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技术专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6 17:45:5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核技术专业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核技术专业论文

篇1

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各专业课程考试成绩合格后,都要进行毕业设计及其答辩考核。毕业设计成果及答辩考核是取得高等教育考试毕业文凭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衡量毕业生是否达到全日制普通高校相同层次相同专业的学力水平的重要依据之一。但是,由于许多应考者缺少系统的课堂授课和平时训练,往往对毕业设计感到压力很大,心中无数,难以动手。因此,对计算机专业学生这一特定群体,就毕业设计的撰写进行必要指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就如何进行毕业论文的写作简要论述,供大家参考。一、选好课题毕业设计是高等教育考试计算机专业应考者完成学业的最后一个环节,它是应考者的总结性独立作业,目的在于总结学习专业的成果,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完成毕业设计的撰写可以分两个步骤,即选择课题和研究课题。首先是选择课题。选题是设计成败的关键。因为,选题是毕业设计撰写的第一步,它实际上就是确定“设计什么”的问题,亦即确定科学研究的方向。如果“设计什么”不明确,“怎么设计”就无从谈起。教育部考试办公室有关对毕业设计选题的途径和要求是“为鼓励理论与工作实践结合,应考者可结合本单位或本人从事的工作提出设计题目,报主考学校审查同意后确立。也可由主考学校公布设计题目,由应考者选择。毕业设计的总体要求应与普通全日制高等学校相一致,做到通过设计写作和答辩考核,检验应考者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但不管考生是自己任意选择课题,还是在主考院校公布的指定课题中选择课题,都要坚持选择有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切实可行的课题。选好课题是毕业设计成功的一半。

㈠、要坚持选择有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课题。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以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因此,毕业设计的选题,必须紧密结合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以促进科学事业发展和解决现实存在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选题要符合科学研究的正确方向,要具有新颖性,有创新、有理论价值和现实的指导意义或推动作用,一项毫无意义的研究,即使花很大的精力,也将没有丝毫价值。具体地说,学生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选题。

⒈首先要从现实的弊端中选题,学习了专业知识,不能仅停留在书本上和理论上,还要下一番功夫,理论联系实际,用已掌握的专业知识,去寻找和解决工作实践中急待解决的问题。

⒉,要从寻找科学研究的空白处和边缘领域中选题,科学研究还有许多没有被开垦的处女地,还有许多缺陷和空白,这些都需要填补。应考者应有独特的眼光和超前的意识去思索,去发现,去研究。最后,要从寻找前人研究的不足处和错误处选题,在前人已提出来的研究课题中,许多虽已有初步的研究成果,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还有待于丰富、完善和发展,这种补充性或纠正性的研究课题,也是有科学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的。

