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基础教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6 17:45:4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计算机基础教学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计算机基础教学论文

篇1

如何在网络化、信息化的环境下培养学生计算机的基本技能呢?这是我们新的研究课题,本文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1.网络环境下的高职计算机教学特点

我们的教学特点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具体表现为:在网络环境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发生了变化;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突出学习者的个性化教育;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有利于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手段更先进;交互网络技术的使用。

2.周络环境下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的发展日新月异,网络得到了飞速发展,而我们的教学相对滞后。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下列问题:课程内容陈旧,时代感不强;教学手段、模式单调,教学效率低下,效果不好;考试考核方式改革力度不大。

3,网络环境下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结合我院及兄弟单位的改革经验,认为应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3.1 教学内容的改革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参照《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指南》的要求,结合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特点和具体实际情况分专业、分层次设立教学内容,突出教学的先进性和应用性。

3.2 教学方法的改革

改革教学方法是培养创新人才、提高专业技能的重要环节。

3.2.1 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进行直观教学。多媒体技术支持下的网络环境,提供一种良好的人机交互功能,较好地实现个别化、合作化教学,学生主动参与及自我探究的欲望可以被大大调动起来。高职院校学生在教育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主观能动状态,他们是教育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者。

3.2.2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探究知识的动力之一,是创造发明的重要源泉。教学中,教师要有效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欲望,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从事学习活动,有效地提高学习能力。

3.2.3 精讲多练。“精讲”,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是面面俱到,而是主要讲清课程的要点和基础知识,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更多的具体内容让学生自学。

“多练”,即让学生多上机操作,多给学生训练的机会,其目的是从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人手,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提高操作的准确性、迅速性、灵活性和协调性。

3.2.4 任务驱动法。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充分利用网络环境,创设教学平台,将教学内容和上机任务、作业放入网上。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不再以软件或知识点作为线索,改用任务为线索,串联模块,组成教学内容。在这里,任务的确定、完成、对任务完成情况的评价成为教学的中心环节。

3.3 教学模式的改革

新型教学模式离不开多媒体教室、多媒体网络、多媒体教学软件一系列信息化的教学环境和媒体。

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应站在改革的前列,率先采用新型教学模式,以现代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为指导,采用先进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发现式”学习能力,使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

3.4 考试考核的改革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应用技术学科,主要凭试卷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能完全反映出学生的实际能力,不能考核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能发挥学生的创造力,这种考试方法与素质教育大相径庭。我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3.4.1 边教边考:在平时上机操作中,一个章节、一个知识点就进行一次考核。可以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应出一些应用题,让学生通过分析找出解决方法,训练学生掌握应用领域的知识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4.2 多渠道考核:通过多种方法检查学生的技能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如在校园网络平台上设置一些学习、对话、软件等栏目板块,对参与者加权积分,作为考核总成绩的一部分,从而培养学生多渠道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

篇2

图1《远程教学系统》体系结构

2.1管理员模块

由于《计算机基础课程远程教学》系统可同时为多组教师/学生提供服务,各组间的课程不尽相同,因此教师/学生组间应具有一定的隔离性。例如一门课程的教师对其学生具有管理权,但不能对属于其它教师的学生进行管理、某个学生只能访问其教师的作业等。因此系统主页需要教师或学生均以帐号/密码登录后才能访问,以此追踪用户访问系统资源的身份。而用户帐号的开设与删除、教师与学生的对应关系、课程名称、学生人数等信息,由系统管理员负责管理。这里,我们将系统资源访问帐号作为操作系统帐号开设,由WindowsNT和Web服务器IIS负责进行用户验证。这样做的好处,一是可以充分利用操作系统的安全机制,使操作系统与数据库服务器(SQLServer)无缝集成;二是可同时为用户提供其它辅助服务,如:电子邮件、个人主页、FTP服务等。使系统应用与课程内容紧密结合,学生在应用系统的使用过程中可进一步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2.2教师模块

教师模块中包含了教师授课所需的各种功能。如:网上实时授课广播、布置作业、批改作业、出试卷、评卷、考试结果统计分析、网上答疑、课程资料(素材)制作、学生帐号管理(修改学生密码)、设置联机会议等。系统使用组件对象模型(COM)以及OfficeAutomation技术自动批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作业并登记成绩。教师可对作业结果进行查询、统计。教师可利用OutLook向系统请求联机会议,以此进行网上答疑、群体或个别辅导。

2.3学生模块

学生模块包含查看教师布置的作业、(在网上或本地)做作业、测验(考试)、教师授课视频广播收看、点播、网上答疑、课程资源浏览、辅助服务等。学生使用浏览器访问系统主页时,需要提供帐号/密码进行用户验证,通过验证后,在浏览器关闭之前,均以该帐号身份访问系统资源。《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作业可直接在浏览器中完成并提交,对于《C语言》课程作业,为学生提供Web界面,完成作业程序的编辑、编译、链接、运行,一气呵成。远程考试功能既提供选择题形式的传统笔试试题,也提供实际操作形式的试题。考试通过WWW界面进行,有时间限制。学生在规定时限之前完成考试内容时可通过"交卷"按钮提交试卷;若考试时限到达时学生仍未交卷,则系统自动将考生当前的考试结果提交。试卷的批改、考试结果的统计均由程序自动完成。自我测验功能则提供测验试卷,不限时间,由学生自主选择进行,测验完毕后系统立即评卷并给出成绩及学生测验时的选项与正确答案的对照表,以便学生查阅。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对网络的应用能力,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本系统为每位使用《计算机公共课远程教学》系统的学生和教师提供Email、FTP、个人主页、BBS、联机会议(在线聊天Chat、应用程序共享、白板)、等功能。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提高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以及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另外,本系统还配备资源库,内置与教学内容相关或与网络应用相关的多媒体资料,供学生课外浏览、学习。

3《计算机基础课程远程教学》系统的特点

《计算机基础课程远程教学》系统功能涵盖了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用户界面完全由浏览器提供,维护方便。其中采用了多项现时多媒体和网络的最新技术,如下所述:

3.1组件对象模型(COM)技术

组件对象模型(ComponentObjectModel,简称COM)是一个软件规范,它是基于对象的编程模型,只要遵循COM规范,应用程序和组件对象之间就可实现二进制代码级别上的重用,解决了对编程语言和环境的依赖。COM是Microsoft其它许多技术的核心,它允许用某种语言编写的位于二进制代码中的对象,为其它语言所访问(或称二进制兼容)。COM技术已经渗透到Microsoft的各个产品中,如:WindowsNT/2000、SQLServer、VisualStudio、Office97/2000、BackOffice等。《计算机基础课程远程教学》系统使用C++或ASP脚本、Perl脚本作为编程语言,其中大量采用了基于COM的技术,例如:

