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体育教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6 17:45:1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公共体育教学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公共体育教学论文

篇1

2体育影视教学模式含义

体育影视教学模式就是指在体育课堂中,将与体育相关的影片、视频及动画通过多媒体播放给广大学生观看,通过对体育影视片的欣赏,了解体育相关理论知识,以便在实践过程中更有方向性。充分利用网络及多媒体技术,有助于教师引导学生如何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强身健体,而影视作品作为有广泛受众基础的媒介,学生在接受能力和程度上都比较强,因此体育影视教学模式能够被广大学生所接受,也能提高公共体育课程的趣味性。

3高校公共体育引入体育影视教学模式

传统体育教学课程内容以学生训练为主,在理论知识上教师并没有进行过多讲述,因为授课场地多为室外,因此学生在体育课堂上主要进行的活动即为各项体育训练,教师并没有对学生如何进行训练以及每项体育训练所涉及的运动学、生理学等方面知识进行讲述和指导,造成学生在体育训练时过于盲目而没有方向感。公共体育课堂引入体育影视教学模式,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全面地了解体育运动相关理论知识,在体育锻炼时更有方向性和系统性。

3.1体育教学与体育影视教学的精神统一

体育教学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体育文化建设,体育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就是体育精神,体育精神对整个体育活动而言具有领导意义。没有体育精神的号召,体育运动犹如一盘散沙,没有方向而且盲目,体育精神所特有的号召力和感染力,能够支撑个体完成体育运动,也能让每个个体组成一个团体共同完成体育项目,因此,体育精神的确立是体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内容。体育教学与体育影视教学精神统一的目的在于,这样做可以激发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完善思想、健全人格。体育精神是爱国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部分,体育精神的培养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体育精神的培养不仅促进学生增强身体素质,更能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3.2高校公共体育引入体育影视教学模式的原因

体育运动离不开精神指引,学生在体育锻炼时经常遇到坚持不下去的情况,有的甚至半途而废,但是只要学生继续坚持,就能够完成训练任务。体育精神是学生坚持到底的支撑,因此体育精神的灌输和培养非常重要,传统教学模式中,体育真精神的培养通常是通过教师口口相传,效果不佳。但是随着多媒体和电子技术的发展,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播放电影等形式,让学生更加直接地体会、培养体育精神。例如影片《阿甘正传》等,除了影片所要表达的主旨外,影片从始至终都在强调坚持到底的重要性,这样的影片数不胜数,教师可以讲体育影视教学模式融入体育教学中,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体育精神,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懂得拼搏精神和奋斗精神。

3.3公共体育引入体育影视教学模式注意事项

在引入体育影视教学模式实践中,也有很多方面需要注意。首先教师应该从学生角度出发,以学生为主,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选出学生所感兴趣的影视作品,总而言之就是教师应该做到投其所好。其次教师在选择影片时,应该以传播正能量的优质影片为主,多采用国外优秀获奖影片。学生平时生活学习所接受的思想都是东方教育思想,容易形成惯性,西方优秀影片可以发散学生思维,对体育运动以及体育精神有更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再次教师可以讲影视作品中所设计的运动项目运用到实际体育课堂实践中,尤其是学生平时接触较少的运动项目,不仅开拓了学生眼界,更加强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也提高了教师体育教学质量。最后教师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应该注意的是加强体育教学形式的灵活多样性,在体育影视教学活动中多与学生交流,可以让学生自己亲自参与体育影视教学活动,以此来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篇2

高等师范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教育事业的基础。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识渊博、普于创新、体魄强壮和全面发展的人才是高师教育的发展方向,为此高师教育必须进行素质教育改革。高师公共体育是高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因而高师公共体育课程改革也势在必行。而作为公共体育课程不可分割部分的体育理论教学改革则显得更为必要和迫切。

一、离师公体课体,理论教学的现状

1.高师公共体育课程无自己的理论体系、无师范性特点,体育理论教材内容不切合学生实际

根据研究发现,高师体育自建国以来经过50多年的发展.始终没有建立起具有师范特性的理论体系,致使高师公共体育课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与其他院校的体育没有区别,抹杀了高师公共体育课应有的特性。体育学科同其他学科一样都应有深厚的理论荃础,但是至今还没有一本适合高师体育的教材。而现行体育教材大都是体育院系通用教材的翻版,根本体现不出一般大学生体育的特点,更别说高师了。

2.体育理论教学的课时严重不足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文规定体育课程教学时数是每学期18周,每周2学时,理论教学的课时不得少于12%(大约每学期4-5学时),这一比例对于庞大的体育理论体系来说显然太少了,尽管如此,不少高师公共体育理论教学课时还一压再压,有的每学期安排1-2学时,有的把它当成机动课。而特别是在大学扩招后,有的学校硬件设施跟不上,教室排课紧张的情况下干脆取消了理论课教学.体育理论教学课时的不足,无法使学生学到丰,的理论知识,从而无法指导学生的体育实践.

3.体育理论教学的质t低下

高师公共体育理论与实践课的组织形式有所不同,要求教师必须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而据了解,目前很多体育教师理论知识欠缺,再加上思想上不重视体育理论教学,出现了在理论课时照本宣读或圈定重点让学生应付考试的现象.还有的就是大学扩招后.教室安排紧张,往往100-200人甚至400人合班上理论大课。教师不想教,学生不愿学.其教学质t可想而知。

二、高师公共体育理论教学的重要性

体育理论课是指在室内讲授体育的荃本知识、运动卫生保健常识、各主要运动项目、有关专项理论及技战术和裁判法等内容的课.体育理论课对学生掌握体育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对体育课,要性的认识,启迪学生自觉锻炼身体,不是实践课可比的,甚至对学生在一生中坚持进行体育锻炼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重视体育理论课教学是我国高师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1.体育理论教学在高师素质教育中起粉重要的作用.素质教育是用教育的手段对学生的各种素质进行发展培养,它是一种教育思想和形式。素质教育的内涵可以概括为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等方面。体育是高师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而体育教学是高师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作为高师公共体育之一的理论课教学对高师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1)体育理论教学可以促进高师学生思想品德素质、身体与心理素质的提高.“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对高师教育最好的解释.这就要求我们高师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很高的思想品德素质和良好的身体与心理家质.通过体育理论课教学中对体坛上的一些优秀人物、事迹的介绍,可以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中华民族传统奖德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笑观.树立为中华民族争光的远大志向.通过体育理论课教学对体育基本知识、运动卫生保健常识、各主要运动项目有关专项理论及技战术和裁判法的讲解,可以使学生位得如何欣赏比赛,如何组织、指导自己或别人进行锻炼,怎样处理一些常见的运动损伤,从而可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意识和终身体育思想,为我国全民健身、终身体育服务.

(2)体育理论教学可以促进高师学生科学文化家质、劳动技能家质的提高.体育科学也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它也分出许多分支学科,如:运动医学、运动生物力学、生物化学、体育哲学、体育史、体育经营管理学等等.体育理论课教学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甚至可以成为一些学生的主攻对象。体育也是一种产业,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迅速,而且前景广阔.它必然会吸引大批人才为之服务,当然要进人这一领域就必须了解体育理论知识.因此对高师学生加强体育理论教学可以促进劳动技能素质的提高,同时也加强了我们高师学生的竟争力,拓宽了择业面。

2.加强体育理论教学是高师师范性特点的需要.高师公共体育课是高师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师范学生的一个重要方面.高师学生的未来职业是从事中、小学教育的教师,他们肩负着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贵.加强高师学生的体育理论教学,能使学生充分认识体育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理解体育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弄清体育与智育、德育的关系,这就促使他们工作后能正确对待体育,认真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此外,还可以教会学生怎样组织、指导自己或别人进行锻炼,以及怎样处理一些常见的运动损伤,以便他们工作后能够更好地开展教书育人的工作。

(3)加强体育理论教学,是改变当前体育现状的需要.全民健身提了那么多年,全民素质还不见提高.从小学到大学都设有体育课,学生体质还那么差,原因何在?众所周知,体育在中国历来是不受人重视的,人们的思维已定型,观念难转变.这一切对整个国民家质的提高是十分有害的。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我国现有260余所高等师范院校,在校生超过100万,每年有近30万毕业生加人教师队伍.教师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不是其他职业可比的,他们可以影响一群人,甚至一代人、几代人。加强我们高师学生的体育理论教学,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转变他们的体育观念.他们担任教师后,其行为可以对学生起好的榜样作用。其一,可以指导他们的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其二,可以从小培养他们的学生的体育意识和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他们的学生会在他们的教育影响下变得人人喜欢体育,人人热爱体育运动.那么若干年后高师培养的老师已遍及每一个学校,他们在那里传播先进的体育思想.如此一来不是全社会都变得重视体育了吗?全民健身不就得以实现了吗?

