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6 17:45:4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互联网利弊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隐私与网络隐私权
隐私是一种与公共利益、群体利益无关,当事人不愿他人知道或他人不便知道的信息,当事人不愿他人干涉或他人不便干涉的个人私事,以及当事人不愿他人侵入或让人不便侵入的个人领域。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颁布,在第二条明确规定公民的民事权利包括隐私权。这意味着我国法律已将其纳为人格权的一种,成为现今社会中每个人都无条件享有的权利。
而作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网络在打破了阻碍人类发展的时间以及空间的界限,给人类的交往带来便利的同时,使得束缚人类交流的时间、空间因素的影响逐渐减小,传统隐私权所赖以存在的屏障也在很大程度上失去意义,正如美国学者A.斯皮内洛所言“我们已经生活在一个透明的社会里”、“社会中每个人拥有的个人隐私正在消失”。在这种情况下,网络隐私权的说法应运而生。
“网络隐私权”与“隐私权”有异曲同工之处,指的是“自然人在网络中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和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犯、知悉、收集、复制、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也指禁止在网上泄露某些个人相关的敏感信息,包括事实、图像以及诽谤的意见。”笔者认为,这个定义基本涵盖了网络隐私权的概念,包括内涵与外延,本文即以此展开阐述。
二、国外对于网络隐私的保护方法辨析
从世界各国对网络隐私权的保护制度来看,占主导地位的分别为行业自律模式和法律规制模式。下面笔者将对于这两种模式的概念,特点,利弊分而述之。
(一)行业自律模式
网络中的“行业自律”指的是由网络业者(从事网络服务和提供网络产品的主体)制定的与之相关的标准规范,用来表明它们在网络隐私上的立场、态度和具体的保护措施,通过这些行为规范或标准来约束网络业者的行为,从而实现对网络用户个人隐私的保护。
这种模式最大优势为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其次,它避免了传统法律过于僵化,只具有稳定性而缺乏自由裁量空间的弊病,更加适应网络发展的需要,制定出高于法律规范的保护水平,更好地为社会和网络发展服务。
但由其特性所限,也导致此种模式缺乏有力的执行措施和保障手段,即无国家强制力作为基本的支撑手段,其公信力以及公示力都较法律大打折扣;另外,行业自律仅仅局限那些加入了该计划的团体或个人,而对没有加入此种计划的团体或个人来说,无任何约束和规范作用,因此,其实施范围又较法律规制要小很多;另外,行业自律模式成立的前提在于假设网络隐私权保护所追求的所有价值,都可以通过市场机制解决,然而,这却忽视了网络隐私权作为一项基本人权的意义。
(二)法律规制模式
较之网络自律模式,法律规制模式更注重于保护公民网络隐私权。这种模式通过法律手段对个人数据进行保护,给数据的收集,储存,处理,传输和使用从立法、执法、守法到监督建立一套完整的行业规范,从而有效地遏制数据库的使用者越权存取个人隐私数据的违法行为,为信息过渡提供良好的环境,在信息管理中实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一法治的根本要求。
当然,法律规制模式也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法律具有滞后性,众所周知,社会是不断发展与变化的。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决定了法律不可能穷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法律的相对滞后性是必然的。因此法律界有一句名言“法律从制定之日起就已经过时”,而这与网络发展的一日千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次,法律具有极强的僵化性,采用高标准法律规范,虽然可以达到保护个人网络隐私权的目的,但这种做法增加了以网络服务商为代表的整个信息产业的成本,可能会损害信息产业的利益并阻碍网络经济和电子商务的发展。
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两种保护模式各有利弊,故我们应该理性地看待这两种保护模式,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二者的优点吸收为我国所用,营造一个完善的法律保护环境。
三、我国目前网络隐私权的保护现状以及对我国保护模式的构想
随着近些年来,我国互联网及电子商务事业的发展和公民维权意识的提高,网络隐私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相对于我国网络应用的飞速发展,侵权事件频繁发生,没有形成有规模的行业自律组织,立法也严重滞后,在《侵权责任法》颁布之前的时间里,网络隐私权的规定只是散见于一些部门法中,例如,《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第12条规定:“电子公告服务提供者应当对上网用户的个人信息保密,未经上网用户同意不得向他人泄露,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由此可见,立法目的在于规范整个计算机行业的管理,是粗线条的笼统概括式规定,并没有特别针对隐私权的保护。而且只是规定了“不得”怎么样,却没有相应的救济方法和救济程度,一旦发生网络隐私侵权,其隐私权内容范畴的界定,以及规则原则,侵权责任都是没有法律依据的。
笔者认为,要做到全面保护网络隐私权,仅仅做到这些还远远不够,对于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应做到如下几点:
(一)制定除《侵权责任法》之外的其他关于保护网络隐私权的法律法规
作为民法典的重要组成部分,《侵权责任法》将于2010年7月1日起实施。正如上述中所提到的,这部法律中正式确认了隐私权属于公民人格权的一种,并且涉及到了网络隐私权的保护规范。但是,只有这一步规范性法律是远远不够的,在出台原则性的基本法律之后,相应的法规规章也应该相继出台来具体规范我国网络现状。
(二)行业自律模式与法律规制模式相结合,推进技术保护措施在网络中的应用
由前文可知,行业自律模式和法律规制的模式对隐私权保护的侧重点不一样,前者在于保护网络隐私权,增加人们从事电子商务的信心以促进互联网产业的持续发展;后者注重保护个人隐私、遏制网络中的侵权行为。本文建议采用行业自律模式与法律规制模式相结合的模式,推进技术保护在网络使用者中的应用。
王晨表示,国际传播能力是文化软实力的组成部分,是维护国家形象的重要手段。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和大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增强扩大对外传播能力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科学分析当前国际传播形势,积极应对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适应国际传播发展需要,我国应建设覆盖全球的国际传播体系。
中国互联网协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胡启恒分别从“传播是影响社会进步的核心元素之一、互联网――变革传播方式的伟大科技创新、网络传播、网络时代的公民文化素养”等方面阐述了互联网的缘起、成长和逐渐成为传播领域主角的过程和精彩案例。她强调,网络信息社会必将在我国传播事业身上加盖鲜明的时代标记,而网络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将长期比翼双飞,互相补充,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不可替代的贡献。
本次研讨会论文集共收集82篇文章,其中14篇是以互联网作为主题的,内容涉及网络传播的方方面面。那些不是以互联网作为主题的,但其内文中也有很多包含网络传播的章节,仔细阅读之后发现,这些学者观察细腻,资料详实,观点不乏新颖和独到之处。
网络时代国际传播的新特征
美国是世界传媒产业大国,也是互联网的发源地,现在全球80%以上的网上信息和95%以上的服务信息由美国提供。他们有CNN、《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今日美国》等世界最具影响力的新闻网站,被人认为是世界传媒的风向标。他们有很强势的话语权,利用其在互联网上信息传播中的支配地位对别国进行文化渗透。近年来在媒体的“融合与渗透”方面美国动作最大。《融合与渗透:网络时代国际传播的新特征和我们的机遇》是上海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讲师、耶鲁全球在线复旦版主编助理邓建国演讲的主题,也是本次研讨会优秀论文之一。
邓建国指出,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新闻媒体、电信公司以及信息产业间的跨媒体和跨地域经营等媒体融合实践已经很普遍。1996年,美国政府颁布了新的电信法,为以上融合提供了几乎是百年一遇的好机会。2003年6月2日,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FCC)宣布放松其对报纸和电视台所有权的限制,允许同一媒体集团同时拥有一家报纸和一家电视台,为媒体融合注入了新的动力。2000年美国在线和时代华纳的世纪并购使美国的媒体融合达到。到2008年,默多克的新闻集团收购道琼斯,以及加拿大的汤姆森公司收购英国路透社,媒体融合已经成为世界传媒界不可逆转的趋势。
媒体融合极大地增强了西方媒体的国际传播能力。目前,8个世界媒体巨头(时代华纳、新闻集团、迪斯尼、维亚康姆、通用电气、威望迪一环球、索尼和贝塔斯曼)的收入超过了所有南太平洋各国的GDP总额。美国学者罗伯特・麦克切斯尼则预测,在不久的将来,5-8个巨型媒介公司将统治美国信息市场,50-80个媒介巨头则将统治全球信息市场。这无疑将使全球笼罩在西方媒体的舆论环境下,给其他国家的国际传播带来了难以逾越的障碍。技术推进着公民报道时代的到来
互联网的精神本质是自由。每个人获取信息和提供信息的权利都可以通过技术的途径实现。Web2.0技术所推动的新闻信息的传播进程呈现的形态演进路线是:传统媒体垄断的新闻信息传播将因公众的参与而走向媒体与公众共同运营的新闻信息传播时代。在这样的趋势下,着眼于传统媒体不同形态所做的专业分工,着眼于一则报道、一个版面、一个节目、一个媒体的管理方式,着眼于新闻工作者个体报道技能培养的传统新闻教育体系都必然发生改变。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高钢在论文中指出,中国新闻传播能量的源头之水,蕴藏于推动着环境变动的社会各界的公众之间。中国新闻传播影响力的建构有赖于这个丰沛源泉的开掘。今天的网络数字技术,为开辟这种新的传播境界提供了可能。
高钢认为:“维基(Wiki)技术是Web2.0技术时代最具革命意义的技术之一,它为人类提供了一种新的信息创造模式。维基的全部技术理念建立在’人的本性是创造而不是破坏’;‘协作是最有效的创造模式’;‘共享的目标体验是扩大协作规模、延续协作进程的动力’这些前提性的信念之上。维基技术影响着新闻传播,推进着公民报道时代的到来。公众将越来越多地加入新闻信息的制作与传播过程,他们将在新闻的发现、细节的描述、背景的开掘、意义的分析等涉及到新闻传播的各个环节注入他们的能量。公众对新闻传播的全程参与,将会极大地制约新闻信息传播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导致的偏见与误差,让新闻报道更准确、更均衡、更公正、更深刻。”
关于技术催生公民媒体的话题,还有其他几位学者的论述和列举的案例也很精彩,如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国际传播中心吴帆的《浅析以Twitter为代表的新媒体力量》一文,该篇论述的是目前最炙手可热的Twitter。
Twitter作为微博客技术的运用载体,以其信息的迅速性和传播的广泛性成为新媒体中一支重要力量。吴帆首先通过翔实的数据介绍Twitter主要受众的特征,以及其作为社会化媒体在传播中逐渐发挥的重要作用,并对其迅速发展的原因进行探究,进而总结出Twitter的特征。其次,以具体实例分别从Twitter产生了巨大影响的政治和新闻业两个角度阐述以Twitter为代表的新媒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所发挥的利弊两方面作用,通过对每一个角度的深入分析,探究在当前社会环境中积极利用新媒体的方法。
新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极大地提高了网络新闻受众对新闻报道互动参与的诉求,而板起面孔一本正经的说教式传播时代已经离我们远去了!
