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6)LTE无线传输技术,其主要是3G技术的不断演进和改善,其也是当前3G和4G技术的过渡阶段,作为3.9G的全球无线标准,其在市场上受到了极力的推广,大部分国内外的厂商也对LTE技术给予很大的期望。其主要是改进和增强了当前3G中的空中接入技术,同时也是目前众多无线传输技术之中,少数几个引入OFDM和MIMO概念的技术之一。与3G相比,其还具有延迟降低、极高数据传输速度、分组传送、向下兼容和光域覆盖等技术上的支持和优势,因此,也被作为3G向4G的主流技术的转变,主流运营商一般也都采取LTE技术标准。因此,通过对比以上几种目前较为成熟的无线传输技术,分析得出目前LTE无线传输技术应用在城市轨道交通车地无线通信技术中,能够提高信息的传输速度,实现大数据量信息的共享,完善并解决了车载视频监控系统实时数据传输难的问题,有效保障了信息的及时性和可靠性。

3LTE技术在城市轨道交通车地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应用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城市轨道交通车地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干扰问题,保证数据通信不断的稳定工作和系统的可靠,只能通过采取优秀的无线通信技术来达到技术上的解决和完善。工作者根据对城市轨道交通车地无线通信系统的相关研究发现,城市轨道交通无线通信系统主要具有:高效的数据业务传输效率、较低的数据业务传输延迟、较高的可靠性、良好的移动性能等特点。LTE技术主要应用在城市轨道交通车地无线通信系统中,具有如下的特点:

(1)LTE系统采取了扁平化的组织方案,具有较为简化的组织网络结构,因此,减少了网元的数量、系统的可靠性也较高。

(2)LTE技术的数据频谱的利用率也较高,数据业务速率也较强,优于TETRA、WIFI、GSM-R等技术。

(3)LTE技术系统扁平化的组织结构,也有效的缩短了两端之间的传输效率,使得信息及时传输,更加满足了城市轨道交通信息传输的实时性和共享性,能够满足城市轨道交通车地无线通信系统的应用需求。

(4)LTE技术可支持列车移动速度达到350km/h的移动传输性能,而目前城市轨道交通行车一般不会超过100km/h的速度,否则会导致移动数据传输性能下降,但是LTE技术却避免了此项不足,使得移动状态下,也能较好的进行数据传输,同时也为未来列车提速创造了有利条件。

(5)LTE技术还具有频谱较为灵活的特点,可以适应不同大小频率的频谱分配,使其在不同频谱中进行分配和部署。车地无线通信技术在隧道中都设置有天线,也可以采用商用的通信泄漏电缆实现信号覆盖。隧道内的单个RRU覆盖可以达到1.2km,提供更为稳定的覆盖面积。而通过多个RRU共小区,可以减少由于更新和切换,导致的信息传输的延迟和抖动,甚至丢失的情况,保证城市轨道交通高速度切换下带宽和频率的稳定。

篇5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9-0052-02

近几年,中国奥运会和世博会等一系列大事件后,中国文化让世界都着迷了,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和中国国际化程度日益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及各国人民都对中国产生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世界想要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政策、文化和生活,所以政论文就成为他们了解中国的一个途径。政论文的翻译对译者的文化功底和翻译技能要求都非常高,而生态视角与语言翻译的结合所建立的新翻译策略就能够很好地帮助译者做好翻译工作。

一 中国特色政论文的语言特点

1.政论文概述

政论文,是政治性论文的简称,它是从政治角度阐述和评论当前重大事件和社会问题的议论文。政论文论述的中心一般都是政治性问题。从政论文的性质来讲,中国政论文是带有中国时代特色的、具有政治倾向性的议论文;从政论文的内容来说,它论及中国的国家机制和方针政策;从表现形式上看,政论文的出版和发行都是由政府机关负责的,如《人民日报》。

2.政论文的特点

政论文的主要功能是宣传、号召、表达、劝说。政论文的功能也决定了政论文的特点。与其他文体相比,政论文最突出的特点是它的劝说力。作为一种社会力量,政论文在政治体系中表达出的力量是非常之大的。由此可见,政论文在国家维持秩序稳定、解决社会矛盾时起到了重大的引导作用。这些都要归功于政论文的强大劝说力。

二 生态翻译学

将生态视角和翻译学相结合催生出了生态翻译学,生态翻译学有九个研究理论视角:(1)生态范式;(2)生态理性;(3)关联序链;(4)翻译生态环境;(5)译者中心;(6)译有所为;(7)适应与选择;(8)“三维”转换;(9)事后追惩。

1.生态范式

生态翻译学曾多次对译论范式进行定位,笔者最同意的一个定位是,生态翻译学作为一个跨学科研究,是从生态理性和生态视角对翻译进行研究的,其生态范式和研究领域的性质被定位为“翻译即适应与选择”。

2.翻译生态环境

翻译生态环境指的是翻译所涉文本、文化语境、“翻译群落”以及由物质和精神构成的集合。翻译生态环境在其范围上分为大环境、中环境、小环境。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分为物理环境和精神环境。对译者来说,除自身之外的一切环境的集合就是翻译的生态环境。

三 生态视角下的翻译策略

政论文中的术语所含范围广泛,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覆盖面很广。由于政论文的特点,对译文的客观性要求很高,在翻译时译者就不能翻译得太主观,要求有很高的忠诚度。有些中国特色的政治术语在英文语境中是找不到相应意思词汇的,这就要求译者能在保持忠诚度的基础上进行发挥。既要内容丰富,又要求表达准确,这一点对译者来说是一大挑战。

翻译生态理论强调不同语种翻译之间的平等和文化交流的平衡,力图“将其他种语言的‘不洁’拒之门外,保持本族语的纯净”,注重“语言的生态学,即清洁性、伦理性和绿色性”。其具体翻译策略介绍如下:

1.直译

第一,逐字翻译。一些缩略语,它们所表达的意思都是字面上的,这样的句子适合使用逐字翻译法,可在保留其原来的形式的情况下进行直译。

如,“生命至上,安全第一。”从字面上理解就是:生命和安全都是第一位的。所以可以这样翻译:“Life and safety first.”这样,既表达了原文的意思,也做到了译文以最简练形式表达出来。

第二,保留形式,原文释义。有些政治术语是具有节奏性的,形式整齐,内容丰富。如,“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就可以使用此译法:“We must see to it that there are laws to go by,the laws are observed and strictly enforced,and law-breakers are prosecuted.”

