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6 17:45:4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icu护士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1一般资料。选择2014年9月至2016年8月在浙江省人民医院综合重症监护室(icu)工作的146名护士为对照组,2016年9月至2018年8月在本院综合ICU工作的158名护士为观察组。纳入标准:(1)本院正式职工且获得护士执业资格证书;(2)在综合ICU工作时间不少于6个月;(3)接受过ICU相关护理知识培训,并能胜任ICU护理工作。排除标准:(1)在综合ICU工作不满3个月调出者;(2)因生病或者妊娠请假者;(3)临床资料不完整者。本研究中所有医护人员均对研究内容知情,且提供资料均真实可靠。
1.2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科研模式,即个人根据自身情况及科研兴趣和能力进行科研工作,包括科研设计、搜集数据及论文撰写等。观察组采用医护一体化科研小组模式,主要包括:(1)成立科研小组。由护士长牵头成立科研小组,包括护士长、护理业务骨干,邀请科室内主治及以上职称且具备一定科研能力的医生担任科研小组顾问,科室内所有护士为成员。共有5位医生参与,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2人,主治医师2人;博士1人,硕士4人。由护士长在科室晨会上公开宣布科研小组的成立并向医生发邀请函和聘书,扩大在科室内的影响力。(2)定期组织科研活动。主要由医生进行统计学相关知识和统计软件操作、文献检索、论文撰写、相关内容及科研设计讨论等,并对小组成员组织科研内容相关考试进行总结、分析,及时调整策略;定期举办科研讲座,分享最新文献,实现信息共享。(3)定期组织科研讨论。包括每季度1次的科研设计和每月1次的科研总结,针对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商讨解决方案。对于正在进行的科研项目进行汇报,了解进度及其中存在的困难提出解决方案。(4)加强医护合作,建立临床数据库,实现数据资料共享。在实际工作中加强医护交流沟通,共同商讨建立关于某些疾病的临床数据库,如脓毒症、心脏术后患者、颅脑损伤及心力衰竭等者,分工合作进行数据搜集和统计,在后续的科研工作中实现数据共享。(5)加强医生对护理论文的指导。对于护理人员撰写的论文由经验丰富的医生进行修改,协助进行统计学软件的操作,推荐合适的期刊进行投稿,在后续的论文修改中给出指导意见,便于论文及早接收。
1.3观察项目。(1)两组人口学特征,包括年龄、性别、学历、婚姻状况、家庭经济状况、技术职称和有无行政职务等。(2)两组自评科研能力状况:采用《护理人员科研能力自评量表》[4]来评价护理人员的科研能力,包括6个方面,采用Lik-ert五级评分方法,得分越高说明科研能力越强。两组护理人员共发放量表304份,回收304份,回收率为100%。所有问卷回收后均由经过培训的高年资护士采用一致性用于进行评价和统计。(3)两组投稿情况:包括投稿数量、投稿动因(基于晋升职称需要或者个人兴趣)、论文录用数量、投稿至录用时间(即第一次投稿至接到录用通知的时间)、每篇论文修改次数及一次投稿成功率(即第一次投稿即被接受录用的论文数量/投稿总数量×100%)。(4)两组质量:按照的杂志级别和质量分类,包括国家级及以下期刊、二级中文核心杂志、普通及核心杂志(即一级核心中文除外中华系列杂志)、中华系列杂志及SCI杂志。
1.4统计方法。采用SPSSVersion24.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间人口学特征比较.两组年龄、性别、学历、婚姻状况、家庭经济状况、技术职称和行政职务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0.05)。
2.2两组自评科研能力状况比较.观察组在问题发现、文献查阅、科研设计、科研实践、资料处理和论文写作等方面能力强于对照组(均<0.05)。
2.3两组投稿情况比较。观察组投稿数量、录用数量和一次投稿成功率高于对照组,投稿至录用时间和每篇论文修改次数小于对照组(均<0.05);观察组投稿动因主要为自身兴趣,这一点也与对照组明显不同(<0.05)。质量比较例
【中图分类号】R-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062-03
ICU是危重症病人集中监护和治疗的重要场所,病人的病情复杂变化快、医疗设备多进口医疗设备集中、工作强度大、压力大,因此对ICU监护人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ICU监护人员能力的高低对医疗质量、医疗安全、病人的转归[1]、科室的发展有直接影响。因此ICU监护人员的能力培养是ICU护理管理的重点工作,其中又以ICU护士核心能力培养为重中之重。本文主要对我国ICU护士核心能力培养的概念、现状进行综述,思考ICU护士核心能力的培养方式。