网络催生国际传播的黄金时代
“经济全球化,气候变暖,温室气体排放,移民,反恐,金融危机,网络与信息安全等等,任何一个国家独自不可能解决。它们是生产国际新闻的驱动器。几十亿人要从世界各个角落提供消息,对这些问题发表意见和看法。
移动电话和互联网都属于参与技 术,在Web2.0时代,这样的技术在全球普及,与对于国际新闻和新闻参与性的客观需求相结合,必然产生出亿万新闻制造者:‘公民媒体’的发展势不可挡。一个新的传播业正在悄然兴起。它以全新的方式制造和传播消息和新闻,跨越国界,全球共享。
所以有人说,一个国际传播的黄金时代正在向我们走来。”
胡启恒的精彩演讲一次又一次把与会者的思绪带到了世界大舞台,把视线锁定在网络传播。眼前的现实告诉我们,在国际传播中互联网将不再是第四媒体,它将成为主旋律。全世界的媒体都将在同一个平台上竞争,这对我们来说是机遇大于挑战还是挑战大于机遇?
王晨在发表主旨演讲时指出,从新媒体发展来看,我与西方仍有相当大的差距。世界各国都把互联网作为提高对外传播能力、扩大国家影响力、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和有效载体,采取各种措施谋求优势地位,扩大在网络空间的影响,抢占文化传播的制高点。
王晨强调,提高国际传播能力,是顺应世界传媒发展趋势,实现我国媒体跨越式发展的需要;是更好地让国际社会了解中国、认识中国,向世界说明中国的需要;是积极参与国际文化竞争,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需要;是打破西方舆论垄断,促进世界信息传播秩序更加公正合理的需要。
提高国际传播力,首先要打造强势媒体,强势媒体的核心是人,要拥有一大批知己知彼的跨国际传播人才,我们来得及培养吗?在会议期间,笔者就这个问题采访了著名媒体人曹景行,他斩钉截铁的回答,跨国际传播人才不是培养出来的,而是在实际工作当中锻炼出来的,凤凰人就是最好的例证。
说到练,笔者立刻想到了一本书――《拉里・金沟通现场》,美国布莱克曼教授曾经这样对华裔主持人潘杰客说,如果你想了解美国的社会文化、政治经济和学习语言并希望进入美国的主流社会,你就必须跟踪这档节目――“拉里・金沟通现场”。拉里‘金是沟通领域的一面旗帜。他之所以成为全世界最成功的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是因为他不耻下问、善于沟通和尊重每一位嘉宾。他认为成功交谈的基础是:“真诚、态度得体、对交谈的对方感兴趣、对别人敞开心扉。”
读了这本书之后,笔者深深体会到,大到国与国之间,小到家与家之间,近到人与人之间,所有的成功因素都在沟通中产生,所有的失败因素也在沟通中酿成,所有的冤仇与祸根都是在沟通当中集结的。记者是沟通者,要想做好对外传播,首先要学会如何与陌生人沟通。
关于如何与陌生人沟通的问题,在研讨会茶歇期间,笔者采访了中国外文局副局长、国际译联第一副主席黄友义。他是一位行走在东西方之间的官员和学者,经常与各种各样的外国人打交道,他对此有深刻的体会。黄友义说:“对外传播的关键是要让外国人对我们的意见和观点听得明白,接受的了,说到底是争取人心的工作。
各国之间文化差异很大,千万不要以为我们对外国人的了解比外国人对我们的了解就一定多。可能我们对外国经济、科教、历史、风土人情方面了解很多,但对他们的心理活动及认识世界的观点未必了解得充分了,且不说外国人之间因地缘、语言、历史的不同也有很大差别,就是同一个国家的外国人也都极大的不同。”黄友义强调,“要做好对外传播,就要下功夫了解外国人的思维习惯、话语体系和文化背景,只有真正理解了他们‘为什么这样想’,才能清楚我们应该怎么说。而要做到这一点,非下苦功夫不可。靠忽悠打动不了外国受众,因此,对外传播研究的一个主要基础领域是研究外国人的思维习惯,搞清楚我们每说一句话他们会有什么反应,就像下棋一样,对外交流要能分析预测到对方的反应,从而制定有效的应对和交流策略。”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文献法
为了更为详尽的论述信息技术对赤峰学院医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在利弊,笔者利用赤峰学院图书馆这一网络信息平台,借助中国知网、清华同方等网络数据库,对于信息技术对赤峰学院医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在利弊为关键词进行了查找,收集到相关学术专著和学术论文300余篇,这些资料是收集为本文的撰写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撑.
2.2访谈法
笔者在工作之余,针对信息技术对赤峰学院医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在利弊这一问题,有针对性的访谈了赤峰学院医学的部分领导和赤峰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部分专家领导,所得到访谈内容,对于本文的撰写提供了实证基础.
3信息技术对赤峰学院医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的作用分析
3.1信息技术可以丰富教学内容
当前伴随着世界范围内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互联网成为最为常见的沟通和交流的工具,很多企事业单位也非常重视自身的网站建设,高等院校也审时度势的信息化大潮中加快自身的变革,很多高等院校也创建了自身的网站,加快了网络课程,精品课程的发展.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无论需要在网站上查找什么知识,都会非常便利得到所要搜寻的结果.由于信息技术有这一优势,所以在医学院高等院校建设中,很多教师在备课、授课、甚至对一些先进医疗技术的学习等均起到促进作用,例如近年来医院中的运动损伤的事件非常普及,而多年的医疗发展过程中,运动损伤在我国又非常罕见,不如美国、德国、日本甚至台湾等地区,这个时候信息技术的优势便会体现出来.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查找外国医生手术的实施,运动康复的进行,进而丰富了外国高等院校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可以说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高校医学专业教育教学模式的变革,给医学人才的培养带来很大便利.
3.2信息技术使得传统的医学院教育教学模式发生了变革
当今社会便是变革的社会,我们所处的时代主要是发展的时代.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仅仅是国家变革和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教育改革的主要趋势便是知识获取途径的变革和培养理念的革新.传统的培养理念所培养出来的学生重知识而轻实践.学生的创新思维、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相对较差,未来人才的培养的理念不是让学生获取多少知识,而是让学生学会生活,学生做人.知识获取途径的变革主要是体现在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较少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满堂讲、满堂灌的单一知识获取途径,转而以学生探究、合作以及自主学习等方法,问题式教学(PBL)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需要自主查阅资料解决问题来获取知识,这样所获取的知识其理解得更为深刻,应用起来会更加自如.翻转课堂和PBL教学的理念在医学院的教学改革中逐渐受到广大师生的认可,大众对医学网络公开课程产生了较大的需求.在我国由于传统的主知主义教育教学理念的存在,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以教师的课堂讲授为主,这一模式所培养出来的医学专业人才往往医学专业理论知识非常扎实,但是工作过程中,无论是外科手术还是简单的包扎这一类需要亲自动手的工作则完成的相对不好.世界范围内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体系中,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与传统的中文、物理等学科存在一定差异,其学科属性主要是偏向实践,并且所学的理论也主要为了支撑实践的发展,且对于实践动手能力要求较高.信息技术的发展则很好地迎合了医学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可以按照网络教学对一般的动物进行解剖、实验等等,在自身亲自实践的过程中,验证了所学知识,也加深了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理解.因此,信息技术的出现使得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受到很大挑战,使得传统以教为主的教育教学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深化为以学生自身动手实践为主的教学模式.这一教育教学模式的变革符合当前世界范围内,对于人才培养的需求,有利于医学专业人才习得更多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为赤峰学院医学院培养出更多的优质人才提供了可能.
3.3促进了高等院校医疗卫生教育的公平性
众所周知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很多技术和物质环境与世界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中国要想弥补这些差距,便需要向世界先进国家进行学习,师夷长技进而发展自身短板,实现知识技术的引进、融合和发展创新,并最终超越这些国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即使在我国国内教育资源的配置也存在着很大差距,以北上广深为代表发达地区其在医疗卫生保健等方方面面的实力都优于边疆少数民族和欠发达地区,发达地区的医疗技术水平也远远高于欠发达地区,出现了地域差,为了弥补这一问题国家也想了很多办法,但是由于我国地大物博,很难实现医疗卫生事业的公平性.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医疗卫生的公平性得意体现,很多欠发达地区的医生可以通过互联网等手段与国内的一线专家学者进行专业交流,探讨医学专业理论知识,也可以通过观看部分专家学者的手术视频来修正自身在医疗实践方面的错误,弥补自身的不足,提升实践动手能力,从而促进了我国医疗卫生平台的进步.再就是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事业的进步,创新了很多医学网络平台,如好医生在线、网上专家预约等,这些网络工具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我国医疗卫生的公平性,让一些国内相对欠发达的地区的民众,也可以通过互联网这一平台,实现自身找专家看病的愿望.教育的公平性欧美国家率先发起了开放课程项目,促使优质的教学资源能被全世界共享.让更多的医学知识服务与全世界人民,这是医学高等院校发展的最高福祉.
