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经验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6 17:45:1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教师经验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教师经验论文

篇1

教师在人们的心目中是严谨而又严肃的。其实,“你给学生一点儿阳光,也许他就会灿烂”。学生就是期待沐浴阳光的植物,只要你能给予他丰盛的眼光,你就会从他的身上看到收获的喜悦。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过:“孩子们求学的欲望是由教师激发出来的,假如他们是温和的,是循循善诱的,不用粗鲁的办法去使学生疏远他们,而用仁慈的感情与言语去吸引他们;假如他们和善地对待他们的学生,他们就容易得到学生的好感,学生就宁愿进学校而不愿停留在家里了。”每天用包容之心对待学生的错误,用灿烂的笑容面对学生。学生才会感受到生活是明媚的,学习是愉快。健康的心理是良好学习的基础。包容是我们最好的教育手段。在我的班级上,有个别同学总是喜欢抄袭别人的作业。有时会迟交作业甚至不交作业。因此,这些学生成绩在班级属于后游。怎么办呢?批评、惩罚、见家长?不行!我尝试着寻找他们的闪光点,结果发现他们的身上真有不少的优点:比如,技能实践强,在技能培训当中积极肯动手,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遇到疑难问题主动请教老师。另外他们有时候积极帮助老师打扫实训车间,每次见到老师总会笑嘻嘻问候一声。于是只要一有技能教师表扬他们,我便会在班会课上表扬他们,课后我会把他们叫到办公室里,私下微笑的询问他们:“你们的其他科目作业做好了吗?要抓紧时间,不要拖欠老师的作业。”他们总是会红色脸挠着头对我说:“班主任,我作业做好了,忘记交了。”我心理知道他们的秘密,但是我还是笑着对他们说:“那好,下次别忘记交作业啊,我明天可是要检查的。”他们从我话语中体会到的是一种鼓励和信任,自然一些文化课和理论课的走也再也不敢拖拉或者迟交了,他们也会在校园里找到自身的价值。后来他们在课堂慢慢的建立了自信,成绩取得了进步。在学生取得进步时,我会用欣赏的目光是看他们;在学生犯错误时,我会用鼓励的微笑去包容学生。因此,我用包容赢得了学生对我的尊重和爱戴。我想:包容,就是那把开启教育成功之门的金钥匙,帮助学生在学习道路上取得成功。

二、把亲情送给学生

把学生当做自己的亲人去关心和爱护,老师要在生活上、学习上、思想上关心自己的学生,要用实际行动走进学生的个人世界。每一个学生都个体的差异,不论学生的学习成绩是优还是差,不论学生的性格是文静还是调皮,不论学生的家庭是富有还是贫穷。他们都是你的“孩子”,班主任要用自己平等的心态出关心他们。不论他是否犯过错,班主任都要用亲情感动学生,走进他们的内心,融洽彼此的关系,增进师生的感情,让学生在学校也能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只有这样建立一个温馨和谐的学习场所,才能让学生学习更安心,更有动力。例如,我班级上有一名学生,父母在一次事故中去世。学生是爷爷奶奶带大的,有伯父照顾,但是在校园里他是沉默不语,满脸愁容,上课时常常望着窗外走神。他总是独来独往,不愿意与其他学生交往。每次我在办公室里找他谈心的时候,他总是用沉默来回应我。我渐渐地开始关注这个孩子,天冷了就会问他衣服有没有带;上课走神了就会问他遇到了什么烦心事;放假前会问他有没有带足路费;成绩下降了就帮他补习。我把他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去关心,用母亲最柔暖的心去融化他冰冷的世界。时间一点点的在过去,学生的世界本打开了。当我和他谈到他去世的父母,他流着眼泪告诉我,在他记事前,他的父母就因为车祸去世了,他重来没有感受过父母的爱。老师在细微的生活上点点滴滴的关心,让他感受了远离的亲情。打开了学生心结以后,他上课开始专心听讲了,也愿意参加班级组织的活动,还参加了学校的运动会为班级争了光。这样的小事很多,比如,学生感冒了,我会带上药到宿舍去看望,或者打电话联系父母;学生病假回校,我会主动为他补课;天气变化,提醒学生添减衣服;学校放假,提醒学生注意路上安全。这只是生活上琐事,但是学生能够感受到你的关心和呵护,我用亲情去打动学生,收获的是学生真情的回报。每当走进学生内心的时候,我能读到学生金子般纯真的情感世界,感受到他们发自真心的感激。这时我心头充盈着幸福的感觉。

三、把能力送给学生

篇2

经济管理类专业要培养新时期所需要的“宽知识、厚基础、应用型与创新性”人才,必须在开展理论教学的同时,注重实践与实验环节,使实验教学成为人才培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然而,由于认识上的偏差,我院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验室建设长期处于滞后的状态,难以适应不断提高的人才培养的要求,成为制约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瓶颈”。因此,如何加强实验室建设,发挥实验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已经成为当前教学改革中急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的必要性

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规划与建设必须坚持“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设计思想,站在一定战略高度来考虑问题。20世纪90年代末期,军事经济学院经济管理专业开始进行计算房的建设,这就是经济管理实验室的雏型,经历1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它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建设经济管理类实验室是培养复合型经济管理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面向21世纪的经济管理人才,必须是适应信息化和国际化的要求、理论与实务并重、具有全局观念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经济管理人才。这就对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提出了挑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很难使学生将所学过的专业知识与相关知识融会贯通起来,而难以培养出复合型经济管理创新人才。计算机模拟技术方式被应用于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领域则解决了这一难题。学生通过参加计算机模拟实践教学,可以把同一课程中的不同知识点、同一专业不同课程的知识点贯穿起来,把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知识点贯穿、综合起来,教师通过案例教学、企业模拟实战等教学方法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鼓励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从而真正获得知识,也使学生分析问题、自我学习的能力得到提高。从而使学生在受到良好的专业教育与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获得对经济管理类的专业知识、专业活动的系统理解与认知,在现代教育技术基础上真正搭建起一个培养复合型经济管理人才的平台。

在培养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生的实践活动中可以发现,普遍采用的教学模式突出存在三大问题。第一,片面强调知识的传授,忽视知识的整合与知识意义的建构;第二,片面强调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与理论的应用。第三,注重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忽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发挥。长期以来,为解决上述问题,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学改革只局限于将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等。然而,案例教学大多蜕变为课堂讲授中的实证举例,这些“打补丁”式的改革并未获得理想的效果。

2、建设经济管理类实验室是经济管理专业学科发展的必然结果

随着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渗透,经济管理的理念也在不断地发展,经济管理学科系统自然地融入了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思维,因此经济管理实验室的建设正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科发展的结果,是经济管理学科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现存在的问题

1、对实验室的作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长期以来,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学方式有一个普遍的看法,认为经济管理类专业属于软科学,只需要一支笔、一本教材和一本讲义就可以完成人才培养计划。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较之于理工科实验室而言,完全是“只投人、不产出”的实验室。因此,不少高等院校更愿意将资金投向于能够带来明显经济效益的理工科实验室,而不愿意将资金投向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验室的建设。在人员配备上,也不愿意合理增加编制。由于对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作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导致实验室的建设长期滞后于人才培养的需求,难以发挥其在人才培养中的必要作用。

