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6 17:45:3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妇产科护理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资料随机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10月于本院接收的健康产妇91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5例)和研究组(46例);对照组年龄23~35岁,平均年龄(26.23±3.57)岁;分娩方式:剖宫产25例,自然分娩20例,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14例,中学16例,小学及以下15例;研究组年龄22~34岁,平均年龄(26.13±3.63)岁;分娩方式:剖宫产25例,自然分娩21例,文化程度:大专以上15例,中学17例,小学及以下14例;两组产妇年龄、分娩方式以及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了解产妇及婴儿基本资料,对产妇进行常规知识培训并发放健康教育知识手册。研究组选择经过专业训练的护士进行整体护理,护理内容包括:①心理护理:与产妇建立良好关系,并对产妇心理进行评价,以此来制定科学合理且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案;②健康教育:选用宣讲、多媒体影像播放等形式对产妇进行产后注意事项教育,如饮食、性生活、自身清洁、母乳喂养以及避孕等方面的知识和技巧,以提高产妇掌握孕产知识的程度;③环境护理:营造舒适、安静且和谐的病房环境,以保障母婴睡眠质量。
1.3观察指标
采用SDS、SAS对产妇护理后的焦虑抑郁情绪进行评定,有抑郁症状为SDS标准分≥50分,有焦虑症状为SAS标准分≥50分;统计两组产妇自身保健、母乳喂养以及新生儿护理等孕产知识掌握率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产妇孕产知识的掌握情况比较
研究组产妇孕产知识掌握率86.96%高于对照组66.67%,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产妇SDS、SAS评分情况比较
护理后,研究组产妇的SAS和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产科护理是医院日常诊疗以及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产妇及婴儿身心健康造成影响,还对产妇及其家庭生活质量造成影响,因此在围生期对产妇予以科学合理的整体护理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可得护理后两组产妇的SDS、SAS评分以及产妇对孕产知识掌握率两项结果,其中分析两组产妇对孕产知识掌握率情况,可知研究组产妇对孕产知识掌握率为86.96%,显著高于对照组66.67%,说明予以整体护理干预可促进产妇对自身保健知识、母乳喂养知识以及新生儿护理知识方面掌握程度的提高。分析其原因在于,整体护理干预除对产妇进行常规护理外,其选择受过专业培训的护士进行护理,可有效为产妇提供更为专业的孕产信息以及护理。此外,通过宣讲、多媒体教学等形式对产妇进行健康知识教育,即饮食健康教育、性生活教育、自我保健教育以及母乳喂养教育等产后注意事项方面的知识和技巧,可有效消除初产妇产后的困惑和疑虑,进而实现提高产妇对孕产知识掌握率的目的。同时进一步分析两组产妇护理后的SDS、SAS评分情况,可知经护理后研究组产妇SDS评分为(36.57±2.53)分、SAS评分为(37.58±2.24)分,显著优于对照组(45.77±2.01)分、(47.76±2.65)分。该结果表明予以整体护理后产妇未出现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本研究结果与郑巧玲等的研究结果相似。分析其原因在于,产妇产后由于性激素、社会角色以及心理变化给身体、情绪以及心理等方面的变化,产妇可能会出现产后忧郁症,其不仅对产妇的身心健康造成影响,还会对产妇及其家庭生活质量造成影响。整体护理干预及时地对产妇进行心理评价,并针对产妇的性格特点、心理状态等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可以为产妇提供科学、合理的指导,进而对产妇的不良心理情绪进行调节。