3.4信息技术让医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的成本低廉、收益巨大
在我国波澜壮阔的璀璨文化山河中,汉语言是其基础部分。在目前的社会发展前景中,汉语言已进入成熟完善期,其可预见地发展空间,不仅在我国学术界得到了大范围的认可,在国外也被寄予了殷切期望。至此,全球的许多国家在开始引入我国汉语文化交流的同时,也在同步发展我国汉语言文学所蕴含的多元化特点。慢慢地,信息的流动推动着汉语文化迈向更高的巅峰创作阶段,与此同时出现的网络语言也开始备受大众喜爱。这一现象出现的前期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我国汉语言文学的独特魅力,但随着网络语言发展也开始登榜掀起使用热潮,其不免对汉语言文学本身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力量的冲击,带来了较大的影响。那么这些逐渐升腾的网络文学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利弊如何?本文将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整理归纳法从研究新媒体环境概念的角度出发,探讨在其背景下,网络文学出现的优势与劣处,从而得出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语言对于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力存在着怎样不同的一面。
一、新媒体概述
(一)新媒体概念随着现今时代经济的高速运转,科技在不断进步的同时,信息传媒发展也在不断地扩张其综合应用领域。相伴而来的除了民众对于新型概念的便捷性赞赏,还携带着不同情形产生的网络效应问题。因此,在通俗意义上,我们把以互联网为基础措施的各种媒体不同的表现形式称作新媒体。其类型繁多,为群众带来的利益也在不同的方面有着不同的表现。类似于微信、支付宝、QQ、淘宝、美团等平台形式,都是新媒体整体中的一小部分。这种快捷的思维方式不仅带动着新媒体在人群中的发展速度,还同步影响着人们之间交流的沟通方式。另外,新媒体也可称作数字化媒体,平常大型的媒体形态有类似于数字资质、手机短信、移动设备等,这些相对于一般传统意义上所了解的报刊、户外、广播、电视等,也可以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这样一个高产宽带领域的终端服务化媒体效应,自出台后一直备受人们的喜爱。
(二)新媒体环境概念宽泛程度上掌握了新媒体概念之后,我们所要了解的就是新媒体环境。新媒体环境可以随时随地自由地让人们之间表达互动和信息交流。在此基础上也是以互联网为显著标志,让人们在使用的同时能够更为便捷的明确自我目的和选择。对于新媒体环境中的一言一行都可以有可参考的数据、设备。这些工具的内容概况针对不同的人群,比过去的呆板化更具个性化主导。不仅如此,在一些细枝末叶上也能够大大满足人们碎片化的需求,可以来自物质层面,也可以来自精神层面。在这样便利的消费主义观下,人们从网络中吸取的收益也在随之上涨。随之上涨的高幅度群众热度对于文化发展,尤其是我国汉语言文学界的一个学习热度,带来了颇多的显著成效。
二、新媒体环境下的网络语言及其带来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1.创设了愉悦舒心的交往氛围通过一般性调查,我们可以发现,在网络语言的传播类型当中,它最显著的特点便是快捷性。这一特征也符合其生动形象性。其次,不少网络语言符号渐渐可以达到表达人物内心所思所想的程度,当然这一方面主要体现在以青年人为核心的网民群体中。正因为这样的语言方式充斥着幽默感、诙谐感,所以这样的社会互动形式在当下为我们枯燥平庸的生活带来了不少乐趣。2.可以尽情宣泄自我情绪意识在平凡人的世界里,往往生活是忙碌不堪的,而在网络化的虚拟世界中,利用网络语言,人们可以卸下现实生活的面孔,与一些陌生人聊聊天,尽情地宣泄自身的疲惫感和自我情绪意识。因此,在某种程度上,网络语言也体现出了人们内心的真实写照。3.丰富了现代汉语相关词汇词义发展。每年各地区的编书体系中,总会不断更新词典的新知和新貌。不知不觉中,网络用语在慢慢走进我们平常生活的同时,也走进了我们常用的文字书写体系。这些词的兴起不仅代表着新时代潮流的气息,还代表着社会与时俱进的新型思维规划体系原则。网络语言不仅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通过类似于面对面交谈的表情效果得到了一定的缩短,使语言富饶多姿的同时,也激发出群众的内在自信心与成就感。从而由民众积极调动了现代汉语新型词汇的扩展。比如说,“正能量”“屌丝”等词派的兴起,在过去的字典语录所指含义是出自个体本身的新自我和一类符合穷、胖、呆、锉特征的群体描述。在兴起的网络文学中,这两个词的意思发生了扩张和转变。“正能量”被寓以健康、乐观、向上的动力情感体验。“屌丝”所表示的含义也多倾向于讽刺自嘲之意。不乏幽默趣味的网络语言扩张了汉语文化的浅层深意,在一定程度上让人们在学习文化的过程中,秉持的观点始终是“做中会,乐中学”。
(二)消极影响1.部分网络用语带有粗俗性、不利于社会道德建设。部分网络语言使用随意、不规范,因此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再加上很多网民大多数喜欢“创新”语言,所以导致词语意思容易发生转换,这也就让很多不良人士有了可乘之机,让这些黑心的商家利用网络制造了不健康的场面。曾经长春一家饭店就把这些网络词汇加入到他们店的菜单里面,如:清蒸“西门庆”、特色“艳照门”……商家想通过这样的一些带有争议的网络词汇,达到宣传博人眼球的目的,这不仅对商家形象带来负面影响,也会在公众中引起社会负面影响。2.对中国汉字造成不良的影响。现在的大多数网络语言,如今被许多中小学生争相利用。尤其在写作文的时候,很多网络语言因为存在严重的语法错误、拆字现象,所以一旦被使用,就会导致整体性文章的文字结构严谨性不强,出现杂乱无章、表意不明的现象,比如“杯具”这个词本身的意思就是盛水的器具,后面因该词与“悲剧”谐音,就渐渐演变成了网络流行语,长此以往,大家可能就忘记词语本身的意义。最终会成为导致我国汉语言文学发展阻滞的个中原因。
三、网络语言发展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
一、网购的发展
中国第一宗网络购物发生在1996年的11月,购物人是加拿大驻中国大使贝详,他通过实华开公司的网点,购进了一只景泰蓝“龙凤牡丹”。早在1999年以前,中国互联网的先知们就开始建立B2C网站,致力于在中国推动网络购物。1999年底,互联网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期,全国诞生了300多家从事B2C的网络公司。2000年,这些网络公司增加到了700家。但随着互联网行业的暴涨,而普及力度不够,老百姓对互联网又相对陌生等诸多因素,到2001年互联网公司又相继关闭,结束了中国第一个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期。随后网络购物经历了一个比较漫长的“寒冬时期”。
随着马云的淘宝网的上线,网络购物逐渐重放异彩。淘宝网的线上交易,无条件开店,使得人们重新认识了网购,并逐渐接受了网购这一形式。随着这一观念的改变,中国的网购经济逐渐回温,并且年年攀升,达到了飞速发展的时期。2005年,当当网全年销售总额达到4.4亿,这一数字大大超过两三年前绝大部分投资机构的预期。2010年,仅淘宝一家网站的网购成交额就达到3000亿。2010年以后,网络经济更是以不可预料的速度在发展,无论是从成交量还是到网民数,都是无法估量的。
中国从开始创立B2C网站到碰壁失败,再到后来的重新崛起,这个过程速度之快,力度之大,远远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可以说网购带动了中国购物模式的快速转型,也使得中国网民进入一个完全便捷的购物环境。
第一,从交易额看网络经济的发展。因为淘宝和京东最具代表性,所以利用淘宝和京东的网购数据来说明中国网购增长的实况。图1是淘宝和京东连续8年的销售额的增长曲线:
通过以上数据曲线可以看出,中国最近8年的网购交易额在大幅度上升。淘宝从2009年的2083亿,增长到2015年的3万亿,这是一个难以想象的数字,而这些数字的背后是网站建立者的辛苦付出和数亿网民的支持。
第二,从网民的数量看网络经济的发展。随着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利好政策的持续出台,以及互联网对于各个领域的覆盖,共同促进了网民规模持续增长。2005年,网民仅有1.1亿;2010年,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57亿;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7.10亿。2016年半年共计新增网民2132万人,半年增长率为3.1%,较2015年下半年增长率有所提升。互联网普及率为51.7%,较2015年底提升1.3个百分点。
无论从网上交易额还是网民的增长幅度,可见网购渐渐得到了网民们的认可,并且逐渐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流购物形式,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活动。
二、网购的SWOT分析
任何一件事务的发生,都有其两面性,一面促进社会的发展,另一面打破社会现有的平衡,各有利弊。网购飞速前进,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不确定的因素,下面对网购做一下SWOT分析:
S:
一是购物便利,尤其手机网络的普及,使得大部分人随时随地买到产品。二是节省时间,不再需要腾出大块的时间去超市或商场。三是节省交通成本,出门时总会有交通不便利的时候。四是商品齐全,不需到处走动即可选到自己需要的产品。五是可以货比三家,轻松选择最心仪的商品。
W:
一是不能直观地感受产品,看到的图片跟实物会有很大的出入。二是网上过度的宣传,或许会买到假货。三是没有了逛街的机会,使得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机会也少了。四是受网络信号限制,没有网络的地方便不能购物。五是增加了物流配送成本。六是拿到实物时间会滞后,对于急需的产品来说不适用。七是增加了人们对手机的依赖心。八是网上交易存在一定风险。
O:
一是网购给了我们接纳新事物的机会,有些东西现实中或许接触不到,但网购提升了宣传速度。二是网购的提升让很多没有生意经验的人也当起了小老板。三是让电子商务切实地融入人们的生活。四是从某些程度上讲,网购促进了一些大型实体店的经济发展。
T:
一是网购给实体店带来了不可预估的损失,使得一些小型实体店入不敷出。二是从大方向来说,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的经济结构。
三、调研分析网购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
第一,本次调研问卷发出去181份,收回来144份,能说明调研的有效性。本次调研人群100%为城镇居民,以确保调研数据与论文初衷相符。本次调研144人中,有6人是18岁以下,18~30岁的有31人,30~45岁的有82人,45岁以上的有22人。因为18岁到45岁是网购的主力人群,18岁以下除了生活不能自理的婴儿,其他以学生为主流,网购时间和机会相对很少,网购次数和其需求会有出入,网购调研数据欠真实,所以为保证数据的实真性,本次调研以成年人为主。
另外,上班族(95人)和自由职业者(40人),占到总调研人数的93.75%。这一群体是城镇现实生活的主力,他们的网购现状能充分说明网购对现代人生活的影响。
第二,对于城镇成年居民来说,网购频繁的(每周三次以上)很少,只占到样本数的0.5%;从不网购的只有4人,占到样本数的0.2%,说明这一人群确实是网购的主力,但参与网购相对理性,不会花费过多时间在网购上。经常网购(每周一次)和偶尔网购(每月一次上以)的占到总数的78.5%,说明网购已经成为成年的城镇居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城镇居民相对主流的购物方式了。