2、低水平重复建设,实验室利用率较低

一方面是实验室建设的资金不足,另一方面,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又面临着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局面。院内实验室普遍是按照专业来设置实验室,一般分属不同的系,有的甚至挂靠在教研室,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也不例外。由于实验室之间一般情况下不允许跨系使用,因此不少实验室不得不重复设立一些设施与项目。“小而全”的重复建设,不但浪费了实验室资源,降低了实验室的使用率,而且难以使实验室发挥规模效益。

3、缺乏行之有效的实验教学大纲与实验教材

传统教学认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验大多以验证课程理论为主,因而把实验教学作为对理论知识的巩固与加深,实验课内容只是重复理论教学内容的简单、孤立的实验项目。基于这些观念的影响,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验教学难以像理工科实验教学那样,事先编写行之有效的实验教学大纲以及与专业教学内容相配套的实验教材,往往使实验教学与人才培养计划相脱节,实验环节流于形式。学生普遍反映实验环节收获不大,也没有兴趣,因而实验课程成为学生“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课程。

4、实验室教师队伍建设长期滞后

由于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方法的滞后性,使实验教学在教学上长期处于从属地位,实验室教师与专职教师相比薪酬较低,职称晋升也相对较难。因此,实验室队伍处于“专业人员少、学历低、知识结构单一、接受培训机会少、工作热情低”的状态,实验室人才队伍长期滞后。有的实验人员实质上只是实验室的设备管理人员,缺乏经济管理专业理论知识,对实验教学的开展也缺乏全面认识,既不利于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三、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思路

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必须以实验教学与课程体系改革为先导,建立独立的实验课程体系,实验室改革才有内涵与支撑。

1、改革实验课程教学体系

在课程管理过程中,应该按大学科分类单独设置实验课,才能改变实验课的从属地位。今后,随着专业的不断拓宽在教学计划中应按专业分类,设置相同的基础课程,这在客观上就为实验课的单独设课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课程教学体系应符合相关学科群的发展,课程的设置、实验项目的选择及内容的覆盖面都应符合这一要求。通过分析现有的管理类实验课教学体系和实验设置,对实验项目、内容和深度,以及侧重点加以区别,把实验教学活动分为经济类和管理类两大类型。对于经济类专业的实验课程应整合设置为一门课程,以便相关理论验证及相关原理演示的融会贯通,而对于管理类专业的实验课程则分设会计实验(手工和电算化)、审计实验、统计实验、财务实验、经营实验、商务实验、证券实验等,以便每个实验课题具有相对独立的实验内容。同时,各个实验课程都应有独立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大纲,突出设计性及综合性实验的项目,通过仿真模拟和电子计算机技术实现综合设计。

2、进行分层次的实验教学

在原有教学形式上,实验教学一般是验证性实验较多,而设计性实验较少。实验课按照大学科独立设课后,整个实验教学活动有利于进行分层次教学。第一层次,主要则是以演示验证性、模拟操作性实验为主。这一层次主要是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掌握实验的基本技能。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基础实验的方法步骤,熟悉常规实验设备的使用,在教师指导下较熟练地独立完成各项实验,并能掌握数据处理的方法,完成实验报告。第二层次主要以设计性实验为主。这一层次主要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设计能力的主要阶段。实验的方案、步骤和所需的仪器设备的选择完全由学生自己完成,自己选择调配实验所需的仪器、软件等。通过这样的实验教学,使学生在大学期间的综合设计和操作能力得到真正的培养。第三层次,逐步开设综合性选修实验课。这一层次,要求学生设置一些难度较大或根据学生的爱好与特长自己设计开发的实验项目,利用实验室的实验条件进行实验。由于这类实验一般具有一定的研究性质,在实验实施过程中,可以举办一些综合设计性实验竞赛和等级考试,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第四层次,探索开放性实验课程的设置。这一层次,则主要是为那些基础较扎实、动手能力强、具有探索精神的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并能够辅助专业教师以完成其相应的科研课题。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是教学科研上水平的一个重要性标志。

3、实验队伍建设要改变传统的用人观念

实验教师是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中最活跃的因素,建设高水平的实验室必须配置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根据新形势的要求,从知识结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等方面综合考虑,力求建成一支技术精干、基础扎实、素质过硬、乐于奉献的实验技术队伍。

4、建立适应教学和科研发展需要的多种功能并存的实验室体系

教学型和科研型的实验特点及要求虽有相同的地方,但还是存在着差别,而且教学与科研自身对实验的要求也有差别。因此,实验室就要根据教学与科研的不同特点和要求而有不同的功能形式。所以,必须根据专业的需要,以大学科分类的实验课程体系和实验教学改革为龙头,建立相应的大规模实验中心或覆盖面宽、综合性强的多功能实验室,确保实验室建设与改革的持续发展。

四、结束语

随着现代经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课堂填鸭式”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经济管理类人才的培养需要。经济管理类教学和科研必须紧密结合实验教学以成为广大经济管理类教师和研究者的共识。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从而也提高到一个十分迫切、重要的地位。在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建设过程中,必须深刻认识到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的必要性和对于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正确定位,重点从实验室场地保证、计算机网络等“硬”环境和应用软件、实验师资力量和实验教材等“软”环境两个方面如手,最终实现有机结合,培养出合格的经济管理类人才。

【参考文献】

[1]尹恩山:经济管理专业实验室若干问题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3(5).

篇3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09)06-0077-03

当前,许多学校都在努力争创示范性高中,建一流名校。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名校何以“成名”,起决定作用的是师资队伍和校园文化。中学因有名师而扬名。名师绝不是教书匠,而是具有教育思想、教育风格、教育能力的教育家。教师只有成为研究者才能不断反思教育实践,不断改进教育行为,才能真正成为教育的实践者和教育的创新者,进而达到成名成家的理想境界。如何才能使教师成为研究者呢?

一、唤醒科研意识,激发研究潜能

让教师成为研究者,究其本质,就是期盼教师以思考者、追问者、探究者与反思者的姿态来看待教育教学中的一切现象或事实;就是希望教师对熟视无睹、见怪不怪的教育现象或事实追问“何以如此”“将该如此”等问题;就是希冀教师把那些不言而喻、心照不宣的个人信念、预先假设推到个人理性的“审判台”;就是期待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从理性的层面上多问几个“为什么”,以促使教师增强问题意识和“解题”能力,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当教师以“思考”的目光审视校园,以“探究”姿态从事教育,以“反思”的襟怀走进课堂时,教师无疑就具有了“研究者”的特质。

