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文化建设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6 17:45:3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专业文化建设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专业文化建设论文

篇1

2专业教育建设对策

2.1校企文化融合是专业文化建设的基础

校企文化融合是职业院校文化的重要特征,是职业院校专业文化建设的基础。作为为医疗卫生事业培养人才的卫生类职业院校,应将医院“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以及救死扶伤的高尚医德深深融入专业文化建设中。融入医院文化,不仅要营造职业氛围浓厚、专业特色鲜明的教学和实训场所,还要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医院文化理念,为培养学生牢固的职业意识、提高学生适应未来工作环境的能力和综合素质打下深厚的基础。

2.2专业情感融入是专业文化认同的基础

由于职业院校学生年龄小,且大多数学生专业选择由家长决定,所以入学前对所学专业并不了解。而专业教育是增进专业认识、培养专业情感的有效手段之一。在新生刚入学时,可通过校史介绍、校友座谈、医院参观等活动,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专业教育,帮助学生建立对专业的第一印象,早期融入专业情感,初步形成对专业的认同感,尽快接受专业文化,在专业文化引领下自觉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

2.3专业情境合一是专业文化渗透的平台

文化建设离不开物质层面,专业文化建设更需要具有专业特色的物化环境。要创新教学环境,构建具有鲜明卫生职业教育特色的实践教学环境,实现教室与病房合一、实训室与检查室合一、课堂与临床合一。示教室和实验、实训中心布置要与医院环境、工作情景相近,实训设施设备与临床一线基本同步,从而营造出浓郁的医院文化氛围和真实的职业场景,充分体现“理实一体化”教学理念。

2.4专业技能跟进是专业文化领悟的关键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职业教育的首要任务,专业技能水平是检验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指标。专业技能教育直接关系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因此不能局限于教学生“会做”,而应引导学生在技能学习与训练中不断增强对专业的认同感,进而达到“做优、做精”的目的。专业技能跟进是指在专业文化建设中,发挥技能训练、技能大赛的作用,在不断熟练专业技能的过程中,逐渐加深对专业文化的领悟和理解。

篇2

二、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也叫作组织文化,是一个企业长期以来逐渐发展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1]。在事业单位中,企业文化应该建设成以人为本的人本管理思想,也是企业管理中非常先进的一种人本管理思想。事业单位的企业文化能够形成一种制度,并且尽可能的成为企业员工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只有在事业单位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增强事业单位员工的集体感和归属感,才能够在事业单位转型期间形成强大的凝聚力,促进事业单位的稳步发展。从这一程度上来看,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柱,也是对于企业管理的重要准则。一个高效的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产生优秀的企业文化,一个优秀的企业文化必能引导企业迈向成功。其实无论企业文化的表现形式如何,最重要的意义在于企业对于员工的引导,从而正确的对待企业和员工之间的关系,正确的衡量自己所处的工作环境,尽可能的增进员工自身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从而产生荣辱与共、相伴相生的企业文化。良好的企业文化也能够充分的体现出企业员工共同坚守的价值观念和秩序效果,通过对于企业员工进行正确积极的鼓励,才能够促进企业职工形成一种有效的“隐形管理”,进一步提高企业内部行之有效的工作环境。

三、当前事业单位企业文化建设现状

(一)缺乏企业文化建设意识

由于事业单位在转型之前,主要依托于国家财政补贴,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很多的事业单位依然没有深刻的认识到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尤其是没有适应事业单位转型背景下企业的建设工作,很多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还停留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下,对于企业文化的建设认识不到位,以为举办一些简单的娱乐活动就是企业文化的建设,没有充分的认识到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整体功能。

(二)企业文化缺乏创新

企业文化最重要的就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长期形成的,所以企业文化必须具有企业的特色[2]。对于很多事业单位来说,虽然各个行业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比如地质勘探企业和文化剧团之间就存在非常明显的差异,但是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却囤于一个模式,思想僵化,缺乏本行业的特色,很难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

(三)企业文化功能无法充分发挥

对于事业单位来说,由于缺乏长期建设,所以很难持续下去。尤其是新一代的员工对于企业文化了解不充分,很难认识到奉献精神、助人为乐精神的重要意义。这样的情况就导致企业文化的功能无法发挥出具体的作用,更没有形成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企业职工也没有获得归属感和荣誉感,这样一来,企业文化就变得可有可无,无法切实推进企业文化的建设。

(三)企业文化建设缺乏投资

由于事业单位在转型之前一直依赖国家财政补贴,但是在转型之后,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就必须自给自足。尽管经济体制实现了转型,但是长期形成的“等靠要”思想没有得到转变,这样一来资金投入必然减少,对于企业文化建设也由于没有资金而得不到落实,所以企业文化建设也称为空谈。

四、事业单位企业文化建设的措施

(一)加强企业文化理念的推进

在事业单位改革的进程中,政治思想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相互交融,共同为事业单位的发展提供指引,但是却忽视了企业文化与政治思想工作建设的不同之处。企业文化关系着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念,也是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因素。所以必须要正确认识企业文化的观念普及,从而使企业文化真正的侧重于企业的发展,而不是政治思想教育。

(二)全面落实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的建设并不是一句口号、一幅标语,更应该是真正能够对员工产生潜移默化影响的一种价值观念和思想认同,只有这样才能够切实反映出企业的价值追求,从而全面提升企业的经济发展,进一步为事业单位转型打下良好的企业文化,走出符合自身实际的特色道路[3]。只有将企业文化落实到企业发展的各个方面,才能够真正的实现企业文化的重要功能。

(三)丰富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在落实的过程中,必须要依托于多种多样的形式。比如戏剧团体通过组织“送演出下基层”这样的形式来提高演艺人员的价值观念,让他们认识到奉献精神的重要作用;地质勘探企业应该多多举办联谊活动,从而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促进职工之间形成和谐、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通过这些形式丰富、内容多远的企业文化建设,能够进一步促进事业单位员工的思想方式、精神觉悟、价值观念等方面有着质的飞跃,从而不断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有效性,尽可能的增强员工集体归属感,满足员工的自身需求。

(四)加大企业文化建设投资

篇3

目前闯入中国的境外设计机构中,大部分是专业性很强的中小型事务所。大型、综合性的设计公司为数较少,而且往往是工程咨询公司的性质。但无论是专业还是综合性质的事务所,他们都已经取得了国内不少重大、核心工程项目的设计权。比如创建于1978年的赫佐格和德梅隆建筑设计事务所,最初只是一个小型办公室,1997年才初具规模成为Herzong&deMeuron建筑设计事务所。该公司目前在全球拥有8家合作公司和182名员工,在伦敦、旧金山、巴塞罗那和北京都有自己的分公司,一直以来它都以建筑设计为自己的主打项目,也正是藉此在国家体育馆的设计方案竞标中一举夺魁,发挥了自己的专业优势,对建筑造型的控制贯穿了“鸟巢”施工的全过程。

而创建于1936年的美国芝加哥SOM建筑设计事务所则是一家享誉全球的综合性事务所。从成立以来它已经在50多个国家完成了10000多个设计项目,包括办公大楼、银行和金融机构、政府建筑、公共建筑、私人住宅、医疗机构、宗教建筑、机场、娱乐和体育场所、学校建筑等等。从建筑设计、工程设计、民用住宅到总体规划的工作领域使它总揽了上海金茂大厦的全部设计。并于1961和1996年两次获得美国建筑协会颁发的建筑公司最高荣誉奖。目前,该公司已经在芝加哥、纽约、旧金山、华盛顿、伦敦、香港和上海设立了自己的办事机构,开始在中国攫取自己的又一桶金!