1ICU护士核心能力的概念和内涵
护士的核心能力是个人、职业、专业能力结构中最为重要的能力,是核心竞争力,是护理教育者应着重培养的、护理专业人员所需具备的最主要的能力[2]。护士的核心能力又可称为核心胜任力[3],是指ICU护士所具备的能够胜任ICU工作岗位要求的一系列知识、技术、能力和心理特质[4]。乔安花等经过文献回顾、理论分析和半结构式访谈,初步构建了ICU护士胜任力结构理论框架,ICU护士核心胜任力构成要素包括四个方面:专业知识(包括监护理论知识和专业相关知识)、专业技术(专科护理技术和医疗仪器使用)、专业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管理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心理特质(责任心、情绪稳定、慎独精神、服务意识和压力应对)[3]。
2国内对ICU护士核心能力培养的方式的现状
目前,国内对ICU护士核心能力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和评价体系,培养模式也没有一定的标准,现阶段对ICU护士的核心能力培养主要有以下方式:
2.1以临床带教的方式培养。对于ICU护士临床实践技能的培养上主要的模式还是以“师带徒”式的临床带教方式。这种方式培养的临床护士可暂时满足临床工作的需要,但只能停留在临床实践的表层,无法对ICU护士所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有一个全面系统的把握,这种方式所培养的护士也受带教老师自身能力的影响较大。
2.2通过的ICU专科护士资格认证制度对护士进行培养。2005年,卫生部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至2010年,分步骤在重点临床专科护理领域,包括重症监护、急诊急救等专科护理领域开展专业护士培训,培养一批临床专业化护理骨干,建立和完善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护士队伍专业技术水平”。我国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湖南等省市已经实施了ICU专科护士的资格认证制度。实行ICU专科护士资格认证的一般模式为:具备2年以上临床护理工作经验的护士才有资格申请ICU专科护士培训和资格认证,参与培训的学员必须修满规定的理论和实践课程(一般为一个月的理论授课加两个月临床实践)并通过严格综合考评(考评内容包括理论考核、临床技能考核和论文书写三部分)方可获得ICU专科护士资格认证。但当前的认证培训对象主要为在岗的ICU护士,对于新入的ICU护士并无认证资格要求,部分新护士甚至无临床工作经历,这与国外的认证岗前要求差距较大。虽然部分省市实施了认证培训,但由于国内对专科护士的概念界定不清,导致其要求和培训不尽相同[5]。
2.3通过各级别的培训和进修。ICU护理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危重病人的抢救成功率和生存质量,需要高素质的护士,应培养全面的、综合的、应变能力强的全能护士。由于我国的医学高等教育还未设置ICU专科人才的培养课程,ICU护士的培养都是在岗培养。我国临床上不断增加的病人需求使得ICU护理人力资源医乏,一段时间内边实践边学习的培训模式是切合实际的,被国内大多ICU管理者所采用[6]。在岗培训的内容包括护理安全、规章制度、操作规程、专业理论和技能、仪器的使用,ICU感染的控制等[7,8],在岗教育的形式有院内轮训、科室培训、院外进修、学术讲座。
3对ICU核心能力培养的思考
3.1加大培训力度。成守珍等通过对我国16家三甲医院的ICU护士专业需求的调查中发现所调查的护士中曾经接受过ICU系统培训的仅占37.6%,其中以科室带教为主的培训为主,只有一小部分护士参加过省市级或国家级较大型的培训班[9],说明相当一部分护士进入ICU后没有接受系统的规范化的培训,在以后的培训中应重视系统化、规范化的培训,根据各地和各个医院的实际情况尽量让ICU护士在接受科室培训的同时能参加省市级和国家级的一些较大型的培训班,使其能够接触到一些国内外先进的技术技能和学科理念以提高其核心能力。不同学历、年资、职称的护士的基础、专业水平、学习能力和培训需求都不一样,在培养方式上要根据不同的培训需求制订不同的培训课程,分层培养。还可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工具如网络、光碟、多媒体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
