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教师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6 17:45:2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感恩教师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感恩教师论文

篇1

尽管这种情感反映多是片面性和暂时性的,但这都是学生的真实体验的过程,也是产生道德内化的基础。那么学生的这些直觉情感是如何引发的呢?通常,新奇刺激最容易唤起大多数人的兴趣,而呆板常见的多次重复的事物则不能吸引人的注意力。所以在揭题设计时一定要考虑到其的新颖性,创设一定的情景,尽量使学生获得新感受,借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注重设计情境激发学生的直观感受往往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课文《三个儿子》中讲的是:有三个妈妈一起在井边打水,迎面跑来了他们的三个孩子。一个孩子翻跟头给妈妈看,一个孩子唱着歌给妈妈听,另一个孩子跑到自己的妈妈跟前,接过妈妈手里沉甸甸的水桶,提着走了。在这一个课时上课时,我们眼前浮现出这样的情景:假如你看到自己的妈妈拎着很重的一桶水走回家,你会怎样想,怎么做?这个话题很是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自然而然就会有感而发。老师在这时候要抓住学生们的发言,自然而然的让学生在第一时间就感受到母亲伟大的恩情。

(2)利用媒介,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任何形式的教育都不可能脱离当下科技的支持与制约,感恩教育亦是如此。对于感恩教育的实施来说,影像时代的发展,新媒体的介入为我们更好地激发和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提供了更为丰富和直观的手段。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时,老师在课堂上可以用投影仪播放地震时录制的视频文件。当同学们看到一个个面目全非的同龄人、一个个令人触目惊心的书包时,当听到父母说“不管发生了什么,我都会在你身边”时,同学们不由地从心底里对对伟大的父爱充满了感动之情,从而自觉地形成了感恩父母的道德认识。

2.感恩:激情——体验

根据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感恩品质形成的规律,第二个阶段是感恩阶段。这一阶段重在抓融情点、引发学生情感共鸣。要仔细的去挖掘教材中所具有的情感因素,寻找学生与教师的情感融合点。在课堂上老师要采用灵活多变的心理换位和行为换位,通过学生日常生活的事例和先进典型等联想方法,揣测出教材人物的情感和语言与动作,从而去点燃学生心灵中的火花,逐步的做到师生的情感融为一体,初步构建学生的道德认知结构。

3.报恩:拓展——导行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感恩”意识不可能仅仅从书本上学到,也不能仅仅停留在知恩和感恩的意识层面,而是必须要外化为学生实实在在的报恩行为。因此,开展感恩教育,要教育孩子们一定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开展感恩活动进家庭、进学校、进社区的活动,灵活运用各种校内外资源,定期组织孩子们参与各种社会活动,深化和巩固感恩意识。最终的目的就是让孩子们真正的领悟到感恩的意义,学会感恩,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它需要时间,需要长期的思想的渗透,不断地通过实践和参与进行强化。强化学生的感恩意识,进而逐渐培养学生懂得感恩。培养感恩不能局限于课上,也不能仅仅依靠学校,应该让家长和社会共同协作,三方面一同帮助学生知感恩,懂感恩。不能仅停留在存在感恩的意思,和口头上,应该付诸行动,用行动来回报社会、家长、老师们的关怀,还有同学和朋友的帮助。通过语文课的学习和讲解让孩子们了解如何感恩,怎样行动,真正的做到“传道授业解惑也”。课后作业也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包括通过感恩父母一件事;感恩作文;做一期关于感恩的报纸;进行一场关于感恩的演讲等。

4.施恩:内省——自觉

报恩是将感恩教育从意识转化为行为的一种有效途径,但是感恩教育所寓意的报恩,不应该是仅仅局限于一人报一人、一事报一事的简单对应,而是追求一种将爱的薪火传递的施恩行善的最高境界。通过感恩教育,让学生能够在别人处于危难之际、关键时刻、困难之中的时候不计回报的主动去帮助别人,用自己的爱心和善举回报整个人类社会。因此,感恩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应该是引导学生施恩行善,通过内省和自觉,让学生的感恩之心逐渐转化为一种稳定的优秀品质。通过内省强化施恩之心。现在许多课文的表述、课后习题的编排都以第一人称“我”展开,强调“我”的内省,这遵循了思想道德内化时自我生成的原则,也为感恩情怀的内省创设了良好的条件。促使学生内省是感恩教育目标内化为心理品质的重要桥梁,是强化学生施恩之心的重要途径,也是当今语文课程教学的一个基本要求。那么,实施情感体验式教学的过程中,应怎样真正打动学生,并促使他们自我反省、自我生成呢?首先,必须改变过去说教式、命令式的做法,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一切个性,学会赏识、尊重、关怀每一位学生。只有让学生真正的成为课堂的主体,从而激活他们的思维进而让学生成为感恩教育目标内省的主体。其次,老师应该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多去参与社会的实践,不断的去体验社会情感。在感恩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必须重视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丰富他们的道德、情感体验,并不断总结、内省。

篇2

中图分类号:G621;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1-0032-02

感恩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修养,也是人之常情。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感恩教育日益受到重视。目前,部分青少年学生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缺少责任意识,有的自私冷漠,一味索取,不知回报,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忧虑与关注。因此,近年来关于感恩教育的研究日益增多,且有越来越多的人提倡在语文课堂中渗透感恩教育。本文分析学生感恩品质缺失的原因,并从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在习作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在口语交际中渗透感恩教育等方面,研究语文课堂中感恩教育的渗透策略。

一、部分青少年学生感恩品质缺失的原因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发现,部分青少年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感恩品质缺失的情况。之所以会出现此种现象,主要原因如下。

(1)部分学校对感恩教育不重视。虽然一直大力提倡素质教育,许多学校非常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但在有些学校,“以分数论英雄”的现象仍然存在。有些学校仅注重学生的考试分数,并不重视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部分学校的这种做法也许并不奇怪,因为高考时只看学生分数,如果分数达不到本科线,那么学生只能选择就读高职院校或是步入社会找工作谋生。

(2)部分教师对感恩教育不重视。目前,很多语文、数学教师认为,感恩教育是思品教师的事情,与自己没有关系。正是抱着这样的想法,很多语文、数学教师仅关注学生本学科的成绩是否得到提升,却并不注重渗透感恩教育。但思品教师是否特别注重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呢?这一点也不可知。

(3)部分家长对感恩教育不重视。很多家长忙着给孩子辅导作业,忙着给孩子报各种补习班,却唯独忘记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这种现象在我国普遍存在,并不新鲜。其实,家庭是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的重要场所。由于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感恩教育并不重视,因此,很多学生的感恩品质缺失就顺理成章。

二、语文课堂中渗透感恩教育的具体策略

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担负起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重要职责,应在课堂中选择合适时机积极渗透感恩教育,促使学生感恩品质的不断提升。那么,究竟如何在Z文课堂中渗透感恩教育呢?

(1)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该积极渗透感恩教育。之所以这样说,主要是因为语文教材中的很多课文包含着极为丰富的感恩素材,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素材,积极地对学生实施感恩教育。例如,执教《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带领学生阅读完课文之后,说道:“同学们,看到课文中这对父子,你们是否也联想到自己的父亲呢?在你和父亲身上,曾经发生过哪些令人感动的事情呢?”此问题一经抛出,立刻有学生说道:“记得很小的时候,有一次逛商场感觉太累了,于是坐下来休息。妈妈让爸爸陪着我,独自一人去买水。等了很长一段时间妈妈还未回来,于是我着急了,想去找妈妈。此时爸爸在打盹,我的离开似乎没有引起爸爸的注意。他后来睁眼发现我不见了,于是到处找我。当找到我的时候,爸爸非常愤怒,把我训斥一番。而我似乎也被吓坏了,大哭起来。后来经常回想起这件事,我想,爸爸之所以训斥我,完全是出于对我的爱。”还有一位学生这样说:“爸爸从小就对我非常严厉,要求学这学那,有时候真的挺烦他的。但有时候想想,爸爸为何要我拼命学习呢?为何牺牲他休息时间来监督我呢?那应该也是一种爱”……听到几位同学的诉说,很多同学也被感动了。于是,教师语重心长地说道:“每个孩子都是父亲的心头肉,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康长大,成为祖国栋梁。所以,我们要感谢自己的父亲,感谢自己的母亲。没有他们,哪有自己的今天。”教学实践表明,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是完全可行的,是值得提倡的。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感恩素材值得深层次挖掘,值得利用其对学生有效进行感恩教育。因此,语文教师应做一个有心人,积极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

(2)在习作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习作是学生内心的真实表达,是学生情感宣泄的重要窗口,更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在习作教学中,语文教师同样可以积极渗透感恩教育。这样的做法,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更可以让学生的感恩品质在无形中得以不断提升。例如,在一次六年级习作课上,教师从电视剧中截取的场面,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给学生看。看到视频中中国军人为保卫国家而浴血奋战,很多同学的眼角通红,落下伤心的热泪。视频播放完毕,教师说道:“看到刚才的场景,相信同学们都被感动了。之所以会有今天美好的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不计个人生命换来的。所以,今天我们就以‘感恩革命先烈’为题,进行习作练习。”由于受到视频中呈现内容的感染,同学们在接下来的习作练习中表现非常积极,写出的作文也非常精彩。其中一名同学是这样写的:“革命先烈似乎离我们很远,仅存在于电影电视和课本、小说中,但他们曾经存在过,这是真实的。曾经的我,梦到自己也回到那久远的年代,奔赴战场,为国浴血奋战。那一刻,我无惧无畏,为什么呢?因为我想让自己的后代拥有更加美好的生活。对于革命先烈,我们不应忘却,应将其牢记于心。我们应记得他们给予子孙后代的恩惠,应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好好学习,将来报效祖国……”这样的作文,是这位学生发自肺腑的真情表达,没有真情实感是很难写成这样的作文的。通过本次习作练习,同学们的习作水平不仅得到提升,在无形中也受到感恩教育,可谓一举两得。因此,语文教师在习作教学中应积极渗透感恩教育,让感恩教育成为习作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感恩教育成为语文习作教学的亮点。