㈡、要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切实可行的课题。毕业设计是一种创造性劳动,不但要有考生个人的见解和主张,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由于考生个人的主观、客观条件都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在选题时,还应结合自己的特长、兴趣及所具备的客观条件来选题。具体地说,考生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综合考虑。首先,要有充足的资料来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缺少资料的情况下,是很难写出高质量的设计的。选择一个具有丰富资料来源的课题,对课题深入研究与开展很有帮助。其次,要有浓厚的研究兴趣,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可以激发自己研究的热情,调动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够以专心、细心、恒心和耐心的积极心态去完成。最后,要能结合发挥自己的业务专长,每个考生无论能力水平高低,工作岗位如何,都有自己的业务专长,选择那些能结合自己工作、发挥自己业务专长的课题,对顺利完成课题的研究大有益处。二、进行系统的设计工作:学生可以从查阅图书馆、资料室的资料,到实习单位或企业做实地调查研究、实验与观察等三个方面来搜集资料。搜集资料越具体、细致越好,最好把想要搜集资料的文献目录、详细计划都列出来。首先,查阅资料时要熟悉、掌握图书分类法,要善于利用书目、索引,要熟练地使用其他工具书,如年鉴、文稿、表册、数字等。其次,做实地调查研究,调查研究能获得最真实可靠、最丰富的第一手资料,调查研究时要做到目的明确、对象明确、内容明确。调查的方法有:普遍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调查的方式有:开会、访问、问卷。三、 论文的组织安排  依据上述的论文类型,由于各类工作特点的不同,在搜集整理论文的素材、组织安排论文的结构方面,应有所不同,做到有的放矢。3.1 系统实现型论文:重点收集整理系统体系结构,程序模块调用关系,数据结构,算法,实验或测试等内容,论文结构一般安排如下:(1)引言或背景 (概述题目背景,实现情况,自己开发的内容或模块)  一般谈课题意义,综述已有成果,如”谁谁在文献某某中做了什么工作,谁谁在文献某某中有什么突出贡献“,用“但是”一转,分析存在问题,引出自己工作必要性、意义和价值、创新点和主要思想、方法和结果。然后用“本文组织如下:第二节第三节.... ,第四节....." 作为这段结束。(2)系统体系结构(强调系统的整体性,突出自己工作在整体中的位置)(3)主要实现功能的描述(包括模块调用关系,数据结构,算法说明,依据内容多少此部分可安排两到三节)(4)实验或测试(5)总结3.2 应用开发型论文:重点收集整理应用项目的背景分析,需求分析,平台选型,分块,设计部分模块的细化,使用的开发工具的内容。论文结构一般安排如下:引言(重点描述应用项目背景,项目开发特色,工作难度等)项目分析设计(重点描述项目的整体框架,功能说明,开发工具简介等)项目实现(重点描述数据库设计结果,代码开发原理和过程,实现中遇到和解决的主要问题,项目今后的维护和改进等,此部分可安排两到三节)总结3.3 分析比较型论文:重点收集整理有关的最新论文或软件,分析比较心得,实验数据等内容。论文结构一般安排如下:引言(重点描述分析对象的特点,分析比较工作的意义,主要结果等)分析对象的概括性描述分析比较的主要结果(如果是技术分析,给出主要数据,如果是软件分析,给出代码分析结果,实验过程等)分析比较的评价和系统应用(可以给出基于分析比较的结果,提出某些设计实现方案,和进行一些实验工作结论3.4 理论探索型论文:重点收集整理问题的发现,解决问题所用到的基本知识,解决问题的独特方法,定理证明,算法设计和分析。论文结构一般安排如下:(1)引言(重点描述要解决的问题的来源,难度,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等)(2)基本知识(解决问题涉及的基本定义,定理,及自己提出的概念等)(3)推理结论(给出问题解决方案,包括定理证明,算法设计,复杂性分析等)(4)结论上述论文结构的安排和划分不是绝对,可依据各自工作的实际情况,采用某一种或某几种混合的方式指导自己论文的写作。但无论采用什么样的结构,一定要作到心中有数,贯穿一条逻辑线索,切不可泛论成文或堆砌成文,时刻突出自己的工作内容。    四、论文格式及目录系统每个作者有自己的风格,格式不必强求一致,但科技论文不能像写小说剧本那样,一般不能用倒叙,插叙,不设悬念,不用意识流,多线索方式等。例如,可在下列格式基础上适当修改: 科技论文目录体系一般不用中文的 “一 二 三”,而用下列的编排方式 扉页摘要(中英文,200-300字为限)目录正文1.前言(背景,动机,前人工作) 1.1……… (1) (a) (b) (c) (2) (a) (b)(c) 1.2 ……… 2.项目框图 及 本工作在项目中的地位3.项目特色(特殊功能,困难)4.方案选择(前人方案,现可选方案,为什么选这一方案)5.实现技术 数据结构 程序片段6.特殊问题解决方法6.1 问题16.2 问题2 ......7.结果测试,性能分析(图表等)8.结束语(或结论、小结)参考文献附录致谢目录可以用Word 插入—目录功能 实现,可自动编页自动更新五、写作技巧和注意事项5.1 学术论文要求文字流畅,层次清晰,词藻不能过分华丽,近年国内外在计算机方面的论文的语言较以前生动,但用词都以准确,不过分夸张为度。5.2 标题要能反映内容。如有新意更好。例如,下面题目是个不好的题目:“图像处理的某些问题的研究”, 论防火墙技术”等,其中的“某些问题”不如换成最中心的词汇。论防火墙技术题目太大,不适合本科生作。5.3 学术刊物上论文摘要一般300字左右,需要较高的综合能力。而学生毕业论文摘要可以写一页(1000字左右),因此活动空间较大,要好写一些。摘要可以在全文写完后再写。要简明,中英文摘要 应一致,要突出自己的工作,要提供几个key words。写英文摘要时,可先用英文的习惯和用语写摘要(可以借助于电子词典),然后英译汉,用中文摘要去将就英文摘要。反过来,如果先写好中文摘要,再汉译英,则很难把英文摘要写得地道。为了使得英文表达地道、准确,可以读十几篇相关研究方向的论文的摘要,注意一些表达词的使用,如present, implementation, propose, give, argue等。平行的内容宜用平行的句型。例如下面的例子中,一句主动,一句被动,语感就非常糟糕:"This paper proposes a new algorithm and a prototype is presented.....".5.4 前言部分要写问题背景,动机,要说明自己工作的工作有用,有意义(才能鼓励读者读下去),通常在介绍国内外工作后,用“但是”一转,指出前人工作的不足,引出自己的工作。在前言中简述自己作的主要结果,(例如明确地列出几条,说明本文的主要工作,主要成果)。前言部分的末尾介绍文章的组织情况,各节内容。5.5 突出特色,一个项目中工作很多,有些是同行皆知,自己也无创新的,可以略写,要多写自己遇到的特殊困难和创造的特殊解决方法。使人家读了能学到东西,看到作者的创意。为了突出特色,还可以在一节中分成小标题写,一个问题一小段,与计算机相关的论文中还可以把数据结构和程序片段夹叙夹议呈现出来,比只用汉字解释得更清楚。5.6 上升到理论,一般硕士论文会要求这一点。如果本科生能够在毕业论文中得出有意义的定理或命题,一般会认为是好成果。可能会被推荐到杂志上发表,或在考研、求职中得到承认。5.7 各部分应详略得当。 一般地,毕业论文应该主要写作者的见解和工作, 把自己的创新写深写透。综述要有述有评有比较。只要是作了实验,写了程序,一般是想写的太多,写不完。反之,会感到空虚,没有写的,有的学生抄书来充篇幅,效果不好。一般地介绍相关工作(前人的成果)部分不应该超过总篇幅的1/6。5.8 完整的论文应包括测试、运行结果及分析(图表或曲线)。5.9 结论,小结。说明解决了什么问题,有什么创新,下一步工作主要内容等。返回目录六、参考文献及引用参考文献是论文写作中的重要一环,带着问题读文献或杂志上的论文,不但注意学习学术内容,同时也注意学习选题方法、格式、标准的套话、起承转合的语言和方式,参考文献的写法,字体的运用等等。在论文中明确给出参考文献的出处,既代表着对前人成果的继承,也代表了对他人研究成果的尊崇,是科学研究中应培养的正确的科学态度和做人准则。参考文献的写法:按参考文献在论文中出现的顺序,用编码的方式给出,如[1],[2],等。参考文献包括专著、学术期刊、学术会议、技术报告等。七、 摘要样板     学术刊物上论文摘要一般300字左右,需要较高的综合能力。而学生毕业论文摘要可以写到1000字,因此活动空间较大,要好写一些。下面是可行写法之一。1.介绍项目意义背景,100-200字。2.本文作的主要工作, (1),(2), (3),..... , 400—600字3.本文组织 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 。 ( 200字)

篇2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6-0183-02

高职院校专业文化建设是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专业文化建设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改革。在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专业文化建设中,将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专业文化与电气自动化企业的企业文化进行融合,是指在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专业文化建设中, 围绕此专业的培养目标,将电气自动化企业的企业文化融入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专业文化建设之中,将企业文化的价值观念、管理制度和方式方法与专业文化建设相融合,营造职场化的教学氛围,从而建设有特色的专业文化体系,形成此专业所特有的精神风貌和行为规范。

1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专业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异同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之间有很大差异,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专业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差异尤为突出。

高职院校重在教育,企业重在管理,在精神文化、管理文化、物资条件建设等方面,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存在各自的特点和规律。校园文化重在培养人格中的主体意识,多以终极价值关怀为核心的人文精神文化。企业文化更多的是对员工群体的规范、整合、凝聚和激励,通过文化的力量形成一种行为准则、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企业的盈利性和社会责任,要求其在追求利润的同时,必须加强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文化建设。两种文化的相对独立、缺少交流形成专业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显著差异。

高职院校校园环境主要从教书育人的需要出发,环境优美、整洁、舒适。校园文化崇尚个性发展,不同同学行为差异大。校园管理制度重在引导、教育,在校学习行为往往是老师安排好的,老师讲授、示范,指导如何做。在校学习,允许错误,再纠正错误,60分过关。

而企业园区为了生产需要,更注重高效、安全。企业文化强调合作、团队精神和行为规范,企业管理制度重在严格、规范、标准、可执行,常常使用奖金、福利、处罚等等手段。比如行为时间统一、动作划一,走路靠右行,物品摆放整齐,甚至宿舍鞋子等等都要放在规定的圈圈里,否则会被罚款。对于工作任务,大多是给出要求或目标,员工自己或协作,想方设法去完成。对于产品质量,要求六西格玛,最好100%无差错。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文化与企业文化之间具有较大的差异。