3.1.1ADO(ActiveXDataObject)

ADO是数据库访问组件,应用程序通过ADO访问数据库的原理如下:

图2ADO存取数据示意图

上图中OLEDB是Microsoft继ODBC后新的数据访问机制,它不但可以访问数据库数据,而且还可以访问其它非数据库类型的数据,如Email、目录服务(LDAP)等。ADO是位于OLEDB上层的应用程序接口,操作较为简单。

《计算机基础课程远程教学》系统中作业、试卷、考试结果等信息都是保存在SQLServer数据库中,系统使用ASP脚本通过ADO对象访问数据库以及电子邮件、进行全文索引,如下图所示:

图3《计算机基础课程远程教学》系统数据存取示意图

3.1.2OfficeAutomation对象

《计算机基础课程远程教学》系统利用OfficeAutomation对象,使教师利用程序自动批改学生提交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Word、Excel)的作业,以此提高教学效率。

3.1.3ADSI

ADSI(ActiveDirectoryServiceInterface)是WindowNT/2000活动目录接口。利用该接口对象实现操作系统帐号的管理(开帐号、删除帐号、帐号属性设置)以及访问权限设置,简化帐号管理任务。

3.1.4DeveloperStudio对象

Microsoft的VisualStudio相信是广大程序员喜爱的开发工具,但大家都不太注意其中的DeveloperStudio对象:

ApplicationDebugger

BreakpointProject

使用他们,可以使程序的开发达到一定程度的自动化。许多在VisualStudio集成环境下通过菜单完成的命令或功能,都可以用DeveloperStudio组件对象的属性或方法来实现,如程序的语法分析、编译、链接、调试、表达式求值等。而这些都是教师批改C语言作业所要进行的操作。我们使用这些对象辅助教师批改C语言作业,减轻教师负担。

3.2视频流技术

在Internet/Intranet环境下,文字、静态图像信息的传输是不成问题的。对于视频/音频信息的传送,则由于网络带宽等原因,需要进行特殊处理。而远程教学系统中的授课功能就要求在Internet/Intranet环境下传送大量视频/音频数据,以便实现教师授课的实时广播和视频点播(VOD)。在有限的网络带宽资源的限制下,视频/音频数据必须经压缩处理后才在网络中传输。以往多采用MPEGI等压缩技术,其特点是用户必须等待压缩文件完全下载到客户端后再播放,增加了客户等待的时间。目前,视频/音频数据采用经特殊算法处理的流技术,使视频/音频数据边下载边播放。流技术的典型代表是Microsoft的MediaTechnologies(Netshow)和RealNetwork的RealVideo/Audio。《计算机基础课程远程教学》系统主要采用了MediaTechnologies压缩技术,使用其Multibit功能在一个流文件中压缩适合多种网络带宽(从28.8Kbps~3Mbps)的视频/音频流(最多6个)。由视频服务器根据客户访问时的实际网络传输能力选择其中一种带宽流向客户传输。另外,还根据Netshow和RealVideo/Audio支持多播(Multicast)的特点,在网上对教师授课场景进行直播(广播)。在授课功能中,单是教师的授课图像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配有同步的教师授课演示文稿(Powerpoint或HTML网页),真正将课堂搬到网上。

图4同步视频点播

3.3网上实时交互

《计算机基础课程远程教学》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在网络环境下通过文字、视频、音频的实时交互,以此实现课堂讨论、教师操作示范演示、学生个别辅导等功能。教师通过浏览器或Outlook向系统发出联机会议(OnlineConference)请求,在联机会议持续时间内,学生可通过浏览器加入会议,并使用系统提供的聊天(文本)、白板(图画)功能与与会者进行讨论;教师可通过应用程序共享功能向全体与会者演示某个程序的操作过程,或(通过语音)要求指定学生完成某个操作(个别辅导)。客户端使用NetMeeting,还可以实现一对一的视频/音频交互、聊天、白板、文件传输等。

篇3

多媒体技术是以计算机为中心,把语音处理技术、图象处理技术、视听技术都集成在一起,而且把语音信号、图像信号先通过模数转换变成统一的数字信号,这样作以后,计算机就可以很方便地对它们进行存储、加工、控制、编辑、变换、查询、检索。从教学角度而言,多媒体是指基于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指导,教师制作的教学软件,是辅助教学的一种工具。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在教学环节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成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和措施。多媒体课件已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实践中广泛运用。因为它具有形象化、生动化的特点,同时将音、形、字有效融合,使课堂更加生动活泼,能丰富教学情境,进而让整个课堂变得更加具有吸引力,让学生的学习更加有效。

1多媒体教学手段应用意义

1.1丰富的表现力

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原来条件所限无法实现的、无法演示的各种现象,在多媒体的辅助下可以成功模拟。这样一些抽象的概念、原理,在可见的图片的演示下变得更加形象可感。

1.2交互性强

多媒体计算机进一步把电视机所具有的视听合一功能与计算机的交互功能结合在一起,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它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正是因为这个特点使得多媒体计算机不仅是教学的手段方法,而且成为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乃至教学思想的一个重要因素。

1.3共享性好

计算机网络功能让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课件的功能不断强大。教师的教学内容可以在网络间传递共享,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里,或是在其他地方,打开课件就能自由地学习。这种学习克服了时间、地点局限的缺点。这种情况下,学习内容、学习方法都能由学生自由控制。可以说,多媒体课件让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学习更加自由有效。

2多媒体教学手段应用问题

2.1影响多媒体课件实效性的发挥

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就是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将文字、语音、图像等多种媒体信息集成在一起。不过,在实际教学中有部分教师对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件的运用更多地流于形式,让整个课堂教学走向形式化,课堂没有了应该具备的生动性、形象性。在此过程中,课件的演示代替了学生的思考,课件的操作代替了教师的点拨。许多学生没有学到对自己有用的知识,被动的知识输入,带来的会是动手操作能力的缺失,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精神的培养就无从谈起。

