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6 17:45:1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初中思想品德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二、课堂教学要运用多种手段
1.设置情境,培养学生的兴趣。学习中注意力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效果,讲课中情境的设置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够有效地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爱好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思想品德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具体的章节内容来设置几个小故事或者小插曲,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够运用到其中,并贴近他们身边的事情,于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运用的能力。2.利用多媒体手段。在现在的教学当中,有条件的地区要尽量多地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其原因在于多媒体除了具有传统的教学优势之外,还具有良好的互动性,能够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当堂监测,进行巩固。并且能够更加形象生动地使用视频或者图片来进行思想品德的教学。教师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设计制作精美的幻灯片,将科学有效的教育理念融入到我们的课堂教育当中。3.激发兴趣提高积极性。众所周知,兴趣决定爱好,爱好就会产生动力。所以,在学习当中培养学生的兴趣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学生有兴趣学习思想品德这门课程,那么他们才有可能学好这门课程。在教学工程中,教师要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培养学生的浓厚兴趣,我们需要从以下入手:对于部分教学内容我们需要事例结合,将需要学习的道理寄托在事例中;课堂上,如果只说些空洞的理论知识,学习的兴趣会大打折扣,因此我们要将理论与具体的事例相结合,这样不仅会使理论知识掌握的更为牢固,而且更能够提高他们的学习思维。4.适当地设置悬念。有句名言:思维源自疑问和惊奇。在课堂上,教师需要在有些枯燥无味的地方设置一些悬念,能够使学生感到兴奋和惊奇,使学生在兴趣中学习并掌握知识,进一步发展他们的智力,培养创造力。在练习及复习的时候,教师需要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使学生能提出为什么,并能够进一步地解答出原因来。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诱导性的思维活动,逐步培养其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发表见解的能力;鼓励对他们思维进行发散和开放式的锻炼。在设置问题的时候,需要把握好层次性及系统性,采取由难到易、由简到繁,层层深入的方式。引导他们的思维进行纵向的发展。尽量给每一位同学都有展示的机会,并且每节课都要留下一点时间来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
三、课堂与课外相结合
1.课堂氛围要轻松愉快。良好的课堂气氛是学习效果显著的必要条件,也是初中生培养创新能力的基本要求,在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研究中,我们发现:能够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课堂互动氛围的老师,其教学成绩都是非常优秀的。良好的课堂氛围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大家都能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并且在课堂上学生也不会那么紧张,思维也得到了放松,这就有助于突破原有的思维模式,为创新奠定了基础。另外,我们的教师应该在教学当中,对于表现较出色的学生进行课堂表扬,并鼓励其再接再厉,这不仅有助于调动其积极参与,更能增加学生自信心。那么他们一旦得到了别人的肯定,获得了信心,他们进行创新的时候,思维会既开阔又慎密,从而学习成绩不断得以提高。2.课外活动同样重要。学生的课外活动如果比较单调,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会使学生从中获得很多意想不到的东西。可以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多彩的课外活动能够增加同学间的友谊,加强了之间的互帮互助。教师需要根据初中思想品德的具体教学内容进行组织相应的课外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并将学到的课堂知识应用于实践当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体活动的安排,教师可以根据一些时事热点、社会关注热点、社会的相关调查等活动,组织学生积极的参与进来,等活动完成之后,让学生写出自己的活动感受及心得。通过多次举办这样的课外活动,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并使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教师是策划者,就需要考虑好学生的具体情况,具体参与方式,以保证课外活动收到应有的效果。
教学设计中的导语设计能让学生快速对事件进行反应,并围绕主题在内心形成独特的情感态度,进而增强学习能力。譬如笔者在讲鲁教版九年级《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一课的教学设计中,从学生关心的实际出发,以资源、环境、人口为导语设置,并以学校、社区为范围,交流所在区域人口、资源、环境所带来的变化,随后引申到我国持续发展的大趋势之中。这样不仅让品德课回归社会,而且根据导语让学生在兴趣点上理解、掌握,促使知识内化。
(二)精心设置问题,启发思维