三、加强高师公共体育理论教学的对策

1.加强理论研究,建设具有师范性特点的高师公共体育课程理论体系,单独编写体育教材.高师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高师公共体育应与其他高校体育有所差别。高师公共体育要发展就必须要进行深人的理论研究,寻求理论上的突破,进行创新性体育理论建设,形成具有师范特点的高师公共体育理论体系.同时加强体育教材建设.编写适合师范教育的体育教科书。有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和教材,高师公共体育理论教’学才会有所发展。

2.增加高师公共体育理论教学的课时。体育理论教学内容丰畜、知识面广,包括体育的墓本知识、运动卫生保健常识、各主要运动项目、有关专项理论及技战术和裁判法以及科学锻炼身体的原则与方法等内容.即使是按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文规定体育理论教学的课时不得少于12%,执行也是远远不够的.高师公共体育与其他高校体育不同,这是它的性质决定的,因此必须增加商师公共体育课的次数,相应的更要增加体育理论课的次数。高师公共体育理论课应该用大部分的课时来开设体育与教育的关系、体育与健康教育、体育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体育与德育、体育与智育以及如何组织、指导自己或别人进行科学锻炼和常见运动损伤的处理等专题.事实上,很多发达的国家(如日本)的师范系统的学校,体育课的学时都比一般高校多。

3.提高体育教师的体育理论素养,建立商水平的师资队伍。要搞好高师公共体育教学,提高体育理论教学的质量关链在于具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师体育教学的改革以及一些新型的教学棋式的诞生,高师体育教师应该由过去的侧重掌握运动技术转变为理论技术全面发展,由简单的“示范性”转变为具备高素质的“智能性”.由此高师体育教师必须刻苦钻研,不断学习,掌握新的知识,搞好科研,提高自身的体育理论家养和教学方法,才能适应现代教学和提高教学质t,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篇3

认知理论媒体在教学信息的传播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主导作用,特别是在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多媒体教学的相关理论已经成为教学中一直在探讨和研究的核心问题。基于双通道假设、容量有限以及主动学习这三个假设,美国当代教育心理学家Mayer提出了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cognitivetheoryofmultimedialearning,CTML)(Mayer,2001)。他的理论试图揭示学习者的多媒体学习认知机制,认为按照人的心理工作方式设计的多媒体信息比没有按照人的心理工作方式设计的多媒体信息更可能产生有意义学习。本文以Mayer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为主要框架,探讨在此理论指导下大学公共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对教师的新要求,认为授课信息在学生各认知通道上的合理分配以及保持学生注意力是目前多媒体教学环境下最有效的方法。

一、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

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是Mayer基于双通道假设、容量有限以及主动学习这三个假设所提出的。双通道假设基于Paivio所提出的双编码理论和Baddeley等提出的工作记忆理论。双编码理论提出人类通过两个不同的通道处理听觉和视觉信息。工作记忆理论认为工作记忆由语音回路,视空间系统和中央执行系统三个模块组成,理解过程中,语言回路负责编译声音信息,视空间系统则负责编译图像和空间信息。这两个通道并行运作,各自有各自的工作记忆容量,即一定时间内学习者可以真正接受的信息量。容量有限理论是指:人类工作记忆系统具有有限容量的必然结果是可能发生的超载。当某一通道上输入的信息量远大于该通道的工作记忆容量,学习者便只能接受部分被给与的信息,遗忘超出容量的部分。Mayer认为工作记忆容量有限这一本质导致了学习者易于发生外部信息超载。通常来说,认知容量为某特定任务所需要分配的工作记忆的资源总数。而外部信息负荷占据了可用于学习的认知资源,导致解决问题能力的下降。外部认知负荷使得学生处理学习材料时效率低下,储存和转化知识的能力降低,所以教师必须避免这种情形的发生。主动学习假设认为:学习者必须通过主动选择接收到的信息,将其组织整理为连贯条理的心理表征,并与之前的信息整合为一体,才能实现有效储存和转化知识。基于上述三个假设,多媒体学习理论认为:多媒体教学信息主要以文字和图片方式呈现,学习者主动选择文字的相关部分,在工作记忆中把这些文字组织为言语模型,同样,他们也将主动选择和注意图像的相关部分,并在工作记忆中把这些图像组织为图片模型,最后他们将在文字模型和图像模型与其记忆中的先前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实现信息整合,从而实现有意义学习。而有意义学习要求学习者在学习期间进行庞大的认知加工,但学习者认知加工容量是非常有限的,当学习者需求的认知加工容量超过学习者具有的认知容量,就会发生认知超载(cognitiveoverload)。

二、从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看高校公共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输入素材的筛选目前各种英语学习资料浩如烟海,似乎随取随用,大大降低了准备教学材料的难度。但是这些素材在未经加工处理和教学设计前只是简单的原始材料,如不加以特别的取舍、改编和润色,直接作为教学资源,极易导致课堂教学内容凌乱缺乏条理,增加学生的认知负荷,使课堂变成了各种素材的展示,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和目标,影响教学效果和质量。因此,教师应对所需要的素材进行必要的筛选加工。首先,要针对教学主题进行选材。选择形象贴近和真实反映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生活的素材,以帮助学生建立语言情景,实现语言习得。其次,根据学生的整体水平和认知能力,对所搜集的材料进行分级筛选。可以根据词汇量、语速、时长、背景知识要求量对素材的难度进行分级,选择与学生水平相匹配的的素材。最后,对筛选后的材料进行整理,如视频剪辑合并,图片裁剪,声音文件节选。最后将整理好的各个元素遵循空间临近原则和时间临近原则合理整合在一起。若有难度较大或相关度较小的材料则可作为补充学习资料附在最后。另外,如果输入材料难度较大,则应对学生预先进行背景知识的补充,以使学生可以充分理解教学内容,避免认知超载。由此可见,对于每个教学主题,都要从海量的多媒体素材中进行处理,不仅需要教师具有熟练地利用网络搜索相关素材的能力以及较高的计算机水平以完成对素材的处理,也需要极大的精力和时间完成这一任务。(二)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注意力的分散是多媒体教学最容易带来的学生课堂心理问题。传统课堂上教师完全占据中心,而多媒体课堂上教师与演示屏幕的双中心状态难免使学生在注意力的不断切换当中逐渐远离课堂的讲授。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教师应具有相对于传统课堂的要求更强的使学生专注的能力,时刻以充沛的精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目前多媒体教学中最常见的问题是很多教师不仅没有使用超过传统教学的力度去保持学生的注意力,还常常有教师几乎离开教学的中心,变为演示文稿的解释者的情况,保持学生注意力的力度还不及在传统课堂上,这无疑是非常有害的,因为这样不仅会降低课堂的教学质量,还会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缺乏热情,兴趣降低。所以,在多媒体课堂上,为了避免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教师一定要始终把多媒体材料摆在课堂教学工具的位置上,自己把握课堂的节奏,使学生的注意力尽量保持传统课堂上专注于教师的模式,必要时将注意力移至演示屏幕,这样,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才会被充分发挥。

三、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要求教师解决学生的认知超载问题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多媒体教学在高校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化的语言教学辅助工具,不仅使得教学形式和内容更加丰富多样,也对教师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教师不仅是讲解者,还要根据学生的整体水平和教学主题选择相关的输入材料,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和课件制作,同时还必须对多媒体环境下学生可能产生的学习心理问题进行引导鼓励。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教师需要掌握更多的技能、担当起多重角色,才能保证多媒体教学获得成功。这些都需要教师对课堂教学有整体规划和各个细节的设计,不仅要有熟练地搜索和编辑素材能力,还要时刻履行主导者和督促者的责任,鼓励学生学习。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提出了呈现方式对于认知负荷的重要影响,不良的呈现方式其本身不仅会降低学生接受消化信息的能力,而且其中赘余的非重要信息还会不可避免的占据本已有限的认知容量。这样,糟糕的呈现方式无疑会大大增加工作记忆的需要量,加大认知负荷,降低学习效果。多媒体教学通过视觉和听觉的结合,以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式传递信息,有利于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两个通道进行信息加工,从而降低了认知负荷。但由于多媒体教学可以同时传递的信息量十分巨大,即便利用不同通道,任一通道也易发生认知负荷超载,明显降低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状况分析认知负荷超载的原因,对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当被非必要信息超载时,应消除冗余信息,相同的信息重复出现或者两种方式呈现信息完全重叠时会阻碍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同时,还应删除有趣但关联性不强的内容,降低学生的工作记忆负荷。在所有冗余信息都被清理后,如果信息量仍然超过学生可接受的容量,现代多媒体教学的最大优势就可以被充分发挥。传统的教学方式,如课堂讲授、课本阅读往往都只能选取某一认知通道对学生进行信息输入。而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中,信息可以被自由分配到不同通道上。这样,当某一通道上的授课内容过多时,便可以将其内容移至其他通道传递给学生。当某一加工通道被必要信息超载时,通过卸载部分内容至另一通道,例如当演示文稿中文字信息过多时可以将部分改为教师口授,当教师连续口授时间过长时可将部分内容移至演示文稿,转而利用学生的视觉通道输入。传统教学手法单位时间内只可以传递等同于某一通道容量的信息量,而合理安排的多媒体教学却有可能传递等同于学生两个通道容量总和的信息量。这就是多媒体教学的明显优势,因而也对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组织分配提出了要求。当然,虽然具有这样的优势,当讲授内容相对艰深,内容相对庞杂的情况下,难免出现学生的两个通道都被占满的情况。这时,当两个加工通道都被必要的信息超载,则应减缓输入信息的速率,如加入或延长某一知识点的暂停间隔时间,给学生以消化信息的机会,暂时恢复记忆容量,或者对学生进行预先培训,预先储备所需的基础知识。同时,设计教学材料应遵循空间临近原则和时间临近原则,描述同一内容的不同媒体应在空间排列和时间顺序上临近呈现,避免由材料杂乱的呈现方式而引起不必要加工,加大认知负荷。这些都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认知能力进行准确评估,根据学生认知能力进行教学材料设计、筛选和排列,在避免认知负荷的前提下,呈现给学生尽可能丰富的信息,促进学生有意义学习,并及时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不断调整。

多媒体给教学在为教师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的同时,也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教授信息时只有在学生的各个认知通道上得到教师的合理分配的情况下,多媒体课堂才可能传递远大于传统课堂的信息量。同时,多媒体课堂上学生注意力不易集中的特点,也要求教师具有更强地把握学生注意力的能力。

作者:李冰玉 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外国语言学院

参考文献:

[1]AndersonJR.Thearchitectureofcognition[M].Cambridge:HarvardUniversityPress,1983.