2.直译+意译

政论文中有许多地方都有其深层含义,不能使用逐字翻译的方法,这样会使意思表达不明确,外国人在理解时会出现问题,运用生态翻译理论也正是为解决这一问题。

第一,保留形式+结构内释义。结构内释义是只对结构进行细微改动,有技巧地将浓缩的意思表达出来。如:“两纵十横、六河连通”,可以翻译成:“Two Vertically Running Rivers,Ten Horizontally Lying Water Systems,Six Rivers Connected”。

第二,保留形式+结构外释义。结构外释义是指有些原文是有中国特定文化背景和文化特色的,在翻译这部分时可根据翻译生态理论的要求将原文中没有提到的背景和特色按照英语的习惯翻译出来,在翻译时保留中国特色。

3.意译

在政论文中,一些专业术语是带有数字的,而在翻译时含义的重要性显然大于数字,其数字在翻译中是可以不显示的,这样就可以意译。

第一,使用原意代替数字。比如“三农”一词,在翻译时就可以使用这种策略:“Agriculture,rural areas and farmers”,这也是官方的翻译方法。在翻译时也会发现,有些句子是非常适合这种翻译方法的。

第二,补译。专有名词是可以用补译法的。比如“中南

海出海大通道”等。

四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在翻译过程中要注重对几点原则的把握:精确、最简化、重视、完整、自然。

综上所述,在翻译时,要看看能否直译,在保留原文含义的基础上,保留其表达形式。直译的要求就是,在表达精准的同时做到最简化。在对翻译策略的选择上,要以直译优先。如果直译不能做到对原文翻译所要求的水平,就可以考虑直译+意译的方法。当然,在实际翻译工作中常会出现一些问题。

1.翻译时的语言属于机械转换类型

语言翻译是把两种文化和思维模式在语言中联系起来的桥梁,是一种再创造的劳动,而不是机械转换,机械转换这种翻译方式也是生态翻译法着重要纠正的一种翻译方法。因此,在翻译之前做好准备,搜集好资料,是准确翻译和传达原文含义的重要环节,也是不可或缺的环节。翻译前的准备工作可以帮助译者了解和理解原文背景和含义。理解是翻译所必需的前提条件,如果不能准确理解原文,又怎么能忠实地将它翻译成目标语呢?在日常生活中,译者要注意积累词汇和翻译技能,运用时代的产物(网络)和其他途径查找出可以表达原文意思的特色方式。

2.逻辑分析能力在翻译能力中是占有很大比重的

大多时候,政论文的独特特点都需要译者对原文的结构、逻辑、含义进行深入分析和探究,最后才能决定使用什么方法和策略去进行翻译。在翻译学习的过程中,要多阅读些翻译家的作品,找出最适合的翻译方法。

五 总结

译者在对政论文进行翻译之前,要对政论文的特点、意义和风格有所掌握,深入体会生态视角翻译理论的精髓,不断积累知识和经验,在经验中不断揣摩、研究,最终达到在翻译过程中能够选择最佳翻译策略。

参考文献

[1]周伟龙.当代中国特色政论文的语言特点及翻译策略[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S2)

[2]刘丽曼.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政论文本翻译策略[D].兰州大学,2013

[3]周彦军.谈政论文的英译――以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为例[J].河西学院学报,2009(4)

[4]罗小波.政论文英译:顺应论的理论与实践[D].湖南工业大学,2010

篇6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延伸,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作业的安排和设计也是检验教育一个重要环节。笔者是特殊学校的语文老师,在语文教学中,关于语文作业的设计和布置慢慢的发现了很多问题,比如如何给学生布置符合其能力的作业,如何让作业变得内容丰富有趣,如何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有质量地完成作业,如何让家长也参与到语文教学和作业中来等等问题。针对这些困惑和问题笔者做了一些教学尝试。

1 生活语文作业内容生活化

生活语文要着眼于学生的生活需要,以生活为核心组织课程内容,使学生掌握与其生活紧密相关的语文基础知识和技能。老师在使用过程中再依据实际情况和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例如《保护皮肤》、《我的家》等单元,笔者根据这些生活单元主题进行听说读写的教学和训练,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又能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并让学生有学习的兴趣。

低年级语文教学基本以识字为主,课文从简单的字词到简单的句子。最初笔者布置的作业A 组大部分以重复性的抄写生字为主;B 组大部分以跟读字词为主;C 组学生由于能力有限主要以认读图片为主。慢慢的笔者发现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不高,家长也反映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不高,因此笔者开始思考改变作业内容。既然教学内容以生活为主,那何不试试让语文作业也生活化,让作业成为沟通语文教学与日常社会生活的桥梁,同时提高学生的兴趣呢?如第五册第二单元《常见的食物》这一主题中,笔者对A 组学生布置的作业内容为:淤我最爱吃的蔬菜,家长协助带蔬菜回学校。同学间互相介绍自己喜欢的蔬菜,学生不仅认识了这些蔬菜,同时还促进了学生口语表达的能力。于怎样才是正确的饮食习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不能光吃鸡鸭鱼肉,要多吃青菜、萝卜和白菜”。通过与家长的沟通,进一步促进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后来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上台介绍自己喜欢的蔬菜,自信地告诉其他同学应该怎样吃饭才健康。

2 生活语文作业形式趣味化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对智障学生更是如此。因此老师在设计作业时,应尽量让作业内容、形式多样有趣,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让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去完成,并能够享受这个过程。比如“听”故事,智障学生的注意力极易分散,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因此同样是听故事,可是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人讲都会对智障学生有一定的影响。笔者会根据学生情况提供家长课文内容或故事文本,让家长讲给孩子听,并时不时的回答问题,对听的内容做出判断,也会做一些游戏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在参与过程中让学生知道听的重要性。

“说”出自己的所见所闻。首先让学生把课堂学习的知识、或者学校的活动说给家人听,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生字词、课文的理解,同时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另外在节假日、放假之前就会提醒大家记住自己假期的活动,然后回学校之后将自己在假期过得最开心、最有意思的事说给同学们听,老师和同学还会发问。慢慢的同学们就养成了这种习惯,如果家里有什么重要的事情,都会说给老师和同学们听,比如“昨天家里谁过生日”,“我家搬家了”之类的,同学们都很愿意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热爱生活的积极态度,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读”生字、字词、句子、儿歌和故事。语文课堂上少不了朗读,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而训练语感的重要方法就是朗读,智障学生的语文教学同样如此。低年级识字少,还有学生不识字但是会跟读,在语文课堂上可通过多读配图的字词、多读琅琅上口的儿歌等方法来增强他们的语感,同时促进提高学生的语言发展能力。根据学生的口语能力布置相应的朗读作业,与家长一起读,或者将所学的读给家长听,等到有能力时阅读小故事再分享,这些朗读形式在提高学生口语能力的同时,也增进了亲子关系,让孩子更加自信。

3 生活语文作业的差异性

虽然培智班一个班一般只有10 到12 名同学,但是仍然存在个体差异,学习能力也有不同,一般都要分为2 到3 个层次,在教学上要考虑到各个层次学生不同的教学需求和目标,在作业的安排和设计上同样要考虑到每个学生的需要,要根据学生的能力来布置和设计符合其能力的作业。例如有书写能力的适当布置一些抄写生字词的作业,有语言能力的就布置一些读和说的作业,而那些既不会说、也不会写的学生也不能放弃,要为他们设计一些以图片为主的作业,进一步巩固学习内容。总之作业要设计得符合学生的能力和需要,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4 家长共同参与生活语文作业

智障学生需要在家长的协助和配合下完成某些开放性的作业。因此老师就应该及时与家长沟通,首先要让家长知道作业的内容,其次就需要家长积极配合学生完成作业,也应该及时与老师沟通,积极提出自己对作业的看法和意见。这样既保证了学生作业完成的质量,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