从这两个成功的境外事务所的发展轨迹来看,占有设计市场引领时代潮流似乎与公司性质并无多大因果必然联系,专业化也好,综合所也罢,重要的是有与众不同的设计思路,有为自己的设计买单的客户,而做到这一点,似乎并不是简单的公司结构性质或者管理模式的问题。

呼吁者的声音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胡绍学在考察了国际上一些大的设计公司之后认为,设计单位或公司的国际竞争力一般不取决于其规模,而取决于创意。国外设计公司的小而精,其中“社会化的协作”这一运作机制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国外的设计公司或事务所,凭借自己优秀的建筑师和优秀的方案拿到项目后,往往将本公司不具优势的某些专业设计部分,选择并分包给其它优秀的专业事务所,合作完成整套设计。可以不必依赖本公司的规模是否很大、专业是否齐全来赢得业主。我国则习惯一个项目由一个设计单位全部承包下来,这样,即使是实力雄厚的设计单位,也很难保证整个工程在各个方面都是最优秀的。另外,建筑设计行业不断进行中的结构调整,要求企业间的合理协作。目前国内的大型设计企业大多是综合型的,这使得众多企业在同一平台上进行不必要的竞争,也不利于专业水准的提高。

国家政策也在鼓励专业化趋势。目前我国把施工企业资质分为总承包、专业分包和劳务分包三个序列。在最近的一次企业资质就位中,从事专业分包的企业比例相当大。据了解,设计方面的类似政策不久也会出台。

在世界范围内,专门化创作似乎已成为惯例。安德鲁事务所的规模并不大,在国家大剧院中标后,立刻寻找最好的专业公司合作。北京五合也是如此,着重发展建筑设计一个工种,在结构、水、暖、电等领域都根据项目需要寻找相应的能力最强的公司合作。为了提高竞争能力,随着设计企业的专门化,公司间协作可能会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近日,一本建筑专业杂志通过9个月的努力,公布了一份“2005年度民用建筑设计市场排行榜”。该刊通过对国内和境外在华的主要建筑设计机构的年营业额、年建筑设计面积、建筑师人数等指标进行的统计和分析后认为:与境外设计事务所相比,国内多数设计机构走综合路线,离国家引导和培育专业设计公司的发展重点相距甚远;国内建筑设计公司出现品牌和技术空心化现象等。因此得出一个结论就是:中国建筑设计行业急需专业化分工。

似乎所有的呼声都在暗示或者呼吁建筑设计专业化分工时代的来临。但是,就目前整个建筑设计行业而言,由综合事务所向专业化分工发展还没有成功先例可循。这就如同把一个百年老字号的“百货店”改头换面为几个时下流行的精品“专卖店”,横向切割之后再合并同类项,在没有尘埃落定之前,结果如何是谁也无法预料的。

实践者的步伐

了解到目前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已经实施了一年多的专业化分工路线,记者采访了中建院的任庆英院长。任庆英1982年从天津大学土木工程系建筑结构专业毕业后直接进入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从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工作。

任院长首先从自身做了一个纵向比较,经过几个工程的历练之后,他曾被派到北也门公司、深圳华森公司工作了几年。回来后正赶上院里成立了专家所,领导找到他,让他将专家所结构重担担当起来。当时的专家所只有寥寥几个人,有活时再临时找人。所小,人少,揽活儿难。他们甚至接过北京某小区的设计,每平方米的设计费仅八、九元。但小区销售时很受欢迎,开发商喜上眉梢,认为设计提升了小区的档次。这次设计虽然经济收益不理想,但在房地产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可以说取得的社会效益相当不俗。此时,院里决定将当时仅有几个人的地下所和专家所合并,成立第六设计所。

接下来,他们又在一次全国招投标中一举中标了新疆克拉玛依市综合游泳馆项目。在2000年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举办的年度评选中,该项目获得结构设计惟一的一等奖,并荣获综合评比一等奖。他在螺蛳壳里做出了道场,几个大所开始对这个小所刮目相看,院领导也不再把这个小所看得可有可无了。

紧跟着,他们又在强手如林的竞争中拿下了北京金融街富凯大厦项目。项目合作成功后,由于金融街是房地产界的大鳄,有着极大的影响力,六所在社会和院里得到了充分的认可。金融街一鼓作气将由美国SOM公司方案中标的22万平方米的标志性建筑B7项目交给他们做施工图设计,并且开出了每平方米70元的高价。

从8元到70元,这不仅仅是单纯的数字上的提升,而是社会和市场对任庆英们的认可,也是他们劳动价值的具体体现。

2001年,任庆英出任六所所长,这也是众望所归。他也果然不负众望,将一个年产值不超过200万的二类所,带到了年产值1500万元的平台,人均产值超过50万元。这是一个综合所创造出来的奇迹。

中建院重新改组后,综合所被拆分合并同类项,任庆英出任结构专业设计研究院院长,产值同步重组,一个专业所的创收当然不可以和以前综合所相提并论。一时之间,大家的心理难以转变过来去接受这种变革。

“然而,从长远来看”,任院长话锋一转,分析了中建院重组的轨迹、现状及发展。“2000年7月18日,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对外宣布进行业务结构‘调整’,对院所有人员全面洗牌而后再重新归类、整合。撤销原经营计划部,成立项目管理中心,撤消原来的九个综合所,组建建筑院、结构院、机电院、规划院、环艺院。建筑院、结构院分别下设三个设计所,另外还成立了崔恺、李兴钢和陈一峰三个建筑设计工作室。把咨询、规划、建筑、室内、园林景观、电气智能化、房地产等专业形成完整的一条设计产业链,由原来的纵向并列结构变为横向并列结构,由综合走向专业。而调整后项目的管理协调由管理中心统筹安排,三个专家工作室为生产、科研单位,财务独立核算。

这种做法改变了以前综合型设计院的小分队出击‘样样都做’(样样都做也难免导致样样都不精)的运作模式,在与高度专业化的设计事务所对垒时,缩小了设计品质上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凭借自己的品牌和人力优势与境外设计师一争高下,抢占市场份额。除此之外,把原来下属的综合事务所打乱之后,重新分配,统一专业的人才集中到一起,分工明确,精力由面集中到点,还可以横向交流,提高了办事效率和专业程度,这和目前国际上的各大明星事务所各有所专、联合设计的模式是一致的,也适应了当前社会的专业化发展。

专业化分工以后我们也和境外事务所合作过很多项目,比如‘鸟巢’、‘首都博物馆新馆’等等,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自己的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但是从单纯的经济效益而言,中建院专业优化改革工作目前仍处于磨合之中,毕竟,这是一个长期的发展策略,只有在改革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其健康发展,才能保证在长远发展中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换而言之,专业化分工的经济优势只有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才可以凸现出来,目前并不是处于理想状态。这一点是现实存在的,这种做法需要时间来检验。中国建筑设计院的这次动作可以看作是一次军事演习,是一次试图与国际思路接轨的实战演习。当然,只有在演习之后”作战计划“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才会得到验证。

不一样的见解

谈到目前建筑设计专业化分工问题,翰时(A&S)国际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的总设计师余立博士发表了自己不同的见解。翰时国际由国内外建筑师共同创立于美国亚特兰大,2002年在中国北京正式注册,目前是一个综合性的设计咨询公司。有意思的是,它是从原来单一的建筑设计事务所转变成为现在的集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室内设计、景观设计为一体的综合性咨询公司,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的专业化分工路线正好背道而驰。

之所以做出这种转变,余立博士认为这是适应市场的需要:“目前我们公司有68人,以建筑设计为主,同时兼做结构、设备等相关专业。以前作为单一的建筑设计所我们也配合过几个项目,但是问题很多,市场很难保证,因为没有一个明确的合法条文规定约束,配合起来中间也有扯皮的现象,各自为政、责权利难以统一、管理混乱等等,再加上业主方面的因素,希望一家设计单位全部搞定,不希望多头联系也是一个促成原因。”