[2]BaddeleyAD.Essentialsofhumanmemory[M].Hove,England:PsychologyPress,1999.

[3]BaddeleyAD,HitchGJ.Workingmemory[A].In:Thepsychologyoflearningandmotivation:Advancesinresearchandtheory[C],1974:47–89.

[4]KatherineAA.Multimedialearning:Cognitiveindividualdifferencesanddisplaydesigntechniquespredicttransferlearningwithmultimedialearningmodules[J].Computers&Education,2009,53(4):1339-1354.

[5]MayerRE.MultimediaLearning[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1.

篇4

加强学校体育活动是推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将游戏教学法和田径教学有效地结合起来,可以激发学生对田径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高校田径课程的教学工作,可以尝试将游戏教学法和实际发展的现状进行有效的结合,最大限度地提高田径课的教学质量。

1游戏教学法的内涵与意义

1.1游戏教学法的内涵。游戏教学法,是通过游戏的形式教学,利用游戏的趣味性使学生在或轻松、或欢快、或激烈的的活动氛围中,通过竞争,不知不觉的将教材规定的内容学会,并通过不断的、多方位的刺激学习者的兴趣点,进而让学习者掌握更多的技巧,最终促成技能的形成。简单的讲,游戏教学法就是将“游戏”和“教学”两者巧妙的结合在一起,从而引发学习的连锁反应的教学方法。1.2游戏教学法的意义。田径项目是所有体育运动项目的基础,也是最普遍被人们所接受的体育项目。大学生群体学习者在年龄上还处于青少年时期,有着蓬勃的朝气,活泼好动。在心理上,他们对于新鲜的事物比较感兴趣,会积极主动参加,但是正是由于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往往他们对事物不能怀有持之以恒的耐心。研究发现,青少年更喜欢欢快和谐的群体活动氛围,但是田径项目由于其体育特征的限制更趋向于个体行为的张扬。为了能够上好田径课,推进学习者的身心健康发展,就要适时地采用他们感兴趣的游戏,将枯燥的个体项目和趣味盎然的群体游戏相结合,满足学习者的心理需求,实现“边玩边学”的教育理念。

2高校田径教学中采用游戏教学法的可行性

2.1与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育相符。高等院校是人类思维和精神发展的摇篮,不但要培养学生相应的技术技能,更要为国家培养一批身强体健的栋梁。传统的体育教学单一无趣,教学方式程序化,学生在周而复始的重复操作过程中,往往不能持之以恒,在量的积累上无法达到掌握技能所需的质变要求,无法牢固掌握相关的动作要领。游戏教学法的介入,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潜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对比找到差异,因兴趣产生思维的连锁反应,进而更好地处理各项技巧,这样的学习方法不仅可以缓解学生紧张的情绪,而且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田径运动的要领。以往的高校体育课程的田径教学,较多地受到了传统课堂教学思维的影响,要求学生必须严格地遵守课堂纪律,按部就班地学习各项技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产生对课程学习的厌倦情绪。体育运动技术的学习和技能的养成,不是光靠认真听讲就可以掌握的,人体动作技能的养成是需要不断地操作,不断地摸索,不断地改进动作结构。传统的说教模式的教学只会导致学生的注意力难以集中,对技术的认知模棱两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有的学生甚至由于个人的心理内因造成对技术学习的恐惧,不懂装懂,主观拟造知识结构,造成对知识的错误理解,从而改变学习轨迹,吸收和学习到错误的技术技能。游戏教学法的应用,活跃了课堂氛围,使学生更好、更快地接收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体育心理学的观点亦认为,如果人们怀着愉悦的心情去接受某种观念,会更易于掌握[1]。要实现高质量的体育教学,就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者的生理和心理潜能,游戏教学法由于其群体性、趣味性和竞争性等特点,恰好满足了这个要求。2.2与田径项目的教学特点相一致。体育运动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能形成的过程,每一个动作、每一项技能都需要付出大量的练习,不断修正错误的动作,完善正确的动作,这样才能熟练掌握动作要领,达到技能的成熟。田径的运动技术要求较高,从事田径运动时由于项目本身特点,伤病是无法避免的,即便是非专业运动员的参与者,虽然进行的是动作比较简单、强度较低、难度较小、技术要求不是很高的技术技能的学习,但是也很容易产生拉伤、疲劳、意外损伤等事故,为了减少学习者损伤的发生,让参与人群更主动、乐观地学习田径技术,需要从教学方式上加以琢磨。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的方法多为讲解、示范和练习,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对学习者的认知和学习加以强化,但是课堂的教学效果却不佳。虽然能保证课堂秩序,但是每一堂课都相当无趣。原因主要为,传统的教学模式使体育教师在课程讲授时为了便于知识的表达,习惯分解技术动作的要领,结果不但导致教学过程中教师特别辛苦,同时学习者也很吃力,不仅如此,由于经常性的意外损伤也造成学生对田径技能学习的恐惧,学生提不起来兴趣,对学习新的技术产生厌烦情绪,导致学习效率非常低。但是游戏教学法的引入,由简单游戏到复杂游戏,由单一技巧游戏到复杂技能协调游戏,由个体游戏到群体性游戏,改变了学生对以往枯燥乏味的田径项目的认识,学习者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在玩乐中完成教学任务,教师的教学压力也大大减轻了。

3在高校田径教学中采用游戏教学法的优势

3.1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高校的田径教学内容比较枯燥无味,大学生所处的生理阶段是活泼好动、兴趣广泛的时期,往往不能长时间地把精力放在一个项目或者技能认知上面。从田径教学的历史来说,不论是小学还是初中高中,田径教学内容都没有太大的变化,大学生在经历了从小学到高中的重复教学后,不管其对田径技能掌握的熟练与否,但是周而复始的操练会磨灭了他们大部分的学习激情。要想让大学重新获得对学习的兴趣,就需要激发他们的兴趣点,教师通过游戏教学的方法来进行田径教学,使得学生产生新鲜感,激发他们更深层次的好奇心。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应控制好引入游戏教学法的时间,在游戏教学过程中对田径专业知识进行讲解和分析,使得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3.2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游戏教学法一个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群体性,需要团队的合作。在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过程中,既要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精神,也要培养学生荣辱与共的团队合作精神。大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后一个最重要的能力就是团体合作的能力,只有学会与团队合作共赢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人格价值,只有这样才能更快地融入到社会中去。因此,利用游戏教学法来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意识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好的教学方法应该是既能使学生很好地认识和学习技术规范,还可以促成其技能的形成,同时激发学生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成熟。3.3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拼搏精神。竞争是游戏教学法的另外一个特点,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任何的体育活动势必要产生名次,名次的形成必将会有竞争的出现。学生走入社会之后也会遇到各种竞争,面对竞争应该具有不服输、勇于拼搏的精神。所以,在培养学生专项技能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锲而不舍、面对竞争勇于争先、面对失败敢于面对的不屈不挠的意志品质。在田径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游戏教学法培养学生的拼搏精神。例如跨栏跑的游戏教学法,既可以丰富田径教学课程的内容,激发学生兴趣,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使学生克服跨栏失败甚至受伤的恐惧,增强自信心,不轻言放弃,勇于拼搏。

4在田径教学中应用游戏教学法的注意事项

4.1场地的安全因素。学校体育不同于竞技体育,竞技体育往往具备相应的设备场地条件。学校体育只能应地制宜,在现有的硬件基础上结合项目的特点加以教学练习,由于条件所限,势必会在活动过程中有一定的安全隐患,尤其是在田径课程的教学开展过程中,激烈的跑动、跳跃等动作比较频繁,教学活动的开展应当首先考虑学生的安全,尽可能地保证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下开展高质量的体育活动,消除学生的不稳定心理因素,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4.2对学生心理因素的影响。游戏教学法的根本在于通过游戏的介入,让学生在群体性的激烈竞争过程中,对学习产生兴趣,但是由于体育项目和游戏客观存在的不可预测性,难免会有意外伤害的产生,如果游戏课程在设计上不够严谨,容易造成学生伤害事故的产生,势必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进而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抵触的情绪。作为体育活动主导者的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制定严格的操作规范,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发挥集体合作的精神。例如,春季、夏季和秋季是发展游戏教学最好的时间,冬季天气较为寒冷,冰冻、积水现象严重,学生活动时很容易骨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提醒学生注意安全。青少年处于争强好胜的年纪,在比赛过程中很容易起冲突,教师要给学生带来“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正能量思想。很多游戏教学发生率需要用到器械,在使用之前一定要及时检查,有效保证学生的安全。只有将可能引发的安全事故降到最低,多做防患于未然的准备,避免学生因为伤病产生的负面心理映射,才能更好地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从而将游戏教学法的作用发挥到最大限度。

作者:张晓鹏 单位:太原学院

[参考文献]

[1]蔡锡元,李淑芳.体育游戏[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1-9.

