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课堂教学范文

时间:2023-03-16 17:45:2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有效课堂教学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有效课堂教学

篇1

《新课程与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中这样表述教学有效性的概念:教学有效性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

从专业角度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而对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哪些标准、是否有公认的标准等问题,可以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或表现)可以列举很多,但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

二、有效课堂设计的步骤

所谓的有效课堂设计是指对所施教的对象和教学目标在充分了解的前提下进行的备课。十个指头有长短,不同的班级之间、一个班级的学生之间有着知识基础、理解能力上的差异。“拿来主义”“经验主义”是不会实现有效教学的。有效教学设计是对你现在所教的学生、现在所教的教材进行的教学设计。你是不是真实了解学生现在的起点是哪里?你连学生现在在哪里都不知道,又如何把学生带到目的地?学生认识问题的困惑在哪里?你做的事情是不是学生真的需要做的事情?更重要的是你的教学设计怎样才能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1)把握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就是“教什么”的问题。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教学系统本身是对资源和程序做出的安排。因此,把握教学内容就成为教学设计首先要做的工作。①学情分析。教学内容包括教师所教的学生和教材。教学设计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解决要以“学习需要分析”作为起点,所以就要对学情进行分析。学情分析主要是了解学生学习状态、一般特点、学习风格、学习态度等方面的情况,重点是了解学生起点能力以及原有知识经验。可以采用自然观察法、书面材料分析法、谈话法、调查研究法、测试法等方法以及交错运用上述方法来掌握学生的学情,在此过程中一定要讲究实效性。②研究教材。教材是学生借以获得知识的中介和手段。为了让学生有效地掌握教材中最重要的信息,教师应认真研究教材。应研究如下内容:学习课程标准、认真钻研教材、获得其他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及抓住教材内容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对教材精细加工。③确定三维目标。教学设计必须根据教学学科内容的特点来确立“三维目标”,将它具体化并落实于教学活动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整体,是一个完整的人在学习活动中实现素质建构的三个方面。

(2)制定教学策略。①安排教学程序。在安排教学程序时,应按认识活动规律展开教学过程,按“课”的类型是单一课还是综合课来确定教学的步骤,按教学模式是讲授式、讨论式、发现式、范例式和自学式等模式来安排教学的程序。②组合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种类较多,无论选择和运用何种方法,都要根据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本学科内容特点,教学活动的规律以及教与学的情况,重视教学方法的整体功能,综合运用和优势互补,坚持启发式的指导思想,注意灵活机智地运用教学方法,处理好细节的变化。③选择组织形式。教学的组织形式就是用什么形式或较为稳定的关系将学生组织起来进行教与学。教师以课堂教学为基本组织形式,借助相关的辅助教学设备,科学合理地确定教学的组织形式。这样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有助于促进学生个性充分、自由和全面发展。④设计练习作业。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在谈到教学最优化和减轻学生负担时,告诫人们“不要取消作业”,而是要“从一道练习作业中取得最大可能的效果”。这就是要求教师根据学科特点,精心设计具有目的性、针对性、系统性、层次性、全体性、适度性、启发性、多样性、诊断性和补救性的作业。

(3)撰写教案。作为一种创造性很强的工作,教学设计,不可能一蹴而就。一个优秀的有效的教学设计方案的形成,总是伴随着教师潜心推敲、研究、修订而逐步臻于完善的。完善之后,教学设计最终要形成实践性的教学文本――教案。教案撰写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教材把握、学情调研、教法改进、实践反思上。尽量减少费时低效,抄录应检的形式做法,切实提升备课质量。教案中应包括课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策略、教学媒体、教学形式、教学行为以及板书设计。教案的撰写可以集体讨论,由教师个人编写,形式可以是表格式或程序式。

三、有效课堂设计应考虑的方面

篇2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2-105-001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有效教学”理念越发令人关注。在学陶师陶风日益盛行的当今,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给了我们深刻的启迪。陶行知先生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主张“智育注重自学”,对于今天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陶行知有效教学思想的实践研究,就是以课堂教学为研究对象,在实践中运用陶行知教学思想对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努力避免副作用,减少无用功,力争用较少的精力和时间,取得较大的进步和发展,实现有效教学,从而全面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幼儿园的有效课堂教学,幼儿的进步和发展是衡量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标准,幼教界同仁普遍认为,一堂好课的标准是真实、简单、自然,从有效教学的角度来看,我们要追问的是活动有无价值,目标是否合理,师幼互动是否良好。那么,幼儿老师如何从这三方面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首先,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保证本次活动的价值性,这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陶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所以,我们的选材内容,首先要来源于生活。我们要选择符合幼儿现有生活经验,能引发幼儿兴趣,对幼儿长远发展有益,有多重教育价值的教学内容。每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立成长的个体,我们要对幼儿作充分的了解,考虑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心理特点,既要关注幼儿的实际需要,又要充分考虑幼儿已有的经验与认知特点,选择符合幼儿最近发展区经验的内容,以真正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

小兔跳是幼儿体育活动中最常见的训练内容,我园有个老师以此为主要内容组织了体育课,活动开始,在进行了二三个回合的跳步向前的动作训练过后,孩子们普遍开始兴趣转移,东张西望,队伍涣散,因为这个活动内容幼儿已经很熟了,对他们来讲只是在原有经验上的重复,起不到任何促进作用。这样的活动内容太简单,对幼儿缺乏挑战,活动看似热闹,幼儿能积极参与,但是没有什么价值。意识到这一点后,老师调整了课堂教学内容,增设了小兔子爬过小山走过独木桥才能采到果子的游戏内容,并在胜利到达摘果子的地方准备了丰厚的小礼物。这样一来,孩子们兴趣大增,每个人都想采到果子得到礼物,活动效果大大增强,孩子们的体能在有趣的体育游戏中也得到了锻炼。

为了追求新颖独特但选择了没有价值的教学内容也是我们要避免的。有些适合城市孩子的教学内容未必适合农村孩子,人家幼儿园的特色未必适合自己幼儿园。我园有位老师外出观摩回来,想把观摩到的一堂美术活动“并蒂莲”国画带回给自己班中的孩子,结果孩子们首次接触毛笔和墨汁,个个弄得小花脸,教室里面一团糟,更别提教学效果了。因为人家幼儿园的孩子国画是特色,长期的渲染已经让这些孩子轻车熟路地掌握了笔墨使用,可见东施效颦是不可取的。

当然,也不能单纯考虑孩子感兴趣而忽视了教学价值。教学的一个中心任务是产生新知识、新技能,我们要以孩子的兴趣为出发点,搜集有价值的教学内容,给予孩子新的收获,解决新的问题,才是我们教学的目的所在。任由孩子随兴而学,往往是片面的,孩子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全面发展,这是每个老师所肩负的重任。

其次,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这是有效教学的核心

教学目标是根据教学工作的目的和任务,在充分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状况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为某一教学活动所设定的最终达成的结果,它是每一次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目标必须合理,否则活动再精彩也毫无意义。一个合理的目标,必定是适合幼儿发展水平的目标,“找到了适合幼儿年龄特征”的目标定位,也就找到了开启幼儿智慧之门的金钥匙。我们设定的目标既要适合现有水平,又要有一定的挑战性,也就是说,我们给幼儿的果子不仅是摘得到的,而且必须是跳起来才能摘得到的,这样的果子才是有营养的,也是孩子们需要的。例如,他们在草地上发现了蚱蜢,你就可以抓住幼儿对蚱蜢的感兴趣来开展各项教育教学的活动,在此开展活动之前,你可以让他们一起寻找蚱蜢资料,如图片、知识等,让他们共同动手,使他们在自己动手探索的过程中达到一个学的过程。

最常见的问题是老师目标定位过高或过低。目标过高,对孩子来说很空洞,一节课下来半知半解,懵懂无知没有收获;目标过低,对孩子没有挑战,浪费了时间精力,孩子也没收获。

一个合适的目标要有整合思想,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能力、习惯、养成等很多方面。在此基础上,我们要有侧重,要有解决的重点问题。如刚才的蚱蜢例子,在他们自己寻找的过程中,不但对蚱蜢有了感性的认识,而且能培养他们对大自然和小动物的热爱以及勇于探索的精神。认识蚱蜢不仅能从科学领域认识,还可以在语言方面,例如猜谜语、读儿歌、讲故事中获取,还可以在画画中认识等等。

