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6 17:45:1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网络化分析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网络化财务管理的经济背景
1.网络经济是从以产品为中心到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经济。信息时代以网络为主要特征,故信息时代的经济亦被称为网络经济。在网络经济条件下,生产者在网上其产品的详细信息,包括产品的性能、三维模型、产品定价、销售方式等许多消费者关心的产品信息。而消费者则根据自己的需求及嗜好,利用网络寻找适合自己的生产厂商,而且有较大的选择余地。这样减少了消费者和生产厂商之间的中间环节,极大地降低了交易成本。其优势还在于通过这种面对面的直接接触,可以使企业按照消费者的需求量安排生产量,从而不需要大量的库存。
2.在网络经济条件下,“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网络是传播信息的通道。在网络的平台上,消费者可以迅速、便捷、低价地获得商品,从而造成信息的超载。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著名的观点就是“信息的丰富产生注意力的贫乏”。可见在网络经济条件下,“注意力”成为一种稀缺的资源,使得人们不得不花时间在“注意力”上。网络经济条件下的这一特性使获得“注意力”的竞争成为企业竞争的主要目标,所以更加个性化的需求信息的收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3.在网络经济条件下,其边际效益呈递增趋势。根据经典的经济学原理我们知道,在传统经济中既定的生产要素配置条件下,随着生产要素的不断投入,边际效益是递减的。而在网络经济条件下,其边际效益呈递增趋势,即投入越多产出越大,其产生的原因是由网络经济的外部性造成的。只要进入网络经营的生产厂商越多,网络经济的效应就越大。
二、在网络经济条件下,企业的财务管理将呈现下列趋势
1.财务预测将得到广泛运用。预测是企业日常管理的信息依据,随着生产经营的日益复杂,资本市场竞争的加剧,财务预测将得到广泛应用。
2.注重财务风险和投资风险分析。将风险因素作为企业财务决策的主要参数,并对风险程度做出比较准确的计量和评估。
3.财务决策数量化。企业筹资规模、资金成本、资金结构的确定以数量为依据;日常管理的预测、控制将运用数学模型;投资决策中的风险测定及最优方案确定将运用计量模型和经济数学方法。
从网络经济条件下财务管理的发展趋势看,财务管理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处理财务信息的过程,信息是网络经济条件下财务管理的基础,财务管理中信息处理的正确、及时以及财务人员具有的信息处理能力决定着财务管理的能力和效率。因此,网络经济直接引发了新的竞争,以及对财务管理崭新的需求——网络化财务管理。在此,所谓网络化财务管理系统,是在已实现的会计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具有互联网功能的财务管理支持系统。
三、网络化财务管理给企业财务管理带来的影响
1.在空间上,网络经济条件下的物理距离变成了鼠标距离。企业财务管理者可以方便地实现财务信息的远程处理和财务活动的集中化管理。企业的关注重点为更多地关注整合企业外部财务资源。
2.在时间上,网络化财务管理信息可即时生成和处理,可实现财务管理由静态向动态管理的跨越。企业财务管理者可在准确的时间拥有准确的信息。
3.在效率上,网络化财务管理下的各种经营数据和财务信息都是网页数据化的,并可在网络上流通,实现信息共享。结算支付的电子货币大大提高了结算效率,加快了资金周转。
较高的机构已成为一种迫切的需要.所谓办公自动化是指运用微机及相关外设,有效地管理和传输各种信息,
达到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
办公自动化网络是一个中小型的局部网络.办公自动化网络系统是自动化无纸办公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
实现联网办公时,由于覆盖面大,使用人员混杂,管理水平各异,往往不能保证公文在网络上安全传输和管理.
还有一些人专门在网络上从事信息破坏活动,给国家、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加强网络安全,防止信息被
泄露、修改和非法窃取成为当前网络办公自动化普及与应用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办公自动化的主要特点
一般认为将办公室日常处理各种事务和信息的过程,在办公主体—人的控制下,利用现代工具和手段自
动完成,这就是办公自动化.从信息处理的多层面和复杂性来讲,办公自动化可分以下三个层面或阶段:
(1)行文处理自动化主要指纵向和横向单位传递来的各类文件之接收、批阅与办理过程;本单位发往上述单
位文件的拟稿、审核、签发等过程;本单位内部各种报告、计划、总结等材料的形成以及逐级审核、审批过程;
文档一体化及综合档案管理.
(2)事务处理自动化主要包括各种行政事务(车辆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等);秘书事务(会议安排、领导活动安
排、信息采编等);督办事务(领导交办事务督察、工作管理等);专业事务(财务管理、生产经营管理等);
个人事务(个人信息交流、个人通信录等).
(3)辅助决策自动化该层次的自动化是建立在前两个方面自动化基础上的,专门为负责人汇总各方面信息,
并就各种问题作出正确决策提供准确、全面、及时的依据而建立.其主要内容应建在领导综合查询平台下,提
供的信息主要是单位内部资金、经营等各方面情况的汇总及分析:国际国内相关领域有关情况分析预测;国家
相关法律法规汇编及快速参考等.通过综合查询能使本单位领导自动、快速地得到决策所需的各种详实材料,
使决策更加及时、准确.
3安全的诸多因素
根据以上办公自动化特点的分析,系统的安全应主要包括数据与信息的完整性和系统安全两个方面;数据与
信息的完整性指数据不发生损坏或丢失,具有完全的可靠性和准确性;系统安全指防止故意窃取和损坏数据.威
胁数据完整性和系统安全的因素主要有:(1)数据完整性威胁因素
1)人类自身方面:主要是意外操作、缺乏经验、蓄意破坏等;2)自然灾难方面:包括地震、水灾、火灾、
电磁等;3)逻辑问题方面:包括应用软件错误、文件损坏、数据交换错误、操作系统错保、不恰当的用户
需求等:4)硬件故障方面:主要指硬件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如芯片、主板、存储介质、电源、I/O控制器等
发生故障;5)来自网络故障方面:网络故障包括网络连接问题(如网桥或路由器的缓冲不够大引起的阻塞),网
络接口卡和驱动程序问题以及辐射问题等.
(2)系统安全威胁因素
I)物理设备威胁:是指偷窃设备、直接读取设备、间谍行为等以直接方式对系统信息造成的威胁;2)线
缆连接威胁:包括拨号进入、连线或非连线(如磁场分析)窃听等方式窃取重要信息;3)身份鉴别威胁:包括口
令被破解、加密算法不周全等漏洞性因素;4)病毒或编程威胁:病毒袭击己成为计算机系统的最大威胁.此外,
有的编程人员为了某种目的,故意编写一段程序代码隐藏在系统中,对系统安全构成威胁.4办公自动化系统安全设计分析
由于众多的因素造成了对数据完整性威胁和安全威胁,因此,办公自动化网络系统必须建设一套完整的策
略和安全措施来保障整个系统的安全.
4.1安全设计的基本原则
1)安全性第一的原则:由于安全性和网络的性能(使用的灵活性、方便性、传输效率等)是一对矛盾,两者
不能兼得.建议选择前者,以牺牲网络的性能,来换取安全性的增强,但采取的措施应让用户感觉不到网络性
能受到的影响.2)多重保护的原则:任何安全保护措施都可能被攻破.建立一个多重保护系统,各重保护相互
补充,当一重保护被攻破时,其它重保护仍可保护信息系统的安全.3)多层次((OSI参考模型中的逻辑层次)的
原则:如在链路层和网络层实施包过滤,在表示层实施加密传送,在应用层设置专用程序代码、运行应用审计
软件,在应用层之上启动服务等.4)多个安全单元的原则:把整个网络的安全性赋予多个安全单元,如路
由器、屏蔽子网、网关,形成了多道安全防线.5)网络分段的原则:网络分段是保证安全的重要措施.网络分
段可分为物理分段和逻辑分段.网络可通过交换器连接各段.也可把网络分成若干IP子网,各子网通过路由器
连接,并在路由器上建立可访问表,来控制各子网的访问.6)最小授权的原则:对特权(超级)网络要有制约措
施,分散权力,以降低灾难程度.7)综合性原则: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应从物理上、技术上、管理制度(如
安全操作乃至计算机病毒的防范等)上以及安全教育上全面采取措施,相互弥补和完善,尽可能地排除安全漏洞.
4.2建立一套安全措施
办公自动化网络建立以后,在运用安全设计原则的基础上如何很好地协调系统的安全和系统的灵活性、开
放性,是在设计系统安全时必须考虑的问题.分析此类办公自动化网络系统的特点,安全威胁主要有4个方面:
一是外界黑客或非法用户的侵入;二是病毒的侵害:三是内部人员闯入非允许进入的节点,获取非授权的资料;
四是设备发生问题影响网络的运行.为了防止这类事情的发生,在设计方案中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一系列的防
范措施.这些措施主要有:
1)建立用户使用网络资源的规章制度;2)严格划分不同工作人员的权限;3)严格设定各种信息资源、设备
资源的使用权限:4)关键信息的传输采用端到端的专用加密工具:5)完善认证/授权的技术控制手段;6)采用分
布授柳集中控制的安全策略;7)采用数字签名技术和第三方确认的控制措施;8)加强用户管理,防止非法侵入;
9)加强对用户下卸的软件进行病毒检查;10)定时备份,防止系统崩溃;11)加强组织管理,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4.3防止非法访问与数据丢失
由于办公自动化网络联接着许多重要的部门,网上一些信息资源有着很高的保密性.在网络设计方案中应
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一系列的防范措施,分别对网络层、系统设备层、应用层进行分级安全保护,采用一些专
用的软件和设备提高安全性.数据的安全保护方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防止非法访问和防止数据丢失.
对于第一个方面,可以通过防火墙并利用CISCO路由器自带软件来实现.1)授权控制(Authentication):控制特定
的用户在特定的时间内使用特定的应用.防火墙用专有的FTP和
Telnet进程取代了标准进程。FTP或者Telnet的请求只有经过防火墙认证般权后才能进行通信.HTTP认证服务运
行在Firewallgateway之上,可以保护在防火墙之后的所有的HTTP服务器.管理员可以制定用户授权策略,决定
哪些服务器或应用可以被用户访问.2)数据加密((Encryption):在通信节点配备Firewallgateway,可以将各个节
点定义成为一个加密域,形成了一个虚拟专用网VPN.3)地址转换(IPTranslation):管理员可决定哪些IP地址需
要映射成能够接入Internet的有效地址,哪些地址被屏蔽掉,不能接入Internet.4)在对操作系统(Windows2000
Server)访问检查设置功能中采取进入系统时口令检查;在文件管理系统中建立文件、记录和共享资源的访问许
可控制;对存储空间的访问进行保护;控制面板中的网络窗口定义网络资源的访问许可控制;用户管理系统建
立登录用户的帐户,规定用户在系统中各种操作的权利等保护措施.
对于防止数据丢失,采取的方法是:
1)利用磁带机对文件服务器上的系统数据进行定期备份.2)采用先进的UPS来防止外部电源断电而引起的
对网络使用的伤害.3)利用磁盘阵列做好重要数据的冗余备份,提高网上重要设备的自身容错能力.4)设计
的主机群应采用双机祸合容错结构,主辅机可以共享磁盘阵列资源,可以自动错误侦测,接管备援,恢复系统,
使整个主机群处于高可靠祸合工作状态,双机可以互为备份,两台机器之间可以均衡负载.
4.4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机制
在防止非法访问和数据丢失的同时,应做到既防止公文信息被窃取、破坏和滥用,又有利于提高公文处理
效率,其重要手段之一就是采取一套安全有效又灵活的访问控制机制.
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是GeorgeMason(乔治梅森)大学的教授Sandhu(圣得胡)提出的一种新型访问控制模
型.它的基本思想是将权限与角色联系起来,在系统中根据工作应用的需要为不同的工作岗位创建相应的角色,
同时根据用户职务和责任指派合适的角色,用户通过所指派的角色获得相应的权限,实现对文件的访问.因此
可以极大地简化权限的管理,灵活地将用户从一个角色重新指派为另一个角色,给角色分配和撤销一些权限.它
支持最小特权、责任分离以及数据抽象三个基本的安全原则.