[2]文岩,李小铭,张亦平.游戏在体育课上的运用[J].中国学校体育,2001(3):34.

[3]杜祥居,赵利鹏.游戏教学法在高校田径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84-85.

[4]郭建锋.游戏教学法在高校田径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风,2011(9):218.

篇5

长期以来,在体育健康教学观念上,学校存在对体育课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普遍存在认为像高职类的学校,体育健康课就是以锻炼身体为目的,让学生有一定的活动量就行了。这样的认识,一是导致了学校对体育健康课的基础设施,场地器材建设等的投入严重不足。学校每学期购置的器材就只是最常见的球类、跳绳等不需要多少资金投入的器材。要想开设民族项目还必须得自制器材。使得教师开课的内容、项目非常有限。二是部分教师在教学内容选择和活动项目安排上随意性大,缺乏针对性,实效性和持久性。三是个别教师没有很好执行制定的体育教学计划。目前在公共体育健康课教学中重技术轻理论,以及体育教学组织一体化和体育教学目标达标化等现象仍然存在,束缚了学生的手脚,忽视学生身心素质以及能力水平是否提高的评价,学生为考试和标准测试处于被动和应付的状态。

1.2、民族高职师范公共体育健康课教学目标不明确

体育健康课程作为学校教育和学校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当然应该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但在实践中这却是一个问题,而且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在传统的体育课程模式中,作为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运动技能、技术却成了课程的惟一目标,无论是教师教、学生学还是大大小小的考试,运动技能、技术都是惟一的内容,学生只不过是运动机器而已。在这种课程模式中,健康成了体育的基础而不是体育的目标,健康状况差的学生甚至可以免修体育,因为他们的体能状况不能适应体育课的运动负荷;学生的健康状况、体育态度和行为的改善以及情感意志的发展等,都不是体育教学的目标。这种思想和观念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和科学健身方法的指导,忽视了对学生体育意识、体育能力的培养,致使他们走向社会后难以形成长期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另一方面,在我校步入高职办学过程中,由于起步较晚,体育教学盲目向其它高职高专体育教学看齐,致使我们民族高职师范体育健康教学的培养目标模糊。

1.3、教学内容不丰富,组织形式单一

教材内容陈旧,加之场地器材设施严重不足,导致教学内容单一、教学组织形式单一,方法手段落后。现阶段我校公共体育健康课项目内容主要以田径、体操、球类为主,与中小学基本雷同,体育课程的学习不被多数学生喜欢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课的结构基本是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教学程序一般采用讲解、示范、练习、指导、比赛、评价,教学方法手段也落后单一。项目繁多,蜻蜓点水,忽视学生的兴趣需要,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学的情意功能重视不够。一节体育课学什么内容,用什么器械,做什么动作,一切由老师决定,学生不能自主选择,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得不到尊重、理解和关心。究其原因,主要缺乏现代教育理论思想指导教学,对新时期高职体育健康课教学功能和作用认识不足,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还不能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没有把教学改革的目标与内容结合起来进行整体改革。

1.4、体育教学资源,教学场地器材设施严重不足

体育经费投入少,场地设施差,运动器材短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无法运用,严重影响和阻碍公共体育健康课的有效开展。要上好一节体育健康课,不仅要有好的老师,而且还必须具有相应的场地器材设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由于我校场地器材设备设施较差,根本不能满足正常的体育教学活动,更无法使教学活动向多元化发展。形成的局面是:课程设置单一,课时安排不灵活,教学计划不全面,教材内容少价值,教学手段不新颖,课堂教学中反复练习成为主要的教学手段:“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成为体育教学中司空见惯的现象,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使得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难以发挥。体育课程内容与学生的身心特点、需要、社会生活脱节,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与终身体育接轨。1.5、缺少交流的封闭式教学阻碍了民族高职师范体育教育的发展我校是少数民族学校,受人文环境的影响,缺少对外学习和交流的机会,教学管理体现一定的统一性、固定性,指令性。具体表现在:固定班级,固定教师若无特殊情况一直教到毕业的授课方式,这种固而不动的教学模式,虽则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互相了解,但却难以发挥教师的技术特长,也很难使学生很长时间接受一种教学模式,进而压抑了学生对教材教学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的学习信心,因教学资源的限制,每学年的教材内容规定过死,缺少置换内容,进度缺乏伸缩性,造成盲目授课,形成教与学的严重脱节,忽视了学生的需求、兴趣、爱好等。另一方面,我校的大多体育教师,所掌握的专业技能和形成的理论体系大同小异,教学组织过程也能难免同出一辙,缺乏新的生机和活力,而我校由于经费短缺,每年外出进修的机会很少,教师得不到再学习再提高的机会,也很难将外面的新信息、新技能、新观念、新教材内容以及新的教学模式带入自己的授课中,教学领域没有开放性,势必造成我们教学水平的局限性和滞后性。

2、推进民族高职师范公共体育健康课改革的思考与探索

2.1、转变体育观念,确立终身体育、健康体育的教育指导思想

制约民族高职师范体育课程教学的决定性因素是体育观念滞后。阶段体育观、体质教育观、竞技体育观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这些已不能适应时展要求和高职教育、体育发展实际与需要。要进行体育教学改革,就要转变观念,根据“素质教育”、“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使民族高职师范学校的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状态。要树立面向全体学生,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观,吸引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和各种健身活动。要树立终身教育观,重视培养学生体育态度、兴趣、习惯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终身享受体育的兴趣。

2.2、充分开发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资源

以民族体育内容为活力,推进民族体育内容的理论与实践,体现民族高职师范公共体育教学地域特色,挖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根据学生兴趣和需要,结合地域性和民族性特点进行教学,极具有一定的健身性和可行性。在多年的民族体育教学中,我们利用蒙古族语言口令指挥队列,利用蒙古族的安代舞做准备活动,更易唤起学生的兴奋性和活动的积极性;放松活动抛开传统的练习,把学生组织成圆形,手拉手用轻盈蒙古族舞蹈放松,气氛和效果就好的多;把摔跤、布鲁、奔布格、毽球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作为基本教学内容进行教学,不仅学生喜学乐练,也为民族地区学生从事终身体育打下了良好的技能基础。另外,如果让学生认真收集当地民族地区的体育游戏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并根据内容的真实性和文字叙述的完整性设计活动锻炼项目,这样既促使学生对民族体育文化的学习,又激发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产生更浓厚的兴趣。总之,在民族高职师范大力推广民族体育教学,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弘扬了民族体育文化。

2.3、改变场地器材不足的措施

增加体育经费的投入。领导、教师在注重专业技术技能教学的同时,也应当关注公共体育健康教育的功能,加大对体育经费的投入力度,使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等资源能充分满足教学的需要。同时加强体育场地设施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经费紧缺的情况下,可以对现有器材设备进行开发与利用,或是对现有场地设施进行改造,还可利用自然地理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

篇6

1.1研究对象

对大数据理念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进行研究。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通过阅读查阅文献了解大数据的有关知识,为文章写作提供思路。1.2.2问卷调查法以长治学院2013—2015级非体育系学生8000人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进行调查。1.2.3访谈法通过走访有关部门了解学校的教学内容设置,把握学校公共体育总体教学情况。1.2.4数理统计法运用统计学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处理,得出结论。

2结果与分析

2.1大数据的概念

大数据的概念有从技术层面上解释的,也有从数据层面上解释的,但是现阶段比较认可的解释为:大数据(bigdata),或称巨量资料,指的是所涉及的资料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透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撷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帮助企业经营决策更积极目的的资讯。从概念不难看出其是一种理念的折射,可以进行推广应用到不同的领域。

2.2大数据的特性

大数据的特点有4个层面:(1)数据体量巨大,而且获取书数据的样本不是随机样本而是全体数据。(2)数据类型繁多。前文提到的网络日志、视频、图片、地理位置信息等,其注重的不是准确性而是混杂性。(3)大数据探讨的核心是预测,不是因果关系而是相关关系。(4)处理速度快,数据化。最后这一点也是和传统的数据挖掘技术有着本质的不同。业界将其归纳为4个“V”——Volume,Variety,Value,Velocity。