在思想品德教学设计中,问题的设计既要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又要服务于教学目标;既要有利于突破重点和难点,又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笔者在讲鲁教版九年级《我爱你,中国》一文时,事先播放《爱我中华》来唤起学生的参与意识,而过通过精心设置的问题激发学生思维,如从歌曲中你们能了解到我国的民族状况是怎么样么?还可以根据故事是设置问题:2009年感动中国人物中有这样一个维族的老妈妈叫阿里帕,她身前身后都是娃,温暖的关爱没有民族之分,没有偏见之心。通过故事讲解向同学们设置问题:大家来说说古今往来各族人民和睦相处的故事?还可以通过俗语“家和万事兴”,引导学生启发思维去思考如何去维护民族大家庭的团结?这些问题的设置,不仅具有开放性,而且问题紧贴教材内容,通过对问题的参与,学生思维也得到发散,知识的掌握也就娴熟通彻。
(三)精心创设情境,活跃课堂
在创设情境时,既要考虑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同时又必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让学生觉得有话说。笔者在讲鲁教版八年级《学会与父母沟通》一课时,选择学生比较喜欢看的家庭喜剧《家有儿女》的片段,创设了多个情境;用《好妈妈》歌曲的旋律进行创作表演,调动同学们的爱母情思;给妈妈画像,表达对妈妈的敬爱和感激……这样,同学们在教师创建的教学气氛中,尽情地表现着,展现出集体的互动。
(四)利用多媒体,丰富教学资源
多媒体教学资源在创设艺术情景的同时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根据多媒情景鼓起想象的风帆,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笔者在讲鲁教版九年级《走科教兴国之路》一堂课时,运用多媒体先后出示显示我国重大科技技术成果的PPT,如世界最快的列车---中国的“和谐号”CRH-380A、世界上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天河一号”、中国芯---开创我国未来载人潜水器破3700米深度,在南海海底插国旗…。通过这些多媒PPT的情境演示,让学生对走科教兴国之路产生强大的参与欲望,进而唤醒学生学习激情,学习主体意识得到激发。进而得出结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因素;当今科学技术日益渗透到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给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二、初中思品课堂教学设计应注意的误区
(一)“三维”教学目标难以在教学设计中全面落实
任何一门学科的课程目标设定都具其自身科学性。由于思想品德课程的特殊性,在三维目标的设定上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首位,其次才是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多数教师往往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而忽视知识目标的落实,结果导致教学上“花样繁多”,但课本知识却没有得到巩固锻炼,究其原因就是教师对“三维目标”的认识片面。为此,笔者认为在教学设计中,应该以教材重点和学生特点,设计出课本重点内容的深讲计划,而需要记忆的内容只需让学生预留自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设计要分门别类,严禁贪多的设计策略。
(二)教育资源在思想品德教学设计中不能合理利用
新课标主张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氛围。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它以极大鲜活的“图、文、声”影音视频资源为学生开拓了眼界,让学生学习主动性得到大幅度提高。但弊端在于此教学资源让教师在设计上盲目追求课件容量,以繁多的事例和材料占据了学生大部分时间,形成了以课标主导的扭曲教学,使学生自由思考的时间远远不足。为此,在教育资源的利用上,教师不能只是追求场面宏大,教育资源也只是辅助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合理运用教育资源,能用则用,并用的巧妙,才能让学生有所获,资源指导有所值。
(三)在思品教学设计中千万不能为“探究”而探究
二、根据学科各阶段的内容特点、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兴趣,把法制教育内容有机地渗透于教材内容中
首先,教师要遵循学科教学的规律,根据思想品德学科各阶段的特点,在教学中恰当地把握分寸,潜移默化地进行法制渗透,既不能脱离学科课堂内容将本堂课上成纯粹的法制课,也不能忽视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法制教育因素。其次,要尽量避免抽象的法律条文讲解说教,要充分结合现实生活,特别是学生身边的人和事,以激发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深入浅出的解释,以加深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例如:讲授《公民的基本权利》时,就可以问同学们“:中学生享有哪些基本权利?你的哪些权利被侵犯过?我们又该怎样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关系到他们利益的事情,他们当然很感兴趣,教学效果自然不言而喻。再次,在方法上教师要灵活运用讨论、辩论、角色扮演、观看法制节目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学习的欲望。比如:在讲授八年级思想品德《我们享有“上帝”的权利》这一课时,教师可以编一出短剧,让学生在课堂上分角色表演,并让学生对照课本分小组讨论剧中的老板侵犯了剧中的消费者哪些权利,作为消费者遇到这些情况,应怎么做。以此导入新知识点,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这样,可以使整个课堂热烈而有序,积极而有效,大大提高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效果。最后,根据学科内容,创设一些情境教学,多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可以使学生触景生情.达到“内化”效果。例如:讲授八年级思想品德《珍惜学习机会》课,就可以运用情境教学法。教师运用多媒体一面展示山区孩子艰苦的条件,求知的双眼,刻苦的学习,一面展示一些学生的优越的学习生活条件进行对比,同时结合父母辛勤的付出、国家提供的资助等方方面面的情景进行讲解,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换感受、理解让学生产生真情实感。通过这样情景交融式的演绎,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自己。
三、利用多媒体,在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中进行法制教育