选取2011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270例妇产科患者,分为观察组180例和对照组180例。观察组180例患者,年龄21~43岁,平均年龄(27.1±4.7)岁;其中妊娠综合征75例,生殖系统感染87例,子宫内膜异位症18例。对照组180例患者,年龄20~41岁,平均年龄(26.8±4.5)岁;其中妊娠综合征72例,生殖系统感染9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18例。两组患者在年龄和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未实施风险管理。观察组患者再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风险管理:①成立风险管理小组:妇科和产科分别成立风险管理小组,根据不同的工作重心和风险制定详细的管理计划;妇科患者着重患者的就诊情况,特别是叮嘱患者定期复诊的重要性,并提前一天与患者确认,避免因治疗中断而影响治疗效果;产科应根据产妇的不同身体情况分析和评估可能影响分娩的相关因素,并于产前消除危险因素。②建立健全风险管理制度:根据妇科和产科常见风险因素及护理内容等制定合理系统的风险管理制度,同时加强护理人员对相关制度的学习,提高护理操作的规范水平,减少风险事件的发生;妇科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用药情况及治疗效果,并对病情反复的患者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产科护理人员应注意保持病房地面干燥,确保产妇安全。③加强培训:以讲座、视频学习和交流会等形式加强护理人员对《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护理工作重点的学习,避免因护理经验不足引发风险事件。④加强护理记录管理:不断规范护理人员护理工作记录的文书格式,护理记录再护患纠纷中对维护护理人员权益起重要作用。
1.3观察标准
患者对护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管理工作、健康教育、服务态度等进行评分,满分为100分,90~100为非常满意,80~89为满意,70~79为一般,70分以下为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180例患者中,非常满意96例,满意72例,一般10例,不满意2例,满意度为93.33%;对照组180例患者中,非常满意50例,满意78例,一般38例,不满意14例,满意度为71.11%。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在临床带教中发现妇产科护理学生在实习中存在以下具体问题
2.1“独生子女问题”
随着独生子女毕业,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进入到护士的行业。独生子女护士的增多使护士队伍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独生子女问题”,如依赖性强,独立性差;自我意识强,缺乏同情性;固执任性,自制力较差;动手操作能力差和缺乏沟通交流技巧,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差等,具体在实习工作中表现为工作适应性差,临床护理工作独立性差;不懂得如何关心患者,缺乏与患者交流;在工作中出现错误而受到批评时,固执任性,不能正确对待别人的意见;动手操作能力差,实习期间该掌握的基本操作不能很好地完成;在工作中表现为当遇到患者突况时或危重患者时,往往不知所措,同时不能根据病人的职业、教育和疾病,进行有效地交流和开展健康心理教育。
2.2对护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无菌观念不强
部分实习护士对护理工作的专业性认识不足,将护理工作简单地等同于发药、打针,对护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护士只要正确执行医生医嘱就可以了。无菌技术是指在医疗护理操作中,防止一切微生物侵入人体和防止无菌区域和无菌物品被污染的操作技术。妇产科很多护理操作都需要无菌操作,但相当多的实习护士对无菌技术在理论上有一定的认识和掌握,但在具体妇产科临床操作上无菌观念不强。[2]如在阴道灌洗上药时存在跨约和污染无菌区、未按规定消毒、洗手不规范等问题。同时妇产科各种器械材料应用比较多,而实习护士不能按照不同器械的要求严格消毒灭菌,对于一次性的不能严格管理,这样容易导致交叉感染的可能性增加。
2.3保护病人的隐私的意识不强
妇产科因为专业的问题,涉及到病人的隐私比较多,如不孕不育、未婚先孕、性病等,而实习护士没有体会到病人的感受,保护病人隐私的意识不强。如在询问病人病史时声音比较大,没能注意周围的环境是否适合。妇产科的很多护理操作,都涉及到病人的隐私部位,而实习护士在操作时,态度欠严肃认真,具体在处理伤口时不注意遮挡,暴露病人太多。
3实习学生在护理带教中现的问题,让我们感到重视及加强护理带教的重要性
具体在护理带教中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入手:
3.1加强护理理念和职业道德教育
新的护理理念是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一切以病人的需要为出发点,具体在工作中要多关心病人和照顾病人,减轻病人的痛苦,注重病人躯体和精神心理方面的整体健康。所以要教育实习学生关怀病人的意识和能力,满足病人的需要,懂得热爱生命,珍惜生命。职业道德要求是从事护理工作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要求。一个人如果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不管护理知识护理技能多么专业,也是不合格的。[3]所以在护理实习的带教工作中,不但要传授妇产科临床护理技能,更应加注重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她们爱岗敬业精神,对工作尽职尽责,对患者热情负责的品德。