(一)唤醒教师的研究意识,首先要唤醒他们的问题意识

科学研究是一种创造性工作,而创造始于问题。问题意识、问题能力可以说是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基础。问题并不会自动地走进教师的头脑。教师要有可思、可研的问题,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就要做有心人,善于观察,深入思考;要以事实、经验和逻辑为依据,敢于怀疑,勇于质疑;不断变换思考问题的角度,并进行类比与移植;深入探究现象,勇于创新……而这一切都有赖于教师的反思。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校本教研制度正在逐步完善,这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极为有益的。以备课组、教研组为单位,以单元为阶段,以个人反思和集体讨论为方法,以集体备课为平台,以个体教学实践为对象,各抒己见,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师生互动等方面,积极探讨新思路、新认识、新方法,在比较中发现问题、寻找解决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帮助教师反思教学行为、更新教育思想的方式。如果组织及时,带头人引导得当,这样的集体备课就是一次“头脑风暴”,对于激发参与者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笔者曾跟踪观察我校高中部某备课组的集体备课活动一个学期,从初期备课组长的“独唱”到中期的“小合唱”再到后期的“大合唱”只用了半个学期的时间。在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会上,先前发言的多是中老年教师,后来年轻教师慢慢的由听众变成了“演员”,并逐步成长为“主角”。而讨论的问题也由初期侧重于“操作”(如何讲解例题、重点应该讲什么、布置哪些作业等)发展到关注“精神”(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何处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某一个教学内容的拓展是否有益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等)。集体备课不仅要研究以后的课如何上,更要反思已经结束的课上得如何。这种集体备课活动,事实上是教师的教学研究过程,他们是以参与者而非旁观者的身份进行的,是要把“自己摆进去”,聚焦自己特定教育教学情境的经历、体验与感悟,描述自己教育教学生活中实际的遭遇、困惑与迷茫,以及尝试理解、诠释与解决的过程,其结果教师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加入了“研究者”的行列。

(二)唤醒教师的科研意识,也要唤醒他们的成功意识

在“科研兴校”观念日益获得广泛认同的背景下,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各类学校也都越来越重视和提倡教师“做研究”。在实践工作中,部分教师虽有参与研究的热情和愿望,但由于多年来只忙于教学而疏于“写作”,表现得不自信、不积极,成功意识非常薄弱。因此,教师开始“做研究”时,都需要不同程度的指导与帮助,让教师在研究过程中赢得自信、体验成功,真真切切感受到“我能够做研究,我也能够获得另一种成功”。

我校数学组有几位中年教师参加了一次由人民教育出版社音像出版社组织的课程改革实验基地建设经验交流会,很受鼓舞,产生了很强烈的“做研究”的热情和愿望,但又不知如何下手。后来,他们经过努力加入了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信息技术在中学数学创新教育中的应用研究》课题组,并承担子课题《信息技术在中学开展数学课外活动实践中的应用研究》的研究任务。课题组成员聘请曲阜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数学教学论专业的教授、市教研室数学教研员等专家为顾问,制订科学周密的研究计划,有的放矢地进行实验探索。他们以校园网为平台,以网络杂志《数学角》《爱科思》为阵地,指导学生动手动脑搞研究,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等方面成效显著。在这个过程中,课题组的教师们学会做研究的方法,改进课堂教学,密切师生关系,体验到研究成功的喜悦。该课题2006年结题以后,课题组又申报了人民教育出版社承担的教育部“十一五”规划课题《数学核心概念、思想方法及其教学设计》的子课题。为了带动更多的教师参与教学研究,学校有目的地组织该课题组教师通过公开课、展板等方式来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介绍自己的研究心得和体会,并请参与的同学谈自己的感悟和收获。后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中学数学教材修订会、教改实验基地学校年度表彰大会也在我校召开,课题组成员在会议上介绍了经验。受到了表彰,教师们做研究的信心与热情更加高涨。在他们的带领下,学校出现了多个研究团队。

(三)唤醒教师的科研意识,还要唤醒他们的责任意识

教师如果能将教书育人自觉地视为自己的职责,并化作自己的理想与信念,他就会对教育教学过程精益求精,达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的境界。而一个教师具有了这种追求,达到了这种境界,其自我发展的愿望也会愈加强烈,投身教育教学研究的热情也就会高涨。因此,学校应唤醒教师的责任意识,使教师意识到:历史是发展的,教育是变化的,思想是流动的,一成不变的教育和不思变革的教育思想是缺乏生命力的,根据时代的特点不断调整我们的思想、发展我们的观点,我们才能成为教育变革的主动者。二、搭建学习平台,创设交流环境

教师的研究是通过反思性实践、先进教育理念的学习以及与他人的互动合作,以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的活动过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教师提升个人经验、创新教育方法、更新教育观念的成长过程,学习与研究辩证地统一于教师的实践探索之中。为了帮助教师在繁忙的教育教学丁作中寻找到研究与学习的乐趣,我们曾经尝试以下几种方法。

(一)以课题组为团队,围绕所研究的问题开展学习

中学教师教学任务很重,难以集中时间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为了处理好学习与工作的关系,我们提倡将工作、学习、研究有机地融为一体,边教边学、边学边研,走的是以学习引领研究、以研究促进教学的实践探索之路。无论是学校自主立项课题还是上级有关部门批准立项课题,学校都给予一定数额的科研经费。课题组负责人既可以根据需要,购买一些与课题研究内容相关的资料,供课题组成员研读。也可以从网络上下载一些论文、研究信息等,分发给其他成员,供学习之用。为了督促检查学习效果,课题组定期举行读书报告会,相互传阅读书笔记、交流学习心得、发表研究成果、提供新的研究资料。这种集会,既是鼓劲会也是交谈会,参加者在分享与合作中学会学习、学会研究。

(二)搭建网络学习平台,营造平等交流的氛围

劳动手段的主体性和劳动方式的个体性特点,使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教师个体之间需要通过交流来分享喜悦,诉说困惑,展现自我,获得友谊。校园网给教师提供了这样一个平等交流的平台。为加强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工作的力度,2003年我校建立了“六艺牍”网站(),搭建了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交流平台。教师利用它可以学习教育理论,研究他人案例,思考教育问题,记录教学(或管理)心得,积累实践案例,促进自我成长;学生利用它可以回看老师教学思路,自己动手操作课件,吸取同学经验,分享同学成果,发表自己见解。这个网站搜集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资料,是一个极为便利的学习资源库。同时,它又为教师发表个人研究心得提供了一个园地,为师生的教学问答打开方便之门。2009年初,这个网站与学校网站整合,更名“教师发展网”,在帮助我校教师获取新课改信息、交流研究成果、更新教育观念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举办“杏坛百家”讲座,开阔教师眼界

与专家学者面对面交谈,对教师成长的影响是“苦干”和“苦读”所不能比拟的,这是更为有益的一种学习方式。我校设有为学生和教师分别举办的“杏坛百家”讲座。每年的五月和十月,我们邀请有关专家教授、特级教师来学校为教师做理论辅导报告或开设示范课,解答教师关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指导课题组深化理论研究。许多专家与我校的教师保持长期联系,担任课题研究顾问,充当教师研究的领路人。实践证明,专家引领教师参与是中小学开展教育研究的成功之路。

三、编制课题研究指南,规范教师的研究行为

教师成为研究者并不是让教师像专业研究者那样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对教育进行研究,也不是让教师发表所谓“标志性”的论文,更不是让教师把教育教学撇在一边,埋首资料堆中“另起炉灶”进行研究。而是教研结合,在教育中研究,在研究中教育。换言之,教师的教育研究是在教育实践中、通过教育实践、为了教育实践的研究,是为了解决教师自己在教育教学中所遇到或面临的问题而展开的研究,是源于教师自身解惑的需要且为了改变教师自身所面对的独特教育教学情境而进行的研究,其目的在于通过研究使教师获得一种自我反思批判的、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养成一种反思、追问与探究的生活方式。在这种生活方式中,教师将体会到自己的责任,体会到教育的意义和自身存在的价值;教师也能凭借自己的力量,把自己和服务对象(学生)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并与之共同构成自己的生活世界。因此,规范教师的研究行为,帮助教师选择适合自己的研究课题是十分必要的。