3.2在临床带教中需采用灵活教学模式培养护士评判性思维。哈佛大学有句名言:“成功者和失败者的差异,不是知识也不是经验,是思维能力。”重视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医学教育工作通过各种形式,提高医学专业人员的临床综合能力。因此,ICU专科护士临床思维能力是推进护理专科化发展的关键环节,是护理专业化教育的紧迫任务,是临床教师探索的永恒主题,也是培养护士核心能力最重要的方面。要想促进ICU专科护士临床思维能力的发展,就应在ICU临床带教中加强学员的临床思维能力训练。在临床实践教学过程中,临床教师要有意识地通过挖掘教学素材,去设计思维的发散点。比如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在临床实践中遇到问题引导护士进行思考和文献查阅,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训练,让学员学会从不同方向、不同侧面去思考问题,产生多角度和多层次的思维活动,培养学员应用多种途径和方法探求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既可使学员提高自学能力,还可激发她们的思维灵感,对今后的临床工作将大有裨益。因此,思维训练必须是有设计的、有内容要求的、有机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中的训练,把模仿再现性学习转为有意识的让学员主动领悟的思维方式,使学、思有效地结合[10]。
3.3规范ICU专科认证。实行ICU护士专科认证制度是培养ICU护士核心能力的重要途径。我国虽然部分省市实施了认证培训,但是各地的培训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没有统一的教材和考核的指标,培养的ICU护士的能力水平也存在差异。 现状当务之急是采用大样本调查和专家论证方法获取我国ICU护士人岗匹配的本底资料,分析不同等级医院对专科护士的需求特点、素质要求和使用范围,确定合理的专科护士编制比例、使用方法和执业标准。借鉴国外经验,设置培训课程,确定理论与实践的学分比例,出版规范化的统编教材,对师资和培养基地进行资格认定,建立专科护士资格认证考核题库,研制常用监护技术多媒体操作模块,确定理论与实践的考核评分标准[11]。
3.4加强对ICU护士教学能力的培养。ICU护士尤其是教学医院和培训基地的ICU护士,充当者临床带教老师角色,对各类实习护生、进修护士的临床教学任务较多,但多数ICU护士没有接受过有关健康教育课程的系统规范的训练,也缺乏护理临床教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水平的指导。这是教学能力薄弱的主要原因。应当适当安排教学理论培训,综合考虑受教育者的不同背景,在多次的讲课、示范等教学实践中逐步提高教学技能、表达能力[12]。
3.5培养ICU护士的科研能力和英文能力。张会芝等的调查研究发现ICU科研设计和论文写作能力成为ICU护士最为需要的综合能力培训项目[13]科研能力已经成为影响护士个人发展的能力之一,同时护士的科研能力也可促进护理事业的发展。医院护理管理者可适当安排科研能力的培养课程,同时ICU护士也可在临床护理专家(clinic nurse specialists)CNS的指导下进行科研工作,促进科研能力的提升。
3.6采用分层管理的方法提高ICU护士核心能力。分层管理是现阶段所倡导的一种先进的管理模式,将人员按照能力分为不同的层次,形成能级管理的梯队。焦丹丹等报道根据ICU护理人员的职称、学历和工作能力将护理人员分为护士长、组长、责任护士,建立护士长-组长-责任护士管理模式,比较分析分层管理后的效果,发现实施分层管理后,充分调动了护士的积极性,提高了团队协作效率、护士的管理能力、个人的素质,说明分层管理模式极大培养了ICU护士的核心能力。因此在ICU护士的管理中可考虑引入分层管理来加强对护士能力的培养[14]。
3.7培养ICU临床护理专家带动护理团队的发展。CNS属于高级执业护士,是在护理的某一专科或专病领域,有较高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有丰富临床经验,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的高级护理人才。其主要职能是:①临床护理服务职能,为病人进行健康评估,针对患者存在或潜在的健康问题,做出护理诊断,制订护理措施,预测护理效果。②教育职能,主要承担监护技术的培训和教学工作,对专科护士进行带教和指导,并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③顾问职能,为ICU医疗小组成员和其他专业人员提供监护信息和建议。④研究职能,针对ICU护理中的疑难问题和有倾向性的问题确立科研课题,并通过研究手段解决这些问题,提高护理效率。⑤管理职能,直接参与ICU管理委员会的监护管理工作,考核评价护理质量,尤其注意对护理结果管理的评价和社会效益的评估等[11]。培养CNS可带动科室的护理新技术、新业务的开展,可加强对护士的专业理论和技能的培养,可增强护理队伍的科研能力。护士在CNS榜样的作用下有意识的培养自身的能力,因而能促进其核心能力的发展。