3.2加强对护理工作的重要性的认识
加强妇产科实习护理学生对护理工作的重要性的认识。教育学生认识到护理工作不是简单地打针、发药,认真执行医生的遗嘱,护理工作还体现在对病人的心理支持、生活护理与病人加强沟通,指导康复等工作中,同时在对医疗风险控制和医疗安全保障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3.3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重点放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对于妇产科实习的学生,在加强护理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要注重妇产科专科相关护理知识的学习。加强无菌观念的灌输,注意交叉感染的预防控制,熟知妇产科相关药物、器械的用途与性能。要求学生遇到问题时要多沟通、多思考、多观察、多分析。刚进临床的实习学生不知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因此在带教过程中,带教教师应将理论与实践贯穿起来教学。在进行操作示范前,先让学生熟悉操作过程,强调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教师在操作时边讲边做,并选择合适病人,让护生进行第一次操作,使基础理论与工作实践充分结合。
3.4加强对病人隐私的保护
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随着社会文明进程的不断推进,隐私权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已成为当代公民保护自身人格的一项重要权利。所以要加强实习学生注意对病人隐私的保护。[4]如在询问病人病史时要注意周围的环境是否合适,同时在进行隐私部位护理操作时,态度要严肃认真,注意对隐私部位进行遮挡。
3.5加强护理实习学生的考核
选择2012年9月—2013年12月间我院妇产科收治的行手术治疗的228例行患者,年龄21岁~48岁,平均年龄(33.5±4.7)岁。随机将228例患者分为常规护理组114例,年龄21岁~47岁,平均年龄(32.4±4.1)岁;预防护理组114例,年龄22岁~48岁,平均年龄(33.9±4.9)岁。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具可比性。
1.2方法
1.2.1常规护理组
常规护理组患者均予以常规护理;并结合患者实际情况,进行抗感染用药。
1.2.2预防护理组
1.2.2.1入院指导
当患者入院之后,难免会对陌生环境、自身病情,甚至有时还会对治疗措施等存有较多疑虑,进而产生不同程度的不安、恐惧心理,这些负性心理会在手术过程中诱发感染的风险,并对治疗效果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因此,护理人员应在患者入院后及时与其进行交流与沟通,全面掌握患者的心理动态,通过安慰、鼓励等方法及时给予患者心理上的疏导,避免出现对疾病产生的盲目恐惧等负性心理,帮助其树立治疗信心。同时,全面、系统地为患者进行术前相关疾病知识、治疗过程、术后注意事项等的宣教工作,以取得患者的认同感,进而保障手术、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1.2.2.2检测项目
关于一些术前、术后的检查项目的目的、意义以及相关注意事项等,护理人员应给予患者详细的详解;并陪同患者一起完成相关检查工作,并在第一时间内将检查结果告知患者及其家属,以进一步缓解患者内心的担忧与疑虑等。
1.2.2.3饮食护理
患者的营养状况对手术的影响较大,因此,护理人员必须加强对患者的术前饮食指导工作。如多进食低脂肪、高蛋白、高维生素等食物,以少食多餐为基本原则,从而进一步增强其抵抗力和免疫力。术后嘱患者不应过早剧烈活动,以免切口裂开等。同时,还应对其饮食加以及时调整,以高蛋白、高纤维且易消化的食物为主。
1.2.2.4预防性抗生素使用
女性阴道中的细菌类型、数目较多,且多属致病菌范畴;然而在患者进行手术过程中,往往造成阴道内微环境发生变化,极易造成菌群失衡,而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因此,在使用抗生素药物时,应结合手术环境、手术方式等因素,遵医嘱适时、适量给药。
1.2.2.5并发症预防及护理
切口感染、尿潴留、腹胀、切口脂肪液化等均是妇产科围术期内易发生的并发症。因此,护理人员须对患者术后的切口张力、渗出液颜色及量予以密切观察;尤其是肥胖、营养不良患者。护理人员可嘱患者平时卧位时将床头抬高15°~30°,用软枕垫于双膝之下,使腹部肌肉放松,减轻切口张力。指导患者在咳嗽时,可取平卧位,用双手轻压腹部两侧。同时,还要保持手术切口干燥,避免发生感染或脂肪液化的发生。另外,护理人员应对术后患者及时进行进一步的康复指导,如大小便、起坐等;还应指导患者合理使用腹带;帮助患者拟定术后早期科学的运动方案,以进一步促进其胃肠功能恢复,避免肠粘连、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