篇3

一、淡化预设,促进生成

新课程来了,教学理念变了。由于各人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不同,对新的教学理念做出的解说和诠释也不同。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时时在教师预设的环节中按部就班地展开,在引领学生个性化感悟文本内容的时候,在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时候,常常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学生质疑摆在教师面前,面对这些“意外”,我们不应该固守预设,而应该尊重学情,当好一个促进者和引导者,积极有效地进行调控,促进更精彩的生成,使书本知识更深化。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时,小芳有一堆画片,拿出画片的一半还多1张送给小明,她还剩下25张,小芳原来有多少张画片?很多同学是从倒推的角度去思维,有个学生利用画图的策略去解决。我先肯定了这个学生善于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想法,真是好样的!接着以学生即兴生成的这个问题为生长点,用这种方法来促进倒推的理解。抛弃原先预设的方案,是因为我意识到这是一个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可以利用这一资源促进对题意的理解,可以让学生体验思考的快乐,在这种充满探究意趣的平等对话中,教学内容已超越文本而生成更为深刻的内涵了。

二、善待错误,引导生成

三、巧用意外,放大生成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不在于能预见课中所有的细节,而在于能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作出不知不觉的变动。”这应该是教师面对“意外”生成的认识和教学改革遵循的原则。如,笔者在学生熟练掌握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情况下,安排一个口算比赛,有位同学频频获胜,学生对他的计算速度感到惊讶,这位同学急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我观察得数的个位数比加数少1,我追问:少的1跑哪去了?这样,学生从“凑十法”中悟出了“9加几”的特殊规律。面对课堂出现的这个“意外想法”,我们要及时捕捉和利用其中所蕴涵的有价值的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并去做及时灵活的应变处理,这都有可能成为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资源。

课堂是一个多种因素互动的场所,在课堂中学生思维异常活跃,常常会提出很多超越文本看似“刁钻”和“另类”问题,但这些问题却蕴含着可贵的教学价值而可以开发成难得的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学生是课堂中的主体,这就要求我们了解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使学生善于思考。作为教师,要运用我们的教学智慧,敏锐地捕捉精彩瞬间,把这些“节外生枝”转化成可利用的教学资源,让“生成”的花朵得到绽放,以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篇4

新课程改革是素质教育中的一项重大举措,我们也一直跟着这股潮流涌动。在我们践行的过程中,总是觉得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与考试相冲突。大家觉得新课改的课堂就是有新颖的活动形式,课堂气氛相当活跃,有学生的表演……,而这些活动往往只是徒有形式,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学到什么知识,更没有能力的培养,有名家称这样的课堂是“虚假地繁荣,认真地胡闹”。而考试考得仍是语文知识,所以是有冲突,有矛盾的。于是我们在矛盾中茫然,不知何去何从。造成这种矛盾的主要原因是:我们没有真正认识、理解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其实,改革是要改变过去不科学的教学理念,改掉不合理的教学方法,如: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培养,要改;过去重视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是本末倒置,要改;过去没有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要改……,但好的方面仍需要保留。也就是一切课堂教学活动都要为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而服务。所以课堂活动不是形式,不是“作秀”,那么新课改与考试就并不冲突。只有正确的教育理念才能引领我们设计出有效的课堂教学。

二、做研究型的教师,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做研究型的教师是对教师的新的定位和新的要求,也为了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研究”听起来是搞科研,搞理论研究的专业工作人员的事,可事实上作为一线教师更有研究的必要,通俗地说,就是教师要研究如何上好课,如何提高教学质量。

通常,教师个体自主研究的途径有以下两种。

1、读书学习

首先要读教育理论书籍,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阅读经典作品及文史书籍,这种读书学习的方法是为了提高教师自身的素养,是教育研究的基础。其次要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研究课程标准,是为了明确教学的总目标和学生在这一学段应该具备的知识储量和能力。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进而对教材才会有更准确的把握。

2、教学研究和经验总结

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研究有效的教学方法。实践探究的模式有:一人同课多轮,多人同课循环,同课异构,互助式观课,邀请式观课,反思式观课。然后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总结,成为可借鉴的教学经验。

三、优化课堂教学,落实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备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课

备课一定要备学生。以前我们总认为要预想学生会说什么话。其实不然,备学生是要根据问题的难易,学生的学情,预设他们应该学到什么,想学什么,会怎么学,学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怎样帮助解决。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有水平给不确定性问题的出现留下足够的思考空间,并善于把有些不可预测的事件作为课堂教学进一步展开的契机。

2、上有“语文味”,有生成的课

(1)优化的语文课堂教学,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活”。

我们平时的教学中有好多课,都是根据自己的设计进行的,教学效果往往会很不错,但是当我们试图模仿一些名师的教学方法时,却觉得别扭,效果反而不佳。我们只有领会其精神,融合自己的思想,把它融入整合到自己原有的教学模式中,才能得心应手。

(2)设置一些具有“语文味”的课堂活动。一些课堂上出现了很多徒有形式的活动,既没有语文知识的获得,也没有语文能力的培养,所以需要有“语文味”的课堂,课堂教学的活动都应该是为学习语文而服务的。

(3)注重课堂的生成。课堂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如果教师完全不顾课堂的现场情况,一味地执行自己的教案,这样的课实际是教案剧。好课不仅需要教师有充分的预设,而且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预设的教学目标、过程及进度,与学生共同生成课堂内容和新的教育教学资源。所以在课堂上需要洞察学生当前学习心态,课堂当前的学习气氛,并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教学步骤,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才能有效地落实课堂教学。有生成的课才是创新的课,才是充满活力的课,才是好课。

篇5

        由于面对新高考,多数教师不知如何把握高考难度和深度,一些教师认为课堂容量大,学生即使只记住了课堂的一半内容,效率也相当高。这样导致他们的英语课成为“压缩饼干”。这种认识主要是受以往高考这一“指挥棒”的影响,高考考什么就教什么,高考怎样考就怎样教,英语课唯“考”是从。这种教学,其致命弱点在于学生不需要发现,也不需要创造,因为所有的问题教师都讲了。现代教学论认为:“无论教师或学生,教学对于他们来说都是一种发现与创造。”从这个意义上讲,面面俱到的教学不仅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违背了现代教学论的教学设计原理。面面俱到的教学不仅模糊了教学重点,严重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而且极大地影响了教师对教学深度的把握。那种“满堂灌”容量虽大,但就培养学生的素质而言,没有什么效率可谈。 

        误区之二:认为指导学生学习浪费时间,不能完成既定教学任务 

        为了充分利用有限的课时量,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一些老师备课时更多的是在“教”上下功夫,自以为课上得很认真细致,知识讲授也十分透彻,课堂效率自然很高,而不愿意在指导学生学习方面多投入时间,惟恐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由于教师忽视了学生“学”这一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一环,教学效果反映在学生身上收获总是差强人意,课堂教学效率自然不高。目前,在高中英语课堂上,学生始终是学习行为的被动者,而教师必须都承认一个事实:无论教师讲多少课,总有讲不完的课,所以,教师还应该着重教会学生怎样去学,也就是通过教师点拨,让学生掌握开启未知问题的钥匙。虽然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并非一天两天就能养成,培养习惯的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影响教学进度、减少课堂容量,但也只有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长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误区之三:认为提问是保持学生注意力的最好办法 

        一些教师认为,课堂提问可以长时间保持学生的注意力,而注意力集中了,课堂效率自然就会大大提高。遗憾的是,由于有的教师对所提问题的逻辑缺乏了解和研究,课内提问随心所欲,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他们认为提问效果怎样是课堂上的事,备课时没有深入钻研教材,提问偏离教学目的,不利于学生理解。实践证明,课堂提问设计得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也关系着学生积极性的强弱。明确教学目标,深入钻研教材,正确把握提问数量,是课堂提问的关键。真正有教学意义、能提高课堂效率的提问,在于“质”而并非“量”。

