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教师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6 17:45:2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感恩教师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感恩教师论文

篇1

尽管这种情感反映多是片面性和暂时性的,但这都是学生的真实体验的过程,也是产生道德内化的基础。那么学生的这些直觉情感是如何引发的呢?通常,新奇刺激最容易唤起大多数人的兴趣,而呆板常见的多次重复的事物则不能吸引人的注意力。所以在揭题设计时一定要考虑到其的新颖性,创设一定的情景,尽量使学生获得新感受,借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注重设计情境激发学生的直观感受往往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课文《三个儿子》中讲的是:有三个妈妈一起在井边打水,迎面跑来了他们的三个孩子。一个孩子翻跟头给妈妈看,一个孩子唱着歌给妈妈听,另一个孩子跑到自己的妈妈跟前,接过妈妈手里沉甸甸的水桶,提着走了。在这一个课时上课时,我们眼前浮现出这样的情景:假如你看到自己的妈妈拎着很重的一桶水走回家,你会怎样想,怎么做?这个话题很是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自然而然就会有感而发。老师在这时候要抓住学生们的发言,自然而然的让学生在第一时间就感受到母亲伟大的恩情。

(2)利用媒介,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任何形式的教育都不可能脱离当下科技的支持与制约,感恩教育亦是如此。对于感恩教育的实施来说,影像时代的发展,新媒体的介入为我们更好地激发和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提供了更为丰富和直观的手段。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时,老师在课堂上可以用投影仪播放地震时录制的视频文件。当同学们看到一个个面目全非的同龄人、一个个令人触目惊心的书包时,当听到父母说“不管发生了什么,我都会在你身边”时,同学们不由地从心底里对对伟大的父爱充满了感动之情,从而自觉地形成了感恩父母的道德认识。

2.感恩:激情——体验

根据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感恩品质形成的规律,第二个阶段是感恩阶段。这一阶段重在抓融情点、引发学生情感共鸣。要仔细的去挖掘教材中所具有的情感因素,寻找学生与教师的情感融合点。在课堂上老师要采用灵活多变的心理换位和行为换位,通过学生日常生活的事例和先进典型等联想方法,揣测出教材人物的情感和语言与动作,从而去点燃学生心灵中的火花,逐步的做到师生的情感融为一体,初步构建学生的道德认知结构。

3.报恩:拓展——导行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感恩”意识不可能仅仅从书本上学到,也不能仅仅停留在知恩和感恩的意识层面,而是必须要外化为学生实实在在的报恩行为。因此,开展感恩教育,要教育孩子们一定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开展感恩活动进家庭、进学校、进社区的活动,灵活运用各种校内外资源,定期组织孩子们参与各种社会活动,深化和巩固感恩意识。最终的目的就是让孩子们真正的领悟到感恩的意义,学会感恩,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它需要时间,需要长期的思想的渗透,不断地通过实践和参与进行强化。强化学生的感恩意识,进而逐渐培养学生懂得感恩。培养感恩不能局限于课上,也不能仅仅依靠学校,应该让家长和社会共同协作,三方面一同帮助学生知感恩,懂感恩。不能仅停留在存在感恩的意思,和口头上,应该付诸行动,用行动来回报社会、家长、老师们的关怀,还有同学和朋友的帮助。通过语文课的学习和讲解让孩子们了解如何感恩,怎样行动,真正的做到“传道授业解惑也”。课后作业也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包括通过感恩父母一件事;感恩作文;做一期关于感恩的报纸;进行一场关于感恩的演讲等。