2.3大数据应用的可行性

2.3.1教学资源为大数据操作的可行性提供物质保障教学资源是每个学校必备的资源之一,其包含硬件设施也包含软件设施,长治学院作为一个有58年建校历史的高校来说,其硬件设施、软件设施均有一定水平,而数据的应用无疑离不开硬件、软件。与此同时长治学院设有教务系统、学生管理系统等,从教务系统中通过系统登陆可以清晰获得体育教学的相关课程设置,从而可以直观了解体育教学的内容,而从学生系统则可以清晰获得学生的有关信息,如学生学习的课程层面的数据以及学生资历层面的数据,进而在这些数据的基础上进行延伸、挖掘出相关的数据信息,为大数据的应用提供物质保障。长治学院各个部门的设置共有四个,即党群系统、行政系统、教学系统、附属单位,各个系统之间实现了网络共享,资源共享,进而实现最终的目的,那就是为教学工作服务,为学生服务,也正是这样一种办学理念为大数据的使用提供一个可行性的平台,也使大数据的应用成为可能。2.3.2学生信息的收集,为大数据操作提供数据保障长治学院在校学生共13000人,而且每个年级都有体育课的学习。每个在校学生,大一是必须接收一年必修课的学习,而大二、大三各设置一个学期的限制性选修课,这就为学生数据的采集提供了平台。通过上课可以直接采集到学生的信息,而这些数据均可以以数据的形式呈现,也就说从大量的数据中可以对体育课的开展情况进行把握,为大数据的应用提供数据保障。从表1可以看出,学生的选项课设置在大二和大三年级课程是一样的,但是上课的内容有区别。在调查中了解到,如同样是健美操,大二学生学习的是大众健身操一级、二级,而大三的学生则是三级、四级,级别更高,难度更大,其他运动项目的课程设置也是如此。与选修相比,必修的内容则是传统基础运动项目的开展,但是跨度大。但是不论是何种内容设置,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得到体现,但是通过这些数据的收集可以找出联系,为大数据应用提供第一手资料。2.3.3数据的真实性、丰富性为大数据操作提供科学保障大数据应用的精髓在于大数据采用的样本不是随机样本而是全体数据,其追求的不是精确性而是混杂性即丰富性,因此从某种层面上讲大数据是把海量的数据放到一起进行比较、分析,进而找出他们的相关性,这就要求从数据的源头就要确保其真实性、丰富性。真实性是做大数据采集的前提,其包含数据采集过程的可操作性,数据获得的直接性,而这些均可以通过课程教学中直接完成,真实性可以确保。丰富性则是进行研究的理论支撑,丰富是指数据采集的广泛性、涵盖内容的广泛性。长治学院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每个人的参与体育运动的背景都不一样,这也就决定了获得数据的丰富性,毕竟只有丰富才能使大数据的应用具有可行性、可证性、可靠性。因此,数据真实性、丰富性能为大数据的预测提供科学保障。

3结论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大数据也越来越多的应用在学习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大数据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也同样具有可行性,数据的真实性和丰富性为其提供科学保障;教学资源信息共享为其提供支撑和前提,学生信息的获得为大数据的应用提供数据保障。而且通过此种应用可以为公共体育教学提供科学参考和合理预测。

作者:周银 单位:长治学院体育系

参考文献:

[1]刘敏斯,陈少波.大数据时代高校智慧校园建设研究[J].软件导刊,2015(8).

篇7

2网络信息技术有助于高校公共体育篮球教学

2.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公共体育篮球教学,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能够产生强大的前进动力.在公共体育篮球教学中应用网络信息技术,画面生动,图像鲜明,动画丰富,音乐动听,学生能够迅速的进入学习的情境,体会到篮球的魅力.多媒体本身的功能就具有趣味性,基于此,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多媒体教学所提供的优势超过了普通的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教学,静态的教学内容由于多媒体教学的加入,变得具有动感,学生在一种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对体育内容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在进行第一节课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NBA篮球赛,向学生展示进球和比赛的过程.教师进行动作示范,并辅助语言指导,学生对篮球的认识更加深刻.

2.2形成学生的运动技能

在高校,公共体育篮球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学习关于篮球运动的技能,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学生要想形成动作,需要教师不断进行讲解示范,学生不断的进行练习,才可以感知到篮球技术的动作过程,教师进行知识的讲解以及动作的示范是学生学习动作的主要来源,根据网络信息技术,建立视听表象,促进学生形成运动技能.视听媒体能够提供多种信息,对时空的变化进行调节,反映事物的现象,体现事物的运动特征,相对于纯粹的视觉以及听觉媒体,网络信息技术手段体现出多方面的优点.根据教育心理学家的相关研究,在教学的过程中,调动学生的视觉以及听觉功能,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促进学生技能的发展,网络信息技术在形成学生的运动技能方面效果较为显著.

2.3对学生的错误动作进行纠正

学生在平常练习的过程中,经常出现错误,为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教师在进行示范时,需要指出错误的动作,并分析学生错误动作形成的原因.借助于网络信息技术,可以应用动画以及电影播放的慢动作、重新播放等手段,在上课的时候,让学生仔细观看,并和学生共同分析,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应用网络信息技术后,教师可以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把抽象的知识化为形象.此外,教师可以将成功的影像资料进行剪切,进行辅助讲解,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学生头脑中会形成关于动作的观念,并产生付出实际行动的欲望.在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只要进行补充性的讲解或者是示范,就会产生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2.4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和欣赏能力

要想让学生真正的懂得篮球比赛,学生需要掌握篮球比赛的术语,学习篮球比赛的技术,并懂得篮球比赛的规则,学习的难度较大.对于大学生,学习的任务比较重,能够抽出时间欣赏篮球比赛的机会较少.要想提升学生的欣赏能力,必须引导学生观看比赛,认真的进行学习,知晓篮球运动的知识.在高校公共体育篮球教学中,借助于网络信息技术,给学生多放映篮球比赛,教师在旁边进行引导解释,学生能够提高篮球比赛的欣赏能力.当学生的欣赏水平得到提高后,学生就会下意识的模仿,学习相关的技术动作,并进行战术组合,同学之间通过演练,指出彼此的缺点,相互的学习,提高篮球运动的技能,提升篮球的运动水平,使学生形成竞争意识.

2.5传播篮球知识

在通常的情况下,教师受到专业内容的约束,在讲课的过程中,教师会选择自己较为擅长的内容,讲解较为精炼,当讲述的内容超过自己擅长的范围时,讲解就会比较生硬,动作的示范缺乏准确性,严重的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当教师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时,篮球理论的讲解可以借助下载等方式搜集详细的资料.然后,借助技术软件制作教学课件,在上课的时候,运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播放,学生在课堂上看到优美的动作时,学习的热情被充分的调动起来,教学效果明显的得到强化.此外,多媒体游戏软件也可以发挥辅教学的作用,此种手段基于竞赛的规则,可以对比赛的环境进行随意的设置,能够表现出篮球战术的配合.为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和篮球相关的知识,自觉的探究篮球的技术以及战术,学会欣赏高水准的篮球比赛,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网络平台,学生借助网络平台自主的下载课件或者是观看篮球视频,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篇8

由于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已深入到广大体育教师的思想中。因此,公共体育教学理念与教学的形式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质量,同时,阻碍了学生的良好发展。在进行公共体育教学时,一般都是将教师作为体育教学的中心,都在围绕教师在进行教学,没有将学生作为体育课堂上的主人。而在教学形式上,也出现了比较单一的情况,进行体育教学时一般会使用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两种方式,这样单调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体育教育的需求。

1.2教学体系与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

根据相关调查报告显示,我国高校目前公共体育教学所采用的教学模式仍然没有更新,没有根据我国时代的发展做出进一步的完善,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是培养学生在体育技术方面的能力,忽略了对学生进行体育素质的培养,同时,也忽略了学生作为一个主体,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发展空间,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传统的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公共体育教学体系与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这是公共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非常严重的问题,如果不及时的对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体系进行完善,不进行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将会严重的阻碍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会影响到学生的长远发展。

1.3学生积极性不高,体育设施缺乏

由于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使用的是传统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在上体育课时,出现学生对体育教育存在着误解的情况,学生认为体育课程主要就是进行体育锻炼,没有真正了解体育教育的重要意义,在教师上体育课时,学生不具备积极性,进而没有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另外,由于我国高校近些年来不断扩招,学校把经费都投入到学生寝室与教学楼的建设上,进而没有多余的经费投入到体育设施的建设中,导致出现高校体育设施不足与落后的情况,无法满足学生学习体育的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地影响到学生对体育学习的热情。

2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措施

2.1教师应该转变教学理念与教学形式

教师作为体育教学中的引导者,在教学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教师应该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使用多种教学形式进行体育教学。首先,高校相关部门应该积极组织教师进行体育教学培训,促使教师可以及时更新教学观念,跟上时代的脚步,并明确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然后,可以组织体育教师与其他高校的体育教师进行教学交流,使教师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并在交流中对公共体育教学进行创新,最后,组织体育教师进行教学反思会议,在会议中要求教师对我国体育教育的新形势进行了解,并对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进而想出改变目前教学状况的方法。因此,体育教师应该首先要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与教学形式,才能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实现学生体育学习的良好发展。

2.2对体育教学的体系与内容进行调整,改变教学评价方法

在进行公共体育教学时,应该与我国目前的体育教育情况、人文精神进行相互联系,保证体育教学的全面性。高校在进行体育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希望可以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体育人才。因此,高校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及时调整体育教学的体系与内容。同时,在进行体育成绩评价时,不应该使用单一的考试测试的方式,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体育评价的每一个过程,保证可以多方面的测试学生的体育水平,进而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实现学生的长远发展。