3.8重视全方位的培养。21世纪医疗教育改革的趋势是培养具有科学脑、人文心、大健康观念和具有全球视野的医学生[15]。我们说的培养ICU护士的核心能力和这个大观念是吻合的。ICU护士的培养也不能局限在岗位技能的培养上,而是要注重ICU护士的各种能力的培养。可借鉴澳门镜湖护理学院“全人护理”的培养理念,培养“品格与才能并重、关怀与护理同行”的ICU护理专业人才,增强护士的职业自豪感和奉献精神[16]。针对ICU护士面对的病人病情复杂多变、工作强度大和作息时间不规律而心理压力大的问题,让ICU护士能参加一些心理减压活动和讲座,提高护士应对心理压力的能力,以饱满、稳定的情绪投身工作,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工作。
ICU病房的特殊性质决定了ICU护士必须具备核心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工作的需要。护理管理者应该关注ICU护士的核心能力培养,采用多种培养方式提高ICU护士的核心能力,促进ICU护理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Kendall-Gallagher, D. and M.A. Blegen, Competence and certification of registered nurses and safety of patients in intensive care units. Am J Crit Care, 2009. 18(2): p. 106-13; quiz 114
[2]蒋海兰.护理本科毕业生核心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2007,中南大学
[3]陈燕华,唐瑞,王英.我国护理核心能力与核心胜任力的概念、内涵指标及框架评价分析.护理研究,2011.25(13):第1214-1216页
[4]乔安花,席淑华.ICU护士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7):第13-17页
[5]ICU专科护士资格认证思路与实践.护理研究,2005.19(23):第2069-2070页
[6]虞献敏,廖燕,田永明.ICU护士在岗培训效果研究.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24(5):第67-68页
[7]钟爱民.ICU护士分层培训的方法及效果.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14):第20-22页
[8]ICU护士的规范化培训对护理质量的影响.中华护理学会全国第6届重症监护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2009.中国新疆乌鲁木齐
[9]成守珍等.16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ICU护士专业培训需求及影响因素.护理学报,2008.15(9):第21-23页
[10]王欣然,李淑迦,韩斌如.重症监护病房专科护士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护理研究,2006.20(20):第1790-1791页
[11]黄津芳.ICU高级护理入才培养与发展思路.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4.11(4):第25-27页
[12]张艳等.北京地区部分ICU护士专业能力现状调查分析.护士进修杂志,2006.21(12):第1077-1079页
[13]张会芝,史艳菊,吴雪.ICU护士专业培训需求的调查研究.护理研究,2009.23(3):第193-195页
1.1 建立完整的规章制度及护理工作规范,保持ICU护理工作的正规化和连续性:①完善制度和流程。制定各种仪器设备的使用和专人管理制度;②实行质量目标管理。根据护理质量的要求,实行目标管理,是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方法。③监督管理。通过护士长、责任主管护士检查监督、组内护士相互监督、两组间交接班监督、自我检查等方式实施。它提高了科室管理的有效性,对护理人员可以产生一种鞭策心理从而使其自觉按照规定程序开展工作。④激励机制。建立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的制度,以保护各项制度的真正落实。
1.2 贯彻以人为本的情感管理,充分调动ICU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促使护理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管理诸要素中人的管理是第一位的,制度的要素也要人去掌握和推动。良好的情感交流氛围可以促进制度的更好落实。护士在精神上感到安慰,这种满足感会激发她们的工作热情,提高效率,保证质量。我院ICU中全部是年轻人,而且相当比例的人员是从学校刚刚毕业不长时间的年轻人,护士长要从一个领导者的地位,更要从一个长辈,一个朋友的角度去解决实际问题。