4.施恩:内省——自觉

报恩是将感恩教育从意识转化为行为的一种有效途径,但是感恩教育所寓意的报恩,不应该是仅仅局限于一人报一人、一事报一事的简单对应,而是追求一种将爱的薪火传递的施恩行善的最高境界。通过感恩教育,让学生能够在别人处于危难之际、关键时刻、困难之中的时候不计回报的主动去帮助别人,用自己的爱心和善举回报整个人类社会。因此,感恩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应该是引导学生施恩行善,通过内省和自觉,让学生的感恩之心逐渐转化为一种稳定的优秀品质。通过内省强化施恩之心。现在许多课文的表述、课后习题的编排都以第一人称“我”展开,强调“我”的内省,这遵循了思想道德内化时自我生成的原则,也为感恩情怀的内省创设了良好的条件。促使学生内省是感恩教育目标内化为心理品质的重要桥梁,是强化学生施恩之心的重要途径,也是当今语文课程教学的一个基本要求。那么,实施情感体验式教学的过程中,应怎样真正打动学生,并促使他们自我反省、自我生成呢?首先,必须改变过去说教式、命令式的做法,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一切个性,学会赏识、尊重、关怀每一位学生。只有让学生真正的成为课堂的主体,从而激活他们的思维进而让学生成为感恩教育目标内省的主体。其次,老师应该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多去参与社会的实践,不断的去体验社会情感。在感恩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必须重视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丰富他们的道德、情感体验,并不断总结、内省。

篇2

中图分类号:G621;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1-0032-02

感恩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修养,也是人之常情。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感恩教育日益受到重视。目前,部分青少年学生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缺少责任意识,有的自私冷漠,一味索取,不知回报,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忧虑与关注。因此,近年来关于感恩教育的研究日益增多,且有越来越多的人提倡在语文课堂中渗透感恩教育。本文分析学生感恩品质缺失的原因,并从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在习作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在口语交际中渗透感恩教育等方面,研究语文课堂中感恩教育的渗透策略。

一、部分青少年学生感恩品质缺失的原因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发现,部分青少年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感恩品质缺失的情况。之所以会出现此种现象,主要原因如下。

(1)部分学校对感恩教育不重视。虽然一直大力提倡素质教育,许多学校非常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但在有些学校,“以分数论英雄”的现象仍然存在。有些学校仅注重学生的考试分数,并不重视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部分学校的这种做法也许并不奇怪,因为高考时只看学生分数,如果分数达不到本科线,那么学生只能选择就读高职院校或是步入社会找工作谋生。

(2)部分教师对感恩教育不重视。目前,很多语文、数学教师认为,感恩教育是思品教师的事情,与自己没有关系。正是抱着这样的想法,很多语文、数学教师仅关注学生本学科的成绩是否得到提升,却并不注重渗透感恩教育。但思品教师是否特别注重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呢?这一点也不可知。

(3)部分家长对感恩教育不重视。很多家长忙着给孩子辅导作业,忙着给孩子报各种补习班,却唯独忘记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这种现象在我国普遍存在,并不新鲜。其实,家庭是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的重要场所。由于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感恩教育并不重视,因此,很多学生的感恩品质缺失就顺理成章。

二、语文课堂中渗透感恩教育的具体策略

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担负起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重要职责,应在课堂中选择合适时机积极渗透感恩教育,促使学生感恩品质的不断提升。那么,究竟如何在Z文课堂中渗透感恩教育呢?

(1)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该积极渗透感恩教育。之所以这样说,主要是因为语文教材中的很多课文包含着极为丰富的感恩素材,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素材,积极地对学生实施感恩教育。例如,执教《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带领学生阅读完课文之后,说道:“同学们,看到课文中这对父子,你们是否也联想到自己的父亲呢?在你和父亲身上,曾经发生过哪些令人感动的事情呢?”此问题一经抛出,立刻有学生说道:“记得很小的时候,有一次逛商场感觉太累了,于是坐下来休息。妈妈让爸爸陪着我,独自一人去买水。等了很长一段时间妈妈还未回来,于是我着急了,想去找妈妈。此时爸爸在打盹,我的离开似乎没有引起爸爸的注意。他后来睁眼发现我不见了,于是到处找我。当找到我的时候,爸爸非常愤怒,把我训斥一番。而我似乎也被吓坏了,大哭起来。后来经常回想起这件事,我想,爸爸之所以训斥我,完全是出于对我的爱。”还有一位学生这样说:“爸爸从小就对我非常严厉,要求学这学那,有时候真的挺烦他的。但有时候想想,爸爸为何要我拼命学习呢?为何牺牲他休息时间来监督我呢?那应该也是一种爱”……听到几位同学的诉说,很多同学也被感动了。于是,教师语重心长地说道:“每个孩子都是父亲的心头肉,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康长大,成为祖国栋梁。所以,我们要感谢自己的父亲,感谢自己的母亲。没有他们,哪有自己的今天。”教学实践表明,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是完全可行的,是值得提倡的。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感恩素材值得深层次挖掘,值得利用其对学生有效进行感恩教育。因此,语文教师应做一个有心人,积极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