电气自动化企业拥有众多的电气自动化先进设施,其工作流程特殊,高技术、高危险。对劳动者的要求不同于其他专业。电气自动化企业要求员工具有过硬的人文素质与职业素质,敬业精神、爱岗敬业、团队合作、基本功扎实,有突出的专业特长。电气自动化企业要求员工了解企业生产流程,具备实战能力。有较强的合作精神。企业非常强调员工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不仅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专业能力要求特殊,更强调敬业精神、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注重安全规程、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创造力。要求有强烈的敬业精神、团队合作、学习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为重视。同时必须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具有一定的拓展能力。

高职学生就业前接触企业文化的途径还不充分。媒体、短工、传闻、参观实习、课堂、父母兄长等是他们的主要了解途径。进入企业工作之后,对企业文化需要一定时间的不适应。这不利于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由于在校的宽松环境、所学知识与企业实际脱节等,学生就业后感觉工作压力大、工作枯燥乏味、企业人际关系难处、工作时间太长等。对工作的心理期望值过高、工作缺乏主动性、缺少敬业精神。

因此,在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中,要实现专业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实现两种文化对接,增强高职毕业生岗位适应能力。

2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专业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意义

将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专业文化与电气自动化企业的企业文化进行融合,从而建设有特色的专业文化体系,对于本专业建设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将电气自动化企业的企业文化与本专业文化相融合,可以凸显本专业的专业特色,建设有特色的专业文化体系,提高专业竞争力,有助于实现本专业可持续发展;

(2)有利于本专业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

(3)有利于本专业学生的专业价值观、专业意识、专业气质的形成;

(4)有利于本专业学生尽快熟悉、适应企业文化,学生学会处理企业人际关系,使毕业生工作后能迅速融入企业文化环境中,尽快在工作岗位上发挥作用;

(5)有利于本专业学生熟悉企业工作制度、工作流程、工作环境、规章制度,适应企业工作节奏,引导和规范学生的思想行为,使学生养成自觉遵守企业规章制度的习惯;

(6)有利于提高本专业学生工作主动性和敬业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增强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利于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

(7)使本专业学生未来具备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的素质与能力,成为未来推动企业建设和发展的中坚力量;

(8)有利于推进“双师”型的教学队伍的建设,引导教师树立服务地方经济的理念,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

总之,将电气自动化企业的企业文化与专业文化相融合,有利于学生成人成才,培养高职学生良好职业素养,提升学生职业综合能力;

3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专业文化建设的校企文化融合的方法和措施

在校园整体文化建设的框架下,重视各个方面之间的有机联系,构建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有特色的专业文化体系,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深化本专业校企文化融合。广泛的专业文化校企融合,要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到学生的专业素质、行为习惯等都要满足企业的要求。我们采用多种方式方法进行研究。在研究传统校园文化的同时,将电气自动化企业的企业文化与传统校园文化比对研究。比如,通过网上查找、到电气自动化企业拜访、调研、鼓励教师到电气自动化企业顶岗学习来研究电气自动化企业文化;与友好电气自动化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友好交流合作;吸纳企业中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参与专业文化建设;请企业专家参与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研究兄弟院校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专业文化建设成就等等;深入研究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校企文化融合方式方法和内容。

(1)建立健全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管理制度,为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校企文化融合提供保证。研究电气自动化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融入到本专业教学管理制度之中。在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责任、职业纪律、职业技能等方面形成运作、发展机制。培养与企业员工相同的行为规范,督促学生遵规守纪、遵守按章操作,养成良好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习惯;

(2)为了有效提高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效果,保证专业可持续发展,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工作岗位,采用工学结合、“做、学、教”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模仿企业工作过程和环境,营造电气自动化企业仿真教学氛围,开展“做、学、教”一体化的教学。将学习过程与生产运作过程结合起来,使学生工学结合,在体验企业工作过程、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优秀的职业素质。

(3)注重用电气自动化企业的企业文化熏陶学生,给学生营造一种职场的环境,使学生处处感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从新生入学起,循序渐进安排,积极宣传企业文化;从教室、实训场、课程内容等等各个方面展现电气自动化企业文化;加强专业网站校园网建设,通过网上咨询、微博、组建聊天群等形式让学生熟悉企业文化;布置专业发展历史展、专业技术能手展、专业新技术展、专业新工艺展等,宣传专业文化历史,建设专业特色的文化环境;根据本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特点,在实训场所悬挂生产流程、安全规程、操作流程、电气自动化行业企业精神等,营造企业氛围;根据专业理念,发掘师生创意潜力,设计励志格言、专业格言。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会和感悟专业精神,充分得到专业文化熏陶。

(4)走出去,请进来。不定期组织学生走进企业去感受企业文化,假期、期中短期组织学生到电气自动化企业参观、实习、实训;定期邀请电气自动化企业专家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教育,指导学生学习电气自动化企业操作技能和规范;加强教师的培训学习,选派教师到企业工作学习企业文化和专业技能,定期组织教师和学生到企业中顶岗实习,使教师具备双师素质,在教学中能够灵活的用企业文化熏陶学生;

(5)模仿电气自动化企业操作工作流程,在培养学生岗位技能的同时,使学生感受企业文化、适应企业文化,提高自身文化素养。重过程控制,形成良性循环。比如,挂工作流程、挂工艺卡、打卡制度、唱票制度、入实训室登记制度、过程记录制度、穿工装、戴安全帽。

(6)引入国际质量认证体系,进行规范的专业教学管理。日常工作必须依文件要求执行,并留下可追溯性记录,强调过程管理及过程控制。

(7)由于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特点,单靠学校自身建设一时难以满足教学需求,为此,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在校外与企业联合,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在校内,除了院校自我建设之外,引进企业资金和设备建设实训场地。建设“厂中校”、“校中厂”实践模式。在加强校内实训场地和实训课程建设的同时,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也可以采用订单培养、定点培养、定点就业方式探索人才培养新形式,深化校企文化融合,实现双赢。

(8)开展广泛的课外活动。高职学生学习基础较差,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自觉性,按部就班的课堂教学显得枯燥乏味,会大大地降低教学质量。广泛开展课外活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就需要建立学校、班级、社团活动等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的校园文化体系,比如组建专业协会、举办各类技能大赛,促进学生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接受企业文化熏陶。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校企文化建设,要物质、职业、精神等多层面进行建设。要吸取优秀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例如,团队合作精神、客户至上理念、激励与创新理念、“零”缺陷理念等,与专业文化深度融合。

4 结束语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文化校企融合,是专业建设的重要部分。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进行专业文化建设。通过合理的取舍、提炼和升华,形成有特色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文化,促进高职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产生积极的情感和职业意识,成长为社会主义的创新型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2-0242-01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校教育教学质量也显著提升。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高等院校教育已经较为普及,高等院校入学率达到了百分之二十以上,其中艺术设计专业成为学生热衷的专业之一。

目前,高等院校在实际办学过程中,尝试利用校企合作模式加强人才培养,但是由于艺术设计专业涉及到的知识面较广,艺术设计专业作为教育领域的新生学科,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存在较多问题和不足,严重影响到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