基于角色的安全性是指公文文档可被而且仅被预先定义的人员存取操作,在底层是网络和数据库安全性保
证,包括服务器存取控制、数据库存取控制表、加密、签名和用于鉴别的Domino/Notes和SSL(SecureSocketsLayer)
数字签名验证字.Domin。有以下访问类型(角色),按权限的高低依次有:管理者、设计者、编辑者、作者、读
者、投稿者等。而实际参与办公系统的有管理员、文书、办公室主任、局领导、科领导和科员等角色,由于在
该系统运行中,实际的角色权限还在动态改变,仍无法直接用Domino系统提供的权限,因此,提出通过映射关
系来实现(见表1).还必须借助Script动态的修改表单的域,实现对包括管理员在内的一些必要的限制.
如何根据应用的需求恰当地建立用户—角色—权限这三者之间多对多的映射关系,将是整个办公自动
化系统安全可靠和高效运行的关键.此外,所建立的映射关系,应提供灵活的配置功能,使映射关系具有可更
改和可扩充性,以适应可能变化的需求.为了实现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这里定义了四张表以实现角色到用户、
角色到权限的分配.如表2}3}4}5所示.
在用户申请某操作时,系统需要检测用户所拥有的角色集,并根据这些角色集中所包含的权限来判断该用
户是否能进行该操作,如果可行则置许可证发放标记为真.同时,系统为了执行某些静态约束,比如同一用户
不能同属于两个互斥角色,还可以定义互斥角色表.约束是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中重要的安全策略,是对用户
执行权限的一些限制.静态约束在系统设计时定义,而动态约束在系统运行时执行.某个用户在系统中可能同
时拥有多个角色,但是在某一个工作过程中,当他充当其中一个角色的同时不能激活其另一个角色.例如在一
个文件的处理过程中,用户的拟稿角色和审批角色至多只能激活一个.又例如对用户阅读文件的时间期限,系
统也可以加以限制.
5小结
系统安全在办公自动化网络系统中占据着尤为重要的地位.本文对系统安全设计进行了简要的阐述,针对
非法访问,数据丢失和访问控制模式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
随着我国信息化的逐步深入,尤其是“电子政务”建设热点的兴起,建设办公自动化网络系统的热潮将会
得到更迅速的发展,将会促进我国信息化的建设.
参考文献:
t1]李海泉.计算机系统安全技术与方法[叫.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1.
VOIP近年来获得了快速的发展,但在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管制政策的限制和运营商的抵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VOIP的发展,移动通信资费的降低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IP电话形成了替代。本文重点研究了VOIP三种模式H.232IP电话、VoBB宽带电话和即时通讯在国内的发展情况,并给出了趋势预测。
一、VOIP用户群概述
VOIP是一种以IP电话为主,并推出相应的增值业务的技术。VOIP最大的优势是能广泛地采用Internet和全球IP互连的环境,提供比传统业务便宜、丰富的服务。VOIP可以在IP网络上便宜的传送语音、传真、视频、和数据等业务,如统一消息、虚拟电话、虚拟语音/传真邮箱、查号业务、Internet呼叫中心、Internet呼叫管理、电视会议、电子商务、传真存储转发和各种信息的存储转发等。
从个人用户来看,VOIP的低资费是初期吸引用户,并在发展期进一步激发市场需求增长的重要原因。从长远发展来看,低资费并不能成为VOIP市场持续发展的本质动力,VOIP将演变成家庭综合信息服务的一部分,成为家庭信息服务解决方案的一个基础组成部分。这个综合的家庭信息服务将会向用户提供包括语音通信、家庭娱乐、家庭安全等一系列服务。
VOIP在以其低廉的价格吸引了众多个人用户的同时,也受到企业用户的青睐,这其中以大量拥有长途业务的中小企业、拥有涉外业务的对外贸易公司、驻华机构办事处,拥有诸多分支机构的大型企业为主。这些企业用户对VOIP的需求具有以下特点:
1.1长途语音业务需求量大,企业节约成本需求明显
对于涉外的中小企业来说,一方面需要大量的对外交流和沟通,另一方面支付能力却有限,希望能以更低的价格获得长途通话业务,VOIP业务正好满足了他们的这种需要;对于大型集团公司来说,因为拥有很多的分支机构或办事处,集团决策的下达和子公司工作的汇报都对长途通话业务产生了较大的需求,虽然这些公司拥有较强的支付能力,但VOIP更便宜的资费让他们也多少有些偏爱。
1.2对VOIP增值业务有着较强的需求,希望能建立一体化的通信信息服务系统
建立在VOIP系统之上的数据通信、视频会议等大大加强了企业内外部的管理和沟通,同时基于VOIP系统的商务谈判、电子商务等加快了企业业绩的提升,对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多数企业希望VOIP系统的建设能和企业自身的信息化结合在一起,一方面避免了多系统带来的麻烦,另一方面也大大降低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成本。
1.3语音和数据业务相融合,实现VOIP系统与企业内部网的统一
企业用户使用VOIP系统不仅仅是为了节约费用,他们希望VOIP系统能与其它数据应用结合起来服务于自己的管理及业务拓展流程,提升生产效率。这里就涉及到一个如何将VOIP系统和企业内部网相结合的问题。伴随着这个问题的解决,IT和电信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最终形成企业一站式的综合信息服务系统。这个融合了VOIP的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将大大加快企业的运作流程,加快资金的周转和资源的配置,同时也使企业内外部的沟通、谈判和交易更加便利。
二、VOIP业务模式分析
目前VOIP常见的业务模式有三种,分别是:H.323IP电话、VoBB宽带电话和IM即时消息。其中H.323IP电话又包括:IP电话卡、特服号码、专线IP电话等,是目前国内最常见的VOIP语音通信模式。
2.1H.323IP电话
H.323IP电话是基于H.323协议的IP电话系统,H.323是在包交换网络上提供实时视频,音频和数据通信服务的一个里程碑技术。它规定了在包交换网络上提供多媒体通信的网络组件、协议以及过程。包交换网络包括基于IP的网络(包括Internet)或者基于IPX的局域网,企业网,城域网和广域网。H.323可以应用在很多环境中,比如只有音频(IP电话),视频和音频(可视电话),音频和数据,音频、视频和数据。H.323也可以用于多点多媒体通信。H.323提供了很多服务,因此可以应用在很广阔的领域中-如消费、商务和娱乐。
2.2VoBB宽带电话
VoBB宽带电话(VoiceoverBroadBand)是基于IP技术,以宽带传输网络和IP终端为载体,是融合了语音和数据的新型电信服务平台。VoBB宽带电话可以保障话音质量,一般以免费或固定资费(包月)的方式提供,资费低廉,得到家庭和企业用户的广泛青睐。
2.3语音即时通讯
语音即时通讯是VOIP的另外一种应用形式,是在即时通讯软件中加入语音聊天的功能,目前几乎所有的即时通讯工具都支持语音聊天的功能,常见的有腾讯QQ、微软MSN和雅虎messenger。即时通讯的语音功能以其便捷的PCtoPC的方式赢得了年轻一族的青睐,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语音业务形成了替代。
目前国内外即时通讯的语音功能基本上是以免费的形式向用户提供,用户通过即时通讯工具能够获得像传统长途电话一样的话音质量。即时通讯免费的特性大大促进了用户数的发展。
三、VOIP三种模式在国内的发展
我国H.323IP电话业务市场已进入成熟期,资费优势是长途电话IP业务增长的直接原因,但随着传统长途电话资费的下降和移动长途电话漫游费的改革,H.323IP电话业务将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但仍会保持超过传统长途电话的增长率。商务企业用户依旧主要被IP专用交换分机(PBXes)占领。在未来,普遍被中小型商务企业所采用的VOIP语音网关通信市场的收入将超出来自PBXes市场的收入。
在国家对VOIP的管制政策放松之后,VoBB宽带电话将获得快速的发展。各类ISP和ITSP,包括电信运营商也会加入这个行业,而且用户的需求会随着宽带速率的提高而增加,所以VoBB将会有一个很好的发展前景。
C/S结构系统:是传统开发模式,一般以数据库和客户端的两层结构实现,也有加入中间件的三层或多层结构,在OA早期是标准的系统模式,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发展,它已经无法满足现在的远程网络办公和移动办公,逐渐在被取代
C/S+Web技术:是为了补充C/S结构的不足,在C/S基础上加入Web技术来实现对远程数据的获取,但拥有一定局限性,如数据及时更新、软件升级等问题就无法很好解决
B/S结构系统:是援用动态网页技术,加入OA的开发理念,完全适应网络办公和移动办公需求,也是现代办公自动化系统的首选技术。
就B/S结构的开发,具体技术又有多种选择:JSP+J2EE,ASP+IIS,ASP.net+Microsoft .NET Framework,PHP+Apache,就这几门技术,可以说各有其优缺点,分析如下:
JSP技术:具有良好的跨平台性,加上J2EE功能十分强大,但是J2EE的布置使开发成本显得略高,而且没有良好的安装界面
PHP技术:是早期动态网页技术中的强手,但随着JSP技术与ASP技术的不断更新,使得PHP技术稍微比较落后
ASP技术:类似于PHP技术,开发简便,快速,加上IIS的功能支持,是比较简易快速的开发技术
ASP.net:可以说是ASP技术的替代技术,是ASP的一大进步,在Microsoft .NET Framework的强大支持下,可以使用C#、VB、java script三种语言来编写代码,采用预先编译技术,使得代码安全性加强
最终讨论结果:在针对于中小型企业用户,建议采用ASP.net技术,理由是,该技术易于服务器的维护,成本相对较低,开发周期较短
在针对政府部门用户,建议采用JSP或ASP.net技术,理由是,政府部门服务器很多已经改装为Linux系统,在该平台下采用JSP技术较成熟;如果是Windows用户,则采用ASP.net技术
二、OA概述
人们普遍使用计算机来提高个人工作效率,但是在需要许多人一起协同工作的现代工作环境中,我们更需要提高我们的整体工作效率。利用网络通讯基础及先进的网络应用平台,建设一个安全、可靠、开放、高效的信息网络和办公自动化、信息管理电子化系统,为管理部门提供现代化的日常办公条件及丰富的综合信息服务,实现档案管理自动化和办公事务处理自动化,以提高办公效率和管理水平,实现企业各部门日常业务工作的规范化、电子化、标准化,增强档案部门文书档案、人事档案、科技档案、 财务档案等档案的可管理性,实现信息的在线查询、借阅。最终实现“无纸”办公。
办公自动化,一个极大的概念,一个炒作了很久的概念。无论是办公设备公司,还是系统集成公司,都大力推出自己的办公自动化产品。有办公设备、办公自动化电脑、办公自动化软件。可见,办公自动化中内容庞大,可为空间不可小视。那么,首先我们来探讨一个问题,什么是办公?