(2)在习作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习作是学生内心的真实表达,是学生情感宣泄的重要窗口,更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在习作教学中,语文教师同样可以积极渗透感恩教育。这样的做法,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更可以让学生的感恩品质在无形中得以不断提升。例如,在一次六年级习作课上,教师从电视剧中截取的场面,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给学生看。看到视频中中国军人为保卫国家而浴血奋战,很多同学的眼角通红,落下伤心的热泪。视频播放完毕,教师说道:“看到刚才的场景,相信同学们都被感动了。之所以会有今天美好的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不计个人生命换来的。所以,今天我们就以‘感恩革命先烈’为题,进行习作练习。”由于受到视频中呈现内容的感染,同学们在接下来的习作练习中表现非常积极,写出的作文也非常精彩。其中一名同学是这样写的:“革命先烈似乎离我们很远,仅存在于电影电视和课本、小说中,但他们曾经存在过,这是真实的。曾经的我,梦到自己也回到那久远的年代,奔赴战场,为国浴血奋战。那一刻,我无惧无畏,为什么呢?因为我想让自己的后代拥有更加美好的生活。对于革命先烈,我们不应忘却,应将其牢记于心。我们应记得他们给予子孙后代的恩惠,应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好好学习,将来报效祖国……”这样的作文,是这位学生发自肺腑的真情表达,没有真情实感是很难写成这样的作文的。通过本次习作练习,同学们的习作水平不仅得到提升,在无形中也受到感恩教育,可谓一举两得。因此,语文教师在习作教学中应积极渗透感恩教育,让感恩教育成为习作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感恩教育成为语文习作教学的亮点。

(3)在口语交际中渗透感恩教育。口语交际课是培养学生口语表达和交际能力的重要课程,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口语交际课中,语文教师同样可以积极渗透感恩教育。这样的感恩教育渗透更为灵动,也更为透彻。例如,在一次口语交际课上,播放这样一段视频给同学们看:一位老年人生病躺在病床上,子女温情地照顾。一会儿帮其擦脸,一会儿帮其倒水;一会儿喂其吃饭,一会儿帮其擦嘴。视频虽然较短,仅两分钟,但其中却蕴含着极为深刻的含义。视频播放完毕后,问学生:“看完视频后,你们大家都有何感受呢?谁愿意自告奋勇地表达?”话刚落音,便有学生说道:“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每一个人都有老的时候,年轻的时候他们是家庭的顶梁柱,而老了就需要子女照顾,这是天经地义的。在生活中,也有子女不孝顺父母的案例,对于这样的人,我们大家都是鄙视的。”还有一名同学说:“父母每天都在照顾我的生活和学习,等我长大了,也要好好回报他们,做一个孝顺的子女。”此话一出,立刻引来阵阵掌声。听到同学们各种各样的表述,教师说道:“接下来是自由讨论时间,请大家以‘孝道’为题进行口语交际练习。”教W实践表明,在语文口语交际课中渗透感恩教育同样可行。语文教师应抓住上口语交际课的机会,积极为感恩教育创造条件,设计具有感恩意识的话题,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

三、结束语

学生有了感恩之心,就会对他人充满爱心,就会更加热爱班级、热爱父母、热爱学校、热爱祖国,成为一个高尚的人。目前,感恩教育已受到充分重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积极承担起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重担,积极在语文课堂中渗透感恩教育。只要语文教师长期坚持在课堂中渗透感恩教育,学生的感恩品质定然会不断得以提升,进而成长为一个懂得感恩的人,一个懂得回报社会的人。

参考文献:

[1]贾.感恩教育的“位置”[J].江西教育,2016(10).