篇7

1存在的问题

1.1中高年级忽略基础教学环节

在教学上,中高年级比较偏向于节,段,篇,而词句间的基础教学环节却往往被教师所忽视。在上课时,教师一般不会在学生生词理解、句意理解以及文字语言表达的连贯意思上认真地运用直观方法来帮助他们,而是只用手语在一两个课时上打出课文内容就开始分析课文阶段。

1.2忽视对学生语言交往能力的培养

心理学认为,儿童掌握语言的过程是在与周围人的交流中的,聋生亦如此。聋生与他人交往最直接的方法是学习语言并运用语言;而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恰恰就是缺少了培养语言交往的能力,也缺乏了对培养聋生交往能力的研究与探讨。

1.3忽视对聋生语法知识的渗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比较多地鼓励学生使用手语来表达自己的意思,这使得学生思维较活跃,也敢于表达,但是他们却写出语序颠倒的作文。在学语阶段,健听儿童便能够获得各种语言的声音且懂得语言的意义与应用的环境,并从语义中判断环境对其自身的要求,进而根据这个要求来支配自己的活动与语言的选用;尤其是在学语的同时一并掌握了句中词语组合的原则。然而聋童却因为耳聋,形成了环境与语言相脱离现象。哪怕在低年级时候他们学习了较多词汇,但也因为他们没能及时获得组合词语的原则与语言应用环境等原因,所以写不出自然、通顺、有条理的句子。虽然教师的教学达到了标准,但也没有对其重视与强化,所以对聋生掌握语法知识的需求与渴望无法满足,这就导致了他们表达上的障碍。

2解决对策

2.1教师要成为双语转换的平衡使用者

有相关专家曾说:聋人手语跟健听儿童口语相同,在他们思维发展的早期起到了重要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学习研究并掌握甚至精通聋人母语,自然手语;然后用自然手语来帮助聋童学习文化知识,语言以及发展思维。进入中高年级,教师应该充分应用自然手语帮助学生理解他们所学的知识,并让他们理解手语与汉语的不同,教会他们运用母语来学习汉语与科学文化知识。然后在语言实践中对他们的汉语语法知识进行不断丰富,从而培养他们的语感;也要对他们从手语转换成汉语行为重视,从而使聋童的语言发展真正从手语中起到促进作用,让双语转换在教师与学生中平衡使用。

2.2加强语言教学中的基础教学环节

虽然低年级学生能够掌握大量词汇与句子,但是他们并不能准确运用这些词汇和句子,所以在中高年级,依然要对语句教学重视。从词、句开始,帮助他们认识生词并理解句子意思以及注意词语的积累,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分析课文。第一,用多样化手段。聋童有听力障碍,所以虽然他们见过学过很多东西,但是不能将他们所见所学的那些东西与语言文字一一相对应;这就要求教师应用多种手段(多媒体等)来帮助学生对课文内容与语言文字进行理解。第二,针对性地练习强化。学完不等于掌握,针对性地练习可以强化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灵活应用,让他们真正理解课文。听说读写同等重要,拒绝厚此薄彼。

2.3注重学生语言交往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回归到社会中与广大健听人交往,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目前的语文教材,大多基调都是叙述式的语言,对话材料少之又少;要提高聋生语言交往能力,课文内容的灵活运用以及对话内容的增加必不可少。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尽可能的去改变这种现状,先是要根据教材内容对聋生语言交往欲望的激发;然后创造情境给中高年级的学生,有步骤、有目的的让他们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并奖励语言运用好的学生;最后告诉他们手语与口语表达一样重要。

2.4渗透语法教学

篇8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11―0058―02

一、喀什特区条件下,汉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的必要性

2010年5月,中央新疆工作会议上,中央正式批准喀什设立经济特区;2011年10月,国务院正式发文《国务院关于支持喀什、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建设的若干意见》,标志着喀什经济特区的建设进入了实质阶段,喀什将成为深化向西开放的门户和我国与中、南亚合作的前沿阵地。但喀什地处祖国西部,少数民族人口占90%以上,且汉语水平不高,在喀什特区设立的条件下,这将成为制约喀什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高校预科汉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既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也是发挥高校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

“跨文化交际能力”指不同文化背景下,说话者之间能够无障碍进行交际的能力,是信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转化。预科汉语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跨文化的交际能力,学生学习的目标也不是简单了解和掌握目的语,而是能有效地使用目的语进行交际。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对汉语本体有一定的认识,甚至能在考试中取得高分,但这些学生在用汉语进行跨文化交际时,不能合理、有效地运用语言;或者因为缺乏对语言背后文化因素的了解,使交际沟通不畅,甚至无法持续。

语言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运用,如果学习者只能在书本上或考试中运用学习的目的语,在实际生活中却无法同他人进行合理、有效的交际,那么他的学习就不是真正的学习。预科学生培养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其必要性表现在:

1.可以使学生真正掌握汉语这一沟通工具。汉语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使用的交流工具,起着沟通感情、传递信息的作用。但长期以来,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仅是为了通过汉语水平考试,能够顺利地拿到毕业证书,汉语作为交流工具的属性被忽略,所以出现学生考试可以拿到高分,但毕业后仍然不能利用汉语进行有效沟通的窘境。培养提高预科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可以使学生明确学习汉语的目标,避免“高分低能”现象的发生。

2.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对学生来说,词汇、语法并不是最难的,难的是如何在实践中正确运用。学习词汇、语法本身是一个枯燥的过程,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如果教师能够在课堂中创造语境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训练,无疑会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能够在实践中真正掌握和运用汉语。

3.增加对汉文化的了解,增进各民族之间的感情。传统的课堂教学使学生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学习,老师和学生都在本民族的文化中教授和学习汉语。如果教师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那么他势必会采取相应的措施使学生了解汉文化,了解汉民族的风俗习惯、行为方式,再通过教学活动创设跨文化交际的情景。长此以往,学生的汉语水平会有质的提高,也会使学生觉得汉文化不再陌生,使其产生主动交流的愿望。

二、跨文化交流的方法和途径

1.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根据语言学习规律,听、说是其他语言技能的基础,能表现出说话人语言运用的综合能力,教学中也较容易掌控。听、说技能的提高,会极大地促进其他技能的提高。因此,必须加强听、说教学,并以此带动其他方面的教学。在教学上,我们应该注重听、说方法的教学,让学生多听、多说,特别是在跨文化交际的背景下,设计一些内容、题材不同的语言材料,教会学生听、说技巧,如如何复述、如何边听边记、如何进行归纳和推断、抓住中心和主题等等。

2.阅读能力的培养。一个人阅读的过程,也是与作者交流的过程,因此也是一种交际过程。传统教学中,很多教师认为学生明白词语大意、按照语法规则能够顺利翻译文章、懂得文章内容、顺利完成课后习题就达到了教学目的。事实上,这种教学法只强调了语言形式,忽略了句子、段落之间是有联系的,是相互作用的。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我们在讲清词汇、语法意义和用法的同时,也要注意文章结构、中心思想、各段主题等的相互作用和联系,把文章整体把握、篇章衔接作为阅读课的重要内容。此外,还要介绍与课文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增进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