1.2.1 生理需要。身体健康是工作的基础,因此在排班时要考虑每位护士身体素质的差异和客观情况而给予不同的分工和灵活的调整。爱护人,也就是爱护生产力,这样才会有好的工作效率。
1.2.2 安全需要。人在不安全因素的困扰下会产生焦虑、恐惧的心理,不仅影响到健康,另一方面还会影响护理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难以保证。因此,护士长应尽量排除一切危险因素,保护下属,满足护士生理及心理方面的安全需求。例如我们在新ICU的设计中就充分考虑了护士们安全方面的需求。首先新ICU做了10万级的空气净化,使一个危重病人高度集中的场所有了24小时的清新空气和恒温恒湿的舒适环境。并调整护理单元内整体布局,使其更加合理、工作间的内部设施,提供安全防护,改善可能损害护士健康的工作条件,减轻护士的工作压力。
1.2.3 爱与归属的需要。建立一种亲切的工作氛围,让每一位护士感到心有所属、被关心、被爱,这样才能树立起主人翁思想,创建和谐的团队精神。
1.2.4 被尊重的需要。护士长是管理人员,同时也是被管理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本理念的管理就是要消除被管理人员的心理负性影响,让护士保持健康的工作心理。一方面鼓励护士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提高自身素质, 使其正确认识自身价值,尊重自我。另一方面,护士长要在语言和行为上作尊重护士的表率。
1.2.5 自我实现的需要。尽管每个人的价值观、世界观不同,但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都希望获得一定的成就感。因此,护士长在下属取得成绩时要与其分享成功的喜悦,同时要把握时机树立其信心,激发其为实现下一目标努力。我ICU在近三年中5名聘用护士成为非现役文职护士,有7位护士成长为带班组长,2位护士调到别的科室任护士长。
2 以人为本的科室文化管理是高质量护理工作的活力源泉
2.1 精良的专业技术素质,是科室文化管理的首要任务,是高质量护理工作的根本保证。
2.1.1 明确不断学习是工作的必需。护理人员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是工作的本钱,围绕专科知识、健康教育、沟通技巧等等问题,我们在科室内组织专题讲座,安排表现好的护士轮流讲课,多方面改善护士的知识结构,实践证明效果很好,能够促进全体护士的共同提高和进步,而且保证科室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气氛。同时要求护理人员积极参加医院、护理部组织的业务学习和业务技术考核、落实人员的教学讲课、护理查房等工作,并将成绩与奖金挂钩。
2.1.2 鼓励护理人员参加各种形式的继续护理教育,不断提高知识层次。如果上班时间和考试时间冲突,护士长就安排人员替班,而且把考试时间算作上班时间对待。我科有8名护理人员参加了护理本科学习,其中3名已经取得了本科学历。6名中专学历的护理人员参加护理大专学习。她们用自己丰富的临床实践去理解掌握深奥的理论知识,同时又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使个人及科室的护理水平都得到了提高,ICU的护理工作也得到了各位主任和医生的肯定。
2.1.3 积极撰写论文,强化科研意识。科室成立专门的科研小组,每月召开一次讨论会,汇总论文写作思路,进行分析,确定执笔人,定出交稿期限。科室明确规定,除医院报销版面费外再根据每篇的杂志和体裁给予相应的奖励。我ICU连续3年护士的总数都在20篇以上。
2.2 建设良好的职业道德,是科室文化管理的精髓,是高质量护理工作的保证。
2.2.1 护士的职业道德建设是新的法律背景下保护自己的需要。现如今人们的法制观念、维权意识逐渐加强,患者希望用合理的钱,得到优质的人性化服务,他们享有医疗过程中疾病的知情权、参与权和消费权等等。并且新的《医疗纠纷处理条例》要求医疗诉讼中实行举证责任倒置。ICU是不允许家属陪护的,而患者又全都是危、重、急症,家属的焦急心情是可想而知的,因而在护理实践中,人性化的服务是ICU 护士必需具备的服务理念。
2.2.2 护士的职业道德建设是应对先进仪器设备考验的需要。ICU 拥有医院内最先进的医护设备,我科室引进多功能监护仪、呼吸机都是目前国内最先进的。与公司开发的ICU信息系统软件可随时从监护仪上采集生命体征信息直接生成特护记录单。设备在为患者带来了疗效、方便工作人员的同时,也考验着护理人员的人文思想是否会随之淡化,是否不再对患者充满关爱之情等等,因此ICU的护士的道德建设也就更加具有了现实意义。
2.3 护理人员的综合文化建设,是科室文化管理的活力载体,是高质量护理工作催化剂。