1.3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对2组患者予以不同的护理措施后,预防护理组围术期感染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围术期是以手术治疗为核心,主要包括了术前、术中、术后三个阶段。患者发生感染的主要因素有院内因素以及院外感染条件等;同时,随着抗生素药物的滥用,导致耐药菌株迅速增加,加也大了围术期各阶段的感染风险。另外,由于妇产科手术多针对孕产妇等易感染人群,如何有效避免或降低妇产科围术期感染率成为提高患者预后的关键环节之一。笔者经研究发现,针对妇产科患者围术期施以有效的护理干预以及预防感染的相关措施之后,可有效降低围术期感染发生率,并可最大程度地加快患者康复速度,缩短住院时间。本文预防护理组围术期感染率(1.75%)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9.65%)。这也进一步证实了,有效的护理干预及感染预防措施对降低妇产科围术期感染发生率具有非常显著的积极作用。另外,加强抗生素的科学使用,避免患者耐药菌株过多等,也是预防、降低围术期感染发生率的有效手段之一。
选择我院妇产科手术患者80例,年龄23~45岁,平均年龄26.5岁,其中:26例为子宫肌瘤,17例为卵巢囊肿,10例为畸胎瘤,4例为黄体破裂,4例为宫外孕,2例为异位妊娠,17例为足月待产。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手术方式
所有患者均采用腹部手术治疗。
1.3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妇产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护理干预:
1.3.1预防性护理
术前对患者进行预防护理,能有效减少术后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术前为患者冲洗阴道并严格消毒,术后给予患者甲硝唑,能有效预防患者术后发生下肢血栓性静脉炎。应认真观察患者术后体温,若患者发生不明原因的低热,应及时检查白细胞分类,是否有中性粒细胞增高的情况,早期患者无自觉症状及体征,对停用抗生素后再次出现低热,中性粒细胞数大于0.76%以上的患者,应视为本病的高危患者,进行严密观察。
1.3.2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护理
下肢静脉血栓会导致患肢发生肿胀和疼痛,对患者造成不良影响。患者对病情的担心也会使其心理压力过大,护士应对其进行心理护理,安慰鼓励患者,使其能积极配合治疗。急性期的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8~10d,将患者患肢抬高到高于心脏水平20~30cm,使血栓黏附于静脉壁上,期间禁止按摩患肢,以防发生血栓脱落引起肺栓塞。患者膝关节应屈曲l5°,避免于患者膝下垫枕,以防影响其小腿静脉回流。患者使用溶栓药时,在使用抗凝药物(尤其是肝素)前,应测量患者的出血时间,患者用药后,应观察有无出血倾向。溶栓药物溶解后易丧失活性,为保证药效,药液应现配现用。给予患者药物后,应及时监测其血小板情况,防止发生血小板过低性出血;对患者行局部溶栓药物应用时,股动脉穿刺应将股动脉搏动的最表浅处作为穿刺点,穿刺成功应及时会血,以防刺入股静脉。推药时,应注意观察回血情况,以防药液注入血管外,造成患者的不良后果.患者患肢肿胀情况减轻后,应嘱患者进行适当活动,促进血液回流,预防产生新血栓.期间患者应多食用高蛋白、高热量、富含纤维的食物,禁食油腻、辛辣食物,以避免患者发生便秘。
1.3.3并发症的护理
下肢静脉血栓的并发症主要有肺栓塞和出血。患者如突发呼吸困难,发绀,应考虑是否为并发肺栓塞并立即通知医生,积极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治疗。使患者取平卧位,给予高浓度吸氧,避免患者进行深呼吸、咳嗽、剧烈翻身,给予患者静注地塞米松10mg。给予患者肝素及溶栓药时,患者可能发生自发性出血,因此,患者应药后应对其血小板及凝血时间进行检测,还应注意观察患者注射和插管部位有无渗血或血肿发生,有无黏膜出血发生。此外,还应注意观察患者如发生头痛、呕吐、血压突然升高、意识障碍,可能发生颅内出血,应及时通知医生抢救。
2结果
观察组患者下肢静脉炎的总发生率为7.5%,对照组总发生率为20%,观察组下肢静脉炎的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选取2011年2月~2013年8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4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年龄最小21岁,最大65岁,平均年龄(51.2±2.3)岁;其中手术患者47例,妇科肿瘤患者54例,其他疾病患者39例,并且已经将精神类疾病排除在外。其中冠心病32例、合并糖尿病36例、高血压27例。将14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0例,两组的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的护理模式。观察组在常模的护理模式的基础上加入应急措施。加强对妇产科护理人员的安全教育,增强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具体如下。