         误区之四:把课堂教学当作一个纯技巧问题 

        一些教师认为注意了教学技巧便可提高课堂效率,他们十分注重教学环节的花样翻新,其实不然,那种“作秀式”的课堂教学根本无益于效率的提高。教育心理学认为,教学的目的是引导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因此,课堂教学效率,课内学生活动质量,并不以多少、新旧为衡量标准,关键在于所有的活动是否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是否有助于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误区之五:教师的表达设计与课堂效率没有必然联系 

        有的教师课堂教学唠唠叨叨,启发学生喋喋不休。对于这种教学风格,美国心理学家林格伦在《课堂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曾作出尖锐的批评:“唠叨是一种不仅教师浪费时间而且增长学生淡漠与消极情绪的课堂管理趋向。这种教学行为在课堂里流行,学生的趋向是对真正重要的学习失去兴趣,……在教师过多统治的条件下,大多数学生必须学习如何遵从、听命和按照指示办事,但他们很少可能学会解决问题的启发式的方法,或是将概念的技巧应用到课堂以外的情境中去。”也就是说,教师不注意表达设计,英语课堂教学效率不可能提高。教师的唠叨源于对学生的统治心理,这类教师在内心深处仍把自己视为教学的主体,不相信学生的学习潜力,在课堂上不敢大量让学生思考,忽视学生的淡漠情绪,始终坚信自己的讲解才是有效的。要摆脱不良的表达习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关键在于更新教学观念,健全自己的教学心理,在教学设计时不仅仅要备好教材,还要认真备好学生,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认识到“提高英语课堂效率”的几个误区,面对课改初期的高中英语教学现状,如何让每位英语教师深入新课程改革,提高高中英语课堂效率,落实素质教育?目前,切实可行的方案之一就是使广大英语教师拥有有效教学的理念,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否则,即使新课程改革中有理想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其结果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有效教学的理念

        有效教学中的“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率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有效教学中的“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它的逻辑必要条件就英语教学而言,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引起学生学习英语的意向,即教师首先需要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的。日常英语教学当中,学生出现厌学现象则是无效或低效教学的表现之一。

        二是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到什么程度以及学什么,学生只有知道了自己学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

        三是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即要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英语教学的特殊性决定了英语课堂语言使用的适度性,教师过于流利地使用过于深奥的语言都不便让学生理解,反而会使英语教学成为无效或低效。

        新课改中的高中英语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具体地说,有效教学的理念主要包括下列这些内容。

        英语课堂的有效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程度

        首先,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教学不是唱独脚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教”,教师的服务对象是学生,所以要求教师有“对象”意识。其次,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程度,它是评价有效教学与否的重要依据。学生的“参与”意味着介入、投入、卷入、浸入的状态之中,是主体能动性作用的过程,是能力和倾向的统一。所以,主体参与绝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重要的是一种状态。

        英语课堂的有效教学要关注教学效率,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率的观念

        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率”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率不同于生产效率,它不是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英语学习结果与英语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 

        英语课堂的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量化

        英语课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便是检验教师工作效率的量化标准之一。但是,并不能简单地说量化就是好的、科学的。有效教学既要反对拒绝量化,又要反对过于量化。有效教学应该科学地对待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的结合,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业成就与教师的工作表现。

高中英语课堂的有效教学策略

        所谓“策略”,就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解决问题的行为方式。英语课堂的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策略性的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情景作出决策。

        (一)针对英语学科的特点,全面、具体、明确地制定课堂教学目标,并实施目标。

        日常教学中,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对教材进行认真的裁剪,确定教学重点,把握难点,分散疏导,使教学教有目标、学有目标,课堂在有的放矢中进行教学。

        以必修4 Unit 5Theme Parks为例,在阅读课课堂教学中,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 Ss are helped to develop their listening, reading abilities, especially reading ability, learn to use some reading strategies such as skimming and scanning;

        2. Ss are given chances to learn certain kinds of theme parks.

        3. Ss are trained to cultivate their creativities and the spirit of cooperation.

        而本课的教学重点是:Train the Ss’ reading abilities---skimming and scanning.

        教学难点为:Make clear the definition of theme parks and design a fantasy theme park.

整个教学过程围绕目标展开,教学内容的增减,教学方法的设计、应用,教学环节的衔接都始终如一地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另外,还要注意到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流程,教学目标存在着生成性和不可预知性,让课堂在动态生成中进行。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能激发学生的成就感、求知欲和创造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开发学生思维的张力,活跃教学气氛,大大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   (二)改变教学结构,巧设活动,使课堂教学落到实处。

        教学结构既要考虑趣味性,又要考虑有效性。教学结构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来制订,要遵循教育规律。本着从易到难、从简到繁、难易渐进,使教学结构明确,形式多样,形成梯度。例如,用于激发思维、促进理解的英语课堂提问模式可以有如下几种:

         1.设置阶梯性问题,课堂提问要注意分层次设计,化难为易,化大为小,变直为曲,引人入胜。

        2.设置探究性、开放性问题,发散学生的思维。进行独具英语特色的课堂内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和课堂内的“课题式研究性学习”的尝试,积极构建体验、过程和开放的课堂模式。

以必修2 Unit 5 Music这个话题为例,在导入环节中设计一些有阶梯性和开放性的问题。如:

        Q1: Do you know what kind of music it is?(List at least three kinds.)

Q2: Which kind of music is your favourite? Why?

         总之,这样的教学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不断期待,一切学习活动才能落到实处,而不流于形式,教学效率自然得到提高。

          (三)调控课堂教学节奏,优化时间,提高效率。

         利用节奏调控培养学生的学习英语的热情和兴趣,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时间优化和效率提高。教师应精心设计英语课堂教学的流程节奏,合理分布教学内容的节奏,周密安排课堂教学的情感节奏,精确把握课堂教学的情感节奏。

          如高中英语写作课一直是容易沉闷的课型,通过三个教学环节的节奏调控,可以把这一易于沉闷的课堂形象生动化。下面以Music这一话题的写作课为例,阐述教学节奏的调控。

         1.呈现——积累素材。Brainstorming导入为课堂教学描绘情景:播放不同种类的音乐。这一活动情景贴近学生生活,创设了学生情感体验的氛围,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使他们明确写作目的和要求,积累写作素材。

          2.实践——独立写作。利用素材进行独立写作,教师巡视,给写作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并分层教学。

          3.点评——优化作品。采用小组合作式学习模式,小组成员间讨论后,小组长呈现组内观点,以小组竞赛的方式修改作文中的典型错误,然后教师进行点评,最后张贴范文,在全班欣赏、学习和模仿。

 这样的课堂教学波浪式推进,有波峰也有浪谷,写作教学效率提高了。这样的课堂教学留出了充分的空白,让学生去认识、联想、体会,沉入意境。总之,节奏调控使课堂教学时间优化了,学生思维密度匀称了,参加时间增多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因而课堂效率也提高了。

          (四)合理配置课堂教学资源,使课堂构建与之互位与融合。

         《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资源是指一切有利于或有助于实施英语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帮助学生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英语教材、教学设施、文字音像、网络信息等物质条件,以及包括学生、教师、家长和有助于英语课程实施和发展的一切可利用的人文环境、人才及其智力资源等在内的非物质条件。英语教学的特点之一是要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触和学习英语,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语言及语言运用。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些资源是促进英语课堂有效教学的重要辅助条件。有效教学力求配置的教学资源一定是课堂的资源,课堂本身就是一种资源,英语的课堂资源与英语课堂是一种动态的互位和融合。教师要吃透教材,资源配置须以教材为本,明确知识点,找准资源与教学内容的融合点,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文本理解力和整合度出发,配置恰当的资源。课堂教学资源需服务课堂效率,拓宽课外延伸的广度,注重课堂教学的适度。

篇6

由于面对新高考,多数教师不知如何把握高考难度和深度,一些教师认为课堂容量大,学生即使只记住了课堂的一半内容,效率也相当高。这样导致他们的英语课成为“压缩饼干”。这种认识主要是受以往高考这一“指挥棒”的影响,高考考什么就教什么,高考怎样考就怎样教,英语课唯“考”是从。这种教学,其致命弱点在于学生不需要发现,也不需要创造,因为所有的问题教师都讲了。现代教学论认为:“无论教师或学生,教学对于他们来说都是一种发现与创造。”从这个意义上讲,面面俱到的教学不仅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违背了现代教学论的教学设计原理。面面俱到的教学不仅模糊了教学重点,严重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而且极大地影响了教师对教学深度的把握。那种“满堂灌”容量虽大,但就培养学生的素质而言,没有什么效率可谈。