为保证校本教研制度的有效建立,引导我校教师研究的健康发展,追求研究效果的时效性和可持续性,从2002年起,学校教科室会同教学督导委员会结合教学督导所发现的问题,效仿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申请指南,每两年精心设计一份我校的教育教学研究课题指南,划拨一定数额的研究经费,供教师申请校级科研立项时参考。每年的四月,教师以课题组方式自由申报校级科研课题,申请课题获得立项以后,所得经费单项列支,由课题组按计划使用。这样一来,一方面困扰教育教学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以立项课题的形式展开研究,体现出了教师研究内容的“教育性”;另一方面课题组基本上也是备课组,问题是从课堂中来,成果又应用于课堂,保证了研究成果的实践性。为了建设学校课程,学校围绕科学与实验、亲近大师、儒学与中国传统文化、跨文化交流四个领域设计了80门课程,以课题的形式招标,教研组研发,不仅保证了校本课程建设的学校特色和学科分布,而且也极大地调动了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积极性。经过几年的实践,我校目前已经出现了“组组有课题,人人皆参与”的可喜局面,校本教研有计划、有落实、有检察,在教师专业发展中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建立激励机制,培养教师的研究习惯

篇4

2我校化学实验教学基础薄弱,严重制约高水平研究生人才培养

在我国目前迫切需要提高国家的整体创新能力的形势下,高校研究生教育培养人才核心的内涵是为了培养创新人才。而实验教学中心则是最重要的支撑平台之一,我校化学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的目的就是:实现优质资源融合,教学科研协同,促进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建立创新人才成长环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支撑创新人才培养。而化学实验教学中心作为化学学科的基础实验教学公共平台承担全校各个专业的四大化学实验、生化实验等实验教学,其教学科研的高水平是我校研究生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体现和支撑,目前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和困难为:尽管中心建设的许多工作得到了学校职能部门的支持,但边缘化现象还是很严重,中心的学科建设、师资建设、仪器设备建设都不足,使得我校的化学实验教学基础十分薄弱,在海南省内都处于落后水平,更无法谈及在全国范围内去比较了。化学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需要以优势学科专业为基础,但化学学科建设基本上是空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高水平课题的申请很少,没有凝炼的科研方向,还形不成凝聚力和优势,无法支持化学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更无法支持高水平研究生人才的培养。其次,人才发挥作用的平台不足,中心人员队伍整体水平和活力不高,人才引进不足和没有有效的奖惩措施使得师资队伍建设薄弱,教学、科研工作效率不高。再加上硬件仪器设备方面,化学实验中心的仪器经费投入不足,基本教学仪器设备落后更新慢,大型精密仪器设备较少,也打击了老师们从事教学科研的积极性。以上的困难制约着中心的发展,这也是化学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推动较缓慢的原因。

篇5

一、外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之间的关系

跨文化交际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往,也就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所发生的相互作用。外语教学不仅应向学习者传授目的语的民族文化,掌握其语言、风俗、社会、宗教、礼仪、价值观、生产方式等方面知识,同时也把本国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通过不同的交际形式输送出去,这样外语教学就自然涉及到跨文化知识,而且受到跨文化知识的制约。成功的外语教学是顺利实现跨文化交际的基本保障,跨文化交际是语言教学的最终目标。因此,外语教学和跨文化交际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我们在跨文化交往中常常发现,成功的交际不仅要靠较高的语言能力,更重要的还要有较强的交际能力。“交际能力”这一概念是由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针对乔姆斯基的“语言能力”提出的。他认为,一个人的语言能力不仅包括乔姆斯基提出的能否造出合乎语法的句子的语言能力,而且还包括他能否恰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也就是说,仅仅学会一门外语的语音、语法规则和掌握一定量的词汇并不意味着就学会了这门外语并能顺利地进行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的双方若不能进入同一文化背景之中,就容易产生不解或误解,从而使交际失败。因此,外语教学中跨文化知识的导入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进行跨文化知识的导入呢?

二、外语教学中跨文化知识导入的途径

我们知道,一种文化是一个民族通过个人和集体世代的努力和奋斗所拥有和积淀下来的知识、经验、信仰、价值、态度、社会遗产、宗教、时间观念、角色、空间关系、宇宙概念和物质观念的总合。因此,文化最重要的特性之一是具有后天习得性,它不是天生就有的。我们对文化的掌握和适应大部分是通过相互作用和影响来完成的,也就是通过跨文化交际中的互动而完成的。人在早期是接受父母和朋友对文化的“传递”,而后接受老师及更多“文化传授者”诸如新闻媒体等的文化“传播”。在外语教学中,我们可从文化的这一特性入手,除了传统的文化导入途径之外,还可从下列途径中汲取和了解跨文化知识。

1.从谚语、格言中获取

谚语和格言是文化的一种积淀和反射。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谚语和格言,这些语言都生动地刻画了某种人物和性格,使得文化的摄取变得简单而又难忘。我们可以从不同文化背景的谚语和格言中感受语言是如何与文化价值和影响相联系的。例如:Orderishalflife(秩序或规则如同半个生命),从这条德国谚语中我们得知,德国人非常重视条理,以及事物的顺序和结构,是一个认真而严谨的民族。Themouthmaintainssilenceinordertohearthehearttalk(闭上嘴巴方能听到心声),这条比利时谚语渗透了比利时人在交往时非常注重直觉和感受。又如,Asinglearrowiseasilybroken,butnotinabunch(集体的力量是无限的),这是在亚洲国家广为使用的一则谚语,它显示了亚洲人普遍注重整体和集体的思维定式。

2.从价值观对语言的影响中获得

价值观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人们很难得把握住它,但是通过语言的或非语言的行为模式,往往可以窥视出某种文化的价值观。在政治领域和文化价值观念里,英美人与我们的认识差异很多。我们重集体主义,强调合作,故有“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集体的力量是无限的”、“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等之说。我们重大家,轻小家,所以我们在写信封时,地点是由国家到自家的(由大到小)。我们的姓名也是先写姓,再写名。而西方国家正好相反,他们崇尚个人主义,讲究个人奋斗,注重竞争,故个人的东西一律在前。如个人的名字在先,家庭的姓氏在后;信封的地址也是先写门牌号,再写所在街道,地区,最后轮到国家(由小到大)等。