第三,由于网购的便捷,32%的人群半年才去逛一次实体店,可见网购严重缩减了去实体店消费的次数。一个月去实体店消费的人数占到总人数的58%,每周都去实体店消费的占到10%,这说明一半以上的人在一定程度上还保留了这种传统的购物方式。一是网上采购确实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不能直观地感受产品,看到图片跟实物有很大的差距。二是对于一些价值较高的商品,网络购买还是缺乏安全感。三是传统的购物方式上能让人们从繁琐的工作和生活中解脱出来,利用闲暇时间去市场逛一逛,以便于放松身心,缓解压力。所以,网购也不是没有缺点,实体消费还有其一定的优势。这种传统的购物方式也提高了人们之间交流的机会,使我们的生活不止局限于手机和电脑的网页上。而网购的发展,只是将人们这种传统的购物次数降低了,在不方便去实体店的时间和地点给了网民更便利的条件来选购商品。如果没有网购,绝大多数人会选择逛实体店的方式去购买自己的必需品,说明网购还是影响了人们的传统生活方式。
第四,您觉得网购对您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其中69个人(占到样本数的48%)选择了非常利好,基本没什么影响,说明人们对这种方便快捷的购物方式还是持有乐观和肯定的态度。另一半左右感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自己的日常生活,其中33%的人觉得跟人交流的机会少了,18%的人选择影响很大,逛实体店的机会少了,让自己变得有些宅,影响了身体健康。
第五,调研网购对消费的影响。其中大部分人认为对消费没有什么影响,需要的就买,不需要的就不买,有1/3的人认为消费有所提升,因为购买方便,有时会顺手买回来一部分实际上没有什么用处的东西。
四、结语
网购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传统的购物生活,网购给人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给部分人带来了不好的影响,因为不能面对面沟通,消费心理会发生变化。社交网络发生形态变化后,即从面对面的社交改为隔空文字社交,使得人们的生活相对变得封闭,也导致了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从而减少了在商场购物带来的愉悦。由于购物的便捷和速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过度消费。
所以,网购作为快速发展的新形态,要有利有节地利用。无论从经济结构还是从生活节奏上来说,传统购物方式也不能完全摒弃,还是要适当地利用,以避免由于实体店小商户的过度倒闭带来更多不利的影响。
(作者单位为北京市171中学高三六班)
参考文献
论文关键词 网络诽谤 构成要件 法律标尺
互联网络在促进社会经济进步、方便人民工作生活的同时,也为诽谤言论的传播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这在无形中增加了不安定的因素。为适应新形势下打击这类新型网络犯罪的需要,2013年9月5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89次会议、2013年9月2日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十二届检察委员会第9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本文以网络诽谤罪的构成要件为切入点,对该《解释》做简要的评析,也为认定网络诽谤罪提出一些个人的见解。
一、关于网络诽谤犯罪的主体
与传统诽谤罪不同,网络诽谤犯罪由于借助工具——互联网自身的公开性、互动性、及时性等特性使得其牵连的主体呈现多元化。
(一)者
一般来说,诽谤信息的者都是网络诽谤犯罪的主体。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网络诽谤罪的隐匿性较强,且行为人多数不以实名诽谤信息,因此在确定诽谤者身份方面就存在一定的争议。目前,我国并未采取网络实名制,因此不可机械地参照著作权法推定作者的规则只看者的署名,进一步地确定者真实身份还有必要依赖于网路监管和网络技术的鉴定。另外,也不能排除者账户和密码被不法分子窃取后,诽谤信息的可能。
(二)网络服务提供商
网络服务提供商主要分为网络技术服务商(ISP)和网络内容提供商(ICP)两种。对这两者是否能够成为网络诽谤罪的责任主体,最新的两高司解并未对此加以区分和认定。笔者认为,网络诽谤最之所以能产生严重的后果,离不开网络服务提供商技术层面的支持,而且网络服务提供商本身也应承担维护网络公共秩序的社会责任。但由于网络服务提供商毕竟不是实际实施者,故此若一味苛责其要谨慎审查是不合乎情理的。因此,笔者认为不妨借鉴一下美国法院的做法。在美国Cubby,IncV.CompuServeInc.案中确立的以网络服务提供商是否拥有“编辑控制”权利来衡量其是否应该承担相应责任的方式。
(三)转发者
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员杜曦名明在谈及这部两高司法解释介绍说:“(这部司法解释)打击的是信息的捏造者、者,而不是转发者”。但在实践中,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转发者也会在散布诽谤言论的关键作用。例如某者将诽谤言论在关注度并不高的网站上,而此时有转发者恶意将这一信息转发至另一个知名度较高的平台上,将损害结果扩大。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转发者的转发行为就比者的行为更具破坏力,理应被追究相应的刑事责任。在这方面美国在认定转发者责任时引入了“消极传达信息行为”的概念,笔者认为值得借鉴。
由于网络诽谤犯罪主体的多元化,也就启示我们在处理网络诽谤案件时不可孤立、片面的就某一主体的行为单独认定,而是要综合全面的考量案件涉及的各个主体的行为,避免出现漏网之鱼,也为了最大限度地符合罪刑相当原则。
二、网络诽谤犯罪的主观方面
对网络诽谤犯罪的主观方面,多数学者认为是直接故意,而有些学者则认为间接故意也应包括在内。笔者对后者持赞同意见。因为间接故意强调放任的心态,行为人可能只是一时兴起了诽谤信息,或是抱着侥幸心理将诽谤信息放置于知名度不高的网站上,这时行为人在主观方面就不是绝对的追求危害结果的发生了,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认定为间接故意就更为贴切。
所以,综合考虑网络诽谤罪的主观方面应认定为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
三、关于网络诽谤犯罪的客体
网络诽谤罪与传统诽谤罪的客体相同都是他人的人格尊严和名誉权。但值得注意的是当犯罪对象是公众人物的情况。公民在实现监督权利时必然会对于公众人物隐私、名誉权造成一定的冲击。因此法律就并须在两者间做好利益的平衡。在这方面,美国有著名的“实际恶意原则”,中国也在实践中引入了“适当容忍原则”,而对于这一次的两高司解,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有关部门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也指出《解释》充分考虑到了保障公民表达权和监督权的需要,通过厘清在信息网络上发表言论的法律边界,肯定了“网络反腐”、“网络监督”的正能量。
四、网络诽谤犯罪的客观方面
作为诽谤罪特殊表现形式的网络诽谤罪,在客观方面要求行为人要同时实施捏造和散布两个行为,并且行为的损害后果要达到情节严重。在2013年两高司解未出台前,对情节严重的认定方面一直界限模糊,而此次司解无疑是为情节严重的认定工作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法律标尺,意义重大。
(一)捏造行为
传统的诽谤罪强调捏造者和散布者的同一性。如果行为人只是捏造了虚假事实并未散布,或是行为人并未捏造虚假事实,只是扮演了散布者的角色,则不能构成本罪。但是在网络诽谤犯罪中,不仅存在捏造者和散布着身份不同一的情况,还存在着捏造者和最初者不同一的情况。例如,捏造者只是在现实生活中捏造了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而吸收这一信息的人以者身份借助互联网加以散布的情况。
笔者认为,在此种情况下,对单纯捏造者不应追究其责,而对后者则应追究,也就是说在行为人的捏造行为并需同时也是行为。因为,此时单纯的捏造者并未将诽谤信息在网上,也就不存在同时具备散布行为的可能性。但对于后者则不存在这种情况:首先,对于捏造这一行为,虽然者并非诽谤事实的原创者,但者借助的互联网平台上,信息不仅丰富且传播也十分便利,只需动动手指通过粘贴、复制等简单的程序,就能完成行为,所以要准确的考究信息的最初者,难度不亚于大海捞针。因此,笔者认为,在一般情况下,只要能确定在某一诽谤事实的散布过程中,该者起到主导作用,就应将其归于网络诽谤罪的主体,而不过分考究其是一传手,还是二传手的问题。其次,由于网络环境是公开的,并且者对信息的传播具有不可控制性,这就意味着,一旦行为人在互联网上公开信息,任何人都能可能成为信息的接收方,这也是互联网自身信息资源共享的属性体现。所以,只要行为人是借助网络信息工具了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就不存在者和散布者身份分离的情形,除非行为人能证明自己只针对特定主体信息,且不存在不特定第三人窃取信息的可能。例如,者采用发邮件方式向某一特定主体信息,且该邮箱是该特定主体的私人邮箱,这种不特定第三人无法获知诽谤信息的情况,可以阻却者和散布者同一的情形,即使产生了严重的危害结果,也不能直接将者归罪。
(二)散布行为
结合传统诽谤罪对散布行为的定义,网络诽谤犯罪中的散布行为指的是:借助网络信息技术将凭空捏造的有损他人人格、名誉的虚假事实向不特定的社会公众扩散。除了其采取的手段中运用的工具具有特殊性外,散布行为本身的并没有实质变化。
(三)关于“点击、浏览5000次以上,转发次数达500次以上即可定罪”是否合理的探究
此次两高司解的出台,最引人关注的就莫过于第二条中对网络诽谤最情节严重的量化标准的颁布了。全国律协刑事专业委员会委员张金龙对此表示:“法律需要作出这种量化的界定。”而也有学者对这种量化标准持否定态度,不少网民还对具体的数字“5000”和“500”的合理性提出质疑。笔者认为,具体数字的确定是有关部门在进行大量实情考察后,在权衡利弊下做出的,是各方相互妥协的结果,因此讨论数字的正确与否并不具有实际意义。但是,量化标准的执行一定要综合考量以下几点:
1.计数对象
根据两高司解,网络诽谤罪的量化标准主要有两个:一是点击、浏览次数达到五千次以上;而是转发次数达到五百次以上。两者之间是或者的关系,也就是说满足其中的一种情况即被认定为“情节严重”。不难看出,两高司解所采用的计数对象是点击量和转发量。笔者认为,对于转发量的计数并没有太大争议,所以这里重点阐述对采用点击量的看法。点击量也叫做页面浏览量、PV(pageview),是指来访用户点击网页的次数。与IP量(访问过网页的用户的IP总量)不同的是:IP量在计算时一个IP多次访问算一个IP,同一个IP的局域网内多台电脑访问也统计为一个,不可累加。但点击量在计算时,同一个IP在网站上点击的点击次数却可累加,也有专业人士将浏览量解释为用户向服务器发起请求,服务器响应然后加载网页内容的次数。由此可以推断:在?5000次的点击、浏览次数中,极有可能出现一人操作产生多次点击量的情形,且也不排除有人恶意扩散报复人的可能。量化标准的用意应是衡量诽谤言论影响程度的高低,若产生上述的这种情形还依然归罪就与其原意相悖。另外,实践中,也有许多网页是自动弹出的,这种自动触发式的点击就更不应该直接计入。因此笔者建议,在认定“情节严重”时,可以对某一具体案件中的IP量、PV量、访问量等多个计算对象进行综合考量再得出情节严重的结论,这样会比单用PV量更显实质公平。
2.采用单纯“数量论”的局限性