1.2.1加强护理人员的法制观念和技能的培训
组织护理人员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技能培训,使护理人员深入了解病区的环境和妇科的相关制度、职责和工作流程,掌握妇科病的相关特点,能够熟练地使用相关仪器,熟悉保养仪器的方法。完善和规范化相关妇科疾病的护理方法,避免护患纠纷的发生。灵活地处理护理风险,正确地评估已经或潜在的风险。
1.2.2强化护理人员的护理技巧
护理人员要耐心地向患者解释术中的注意事项,倾听患者的和想法,消除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真诚地和患者沟通,多向患者提起此类疾病顺利完成手术后治愈出院的成功案例,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保持乐观的情绪、主动配合医生进行治疗。使收费工作规范化,及时地进行欠款催缴,使用温和的表情,耐心做好向患者和家属的解释工作。
1.2.3做好宣传和教育工作
向患者灌输相关疾病的知识,增强患者对自身疾病的了解,树立起患者的信心。以患者为中心,在进行每一项护理前都要耐心地解释治疗的目的、使用此药物的作用和有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1.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相关数据,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护理失误率和患者满意度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5.71%(4例)、护理失误率为0.00%(0例),患者满意度为95.71%(67例),住院费用为(0.6±0.2)万元,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4.29%(17例)、护理失误率为17.14%(12例),患者满意度为77.14%(54例),住院费用为(1.3±0.4)万元,分析结果可以发现,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护理失误率、患者满意度和住院费用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护理人员基本数据来源于医院历年人事统计报表。护理人员发表的论文数据来源于两方面:一是应用CHKD《中文生物医学》数据库输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进行检索,将2006-2013年在国内公开发表的论文作为统计对象;二是医院科研办公室统计的2006-2013年登记发表的论文数和期刊影响因子数。两方面的数据汇总后,筛除非医学专业期刊(含增刊),选择第一作者为护理人员的论文作为统计对象。
二)方法
以自然年为节点,将人员的基本信息与、影响因子、职称、学历等应用excel表进行分类统计。
二、结果
一)学历
截至2013年底,护理人员中具有大学学历的人员占护理人员总数的44.34%,比2006年增加10.7倍。
二)职称比例
2006年工资制度改革及2008年实行岗位等级设置后,护理人员高级职称的数量有了一定变化,2013年护理人员高级职称占全院专业技术人员高级职称总数已接近6%,高级职称的人数较2006年增加了近1倍。
三)用工结构
2006年起,医院使用派遣制护士逐年增加。2006-2013年派遣制护士人数及其占在编护理人员的比例依次为24人、5.4%,34人、7.7%,39人、8.8%,41人、9.5%,84人、20.0%,118人、27.1%,189人、51.2%,217人、55.4%。
四)情况
2006-2013年护理人员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的数量呈上升趋势。
收集2012年1月至2014年4月在本院出产顺产的产妇204例,年龄在22~34岁,平均25.56岁,孕周36~41周,平均39.24周。按照数字法随机分2组,2组在年龄、孕周、身高、分娩方式、胎儿体质量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传统教育方式指导母乳喂养,包括宣传母乳喂养的益处,母乳喂养过程中常规的注意事项。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干预护理,包括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等,健康教育需要在产前就对产妇及家属说明母乳喂养的重要性,并指导产妇如何做好母乳喂养,使产妇树立母乳喂养的正确观念,并对母乳喂养有信心。产后要交代产妇如何正确饮食,比如产后短时期内应食用粥等,做到多样化饮食,并指导产妇做好护理,防止乳腺炎等的发生;心理护理需要在产妇住院期间就予以实施,因为围产期产妇处于精神紧张状态,这会影响到产妇和胎儿,因此做好心理护理极为重要,本科根据产妇不同情况进行个体化心理护理,帮助产妇消除紧张情绪,帮助产妇过度到母亲的角色。