2.3.1 抓住医院倡导的科室走内涵发展之路的重要机遇,积极开展科室文化建设。集思广益,经提出大家公认的同时具有ICU特点的护理理念和服务宗旨。我们设计了ICU的院内局域网的主页,由专人负责维护,大家投稿,定期更新科室动态版块。一方面为ICU做了很好的宣传,活跃了科室气氛,另一方面也极大地促进了科室文化的建设。
2.3.2 尽可能的人人参与才能保证文化建设的生命力。不要抓一两个有特长的人,敷衍应付,而是要让这一两个特长人员带动全体,文化活动不仅仅是过节时唱歌,要赋予其更广阔的内涵,一张一弛,工作才有效率, 让护士认同护理工作,热爱护理工作才是文化建设的魅力所在。
3 民主的管理氛围是人本管理的必然结果,是高质量护理工作的动力源泉
安全文化是指医院内所有员工对待医疗安全的共同态度、信仰和价值取向[1]。医院安全文化建设是确保病人安全的重要手段。护理人员是确保病人安全的主要实践者,医院可通过培养和影响护士对安全护理的信念和态度,促使安全护理行为的养成[2],以减少差错及事故的发生。而测量护理人员的安全态度现状有助于管理人员掌握护士安全文化的水平,进而不断改善并提高护理安全文化。ICU是医院内集中收治危重患者的场所,多数患者病情危重,身体抵抗力差,意识在不同程度上存在障碍,加之各种尖端监护医疗设备的引进,使ICU的护理工作复杂,更易发生安全问题 [12]。因此,ICU护士的安全文化更应得到关注。然而,目前针对ICU护士这一特殊群体的安全文化的测量较少。因此,本研究将测量某三甲医院ICU护士的护理安全文化水平,收集ICU护士对安全护理的建议,为ICU护士安全护理文化的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择北京市某三甲医院的ICU护士作为研究对象,排除ICU工作不满6个月的护士,以每个科室的护士人数为标准分层抽样、随机抽取共100名护士。
1.2方法 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使用问卷调查法进行研究。
1.2.1 研究工具 ①一般资料问卷:包括年龄、性别、工龄、科室、职称等一般资料。②中文修订版安全态度调查问卷(C-Safety Attitude Questionnaire,C-SAQ):本研究采用郭霞、周卫等[4]修订的中文版安全态度问卷(C-SAQ),问卷共31个条目,6个维度,分别为:团队协作、安全氛围、管理感知、工作满意度、工作条件、压力感知。所有条目按照5级评分,从"非常不认同"到"非常认同",赋值为1~5,其中,反向评分者倒转计分。维度或条目的评分>3分作为正向回答,维度或条目正向回答所占的比例达到80%时,说明该维度或条目的认可度高,安全态度好;当比例在50%~80%之间时,该条目或维度的安全态度一般,需要改进或提高;当比例
1.2.2 调查方法 问卷由研究者本人到各个ICU科室发放,讲解调查目的、内容及问卷填写方法,采用无记名形式,研究对象独立填写问卷,研究者检查问卷填写没有漏项后现场收回。本次研究共发出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100份,有效回收率100%。
1.3 统计分析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处理数据,对一般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频数、百分比进行统计描述;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秩和检验等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取P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的一般资料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均为女性,平均年龄(28.96±4.71)岁,平均工龄(8.41±5.41)年。其中护士33人,护师65人,主管护师2人。护士来自于9个不同的ICU科室。
2.2 ICU护士安全文化水平现状 本研究发现100名ICU护士的安全文化水平总体得分为3.98±0.48,各维度得分介于3.75~4.20,但各维度的正向回答率均低于80%,护士对于各维度的正向回答情况。见表1。各条目的回答中有4个条目的正向回答率小于50%,16个条目的正向回答率在50%~80%,11个条目的正向回答率达到了80%。正向回答率低于50%或高于90%.见表2。
2.3 护士安全文化水平相关因素分析 比较不同年龄、工龄、学历、职称及科室ICU护士的在护士安全态度总体得分及各维度得分,发现不同年龄、工龄、学历、职称之间的得分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然而,不同科室ICU护士在安全氛围、管理感知、压力感知三个维度的得分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3 讨论