博客传播的强大力量在国外已初露峥嵘:1998年1月17日,美国总统克林顿被德拉吉“博客”了,差点丢掉总统宝座;2001年美国“9・11”恐怖事件,博客成为主流媒体新闻的来源;2006年7月,美国全国大会在波士顿召开,互联网新兴力量“博客”派出记者,这是博客记者第一次获得大会组织方发出的采访资格证,博客记者与传统媒体记者一样,获得了采访权。随着博客文化的发展和普及,像联合国这样的国际组织也开始允许博客记者参加新闻会。据美国《纽约时报》报道,马修・李是目前唯一有资格出席联合国记者招待会的博客记者。他在联合国有免费的办公地点,并且可以自由出入新闻吹风会和记者招待会。2007年3月,中国国家通讯社新华社旗下的新华网也开始建博客。2007年5月9日,新华博客的博友朱继东(新闻的良心),随从的同志一起飞往长沙,采访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出发前朱继东博友就向新华博客的博友们发出了通知:《明天去长沙采访袁隆平,你有什么问题要问》。随后的5月9日、10日,朱继东连续发出了两篇关于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接见采访团的博客。博客在新闻上的“贡献”有目共睹:李亚鹏借博客公布女儿的兔唇事件,甚至出现超女敌不过菲女现象;北大副教授阿忆两篇博客(公布自己的薪水表,宣布刘胡兰的死因),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央视著名主持人芮成纲在博客中呼吁星巴克退出故宫,引起争议;2006年3月份“两会”期间,许多代表委员利用博客收集民意,央视王小丫等著名主持人也开通博客专门报道“两会”。博客的新闻功能不断强化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博客已经开始参与到原创新闻的生产和传播当中,成为许多传统以及专业媒体的重要新闻来源,同时博客网站也成为专业记者稿件的第二出口,博客报道成为专业媒体报道的延续。从众多都市报、晚报开辟博文精选、报博互动可知,博客内容充实了传统媒体版面、节目。
2002年以来,新闻博客以“个人媒体”的姿态在网络上普遍出现,并且以蜂窝状的组织结构形成一个庞大的民众性的文化社区,进而创造出一种新的新闻媒体形式。在我国,博客媒体被传统媒体接纳,共同参与新闻信息的传播,无论是专业的博客网站,还是传统门户网站的博客专区,都带有新闻性内容或者设有新闻频道,专门报道实时新闻。在国内,许多记者专门开通博客收集新闻信息或者进行信息传递。2005年10月底“中国都市报研究会总编辑年会”上,全国20多家都市报联合签署了一份《南京宣言》,把矛头指向以新浪为代表的商业门户网站,呼吁“坚决维护报纸的新闻知识产权,改变新闻产品被商业网站无偿或廉价使用的现状”,以此作为克制新媒体的手段。可是不到一年,纸媒就改变策略,一方面积极让自己的新闻上网,同时将博客当做重要的新闻来源。
博客的新闻化趋势打破了传统媒体对信息的垄断,促使了新闻来源的多元化和丰富性,有一定的进步性,但其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首先,博客的新闻传播者都缺乏起码的专业训练,特别是对于复杂新闻事件显然缺乏全面准确客观传播的专业能力;其次,博客新闻传播是一种偶然和自发的行为,缺乏负责的对象,容易导致以讹传讹和不负责任的信息四处流传。因此,加强对博客新闻传播渠道的规范势在必行。笔者通过对博客现象的思考认为,以个人为中心的博客潮流已开始挑战传统媒体,尤其是对新闻界多年形成的传统观念和道德规范。博客技术的发展,使得每个人都可以写作、设计和编辑自己的新闻产品并被其他人阅读、评论。历史上从没有如此众多的、热情的局外人,向职业新闻工作者发起如此凶猛的冲击。这些业余新闻工作者以各种方式与受众建立密切接触,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报道各类信息。他们的产品带有鲜明的个性,同时注重眼见为实,并带给受众大量的新知识。当然,正如广播电视的出现给报纸带来冲击一样,博客的出现不会造成传统媒体的消亡,而会促进传统媒体更好地吸收新技术,让老树焕发出新的光彩。
博客发展的商业化趋势
中外竞争市场是永远不变的规律。2005年的“博客元年”,雅虎、微软和Google等国际网站开始为中国用户提供中文版的博客服务。2005年4月6日,微软宣布正式在国内推出MSN“博客”服务――MSN Spaces。而微软的竞争对手雅虎也推出了博客服务“Yahoo360”,Google则早于2002年便推出了名为“Blogger”的类似服务。作为韩国的第一大社区网站――赛我网目前在博客领域取得了巨大的商业利益。这些网站的名气吸引了我国的大部分用户,特别是赛我网引进我国之后,国内博客、交友、校友录、BBS社区单一网站都将会面临极大挑战,并将改变国内互联网站现有的竞争格局。
国内大大小小博客网站几百个,能否在市场上顺利走上轨道,首先要看它的规模大小,其次要看它的专业性强弱,再次要看它是否有特色。由于博客是从外国引进的东西,要想突出我国的特色,国内专业人士要寻求对策来应对国外博客的强大势力。
“博客经济”的喧嚣已经人所共知,关于博客商业化的讨论也已经进行了相当一段时间,博客商业化的趋势慢慢呈现在我们面前。博客要长久发展下去,商业化是一条必经之路。博客的运行需要资金,博客的发展必然要求博主们花费更多的时间及精力用于创作以及获取信息来源,而获取报酬是其投入的一种回报。如果博客总是免费,依靠别的收入来养活,作为新生事物总处在附属状态,肯定长不大。
博客发展的商业化趋势有两方面表现:一是专门的博客网站和开通博客的门户网站都极力推进博客的商业化运作;二是博客自身表现出某些商业化的特征。
目前,博客商业化发展如火如荼,除了博客广告之外,博客出版、博客无线增值等基于博客本身的商业模式纷纷浮出水面,博客商业化浪潮扑面而来。比如博客作者利用博客成名,博主出版博客书籍等。据有关报告显示,2006年我国博客营业收入达6.5亿元,增长率高达85.71%。这说明,与传统媒体一样,博客不仅仅是内容的表达,也可以成为财富的增长点。
博客发展的无序化趋势
博客和论坛本是两个不同的网络精灵,但随着博客评论的发展,博客也越来越呈现论坛式的无序化。博客留言一盘散沙,有的甚至与博客内容毫不相干。特别是名人博客的评论留言更是五花八门,有的人只是为了去名人博客抢“沙发”坐坐,有的人只是表达自己由来已久的崇拜。博客的无序化并非博客自主为之,它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在更多人眼里论坛跟博客没有什么区别。像“沙发”、“赞”、“顶”一类的论坛行话博客留言中比比皆是,各色人等怀着不同的心思在博客中“灌水”,这些都是论坛特点的延续。博客的低门槛以及根本不看博主写些什么便发帖的人,只能让博客无序化。
针对博客的无序化趋势,我们首先必须充分利用法规,加强对博客的管制,确保其在法律规范下正常运行。目前,我国已经了几种规范网络传播的法规,包括《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等,并即将出台《信息网络传播权条例》。虽然理论界对“博客实名制”正在进行热烈的探讨,网民呼吁“博客公约”的出台,但是相关部门却还没有提出明确配套的法律规范,鉴于博客在我国信息交流中的地位日趋重要,加强对博客利弊的分析研究,建立一套系统、完善、科学、合理的博客法律管制制度是极为必要的。其次,规范政府各职能部门对博客的监管,设立专门的网络管理机构,进行监督管理。特别是加强对互联网管理和从业人员的培训,建立严密的博客监管体系,避免有害社会经济和文明发展的不良信息在网络上流传,加快有利于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信息传播。最后,全社会都必须意识到博客传播的“双刃剑”作用,共同打造绿色网络环境,趋利避害,使博客的积极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博客发展的本我化趋势
“博客中国”由方兴东先生创建于2002年8月,创建之后由于一大批社会精英的加入与宣传,使得博客概念以及该站点迅速获得用户的关注与青睐。“博客中国”被誉为中国博客的鼻祖,2005年被有的学者称为“博客元年”。2006年是博客最红火的一年,“两会”博客、搜狐网启动“搜狐博客军团直击世界杯”活动,“博客记者”的诞生,博客逐渐从娱乐化、人际传播的方式,进入与大众传播相结合并共同发展的时期。
中国互联网协会2007年1月10日的《2007中国互联网调查报告》称,到2006年年底,我国博客作者规模达到2080万,其中活跃的博客作者为315万;百度网2006年12月的《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显示,当时近2000万的中国博客用户中,每个用户平均每7.6天更新一次博客,在用户更新的博客中,约42%的博客文章在500个汉字之内。越是长篇大论的文章,在博客中所占比例则越少,“两会”博客热度比2006年退热。由此,笔者认为,2007年中国博客已经走出火爆,回归本我。一些追逐时尚的人去播客或什么其他客去了,一些人去电子杂志了,只有一些有日记情结的人还在坚守。分众化是必然趋势,博客也不例外。无论怎样,了解这些趋势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不断变化着的博客精灵,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博客热。
博客研究的专业化趋势
博客研究专业化包括学术博客的产生和研究博客文章的激增。博客交流是一种非正式交流方式。传统非正式交流是在有共同兴趣和爱好的学者之间产生,并且这些学者之间在此之前就有一定的认识和交往。它侧重于学者们之间在有一定的了解和信任的基础上,然后共同致力于科研领域的知识共享和知识创造。而其他事先并无交往的学者以及普通兴趣者都无法介入,但在博客中无论是知名专家还是名不见经传的学生不需要传统严格的认证,只要注册或填写用户名就可以自由参与到学术博客中来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且博客用户并不需要了解对方,只要是对探讨的问题有兴趣便可成为该学术博客的成员。从形成全球资源共享角度,博客所带来的学术研究效应更是令人期待的。
解答压缩语段类题,需要从以下步骤入手:
1. 读懂题意,辨明题目要求。辨明题目要求,其目的是判断题目类型,然后“对症下药”。另外还要注意如修辞、字数等一些明显的题目要求。
2. 判别语段,明确核心重点。语段的表达方式不同,信息特点就不一样,其压缩技法往往有区别。语段一般有以下四种:以说明方式表达的语段、以议论方式为主的语段、以描写方式为主的语段和以叙述方式为主的语段。根据不同表达方式的语段,解题时的切入角度和审读重点也就不同。
3. 归纳要点,找准话题对象。压缩语段,关键的是找准语段所表达的话题或对象,这就需要按照题目要求的指向,归纳好内容要点,确定这个语段的核心话题和主要对象“是什么”?接着依照该话题或对象来找“为什么”和“怎么样”。这样就把语段的核心信息基本上掌握了。
4.划分层次,剔除次要信息。一个语段,其信息量很大,在话题或对象周围,我们会提取一些不同的信息,此时就应该依据语段内容划分层次,概括各层次的信息要点,梳理各信息之间的关系,最后结合题目要求来保留需要的信息,剔除次要信息。
【经典考题】
1.提取关键词
请从下面论文简介中提取3个反映其主要信息的关键词语。(天津高考卷)
这篇文章对中国文明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士”在先秦时期的演进做了全景式的追寻,有助于人们对“士”的起源及早期衍变形成一个完整而清晰的印象。
关键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解析:首先明确简介的对象是“士”,即“是什么”;然后看“怎么样”,即“演进”;再看限定条件是“先秦时期”。答案不难得出,关键是找准对象。
参考答案:士;先秦;演进。
2.提取要点
下面这段文字的结论是从哪些方面推导出来的?请简要概括,不要超过15个字。(江苏高考卷)
我国大陆海区处于宽广的大陆架上,海底地形平缓,近海水深大都在200米以内,相对较浅。从地质构造上看,只有营口——郯城——庐江大断裂纵贯渤海,其余沿海地区很少有大断裂层和断裂带,也很少有岛弧和海沟。专家查阅相关资料发现,两千年来,我国仅发生过10次地震海啸。因此,即使我国大陆海区发生较强的地震,一般也不会引起海底地壳大面积的垂直升降变化,发生地震海啸的可能性较小。
解析:本题为提取要点题,一定要从语段的内在层次中寻找出主要信息。首要先找出概括的区域——“我国大陆海区……10次地震海啸”,再根据所配分值划分层次,即这一区域从哪几方面陈述的,然后选择最为精当的概括词或短语作答。“我国大陆海区处于宽广的大陆架上,海底地形平缓,近海水深大都在200米以内,相对较浅。从地质构造上看,只有营口——郯城——庐江大断裂纵贯渤海,其余沿海地区很少有大断裂层和断裂带,也很少有岛弧和海沟。专家查阅相关资料发现,两千年来,我国仅发生过10次地震海啸。因此,即使我国大陆海区发生较强的地震,一般也不会引起海底地壳大面积的垂直升降变化,发生地震海啸的可能性较小。”