2.2影响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巧用多媒体课件能更有效地调节课堂气氛、改变教学策略、优化教学形式、增大教学容量、扩大教学内容。课件制作完毕以后,很多教师就按照课件的编排来进行课堂教学,从而使教学节奏被课件所左右。但毋庸置疑,现在有好多教师对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多媒体课件的认识却进入误区,把是否使用多媒体课件作为一项硬性指标,这导致教学围绕课件展开。

2.3影响学生亲历实践以获得真实体验

有些教师过多地追求和利用多媒体的使用功能,忽视了给学生思考的机会。在课堂上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大面积使用多媒体课件,不留给学生积极思考与动手操作的机会与时间。于是就出现有的教师为了使用课件,整节课手忙脚乱,那些本该板书的重点知识只是在大屏幕上一闪而过的问题。

3多媒体教学手段应用对策

3.1科学应用多媒体课件,提高实效性

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课堂教学中,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主导,学生应该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应该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打破常规思维束缚,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从不同途径、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主动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创新精神。

3.2正确认识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明确其为教学服务的功能

根据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内容要求,依据科学合理的教学教法,适当、合理地应用课件,能真正发挥课件应用的辅助作用,增强教育教学效果。

3.3加强相关电教知识培训

应该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教师进行系统全面的专业化培训,鼓励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掌握多媒体技术,鼓励他们展开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竞赛,在交流中不断进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目的。在多媒体课件帮助下,学生在大脑中建立起丰富的动感表象,这使学生对抽象化的问题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增强了学生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当然,为达到有效引导的目的,教师就必须要提高自身的多媒体课件应用技能。在学习制作过程中,中职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学习这一方法技能,使个人尽力提高课件制作水平,特别是常用软件使用方法的学习与操作。

3.4避免越俎代庖,重视学习实践细节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用途广泛,因为多媒体技术信息量大,变化迅速,能大大充实背景材料和学习素材,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节奏,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学习中,能开阔学生视野,开启他们的心智,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知识应用的过程中,运用课件设计一些判断题、选择题或连线题、开放题等,让学生思考、回答,可以提高学生参与程度,并可以通过加入图片、声音、动画效果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探究,从枯燥的练习中脱离出来,进而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多媒体课件能够有效呈现客观事物的时间顺序、空间结构和运动特征,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实践中,受教育者可以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取得无法比拟的成效。基于此,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将会使得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事半功倍。

作者:蔡碧 单位:沈阳市汽车工程学校

参考文献

篇4

二、初中计算机教学发展的主要应对策略

1.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分类、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由于学生具有不同的计算机基础,使不同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具有不同的表现。一部分条件比较优越的家庭很早就为孩子准备了电脑,一些兴趣高的孩子还参加了课外的补习班。这样,他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已经具有一定的水平,掌握了基础知识。还有一些家庭因为条件差,没有给孩子准备电脑,他们的孩子就对电脑缺少认识。为此,教师在课堂讲解过程中要因材施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分层教学,从根本上提升初中计算机教学的效率。

2.初中计算机教学要突显实践性的特点,加强对计算机课程的安排。计算机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教师在课程传授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通常情况,理论知识给人以枯燥的感觉,理解起来存在困难,学生掌握得不够娴熟。此时,如果注重实践,反而使学生更加直接地获取知识,在实践的操作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为此,为了提升计算机教学效果,教师要注重效率,增加实践操作的时间和机会,改变以理论讲解为重点的教学模式。运用全新的方式引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而后,进行新知识的传授,最终安排一定量的习题来加深和巩固知识点,实现教学目的。

3.为了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多采用举例说明的方式,实现直观教学的目的。初中阶段的学生,思维方式还没有完全解放,受到一定的限制,缺乏对抽象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他们更倾向于直接的知识传授,这样才能学得轻松和愉快。但是此时期计算机的知识又恰好比较枯燥和抽象,学生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课堂内容。所以,教师可以采取理论和实例相结合的方式。将深奥的知识用通俗易懂的例子讲解清楚,这种方式效果更佳。

4.为学生营造教学氛围,进行积极的提问,激发学生进行积极地思考。初中教学课堂中,为了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参与计算机学习,要适当采取提问的方式来营造教学环境,实现对学生的引导。在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中,以学生的知识水平为基础,充分考虑他们对知识的认知能力和掌握程度。老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探索学生的个性特征以及此阶段学生的普遍性特征,用事实加以佐证,进行说明和讲解,将单调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变成简单、易懂的语言,使学生能够更加直接地获取知识。

篇5

《计算机文化基础》是我校为学生开设的一门重要且范围很广的课程。计算机是科技时代不可缺少的工具之一,要求学生在熟练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把此门课程与其它专业课程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专业课的前沿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作为教师,应该对该课程的特点做详细研究,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便于学生掌握该门课所要求的知识技能,培养学生捕捉信息的能力,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一、 教学现状及问题

就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来说,目前《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教材内容脱离实际

计算机文化的发展日新月异,教材更新速度快,内容繁多,但涉及操作性、实践性的内容较少。并且随着社会发展以及计算机行业的快速发展,一些新的软硬件基础知识及高新技术等相继出现。这些都需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相应地对教材作修订,有利于学生了解和掌握更多计算机方面的前沿信息。

(二)教学模式有待提高

很多职业院校目前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模式都是照本宣科,没有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还停滞在基础课本的教授上。目前大多数院校仍以板书教学为主。很多教师在教学进度计划上没有考虑到理论与实践技能相结合。授课方式仍停留在理论为先的阶段,上机练习时间较少。传统的板书教学无法弥补这方面的缺憾,极大的限制了学生知识面的拓展,不利于学生计算机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强

本课程基础理论知识多,涉及面广泛,教师讲授时如果不细化知识点,不与实践结合,学生学起来就会感觉枯燥。感受不到课堂内容的新颖,必然降低学生学习计算机文化的主动性。

二、教学对策与建议

针对上述《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笔者建议采取以下几方面的对策,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管是计算机基础好的学生还是基础较差的学生,学习兴趣是学好这门课程的关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侧重把计算机文化与学生所学专业结合起来教授,让学生通过对课本基础性的学习来解决专业中所遇到问题。把教学理论与学生的实际学习和生活联系起来,学生们就会有很大的兴趣。同时,对计算机掌握不同程度的学生,分开布置上机作业,学生各自从自身的起点做起,既不会让学生觉得该门课程太简单是多余的,也不会让学生觉得太难而厌学。总之,教师应该认真做好学生的学情分析,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来完善自己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感受到课堂内容的新颖,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文化的主动性。另外,我们不能忽视首堂课的重要性,要从一开始就让学生了解课程的特点,引导学生树立对该门课程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鼓励和增加学生们学好该课的信心。