一、艺术设计专业校企合作办学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政府引导和支持力度不足

校企合作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校企合作能够在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为企业提供更多具备良好专业技能的优秀人才,为企业发展提供更为可靠的支持。校企合作这种教学模式目前被部分高等院校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就目前整体情况来说,由于缺乏政府引导以及政府支持,校企合作依旧无法得到普及和推广。首先,校企合作由企业和高等院校之间开展,双方的利益存在一定的冲突,企业需要投入一定资金,而在没有相关法律法规支持的基础上,企业难以确保经济利益,因此企业缺乏一定的积极性。同时,由于缺乏政府的支持和引导,目前校企合作存在较大的不规范性,学生的人身安全也得不到很好保障,这也是导致校企合作无法有效开展的重要原因。

(二)资金渠道受限

目前,校企合作资金渠道受到限制,导致校企合作受到一定的约束。艺术设计专业作为新生事物,艺术设计专业虽然具备较高的实用性和功能性,但是目前政府、院校以及各企业并没有做到足够的重视,校企合作无法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最终导致校企合作难以有效开展。在多数校企合作中,资金多是由企业直接提供,如奖学金、培训等形式,这无疑很大程度上加大的企业的经营风险,使企业缺乏足够的积极性。

二、艺术设计专业小企业合作办学的改进对策

(一)加强政府引导,建设专项基金

针对校企合作问题,政府必须要加强对校合作关注程度,积极进行引导和支持,为校企合作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首先,政府方面必须要完善相关制度和法律法规,对校企合作模式进行规范,以充分保障企业和院校的实际利益。同时,政府方面必须要出台相关的鼓励政策,对于校企合作院校和企业进行税收减免和资金支持,以缓解院校和企业压力。同时,政府应该鼓励地方政府和社会对校企合作办学进行鼓励和支持,依靠社会力量设立专项基金,由地方政府进行监管,以更好的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为社会输送更多具有丰富专业知识的优秀人才。

(二)重视企业筛选,优化合作质量

艺术设计专业作为教育领域新生事物,艺术设计专业的功能性和实用性较强,但艺术设计专业所涉及到的学科知识较多,不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侧重也有所区别。为此,高等院校必须要针对本专业选择合适的企业进行合作,以有效的提升合作质量和效果。在实际的合作过程中,高等院校可以定期邀请企业专家前往校园进行讲座和培训,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经验和专业知识,使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和信息能够更好的贴近现实和实际,使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未来的工作。同时,对于企业来说,也应该选择较为知名的院校合作,为高等院校提供更多的实习岗位,让学生能够定期前往企业开展实际的考察和学习,使企业能够借助高等院校进行优秀毕业人才的筛选,帮助企业建立优秀的人才队伍,为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教师是确保学生学习质量的关键,在校企合作办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承担起自身的责任和义务,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带领学生进行积极的考察和学习,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实践经验,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对于教师自身也将起到很好的提升作用。

三、总结

校企合作办学对于艺术设计专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推动社会和企业发展也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政府和企业必须要加大关注力度,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加大资金投入,立足长远,在保证经济效益的同时,提高高等院校办学质量,提升学生的整体设计水平。

参考文献:

篇4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已从基础能力设施的建设转变为内涵建设。内涵建设围绕的是专业标准、课程标准、教学模式、师资培养等整个教学体系的建设,就此,职业教育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构架,如“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标准、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等。但其理论构架在各专业的应用还未取得系统的成果,各专业的教学体系研究还处于探索状态。艺术设计专业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整个职业教育一样,是经历了层次教育转向类型教育的过程,在发展成类型教育的背景下,如何重构新的、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教学体系,成为高职艺术教育研究的重点。重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项目工作室教学体系涉及到两个核心概念,即教学体系和项目工作室。我国对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体系已做过很多研究,所得理论尽管所使用的概念不一,但其基本理念是一致的,即高职教学体系应面向职业,与企业相结合,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目标。这一取向是符合当前我国高职发展现状的,但没有建构一个能被广泛认同的概念,系统地探索其理论框架,以致无法更好地推动实践发展。

艺术设计专业关于项目工作室的研究也是由来已久。在我国,设置有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几个高等学府都相继推出了一些工作室,工作室由一名学术带头人主持,带领若干名学术倾向相近的教师组成具有学术特色的教学实体,对在本工作室工作在编的学生实施教学。在学院的整体教学体系中,工作室教学占有重要位置。课程设置上一般都是先进行设计基础教学,后进行专业教学,专业教学大多是以项目教学的形式进行。然而,普通高等教育的工作室教学主要是以主持人及合作者的学术结构作为教学依据,从而与高等职业教育所提倡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高等职业教育的工作室教学目前还停留在模仿普通高等教育的形式上,在引进项目的教学过程当中,大多受到学院品牌效应及项目引进的时段制约,尚不能形成完整的从项目引进到项目开发的教学体系。

从发展的角度看现代设计教育,是从20世纪20年代的德国包豪斯学院开始起步的,包豪斯建立了“艺术与技术新统一”的现代设计教育体系,这个体系影响了现代大多数欧洲应用技术类大学(类似我国的高等职业学院)。如德国汉诺威应用科学大学艺术设计系实行院企合作教学;英国伍尔弗汉普大学和企业联合教学,在专业发展上利用周边企业项目结合课程实施教学;维也纳实用美术大学300多个教师中70%为专职教师,30%左右为课程教师,聘任的教师来自加拿大、意大利等,聘请来自各个不同文化背景的教师对一个学校的学科发展是极有帮助的。而在实际教学中,专业课程的教学也是以课题结合社会设计项目来实施的。以上国外院校的教学体系都具有共同的特点,就是教学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学校和企业联系,实现产学研结合的新型模式。这些教学体系给予了高职艺术设计教育重构项目工作室教学体系及我国当前艺术院校的教育发展借鉴的模板。

重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项目工作室教学体系,在很大程度上是站在高等教育的一个新类型——高等职业教育的高度去研究新的教学体系,对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体系进行重新定位与探索,构建既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又符合艺术设计教育规律的全新教学体系——项目工作室教学体系。在项目工作室教学体系中,学生不再是知识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在与教师、伙伴以及实践的交互作用中,主动地建构着自身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学生变成了主角,学生能够对教学内容进行能动、自主地选择,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的意识与调整,超越了传统教学中的那种受动性与依附性。在讨论、质疑、探索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学习”和创造。营造与实际工作岗位高度一致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从而激发其内在的潜能。从而实现学生由“适应能力”向“建构能力”的战略性转变,使之成为具有较强职业素养的社会职业人。项目工作室制教学体系是指以真实项目为载体,将真实项目引入课堂,以工作室为单位, 借鉴企业的管理流程,建立专业标准、课程体系标准、教学模式、师资标准,并以此进行课堂管理、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的教学体系。