3.写作能力的培养。提高汉语交际能力既包括汉语口语交际能力,也包括汉语书面语交际能力。预科学生汉语写作能力不高一直是汉语教学中的薄弱环节,特别是工作中汉语写作交际能力的缺失,在少数民族学生毕业后表现得越来越突出。写作交际能力的提高,建立在听、说、读等其他语言技能提高的基础之上,是学生语言综合能力的直接表现。写作过程中如何使学生能够有效地表达出思想或中心内容,是提高其交际能力的重要保证,所以在训练中应该使学生学会梳理线索,确定写作中心,合理安排结构和组织语言。同时,加强应用文的写作训练也是提高学生写作交际能力的重要内容。

三、跨文化交际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忽视语法教学甚至认为可以不用学习语法。强调交际的重要性,并不意味着忽视语言基本功能,甚至认为词汇、语法可以不教,让学生在交际中逐渐掌握。预科学生虽然在汉语词汇和语法上有一定的基础,但仍然缺乏系统和组织性的训练,其语言能力没有形成体系,如果此时单纯追求跨文化交际,将影响学生语言能力的全面发展,同时也无法满足真正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形成和提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合理使用传统教学法,在此基础上吸收交际法的优点,提高预科学生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教学过程中既要教授学生语言基础知识,也要强调语言知识的灵活运用,而且还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跨文化交际训练的机会,鼓励学生在特定环境中灵活、大胆地运用所学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进行交际。

2.组织教学中过分强调口语交际能力,忽视书面语的交际能力。很多教师认为交际就是口语交际,但跨文化交际的范围不仅是口头的表达,也可以是书面的表达,如学生阅读课文时也在参与跨文化交际,他可以与作者、人物及故事情节进行情感交流与沟通。所以教师在重视口语训练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书面语的跨文化交际。

3.组织课堂教学时要注意传统教学方法和跨文化交际方法的交叉,切勿顾此失彼。很多教师认为跨文化交际最有效的方法是分组讨论或角色扮演,但这种方法对自觉性和纪律性高的学生来说尚可,缺乏自律性的学生则不能有效地投入到训练中。跨文化交际教学主张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分组讨论与角色扮演是以学生熟练的语言运用能力、集体协作精神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的,教师更要对学生的课堂活动给予一定的控制和诱导。所以教师应对学生的能力和水平有一定的了解,并注意传统教学方法和跨文化交际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这样才能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李建军,祁伟.大学预科汉语教学的探讨与实践[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3(03).

[2]周小兵.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J].中山大学学报,1996(06).

篇9

为了保证高中数学课程改革顺利进行、及时总结课改经验、深化课程改革,省教研室先后举办了多次培训与教研活动。除了每年的各级培训外,还分别在扬州(2004年)、盱眙(2005年)、盐城(2006年)、无锡(2007年)、苏州(2008年)、江宁(2010年)等地举办了等大型研讨会。为解决课改疑难问题,2005年至今,先后成功举办了8届特级教师研讨会;为了探索课堂教学,先后举办了5届青年教师优秀课观摩与评比活动;为总结课程改革经验与成果,先后举办了4届优秀论文与教学设计评选;为促进青年骨干教师迅速成长,先后举办了2期青年骨干教师研修活动;等等。这些高质量的教研活动,既是宣传,又是培训;既是总结,又是推广;既是交流,又是示范;既提出问题,又解决问题。这些活动为全省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与深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了解我省高中数学教学情况,进一步深化高中数学课程改革,促进我省高中数学教学迈上新的台阶,我们组织了全省高中数学教学情况调研。调查方式包括网上问卷调查(参与教师共有5615位),对苏州、扬州、宿迁等三市的区、县高中数学教研员和部分教师进行面对面访谈,召开部分教师、学生座谈会等。

调研表明,7年的高中数学课程改革,我省高中数学课程与教学在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教学研究、教学评价、资源开发与利用和教师发展等方面发生很大的变化,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1.教师的教学观念有一定转变。

调查表明,课改后,我省高中数学教师教学理念有一定的转变。首先表现为教师对数学的核心价值有深入的认识;其次,对于教材的认识,多数教师认为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资源而非唯一依据;第三,在叙述技能目标时,多数教师使用“模仿”“概述”等过程动词。

2.教师教学行为有一定转变。

课改后,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与关注增多。教师在继承我国传统优秀教学经验的同时,在教学行为方面有较大的改观。无论是在备课、上课,还是在管理与指导学生方面,教师的教学行为都积极贯彻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首先,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主动依据课程标准和教学要求;第二,在备课时,更多地研究教材、学生、教法;第三,课堂上,当学生的观点与教材不一致时,教师鼓励学生讨论,肯定学生的大胆质疑精神,但更重视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态度;第四,在课堂上,当学生指出教师的错误时,绝大多数教师会采取“表扬学生,欣然接受”或者“肯定学生的做法,与学生讨论是非曲直”;第五,教师课堂上讲授时间一般在20-40分钟,尽量给学生留有自主空间;第六,多数教师认为讲授法是一种最经济、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但讲授法要特别注意语言的生动性,启发性在其次;第七,多数教师能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确定是否使用讨论法,并关注主题的选择、讨论的组织形式等。此外,善于利用网络资源,在网络教室等场所上课频率较高。

3.教学研究广泛深入。

调研表明,本次高中数学课程改革,我省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研究方面成绩卓著。广大教师在课堂模式创新、课程标准实验研究、新教材研究、学习研究、考试评价研究等方面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探索,取得了很多进展。

在日常教学研究方面,广大教师针对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理念进行研究,一方面结合课堂教学,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另一方面,在问题情境的设计、问题提出、学生活动的设计等方面进行细微的研究,使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都得到落实。

由于广大教师认真深入的研究,近8年来,我省高中数学教师在全国各大刊物上发表了大量的高质量的论文,《数学通报》《中学数学教学参考》等核心期刊每期都有约三分之一的篇幅登载我省教师论文,乃至高中数学刊物流传“无苏不成刊”的美谈。

在进行课堂教学、教材研究的同时,我省高中数学教师积极申报各级各类课题进行研究,每届批准的课题(省教育科学规划批准课题、省教研课题、省教育学会课题、各大市课题等)中都有大量的高中数学课题。

4.教师专业化发展迅速。

课程改革不仅使学生受益,同时为广大教师提供非常多的发展机会与平台。借助于课程改革,广大数学教师专业发展迅速。

课改后,各种培训、教研、学习机会增多,每年各所学校都有多位教师参加省级以上培训(或教研活动、会议),多数地区的教师参加市级全员培训,每位教师都要参加日常的校级研修活动。这些培训(教研活动、会议等)由课程标准组、教材组、高校、特级教师、教研员、骨干教师等多方面专家进行讲座、交流,扩大了一线教师的学习机会与眼界,更新他们的教学理念,带给他们教学经验与技能。