(3)在口语交际中渗透感恩教育。口语交际课是培养学生口语表达和交际能力的重要课程,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口语交际课中,语文教师同样可以积极渗透感恩教育。这样的感恩教育渗透更为灵动,也更为透彻。例如,在一次口语交际课上,播放这样一段视频给同学们看:一位老年人生病躺在病床上,子女温情地照顾。一会儿帮其擦脸,一会儿帮其倒水;一会儿喂其吃饭,一会儿帮其擦嘴。视频虽然较短,仅两分钟,但其中却蕴含着极为深刻的含义。视频播放完毕后,问学生:“看完视频后,你们大家都有何感受呢?谁愿意自告奋勇地表达?”话刚落音,便有学生说道:“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每一个人都有老的时候,年轻的时候他们是家庭的顶梁柱,而老了就需要子女照顾,这是天经地义的。在生活中,也有子女不孝顺父母的案例,对于这样的人,我们大家都是鄙视的。”还有一名同学说:“父母每天都在照顾我的生活和学习,等我长大了,也要好好回报他们,做一个孝顺的子女。”此话一出,立刻引来阵阵掌声。听到同学们各种各样的表述,教师说道:“接下来是自由讨论时间,请大家以‘孝道’为题进行口语交际练习。”教W实践表明,在语文口语交际课中渗透感恩教育同样可行。语文教师应抓住上口语交际课的机会,积极为感恩教育创造条件,设计具有感恩意识的话题,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

三、结束语

学生有了感恩之心,就会对他人充满爱心,就会更加热爱班级、热爱父母、热爱学校、热爱祖国,成为一个高尚的人。目前,感恩教育已受到充分重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积极承担起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重担,积极在语文课堂中渗透感恩教育。只要语文教师长期坚持在课堂中渗透感恩教育,学生的感恩品质定然会不断得以提升,进而成长为一个懂得感恩的人,一个懂得回报社会的人。

参考文献:

[1]贾.感恩教育的“位置”[J].江西教育,2016(10).

[2]王淑英.如何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J].现代教育科学,2013(12).

[3]李素美.小学实施感恩教育的意义与步骤[J].教育导刊,2010(04).

篇3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4-0010-01

语文是充满人文性的学科。在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利用语文学科充满人文情趣的特点,在语文课堂中以“爱的教育”为突破口,开展了一系列感恩教育。

一、感恩从爱父母开始

父母给了孩子生命,感恩首先应从爱父母开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及时发现文本中“孝顺父母”的“好榜样”,引导学生感谢父母,并且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晚上,爸爸在看报,妈妈在看电视。我给他们送上水果,爸爸妈妈笑了,我也笑了。”(习作《在家里》)在学习这段文字的时候,我拓展了一段情境,触发学生内心对父母的爱。我带着羡慕的表情对学生说:“如果曾老师是那位妈妈该是多么幸福啊!每当我看电视的时候,我的孩子会给我送上(水果);当我口渴的时候,我的孩子会给我(端一杯茶);当我在学校忙碌了一天,跨进家门的时候,我的孩子会(递给我一双拖鞋);当我累了的时候,我的孩子会帮我(捏捏肩膀捶捶腰)……”一年级的学生纯真而又率直,不一会儿工夫,他们就加入了这场帮父母的大讨论中。我趁热打铁:“孩子们,说到就要做到。从今天开始,看谁能坚持每天帮爸爸妈妈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一个月后的家长会上,家长们纷纷向我汇报:这一个月孩子每天在家里争着为爸爸妈妈端茶、送水。多好啊!爱自己的父母,为家庭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孩子们已经跨出了爱的第一步。

二、感恩从爱同伴开始

伙伴是一种相知,一种相契,一种相思,一种相辉。感谢伙伴,感谢他们用帮助和安慰,让我们感到温暖和友爱。同伴之间的友谊也是小学低年级学生生活的主旋律。在语文课堂上,我利用友谊为主题的课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受“同伴的好”,对学生进行“爱同伴”的感恩教育。“小黄鸡,小黑鸡,欢欢喜喜在一起。刨刨土,捉捉虫,青草地上做游戏。”(《在一起》)这篇儿歌很有画面感。两个小伙伴(小黄鸡、小黑鸡)一起劳动(刨土),一起学习(捉虫),一起玩耍的场景非常生动。这样的场景简直就是我们小学一年级孩子们真实生活的写照,也是感恩同伴的好文本。于是,我创设情境丰富了小黄鸡和小黑鸡共同劳动的场面。“孩子们,你就是那只小黄鸡,或者那只小黑鸡,你们是怎样刨土的?”一个学生说:“我们不停地用爪子抓开地上的草。”“累不?”我顺势一问。“不累。我们一起合作,我刨一下,他刨一下。”另一个学生说。“对,我们在进行刨土比赛,看谁刨得快!”旁边的学生抢着说。“那你们捉到虫子了吗?”“捉到了,我捉到了一条大青虫。”一个学生笑着说。“你吃了吗?”我转头问抢答的学生。“吃了,我们分着吃了。”他边说还边咂吧咂吧嘴巴,似乎,他就是那只享受了大餐的小鸡。“小黄鸡、小黑鸡,看得出来你们非常高兴。可是小黄鸡,今天只有你自己在草地上,你还是干同样的事情:刨土、捉虫。说说你此时此刻的感受吧!”我转了话锋。“我有点不高兴了,没有伙伴,一个人很无聊的。”一个学生皱着眉头说。“小黑鸡,你呢?”我又问另一个孩子。“我也不高兴,多闷啊!”“孩子们,你们说得多真实啊!还是有个伴好啊!你们在一起(学习),一起(劳动),一起(游戏)!一个人的快乐变成(两个)人的了,一个人的辛苦被两个人分担就减少了一半。”看着孩子们似懂非懂的表情,我又说:“要珍惜这份难得的友谊啊!”在此后的学习生活中,我注意到孩子们在交往中经常会使用“对不起”“没关系”等礼貌用语。孩子们变得大方、懂事多了,同学之间发生的矛盾冲突也越来越少了。

三、感恩从爱花草树木开始

有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学校环境直接影响着小学生的心理变化和行为变化。因此,教师要引导小学一年级学生观察学校的自然环境,认同学校环境,并且让他们融入环境,珍惜周围的一草一木,这也是感恩教育的重要内容。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本里也有这个主题的课文。“小兔小兔轻轻跳,小狗小狗慢慢跑,要是你踩疼了小草,我就不跟你们好。” (《轻轻地》)可以看出,作者对小草的疼爱之情溢于言表。而学生们在朗朗上口地朗读儿歌的同时,心中也沐浴着爱的阳光。我问学生们:“孩子们,如果你就是那棵被呵护、被疼爱的小草,你想说什么?”很多学生会很自然地说:“谢谢你,小兔!”“谢谢你,小狗!”有一个学生还学着课文的语气对我们班的“小冒失”小K说:“小K,小K,你慢慢走。要是你弄疼了葡萄,我就不跟你好。” 小K同学的脸刷地红了,他轻轻地接过话题:“谢谢你,小J,我保证以后不摘葡萄,只远远地看。”我表扬了模仿课文说话的学生,也肯定了小K同学知错能改的积极态度。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既锻炼了学生们的语文表达能力,又目的明确地对他们进行了一次爱护环境的主题教育。

四、结束语

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也是生活中的大智慧。在小学低年级,感恩教育可以与语文学习同行。感恩教育从“爱”开始,用语文课本中的“爱”点燃学生心中的“爱”;用语文课堂中“爱的榜样”引导学生回归生活:爱父母、爱同学,爱身边的一花一草,爱大自然的一切。一个懂得爱的学生,才会珍惜外界的存在;一个会表达爱的学生,才能很好地践行感恩。总之,小学低年级感恩教育要从语文课堂开始,从爱开始。

篇4

小学生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根据小学生的这些品德发展规律,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小学生实施的道德教育,以增强他们的感恩意识,使他们懂得感恩,懂得父母的生养之恩,`懂得教师的教育之恩,懂得他人、社会的关心之恩,并懂得付出和回报,真正成为知恩、感恩、报恩并能主动施恩的人。加强对小学生的感恩教育,不仅仅是学校、老师的职责,也是家长和家庭教育的责任,并且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应该出一份力。

一、小学生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今的小学生总体上是知恩感恩的,小学生知恩、感恩和报恩的占主流,多数学生能够珍惜学习机会,对父母、老师和同学等人所给予自己的关心和帮助表示感激,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予以回报。但是,仍有少部分同学忘恩、负恩,并且不懂得感恩。小学生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集中在对待父母、老师、同学和朋友以及社会等方面,具体有如下表现。

1.淡忘父母养育之恩

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自古以来“孝”字就是支撑历代王朝乃至整个社会的基石之一。历史发展到今天,“孝”字在人们的道德意识里却变得愈来愈淡漠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小学生是教育的较低阶段,经济上完全依靠父母提供,生活上还需要父母的照顾。多数小学生能够体谅父母的辛苦,为父母庆祝生日以及节日,消费上从俭,并且尝试着在家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为父母减负分忧。然而一些小学生却以自我为中心,认为父母为自己付出是理所当然的,从不体谅父母的艰辛,不知道父母的生日……不懂得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更不知道应该回报父母。

2.漠视老师的培育之恩

小学是孩子接受学校教育的开始,是孩子成长成才的起步阶段。居里夫人曾经说,不管一个人取得多么值得骄傲的成绩,都应该饮水思源,应该记住是自己的老师为他们的成一长播下了最初的种子。尊敬老师、感谢母校理应是对小学生不言自明的道德规范。然而,在小学校园里,上学迟到、上课不遵守课堂纪律、不听老师教导已不是个别现象。

3.忘却他人的救助之恩

“谢谢”是我们最基本的文明用语,可是由于社会上功利观念的盛行,在部分小学生中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令人担忧一些小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把社会救助和他人给予自己的帮助和付出看成是理所当然的,漠视宝贵的仁爱和友情。

4.社会责任意识淡薄

社会责任意识淡薄,也是当代小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一个苗头。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他们不可能参加很多的社会活动,因此校园是他们较家庭而言较为频繁的活动地点。然而仍有少部分小学生不能认识到自己是学校的一分子以及自己对学校所肩负的责任,不爱惜学校的公共财物,在课桌上乱写乱画。

二、加强小学生感恩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感恩是小学生道德素质中的一种重要品质,但它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教育和培养的结果,需要经由感恩教育途径,通过学校、家庭、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才能使个体形成感恩意识,使感恩成为自己的道德品德,并进一步外化为感恩行为。具体而言,应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有效地推行感恩教育。

1.重视家庭教育

许多家长轻视家庭教育对培养孩子德育以及感恩意识的作用。《孝经》指出“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在古代,由“亲亲”启蒙,是人情陶冶、道德升华最基本的手段,也是最有效的感恩途径。