3.从思维方式对语言的影响中获得

思维决定语言。汉、英民族分属东西两大不同的文化体系,各自所处的地域环境、历史条件、社会背景、生活方式都有很大差异,因而各自的思维方式、审美习惯在很多方面都大相径庭。从地理环境和生活方式来看,汉民族发祥于土地肥沃、气候适中的黄河中下游流域,人与自然的关系紧密而融洽,故有“山川毓秀”、“人杰地灵”之说。这种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便形成了中国古达的农业经济,使中华民族自古就生活在一种稳定安闲、风调雨顺的农耕生活之中。此特征又影响习惯及思想,故“同在一国,同在一时而文化之度相去悬绝,或其度不甚相远,而其质及其类不相蒙,则环境之分限使然也”(梁启超语)。所以,这种有别于西方民族的适宜的自然条件便萌生了中国古代哲学特有的“天人合一”观和重整合的系统思维方式以及求和谐、求同一的审美习性,形成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汉文化根基。而英语民族大多生活在自然条件相对恶劣的海洋环境和草原地带,生活动荡不定;加上古代落后的经济模式,使他们更多地领略了大自然暴戾无常的一面。这样在与自然抗争求生存的过程中,他们学会了冷静地看待大自然,并由此产生了“天人各异”的元初心态,思维的目标往往指向自然界,重视自然课题的研究,形成了以自然空间为焦点的思维方式。具体表现在语言和言语交际中,中国人历来重写轻说,主张寡言、慎言和戒言,而西方人历来重说,自柏拉图以来,雄辩术一直广受重视;中国人重中庸,不喜欢与人争论,而西方人却喜欢把问题争个水落石出,善于发表个人看法;中国人对某个问题总喜欢找到一个统一的答案,容易认可权威人士的看法和意见,而西方人则主张个性和不同,注重个人体验和探索;中国人说话委婉含蓄,而西方人却直截了当;中国人思维成螺旋形,重形象思维,而西方人思维呈直线性,重抽象思维;中国人喜欢归纳法,而西方人重演绎法。如西方人对下面的对话会感到不知所措:“你能来参加周末的晚会吗?”“不一定,看情况再说吧。”这里充分表现了中国人中庸、含蓄、螺旋形的既是又不是的价值观,倾向否定,但又留有余地的特有的思维方式,而西方人对此问题的回答却只有“是”或者“不是”。

4.从本土文化知识中获取

提起跨文化知识,人们较少会想到本土文化知识,可见在外语教学中本土文化知识的导入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外语教学内容应丰富、多彩、多元和深厚,它不仅要完成外语自身知识的传授,还应托起文化传授之责任,从而赋予外语教学新的时代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在跨文化交际中,影响成功交际的因素有时不是因为缺少外语或目标语的文化知识,而恰恰是由于缺乏本族文化知识而产生的障碍。目前我国外语教学中存在着一个误区,即在中小学语言习得的过程中,学生接触的大多是以西方文化为背景的文本。我们很容易看到大量而丰富的中文版外国名著和文学作品,较少看到外文版的本土作品以及以本族文化为背景的英语文本。学生们从小学到中学乃至到大学,虽然无时无刻不在感受本土文化,接受着本族文化的熏陶,但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并未得到本土文化知识及语言的系统性灌输和传授,国文和本土文化没有被提升到同外语或西方文化知识的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和程度,所以许多大学生、研究生乃至博士生的本族语水平和文化知识都十分有限。他们往往只接触西方意识,只学会了如何表达西方的文化内涵,在跨文化交往中只有输入和吸收,没有输出和传递,忽略了“双语双文化”能力的培养。这严重地影响了他们跨文化交往中的双向交流,大大削减和降低了跨文化交流的意义和价值,也使学生丧失了立足本土文化的不断自我发展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可以这样说:没有自身的人文内涵的发展,发展中国家的紧急起飞就是畸形而不健康的,它必然导致自己的文化身份和传统的丧失。因此,中国要走向世界,不仅要理解西方文化,更重要的是让西方更多地了解中国;外语教学要变得有效且符合实际,要避免成为某种优势文化统治的工具,就应当遵从“双向文化知识”导入的原则,使外语学习者在自由运用目标语的同时获得一种升华,即同时超越本土和目标语文化的狭隘界限,既了解和尊重学习新语言时形成的多文化现象,又对外来的思想准则和价值观念做必要的审视,使自己成为思想开放的双语文化的新时代人才,避免本民族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陷入被淹没的境地。

三、结束语

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如果在外语教学中能注重跨文化知识的导入,进一步提高外语教师和语言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意识,那么定会有助于提高外语学习者的交际能力,从而更好地实现外语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出版公司,2003.

[2]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续编[M].北京:中国对外出版公司,2004.

[3]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篇6

宏观经济学主要运用抽象分析的方法,利用图表、函数等数学方式来表达经济学原理,理论性极强是其典型特点之一。宏观经济学的内容庞杂,学派多,也是其典型特点。而在独立学院的教学中,宏观经济学的课时安排很多时候只有32个,与内容多相比体现出课时少的特点。

2、独立学院宏观经济学的教学困境

宏观经济学理论性强,内容庞杂,课时少,加之独立学院学生基础弱、自律性差等特点,使得独立学院的宏观经济学处于一种“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困境。笔者认为,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要走出独立学院宏观经济学的困境,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运用研讨式教学法。

二、研讨式教学法在独立学院宏观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在将研讨式教学法应用于宏观经济学教学的实践中,我们结合教材和现实经济现象设计一系列的问题供学生研究和讨论,再通过教师的点评和总结引导学生,加强学生对经济学知识和分析方法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具体分为五步:一是确定主题;二是独立探索;三是小组讨论;四是全班交流;五是点评总结。

1、确定主题

教师首先讲解基础知识,在基础知识讲解的基础上,选择重点问题、疑难问题、热点的经济时事、有争议的学术问题或案例,作为研讨的主题。例如:在讲解用收入法和支出法核算四部门经济国民收入构成与凯恩斯消费理论这部分内容时,先讲解两大理论,然后以我国为例,列出我国近两年的GDP数据及其在全球经济中的排名,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我国GDP中四部门所占比重各为多少,通过最近10年的数据评价四部门经济对GDP各自的贡献如何、分析形成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2、独立探索

这个对于学生来说,是个非常重要的学习如何搜集整理资料、思考和解决问题的阶段。学生关于研究是缺乏方法和经验的,因此在进行调研之前,需要教师专门开设专题,让学生了解研究的工作过程和关键环节,特别是对前期文献资料的搜集、资料的整理以及观点的提炼进行指导。在教学实践中,学生调研的途径包括以下几种:第一是利用互联网搜集与数据相关的实证资料;第二是到图书馆查阅文献、到中国知网等专业性文献检索网站检索文献;此外,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等。在这个阶段,经过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学生最终将自己的观点整理成发言稿。

3、小组讨论

课堂讨论首先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每组人数的多少取决于在时间上能保证每个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所以每组人数保持在5-8人比较适宜。小组内每个成员都要发表自己的观点,最后小组内讨论,形成小组观点,并选出发言人。

4、全班交流

小组形成观点后派每组的发言人进行发言,这个时间段,教师应鼓励有想法的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应抓住时机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思考。以本文中研讨主题为例,可以在学生解决以上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问题:你如何评价我国经济增长模式,以及应该如何改进。这个阶段教师应放手把时间交给学生,讨论越激烈,思想碰撞越多,效果越好。

5、点评总结

教师的点评和总结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在此阶段,对学生的观点进行整理归纳,总结补充,对于好的观点予以提升,引起学生更深入的思考,甚至可以鼓励有思想的学生将观点撰写成学术论文进行发表。

篇7

二、资源环境科学专业研究性实验教学的选题原则

研究性实验教学模式的创新是一个新课题,必须坚决克服用“一个套路”来培养人才实践能力的问题。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方法,而代之以教师与学生之间要相互学习、相互切磋、相互启发、相互激励。要减少强制性,增强选择性和开放性。要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学生自主的学习活动为基础的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在教学大纲规定的时间段内,学生可以打破专业和班级的限制,自主选择实验课题,自主选择做实验的时间。教师在设计研究性实验教学项目时,要注意合理的实验难度,实验项目知识面选择过小或过于简单,都难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反之,实验项目知识面选择过大或实验难度过高,学生难以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生又不能得到全面的训练。因此,设计研究性教学实验项目时,应注意两点:一是选择的实验项目必须有利于发挥学生主观能动型,通过查阅资料和自己动手、动脑而有所创新;二是实验项目既不能超出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和知识水平,又不能照搬已做过的实验方法,实验项目应有一定的综合型。资源环境科学专业研究性实验教学的组织实施经历了较长一段时间的准备与逐步推进的过程。起初,只是在专业基础课程《植物学实验》、《土壤与土地资源实验》等少数课程的部分教学内容中进行尝试,取得明显成效后,才从局部应用逐步扩大到全面推开。当前,在资源环境科学专业实验课程教学中提倡研究性教学模式,以进一步巩固研究性教学在该专业教学中应有的地位,使研究性教学贯穿于整个专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全过程。为此,课程组全体教师在研究性实验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从研究性实验教学的思想、方法、策略等方面进行了实验教学内容与进程的重新设计与整合。

