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经营管理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6 17:45:2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公司经营管理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公司经营管理论文

篇1

2当前供电公司同业对标管理体系营销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结合自己多年的管理经验,笔者对当前我县供电企业同业对标管理工作进行了分析,并总结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如下:首先,企业的营销管理工作不严格。尤其是在电费收缴工作过程中,很多工作人员对电费回收工作不认真对待,工作不积极。这导致供电企业的电费不能被全部收回,影响了企业的经营效益和经营成果的真正落实。同时,我县部分供电企业并没有对抄表、用电计算、电费收缴工作进一步细分,很多工作人员职能交叉,遇到问题相互推诿,导致部分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部分工作人员用电管理工作不到位,电网线损严重,电能浪费较多;电能定价不合理,电价方案实施较为困难,等等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了本县同业对标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其次,供电企业的管理模式较为粗放。不少供电企业在进行电能营销时,总是由一领导带领多名电工对一定范围内的多个用电区域进行营销管理。由于地区范围较广,而工作人员相对较少,导致很多工作遗漏或者操作不规范。另外,大部分的基层电力工作人员营销服务意识较弱,在工作中服务质量不高,影响了供电企业的资信等。再者,我县供电企业的营销服务能力较低。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电力事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成就。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电力用户对电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目前我县电能的供求情况来看,电能供不应求。同时,由于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我县部分供电企业硬件设施不健全,导致很多工作不精细、不到位,安全工作有待提高;电力故障抢修不及时,电力收费错误。此外,大部分供电企业都没有建立合理的员工激励机制,导致工作人员积极性不高,影响了企业的运营效率也影响了县级电力行业的健康发展。

3同业对标对提升县级供电公司经营管理的重要作用

3.1有利于帮助供电公司形成正确的经营理念

同业对标体系形成较晚,对于很多偏远地区的工作人员来说,同业对标是个陌生的名词。在县级供电企业的运营发展过程中引入同业对标管理体系,有利于帮助供电公司形成正确的经营理念。首先,同业对标体系采用多个指标和评价方式对一定区域内所有的供电企业进行考核。通过考核,供电公司可以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进而转变自己的经营理念,创新自己的管理方式和发展方式。其次,在行业竞争与合作的过程中,令供电企业的工作人员可以接触到其它供电企业的管理理念、经营方式等,对于企业的转型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2提升公司的内部评价机制

在同行业竞争与合作的过程中,通过对比不同供电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工作人员能够发现自己工作中的不足,进而形成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优化自己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一方面,部分供电企业会认识到自己工作中的不足,进一步优化工作环境,完善员工的社会保障体系,使员工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投入工作过程中。另一方面,企业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的考核,落实工作责任制度,保证企业的所有工作都能够顺利进行。对于那些积极工作、为企业做出贡献的工作人员,供电企业应该给予一定的表扬。同时,企业还要坚持“能者上,弱者退”的原则淘汰一批不思进取的工作人员。

3.3推动电力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

同业对标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会对电力企业的发展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在资源的优化配置方面,该体系的建立意义重大。首先,通过数据分析,工作人员可以全面了解整个县城用电需求和供电数据、各个区域的用电情况、用电高峰等,为未来企业运营制定正确的供电方案等。其次,同业对标管理体系的建立,有利于优化电力企业的人力资源配置,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率及企业的经营效益。

3.4有利于形成电力企业的创新机制

在县级供电企业同业对标管理体系的实施过程中,不同供电企业之间的竞争是难以避免的。只有那些具有创新精神、努力钻研,不断完善自己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的企业才能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因此,各个企业都应不断借鉴其它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形成自己的特色。

篇2

关于管理层持股和公司绩效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32年Berle与Means的著作《现代公司和私有财产》。这本书首次提出管理层持股比率愈低时,由于公司绩效与管理者自身财富的关系愈小,因而愈容易形成管理者特权消费行为,进而降低企业价值。自此大量的文献开始关注管理层持股对公司绩效的影响,但研究得到的结果却很不相同。本文主要回顾一下国内外的学者在这一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

一、国外研究现状

(一)外生性视角的研究

所谓外生性视角是指把管理层股权作为一个独立的外生变量,研究其对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作用。代表人物主要有Stulz(1988),Morck、Shleifer和Vishny(1988),McConnell和Servaes(1990)等。主要的研究结果都表明,管理层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存在非线性关系。

最早对管理层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关系进行建模分析的是Stulz(1988)。他建模发现,公司绩效先随着内部人持股的增加而增加,当内部人持股达到某一水平后反而开始下降。

Chen、Hexter和Hu''''s(1993)采用1976、1980和1984年《财富》500家大公司作为样本,检验了管理层股权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发现托宾Q值是管理层股权的函数:当股权在0%~5%之间时,托宾Q值上升;当股权增加到12%时托宾Q值下降;当股权超过12%时,研究结果随着样本年度不同而有所变化。

Griffith(1999)检验了CEO持股对公司绩效有重要影响这一假设,发现公司绩效是托宾Q值的非单调函数。具体说来,当CEO持股0%~15%时,Q值上升;当CEO持股上升到50%时Q值下降,超过50%时Q值再上升。McConnell和Servaes(1995),Steiner、thomas和Lorenz(1996),Myeong-Hyeon和Cho(1998),以及Holderness、Kroszner和Sheehan(1999)都发现,美国公司绩效与管理层持股比例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

(二)内生性视角的研究

早期的研究忽略了股权结构的内生性,近期的研究文献试图克服早期的缺陷,开始从新的角度去分析管理层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的关系,它们将研究的重点转移到管理层股权的内生性问题上。内生性视角认为管理层股权水平本身不是一个独立的外生变量,而是行业、规模、企业战略、治理结构乃至政治、文化、法律等诸多微观和宏观因素共同作用的均衡结果。

Demsetz(1985)和Cho(1998)认为,所有权结构是在均衡中被内生所决定的,它取决于公司的外部和内部环境,如行业、投资机会、成长性、商业风险和信息不对称,所以公司的管理层股权和公司绩效之间不存在系统的关系。

Kole(1994)提供了所有权与公司绩效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证据,表明公司绩效决定所有权结构,而不是被所有权结构所决定。Himmelberg等(1999)拓展了Demsetz和Lehn(1985)的研究,加入了一些新变量解释管理层持股比例。他们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工具变量来控制各种可能无法观察的异质性,例如股东监督管理者的能力、无形资产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运用二次方程、分阶段线性回归方程的方法来预测公司的绩效。研究发现管理层持股与资本/销售收入、研发费用/销售收入成反比,而与广告费用/销售收入、净利润/销售收入成正比。当控制这些变量并消除固定公司效应后,管理层持股并不显著影响公司的绩效。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也有不少学者对管理层持股和公司绩效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管理层持股和公司绩效是否相关,但是也没有形成权威和一致的意见。由于采用的方法和角度不同,结论出现很大的差异

(一)两者不存在显著性关系

袁国良等(1999)以1996年和1997年年报为依据,随机抽取了100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对这些上市公司高级管理层(包括董事、监事和高层经理)的持股比例与公司经营业绩的相关性进行了回归分析,回归结果表明:目前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与公司管理层持股比例之间基本不相关,而且,即使非国家控股上市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持股比例与公司经营业绩的相关性也非常低。他们认为,我国上市公司独特的股权性质是造成管理层股权激励不明显的重要原因。李增泉(2000)以1999年年报披露的848家上市公司中的799家和748家公司为样本,分别研究了经理人员(仅包括董事长与总经理)的持股情况、经理人员的年度报酬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经理人员的年度报酬并不与公司绩效相关联,持股制度虽然有利于提高公司业绩,但大部分公司经理人员的持股比例都比较低,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魏刚(2000)以1999年年报公布的816家中国上市公司为样本,对管理层持股与公司绩效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发现两者并不相关。陈湘永等(2000)发现总体上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EPS,ROE)之间基本不存在正相关或负相关关系。徐二明、王智慧(2000)则从另一角度,选用公司的战略绩效(相对公司绩效、公司的价值

成长能力)作为业绩衡量指标,分析了其与高管人员持股的关系,认为业绩指标与高管人员持股之间没有获得任何预期的正向关系。

(二)两者之间存在的关系

刘国亮,王加胜(2000)通过对经理人员持股比例、职工持股比例与公司ROA,ROE,EPS的关系进行研究后认为,公司经营绩效与经理人员的持股份额正相关。吴淑混(2002)研究表明,内部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总资产利润率ROA)呈显著性倒U型相关关系。张宗益,宋增基(2002)认为企业绩效与经理持股比例存在立方关系。许承明和蹼卫东(2003),张俊瑞等(2003)分别发现公司经营绩效与董事长、总经理的持股呈正相关关系。堪新民和刘善敏(2003)将经营者界定为董事长和总经理,选取加权平均的净资产收益率(ROE)为衡量上市公司的主要经营绩效指标,发现持股比例与经营绩效有显著性弱相关关系。上海荣正证券公司(2004)的研究报告也指出,董事长总经理的持股市值与公司业绩呈弱正相关关系。黄小花(2004)的研究认为管理层持股比例在0~4.41%的范围内与公司治理绩效正相关,在4.41%~32.88%之间时,关联程度还有所加强,而如果管理层持股比例大于32.88%,则与公司治理绩效负相关。徐大伟等(2005)则发现当管理者持股比例在0~7.50%的范围内,上市公司经营绩效ROE值与管理层持股比例正相关,在7.50%~33.35%之间时表现负相关,大于33.35%又恢复为正相关。

三、结语

从上面的综述看出来,国外对这方面的研究比较早而且比较广泛,因为国内股票1999年才要求上市公司披露管理层持股,对管理层持股和公司绩效的研究开始得比较晚。但是他们得到的结果都相差很大,我认为主要的原因如下:

(一)管理层股权的界定不同

有的界定为股票所有权,有的除了股票所有权之外,还包括股票期权。根据Sanders(2001)的研究,股票所有权和股票期权的风险-报偿特征不同,存在不对称风险效应,因此这两种不同性质的股权对公司管理层的激励作用是不同的,股票所有权将使公司管理层更趋向于风险回避,而股票期权将导致公司管理层追求风险,因而股票所有权和股票期权对公司绩效的影响也是不同的。由此可以看出,对管理层持有的股权的界定不同将导致不同的管理层股权与公司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结果。

(二)公司经营绩效的测度指标不同

在研究中有的使用ROA等会计指标,有的使用托宾Q值等市场指标。使用会计指标还是市场指标来测度公司经营绩效将导致实证研究的不同结果。因此使用会计指标测度公司绩效其随意性相比使用市场指标而言要小。

(三)解释变量设置不同

管理层股权只是公司治理结构中激励机制的一种形式,在公司治理结构中还存在其它诸如董事会、公司控制权市场、经理人市场等的监督和激励机制形式。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各种监督激励机制是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因此,在研究管理层股权与公司绩效关系时,解释变量设置的不同将导致不同的研究结果。

(四)研究样本不同

不同研究人员所选用的研究样本是不同的,无论是样本规模、样本公司的特征、样本期等都存在显著差异。我们还发现样本数据的口径也经常不一致,有的是对横截面数据进行分析,有的是考察时间序列,有的则采用面板数据(paneldata)。应该说,研究样本的不同也是导致实证结论差异的原因之一。

(五)计量方法不同

在研究中,有的使用线性回归模型,有的使用非线性回归模型,有的则采用分段线性回归的方法,有的采用单一方程,有的则是联立方程。计量方法的不同无疑将导致实证结果的差异。