[2]王淑英.如何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J].现代教育科学,2013(12).

[3]李素美.小学实施感恩教育的意义与步骤[J].教育导刊,2010(04).

篇3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4-0010-01

语文是充满人文性的学科。在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利用语文学科充满人文情趣的特点,在语文课堂中以“爱的教育”为突破口,开展了一系列感恩教育。

一、感恩从爱父母开始

父母给了孩子生命,感恩首先应从爱父母开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及时发现文本中“孝顺父母”的“好榜样”,引导学生感谢父母,并且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晚上,爸爸在看报,妈妈在看电视。我给他们送上水果,爸爸妈妈笑了,我也笑了。”(习作《在家里》)在学习这段文字的时候,我拓展了一段情境,触发学生内心对父母的爱。我带着羡慕的表情对学生说:“如果曾老师是那位妈妈该是多么幸福啊!每当我看电视的时候,我的孩子会给我送上(水果);当我口渴的时候,我的孩子会给我(端一杯茶);当我在学校忙碌了一天,跨进家门的时候,我的孩子会(递给我一双拖鞋);当我累了的时候,我的孩子会帮我(捏捏肩膀捶捶腰)……”一年级的学生纯真而又率直,不一会儿工夫,他们就加入了这场帮父母的大讨论中。我趁热打铁:“孩子们,说到就要做到。从今天开始,看谁能坚持每天帮爸爸妈妈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一个月后的家长会上,家长们纷纷向我汇报:这一个月孩子每天在家里争着为爸爸妈妈端茶、送水。多好啊!爱自己的父母,为家庭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孩子们已经跨出了爱的第一步。

二、感恩从爱同伴开始

伙伴是一种相知,一种相契,一种相思,一种相辉。感谢伙伴,感谢他们用帮助和安慰,让我们感到温暖和友爱。同伴之间的友谊也是小学低年级学生生活的主旋律。在语文课堂上,我利用友谊为主题的课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受“同伴的好”,对学生进行“爱同伴”的感恩教育。“小黄鸡,小黑鸡,欢欢喜喜在一起。刨刨土,捉捉虫,青草地上做游戏。”(《在一起》)这篇儿歌很有画面感。两个小伙伴(小黄鸡、小黑鸡)一起劳动(刨土),一起学习(捉虫),一起玩耍的场景非常生动。这样的场景简直就是我们小学一年级孩子们真实生活的写照,也是感恩同伴的好文本。于是,我创设情境丰富了小黄鸡和小黑鸡共同劳动的场面。“孩子们,你就是那只小黄鸡,或者那只小黑鸡,你们是怎样刨土的?”一个学生说:“我们不停地用爪子抓开地上的草。”“累不?”我顺势一问。“不累。我们一起合作,我刨一下,他刨一下。”另一个学生说。“对,我们在进行刨土比赛,看谁刨得快!”旁边的学生抢着说。“那你们捉到虫子了吗?”“捉到了,我捉到了一条大青虫。”一个学生笑着说。“你吃了吗?”我转头问抢答的学生。“吃了,我们分着吃了。”他边说还边咂吧咂吧嘴巴,似乎,他就是那只享受了大餐的小鸡。“小黄鸡、小黑鸡,看得出来你们非常高兴。可是小黄鸡,今天只有你自己在草地上,你还是干同样的事情:刨土、捉虫。说说你此时此刻的感受吧!”我转了话锋。“我有点不高兴了,没有伙伴,一个人很无聊的。”一个学生皱着眉头说。“小黑鸡,你呢?”我又问另一个孩子。“我也不高兴,多闷啊!”“孩子们,你们说得多真实啊!还是有个伴好啊!你们在一起(学习),一起(劳动),一起(游戏)!一个人的快乐变成(两个)人的了,一个人的辛苦被两个人分担就减少了一半。”看着孩子们似懂非懂的表情,我又说:“要珍惜这份难得的友谊啊!”在此后的学习生活中,我注意到孩子们在交往中经常会使用“对不起”“没关系”等礼貌用语。孩子们变得大方、懂事多了,同学之间发生的矛盾冲突也越来越少了。