答案示例:①地形;②水深;③构造;④历史。
3.下定义
从下列材料中选取必要的信息,为“心理咨询”下定义。(福建高考卷)
①心理咨询是给咨询对象以帮助、启发和教育的活动。
②这种活动必须运用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来妥善处理各种心理问题。
③这种活动通过言语、文字或其他信息传播媒介来达到咨询目的。
解析:明确下定义的方法:“被定义概念=种差+邻近属概念”。先找出邻近属概念为“活动”,确立①为主干句,接着把②③两个种差提炼出来排序合并,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示例:心理咨询是运用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通过言语、文字或其他信息传播媒介,给咨询对象以帮助、启发和教育的活动。
4.概括主要内容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福建高考卷)
某翻译家在《文艺报》上撰文指出:有人说中国人称自己的国家为“中国”,表示自己是坐镇在世界中央的天朝,说明中国人自傲。但从国名的中文翻译来看,译名却能够表达中国人的感情。例如,“英国”为什么不译作“阴国”?“美国”不译作“紊国”?“德国”为什么不译作“歹国”?这是因为中国人要从同音字中选出具有最美好含义的字来命名这些国家。用什么字呢?用“英雄”的“英”、“美丽”的“美”、“道德”的“德”、“法律”的“法”、“芬芳”的“芬”、“祥瑞”的“瑞”……而外国,比如英国,用英文译别国的国名,只用音译,译名中不含有褒贬意义。
请用一句话概括该翻译家的观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概括主要内容题,首先要找出概括的对象也就是语段内容的核心是什么,即“对别国国名的翻译”问题,其次要找出其表达的观点“怎么样”,即“中文翻译较外文翻译更能表达美好的感情”。答题时要强调中文翻译的感彩优势。另外,本题要求用一句话来概括,压缩时要注意句子结构的完整,不要把句子写成短语。
答案示例:对别国国名的翻译,中文能表达美好的感情,而外文不能。
当然,语段压缩题的题型还有很多,但“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我们按照语段压缩的具体步骤和解题技巧一一应对,分清语段层次,并依照要求提取所需信息,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提取主要信息了。
【牛刀小试】
1. 请从下面的材料中提取4个体现“广告效应”特点的关键词语。
所谓广告效应,是指广告作品通过广告媒体传播之后所产生的作用。从广告的性质来看,它是一种投入与产出的过程,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和扩大其产品的销售,实现企业的盈利和发展。但是它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许多具体的环节,只有各个环节之间相互协调,才能确保它的有效性。
2. 从下列材料中选取必要的信息,为“火星文”下一个定义。(80字以内)
火星文,可解作火星人的文字。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年轻网民为求彰显个性,开始大量使用同音字、音近字、特殊符号来表音的文字。由于这种文字与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文字相比有明显的不同并且文法也相当奇异,所以亦称火星文,意指地球人看不懂的文字。火星文这种称法最早出现于台湾社会,随即流行于中国大陆、香港和海外华人社会,成为中文互联网上的一种普遍用法,并逐渐向现实社会中渗透。
3. 阅读下面这篇关于苏州“昆曲”的材料,概括“昆曲”的演唱特点。
昆曲早在元末明初之际即产生于江苏昆山一带,是明代四大声腔之一。它是我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清朝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昆曲的伴奏乐器,以曲笛为主,辅以笙、箫、唢呐、三弦、琵琶等。昆曲的表演,也有它独特的体系、风格,它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和谐。昆剧行腔优美,以缠绵婉转、柔漫悠远见长,在演唱技巧上注重声音的控制,节奏速度的顿挫疾徐和咬字吐音的讲究。
4. 以“虽然……但是……”的句式概括材料中作者的主要观点,不超过30字。
[中图分类号]G641;G64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3)08-0136-02
一、引言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微博用户规模为3.09亿,网民中的微博用户比例达到54.7%,手机微博用户规模达到2.02亿,即使用手机终端访问微博的微博用户高达65.6%。由此可见,微博已经成为中国网民使用的主流应用。高校学生作为网民的主流人群,其微博使用率正在不断增长。而关于微博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研究才刚刚开始,尤其是针对微博中的大学生用户群体。
笔者根据中国知网数据库,对微博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论文的调查发现,一部分关注的是微博的媒体价值,研究如何宣传和推广信息;一部分关注的是微博的教育价值,研究如何将微博技术应用到课程教学过程中来提升教学效果。大部分研究者已认识到微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并对此进行了大量广泛的研究。但是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缺乏系统化,急需开展进一步研究。
本文是在正确认识高校青年亚文化微博亚文化的基础上,探究如何引导亚文化与高校主流文化相一致,研究微博文化对高校青年学生的影响及其在校园内广泛传播的原因,并共同作用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上。
二、微博在松江大学城学生群体中的扩散状况分析
本次调查共访问230人次,填写问卷200份,有效问卷173份。问卷有效率为86.5%。下文对问卷收集到的样本资料进行详细分析。
(一)学生结构分析
在173份有效问卷中,有45.6%的同学使用微博,58%的女生使用微博,男生的比例为34%;不同学科的同学使用微博也存在差异:文科学生使用的比例为42%,理工科学生使用的比例为33.3%。
(二)使用偏好、频率、方式分析
1.使用微博的主要目的
数据分析表明(见图1所示),开设微博的动机中,“取得信息”所占比例为最大,“记录自己的生活”也占有相当多的比例。
“记录自己的生活”表明了大学生借助微博,寻求个人认同这一动机。作为心情的记录,可涉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碎片化的信息,关注的话题具有较多的私人性和自我意识;“表达自己的观点”,则体现了微博使用的深层社会价值,这一点,是微博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参与构建公共话语平台的一个基础动因。140字里,微博作者们获得了比以往更多的个人表达的机会。
■
图1使用微博的主要目的
2.阅读微博的主要目的
阅读微博的主要目的见表1所示。
表1阅读微博的主要目的
■
(三)微博关注度
1.微博内容大部分为时政类、财经类、社会民生类、娱乐八卦、体育类、文艺类和闲文轶事。
2.在大学生的微博关注度中(见图2所示),最主要的是社会民生类信息,为64%。
■
图2微博内容关注度
三、基于微博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分析
微博不仅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一定有利影响,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不良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在必须解决如何在保证有利影响的同时消除其带来的不良影响这一问题。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正确认识微博这个新媒体并迅速占领微博客平台,在增强高校主流文化建设的同时,开拓微博客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功能;明晰学生的思想动态,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性;针对性地对微博文化产生的一些负面影响进行干预。
(一)搭建微博传播平台
青年学生群体极易受任何一种新媒介的冲击,进而渗透并且改变其生活方式。这些新兴媒体既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同时也带来一定的好处。教育工作者应正确面对并且用好这些新兴媒体。作为新兴媒体的一种,微博必然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教育工作者不能因噎废食,一味凭借教育者的地位去阻止学生的使用,而是应该去主观上正视这种新兴事物,主动去接触、去了解,积极探寻其吸引人使用的原因、利弊,然后针对这些采取积极的对策,使其发挥有力作用,避免给大学生带来不良影响。
(二)强化微博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
高校作为人类文化传承的载体,其校园文化尤其重要。其中加强高校主流文化建设对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来说特别重要。从学生的角度讲,学生文化价值观的精神内涵首先需要满足“只争朝夕、敢为人先、求真务实、开拓创新、追求卓越”这五种精神,其次需要体现学生群体的总体需求。微博式交往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的机遇在于可充分发挥出微博积极因素的影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师生互动的新途径。
(三)对微博文化过度娱乐化的降低,加强审美培养
如何在糟粕与精华中选出对自己的生活、学习和成长有利的信息是一个不易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如何界定这个信息对自己有益还是有害,除了要具有基本的生活常识、理论知识外,审美能力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在高校青年学生使用微博的过程中,对“美”的正确辨识有利于避开低俗文化和不良沉迷。提高审美能力能够降低微博文化的娱乐性,能主动促进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严肃性的树立。
(四)对“微博控”进行心理疏导
微博虽然给大学生提供了宣泄情绪、彰显个性等精神活动的空间,但也带来了很多心理问题,其中最主要的表现为使用者依赖微博的现象,即“微博控”。“微博控”会每时每刻用网页或者手机刷新微博,关注博友们的动态。要使用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并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和校园文化建设双管齐下的对策。
[参考文献]
[1]CNNI. 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lwfzyj/hlwxzbg/hlwtjbg/201301/P020130122600399530412.pdf.