第一,项目工作室制的教学体系是应对高等职业教育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新的要求而探索、实施的。目前,市场对艺术设计人才的要求在不断变化。设计行业、企业的岗位在不断地细化,各岗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处于相对独立的态势,甚至有些企业为降低运行成本,将一部分岗位的任务进行外包完成,整体的项目实施由项目负责人进行各岗位的协调与整合,待所有岗位任务完成再整合为一个完整成果提交给业主。由于设计行业的特殊性,设计企业越来越倾向于一种非集约形式,这意味着岗位点不断细分的同时,设计企业还要求设计从业者具备整体的设计能力、项目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市场和企业人才需求的变化,给予了我们职业教育者在人才培养规格上新的命题。因此,构建新的艺术设计专业标准,成为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第二,新专业标准的实施最根本的支撑点在其课程体系的建立上,如何建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标准成为整个教学体系的关键,项目工作室的设立应以艺术设计行业、企业的岗位点作为依据,每个项目工作室及一个岗位点,为应对设计行业、企业分工日益细分的趋势,我们必须将整个设计工作流程按工作实际解构成为多个岗位点,并按照其岗位点能力培养作为课程内容的标准,从而形成岗位能力点课程,再将各岗位点能力课程重构成为整个项目工作室课程体系。项目工作室课程体系是以真实项目作为课程载体,作为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真实项目的储备成为课程开发的重点,由于项目的时效性,一些项目的引进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可能与课程同步。从而,也就要求我们每一个工作室必须具备相关项目的深度开发能力,完善项目工作室的课程体系。

第三,在新的专业标准和课程体系标准建立的同时,我们还要有相匹配的新的教学模式。在课堂管理上,改变了以往传统教学模式中常见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传统现状,通过“小组教学”的模式强调教师和学生的一种交互式、互动性教学。一方面,“小组教学”模式符合现代设计企业的日常管理方式,即依据项目来组织团队进行设计,这对于学生提前感受企业工作氛围有很大的帮助;另一方面,在“小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自主性和团队精神得到训练。而老师置身于学生之中,参与讨论、研究,师生的感情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交流,师生之间不再是单纯的“教与学”的关系,而是相互交流共同学习。“小组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坚持“赏识教育”,即用信任、尊重、激励、理解、宽容、提醒的操作原则来发现学生的优点和发掘学生的潜能,充分提升高职艺术专业学生的自信心。在教学设计上,教师摆脱以往照本宣科地布置作业的形式,而是用任务书的形式将课程内容合理地分解为一个或数个项目,用导入真实项目的手法开展教学。真实项目的导入必须是针对相应职业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与企业实际工作过程有直接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此外,一些有针对性的设计竞赛也可以导入,因为这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教师在项目教学中可以成为设计公司的经理,引导学生组成的设计小组进行项目设计,也可以成为甲方的设计顾问,dylw.net督促和监督学生组成的设计小组的项目设计,给予指导。学生在项目教学中成为设计师,需要在团队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为项目的完成贡献智慧。在这里,工作室的空间氛围为实现教学设计提供了环境保证。在教学评价上,一是采用课程展示制,将一门课程完成后学生所做的项目作业集中展示出来,用以评价教师的教学水平;二是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客户选择”的方法,进行学生的教学评价,这侧重于让学生表达、分享自己都学会了什么,总结项目工作室对他们的意义。这两个方面的评价都基于发展性教学评价观,包含过程性的评价和终结性的评价。过程性评价应包含工作态度的评价、工作过程步骤与方法评价、知识的应用评价等;终结性评价应包含项目所涵盖的应知部分的评价、应会部分的评价、设计成果的评价等。

第四,作为一个以真实项目为载体的教学体系,要求的是一支“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对于专任教师而言,不但要具备深厚的理论水平,而且要具备较高的实际项目操作能力,对专任教师的培养是整个体系得以实现的基础。兼职教师是学校与社会沟通的优质通道,引进兼职教师也是学校打破社会壁垒的最好手段之一。体系所需要的是相对稳定的、高规格的,在行业有影响的兼职教师队伍。

总而言之,高职艺术设计专业项目工作室教学体系的建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高等职业教育艺术设计专业必须作为一个新的教育类型寻求自身的发展定位,寻找一条既符合高职教育规律,又符合艺术教育规律的发展道路;2.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理论框架下,打造从项目引进——项目开发的艺术设计专业完整教学链;3.构建全新的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标准、课程体系标准、教学模式、师资标准,形成以真实项目作为载体,以工作室为单位,参照企业的管理模式,具有可操作性的、系统的项目工作室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李伟.构建艺术设计专业多维实践教学体系[J].装饰.2006年第12期.

[2]郁涛.对艺术设计教学体系的探讨[J].艺术教育.2007年第4期.

篇5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06.078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06-0-01

1 考核与评价

考核是把组织标准与员工工作结果相比较,用于考量员工工作结果的过程。考核需要组织确定总体目标以及支撑总体目标实现的考核指标体系,层层分解这些指标到岗位、到个人,形成部门指标以及个人的考核指标,通过考核实现组织的目标。因此,考核技术内容包括组织指标体系的设计、指标体系分解、个人考核指标与标准的确定,考核周期、考核时间、考核人、被考核人确定以及考核方法等。评价是考核之后组织对考核情况给予评定。评价技术主要是指用什么方法、如何评定的技术手段。

考评是考核与评价的总称,包括考核与评价两个内容或两个工作步骤。考核是评价的基础和前提,没有考核就不能评价;评价是考核的延伸,没有评价的考核在一定程度上考核就没有意义。考核与评价有时似乎是完全一致的,比如:员工考核结果得到85分成绩,组织对该员工的评价是完成了组织任务的85%,其实这样的评价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又如,学生期末考核成绩是85分,如果不评价,这样的成绩能说明什么呢,即不知道他是良好还是优秀,有可能还是较差呢。因此,考评是两个不同阶段但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

2 考核技术与评价技术

目前,在能看到的绩效管理教科书中对考核与评价以及考核技术与评价技术都没有作明确的区别,把二者混为一体。比如:在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组织编写的《绩效管理》一书中,第一节标题是“绩效考核技术”,正文却介绍了相对评估法、绝对评估法、特征导向评估法、行为导向评估法、结果导向评估法等评估方法,但这些方法中有些是考核方法。还有的书的内文中有标题是“绩效考核技术”,一本书中同一标题重复出现,却没有把考核技术与评价技术区别开来。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不把二者区别开来介绍是不可能讲清楚的,学生也更不会能弄明白。一些绩效管理教课书也都是在介绍方法时把考核方法与评价方法混为一谈,考核技术与评价技术不分。此外,日常工作用语对考核与评价也不作区别,通常考核是指考评,评价也是指考评。

3 区分考核方法、评价方法以及考核技术、评价技术的必要性

本论文认为把考核方法与评价方法区别、考核技术与评价技术区别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考核方法与评价方法。凡是用组织标准与个人工作结果相对照的方法都应该是考核方法。比如: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组织编写的《绩效管理》一书中的因素考核法、工作标准法、图尺度考核法、行为锚定考核法等方法,笔者认为这些应该归位考核方法,而不是评价方法。而本书中的排序法、强制分布法、自我报告法等方法,笔者认为应该归位评价方法。