"护理安全文化"是近年引入医院管理的新概念。了解安全文化的积极与否从而识别需要改善的区域是安全文化测量的直接目的,SAQ是在医疗卫生保健领域应用最广的安全文化评估工具之一,具有良好的心理学测量品质,也是仅有的证明和病人其他安全指标如住院天数、血源性感染相关的问卷[6]。因此,本研究采用中文版SAQ问卷进行安全文化的测量。
3.1 ICU护士的安全文化水平现状 本研究发现,我院ICU护士的安全态度得分为3.98±0.48,安全文化水平中等,其中ICU护士在管理感知、安全氛围和团队协作方面的得分相对较高,与郭霞[6]对全体护士所得出的研究结果一致。然而,分析各维度得分情况发现,护士的正向回答率均没有达到80%,表明我院ICU护士的安全文化水平有待于提高和改进。详细分析发现,我院ICU护士在开诚布公地讨论差错事件以及对觉察到的与治理护理相关的问题畅所欲言两个条目上的正向回答率仅有20%左右,可见,护士在对待差错事件时仍表现出回避的态度,护士质疑并勇敢表达个人意见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本研究同时也发现我院ICU护士在获得团队的帮助、科室的管理感知上表现出较高的水平,与陆红等[5]的研究结果一致。
3.2 不同类别的ICU护士之间在不同维度及总分上的差异性分析 不同年龄、工龄、学历、技术职称之间的安全态度水平在总分及各个维度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这与前面多次类似研究[7~9]的结果均不符合,可能与本研究样本量较小,导致差异的显著性没有显现出来。而不同科室的ICU护士在安全氛围、管理感知、压力感知三个维度的得分具有统计学差异。其中心脏、消化、血管得分最高。神经外科和急诊得分最低。由于不同科室的管理、患者特点不同,护士相应地会出现不同的感知。
3.3 ICU护士安全文化建设的建议 本研究发现,我院ICU护士对于安全态度条目的正向回答在,有4个条目低于50%,16个条目50%~80%,均需要进行改进和不断地建设。首先,科室的管理人员主动应营造一种轻松的对待差错的环境以及一个相对平等的医护人员可以自由发表病人治疗护理意见的氛围,逐渐使护士认识到自身是患者安全文化的重要成员,从而更努力积极参与为患者营造安全文化氛围[10]。其次,加强后勤保障,由于ICU的高端监护设备较多,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持,因此,相较于其他科室,护士对后勤保障的要求较高,ICU也应加强护士对于各种医疗设备的培训。再者,简化技术操作流程,护理工作流程的复杂性、不规范、不统一会增加护理差错的发生率。最后,加强医护沟通,医护之间及时有效的沟通也是保障医疗安全的重要因素,医疗过程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常涉及众多的环节,需要多科、多种类、多人的密切合作。
4 结论
我院ICU护士的安全文化处于中等水平,有待于不断改善,护士对于安全管理、团队合作的感知相对较高,但是无法开诚布公地在科室讨论医疗差错及畅所欲言所觉察到的医疗护理问题仍是ICU护士存在的问题,护理管理人员应针对ICU护士的安全文化现状并结合ICU的科室特点加强各科室安全文化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VF Nieva,J Sorra.Safety culture assessment:a tool for improving Patient safety in healtheare organizations[J].Qual Saf Health Care,2003:12(SuPPI11):ii17-ii23.
[2] Weaver SJ, Lubomksi LH,Wilson RF,etal.Promoting culture of safety as a patient safety strategy: a systematic review[J].Ann Intern Med,2013,158(5):369-374.
[3] 李平,冯凤.ICU 潜在的护理安全问题及防范措施[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5,21(10):62-63.
[4] 郭霞,周卫. 病人安全态度调查问卷的修订与评价[J]. 中华护理教育,2010,7(4):151-154.
[5] 陆红,马彦. 护理管理者安全态度调查分析[J]. 中国护理管理,2012,12(9):61-64.
[6] 郭霞. 中文修订版安全态度调查问卷的初步研究[J]. 硕士学位论文.山西:山西医科大学.2009.
[7] 宋朝晖,杨连招. 急诊科护士对患者安全态度的认知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 齐鲁护理杂志,2014,20(6):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