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及时、广泛了解各种信息,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如授课教师在讲《财产留给谁》这一课时,利用多媒体展示继承权的含义、范围、继承顺序、实现方式等,让学生一目了然,然后再展示各种继承权发生争议的案例,让学生课堂讨论分析。通过直观生动的案例分析,让学生懂得如何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合法的继承权。由此既完成了教学目标,又进行了继承权的法制教育。
二、因人而异,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
以人为本,思想品德的教育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中心,而相应的学生都具有自己的特性。老师在授课时,需要知道学生的差别所在,而且理解认可这种差别。思想品德的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高尚的情操。然而,老师需要知道,学生都是不一样的,不可以要求学生思想一致,也不可以要求学生品行相似。在如今倡导以人为本的社会,自由民主的教学方式才是老师所应该追求的。在对思想品德的授课中,教育的方式因人而异是关键所在。老师要引领学生建立高尚的情操,同时也要认可学生之间的差别,不要要求一样的教学成果,那样只会背道而驰,同时也是不可能的。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要把学生当作教学的主体,全面理解学生之间的差别,进而使得教学得到了很大的收获。在《实现我们的共同理想》的授课过程中,老师并不急于实施课本知识的讲解,而是让学生首先说一说自身的理想和自身对理想的看法。起初,没有学生愿意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这种情况下,老师便首先说了自己小时候的理想。在老师营造的休闲氛围中,课堂的气氛开始活跃起来,而学生也变得不那么紧张了。然后,在老师的引领下,学生慢慢地开始表达自己的想法以及理想。有些学生的理想比较高远,老师便对这表示认可和肯定;有些学生没有实际的理想,只要求过安稳的日子,老师并没有嘲笑他们,而是表示充分的理解,而且引领学生对理想做深刻的分析。对于学生的大理想以及小愿望,老师并不要求学生都需要高远的志向,而是依据学生不同的个性同时认可他们的差异。在如此轻松的学习气氛中,学生变得勇于发言,也比以前更自信了,不仅对老师以后的授课内容印象很深,同时也明确了自己的理想,和实现理想的规划,培养了自身的道德素质。
三、注重实际,整体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
对学生的道德素质的提高,不仅仅只是嘴上说说。学生素质的培养、人生观的生成,都需要学生不断的实践操作。而以人为本的授课方式也需要老师从根本上实施,使得学生充分地理解实践,再结合实际对道德素质进行培养。所以,初中思想品德的授课,不单单是要结合书本知识,使得学生能够彻底理解思想品德的教学内容,而且更要超出课堂授课,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进而使得学生就算在实际生活中,也可以自我学习,培养学生的自身道德素质,进而变成真正的国家人才。相对于学生的成绩高低,学生的道德素质应该更加被老师和学生重视。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授课中,老师应该以人为本,切合实际情况,因人而异,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培养学生道德素质的重要意义
思想品德的教学兼有新知识的传授和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培养学生道德素质更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关键所在。对初中生实施思想品德的教学能够使他们明白道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对学生具有很大的意义。而且思想品德的教学也深刻地贯彻了教育改革创新的需要,帮助学生培养他们的道德素质,建立诚信、平等的社会体系,让学生成为优秀的祖国人才。学生作为祖国的重点培养对象,拥有高尚的人格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实施思想品德教学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所以老师要充分利用思想品德教学的机会,开拓学生的道德素质的培养方式。
思想品德课程的重要内容就包括对初中生的法律意识的培养。初中生的法律素养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人才质量。初中生的法制教育,无疑离不开国家的重视、社会的正确熏陶、家庭的科学培养及学校的思想教育。1.思想品德课对初中生法制的教育关乎其法律意识的培养。在面对利益诱惑时,如何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法律规定,这得从初中生所受到的法律教育和熏陶说起。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充分发挥法制教育的功能,让初中生能从潜意识里认识到自己不良的行为所带来的社会危害,从而从内心深处自觉抵制违法犯罪的行为。知法、守法和护法意识的增强,必然有助于初中生自己日后走向社会的事业发展,起到良好的预防犯罪的作用。思想品德课中对初中生的法制教育关乎其法律意识的培养,这点是显而易见的。2.通过法制教育培养初中生正确的法制观念。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基本国策;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都是国家的重要战略。随着我国普法教育的宣传与深入以及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身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的保护意识越来越强烈,促使法律成为百姓解决日常生活所遇问题的手段。有些初中生走向违法犯罪的深渊,主要就是没有养成基本的法制观念。对于事情是对是错、是否合法,初中生应具备起码的识别能力。在信息化迅猛发展的今天,社会上不良的现象以及网络上不良信息的诱惑,都会考验初中生的法制观念。初中生遵纪守法,做法律所提倡的,拒法律所禁止的,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有助于他们在正确的法制观念下享受学习和生活。3.法制教育有助于约束初中生的行为。初中学校应在初中生入学前,大力宣传校规校纪,对思想品德课程的法制教育予以充分重视,使即将长大成人的初中生明白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影响。初中生处于身体发育的重要阶段,渴望像大人一样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他们叛逆心理很强,对家长和教师的话语往往持怀疑态度。思想品德课在乎对学生的法律和道德意识的科学培养上。触犯校规校纪是要受到学校处分的,从事违法犯罪活动是要受到法律制裁的。在校规校纪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活动,既有助于初中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又能从思想的源头上约束初中生的行为,避免其在不经意间坠入违法犯罪的深渊。