特级教师、教授级高级教师、各市的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高水平的教师在高中数学课程改革过程中不仅发挥带头、引领作用,同时他们自身也得到迅速发展。从2005年开始,全省共召开了8届特级教师研讨会(高级论坛),广泛讨论、决策课改中出现的问题,如选修课开设、教学要求制订、校本研修、教研文化、高考命题等,同时,在参与讨论的过程中,这些教师对这些疑难问题有了深入的认识,自身也得到发展。

在本次课程改革过程中,青年教师获得发展的机会更多。除了各种培训、研修、会议外,校本研修活动多是以青年教师的发展为主要内容的。每2年举行一次青年教师优秀课观摩与评比活动,每3年举行一次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每2年举行一次优秀论文、优秀教学设计评选等活动,都是以青年教师为主要对象的。可以说,课改为青年教师成长提供了非常多的平台。

同时,我们也要承认,高中数学课程改革也遇到很多疑难问题,有的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已经或正在解决,有的至今还没有完全解决。

(李善良)

问题呈现

本次调查表明,以下问题在目前高中数学教学及研究中仍比较突出。

1.对教学目标的认识与落实不均衡。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三维目标”。而三维目标是什么?怎样确定三维目标?如何实现三维目标?这些问题对于许多教师来说还是模糊的。实际教学中,往往出现割裂三维目标的“高大全”“空泛美”等现象,最终导致教学目标落空。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实现知识技能教学与能力发展、情感发展同步进行的问题,尤为突出。

2.教学设计存在“三多三少”。

有效教学成为近年来的热点话题,而教学设计是有效教学的前提与保证。国际上教学设计的研究已经进行多年,提出了许多思想、理论、案例,教学设计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

课改后,高中数学教学设计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由于我国数学教学受传统思想及应试教育影响较大,高中数学教学设计中仍存在“三多三少”的问题:即关注结论的多,关注过程的少;关注教师的教多,关注学生的学少;教师讲的多,学生思考的少。

3.学生作业与负担过重。

在高中数学教学实践中,科学、有度、优质的作业不仅能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业对数学知识落实、能力培养和品格养成的有效功能,同时教师也能借助作业了解学生在发展中的需求,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升数学素质。

北师大肖川教授曾说:“作业是教师精心准备的送给孩子的一个礼物。”然而在当前教育还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框架的背景下,高中数学课改的理想目标与教学现实还存在着一定差距,数学作业的理念、内容、形式和模式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学生作业负担过重且效率低下。

高中生对数学作业态度的抽样调查结果是:“乐于完成”的占35.63%,“感到厌烦但能独立完成”的占49.79%,“感到厌烦经常抄袭”的占12.50%,“感到厌烦不完成作业”的占2.08%。也就是说,大多数学生(占64.38%)对数学作业感到厌烦,可见这样的作业效果必然是低效甚至无效的。这与当前教育改革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价值取向是相背离的。

4.教学评价功能单一化。

早在2004年就有专家建议:“考试评价已经越来越成为课程改革向深层次推进的瓶颈。……不改革现行的考试,课程改革就会寸步难行,教学改革也容易流于形式。”[1]我国的教学评价实际上早就出现功能单一化倾向,直到今天也没有彻底改变,也难以改变。尽管教育部出台了《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但由于受高考限制,许多地方的中考虽由地级市组织,但均为高考做准备,因此还是陷入了恶性循环,难以自拔:

教学评价=学生成绩的评价=考试的评价=高考、中考的评价

分数至上,学生“排队”现象难以禁止。一些基层教育部门、学校领导与教师采用的仍然是原有的评价标准。升学率、学习成绩依然是评价的主要标准。

5.校本教研普遍缺少行动研究。

校本教研活动对于教学、教师专业成长、研究、特色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作用。传统的校本教研活动以集体备课为主,定期开展一些以公开课为主的研讨活动。虽然这些教研活动对于教学研究确实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形式单调、教师参与程度低,其效果并不十分明显。课改后,由于需要学习、吸收大量的课改理念、改革文件和先进经验,各地组织了大量的以教师培训为主的校本研修活动。但随着课改的深入,这种校本教研活动的效果越来越低。而更为有效的校本教研活动,特别是行动研究,在广大学校却很少。

篇10

著名的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最重要的活动更需要创造,而创造教育的实施首要的是必须有一大批创造型教师。当前,对于创造型教师的概念虽然还未能取得一致意见,但是国内外教育界对于创造型教师的研究已经积累了不少资料,关于创造型教师的基本特征已经有了不少共识。

要创新就要有人才,而努力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具有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人才的关键就在于培养创造型教师。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承担着科教兴国的历史重任,因此,必须努力培养和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当前,教育观念滞后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过程缺乏活力,教学方法一成不变,种种不利于实施创造教育的现象已十分普遍,因此,关注创造型教师的培育与成长已迫在眉睫。

(二)调查背景、目的、对象、方法

为深入了解我省中小学创造型教师成长的真实状况,分析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以便为教育部门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提供科学决策依据,2011年9月开始,在省教科文卫体工会委员会指导下,在福建省宁德市教育工会组织下,我们对宁德市部分中小学教师展开了关于创造型教师成长的调查。调查以问卷调查为主,也相开座谈会以了解情况。调查地域虽然限于福建省宁德市,但普遍性的问题可以借此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呈现并促人反思。

本次调查筹划周密,准备充分,设计力求科学,覆盖各类学校。问卷调查共设计题目27个,其中选择题25道,问答题2道,教师还可以灵活增加他们认为比较重要的相关信息项目,保证了问卷的整体规划与实际变化的统一。问卷题目主要涉及教师对“创造型教师”内涵的看法、影响创造型教师成长的各种因素(包括教师个人的素养与努力,学校环境及创造的各种条件,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促进与妨碍创造型教师成长的有利与不利因素等等。问卷采取无记名答卷方式,本次调查对象包括宁德市城乡各类中小学,发出问卷调查表800张,回收760张,回收率95%,客观地反映了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学校教师的情况。

二、主要问题的统计结果及分析

(一)教师对“创造型教师”的认识

表1 创造型教师应具备的最主要条件(多选)

在“你认为创造型教师应具备的最主要条件”(多选)的调查中,“高尚的师德”依然被认为是成为创造型教师的首要条件,这与我国教师传统中“身正为范”的要求一致。许多教师还表示,如果缺乏高尚的师德,则其他方面愈强,对教育教学的破坏性影响愈大。“强烈的创新意识”也被摆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许多教师表示,能否成为一名创造型教师,首先必须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才会有动力去研究、去发展、去实践。而“较高的教学艺术”同样被认为极端重要,教师们表示,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第一职责,而高超的教学艺术能让教学产生最好的效果,获得最高的效率。同样,“广博的专业知识”也受到教师们的青睐,他们在调查中一再拿出“要教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源头活水”的教育格言自勉。

(二)影响教师成为创造型教师的主要因素

1.教师专业发展目标定位对创造型教师成长的影响

表2 教师专业发展目标定位

在“您的教师专业发展目标定位”的调查中,选择“胜任教学的教师”为43%,选择“骨干教师”的为34%,选择“特级教师”的为8%,选择“名师”的为10%,选择“创造型教师”的为5%。从这里可以看出,绝大多数教师对自己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定位不够高,大多数人认为能够胜任教学就心满意足了,只有极少数人向着特级教师、名师和创造型教师的目标发展。这说明当前教师发展动力不足,需要引起高度注意。俗语说“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如果教师没有高远的职业发展规划,那么,即使是定位为“胜任教学的教师”恐怕也不容易实现。