2.加强学校教育

社会的未来靠孩子,孩子的未来靠教育。民族的生生不息,社会的繁衍进步,都需要我们培养出德才兼备的接班人。而成才首先要“成人”,只有让学生对社会对环境及周围的人心存感激,他刁'能幸福愉快,刁`能主动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也才能在遇到困难时得到更多的帮助。

3.营造良好的社会感恩氛围

运用现代传播手段宣传知恩报恩的典型事例,运用社会褒奖高扬感恩,激发人们内心深处的感恩情怀。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社区已经作为人们生活和活动的重要场所而引起人们的重视。我们的小学生除了在学校、家中活动之外,还有很多时间是在社区度过的,社区在小学生的成长中占有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社区应与家庭、学校一起,共同配合开展小学生感恩教育,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

4.重视感恩的相关节日

在欧美等西方国家,每年都会过一个独特的节日―感恩节。在这天,人们会以各种方式表达自己对国家、社会、家庭、朋友、同事等等的感激之情。感恩节应该得到普及,它不应该仅仅限于某一天,我们应该把生命中的每一天都当作感恩节,天天都要感恩,向所有人感恩,这样更有利于营造全社会的感恩氛围。

5.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感恩文化

传统的忠孝节义等思想是一种扩展性和伸缩性极大的伦理规范,它涉及面广,内容庞杂,优劣并存,按照对待历史遗产的一贯原则和方法,应该实事求是进行分析和积极扬弃。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对“知恩图报”、“施恩不图报”极为推崇。这些良好的道德文化,传承了千年,也熏陶和感染了人类千年。因此,要正确地对待中国传统的感恩思想,继承和弘扬其中优秀的,适合我国目前国情的精华,摒弃己过时的、被历史所淘汰了的糟粕,为感恩教育的开展挖掘出更肥沃的土壤。

三、结语

小学生感恩教育,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在其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小学生在情感上是丰富并且可塑的,正如一片土地,只要我们及时开垦,用心培育,让感恩的清泉绿化每一位学生,相信不久的将来就会收获大片美丽的风景。

参考文献:

[1] 万娟.小学生感恩意识的特点、影响因素及培养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 2010.

[2] 毛燕.小学感恩教育实施的实践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013.

[3] 杜丛颖.小学感恩教育现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13.

篇5

关键词:感恩道德价值大学

一、感恩的道德价值

感恩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的方便和恩惠由衷认可,并试图加以回报的行为。我们能得到他人的恩惠与帮助是出自他人的仁慈与爱心,“恩者仁也”…。。斯宾诺莎说的更具体,“感恩或谢忱是基于爱的欲望或努力,努力以恩德去报答那曾经基于同样的爱的情绪,以恩德施诸我们的人。”可见,“恩”是人类之爱,感恩是对爱心的回报。所以,古人对“知恩图报”、“施恩不图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极为推崇。这些格言不仅对人们的感恩行为提出要求,同时给人们的道德修养指明了方向,具有深刻的道德内涵。

首先,感恩益于修德。感恩是对恩惠的敬意与感激。儒家对“恩”的解释是“仁”,“仁”始见于《尚书·金滕》:“予仁若考”,诗经则有“洵美且仁”,意义做“仁爱”“仁慈”解。到了孔子那里,“仁”的意义进一步深化具体,在不同的场合、对不同的对象则有不同的意思,形成了一套知仁、行仁的道德体系。如何实现仁呢?儒家指出两条路径:一是由里及外、推己及人的情感类推法。儒家所讲的仁爱是有差等的,仁的根本是“孝悌”,“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悌”是仁的出发点,人首先要感恩父母、亲敬兄弟。在此基础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把别人看成是同自己一样的人,将心比心,把血缘亲情之爱由己及人,由亲及疏,由近及远向外推延,从而从爱父兄到爱他人,从爱个体的人到爱群体的人和社会,最终成为道德的圣人。二是自外向内、克己复礼的修德之道。孔子在回答颜渊问仁时说“克己复礼为仁”。就是要克制一己的欲望,用礼(道德)来规范自身的行为从而达到仁。为什么要尊礼克己呢?因为礼是人立身处世的准则,如果内心没有对礼的敬畏与感恩情感,礼的形式也就失去了意义,所以要求人以这种方式和规范来培养内在的道德情感。两条途径殊途同归,其共同点是要求都具有感恩的情感,并不断与负恩心理做斗争,不断克服并超越之,从而实现仁。可见,一个人对父母兄弟、他人社会乃至道德规范心存敬意、心怀感恩,就能成为道德完善的人。

其次,感恩益于为学。一个人知识的获得,离不开老师的教诲,长者的提携,“片言之赐,皆吾师也”。所以,君子当“隆师而亲友”“事师之犹事父也”。为何尊师感恩如此重要,甚至葛洪指出“明师之恩,诚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无非说明尊师感恩益于为学。尊师感恩益于为学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益于学问之源的获得,“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荀子说:“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二是能淳朴学风,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习效率。“师道既尊,学风自善”¨。相反,“师道之不传”必然导致“欲人之无惑也难”。可贵的是,古人强调尊师感恩是坚持“师道”而非“师人”的标准:只要能增进道德学问的皆可以为师,而不必在意对方年龄的长幼,社会地位的贵贱;相反,不利于道德学问的即使为师我们也应加以批判。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韩愈也说:“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亚里士多德则说,“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再次,感恩益于敬业、成业。只有心怀感恩的人才会爱岗敬业、恪尽职守。诸葛亮原本“布衣”,只因心感刘备三顾茅庐之恩,才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就一番事业,留下千古佳话。

我们普通人虽无诸葛亮的知遇之恩,但我们也应感谢衣食之恩、机遇之恩。我们不但要感恩顺境,还要对所遭遇的挫折和失败心存感激。挫折与人如影相随,“逆境是常态,顺利是意外”。感恩挫折就是要明白挫折在人生走向成功时所扮演的角色,激励我们以“失败是成功之母”屡败屡战的精神。孟子亦曾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行弗乱其所为。”只有经历过心智之苦、筋骨之劳、体肤之饿,才能认识到生活之不易、事业之艰巨,才会感恩已有之条件并转化为事业之动力。

第四,感恩益于社会和谐。感恩有益于修德,而人类道德的提高则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同志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可见,和谐社会是一个道德化的社会。因为:“民主法制”的基础是道德,道德不但为人们的守法执法提供内在的保障,还可减少社会的控制成本;“公平正义”则取决于对责任意识和行为效果的正确把握;“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则体现了社会交往的和谐,它是人们对交往理念和交往价值的取向的把握及其践行;“人与自然的和谐”在社会意义上来说就是特殊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是人与他人、人与社会良好道德关系的延伸。

和谐社会不一定要求物质文明高度发达,却必然要求人们的道德水平普遍提高。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同志进一步指出:“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和谐社会要求道德,而道德建设则呼唤我们感恩。

二、传统感恩教育的局限

在中国历史上,感恩作为一种美德,有着悠久的传统,但传统的感恩教育又存在着某些不容忽视的局限。从总体上看,传统感恩教育的局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教育内容来看,传统感恩教育缺乏对“恩”的伦理反省,对“恩”的虚伪性和欺骗性认识不够。恩德与其他传统道德一样建立在主体身份不平等的基础之上,君臣、父子和夫妇其政治地位是不一样的,尤其是君主对臣民之恩并非都是(有时也可能)出自仁爱,更多的时候是基于一种笼络民心的治国之术。所谓的“皇恩浩荡”、“每饭必思君恩”等“恩惠”就成了子虚乌有的恩德,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不过是“人质爱上绑匪”的幻觉,其道德具有一定的虚伪性。此外,统治者一方面指出恩是“仁慈”、“仁爱”,提出“受恩图报”、“施恩不图报”的道德要求。另一方面,统治者自身奉行的却是“施恩图报”、“受恩不报”的非道德原则。孔子在回答子张问仁时说:“惠则足以使人”就统治阶级而言,“施恩图报”才是其施恩的真正动机与动力;“受恩不报”反而成了其行为常态,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清官”情结正是对统治阶级受人民供养而“知恩不报”的反证。这里,统治阶级自身对恩惠的理解与践行同他对被统治阶级的说教与要求是不一致的,道德的虚伪性与欺骗性暴露无遗。

其次,从教育方法来看,传统感恩教育重灌输轻讲理,表现出鲜明的道德强制性特征。在三纲五常的道德框架下,既无“君臣、父子、夫妇”的平等,也无“臣、子、妻”的独立人格,这种不平等的地位造就了强者的“主人”道德心理和弱者的“奴仆”道德心理。在强者看来,“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弱势一方则视一切所得为统治者的恩赐,时刻“感恩戴义,怀欲报之心”。与此道德模式对应的感恩教育则是强制性的灌输和绝对的服从。教育者把被教育者视为“道德之洞”(杜威语)或“美德之袋”(柯尔伯格语),道德教育采用的是“讲大道理、靠思想灌输,靠榜样引路等基础性方法,缺少较为具体的操作性程序和启发性机制,它常常是对某种思想观念的笼统式灌输和规导,缺少对受教育者微观心理、情感和认知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等主体因素的科学把握”。灌输的教育方法对一个有正常判断能力的人是不合适的,因为它“妨碍或阻止了任何个人都有权自由地或自主地进行理智思考的过程。”纠表现出鲜明的道德强制性。这种灌输的教育方法既不是一种教授道德的方法,也不是一种道德的教育方法。说它不是一种教授道德的方法,是因为真正的道德应考虑到处于冲突中的价值审判;说它不是一种道德的方法,是因为合乎道德的教育要考虑到被教育者的推理能力和他们对教育内容的评价能力。