2.3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加大对体育设施的经费投入

学生在上体育课时,教师可以灵活的运用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发挥自身个性,积极进行体育锻炼,教师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相关的体育技能,教师还应该通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形成终身体育的观念,将体育的学习作为一个长久的兴趣,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发展。同时,高校应该加大对体育设施的经费投入,改善目前体育设施不足的情况,为学生建立健全体育互动需求,并积极聘任高素质与高学历的体育教师,另外,我国社会也应该加强对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关注,给予体育教学更多的支持,为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做出努力,进而使高校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体育人才。

篇9

一、心理健康

稳定情绪,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调节身心状态,增进体育是积极的人生态度的显现,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形式和健身方法来发展人的身心,确立顽强向上的人生态度,提高人的生命质量。体育教学的内容比较丰富,适合于大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在教学中,通过体育活动和体育比赛,能使学生在运动中寻求最佳心境,在各项运动中去感受运动技术动作的快慰感;能充分享受体育运动的馈赠、洒脱,奔放的心灵愉悦和机体每一细胞进发而出的勃勃生机活力,从而陶冶情操,开阔心胸,形成豁达、乐观、开朗的良好心境通过体育活动和比赛,不仅能增强大学生的体质,还可以从中培养优良的个性品质,培养坚强的意志,培养心理耐挫力和良好的情感,防止和减弱消极的、不健康的情感,合理渲泄不良情绪,消除心理紧张,放松身心,调节心理状态,维持心理平衡。

二、培养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心理相容

人际间维持一种融洽正常交往,就能给人带来一种存在的安全感,就会引起愉悦的情感体验,学生间建立一种亲密友好关系,生活在和谐氛围中增加集体凝聚力,向心力,不仅能提高学习效率,且能充分挖掘潜能,对身心健康大有裨益,有益于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形成健全人格。

体育课中存在着人际关系。体育教学过程,是由教师与学生相互配合完成的,课堂中存在多种人际交往活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到,师生之间因处在教与学的不同位置上,而必然有教与被教,组织与被组织的关系。如在队列练习、队伍调动、教师讲解时,学生应无条件服从命令听指挥。而必然有教与被教,组织与被组织的关系。如在队列练习、队伍调动、教师讲解时,学生应无条件服从命令听指挥。而师生之间还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协作关系。如学生在自由练习、活动性游戏时,要让学生摆脱羁绊,充分表现他们的个性。

教学过程中,还大量存在着学生个体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小集体之间的关系,应该培养学生摆正个人的位置,处理好与他人与集体的关系。可见体育教学中的各种活动在培养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心理相容、以及培养心理适应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三、培养学生竞争意识

竞争是推动人类发展的一个重要机制。未来社会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正是为其步入社会做好心理上的准各。

体育中的各种竞赛,是在平等条件下的竞争,教师应通过比赛和游戏,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还应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不断进取,并将这种意识渗透到学习、工作的各个方面。在比赛中总是胜利与失败并存,对学生进行胜负观的教育尤为重要。正确对待胜负,胜不骄,败不馁,在胜利中找不足,继续前进;在失败中找教训,以顽强的毅力去争取胜利。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能正确对待学习中、各遇到的失败与挫折,振奋精神、克服困难、永远成为一个强者。

四、培养学生自信心,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

生活中不是每一个都能够正确的认识自己。心理不健康的人,有的自以为是,总拿自己的长处去比别人的不足之处;有的妄自菲薄,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自卑的心理使之什么也不敢做,什么事也不愿去做。心理正常的人,应正确的认识自己,把自己放在群体中的一个恰当的位置上,和大家同心协力共同进步。

在体育教学中,由于学生机能、素质和运动能力的差异,会出现这种情况:运动能力强的总有表现自己的机会,课上练习时一般很活跃,精神状态较好。而那些能力较差的学生,跑不快,跳不高,投不远,什么运作也难以完成,他们往往把上体育课当成一种负担。若不注意这些学生的情绪,就可能在个别人中产生心理障碍。体育教师要从细微处发现他们的长处,要有意识地为他们创造展示其优势、特长的机会,逐渐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知识,尽管我很多不够的地方,但事实上我也有比别人强的地方,使他们丢掉自卑感,在集体中和大学平等相处,并主动地提高自己。

篇10

二、技工学校学生的特点

九十年代末,国家对技校的招生全部放开后,职教类学校的生源大战异常激烈,在此过程中招生规模无限制膨胀,招生质量的无限制放宽,在一些成绩优秀学生选择报考技工学校的同时,有一些生源质量出现问题。

(一)成绩不理想但品行良好的学生

很多人认为到技校是来混日子的,技校学生普遍素质都比较差,这种看法是很片面的,其实很多技校生有爱心、有正气、有凝聚力。他们尊敬老师,待人处世稳重,班级工作认真负责。虽然他们成绩不理想,但心态成熟,明白自己的不足与优点。他们目标很明确,就是好好学一门技术,以便将来在社会有立足之地。

(二)来自特殊家庭的特殊生

特殊家庭,指的就是因各种原因导致家庭变故,成为孤儿,或成为单亲家庭的孩子,他们一般由奶奶爷爷或亲戚照顾。他们由于长期得不到家庭的关爱,在缺失爱的环境中生活,所以他们往往会变得倔强、暴躁、自卑,不相信别人,独来独往。

(三)成绩、品行都欠缺的学生

这类学生往往思想觉悟低,不遵守纪律,不能完成学习任务。他们通过违反学校班级的规章制度,与老师对着干的方式去吸引大家的关注。很多学生还存在抽烟、赌博、打架等不良行为。

在进行体育合作性学习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到技工学校学生的特点。比如一部分技工学校学生动手能力普遍比较强,但不乐于接收枯燥的动作要领讲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灵活多变的动作要领讲解方式,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兴趣和参加的积极性;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自我意识比较强,过分地强调自我而忽视了他人,缺乏合作意识,所以在体育合作学习教学中要注意培养他们合作意识,注意倾听他人意见,尊重他人。

三、技工学校体育合作性学习的教学程序

以“三步上篮”为实例的合作性学习教学程序

(一)明确教学目的

合作学习必须以个体学习为基础,而且它的合作效果必须通过个体学习而起作用。怎样既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又使学生的个性化得到充分的发挥呢?这就要求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前提出明确的学习任务和目标。明确目的可以提高学习、工作效率,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在进行合作学习时,先要明确学习任务与目标,用很短的时间,协调合作的方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完成学习任务。明确学习的目的就是三步上篮。

(二)老师示范,激发兴趣

老师要讲解三步上篮的动作要领、技巧及在实际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可以结合亲身示范或通过观看三步上篮教学图及分解动作,边示范(观看),边讲解,让学生了解篮球运动的竞技性与美感,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分组

合作小组要求小组的成员要具有异质性,所以为了充分发挥学生个体及学习小组的优势,根据学生性别、兴趣爱好、能力、身体素质等综合因素,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同时选好小组长。

(四)进行活动与展示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徒手三步练习、接同伴球三步上篮练习、自己运一次球三步上篮练习和从三分线外自己运球三步上篮练习。小组成员之间可以讨论练习的动作要领及技巧,可以讲自己的体会。练的好的,掌握快的学生可以指导差的学生,共同进步,分享成功。活动结束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效果展示。在合作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1)怎样倾听:能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对别人的发言作出自己的判断,丰富自己的见解;(2)怎样发言:说话时声音响亮,条理清楚,表达完整,语言简炼且突出重点;(3)怎样交流:尊重他人,不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善于采纳别人的意见,给别人有插话的机会,修改补充自己原来的想法,体会他人情感。小组内成员之间友好、互助、协调,共同感受在合作学习中的进步和乐趣。

(五)评价与交流

效果展示完后,先小组内部进行自我评价,最后老师做统一评价,而作为成长中的群体,适当的评价肯定,可以增强其情感体验,促使他们更加愉悦地参与学习。之后学生根据老师的评价进行交流,分享自己的成功,弥补自己的不足。

在体育教学中采用这种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学生兴趣高,积极性强,掌握动作要领快,优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值得提倡的教学方法。在合作性学习的过程中,强调团结协作,分享成功,培养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尊重他人,学会倾听不同的声音意见,学会了团结协作,学会了从别人的经验中吸取精华为我所用。

技工学校体育合作性学习教学过程中老师要不断监控小组活动,做观察记录,及时对小组活动进行反馈,针对学生争持不下或思维受阻不能深入时,老师必须介入,及时点拨,排除思维障碍;同时要教育学生注意倾听他人的发言,有礼貌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与人。

四、技工学校体育教学中合作性学习的优点与不足

(一)合作性学习的优点

1、有利形成更深入的理解和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影响学生思维技巧获得的主要因素有:学生讨论、明确强调解决问题的步骤、把方法和策略语言化以鼓励后天认知的发展。尤其是小组讨论,比讲座更有效地促进思维和问题的解决。学生参与、老师鼓励和学生间的相互作用都与促进批判性思维有积极联系。同时在合作学习中对于那些讲授的学生,为了能够讲得更清楚、透彻,必须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认真分析总结。其它学生也希望在课堂上表现出色,因此他们也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自学能力也提高了。

2、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对学科积极态度的形成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由于强调小组中每个成员都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并且每个成员都带有极大的热情,学习任务由大家共同分担,集思广益,各抒己见,人人都尽其所能,从而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合作性学习比竞争和个人化学习更能促进对学科领域和教学经验的积极态度,以及对所学学科更持久的热情。

3、能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合作能力形成凝聚力

在组织对话和操练中,小组长要根据实际情况安排谁先谁后、谁问谁答,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水平,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同时小组成员之间还要相互合作,才能很好的完成课程目标。合作学习中同学间积极地关系会产生以下效果:减少旷课;增加学习的承诺;加强承担困难任务的意愿;增强学习的动机和毅力;增强满意度和士气;增加忍受痛苦的意愿与成功的迫切感;增强学员之间合作能力形成较强的团体凝聚力.