2.教龄对创造型教师成长的影响

表3 教龄对创造型教师成长的影响

从表中可见,教龄对创造型教师成长的影响,认为需要15年到30年的占了绝大多数,认为需要30年以上的也占了五分之一强。这说明,在创造型教师的成长需要较长的时间这个问题上有比较一致的认识。但是在与教师的座谈中,我们也注意到,也有少部分老师认为一个老师是否能成为创造型教师与教龄关系不大,甚至会有教龄越长越保守的现象,而新生代的教师因其学历、年龄与知识优势,成为创造型教师的可能性也极大,这都是值得注意的观点。

3.学历对创造型教师成长的影响

表4 学历对创造型教师成长的影响

从表中可以看出,认为学历对成为创造型教师影响“较大”和“非常大”的占了绝大多数。这说明当下的教师对于学历比较看重,也反映了我国近年来教育行业对于学历的要求日渐提高的现实。不过,在同个别老师的交谈中,我们也认识到,重视学历不等于教师的学历越高越好,认为学历对于创造型教师“没有影响”的教师主要是考虑到许多成功的教师第一学历虽然不高,但是他们后来都通过自修或培训,拿到了更高级别的学历,有的还拿到了研究生学历。

4.阅读对创造型教师成长的影响

表5 教师的阅读状况

对于大多数中小学教师而言,他们在繁忙的日常教学中并无太多的闲暇时间进行阅读,但是因为有寒暑假这样的带薪休假,在各类职业中,唯独老师可以享受较多的阅读时间。但从表中可以看出,教师的整体阅读状况不容乐观,而农村教师的阅读时间与城市相比更是大大缩水。在一所农村中学的座谈中,教师谈到农村教师阅读时间少的原因:“不知道该读什么”、“缺少书店和其他购书途径”、“经济条件限制”等占了绝大多数。从实际情况来看,教师没有树立终身学习的习惯,没有阅读的愿望,这是教师阅读时间少的主要原因。

5.教师各类教学活动对创造型教师成长的影响

表6 教师各类教学活动的情况

在“你平常备课时在‘出新’方面”的调查中,选“力求每节课都有新意”的占34%;选“有时想有”的占61%。这说明想在备课中出新的教师占了大多数,但自觉追求每节课有新意的老师只占三分之一强。在“你上完课,对这节课上得如何有做反思吗?”的调查中,选“有,但不经常”的占69%;选“每节课都反思”的占30%。由此可以知道,大多数教师都有课后教学反思的经历和经验,但能做到课课都有反思的并不占多数。在“承担公开课情况”的调查中,选“承担过县级以上公开课”的占11%;选“多次承担过校级公开课”的占51%;选“承担过教研组内的公开课”的占32%;选“没有开过公开课”的占6%。从数据中和座谈中可以知道,开公开课是教师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几乎所有的老师都有开公开课的经历,部分没有开过公开课的老师大多数是新进学校的年轻教师。在“你在教研活动中”中,选“积极发言”的占47%;选“偶尔发言”的占51%。这个数据在不同的学校当然有不同的表现,但是也有一定的普遍性,一半以上的教师对于教研活动并不十分热心,这主要与教研活动的主题不明、活动形式单一、主持教研活动的教师组织不力以及教研活动之后的反思和实践未能得到及时反馈有关。

6.教师对学生实施的教育对创造型教师成长的影响

表7 教师对学生是否进行创造意识和创造方法的教育

教师如果对学生进行创造意识和创造方法的教育,那么反求诸己,也会促进创造型教师的成长。在“对学生是否进行创造意识和创造方法的教育”的调查中,我们看到,很少有老师经常对学生实施创造性教育,完全没有实施创造性教育的比重也高达27.2%,大多数教师在实施创造性教育方面都停留在偶尔尝试。在座谈中,我们了解到,许多教师认为创造性教育并不是时时处处都可以进行的,需要一定的时机,如果有合宜的机会,他们愿意尝试,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还通过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等途径为学生尽快成为具有创造意识、创造愿望和创造方法的人奠定良好的基础,这说明,目前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实施创造教育的教师还不多,即使有也只是处于个人实验状态。

7.教师论文写作与发表对创造型教师成长的影响

表8 教师论文写作与发表情况

“在报刊杂志和非正式刊物上的情况”的调查中,文章收入县、校级汇编的占27.7%;有文章收入市级论文汇编的占65%;有文章在普通CN刊物上发表的有占5.84%;有文章在核心刊物上发表的只有1.51%。与此相关的还有“论文获奖情况”的调查,结果发现,论文尚未得奖的有占58%;有论文获市级学科研究会及以上奖的为占14%。由此可知,教师中论文写作较为优秀者比例很小,且表现不够全面。在座谈中我们得知,一方面教师论文的绝对数量上来看不低,但是另一方面教师的层次普遍较低,大多数属于论文汇编性质,而这些汇编性的论文多是在培训过程中必须要做的作业。这说明,教师论文写作出于内心需要的较少,多数只是来自于外来的要求和压力,只有少数老师自觉写作并坚持发表到正式刊物。

8.教师的工作条件与工作环境对创造型教师成长的影响

表9 教师对工作条件的满意度

尽管近十几年来,宁德市各县加大了教育投入,教师的工作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从表中可以看出,回答“很满意”的仅占4%,“比较满意”的占30%,“一般”的占53%,“不满意”的占13%,说明大多数老师对目前的工作条件不是很满意,甚至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工作条件持“不满意”的态度,这势必影响到教师教育教学的积极性,也直接影响到向创造型教师方向发展。

9.教师职业倦怠感对创造型教师成长的影响

表10 教师职业倦怠感

在“你对教师工作是否产生倦怠感?”的调查中,选“非常喜欢教师这个工作”的仅占12%;选“比较喜欢教师这个工作”的占71%;选“说不上喜欢,也说不上不喜欢”的占13%;选“不喜欢,但没办法”的也占4%。这表明,学校的大多是教师对教师这个工作停留在“比较喜欢”上,而不是“非常喜欢”上,一旦成长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或是不顺,很容易就滑向倦怠了。同时,我们注意到,教师职业倦怠情况比较复杂,因地域、性别、年龄、学校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从地域来看,山区中学的教师职业倦怠感尤其严重。从性别看,女性教师的倦怠感大大低于男性教师。从年龄来看,青年教师的职业倦怠感高过中老年教师。

10.教师取得的成就与荣誉感对创造型教师成长的影响

表11 教师获得荣誉的情况

在“获得荣誉情况(包括各级优秀教师、教培新秀、优秀班主任、骨干教师)”的调查中,获得乡级、县局级荣誉称号的占35%;获市教育局和县政府荣誉称号的19%;获得市府级、省厅级荣誉的仅占3%;获得省政府级荣誉称号的为0个。重点学校与农村学校相比,重点学校老师获得荣誉的人数比与获奖档次会高一些。我们看到,荣誉的获取情况也会大大影响到教师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般说来,大多数教师还是很珍惜荣誉的,他们许多人认为级别较高的荣誉是对自己教学工作的某种肯定,会更好的激发他们参与教育教学的改革热情。