1.3效果评定标准
母乳喂养率=母乳喂养人数/总人数×100%;护理满意度根据问卷调查的形式展开,满分10分,>9分为满意。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2结果
2组产妇母乳喂养成功率及护理满意度比较,观察组产妇母乳喂养成功率100%,护理满意度98.03%,明显高于对照组产妇母乳喂养成功率84.31%和护理满意度89.25%,2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挑选的研究对象是2012年03月10日~2014年03月10日在我院妇产科接受治疗的88例失血性休克患者,对照组44例患者中,最小年龄不低于23.2岁,最大年龄不超过34.1岁,平均年龄大约是(28.63±3.05)岁。出血量最多可达3200毫升,出血量最少可达到1000毫升,平均出血量为(2280.25±202.52)毫升。其中有生育史的总共有23例,没有生育史的总共有21例。观察组44例患者中,最小年龄不低于22.9岁,最大年龄不超过34.18岁,平均年龄大约是(28.87±3.24)岁。出血量最少可达3240毫升,出血量最多可达到10023毫升,平均出血量为(2290.65±210.56)毫升。其中有生育史的总共有24例,没有生育史的总共有20例。两组失血性休克患者的出血量、疾病原因、年龄结构等资料信息无显著性(P>0.05),可比性较强。
1.2方法
一般护理应用于44例对照组,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协助医生做好抢救措施。人性化护理应用于44例观察组:(1)评估患者的病情。一旦发现患者出现失血性休克,护理人员必须要迅测量患者的血压、脉搏、体温、呼吸、神志,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的变化,从而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判断。为了增加患者的回心血量,协助患者缓解重要脏器如肾、肝、脑的血供应不足,护理人员协助患者摆好休克,将患者的下肢抬高18度左右,将患者的头部和躯干抬高大约30度。另外,医务人员要做好输液的准备,并且帮助患者做好保暖措施。(2)建立静脉通道。护理人员协助医生展开抢救措施,以最快的速度建立静脉通道,建立静脉通道最好控制在5分钟以内。通常选择12号针头,选择肘正中静脉和大隐静脉作为穿刺部位。(3)补充血容量。失血性休克患者抢救成功的前提条件是快速、及时的补充足量血容量,首先为患者输入平衡液和葡萄糖。如果有必要还可以加压输入,从而保证患者的静脉通常。等到机体获得充足的血容量,需要调整补量,从而控制肺水肿和心衰的发生。(4)心理护理。患者遭受失血性休克的折磨,难免心生恐惧和焦虑。在这种情况下,护理人员必须要积极安抚患者和患者家属,告诉患者失血性休克的抢救成功案例,消除患者的恐惧、不安心理,从而平复患者的心情,使患者能够以积极的心态接受治疗。(5)健康指导。护理人员定期组织患者参与座谈会、讲座等活动,将失血性休克的相关知识告诉患者,包括失血性休克的发病原因、治疗方法、治疗效果以注意事项,提高患者的认知度,使患者对治疗充满信心。(6)出院指导。出院前夕,护理人员要向患者讲述失血性休克的相关知识,包括平时的注意事项和发病时的基本自救措施,提高患者的认知度。患者出院时,护理人员要向注意的事项告诉患者,并且叮嘱患者定期回到医院接受复查。
1.3统计学方法
将所有的数据输入SPSS17.2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用(x-±s)表示计量,用百分数(%)、例数(n)表示计数,经软件计算,如果对比数据P<0.05,则被认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1.4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抢救效果(差、良、优)、患者满意度(不满意、较满意、非常满意)。
2结果
2.1对比两组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抢救效果
44例对照组中,抢救效果为差的总共有9例,抢救效果为良的总共有11例,抢救效果为优的总共有24例,对照组的抢救效果稍差,优良率仅仅达到79.55%。44例观察组中,抢救效果为差的总共有1例,抢救效果为良的总共有6例,抢救效果为优的总共有37例,观察组的抢救效果较好,优良率高达97.73%。观察组的抢救效果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抢救效果有明显差异(P<0.05)。
2.2对比两组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满意度
44例对照组中,患者不满意的总共有10例,较满意的总共有11例,非常满意的总共有23例,对照组的满意度较低,仅可达到77.27%。44例观察组中,患者不满意的仅有1例,较满意的总共有4例,非常满意的总共有39例,观察组的满意度较高,高达97.73%。观察组的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满意度有明显差异(P<0.05)。