再次,从教育结果来看,自觉自为的感恩演变为强制要求的报恩,感恩的道德价值发生了变异,偏离了感恩教育的德性目的。感恩教育的目的是要引导人在生活实践中树立正确的感恩道德观,形成一种稳定的德性品质,过一种高尚的德性生活。而强制的感恩扼杀了被教育者的理性认识,使得感恩的心理层面被,感恩成了简单的“报恩”要求。应该说,报恩是对他人施恩的道德回应,体现了应有的道德责任,这也是我们今天依然强调报恩的原因。但中国传统的“报恩”和“报仇”,其本质是基于“情仇”的报文化,这种报文化具有封闭循环的特点,有其自身的道德局限性。中国人早有对“循环仇报”问题的批判,所谓“冤冤相报何时了”就是对这种“循环仇报”的质疑,却对“循环报恩”的局限性缺乏清醒认识。在我们看来,循环报恩存在着三方面的道德局限性:一是循环的报恩容易扭曲施恩者的施恩动机,偏离恩惠的真正价值。二是循环报恩容易对报恩者形成巨大的压力,产生各种极端的报恩行为。如“公报私恩”——即以损害国家和集体的利益来偿还私人之恩——就是以道德的之名行不道德(违法)之实。三是循环报恩抑制了主体道德完善的需要,难以形成无私的“慈善”行为¨。正是由于传统感恩教育的失误,感恩的道德价值被遮蔽甚至被扭曲,如何开展感恩教育就成为今天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当代大学感恩教育的路径

传统感恩教育由于忽视了被教育者的主体性,背离了德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被教育者独立自主的精神和健全的人格,从而在教育的内容、方法以及教育的结果等方面存在明显的缺陷,因此,当代大学的感恩教育,在吸取传统感恩道德之精华的同时,还应有新的思路。

首先,要从理论上说明恩惠的道德本质,奠定感恩教育的理性基础,避免感恩教育的庸俗化倾向。大学生不同于其他学生群体,他们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初步形成自己的价值观,有自己的判断能力。所以,不能把大学生看成是道德接收的容器来进行灌输,而应引导学生科学地看待恩惠,弄清楚恩惠的本质,为大学生的道德学习提供理论基础。前文已述恩惠的本质是仁慈与爱,“仁慈”与“爱”是判断和接受“恩惠”的指导原则。开展感恩教育首先要引导学生“知恩”,即要认识和鉴别施惠者是否出自仁慈而施惠,或者说施惠者是否为了道德而行善,符合道德的恩惠加以接受,不合道德的予以抵制。只有做到“知恩”,才可以避免一切以“恩惠”形式表现出来的伪道德和反道德行为,如封建社会的“皇恩”,以及由这种皇恩演化而来的“权恩”,其本质不过是基于权力的交易,是一种虚伪的恩惠。可以说,封建统治阶级要求的感恩多数属于这种庸俗的感恩。只有通过深入地分析和揭示恩惠的本质,才能保障感恩教育不至于陷入庸俗化的传统误区。

其次,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提高感恩教育的实效性,避免感恩教育的形式化和简单化倾向。感恩是一种美德,而美德学习“属于一种特殊类型的学习,其核心或根本是态度学习”。所谓态度学习就是指在教育中形成某种稳定的处事方式或信念。可见,感恩德性的形成需要巨大的耐心与爱心,感恩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大学生美德的获取需要相关道德知识的传授,却又不能仅仅依靠道德知识的教授。道德品质是在他人的榜样、表情、言语、劝诫和约束的影响下,通过天长日久的潜移默化,对各种行为规范学习、接受并逐渐沉淀下来而形成的。所以,感恩教育就要采用多种手段、运用多种方法。目前多数论者提出的吸取传统感恩资源,营造感恩氛围,开展感恩实践等办法,正是基于道德教育的特殊性和长期性而提出的。利用传统感恩资源就在于为我们树立感恩的道德榜样,树立道德学习的标杆;营造感恩氛围则在于创造道德教育的环境,引导并形成道德态度;开展感恩实践是为了强化道德品质,形成稳定的道德德性。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应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运用,而不拘泥于形式。过度拘泥于形式而缺乏实质性的教育感染力只能让学生感动一时而不能具有深沉的感恩情怀。

篇6

本着“以文化立校、文化育人,打造省级文化名校”的宗旨,我们把“倡导清明文化,打造赤城少年”作为学校德育的主题,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注重以下几个特性:

1.系统性

清明文化取其“清廉、清平、明德、明理”之义,包括“责任、效能、和谐、修养”的内涵;打造“有思想、会学习、善生活、懂感恩”的赤城少年是清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重要的价值追求。在建设清明文化的背景下,我们把打造赤城少年形成―项系统性的工程。在进行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制订严密的年度实施计划。从学生进校承诺到平常赤城少年的量化考核,从毕业时赤城少年的认定到关注赤城少年的未来成长,形成工作的完整性。其间开发校本课程。分年级、有步骤、有目标、分主题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七年级:榜样与礼仪;八年级:自律与勤学;九年级:感恩与超越),迫求把打造赤城少年变为全体赤城人的理性规范。

2.创新性

我们追求文化建设的创新,努力促进文化个性与文化规范的统一。21世纪是重体验的世纪,从体验―体悟―领悟―感悟―顿悟中呈现了一种全新的生活道德和生态智慧,打造赤城少年既避免了空泛的无指向、无目标的形式主义活动,又避免了单调、枯燥的说教,力求形式与内涵的统一。在生态体验理论指导下,注重校园文化阵地建设的创新:校史室、承诺室、警示室、文化长廊、班级文化建设、赤城清风网站等等。阵地建设旨在营造体验场,用良好的环境熏陶人。文化艺术节、赤城少年辩论赛、清洁家园我先行、吉尼斯大赛、国旗下优秀赤城少年的讲话、赤城少年感恩卡、赤城少年梦想卡等成为了赤城中学德育的品牌,甚至开创了市、县德育的新模式。在多彩多姿活动中让学生去体验、去感知、去领悟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学会感恩、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提升品位,努力挖掘赤城人的生命潜能,培养全体赤城人形成正确的法制意识、道德观念、理想信念。清明文化既体现了赤城中学的文化个性。又与整个社会的文化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达到和谐的统一。

二、建章立制,规范人

清明文化建设是学校德育的导航系统,建章立制是学校德育的保障系统,在精细化管理上我们依靠制度来规范人,制度是清明文化、学校德育工作的灵魂,没有制度的文化是虚幻的文化。

1.完善的考核细则

我们制定了《赤城中学班主任考核纲要》《班主任一日常规》《班级一日常规》《班级考核细则》《行为规范达标细则》《学生公寓管理细则》等等。各种规章制度涵盖了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科学的量化考核达到精细化的管理。

2.创建《政教信息》

为使德育工作具有透明度,我们创建了《政教信息》这一平台。《政教信息》每周一发行,它的内容包括上周回顾、本周工作重点、生活提示等栏目,坚持批评坏人坏事、表扬好人好事、人性化提示师生生活,与学校的校园网、OA系统一起对学校的德育工作起到了有效地监督、管理、导引作用,使德育工作更加公平、公正、公开。

三、全员参与。鼓舞人

学校德育工作能否取得成效,其关键在于学校德育管理中的全员育人德育工作机制是否建立,运行是否通畅,效果是否明显。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校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重要位置,着力在加强全员育人机制上下工夫。

1.开展德育科研工作

德育科研是教育的先导。学校在长期的育人实践进程中深刻认识到,德育科研是使全员育人机制不断创新、充满活力的重要推动力。学校高度重视德育科研工作,提出了“教职工在研究中工作,在工作中研究;学生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的理念。编写开发了《赤城中学廉洁文化读本》《以德律己》《让廉洁之花开满校园》《小荷初露》《莲叶接天》《荷花映日》《赤城》等清明文化校本课程。

课题既是实践引领,又是实践的提升。2010年,学校正式批准为教育部“生态体验式德育的案例与问题研究”定点实验基地,并积极参与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生态体验式德育案例与问题研究”的课题研究,承担该课题两个子课题的研究。

学校每年举行以清明文化为主题的教师论文大赛。今年的主题是《为了学生的成长而成长自己》。在“天台山文化育人”专项论文、案例、活动方案评比中,我校2人一等奖,3人获县二等奖,5人获三等奖。

学校德育工作在研究中得到了升华。为探索德育规律。和谐育人,逐步形成人人关心、人人参与、人人提高的全员育人德育工作机制。

2.全员参与“主动承诺”活动

以“契约管理论”为指导,创建承诺室。承诺室取“一言九鼎、一诺千金”的寓意,以方鼎为中心。周边陈列党支部、校长室、各处室承诺书、党员教师争优创优承诺书、教师誓词、教师发展规划承诺书、廉洁从教签名条幅、赤城少年承诺书、赤城少年承诺档案等。

每学期开学典礼上,全体教师面对国旗,在全体学生面前高举右拳,在校领导的引领下集体宣读教师誓词。气氛庄严、神圣,场面宏大、感人。

学生进入赤城中学就读,就举行赤城少年承诺体验仪式,宣读赤城少年誓词,填写赤城少年承诺书。到九年级时,再举办重温赤城少年承诺体验仪式,填写赤城少年梦想卡并存档。让学生保留希望、放飞梦想。

全员参与“主动承诺”活动,是对全体师生进行的一次次关于目标与责任的洗礼,使学校德育工作具有广泛性、主动性、针对性。

3.调动一切德育生态因子

只有承认自己力量的不足才能吸引更多的力量参与到德育工作上来。学校不是象牙塔,由于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学校德育工作日见复杂。因此,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和谐育人新途径,丰富全员育人内涵,调动一切德育生态因子参与到学校德育工作上来就很有必要。

学校实行家长开放日活动,一年一度的校文化艺术节、校级德育活动课对家长进行全程开放,利用开放日活动让家长来校体验孩子的生活,了解学校的育人目标,使学校与家长在德育思想上相互沟通。达成共识。从而取得家长对学校的德育工作的认同、理解和支持,而且能为学校德育工作出谋划策。

学校实行全员值日制度。校长值日、行政值日、政教值日、教师值日、学生值日共同构建日常德育网络。全员值日制度全力配合奋斗在第一线的班主任工作,使德育工作不留空当与死角。

各种学生社团更是蓬勃开展。有学生会、赤城少年论坛、书法协会、摄影协会、赤城文学社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既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统筹能力,又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真、善、美,达到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功效。

四、“他山之石”。提高人

篇7

福州市仓山小学创办于1952年3月,原名福建军区干部子弟学校,1956年更名为福州军区干部子弟学校,隶属福州军区干部部管理。1965年学校移交地方管理,校名改为福州市仓山小学。后经省教育厅评审定为首批办好的省重点小学之一、省小学名校。近10年,被授予省示范小学、省文明学校、全国和谐校园先进学校、省写字教育先进学校、省绿色学校、省创建绿色学校活动先进学校等荣誉称号。