三、资源环境科学专业研究性实验教学的适用原则

创新始于问题、源于实践。实践性教学过程在观念和方法上从单科性向综合性转变、从认识性和继承性向科研性转变、从验证性向创新性转变、从灌输式向启发式转变、从传统内容向新知识与新技能转变,这是研究性实验教学的必然趋势。资源环境科学研究性实验教学的实验类型有三个:一是最简单的验证性实验,这种实验在教材中给出实验要求、仪器和试剂,以及给出详细的实验步奏,要求学生按照教材要求,完成实验;二是较简单的设计性实验,这种实验在教材中给出实验要求以及给出实验所需大致仪器和试剂,要求学生设计出操作步骤,并完成实验;三是较完整的综合性实验,这种实验在教材中只给出实验目的和要求,需要学生自己选取和制定实验仪器、试剂和操作步骤。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或者各实验课程前期的几个实验,适宜于第一种最简单的验证性实验;而对于已开设相当科目专业课且已经掌握一定专业知识的学生来说,除了要做较简单的设计性实验外,还应进一步做较完整的综合性实验。

四、资源环境科学专业研究性实验教学成果提交形式和评价标准

在资源环境科学专业研究性实验教学课程考核中,改变传统的一个“实验报告”定全局的模式,实行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相结合,课内验证性实践与课外设计及综合性实践相结合的全程评价体系。学生实验课程的成绩构成包括验证性实验成绩、设计性实验成绩和综合性实验成绩,按一定比例综合成实验课程总成绩。验证性实验成绩来自于对学生的课堂验证性实验操作与实践能力的观察,课堂讨论、课外实践与社会调查、科技创新中的表现等。开课前,将研究性实验课程考核评价方法公开告知学生,让学生知晓并积极参与评价过程,及时了解自己在构建知识体系中的成绩和不足,使考核评价变成鞭策学生继续学习和不断进步的动力。验证性实验课程结束后,让学生独立完成设计性及综合性实验方案,是研究性实验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让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方案体会到从实验立题、资料查阅、开展专题调查研究,到完成实验方案的全过程。研究性实验中的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题目由学生自主拟定,并在课堂上介绍形成实验课题的思路及其实验方案。教师根据学生对所设计实验的熟悉程度、方案的成熟度及可行性,并结合后期实验过程中的流畅度及所获实验结果的可信度,给学生相应的评价。

篇8

 

实验复习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根据多年来数百份中考物理试卷抽样分析得知,在学生的实验能力考核中,实验题得分率较低,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大多数是复习时单纯重复课本中的几大实验,淡化了实验复习效果。事实表明,实验复习应在原有基础上,根据不同实验要求创设出新的实验环境,调动学生积极性,挖掘和拓展概念规律的内涵和外延,增大实验容量,有效利用实验复习时间,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

一.创设实验环境,展示实验通性

分析近几年来全国各地中考物理试卷可知,中考物理实验题型基本要求大致为:能分清实验仪器的名称、用途及装置结构;熟悉实验原理、目的及实验器材;能根据实验目的设计实验方案、步骤和有关表格;会画有关示意图;掌握操作过程;会读各种仪表示数;会填写实验报告;会根据原理公式进行相关的计算;会判断实验过程中的操作错误或装置错误;会分析处理实验数据;会分析和排除实验中的故障;会根据条件设计探究性实验。实验复习围绕上述内容进行强化训练大有裨益。创造性是中考物理实验题的灵魂,实验复习着重体现实验内容与创造性紧密联系,突出学以致用的原则,有效促进学生运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复习用刻度尺测物体长度实验时,设置这样一些情景:用刻度尺能估测矿泉水瓶的容积吗?用刻度尺还能做哪些实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反馈出多种信息:声学中,验证音调与频率有关;热学中,钢尺和木尺测同一物体的长度不等,说明不同材料的热胀冷缩程度不同;电学中,塑料尺、木尺可做摩擦起电实验、绝缘体实验;力学中,尺可当简易杠杆使用教育学论文,与报纸配合可验证大气压是很大的,可制作跷跷板,特殊长度测量中离不开刻度尺。可谓“一尺激起千层浪”,使之形成科学思维方法,让学生把手里的“冷粑团”加工成美味佳肴。

二.创设实验环境,丰富实验内涵

素质教育替代“应试教育”,旨在全面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新课标的落实给中学物理实验教学带来了生机,为初中物理实验复习创设了有利条件。在实验复习课中,应充分发挥实验室的功效,比如复习电阻和电功率的测量,实验室仍摆出伏安法测电阻的器材,而黑板上的实验要求却大有变化:①若将电流表换成一个已知电阻的小灯泡,能否测出未知电阻和电功率?②将电压表换成已知电阻的小灯泡,能否测出未知电阻和电功率?③伏安法测电阻中,电流表无示数,如何用电压表检查其断路位置?④测小灯泡额定功率时,电源电压为6伏,灯泡额定电压为3.8伏,电压表15伏量程已坏不能使用,其余器材完好,不能换用其他仪器,如何测出小电灯泡的额定功率呢?画出电路图并加以说明。⑤电源电压为4.5伏,现只有一个电流表,一只标有“0.2A”的小灯泡,一个开关和一只“20Ω 2A”的变阻器,若干导线,估计小灯泡的电阻为12.5欧左右,能否测出小灯泡的额定功率?⑥用电能表,秒表如何从测出一个用电器的功率?⑦上述测量中用了哪些近似条件?通过布障设疑,加深知识横向和纵向联系,丰富了实验内涵,又如测量密度实验时,可列出下列条件:①不规则小金属块、细线及轻弹簧、刻度尺、盛有适量水的容器,测金属块的密度。②细杠杆和支架、盛水容器、砝码、细线、刻度尺,测量金属块和密度中国学术期刊网。③弹簧秤、盛水容器、细线、小金属块、未知液体,测量小金属块的密度和未知液体密度。④一些金属粒、烧杯和水、天平、砝码,测量金属粒的密度。⑤压强计、刻度尺,测待测油的密度。⑥U型管和水、刻度尺,测量菜油密度。到此,学生对密度测量有了较深认识,对密度内涵形成丰富认识,复习其他它演示实验及学生实验进亦如此。