3讨论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的抢救效果稍差,优良率仅仅达到79.55%。观察组的抢救效果较好,优良率高达97.73%。观察组的抢救效果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抢救效果有明显差异(P<0.05)。这与相关研究者的研究结果相似,由此可以肯定人性化护理的优良效果。另外,本次研究结果还显示,对照组的满意度较低,仅可达到77.27%。观察组的满意度较高,高达97.73%。观察组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两组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满意度有明显差异(P<0.05)。这与王晓禾的研究结果相似,由此可以得出人性化护理应用于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有效性。
我院妇产科分为妇科产科两个医疗组,共用一个护理单元。共有58张病床,护士23名,其中主管护师5名,护理师7名,护士11名。
1.2方法
1.2.1成立科室质控考核小组
由护士长和在各层级护士中各抽取两名护士共7人组成科室质控考核小组,每月对科室护理工作质量进行考核。
1.2.2考核内容
①纪律情况10分:严格遵守医院各项纪律,严格遵守医院、护理部及科室的各项规章制度。②护理服务15分:仪表及行为符合护士职业要求、言语文明礼貌、态度友好热情,做好首诊负责制,及时处理患者询问、接待、安抚等工作。③护理质量50分:认真落实各项护理常规、操作流程及工作规范,认真完成各项护理工作,无不良事件发生。④培训教学15分:积极参加护理部及科内业务学习,积极参加各项培训操作及考核,积极参加各项教学任务。⑤协作管理10分:服从护士长、组长、高责护士的工作安排及调配,与医生合作好,及时完成各项工作,与护士合作好,不相互推诿工作及责任,参与科室管理,协作科室承担各项管理工作,主动提供流程改造、管理等创新。
1.2.3分配方法
1.2.3.1考核系数
护士长1.0,副高0.9,主管0.85,护理师0.8,护士0.75。相应得分为100分、90分、85分、80分及75分。
1.2.3.2考核分值
全科绩效奖金/全科绩效总分(加减分后)。
1.2.3.3护士个人最终奖金
职称奖金+绩效奖金(个人考核得分×考核分值)。
1.2.4评价方法
以患者、医生、护士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及护理质量检查得分评价护理工作质量。护理质量评价标准:护理部每月质量检查、护士长每周自查、质控考核小组每月检查。现调取实施前后半年医护患满意度及实施前后半年护理质量检查平均分进行比较分析。
2讨论
2.1实施绩效考核提升护士执业成就感,提高护士工作热情,最终提高护理管理质量。
绩效考核内容明确规定了护理人员的行为,增强了护理人员贴近临床、贴近患者、贴近产妇,主动服务的工作意识,增进了医患关系的和谐,避免医护患之间的误会。同时,对护士的行为规范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2绩效考核存在问题及对策:
①护理绩效考评信息化管理是从多角度对护士的德智能绩进行定性和定量、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测量与评定,是一种科学、客观、公正的评价,现在我们的考核没有量化的指标,很难界定护士工作的质和量。②现在的考核标准为全院性,缺乏专科性,因此,需要制定符合专科细化的考核标准。③绩效考核与绩效管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因此,护士长必须建立明确的切实可行的绩效管理指标,才能使绩效管理逐步完善。
选择妇产科患者100例,年龄20~36岁,平均(28.2±1.7)岁,胎位不正19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47例,妊娠合并贫血13例,早产18例,其他3例。患者对本次试验均知情同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选取病例应用常规方案护理。观察组分析护理常见风险,并制定预防和处理对策,具体操作如下。
1.2.1护理常见风险:
①患者因素:随着近年公众生存压力的增大,医疗风险增加,如巨大儿、早产、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等,人为制造安全隐患,部分病例和家属对分娩缺乏正确认识,未做好意外事件发生的心理准备。②医院因素:目前社会对医院护理质量要求明显增高,护理人员工作繁忙,易有不情愿、不耐烦情绪,易诱发医疗纠纷,加之缺乏自我防范意识,未对行为加以约束。③技术因素:未加强新进护士技术能力培训,理论基础薄弱,使其对自己的工作无法胜任和驾驭,导致不能对病情及时观察,做出准确评估。④医疗设备因素:未及时准备医疗设备,应对羊水栓塞、产后出血等突况,引发恶性事件。⑤消毒隔离因素:如未严格消毒会阴切口,引发感染等。⑥药物性因素:如催产素的用法、用量需准确,加强子宫收缩观察,并对用药速度及时调整。
1.2.2预防和处理对策:
①完善产前检查:加强并发症观察,及时发现异常并处理,产检时做好健康宣教育,使产妇和家属有正确认识。②保障人力资料配备:保证护理人员数量,并加强法律法规学习和专业训练,开展安全意识教育活动,加强风险教育,以使护理人员通过专业知识对风险加以预见,降低不良事件率。③加强技能培训:开展规范且严格的操作训练,对操作技能行是培训,还包括护理文件的书写,记录,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确保临床安全。④加强护患沟通:围术期需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依据要求,保证隐私,使患者有被尊重感,对护理人员产生信任,维持和谐护患系,避免医疗纠纷。⑤加强设备、药品管理:急救药品、器材需为应急状态,专人管理,药品需定量保存,及时检查,以备急需。⑥消毒隔离管理:掌握无菌原则,在对母婴护理中加强无菌操作,切口严格处理,并做好婴儿脐部观察,乳汁分泌障碍者,需辅助挤奶,母婴同室需做紫外线消毒,以防范不良事件。
1.3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13.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创口裂开1例,创口感染1例,其他2例,总风险率为8%;对照组创口裂开5例,创口感染3例,其他6例,总风险率为28%;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4%,高于对照组的6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将我院2013年8月—2014年8月期间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36例纳入到本次研究当中,平均年龄(35.8±8.7)岁;其中子宫全切3例,子宫次全切3例,子宫肌瘤切除5例,剖宫产25例。所有患者手术结束后行硬膜外自控镇痛,所用物为罗哌卡因和芬太尼。
1.2护理方案
1.2.1硬膜外导管及穿刺点护理
镇痛药物的顺利泵入取决于三通管的开放与否,护理工作人员要帮助患者保持三通管的开放,特别是在静脉输液结束之后,不得关闭三通,以确保患者能够按照自己意愿进行镇痛药物的泵入,时刻保持硬膜外自控镇痛泵的开放。硬膜外导管及穿刺点在整个硬膜外自控镇痛实施过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且由于硬膜外导管存在于患者体外,容易在患者活动过程中造成脱落和感染,因此,护理人员需要密切对其进行关注。在搬运患者回到病房时动作要轻柔,避免碰触到硬膜外导管;另外,嘱患者以及陪侍人在患者术后恢复这段时间内对于硬膜外导管妥善保护,避免牵拉导管而出现固定不牢、打折、脱落以及导管口的摩擦。对穿刺点要观察其是否出现渗血、感染等,以便发现情况,及时寻求医生帮助。
1.2.2呼吸与循环护理
资料显示,当患者采用硬膜外自控镇痛时,往往会出现相应并发症,而呼吸抑制最为常见。因此,在患者手术结束回到病房后,需要定时检测血压、心率和血氧饱和度等生命指征。对于那些手术耐受性较差或者手术创伤较大患者,需要连续检测血压、心率和血氧饱和度,甚至进行吸氧治疗,记录患者病情进展;如患者出现异常现象,及时予以干预治疗,争取解除相应并发症。
1.2.3恶心、呕吐等并发症护理
恶心呕吐是采用硬膜外自控镇痛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主要是由于镇痛所用阿片类药物引起,是通过直接刺激化学感受器受体,触发并使前庭对运动的反应敏感化所致。在护理上,首先需要密切监视患者病情变化,一旦出现呕吐,则需要将患者头偏向一侧,以防止在呕吐时出现误吸;另外,按压患者腹部,以防止在呕吐时牵拉伤口造成手术伤口的疼痛。还有,如果患者呕吐现象较为严重,需要应用药物进行缓解,一般予以非那根、氟哌利多、恩丹西酮、格拉司琼等静脉滴注。呕吐后及时清理患者口腔,可给予一定量的温开水辅助漱口。本次研究采用下述呕吐评分标准对患者进行评分:①无恶心呕吐者为0分;②有恶心但无呕吐者为1分;③恶心伴有呕吐,但呕吐次数低于3次者为2分;④恶心伴随呕吐次数大于3次者为3分。
1.2.4镇痛护理以及镇痛效果观察
疼痛一般表现为腰痛,也就是穿刺点和伤口造成的疼痛。因此,在护理上应该避免患者过早活动,一般采取先在床上活动,在家属或者医护人员的帮助下进行下床活动。另外,要将镇痛效果及时反馈给医生,以便医生对于镇痛药量及时进行调整,予以患者最佳镇痛剂量的控制。本次研究所采用的镇痛效果评价为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analoguescale,VAS),就是给患者一张划有刻度的纸张,上面给的刻度为0cm~10cm,提示患者0代表无疼痛感,10代表极重度疼痛感,要求患者根据自身的情况做出疼痛分级。
2结果
①本次研究过程中三通管使用得当,未出现硬膜外导管的固定不牢、打折、脱落、导管口摩擦等状况,以及穿刺点渗血和感染。②36例患者均未出现呼吸抑制和循环功能障碍。③出现1例患者恶心、呕吐评分2分,1例患者恶心、呕吐评分3分,在给予非那根、氟哌利多治疗后得以缓解;其余患者均在2分以下。④本组36例中34例患者镇痛效果良好,术后6,12,24h的疼痛评分为4分以下,2例患者在术后6h疼痛评分为5~6分,经过增加局麻药剂量得以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