二、扎扎实实开展好思想品德课上的法制教育
思想品德课的法制内容授课上,通过一些预定背景的设置,教师就能够更好地让初中生融入课堂中,同时多提供其融入社会活动中的机会,这样其就能够大胆开口,互相讨论,在愉快的氛围中自然而然学到一些必备的法律知识,有助于其把心灵美和行动美结合起来,学会真正意义上的做人[2]。1.明确初中生所享有的权利和义务。在未成年人保护法以及其他相关的法律中,对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及相关义务都做出了规定。未成年人未满十八周岁,自我保护能力较弱,在遇到问题时,应首先想到自己所学的法律知识,通过法律途径来保护自己。对法律所赋予的相关义务也要依法完成,比如,义务教育就是初中生的一项重要权利,但也是其必须尽的义务。只有具备一定的基础文化知识,才能在以后走向社会时发挥更大的人生价值。只有明确了自身所享有的权利及应承担的义务,才能在面对不良社会现象时,更好地利用法律保护自己;也才能更清楚自己所应承担的历史使命,成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设置特定背景,拓展社会实践活动。在法制教育的课堂上,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应善于设置特定情境,模拟现实社会中发生的事件,引导初中生在这样的课堂活动中亲身体会到法制教育带来的益处,更进一步明确自己如果通过法律保护自己,同时更能预见到自身如果走向违法犯罪有可能带来的危害。学校和教师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来充实法制教育,如请见义勇为的英雄模范人物来课堂上现身说法;与当地法院建立长期联系,让初中生在法庭上亲身体验法官的审判过程,从而领会法律的威严和魅力,等等。这些措施在提高初中生法制素养上无疑是非常有效的。3.明确法制教育与德育的密切关系。法制教育可以达到普法的作用,让初中生从青少年时期起养成良好的知法、守法和护法意识。但这一作用的体现,离不开传统意义上所说的德育。只有思想道德水平提高了,法制教育的质量和成果才能得到更好的体现。法制教育对初中生的德育水平提高无疑也是有利的。将德育的效果和法制的教育效果相结合,有助于促进初中生去自觉地守法。法制教育和德育都离不开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的付出和努力。初中阶段任教教师一起与思想品德课教师努力,通过教师们的熏陶,在知识的学习海洋中,初中生的法制教育效果就能得到更好的巩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两大基本治国战略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上的实际效果,就是使初中生能够自然地在内心和行动上均符合道德标准和法律标准。4.法制教育需要国家、社会、家庭和学校的一起努力。初中生的法制教育,不是学校一个机构所能全部承担的。在对初中生的法制教育过程中,还需要国家和社会从正面多领导、多宣传初中生的行为,也更需要家庭付出实际行动,在孩子有不良思想苗头的时候及时与学校取得联系,一同努力对其进行法制教育,才能更好地发挥法制教育的作用,使其明确法制知识的学习对自己成长的积极意义。国家的重视、社会大环境的正确引导、家庭对初中生的负责任教育,加上学校的科学教育,必然有助于初中生自觉抵制违法犯罪行为,对其人生来说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三、结语
科技发展越来越迅猛,信息时代影响更为深入,青少年犯罪率有所上升,犯罪规模在扩大,不仅仅会影响到初中生的身心发展,对国家、社会的发展也是有害的,加强初中生的法制教育越来越重要[3]。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个道理谁都应该明白。初中思想品德课上的法制教育历程是个长期过程,不是一朝能成就的,需要长期不懈地为之奋斗。只有经过一代一代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的努力,才能使法制教育的种子在一代一代的初中生身上发芽,最终才能长成法制教育的参天大树,让每一个初中生生活在法制的阳光之下,这是一个长期的使命。
作者:程国建 单位:福建省长乐市漳新中学
参考文献:
“体验式”教学是一种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实践活动,通过自我体验,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精神,最终成才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
所谓体验,就是通过实践活动来认识周围的事物,是人们通过自己的眼、耳、鼻、舌等感觉器官或自己身体行为直接感知客观“现象”,并开动思维机器认识“现象”本质的过程。思想品德课的体验式教学,就是要使学生能在体验生动的问题情境之中掌握知识、在身临其境中发展思维,增长解决问题的才干,学会从体验中认识世界、领悟做人的道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发展他们的个性、情感、意志、态度,实现“自我教育”。在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能充分体验到认识提高的快乐,道德向上的快乐,独立创造的快乐,参与合作的快乐,进而更加勤奋学习,最终成才。多年以来,我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尝试从学生个体的体验、感悟和实践三方面采用体验式教学,较好地达到上属教学效果。我的做法和感受是:
课程内容源于生活。人教版新教材初中乃至小学各年级,思想品德课本的许多内容。都是针对学生实际生活和人生发展过程中涉及所需的道德要气而编写的。我在教学有关内容时引导学生结合个人的亲身感受和体验,通过自身举例、现身说法等来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性,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例如新教材人教版七年级思想品德中《扬起自信的风帆》一课讲到了“自信是成功的基石”这一知识点。课前我先请同学们想一想、找一找自己和身边的同学或朋友,“由于树立了自信心取得了成功,进而增强了自信取得更大成功”和“缺乏自信失败不断或没有多少成功也就更加没有自信”的正反两方面事例,写成简要的书面材料在课上进行相互交流、当堂体验。