11.中小学校长对创造型教师成长的影响

表12 创造型教师理想中的校长(多选)

在“创造型教师理想中的校长”的调查中,认为“先进的办学理念”的有45%,认为“民主式的管理方式”的有72%,认为“娴熟的教学艺术”的有21%,认为“高水平的科研能力”的有12%,认为“独特的人格魅力”的有57%。从这些选择中可以看出,教师对现代中小学校长的期望比较高,其中,希望校长有民主式管理的教师所占比例非常大,与此同时,认为校长应该有独特人格魅力的教师也超过一半,许多教师反映,校长的精神风貌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到教师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作为一校之长。如果思维灵敏,善于开拓,敢于创造,支持和鼓励教师创新,同时积极营造教师与教师、教师与领导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就会不断提高和发展。

12.学校对教师评价方式对创造型教师成长的影响

表13 学校对教师教学工作主要的评价方式

在“学校对教师教学工作主要的评价方式”的调查中,回答“主要看学生成绩”的占31%,回答“重点看日常工作表现”的占29%,回答“教研组内评价”26%,“学生评价”占14%。从中可以看出,目前中小学校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各种方式所占的分量是不一样的,由于考试成绩直接反映教师的有效教学,于是成为对教师评价的重要依据。在与教师座谈中,我们了解到,许多老师对于以学生成绩来评价教学工作多有不满,这说明目前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机制尚不完善,学校与教师之间有必要加强沟通。

13.继续教育对创造型教师成长的影响

表14 教师希望在继续教育培训中学习的课程(多选)

在“教师希望在继续教育培训中学习的课程”的调查中可以看出,教师在接受继续教育的过程中,对于学习的课程包含多个方面,反映了教师们的求知欲还是很旺盛的,同时,教师们关心的课程都是与教育教学直接相关的课程。

14.培训对创造型教师成长的影响

表15 教师对当前教师培训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的看法

在“您认为当期教师培训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的调查中,认为“与教学工作结合不紧密”的有27%,认为“培训计划一刀切”的有21%,认为“单项灌输,忽视教师的要求”的有32%,认为“培训未能系统化”的有5%,认为“课程设置不合理”的有15%。这表明教师普遍要求各类培训应有针对性,应讲究实效,在培训内容和方式上,应注重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方法,新颖的教学理念,理论联系实际,他们不喜欢形式主义的培训。

三、培养创造型教师与促进创造型教师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教师群体要主动向创造型教师发展

1.要坚定信念,强化调适,树立教师自身良好形象。教师要正确认识自己所从事职业的重要性,要有一种神圣的责任感和光荣感,继而促进教师的敬业精神和乐教意识。要坚持正确的信念和职业理想,做坚定的教育守卫者。作为教师要加强对自身职业的认识,树立良好的职业信念,富有职业荣誉感。

2.要有成长和发展的意识。黑格尔说:“要是没有热情,世界上任何伟大的事业都不会成功”。没有自我发展意识的人,就没有理想的追求,就难以有自我潜能的发展,也不可能有自己的快速成长,更难成为创造型的教师。

3.要从多方面提升创造型教师所必备的素养。要做好教师职业发展规划目标。有志者就会朝着目标向前奋发。教师要实现自我成长和发展,必须学会设计自己的成长和发展“蓝图”。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构建教师多维立体的知识结构和创新教育的基本功。创新的基础是知识的积淀,因为任何创造都是对所学知识进行科学加工的结果,所以我们要积极抓住学习提高的机会。

(二)学校要将培养创造型教师作为一种制度

1.要把培育和促进创造型教师的发展作为学校工作重中之重。学校要将教师的成长培养工作纳入学校的重点工作,学校党支部、工会应积极参与这项工作,学校要制定目标、计划,长、中、短的安排部署,明确教师培养要求,专人负责。全力以赴解决教师成长需要帮助解决的问题,对教师外出培训、学习和进修从时间上、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

2.建立有利于培养创造型教师的管理机制。建设一支创新型队伍,要处理好教育与管理的关系、使用和培养的关系。在对教师队伍的管理方面,一定要建立起一种激励机制。同时能够体现用事业凝聚人,用感情团结人,用利益吸引人的队伍建设风格。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能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的自我发展要求,增强教师成长的动力。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以促进教师发展为目的,可采用自评、互评、校评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机制。

3.要积极创建教师发展的平台。第一,深入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从调查的情况来看,一些学校创造型教师发展得比较快,就是因为这所学校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做得比较好。第二,加强教师培训。学校要从长期发展考虑,制定本校教师培训的目标规划,加大力度明确教师培养的目标和要求,落实教师专业发展的细化要求。在几所农村学校座谈时,调查组同志对老师说现在网络这么发达,我们完全有条件通过网上获取材料进行学习。但与会老师还是普遍认为现场培训效果好。第三,建立教师成长档案。让教师在回顾自己的工作历程,体验成功的同时,产生自豪感,激发继续努力的斗志,挖掘自己的潜能,促进其向更高层次发展。

(三)教育主管部门要积极做好配套工作,激励创造型教师的成长

1.加强对教育经费的管理,努力改善教师待遇。必须努力改变教师待遇偏低的现实。不少县市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学校教学设备的配备也相对落后,教师可学习和利用的信息源少,一些学校地处城乡结合部,进城教师的户籍多数落户在城郊乡,他们亟待解决住房等问题。如购买经适房受户籍限制而得不到解决,而教龄补贴太低,教师的工资津贴与经济基础好的县相比差距较大。

2.拓宽青年教师的发展渠道,建立畅通高效的沟通机制。通过座谈会、问卷调查、信息公开栏等多种形式,定期了解青年教师意见、建议和要求,并将处理意见及时反馈;充分发挥工会和教代会在青年教师利益表达中的作用,在制度设计中为青年教师留有一定席位,明确规定青年教师所占代表的比例。

3.通过多种途径消除教师职业倦怠。首先,要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教师幸福指数。要克服职业倦怠现象,要从根本上下功夫,要树立教师发展学校的理念,优化幸福教育环境。每一所学校都应是教师发展的场所,都应当具有使教师获得持续有效的专业发展功能。其次,要树立均衡、和谐、民主的理念,建构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要切实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教师的经济地位与社会地位是紧密相联的,离开了一定的经济地位而奢谈教师的社会地位,只能是毫无意义的空谈。

篇11

一、注重选择最佳模式,提高教研效果

1.注重行动研究,促使校本教研发挥常效。在讷河范围内,我校可以说是校型较大的一所学校,教师和学生数量都比较多,相对来讲教师工作负担比较重。在这样一种情况下,选择一种易于操作,不过多增加教师负担的教研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经过校领导的反复研究,我们确定:将教师的行动研究作为我校校本教研的主要载体,也是贯穿在教师教学始终的教研活动。所谓的行动研究是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它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通过观察访谈、资料收集等方式分析问题,展开行动,寻找问题解决办法,并在不断的反思循环当中改进自己的行动。