(二)增强教与学的互动性

《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过程中除要给学生传授知识外,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显然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做不到这些的,因此,采用新的启发式互动教学方法势在必行。所谓启发式互动教学,即在教学的主体学生与作为主导的教师之间建立一种互动关系,其主要目的是使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而产生思维上的共鸣。同时,教师也要时刻注意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反应,揣摩学生的思路和疑问,实时改变教学方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想启发式互动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首先,教师要精心备课,做好课堂设计,合理地安排上机时间,让学生先提出问题,然后启发性地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共同得出结论。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很好地掌握知识,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实践创新能力。其次,教师要熟悉心理学,能够从学生角度出发提出问题,探索解决方法。最后,要注重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但不能拘泥于形式,达到真正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增加多媒体教学的利用

提高教学方法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应用多媒体。多媒体教学的优点主要包括:第一,应用多媒体能使教学信息更丰富、清晰,一些复杂的图表可以通过多媒体一目了然。而且还可以收集一些与教学内容关系密切的图片等资料,开阔学生的视野。第二,多媒体可以利用视频或者动画来教学,使得教学内容更形象、更生动,学生也更易理解和掌握。这对计算机教学来说显得尤为重要。第三,多媒体能循环播放,便于学生温故。比如实际上机操作时,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形式一步步演示给学生看,学生看到屏幕上字形、颜色、图表以及设计的变化时,就会产生一种印象,自己上机时就能有针对性,不仅能锻炼他们的创新意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让学生从学的过程中获取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就《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特点而言,在教学中应做到多媒体教学应与板书相结合使用,多媒体教学为主,板书教学为辅。

三、结论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基础知识教学,也是技能的教学。教学任务重,更新速度过快。教师应该关注计算机的发展信息,掌握前沿信息,从而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而且教学内容的选取也要跟其它课程相互贯通、相互渗透。这些对教师有着很高的要求。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特点,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根据新的形势增加新的教学内容,不断完善教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培养高素质的符合新时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篇6

对于现在的初中生而言,早在他们进入初中之前,大多数都已经接触过计算机,对计算机的使用算是一知半解。多数学生对计算机还是相当感兴趣的,这就在根本上促发了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内在驱动力,而初中计算机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对计算机的好奇心理进行兴趣教学。例如,教师在教学生进行幻灯片的制作时,就可以事先将自己制作的精美幻灯片展示给学生观看,幻灯片的内容选自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可以是当红明星、时下热点等,只要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即可。通过自己制作的幻灯片引发学生对幻灯片制作的兴趣,最终使得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幻灯片的操作、探究。巧借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理实现兴趣教学是兴趣教学最基础的做法,充分促进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积极性,调解整个计算机课堂学习的和谐氛围,最终实现教师与学生间的双赢。

2.通过电脑游戏实现兴趣教学

对于初中生来说,爱玩游戏是他们的天性,游戏能够锻炼人们的思维,增强人们的情感认识,具有趣味性、挑战性等特点。巧妙地运用电脑游戏帮助学生提高计算机学习兴趣具有一定的实效性。通常计算机知识讲解起来学生会提不起兴趣,然而在课堂中穿插小游戏,让每位学生进行体验尝试后,再进行讲解,将一些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方法融入其中,学生的兴趣盎然。例如有些学生语数外成绩不怎么样,而计算机知识掌握得非常好,因为他喜欢动手操作,教师通过鼓励,这些学生在其他课上的表现更积极,学习也会更用功。适当地运用游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兴趣,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有一定的帮助。

3.利用活动比赛的方式实现兴趣教学

虽然计算机课程比较新颖,但是长时间的重复操作会给学生带来厌倦感和乏味,所以教师应该迎合学生的性格特点,深思熟虑,举办一些以计算机知识为主题的活动和比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既学到知识又提高交流合作、动手操作、探究思考等能力。例如教师在教学关于Word相关知识前先通知学生学习结束后将举办Word操作比赛,学生自由组合,获胜的小组将颁发奖状,这样在课堂学习中学生的兴趣就会被调动起来,课堂学习气氛较浓厚,在比赛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热情逐渐传递开来,学习兴趣将得到极大的提高,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又如在教学演示文稿相关知识的时候,希望学生提高对幻灯片学习的兴趣,可以组织小活动,布置一个主题,然后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幻灯片制作,最后由全体师生共同选出做得最好的学生进行表扬,这样一个过程对于学生的能力和特点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展示平台,同时也提高学生计算机的兴趣,是一件多全其美的事情。

篇7

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知识体系更新十分迅速,计算机系统也一再升级,各种软件如雨后春笋,可谓一日千里。然而,我们的教学内容却并没有跟得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呈现出落后的问题。一方面,以前计算机普及率较低,学生对于计算机接触不多,所以我们教的都是一些基础的知识,甚至是从开关机开始教起。然而现在计算机普及度高,学生家里都有,他们从很小就开始接触,到了初中阶段可以说操作十分熟练,我们再按照以前的教学内容去教,就势必会陈旧、落后、跟不上时代。另一方面,计算机技术的日新月异,使我们必须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更新教学内容,然而很多学校的计算机教师都是非科班出身,而且还有可能担任着其他科目的教学,因此没有太大的精力去学习、更新。所以,这样的教学只会使学生缺乏猎奇的兴趣,觉得自己都会了,没必要去学习,从而造成学习效率低下的问题。

1.2教学模式单一

死板学生对于新鲜事物都有一种莫名的期待,因此他们在上计算机课的时候都会有一种期待感,希望可以上得与其他科目不同,上得有趣。但是,由于不是考试科目,学校安排的计算机课时比较少,教师为了赶课时,通常是将理论课与实践课分开上,更多的是讲理论,部分教师在讲授计算机课程时,也由于惯性思维的影响,还按照传统的系统性、渐进式方式授课,像讲政治历史课一般机械、死板。所以这种单一的模式使学生产生一种心理落差,从而会有一种不满情绪,使得教学效果并不好。

1.3教师专业素质较差

很多学校计算机课时较少,所以没有专门的计算机教师,只是由一些计算机水平较高的其他科任教师来上。由于并非科班出身,这些教师虽然略懂计算机,却依然存在专业素质差的现象,而且由于还有其他的教学任务,在计算机课程上无法投入更多的精力,所以无法更好地提升专业素质。此外,学校也很少对计算机教师进行培训,接受不到专业知识的培训,专业技能自然无法很好地得以提高。

2初中计算机教学对策

在初中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影响到了计算机教学效率的提高。那么,作为计算机教师,我们应该如何去做呢?