篇4

近年来,人民检察院抓好各项检察业务工作的同时,大力加强队伍建设,使检察官的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为人民检察院依法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提供了坚强的组织和人才支持,但应当清醒的看到,检察官队伍的现状离党和人民的要求仍有相当的差距,检察官队伍的整体素质尚不能完全适应形势的发展和任务的需要。面对加入世贸组织这一新的形势,检察官队伍建设要以专业化、职业化建设为目标,从观念上、体制上、政策上、方法上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以建立一支同“公平与效率”这一世纪主题相匹配的高素质的检察官队伍。

1、加强检察官队伍专业化建设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是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的体现。党的十六大对检察机关进一步强化法律监督职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检察机关在打击刑事犯罪、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方面,在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促进反腐败斗争深入发展方面,在强化法律监督、促进实现全社会公平和正义方面担负着繁重而艰巨的任务。人民群众对司法机关最大的希望是司法公正,对司法机关最高的要求也是司法公正。要想维护好、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须建立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检察官队伍,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能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检察官队伍。

2、加强检察官专业化建设是检察工作的内在要求,是落实检察官法的内在要求,是提高队伍素质和执法水平、确保公正执法的客观需要,也是从根本上改革现行检察队伍管理模式、完善检察制度的重要途径。人民检察院承担着国家法律监督、审查批捕、提起公诉、打击经济犯罪和渎职侵权犯罪案件的查处以及申诉、国家赔偿和民事抗诉等重要职能,肩负着解决社会矛盾和纠纷、维护公平与正义的重任,这就需要检察官具备深厚的法律知识功底和丰富的司法经验,具有相当的知识背景和教育经历,必须接受统一的专业化的训练,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公正司法、文明司法。检察机关做为专门的法律监督机关,其工作性质和规律要求检察官必须具有独特的专业素养和能力,走专业化之路。

3、加强检察官队伍专业化建设是检察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的迫切要求。目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社会经济成分、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等愈加多样化,各种利益冲突不断出现,检察机关依法调整的社会关系也随之多样化和复杂化。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人民检察院司法审查和检察监督的范围进一步扩大,新类型案件层出不穷,检察任务和队伍素质不适应的矛盾加剧,司法信誉和司法权威在更大范围内经受严峻考验,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大力加强检察官队伍专业化建设如剑拔弩张,迫在眉睫。

二、改革和完善检察官管理制度,实现检察官队伍的专业化。

1、建立检察官从业资格制度。长期以来,由于检察体制的原因,检察机关的人事、编制、工资经费都隶属于地方管理,检察机关上下级之间只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这种状况造成地方对检察机关的人事权享有绝对的决定权,在进人、录用、班子配备等人事审批和把关方面存在着许多矛盾和冲突。如:98年以前检察机关大量工勤人员的流入等。虽然上级检察机关在进人审批上也有严格规定,但仍然是地方享有绝对权,上报、审批只是履行程序而已。这些状况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检察官走专业化道路建设的步伐。因此,当务之急要严把检察官入口关,严格进人程序。要成为检察官就必须具备一定的资格条件,在年龄、学历、专业等方面符合检察官法的要求。检察官的录用必须从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取得任职资格的人员中择优选用。经省级人民检察院组织的统一测试、考核合格,此外还要经过检察机关的专业培训,才能取得任职资格。在选配检察机关领导干部方面,既要符合一般领导干部的条件,又要符合《检察官法》规定的任职条件。配备的干部必须具备法律专业知识和法律工作经历,从而使检察官录用逐步正规化、专业化。

2、完善检察官教育培训制度。明确培训工作目标,完善培训体系和培训方法,增强检察培训工作的实际效能。认真落实省市教育培训规划,对未达到检察官法规定的任职学历条件的现任检察官,组织参加本科学历教育和续职资格培训。以领导干部和检察官为重点,分类开展岗位培训,培养专业骨干和一支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广泛开展岗位练兵活动,提高检察官队伍的执法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普及计算机操作等科技知识,组织检察官参加外语等级考试。检察培训工作的重点应当放在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业务骨干知识的更新和能力的提高上,把对专家型人才、专门型人才、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作为一项紧要任务来抓,省市级以上检察机关应加强与高校的合作,制定周密的培养计划,对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实行重点滚动式培养。在业务骨干的培训方面,对刚招录的年轻的检察官,要着重加强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培养,使他们实现由知识型到能力型的转变,增强实践经验;对一些已在办案一线工作了多年的老检察官,要促使他们加快知识的更新换代,增强他们的理性思维和法律功底,使他们实现由能力型到知识型的升华。

此外,全面推行主诉检察官、主办检察官、主侦检察官责任制,加强对主诉、主侦、主办检察官的培养、教育和考核,从而突出检察官的办案地位,增强检察官的职业责任,提高检察官的工作效率。

篇5

发展观是对发展的本质、规律、动力、目的和要求等问题的基本看法和根本观点。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党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其内涵十分丰富。首先,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摒弃传统的把人作为工具和手段的物本主义倾向,把人的发展作为最终目标。其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全面是指各个方面都要发展;协调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和发展的各个方面都要相互适应;可持续是指发展必须保持持久性和承续性,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第三,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所谓统筹兼顾,就是总揽全局、科学筹划,协调发展,兼顾各方。要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把各方面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

司法警察专业化建设,正是一个在强基固本的前提下,不断寻求和实现司法警察自身发展的过程,其必然受到这样或那样的“发展观”的指导和影响。笔者认为,在司法现代化建设不断深入的今天,我们只有跟上时代的步伐,用科学发展观去指导司法警察专业化建设,才能使这支队伍适应形势的需要,经受住现实的考验并切实发挥其应有的职能作用。

二、坚持“以人为本”,处理好职业化建设与司法警察日后出路之间的关系

根据《人民法院司法警察试行聘任制暂行办法》的要求,目前很多法院已采取了司法警察聘任制,除领导干部和少量骨干外,在35岁以后,大多数法警都需“转岗”或流向社会。作为干警个人而言,面对如此情形,谁都不可能没有“后顾之忧”。正所谓“人心不稳,一事无成”,如果领导者和管理者对下属必将面临的“出路”问题不闻不问,只片面地强调“职业化”,不仅是不负责任的,也必然是徒劳无功的。笔者认为,坚持“以人为本”,处理好职业化建设与司法警察日后出路之间的关系,是我们必须把握的原则,也正是实现职业化的根本前提和必要条件。

首先,必须强化思想政治工作,解决“人”的思想问题。一是“面对现实,主动关心”,即领导者和管理者不仅不能回避问题,而且要明确指出司法警察“年轻化”的要求及其客观原因,让干警正视问题,理解自身职业的特殊性,同时深刻体会到组织上对干警“出路”问题的关心和重视。二是“讲明道理,因势利导”,要让干警树立自强自立的观念,化压力为动力,不断充实自己,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特别是文化素质和工作适应能力,做到在“转岗”之时能以“强者”、“能人”的身份和条件供组织或社会的挑选。三是“明确责任,严格要求”,要求干警在岗期间,必须适应职业化的要求,切实担负起自身职责。要明确这样一个观念:任何消极懈怠的做法,不仅“于事无补”,而且可能导致个人“在岗”期间就被“淘汰出局”。