4、加深对同伴重要性的认识及对老师更为积极地评价

在与同伴相互作用时,可以从对方身上直接学到一些从成人身上学不到的态度、价值观、技巧及信息,学会以正确的观点,而不是从自己的角度去看待事情和问题。教师在运用小组合作性学习的手段时,他们能更好地了解学生。观察学生在小组中的表现,然后继而讨论。这样比讲授和全班讨论能产生更多的个人的、非正式的师生间的相互作用。

5、更有利于心理健康、心理调节和心理状况

合作精神与大量的心理健康指标有正相关。如情感的成熟、调节良好的社会关系、强烈的个人身份、对人的基本信任和乐观精神。

(二)合作性学习的不足

(1)在小组活动合作学习中,有时因为对同一问题存在不同意见,大家都不想让,最后导致意见不一致、分歧太多而争论不休,造成内耗。

(2)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之间的交流发生在小组成员之间,这样容易忽略组与组之间的交流,不利于各组间的交流与合作。而且各小组在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竞争,这种竞争有时会产生较大的摩擦,影响学生之间的感情。

(3)合作性学习把不同学生组织成一个小组,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以此来提高小组的学习效率。但在实践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优秀的学生在小组中处于主要地位,他们成为小组中最活跃的分子,从而导致其他成员处在从属地位,失去交流学习的表现机会。

五、技工学校体育教学中实际运用合作性学习

(一)做好课前设计与分组

老师在课前要根据上课要教授的知识与动作技巧,要进行合理的课前设计。要根据课程标准,提出相应的方案,同时应征求学生的意见,然后确定出合理的方案。同时也要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分组,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组内成员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

(二)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以合作小组为基本单位,利用教学中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动关系,使学生在交往互动中完成自己知识建构的一种学习形式。因此,要让学生明确运用合作学习时,必须确定合理的合作学习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不同成员之间团结合作,承担不同的责任,才能很好的完成小组任务。

(三)加强合作学习的指导

加强指导与引导,教会学生学会合作学习的方法。指导学生有组织、有秩序、有效率地完成学习任务。在开展教学之前,要讲清合作学习的要求与方法,如小组负责人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小组不同成员应该承担哪些不同的责任,成员之间如何交流等。因此,体育老师必须对学生进行合作技巧的指导。在合作学习中,体育教师既是合作学习的设计者,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体育教师应当参与到不同的合作学习小组的学习活动中去,与学生平等对话。

(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与技能

教师要在教学中把合作性学习的理念传授给学生,使之首先树立起合作学习的意识。帮助学生认识到掌握合作技能的重要性,训练学生接受他人见解和接受他人帮助的技能,培养学生帮助他人的技巧和能力。使他们具有实现合作的能力。在体育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小组成员也会发生变化,体育教师要利用学生合作的机会,教育和引导他们,相互帮助,相互合作,使学生通过体育课教学,既掌握了体育的知识和技术,又从中得到了与人合作的教育与启示。

(五)把握好集中与自主

篇11

一、 问题提出背景

(一)学前教育公平问题的重要性:

前教育部部长周济在《世纪之初我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中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和核心环节,没有教育机会的均等,就谈不上社会公平。"2012年底党的十报告指出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教育公平是全人类的共同追求,已成为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学前教育,作为教育的起始阶段,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基础。美国"高瞻-佩里" 幼儿教育项目对美国贫困黑人进行了长期跟踪,调查发现优质的学前教育对贫困儿童早期的认知以及后来的发展具有关键作用,对其成年后的学业、就业、收入、健康、家庭生活等具有显著的正面效应。由此看出,让公民接受公平、优质的学前教育无论是对国家、社会还是对个人都具有极为重要意义。

(二)学前教育公平的含义:

要谈学前教育公平,先要理解教育公平,教育公平包括教育权利平等与教育机会均等这两个基本方面。在我国当前现实中权利的平等不是主要问题,我国教育公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教育机会的均等上。美国教育学者柯尔曼(J. Coleman)提出:教育机会均等可分为以下几个层面:一是均等地接受教育机会。即不同阶段的入学机会对于求学者来说是均等的。二是均等地教育资源分配。包括教育经费的投入、校舍的条件、教学设备的提供、教师的素质等。三是均等的教育过程。包括共同的课程内容、学生参与教育过程的机会、教师对学生的期望等。四是均等的教育结果和成就。包括学业成绩、能达到的教育程度等。

学前教育公平是教育公平的组成部分,是教育公平的基础。学前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学前教育领域的延伸,全体学前儿童在学前教育这一阶段可以自由、平等地选择和分享公共教育资源。但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社会分化越来越严重,且阶层与阶层之间的距离与鸿沟越来越大。社会不公平现象越来越突出,其中学前教育不公平现象日益突出。既有不同地区、城镇乡村幼儿在接受学前教育时所表现出的起点的不公平,也有同一地区内部表现在不同阶层、家庭背景上的过程不公平与结果不公平。

二 、当前我国学前教育不公平的现状

(一)入学机会存在差异

在我国的社会转型期,由于历史和现实等多方面原因,经济发展中存在着较大不平衡,加剧了阶层分化、贫富差异,产生了相当数量的社会弱势群体,弱势群体的教育公平并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我国教育中的弱势群体,通常是指处于家庭经济不利地位的贫困家庭学生、身体或智力不利的肢体障碍学生和智力障碍学生,处于与主流文化相对不利地位的少数民族学生,与我国特有的户籍制度相关联的流动人口子女,以及所谓的以违法犯罪学生为代表的学生等。弱势群体所受的教育是不完整、有欠缺的、或是不达教学质量标准的。比如,国家公务员、公司白领等收入较高的群体有能力进行更多的幼儿教育投资,可以凭借经济实力选择优质的幼儿园。而下岗工人、民工、农民等低收入人群既没有特权,又没有经济实力,只能选择收费较低、教育质量相对较差的幼儿园,有的甚至放弃子女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

(二)国家财政投入不足、不均

建国以后至今,国家教育投入趋势的重点是高等教育或中等教育、初等教育(义务教育阶段),对学前教育投入严重不足。我国的幼教经费一直只占整个教育经费支出的1.3% 左右。发达国家学前教育经费一般占总教育经费支出的3%以上,法国和丹麦分别占到11.1%和10.6%。本就僧多粥少,有限的财政经费又投向少数示范园、优质园,以致那些农村幼儿园和众多私立幼儿园只能得到很少甚至根本得不到财政支持。没有足够的财力,农村地区、贫困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步履维艰。

(三)师资力量参差不齐

拥有较高能力素质的幼儿教师队伍,是学前教育高质量的前提保障。我国《教师法》明确规定:"取得幼儿园教师资格应该具备幼儿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但是由于师资短缺,很多幼儿园聘用资质不合格的幼儿教师,并且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师资力量存在较大差距。有资料显示,在一些农村地区,幼儿教师整体素质偏低,幼儿教师培训、学习进修的条件也参差不齐,严重影响了农村地区的学前教育质量。近年来常有无资质或质素差的幼教虐童事件见诸媒体,从另一方面揭示了幼教素质偏低的现象。在西部或农村地区,幼儿师资严重不足,由于工资待遇、发展机会等原因,优秀教师更倾向于选择东部城市,合格的幼儿教师在地区分布上极不平衡。

(四)教学质量存在明显差异

学前教育教学质量在城乡、地区之间存在很大差距。相对而言,城市学前教育质量较高,农村学前教育质量较低。在农村和西部较落后的地区,幼儿教育质量存在严重问题,不但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而且在教育方法和资源方面也不可与较发达地区相提并论。而在城市和东部较发达地区,教育信息畅通,理念先进,拥有良好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学前教育质量相对较高。

三 、学前教育发展不公平的原因分析

学前教育中的不公平远非一种独立现象,而是一种伴生现象,它是社会不公平的直接后果。学前教育中的诸多不公平一方面来源于自然的差异,却更是源于社会发展的差异,尤其是制度安排、资源配置与政策偏向的差异。

(一)政策设计中的城市偏向。

自建国以来,我国采用"原始积累"方法,通过掠夺乡村剩余来补助城市的发展。反映在教育中,就是通过普遍征收教育费附加,将从乡村获得的财富集中投放到城市教育发展中,而乡村则实行"人民教育人民办",通过集体集资的方式募集教育经费。我国当下学前教育发展中普遍存在的城乡之间的各种不公平就是这一政策的直接后果。政策设计中的不均衡使得东西部、城乡之间在自然条件、经济发展上的不均衡进一步转化成社会资源上的不均衡。