2.1树立正确观念

目前,计算机教学是中小学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这门课程虽然不列入中高考范围内,却也是十分重要的。这门课程关系到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关系到学生运用计算机的能力,关系到学生今后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和解决问题的途径,所以需要我们更为重视。对此,无论是学校方面,还是教师方面,都要重新端正对于计算机课程的认识,树立正确的观念,更好地投入人力、物力去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

2.2改进教学内容教师要时刻关注

计算机领域的最新动态,关注计算机操作系统、软件等的最新进展,关注学生所掌握的计算机知识,对于学生已经熟知的内容可以不作讲解,对于学生感觉陌生的内容和以后学生学习、工作中用到较多的内容可以重点讲解,比如对于操作系统基本命令的用法、文档处理软件、BASIC语言结构化程序设计等内容可以多进行讲解、训练,使学生学到更实用的内容。

2.3改革教学模式

(1)情景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情景教学,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从而让学生投入到教学过程中。如在学习《Flas制作》时,教师就可以教学之前,收集一些有关于教学的一些信息资料,通过多媒体技术,将一些美丽的图片播放给学生,如树叶飘落,小鸟飞翔,星体运动,激光写字等等,创造一种情景,从而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分层教学模式

不同的学生计算机掌握水平不同,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学生学情的不同来进行分层教学。如在学习幻灯片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采用分层教学模式。对于基础知识掌握较差的学生,我们可以要求他们学会幻灯片的基本操作,包括改字体、字号等;对于基础知识掌握一般的学生,我们可以要求他们学会为幻灯片插入图片,并调整图片的大小和位置;对于计算机水平较高的学生,我们可以要求他们在幻灯片中插入声音文件,或者插入视频。这样,不同的学生可以得到不同的发展,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内容。

2.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是影响

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因素。教师专业素质差,教学内容落后,教学模式单一,势必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打击学生的计算机学习积极性,降低计算机教学效率。所以,学习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首先,加强在职人员的在岗培训,对计算机教师多进行一些形式多样的培训,让他们学习到更专业、更新鲜的专业知识,从而适时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其次,完善计算机教师的选聘制度,尽量多聘用计算机专业的教师,提高教师待遇,稳定教师队伍。

篇8

1现状分析

1.1教学手段为促进《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的良性发展,教研室多次修订教学大纲,教学内容不断推陈出新。在教学手段上,较早应用了国内先进的苏亚星多媒体课堂教学系统,使教学质量有了质的提高。

1.2教学条件在过去几年中学院陆续拨出专款更新计算机设备,改善多媒体教学环境,加强网络建设,使教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学员的上机条件较好地满足了教学要求。

1.3师资配置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一线教师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专业素质和能力不断提高,年龄梯次和学历结构逐渐趋向合理。

2存在问题

2.1学员基础参差不齐,认识存在误区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逐步下移到中小学,但由于各地区发展极不平衡,入学新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例如我院卫生士官学员,有的入学前在通信站或机关工作,经常接触计算机,能够熟练运用Word、PowerPoint等应用软件,部分学员还会进行网页制作、图像处理等,甚至有的还通过了计算机等级二级考试,但大部分学员从未接触或很少接触计算机。我们对2007年新生进行了一次计算机基础知识水平调查,结果表明,高中学过计算机应用课程的占多数,新学员计算机知识的起点较前两年入学新生有显著提高,但中学计算机课程偏科普性,理论内容较少,技术含量较低。调查显示,相当多的学员认识上存在误区,以为会上网和玩游戏就是会使用计算机了。

2.2学员学习观念与方法不正确《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对象是新学员,他们尚未摆脱中学灌输式教育模式,再加上自身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对大学的学习模式不适应,学习自觉性差、主动性不高。相当一部分学员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以为仅靠记忆法背概念、不用上机实践就能学会计算机;还有的学员学习观念不正确,认为上学就是拿文凭,上不上课无所谓,实验课也不上机练习。而从未接触或很少接触计算机的学员却感觉计算机深奥难懂,产生畏难情绪,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失去了学习信心。

2.3授课学时不足《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概念性、操作性和实践性都很强,但课时严重不足,加上实验课只有60学时,如何在短短的60学时内把所有的教学内容组织好,讲解到位,是教员面临的最大难题。

2.4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结合不够《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必须要有实验课来调动学员的兴趣,如果实验做不好,将大大影响教学效果。在对实验课的调查中发现,95%以上的学员对实验课的兴趣很高或较高,80%的同学认为实验课对理论课的促进作用很大或较大,但不到5%的学员认为理论课对实验课的指导作用很大或较大。这说明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结合不够,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实验教学在课程体系中仍处于从属位置。

3对策

3.1优化教学内容在构建课程体系时,要结合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现状,分析学员的实际水平,精选学员感兴趣,工作、生活中实用的计算机操作技巧作为教学内容。根据该课程概念多、操作性强、课时少等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抓课程的重点、难点,删繁就简、深入浅出。例如,我们将教学重点放在“计算机系统平台基础及使用”,即操作系统、网络基础知识及其基本应用,建立计算机系统平台概念有利于学员对计算机软硬件的基本概念、组成、工作原理及操作有较深入的了解,便于他们在一个较高的层次上认识和使用计算机。

3.2构建学习平台《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体现了对全体学员的信息技术基础的共同要求。我们针对学员不同层次的基础而采取灵活的学习方式。一是根据教学大纲要求,为新生提供一个如何学习《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及每个知识模块应达到的水平要求的实验指导文件;二是采取灵活的考试方式,学员根据自己的计算机水平,开课前可参加一次计算机基础测试,考试合格即可免修《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同时开设一批选修课作为补充,例如安排一些常用应用软件的选修课,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三是配合教学与考试方式,构建一个学员自主学习的网络教学环境,该教学平台可以提供学习资源、教学课件,提供交流、答疑解惑,为学员自学、学员与教员交流提供高效方便的平台。