【参考文献】

篇3

二、现阶段高校资产经营公司主要财务管理模式及面临的问题

(一)现有的高校资产经营公司财务管理模式

本文介绍现有的高校资产经营公司财务管理的主要的两种模式,分别是分散型财务管理模式和集中型财务管理模式。所谓分散型的财务管理模式是指高校资产经营公司对其子公司的控制较弱,子公司也是独立的法人,有充分的财务自由,进行独立的核算。该模式下母公司仅仅对子公司实施间接的管理。管理的措施往往是向子公司是委派财务人员,实现母子公司的财务交流。该模式的优点在于赋予了子公司较多的权利,有利于提升子公司的经营积极性,同时减少母公司因为不了解实际情况而做出错误决策的影响;缺点是是如果子公司管理层存在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很可能损害母公司的利益。所谓集中的财务管理模式是指高校资产经营公司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信息的整合,对子公司实施有效的监督,具体来讲该模式特点有以下几点:第一,母子公司在会计核算方面设立统一的会计账簿和会计科目,同时规范会计核算流程,实现财务核算的统一;第二,关于对子公司的监督方面,将子公司高管的任免权放在母公司,这样就从源头上实现了对子公司的监督,此外,关于子公司的重大财务决策,要交由母公司进行审核,实现对子公司的财务监督。综上,该模式的特点就是强调母公司的绝对地位,限制了子公司的财务自由。

(二)当前高校资产经营公司财务管理方面所面临的困境

前面提到,高校资产经营公司的财务管理模式要么集中、要么分散,由于人们对高校资产管理公司的性质和目标定位认识不够,在其财务管理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1)产权和经营权难以分离

结合前面提到的高校资产经营公司的性质,公司的资产所有权应该是属于高校,高校和资产经营公司是委托关系,高校是委托方,资产经营公司是方。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应该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但是现实中却不是这样,高校往往参与到高校资产经营公司的经营管理中,资产经营公司的财务独立性遭到很大的破坏,不利于高校资产经营公司的独立经营,严重影响其向现代企业的转型和自身目标的实现。

(2)资产经营公司财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财务管理混乱

由于对资产经营公司的定位不清,高校对高校资产经营公司的财务管理总是存在着过多的干预,突出表现在高校资产经营公司的很多财务人员主要来自于高校的委派。但是,我们知道,高校的会计是事业会计,会计核算的内容与流程等和企业会计是不一样的,而且他们对企业财务管理的意识也不强,这样就会导致资产公司财务管理混乱,比如高校资产经营公司在使用高校的燃料、设备时没有计入费用,造成公司利润虚高等等。

(3)资金运营及投资不合理,缺乏资金全面预算管理

资金的运营和投资是高校资产经营公司财务管理的重要方面,但是在这个方面高校资产经营公司存在严重问题,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资金周转慢,闲置资金没能够得到有效的利用。高校资产经营公司目前的定位是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因此较少涉及大额的投资,因此闲置资金较多,对于闲置的资金公司却没有好好的利用,造成资金不能参与到生产周转中去,难以实现价值的增值;第二,由于高校资产经营公司多是学校发起成立的,资金规模有限,再加上其资产是国有资产的属性,公司以稳健经营为主,较少涉及有战略性地进行长期的投资,在规避风险的同时也放弃了巨大的收益,不利于国有资产增至目标的实现。

三、关于高校资产经营公司财务管理模式创新的思路

结合前面的分析,笔者认为要实现高校资产经营公司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关键是要建立产权明晰、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现代企业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由传统的高校财务管理模式向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转化,实现高校资产经营公司的经营目标。

(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产权与经营权分离

目前高校资产经营公司财务管理中存在的突出的问题就是产权不明晰,高校过多地参与公司的管理,为此需要明确相关权利的划分。对于一些重大的财产权诸如资产处置权、投资权以及收益分配权等应该归属于由高校或者由高校后勤人员组成的董事会,而对于一些日常的财务管理实务则应该发挥经营者的作用,比如资金的调配、财务人员的录用和罢免等。只有做到权利分配明晰,才能使高校资产经营公司成为真正独立的法人,才能为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二)强化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资金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所在,高校资产经营公司由于其自身的特点,需要制定全面的资金预算政策,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第一,建立健全、合理的预算制度。公司应该制定最佳的现金留存标准,保证资金的充分利用,防止资金的无端闲置和浪费;第二,要实时地做到风险控制,防止资金断裂,企业如果涉及到应收账款,还要建立应收账款准备金制度,防止坏账的发生对现金流的影响。

(三)提升公司投资决策科学性,防范投资风险

我们知道,高校资产经营公司经营的最大目标就是实现国有资产的增值。随着国家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不断提升,高校资产经营公司应该抓住当下的机遇,集中财力选择符合自身优势的项目进行投资,在控制财务风险的同时实现效益最大化。笔者认为,对于高校资产经营公司而言,其优势在于平台下的高校拥有大量的知识产权、非专有技术等无形资产,为此公司应该主要投资于高新技术产业,在投资中要综合考虑项目的长短,既要考虑见效快的项目,也要考虑能提高长期竞争力和有增长潜力的项目,此外,在追求高收益率的同时也要注意降低风险,科学作出决策,提升企业价值。

篇4

(二)党政建设工作要适应市场经济的新形势在市场经济形势下,有的企业经营管理者忽略了党建思想政治文化的重要性,没有切实考虑到企业长期发展的重要性,只注重生产,这种现象很明显不利于企业发展。原因就是企业缺乏明确的党建指导,煤矿企业基层的党建思想政治工作者缺乏在市场经济形势下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指导和教育制度,对市场形势和环境没有明确的认知,思维方式和观念没有做到与时俱进。为了成功将党建思想政治和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相互结合,就要首先加强职工对于市场经济变化的敏感度,及时了解市场变化,分析市场形势,基层管理者更要着重引导职工认清市场形势,不仅有利于实现自身的理想,也有利于企业的长久运作。

二、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与生产经营管理结合的思考

(一)加强企业管理者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识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要协同全体职工共同努力,将实现企业和职工的利益最大化作为最终目标。在生产经营中,企业管理者一定要全面贯彻党的政策和方针,把握企业发展方向,并结合企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协调好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和工作职责,支持与配合企业党建工作部门,加强党建思想政治教育,提升职工在政治、文化、思想等方面的素养。企业只有在思想上和行为上统一认识和行动,才能发挥骨干分子在工作中的示范作用,才能调动和发挥全体职工的集体智慧,完成好企业经营的目标。

(二)找好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入点企业的党建工作者要充分发挥引领作用,明确企业生产经营的方向,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扎实的理论指导,保障企业经营管理的有效性。党建工作的施展要找到正确的切入点,不能仅流于形式,要将思想政治内容融入到生产经营管理工作中,才能确保企业的发展定位不会出现偏差。要浅谈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生产经营管理的融合张涛贵州水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大河边煤矿摘要:煤矿企业的基层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和生产经营管理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同时也存在着区别。随着近些年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政治体制的改革也在不断的加强,任何企业都需要提升自身的实力和创新能力,才能保证企业平稳健康的发展,才能实现思想政治工作和生产经营管理的完美融合。关键词:基层党建思想政治经营管理充分认识到煤矿企业基层党建工作的难点和重点,提前制定好突况的解决方案,在生产经营的具体实践中不断解决企业发展的弊端,推动企业更平稳健康的发展。

三、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与生产经营管理结合的举措

(一)正确认识企业基层党建工作者与生产管理者之间的关系企业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者的思想认识和执行力是否能够到达一致,是否能够有效的配合。对于煤矿企业基层而言,管理者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方式的决策、管理和执行上都处于主导地位,有着显著的作用。在贯彻落实生产经营管理制度之前,应听取企业基层党建工作骨干的想法和意见,要通过交流和沟通尽量得到大部分人的支持与认可,这样明确的管理方式才会符合党政建设的基本要求,使工作顺利平稳的发展。

(二)重视基层党支部的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受到传统经营观念的影响,现代煤矿企业在实际的生产经营管理中并没有按照党政建设的基本要求,充分融合党建思想。所以基层党支部要充分考虑到生产经营的具体需要,逐步将思想政治活动和工作的精神要领渗透和融合在实践生产中。

篇5

BT是英文buildtransfer的缩写,中文的狭义解释是建设移交,广义解释代表一个完整的投资过程,即项目融资、建设、移交的全过程。通俗地说,BT投资是一种“交钥匙工程”,政府通过特许协议,社会投资人投资、建设,建设完成以后“交钥匙”,政府再回购,回购时考虑投资人的合理收益。google_protectAndRun("render_ads.js::google_render_ad", google_handleError, google_render_ad);

目前采用 BT模式筹集建设资金成了项目融资的一种新模式。 1、BT模式产生的背景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及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基础设施投资尤其是公路工程建设资金的银根压缩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如何筹集建设资金成了制约公路建设的关键。原有的投资融资格局存在重大的缺陷,金融资本、产业资本、建设企业及其关联市场在很大程度上被人为阻隔,资金缺乏有效的封闭管理,风险和收益分担不对称,金融机构、开发商、建设企业不能形成以项目为核心的有机循环闭合体项目管理论文,优势不能相补,资源没有得到合理流动与运用。2、BT模式的运作政府根据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对项目进行立项,完成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筹划报批等前期工作,将项目融资和建设的特许权转让给投资方(依法注册成立的国有或私有建筑企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根据项目未来的收益情况对投资方的经济等实力情况为项目提供融资贷款,政府与投资方签订BT投资合同,投资方组建BT项目公司,投资方在建设期间行使业主职能,对项目进行融资、建设、并承担建设期间的风险。项目竣工后,按BT合同,投资方将完工验收合格的项目移交给政府,政府按约定总价(或计量总价加上合理回报)按比例分期偿还投资方的融资和建设费用。政府在BT投资全过程中行使监管,保证BT投资项目的顺利融资、建设、移交。投资方是否具有与项目规模相适应的实力,是BT项目能否顺利建设和移交的关键论文提纲怎么写。

篇6

杜建华山西煤炭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主要业绩:以效益为中心,以财务管理和资本运营为两条主线,实现基础管理规范化、财务管理合理化、管理手段现代化;创新生产经营理念,推动公司整体发展;运用“三化管理”与“三本运作”的新手段、新方法,加强财会人员队伍建设;承担重大企业改制和财务改革的组织与实施工作。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奖励有:《实施资金集中管理新模式的做法》、《集团企业资金集中管理模式》,2006年荣获中华全国总工会颁发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陈书堂山西省电力公司总会计师

主要业绩:研究政策,利用政策提高了资产质量,降低了经营风险;依法理财,财务集约化管理效果明显;加强全面预算管理,提高了公司控制力;积极疏导电价矛盾,推动煤电联动方案出台,提高了公司经济效益。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奖励有:主持《山西电价问题研究》一书的编写,参与《财金新词典》一书的编写。先后曾获得“湖北十大杰出青年”提名奖,电力系统各种奖励十多项。

张忠义大同煤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会计师

主要业绩:加强资金管理,建立资金使用预警制度,对大集团资金实行集中统一管理;探索资本运作,使集团公司资本运作方式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建立大集团体制下的经营管理体制和财务运行机制,有力地保证了经营目标的实现。1993年5月撰写《完善企业经营承包政策的建议》,编入《中国经济文库》。1996年主编了《煤炭企业成本费用管理》一书,由煤炭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2001年获得山西省煤炭系统先进工作者,2003年由大同市政府授予“大同市劳动模范”,2005年山西省财政厅授予“山西省杰出会计工作者,”2006年,山西省劳动竞赛委员会荣记“个人一等功”。