办公实际就是文件的制作、修改、传递、签定、保存、销毁、存档的过程。那么随着文件的这一流程,产生了各种各样的设备。随着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进步,办公自动化网络的建设也得到了大力推广。
传统的办公模式主要以纸介质为主,在信息革命的浪潮中,显然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高效率、快节奏的现代工作和生活的需要。如何实现信息处理的自动化和办公的无纸化逐步得到了人们的重视。
传统办公模式
办公自动化提了多年,但效果并不明显,人们还是停留在单机字处理和表格处理的所谓办公自动化的初级阶段。信息的交流和共享,以及团队的协同运作等无法完美的实现,极大地限制了工作的效率。
Internet/Intranet的迅猛发展,为信息的交流和共享,团队的协同运作提供了技术的保证,同时也预示着网络化办公时代来临。
网络化办公模式
现有办公自动化系统和大型信息管理系统中,企业业务流程重组或者是文件流转功能都是核心功能。同时我们也认为,企业办公主要是一个文件流转的过程,所有的办公事务都可以抽象成一个数据库表单。
传统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和大型MIS系统在处理企业管理流程中大多采用企业业务流程重组(BKR),其核心思想就是要先优化企业业务管理流程,再根据优化后的流程建设企业信息系统。这样不仅在系统建设中工作量巨大,同时面临来自企业内部重重的阻碍。
我们的核心思想是;前期系统建设中不牵涉企业内部业务流程重组,只是协助企业通过方便的流程自定义等功能进行流程电子化,以及不断根据实际需求去改变电子化流程。
三、系统结构设计
现在的网络办公自动化系统可以说百家争鸣,各有所长,但是一般的B/S结构系统都做得比较固定,也就是针对某个行业甚至某个企业而开发的,有诸多的限制和代码固化,不利于灵活的OA定制和客户化!而且很多OA系统都具有相同的功能,只是表现手法和操作流程有所不同罢了,所以,他们的基本是一致的,是有共性的,是可以统一的。
我的基础思想是开发一个底层的通用型OA平台,在此平台下实现OA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的底层操作,这样,当针对某个企业或者政府部门开发OA系统时,只需在此基础上稍加修改,就可以成为一套具有很强针对性的OA系统,这样方便该系统的二次开发,也方便于针对不通性质部门单位的OA系统的定制。
可以看出,底层通用型管理模块是整个OA系统的基础,而应用层模块是面对客户的,它是界面和业务逻辑的结合体,针对不通企业将有所不通,这种结构将很好的解决一套OA的多种定制功能,便于二次开发。
四、通用型管理模块功能划分
针对于这个底层模块,它并不需要实现实际的功能,它主要是负责完成应用层交付的任务和与底层数据库交换数据,所以它的功能是比较抽象的、统一的和可扩展的。虽然如此,我们还是将这个模块按不同的功能细分,因为办公系统有些模块之间联系并不紧密,比如公文管理系统与公共信息系统,邮件管理系统与办公设备管理系统之间的联系就不是那么紧密,甚至可以完全分开。所以我们的底层管理模块针对于这些情况,主要分为功能子模块:
1.公文管理
公文管理主要负责公文的发送与接受工作,发送流程按照流程定
制来完成,所以还包括流程定制功能。这三大块是OA的核心部分,实现也最为复杂,特别是流程定制功能,是一个非常灵活的模块,它决定了该OA系统的效率和可用性
2.邮件管理
邮件管理主要功能是发送与接受内部邮件,发送与接受外部邮件(外部邮件服务器必须支持pop3),邮件需要存入数据库,以便今后浏览查询
3.表单管理
表单管理是一个辅模块,基本上在其他所有模块都有可能用大它的功能,它主要是实现表单模板的定制,表单的存储,打印等功能。在一个企业,表单是很重要的一个东西,它在办公过程中出现的频率紧次于公文,所以这个模块也非常重要,并且表单的定制与打印是一个技术难点
4.档案管理
档案管理功能是对准备归档的公文或者企业各类合同、协议、文件、指示、资料等的一个合理存储与查阅功能,针对于复杂的分类和查阅权限,实现合理存取,管理得基本功能
5.人事管理
人事管理功能主要包括:员工资料管理,员工薪资管理,员工考勤管理,员工权限管理,部门机构管理,部门任命管理等等公司内部人事管理的所有功能,本子模块将以底层视角反应员工得管理,包括职务和所属性质都将按统一模式规划,便于应用层定制模块
6.日程安排
日程安排是办公系统的一个必不可少的辅助功能,可分为个人日程,部门日程,主要需要解决的是日程的基本存储和信息提示
7.公共信息管理
公共信息包含:公司新闻、文档、员工论坛、资料下载等功能,主要是针对所有部门的一个共用系统,该系统可以采用传统模式,如论坛可以采用BBS系统等,底层主要是统一规范,提供基本功能
8.会议管理
会议对于任何一个公司都是重要的,而会议的形式随着网络的发展也变得多样化起来,除了传统的会议,还有网络会议,视频会议等新型会议方式,使得相隔甚远的人之间也可以有了当面交流的环境。对于相隔较远的部门,如总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交流建议采用非视频的网络会议,因为这个即可以满足网速,也可以满流得需求。对于处于同一个大厦的各部门,建议使用视频会议,因为加入多媒体的功能,可以使得会议气氛跟贴近传统会议的效果,而且交流也更人性化,同时也可以得到局域网网速得支持。
这功能子模块都是OA系统得基础,在此之上,我们可以创建更多的功能和辅助,可以使得OA的定制变得轻松而丰富。
(一) 研究样本的选择
由于学习共同体的研究范围较为广泛,在教育、社会学、计算机与互联网等领域均有涉及。因此,国内关于学习共同体的文献量非常大,刊登该研究领域成果的期刊种类也较多,且比较分散。为尽可能保证数据分析的全面性,本研究使用中国知网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 (CAJD)、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获得相关文献的信息与全文。
(二) 研究文献信息的收集与处理方法
Community 的中文译法通常有“社会”、“共同体”、“社区”、“社群”等,最常见的是“共同体”和“社区”的译法,同时与 community 有关的复合词汇也有多种不同的译法,如本研究关注的“learn-ing community”就有学习型社区、学习共同体两种不同的译法。因此,本研究在检索时,使用以下控制条件“期刊年限 (2001~2011) + 来源类别 (核心期刊),内容检索条件为:主题 (学习共同体) 或者包含 (学习型社区)”对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进行文献检索,获得期刊文献 725 篇 (检索时间为2011 年 10 月 15 日)。同时使用控制条件“期刊年限 (2001- 2011),内容检索条件为:主题 (学习共同体) 或者包含 (学习型社区)”对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得到博士论文 66 篇,对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检索得到硕士论文 628篇。最后,依据中国知网提供的文献信息依次进行文献信息采集。在文献数据信息处理方面,本研究主要采用中国医科大学医学信息学系开发的数目共现分析系统 Bi-comb v1.0[3][4],以及美国德雷塞尔大学陈超美博士研发的信息可视化统计软件 CiteSpace 3.0.R2[5][6]两款数据统计软件对获取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其中,CiteSp ace 软件可有效探索学科知识领域的演进与研究前沿,进行可视化分析,使得文献计量学分析易于实现历时性的动态化[7],该软件内嵌了国内学者刘盛博编制的 CNKI(RefWork) 格式转换程序,具备将CNKI 数据转换为可处理的格式的功能。但受 CNKI数据采集选项和中文文本处理功能的限制,CiteS-p ace 仅可有效处理 CNKI 数据的专业术语和关键词分析。因此,笔者同时选用 Bicomb 软件、UCINET软件,甚至人工统计的方法对文献信息进行补充处理与分析。最后,依据统计结果对学习共同体的研究进展状况进行分析和评判。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 国内学习共同体研究成果产出分析
笔者按年度对 2001 至 2011 年间的国内期刊论文和国内硕博论文进行了检索和统计 (2011 年截止到笔者检索日期 10 月 15 日),国内各年份的论文刊发与学位论文数量情况如图 1 所示。由图分析可知,期刊论文和硕士论文的数量整体上呈上升趋势(2011 年仅能检索到 10 月份),特别是近三年来,期刊论文数量一直保持在 100 篇以上,硕士论文也从2007 年开始保持在 85 篇以上,这可能与国内教育界对建构主义、学习的社会性等与学习共同体相关理论的关注力度加大有关,从而引发更多的国内学者对该领域进行研究。如果单从博士论文数量上看,则相对比较稳定,近三年来一直保持在十篇左右。总体上看,国内学者对学习共同体的研究趋于上升趋势,有更多的学者开展该领域研究。
(二) 载文期刊与研究机构分布
用 Bicomb 软件对 2001~2011 年间关于国内学习共同体研究的、在核心期刊发表的文献进行载文期刊分布进行统计,载文量大于等于 10 篇的期刊有 21家,结果见表 1 和图 2。其中载文数量在前 10 位的期刊的载文量占到了全部文献的 41.89%。仅就载文期刊关注领域来看,学习共同体研究还主要集中于教育领域。为有效反映研究论文的机构来源,本研究使用Bicomb 软件对期刊论文和硕博论文的研究单位或授予学位单位进行统计,统计结果如表 2 所示。无论从期刊论文数量还是硕博论文数量上来看,华东师范大学均是学习共同体研究的一个重镇。如仅从期刊载文量来看,华南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也对学习共同体研究做了较突出贡献。但若仅从硕士论文上讲,首都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学校的学位论文数量较多。为此,我们对各单位不同类型的发文量进行对比(图3),发现了一个现象,即:有些单位核心期刊研究论文较多却少有相关的硕博学位论文,但有些单位核心期刊发文量较低却有特别多的硕士学位论文出现。前者还比较容易理解和解释,即该校有相关研究,且做出了较为突出的成绩,但没有引领研究生跟进该领域的研究。但后者所反映的问题却值得我们深思,即研究还没有得到业内广泛认可(表现为没有在该领域的核心期刊或较少),却指导了非常多的硕士论文研究。
(三) 学习共同体领域研究热点与前沿分析
1. 研究热点分析
关键词是文章主题的高度概括和凝练,通过对高频关键词进行统计与分析,可以挖掘某一研究领域的热点。本文使用 CiteSpace 3.0.R2,以关键词为节点,时间分区为 1 年,阀值为 50Top per slice,采用最小成树算法,利用国内期刊文献绘制国内学习共同体研究热点知识图谱,共得到节点 366 个,连线 294 个,结果见图 4 和表 3。而对国内硕博论文绘制高频关键词共现网络,得到节点 321 个,连线 315个,结果见图 5 和表 4。根据陈超美的介绍[8],分析由 CiteSpaceII 生成的期刊热点知识图谱 (图 4) 的关键节点分布可知,国内学习共同体研究领域热点可以确定为:学习共同体、学习型社区、社区教育、共同体、学习型社会、教师、教师专业发展、终身学习、网络学习共同体、专业发展等。而根据硕博论文热点知识图谱 (图 5)的关键节点分布可确定学习共同体研究热点领域为学习共同体、教师专业发展、虚拟社区、协作学习、网络学习共同体、专业发展、知识建构等。由表 3 可知,期刊高频关键词频次排序中,学习共同体最高,因此其节点年环明显最大。从节点的中介中心度看,学习共同体的中心度同样最大,因此其节点的紫色年环最大,即中心度最高,占核心地位,紧随其后的是社区教育、共同体、学习型社会、教师、教师专业发展等。若从硕博论文高频关键词中心度和频次统计角度分析 (见表 4),对策的研究频次最高,专业发展排其次。但教师专业发展、虚拟学习社区、协作学习、学习共同体、网络学习共同体等的中心度相比前两者更高,占较为重要的核心地位。
由以上分析可知,从期刊论文来看,关于学习共同体、学习型社区的研究最广泛,而社区教育、共同体、学习型社会、教师、教师专业发展等是相对突出的研究热点。从硕博论文分析,学习共同体隐去了其中心位置,教师专业发展、虚拟学习社区、网络学习共同体等主题凸显出来。学习共同体、学习型社区的研究频次最高是易于理解的,但无论是期刊论文还是硕博论文都显示与教师专业发展、网络学习共同体相关研究热度较高,这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对学习共同体,人们不仅研究它的概念、内涵、基本理论和形成机制,更关注它的具体应用。教师专业发展在教育领域备受关注,然而强调教师知识提升的理智取向的专业发展范式,虽经多年研究与实践,成效却不尽如人意。学习共同体所提倡的学习的社会文化观和分布式认识观适应了人们对学习观的转变,特别是它强调的知识建构的社会性、文化场域依存性、多元主体互动性等适应了当今人们对学习的理解,正好适应了教师专业发展观的实践 - 反思取向(教师主要不是通过“接受”知识,而是通过“反思”以更清晰地理解自己、理解实践,并实现专业发展)[9]、生态取向 (教师专业知识和能力发展并不能全然依靠自己,而应将其置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人际关系中,有效利用各种人力和物力资源以实现专业发展;将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提升到教师教研合作能力和教师群体整体专业发展水平的高度)[10]。学习共同体所倡导的理念、实践形式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理论先导和实践指导。因此,在学习共同体研究领域,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被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