G633.2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4版)指出:“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应建立融合、开放、发展的课程观,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人文教育功能,优化教学资源组合,有效实施教学目标”。为了落实新课程观,我校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增加了一个特色环节――“新闻播报”。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学生的学习状态比以前有较大改观,课堂的教学效果也明显提高。本论文结合我校实践论述了新闻播报的实施模式、实施步骤、实施效果和实施意义。
一、“新闻播报”模式
“新闻播报”模式即教师在每次讲授课程内容之前,利用一定的时间由学生充当新闻播音员、解说员或评论员,向大家播报新闻资讯、讲解新闻事件和人物事迹、分析新闻现象等。然后教师给予点评和总结。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关注时政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逻辑思维、理论分析等综合能力。
二、新闻播报”的实施步骤:
第一步:收集整理。学生通过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东方时空、海峡两岸、都市快报等电视新闻节目,《陕西日报》、《咸阳日报》、《中国教育报》及《时事》等报刊杂志搜集素材,学习时间比较充裕的学生还可以通过网络等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只要是学生们对新闻事件能产生内心的触动的,都可以成为同学们谈话的主题。学生对材料的整理,要求表达清晰,言简意赅,书写规范。
第二步:播报点评。利用课前五分钟时间,以小组为单位选出4名同学上讲台有序播报,要求仪表端庄,声音洪亮,吐字清楚,语言富有感情等。之后由老师或同学做适当的补充和点评,并将按其表现纳入小组量化加分中,作为学生课堂表现的考核依据。
第三步:张贴保管。由专门负责的学生将小组制作的新闻稿张贴在班上固定的专栏里,并负责更新保管,一学期后进行简单的装订。这样有利于学生的日常浏览和比较,也对班级文化建设起到积极作用。
第四步:总结升华。通过师生的日常浏览和总结,在互动的过程中使学生了解相关社会知识、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发展变化的意识,进而形成关注社会、分析时政的能力。
三、“新闻播报”实施效果
本人从课堂上学生参与新闻播报活动所取得的各方面成长与进步的角度进行了思考和研究,通过观察学生在参与这项活动后所带来的变化,总结出了新闻播报对学生各方面能力培养所带来的实效性。
1.“新播报”锻炼和提升了学生的选材能力
学生的选材能力在老师的点评和指导中逐步得到了提升,他们注意观察生活,了解新闻,注意选择能够和课堂所学知识紧密相关的热点新闻,注重传播社会正能量,这样的有效选材也使得时事播报在课堂上对其他学生的教育意义更加突出。
2.“新闻播报”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老师的指点下,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由最初的声音小、语速快、重复冗长变得声音洪亮、语速适中、简洁明了。课间,学生们经常把新闻事件作为谈论的话题,口语表达能力随之得到锻炼,甚至有的学生走上讲台已经能大大方方地脱稿演讲啦。
3.“新闻播报”培养了学生竞争合作意识和责任意识。
学生的竞争合作意识和责任意识是通过新闻播报的收集整理、播报点评及保管张贴等环节得到逐渐地培养的。新闻播报发动人人参与、组组竞赛、班班评比,由于播报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任何人的马虎大意都可能导致本组或本班的失利,这样组员组长班长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及责任意识被充分激发出来。
4.“新闻播报”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在新闻播报过程中,本着不歧视不放弃的原则,对班里自卑和胆小的学生,多给他们掌声和鼓励,使他们一次又一次鼓足勇气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经过磨练,一次比一次表现得更优秀,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了极大地鼓舞,变得开朗了、活泼了、有欢歌笑语了。
四、“新闻播报”实施的意义
1.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于重大时事热点问题贴近生活实际,材料生动、具体,时代特色鲜明,因此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促使学生实现了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向“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转化。
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新闻播报”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多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通过新闻播报,一方面使学生拓宽眼界,加深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3.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的沟通。课前五分钟“新闻播报”,使教师有了足够多的空间、时间直接与学生面对面讨论某一话题的机会,了解学生情况,设计出更新的教学思路,架起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桥梁。
4.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新闻播报的深入开展必须需要教师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准备相应的资料,在不断积累的过程中,教师也在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在拓宽眼界的同时还加深了看问题的深度;在与时俱进中,自身素质得到了很好的提升。