福建省教育厅在贺信中肯定了“福州市仓山小学建校60年来,以‘关注与提升师生生命与生活质量,创设生态化育人环境,创建智慧型师资队伍,打造研究型教师团体’为学校发展目标”,“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福州市教育局在贺信中指出,“仓山小学曾经在红色的岁月里书写下华美的篇章,60年如一日,努力建设学园、乐园、公园、家园式的学校,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毕业生,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福州市仓山区委、区政府一向重视仓山小学的发展,在贺信中希望学校“以60周年华诞为新的起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仓山教育事业再谱华章”。

60年来,仓山小学之所以一路雄风,是因为一贯地得到领导的关怀与鼓励。学校创建者之一福州军区原副政委王直老将军,虽已是耄耋之年,但他欣然题词,并让儿子(63届校友)把“红色文化开端,育人遍布神州”贺匾送到庆典大会。校史展示厅还高挂着许许多多的题词:叶飞将军的“仓山小学四十周年,为四化育才”,福州军区原副政委卢胜的“军政摇篮育新苗,四十载耕耘硕果丰”,福建省军区原副司令员刘振林的“发扬革命传统,培育四有新人”,省教育厅原副厅长马长冰的“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努力抓好教育质量”和日本国甲南大学教授佐藤明雄的“乐育英才”等。1992年5月,时任福州市委书记来学校视察,对学校的办学成绩给予肯定,并且对办学愿景提出了希望。1993年11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视察学校,并且亲自给珠心算选手出题目,对学校珠心算教学给予高度的评价。

校园的古榕树枝繁叶茂,刚劲挺拔,年复一年地见证着一批又一批合格人才走出校门,其中不少已成为中华精英。比如,张德顺等7位将军,羽毛球世界冠军陈跃,中学物理郭沫若奖学金获得者邓立,美国太空署研究中心刘牧野博士,福建师范大学原副校长、博士生导师汪征鲁,福州军分区原司令员廖江山,福建省技术监督局原局长孙海山,65届校友、一位值得母校自豪的奥运火炬手孙宝统,等等。昨天你们以母校为自豪,而今天母校以你们为荣耀。充满激情、感恩、怀念的气氛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年过半百的老校友,他们呼朋引伴,在早已泛黄的黑白照片上,寻找着自己的身影;他们欢声笑语,手舞足蹈,表演了一个又一个文艺节目;他们返老还童,天真可爱,喊出了自己的心声——“仓小是我家,老师像爸妈”。59届校友许谦大校和毛小榕(现杭州电视台编导)邀请20多位儿时同学,讨论以仓山小学为原型,创作40集电视剧《苍山如海》,充分表达了校友们对自己的母校——仓山小学的深切怀念,并向60年校庆献礼。

仓山小学有一支特别能战斗的教师队伍,他们德才兼备,经常受邀去外校上观摩课、示范课。近10年,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学比武共285人次获奖。教师论文(案例)468人次获奖,其中96篇发表在各类教育刊物上。特色办学是学校发展的永恒主题。经过教师们的辛勤耕耘,学校在促进学生基本素质得到发展的基础上,在计算机、文艺、美术、书法、足球、排球、珠心算等方面取得成果。基本素质“五个一”达标、基本技能“五个会”测试以及单项知识、技能“五十强”竞赛,使学生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脑算是学校办学的一个特色,写字教育、环境教育依然是学校两大强项,足球、排球被省体委列为传统项目,多次在省市比赛中获冠亚军。足球队曾代表省市参加香港、澳门的比赛。语文学科的“展开想象、互换角色、课堂沙龙、开门授课、走出课堂”课堂教学经验和新芽文学社的成长历程,得到市内外同行的好评。数学学科的“问题解决”课题研究,在省级教学观摩课评比中多次获奖。

篇8

一、内涵关系:“至诚至真”,特色发展

“至诚”出自《孟子・离娄上》:“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诚是自然的规律,追求诚信是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和立身之本。至诚,是我们学校的“真人教育”的价值取向。

“至真”源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人无真不立,国无真不宁;真品实德,立身之本;真才实学,立业之基;人生至境真善美,亘古不易首为真”。“至真”就是追求真理,学做真人。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强调:教师的职责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责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真人”是指具有完善人格、渊博知识、求是求真、为真理奋斗的人,这是我们学校“真人教育”的终极目标。

学校特色,是一所学校整体的办学思路或者在各项工作中表现出的积极的与众不同之处。办学特色是一所学校积极的、进取的个性表现,其特质:

(1)独特性:“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尖”。

(2)先进性:优秀的乃至卓越的。

(3)自主性,即基于学校的特点自主发展起来的。

(4)相对性。需要与时俱进,不断的创新。

(5)竞争性。教育特色是学校一种核心竞争力。

“真人教育”就是我们学校的教育特色,它是我们学校教育个性化的孜孜诉求和特质表现。例如,其中的“龙狮文化”是学校特色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以“诚”、“真”为教育主旨,以武术、龙狮、击剑特色项目为主要载体,培养学生包容、务实、团结、坚毅、敢为人先的岭南精神,增强学生全面发展且富有特质的综合素质。

二、发展方略:核心理念引领特色提升

学校的核心理念是学校的灵魂,也是校长基于“办怎么样的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让理念落地,形成学校的显著特色”的深层次思考的结晶。因此,核心理念是学校特色发展的方向与定位。当学校的核心理念成为师生的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念,成为师生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时候,当核心理念内化为教育教学成果的时候,学校内部形成凝聚力、向心力、执行力,学校对外形成超越同类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因为“发展”具有“基础性”、“不可逆转性”、“朝着一定的方向变化”的特征,所以,我们在创建学校特色的方略上分两步走,第一步为“高位规范”---强调有一定高度的正方向、正态度、正行为、正方法,阶段目标是回归本质,追求本真,夯实根基,深厚底蕴,在一个新的层面上体现特色发展的“基础性”。第二步为“创新发展”,强调学校特色发展是遵循教育规律的“创新实践”,聚焦师生“感悟真人文化内涵,在文化自觉的过程中提升生命的品质”。体现核心理念的内化,形成学校“真人文化”特色。

我们以“至诚至真”为引领学校特色发展的核心理念,在第一阶段学校构建了以“真”为核心的学校文化:创建“真管理”,落实“真教研”,构建“真课堂”,开展“真活动”,争当“真教师”,培育“真学生”,引领“真家长”,建设“真校园”。全面规范学校的人文、科学相结合的管理行为,规范全体教师的师德行为,规范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与学的方式方法,夯实学校特色发展的深厚底蕴。

三、“中心”格局:形成机制出成果

学校形成“三个中心”的发展格局:

一是“区域教研中心”。我们中心小学承担着番禺区的片区教学研究任务,学校现有广州市学科理事1名,广州市学科中心组成员2名,番禺区教育学会学科副会长1名,番禺区特约教研员2名,番禺区级中心组成员7人。近年来,我们积极探究区域教研模式,推进校内与区域学校教研工作互动交流。例如微格教研模式,这是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利用各种手段,帮助受培训者形成某一项教学技能的教研活动。又如网络教研模式,将网络技术作为构成新型学习研究生态环境的有机因素,以探究学习交流研讨方式进行学习。

二是“校本培训中心”。结合校本培训的主题,我们采取四种行之有效的培训方式:首选的是“循环实证”式培训,这是锻造专家型名师、促成学科骨干教师、提升其他一线教师的“四人一课”和“四课一人”的课堂教学循环实证研究,根据不同的层次、不同的要求进行跟进式培训、巩固式提升。还有专题式培训(如课例、案例、论文等)、问题式培训(如“研学后教”课堂改革策略及课型研究)、案例式培训(校内名师工作室带动骨干教师、新教师发展),使学校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基地,培训经验辐射全镇中小学。

三是“学术交流中心”。由学校名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组成“钟村中心小学学术委员会”,强化与发挥学委会的教学指导、校本科研、交流提升、学术咨询的功能和作用。结合校本培训,学校每年组织一场“教育教学论坛”,每学期组织1~2次教育科研方面的专题报告,提高教师教育科研的认识水平与行动研究能力。学校要求每位教师做到三个一:每学年承担一项课题研究子项目(含小课题行动研究);每学年提供一堂高质量的研究课,并在科组内作学术研究发言;每学年提交一份论文或课题行动研究报告。

“三个中心”模式遵循教师团队发展的规律,促进校长和教师专业化成长。校长陈钢是番禺区名校长培养对象;副校长陈燕贞和梁伟燕老师是广州市百千万名教师培养对象;梁伟燕和简惠鸣老师被评为番禺区名教师;利小铃老师被评为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获广州市青年教师阅读大赛一等奖和粤港两地首届“中国好课堂”教学比赛的特等奖;杨婉仪和莫静纹老师获教学新秀一等奖。全体教师积极向上奋发有为,一支团结奋进、具有真才实学和真知灼见的优秀教师队伍逐步形成。

四、平台提升:“真人教育・龙狮文化”特色深化

1.深化龙狮文化为本真的“真人教育”

外展腾跃、内蕴诚真的“龙狮精武”活动,是学校“十年磨砺、一鸣惊人”的岭南传统文化的特色项目。它舞出体魄,舞出精神,舞出性格,舞出本真----至诚至真,它是我们学校“真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关注“真人教育”活动效能的提升。我们通过“六个一”推动着活动育人的深化:每一个活动命名与内涵都要有创意;每一项活动要形成一个主题,形成系列活动;每一个主题都要有一个“重要的突破点”;每一个阶段都要移动一个重点;主题下的每一个活动都有一个“深化点”;每一次活动都应该有相应的激励性评价。由此,我们打造出真人教育的“四大品牌”、“五大节日”、“三真活动”、“精品社团”。

(1)学校创建真人教育“四大品牌”活动―“心之感恩”校园活动、“诚信伴我行”体验月活动、“尚善尚美”系列活动、“我是真人”宣誓系列活动。

(2)学校完善真人教育的“五大节日”内容―读书节、辩论节、体育节、科技节、艺术节,使校园洋溢着诗情、书意、武灵、科韵、艺美。

(3)学校深化真人教育的“三真活动”内涵---每学期由班级集体评选出“真情小真人”(懂感恩、讲诚信、言行文雅的学子) 、“真艺小真人”(具有某项优秀才艺的学生)、“真知小真人”(成绩优良或学业进步快的学生)

(4)学校丰盈真人教育的“个性化社团”意义---着力打造龙狮社、击剑社、科技社、书法社成为“精品社团”,进一步丰富、优化社团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增设棋艺社、编织社等校社团,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掌握真知识、真本领。