廉贤阳泉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会计师

主要业绩 全力组织国阳公司上市工作;积极研究、创新成本管理方法,强力推行岗位价值精细管理;加强财务管理,严肃财经纪律,强化财务监督;加强资金筹措,拓宽融资渠道,实现资本运营;努力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合理利用国家税收优惠政策;积极参与企业的改制和改革工作。主要奖励有:2004年3月获“山西省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奖”,2007年5月获“全国煤炭经济研究先进工作者”称号,12月获“2007中国总会计师年度人物奖”。

邢崇荣山西汾西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会计师、副总经理、董事

主要业绩:灵活运用资本运营方式,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积极推进经营管理创新,提升企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加大企业经营改革力度,改革企业经营管理体制,实现企业多元化发展;全面履行总会计师职责,充分发挥总会计师在企业全面运营与全面发展中的重要决策者与组织者的作用。在《中国总会计师》、《会计之友》杂志等刊物发表的论文《坚持科学发展观,创新财务管理体系》、《积极探索中国煤炭集团企业大财务管理模式》等多篇。多次获得“优秀青年领导干部”、“财会先进工作者”称号,2006年被中国总会计师杂志社、中国CFO国际峰会组委会、中国总会计师网评为“2006中国总会计师年度人物”;2007年被中国总会计师杂志社、中国国际财务战略管理研究会评为“2007年度十大财智人物”。

贺代将山西建筑工程(集团)总公司总会计师

主要业绩:建章建制,完善财务制度建设;积极组织全集团开展清产核资,推动实施财务信息化建设,在集团公司全面推行了会计电算化运用;推进集团土地资产处置工作;推行精细化管理,探索项目成本管理模式,开辟新的融资渠道,提高了集团成本管理水平和盈利水平,有力支持了集团高速发展。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奖励有:《我省国有建筑企业路在何方》、《加强项目施工的成本控制,确保企业的经济效益》等,2005年和2006年荣获山西建工集团、省财政厅、省国资委颁发的“优秀经营管理工作者”等多种奖项。

夏苏萍山西焦煤西山煤电集团公司董事、总会计师

主要业绩:组织制定集团资金管理策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积极参与企业班子重大的经营活动决策和组织实施;致力于企业经营管理创新,在企业内部形成了一套健全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培养了一批精通业务,德才兼备的财务骨干队伍。1996年11月编写了《煤炭企业成本费用管理》(煤炭工业出版社出版)一书,该书已被作为全国煤炭行业高级学校教材。2005年5月《夯实利润基础,增加现金流量,保障企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2001年以来先后获得“省煤炭系统先进女职工”,山西省“三好”女职工,“太原市劳动模范”,“太原市优秀企业家”,“山西省优秀企业家”,太原市“五一劳动奖章”等称号。

席金龙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会计师

主要业绩:组织修订内部控制制度,建立了财务预算制度;合理筹措营运资金,努力降低资金使用成本;积极筹划税收,增加企业经济效益;规范价格管理,创新开拓市场模式。2007年全年完成销售收入29.29亿元,实现利税14.06亿元,连创历史新高。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奖励有:《山西省集体商业会计制度》、《以改革求发展以管理求效益》等。2000年省财政厅授予“全省先进会计工作者”、省劳动竞赛委员会荣记三等功;2004年参与创造的“以提升品牌竞争力为核心的有效管理”获国家级一等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奖。

王锦友中铁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总会计师

主要业绩:组织编制了集团“十五”、“十一五”发展规划;构建了“集团公司――工程公司――区域性指挥部――一次性指挥部――工程项目部”五级经济运行的集团经济运行体系,实现了集团经济的协调发展;全面推进项目薪酬分配制度改革;加强资金管理,贯彻“低成本”战略。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奖励有:《施工企业责任成本管理运行机制》编入第三届全国工程建设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集;《工程项目责任成本预控机制的建立与运行》分别录入第十届“国家级企业管理创新成果集”,并获得多项全国行业创新成果一等奖、二等奖。2006、2007年连续两年获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财会工作先进个人奖;2007年还获得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审计工作先进个人表彰奖励。

蔚振廷霍州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党委常委、总会计师

主要业绩:狠抓会计基础管理工作;试行会计电算化,获2007年山西省煤炭工业局会计电算化大赛特别贡献奖;连续十三年实现企业资本保值增值;积极参与和承担重大企业改制和财务改革工作;2006年主持“山西省煤炭企业全面信息化管理试点工作”,通过预验收,在全省推广实施。获得的奖励有:霍州矿务局授予“优秀管理者”、省总工会授予“财务工作竞赛积极分子”,获山西煤炭工业局“先进财务工作者”、山西省政府授予“债转股工作先进个人”,2006年山西省劳动竞赛委员会授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个人二等奖”。

评选出的5名优秀总会计师(排名不分先后):

秦永虎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总会计师

主要业绩:致力于财务制度建设,创新财务管理手段;积极推进精细管理,注重财务信息化建设;积极参与集团改制上市工作;注重财会理论研究和自身理论素质的提高。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奖励有:先后承担了集团公司的多项课题研究,15篇。2005年主持研究的《财务预算理论与施工企业实际相结合有关问题的研究》获中国铁道财会学会软科学课题成果二等奖。2005年被财政部选拔为“财政部首期会计领军人才”培训班学员,2007年4月被太原市科技学会、太原市经委、太原市国资委联合授予2006年度“讲创新比贡献”科技标兵。

韩珍堂山西太钢不锈钢股份有限公司总会计师

主要业绩:加强全面预算管理,落实竞争力目标;加强成本管理,依靠科技进步挖潜增效降成本;加强资金管理,保障资金供应;强化投资前期管理,实施投资过程控制;加强长期股权投资管理;加大政策研究力度,用足、用好国家政策;加速推进信息化建设,强化纳税筹划和土资产的管理。2002年参与国有特大型企业分配机制的改革与实践,获山西省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2003年荣获太钢“2003年度劳动模范”,2005年获太钢2005年度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2007年获钢铁工业协会“2007年一等冶金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奖”,获太钢“2007年度特级劳动模范”,2008年4月获太原市“五一”表彰,荣记“个人一等功”称号。

贝瑜山西省交通建设开发投资总公司总会计师

主要业绩:勤于运筹,积极引资融资,为多条高速公路建设项目融资114亿元,保障了重点公路工程顺利建设;严于监管,有效防范了资金风险;忠于职责,确保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精于管理,谨于防范,坚持长期开展全方位内部控制检查与评价,增强了风险抵御和防范能力。获得的奖励有:2005年荣立山西省劳动竞赛委员会一等功;2006年获山西省劳动竞赛委员会“五一劳动奖章”称号等。

贾凤鸣山西天脊煤化工投资有限公司副总会计师、计财部部长

篇7

 

随着我国城市间公路设施和城市内部道路设施建设的日益完善,公路货运量在整个货运行业比重将越来越大,以公路货运的机动灵活特性与其它运输方式的竞争更显优势。却在公路货运行业内,许多货运公司在组建自己的车队进入货运市场竞争中,与其他运输企业和货运展开货源的竞争,与货主间进行价格、服务质量、运输质量等成交条件的讨价还价显得无能为力。货运企业可主动地通过创造条件,创新调整,根据各企业经营的业务项目,在不同的岗位上,构建、选择公路货运运营管理模式,实现改变内部管理环境与市场接合,求得生存的空间和发展的道路。

一、公路货运企业运营管理存在主要问题

(一)投资不足,规模不大,资金紧张的现象普遍存在。据统计, 2009年中国经营公路货物运输企业超过512万家,拥有营运货车642万辆。其中:拥有10辆以上汽车企业不到2%与发达国家的情况相类似;普通载货汽车占比重95.16%,零担车、集装箱拖挂车、冷藏运输车及厢式汽车等专用汽车占比重偏小,仅为4.84%。大多中小型公路货运企业在开拓运输网络化、多式联运业务中需要规范的合同交易和定期结算,因欠缺足够的周转资金被迫止步。

(二)在企业内现代企业管理论文,专业岗位人员配备不齐造成整体性管理团队不健全。人才是企业的重要资源。要发展公路货运企业,既需要掌握专业技术的人才,也需要操作型人才,更需要管理型人才组成团队。目前大多公路货运企业这几方面的人才都很匮乏,特别需要这三种类型的复合型人才,这种人才匮乏现象已到了影响生存问题。

(三)制度管理不到位造成流程运作不经济,操作风险过大。随着运输产品越来越多样化和复杂化,在公路货运业务运作过程中,因企业制度管理不完善或失灵的内部流程控制、人为的错误、制度失灵以及外部事件所产生的直接或间接损失的可能性过大,造成运输服务质量差,因操作失误,可能带来很大的甚至是极其严重的后果。

二、构建公路货运企业运营管理模式的必要性及运行条件

货运企业运营管理存在主要问题是行业特点造成,但货运企业可主动地通过创造条件,构建公路货运运营管理模式,实现改变内部管理环境与市场接合,是每家货运企业求得生存的空间和发展的必由之道。构建公路货运企业运营管理模式的运行条件:

(一)推行“单车核算”的保障制度。“单车核算”是指以从事公路运输营运业务的单台车辆的收支和配比综合费用,求取营运利润的核算办法怎么写论文。单台车辆是公路货运责任单位最基本的构成单位。能适应货运市场多变的环境和符合货运企业采用不同的经营方式要求。为企业提供多种管理数据资料,是推行责权利管理的有力保障制度措施。

(二)形成内部交易价格与完成货运量任务的双行控制办法。内部交易价格是企业内部交易结算和责任结转所用价格。内部交易价格可作为部门之间合作,作业活动时空协调,经济责任承担的约束标准,更有力地推进责权利管理;同时,促使各责任单位以多种方式完成货运量任务,有效地降低运营成本,实现价量双行控制管理目标。

(三)执行“谁负责谁承担”的分配方式。调整负担运输产品成本是“业务”,转变为承担责任成本的是“部门或岗位”。为了实现责权利协调统一,调动各环节的责任人的积极性,在整条物流供应链里,做到责任明确,量化细化到不同业务流程和责任单位上与效率,效益,效果挂钩,充分体现“按时空责任分配”。

从管理模式应用角度上说,构建、运行每一种管理模式关键在设定运行必备条件和选用环境下才能顺利地开展执行,才具可行性。

三、在不同业务或岗位环境下,企业选择公路货运运营管理模式

(一)公路货运企业以运营成本中心管理模式

该模式以岗位发生的费用支出现代企业管理论文,建立成本中心,把发生收入全额上交,实行收支两条线的管理方式。在创新调整资源思维下,由于公路货运企业供给固定成本高,设施和设备专用性强,不同运输产品之间有独特的成本要素不同,加之运输需求的时间和空间分布不均衡,只能适应公路货运市场需求变化的需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社会生产、流通、消费方式的改变,当公路运输的小批量、多品种、高时效和高附加值货物的比重不断增长时, 企业必然选择零担公路货运业务来满足需要,为客户提供的运输产品,建立一套对小批量、多品种、高时效的运输产品适合的一站式完整的运输单证,流程,解决一次运输过程中要与多方承运者发生转换成本,同时,处理在一定范围内不确定性成本划分标准。除了重视流程管理外,由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按完全成本法提供的会计资料越来越不能满足预测、决策、考核和分析的需要。因此,对货运企业的管理层要求会计提供更广泛、更有用的信息,以便加强对经济活动的事前规划和日常控制,运用变动成本计算法加强对运营成本事前预测、决策,及时地调整运价和运营标准成本,适应对零担业务和各种新开发的运输产品管理变动需要。更灵活,更实际应对竞争对手的变化。