其次,应完善用人机制,关注“人”的保障问题。聘任制法警的保障问题,涉及体制、经费、就业环境等多种因素,需要法院系统和社会各界长期的共同努力,就目前而言,笔者认为,法院应及时与本辖区的党委、政府、组织人事部门沟通协调,共同建立有关聘任制法警的一整套保障制度。笔者认为,此项工作事关辖区司法环境、司法水平的改善和提升,只要法院系统加以重视并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党委、政府是应该也可以给予法院支持的。具体到制度设计,重点应包括以下三项内容:一是将工资、医疗、养老等费用纳入财政预算,并建立聘任制法警个人帐户,按规定足额入帐发放。另可定期在帐户内存入一定经费,作为解聘后的生活补助费,给解聘人员一个二次就业的“缓冲期”。二是尽早与地方人事部门特别是“人才交流中心”等部门建立起良好的协作关系,以“人才储备”、推荐、交流等多种形式,尽可能地为解聘人员提供更多的二次就业机会。三是建立由下而上的晋升制度,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从聘用制的优秀法警中遴选出警队领导干部,逐级晋升,对达到一定职务、级别、警龄的,可在法警岗位上退休。

第三,要一视同仁,重视“人”的发展问题。对聘任制法警,应与在编干警一视同仁,在解决好工学矛盾的基础上,为他们提供各类在职教育、培训的机会,同时,应积极支持他们参加司法考试,以及适合于其个人发展的相关专业的学历教育,为他们实现自我深造和个人发展创造条件。

“归根结底,人是最关键的因素”,笔者认为,在切实关心干警的切身利益和发展前途的基础上,抓好职业准入、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形象、职业保障和职业监督等各个环节的工作,职业化建设必将取得事倍功半的成效。

三、坚持“统筹兼顾”,处理好“双重领导”之间的关系

根据《人民法院司法警察暂行条例》的规定,司法警察实行编队管理、双重领导,即既受本法院领导又受上级法院职能部门的领导。但在现实中,“双重领导”下的司法警察工作往往面临着这样一些问题:一是工作任务上的冲突。下级法院司法警察本身就面临着繁重的工作任务,而上级法院一旦调警,又必须服从,下级法院司法警察“应接不暇”或正常工作节奏被打乱的情况就在所难免。二是领导者之间的冲突。下级法院的领导班子与上级法院的司法警察职能部门之间并无隶属关系,当两者均需要用警时,如果双方“互不相让”,必然形成分歧和冲突。三是存在上级法院“只用不管”的情况。由于司法警察队伍的人、财、物均隶属于下级法院,上级法院或是不愿意参与管理,或是“心有余、力不足”,难以实行管理。笔者认为,解决好上述问题,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做到总揽全局,科学筹划,协调发展,兼顾各方。

1、总揽全局,科学筹划,强化司法警察工作的前瞻性、规范性和计划性。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司法警察实行“双重领导”,就更应当有一个统揽全局的前瞻性、制度性工作规划(至少应有年度工作计划)。笔者认为,这项规划应由上级法院职能部门牵头,下级法院共同参与制定。首先,应明确几项基本原则,即全局、大局性工作优先于局部工作的原则,重大、紧急、特别任务优先于一般警务的原则,服务、服从于审判工作优先于一般事务的原则,司法警察职责范围内工作优先于职责外事务的原则,以期上下级法院共同遵照执行。其次,应充分调研和论证,了解和把握各下级法院司法警察的人员、装备、训练水平以及上一年度的工作量等第一手资料,科学、合理地拟定各下级法院的调警量、训练内容、时间和方式等工作内容,并可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实行局部、微量的调整。第三,应建立“巡视”制度,由上级法院职能部门派员定期不定期地赴下级法院巡访视察,一方面加强领导、管理和考核,避免“双重领导”流于形式、“只用不管”等情形;另一方面,上情下达,下情上传,增进上下级的沟通联系。

2、协调发展,兼顾各方,实现三个“主体”的正相关关系。

双重领导“实际上涉及到上级法院职能部门、下级法院领导班子和下级法院司法警察队伍这三个”主体“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好,会形成相互制约和掣肘的负相关关系,处理得好,则会形成充分补强的正相关关系。

笔者认为,作为上级法院职能部门,应充分考虑下级法院在用警上的实际需要和困难,尽可能予以照顾和体谅,凡确需调警的,除通知下级司法警察队伍外,应及时与其法院领导班子进行沟通,以避免下级司法警察队伍工作上的被动;同时,应统筹兼顾,避免集中、频繁调动某一或某几个下级法院的警力。在培训、训练上,上级法院应发挥资金、技术、装备、场地等方面的优势,为下级法院提供便利条件。

作为下级法院领导班子,应确立“大局意识”、“全局意识”,积极支持上级法院的整体性工作,如有警力困难或准备动用大量警力时,应及早向上级法院反映,以使上级法院有调整工作部署和计划的“回旋余地”。

作为下级法院司法警察队伍,应全力发挥“双重领导”之间桥梁纽带的特殊作用,全面、及时、客观地对上下级法院之间的相关信息进行“互通”;同时,应努力提高自身的队伍素质、工作效率和机动应变能力,从根本上保障“双重领导”的工作要求。

四、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处理好明确职责与全面服从、服务于审判工作之间的关系

根据《人民法院司法警察暂行条例》第七条的规定,司法警察必须恪尽职守,切实履行好警卫法庭、维护审判秩序、提押、看管人犯等职责,但是,随着司法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司法警察的工作任务、服从和服务审判工作的视野和范围又在不断拓展,那么,司法警察应如何处理好履行职责与全面服从、服务于审判工作之间关系?笔者认为,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努力提高司法警察队伍的整体战斗力和综合服务水平,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1、摆正位置,突出重点,兼顾全面。

就司法警察的工作性质来看,其既是“主角”又是“配角”。《人民法院司法警察暂行条例》中规定的职责,是司法警察的神圣天职,也是司法警察所有工作的根本重点和核心内容,就此而言,司法警察是“主角”,应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牢固树立“主人翁”意识,责无旁贷地担负起肩头重任。从司法警察服从、服务于审判工作的工作任务来看,其又是“配角”,应尽可能地为审判事业提供高效而可靠的警务保障。因此,笔者认为,司法警察应摆正自身位置,做到突出重点,兼顾全面。在履行“主角”职责特别是重要警务时,应恪尽职守,专心致志,容不得半点懈怠和差池。当其他一般性工作事务与职责工作发生冲突,司法警察应坚持原则,保证重点,有权也有责任不受干扰或不正当指派。而在完成职责任务的情况下,司法警察又应该强化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甘当“配角”,服从领导和指挥,增强工作的主动性,为法院、法官提供良好的服务和保障。

篇6

工艺美术专业系统化建设,要突出专业性,在培养理念方面,要不断创新,从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着手,设计实践性与理论性紧密结合的式课程体系。在学生接受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可以在实践课堂上及时的进行检验,提高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动手设计能力,提升专业软件的操作水平。

(二)“创意工厂”实训基地

基于“理实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建设“设计与实践”式课程体系,就必须依托实训基地的建设。“创意工厂”实训基地,突出设计理念、注重动手操作。使学生能够从在教室里的美术专业知识出发,到电脑机房的软件设计,最后在输出设备上看到自己设计的真实作品,实现了项目的完整流程实训。实训基地设有基本技能实训室、平面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实训室、美术影视与动画实训室、数字影视艺术制作专业实训室。园林植物造景设计实训室主要包括园林景观设计实训室和园林规划设计实训室。

(三)在工艺美术设计专业实践中植入工业设计的新理念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对工业设计有越来越多的需求,这是很大的机会。同时,互联网带来连通性的空前加强,使得工业设计师和企业越来越放眼世界,这也为工业设计注入了更多的活力。但机遇的另一方面就是挑战。工业设计需求的井喷倒逼工业设计企业提升自身能力,创新商业模式,快速进行转型升级。现在是体验经济的时代,强调人本已经成为大势所趋。过去中国制造强调的都是从商业角度考虑的产品的交易价值,而没有考虑用户的体验价值。现在不同了,体验逐渐占主流。从产品到消费者的环节日益缩短,也迫使产品设计制造企业更多地考虑用户体验的价值。商业环境的变化不仅使产品研发制造企业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对专业的工业设计企业来说同样需要革新自己。过去的工业设计被狭隘地定位为是外观设计,但当下真正的工业设计应该是协同创新。可以说,从产品前端的概念开发部分,就应该植入工业设计。