对于教师行动研究,我校要求教师在小范围内完成,交流也仅限于学年组或学科组内进行。具体操作方法是:教师在每节课之前根据课改新要求,认真设计教学,授课后针对教学实际进行课后反思,每一单元结束后,学科教研组内的教师就这一单元教学中的困惑也好、所得也好、发现的问题也好进行交流,在交流中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此项活动由学年组长或学科组长负责,交流要有详细记录,及时向学校汇报,学校教研组将采集到的资料及时梳理,将共性的东西提炼出来,拿到校级活动中以便全体教师共享。

通过以上方法的实施,一方面,对学校整个校本教研过程进行理性思考,总结经验,提炼观点;另一方面,对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冷静地分析和思考,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

2.以课例研究为载体,提升校本教研质量。教师做学问,既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去研究理性的东西,又由于知识水平的限制,绝大多数教师没有那样的能力去研究教育理论,他们拥有的就是教学课堂实际经验。而课堂本身就是一个大问题,为此我们提倡教研活动要狠抓课堂实例,始终坚持以课例分析作为教学研究的主题。对每节课每单元或章节内容进行分析、讨论、确定教学手法、探究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研究的主题来自课堂,来自教师的亲身实践,让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过程中能够及时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进行探索,在探索中学会反思,在反思中改进行为。

3.创新教研模式,引领校本教研增强实效。经常性的教师行动研究,使教师具有了初步的教研能力,在此基础上,我们又借鉴了一些学校先进的教研经验,有针对性的开展一些教研活动,使教研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包括对比式教研、案例式教研、课题式教研、沙龙式教研等,以教学实践中的共性问题和突出问题为切入点,使每一位教师积极参与,畅所欲言,在各种观点的交锋中,促进教师个人的反思领悟,提高教学研究的针对性和研究实效。

二、重视交流对话,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强化同伴互助的交流对话机制,深入开展集体教研。教学交流是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共同发展的良好手段。我校有83名教师,其中国家级骨干教师1人,黑龙江省特级教师1人,省级骨干教师3人,齐市、讷河市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25人。我们有良好的优秀资源,同伴式互助将促进教师的快速发展,因此我们非常重视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与交流。一是注重专题分析讨论会,学校十分注意发挥教研组集体的力量,结合教师的自我反思,选择一些组内成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普遍关注的问题和困惑,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索。二是加强跨学科交流,建立对话交流制度。通过开展定期校级教学研讨会,打破学科局限,寻找共性,开展不同学科教研组的学科思想交流和教学改革交流。采取每月一次教学专题会议的方式,开展形式新颖、实效性强的教学研讨活动,反思每个阶段的教学情况,确定下一阶段的教学方向。

2.启动名师导航,带领教师和谐发展。在实施新课程实验中,为了促进青年教师的尽快成长,我们要求全体具有丰富经验的老教师和骨干教师,自觉履行培养、指导青年教师的责任,广泛开展新老结队活动,并作为一项常规管理活动加以落实,目前我校已有7对师徒结对,师徒既各展其长,又互帮互学,优势互补。提出师傅上好示范课,徒弟上好汇报课,课题研究上好研讨课的三好课要求。同时每学期举行一次优质课展的活动,让有一技之长的教师展示自己的才华。

3.积极开展反思性教学,指导教学实践。我们要求反思应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反思的主要内容为:教学设计是否切合实际,行之有效;教学行为是否符合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是否解决现实问题;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等。反思的最简单形式是写教后感。为了提升教后感的质量和效果,我们把教后感的检查作为常规教学检查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其中优秀者予以表扬,通过各种途径推广示范。在写教后感的基础上,鼓励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反思进行理论总结,写出教研方案。同时,鼓励教师用记录反思教学故事和轶事的形式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篇12

近几年,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下,以高娃同志为校长的学校新一届领导班子,吸纳智慧管理的精华,本着“继承中创新、创新中发展、发展中提升”的办学指导思想,对学校的办学理念、规章制度、管理体制、课堂教学、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创新,充分调动领导班子和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各项工作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办学质量、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都得到显著提升。2007年以来,领导班子和学校工作实绩在全市教育系统年度目标考核中连续5年被评为优秀;学校连续5年被评为“全市行风建设优秀单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和“学校卫生工作实绩突出单位”;学校的课堂教学、学科建设、科技创新教育、校医室建设、民族团结教育被确定为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重点示范项目。

二、教育教学质量实现新跨越

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近6年,高考升学率和考入清华、北大等重点、名牌大学的学生人数稳居全区同级同类学校之首,二本以上人数连续6年突破1000人大关,二本以上升学率达到95%以上,6年内共6次摘取自治区蒙授文科或理科状元的桂冠,自1987年以来的高考状元总人数已达到21人。近几年,学生在国家、自治区和市级各类学科、文体、艺术竞赛中屡获佳绩,获奖人数达235人次;如在2010年全区蒙授高中最高级别的学科竞赛“尹湛纳希杯”和“明安图杯”竞赛中,学校取得了历史最好成绩,截止目前我校已将全区20个杯中的10个收入囊中。

三、师资队伍建设实现新成就

师资队伍是办学质量提升的人才保障。近几年,我校教师专业成长速度与质量逐年提高,已涌现出许多在全区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学科带头人、名师。2007年以来,学校共有71名教师荣获国家、自治区级荣誉称号和表彰奖励,每年平均有20名教师应自治区或外盟市邀请讲学,每年平均有30篇教师论文获市级以上奖励或在有关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目前,我校有特级教师4名,高级教师122名,一级教师79名,国家级骨干教师4名,自治区级骨干教师14名,市级骨干教师41名,自治区级学科带头人6名,市级学科带头人5名,具有研究生学历和在读研究生14名,已形成一支业务过硬、师德高尚、实力雄厚、具备教学和科研能力的教师队伍,为学校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四、民族文化传承工作有新举措

近几年,学校以全市科尔沁文化“三进”活动为新的契机,在稳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不断寻求和探索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路径和方法。一是,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学校始终坚持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授课,成为全区为数不多的纯蒙语授课的市级普通高中,为蒙古语言文字的学习、使用和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二是,创新文化传承的载体,创办了“搏克那达慕节”和“科尔沁民歌大赛”等具有鲜明民族性、创新性和群众性特点的文体活动,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三是,充分利用地区民族文化资源,编写校本教材,开设了蒙古族文化历史、科尔沁刺绣、科尔沁音乐欣赏、科尔沁版画、蒙古象棋等校本课程,在培养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的同时,把民族风情、优秀人物、历史沿革等民族文化渗透到常规教学中,使民族文化传承工作更具科学性、广泛性和前瞻性。四是,充分利用学校五十多年积淀下来的丰厚文化底蕴和良好人文环境,在校园建筑布局、文化长廊、室内设计、装饰、命名等方面体现浓郁的科尔沁文化特色,使其发挥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和导向作用。

五、构建民族团结进步的和睦大家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