其次,考核技术与评价技术。考核技术内容应包括所有与考核相关的技术,笔者认为主要有考核指标体系设计技术,比如:组织目标的确定与分解、组织关键绩效指标的确定与分解、组织的平衡计分卡的设计与分解;岗位绩效计划书的设计;员工个人考核指标与标准设计以及考核表设计;与考核相关制度如考核周期、考核人、被考核确定以及考核结果如何运用等制度设计。

评价技术是对考核结果应该如何评价的技术问题,包括对员工考核结果进行分析的“四分图法”,就是要从技术、知识、态度、外部障碍等方面分析方法、面谈技巧等内容。

在企业绩效管理实践中也需要把考核与评价、考核技术与评价技术区别开来。作这样的区分可以更加明确主体责任。考核的主体责任应该归于直线经理,评价的主体责任应该归于组织领导;考核技术与评价技术的主体责任应该归于绩效管理专员或人力资源管理经理。而专业技术需要人力资源管理者培训、辅导、指导直接经理以及组织中各级管理者,共同来完成组织的绩效管理工作。

主要参考文献

[1]付亚和,许玉林.绩效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2]刘秀英.绩效管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3]周文.绩效管理[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4]王菲,毛乃才.企业绩效评价理论综述及实践应用[J].商业时代,2010(7).

篇6

中图分类号:R192.6/R197.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3)22-0012-03

Application of nursing staff appraisal technology

archives in the community nursing management

YANG Min, LIU Yingyan

(Yingbo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Pudong New District, Shanghai 200125,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ole of the nursing staff appraisal technology archives in the community nursing management. Methods: From January to December of 2011, the nursing staff examination technology files were managed for the all nurses in this center, and their results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before and after implementation. Results: The nursing quality examination, theory test and average operation test scores, patients’ satisfaction were enhanced after using the nursing staff examination technology files. The number of errors and adverse events occurred were reduced remarkably. Conclusion: Use of nursing personnel evaluation technology archives can improve the nursing quality, enhance the ability of managers, and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nursing adverse events.

KEY WORDS technology archives; community; nursing management

护理人员技术档案是医院档案的组成部分,是护理人员业务成长的真实记录,是考核护理人员德、勤、绩、能的重要依据[1]。但护理人员技术档案在社区服务中心尚未普遍建立。我中心引入护理人员技术档案的管理理念,并结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际情况,制定了更适用于社区护理人员考核的技术档案摸板,并于2011年1月试用,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中心护士总数30名,均为女性,年龄21~51岁;平均年龄(33.18±5.46)岁;其中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4名,护师15名,护士10名;本科2名,大专18名,中专10名;工作年限:≥10年21名,5~10年3名,2~5年3名,

1.2 方法

所有护理人员均建立护理人员技术考核档案,人手一册,统一存放于护理部。护理人员技术考核档案包含工作质量、业务考核、职业素质、继续教育、加扣分和考核汇总5项。年终将各项得分相加得总分,满分为100分,并评定考核等级。护理人员技术考核档案自2011年1月实施,2012年1月采用相同表格比较《护理人员考核技术档案》实施前后的考核结果。

1.2.1 护理质量考核

护理质量占总考核分的40%。考核内容包括:护理文件书写、分级护理、抢救物品管理、消毒隔离、病区管理、护士长管理等,护士与护士长的考核重点不同。参照上海市护理质控中心修订的《护理质量工作标准》,质控分数按5~10分的标准进行分层,考核小组每月按项目评分,并将全年平均分计入“护理人员年度考核汇总”栏,扣分原因记录在该考核表下面的“具体内容记载”栏内。

1.2.2 业务知识考核

业务考核占总考核分20%。包括基础理论和操作考试,考试成绩取全年平均分,理论考按10分的标准进行分层,操作考按5分的标准进行分层,考核后给予相应分值,年终总评。

1.2.3 职业素质考核

职业素质考核占总考核分20%。内容包括:遵守社会公德和医疗道德、尊重患者权利、遵守劳动纪律、工作认真负责等,每违反一项扣1分,如屡次发生或情节严重者加扣5分。

1.2.4 继续教育考核

继续教育占总考核分10%。继续教育根据职称和完成学时数换算成相应分值,护理论文根据不同职称,将上交或发表的论文数换算成相应分值,年终总评。

1.2.5 加扣分

加扣分占总考核分10%。加分项目包含:①在核心期刊;②参与课题研究;③评为服务明星;④获院级及以上荣誉;⑤获院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减分项目包括:①科内投诉或纠纷造成不良影响;②发生性质较严重的差错或事故;③严重违章违纪等。加扣分按项目赋予不同分值,同一项目可累计加分或减分,但不超过该项的最高分值;加扣分事实记录在“具体内容记载”栏内。实时记录,年终总评。

1.3 考核等级评定

将4项考核分及加扣分累计得总分,按总分评定考核等级。

年终总分≥90分为A级,推荐评先、深造、晋升、升职;81~89分为B级,不能参加各类评先;70~80分评为C级,不推荐参加技术职称晋升;

2 结果

使用护理人员考核技术档案后,4项内容考核分值均比考核前提高,锦旗和表扬信数增多,差错及纠纷的发生数明显下降(表1)。

3 讨论

3.1 有利于完善社区护理的管理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士人数虽然不多,但工作地点分散,工作内容相差大,考核标准也不同,如果没有一套完整周详的考核方法,很难管理到位。使用护理人员考核技术档案后,对每一位护士都能根据其职称、岗位、工作表现、服务态度、继续教育等进行完整、系统、科学、有效的考核与管理,从而使护理工作达到岗位责任化、操作规范化、工作程序化,提高了护理质量,构建了高效的管理模式[2],进而增强社区护理的竞争力。

3.2 为护理人员的评先、深造、晋升提供依据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士流动小,晋升职称的机会少,往往数人或十几人竞争一个晋升名额;医院内每年有评选优秀护士、先进医务人员的名额,以往都采用护士投票或护士长推荐的方法产生,主观性较强。使用护理人员考核技术档案能真实、完整地记录护理人员业务技术信息、工作表现、个人业绩以及技术能力测评情况,提供了客观公正的参考依据[3],提高了护理管理的公平性和透明度。

3.3 有效提高患者的满意率

有些社区护士长期在同一岗位从事简单而重复的护理工作,工作的热情和主动性明显减退。实施护理人员考核技术档案全面考核后,有利于形成良性竞争环境,促进护士改善服务态度,提供优质护理和人性化服务,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同时通过全面考核,督促护士加强护理查对与观察,提高了安全防范意识,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造成安全的医疗护理环境[4]。

3.4 强化了社区护士的继续教育

继续教育学分是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考核、晋升、聘任的必备条件[5]。社区护士接受院内外继续教育的机会比医生少,观念落后及知识陈旧导致社区护理的水平不高、发展缓慢。实施护理人员考核技术档案后,我中心护士积极参与各项院外继续教育和学历教育,提高了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技术操作水平,提高了撰写论文和参与课题研究的能力,促进了护理科学的蓬勃发展[6]。

我中心护理部通过护理人员考核技术档案的使用,达到了对护理人员的有效管理的作用,提高了护理质量,提升了管理者的能力,强化了护士的职业素质和工作态度,促进了护士自身和中心护理事业的发展,营造了积极向上的氛围,努力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保证护理安全,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说明护理技术档案是社区护理管理的有效方法之一,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白姣姣, 王素美, 张颖. 护理人员技术档案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J]. 上海护理, 2005, 5(4): 57-58.