篇9

2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措施

1)案例教学

在教学中,通过课程内容的讲解来帮助学生由浅入深地掌握教材中的基本内容和相关知识点,在课堂一问一答过程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学生能轻松掌握基本知识点、概念,活跃学生的思维,并使学生能自主分析,逐步提高学生理解、思考、表达、分析的能力,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如在讲信息安全这一章时,采用案例讲解分析、概念分析、课堂问答、幻灯片演示、图表讲解等方式来完成教学任务。整个单元的讲课以案例“不翼而飞的存款”为例引入信息加密的概念,从而培养起学生对信息安全的正确概念和对整个课程的兴趣。由每个学生上网查询资料、整理企业案例,让学生在结合教学内容的同时,访问相关的精品课程网站,阅读教师指定的参考资料,最后完成给定实验题目,并写出实验报告,帮助学生消化课堂上所讲授的基本知识点。

2)开设第二课堂教学,注重课外实践活动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喜欢实用性的技术,对于理论等不是很感兴趣,喜欢能够看得见、能够动手试一试的学习方式,而且更加关心这些知识或者技术能否在今后有用。学生们的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是,我觉得大学教育阶段除了知识教授之外,还需要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开设第二课堂教学。为了提高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技能,有限的课堂教学是不能满足需求,尤其对于计算机基础知识较好的学生,如何培养他们的创新学习,培养他们的计算机信息素养,正确引导他们的兴趣。为此,我们每年举办全院性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大赛。如多媒体设计大赛、计算机基本技能大赛、编程大赛等形式多样的比赛活动,设立计算机协会、网络协会,组织学生参与课题小组。丰富了校园文化,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即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又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创新能力,我院参加河南省ACM大赛,荣获三等奖。

3)注重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

在全面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深入了解信息技术应用的环境,将会使所学的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专业理论知识。在课程学习阶段就参加科研实践活动是理论与工程实践结合的方式之一。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学习中的具体技能,如复杂的文字处理工作等,这些技能经过亲历亲为的锻炼将会更好的掌握。所以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结合方式要更加注重,本门课程所讲述的内容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有什么样的用途,以及如何在灵活的应用本门课程的知识。所以在课程教学中,在保证所讲述课程知识体系完整的前提下,需要注意尽量阐述课程知识的应用。将会进一步提高所学知识的被理解程度,提高学习效率。开拓学生的思路,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基础课要系统、透彻,专业课程要覆盖全面

基础课程属于学生专业知识体系的基本盘,是学生基础知识向专业知识延伸的过渡。掌握基础知识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可以举一反三,不断扩展自身知识面。因此在课程教学中要充分注意课程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要把知识结构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关系讲述明确,尽量建立起概念和理念,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达到理性的认识水平。计算机专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学科。各种新技术和新思想不断涌现。因此其课程内容可能具有很快的更新速度。课程教学要能够准确地反正这种变化。但是由于其变化的迅速,我们很难在课堂上将每一个变化都讲解透彻。所以一个可行的办法就是在讲好专业基础课的前提下,尽可能使专业课程的覆盖面广,让同学们对该部分知识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具体理性的理解则可以让其在后期的具体工作中继续锻炼提高,升华为理性认识。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全面性可以包括为两类:一是要覆盖本专业课程所涉及领域的最新科研进展;第二是要尽量把本课程所涉及领域的发展历程描述清楚,阐述清楚不同历史进程之间的衔接关系。对于一些比较新的领域,可以对其近似的知识体系进行综合的阐述。

5)要重视提升理论水平高度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同学们理论水平的提升。理论水评的提升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二是从实际的工作中发现问题,总结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所以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和总结问题,以及什么样的问题才是科学问题等,提高学生对总结和发现问题的感觉。课程学习阶段虽然很难让同学们熟练掌握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但是至少可以提升大家对理论水平提升的兴趣和积极性,为其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打下一定的基础。

6)当好导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研讨式教学是一种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老师设计“问题”,激发学生去思考、设计、总结和报告,由学生自主完成。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取知识、发展智力和培养创新能力的教学方式。在教学活动中需要老师的指导,教师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引导学生通过开展导向性的专题研究和讨论,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和亲身实践去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让学生树立起自主学习的信心。学会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为以后的学习研究奠定基础。知识教授很重要,兴趣教学也很重要。因此,我们还需要讲究教学的艺术,大量的知识灌输,学生可能兴趣不大。应多举实例,多联系信息时代的新技术。同时,把知识教授转化为一种问题解决的过程,启发大家共同思考,共同学习。

7)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总结前人创新方法。让学生有意识地分析前人如何在当时的知识框架和一般看法之上,独辟蹊径,取得自己的成果。通过这样的实例,学生就会了解前人的创新方法和思路,为我所用。鼓励学生在自己想法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做出成绩。对于课程内容相关的问题,如果学生有自己的想法,作为老师,最好能够进行鼓励;如果学生思考方向有更深的内容可做,并且符合学生的研究方向,可以引导学生继续做下去。平时作业中,设置一些开放问题,有意识的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业中的一部分当然应该是锻炼基本能力和基本知识的问题,但除此之外,可以设置一些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出自己的答案。

篇10

由于本人为2012级化学化工学院学生讲授计算机基础课,因此以化学化工学院4个自然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1、2班为PBL+CBS班,研究对象为55人;3、4班为LBL(传统教学)班,研究对象为60人。两组同学在性别、年龄、知识结构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教学方法

这两个班,都由我本人授课,所采用的教材都是由郭瑾、梁皎主编的《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过程中涉及的内容及参考资料都相同,授课学时均为26学时,实验学时也均为26学时。考试形式也一样,均为上机考试。

1.2.1PBL+CBS班由2012级1、2班共55人组成的应用PBL+CBS的新教学班,我们首先制定出一个教学的流程。学生和老师共同遵照这个流程来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

(1)提出案例案例的设计应该以教学目的和教学大纲为依托,案例的选择要综合考虑,既要使学生对设计的案例有所了解,又要使所设计的案例覆盖面不要太广。这样不仅能保证学生更好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而且还能避免学生在搜集资料时花费太多的时间。综合上述原则,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案例设计中,我们选择了“第四章常用办公软件”来进行案例设计。本章节的主要内容为常用办公软件word2003的编辑、排版、图文混排以及表格等其他应用;excel2003工作表的内容输入、编辑、格式化、图表操作、数据库操作及数据保护;powerpoint2003演示文稿的制作、编辑、格式化、动画效果等。针对于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我们选择1个案例来进行问题设计:案例1,合并邮件。新建两个如下的word文档,一个是空白的成绩通知单,一个是学生成绩表。我们如何来制作属于每个人的成绩通知单,并分别打印出来。