[2]韩恬恬. 微博在教育领域的应用[J]. 教育评论,2013,(1):30-32.
[3]国青松.微博文化的冲击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D].华东师范大学,2011.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4)12-0037-03
一、WBLL的内涵与意义
WBLL是Web-based Language Learning的缩写,指“基于网络的语言学习”。本文涉及的WBLL研究仅限于EFL或ESL,即“英语作为外语”或“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层面,它指直接通过互联网(Internet),或经由校园网或局域网连接到互联网,利用其资源而进行的英语学习。WBLL的前身是“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CALL(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和“多媒体机辅助语言学习”――MCALL(Multi-media 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进入21世纪以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给语言学习和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前景。《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各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改进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使英语的教与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朝着个性化和自主学习的方向发展。”
通过网络学习英语最大的特点有三个:一是海量信息的即时获得,学习者可以从网络上获得大量真实语料,即克拉申所定义的“可理解性输入”(comprehensive input)中的“粗调输入”(roughly-tuned input),学生根据自身的语言水平接触新的语言知识,通过分析归纳而成功获取,进而形成习得。二是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即时的或者非即时的交流互动,达到真实交际和语言输出的目的。三是通过网络学习可以不受时空限制。例如国内外正在兴起的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MOOCs),使名校名师的名课程全球免费共享,学习者可自定步调学习课程内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选修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基于通过网络学习英语的优势,国内各大学纷纷建立了网络平台和语言实验室,或开设网络课程,把它们作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或对课内英语教学的辅助和补充。
近年来国内的语言及教学研究期刊上出现了不少针对WBLL研究的论文,它们的角度有很多,进而笔者又查阅了国际期刊上发表的其他国家和地区EFL或ESL层面的WBLL研究,发现了一些它们的异同。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国内对象来自“中国知网之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选用“高级检索”,选取的时间段为2000至2013年,关键字段为“网络”并含“英语学习”,精确检索,来源为期刊,搜索范围为“标题”,经过搜索,共得到论文250篇,再经过内容的筛选,得到国内研究样本245篇。
海外研究的数据样本来自EBSCO数据库。EBSCO数据库是由美国EBSCO公司创建的大型、综合性的文献资料库。笔者选取的标题关键字段为“Internet或Net或Web或E-”并含“English Learning”,时间段为2000至2014年,搜索后再经内容筛选共得到海外数据62篇。
笔者通过阅读所有数据样本的摘要和内容,确定了这些论文的研究内容,每篇论文的研究内容不一定是唯一的,经过归纳总结,所有研究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对网络环境架构和网络技术的研究,包括对软硬件、网络技术、存储方式、网络平台、网络教室等的研究;(2)对网络学习内容的研究,包括对网络课程、应用程序、英语学习网站等的研究;(3)对学习者个人差异的研究,包括对学习者个人的计算机素养、学习态度、学习策略、学习风格、动机、信念、焦虑、情绪、性格、性别等对网络英语学习影响的研究;(4)对网络环境中英语学习方式和学习模式的研究,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交互学习等学习方式和学习能力的培养;(5)对网络英语学习中教师和学生角色的研究;(6)对网络英语学习的评价、测试、监控的研究;(7)对网络环境下听说读写译五项技能培养的研究;(8)对网络英语学习的意义、利弊及与课堂学习的比较研究。
三、国内WBLL大学英语学习研究数据分析
(一)理论基础
经汇总,国内WBLL研究所应用的理论主要有输入输出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自主学习理论和学习策略理论等。
(二)论文数量
245篇国内期刊论文的年度分布如下。
表1 国内期刊论文数量统计表
从表1可以看出,国内对于WBLL的研究和关注从2000年开始兴起,随后相关论文数量基本上是逐年上升的,体现了国内研究者和教师对这一领域的日益关注。
(三)研究内容
表2 国内期刊研究内容统计表
表2显示,245篇论文共涉及研究内容293次,国内期刊关于WBLL的论文中把学习者自身差异对网络英语学习的影响作为研究内容共103次,而经统计在这103次中研究网络学习策略47次,占将近一半;把学习方式作为研究内容共73次,其中研究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有45次,占超过一半。由此可见,国内研究对于学习者自身差异对网络英语学习的影响和网络学习方式的研究最多,而在这两个类别中对网络英语学习策略和网络自主学习最为重视。
下面我们来看看对这些内容的研究随时间有哪些变化。
表3 研究内容次数占各年度总数的百分比
表3是对WBLL研究较为集中的2005至2013年每年各研究内容所占的年度研究总数比例。从中可以看出,被研究次数随时间推移呈明显上升趋势的内容是“学习者自身”和“技术环境”,这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内越来越重视网络学习的个性化和网络环境和技术的成熟和发展。
四、国外WBLL大学英语学习研究数据分析
国外以英语作为外语或第二语言的WBLL研究共在EBSCO数据库中查找到62篇期刊论文,分别来自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爱尔兰、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俄罗斯、保加利亚、以色列、土耳其、埃及、阿尔及利亚、墨西哥、伊朗、约旦、黎巴嫩、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海外WBLL研究绝大多数是实证研究,且很少涉及语言学理论。
从表4可以看出,在海外研究62篇论文中,把网络技术环境和网络资源作为研究内容是最多的,分别为37次和15次,占总次数的45%和18%,其中对网络技术环境的研究更是占有绝对优势。而对学习者自身和学习方式的研究则分别只有9次和7次,各占总数的10%和以下。
五、国内外研究数据的对比与分析
(一)重视对网络技术环境的研究
从表4可以看出,海外的研究45%都是以网络技术环境为研究内容的,国内研究中对网络技术环境的研究也正在逐年增多,这说明网络技术环境正在全球的网络英语学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前文提到,网络语言学习最重要的优势之一就是交流的实现。网络中的交流活动可以分为即时交流活动(synchronous activities)和非即时交流活动(asynchronous activities)。即时交流活动有在线交谈IRC(Internet Relay Chat)、视频会议(Video Conference)、虚拟环境实时交流(MOO)等;非即时交流活动有电子邮件(E-mail)、电子论坛(BBS)、博客(Blog)等。新的即时和非即时交流活动形式每天都在出现,因此把更先进的网络技术应用到网络英语学习中,通过网络更好地实现语言交际是网络英语学习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二)国内研究多以语言学为基础,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方式较多
国内的研究很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包括学习态度、学习策略、学习风格、动机、信念、焦虑、情绪、性格、性别等对网络英语学习影响,这体现了“个体差异理论”。文秋芳把学习者的个体因素分成两类。一类是可控因素,指通过学生自身的努力可以改变的因素,如动机、观念和学习策略等;另一类是不可控因素,指靠自身努力无法改变的因素,如智力、语言能力、个性特征、学生从前的英语水平、教师的教学质量等。个体差异中的不可控因素对英语习得有一定影响,而可控因素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的学习效果,在网络环境下对可控因素进行指导和引导,可以使学生更高效地进行网络学习。
(三)国外较为重视网络新技术在英语学习中的应用
在海外研究中出现的一些网络技术在英语学习中的应用要比国内的研究更新颖,如:伊朗研究中的播客(podcast)在听力训练中的应用;韩国研究中的手机在听力学习中的应用;日本研究中的网络游戏对于英语学习的影响;法国研究中的虚拟聊天室对英语学习的作用;俄罗斯研究中的Moodle LMS平台和Web2.1 Wiki技术(多人协作的写作系统)在英语学习中的应用;马来西亚研究中的facebook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意大利研究中的通过多媒体语料库学习英语;黎巴嫩和西班牙研究中的怎样通过电子邮件学习英语等。相比之下国内的研究则少有新颖的网络技术在英语学习中的应用。相信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日新月异,国内的研究也会更多地关注新技术的应用,以使国内的网络英语学习更好地与国际接轨和更适应青年学生的需求。
六、建议
1.应重视网络平台的搭建
和先进技术的应用,以更多地获取信息和更高效地实现互动,从而更充分地发挥网络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
2.重视网络学习的内容和
网站的甄选,使其适应学生的需求和水平,成为课堂教学的有益手段和补充。
3.国内对于学生个体差异和学习策略的研究较多,这说明国内高校学生通过网络进行英语学习的能动性和学习策略的应用情况受到了教师和研究者的重视。教师需要加强监控和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学习动机和培养学生掌握有效的网络学习策略。
4.国内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也很多,这反映出国内很多高校学生在自主学习能力上还存在不足,这是由多年的传统教学模式造成的。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无论对于学生的英语学习还是综合能力培养都是十分重要的。
5.国内对于网络学习方式也有相当数量的研究,这说明很多学校在课堂教学与网络学习的结合模式上已有了不少思考、探索和好的做法。如何让课堂教学和网络学习相辅相成地服务于输入和输出的确是值得教师们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6.国内研究对于网络英语学习评价监控和测试的
研究不多,而这个方面是网络英语学习的研究和操作必不可少和需要引起重视的部分,网络英语学习应该建立起科学的评价监控和测试体系,以完善整个学习过程。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Krashen,S.D.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Pergamon
Press,1981.