误区之二:认为指导学生学习浪费时间,不能完成既定教学任务

为了充分利用有限的课时量,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一些老师备课时更多的是在“教”上下功夫,自以为课上得很认真细致,知识讲授也十分透彻,课堂效率自然很高,而不愿意在指导学生学习方面多投入时间,惟恐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由于教师忽视了学生“学”这一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一环,教学效果反映在学生身上收获总是差强人意,课堂教学效率自然不高。目前,在高中英语课堂上,学生始终是学习行为的被动者,而教师必须都承认一个事实:无论教师讲多少课,总有讲不完的课,所以,教师还应该着重教会学生怎样去学,也就是通过教师点拨,让学生掌握开启未知问题的钥匙。虽然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并非一天两天就能养成,培养习惯的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影响教学进度、减少课堂容量,但也只有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长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误区之三:认为提问是保持学生注意力的最好办法

一些教师认为,课堂提问可以长时间保持学生的注意力,而注意力集中了,课堂效率自然就会大大提高。遗憾的是,由于有的教师对所提问题的逻辑缺乏了解和研究,课内提问随心所欲,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他们认为提问效果怎样是课堂上的事,备课时没有深入钻研教材,提问偏离教学目的,不利于学生理解。实践证明,课堂提问设计得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也关系着学生积极性的强弱。明确教学目标,深入钻研教材,正确把握提问数量,是课堂提问的关键。真正有教学意义、能提高课堂效率的提问,在于“质”而并非“量”。

误区之四:把课堂教学当作一个纯技巧问题

一些教师认为注意了教学技巧便可提高课堂效率,他们十分注重教学环节的花样翻新,其实不然,那种“作秀式”的课堂教学根本无益于效率的提高。教育心理学认为,教学的目的是引导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因此,课堂教学效率,课内学生活动质量,并不以多少、新旧为衡量标准,关键在于所有的活动是否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是否有助于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误区之五:教师的表达设计与课堂效率没有必然联系

有的教师课堂教学唠唠叨叨,启发学生喋喋不休。对于这种教学风格,美国心理学家林格伦在《课堂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曾作出尖锐的批评:“唠叨是一种不仅教师浪费时间而且增长学生淡漠与消极情绪的课堂管理趋向。这种教学行为在课堂里流行,学生的趋向是对真正重要的学习失去兴趣,……在教师过多统治的条件下,大多数学生必须学习如何遵从、听命和按照指示办事,但他们很少可能学会解决问题的启发式的方法,或是将概念的技巧应用到课堂以外的情境中去。”也就是说,教师不注意表达设计,英语课堂教学效率不可能提高。教师的唠叨源于对学生的统治心理,这类教师在内心深处仍把自己视为教学的主体,不相信学生的学习潜力,在课堂上不敢大量让学生思考,忽视学生的淡漠情绪,始终坚信自己的讲解才是有效的。要摆脱不良的表达习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关键在于更新教学观念,健全自己的教学心理,在教学设计时不仅仅要备好教材,还要认真备好学生,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认识到“提高英语课堂效率”的几个误区,面对课改初期的高中英语教学现状,如何让每位英语教师深入新课程改革,提高高中英语课堂效率,落实素质教育?目前,切实可行的方案之一就是使广大英语教师拥有有效教学的理念,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否则,即使新课程改革中有理想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其结果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有效教学的理念

有效教学中的“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率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有效教学中的“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它的逻辑必要条件就英语教学而言,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引起学生学习英语的意向,即教师首先需要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的。日常英语教学当中,学生出现厌学现象则是无效或低效教学的表现之一。

二是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到什么程度以及学什么,学生只有知道了自己学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

三是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即要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英语教学的特殊性决定了英语课堂语言使用的适度性,教师过于流利地使用过于深奥的语言都不便让学生理解,反而会使英语教学成为无效或低效。

新课改中的高中英语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具体地说,有效教学的理念主要包括下列这些内容。

英语课堂的有效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程度

首先,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教学不是唱独脚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教”,教师的服务对象是学生,所以要求教师有“对象”意识。其次,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程度,它是评价有效教学与否的重要依据。学生的“参与”意味着介入、投入、卷入、浸入的状态之中,是主体能动性作用的过程,是能力和倾向的统一。所以,主体参与绝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重要的是一种状态。

英语课堂的有效教学要关注教学效率,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率的观念

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率”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率不同于生产效率,它不是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英语学习结果与英语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

英语课堂的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量化

英语课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便是检验教师工作效率的量化标准之一。但是,并不能简单地说量化就是好的、科学的。有效教学既要反对拒绝量化,又要反对过于量化。有效教学应该科学地对待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的结合,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业成就与教师的工作表现。

高中英语课堂的有效教学策略

所谓“策略”,就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解决问题的行为方式。英语课堂的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策略性的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情景作出决策。

(一)针对英语学科的特点,全面、具体、明确地制定课堂教学目标,并实施目标。

日常教学中,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对教材进行认真的裁剪,确定教学重点,把握难点,分散疏导,使教学教有目标、学有目标,课堂在有的放矢中进行教学。

以必修4 Unit 5Theme Parks为例,在阅读课课堂教学中,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 Ss are helped to develop their listening, reading abilities, especially reading ability, learn to use some reading strategies such as skimming and scanning;

2. Ss are given chances to learn certain kinds of theme parks.

3. Ss are trained to cultivate their creativities and the spirit of cooperation.

而本课的教学重点是:Train the Ss’ reading abilities---skimming and scanning.

教学难点为:Make clear the definition of theme parks and design a fantasy theme park.

整个教学过程围绕目标展开,教学内容的增减,教学方法的设计、应用,教学环节的衔接都始终如一地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另外,还要注意到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流程,教学目标存在着生成性和不可预知性,让课堂在动态生成中进行。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能激发学生的成就感、求知欲和创造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开发学生思维的张力,活跃教学气氛,大大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

(二)改变教学结构,巧设活动,使课堂教学落到实处。

教学结构既要考虑趣味性,又要考虑有效性。教学结构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来制订,要遵循教育规律。本着从易到难、从简到繁、难易渐进,使教学结构明确,形式多样,形成梯度。例如,用于激发思维、促进理解的英语课堂提问模式可以有如下几种:

1.设置阶梯性问题,课堂提问要注意分层次设计,化难为易,化大为小,变直为曲,引人入胜。

2.设置探究性、开放性问题,发散学生的思维。进行独具英语特色的课堂内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和课堂内的“课题式研究性学习”的尝试,积极构建体验、过程和开放的课堂模式。

以必修2 Unit 5 Music这个话题为例,在导入环节中设计一些有阶梯性和开放性的问题。如:

Q1: Do you know what kind of music it is?(List at least three kinds.)

Q2: Which kind of music is your favourite? Why?