(2)进行教学分组并讨论案例在教师的引导下,将同学分成了5组,每组11人,并确定了每组的组长。带着案例中提出的问题,分组进行讨论。这两个文档都利用了word的表格功能,结合前面学习的绘制和编辑表格我们能完成两个文档的创建,但是对于将两个表格利用合并邮件的方法进行合并,原来并未涉及。如何顺利完成,每个小组都按照自己的计划分组完成。

(3)搜集资料找寻答案在明确了案例的问题和任务后,有的小组利用网络上的搜索引擎去查找具体的操作方法;有的小组去拜访自己的学长;有的小组查找相关的工具书;有的小组通过自主探索,根据本章节的所学知识和对word软件的运用,找出解决办法。利用课后时间,基本每个小组都形成了各自的解决方案,并安排每组的组长做分组汇报。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完成了知识的积累。充分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问题解决及分组汇报每组由选出来的组长做主要陈述,组内其他同学可以补充发言。再由其他组同学及老师提出问题。最终老师通过多媒体课件为学生进行集中讲述,由问题导入新课,在新课中引入同学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使同学对新知识有个形象的认识,从而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1.2.2LBL班传统的LBL教学法,以教师讲授为主,采用"填鸭式"的方法,主要注重知识的讲授,老师以课件形式,直接以上述的案例讲授邮件合并的操作方法,在学生不明所以的情况下,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而不太注重师生的互动,忽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样,虽然学生感觉当时听懂了,但是一到实验课上还是不会做,知识点容易遗忘。针对于其他内容,由2012级3、4班共60人组成的LBL传统教学班,仍按照教学大纲的相关教学目的和内容以及教学日历的进度要求,进行认真备课,突出重点,详细讲授。同时,仍然安排每周一次的实验课,规律有序地进行到学期末。

1.2.3PBL+CBS教学模式的评价总结

(1)成绩评估使用公共课教研室统一购买的上机考试软件,在题库中按照考试大纲的要求将每个章节要求掌握、理解和了解的相关内容,编辑成选择、填空、汉字录入、windows操作、word操作、excel操作、powerpoint操作和网络操作的若干题目。在期末考试中由考生随机抽取试题组卷进行考试,卷面100分,时间为90分钟。考试完成由服务器自动评分。通过测评学生对理论知识和上机操作掌握的熟练程度和准确性来衡量PBL+CBS组和LBL组两组学生的学习效果。两组学生的考试成绩对比见表4。PBL+CBS班80~100分的有35人,占63.63%;LBL班80~100分的有30人,占50%。由此可见,PBL+CBS班成绩高于LBL班。具有统计学差异,说明PBL+CBS的教学方法较LBL教学法具有明显的优势,更能被学生所接受和认可。

(2)学生反馈在考试结束后,对PBL+CBS班学生发放"关于对PBL+CBS教学法的评价调查问卷",发放55份,回收55份,回收率100%。调查表明有90%的人认可这种学习方式,95%的人比以前学习成绩大有提高,87%的人认为自己的学习热情、主动性、协作性有所提高。从对学生学习的观察和学生的自我评价了解到,采用PBL+CBS学习法后,学生学习的热情得到了很大提高,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都进一步加深了。

篇11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6-0238-02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计算机与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密切了,特别是互联网普及的今天。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应用和操作已经是一种必备的能力了,更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要求。《计算机文化基础》也就成为每个在校的学子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之一,但是在这门课程的教学当中出现一些问题,使这门课程的教学没有得到完善。

一、教学现状分析

(一)在校大一新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有差异

为了了解大一新生入学前计算机掌握水平,以便做好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我针对我所代课的班级进行了问卷调查。本问卷共有4页、31个客观题、5个主观题。两个班级的人数为116人也就是说我的样本容量为116,实发116份收回116份,回收率为100%。通过调查问卷数据的收集与归类,发现一些问题:

1、通过分类发现城市、城镇、农村不同地区的学生最早接触计算机的阶段不同,在此数据当中城市人数为16人、城镇人数为32人、农村人数为68人。结果如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农村学生在小学以前没人接触过计算机而大部分都在初中阶段;城镇学生有人在小学之前就接触过计算机并且在小学阶段接触过计算机人数比率和初中差不多;从这两幅图可以看出农村学生没有城镇学生接触计算机早。从第三幅图可以看出城市学生大部分都在小学就接触电脑,并且小学之前接触计算机的比率要比城镇大,而农村和城镇的学生有大部分学生在高中才接触过。

2、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大一新生在入学前计算机水平存在着差距,导致这种差距的原因可能和学校、家庭、社会有关系,有的同学小学就开始学计算机而有的同学高中才学,由于接触计算机时间的早与晚都和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息息相关;除此之外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还和他们的家庭背景、学习背景、社会背景有关以及和自己本身的兴趣、动手能力、学习风格有关,所以对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由于生源所在地、学校、家庭背景的不同,导致大一新生在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这门课时无论在计算机知识还是能力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通过问卷数据表明,学生在计算机起点水平、学习兴趣、自学能力、学习态度、认知风格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基于学生的差异水平来进行课程的设计。

(二)学生对基础课程不重视,从而影响到教学质量

由于当前电脑的普及程度比较高,使学生在中学或者小学都多少接触过这方面的学习,虽然不系统但是都能掌握一些基本的操作方法和原理。这就导致了在学生的意识当中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这些基本东西,认为这门课程已经没必要在学了,已经失去了新鲜感。所以在老师上课的时候就不好好听课,认为可学可不学,以至于最后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不够扎实。

(三)对学生管理程度不够,硬件设施跟不上

由于学生对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了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布置的操做训练完成的质量不尽人意。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提高教学质量,除了老师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还要想尽办法激起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最重要的是要如何做好学生的管理和监督,从而提高教学水平。另外,随着各个高校规模的扩大和招生力度的加大,原来的教学设备就显得相对不足,这也是影响教学方面的一个原因。

二、如何提高教学水平

(一)因材施教分组学习

由于学生前期的计算机水平不一样,采取统一的教课方式效果不明显。因此,可以采用“分组教学法”来因材施教。但是这种方法要求在老师讲课以前,采用测试,调查,问话等方法来了解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在这样的前提下,可以把学生分成“计算机基础水平优秀组,计算机基础水平一般组和计算机基础水平入门组”三个小组来对待。