[3]文秋芳.英语学习者动机、观念、策略的变化规律与特点
[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2.
[4]Ellis,R.SLA research and language teaching[M].
(一)封面
**********大学成教学院本(专)科毕业论文(设计)的封面需用统一格式。封面由文头、论文标题、姓名、层次、专业、年级、学号、指导教师、成绩等9项内容组成。封面各项目用黑色签字笔填写(不得使用铅笔或圆珠笔)。
(二)中文摘要与关键词
论文摘要是对论文内容的概括性描述,应力求精炼准确,字数在300--500字之间。
在中文摘要下方另起一行,注明本文的关键词。关键词是从论文标题、内容摘要或正文中提取的、能体现论文主题的、具有实质意义的词语,通常为3~5个。
(三)论文目录
论文目录作为论文的提纲,由论文中的标题序号、名称和页码,以及参考文献、附录等组成,排在论文摘要页之后。
目录中要列出论文正文的一、二级标题名称及对应页码,参考文献等的对应页码。
论文中如图表较多,可以分别列出清单置于目录页之后。图的清单应有序号、图题和页码。表的清单应有序号、表题和页码。
(四)论文正文
正文是毕业论文的主体部分,通常由绪论(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组成。这三部分在行文上可以不明确标示。正文的各个部分应以若干层级标题来标识。本科毕业论文正文字数应在6000字以上,专科毕业论文正文字数应在3000字以上。
注释是对所创造的名词术语的解释或对引文出处的说明。注释采用脚注形式。
(五)附录
附录是附属于正文、对正文起补充说明作用的信息材料,可以是文字、表格、图形、图像等形式。
(六)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使用过的文章、著作名录。凡有引用他人成果和对本论文写作有帮助和启发的文献,均应列于文末。本科论文(设计)则至少要引用10篇以上。
(七)封底
封底由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评语、学院毕业论文工作领导小组意见两部分组成。
二、毕业论文的书写和装订要求
(一)编排式样及字体字号
1、论文封面
文头:封面顶部居中,宋体3号加粗,上下各空两行。固定内容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成人教育学院本(专)科毕业论文”。
论文标题:黑体2号加粗,文头下居中。
论文副标题:黑体小2号加粗,紧挨正标题下居中,文字前加破折号。
姓名、层次(高中起点本科、专科升本科专科等)、专业、年级、学号、指导教师、成绩项目名称在正副标题下居中依次排列,各占一行。以上内容均用黑体3号加粗。指导教师和成绩两栏内容留空,由指导教师和学院毕业论文领导小组根据具体情况填写。
以上所有内容均需打印在一页中。
2、中文内容摘要及关键词
“中文摘要”用黑体小3号加粗,顶部居中,上下各空一行;内容用宋体小4号,每段起首空两格,回行顶格。关键词三字用黑体小3号,内容用黑体小4号;关键词单占一行;各个词中间空一空格。
中文内容摘要及关键词打印在一页中。
3、目录
“目录”用黑体3号加粗,顶部居中;内容用仿宋体小4号。
4、正文文字
论文标题用黑体3号,顶部居中排列,上下各空一行;正文文字用宋体小4号,每段起首空两格,回行顶格,行间距1.25倍。忌用异体字、复合字及一切不规范的简化字,除非必要,不使用繁体字。
正文文中标题:
一级标题:标题序号为“一、”,黑体小3号;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符号;
二级标题:标题序号为“(一)”,黑体小4号;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符号;
三级以下标题:三、四、五级标题序号分别为“1.”、“(1)”和“①”,与正文字体字号相同,可根据标题的长短确定是否独占行。若独占行,则末尾不使用标点;否则,标题后必须加句号。每级标题的下一级标题应各自连续编号。
5、注释
正文中加注之处右上角加数码,形式为“①”或“⑴”,同时在本页留出适当行数,用横线与正文分开,空两格后写出相应的注号,再写注文。注号以页为单位排序,每个注文各占一段,用5号楷体。
注释文献为期刊时,书写格式为:序号 作者.题目.期刊名, 年份(期数):起止页码。例如:
[2] 王健.高额储蓄与国际收支顺差的利弊及对策.《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2):5-10
注释文献是图书时,书写格式为:序号 作者(和译者).书名.出版地:出版单位,年份:起止页码。例如:
[3] 王众托.《企业信息化与管理变革》.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20-30
引用互联网站上的文章时,著文的格式为:序号 作者.文章题名.网址.时间。例如:
[15]王金营.中国和印度人力资本投资在经济增长作用的比较 年8月9日
6、附录
项目名称用黑体小3号,在正文后空两行顶格排印,内容编排参考正文。
7、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用黑体小3号,在正文或附录后空两行顶格排印,另起行空两格用宋体小4号排印参考文献内容,具体编排方式同注释。
8、指导教师评语
项目名称用黑体2号,第一行居中编排。内容由指导教师打印或手写并在指定位置签署姓名和日期。
9、答辩委员会评语
项目名称用黑体2号,第一行居中编排。具体内容由学院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打印或手写,由答辩委员会负责人在指定位置签署姓名和日期。
(二)论文中的图、表和公式
1、表
正文或附录中的表格一般包括表头和表体两部分,编排的基本要求为:
表头:表头包括表号、标题和计量单位,用黑体5号,在表体上方与表格线等宽度编排。其中,表号居左,格式为“表1”,全文表格连续编号;标题居中,格式为“××表”;计量单位居右,参考格式为:“计量单位:元”。
2、图
文章中的图应统一编号并加图名,格式为“图1 ××图”,用黑体5号在图的下方居中编排。
3、公式
论文中的公式应居中编排,有编号的公式略靠左排,公式编号排在右侧,编号形式为“(1)”。公式下面有说明时,应顶格书写。较长的公式可转行编排,在加、减、乘、除号或等号处换行,这些符号应出现在行首。
(三)标点符号和计量单位
1、标点符号
论文写作中应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忌误用、混用,中英文标点符号应区分开。
2、计量单位
论文中所用单位一律采用法定计量单位,单位名称和符号的书写方式,应采用国际通用符号。
关键词 运动类APP 监控 高校学生
我国网民以10-39岁年龄段为主要群体,比例达到78.4%,其中,20-29岁年龄段网民的比例为31.4%,在整体网民中的占比最大,同时,网民中学生群体的占比最高,为24.6%。
APP(应用程序,Application的缩写)一般指手机软件,就是可以在安装在手机上的软件,完善原始手机系统的不足与个性化。在手机三大系统运营商应用商店中,以IOS系统为主的App Store应用商店,其应用数量已达到150万;以Android系统为主的Google Play应用商店,其应用数量超过App Store,逼近200万;Windows Phone的应用数量最少,也有约60万,但其应用数量增速较快。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人们越来越重视自己的身体,所以也越来越多的人会进行身体锻炼。与此同时,移动互联的飞速发展,大量的运动类App也随之产生。
一、研究对象
以运动类APP为研究起点,综合分析应用运动类APP监控高校学生课外锻炼的利弊,分析应用运动类APP监控高校学生课外锻炼的可行性。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的需要,查阅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通过输入“运动类APP”等进行全文搜索260条结果,通过输入“运动类APP”等进行主题搜索12条结果,通过输入“计步APP”等进行全文搜索519条结果,有关综述主题已发表文献的总体趋势以科技和营销方面为主,体育相关期刊文章仅10篇左右,以运动类app、体育锻炼行为、体育习惯、运动辅助软件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学术期刊网络总库搜索核心期刊60余篇,并以高度相关文献为重点参考,搜集互联网关于运动类app最新信息,为本研究奠定基础。
(二)问卷调查法
从西南、华北、华东部分高校选取选修体育课的大学生和研究生,随机发放300份电子问卷进行问卷调查,回收300份,有效问卷256份。
(三)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数据进行归类整理,并采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四)访谈法
对被调查学生的部分进行了访谈,了解其对应用运动类APP监控高校学生课外锻炼的利弊的看法和态度。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应用运动类APP监控高校学生课外锻炼的可行性的文献综述。作为新兴的项目,对运动类APP研究的文献还并不是很多。目前,比较有价值的参考文献有体育科技文献通报课题成果中宋晓芬、倪莉发表的《APP健身软件在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监控中的应用》通过对当前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监控管理现状进行研究,提出了使用手机计步软件对监控大学生课外锻炼的方法。经过分析,该方法成本低廉、实现简单、数据可靠、效果显著,便于高校有效地管理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APP健身软件在大学生课外锻炼监控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CRTER临床医学(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8年8月26日出版第12卷第35期中戴剑松、李靖发表的《应用计步器测量日常体力活动的研究》计步器作为一种简单实用的体力活动测量工具,在研究和干预人群体力活动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国外学者已对其开展大量研究。本文采取实验法随机抽取南京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社会体育专业大学生各15名,共计30名,其中男生15名,女生15名,平均年龄(20±1)岁。受试者佩戴Digi-Walker200型计步器1周,记录每日计步器计数;每日填写Bouchard体力活动日记,回忆每日24h活动情况,并据此计算一天总能量消耗;1周后填写国际体力活动问卷,内容包括1周大强活动、中等强度货懂、步行和静坐情况。
四、小结
随着人们对体育运动的重视,特别是在学生体质逐渐下降的今天,促进学生特别是高校学生参加课外锻炼显得尤为重要。在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大背景下,体育运动也科技化、现代化起来,运动类APP就是科技运用于体育运动的代表之一,它所特有的记录、监控、分享、社交、实时呈现数字化的功能,吸引了年轻人的注意,使更多高校学生有兴趣去了解它,并去使用它,从而促进了高校学生参加课外锻炼,它所特有的这些功能也使应用它监控高校学生课外锻炼成为可能。本文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结合调查问卷法,研究应用运动类APP监控高校学生课外锻炼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