总之,思想品德课的新闻播报作为上课的一个环节, 它为我们的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令人兴奋的起点,为了更好地完成“五分钟新闻播报”的功能,教师还有许多要做的,如何保持学生对它长久的兴趣,如何对它进行评价,如何做得更完善,这都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去摸索、去发现。相信只要不墨守成规,勇于创新、积累、反思、提高。教师与学生就会相得益彰,教师乐教,学生不仅学会、会学,而且还爱学、乐学。
参考文献:
[1]刘国胜.《中学思想政治(品德)教学论》[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吴一凡《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法》(第三版)[M]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导学的问题偏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仅就知识点提问题,缺乏生活性,也难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2.问题的设计紧紧围绕课本知识点,答案固定,思维固定,缺乏开放性。
3.问题的提出笼统、呆板,有时直指结论,或者提问包含着深奥的问题,让学生无从下手,缺乏层次性。
4.问题的设计忽视知识的发生过程,忽视学生的认知规律,简单的一问一答,缺乏探究性。
以上问题的存在让思想品德课堂变得索然无味,对学生没有吸引力,无法完成教育教学的目标。笔者通过研究课堂问题的设计,针对课堂中导学性问题的设计谈几点肤浅认识。
一、温故知新型问题设计
在讲授新知识之前,有意识的将复习的内容设计成彼此相关联的问题,并预设部分新问题,为新的学习内容铺垫,并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逐步阐述有关的知识点,使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思维去发现,理解新的知识,如此可是学生巩固拓展旧知,发现新知。
例如,在九年级的第一课,设计这样的问题:1.生活中你是如何履行自己的责任的?2.我们为谁履行责任?学生思考后发言,在家孝敬父母,做好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在校尊敬老师,团结同学,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在社会遵守法律、社会公德等。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复习旧知识,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生活化问题设计
教师在开发利用教材的前提下,结合学生的认知和生活的实际设计一些富有层次感的问题。在编排上,教材每个知识领域都是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螺旋上升,并且依据“前有铺垫、中有突破、后有发展”的体系呈现知识内容,教师设计自学问题时要善于把教材中的静态知识转化为学生主动参与的各种活动,引导学生在自学活动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师可以将课标中规定的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相联系,有机的组成一个主题,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力求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背景,以现实问题为切入口,展示丰富多彩的活动世界,在活动中生成知识。
例如,在初一思想品德课中,“一般违法和犯罪”的关系问题是一个教学难点。学生自学时,教师设计一个具体案例:魏某从小沾染了不良行为,开始小偷小摸,后来逐步发展到撬门破锁、入室盗窃,最终走上犯罪的道路。自学问题:
1.魏某的小偷小摸行为和入室盗窃行为都是什么行为?2.两者对社会造成的危害有何不同?3.由此可见,一般违法和犯罪之间有着怎样的必然联系?
上述问题的设计从具体案例入手,体现了知识的逻辑性,也符合学生的认知,学生容易接受,教材难点迎刃而解。
三、情境问题设计
其实,大多数的思想品德课堂都是一个个生活场景的缩影。教学中如果恰当地穿插一些趣味性较强且寓意深刻的小故事,将生活中的案例拿到课堂,结合情景案例提出问题,让学生在案例中解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
例如,有一位政治老师在讲创新课时,将科技发明小英雄的“跑步洗衣机”搬上课堂,让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思考:1.小英雄为什么受到了表彰?2.从他身上可以学到什么?通过小组的思考、讨论,同学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要从小培养创新;2.创新不是科学家的专利;3.要创新就要学会思考,发现问题,从而深化了课本的内容,实现了德育目标。
四、时事问题设计
思品课的内容与社会时政、生活实际联系十分紧密,所以在自学问题设计过程中,教师要经常与社会生活中的实际联系起来,与热点问题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了解党的方针政策,用所学观点去分析当前的社会热点、焦点以及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使问题的设计具有时代性和鲜活性的特征。这样,学生的自学才不会落入空洞的理论背诵之中,与实际相联系,学生才会感到有兴趣,才会积极地去思考,才能达到有效地自学效果。
例如,有位思品老师,在讲授“保护大自然,我们在行动”这一课时,结合当前的西南旱灾,设计问题:
1.西南旱灾的原因是什麽?
新课改“以生为本”,体现了学生学习主体性的教育理念。课堂教学中的小组讨论,既倡导了新的学习方式――合作探究学习,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团体合作意识与能力,使学生学会与组内成员相处。但是在长期的教学中,笔者发现现在的思想品德课中的小组讨论存在的问题不可小视,现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总结如下。
一、小组讨论存在的主要问题
1、讨论的题目设计不合理。在课堂教学中,讨论主题要明确、清晰,有讨论的必要性与价值,这关乎小组讨论的成功与否,也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我发现思想品德课的小组讨论往往存在以下问题。