总之,这样的教学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不断期待,一切学习活动才能落到实处,而不流于形式,教学效率自然得到提高。

(三)调控课堂教学节奏,优化时间,提高效率。

利用节奏调控培养学生的学习英语的热情和兴趣,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时间优化和效率提高。教师应精心设计英语课堂教学的流程节奏,合理分布教学内容的节奏,周密安排课堂教学的情感节奏,精确把握课堂教学的情感节奏。

如高中英语写作课一直是容易沉闷的课型,通过三个教学环节的节奏调控,可以把这一易于沉闷的课堂形象生动化。下面以Music这一话题的写作课为例,阐述教学节奏的调控。

1.呈现——积累素材。Brainstorming导入为课堂教学描绘情景:播放不同种类的音乐。这一活动情景贴近学生生活,创设了学生情感体验的氛围,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使他们明确写作目的和要求,积累写作素材。

2.实践——独立写作。利用素材进行独立写作,教师巡视,给写作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并分层教学。

3.点评——优化作品。采用小组合作式学习模式,小组成员间讨论后,小组长呈现组内观点,以小组竞赛的方式修改作文中的典型错误,然后教师进行点评,最后张贴范文,在全班欣赏、学习和模仿。

这样的课堂教学波浪式推进,有波峰也有浪谷,写作教学效率提高了。这样的课堂教学留出了充分的空白,让学生去认识、联想、体会,沉入意境。总之,节奏调控使课堂教学时间优化了,学生思维密度匀称了,参加时间增多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因而课堂效率也提高了。

(四)合理配置课堂教学资源,使课堂构建与之互位与融合。

《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资源是指一切有利于或有助于实施英语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帮助学生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英语教材、教学设施、文字音像、网络信息等物质条件,以及包括学生、教师、家长和有助于英语课程实施和发展的一切可利用的人文环境、人才及其智力资源等在内的非物质条件。英语教学的特点之一是要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触和学习英语,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语言及语言运用。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些资源是促进英语课堂有效教学的重要辅助条件。有效教学力求配置的教学资源一定是课堂的资源,课堂本身就是一种资源,英语的课堂资源与英语课堂是一种动态的互位和融合。教师要吃透教材,资源配置须以教材为本,明确知识点,找准资源与教学内容的融合点,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文本理解力和整合度出发,配置恰当的资源。课堂教学资源需服务课堂效率,拓宽课外延伸的广度,注重课堂教学的适度。

篇7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做到:对学生任何正确的反应给予积极的强化,如微笑、点头、一些肯定和鼓励的话、让学生对同学好的展示鼓掌等;不忽视或者嘲笑学生的错误反应,可以对学生说“有进步,谁能再补充一下”等等,努力建立一种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对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使学习过程变为学生个性发展,思维拓展的过程。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让学生充分展示和表现自已,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和同伴在乎自已的发言,体验到发言的价值,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二、学习情境有效,利于活跃学生思维

1、借助问题创设情境。“学贵有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将学生未知的数学规律、法则、关系、事实等前置应用,创设新奇的悬念情境,展示数学知识的非凡魅力,有助于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热情,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得以继续和延伸。

例如在教学“求代数式的值”这一内容时,可设置这样的情境:教师首先出示一个代数式“8a+2ab+5ab-9a-7ab”,然后让学生来考考老师,让学生说出任意一组a、b的值,不管数值有多大,老师都能立即说出代数式的值。刚接触代数式的学生感到万分诧异,认为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当他们的一个个问题都被解决时,他们又感到十分震惊,认为老师是多么的了不起,而当教师将代数式化简得到-a时,学生发出了阵阵的感叹,原来奥秘就在于此,同时也认识到把代数式化简后求值是多么的重要。

2、借助活动创设情境。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往往使学生感到数学学习的抽象、枯燥、难理解。心理学家认为“智慧出于手指尖上”。

我们教师和学生都应有这样深切的感受:听来的记不住,看到的记不牢,只有动手做了,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学生学习数学的有效途径就是让他们去动手操作。

3、创设良好的人文氛围。良好的人文氛围是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前提,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首先,教师要态度和蔼、语言幽默,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心理氛围。态度和蔼可亲方能清除学生的畏惧感,幽默风趣、绘声绘色才能调动学生的听课兴趣,使学生进入一种较高的学习意境。其次,教学要有平等、民主的互动状态,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心理氛围。“亲其师信其道”。平等、尊重、倾听、感染、善待、理解每一个学生,这是为师的底线和基本原则。为了在课堂上达到“师生互动”的效果,我们在课外就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和学生交流,放下架子和学生真正成为朋友。师生互动是平台,必须师生双方融洽和谐,平等对话。

三、 课堂教学模式生活化,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与社会,学会“数学的思考”,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和理解数学。对于学生来讲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数学才会有兴趣。因此,教学要从学生所熟悉的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其中并体会到数学学习和现实的联系。这是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使学生在认识数学的同时,还能学到解决问题的策略。让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原动力。

四、 课堂教学评价科学化,利于刺激课堂效益

数学教学的过程是思维活动的过程,评价是数学教学的重要调控手段,它联系着教师和学生的思维、情感,评价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活动。好的课堂教学评价机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其心智,拓展其思维;能激活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

篇8

【关键词】有效预习;有效策略;主体意识;创造精神;高效低耗

新大纲里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这指出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课堂教学满堂灌、老师牵着学生鼻子走的时代已然远去了,如今,必须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了。所以,我们应该将这种教学思想落实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时时处处都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积极、主动地求学。同时,主体性也是创造的核心,只有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精神才能得到培养和发展,素质教育才能得到真正的落实。

那么,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呢?我校为此狠下功夫,进行了大量的实践研究。我们从有效预习着手,设置了一份名为《我的作业我做主》的特色作业。其中包括几部分的环节:我来写一写、我来读一读、我来查一查、我来问一问、我的知识小金库。从字到词,从词到句,由浅入深地让学生进行了有效预习。学生自主预习的有效策略具体包括了“圈、查、读、划、批、写、注、想”:①圈,预习时先将要求会认及会写的生字圈出,标出读音并括出带生字的词语,使之醒目,便于下一步深思、发现问题、提出疑点;②查,使用工具书,扫除了生字新词的障碍,牢固掌握这些字词;③读,一读课文前面的“预习提示”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及预习要求,二读课后问题,了解训练要点,三读课文,做到“一知内容,二研文题,三析习题,四悟情感”,四读课文插图,领会插图含义,以便深刻理解课文的内涵;④划,划出层次,找出重点词句;⑤批,眉批,把自己的体会、看法写在旁边;⑥写,将自己不懂得的地方(无法解决的难点、疑点)整理出来;⑦注,在教材上将疑难处(造成阅读、理解障碍的地方)用明显的记号标出来;⑧想,下节课老师要讲什么(即学什么)?自己懂否?相联系的旧知识是什么?自己掌握否?要准备什么资料文献。

两年来,通过大量的数据对比,显示着我们收获了丰硕的教学成果。下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会提问的孩子,有着最聪明的脑瓜”

质疑问难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高教学效果的第一步,我们在特色作业“我来问一问”这个环节的预习基础上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告诉学生“学习原本就是由不会到会的过程”,使学生先明白有不懂的问题是一种正常现象,进而敢于多提为什么。接着把问题进行归纳、梳理,对认真提问题或提的问题较有思考价值的学生给与肯定、表扬。然后教师因势利导,整理出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最后根据“问题”确定学习目标。实践证明:师生共同确立教学目标,能使学生更为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调动他们的自主学习的兴趣。例如我在教学《一枚金币》时,在让学生充分预习后鼓励多提问,学生经老师一启发,提出了许多问题:“父亲为什么要把儿子的金币扔进火炉里?”“母亲为什么要给儿子金币?”“为什么前两次被父亲扔掉了金币,儿子都笑了?”“为什么第三次被父亲扔掉了金币,儿子却受不了啦?”……然后我根据学生的提问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并把“为什么前两次被父亲扔掉了金币儿子都笑了,第三次却受不了啦?”作为研读的重点。问题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学起来自然就兴趣盎然了。这样一来,就使学生强烈地感到自己是这节课学习的主人,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体现,课堂的教学效果也就显而易见了。

二、“来,我们一起学习……”

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是主体意识得以体现的基础和前提,师生之间和谐融洽,有笑声,有争议,书声琅琅,议论纷纷,是课堂教学的理想境界。我们在特色作业中激励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并热情地鼓励学生提出有创见性的问题。“来,我们一起学习”“你真聪明!”“你真棒!”这些激励性的评价,经常出现在特色作业的批改中,为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自主学习精神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例如,这学期我担任了四(3)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兼班主任。我发现有这样的一位同学,她胆子特别小,上课不敢举手发言,可仔细观察,我发现她的特色作业每次都做得很工整,而且饶有趣味地配上了精美的图画。为了让她习惯班级的生活,像其他同学一样活泼开朗,我把她的特色作业展示给班里的同学观看。在同学们一片赞叹声中,她找到了难得的自信。

有一天我正在上《草原》这篇课文,当我问到:“作者喜欢草原的原因是什么?”时,看到她好不容易举起了手,我毫不犹豫地请她发言了。她犹犹豫豫地站了起来,却不回答问题,我有点担心,怕她说错了,于是,快步走到她的身边,拍拍她的肩膀,对她说:“勇敢些,把你的想法说出来!你在特色作业中,这个问题回答得很棒的,老师相信你!”通过我下意识的鼓励,这位同学也就不紧不慢地开口了。我不失时机地对大家说:“看,其实每个同学都很聪明,以后要争取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哦!来,让我们一起学习吧!”