(二)公路货运企业以运营利润中心管理模式

在公路货运行业,许多货运公司都在选择组建自己车队或建造营业网点的发展路向。当它们进入运输市场参与竞争,除了与其他运输企业开展的争取货源的竞争外,事实上面临着与货主间在争取对自己有利的条件成交的竞争,也同时面临与其它的运输方式的竞争、宣传的竞争、服务质量的竞争、运输质量的竞争和价格的竞争。其实价格是竞争核心,在运输服务方式相似的情况下,运价便宜者就有可能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运价是货主选择承运者的主要因素;服务质量的竞争和运输质量是竞争基础,在提高运输服务水平,保证运输质量水准时,也就是增加运营成本和管理成本,当价格与质量、服务实现有效地平衡,最终运营利润低于投资收益,影响投资者信心和扩张发展计划的实现。

在考虑价格与质量、服务有效地平衡为出发点,凡建造每个营业网点都作为物流利润中心,让其成为既负责物流收入,又负责物流支出,并负责管理现代企业管理论文,使用一定数量资产的物流责任单位,亦即对物流成本收入的发生都能加以控制的责任单位,该物流利润中心的领导者具有控制物流价格、物流业务和所有相关费用的权力,每个营业网点与货运企业的各操作部门之间提供货源、物流服务,其收入按内部转移价格结算,物流成本按其实际发生额转移,虽则其收支都是虚构的,但对于物流系统内部的某个部门来说,本来可能是一个成本中心,通过内部结算价格的确定,将其确定为一个内部人为利润中心,这对于责任中心的成本控制来说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提高每个部门的经营管理意识,也了解物流成本的节约对本部门业绩的重要性,从而促使改善本部门的物流管理水平,降低自身的物流成本。此外,对货物运输质量事故所发生的货物丢失、短少、变质、污染、损坏、误期、错运以及由于失职、借故刁难、敲诈勒索而造成的不良影响或经济损失归入各物流利润中心承担,通过制定货物运输质量考核的指标和标准对接,杜绝发生重大货运质量事故,严控货运质量事故频率,货损率,货差率;奖励达标的完成运量及时率,实现货物安全优质送达,承托双方都受益,各方经济利益得到维护。

当然,在利用利润中心管理来进行物流成本控制的过程中,应注意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对于几个责任中心共同承担的费用,依据一定的标准,按照谁受益谁负担,受益多就多负担,受益少就少负担的原则分配。一定要避免共同费用不合理分配挫伤各部门的积极性。

(2)内部转移价格的制度要合理。这是合理评价各物流责任中心的工作业绩,促进各单位努力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的重要保证。合理制度在内部转移价格,是加强物流系统内部资金、成本、利润管理的有效措施,使客观评价各利润中心的工作业绩的重要手段。物流内部结算价格是指运输、装卸、包装、仓储等人为利润中心之间相互提供物流的结算价格。一般可分为成本定价和利润定价两大类。成本底价是依据实际成本和标准成本来制订内部转移价格。一般可以按标准成本进行定价,因为实际成本定价下供方可能向需方转移不利成本差异,不利于分清责任。而按标准成本定价可以克服这个缺陷现代企业管理论文,但它不符合利润中心要考核效益、评定利润的要求怎么写论文。所谓利润定价法是指各利润中心之间结转物流业务是除成本之外,还要加之以一定比例的利润确定转移价格;另外,也可以参考市场价格来制订内部转移价格。

(3)除了内部转移价格的制度和对费用计划标准控制外,公路货运企业还需要衡量在不同产品、不同区域、不同渠道和不同促销规模等方面的实际获利情况,主要环节是进行赢利能力分析。赢利能力分析就是借助于有关财务报表和数据的处理,把所获利润划分到各运输产品、货源地区、促销渠道、顾客群等方面以便比较每个因素对企业最终获利的贡献大小以及其获利能力的高低,一般主要是用销售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资本收益率、物流服务周转率等指标来衡量。

(三)公路货运企业以“运量—运力平衡”业务管理模式

市场是第一位的,客户也是第一位。“运量—运力平衡”业务管理模式的经营理念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需求为中心,提供灵活多样、盈利最大化的综合物流服务。对于一个多环节、多工种的联合作业系统的整车货物运输业务的组织作业来说,需要参与运输生产的要素包括劳动者运用运输车辆、装卸设备、承载器具、站场设置等,通过各种作业环节,将货物这一运输对象,从始发地运送到目的地的活动过程。而制造企业的产前产后物流多采用整车运输,公路货运企业对于整车运输业务的组织作业管理应充分发挥主动发现、创新、整合市场需求的设计能力,及时了解市场的终端和供应链的始端变化信息,通过整合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如生产企业、运输企业、配送企业、仓储和加工包装企业、货代以及消费者可用需求信息资源,能够为物流链上的企业提供最佳的管理咨询服务,实现物流链上最佳流程。

当今的物流活动是一个社会化的活动,涉及行业面广,涉及地域范围更广,所以它必须形成一个网络才可能更好的发挥其效能。“运量—运力平衡”业务管理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参选网络组织结构,打破单纯企业或集团内部的“运量—运力平衡”做法。推选主要有两种网络结构,一种是大物流中心加小配送网点的模式,即:“两头小中间大”;另一种是连锁经营的模式,即:“链条式”。前者适合商家、用户比较集中的小地域,选取一合适地点建立综合物流中心,在各用户集中区建立若干小配送点或营业部,采取统一集货,逐层配送的方式,充分利用零担,整车,空运(或铁路)运输方式特点,优势构建零担联运快速干线。后者是在业务涉及的主要城市建立连锁公司,负责对该城市和周围地区的物流业务现代企业管理论文,地区间各连锁店实行合约,性协作,该模式适合城市间或全国性物流,连锁模式还可以兼容前一模式。第三方物流大大扩展了物流服务范围,对上游生产商可提品、管理服务和原材料供应,对下游经销商可全权为其配货送货业务,可同时完成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传递。

以客户需求为中心提供量体裁衣般的、灵活的综合,以降低社会运营的总成本,最终让需求者成为最终收益者并得到满足为目标,实现相对“运量—运力平衡”结果,让供物流链上的所有企业实现一种共赢的局面。 四、结束语

由于公路货运企业存于外部经济环境变化,客户个性需求变动大,而企业自身资源贫乏之下,企业管理处于无政府主义状态。为此,笔者认为,通过创造条件构建稳健性企业运营管理模式;根据企业不同的业务,岗位,创新调整企业可利用的资源选取运行运营管理模式,扬长避短,创造合理运营管理环境为公路货运经营服务,适应货运市场变化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物流运输管理》王风刚高等教育出版社

2、《物流运输管理》张敏黄中鼎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篇8

 

一、建立国有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评价制度的背景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国有企业改革总体思路,并将其明确为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目标。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相互分离。然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最终也导致了委托问题的产生。国有企业作为现代企业制度的组成部分,也同样存在上述问题。那么,在如今的这种情况下,作为国有资产出资者代表即“大股东”定位的国资委应该如何正确的评价与考核国有企业的经营业绩以实现出资人财富的最大化和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成了我们重点关注的问题。

对于经营性国有资产而言,没有国企负责人经营业绩的考核,也就无所谓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作为国有资产出资者代表的国资委,必须通过考核国企负责人的经营业绩来掌握国有资产的收益和保值增值状况,实现对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避免国有资产的流失。国资委对国有企业负责人进行的业绩考核,是为了提高国有企业负责人的责任心和积极性,从而促进国有资产运营质量和效率。其目的是要把国有资产经营的责任落实到企业负责人,对国有出资企业实现的国有资产经营目标进行考核。

二、相关的理论依据

(一)委托理论

信息经济学在很大程度上把整个社会经济关系归结为委托—关系。即在执行契约的过程中人获得某种私有信息企业管理论文,而委托人无法获得这些信息,导致人的行为对委托人的利益造成损害。国有企业出资者并不直接支配资本的运用,而是委托专门的管理人员在满足自身利益的前提下决定其资本营运。在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现象普遍存在的情况下,经营者的财务目标会偏离出资者的目标。为了充分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实现股东财富的最大化,需要构建一套完整的经营者激励机制,而激励机制的基础问题就是业绩评价。

(二)超产权理论

泰腾郎(1996)、马丁和帕克(1997)等学者,以竞争理论为基础提出超产权论(BeyondProperty-Right Argument)。超产权理论认为企业效益主要与市场结构有关,即与市场竞争程度有关。在竞争比较充分的市场上,企业私有化后的平均效益有显著提高;在垄断市场上,企业私有化后的平均效益改善不明显。国有企业是一种适应适应市场经济制度的产权安排,效率的决定与产权形态、组织形式无关,只与信息的充分程度有关,而信息是否充分,不是由产权决定的,而是由竞争决定的。竞争可以让企业经营者的努力与努力程度更加充分公开,从而做到更有效的监督经营者。

因此,根据超产权理论的观点,只有对国有企业负责人进行公开、公平、公正的经营业绩评价,将其置于一个相互竞争的环境之中,做到透明考核,明确国有企业负责人的责任,使国有企业负责人的努力成果和最终的考核结果相符,才能真正的将国有企业处于一个竞争的环境当中。如果没有竞争,高效率企业的负责人和低效率企业的负责人都不会被淘汰,最终只会导致国有企业的停滞不前以及国有资产的流失,也无法实现所有者利益的最大化。

(三)激励理论

哈罗德·孔茨认为,激励是指挥与领导工作的一项重要摘要把企业负责人的报酬和公司的经营目标联系起来企业管理论文,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降低委托成本,最大可能的为股东创造财富。

三、我国国有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评价的现状

2004年1月1日,国资委颁布实施了《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国资委令第二号)国资委按照此《暂行办法》以出资人的身份对中央企业负责人进行业绩考核。这一业绩考核制度体现了:明确了评价主体是国资委———它行使国有资产出资人角色;考核对象是企业负责人;确定了“年度考核与任期考核相结合、结果考核与过程评价相统一、考核结果与奖惩相挂钩”的制度规范;考核内容为年度经营业绩与任期业绩相结合。其中,年度业绩核心指标为利润总额、净资产收益率;任期业绩核心指标包括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三年主营业务收入平均增长率等。中央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制度的全面推行,结束了中央企业负责人“有任命没有明确任期,有职务没有严格考核,薪酬同业绩不挂钩”的历史,使业绩考核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走上了规范化和良性发展的道路。部分地方国资委也建立了相似的国有资产经营责任制度,从而扩大了国有资产经营责任制的发那位,促进了地方国有企业的发展。2007年1月1日正式实施新修订的《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国资委第17号令)。该办法中年度经营业绩考核指标和任期经营业绩考核指标中的基本指标都没有变化,分类指标由国资委根据企业所处行业特点,综合考虑反映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技术创新投入及风险控制能力等因素确定。值得注意的是:经济增加值将被引入业绩考核。新的《暂行办法》更加突出发挥业绩考核在国有资产监管中的导向功能,注重把考核导向的重点放到提高目标管理水平、推动战略管理、引入价值创造理念、提升可持续发展等能力方面。2010年1月1日又颁布实施了新的《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国资委第22号令)。年度经营业绩指标仍然包括基本指标和分类指标,但基本指标有所变化,包括利润总额和经济增加值,正式将经济增加值作为一项业绩考核的指标。分类指标由国资委根据企业所处行业特点,针对企业管理“短板”,综合考虑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技术创新投入及风险控制能力等因素确定。