为了进一步了解其研究现状,本研究以“主题(学习共同体)并含 (教师专业发展)”为检索条件对中国知网数据库进行检索发现,2001~2011 年间国内学习共同体领域教师专业发展方向研究文献呈快速增长趋势 (见图 6)。2003 年,顾小清在 《教师专业发展:在线学习共同体的作用》 一文中对学习共同体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如何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构建教师在场的学习共同体以及学习共同体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进行了详细阐述。随后,这一领域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相关研究逐年增多而以“主题 (网络学习共同体) 或含 (网络学习社区) 或含 (网络学习型社区)”为检索条件对中国知网数据库进行检索发现 (图 7),国内网络学习共同体的研究是在近年来才逐渐被广泛关注的,这一转变与 Web2.0 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广泛应用恰好契合。Web2.0 的六度分割理论、利用集体智慧与学习共同体理念相似,同时,Web2.0 及其相关技术为组建学习共同体提供了技术支持。因此,网络共同体及其相关问题逐渐成为该研究范畴所关注的重点内容。对研究热点分布做进一步的时间线图分析,结果见图 8 和图 9。从图 8 来看,现有的研究热点主要出现于2005 年之前。2005~2010 年间,虽有新的研究热点出现,但研究频次和中心度相对不大。而从图 9来看,形式也基本一样,知识热点和出现时间稍有区别,最为突出的是教师专业发展、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出现时间和关注程度稍有差别。从二者的整体时间分布情况来分析,2005 年以后,新的研究热点出现较少,主要是对以前研究热点的继续深化。总体看来,国内学习共同体研究各研究方向逐渐成熟化,呈现静态稳定趋势。
2. 研究前沿分析
CiteSp ace 软件选择突变专业术语类型 (b urs tterm),利用其词频探测技术进行研究前沿术语分析。期刊论文得到突变专业术语 366 个,硕博学位论文得到 321 个,分别对视图布局进行精简合并,形成结果见图 10 和图 11。综合分析这两个图,显著的索引专业术语主要有:学习共同体、学习型社区、共同体、社区教育、学习型社会、教师专业发展、专业发展、网络学习共同体、虚拟学习社区、知识建构、学习社区、协作学习、对策、Web2.0、学习环境、知识建构、网络课程、建构主义、教师培训等。对这些词语进入深入分析,可将国内学习共同体研究领域的前沿方向概括为以下三类。
(1) 理论深化类
以“题名 (学习共同体) 或含 (学习型社区)”为条件对中国知网数据库进行再检索,将数据导入Bicomb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和人工鉴别发现,随着学习共同体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关于对原有概念和理论不断反思、修正和深化的研究内容相对较多。同时,人们不再停留在早期的学习共同体概念界定、阐释和区别上,而是从不同视角对学习共同体理论进行丰富、充实。这种深化表现在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表现在对学习共同体理论内涵的深化,即:更深入地研究学习共同体的基础理论、哲学基础、文化基础,主要表现在从生态哲学、后现代哲学等视角研究学习共同体,同时还表现在从社会建构观、分布认知理论、知识论、学习的实践论等角度对学习共同体的基础理论的深入研究与挖掘。第二个层面表现在对学习共同体外延的研究,该方面的研究表现在对学习共同体不同实践形式的理论深化,包括对网络学习共同体、课堂学习共同体、学校共同体、专业学习共同体、课程学习共同体等领域的深入研究。
(2) 具体应用与组织形式类
该方向致力于将学习共同体的思想、理论及其方式与具体的实践领域相结合,发挥其优势,解决相关领域的问题。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培训是教师教育领域愈久弥新的问题,学习共同体的出现不仅为教师专业发展、教师培训开启了新思路,提供了新方法,还提供了新的实践范式。学校、课堂与课程是教育的主阵地,然而这些主阵地却历来备受诟病,甚至把“只具有工具的理性,而缺少价值的关怀[11]”的现代人所具有的共性特征也归结为教育问题。改变现状、促进人类发展是每一个教育研究者的理想。因此,与学校、课堂和课程等相关的学习共同体组织形式都是未来的研究方向。教育不仅包括学校教育,还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包括现实社会、网络社会等) 等非正式场合教育,可见,与社区、实践、网络虚拟世界等领域联系的网络学习共同体、虚拟学习共同体、实践共同体等组织形式也将成为该领域的未来研究方向。
(3) 构建策略类
学校共同体、课堂共同体、课程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与策略研究是一个必然趋势。时至今日,网络已在深深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因此,与网络相关的学习共同体、虚拟学习社区构建必然成为学习共同体研究的又一趋势。Web2.0 作为更注重用户的交互作用的网络组织形式,正吸引更多人选择数字化、网络化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迎接共同参与、共同创造、共同分享的全民织网时代。如何利用Web 2.0 及其相关技术构建网络学习共同体或虚拟学习共同体必然成为该研究领域的又一增长点。
(四) 研究学者合作网络与机构合作网络
1. 研究学者合作网络
将采集数据导入 Bicomb 软件,以作者为关键字段进行提取、统计后,选取频次≥2 的 86 名研究学者 (频次累计百分比为 9.5861%) 数据,生成 Excel类型共现矩阵文件。将 Excel 文件输入 UCINET 软件,输出 ##h 类型的数据集。然后,导入 UCINET集成软件[12]进行可视化分析。对合作网络去除非主成分并进行布局优化,生成结果见图 12。从图 12 可以看出,国内学习共同体研究领域学者合作较松散。为进一步研究各位研究者在本领域的重要性,我们引入了社会网络分析中的度数中心度和中间中心度 (如果一个点处于许多其他点对的捷径上,我们就认为该点具有较高的中间中心度) 概念 (见表 5)。在权衡以上两者的基础上,我们对作者研究情况进行人工文献阅读与排查,发现主要存在以下 3 个合作密切的研究群:钟启泉为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学者,主要关注学校共同体、课堂共同体以及知识社会与文化催生等;王陆为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学者,从网络交互、教师专业发展等角度对网络学习共同体进行了研究;时长江则更多地关注了课堂学习共同体和教师专业发展。从中间中心度上看,佐藤学、时长江、郝志峰在合作网络中的影响程度较高,是合作网络中的重要人物。
2. 研究机构合作网络
学术期刊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它拥有固定的读者群体和作者群体,随着文化、学术交流的日益多样化,为适应国内媒体主流环境,学术期刊市场也在国家方针政策的指引下做出了相应改变,以科技强国战略为目的。以科技期刊为例,在新媒体环境下,注重期刊品牌的创设,加强各种媒体元素的融合,并不断优化期刊的发行方式,以先行者的理念和经验更好地促进学术期刊的发展与创新。
一、集约化——新媒体环境下学术期刊发展方向
从经济领域来说,为提高企业主体的竞争力,集约化产业发展成为市场竞争的必然产物,而学术期刊行业的发展也同样适用这一规律。中国学术期刊集约化管理模式相对于已发展了近百年的西方国家来说并不完善,在市场竞争和兼并重组日益激烈的学术界,学术期刊的集约化发展成为必然。不论是营利性的出版企业,还是非营利性的学术社团和政府机构,都要受到市场的考验。为了在降低成本的同时还能提高效率,规模化的集中生产应运而生,集约化发展的优势在于学术期刊生产的集中化程度越来越高,大型期刊群逐渐形成。学术期刊集约化发展的特征,首先表现为不同生产环节的剥离、人员的精细化分工,除此之外还表现在资源要素的重新分配组合,新媒体环境下学术期刊的集约化发展主要依托于现代化技术手段和管理手段。集约化发展对人员的分工也有了明确的要求,人员设置有策划编辑、生产负责人员以及营销人员,而生产人员中又包括封面设计人员、监督生产人员、质量检查人员以及期刊验收人员等,人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责,这样精确的分工不仅提高了期刊发行的效率,也降低了期刊生产的成本。
二、新媒体环境下学术期刊集约化发展现状
1、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时代
数字化出版最大限度地提高了信息的利用率,在有效的时间内促进了信息传播,国外一些国家在刊物大多实现了网络与手机移动设备等多重渠道的传播,实行多种形式的组合出版。从现阶段中国学术期刊的发展来说,相关部门更加注重对人才的培养和建设,学术论文被作为单位人才职称评定、绩效,高校毕业鉴定的较高的学术性指标,在新环境下,学术期刊发展也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但学术期刊长久以来所形成的一些固有的特点也成为制约其进步的阻碍。
2、学术期刊稿源的内向性
从中国学术期刊发展的大环境来说,一方面而言,学术期刊大多依附于各高校或者是科研院所,这就造成了稿源的内向性这一问题,中国学术期刊由主办单位负责,其不具备独立的法人资格,学术期刊的这一特点为相同领域、区域内的研究者提供了较好的学术交流平台;从另一方面而言,这极具地方或区域色彩的学术交流,过于局限,同样也限制了学术的高层次、多方面的交流,限制了学术期刊集约化的发展。学术期刊的专业性要求其必须由专门、专业的人员对稿件进行严格审核,参与稿件审核的大多来自于校内或科研院的工作人员,在这种情况下,稿件的来源难免会受到限制。
3、新媒体环境为学术期刊集约化发展创造了新途径
学术期刊的集约化发展是信息化时展的必然要求,新技术的研制和应用让人们的生产生活更为便利,人们对信息资源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传统学术期刊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集约化是期刊发展的新途径,将新科技融入其中,找准自身定位,加强媒体融入化发展,以集约化发展的形式,整合、共享学术期刊资源信息,促进传统学术期刊与新媒体环境下学术期刊的融合发展,新媒体技术为学术期刊集约化发展创造了极大的便利,为受众的阅览提高了极大便利,无形之中扩大了受众群,也是学术期刊在新时期创新发展的新途径。
三、新媒体环境下学术期刊集约化发展的对策
在新媒体环境下,为促进中国学术期刊的集约化发展,避免受到其他国家学术期刊的冲击,应在着重分析期刊集约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理性的看待学术期刊的发展。
1、打造品牌,促进特色化发展
新媒体时代,打造品牌期刊应注重学术期刊的定位、学术期刊的特色所在,以及学术期刊与其他期刊的竞争力所在。对学术期刊的定位是打造品牌的关键一步,学术期刊的最大特点在于其科学性、严谨性和逻辑性,明确了期刊的定位还要充分体现出其特色。学术期刊具有鲜明的学术导向性和针对性,对学术期刊自身特色的深入挖掘,创建极具特色的专栏,对期刊作品有目的的分类进行选择,这不仅是学术期刊特色化形成的过程,也是塑造品牌的重要过程。只有在期刊行业中具有特色,才能更好地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取得优势,促进学术期刊的可持续发展。
2、新媒体环境下学术期刊的规模化发展
创新是行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在新媒体环境下学术期刊的集约化发展也应将创新元素包含其中,创新学术期刊的出版制度,使学术期刊在新媒体环境下朝着集约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中国大多数学术期刊的资源较为分散、办刊规模相对较小且在人员配置等方面均不占优势,这就需要中国学术期刊在未来发展的过程中努力汇集在资源,实现资源、经验共享,以合作经营的新形式,实现学术期刊集约化新发展。
3、新媒体环境下学术期刊的规范化发展
学术期刊的创办为研究人员的学术交流提供了平台。从国际范围来说,学术期刊增进了国与国之间的学术交流;从国内范围来说,学术期刊增进了同领域研究人员之间的学术交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学术期刊具有扩大国际影响力的作用。学术期刊规范化的发展,是进入国际市场的关键所在,对学术期刊的规范化管理能加强对信息的整合,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有利于建立国际国内信息交流的平台,同时对信息的存储及加工应用也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新媒体环境下学术期刊的规范化发展,主要实现学术规范以及编排的规范,加强了中国信息化资源的建设以及与国际信息交流的进程。