三.创设实验环境,拓展实验内容

简单的重复,平铺直叙的讲述不利于实验复习。实验复习课灵活多变,旧题型新包装,使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可以将近几年中考物理实验题型加以整理,梳理成型,归纳成类,通过训练操作逐步形成规律,在新、趣、奇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如复习密度测量时,附加条件不同,解决方法也各异:①一大池盐水体积为V,给一质量为M的量筒教育学论文,天平和砝码,估测池中盐水里含盐的总质量,写出简要的步骤和最后表达式。②一块坚硬岩石质量约1千克,要求在一般家庭条件下用杆秤为主要测量工具,粗略测量这块岩石的密度,请简要写出测量密度的主要过程。③给你一支弹簧秤、空瓶、水、油,如何测出油密度?④一个量筒,水和金属盒,用这些工具能测出该金属盒的密度吗?若能测出,写出方法和最后的表达式;若不能,还需哪些器材?金属盒能放入量筒内吗?⑤为测石蜡块的密度,无天平量筒,只有两个杯子和一桶水,一根大头针还有一根自行车胎气门芯用的细长橡皮筋,请写出实验原理,操作步骤和最后密度表达式,蜡块可放进杯里。⑥用天平、刻度尺可以测出地图上某地的面积吗?把知识拓展,避免学生背实验步骤、画实验图的呆板复习方法。

篇9

一、明确会计教育目标.培养高素质会计人才

新经济时代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已经从过去对数量要求转化为对会计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他们应扮演的是“企业伙伴”的积极角色,如何创造价值、解读会计信息、解决问题、作长期策略规划、评估客户的选择及作最优化的资源配置等是现代高素质会计人才的关键职责。专家认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会计人才应具备的特质是:策略化的思考与行动、沟通能力强、富高度创意、熟悉资讯科技。也就是需要具有较高的创新意识,拥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富有变革和管理的能力和胆识。

如何培养具有这些特质的高素质会计人才,这与会计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手段等密切相关。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我们的会计教育目标应如何定位?我认为应培养适应新经济时代需求的、有道德、有知识、有能力、高素质的复合型会计人才。具体地说,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而且具有高度的事业性和责任心;不仅要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具备本专业的工作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复杂多变的会计环境的能力。即有很强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能力;有敏锐的独立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把握事物本质规律的能力;掌握有效集体合作、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以及不断吸收新知识和进一步发展的能力等。

二、改革会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构建完善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适应新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高等会计教育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设计应符合会计教育目标,注重高素质会计人才应具备的知识,构建完善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让学生学会怎样“做人、做事、做学问”。因此,除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需要掌握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法律等方面的知识,以及与本专业有关的相关专业知识。

首先,作为会计学专业学科体系的主干课程必不可少,学生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求掌握本专业的相关知识,如开设财经类专业相关核心课程: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经济法等等。应该说我国会计学科体系已基本上与西方发达国家接近,但从目前会计专业整个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分析,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专业课比重过大,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不妨借鉴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一些做法:合并有关课程。如,不单独开设成本会计,把相关内容分别放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中,而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之间的内容也应相互协调,尽可能地减少专业课程之间的交叉和重复。

其次,根据会计教育目标,体现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对学生除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外,还应开设适应社会需要的基础性课程,如:运筹学、市场学、社交礼仪、职业道德、文学欣赏以及法律等知识。专业教师应在学生的选课上进行引导,对已开设的经济学课程内容应予调整,以适应新时期经济发展的要求。

再次,经济全球化、网络化、高新技术化和知识化的趋势要求会计教育国际化、信息化。而要达到这样的目标,我们在课程体系设计中应强化涉外课程的教学,如:国际税收、国际法学、国际会计、跨国公司财务管理等等,使会计学科体系国际化;同时要加强信息类课程的学习,其内容应覆盖与专业工作及日常生活有关的高新技术内容。

最后,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会计的结构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再仅是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二元结构,新的会计分支已相继出现。因此,应不断发展新领域的课程,向学生开设一些如《环境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社会责任会计》、《所得税会计》、《战略成本管理》、《税务筹划》等新兴会计学的课程乒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及时掌握会计管理新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同时也有利于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更有利于这些新领域、新知识的更新、开发与传播。

三、改进会计教学方法和手段,强化学生的创造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教师授课采用一言堂式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仍是目前许多课程教学的主要方式。虽然这是最有效率的方法之一,但这大概又是最没效果的。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加上极度规范化的考试制度不足以提供给学生充分的准备去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因此,我们要改变目前的教学方式,注重方法教育,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综合应用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第一,加强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的一种方法,可以利用上市公司公布的会计报表,提供各种分析评价方案,进行预计发展前景和投资决策分析,提高学生的实际知识和实际能力,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

第二,灵活运用课堂讨论式。在课堂教学中可采用小组讨论式的教学法,教师提出研究向,学生分小组思考讨论后发表意见,教师最后归纳总结。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掌握科学分析的方法,也体会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第三,采用研究式教学方法。对学术前沿问题可采用研究式教学方法,可预先布置研究课题和参考文献,鼓励学生多进图书馆、资料室等,参阅古今中外的相关资料,找出有关规律性的东西,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引导学生对新理论、新发展、新趋势的整体把握,以加强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第四,创造更多实践的机会。学校要加强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就应为学生创造一些实践机会,如让学生在模拟实验室进行模拟实验,甚至可通过Intenret进行跨国交流,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还可让学生利用假期进行调研,在假期之前,教师布置一些课题,学生可针对课题要求,利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到公司或商界进行调研,然后形成调研或评论报告,回校后进行课堂交流,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适应社会的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提高其书面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第五,及时更新教学手段。教学过程中,要更多地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普及多媒体教学方式,使之成为高等会计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提高会计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科学化、现代化水平。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

师资队伍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培养出的会计人才素质的高低。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意义重大。从目前我国高等会计教学的师资来看,许多教师基本上没有从事过会计实际工作,可以说没有任何实践经验,理论脱离实际,学校有责任也有必要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一)畅通师资继续教育的渠道,鼓励他们取得高学历,如条件许可,可以出国培训进修,掌握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

(二)鼓励教师参与大型企业集团公司的财务管理工作,定期参与会计事务所的查账、验资、处理经济纠纷等业务活动,增强他们的实际经验。

(三)鼓励老师积极参与科学研究,把其收获带人课堂,授予学生,以科研促教学,以教学带科研,这样才能使会计教师始终站在会计学科的最前沿。

篇10

实验指导教师在设计实验实施前三周对实验任务进行布置,学生依据个人兴趣围绕着水体中微生物的检测和高效功能菌的分离筛选两个主题自主选择。如水体中微生物的检测,允许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水体作为研究对象,如对宿舍、教室、图书馆等学生生活学习的区域进行生活饮用水的微生物学测定,监测大肠菌群总数和细菌菌落总数,依照国家标准对该生活饮用水进行评价,也可以选择学校周边的一些河、湖、库(如玛纳斯河、蘑菇湖水库、北湖等)水体作为研究的对象,进行实验、分析及评价。高效功能菌的筛选是环境污染治理领域的关键环节,林下土壤中分离筛选纤维素高效降解菌,印染厂生产废水中高效降解偶氮染料菌的分离与筛选等都是学生期望通过微生物的处理手段资源化有机废弃物或降解有毒有害物质的设计思路。设计实验研究对象与学生的生活、生产密切相关,有利于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掌握学科的发展前沿。通过查阅文献并与教师进行相应的沟通,每位同学在设计实验开展前一周上交设计方案,避免了有些同学在实验过程中常常将自己定位于“旁观者”的地位,做到每位同学在实验实施前都是“心中有数”。设计方案包括实验目的、实验材料、实验步骤、实验预期结果等。指导教师对设计方案进行汇总和分类,将设计方案相近的学生分为一组,同时要考虑学生能力的差异、性别的差异,每组3~4人,指定组长,组员们再次对整组的设计方案进行调整,进一步的完善和合理化,最终方案由指导教师审定后方能进行。