在讲课的时候,不同组的学生学习不同的学习内容。对计算机基础水平优秀的学生设置一些高级的练习内容。对计算机基础水平一般的学生,按照教材上的内容一步一步的教使其计算机基础知识扎实求精。对计算机水平入门阶段的学生,教一些初级知识使其操作水平更加熟练,让他努力练习赶上一般学员。这样的话就实现了因材施教的目的。

(二)利用“责任分工,协作学习”的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责任分工,协作学习”顾名思义是把学生分成小的团队,让他们为完成共同的学习目标相互协作,但是在协作的同时划分清明确的责任。

在这种学习方法中有四点要素是必须把握的:一是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的个人责任;二是在共同目标的情况下相互帮助;三是对于个人完成的任务让小组共同把关,以及对活动成效进行评估等;四是相互信任自己的组员,做到有问题是相互及时沟通。

“责任分工,协作学习”还要求学生会倾听、会质疑、会组织。会倾听既是努力倾听别人的发言重点,不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以便最后对小组成员的发言作出正确的评价;会质疑是指,在别人发言时有听不懂或者需要对方解释的问题,在对方发言后马上提出并解决。会组织是指,在每个小组都要轮流担任小组学习的主持和组织者,认真听取组员的意见最后正确的进行总结发言。这样的话,学生不但在相互交流中可以学到真正的知识,还可以产生新的想法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并在活动中学会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共享知识等。

(三)充分发挥评价的功能,以此提高学习质量

为了全面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评价,针对“责任分工,协作学习”可以采取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两种方式。

自我评价可以使学生在自我认识和自己反思上养成良好习惯。在自我评价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全面的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感受自己。从参与情况、交流合作、学习动机等方面对自己做出正确评价。

学生认识和了解同伴的过程可以采取“互评”形式。在相互评价中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沟通和交流协作能力。学会客观公平的对自己的伙伴进行评价。同时也有利于形成互相学习和帮助的良好氛围。

(四)及时了解掌握最新的软件知识和版本使教学跟的上社会发展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在理论教学中,适当穿插一些计算机行业的故事,甚至某一名称来历的掌故等,都能达到很好的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目的。如讲授Microsoft与IBM名词的时候,可讲授比尔盖茨的创业历程,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毕业后利用所学知识自主创业的积极性。而硬件、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是更新较快,尤其涉及硬件和网络运用时,更多的考虑到学生生活和学习中实际运用的需要,及时为学生补充最新的知识和一些使用技巧。

总之,计算机文化基础虽然是一门计算机的入门基础课,但要教好这么课需要我们教师不断的总结经验把握教学技巧。这样才能让每个学生有一个最扎实的计算机基本功。

参考文献:

篇12

目前,教学资源和教学设备缺乏,尤其是缺乏专业性的教学人员,使得师资力量紧张。因此在进行计算机的基础教学时,只能采用百人以上的大课教学形式。但这种教学方式有一个明显的不足,那就是学生不能很好的集中注意力,很多学生就浑水摸鱼。具有一定《计算机基础》的学生觉得“学不够”;而对一些基础较弱的学生会因为老师的关注不足,不能很好地掌握所教授的内容,导致他们更加对学习计算机没有兴趣。同时,这种上大课的形式也不能使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得到保证,没有使计算机教学的意义得到真正的发挥。

1.2学生水平差异大,难以因材施教

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但是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因此,导致各地区的教育水平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在一些经济发达、教育水平高的东部地区,计算机教学从中小学就开始普及,该部分地区的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有一定了解,甚至部分对计算机感兴趣的学生对计算机的掌握已经超过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要求;但相对于一些经济不发达、教育水平较低的内陆地区,尤其是农村,很多学生对计算机知识一点也不了解,直到进入大学校园才开始真正系统性的接受计算机基础知识。如果采用统一性的教学方式,使得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上存在学模式和个体差异的矛盾,部分已经掌握了该知识的学生会因为学不到新知识而产生厌倦和厌学情绪,而不了解该部分内容的学生又会因为跟不上老师的教学节奏,使得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存在断片的情况,不能真正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

1.3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相脱节,降低了学习吸引力

《计算机基础》课程应该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承,理论是基础,实践是手段,应用是目的。目前有些教学使用的教材过于完整和系统,从二进制的转换、操作系统发展、office办公软件到网络体系结构及应用,使理论授课内容非常庞杂,难以突出重点。学生对计算机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很大程度依赖于上机的实践与钻研。目前,几乎所有的院校仍采用的是1+1教学形式,即上一节理论课,由老师讲解相关内容,然后学生上机操作,理、实分割,限制了学生的计算机应用综合能力提升。

2.提升《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2.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在计算机的基础教学中,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不再是以教师讲解为主,而是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和维持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跟随日新月异的计算机技术的更新和发展,适应未来工作生活中终身学习的需要,成为一名社会需求的稀缺性人才。

2.2针对性教学,缩小学生差异

由于目前我国的各高校都是面向全国进行招生,学生来自五湖四海,这就形成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差异明显。而《计算机基础》是必修课,对于一些没有《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生,一进校门便要学习和掌握这些难以理解的计算机理论知识,无可厚非存在很大的困难。为了缩小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差异,可以采取“先实践再理论“的教学方法,在大一上期便让学生进行上机实践,学习Office办公软件的使用以及PPT的制作方法,从而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促使学生更好地对知识进行掌握和理解。

2.3实践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要想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首先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只是书上讲什么就教什么,而是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将学生感兴趣的东西融入教学课堂,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提升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如现在的学生普遍都玩QQ和QQ空间,而QQ空间可以对所访问的人员进行权限限制,根据不同的身份设置不同的访问权限,让学生理解网络信息安全中的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等基础知识。同时,学生在进行课外活动时,有时会用到音乐编辑,因此教师就可以通过教授GoldWave,让学生了解如何进行声音的剪切或拼接,还能知道码率和声音质量、文件大小的关系。此外,教师在讲完IP地址的基本概念后,可以指导学生进行IP地址和子网的配置,设置防火墙。这样一来,学生自己就理解了IP地址的数字最大值是255,比起教师枯燥的讲解,教学质量要强得多。

2.4案例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一味的讲解计算机理论知识和概念是枯燥无味的,容易让学生丧失学习兴趣而走神。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采用案例教学的方式。通过生动的案例讲解,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如在讲解以太网的相关知识时,如果采用拗口的(CAMA/CD)方法,学生就会因为太难而丧失学习兴趣,不能掌握其工作原理。但通过讲解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就会变抽象为具体,方便学生的理解。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