(四)在工艺美术专业建设实践中融入全产业链设计创新

现在很多工业设计师和企业走向前台,去创业等,这当然是创新的模式之一,但经常会担忧工业设计会因此而产生躁动。实际上,工业设计是一种‘生产性|服务业’,是为制造业进行配套服务的。罗成表示,所以工业设计需要更多沉淀,搭建大平台,才能做的深入。全产业链设计创新服务,工业设计在产业上游,按道理应该起到组织资源的作用。但目前的现状是,工业设计环节的体量比较小,力量不足,往往成为别的环节整合的对象。就设计谈设计,很难整合资源。必须把整个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如材料、研发、供应链、制造、营销、渠道、品牌等各方,都整合起来,才能真正发挥工业设计企业的价值。

(五)提升专业文化建设水平

专业文化建设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专业成长有着强烈的指向功能,对专业发展有着显著的引领作用,通过建设专业文化,引领专业建设,不断提升专业内涵和实力,打造出一支品牌专业。具体体现在工艺美术专业文化环境的塑造。如开展创意教室、特色走廊评比活动;举办艺术作品展示;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渗透专业素养,培养想象力、创新力、协同力;最重要的是深化校企合作,建立和形成校企共同培养人才的机制。

篇7

违反建设程序建设与施工、监理的关系实质上是合同关系。目前有的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建设对施工、监理的合同履行情况把关不严,比如对人员的无序调换不能及时加以制止,没有按照合同要求进行违约处理,对调换人员没有达到合同规定的仍予以批准等等,这些都是不重合同管理的表现。我市有多个交通项目早已完工并投入使用,但合同执行中存在随意变更等问题,工程结算审价争议久拖未决,以致每年有农民工上访现象。特别是有的建设财务控制力量不足,债务负担过重,资金周转困难,历年累积的应付工程款欠款严重。历年来工程款支付环节引发的社会矛盾屡见不鲜,所以,近年来建设管理部门等对合同管理特别是农民工支付保证金加强了控制管理。2013年版本的建设合同条款中单独对工程款支付和合同变更作出了详细的解释。

1.2基础资料不全,竣工验收拖延

按规定要求,公路项目通车试运行两年后应进行竣工验收,但我市大部分已到期的项目无法及时竣工验收。原因有档案资料不全,财务决算未及时完成等等。前几年已完工的多个项目竣工结算还未全部完成,有的项目尚在诉讼中,导致财务决算无法编制、竣工验收无法进行。建设由于管理人员不懂工程的管理程序,没有及时整理档案资料,后续再补有困难。建设程序中要求的以“估算控制概算”、“概算控制预算”、“预算控制决算”的原则没有得到很好地执行。近年政府主导下的内部专业化分工,统一领导。各司其职,有效地提高了公路建设管理效率。市发改委、财政等部门也成立了基本建设项目综合验收领导小组,大大推动了项目综合验收的进度。

2推动交通工程建设专业化管理的策略

2.1严格控制准入门槛

制定相应法律法规,并且在实际工作中做到严格按法律规则办事,交通工程项目招标的时候,要深入调查竞标的能力水准、技术水平,对相关项目负责人的专业资格标准和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进行严格把关,将组织机构的组建、人员配置的标准明确化,如此措施的核心目的就是要实现工程建设管理团队管理的专业化。依据相关准入条件,对眼下正在进行的项目进行检测、衡量,把不符合标准的进行及时的变动,将涉及到的相关人员替换。新项目的问题上,一定要严格按标准展开。

2.2要把好制度关,推进规范化管理

作为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指导督促项目法人建立健全内部管理、招标投标、质量标准、进度控制、安全管理、合同管理、材料采购、工程变更、资金拨付、廉政准则等方面的工作制度,完善各项工作流程,建立规范有序、科学高效的管理运行机制,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同时建立财务竣工决算、综合验收、档案管理制度,做好项目的后评价工作。政府部门也加强对政府投资项目的监督管理,扎实督促建设建立工程项目内部控制制度,并能有效实施,提高管理效益和成果。

2.3要把好考核关,落实好建设管理责任

要加强对项目建设的监督检查,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提高管理效能。要将建设管理能力与项目建设的适应性纳入动态监管,重点考核机构和人员变化、履约能力、履职效果、质量安全控制等关键要素,及时修正管理偏差。对社会投资项目,还要加强对资金筹措、履约能力的监管,防止出现半拉子工程。对工程实施管理不力、现场管理混乱、容易发生质量安全事故的建设,应责令停工整改。对整改不力的,要及时撤换。

篇8

文书档案是高校发展的原始记录,具有权威性和凭证性。学校各部门如何利用档案为领导当好参谋,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服务,主要取决于所收集的档案种类是否齐全,是否具有专业化、多功能的特点。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各高校越来越重视档案工作。高校档案管理单位以专业化档案管理理念创新为先导,以培养专业化档案管理队伍为核心,以信息化、标准化、科学化提升档案管理的专业化水平,促进管理思想、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等方面的创新,为高校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提高文书档案管理专业化认识

首先,树立专业化理念,提高专业化认识。档案管理专业化是指档案管理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档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也包括职业专业,国家对档案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也有必要的档案知识、档案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我国有档案管理人员教育和培训的专门机构、专门内容和措施,有对档案管理人员资格和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档案管理职业有自己的理想追求,有自身的理论武装,有自觉的职业规范和高度成熟的技能技巧,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立特性。

其次,培养专业化精神,增强专业化意识。加强档案文化建设,塑造档案职业文化、职业品格和职业素养,要甘于寂寞、乐于奉献、遵守法纪、保守秘密,把做好档案工作作为事业追求、职业理想和工作态度。陈希周在《档案利用服务工作“四忌”》一文中认为,从事档案管理工作一忌态度冷淡,缺乏热情,二忌不按规章制度办事,三忌不熟悉馆藏内容和档案管理业务,四忌对查阅档案的人员不严格监视,对查阅过的案卷不经检查就人库。档案管理工作者要克服“四忌”,努力做到服务质量专业化、学习培训专业化、业务技能专业化。

再次,建立档案管理专业化体系。蹇文燕在《浅谈基层检察机关档案管理和利用的专业化构建》一文中指出,档案管理和开发专业化构建的路径主要有:一是提高认识,转变工作理念;二是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素质,建设专业化队伍;三是完善设备,加大档案工作的投入力度;四是整合利用档案资源,促进事业健康发展。档案管理专业化的目标是人本化,要坚持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变,以保管为主向开发利用为主转变,以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是现代档案管理发展的基本趋势,所有档案管理工作都是为人服务、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的,离开了人所有的档案都没有任何意义。档案管理专业化过程必须规范化和标准化。要制定全国统一、行业统一、单位统一的文书档案标准,克服各自为阵、各自为术、各自为范的局面,积极推进文书档案建设一体化,充分发挥档案服务全面、准确、便捷的功能。

二、创建文书档案管理专业化模式

要提高高校文书档案管理专业化水平,必须创新管理体制和模式,建设机构独立、人员独立、管理独立、经费独立、业务独立的档案馆。《甘肃省档案管理条例》规定,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把档案事业列入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建立和健全档案行政管理和保管机构,保障档案事业发展所需经费;应当重视档案管理工作,提供必要条件,保证档案工作的正常开展,设置档案机构或者配备专(兼)职档案工作人员负责档案的管理,并对所属单位的档案工作实行检查和指导;档案馆建设应当符合国家和地方制定的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具有保管档案的专用库房,档案库房应当具备防盗、防火、防潮、防高温、防虫、防鼠、防尘、防光等条件和设施。