4、新媒体环境下的学术期刊集约化发展应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依托
数字化和网络化是新媒体的主要特征,新技术的兴起和运用让人们从纸质媒体时代中脱离出来,进入到了一个全新、便捷的新时代,从网络中人们便能获取到信息,满足受众的需求,数字化和网络化极大地降低了学术期刊的生产成本,扩大的受众群体,网络支付、网络消费将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在新媒体环境下,对海量的学术信息加以分辨、处理、加工、整合,科学合理地对学术信息进行辨析,从专业技术层面做到学术期刊的精准化、专业化的发展,合理利用网络这把双刃剑,更好地为学术期刊集约化发展服务,这不仅是当前,也是未来期刊业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媒体所提供给受众的信息量已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相对于传统媒体来说,新媒体不仅给受众带来了更多的信息资源,同时也提高了学术期刊行业的发展效率。数字化媒体对信息内容的深加工使得资源呈现出“片状”形态,而将这些“片状”的有机结合才能呈现出有机完整的信息,便于受众的理解与认可。在当今时代,人们快节奏的生活节奏使得手机阅览成为打发空闲时间的重要方式,而“片状”形态的信息,也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受众空闲阅读方式的需要,这种多元化的阅读方式,也提高了人们对信息的获取效率。
5、新媒体环境下的学术期刊集约化发展应注重人才培养
人才是创新的关键,也是最为重要的资源。在新媒体环境下,更加成为必不可少的资源。新媒体环境下,对于学术期刊编辑,不仅仅要懂得编辑等基本业务的编辑,更要寻求与时俱进,具有新思想、新理念的复合型人才。通过不断的扩充与学习新知识技能,不断调整自我以适应科技时代的新要求,以新的思维理念、技术手段以及编辑管理等多个方面进行革新,以丰富的知识技能、熟练的科技能力以及敏锐的观察力,及时有效地获取和识别信息。学术期刊论文大多字符相对较长,受众想要全面获取论文内容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这就需要编辑人员在选题和内容编辑上提炼、浓缩出有价值的“点”,让受众在阅读的过程中准确把握价值点,以“片状”形式呈现给受众,既展示了完整的内容,也符合受众碎片化的阅读习惯,这些承载着论文价值的点在各类新媒体中传播,不仅让更多的受众了解到学术期刊,同时也促进了学术期刊的创新化发展。
(一)旅行社个性化产品的定义
旅行社个性化产品是旅行社针对旅游者的个性需求而设计的产品,因此我们也把个性化产品称为定制化产品。旅行社个性化产品是对目前旅游市场的细分极限化,即把每个具有独特个性的旅游者视为一个细分市场,在本文中,我们所说的旅行社个性化产品是指旅行社根据游客的个性化需求进行市场细分和超细分,明确各个细分市场的特点,根据自身企业已有的资源,设计,推广和提供的旅游产品,或者是与游客共同设计的产品。
(二)旅行社个性化产品的目标市场
目标个性化旅游市场局限于一些城市中的高收入者。中青旅电子商务部经理根据其“自由行”产品销售状况,把客户定位在月收入4000元以上的白领。这是由于个性化产品失去了标准化产品的规模效益,价格高是其明显的特征。一般来说,旅游产品行程天数标准完全一样的情况下,个性化产品要比标准化产品价格高出50%左右。单身旅游者等散客、以家庭、公司或者俱乐部等为单位的小型团队是个性化旅游市场的主要消费市场。
(三)个性化产品对旅行社的要求
目前对推出个性化产品的旅行社来说也是一个重大的考验。首先,旅行社要面临个性化产品所带来的高成本问题。其次,这种服务超越了以往旅行社坐等顾客上门报名的模式,而是要根据客户的不同要求为其进行个别的服务,工作量大、花费精力多不说,还要求工作人员对产品的了解和服务意识都要更胜一筹。相对于所花费的人力来说,利润并不高。
二、旅行社发展个性化产品的原因
(一)个性化产品符合个性化消费的旅游趋势
个性化消费目前已成为全世界各行业的趋势。旅游者的需求从“我要参加旅游”,向“我要参与体验满足个性需要的旅游经历”转变。他们从被动的服从者转为主动的参与者,不仅要求享受到高质量的旅游产品和服务,而且要参与到旅游产品的设计制作和信息服务中,获得“我喜欢的”或“单独为我定制的”产品与服务,从而使自身的个性化需要得到最大限度满足。这种个性需求反应了现代旅游者对传统的模式化旅游方式的厌倦和反叛,也体现了随着消费水平提高旅游需求趋向高级化的发展趋势。
(二)个性化产品有助于提高旅行社的市场竞争力
首先,个性化旅游产品的推出有助于旅行社从恶性价格竞争中摆脱出来,并向增加以产品设计,服务质量,和品牌为导向的核心竞争力方向努力。旅游者和旅行社之间相互融合创造出来的个性化产品没有价格参照性,因此旅行社间的主要竞争手段由价格转移到产品设计,服务质量,旅行社品牌形象等方面。
其次,以顾客差别化为基础的个性化产品有助于旅行社提高对市场需求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旅行社单凭创造热线产品品牌来吸引游客的做法已显得过于被动和消极,而主动提供充满创造力、个性化的定制产品和服务,会对游客有更大的吸引力。
三、对于旅行社有效运营个性化产品的建议
(一)在产品设计阶段,让游客参与旅游产品的设计
与传统的标准化产品相比较,旅行社个性化产品最显著的特点是,由旅游者亲自参与旅游产品的设计。旅游企业可以为旅游者提供个性化的菜单式服务,使游客可以将各种旅游产品模块任意拆拼、组合。甚至旅行社也可以允许游客完全抛弃现有模块,提出纯个人的、全新的设计意愿和要求(包括价格要求)。游客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爱好等,选择定制不同的交通工具、逗留时间、入住酒店的位置、星级、游览景点及项目等,使得到最大的选择度和自由度。一定意义上说,个性化产品的设计是旅游产品消费者(游客)和旅游产品供应者(旅行社)共同推进完成的活动。
(二)充分考虑旅游者的需求差异,提供自由组合产品与精细化服务
如上所诉,旅游者不是购买整体产品而是购买“零件”自己组装也是旅行社推出的个性化产品之一。旅游企业必须认真分析这些散客旅游者的个性化需求,采取积极的营销策略,提供尽可能丰富的个性化“零件”产品让游客自行选择。这些“零件”产品要尽可能地涉及到旅游各要素吃、穿、住、行、游、娱、购,还要非常的精细化,大到旅游目的地交通工具等的选择,小到导游的性别、年龄,都要使游客在自由组合中充分满足其个性化的需求。这就要求旅行社改变原来的产品开发模式,从全包价、标准化的旅游产品逐步转向开发半包价产品、小包价产品甚至零包价产品,并为不同人群推出更具有个性化的单项服务,来满足不同需求。
(三)为旅行社个性化产品设计合适的网络化分销渠道
随着旅游产业的日趋成熟,旅行社产品的销售渠道日益增多,旅游企业应充分利用现有的传统渠道,同时还要密切注意新兴的渠道。这些个性化产品的新兴销售渠道的选择要注意增大与旅游者的接触率。网络化分销渠道的建立是未来旅行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尤其是面对外来的国际旅行社的竞争时取得胜利的优势因素。因此尽可能快而广地建立销售网络是目前旅行社推广个性化产品的工作重点之一。
(四)充分利用互联网进行个性化产品的营销和运作
互联网是帮助旅行社满足游客的个性化要求,更大范围的推广个性化产品的最好工具之一。一方面,通过互联网提供的信息平台,通过旅游经营者和游客的参与,网上成团和拼团得以实现,使得零散化的个性化旅游能够形成一定的规模化,取得成本上的优势。也就是说通过互联网平台,旅行社可以放心地在网上推广个性化产品并寻找客源。
另一方面,网络旅游营销能够很好地能解决旅游者服务要求的个性化、时令化等问题。游客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和需求在全球范围内找寻旅行社的个性化产品,不受地域限制。旅行社也可以根据消费者反馈的信息和要求通过自动服务系统提供特别服务。旅游企业可以采取:B2B模式(网站对交通、住宿、景点等企业),B2C模式(旅游企业对游客),还可建立C2B(游客个性化定制,企业竞标接盘)、C2C(游客发起招募爱好者自行组团)等模式来开展旅游市场。
四、结论
论文摘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作为生产信息产品的统计部门,具有着实现统计跨越式发展的极大优势。统计工作信息化的实现大大地促进了政府管理模式和统计制度方法的改革,使这些领域实现了突破性和跨越式发展。
1统计政务电子化
统计政务是政府行政管理的一个组成内容,它包括统计工作人员的资格认定、统计调查单位登记备案、部门统计调查项目和涉外统计调查项目的审批备案等,统计政务电子化是电子政务的一个组成部分。根据这些统计政务项目的性质,应把统计调查单位登记备案、部门统计调查项目和涉外统计调查项目的审批备案等政府统计机构审批备案事项纳入电子政务的范围。在实现形式上,统计调查单位登记备案可以纳入一个地区电子政务总流程,而部门统计调查项目和涉外统计调查项目的审批备案可以通过网络报批。统计调查单位登记纳入一个地区电子政务总流程将是统计政务迈出的重要一步。
电子政务就是在现代网络环境下,运用计算机通信技术,构建一个政府办公平台,使用户只要持有一台电脑,即可在任何方便的时间和方便的地点获得政府的信息和服务。这种减少环节、提高实效、方便用户的政府对社会办公系统是对传统办公模式的根本变革。
企业办理一项政府审批事项曾经历了多点多次式(即企业要多次光顾多个衙门,才可获取多种批准证书)到多次一点式(即企业要多次光顾一个大厅可以获取多种批准证书)。而未来网络登记和审批模式则达到一次一点式(即政府各部门的登记审批以及备案手续均在网上进行,只需一次光顾一个大厅即可获取所有审批证件)。网络登记和审批模式至少可以实现四个方面的目标:一是规范政府行为,促使政府各部门依法行政。网上审批和登记内容必须是具有法律依据或政府批准的行政审批事项,除此之外企业将不予办理报批;二是有利于增加政府行政透明度,做到政务公开,利于社会公众对政府的有效监督,促进政府部门的勤政廉政建设;三是减少企业申报程序中的重复工作量,避免技术性差错;四是可以实现政府各部门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总之,这种政务办公模式将促进政府由单一管理型向服务管理型转变,促进政府真正成为廉洁高效的政府;同时也促使企业和生产经营者通过依法办理登记报批,对政府依法履行义务,依法经营纳税。
实现登记审批网络化的五个前提条件:一是政府要确定一个部门,赋予其网络办公总策划、总协调的职能,促使政府各职能部门消除部门利益,形成政府办公“一盘棋”的格局;二是要有电子政务的统一标准,例如:统一的企业(单位)编码(即企业(单位)身份号)、统一的登记注册类型、统一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等等,避免用户在使用公共信息中由于标准不统一而造成的混乱;三是要有一个科学的、可以实现政府各部门服务管理职能程序的、方便企业操作的电子政务办公流程,例如北京西城区政府“一站式”服务大厅的新办企业审批项目流程是这样的:企业名称预先登记领取工商注册登记表办理前置审批开据房产证、入资、验资企业审批、发法人执照或营业执照刻章审批开设银行账户办理机构代码登记办理国税登记办理地税登记办理统计登记办理社会保险登记办理户外广告审批办理旅店业审定价办理商委粮食审批办理科技企业认证当地工商所备案。(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以上部分政府审批登记项目可以逐步移交给行业协会,发挥中介组织规范企业市场行为的作用。)科学的运行流程一环扣一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同信息只取一次,避免重复和差错。四是建立完善的网络安全系统。网络安全一直是困扰电子政务的难点问题之一,包括建立网络防毒、安全认证、信息资源分级分层使用的安全体系,这些在技术上都应得到解决。五是要统一电子操作系统,要编制一个科学统一的流程软件。而以上五个方面都是建立在政府是一个有机的工作整体的基础上,其工作出发点统一在服务基层,依法行政上。统计登记是政府统计部门依法行政的一项主要内容,是政府统计掌握调查对象,建立统计渠道的重要途径,随着政府登记审批电子系统的建立,统计登记网络化将得以实现。2统计工作流程信息化
统计工作流程的信息化是统计系统内部实现的,它是指统计信息产品生产的全过程的电子化,即统计基础数据的采集统计数据的加工处理统计数据质量控制统计初级产品的开发统计信息产品的统计信息资源管理等统计工作的全过程。
统计数据采集实现由以统计报表、软磁盘为主转变为以网络传输为主。加强各级政府统计部门和基层企业的计算机网络化水平,加强统计信息网络安全建设,国家、省(直辖市)和地(市)级政府统计局之间、限额以上统计调查企业(单位)与各级政府统计局之间应具备网络快速传递的硬件和设施水平;实现政府统计局对企业、上级政府统计部门与下一级政府统计部门之间统计制度、统计培训、电子程序的网络传递;实现基层企业(单位)统计数据信息的网上直报。最大限度地减少统计报送环节,解决基层统计人员力量不足的矛盾。
统计数据处理应用程序由专业各自开发转变为集中统一研制。统一数据处理操作平台、应用软件、文件格式;统一实行统计“一套表”制度,统一单位属性标识代码、统计指标代码;统一数据处理和审核程序;实现准确、高效、方便的数据处理模式。
统计信息资料的开发利用由传统单一模式转变为现代多元模式。统计信息的8个系统15个数据库:一是统计法律法规系统(统计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数据库);二是统计调查单位管理系统(统计法人单位数据库、统计产业活动单位数据库)三是地理信息系统(统计调查单位地理分布数据库、人口地理分布数据库);四是统计调查项目管理系统(政府统计调查项目库、部门统计调查项目数据库、基础统计指标及指标解释数据库、派生指标数据来源及计算方法数据库、统计标准数据库、统计调查方法数据库)、五是专项统计调查信息系统(国民经济各行业统计调查数据库);六是统计质量评估系统(统计指标数据逻辑关系库、统计数据质量评估库);七是统计分析系统(统计分析模型应用软件);八是统计新闻系统。