1.2设计性实验的实施

设计实验的实施阶段,按照设计方案,各小组学生自己动手采集及预处理样品,自己配制所需试剂及培养基,自己观察分析实验结果,自己确定实验具体时间,教师只是从总体上把握实验进程,不过多干预实验,做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协调者和服务者。为保证实验的实施,做到实验室全天开发,有实验指导教师、实验员教师及学生班委轮流负责。教师“教”的地位的弱化并不等于将学生置于无人管理状态,教师应对实验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集中指导,对各小组的个别问题进行分散指导。与此同时,教师通过对各实验小组实验记录的检查加强实验过程管理。要求学生每天实验时,必须做好详细的实验记录,包括实验时间,实验人员姓名,实验具体内容,使用仪器设备及设定的参数,仪器状态、出现的实验现象以及可能出现的原因、实验数据等,不仅能清楚的掌握实验进展,了解每位学生的实验情况,还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记录习惯。微生物实验丰富多彩,建议学生运用影像技术对微生物的形态、生长情况、采样地点、处理结果等进行拍照,不仅生动形象地保留了原始记录,更增强了学生的成就感。

1.3实验报告的撰写及实验成绩的评定

实验部分整体结束后要求学生认真撰写实验报告。报告内容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对实验数据和结果进行整理、归纳、统计和分析,并与预期结果进行对比;还有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是每位同学需要对实验中的重点难点及关键环节进行总结,对实验中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或建议。实验报告的撰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而且也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成绩的评定围绕整个实验的全过程,占课程总成绩的30%,主要包括实验方案的制定20%、实验实施过程中承担的任务及表现30%、实验记录10%、实验报告40%等,注重实验过程和结果分析,而不是仅以是否达到预期实验结果来给定成绩。

2教学效果

学生在实验结束后反映花费在综合设计性实验上的时间和精力远超出他们之前的想象,但收获颇多。首先在实验技能上更加的娴熟,操作上更加的规范;其次,在实验实施过程中真正的实现了通过自己的思维加工将多门课程的知识有机的联系起来;再有,学生自行完成了一次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也是对自我能力剖析、认识和肯定的一个过程。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学生的本科毕业论文环节中也有所呈现。学生在开题报告的展示、论文主旨的把握、实验操作能力及数据处理等方面普遍表现良好,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普遍反映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同时,有更多的学生期望在专业方面有进一步深造的机会,我校2010级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中硕士研究生录取比率较往届有很大的提高,而且报考及录取院校大多是国内知名环境相关院校。

篇11

在我国社会的快速转型和城市化过程中,人口迁移流动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背井离乡外出务工。有些农民工把子女扔给了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于是在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有的群落——乡村留守子女。我们把这些孩子称为农村“留守儿童”。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本文所指儿童,是14周岁及以下的儿童。

一、我国留守儿童的基本状况

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流向是由乡村到城市的流动。与此相对应,留守儿童也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在全部留守儿童中,农村留守儿童所占比例高达86.5%,农村留守儿童占居绝对多数。按照全国3亿6千万儿童来计算,每18个孩子就有一人没能与父母共同生活。

二、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留守学生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学习较差。由于这些孩子在留守期间是和年迈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生活在一起的,这些老人年龄普遍偏大,身体不好,文盲的比例较高,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由于年龄一般相隔近50岁,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

2.性格缺陷。通过调查发现,在留守儿童中,放纵溺爱型家长的比例比其他儿童中的比例要高得多。究其原因,主要是监护人管不了,不会管,外出父母则管不到,留守学生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

3.心理障碍。留守学生监护人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这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

4.价值扭曲。部分外出打工者平时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关注较少,特别部分父母们长期在外,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进行补偿,使得留守孩子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并直接导致“读书无用沦”、“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抬头。

留守儿童存在以上问题,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社会整体发展来看,城市化的进展以及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产生,使人口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但长期形成的城乡壁垒使农民工很难将子女带在身边就学,农民工在城市务工,本身收入不高,居无定所,无法负担子女在城市的教育费用。

从家庭来看,部分外出打工父母的教育观念淡漠和社会不良风气,对这部分学生造成了消极的影响。有的父母在外打工收入较高,家庭环境相对优越,孩子花钱大手大脚,对学习无所谓,这些孩子认为学习不重要,将来也能出去打工照样能挣钱;有的父母常年不在家,爷爷奶奶的宠爱让他们形成了骄横、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在学校不遵守纪律、自由散漫、看黄色录像、搞帮派、谈恋爱;有的父母外出,孩子在亲戚家长期寄养,久而久之形成了孤僻、不合群的心理,遇事缺乏自信。

从学校来看,现在的学校并没有特别注意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教育问题,留守儿章在心理发展上存在的困惑与问题,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但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

三、对策建议

留守儿童教育是当今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的问题,而且将是一个时期内长期存在且无法回避的问题,由于这一人群仍在加大,问题更加凸显,因此,我们必须把这些问题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总目标中加以解决,才能够标本兼治,彻底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1)政府应加大投资,兴建打工子女学校。逐渐打破一切影响和限制打工子女就近入学的条条框框,免除一切不合理收费,使打工子女在教育方面享受与城市儿童同等的待遇,在打工子女学校里,由于孩子们有着相似的经历,也比较容易唤起他们的自信,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对集体的归属感。

(2)针对当前双亲外出打工的中小学学生双休日和暑假无人监管的情况,结合“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等项目的实施,在有条件且必要的地方改扩建一批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可以解决“留守儿童”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问题,解除进城务工农民工的“后顾之忧”。同时加强对寄宿制学校的教学、生活、安全方面的管理。建立“打工村儿童扶助中心”,面向所有的在读学生,专门聘请教师来管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可以开展夏令营、社会调查和勤工俭学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篇12

2.对事情的应对处理方面

(1)财产安全问题:因对财物的保管不谨慎,让盗窃分子有机可乘的现象在大学校园较普遍。学生之所以容易丢失财物,主要是个人保管不力,没有牢记“客不离货,财不露白”的古训。(2)交通安全问题:当前在高职学生中,拥有汽车、摩托、自行车的有不少,但交通事故也频繁发生。没有常思“在外出门小心好,凡事低调平安行”的古人出行经验。(3)网络安全问题:有些学生痴迷网络,“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同时,网络犯罪、网络欺诈让学生难以分辨。需要青年学生克服网瘾,不断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4)防火安全问题:高职学校里经常发生学生因为违规使用电器或使用大功率电器引起寝室火灾之事。人们常说:“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只有加强防范,才能避免事故的发生。(5)生产安全问题:高职学生在实习实训时常发生伤残、失踪甚至死亡。社会经验告诉我们,“小心使得万年船”,其实只要在实习中多点小心,很多安全问题就不会发生。(6)防灾安全问题:人们通过多年的观察总结出许多安全防范知识,如“燕子高飞晴天到,燕子低飞带雨来”的气象判断;“骡马牛羊不进圈,鸭不下水狗狂叫”的地震前兆。调查发现许多学生的防灾避灾知识比较缺乏,当遇到自然灾害时不知道应对,可能会错过逃生的良机。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