(1)讨论的主题脱离生活实际。初中思想品德课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联系中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但是,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笔者发现小组讨论题目,基本上是围绕书本重点、难点展开,是典型的为考试而设计的讨论。题目的设计在内容与形式上时刻围绕考点,教师往往把考点或者本课的重点设计成一些讨论的题目。目的是为了学生掌握这些基础知识点,在题目的设计方面缺乏生活性,与学生的实际脱离,渐渐地学生失去了讨论的积极性。
(2)讨论主题缺乏层次性。课堂讨论的题目要精心设计,既要考虑大多数学生的能力,又要提出更高的要求,以提升学生的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使之有讨论的必要性与价值。但是在课堂教学中,小组讨论的题目难易度把握不够好。有些题目设计过分简单,有些题目又设计得太难,致使小组讨论解决不了。
2.讨论小组的分组不合理。思想品德课小组的分组情况是否合理,决定小组讨论的效率与成果。在长期的教学中,笔者发现,几乎所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分组有着惊人的一致性。在分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的问题。
(1)分组程序简单化。分组的随意性,很难保证小组内部形成优势互补与思维的碰撞。
(2)小组讨论时缺乏分工。小组内对于讨论的问题缺乏分工,致使参与度不高,影响了小组讨论的实效性。
(3)小组讨论缺乏有序性。教师在讨论中作一些引导性的诱导和点拨,是讨论能够有效开展必不可少的条件。但是,在思想品德课中,小组讨论过程往往缺乏有序性。
(4)小组讨论缺乏监控。在小组讨论时,大部分教师是站在讲台上观望,或者随意地在每组之间来回穿梭,偶尔对个别小组进行指导。
(5)对小组讨论缺乏评价机制。小组内部讨论缺乏互评机制,影响了一部分学生的参与性。
二、提高小组讨论实效性对策探讨
在教学中,通过自己的实践,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讨论。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讨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讨论目的不明确,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在学校开展听课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讨论是家常便饭,几乎每位教师的课都有讨论环节,有的一堂课要学生讨论三四次甚至更多。有许多时候,前一个问题还处于收尾状态,后一个论题已接踵而至。至于通过讨论,想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的、实现一个什么样的教学效果则考虑甚少。而有的课堂上,讨论又成为教师调节教学时间的工具,就像一根弹性十足的橡皮筋,时间宽裕时教师就要求学生“再讨论讨论”,时间紧凑时就打个“短平快”,学生刚进入有时还未完全进入讨论的角色教师就宣布结束。这样的讨论,具有明显的随意性,讨论的质量也因此而大打折扣。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教师曲解了课堂讨论的内涵和意义,对讨论的基本要求和所要达到的目标缺乏科学全面的认识,认为讨论仅仅是新课程理念下实现师生互动的一种课堂组织形式,似乎有了讨论就等于落实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把讨论看成是课堂的点缀,是一种纯粹的技术手段,或者以讨论代替课堂教学,这样缺乏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自然生成性。
2、讨论的问题或浅或深,缺乏讨论的价值。论题应当具有讨论的价值,否则,就没有讨论的必要。在实际的学科教学过程中,并不是什么问题都需要去讨论,什么问题都要讨论,无疑是将讨论形式化,即耽误了时间,没有实际效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置的讨论问题有时太浅显,学生一看就知道问题的答案,有时问题的答案就在教材中用黑体字明显标注着,这样组织讨论,看似学生非常“活跃”、甚至是借此机会对学生个性的“张扬”,其实学生的思维是僵死的,丝毫没有得到锻炼,造成了课堂教学的虚假繁荣。产生以上状况的原因,就是教师对学生要求讨论的问题缺乏深层次的思考,不能从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出发。没有按照“最近发展区”理论,在学生认知的难点、疑点、模糊点和发散点处设置问题,问题缺乏讨论的价值,致使课堂讨论陷入了一种十分尴尬的境地。
3、学生参与度不均衡,教师缺乏有效引领。在教师组织课堂讨论时,我们经常发现这样的情形:教师刚提出一个问题,教室里立即一片喧哗声,好像每个学生都在参与讨论。仔细观察一下,发现有些学生的确是在按照要求在积极思考交流讨论的问题;可也有的学生互不倾听,你说我也说,甚至故意唱反调;有些学生乘机聊天或做些课堂上放松的事情;有的学生干脆一言不发,等着听别人得出的答案。我们发现,学习成绩好、胆大、性格外向的学生参与的机会相对较多,尤其是好学生经常代表小组发言;绝大多数的学生则扮演了群众演员的角色,未经独立思考就直接从好学生那里获取了答案和信息。学困生、性格内向的学生、过于“活跃”的学生能从讨论中获益多少呢?这是个未知数。学生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彼此之间受到多大的启发,这也是个未知数。
学生讨论问题时,教师在干什么呢?有的教师在守卫自己的三尺讲台或面无表情的袖手旁观,或只顾低头背自己的教案,或像个警察一样严肃地走来走去,严重缺乏参与意识。有些教师虽然参与了讨论,却光顾着和个别学生讨论交流而忘了要照顾其他同学,于是就出现了教学秩序失控的个案。
之所以出现上述情况,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只关注讨论结果,对“过程与方法”这一教学目标缺乏应有的重视和理解,对讨论的指导、引领和过程的调控不够,缺乏一种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那么,教师要避免讨论中的冷场,确保讨论的顺利进行和讨论实效,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就要在备课、教学技能、自身知识面的拓展等方面多下功夫,不断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提高专业发展水平。
二、解决上述问题的策略
1、精心准备,是课堂讨论有效进行的前提。讨论前教师要精心选择并精确表述论题。一个好的论题本身应是明白易懂、表述清晰的,其答案来源于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需要知识的深化和综合,学生回答时需用自己的立场观点加以诠释。因此,教师要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经验,结合一些社会热点、焦点来设计讨论的问题,当然,有些讨论的问题是课堂中自然生成的。设计的问题难易要适度,既不能过于浅显,没有任何讨论价值;又不能过于深奥,让学生看了一头雾水,无从下手。课堂讨论是以小组讨论为主,这就需要根据学生与教学情况进行分组。划分学习小组要本着学生“学科互补、性格互补”的原则,组间同质、组内异质,每一个学习小组以4―6人为宜。同时,要充分研究运用合作学习的评价机制,在促进小组不断进步的同时,实现每个小组成员的共同提高。