[2] 顾慧. 护理人员业务技术档案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J]. 江苏卫生事业管理, 2010, 21(6): 106-107.

[3] 吴鸿珠, 李双凤. 护理人员业务技术档案手册的建立与使用[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6, 22(5): 67.

[4] 魏志红. 创建护理安全文化的探讨[J]. 甘肃科技纵横, 2013, 42(6): 125-126.

篇7

为了进一步推动各高校对多核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内容更新,迎接“众核”的挑战,提高各校多核课程教学水平,应广大从事多核教学的教师要求,英特尔分别在武汉大学和清华大学成功举办了多核技术高级研修班。受邀对象为第一、二批加入“多核课程大学计划”的高校以及2007、2008年获得精品课程项目立项的高校。研修班结业学员通过测试后,根据“高校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培训方案(教高厅函[2004]26号文件)规定,统一发放由教育部人事司和高等教育司共同签章颁发的“高校青年教师高级研修班研修证书”,同时英特尔软件学院也颁发培训合格证书。

2009年7月8日至10日,多核技术研修班在武汉大学举办,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杨剑锋副教授主持了武汉研修班。研修班开始前,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田茂副院长与英特尔亚太研发有限公司首席研发官杨晨致欢迎辞。随后,杨晨博士向老师们概要介绍了多核技术的最新发展,英特尔软件学院与英特尔软件网络中国区经理郎朗介绍了英特尔这两个部门为大学老师提供的相关支持,包括英特尔软件学院的多核大学计划、师资培训及英特尔®软件网络的学术社区等(software.intel. com/zh-cn/academic/)。

英特尔此次研修班为期三天,主要内容涵括英特尔最新多核架构、OpenMP 3.0、Intel® Parallel Studio、Intel® Threading Building Blocks、Parallel Design Pattern以及多核技术在游戏开发领域的实际应用等最新多核技术和编程工具,配以并行编程实践,使各位教师对相关内容有更为全面的了解。其中,以Intel® Parallel Studio为代表的英特尔最新并行软件开发工具成为培训内容的一大亮点,通过学习与亲身体验,老师们一致认为Intel® Parallel Studio集英特尔以往的软件开发工具之大成,根据并行编程的流程整合了相关工具的相应功能模块,配以更加完善的界面,极大地方便了多核程序的开发,并为相关内容的教学提供了强大的工具支持。课程的另一大亮点是游戏领域的多核编程应用。这部分内容将多核编程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的应用相结合,为老师们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案例和素材。本次研修班的一大特色是由英特尔软件学院资深课程架构师和武汉大学及清华大学的高校教师共同主讲课程,促进了高校教师和企业专家间的互相学习。

武汉地区的培训共有18所大学的36名教师参加,研修班包括课程建设讨论和经验分享环节,促进了高校间多核课程建设的交流。来自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学院的王挺教授介绍了“编译原理”精品课程建设,该课程被评为2007年教育部国家精品课;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的施青松副教授介绍了浙江大学多核技术课程建设,该课程被评为2008年教育部国家精品课;华南理工大学的陈虎副教授就多核课程开发与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与老师们做了分享与讨论;东南大学计算机学院的杨全胜副教授介绍了“计算机系统综合课程设计”,该课程是入选教育部-英特尔精品课程项目中唯一实践类课程。在最后的自由讨论中,老师们踊跃发言,就多核课程的开设、教学、学校遇到的实际困难与问题及多核教学的发展趋势与英特尔的专家做了互动交流。

2009年7月29日至31日,继武汉研修班的成功举办后,2009年英特尔多核研修班在清华大学开设专场。来自21所大学的三十余名老师参加培训,内容与武汉研修班专场一致。清华大学计算机学院郑纬民教授做了欢迎发言,薛巍副教授主持了此次培训。在课程建设讨论和经验分享环节中,多所学校的老师们与大家分享了教育部-英特尔精品课程的教学经验。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高性能处理器体系结构”课程(60学时)

安虹教授介绍说,该课程基于中科院计算所龙芯项目,教学起初以论文阅读为主,面向研究生。计划将课程划分为两部分,分别针对本科生(应用成熟的多核技术)和研究生(论文研究)。实验平台正在建设中,考虑采用基于RAMP(开源共享)技术的多FPGA板集群系统,通过网络连接实现实验。考试形式主要以学生阅读论文后作阐述与讨论的形式开展,学生反馈课程利于自主学习和对前沿科技的探索。课程的特色是与前沿多核技术紧密结合,实验内容结合科研成果。

 北京工业大学“操作系统原理”课程(56学时)

教授指出,在“操作系统原理”课程中,从“进程线程概念”章节入手加入多核内容较为合适。同时,英特尔的多核软件开发工具对课程教学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 清华大学“高等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

郑纬民教授介绍,该课程的特色是邀请国外著名大学教授就业界先进的技术主题开设课程讲座,相互交流,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 哈尔滨工程大学“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

该课程被安排在大三上学期。李静梅教授讲述了课程在硬件配置、软件环境、教材编写、网站与题库建设方面的心得。

 大连工业大学“计算方法”、汕头大学“计算方法及其计算机软件”课程

任玉洁教授在这两门课程中的所有算法用MATLAB实现,并正在研究对这些算法进行并行化的可能性。课程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辅以较完善的课程网站。

 北京大学“并行程序设计”课程(54学时)

余华山老师谈到,由于多核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课程建设中必须坚持不断进行内容调整。

在课程建设的讨论中,老师们与英特尔的专家就教学中的问题、机遇以及课程的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

在谈到“编译原理”和“操作系统”课程怎样与多核相关内容结合时,清华大学的陈文光老师建议对学生做适当区分,面向水平好的学生开展相关专题的课外讨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杜军朝老师提出,在教学中引入相关机制,介绍由单CPU程序并发到多核CPU程序并行的转变,需要向学生说明多线程和多核的区别,但目前实验环节的开展比较困难,而英特尔的软件开发工具能在这方面给学生比较直观的感觉。