目前,高校文书档案管理模式有两种:一是文书档案产生并存放于各单位、各部门、各学院,或者单位内部设立档案室,由这些单位指定专职或兼职人员管理,档案管理零散,缺乏规范性、整体性,作用很难发挥,价值很难利用。二是成立档案馆的高校,文书档案由档案馆专人负责,各单位和部门指定兼职档案员协助做好归档工作,管理制度健全,文档生成过程规范,档案的价值整体得到利用。

三、改进文书档案管理专业化方式

文书档案管理专业化建设主要包括管理制度专业化、管理方式专业化、管理手段专业化、管理措施专业化等。陈丽在《提升四川档案管理专业化水平的标尺》一文中认为,档案专业化管理是指以系统化为保证、数据化为标准、信息化为手段,从管理工作的各项专业环节入手,以提升专业水平的方式,把服务者的工作重点集中到满足被服务者的需求上,以获得更高效率、更多效益和更强竞争力的管理方式;主要措施包括组织专业性、管理过程专业性、技术专业性、人员要求专业性等。

制度建设是文书档案专业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甘肃省档案管理条例》规定,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科学的档案管理制度,使档案管理规范化、标准化,并逐步采用先进技术与设备,实现管理现代化。

信息化建设是文书档案专业化建设的基本方式。为了提高文书档案工作的质量与效率,开发文书档案信息资源利用的新途径、新方法,必须利用信息化和数字化技术手段,以信息化改变传统文书档案管理模式,更好地实现“档案馆可以通过报纸、广播、电视、刊物、图书等媒介,采取出版、播放、陈列、展览等形式向社会公布档案”,提高档案的使用效率。刘向在《要提高档案管理软件的专业化水平》一文中认为,要提高档案管理软件的专业化水平,最重要的是提高程序员的档案知识水平。要根据档案工作的特点和需求,有的放矢,使软件所附有的功能适应档案管理的特殊性。还要进一步完善软件开发公司的售后服务,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及时对软件和系统进行升级。陈金水在《信息化、专业化、标准化,助推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一文中认为,要加强信息化硬件设施建设, 实现设备和技术的现代化,全面提高业务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及时配备业务档案现代化所必需的计算机、扫描仪、光盘刻录机、互联网设备等现代化办公设备, 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 利用缩微技术、光盘技术在业务档案管理中的作用。

四、培养文书档案管理专业化队伍

培养和造就一批职业化、事业型的档案管理队伍是实现高校文书档案管理专业化的关键。《甘肃省档案管理条例》规定,档案工作人员应当具备档案专业及相关知识,做到爱岗敬业,忠于职守,保守秘密,热情服务。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应当重视档案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按照国家规定进行职称评聘,并保持档案工作人员的相对稳定。

文书档案涉及学校发展的方方面面,首先,管理人员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较高的政治素质,在遵守档案保密制度上发挥表率作用;其次,要掌握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熟悉学校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具有文书档案的鉴别、识别能力;最后,要有较高的业务能力,全面掌握文书档案的形成、收集、鉴别、整理、利用、保管等一系列专门环节。另外,要有较强的服务意识和良好的服务态度,为文书档案充分利用提供快捷、优质的服务。贤文在《建设一支稳定的专业化的干部档案管理队伍》一文中认为:“干部档案管理队伍应该懂得电子计算机操作和软件设计的基本原理,能自如地运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干部档案材料的贮存、检索,应该懂得录像、复制、缩微等技术的基本知识,熟练地操作、使用仪器,应该具有基本的化学、生物知识,以利用各种手段实行对干部档案材料的防霉、防腐措施,应该懂得中国档案发展史、干部档案史,等等。”为此,要加强文书档案管理专业化队伍建设,使档案工作者从档案资料保管员向档案资源开发者和研究者转变。

其一,加强档案学学科和专业建设。完善、发展档案学科知识体系,根据社会需求,有条件的高校要积极开办档案学本科和研究生专业,结合现代档案管理的发展趋势,加强课程建设和教材开发,培养档案管理应用人才、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研发人才和档案学研究人才。

其二,引进档案管理人才。要改善档案管理人员的待遇和工作环境,在职称评定、推优评优等方面给予倾斜和照顾,吸引其他单位或部门具有档案专业学习或管理背景的人员充实到档案管理队伍中。

篇9

档案事业的不断前进,使得其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档案专业社会化服务是目前档案事业发展的趋势,这种现象是对档案资源进行多渠道的利用和开发,提高档案资源的利用价值和利用效率。建立起完善的档案信息资源社会化服务体系,让档案资源可以为社会的发展和政府的工作以及公众的需求提供帮助。

1.档案专业社会化服务的必要性

1.1实现档案价值是档案专业社会化服务的源动力

档案工作的最终目的是是现代档案信息资源的价值,这些需要通过档案的搜集、整理、保管和利用来实现,需要档案工作者与利用者一同参与完成。

1.2档案及档案工作自身的特性决定了其社会化的必然性

档案信息具有原始凭证,因此他既有信息价值同时兼具了法律效力。

2.档案专业社会化服务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2.1档案专业社会化服务的意识不够

目前,档案专业社会化服务的意识尚显薄弱。这个“意识”是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档案利用者而言,因为长期的独立和封闭式档案管理,让社会对于档案利用的了解比较少,加上宣传不到位,人们没有很强的档案利用意识,所以档案资源不被社会发展和建设所重视,无法体现出真是的价值。 另一个方面是对档案部门及档案作者而言,即档案工作者要进一步转变观念,努力开发档案资源,逐步转变人们的意识,让他们感受到利用档案的意义和作用。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增强档案专业社会化服务的意识。

一是,培养高素质的档案管理人才和信息资源开发队伍,通过强化档案专业社会化服务队伍的建设,来提升档案服务的质量。培养队伍的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让档案工作者可以将档案管理和职业规划相联系,应用现代科技来将自己从繁重的档案管理工作中解放,让档案信息管理和利用可以获得更多的关注和使用,实现真正的社会化。

二是,档案工—作者应当转变角色、转变观念主动提供服务,使档案工作变“被动”勾”主动”:档案相关部门也应当转变观念,完成从“后台”到”前台”的转变,广大档案工作者要从自身能干什么才干什么,转变为社会需要档案部门干什么,我们就干什么;从有条件才干、没有条件不干,转变为有条件要积极干,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干,要增强主动服务意识,更加主动地为党和政府中心工作服务,更加主动地为各行各业服务.更加主动地为人民群众服务。

三是,加强广大人民群众的档案意识。正如一位档案学者所说的:“社会与档案界能否深刻认识挡案的社会意义.社会能否在此意义上树立和增强档案意识,档案界能否在此意义上树立和增强社会意识,是人类理性是否成熟的一个标志:而档案能否在此意义上受到全社会应有的重视,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主人类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人民群众的档案意识是能否发挥档案的社会作用的一个关键。我认为:通过组织讲座、举办展览等有效地、广泛地宣传,使人们对档案从有感性的认识,到培养他们对档案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档案意识,进而引导人们逐渐养成利用档案的意识和习惯。

2.2档案专业社会化服务的基础工作尚显薄弱

档案专业社会化服务的基础工作还存在缺陷,像是资源不丰富,信息含量低,利用度较低等等,这些基础工作还有待于提升,需要通过以下的一些工作啦提升档案社会化服务的基础工作完善程度。