四、我国国有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评价存在的问题

(一)偏重财务指标,忽视非财务指标

一般情况下,财务指标无法涵盖影响企业业绩的所以因素,尤其不能涵盖那些对企业业绩具有重要影响却又难以量化的因素。我国目前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尚不完善,企业财务报表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在企业会计信息发生严重异常的情况(如数据失真等)或受外部环境因素影响程度提高的情况下,如果只偏重财务指标,所得的结果必然有很大的片面性。此外,目前对国有企业负责人的考核多以盈利能力指标为主企业管理论文,这会刺激管理者操纵盈利指标,比如净资产收益率指标,在利润总额不变的情况下,管理者有动机操纵分母,通过发行更多的债券和回购股票等方式,大幅提高净资产收益率。财务指标过分依赖会计数据,容易引起国有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的不实。而采用非财务指标进行评价,可以从外部环境和非财务角度对财务指标评价结果进行修正和补充。

(二)考核程序不够完善

考核指标确定后,如何科学地确定目标值是考核能否达到效果的关键环节。实际工作中,考核目标确定主要依据企业历史数据,进行环比,并没有真正与企业战略、年度预算相挂钩,更不用说向行业标准、国际标准靠拢。为确保完成业绩指标,企业存在“雪藏”部分业绩的可能性很大。此外,还缺乏严格的动态监管机制,对企业经营的具体过程缺少关注。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不是目的,而是出资人履行权利,落实资产经营责任的一个重要手段。所以,考核不仅是对考核期经营情况算总账,更要加强日常的动态监控,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好企业经营业绩动态监控,对于促进企业完成和超额完成目标,具有重要作用。

(三)考核体系不够科学化

各地国资委对其管辖地区的国有企业都采取了统一办法,统一考核的方式,但由于企业所处行业不同,规模不一,发展阶段千差万别企业管理论文,所有企业共同运用一个考核办法,按照统一的考核体系和标准进行业绩评价,很难做到合理科学的考核。处于不同环境的国有企业业绩其结果的差异可能来自于行业差异,而不是管理者的经营能力和努力程度差异。如果国资委不区别所辖企业在垄断性领城与充分竞争性领城的巨大不同,而以‘一刀切’的考核指标来奖惩,科学公正的目标肯定会打折扣。现有考核指标容易出现“鞭打快牛”的问题,各个企业行业、规模、现实条件、市场环境和业务起点等都不一样,但面临的基本考核指标都是一样的。实际考核的结果,往往出现效益好的企业因起点高而达到的绩效得分不高、起点低的企业绩效得分反而高的现象。

五、对国有企业负责人业绩评价的改进建议

(一)对国有企业负责人业绩评价改进的必要性

效用是指对消费者通过消费或者享受闲暇等使自己的需求、欲望等得到满足的一个度量,可以解释一种经济行为是否带来了好处。国资委所辖的各个国有企业有其自身性质、所处行业以及竞争状态等的差异,同时目前对国有企业负责人的业绩评价基本上都采用了统一的考评办法,缺乏差异化的评价,很多国有企业的负责人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往往会有一些就职的偏向,导致一些没有垄断地位的国有企业出现了人才缺乏的现象。因此,国资委只有对当前的业绩评价体系做进一步的改进,才能够让在不同国有企业中任职的负责人获得的效用在同一条无差异线上,使其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能获得相同的效用,以遏制有的国有企业人才缺乏的现象,促进国有企业全面健康持续的发展。

(二)改进的建议

1、重视对非财务指标的运用

非财务指标可以弥补财务效绩评价导致的短期行为,有利于实现企业长远利益最大化。非财务指标的设定考虑了创新能力、竞争能力等与企业战略密切相关的因素。同时,非财务指标受会计政策的干扰较少,也能够更加顺应现代经营环境的需要。非财务指标的外延比较宽,但大致可分为客户、员工、市场、内部业务流程、创新、社会责任等方面。在对国有企业负责人进行业绩评价时可以引入一些诸如市场占有率、客户满意度、员工满意度、技术创新、社会生态环保等的指标,将其与财务指标相结合,才能对国有企业负责人的经营业绩给出综合全面、科学严谨的评价,克服国有企业短期行为。

2、完善对国有企业负责人的考核程序

国资委应对国有企业负责人报送的年度经营业绩考核目标建议值严格把关,了解是否存在低报目标值的现象。国资委在核定年度经营业绩考核目标值的过程中,应根据“相同行业、相同尺度”的原则企业管理论文,结合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企业所处的行业发展周期、企业实际经营状况等,对其目标建议值进行严格审核。此外,应加强对考核具体过程的监督与控制,建立相应的动态监控机制,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激励被考核者超额完成目标。

3、促进考核体系的科学化

了解各个行业以及企业各个发展阶段的情况是国资委对国有企业进行业绩评价的前提,国资委在制定国有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过程中应引入差异化业绩评价的策略。在制定具体的考核方式时应当考虑被考核企业的特点、发展阶段、战略目标等因素,并结合行业的差异,建立能够满足不同需求主体、体现行业差异的多重权重的评价体系。与此同时,应明确规定每种具体权重指标体系的适用范围及适用情况,并要求评价者在公布企业绩效评价结果时,充分披露所采用的权重体系。

4、构建基于EVA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

现代企业制度下,要求建立一种符合资本效率有效发挥的新型激励机制。即要在保证所有者财富增加的前提下,将价值创造的部分奖励于经营者。EVA是经济增加值的英文缩写。它是公司税后净营业利润与全部投入资本成本之间的差额,是所有成本被扣除后的剩余收入。它可以全面地衡量企业的经营业绩,反应管理价值的所有方面,是为股东创造财富的关键驱动因素。目前新出台的《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已在年底考核的基本指标中引进了EVA指标,使对国有企业的业绩评价进一步的客观化、合理化。各地国资委也应根据当地的情况积极的引入EVA指标,在对其经营业绩做客观、公平评价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机制,以促进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参考文献

【1】王化成.企业业绩评价[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毛程连.国有企业的性质与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分析[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3】国资委.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Z].2009,(12).

篇9

企业为了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它们就会采取盈余管理的行为,以此向社会投资者展现企业的良好经营数据信息。虽然我国会计准则对资产减值做出了相应的规定,但是目前会计准则仍然允许企业进行一定的盈余管理:首先企业资产减值迹象的认定存在主观性。我国相关会计准则等明确规定了企业资产减值的迹象说明,但是毕竟对企业资产减值的描述与认定是依靠会计人员的判断,因此当企业出现资产减值迹象时,企业管理者可以要求相关人员对出现的资产减值迹象不做处理,以此保持企业理想的盈余情况;其次信息不对等给盈余管理留下了一定的空间。在资产市场中,由于社会投资者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等,因此导致企业往往会利用信息不对等因素对某些会计信息进行隐藏和掩盖,以此实现自己的目的。 

2.盈余管理推动了资产减值的发展与完善 

我国资产减值理论发展起步相对比较晚,从1992年资产减值制度的建立到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我国资产减值的理论与制度在不断地完善与发展,尤其是新的会计准则对理论上遏制企业运营资产减值准备操作利润的行为,使得我国资产减值会计越来越完善,因此盈余管理与资产减值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 

二、企业通过资产减值操作利润的动因 

盈余管理主要是企业管理者在不违背会计准则的前提下,在会计核算以及其它会计事项的评估上,进行利润调节实现对自己有利的结果。良性的盈余管理能够起到促进企业发展的目的,而恶性的盈余管理则会给社会造成恶劣的影响,影响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通过对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分析,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盈余管理对企业的利润进行调整,以此达到自己的私有目的。恶性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就是企业通过资产减值准备对企业的利润进行操纵。 

根据相关文献研究,企业通过资产减值操作利润的动因主 

要是: 

1.融资动机 

随着企业之间的不断竞争,如何获得更多的融资是企业在市场生存中首先要考虑的问题,而外界对企业进行融资的前提就是要分析企业的盈利水平,因此企业为了获得外界投资者的关注,并且取得他们的融资支持,企业就会采取资产减值的方式提虚高企业的利润,让外界认为企业的盈利水平比较高。比如企业针对债务性融资,企业就会采取比较谨慎的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以防止资产规模缩水和经营利益出现较大的波动。 

2.绩效业绩粉饰 

绩效动机主要是企业为了美化自己的经营数据而采取虚假采取信息的动机。绩效动机是企业通过资产减值进行利润操纵的主要原因,以上市公司为例,上市公司为了得到配股增资的目的,上市公司为了满足“上市公司超过3个完整会计年度的,最近3个完整会计年度的净资产收益率平均在10%以上”的要求,上市公司就会采取利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手段调节企业的利润。另外当上市公司连续三年出现亏损之后,其就会面临被取消上市资格的风险,因此上市公司为了保留上市资格,它们就会采取资产减值准备实现亏损转换。 

3.夸大损失的动机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面临经营亏损的现象出现,而一旦出现经营亏损,尤其是当出现因为经营管理者的错误行为而导致企业亏损之后,企业管理者就会采取资产减值的方式实现对企业亏损的说明,以此将自己的行为脱离出来。企业为了实现自己的私有目的,比如私营企业为了少缴税,他们就会采取资产减值的方式,降低企业的盈利,鼓励夸大企业的损失,实现企业管理者的私有利益。 

三、规范企业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对策 

1.完善资产市场机制 

篇10

公司的股权激励,是指激励的主体授予激励对象以股份形式的现实权益或是潜在权益,目的在于激励经营者或是员工的工作,实现企业的价值最大化和股东利益最大化。作为重要的激励和约束工具,股权激励是公司员工全面薪酬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股权激励机制有助于公司所有者与经营者形成利益共同体,目标趋于一致。

我国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中,房地产企业所占的比例较大,从近几年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来看,房地产行业的市场风险较大、市场化程度高、人才竞争激烈,所以这些企业较多采用股权激励方案。由于股权激励机制一般都是要经过一年以上的封锁期后激励对象方可获得股票,而且还必须在满足考核条件的基础上才能行权获得收益,所以房地产上市公司采取股权激励方式也是为了稳定经营团队、留住和吸引优秀的职业经理人,保障公司的持续经营。

一、股权激励方案的核心设计要素分析

股权激励能否真正激励经营者为提高企业的绩效努力工作,实现其目标,关键在于股权激励方案各个要素设计的合理性。

1.激励对象

通常来说企业管理论文,股权激励计划的激励对象是对企业未来发展有着重要作用的公司雇员,包括公司的高层经理人员和其他对公司发展有着直接影响的关键员工,如核心技术人员,营销骨干。

2.激励方式

国际上最常见的激励方式为股票期权,股改后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规定,上市公司实行股权激励的基本模式,应当“以限制性股票、股票期权及法律、行政法规允许的其他方式实行”。

3.行权价格

限制性股票的价格一般较低或者为零,行权价格的制定没有特定的标准。上市公司可以根据股票期权激励机制规定,股票期权持有者可以在规定的时期内以股票期权的行权价格购买或卖出本公司股票。在行权以前,股票期权持有人没有任何的现金权益,行权过后,其个人收益为行权价与行权日市场价之间的差价。