三、感恩从爱花草树木开始

有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学校环境直接影响着小学生的心理变化和行为变化。因此,教师要引导小学一年级学生观察学校的自然环境,认同学校环境,并且让他们融入环境,珍惜周围的一草一木,这也是感恩教育的重要内容。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本里也有这个主题的课文。“小兔小兔轻轻跳,小狗小狗慢慢跑,要是你踩疼了小草,我就不跟你们好。” (《轻轻地》)可以看出,作者对小草的疼爱之情溢于言表。而学生们在朗朗上口地朗读儿歌的同时,心中也沐浴着爱的阳光。我问学生们:“孩子们,如果你就是那棵被呵护、被疼爱的小草,你想说什么?”很多学生会很自然地说:“谢谢你,小兔!”“谢谢你,小狗!”有一个学生还学着课文的语气对我们班的“小冒失”小K说:“小K,小K,你慢慢走。要是你弄疼了葡萄,我就不跟你好。” 小K同学的脸刷地红了,他轻轻地接过话题:“谢谢你,小J,我保证以后不摘葡萄,只远远地看。”我表扬了模仿课文说话的学生,也肯定了小K同学知错能改的积极态度。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既锻炼了学生们的语文表达能力,又目的明确地对他们进行了一次爱护环境的主题教育。

四、结束语

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也是生活中的大智慧。在小学低年级,感恩教育可以与语文学习同行。感恩教育从“爱”开始,用语文课本中的“爱”点燃学生心中的“爱”;用语文课堂中“爱的榜样”引导学生回归生活:爱父母、爱同学,爱身边的一花一草,爱大自然的一切。一个懂得爱的学生,才会珍惜外界的存在;一个会表达爱的学生,才能很好地践行感恩。总之,小学低年级感恩教育要从语文课堂开始,从爱开始。

篇4

小学生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根据小学生的这些品德发展规律,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小学生实施的道德教育,以增强他们的感恩意识,使他们懂得感恩,懂得父母的生养之恩,`懂得教师的教育之恩,懂得他人、社会的关心之恩,并懂得付出和回报,真正成为知恩、感恩、报恩并能主动施恩的人。加强对小学生的感恩教育,不仅仅是学校、老师的职责,也是家长和家庭教育的责任,并且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应该出一份力。

一、小学生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今的小学生总体上是知恩感恩的,小学生知恩、感恩和报恩的占主流,多数学生能够珍惜学习机会,对父母、老师和同学等人所给予自己的关心和帮助表示感激,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予以回报。但是,仍有少部分同学忘恩、负恩,并且不懂得感恩。小学生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集中在对待父母、老师、同学和朋友以及社会等方面,具体有如下表现。

1.淡忘父母养育之恩

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自古以来“孝”字就是支撑历代王朝乃至整个社会的基石之一。历史发展到今天,“孝”字在人们的道德意识里却变得愈来愈淡漠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小学生是教育的较低阶段,经济上完全依靠父母提供,生活上还需要父母的照顾。多数小学生能够体谅父母的辛苦,为父母庆祝生日以及节日,消费上从俭,并且尝试着在家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为父母减负分忧。然而一些小学生却以自我为中心,认为父母为自己付出是理所当然的,从不体谅父母的艰辛,不知道父母的生日……不懂得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更不知道应该回报父母。