万变不离其“宗”
“脑科学”大概是近几年来科技研究领域里最热的话题之一了。它的兴起与人类一直以来对大脑的探索欲望有着紧密的联系。但令人遗憾的是,时至今日,大脑依旧是人类认知的黑洞。
人类大脑大约有1000亿个神经元,它们究竟是怎么连接、如何工作的?人类能否能制作模拟人脑的人工神经元……了解大脑的生物学原理,包括从遗传基础到神经网络机制,是21世纪最主要的科学挑战之一。这个领域的发展将解开脑的奥秘,而且将会对社会发展的多方面有深远影响。脑科学的研究同时催生了计算神经科学。计算神经科学是一门跨领域的交叉学科,科学家们意图把实验神经科学和理论研究联系在一起,运用物理、数学以及工程学的概念和分析工具来研究大脑的功能。
“对我来说,不管是数据,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还是各种复杂系统,我们都试图通过网络化的方式建模,然后通过独特的数学工具来描述它……”俗语有云:万变不离其宗,不管万事万物如何变化,它都离不开一条基本的规律。但是如何拨开繁冗的各种表象,直击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卢文联和他的研究伙伴们这里,数学就是这么一门帮助人们寻找规律的基础性学科。数学之美,在于它能通过抽象化和逻辑推理的使用,通过计数、计算、量度和对物体形状及运动的观察和分析,来实现对事物的精确表达和完美演绎。
卢文联与数学的“渊源”自小就开启。他的母亲是小学数学老师,潜移默化下,他对这门学科的爱好一直多于其他学科。高中毕业后,他以优异成绩考取复旦大学数学系,自此踏上了数学研究的大门。
因为有兴趣爱好作为基础,卢文联攀爬起象牙塔来显得“还挺轻松”,先后于2000年和2005年获得复旦大学数学系本科和博士学位,且博士论文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而他所在的团队是国际上最早把不连续激发函数引入到人工神经网络的团队之一。
也因为有兴趣作为指引,驱使卢文联用好奇的视角去不断寻找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从最初关注应用数学,到研究生时“情定”神经网络数学方法及应用,包括之后在人工智能、计算系统生物学,非线性动力系统和复杂网络系统的协调性研究等领域里翱翔探索,期间多次转换方向,越做越精细,但其实也是“万变不离其宗”,一直坚持到现在。
为拓展自己的视野,卢文联于2005年至2007年到德国莱比锡马普科学数学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其后于2012年至2014年在英国华威大学计算机系担任欧盟玛丽居里研究员。两次游居海外学习和工作,使他获益匪浅。简单的科研环境让他能够静下心来做科研,期间顺利完成了各个科研方向的转换。值得一提的是,借助项目资助,他还有机会到欧洲等地去学习和交流,期间接触了很多不同学科背景的人,包括数学、工程、气象和电力等领域的专家。尽管在沟通交流的过程中,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人或多或少都会有所隔阂,但在卢文联看来,发现并尽力去打破、弥补这些隔阂,从而实现多领域的沟通是件“非常值得”“非常有意思”的事情。这些沟通和交流工作为他之后在交叉学科领域里的一些合作项目埋下了良好伏笔。
当研究逐渐深入、细化,卢文联对数学的神奇魅力领略得越深。
“你会发现把数学作为工具到哪儿都是有用的,而且非常有意思的是,不同问题的内核其实可以归结为几种类型的数学问题,比方神经网络学习算法的收敛性可以归结为动力系统的稳定性问题;神经网络系统信息传递的形态可以归结为网络化系统的分析问题等。我们有一套数学工具,可以将他们放在不同的环境背景下去演化改进,用于解决生物、医学、物理等领域里不同的实际工作问题……”
从早期只是单纯的喜欢到后来逐渐深入其中,领略更深层次的奥妙和作用,卢文联通过多年的科研磨砺,早已褪去了当年的稚嫩走向成熟,而他对数学的喜欢也是由表及里,愈加深厚。正是这把钥匙,为他打开了神经网络研究的大门——
神奇神经网络研究
2015年,卢文联领衔的“复杂耦合网络系统的协调性行为分析与控制”项目荣获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这一项目向世人展示了一个看似复杂,其实可以从中找到规律的“神秘网络世界”。
从互联网到通讯网、从电力网到交通网,复杂耦合网络系统的协调性行为表现为网络通过节点间的局部相互作用实现整体化行为,对于理解网络系统的行为和实现其控制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如此,随着分布式多智能体系统应用领域和系统规模的不断扩大,网络协调性已成为影响系统性能的重要因素。因此,复杂耦合网络系统的协调性分析与控制在智能控制、电路系统、模式识别以及生命科学和社会科学中有着越来越着重要的应用。
卢文联和他的研究团队通过这一项目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观点和新方法,对于复杂耦合网络系统的牵制稳定性、分群同步和系统性,以及各类耦合特性对于协调性的影响,完成了一系列独特的工作,包括首次提出了通过牵制单个节点实现网络的整体稳定性、分别揭示了非线性耦合函数和动态演化耦合结构对于复杂耦合网络系统协调性的影响等,被系统控制和信息科学等领域20多个国家的知名学者正面评价并且采用。
事实上,在卢文联和他研究伙伴这里,利用网络化系统方法研究世界就是这么神奇:人们可以通过它来避免电网因为相位出现异步而导致的大面积崩溃和故障;也可以让机器人、航空器、车辆和轮船等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保持通讯协调;科学家甚至还能可以通过它研究群聚行为,避免大规模情绪行为带来的冲撞而造成重大的安全问题……
有趣的是,目前他们的工作重点与人们的现实生活结合得很紧密。一方面,在智能控制领域,研究者发现了一些新统计数理工具,这些工具能够处理和分析比如地球物理、天气预报这些非常复杂的系统。据此他们希望依靠这些理论方法来建立设计一些智能控制的策略;另一方面,他们的研究还包括计算神经病学,希望能够通过多模态的医疗大数据,利用网络化分析工具来研究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等疾病,希望自己所开发的理论和工具能真正于大数据结合。
多年从事科学研究,卢文联先后完成了“复杂演化网络的协调性行为研究”“神经高斯随机场的建模、分析及应用”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我希望我能把数据应用、数学或者数学交叉真正的做下去。一方面希望自己在数学理论上有一些贡献,比如代数图论和复杂系统的交叉上面;另一方面我希望自己目前关注重点工作能有所进展,包括关于网络化系统的智能控制和一些关于计算精神疾病研究的工具等,希望能够真正做出一两个可以投放到医院软件包。这也是我相当长时间内的一个规划。看起来好像很简单,但实际上还需要很多时间、人力、物力和财力……
科学研究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对卢文联来说,过程虽然辛苦,但也留下了很多值得回味、获益匪浅的瞬间。“我在做关于协同通讯等工作时,发现运用一些看起来比较远的数学工具来做却得到了意外的惊喜;再就是当我们发现传统的稳定分析方法没法应用,只好到随机动力系统理论里去找工具时也有意外收获。虽然在数学贡献上它可能比较小,但我觉得非常有意义。对我来说,做交叉是个双向过程,一方面,你可以从问题驱动里去找数学方法,当你发现数学方法不够用时,你可能还要去发展新的数学理论,反过来这些数据点也能促进你研究具体工程……”多年科研,留下了许多难忘的回忆,卢文联将这些经历总结为经验,成为一笔难得的人生财富。
乐对网络未来
科研之外,卢文联不忘自己的本职工作,作为复旦大学数学系的一名年轻教授,他与学生的关系与其说是“师”,不如说是“友”。
“虽然毕业的时间也很长了,但我觉得自己还是处在一种类似学生学习的状态,因为很多想法需要在不断学习、沟通交流中产生。人各有所长,就算是学生,我也总觉得能在他们身上找到很多闪光点,他们的想法非常多、非常新奇,轻松活跃的氛围能够让我们聊得更开、更远。”或许曾经有过海外求学工作的经历,卢文联对沟通交流极其看重,在他看来,从事交叉学科,唯有打破隔阂,深度沟通交流,才能有所获。
“相对于别的专家来说,我们的学科还是交叉的,比较杂,以数学为核心,形成一个网络;另一方面,我们的合作者学科涵盖面也比较广,我与他们的合作建立起了一个跨学科的不同学者之间的合作网络。”“‘网’越多,交叉往来,就越显出沟通交流的重要性。”他说。沟通交流中,卢文联实现了自身的成长和蜕变。但他心里也很明白,未来的路还很长,还有更多新奇的世界,需要他去进一步探索和发现。
1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检索的特征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及互联网的广泛应用,高校图书馆信息检索也呈现网络化,进而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检索倍受人们关注,成为信息时代影响力最大的信息检索系统,并获得了广大用户的高度认可。最重要的是,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检索秉承以“简单化、智能化、个性化、多样化”为特征的服务理念,来实现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服务建设(见图1)。
1.1简单化———网络信息系统的易用性
对于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检索服务而言,所谓简单化则是指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系统的易用性。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检索具有良好的“人—机”会话界面与帮助支持系统,有关操作程序都在后台进行,用户不需掌握专业的检索原理与技术支持等技能,只需要按照高校图书馆检索指南中的步骤操作即可,无须花费太多的时间即可掌握使用方法。1.2多样化———多角度、多信息载体检索信息资源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检索的多样化特征是网络信息简单化的延伸,在网络信息系统易用性的基础上从多角度、多信息载体中检索用户所需的信息资源[1]。如:利用网络环境与搜索引擎等工具检索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在高校图书馆建设的专门数据库检索系统中,通过检索全文、关键词、题目、专著、作者名称等,检索出所需的信息资源。
1.3智能化———自动分析用户的需求
在信息化时代,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检索智能化是信息检索系统的发展方向。智能化分析比正常分析显得更有智慧,现代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检索系统引用了人类的大脑思维,根据用户所需的要求自动进行识别与分析,并将用户查询请求传递给链接的多个独立型搜索引擎查询处理,其检索过程与知识已经在检索系统中智能运转,用户可直接获得所需的信息资源。
1.4个性化———针对不同用户提供不同特色检索服务
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检索个性化是根据用户需求而展开的特色与个别服务,主要是基于信息用户的信息检索行为、习惯、偏好及其个人特点等多个方面,针对不同用户的个体信息需求提供不同检索服务[2]。如今网络化的普及促使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高校图书馆开展信息检索个性化服务更具有优势,网络信息检索不仅与网络信息服务密切联系,还具备一些深受科研人员、学术研究人员喜爱的新特色,因为这类用户群体需要高质量、专业化、针对性与及时主动推送的最新信息服务。
2高校图书馆的网络信息检索服务体系
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检索服务分为服务方式、检索方式及用户培训方式三类内容,各类方式又具备自身的各项功能(见图2)。64第36卷第9期河南图书馆学刊2016年9月。
2.1服务方式
2.1.1传统信息服务方式。传统信息服务方式是信息需求者向信息提供者索取信息的一种信息服务方式,是通过“拉取”方式而实现的。但随着信息网络化时代的到来,其未能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获取信息时间长、费用高、信息传输效率低、服务器被动服务及信息资源浪费等一系列问题成为其应用于实际的瓶颈。2.1.2主动信息服务方式。主动信息服务方式是信息提供者主动向信息需求者提供信息的一种信息服务方式,在不需要用户指示与干预的情况下,可根据用户的需求与偏好,自动按照用户的需求为其提供相应的信息资源。其思想核心实现了信息服务系统的“被动响应”向“主动响应”的转变,是新时代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服务的发展方向。
2.2检索方式