4.行权的绩效条件

通常使用的股票期权注重股价与会计收益的直接挂钩。倘若激励对象的收益完全由股价来决定,其操纵股价的动机就会增强。为减少股价提高带来的收益的不合理性,应更多地使用会计指标衡量经营者的业绩。现在,上市公司设立的行权指标多以财务指标为主。上市公司也可采用更为严格的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设定成适合于其本身的绩效考核指标。

5.激励期限

激励期限是激励计划所涉及的有效时间长度,通常由公司在规则之内自主设置。一般来说,行权期越长,激励强度越弱,但有利于激励高级管理人员为企业的长远发展考虑;行权期越短,激励强度越大,容易引致激励对象的短期行为。为了兼顾长短期激励效果,公司通常选择分批行权的安排,同时,可因受益人的具体身份及情况而有所不同。经理人员一般在受聘、升职和每年业绩评定后授予股票期权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6.授予数量及比例

在制定股权激励计划时,非常重要的问题之一是要考虑公司究竟应该向激励对象提供多少数量的股票。股票授予数量直接关系到激励对象的未来收益,直接体现股权激励计划的激励效果,而且,过多或过少的数量均对企业不利。

二、我国房地产行业股权激励实践

1.数据来源与样本选取

沪深两市的数据全部来自巨潮咨询网。由于上市公司行业分类不时会发生变动,本文参照了证监会2011年4月15日中国上市公司行业分类表,选择的属于房地产开发与经营行业的企业。

在证监会2011年4月15日的中国上市公司行业分类表中,属于房地产开发与经营行业的企业一共有143家,其中在股权分置改革之后详细披露股权激励方案的房地产企业有17家。综上企业管理论文,本文共研究17家房地产企业的17个股权激励方案。这17家企业是:万科A、荣盛发展、泛海建设、名流置业、福星股份、中粮地产、深长城、广宇集团、阳光城、新湖中宝、华业地产、金地集团、苏宁环球、南国置业、中国宝安、卧龙地产、万业企业。

2.房地产企业股权激励各要素设计情况

(1)激励对象

表1 房地产企业激励对象

激励对象

数量

比例

董事、高级管理人员

监事

中层管理人员

业务骨干

17

5

6

15

100.00%

29.41%

35.29%

88.24%

合计

17

100.00%

由表1可以看出,我国上市的房地产企业确定的激励对象集中在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和业务骨干。样本的所有企业都把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列入激励范围,因为他们是影响公司业绩的主要因素。董事不包括独立董事,目的是保证独立董事判断和决策的独立性。17家企业中有15家对业务骨干进行激励,占样本数的88.24%。其中有5家企业(在2006年或者2008年初出台方案)把监事作为股权激励的激励对象。在2008年3月证监会出台的《股权激励有关事项备忘录2号》中明确规定:为确保上市公司监事独立性,充分发挥其监督作用,上市公司监事不得成为股权激励对象,所以此之后的股权激励方案中激励对象不包含监事。

(2)激励方式

17家公司中,15家采用了股票期权这一激励方式,占总样本数的88.24%,采取限制性股票的两家企业分别是万科A和万业企业。股票期权是国际上广泛采用的激励方式,在我国股权激励的发展中,这一方式已经逐渐被认同并被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纳。多数房地产企业采取这一种先进的方式,表现了这些企业追求先进的理念。

(3)行权价格

采取股票期权的15家房地产企业中有14家行权价格定为下列价格的较高者:(一)股权激励计划草案摘要公布前一个交易日的公司标的股票收盘价;(二)股权激励计划草案摘要公布前30个交易日内的公司标的股票平均收盘价,占总样本数的82.35%。只有华业地产一家企业的行权价格是上述两者的较高者上浮10%的比例。由于期权激励在我国尚不成熟,各公司为保守起见,都选择证监会上述规定中最低要求作为公司期权激励的行权价格。

(4)激励的绩效条件

表2 行权绩效指标

行权绩效指标

数量

比例

净利润(净利润增长率)

净资产收益率

主营业务利润增长率

每股收益增长率(万科A)

销售收入增长率(金地集团)

股价(万业企业)

14

15

1

1

1

1

82.35%

88.24%

5.88%

5.88%

5.88%

5.88%

合计

17

由表2可见,实施股权激励的17家房地产企业中,有15家以净资产收益率为评价绩效的指标,占比88.24%;有14家以净利润(净利润增长率)为评价业绩的指标,占比82.35%。净利润和净资产收益率是衡量企业业绩的重要指标。净利润指标是必不可缺衡量绩效的因素。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净利润总额越大,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净利润也越高,由于公司经营规模的扩大伴随着经营成本的增加,在经营成本上升较快的情况下,可能发生净利润总额增加而净资产收益率或每股净利润降低的现象。为了更全面地反应经营者的经营管理水平,需要考虑净资产收益率之类的相对指标。

万业企业仅将股价作为评价绩效的指标。深长城设计方案时,考虑了主营业务利润增长率这一指标。主营业务利润是净利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企业只有做好自身的主营业务,它的发展才没有偏离方向。另外,15家企业都采用了多重业绩标准,占比88.24%企业管理论文,说明复合式的考核指标在我国上市房地产企业的股权激励方案中得到较好的应用。这种考核能更全面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情况,同时减少激励对象操纵财务业绩指标的可能性。同时,各个公司都设计了各自的股权激励计划绩效考核标准,对激励对象个人进行其他方面的考核,体现了考核的全面性。

(5)激励期限

表3 房地产企业股权激励方案的期限

激励期限

数量

比例

3年

4年

5年

6年

7年

8年

1

4

7

3

1

1

5.88%

23.53%

41.18%

17.65%

5.88%

5.88%

合计

17

100.00%

经过计算,17家企业股权激励方案的加权平均期限为5.12年,如表3所示。香港主板上市的102个H股与红筹股股票期权方案中75%的方案期限为10年,相对而言,激励期限短的问题比较明显。这也是我国A股上市公司共有的问题。虽然有效期设定过长,激励对象可能会有懈怠心理,但是如果有效期设定过短,往往起不到促使激励对象制定长远发展规划的目的,激励对象可能会产生为了及时行权而采取短视行为的动机。

(6)授予数量及比例

17家房地产企业中,授予数量从308.64万股(中粮地产)到29,985万股(新湖中宝)不等,所占各个公司总股本的比例从1.24%(南国置业)到9.96%(泛海建设)不等,平均值为3.73%,均符合证监会的要求。在考虑股权激励计划授予数量的合理性时,还要考虑其与行权价格之间的关系,若提供同等的激励,行权价格定得越高就需要赠予激励对象越多的股票期权。尽管一些公司授予的股票数量相对值没有超过10%,但是绝对数量很大,并且其行权价格已远远低于现在的市场价值,激励对象一旦行权可以从中获得很大的收益。

三、上市房地产企业股权激励方案效果分析

由于17家上市的房地产企业披露和实施股权激励方案的进程不同,所以将这些企业分为三类进行比较和分析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终止或暂停股权激励方案企业

表4 终止或暂停股权激励方案的企业

代码

企业名称

期限

披露方案日期

后续进展

000031

中粮地产

5年

2007-12-20

2008年终止

000042

深长城

5年

2008-01-29

2008-12撤销计划

002133

广宇集团

5年

2008-01

2008-07-09中止

600641

万业企业

5年

2008-01-30

2008-10-29撤销

在披露方案的17家房地产企业中,已经有中粮地产、深长城、广宇集团、万业企业等4家企业撤销了股权激励计划,占比23.53%,如表4所示。通过各家企业的公告和相关媒体的报道能够了解到各家企业终止或暂停方案的原因。

以上四家企业的股权激励计划方案都是在2008年终止的,这与2008年房地产市场的低迷状态不无关联,有的企业是由于没能达到股权激励方案规定的绩效标准而无法行权,有的是因为公司的管理层出现了重大的变化,且旧的方案无法适应新的规定或准则的要求,还有的是未能通过证监会的批准。可见这些企业在制定股权激励方案之前并没有根据企业内外环境深入地研究、考察股权激励方案的可行性,或者是没有从公司长远发展的角度制定,当遇到特殊事件的时候,不得不放弃,导致了方案的流产。

2.实施股权激励方案企业的绩效分析

表5 较早实施股权激励方案的企业

代码

企业名称

期限

披露方案日期

后续进展

000002

万科A

3年以上

2006-04-28

2006年实施

000046

泛海建设

4年

2006-09-28

实施

000926

福星股份

4年

2006-09-22

2006-12-11实施

000667

名流置业

8年

2008-04-11

2009-07-18实施

通过表5企业管理论文,较早实施股权激励方案的企业中万科A、泛海建设和福星股份都是在2006年实施的,为了使数据的可比性更强,选取这三家企业来分析实施股权激励的效果。

表6 三家企业净资产收益率变化表

企业简称

2007年

2006年

增长率

万科A

23.75%

23.51%

0.24%

泛海建设

17.78%

20.12%

-2.34%

福星股份

16.37%

20.21%

-3.84%

表7 三家企业净利润变化表

企业简称

2007年

2006年

增长率

万科A

4,790,833,311.17

2,067,878,243.0

131.68%

泛海建设

651,705,002.11

248,136,241.65

162.64%

福星股份

317,489,256.27

258,192,689.50

22.97%

三家企业在制定股权激励计划时都设定了行权的业绩标准。以对2007年的要求为例,万科A:(1)净利润年平均增长率大于15%。(2)全面摊薄的净资产收益率大于12%。福星股份:(1)2007年的净利润不低于26,140.97万元。(2)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10%。泛海建设: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10%。上述净利润都是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的净利润和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中的低者。

由表6,三家房地产企业中,只有万科A的净资产收益率增长了,增长率为0.24%,其他两家企业都有小幅度的降低。但是降低后的数值仍在绩效考核标准10%以上。由表7,三家企业的净利润有不同程度的增长,都达到了股权激励方案的标准。

3.近期披露股权激励方案的企业

表8 披露方案时间较短的企业

代码

企业名称

期限

披露方案日期

后续进展

002146

荣盛发展

5年

2009-11-05

2010-07-12修改

000671

阳光城

6年

2011-01-12

监事会通过

600208

新湖中宝

4年

2010-12-21

2010-12-29实施

600240

华业地产

6年

2011-01-21

监事会通过

600383

金地集团

7年

2010-01-15

2010-03-19实施

000718

苏宁环球

5年

2010-12-28

监事会通过

002305

南国置业

5年

2011-02

监事会通过

000009

中国宝安

不超过6年

2011-01-29

2011-03-15实施

600173

卧龙地产

4年

2010-03-09

股东大会通过

从表8可以看出,有9家企业都是在去年或今年年初披露或修改了股权激励方案,占样本数的52.94%。这些企业正在不断地尝试和探索当中。表现了房地产企业对股权计划的信心,预示着房地产企业在股权激励计划的披露、实施中会有更成熟的发展。

综合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从2006年起公布股权激励方案的17家上市房地产企业中,有23.53%的企业的股权激励计划终止。实施股权激励方案较早的三家企业里,只有万科A的业绩有大幅度的提高,其他两家稍有不足,但是这两家的业绩水平都达到了激励计划的要求,可见股权激励计划起到了稳定和提高业绩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沈红波,曹军,高新梓.全流通时代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契约研究[J].财贸经济,2010(9).