2、科学调控,是课堂讨论有效进行的保障。教学的情境千变万化,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境把握课堂讨论的节奏,积极参与,适时介入,及时引导,做好讨论的组织调控工作。教师提出讨论的问题后,要给学生留有适当进行个别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带着自己的观点或思维结果的雏形参与到小组讨论中去,这样他才能真正体验到讨论给人带来的挑战性以及与他人分享思想果实的快乐。讨论时,教师要积极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这样才能听到学生的心声,才能清楚地了解组织形式的利弊和讨论时间的长短,从而不断改进讨论的方式方法,提高讨论效果。当各组发言不均时,当观点被重复提出时,当思维出现停滞时,当出现争执不休时等,课堂上就应该及时出现教师的声音,适时、适量地介入讨论,以确保讨论的顺利进行。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学会倾听,用批判的眼光和思维对待他人的发言,这本身就是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好做法。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应该作出画龙点睛式的点评或给予激励性的、客观真实的评价。
总之,讨论的基本的程序应是展示问题情景、提出讨论问题――学生自主探究、形成观点雏形――组内交流研讨、教师广泛参与――小组代表发言、组间相互完善――教师评价陈述、实现师生共进。
3、及时深化问题,是保证课堂讨论实效的关键。在组织课堂讨论时,教师精心设计的自认为十分精彩的悬念问题抛给学生后,有可能学生会立即作出准确的回答,使精彩的悬念变成了乏味的“白开水”。目前,是知识急剧更新的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特别是网络的普及,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学生猎取的知识信息量也迅速增加。教师提出的问题被学生一下子说出答案的情况也是经常出现的。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虽然说出了答案,但往往没有经过深思熟虑,更多的是知其然未必知其所以然。因此,答案的提前出现并不意味着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师可以在了解真实情况的基础上,与学生一起深入探讨“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将学生的思维由事物的表层引向深处,追求深层次理解现象背后的本质。同时,教师还可以提出相反的观点,让学生想办法证实或证伪。当然,我们在确认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已经达到课程标准要求时,教师应当进入新内容的教学,也就是说,要准确把握教材的深广度。
总之,讨论是目前教学中一种非常重要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它体现着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等先进教学理念的基本思想,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但是,充分发挥讨论在课堂教学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作用,还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
一、注重平时的研究学习
俗话说得好: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如果一个老师平时备课不仔细,上课不认真,说课不参与,没有对教材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学习,这是不可能说得好课的。“磨刀不误砍柴功”,我们只有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吃透教材,熟悉学情,正确适用教法学法,努力提高自己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的综合素质,才能在思想品德课说课比赛中做到胸有成竹,挥洒自如,才能不会因肚中无货而不知所措,慌乱不已。
二、要有正确的比赛心态
参加任何比赛都必须要有好的心态,只有这样才能在比赛中发挥出更好的水平。参加思想品德课说课比赛也不例外。如果在心里对比赛毫不重视,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去对待,那么你在心里就不会有为赢得比赛而去努力的认真劲,更不会全身心热情洋溢地参与比赛。既然这样,我想即使你平时教学素养再高,也很难发挥出水平。当然,如果你对比赛太过重视也不行,太过于关注比赛的结果,会使你形成巨大的心理包袱,会使你在比赛中因太过紧张而放不开,从而影响你正常水平的发挥。所以正确的比赛心理是:不要去想比赛的结果怎样,你只要想怎样才能将自己的说课表现得更好,如何将自己的优点展现给大家,享受参与比赛的激情,享受交流学习的快乐,心态平和是很重要的。
三、要注意说课时的言行举止
说课是一种语言表演活动。当说课者站立在台上时,要举止得体、自然,语言精练。幽默的开场白,自然就会吸引住评委的眼球和观众的掌声。一句话:用你的魅力去征服他们。说课者如果普通话发音标准,字正腔圆,抑扬顿挫,则更会给评委好印象,评委受其吸引而用心倾听就会发现说课者在说课中的诸多优点。说课者要注意面对听众,要用眼神与听众交流。说课者说课要有激情。长时间的听选手说课,评委自然会产生听觉疲劳,如果说课者说课时精神饱满,激情飞扬,就使评委首先从表象上感受到说课者的热情与自信,从而感染评委,引起评委的共鸣,为评委给予良好评价打下情感基础。
[4]马光焱.“两课”教学过程中对教师的要求[J].才智,2004,(11):11-13.
[5]胡静洁.从“封闭”走向“开放”――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改革的基本路径[J].新课程(教师版),2006,(5):13-14.
[6]郑洪清.谈思想品德课的启蒙教学[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1,(1):121-122.
[7]赵东阳.小学作文教学低效原因及对策[D].(硕士学位论文)河北:河北师范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