2.2.1分类语言检索方式。分类检索是指从学科和专业角度根据系统信息资源有序化的分类体系进行信息输出的族性检索方式,包含分类导航、期刊导航及分类检索等三大内容。分类导航与期刊导航是指利用网络信息检索系统,通过明细分类科目的所属关系的方式,逐层浏览并检索出所需信息资源的一种检索服务方式。分类检索是选定不同层级的类目,利用主体语言检索方式对检索活动进行学科范围针对性限定的检索方式。分类导航、期刊导航及分类检索三者都为分类语言检索方式,在相辅相成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如:分类导航直接检索为“论文”;期刊导航初次检索为“期刊”,二次检索是“论文”;而分类检索则是在检索前就设定学科专业的范围,突出分类语言的检索方式。2.2.2主题语言检索方式。主题语言检索方式分为初级检索与高级检索。初级检索的实现形式又包括快速检索与基本检索。快速检索是讲究速度,只需要输入关键词即可查询到信息结果的简单的检索方式。基本检索关系到多个方面,是对年度、作者、学科、专业、机构等多项途径进行限定的一种检索方式。无论是快速检索还是基本检索都采用单检索词进行。此外,高级检索相对初级检索要复杂些,不仅需要对检索结构进行形式限定,还需要通过多检索词对其内容进行限定,综合运用布尔逻辑、位置逻辑、截词技术和限定技术对多个检索词进行逻辑组合,构造出能够表达信息检索诉求的检索策略,以提高检索结果的准确度。
2.3用户培训方式
2.3.1教学科研类培训方式。该种用户培训方式主要以教学科研为主,面向的主体对象为学校的教学科研人员及在校研究生。在高等院校,这类人员的知识层次较高,信息意识也较强,可采用“网络信息检索”培训班与计算机信息检索课的方式对其进行信息检索原理、信息资源特征、信息检索技巧等培训,从而全面提高教学科研类用户群体的综合信息检索素养,并使其掌握检索技能。此外,也可采用理论与实操相结合的讲解方式同步进行,以取得良好的培训效果。2.3.2技术人员与大学生类培训方式。这种用户培训方式的培训主体对象为在校技术人员与大学生群体,因为这类用户群体比较讲究学以致用,可采用“网络信息检索”培训班与文献检索课程的培训方式进行培训,主要是介绍计算机检索的原理及通过上机实习来运用检索语言表达信息需求,以提高检索效率,提高用户群体信息检索的能力。
3高校图书馆的网络信息检索服务问题及对策
3.1创新“传统+主动”双向结合新模式高校图书馆习惯倾向于传统信息服务方式,但随着信息网络化时代的到来,获取信息时间长、费用高、信息传输效率低、服务器被动服务及信息资源浪费等问题,影响着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检索服务建设。为了弥补传统信息服务方式的弊端,高校图书馆可创新“传统+主动”双向结合新模式,在原有的传统信息服务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智能推拉、用户及信息过滤技术一体化等信息技术,完善计算机用户检索服务系统。主动推送服务系统具备主动信息、预测需求、采取信息、处理信息、挖掘知识、人机交互及主动使用用户等特征。该系统能够根据用户的需求、偏好或者事先的约定事件,不需人的指示而自动进行网络信息检索服务工作,可主动将用户所需的信息安全准确地传送给用户,以提高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检索服务效率[3]。
3.2紧抓检索方式“质”的建设
每一个网络信息检索系统都通过多种形式提供初级检索、高级检索和分类检索,高校图书馆也不例外。初级检索、高级检索及分类检索的检索顺序呈“边际效应”递减现象,初级检索使用率最高,最易被用户接受;高级检索一般能为高级用户所使用;分类检索使用率很低[4]。由此可见,高校图书馆要紧抓检索方式“质”的建设,减少检索方式的重复建设、盲目充数以及由此造成的用户负担加重。74王艳军:高校图书馆的网络信息检索服务实践研究3.3“以点带面,以面带片”的训练与引导近年来用户培训质量不容乐观,不少高校的信息检索培训教师尚未能实际掌握构造检索策略的各种方法与技巧,要他们来传授实用的检索技能,显然是力不从心的,只有经验丰富、训练有素的专职检索人员才有可能胜任信息检索培训工作[5]。所以,高校对于出任专职检索人员的员工应当予以重视,迅速提高培训质量。因此,可由省级图书馆学会、信息学会及高校图工委组织与引导具备丰富网络信息检索经验的专家,对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专职信息检索人员进行强化训练,再向教学科研类人员、在校技术人员与大学生等用户培训群体传授检索知识与技能,秉承“以点带面、以面带片”的方式,提高高校图书馆用户群体获取和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的能力。
4结语
现代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检索服务,要秉承以“简单化、智能化、个性化、多样化”为特征的服务理念,来实现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服务建设。其中“简单化”旨在提高网络信息系统的易用性;“智能化”旨在自动分析用户的需求;“个性化”旨在针对不同用户提供不同特色检索服务;“多样化”旨在多角度、多信息载体检索信息资源。要想丰富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检索服务体系,应当不断改进与完善过于倾向传统信息服务方式、检索方式“边际效应”严重及用户培训质量不容乐观等一系列问题,创新“传统+主动”双向结合新模式,紧抓检索方式“质”的建设,“以点带面,以面带片”地对用户进行训练与引导,从而提高图书馆管理水平,满足现代读者的真正需求。
参考文献:
[1]崔虹燕.网络信息服务方式的转变及面临的问题[J].甘肃科技,2007(7):21-22.
[2]梁爱东,韩丽.网络信息用户教育培训策略研究[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7(3):107-110.
[3]孙悦民.网络信息系统三种核心检索方式的分析[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9(5):54-62.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2(c)-0219-02
大数据是当前社会发展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大数据时代下,我国的图书馆管理也实现了高新技术的层面,图书馆数据流量也呈现出了级数非线性增长,大数据环境的主要特点是数据量大,高速且高价值。这也使得图书馆数据系统的复杂程度以及数据的管理难度有了极大的增加,大数据平台也逐渐成为广大黑客攻击的主要目标,基于此,如何保证在大数据时代下,图书馆数据平台的安全问题也就成为了当前主要的研究课题,怎样有效利用大数据技术来构建智能图书馆,这对于提升图书馆的市场竞争能力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1 大数据时代下数字图书馆说面临的安全威胁
1.1 数据中心IT系统安全需求
随着我国图书馆现代化的不断深入,图书馆系统也在不断的更新换代当中,在图书馆体系的运用上,系统要求安全检测具备更加广泛的深度和需求,这样一来就会导致图书馆数据中心系统的能耗急剧增加,档子运行的整体速度大幅度的下降,所以,我们在研究大数据的时候,一定要保证图书馆数据中心系统部署可以真正的满足用户服务的需求,进而创建一个科学高效的图书馆系统架构,这也是当前图书馆系统深入部署的有效前提,一般来说,传统的图书馆系统环境下,数据中心会设置相关的防范产品来控制数据流量的安全检测,而由于这些传统的安全策略对图书馆系统资源的耗能是非常大的,在加上图书馆数据流量总是出现延迟和数据丢失等问题也是非常的明显,很明显现在已经不能适应大数据时代下图书馆高校、快速的服务需求,在大数据环境下,图书馆在用户服务的时候还有可能会面临着木马、病毒等安全方面的威胁,除此之外,黑客还可以利用云计算以及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对新模式进行攻击,所以,图书馆在复杂的大数据安全环境中,着呢用用加速、负载为单一的操作,对数据流在应用过程中只是做单一的处理,这也是为了能够进一步消除数据流在安全检测中出现延迟故障。
1.2 大数据给图书馆带来了新安全问题
随着大数据技术在图书馆应用的不断加深,图书馆数据环境具有海量存储、计数递增等特点,与此同时,数据结构模式以及数据类型的多样性特点也是非常明显的,这也导致数据处理的格式其可变性和处理速率也更加的不确定。
在大数据时代,图书馆对云计算计数的依赖性也在不断的增强,因此要求图书馆与云服务商要签署符合大数据环境的云服务租赁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除此之外,云服务的安全保障有效性和安全管理效率也要有本质上的提升。这也与图书馆大数据应用安全息息相关。
除此之外,虚拟化技术也是当前我国图书馆大数据应用中非常重要的技术手段之一,数据虚拟化技术是一种允许用户访问和管理的方法,图书馆在利用虚拟化技术来改善图书馆系统的同时,也极大的降低了运营的实际成本,面临着数据中心系统设备异构化等安全问题。
1.3 黑客会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图书馆发起攻击
在图书馆利用大数据技术提高服务质量以及获取读者需求的时候,黑客会运用大数据技术向图书馆发起攻击,首先,图书馆大数据平台存储着大量的系统管理以及用户服务等数据信息,这些信息大部分都是客户的私密信息,而黑客通过对获取的大数据资源进行分析,能够明确图书馆的系统运营特点以及安全防范的相关措施,能够运用大数据决策对图书馆发起非常精准的攻击。
其次,由于大数据时代下的图书馆网络具备非常强的社会化属性,网络数据还附带复杂、敏感等特点,因此网络数据平台已经完成了不同图书馆大数据平台的数据整合与资源共享。
1.4 读者自身面临的威胁
在大数据时代下,图书馆主要是通过对用户行为数据的健康和采集来获取读者的个体特征,这些数据在确保图书馆用户服务质量的同时,也面临着泄露用户信息的威胁,而为了进一步的提高系统管理与用户服务决策的有效性,图书馆会通过扩展用户数据采集的对象来不断提升大数据几何的数据价值。
首先,数据拥有者能够通过对大部分无关的数据分析来获取用户的隐私信息,由于体术管对一些相对比较敏感的数据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这一状况也使得很多机遇大数据的图书馆所有权和使用权也没有明确的界定。
其次,随着读者个性化阅读的不断提升,读者运用移动阅读的频率越来越高,现如今已经成为大数据时代下消除时间、地域、阅读环境以及阅读能力的主要模式。但是由于移动月底在带给读者阅读便利性的同时也间接的泄露了用户的个人信息。
2 基于大数据的数字图书馆安全防范策略
2.1 增强安全防御能力
2.1.1 现安全威胁
首先,我们的图书馆在利用大数据技术保护系统与服务安全的时候,我们的研究人员要对提供监控设备采集的大数据安全资源进行综合的分析,明确恶意攻击的来源,与此同时,还要通过对相关的安全指标数据关系来挖掘数据信息的价值,进而实现对非法攻击者的精准预测。
其次,在构建安全管理大数据平台的时候,要尽量使用一些技术相对成熟且兼容性强的数据来分析图书馆数据流,针对图书馆大数据服务于安全管理的相关需求来制定专业的大数据资源,增强图书馆基于大数据安全威胁发现的主动性。
2.1.2 构建基于大数据安全威胁与防御能力的评估评价体系
大数据安全威胁与预防能力的评价主要是针对当前我国图书馆精准评估安全威胁等级和安全防范能力的关键体系,图书馆基于大数据的安全威胁评估评价体系是图书馆服务信息与系统管理数据传输的重要载体,由于网络安全关系着图书馆管理与服务安全的可靠性,所以,图书馆在数据中心的网络传统评估中,要平均的在网络上部署大量的安全检测数据采集设备,进一步保证安全评估平台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2.2 保证云计算计数和虚拟化数据的安全
在当前的大数据环境下,图书馆一般都会采用租赁等方式来采集图书信息,除此之外,我们的研究人员在对云服务平台的数据进行管理的传输的时候,图书馆最好是根据高校的计算机管理系统来实现对数据的自动化管理,不断加强对读者阅读行为的安全管理,通过建立全面、高校的监控网络来进一步实现对数据流的全程较差监管,这样也能够有效的避免数据出现非法监听和窃取。
2.3 制定实施科学的大数据安全管理策略
首先,大数据安全管理平台想要真正的实现安全管理和相关流程的整合,让我们的图书馆能够根据大数据安全信息来完成相关安全事件的管理和分析工作,因此需要我们的研究人员在对图书馆监控设备采集数据信息的时候,要对数据进行预先的处理,只有保证了数据格式的标准化之后,才能够真正的用于图书馆管理和运用。
其次,图书馆安全管理平台还要通过实时的监督管理系统来对图书馆安全威胁问题进行检测和评估,并根据安全管理平台数据反馈来实现对图书馆大数据运用平台的参数设置,提升图书馆安全管理的强度。增强图书馆管理系统的整体效率。
3 结语
大数据自身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特点使得在大数据环境下的图书馆出现了很多的不可预测攻击行为,导致图书馆大数据资源在采集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很多的问题,我们此次主要针Φ鼻拔夜大数据时代下现代化图书馆的安全威胁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并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可行性的解决建议,希望可以为我国的图书馆安全问题提供有效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蔡津津,郜新鑫,付建俐.基于业务元数据标准化的金融财经数据仓库及服务系统架构探讨[C]//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2012年学术年会、五届四次理事会暨第六届“王选新闻科学技术奖”的“人才奖”和“优秀论文奖”颁奖大会论文集.2012.