—是扩大大档案的收集范围,进一步丰富档案资源。档案信息的收集要扩大范围,尽量涵盖社会的每一个内容,这是档案专业社会化服务的基础,需要扩大档案信息的丰富程度。将民生档案的搜集和开发纳入工作范围,为社会公民提供可以对其合法权益提供保障的信息资源,让社会大众可以获得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利益需求。人们在查阅自己需求的民生档案的同时就可以利用这些档案信息来解决现实中的困难和问题,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让社会大众重视档案对于自身的重要性。

二是实现档案信息化,为档案专业社会化服务提供保障。档案信息化可以提升档案利用效率,扩大档案利用范围,为档案利用带来便捷,这需要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进行统一的规划和组织,将现代进入引入档案管理工作中和服务中,实现档案现代化信息管理。

推广和引入现代化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室我国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工作方向,通过对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推动档案信息网络化,提升档案信息的利用度,加快其利用速度,建立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

2.3档案专业社会化服务的力度不够

因为体制、法律、技术等原因的影像和阻碍,面对社会开放的档案信息比较单一,内容不够丰富,这是档案专业社会化服务的主要难题,因此需要从提升档案专业社会化服务的力度,增加利用途径和服务质量来改变这一现状。

—是采用多样化的档案检索和利用途径。为社会大众提供便捷的查询方式和多样化的利用渠道室提升档案资源被利用率的基础条件。

以与人们密切相关的信用档案建设及社会化服务工作为例。信用档案是企业、中介机构和个人信用行为的真实记录,是信用评价的真实依据,也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和重要基础。它深刻影响着企业及个人的发展与生活,与之息息相关。现在实现了个人信用报告的查询,通过征信系统就可以了解个人信用情况,牙疑是实现便利的档案社会化服务的良好范例。

篇10

高职文化是一所高职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高职院校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更是培养高素质大学生的基本保证。三年的学习和生活,高职文化所营造的氛围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陶冶学生,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和价值观,成为深受社会欢迎、综合素质较高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现以高职院校食品类专业的特色文化建设为例,采用问卷调查、查阅文献、个案研究、访谈及经验总结等方法,浅论高职文化建设,总结出如下建议:

1 结合食品专业自身的特点,准确把握办学定位

高职院校专业的办学定位,首先要认真研究专业所在学院的办学历史及本专业的发展历史,总结办学经验,结合对兄弟院校同类专业的调研比对,客观分析自身的优势,理性找出自身有哪些不足,从而较准确地把握本专业在同类院校同类专业中所处的位置。目前,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存在不少问题,有些院校盲目追求“大而全”,将自己定位为“国际一流”、“国内一流”或“省内一流”;有些院校对高职教育认识不足,存在盲目设置专业、照搬本科、沿袭中职教育等现象。这种混乱的办学定位,必然导致高等院校趋向“一体化”,失去特色。因此,高职院校食品类专业需精心调研,准确分析,把握好办学定位,找准高职院校的特色。在这方面,九江职业技术学院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该校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立足山西,面向全国,兼顾船舶行业,以高中后专科层次全日制教育为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1]。正是由于办学定位准确,该学院成为教育部高职高专专业教学改革试点院校、全国数控专业紧缺人才培养基地,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社会声誉也大大提高。

2 科学规划,校企合作,建设食品类专业的特色物质文化

食品类专业的物质文化建设,包含校园景观、文化长廊、专业历史诸多方面,其中校园景观作为学生学习生活随时接触的外部环境,直接影响学生的性格养成。有特色的校园景观文化,既要融合食品专业知识,又要体现文化传承和人文底蕴。校园景观在传承和挖掘学校的文化积淀之时,承前启后,与时俱进,将学校的校训、办学宗旨、教风、学风等,巧妙地融合进去,形成意义深远且富有特色的人文景观。在此基础上,整体规划,科学构建,形成赏心悦目的绿化环境、布局合理的校园、别具匠心的建筑物、独具特色的文化景观等,体现“诚信、安全、绿色、责任”等食品行业的职业道德。校训是一所学校的生命线,它影响和规范着师生的言行举止和行为方式。我院在中心大道显著位置竖立“明德立信”校训石,建设了大学生活动中心、大学生素质拓展中心、联通未来青春创业社,将“以生为本”的办学理念贯彻始终,彰显了校园文化魅力。我校自2012年正式启动“校友林”工程以来,活动得到了广大校友和毕业生的大力支持,广大校友和一届届毕业生在这里挂牌留念,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校友林”已经成为我校“爱心学院”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校友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不仅是校园内一个赏心悦目的人文景观,更是我院学子走上新征程的起点和精神家园。

3 依托当地的文化资源,形成食品专业精神文化亮点

食品类专业特色文化建设至关重要。高职院校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积极依托当地的文化资源,努力营造食品类专业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亮化食品专业特色的精神文化。这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为毕业后尽快融入企业,实现由学生向企业员工的转变打下基础。

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我们可以学习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的经验。他们紧紧咬定“食品”这一特色,做强校园文化,引领学生发展。该院的二级院系结合自身特点举办了富有“大食品”特色的相关活动,拓展了学生的专业知识,营造了浓郁的文化氛围,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如食品与营养工程学院的“食品文化节”,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的“啤酒文化节”,酒店与旅游管理学院的“养成教育节”等。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地处的淮安,是、吴承恩、韩信、刘鄂等历史名人故里,也是美食之乡、运河之都。该学院充分利用当地特色,如,把“恩来精神”与学校精神融合起来,以引领学生成长,通过“班”建设,鼓励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该院利用专业优势,主持制订《淮扬菜通用规范》江苏省地方标准,为弘扬淮扬美食文化作出了贡献。多年来,该学院一直参与淮安每年开展的“淮扬菜美食文化节”活动。该院正积极探索将大运河的包容文化、开放文化,吴承恩的创新文化,韩信对漂母的感恩文化等融入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之中。该院在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作贡献的同时,其自身精神文化建设也得到了深化和发展[2]。

4 大力宣传优秀食品企业文化,强化以“诚信、责任”为核心的职业文化

食品企业文化是指食品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以带有本企业特征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为核心的企业行为规范、道德准则、风俗习惯和传统。成功的企业文化将大大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成为企业的无形资产。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但实际生活中,食品安全事件却时有发生,原因有很大多,如政策监督不力,法律法规不完善,企业唯利是图等。高职学生毕业后将逐步成为产品的生产者、生产工艺的制定者、生产过程的监控者、检验部门的执行者,即食品安全的第一道把关者,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学生的诚信意识,学习以顾客为本,诚信经营的企业文化,要大力宣传优秀食品企业的文化。例如,三全食品在河南食品行业公益事业方面做得堪称楷模,作为我国速冻食品产业的巨头,在十几年的快速发展中,时刻不忘社会责任,一直热心各项慈善事业,从华东抗洪到“非典”防治,从印度洋海啸,到汶川大地震,危急时刻,总有三全食品的热心捐助。他们积极捐建希望小学,救助孤残儿童,支援省内建设。特别是2006年,三全携手中国红十字基金会,首批捐款400万元设立了中国红十字·三全博爱助学基金。这是第一个由民营企业携手中国红十字基金会设立的面向贫困大学生的助学基金。该项以“为梦想插上飞翔的翅膀”为主题的基金启动以来,已有北京大学、首都经贸大学等多所高校的数百名贫困大学生得到了资助。它是河南食品企业实力、责任意识的一次高调彰显,充分展示了一个负责任的企业公民的优秀品格[3]。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同样,双汇集团在自然灾害的救助、捐资助学等方面也投入了巨额资金。2010年,双汇集团一次性拿出3000万元人民币,定向资助2000名贫困大学生,连续3年,设立“双汇奖学金”,每人每年将获得5000元的资助,帮助他们完成学业,成为国家优秀的人才。