2.提升“三导四学”智慧型“真课堂”

结合“研学后教”的教学改革理念,切实推进学校核心文化的落实,我们对“真课堂”进行探究与建设。

首先是构建“三导四学・智慧课堂”课改模式。我们邀请市、区教研员等到校调研,通过对师资情况、教学管理等五方面进行剖析,反复推敲、论证,完善方案,确定课改的核心理念――“真教、真学”,构建 “三导四学・智慧课堂”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模式。这里的“智慧”体现学生学习的巧学善思与教师后教策略的画龙点睛,也是学校文化理念的学风与教风的体现。教师的教确立在“三个导向”,在学生的学突出“四学”,全方位建构真实的课堂。

紧连的是“本真研修”常态化。学校的校本研训通过“名师引领、教师沙龙”等策略,教师的专业水平迅速提高,学科组建设已成为学校的强项亮点。我们实施“草根式”小课题研究,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课改的成果获得市、区的充分肯定:三个优秀学习小组获区一等奖,三个研学案例在区成功立项,教师论文、案例获奖共 37 篇,微课比赛9个市级获奖。

最后是适时把“三导四学”课堂提升到智慧型的“真课堂”。在学校特色发展的深化阶段,我们把深蕴龙狮文化本真的核心元素融入“三导四学”教学,把课堂教学提升到“真课堂”的新层面:

(1)基本原理:“整体把握、激活旧知、示证新知、尝试应用、融会贯通”。

(2)教学起点:从儿童经验出发,把心理逻辑与知识逻辑有机结合。

(3)教学过程:充分体现“生命实践的灵动”。

(4)目标状态:体现“发现儿童、发展儿童、成就儿童”。促使我们的“三导四学”智慧型“真课堂”进一步深化。

五、特色课程:促进个性化特色

课程,是育人的重要载体,是一所学校的教育特色深化的重要标志。我校的“真人教育”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以及校本创新课程。国家规定的学科课程,它是学校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教育法规、教育政策的育人课程,属于教育的“规定动作”、“规范动作”,以及教育均衡发展在课程实施方面的“主要面孔”,同时也是国家在基础教育推行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这是我们的学校不折不扣实施的课程。

对于人才发展的多样性需求,对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对于学校特色发展的需要来说,我们的中小学就要致力于“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因此,我校的创新课程代表了“真人教育”的特色面貌。为了满足学生的成长,学校规划《学科拓展课程》、《真校园环境课程》、《龙狮精武文化课程》、《至真至诚实践课程》四个系列共16个课程板块,约33门课程,分为四个阶段进行研发与实施,以求真求实的态度与实践不断充值学校特色的“含金量”,使学校的真人教育“至诚至真”促成学校的特色发展。

六、“诚真”名师:在文化育人活动中提升“实践智慧”

引领学生“感悟真人文化内涵,在文化自觉的过程中提升生命的品质”,创建学校“真人教育、龙狮文化”特色关键在于优质的教师队伍建设,聚焦点就在人文管理和文化育人活动中提升全体教师的“实践智慧”。

在人文管理方面,我们制定并落实《番禺区钟村中心小学教师素质锻造工程方案》和《番禺区钟村中心小学教师发展性评价体系》,加强对教师专业发展工作的领导和管理,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按照教师培训的相关政策,逐步构建“个人(自我教育)――组级(教研组互研互学)――校级――校外”的四级教师继续教育体系。构建“新手型―经验型―研究型”的教师分层培养模式。

教师的实践智慧是在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不断积累与提升的,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与自觉的反思中建构的教育信仰、教学理念、态度、经验、能力的总和。它主要强调了实践性、互动生成性和创新性。我校教师专业化发展基于“八真”实践――创建“真管理”,落实“真教研”,构建“真课堂”,开展“真活动”,争当“真教师”,培育“真学生”,引领“真家长”,创建“真教育”,把握教师专业发展的“本真”和遵循教师自主成长的规律,锤炼全体教师的实践性智慧。我们的具体做法如下:

(1)唤醒教育信仰,这是教师形成实践性智慧的根本动力。因此,我们进一步组织全体教师学习研讨,理解“真人教育”的内涵----洞察学生“学段发展差异、年段发展的心理需求”,确立“立德育人”、“励志育人”、“拓潜育人”、“文化育人”的使命感并且努力实践,这就是我们教师的教育信仰的行为标志。

(2)倡导实践反思,这是教师形成实践性智慧的基本途径。因此,我们培养全体教师的“文化自觉”,即不但是通过“真人教育”帮助、促进学生素质的提升,而且在此过程中善于总结、积极反思、自我修正和自我提升。这一切都是在自我成长与发展内需的驱动之下所产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这就是“文化自觉”。

(3)把握关键事件,这是教师形成实践性智慧的重要契机。关键事件是什么?是学生在真人教育中,稍纵即逝的“行为亮点”、“心身困惑”、“心理暗礁”、“意外之事”、“设外生成”的情节。发现和关注,捕捉与点化,生成与转化,使学生在教育活动中获得人生难得的“某一方面的微小的发展”、“生命朝气蓬勃的一次拔节”、“经历一次优秀传统文化的震撼”……关键事件,成就了教师的实践性智慧,励亮了教师生涯的“生命光环”。

(4)形成团队互助,这是教师形成实践性智慧的重要条件。我们学校注重抓好四个条件的促成教师实践性智慧:一是组织教师在学习中实践、在理念中践行;二是建构教师“V”字型雁群团队;三是建构教师发展的读书学习平台、互动交流平台、高端研修平台;四是打造教师行为文化,抓理念、抓落实、抓成效、抓成型;五是课题研究,这是教师深度学习形成实践性智慧的成长阶梯。

七、学校可持续发展与思考

三年多来,我们敢于担当、敢为人先,充分发挥全体教师的教育智慧,促成学校的特色发展。经过不断的反思,我们认识到深化学校“真人教育、龙狮文化”特色,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1)理念落地:从“龙狮文化”提升到“真人教育”,我们突破下位理念向上位理念提炼与提升的理论难点,但“至诚至真”理念在教育教学领域中落地生根、生长拔节过程,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有待于我们进一步进行加强。

(2)寻找局限:我们正视现阶段“真人教育”的“局限”――需要理论的强大支撑,才会有更深层次的探究与建构;

(3)突破瓶颈:加强“真人教育”的针对性,把准教育的本真,形成“优质高效”的动力机制,形成市优秀教师领衔,区教坛新秀、学科带头人、优质课获得者为主的教师团队。

“雄关万道真如铁”,我们漫步再超越。

参考文献:

[1]李伟胜.学校文化建设新思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篇9

(一)以创建工作为抓手,完善学校管理体系

管理工作是学校正常运作的基础,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校未来的发展前景。为了提升校园管理水平,本学期我校以创教育强镇、创体艺特色学校和安全文明校园工作为抓手,从管理者和管理体系两方面入手,发挥管理实际功效。一方面是提升管理者水平。学校的管理人员主要由行政队伍、德育队伍和教学队伍三支管理队伍组成,我校通过推行例会制度、学习制度,积极为各层面的管理人员提供培训进修的途径,打造理论和业务学习的平台,不断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和决策能力。二是完善学校管理组织体系。根据规范化学校的要求,我们对校园管理体系进行查漏补缺,我们进一步完善教学奖励方案、绩效工资分配方案和学校各项制度等等,不断规范学校的管理,认真落实管理工作的细节,充分发挥层级管理的作用,确保学校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二)以安全工作为基础,实现安全工作的制度化。

安全工作是学校工作开展的前提和保障,也是我校创建“平安校园”的一项长期工作。一是加强环境卫生安全管理。结合今年出现的甲流感疫情,我们加强对学校食堂、宿舍和教学区的卫生管理,定期做好校园的灭蚊虫工作,积极做好卫生安全知识的宣传,开展相关的专题板报,定期进行清洁消毒,确保师生的身体健康。二是加强安全意识培训。学校不断完善校园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定期开展师生安全疏散演练,并通过逃生演习,防止遇到突发事件时能够紧急疏离。学校无小事,处处有安全。我校利用主题班会、板报、橱窗、国旗下讲话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向学生宣传防水防电、地震、交通等“四防”方面自救常识,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三是加强学校门卫管理,严格实行外来人员登记制度,加强学生纪律、日常行为管理,加强教师值日工作,由校领导亲自挂帅,每天安排三名教师提前到校或在课间,在教学区、操场、校门口等巡视,指导学生文明活动,消除安全隐患。节假日还安排学校领导轮流值班,确保学校财产不受损失。

(三)以文化活动为依托,构建多样化特色教育平台

在“以人为本”教育思想指导下,发展多样化的特色教育,以适应学生个性健康均衡全面发展,因此,我校把发展特长教育作为学校特色教育的突破口,充分利用学校的现有的师生资源,通过文化活动的形式,将教学内容和德育工作渗入其中,寓教于乐,多种形式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一是通过活动开展主题班会、演讲比赛、朗诵会、文艺展演、安全知识竞赛、文体比赛、交通安全知识征文比赛等活动,让同学们从活动中培养良好的校风、学风。二是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兴趣活动,重点开展体艺类、文学类的活动,有针对性地培养体艺尖子,我校聘请校外艺术专业教师对艺术团的成员进行培训,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艺术水平。还利用现有的教师资源和学生资源,深入开展美术、体育特长教育,收到一定的效果,一学年来,我校有数十名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得国家、省、市级奖励。学校舞蹈队参加惠州市文艺展演荣获三等奖,是惠城区唯一获奖的初级中学代表队。其中,罗婉仪同学获惠州市第二届“中国移动杯青少年艺术邀请赛、美术类少年组”铜奖;黄培培、朱惠君同学获惠州市“省运有我更精彩”演讲比赛一等奖。体艺活动在为学生打造发展平台的同时,营造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二、德育工作有新发展

(一)德育队伍纵深发展

政教处坚持每周一次的德育工作例会,讨论一周工作安排,班主任进行工作经验交流,不断增强德育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高尚人格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发挥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对学生干部的培训,发挥了班、团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协助学校加强学校的常规管理,健全值日管理工作,激发并提高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和自我决策、自我处理的能力,树立学生主体参与式的教育意识。