[2]巨潮咨询网cninfo.com.cn/

[3]中证指数有限公司.xsindex.com.cn

篇11

一、企业文化的涵义

关于企业文化的定义,不同的学者观点并不一致。美国的威廉·大内认为:“一个公司的文化由其传统和风气所构成。此外,文化还包含一个公司的价值观,如进取性、守势、灵活性——即确定活动、意见和行动模式的价值观。”美国特雷斯·迪尔和阿伦·肯尼迪认为,企业文化由价值观、神话、英雄和象征凝聚而成,这些价值观、神话、英雄和象征对公司的员工具有重大的意义。在此,我们对企业文化界定为:经过企业领导者的倡导和全体员工的认同与实践所形成的整体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经营特色、管理风格以及传统和习惯的总和。企业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

二、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领导者缺乏对企业文化的正确认识。很多国有企业的领导者由于自身素质不高,对企业文化缺乏正确的理解和认识。(1)将企业文化等同于文体活动。认为所谓的企业文化,就是由工会组织员工进行文体娱乐活动,目的是为了丰富员工的业余文化生活。(2)认为企业文化就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翻版。认为企业文化就是通过说服教育,来解决员工思想政治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宣传部门和思想教育部门的工作。(3)将企业文化与企业形象设计相混淆。认为企业文化的主要任务就是设计好企业的形象,因此,将企业文化工作的重点放在了对企业标识的设计、对厂房的建设等方面。

2.企业文化建设缺乏创新性。每个企业的发展历程各部相同,各企业经营管理的手段和方法也不同企业管理论文,因此,每个企业都存在着自身所独有的企业文化。IBM倡导顾客至上原则和顾客满意原则;惠普公司的价值观是:改革与创新,强调集体协作精神;麦当劳的经营理念是:品质、服务、卫生、清洁。正是由于这些不同于其他企业的文化,才能使职工感觉到本企业的目的和追求,才能使别人感觉到企业所独有的价值和特色。很多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雷同现象严重,缺乏个性,不注重创新,不能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和企业自身的变化而及时做出调整,使得企业文化不但不能促进企业的发展,反而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障碍。因此,在当前的国有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能否突出企业个性,反映企业特色,直接决定企业文化建设的成败。

3.缺乏关于企业文化的教育和培训。企业文化只有得到全体员工的认同和理解,只有得到员工的执行和落实,才能真正体现出它的作用和价值,因此,企业应该将本企业的企业文化宗旨和内涵对员工进行详细解读。很多国有企业虽然有自己的价值观、经营理念、企业精神、企业哲学,但并没有对员工进行相关内容的培训和教育。很多员工对本企业的企业文化概念模糊,在执行和落实时不能理解企业文化的真正含义,势必导致行为出现一定程度的偏差,致使企业文化不能落到实处,因此,需要将本企业的企业文化对员工进行相应的培训和解读,尤其是当市场环境发生变化,对企业文化进行适时调整时,及时调整员工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就更加必要。

4.企业文化受机制和体制束缚严重。由于受传统机制和体制的影响,国企内部存在一些不良现象:(1)论资排辈现象严重。很多国有企业在用人时仍然受传统的人事制度的影响,在任用、待遇、升迁等方面还是论资排辈,不考虑员工实际的工作业绩和能力企业管理论文,使企业很多人才不被重用。(2)在国有企业内部气氛紧张,缺少一种健康的、积极的文化。国有企业的领导很少和员工沟通,不了解员工的真实想法,员工也很少在领导面前讲真话,他们经常会感觉到被冷落、不被重视。(3)企业内部“帮派”现象十分严重。当涉及到加薪、升迁等利益时,帮派之间会出现勾心斗角的现象,不是帮派内部的员工会受到排挤。在这样的环境中构建优秀的企业文化,最终的结果也是不言自明的。

三、完善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对策

1. 增强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只有正确地理解和认识企业文化,才能使企业文化真正为企业所服务。国有企业的领导者担负着建设国有企业的重要任务,在国有企业中地位举足轻重,因此,他们对企业文化能否有正确的认识,对于企业文化的贯彻落实起到重要的作用。国有企业的领导者应提高个人素质,从自身做起,加强对企业文化的研究和探讨。(1)加强对企业文化基础理论的研究。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建立适合本企业的企业文化。(2)加强对企业文化的追踪研究。企业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应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不断做出调整和改变。

因此,对企业文化进行追踪研究是相当有必要的。

2. 建立独特的企业文化。国有企业可以根据本企业的特点和员工的特点建立独特的企业文化:(1)塑造个性文化。即建立与企业经营特点相适应的、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使企业很容易从众多企业识别出来。(2)培育团队文化。即建立一种团队文化,使团队内的每名员工自觉维护团队的利益,加强对团队的责任感。(3)提倡学习文化。即在组织中建立一种自我提高和相互学习的良好氛围,以推进组织的健康、良性发展。

3.加强关于企业文化的教育和培训。企业文化必须得到全体职工的认同,引发他们的心理共鸣,才能真正起到相应的作用。根据企业文化的构成,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对员工进行企业文化的教育和培训。(1)让员工了解企业的物质文化。可以带领员工参观企业的厂房和设备,聘请专业的讲师介绍企业的产品、生产工艺,让员工直观感受到企业的物质文化。(2)加强员工对企业制度文化的认识。可以将企业的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印制成手册,通过知识竞赛或多媒体教育等形象手段,加强员工对企业制度文化的理解。同时,领导应该率先垂范企业管理论文,以身作则,使企业的制度文化能够得到贯彻落实。(3)向员工灌输企业的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和精神,在企业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必须加强员工对企业精神文化的理解和认识。企业的领导者要不断地向员工灌输企业的价值观、经营理念等精神文化的内容,可以通过例行的典礼和仪式去宣扬企业的精神文化,使企业的精神文化深入人心。

4. 改善企业文化建设的环境。进一步深化国企业改革,给企业文化建设提供良好的土壤。(1)建立一套合理的用人机制。企业应该根据员工个人的素质和能力,安排适合他的岗位,做到合理用人。(2)建立和谐的文化氛围。国有企业的领导应该主动摒弃往日高高在上的作风,不断加强与员工的沟通,培养一种平易近人的性格,在企业内部建设一个尊重知识、尊重技术、尊重人才的企业文化氛围。应该利用企业文化建立企业核心的价值观和经营理念,把员工个人的追求和企业的追求紧紧联系在一起,将分散的员工个体力量聚合成团队的整体力量,逐渐驱散企业内部的“帮派”现象,在企业内部建立一种和谐的企业文化。

参考文献

[1][美]威廉·大内.Z理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2][美]特雷斯·迪尔和阿伦·肯尼迪.公司文化.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9.

篇12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现代流通服务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带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而且可以促进国民经济总体发展,对于社会就业、国民福利及城市发展也有着重大贡献。[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通服务业虽然获得了巨大发展,但是“还不够快”,并且流通产业集中度低,流通费用高,流通方式陈旧,商业网点布局不合理,流通企业核心竞争力普遍缺失等一系列问题依然存在。流通服务业发展的滞后,带来了全局性的不良后果,如制造业资本周转和经济节奏放缓,城乡居民消费受到非收入方面严重制约等。[2]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流通服务业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外资在中国流通领域的加速扩张企业管理论文,已经使缺乏创新能力的本土流通服务业遭遇严重威胁,而且容易引发政府调控能力弱化、上游产业失控,导致国家经济安全等问题。[3]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流通服务业的发展面临复杂而严峻的形势,如何实现我国现代流通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已经成为关乎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党的十七大高度重视自主创新,为我国现代流通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但是恰恰当前我国流通服务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普遍缺失,这和该领域理论研究严重滞后有密切关系,已经严重制约着流通服务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我国流通服务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生存,打造并保持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唯一砝码。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尝试着对国内学者在流通服务业自主创新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并梳理分析其理论脉络,以便更好的了解该领域研究进展和尚未解决的问题,为流通服务业自主创新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指明方向。

“自主创新”是我国在特定历史背景下提出的新概念,路风将“自主创新”界定为一个企业或者一个国家坚持技术学习主导权,并且把发展技术能力作为竞争力或经济增长动力主要源泉的行为倾向、战略原则和政策方针,但是他也指出世界上不可能存在“不自主”的创新。[4]事实上,对流通服务业自主创新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关于服务业创新的研究上。鉴于国内流通研究领域单纯以“自主创新”命名的研究成果非常罕见,我们在研究中将流通服务业及其所包含的四个子行业(零售业、批发业、物流业、餐饮业)创新的研究成果均视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中国期刊网是我国最大的全文现刊数据库,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连续动态更新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其收录的核心期刊对行业的研究现状很据代表性核心期刊目录。本文通过以下方式对我国流通服务业自主创新的文献进行检索,具体包括:(1)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上,搜索篇名中含有“创新”,同时

摘要中含有“流通”、“零售”、“物流”、“批发”、“餐饮”“饭店”、“酒店”、“商业”、“商店”的文章,期刊年限选择2000-2009年,来源类别选择核心期刊。(2)剔除其中的书评、新闻、会议等非学术论文,并且剔除文章核心研究内容不是流通服务业创新的以及部分非代表性的期刊(如《特区经济》等)上的论文。按以上标准,共得到论文样本330篇。(3)分别按照三个标准对论文样本进行分类,即按研究主题进行分类、按年份进行分类、按流通服务业中零售、物流、批发和餐饮四个子行业进行分类。根据以上三种分类,本文从三个视角对流通服务业自主创新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图1)。

图1 分析框架图

三、文献回顾与分析

(一) 研究主题分析

以研究主题为标准,我们可以把研究样本划分为9个研究主题,分布结果显示研究最多的是综合创新,即涉及非单一创新维度的研究,共105篇;其次是流通模式创新,共55篇;再次是组织创新(以业态创新最多)企业管理论文,共40篇。

1. 综合创新。该部分共105篇文章,涉及流通服务业战略创新、价值创新或体系创新等许多摘要用时间消灭空间。[7]

2. 组织创新。该部分共40篇文章,很多文章在充分分析我国流通组织存在问题的基础之上,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流通组织措施的对策。关于我国流通组织的现状,主要观点认为我国流通组织规范化、组织化程度较低;管理手段、管理技术和管理水平落后;增长模式仍属于粗放型;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低,各自盲目发展;流通组织间的竞争仍停留在低水平的过度竞争,且竞争不充分和过度竞争并存。[8]孟铁和张殿波总结了流通产业组织优化的政策选择,即坚决打破行业垄断、部门分割和地区封锁;制定适度市场壁垒政策;流通产业有效竞争政策;制定跨区域集团化的催化政策,以培育一批现代大型流通企业。[9]关于组织创新研究最多的是业态创新,如李飞认为零售业态的构成要素就是零售营销中产品、服务、价格、店址、环境和沟通6个组合要素,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零售业态创新的路线图,6个要素中24个细节维度的组合变化就是零售业态创新的具体内容。[10]此外,还有一些研究涉及了农产品流通组织的创新,如冯邦彦和段晋苑提出通过建立专业运销合作组织改革现行的生猪流通制度的建议。[11]

3. 流通模式创新。该部分共55篇文章,研究内容比较分散,包括生产模式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物流模式创新和渠道模式创新等,表明我国的流通模式在许多方面还存在着急需解决的问题。如于奎和文启湘分析了批发商业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批发商业发展模式创新可以通过推进供应链管理模式,积极探索电子商务批发交易,向现代物流中心过渡以及发展规模经济等途径来实现。[12]