[2] 周为钢,杨良怀,潘建,等.论智能交通大数据处理平台之构建[C]//第八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论文集.2013.
[3] 乔向杰.基于大数据的旅游公共管理与服务创新模式研究[C]//北京两界联席会议高峰论坛文集.2013.
[4] 谭胜淋,陈曦.大数据的标准化研究[C]//市场践行标准化――第十一届中国标准化论坛论文集.2014.
[5] 包磊,罗兵,孙越林.大数据时代的态势评估技术思考[C]//2014第二届中国指挥控制大会论文集(下).2014.
[6] 尹素格,王健,张桂刚,等.大数据技术在精确空投系统中的应用[C]//2014第二届中国指挥控制大会论文集(下).2014.
[7] 刘春琳,冷红.基于大数据挖掘的城市关注平台的构建与应用[C]//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4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2014.
[8] 飞.大数据时代中国期刊的发展机遇与探索创新[C]//第十二届2014全国核心期刊与期刊国际化、网络化研讨会论文集.2014.
[9] 朱力纬,刘丽勤,王健.高校基于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校园建设研究[C]//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信息化分会第十二次学术年会论文集.2014.
[10] 孙圣力,郑志高,王平,等.RTDP系统网络体系结构及其关键技术[C]//.2013年全国通信软件学术会议论文集.2013.
[11] 张岚,郭俊杰.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安全措施探讨[C]//2011年通信与信息技术新进展――第八届中国通信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1.
在国外区域经济发展的成功案例引导下,从1985年起,我国也在深圳、北京等地相继建立了各种经济开发区,随后我国也出现了许多科技园、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特色工业园等形式的企业聚集现象。这些科技园区都是在政府驱动、企业地域化聚集、专业化经营、市场化联动的思路下建立起来的,主要表现为大量企业在区域内的聚集和区域资源优势的发挥。
从国外发达国家的创新网络构建来看,企业的聚集活动只是创新网络形成的必要条件,而企业与中介机构、政府、大学之间的交互关系,才是网络发挥其功能、保持创新动力,进而保持企业和地区竞争优势的重要原因。
但是,纵观我国各地创新网络的发展,尽管大量的企业在空间地理上实现了集聚,但由于这些创新网络或称科技园区尚处于起步阶段,并且大多是由政府出面规划建立,所以企业间、企业与研究机构及大学等主体合作相对较少,或者合作效果不好,合作关系不稳定,致使创新网络的协同效应、企业的交互作用较弱。因此,本文从一般企业合作问题的角度出发,在对创新网络中企业合作的内涵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促进目前网络内企业合作的对策。
基于创新网络的企业合作
(一)区域创新网络内涵
区域创新网络(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RIS)的概念在理论上并没有严格的限定,英国卡迪大学的库克(Cooke)教授对创新网络进行了较早和较全面的理论及实证研究。他认为区域创新系统(创新网络)主要由在地理上相互分工与关联的生产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等构成的区域性组织体系,而这种体系支持并产生创新。
其他学者如Dloreux等也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创新网络的概念。Cooke比较明确地指出了区域创新网络的地域性和网络性特征,而Doloreux则把主体要素和主体间互动形成的网络关系等量齐观,既重视创新主体的多元性,又注重创新的网络性。尽管视角不同,但是所有的定义都是建立在对创新系统和区域科学两方面内容归纳的基础上,前者重视技术经济的演化过程,后者则关注创新产生的社会、制度环境。
Sternberg等人认为创新网络具有协同特征,即创新网络中不同的创新参与者共同参与创新的相关活动,网络的整体创新能力会大于个体创新能力之和。Freeman指出创新网络构架的主要联结机制是企业间的创新合作关系。
20世纪90年代末,创新网络的概念引入我国,结合国内区域创新的实践,不少学者也提出了对此概念的不同解释。如冯之浚在《国家创新系统的理论与政策》一书中认为,创新网络是指由某一地区内的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和地方政府构成的创新系统;是创造、储备和转让知识、技能和新产品的相互作用的网络系统;盖文启、王缉慈则指出从狭义上说创新网络是企业有选择性的与其他企业或机构所形成的持久的稳定关系等。总之,我国学者在定义中多是从结构分析的角度入手,强调体系中的构成要素,但忽视了要素间的互动、协同,忽视了创新的过程。 综上可以得出创新网络的概念至少应包括以下基本内涵:具有一定的地域空间范围和开放的边界;以生产企业、研究与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地方政府机构和服务机构为创新网络的主要单元;不同创新单元之间通过关联,构成创新网络的组织结构和空间结构;创新单元通过创新(组织和空间)结构自身组织及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实现创新功能,并对区域社会、经济、生态产生影响;通过与环境的作用和网络自身组织作用维持创新的运行和实现创新的持续发展。
(二)企业合作行为的本质与特征
较早对企业合作进行研究的是科斯(Coase),他认为合作是企业在市场交易成本和企业管理成本之间博弈的结果,这为人们运用交易成本理论分析企业之间的合作行为提供了理论基础。Parkhe认为企业间的合作是指相关企业间长期的合作安排,通常以联盟组织的形式出现,企业可以通过利用联盟组织的资源或管理结构等来实现自身的目标,他强调企业合作的共性。Steven则从动态角度把企业间的合作看成是合作双方相互作用的一种连续性的循环。
Brandernburger和Nalebuff首次提出了合作竞争的(coopetition)概念。企业间合作问题的一个最基本的矛盾就是合作双方在合作的同时,还常常伴随着彼此的相互竞争。尽管合作的企业双方具有共同目标,但仍有利益不一致之处,企业为了能以最低的成本获取最大的利益,就有可能采取投机行为,故意减少合作努力或信息的限制来满足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合作伙伴的选择、合同的签订、确立适当的管理模式以及谨慎合作来避免机会主义的发生就非常重要,而信任则是确保企业间有效合作最重要的前提。
在解释企业间合作的驱动因素上,学者们从交易成本理论(Coase和Williamson)、基于资源观点理论、专业化分工理论、产业组织理论以及规模经济理论等多种理论观点来解释为什么企业之间会寻求合作。目前,我国学者大都围绕着国外交易成本理论对企业合作动因展开探讨,同时有规模经济理论、产业组织理论、专业化分工等理论流派。在此基础上,延伸出企业资源和能力理论、战略选择、理论、学习理论与制度理论等多种理论。
在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的过程中,分析企业间的合作过程,设计有效的合作方式,并加强对合作关系实施过程的管理和控制是建立合作关系过程中的核心问题之一,我国学者主要运用博弈论和委托理论来分析该问题。
国内王永平等通过构建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了企业合作竞争的动态过程,结果发现,该系统的演化方向与博弈双方的支付矩阵相关,并受到系统初始状态的影响。另外,合作产生的超额利润、双方因合作所投入的初始成本以及其贴现因子是影响供应链合作竞争关系演变的重要参数。只有遵从合作利益的极大化,建立良好的合作环境以及坚持长远的观点,企业才能建立和保持稳健的合作伙伴关系,达到双赢的境界。
刘松先则从战略联盟的角度对联盟内各企业成员间的合作进行了博弈分析,得出建立合作博弈关系的六个约束条件,特别强调博弈必须是无限次重复博弈才有合作的可能,在合作中有效信息沟通和信任关系的建立是合作稳定而长久的前提。
冯春花把企业合作看成是委托关系,她认为企业首先关心的是自己的利益,基于此基础去与其他企业合作,所以企业之间是通过一种协商机制来谋求共赢的目标,而能力较强居于主导地位的一方为委托方,能力较弱的一方则为方。委托方要设计一种合作方式使对方在合作中能积极参与,双方必须通过协商或者讨价还价最终形成一种使双方都满意的合作方案,从而双方的利益能互相均衡。该委托模型有时候不存在最优解,只有次优解。从动态博弈的角度来看,企业间的合作带有不确定性,合作水平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企业间的合作不应该追求合作的最优解,而应寻求合作的动态均衡。
(三)基于创新网络的企业合作内涵
在我国,很多学者围绕着企业合作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研究。王辑慈等人对高新技术开发区内企业的根植性和区域创新环境进行了分析,认为高新技术开发区内的企业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合作,通过企业在本地的植根和结网所形成的地方集聚可以使企业构筑起交流和合作系统,从而增强区域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企业在本地之间合作越频繁越有利于营造当地的创新环境。
贾若祥在《企业合作与区域经济发展》一书中详细研究了不同企业合作模式以及跨区域合作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重点提到了企业间研发合作不仅直接关系到企业运营,而且由于研发技术的外溢性,可以给相关毗邻企业带来收益,促进地区创新网络形成,增强企业开拓市场的能力。他认为企业合作的“涓滴效应”促进了地区经济发展,推进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网络化,而企业跨区域的合作则促进了区域生产要素的区域间流动。
可见在创新网络中企业的合作行为是保持创新网络的活力,发挥网络优势,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动力。在创新网络中,与一般企业的合作问题相比,企业的合作对象更多样化,合作会更频繁,而且环境对其合作的影响更大。
因此,在借鉴国内外创新网络与企业合作的研究理论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基于创新网络的企业合作概念。即在创新网络内部,企业之间、企业与各种机构、大学之间进行的包括合作生产、合作研发、人才交流在内的各种以创新为目的的活动,目的在于整合网络资源,追求知识共享及风险分担,实现企业与网络的创新功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促进创新网络中企业合作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