2.漠视老师的培育之恩

小学是孩子接受学校教育的开始,是孩子成长成才的起步阶段。居里夫人曾经说,不管一个人取得多么值得骄傲的成绩,都应该饮水思源,应该记住是自己的老师为他们的成一长播下了最初的种子。尊敬老师、感谢母校理应是对小学生不言自明的道德规范。然而,在小学校园里,上学迟到、上课不遵守课堂纪律、不听老师教导已不是个别现象。

3.忘却他人的救助之恩

“谢谢”是我们最基本的文明用语,可是由于社会上功利观念的盛行,在部分小学生中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令人担忧一些小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把社会救助和他人给予自己的帮助和付出看成是理所当然的,漠视宝贵的仁爱和友情。

4.社会责任意识淡薄

社会责任意识淡薄,也是当代小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一个苗头。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他们不可能参加很多的社会活动,因此校园是他们较家庭而言较为频繁的活动地点。然而仍有少部分小学生不能认识到自己是学校的一分子以及自己对学校所肩负的责任,不爱惜学校的公共财物,在课桌上乱写乱画。

二、加强小学生感恩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感恩是小学生道德素质中的一种重要品质,但它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教育和培养的结果,需要经由感恩教育途径,通过学校、家庭、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才能使个体形成感恩意识,使感恩成为自己的道德品德,并进一步外化为感恩行为。具体而言,应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有效地推行感恩教育。

1.重视家庭教育

许多家长轻视家庭教育对培养孩子德育以及感恩意识的作用。《孝经》指出“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在古代,由“亲亲”启蒙,是人情陶冶、道德升华最基本的手段,也是最有效的感恩途径。

2.加强学校教育

社会的未来靠孩子,孩子的未来靠教育。民族的生生不息,社会的繁衍进步,都需要我们培养出德才兼备的接班人。而成才首先要“成人”,只有让学生对社会对环境及周围的人心存感激,他刁'能幸福愉快,刁`能主动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也才能在遇到困难时得到更多的帮助。

3.营造良好的社会感恩氛围

运用现代传播手段宣传知恩报恩的典型事例,运用社会褒奖高扬感恩,激发人们内心深处的感恩情怀。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社区已经作为人们生活和活动的重要场所而引起人们的重视。我们的小学生除了在学校、家中活动之外,还有很多时间是在社区度过的,社区在小学生的成长中占有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社区应与家庭、学校一起,共同配合开展小学生感恩教育,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

4.重视感恩的相关节日

在欧美等西方国家,每年都会过一个独特的节日―感恩节。在这天,人们会以各种方式表达自己对国家、社会、家庭、朋友、同事等等的感激之情。感恩节应该得到普及,它不应该仅仅限于某一天,我们应该把生命中的每一天都当作感恩节,天天都要感恩,向所有人感恩,这样更有利于营造全社会的感恩氛围。

5.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感恩文化

传统的忠孝节义等思想是一种扩展性和伸缩性极大的伦理规范,它涉及面广,内容庞杂,优劣并存,按照对待历史遗产的一贯原则和方法,应该实事求是进行分析和积极扬弃。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对“知恩图报”、“施恩不图报”极为推崇。这些良好的道德文化,传承了千年,也熏陶和感染了人类千年。因此,要正确地对待中国传统的感恩思想,继承和弘扬其中优秀的,适合我国目前国情的精华,摒弃己过时的、被历史所淘汰了的糟粕,为感恩教育的开展挖掘出更肥沃的土壤。

三、结语

小学生感恩教育,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在其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小学生在情感上是丰富并且可塑的,正如一片土地,只要我们及时开垦,用心培育,让感恩的清泉绿化每一位学生,相信不久的将来就会收获大片美丽的风景。

参考文献:

[1] 万娟.小学生感恩意识的特点、影响因素及培养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 2010.

[2] 毛燕.小学感恩教育实施的实践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013.

[3] 杜丛颖.小学感恩教育现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1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