4. 营销创新。该部分共29篇文章,主要集中在零售和批发上面,大都从企业营销手段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入手,探讨了如何创新改进营销方式。很多学者强调零售企业营销创新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正确选择。[13]范增认为营销创新是连锁超市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下,能持续、稳定的发展的必然选择,营销方法的创新应包括绿色营销,情感营销和导入CIS推广形象营销等方面。[14]

5. 技术创新。该部分共24篇文章,主要研究了技术创新对流通服务业的重要性,如何进行技术创新等。如张宏以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提出了改进的A—U模型,流通产业的升级可以是跳跃式的,发展具有可跨越性的,而这都是由又是由技术创新的跳跃性所决定的。发展我国流通产业应从宏观层面加强技术创新的政策地位,强化对加快发展现代流通产业的政策支持,积极引导第一、第二产业参与流通技术创新,提高流通企业对流通技术的认知和掌握程度,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物质基础建设等角度进行改进。[15]

6. 制度创新。这部分有25篇文章,主要从政府企业管理论文,企业以及社会组织等角度探讨了如何健全我国流通市场的制度创新。如文启湘和赵玻指出流通产业天然就是低进入壁垒产业,要防止流通产业过度进入,今后我国必须加快流通产业进入管制制度创新核心期刊目录。[16]

7. 观念创新。该部分共18篇文章,如宋则提出要确保流通产业的先导地位, 充分认识流通和流通创新在市场经济当中的应有地位和作用。[17]黄国雄认为流通是基础产业,并从流通观念的创新理论要点出发,对商业的本质、商业城市建设、商业信誉、商业市场、商业利润、商业文化等方面进行了系统阐述。[18]

8. 服务创新。这部分共18篇文章,主要研究了我国流通业服务中的不足,并提出了适应新时期流通业服务创新的若干措施。如许彩国和柳思维指出零售企业必须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扩大服务范围,完善服务设施,更新服务内容,通过服务创新才能实现顾客满意,培养顾客忠诚。[19]

9. 其他。以上的分类方法并不能涵盖所有流通创新论文,凡是不能归入以上类别的学术论文归入该类,合计共16篇学术论文。

(二) 时间序列分析

为了更好了解最近十年国内学者们在流通创新方面的研究,我们对论文样本进行了时间序列分析,对总的样本论文以及不同研究主题的论文分别按时间序列进行了统计分析,以便更好的得出学者们研究重点的变化。

图2 流通创新论文时间分布图

从图2可以看出,近十年里,国内学者在流通创新方面的研究成曲折式上升,在2003、2007年达到两个峰值。2001年末中国入世之后,外资流通企业进军中国市场的速度加快,此时的本土流通业迫切的需要创新理论支持,在这样的背景下,流通创新的研究持续增多,所以考虑到学术成果刊登的滞后性,在2003年流通创新达到一个相对峰值是符合实际的,但是这种研究态势并未持续。直到2004年底零售业全面对外开放以后,本土流通业面临外资的威胁和压力骤然增加到一个更高的程度,这使得通过创新提升竞争力的研究成果应需要而增多,同样考虑到学术成果刊登的滞后性,所以在2006-2007年间才达到另一个更高的峰值。但是随后流通创新的成果又出现了下滑的迹象,直到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在流通服务业受到冲击的背景下,自主创新的研究成果才又再度受到关注。总之,流通服务业创新的研究论文数量呈现着波动,这表明学者们在该领域的研究还不够成熟企业管理论文,并未形成持续稳定的增长局面,同时也表明一直致力于该领域的学者有限,更多只是在某一段时间关注流通服务业创新的发展。

(三)流通服务业各子行业的研究文献分析

以下我们对流通服务业4个子行业即零售、物流、批发、餐饮的研究现状进行简要分析。

1. 零售业创新。零售行业的研究论文有79篇,研究的焦点集中在零售业态创新,服务创新,营销创新等。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研究中大多数都是研究城市零售创新的,论文样本中仅有5篇是专门研究农村零售创新的,主要研究了农村零售业的业态创新和营销创新等。如汪旭晖和徐健从农民消费行为偏好视角对农村零售业态创新模式进行了探究,通过探索农民消费行为得出了新型业态创新模式“农村现代综合商场”,这种业态与城市大型综合超市有显著差异,融合了农村现行传统业态——杂货店、集贸市场等的优势,并且摒弃了这些传统业态在商品品类少、假冒伪劣商品多、环境脏乱差等方面的缺陷,在零售组合要素各个方面具有典型的农村化特征。[20]张蓓从绿色营销、体验营销、定制营销、整合营销和关系营销等新型营销方式出发,对农产品超市的营销方式创新提出了若干建议。[21]

2. 物流业创新。物流行业的论文有106篇,研究内容包括物流服务模式创新,供应链创新以及技术创新等。张光明认为物流服务创新模式主要包括跟随竞争创新、顾客需求主导创新、物流技术创新、物流网络创新、增值物流服务创新等,各种创新模式具有不同的优劣势及风险,选择何种模式取决于企业环境条件及诸多因素的考虑。[22]魏际刚提出物流技术创新涉及经营管理和工具、装备、设施等领域,物流技术与装备的发展趋势是先进性,信息化,多样性与专业性,标准化与模块化,系统性与可扩展性,智能性与人性化,绿色化与节能化。[23]总体来讲,我国物流也起步较晚,无论在技术还是管理创新方面都还与发达国家有显著差异,关于这几方面的研究还很不成熟,多数的设计和建议还都停留在纸面上,这需要我们一方面加大物流现代化的研究,同时也要结合国情逐步健全我国的还很不完善的物流系统。

3. 批发业创新。研究批发业的论文有27篇,具体包括了批发商业态模式的创新及批发市场的创新。如李芬儒研究了中国农村批发商业的业态创新问题,指出由于农村批发业存在着批发网点组织化程度低,批发商业功能萎缩,批发成本过高,流通效率低下等问题,所以农村批发商业业态创新方向应该是产、供、销一体化,批零一体化企业管理论文,产销地一体化,批发与物流配送一体化,贸工农一体化等核心期刊目录。[24]谭本艳和赵晓飞提出了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创新策略,即组建批发商群,扩大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规模;通过创新模式,实现批发市场间的横向整合;通过打造龙头,实现批发市场间的纵向整合。[25]

4. 餐饮业创新。检索到研究餐饮业创新的文章只有23篇,与其他几个流通子行业相比,餐饮业创新相对较少,这些论文集中在研究餐饮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等方面上。如杨铭铎对餐饮企业产品创新体系进行了设计,认为餐饮企业产品创新系统可分为菜点创新、服务创新、环境创新三个子系统,各个子系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26]于干千从中国餐饮企业“集体创新动力缺失”的现状及成因出发,分析了不同餐饮企业对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及合作创新三种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27]

四、结论

本文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对我国2000-2009年流通服务业创新的学术论文进行了检索,研究发现可归纳为以下方面:(1)通过研究主题内容分析,发现学者们对现代流通服务业发展的研究已积累了不少成果,但总体来说比较分散,而且大多侧重于流通业创新的某一方面,对流通服务业自主创新科学内涵的理解不够深入,研究主要集中在流通组织创新,流通服务方式创新,流通技术创新以及流通制度创新等有限方面。迄今为止还没有学者用系统的理论统揽流通服务业自主创新的整个全局,并深入探究现代流通服务业自主创新系统的构成及运作规律,这将成为流通服务业创新研究的重点。(2)通过时间序列分析,可以看到学者们在流通服务业创新的研究论文数量呈现一种上升势态,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流通服务业创新问题。但论文数量并不是一种持续上升,而是折线上升,表明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还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对某一方面问题的研究往往集中在某些时间段,如何全面,系统并且有层次的对流通服务业创新进行研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3)通过对4个子行业的研究,发现学者们对流通服务业各子行业的侧重点差异很大,零售和物流领域创新的研究比较多,而批发和餐饮则较少。究其原因在于零售作为商流的终端企业管理论文,是最终实现企业利润的环节,理所应当的受到更多的关注。物流在节约流通成本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也得到了人们的不断关注,其创新研究也涉及到各个方面。而作为零售商背后的批发业,则很容易被人们忽视,从商业发展的趋势看,多种现代流通组织的出现如工厂实行产销一体化,零售连锁公司实行批零一体化等抢占了批发业的经营空间,使许多人质疑批发业存在的价值,批发业的创新也未得到人们的足够重视。至于餐饮业创新的论文最少,主要是因为高等院校对餐饮相关专业的设置起步较晚,从事餐饮研究的学者非常稀少,以及餐饮企业长期漠视创新所致,但是随着餐饮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餐饮业自主创新问题将会越来越被关注。此外,需要特别指出的目前零售业创新的研究集聚在城市零售领域,但是随着城市零售业在城市竞争日益激烈,可以预见未来会有更多的零售商进军农村市场,而对于农村零售创新的研究将成为一个热点问题。

参考文献:

[1]夏春玉.流通概论[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2]宋则.中国流通创新前沿报告[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宋则,李蕊.外资在流通业超速扩张值得警觉[J]. 商业经济与管理,2007,(3).

[4]路风.走向自主创新——寻求中国力量的源泉[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徐从才,李颋.论流通创新与贸易增长方式转变[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8,(11).

[6]赵振民.价值创新:零售企业发展的战略选择[J].商场现代化,2005,(12).

[7]晏宗新.物流体系创新——从行政区域组织到经济区域组织[J].经济管理,2001,(11).

[8]宋羽.浅析我国流通产业组织创新[J].商业时代,2007,(8).

[9]孟铁,张殿波.论我国流通产业组织结构优化与创新[J].经济纵横,2008,(9).

[10]李飞.零售业态创新的路线图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6,(24).

[11]冯邦彦,段晋苑.我国农产品流通制度的组织创新研究——猪肉涨价背后的制度经济学分析[J].学术研究,2008,(8).

[12]于奎,文启湘.谈批发商业的模式创新[J].商业时代,2005,(32).

[13]叶敏,兰昌贤.我国零售企业营销创新策略思考[J].江苏商论,2007,(10).

[14]范增.连锁超市的营销创新[J].商场现代化,2006,(1).

[15]张宏.技术创新与我国流通产业的发展[J].中国流通经济,2009,(9).

[16]文启湘,赵玻.论我国流通产业进入管制制度创新[J]. 商业经济与管理,2003,(4).

[17]宋则.新世纪新主题:流通现代化——促进流通创新提高流通效能政策研究[J].商业研究,2003,(9).

[18]黄国雄.流通观念的创新理论要点[J].商业时代,2008,(28).

[19]许彩国,柳思维.我国零售企业的服务创新浅论[J].中国流通经济,2004,(4).

[20]汪旭晖,徐健.农村零售业态创新:一个基于东北地区农民消费行为的探索性研究[J] .农业经济问题,2009,(5).

[21]张蓓.论我国农产品超市的营销创新[J].经济纵横,2007,(7).

[22]张光明.物流服务创新模式研究[J].经济管理,2006,(18).

[23]魏际刚.物流技术的创新、选择和演进[J].中国流通经济,2006,(3).

[24]李芬儒.农村批发商业业态的创新与开拓农村市场[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4,(1).

[25]谭本艳,赵晓飞.创新批发市场经营模式提高农副产品流通效率[J].宏观经济管理,2009,(1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