(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社会选择。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主张的是"发展才是硬道理""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90 年代后期又提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由于这一原则,地方政府可以将有限的教育经费投入到公办优质幼儿园中,因这样可以迅速提升窗口形象,提高政绩;一些财政比较困难的地方政府才会选择将公办幼儿园整体卖掉,用这笔经费来发展地方的基础性设施,补充义务教育的财力不足。在以上各级政府的所作所为中,"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已经演变成为"效率优先,不顾公平"。这些行动方案所造成的不公平后果都是由弱势阶层来承担的,他们成为了社会进步的理所当然的牺牲品,政策的导向使他们原本就危弱的受教育状态加入了更多不确定性。

(三)低重心、分权制的学前教育投资体制。

我国现行的学前教育公共投资体制属于低重心的分权型体制,即国家把学前教育公共投资的责任几乎完全推给了地方,由地方政府根据自己的财政状况来决定对学前教育的投入。这致使学前教育阶段公共投资的责任被层层下放给县、乡、村等基层地方政府,省和中央的财政支持非常稀少。学前教育公共投资格局财政分割的纵向性太强,缺少横向的互补与转移支付,最终使得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直接演变为学前教育发展上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不仅存在于东西部、城乡之间,也存在于同一省份的不同县市之间。中央政府的"放权"在现实操作中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失责",尤其在作为公益事业的学前教育上,缺失责任更是明显。

另外,长期以来,我国对幼儿教师的地位、待遇等都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他们待遇低下,有人甚至认为这只是"看孩子"的职业,以致很少有人愿意从事幼儿教育。师资力量的缺乏,再加上幼儿教师资格审查和师资管理的不完善,致使一些幼儿园聘用非专业人员来担任幼儿教师,降低了幼儿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同时东西部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生活条件等相差较大,使得高素质的幼教师资流向东部发达城市,中西部师资力量变得紧张。

四、 对策与出路

在已经将教育公平作为最重要的社会公平的当下社会,政府的决策、导向由此更具示范意义和矫正作用。笔者在此对政府可以作为的方面做些简述。

(一)建构横纵联通的幼教管理体系、财政投资体系。

当下我国学前教育管理体系和财政投资体系都处于非常脆弱的纵向分割状态,贫富不均、地区分化比较明显。中央、地方相互博弈下的分权制行政体制使"事权与财权"的关系更加紧密,名义上各地教育部门归属教育部管辖,但实际上这种纵向联系是非常脆弱的。横向幼教经费的缺失使得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显得极其勉强。如果将发展学前教育的责任完全放给地方政府,不公平的现状只会越拉越大,最终危及和谐社会的社会基础。考虑到当下国家的财力,纵横联通的财政投资体系是可以逐步建立起来的,中央可以选择一些经济非常困难的地区做试点,从保底做起;对于经济不平衡但整体较发达的省份,则可以在政策导向上鼓励省内县市之间的横向联通,通过省内转移支付制度来缩小省内城乡之间和园际之间的差距。

(二)区分教育效率与经济效率。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特定条件下的选择,从快速提高国家的综合竞争力来看,有其积极的意义。但遗憾的是,许多地方政府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转化成了"效率优先、不顾公平",崇尚经济至上主义。实际上,"教育效率"根本不同于"经济效率",前者是指教育对于个人发展和国家发展的贡献率,以人才素质这一质的指标来衡量,而后者则以经济效益这个量的指标来评价,两者遵循着不同的逻辑。因此,"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一原则不能直接延伸到教育领域。在教育政策的价值选择上,我们由此应该兼顾公平与效率,遵循平等、差异、补偿的原则,努力推进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公平与共享。

(三)明确政府的责任区域。

政府要关注底线的、底层的公平,不能因为政府行为而加剧市场的结构性失衡与短缺。政府责任的缺位导致学前教育的不均衡发展,将对通过教育实现部分社会公平的目标造成损害,长远来看对全体公民整体受教育阶段的公平正义也有极大影响。

另外,学前教育中的诸多不公平首先关系到幼儿教育从业人员,从事幼儿教育的人具有不同专业分工,但拥有共同的职业追求,希望幼儿教育成为受人尊重的专业、学生能够拥有公平的受教育机会。其中高校研究者的责任更是任重道远,面对学前教育中的诸多不公平现象,研究者们应勇于担当时代赋予的责任。我们可以从发达国家早期教育的发展中得到启示。在这些国家,幼儿教育经历了从最初的慈善定位、儿童发展定位,再到今天的社会福利和儿童发展的融合定位,反映了这些国家和政府对早期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关系的动态认识。推动这种动态认识的正是这些国家的研究者对早期教育与服务的不断深入研究、政府对相关研究成果的重视与引用。我国大学与研究机构的研究者们应向国外研究者们学习,多主动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与研究成果去影响政府的决策,建立政府与专家之间沟通和交流的机制,提高自身决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文献综述:

[1]杨宏宇.略论教育公平问题[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人文社科版) ,2010,(6) .

[2]陈如平.走向有质量的教育公平[N].中国教育报,2007-08-18(03) .

[3]王亚芳.公平视阈下学前教育发展问题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0,(4) .

[4]朱爱国. 强化政府责任: 破解城乡"入园难"---解读《教育规划纲要》中"基本普及学前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2) .

[5]王玉超.学前教育不公平现状及改善途径[J].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1,(6)

[6]王海英. 学前教育不公平的社会表现、产生机制及其解决的可能途径[J]. 学前教育研究,2011,(8).

篇12

2福州大学城教职工体育文化建设的对策

2.1政策引导

营造良好的教职工体育文化氛围,需要建立和谐的运行机制。教职工体育文化的核心是体育健康价值观,普及体育健康价值观是体育文化建设的目标。在这个前提下,学校应制订相应的制度和实施方法,包括自主体育锻炼、集体竞技比赛以及体育欣赏等方面内容,保证各项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建立学年度体育赛事制度,将参与程度最高的体育赛事常态化举办,建立赛事品牌,营造赛事氛围;建立对外体育交流政策,拓宽教职工体育范围,扩大交流交际圈;树立教职工体育榜样或体育先进个人,以此带动全校教职工积极参加体育活动,营造活跃的体育氛围;开展全校教职工体育赛事图片展览,向全校师生宣扬教职工体育活动,丰富教职工体育文化建设,同时也激发教职工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

2.2通力合作

学校各级党委和机构要以“教师为本”,通力合作,解决教职工体育文化建设所需的经费、场地设备和后勤保障。首先要依靠校领导的决策支持,在经费上给予保障;其次,院系领导无论从经费和思想动员上对教职工参加体育活动都能给予支持和帮助;再次,充分发挥体育教学部、后勤、保卫和校医院等部门的优势,这些部门都是开展体育活动必须依靠的部门;最后,工会要起主导作用,紧紧依据工会法维护教职工参与各项体育活动的权利,争取在经费上和场地上都给予支持和保障,使广大教职工的身体健康、生活环境、工作热情得到不断改善和提高。

2.3教师自觉

通过各种方法让教职工转变观念,从过去的“要我运动”变为现在的“我要运动”,对体育运动有质的认识。主要方法有:

1)开展贴近人心体育运动。要把传统运动项目与现代趣味运动结合起来,减少竞技性,增加趣味性,对有广泛群众基础的体育项目要经常性和固定性地开展;要深入了解和挖掘广大教职工喜爱的运动项日,同时也要不断学习和借鉴兄弟学校开展较好的趣味运动项目的经验和办法。

2)举办家庭体育活动。邀请教职工家属一同参与体育运动,增加教工的兴趣性和积极性,增进家庭团结和睦。

3)定期开展体育健康知识讲座,提高对体育的认识,学习和掌握更多的体育文化基础理论;定期举办体育运动培训班,聘请知名社会体育指导员传授各项体育运动的方法和技巧,使教职工掌握科学的运动方法。

2.4资源共享

成立福州大学城校际联合体育运动委员会,对福州大学城各高校体育物质资源进行整合与管理,切实实现体育物质资源的优化与共享。首先要打破体育场地设施各校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传统局,突破资源配置的时空瓶颈。通过校际联合体育运动委员会这一利益共同体,统筹协商和解决资源开发、利益分配、使用管理等问题,在保证各校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运动训练和竞赛顺利进行的基础上,本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通互助、资源共享的原则,面向大学城所有的师生开放。同时,借助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参照大学城“餐卡一卡通”模式,推行“健身一卡通”模式,教职工持一卡通可到任何院校的任何场馆免费进行健身和锻炼,积极推进大学城体育场地设施使用和管理的网络化和信息化,让资源共享达到最大化。

2.5校际联合

充分利用大学城优越的地理优势,7所高校隔路相望,近在咫尺,为高校联合举办教职工体育赛事提供了先决条件。由大学城校际联合体育运动委员会牵头定期举办校际间的教职工体育赛事,扩大高校间的交流范围,吸引更多教职工参赛,给赛事影响力造势。各个高校组建自己的运动队,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针加强与兄弟院校的体育文化交流,届时不同高校的教职工体育文化在这里碰撞和交融,共同呵护“积极向上、公平竞争、团结协作”的体育精神。另外,建立教职工体育专项网站,为宣传和建设教职工体育文化提供阵地,以此来带动高校教职工参与体育锻炼,推动高校教职工体育运动快速向前发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