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在《我的作业我做主》中还充分体现着教师恰当的“导”。如果“导”得法,学生主动掌握知识的兴趣就会更浓,反之,学生就会失去兴趣或者畏难而退。教师的“导”实质是对学生有效预习的学法指导,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若得“法”,自然就会为以后的主动学习打下了基础。如我在同课异构《迟到》的教学中,先布置课前特色作业中的有效预习,引导学生学习理解为什么“我”不愿意起床上学,受到了父亲严厉的责罚,然后归纳学法,接着让学生运用学法自学父亲给“我”送棉袄,严中有爱的那部分。并完成老师设计的相关练习,最后还让一个学生当“小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评讲练习。这样一来,课堂上“动――静――动”有节奏而巧妙地结合起来,更因为有“小老师”的出现,全体学生变得异常活跃,这样掌握的知识就变得异常深刻,这就是充分调动学生主体意识的重大意义。学生的主体性一旦被调动起来,教学效果就会事半功倍了。

篇9

新课程标准要求树立“以学定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理念,倡导实施“先学后教,精讲精练”的课堂教学模式,因此,预习是构建有效课堂的前提。在老师讲课之前,学生先学习新课的内容,做到初步了解,发现自己不会的问题,这样在教师授课时学习的针对性就更强了。我总是提前一周要准备好预习单的内容,预习作业在前一天完成,预习单以习题或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预习,内容是新课的重点或难点部分,下一节课上课前进行预习检查,检查学生的预习作业就知道学生会了什么,什么还不明白,学生自己可以学会的就不再详细讲,学生不明白的可以在课上详细讲。这样课堂的针对性就会更强,教学的效益就提升了,而学生也形成预习的思维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关注学困生的学习

使课堂高效,就不能忽视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如果学生的整体层次相对接近,一节课的效益就会更高,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做好学困生的转化。我采取以下措施来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

1.课堂教学规范化

只有规范的教学才能够使学习困难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所谓规范就是审题规范,语言叙述规范,解题过程规范。我在这三个方面主要是这样做的: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关键,是对题目进行分析、综合、寻求解题思路和方法的过程,这恰是学习困难学生最感困难的地方。所以我特别注重培养学习困难学生的审题过程。首先,分析条件,既要找出题目中明确告知的条件,又要使学习困难学生学会发现题目中隐含条件,语言叙述规范,数学语言叙述是表达解题过程的重要环节:因此,规范的语言叙述应步骤清楚、正确、完整、详略得当。解题过程规范,过程必须准确、简洁、全面,既注意结果的验证、取舍,又要注意答案的完整,还必须审清题目的目标,按目标作答。

2.做好拉差补缺工作

造成数学成绩差的原因有很多。既有学生的主观因素,又有客观原因,所以转化数学学习困难的学生需要教师的耐心和恒心。我通过几年的研究和实践,发现转化学困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做好拉差补缺工作,因为学困生在课堂教学中无法完成学习任务,需要教师“一对一”进行教学。我从刚接班开始,只要班级里有数学困难的学生,无论是学习态度差的,或智力较弱的,绝不放弃任何一位学生。只要学生有时间,就抓紧一切机会对学生进行教学,让学困生在情感与成绩上都能赶上队伍。并对学困生给以适当奖励。哪怕发现学困生的一点点进步,即给以鼓励,哪怕发现学困生的一处创新,即给以赞美,做到表扬多于批评,做到正面鼓励为主,侧面教育为辅,这样才能做好学生的拉差补缺工作。

三、教师用爱激励学生有效学习

把热爱学生作为打造有效课堂的前提,教师要充分地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相信学生的能力,用教师无私的爱心去感化学生,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课堂上,教师要会认真倾听取学生的发言,及时对学生的发言给予激励性评价:一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就给予充分肯定:会帮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为问题的解决提供多条路经,允许学生有选择的余地。但学生遇到挫折并准备放弃时。会帮助他们继续。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积极:自由地参与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地追求学生的成功,把课堂教学的舞台让给学生,在这个舞台上要以教师为主导,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感情体验,从而得到心理满足,获取自信和力量,去追求新的成功。最大限度地创设民主的教学氛围,平等的人际关系。

篇10

有效的导入是优秀的演奏家拨出的第一个音符,散发出神秘的魅力,引诱着听众渐入佳境;而有效的课堂导入是教师精心打造的一把金钥匙,能放射出独特的光芒,带领着学生升堂入室。因此,教师在每节课上都要精心设计课堂导入活动,为新知的教学铺路搭桥。

[案例一]在教学《比较数的大小》时,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故事情境导入。

师:动物学校举行了5分钟口算比赛,小狗算了75道题,小猫算了66道题,小兔算了68道题,如果你是老师,你会表扬谁?为什么?

生:我是老师的话,我会表扬小狗,因为小狗算得最多。

师:说得真好,刚才这位小朋友通过比较知道小狗算得最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比较数的大小。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寥寥数语,就自然而然地导出了今天所要学习的知识,几句话就把今天的学习目标给揭示了,把学生的学习动机给激发了,把学生的注意力给集中起来了,这样的导入,这样的教学是有效的、高效的。

2 关注学习经验――学习新知有效

学生学习新知识都是建立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之上的。但我们有些老师在教学新知时,就新知而教学,不管新知识的前后联系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活动经验,常常出现格格不入,启而不发的课堂现象。所以,我们老师在上每一节新课前,一定要充分考虑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活动经验。

[案例二]在教学《6的乘法口诀》时,教师是这样关注学生学习经验的。

师:小朋友们,我们一直在研究乘法口诀,已经学了几的乘法口诀?

生:1到5的乘法口诀。

师:1的几句?

生:1句,一一得一。

师:2的几句?

生:2的两句,一二得二、二二得四。

师:3的几句?

生1:一三得三

生2:二三得六

生3:三三得九

师:4的口诀我们四大组一组说一句哦。

第一组:一四得四

第二组:二四得八

第三组:三四十二

第四组:四四十六

师:按顺序不稀奇,打乱了你还会吗?

师:出示5×4

生:四五二十

师:出示3×5

生:三五十五……

师:研究了1到5的乘法口诀,今天我们要研究6的乘法口诀。我们从哪里开始研究呢?

生:从一六得六开始……

教者首先抓住了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了形式多样的口诀练习,有个人回答,有开火车回答,有大组回答,有顺序回答,有打乱了顺序回答,更重要的是老师从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入手,自然而然地导入到6的乘法口诀探究中去,学生的探究兴趣高涨,这样的新知学习是有效的,而且是高效的。

3 精选操作材料 ――动手实践有效

低年级的孩子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学习新知识必须凭借动手操作才能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内化为具体形象的东西。所以,教师在为学生预设动手操作材料的准备时必须精心、有效地选择,这样才能为学生学习新知扫除障碍。

[案例三]在教学《认识多边形》时,教师是这样选择动手操作材料的。

师:刚才小朋友们举出了很多生活中的四边形,但五边形、六边形在生活中很少见,你们能不能用桌上准备的纸、剪刀、小棒、水彩笔、直尺、钉子板、牛筋创造出五边形与六边形呢?

生:(异口同声)会。

师:很好,开始创造吧!

生:全体学生动手、动脑认真专注地创造五边形与六边形。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劳动成果展示给大家!

生1:我用5根小棒搭了一个五边形。

生2:我用水彩笔在纸上画了一个六边形。

生3:我用剪刀和纸剪了一个五边形。

生4:我只用一张纸折了一个五边形。

生5:我用钉子板与牛筋围了一个六边形。

师:小朋友们真能干,动手动脑想出了这么多方法!