(二)德育活动主题鲜明

为了拓宽德育工作的渠道,政教处定期组织包括文明班级评比、“百佳”少年评比、交通安全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文明礼仪教育系列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感恩活动等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通过手抄板制作、主题班会、演讲比赛等新颖的活动提高同学们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以主题化、常规化的德育活动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对于提高我校学生的自身修养,营造良好的文明校园氛围有较大的作用。

(三)德育措施有效得力

学生文明习惯养成教育是我校优化学风、班风、校风的切入口,学校坚持通过常规性、主题性、系列性的行为规范教育和活动,做到反复抓,抓反复,严要求,勤落实,帮助学生形成文明习惯,营造文明有礼的校园氛围。

另外,在问题学生转化方面,主要从家庭方面着手,通过学校和家庭两个方面进行调查摸底,加强跟踪,及时进行教育。通过到户家访、到村开家长座谈会,在学校举办家长开放日等活动,构筑家校结合的教育网络。xx中学还聘请派出所所长曾立非同志为法制副校长,定期到校举办法制讲座,开展安全教育、普法教育,进一步增强了师生的法制观念,提高了师生学法、守法的意识。

通过一个学年的努力,学风、校风、班风建设取得明显的进步。在文明班级评比中表现突出的班级有九年级二、四、七班;八年级四、七班;七年级一、二、四。开展“百佳少年”评比活动中,九年级袁丽娴、罗浩文等100名学生被评为学校“百佳少年”;八年级罗婉仪被评为惠州市市“三好学生”、唐贤同学被评为市“优秀学生干部”; 陈小燕同学被评为区“三好学生”;范赛清被评为惠城区“优秀学生干部”。全校全勤学生1220人,德育操行评定优良率达85%,有50人加入共青团组织,问题学生转化率达到80%。违法犯罪率为零。

三、教学工作有新突破

本学年的教学工作以重实际,抓实事,求实效为教学工作的基本原则,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加强教学常规管理,以教研促进课堂质量的提高,实现了教学教育质量的大幅度提升。

(一)巩固教学管理,日常教学秩序井然

1、常规管理到位,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1)教学工作以课堂教学为工作聚焦点,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效益、提高学生综合学习能力与素质,促进学习能力提高为目标。通过常规教学中师生平等协作氛围的营造,形成“敬业、爱生、善教、博学”的教风和“尊师、好学、勤奋、文雅”的学风。从教学计划、备课(集体备课)、上课、作业、课外辅导、考试评价、课堂教学评价等多方面进行细化、量化要求,认真抓好教学常规,做到“五查”(查计划、查教学反思、查听课与作业、查教研活动、倒查教案)。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了解课堂情况,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

(2)推进早读的目标管理,提高早读质量,把早读与知识记忆结合起来,做到有布置(目标)、有检查、有落实。

(3)提高听、评课的质量,实现评课的科研化、学术化、专题化,以解决教学当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为根本目标。

2、开发校本课程,加强教科研管理

注重把教师的精力引导到寻求规律,追求事业上来,逐步形成理论引领、立足课堂、注重质量、研训一体的教研工作格局:

(1)继续开展古文经典阅读活动,把《弟子规》作为学校古文经典阅读的校本编目,开展诵读、唱诵、学习、研读、写作等一系列活动,在古文学习中渗透德育内容,实现教学与德育的有效结合。

(2)鼓励教师“在研究状态下工作,在工作过程中研究”,支持教师以解决教学中常见问题、难点问题为目标,结合本校实际进行课题研究和论文撰写,鼓励教师编写校本教材,开展了一系列小课题研究。

(3)倡导帮带风尚,实施“薪火工程”。制定学校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加强对新聘教师的培训和培养。

(二)深化教研工作,师资水平不断提高

1、注重教师团队的专业发展

一流学校需要一流的师资,教师队伍持续发展要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更新教育观念,一年来,我校坚持分类、分步优化、分层发展、整体推进的原则,全方位、高层次地提高教师素质。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倡导教师“崇教厚德、为人师表”。发挥行政领导和党员教师的模范作用,实行党员挂牌上岗,接受群众监督;要求教师做到的,首先要求行政和党员要做到。

(2)继续夯实教师教学基本功。坚持学校行政推门听课、评课,教师之间互相听课、评课,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推广经验。

(3)实行教学新秀、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品牌教师的梯级评比体系,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教师提供发展和争取荣誉的平台。

(4)组织教师外出参观学习,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今年以来,学校组织教师到附近的学校参观学习的共有一百多人次。此外,学校还鼓励教师参加各式各类的培训。

2、是注重合作。

本学年我们继续执行《集体备课制度》,对教研活动的开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求集体备课活动做到四定(定时间、定地点、定主讲人、定主题),通过举办高效课堂示范课,探究适合学生的素质教育方式,引导教师在备课上下功夫,在课堂上比高低,以提高课堂效益为突破口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3、是注重创新。

通过开展丰富的教研活动,鼓励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一年来,教师论文作品、课件、优质课也有多人次在市、区比赛中获奖,有11人次的论文作品在省、市教育刊物上发表。特别是我校在开展小课题研究方面有了新的突破,其中数学科组薛石发老师的课题为《城乡结合部农村中学七年级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政史地科组陈振雄的课题为《增强学生历史综合记忆能力的探究与实践》已立项。罗勇新老师的课件“二氧化碳”在2011年广东省计算机教育软件评审活动中获“基础教育组多媒体课件优秀奖”;杨细梅老师课件“怎样才叫做功”在2011年广东省计算机教育软件评审活动中获“基础教育组多媒体课件优秀奖”;李景瑶老师的“让你的标题靓起来”在惠城区初中作文教学观摩评比活动中荣获二等奖。

(三)狠抓备考工作,中考成绩再创新高

中考备考工作是本学期教学工作的重头戏。中考成绩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尺度,它更是学校的灵魂,学校的生命所在。为了确保今年中考备考工作卓有成效,夺取中考较好的成绩。在新学期开始我们就开展了大量的备考工作。

1、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中考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统筹组织研究、落实中考备考工作。

2、制订中考备考方案,备考工作做到有计划,有步骤,有条不紊,循序渐进。

3、修订、完善中考激励机制,鼓舞士气和斗志,调动师生积极性。

4、加强中考备考工作的研究,组织教师外出学习、交流,了解中考的信息,定期召开备考工作教师会议、学生会议、家长会议,力争中考备考工作得到上级领导、广大师生、家长、社会各方力量的大力支持和配合。

5、严格执行模拟考试和质量分析会工作制度,规范考试模式,把握阅卷尺度,深入剖析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查漏补缺,做到正确指导学生做好复习,确保复习效果。

6、备考工作从八年级开始抓,要求教师在平时课堂上要突出中考意识,认真研究、有效落实尖子生的培优措施,使学生掌握中考动向。

四、学校管理更民主

我校在学校管理上,一直秉承民主科学的管理理念,重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尊重教师人格、尊重教师工作、尊重教师合理要求;发挥教代会在学校民主管理中的作用,实行制度管理与人心交融相结合,谋求量化管理与定性评价相统一;坚持校务公开,强化民主监督,全面提高了学校民主管理水平,促进教育教学及其他各方面工作的健康发展。一年来,我校主要做好了一下几方面工作:

(1)执行学校重大问题的集体研究决策制度。如学校的规章制度、人事安排、教师的招聘、考核评先等,特别是学校在大宗购物、基建等方面一直坚持集体研究并请上级部门把关或招标加以解决。

(2)充分利用教代会制度,保证民主管理实施。开好教代会,广泛地集中教职工的智慧,实现学校决策民主科学化。特别是关系到教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更要通过教代会集体讨论研究。

(3)定期召开有家长代表、学生代表、社会代表、教师代表组成的座谈会,听取各方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认真记录并加以分析落实。

(4)组建家长委员会、设立教工之家、校长信箱,为教职工、家长、学生提供反映意见和建议的平台。

(5)进一步加强人性化管理。继续做好每月一次请退休老教师喝茶,每月为当月生日的教师举办一次生月活动。实行教师有病必探、教师怀孕必探、教师家中有不幸必探,退休教师年节必探,教师有喜事必去人祝贺,教师亲人有丧事必去人慰问,教师有贫困必去人帮扶,教师有困难必提供帮助的四探、三到、一帮,为教师解决后顾之忧。

(6)开展各种文体活动,丰富教职工的业余生活,加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我校工会开展了各种各样的体育比赛,比如乒乓球赛、篮球赛,拔河比赛等,让教师既煅炼了身体,又培养了顽强拼搏的精神,教师们在比赛中增进了友谊,促进了相互了解。

五、后勤服务有保障

1、规范收费行为,严格执行教育收费标准,从没有乱收费。

2、加强食堂管理,尽力做好服务工作。食堂是师生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卫生工作,加大监督力度,发现问题,立即整改,一年来,未出现一例食物中毒事故。目前教工食堂的运行状况良好,得到了大多数就餐学生的肯定。

3、注意了校园及内部环境建设。每天对校园进行巡查,排查安全隐患,为学生提供安全舒适的生活、学习环境。

4、抓好学校的资产管理工作,完善各种校产校舍的管理及安全制度。

(1)对各班级、各部门进行实物登记、编号,签订公物承包责任制;

(2)做好全校资产的统计及盘点工作;

(3)每月对各班级、各部门的公物进行检查;

(4)实行公物领用登记审批制度;

(5)加强对学生爱护公物的教育。

5、加强水电使用的管理。开展“节水节电”活动,建立水电每日检查制度。水电工经常检查全校水电设备情况,及时维修,保证安全,防止浪费。

六、存在不足与努力方向

回顾过去一年,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教育的实效性、名师队伍培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课题研究等方面还存在着不足,在新的一学期里,我校将在以下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一)加大学校名师培养的力度,构建学习型组织,为教师的发展和进一步完善提供相应的平台,把有能力、够条件的教师推上新的台阶。

(二)加强对课堂有效性的研究,通过各种途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10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关键是师资队伍的建设。学校的发展,归根到底决定于教师队伍的素质。我们学校要求教师践行“办有益于孩子终身发展的教育”的理念。我们利用每周例会的机会,组织教师政治、业务学习。本年度,我们以学习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教育法规为契机,开展了一次师德教育。学校要求每一位教师都要树立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光荣感,安心本职工作、要为人师表,以自己的良好行为和形象为学生树立榜样,要有埋头苦干的精神,将奉献教育当做乐趣。为了激发教师的主人翁意识,营造团结和谐的校园氛围,我们非常重视校务公开。只要是学校的重大事情,我们都严格按照民主管理的程序,在教师例会上公开讨论,让每一个教师都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事务中来。正因为如此,教师们都把学校的事情当作自已的事情:操场有白色垃圾有教师主动带领学生去捡,有学生追逐打闹只要教师看见了会主动上去制止教育,发现某些不良现象会主动和教师们商量。可以说,我们学校的全体教师“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块使”,各项工作能得到大家的响应,开展起来也就顺利得多了。