5 围绕企业需求,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打造食品专业特色的人文文化

建设食品专业的人文文化之时,食品专业教师要转变观念,增强市场意识,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打造食品专业特色的人文文化。学院要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有关食品科技项目成果转化工作,参与各种形式的产学研结合锻炼。食品专业的教师,在申请课题时,重点考虑科研成果能否转化为食品企业的生产力,是否有市场。实践表明,通过多种方式的校企合作,可以丰富专业教师的企业实践经验,提高其教学与科研水平,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教学效果会有明显好转。在这方面,日照职业技术学院食品学院的做法值得一提。从2006年开始,山东美佳食品有限公司每年向食品学院提供10万元合作资金,学院担负企业职工培训体系中的培训师资、培训课程、培训场所、培训管理等职责;定期举办企业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策划等专题班,培训企业员工;双方互派管理人员挂职,互派技术人员锻炼、交流,企业优先从学院选择毕业生,逐步建立起了全面合作办学机制,为合作企业提供各类培训1万余人次[4]。

参考文献:

[1]樊彩萍.地方院校发展策略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4(1).

篇11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1.开展实习

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大学生就业越来越成为热点问题。目前,每年高校毕业生达到600多万,就业竞争非常激烈。而高校化工类专业人才培养规模扩张更是迅速,400多所本科院校开设了化工类专业,占全部本科院校的50%以上。对于枯燥的理论知识课而言,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穿去实习课程,会对教学质量有很大的保证。传统的理论教学需要进一步的顺应时代的发展来进行改变。在传统的实习中包含着安全教育、实习的实习前动员工作、生产流程,等等。

2.加强实际操作

在以往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看老师做。随着化工类专业学生的不断扩招,也进一步加剧了学生实习和就业的困难。有统计表明,广泛参与社会实习与实践的毕业生不仅更容易找到对口的工作,而且起薪也高于平均水平。学生自身动手能力得不到锻炼,这将会对以后的工作产生很大的影响。必须改变学生的这种动手能力差的思想意识。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大脑自然跟随者不断的思考,在不断地思考中就能不断的自我提高,不断发觉一些无法单从老师口中能体会的细节知识。要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成为企业的实用人才,就必须为学生创造与企业接触的机会,学生顶岗实习则是实现“零距离”上岗和工学结合的有效措施。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就会不断地产生疑问,伴随着老师的讲解和自己的不断操作与改进,实践操作的目的就达到了。

3.因材施教

根据化工产业所设涉及的方面很多,可以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对从事化学方面的学生,可以对反应原理加重理解与思考。对从事化工专业的,可以对工艺方面加强实践。从事计算机专业的可以注重一下仿真软件的开发和应用。对于从事环境生物专业的,可以对污水处理等反面进行一下探索与研究。还可以对企业的管理等方面进行学习。可以分配成不同的小组在企业中进行实习。在实习结束的时候写出自己的实习心得,并对当前的国内外企业进行调研,查阅相关资料及书籍对自己以后的职业有所了解。对自己的专业有更深刻的熟悉,使学生熟悉和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为学生实践做好基础准备。

4.开展座谈会或进行远程会议

可以请化工方面的精英或是先进工作人员对学生进行讲座专题的,为学生剖析当前社会背景下的化工就业方向,以及具体的工作范围是什么。需要怎么为以后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等等。也可以进行远程教学,远程沟通,可以与其他的学校进行沟通互相交流。不同的教学方式的碰撞,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教学应该与时俱进,专家可以根据最前沿的社会导向来做出前沿的科研课题而引入实践教学当中。例如,对合成氨厂的实习讲座,讲目前世界上合成氨催化剂的发展状况;另外,请本专业的教授,讲授与实践教学有关的科研成果,实时更新新鲜的教学内容。

二、教学多元化

1.多媒体教学

在新时期应该利用好现代化的设备来更好地进行教学。可以利用教师中的多媒体设备将国内的实习地点和国内大型化工企业的生产流程,化工设备的操作流程在同学们的事业中形象动态地呈现出来。让同学们在心中形成了一个雏形,为同学们更好地进行实际操作奠定了基础。让同学们在观看的同时,头脑中也在不断地进行着思考。另外,仿真软件的出现,为当今的教学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学生可以通过操作化工仿真软件中的常压减压蒸馏系统、催化裂化系统、合成氨转化系统等计算机模拟系统,实现对化学化工设备的安装、工艺流程设计、修改与调节等的动手操作。软件操作与现场操作的实际搭配,对教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教学方法的改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跟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进行教学改进。需要在生产实习中,通过让学生自我学习,对学习产生主动学习的意向,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地找到更多的信息量,不断地自我探讨研究。学生也能通过自主学习对所涉及的领域有更深刻更扎实的理解。

另外,可以进行同学自我设问,自我解答。利用这个形式,可以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前提下,对自己所学知识的更深层次的探讨。还可以教师跟着当前情况进行课题的开发,引领学生进行课题的研究,研究实际中的问题。另外,在考核方面对学生也不能停留在过去的笔试部分,而是要对实习报告,纪律方面以及实际操作方面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核,以笔试为基础。

三、结语

就时展前景来看,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更新,对化工类专业人才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我国高校扩招的背景下,为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化工类专业,应构筑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教学平台,按工学结合的思路强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促进高校和行业联合培养人才新机制的形成。

参考文献:

篇12

[1]刘雪巍,付寅琦.大学生礼仪素养的养成途径[J].教育评论2010.

[2]韩小娟,王红梅.护理礼仪的重要性和实施方案[J].

[3]朱红、郑春梅.“礼仪操”在培养高职护生良好形象中的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

[4]陈如华.浅谈护士礼仪与护理工作.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3,2(4):377-378.

护理礼仪论文参考文献:

〔1〕罗健京,单玉梅.医院品牌、医院精神与医院文化的辩证关系〔J〕.现代医院,2006,6(5):103~104.

〔2〕樊仁义.强化优势学科打造医院品牌〔J〕.中国医院管理,2006,26(8):52~53.

〔3〕于德华.医院品牌构筑的策略及实施〔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6,22(7):440~441.

〔4〕王群.应用医院文化理论构建医院护理文化的探讨〔J〕.护理管理杂志,2006,6(10):37~38.

〔5〕孙淑华,吕健,王红,等.护理品牌的内涵与作用〔J〕.护理管理杂志,2004,4(11):59~60.

〔6〕邱瑞娟,张广清,刘玉珍.开展优质服务提升护理品牌〔J〕.护理管理杂志,2005,5(1):58~60.

〔7〕陈松,张萍.护理示范组在医院护理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护理管理杂志,2006,6(8):43~44.

〔8〕李妮,阎成美,翁庐英.人性化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实践〔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4,21(9):72~73.

〔9〕李红,王翠玲,李红英,等.人性化护理管理的临床实践〔J〕.护理研究,2006,20(2):457.

〔10〕张莉,主编.护理人员形象重塑〔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6.128.

护理礼仪论文参考文献:

[1]梁银辉,何国平,李映兰.护理文化的内容建设[J].中国护理管理,2004,4(3):44.

[2]王萍,杨庆玲.现代化医院护理文化建设的思考[J].护理管理杂志,2003,3(3):2-4.

[3]董自清.浅谈市场经济下的医院文化建设[J].中国医院管理,2001,21(9):60.

[4]王蒙,王坤,杨群,等.哥伦布儿童医院护理文化启示[J].齐鲁护理杂志,2014,1:57-58.

[5]周群,李惠玲,王海芳,等.运用华森人文关怀思想指导优质护理服务专业实践[J].中国护理管理,2013,13(5):86-8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