学生能想出这么多的创造方法源自教师的精心、有效的预设、选择,教师不预设、不选择这么多材料,学生是无法想象出这么多的方法,因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何况我们的小孩子呢?这节课在第一次上时忘了让学生准备直尺,所以,效果就没第二次好,因为学生画出来的五边形、六边形的边都是弯的,是不符合要求的。因此,我们在教学前一定要从学生的角度,抓住教材的特点,精心、有效地为学生选择动手操作材料。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提升,教学的效果才是有效的、高效的。

4 采用激励语言――课堂评价有效

合适的精彩的激励语言对学生进行学习评价,能扬起孩子自信的风帆,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能撞击出学生灵感的火花。所以,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不要吝啬你的表扬与鼓励(但也不能泛滥),因为,这样的课堂评价才最有效。

[案例四]在教学《认识多边形》时,教师是这样采用、选择激励评价语言的。

师:刚才我们发现四边形最少能分2个三角形,五边形最少能分3个三角形,那六边形最少能分几个三角形?为什么?

生1:4个,因为边数多1,三角形的个数也多1。

师:发现得很好,那十边形最少分几个呢?(学生无语)我相信二(4)班的小朋友一定能找到其中的秘密、方法!

生2:老师,我知道其中的秘密,三角形的个数比边数少2。

师:你太聪明了,老师奖励你2颗智慧星。

师:刚才这个小朋友真了不起,其实这个秘密我们还要在以后更高的年级学习,要知道三角形的个数只要把边数减2就行了。

孩子智慧的火花、创新的灵感来源于教师为之创设的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来源于教师为之采用有效的激励评价语言,来源于教师充分给孩子表述的机会,来源于教师平时注重呵护创新的幼苗。其实上述案例中的孩子,他的思维之所以非常活跃独特,是因为他平时一直备受老师的喜欢,上课屡屡受到老师的表扬与鼓励。因此,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应多给予合适的、有效的表扬鼓励,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与高效性。

5 精心设计练习――巩固新知有效

学生学完新知识后必须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有效的练习,学生才会牢固地掌握新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因此,我们教师在学生探究完新知识后必须有效设计课堂练习活动。 [案例五]在教学《6的乘法口诀》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课堂练习活动。

师:谁会用今天学的知识猜猜老师有几本练习本?

师操作:2本2本拿,共拿了6次,共几本?

生:二六十二

师操作:4本4本拿,共拿了3次,共几本?

生:三四十二

师:有几种方法解决问题啊?

生:两种。

篇11

在数学教学中,许多年轻教师曾有过这样的体验:教师满怀信心地上课,但课后从学生反馈的信息看,总是效果不佳。为此,数学课堂教学要提高效率,必须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可以从多方面入手,使课堂的结构优化、组合有理,使设计的教学过程疏密有致。本人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点粗浅认识。

一、有效课堂教学应积极地创设问题情境

1.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应充分利用每节课所探究的问题,设计不同的问题背景,用悬念或惊奇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增强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例如在讲有理数的乘方时,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如果把一张纸对折30次,想象一下,它有多高?”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认为不会有多高,但是,当指出这个高度比珠穆朗玛峰还高不少时,学生都惊奇不已,觉得难以想象。这个问题的提出摆脱了常规的提问模式,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依据教材内容,把握契机,创设情境,学生通过思维活动,探索和发现了知识变化的起因和内在联系,最终领悟到了有理数乘方的本质为“求几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达到了会学的目的。

2.培养问题意识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数学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问的精神。怎样引导学生提问,是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创新精神不可忽视的一环。

二、有效数学课堂应注意发挥群体的作用

1.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教师讲什么并不重要,学生想什么比教师讲什么重要一千倍”。因而优化课堂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根本宗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例如在复习“解直角三角形”一章时,课前布置学生分组自己先复习,将本章有关内容分层次展示出来,也可列表格等。课堂上先由一个小组将本组整理的知识点亮出,其他小组结合自己的复习进行补充或指出问题、优点与不足,然后由教师详细归纳总结,最后进行题组练习,加以巩固。所选习题不必多,最好是一题多解、一题多变。这些习题分为基础题、提高题,针对提高题,谁有新思路,就到讲台上充当小老师给全班同学进行讲解。既锻炼了学生,又活跃了课堂气氛,使每个学生自觉主动地动脑想,动手练,动口讲,动耳听,解放了学生的脑、手、嘴、耳,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每个器官都动起来,给他们活动的一切机会、条件和空间。作为教师,贵在启发,重在引导,妙在开窍。久而久之,课堂能真正成为师生双方共同探究活动的乐园,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促进作用。

2.引进竞争意识营造氛围

当今社会是竞争的社会,竞争已无处不在。课堂教学中适时采取竞争策略,可以促进群体参与,使课堂气氛活跃,激发学生积极进取。引进竞争意识的手段有:

(1)语言激励竞争

课堂上,教师运用激励性的语言进行教学,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参与竞争。如“看谁最先想出来?”“看谁说得最好?”“看谁做得最好?”“看谁想得比他们更好?”“比比谁最聪明?”“看哪一组准确率最高?”等等。

(2)练习激励竞争

①个体练习比赛。练习时可设计A、B题组,A组是必做题,B组是选做题,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A组题后争取完成B组题。看全班谁完成B组题最多最好,练习后及时表扬、奖励。这样,既可让“吃不消”和“吃不饱”的两类学生各有所得,又能使他们积极进取,主动竞争。②群体练习比赛。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接力赛练习。每人完成一道题,本组最后一个学生完成后将答卷交给教师,教师按送卷顺序先后编号,根据运算速度和答卷正确率评出优胜组。

三、有效数学课堂教学必须注重学法指导

古人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培养现代学生的数学素质,不仅要教给他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具有会学的能力。怎样指导学生的学习呢?

1.掌握学习方法

中学数学教材中,每一新知识的教学基本上都有相应的例题,教学时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指导学生掌握自学例题的方法。如教材中很多例题的教学不是一步到位,而是分层逐步呈现解题过程,且留有不少需由学生探索的内容,要让学生根据解题思路自己去思考完成。有的例题有“想”的内容,要让学生知道这是思考过程;有的法则、概念、结语等用色字表示,要让学生清楚这是重点内容;有的例题中的示意图和操作程序是为突破难点安排的,要让学生懂得根据图示顺序去分析、推想,从而掌握数学学习的思考过程。

2.培养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的培养,首先应从阅读开始。七年级学生阅读能力较差,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必须从示范做起,对课文内容逐句、逐段领读、解释,对重要的教学名词、术语、关键的语句、重要的字眼要重复读,并指出记忆的方法,同时还要用符号标记。对于例题,让学生读题,引导学生审题意,确定最佳解题方法。在初步形成看书习惯之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在重点、难点和易错处列出阅读题纲,设置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纵向深入和横向拓展地阅读数学课外材料,还可利用课外活动小组,组织交流,相互启发,促使学生再次阅读,寻找答案,弥补自己先前阅读时的疏漏,从而进一步顺应和同化知识,提高阅读水平和层次,形成阅读――讨论――再阅读的良性循环。

3.引导自主探索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课堂上多让学生动手“摸一摸”、“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不仅能满足学生好奇心的需要,更能促使学生于快乐活动中主动获取知识。

四、有效数学课堂教学必须培养思维能力

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是能力的培养,其中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的主要方面。思维能力的内在实质是分析、综合、推理、应用能力,外在表现是思维的速度和质量。教学时应进行如下训练:1.思维速度的训练,2.思维质量的训练,3.逆向思维的训练。

总之,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教师要善于思考,勤于钻研,要充分全面了解学生,全身心投入课堂教学改革,为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做出积极的贡献。

篇12

新课程要求教师从“教”走向学生的“学”,倡导“对话”式教学,强调教学是师生之间的一种互动过程,课堂答问便成了必然。事实上,由于教师不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发展水平,预设的问题不是太难就是太简单;不研究教材内容,不分析知识与问题之间的关联,预设的问题不能环环相扣、逐步推进,不能揭示知识发生过程;再加上教师不考虑提问的方式方法等等;学生对提出的问题根本不知道怎样思考或怎样回答,严重阻碍了师生之间的“对话”和互动。这样的问题,不但起不了好的效果,有时还误导学生,甚至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预设有效问题。

一、预设问题要有“障碍”,防止“滑过现象”产生

“滑过现象”源自于英国学者EdardBeBono关于思维训练中“注意滑过”的一个形象比喻。他说:当我们驱车从A地到B地欣赏美景时,往往由于车速太快,忽略了途中更美的风景C;由A地到B地的路越顺畅,C地被忽略的可能性就越大。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如果教师将教学任务设计得面面俱到、自然流畅,问题坡度太小,没有给学生留下跨越“障碍”的空间,学生无需要多少时间即可一蹴而就,就会使许多有价值的内容在不经意间滑过。在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下)《三角形中位线》合作学习中有一个问题:将一张三角形纸片剪成一个三角形和梯形,如果要求剪得的三角形和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应当怎样剪?对于这个问题,一教师预设了三个小问题来引导学生:

(1)、像图1那样剪,可以拼成平行四边形吗?