二、语言文字工作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进一步加强语言文字管理工作,提高文字工作规范化水平,我局结合实际,对语言文字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认真弥补,实现了初步普及普通话和汉字社会应用基本规范的语言文字工作目标。

㈠统一思想,加强领导

在全系统开展了关于语言文字方面的宣传教育和普及工作,统一了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以“三个代表”为指导,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为核心,树立国家意识、民族意识、法制意识和现代化意识,进一步加强城市语言文字工作管理,提高语言文字工作规范化水平,实现初步普及普通话和汉字社会应用基本规范的语言文字工作目标。

㈡领导重视,责任明确

成立了语言文字工作小组、办公室主任余铭多主任为组长,唐运登老师为副组长,各班子成员为成员的语言文字工作的组员,同时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办公室具体负责语言文字标达工作日常事务。

㈢严格要求,成绩显著

⒈适时召开座谈会,特别是在推普周期间,结合工作实际,交流工作经验,查摆工作中的不足,明确语言文字工作的重点和目标。

⒉组织干部职工积极参加征文、演讲等系列活动。局机关、各下属单位结合主题,组织干部职工开展了诸如演讲比赛、征文等系列活动,有效的提升了粮食的普通话水平及推普意识,成效显著。

⒊在日常工作中,要求广大干部职工无论是口头用语还是文字材料都要做到规范准确。以办公场所为主阵地,营造学习普通话、运用普通话的氛围,强化语言文字的规范意识,激发爱说普通话的情感。

⒋积极参加区语委开展的各种形式的社会活动。走上街头,以分发宣传单的形式深入居住地的社区开展推普宣传活动,使自身自觉参与到推普活动的行列中去,增强了干部职工的推普意识。

⒌制定了语言文字工作相关制度,定期开展干部职工培训,提高广大干部职工语言文字的规范水平。

㈣开展展活动,营造氛围

每学年学校都举行一系列教学研究活动(新教师公开课,青年教师优质课,中老年教师示范课,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演讲比赛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都规定把说普通话、写规范字纳入主要评分标准之一,有力地促进我校推广普及普通话和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

校园内有良好的语言文字规范化宣传、育人环境,有永久性固定宣传牌,固定宣传栏;利用学校广播开展宣传活动。充分发挥各学科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加强对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培养。我校要求学生要学习使用普通话和规范汉字,能正确识别、书写常用汉字,学生作业、考卷等用字规范,在集体活动中应使用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更好落实此项规定,学校加大了监督检查力度,通过定期不定期检查,引起全体教师的高度重视。教师在学科课堂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规范化的教学和训练;重视培养学生使用字典,工具书的习惯和能力,提高使用汉语拼音识字,正音的能力。我校重视结合实际,加强对教师使用普通话和规范汉字情况的监督。由教务处检查教师上课使用普通话教学,板书使用规范汉字情况。

三、大力推进课改,提高教学质量

㈠以课改为核心,加强学习,转变观念,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

今年,我镇坚持以课改为核心,加强业务学习,转变教师观念,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首先,我们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健全学习制度,提供学习机会,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发展;其次,抓好新课标、教材、教法的学习。再次,抓好青年教师的培训工作,加快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步伐。学校本着“抓骨干,带一般,促全局”的原则,采取结对子的形式,让更多的青年教师尽快的成长。本学期,青年教师能努力进取,吃苦耐劳,兢兢业业,乐于奉献,同时青年教师加强理论学习,善于积累教学经验,勤奋学习,能时刻关注教育教学中的新生事物,更新观念,适应课改新形势,并把提高学生的素质作为自己教学工作的根本点和出发点。

㈡以课改为核心,深入开展校本教研,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我校深入开展“示范课”活动,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学校、任课教师非常重视课改“示范课”的活动,并做了充分的准备,从而使新课程的理念得到了较好的落实。课堂教学中很好地落实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学生在小组中享受到合作学习的乐趣,在民主互动的氛围中探求新知。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营造出民主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上半年,我校组织了校内优秀示范课,取得的良好的效果;下半年,我校进一步扩展示范课范围,举行了全镇小学的优秀示范课例,并邀请了区教育局教研室的领导参观指导,得到了广泛的好评。其次、深入开展课题研究,实施新课程标准,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今年,我镇继续根据“课题驱动,以研促教”的工作策略,继续开展对“先学后教”的课题研究,市级课题《打造鲜活灵动乡村课堂的研究》顺利开题。

四、加强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素质

德育是五育之首,本年度我校成立了德育工作领导小组,专门制订了学校德育工作计划,并开展一系列活动进行德育教育。

㈠以行为规范为突破,继续加强思想教育。

利用国旗下讲话、晨会及班会课等时间,认真学习《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并且要求各班积极落实,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

㈡以班级常规评比为抓手,规范养成习惯。

开展“班风学风”评比活动。评比内容有学习风气、文明礼貌、卫生习惯等。每天一评比,每两周一总结,由德育处颁发文明班奖牌,每学期一大总结表彰。活动较好地促进了各班同学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使学生的行为规范外化为行为,内化为素质,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㈢开展“优秀学生”评比。

每月,德育处要求各班主任根据学生的学习,文明礼貌,遵守纪律、管理能力等各方面的情况评选出一名优秀学生(“奋进之星”)进行表彰,在全体学生面前树立学习的榜样,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监督学生自我管理。同样,半学期每班也评选出一名最优秀的同学成为学校的“金色少年”。

㈣扎实推进经典文化《蒙以养正》的学习,传承国学精髓。

《蒙以养正》除了让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得到进一步弘扬和传承外,更是为了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良好思想品德,塑造健康人格。因此,诵读《蒙以养正》确实是教育学生思想,规范学生行为的一种好途径。

㈤继续推进“我爱读书”活动,营造书香校园氛围。

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读书传统,进一步提升师生的思想涵养和精神品质,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引导学生读好书,会读书,让学生在读书中开拓视野,在读书中感悟人生,在读书中学会思考,在读书中快乐成长。在校园中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营造一个特色鲜明、充满书香的校园。我校继续推进“我爱读书”活动。

⒈建立班级图书角和校园小书吧,由专门学生管理员管理。

⒉定时开放图书室、阅览室和希望家园,让学生沉醉在书香之中。

⒊每两周开设一节班级阅读课,开阔学生视野。

⒋开展“我爱读书”书签设计大赛,深化读书意义。

㈥全面落实推进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

本学年我校继续倡导全校师生、家长使用国家通用语言进行日常交流,按国家标准开设书法课,根据我校实际在灵动课堂开设“书香朗诵”系列课程及各项特色读写活动,以此为抓手培养师生写规范字的能力,促进全体师生应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能力,并辐射到社区,逐步改善农村家庭听说运用普通话的水平及汉字读写能力。

㈦加强心理健康、法制安全教育,培养健全人格。

通过整合学校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教育等德育活动,分层次、渐进式地开展生命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生命,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处理自我与他人、社会和自然的关系,学会欣赏生命、珍爱生命,学会寻求生命价值的真谛。以感恩教育和责任教育为重点,精心组织开展各类主题教育和班队活动。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建设。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与全员德育相整合,探索建立班主任参与的以学习方法指导、人际关系处理、应试技巧点拨等为补充的非障碍性心理辅导机制,防止学生因学业、交往、生活等方面的影响而产生负面心理问题。

五、抓安全教育,提高师生安全意识

学校安全工作的成效是维护社会稳定,推进学校素质教育顺利实施的重要因素,为此我校始终把安全工作列为学校的头等大事,与学校德育工作紧密结合,坚持以预防为主,积极开展各类安全教育活动,落实各项安全措施,使安全工作得到全面、深入、有效地开展。以开展安全教育活动为载体,有计划加强教育,提高认识。

六、抓内宿管理,给孩子们以最贴心的服务

学校内宿生管理工作千头万绪,既要对学生进行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又要教育他们自觉遵守学校纪律,并要通过长期的引导,使学生形成为人处世的好品质。为搞好内宿生管理工作,一年来,我校内宿生管理团队积极投身于学生的服务之中,为学校内宿生管理水平的提高取得积极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学校严格财经纪律,规范收费行为。坚持收费公示制,严禁乱收费。同时积极多方联系,改善办学条件,使学校的各项工作顺利进行。加强“广东省食品安全示范学校食堂”的建设,以“为孩子们提供最贴心的服务”为宗旨,得到了上级领导和家长、社会的赞许。

七、主要成绩

㈠今年,我校参加全区期末统考,有多个科次的成绩在区内名列前茅,其中六年级学生参加区学业水平测试,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四年级数学科抽测列乡镇第二,并获得了“教学质量先进单位”称号。

㈡我校参加云城区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既国标运动会荣获小学组第一名;篮球赛乙组第二名;万人跳绳比赛总分第二名;女子足球赛乙组第四名,男子第二名并获优秀组织奖。

㈢我校在“健康杯”男教职工篮球赛中荣获小学甲组第三名。

㈣我校内宿管理在区中小学内宿管理评比活动中荣获一等奖,此奖项已是我校连续多年获得。

㈤另有一大批教师论文、多媒体课件及学生作品竞赛获得省、市、区奖项,其中陈小静老师教师基本功规范汉字书写“三字”书法比赛一等奖;梁世艳老师的《我的“生长果”》被评为省级优课;卫柳燕老师的《爱护我们的家园》获得区教学设计一等奖;蔡犁珠老师的《鸡兔同笼》获得区优质课二等奖;陈嘉敏敏老师获得区里优秀指导老师奖;陈雅柔同学的《海洋救星》获得区绘画比赛二等奖等等。

八、下学年的工作设想

㈠继续抓好师德师风建设,转变观念,形成融洽、积极向上的工作作风,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㈡继续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不断提高师生规范地使用语言文字的意识,不断提高学生应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和表达水平,为全面提高我校学生的素质、进一步提高我校的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我们的整体办学水平而作出不懈的努力。

㈢加快开展课改进程,务求突破瓶颈,取得令人满意效果。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