(2)、像图2那样剪,可以拼成平行四边形吗?

(3)、怎样剪才能拼成平行四边形呢?

SHAPE\*MERGEFORMAT

图1图2

教师预设的前两个问题,的确能很好地为第(3)问做好铺垫,是不错的引导;但是由于教师问题设计过于详尽、顺畅,没有给学生留下“障碍”,学生轻而易举地回答出第(1)、(2)问,第(3)学生短暂思考就回答出来,这个问题便显得没有挑战性,探究价值就“一滑而过”,这对提升学生的思维层次没有益处。笔者认为,这个问题先不给出任何预设的小问题,就让学生先动脑动手画,再让学生动手剪。在大部分学生没有结果的情况下给出预设第(1)问。这样整个问题的处理上坡度不会太小,学生能经历一个相对完整的思考过程,也把握了时机,在知识的关键处、疑难处预设有效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数学教学过程应当将学生主体的“做数学”摆在突出的位置。教师对一些关键问题、关键环节且慢“说破”,留下“更美的风景C”让学生“欣赏”,使其在探索、思考问题的体验中提升思维和激发兴趣,这是防止“滑过现象”的基本策略。教师的教学智慧不是体现在“先知于学生、胜学生一筹”上,而是体现在“与学生同步”甚至“落后于学生”。“说破”的火候掌握在教师的手里,但取决于学生的需要,所谓“教不越位,学要到位”就是这个道理。

二、预设问题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研究表明,知识处于“最近发展区”时,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在预设问题时,不考虑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认知发展水平和思维发展水平,预设的问题坡度太大,超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过于复杂,从头到尾受益的学生寥寥无几,提问也只能流于形式、走过场,结果多数情况下教师自问自答。比如说某教师在上浙教版八年级(下)数学《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第三课时——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中,先要求学生用已经学过的配方法解两个方程:x2+15=10x;3x2-12x=6,在学生解完这两个方程后,教师说:大家能用配方法来解关于x的方程ax2+bx+c=0吗?结果全班基本没有人解出。教师原本想用配方法解系数为常数的一元二次方程来作为解系数为字母的一元二次方程作一个铺垫,但由于教师没有充分考虑到解方程ax2+bx+c=0的复杂性,也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大大超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因而没有为解方程ax2+bx+c=0预设引导性的问题,最后教师不得不自己一步一步讲解。

一堂课中多有几个这样的问题,学生就对这节课失去了信心和兴趣,多有几节这样的课,学生就对这门学科失去了信心和兴趣,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有经验的教师在预设问题时,能把预设问题控制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一教师在上浙教版七年级(下)数学《分式方程》时,在上课导入时这样预设四个解方程的题目:

(1)3x-2=2x+3;(2)(3);(4)

听课的很多老师当时就在嘀咕:在学生连分式方程的概念还没有了解教师就给出了分式方程让学生解,这样做不恰当。其实,事实说明,这位教师这样预设问题问题,恰恰把握住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在有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上很容易就解出了第(1)、(2)小题。学生在解第(3)小题时,有的凑出了答案,有很多学生就是两边乘了x解出了方程。其实学生解第(2)小题时利用了去分母解了方程,这无形就为解第(3)小题作好了铺垫,学生只要在理解“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就能利用去分母解第(3)小题。教师就是抓住了这点,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学习过程就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

三、预设问题要避免低级庸俗,应具有启发引导性

在新课程“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改革的浪潮下,有的教师为了体现启发式原则,达到一种双边互动充分、课堂气氛热烈的效果,经常大量设问,于是不由自主地提一些不疼不痒的问题。例如:一教师在讲“雉兔同笼”问题时,提出“雉就是我们现在说的什么?”“雉有几只脚几只头?”“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的意识是什么?”这样一些不是问题的问题,还有“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行不行”等问题。这种问题缺少启发性,难以引起学生深层次的思考,是不相信学生的能力及其主观能动性,是对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的漠视。“有疑而问”本是天经地义,但这种浅显的问题,往往问而无疑,学生对答如流,表面上互动得轰轰烈烈。但实际效果如何呢?学生从这些问题中得到了什么呢?这种设问除了在形式上给人一种热闹的感觉外,没有什么教学价值。除此,有些教师预设问题太庸俗。一教师在介绍圆柱和圆锥的三视图画法后,他给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谁能画出人的三视图,就画我们的校长?”结果一学生在黑板上画了三个椭圆,引得全般哄堂大笑。这样的问题令人啼笑皆非,庸俗及至。

有经验的老师设问能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牵一发而动全身,提出的问题恰当、对学生数学思维有适度启发,能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理性思维的基本过程,切实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一教师在讲三角形三边关系时,让学生带好长度分别为3cm、4cm、7cm、10cm的小木条,预设以下个问题让学生分小组后思考讨论:(1)能拼成几个三角形,三角形的边长分别是什么?(2)哪三根不能拼成三角形?这三根的长度都有什么关系?(3)三根木条符合什么要求才能拼成三角形?教师层层设问、逐步推进,充分突出学生“做数学”的同时,启发引导了学生主动发现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而不是简单的让学生记忆“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小于第三边”的定理。

很多教师不研究教材内容,不分析知识与问题之间的关联,预设的问题单一且不能揭示知识发生过程。一教师在上浙教版七年级(下)数学《二元一次方程组》中,在探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教学环节时,教师是说:这个方程组的解是什么呢?我们利用一个表格来探求。

X

20

21

22

23

24

y

接着学生就填写表格,找出了解。笔者却要反问:用表格来探求方程组的解,为什么表格中x只列举20、21、22、23、24呢?教师没有预设其他问题,这就没有把握探求方程组的解的内在规律,没有正确引导学生探求方程组的解。

其实,初中生好奇心强,喜欢刨根问底。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生的思维活动开始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他们的思维活动越来越具有独创性,并试图解决问题。高明的教师会利用这一心理特征,在预设的问题往往循循善诱、层层设疑、步步为营、节节出新,最后水到渠成,让人恍然大悟,造成学生渴望、追求新知的心理状态,使大脑皮层出现“优势兴奋中心”,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例如,一教师在教学“圆的定义”时,问学生:“车轮是什么形状?”同学们都会回答:“这还用问,当然是圆的。”接着问:“为什么要造成圆形?难道不能造成别的形状,比如说三角形、四边形……”同学们就会兴奋起来,纷纷说:“不能!这样的轮子无法滚动。”教师接着再问:“那就造成鸭蛋的形状吧!行吗?”学生开始感觉茫然,继而大笑起来:“若是这样,车子会忽高忽低的。”教师继续追问:“为什么造成圆形不会忽高忽低呢?”学生又一次活跃起来,纷纷议论,最终找到了答案“因为原形车轮上的点到轴心的距离处处相等!”这样自然而然地得到了圆的定义。教师在讲圆的定义时,根据学生身边的生活实例,预设了四个逐步推进的问题,学生生成圆的定义非常自然且记忆深刻,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余味无穷。

新课程改革提出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预设有效的数学问题便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教师教学环节中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互动教学”的必要措施。当然,数学课堂教学中预设有效提问时要注意的不只是以上四个方面。比如说,预设有效问题应当在何处何时用何种方式何种方法进行预设,这些都是数学教师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教师预设的问题必须和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思维发展水平相一致;必须要吸引学生,用问题驱动学生在互动中的生成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必须启发引导学生“做数学”,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林荣《关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实践研究》《内蒙古教育》2008年第3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