英特尔高级课程架构师游骅博士建议老师们开发针对不同领域的案例教学,用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或教学案例教学,得到老师们的普遍认可和支持。英特尔愿意与老师们合作,共同建立丰富的教学案例库,共同推动多核及并行计算的教学。

篇8

2合作研究

目前,英特尔已与逾30家高校开展联合研究项目,分享重要的研究课题,并与国内高校交流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经验,每年支持数十个科研立项。合作研究涵盖了集成电路、多核技术、嵌入式等诸多领域。在“教育部—英特尔信息技术专项科研基金的合作协议”的框架下,从2007年至今,英特尔已提供超过一百万美元的资金,对13所高校共26项科研计划进行资助,涉及的领域包括多核技术、云计算、嵌入式与片上系统等前沿研究方向,有20余位研究员参与到各项科研计划中去。合作成果已初见成效,有12项研究计划已经通过验收结题。就已结题的研究计划来看,项目团队发表了百余篇优秀的学术论文,发明了近30项专利;上百名同学参与到项目的开展中,锻炼了科研能力;项目团队在各类学术交流活动中作了80余场学术报告,展示了科研成果,扩大了项目影响力。2010年,英特尔在云计算、嵌入式与片上系统领域共支持了6所学校的7项科研计划。

3教师计划

英特尔以丰富多彩的学术论坛、专项研讨会、师资培训班等形式,拓宽高校间先进知识的共享渠道,配合高校的师资培养。目前,英特尔师资培训领域包括多核技术、嵌入式系统、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封装测试、技术创业等,有力支持了相关课程的建设和人才培养。此外,英特尔每年还邀请优秀青年教师到公司进行为期数月的学术访问和交流活动。

3.12010英特尔中国大学峰会以“教育成就创新”为主题的2010英特尔中国大学峰会于8月19-20日在美丽的“天府之国”成都成功举办。来自政府相关部门的领导,国内近百所高校的专家学者,英特尔全球及中国的多位高层主管、技术专家及大学合作团队等193位嘉宾参与本次峰会。作为产业界与高等院校深入对话和经验交流的权威平台,本次峰会旨在全面分享英特尔最新的技术成果及解决方案,集中展示英特尔支持中国高等教育的合作项目,并就产学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等主题进行充分的交流和探讨,促进产学研的有机结合。

3.2师资培训

MeeGo是由英特尔的Moblin项目和诺基亚的Maemo项目相结合推出的一个开源项目,集成了上述两个著名开发环境的丰富经验和技术,目前针对上网本、入门级台式机、手持计算和通信设备、车载信息设备、互联网电视和多媒体电话等应用环境。为了让高校教师尽早了解相关知识,英特尔公司联合北京大学,于2010年11月6-7日举办了MeeGo高级研修班,促进高校间、学术界和产业界围绕MeeGo前沿技术的交流,寻求长期研发及联合研究项目的机会。共有来自国内20多所大学的40余位教师参与了此次研修班,大家不仅通过学习和上机实验掌握了相关技术,还通过交流讨论,为MeeGo及其在高校教学中的发展提供了许多非常好的建议和反馈。3.3上海交大—英特尔透明计算及UEFI技术研讨会为了促进国内高校教师的深入了解、学习,使其掌握透明计算、UEFI及相关新技术的最新进展,使高校教学、科研与当前业界最新技术发展保持同步,上海交通大学信息安全工程学院和英特尔公司联合举办的“2010透明计算与UEFI技术研讨会”于2010年10月21日—22日在上海交通大学成功召开。研讨会作为“产、学、研”各界进行技术和业务交流的平台,特邀中国工程院院士、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尧学做了题为“透明计算”的主题发言。来自高校以及产业界的技术专家为与会者带来了12场精彩的专题演讲,50余名与会者深入交流了透明计算等平台创新核心技术。

3.4创新人才培养国际研讨会

2010年7月1日,在清华大学和英特尔联合主办的首届“创新人才培养国际研讨会”上,国内外百名教育专家、大中学校校长共同分享了国内外先进的创新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深入探讨了国外创新人才培养的先进经验。与会者从不同角度全面阐述了在中国“如何孕育创新人才所需的环境”以及“如何构建多方协作培养创新人才的模式”两大命题。清华大学党委书记胡和平表示,“清华大学与英特尔公司联合主办首次国际研讨会,迈出了创新人才培养探索性的一步。希望能够打通基础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衔接机制,打造系统工程。同时,将创新企业引进教育变革的生态圈,更有利于就业和未来的产业创新”。

4学生支持

英特尔设立了一系列面向高校学生的支持项目,包括学生竞赛、英特尔奖学金、校园演讲活动、实习及联合培养项目和大学生技术创业计划等。

4.1学生竞赛

为激发大学生对前沿技术的探索热情,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促进高校课程体系改革和校际之间的互动交流与经验分享,英特尔发起并支持多项学生竞赛。其中,两年一届的“英特尔杯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嵌入式系统专题竞赛”是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工业和信息化部人事司共同主办的,基于英特尔技术、面向高等学校大学生的专项竞赛。2010年,参赛学校已由2002年的15所增加到76所,参赛队也由28个增加到166个。竞赛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协作精神,以及理论联系实际、自己动手设计制作的实践能力,是目前中国最具规模与声望的学科专项竞赛之一。今年,英特尔公司为了更好地支持本届大赛,不仅提供了相应的软硬件环境和赛前培训,还首次通过英特尔软件网络提供了持续技术支持,并且邀请业界专家参与最后的获奖作品展示与交流,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经过四个月的激烈角逐,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代表队提交的作品“皮影艺术,凌动舞台”凭借新颖的设计思路,在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最高奖项——“英特尔杯”。获奖参赛队高举“英特尔杯”

4.2英特尔奖学金

英特尔奖学金专用于奖励在信息科学与工程技术领域内表现杰出的优秀学生。在中国,英特尔每年向著名大学的优秀学生颁发英特尔科学技术奖学金。迄今为止,已有近400名学生获得了这一荣誉。英特尔奖学金最大的特色之一,就是不仅仅给获奖学生提供经济上的奖励,更为每一位获奖学生指派了一位英特尔资深工程师或高级经理,作为指导教师,通过指导教师和学生的不断交流,为学生的成才分享经验,指引方向。正如今年英特尔奖学金获奖学生之一、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张羽同学所说,“很多自己困惑而思考很久的东西,在指导教师那里往往一点就破”。

4.3大学生技术创业计划

大学生技术创业计划是英特尔在中国专门设立的创业教育项目,为大学创业课程教师研讨会、本地与全球学生间的创业竞赛提供支持,鼓励并培养学生成为未来的技术型企业家。英特尔杯中国大学生技术创业邀请赛是该计划的主要活动之一,大赛的优胜者将由英特尔资助参加“英特尔-伯克利国际大学生科技创业挑战赛”。今年,我们开展了英特尔—清华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时间夏令营暨创业教育教师研究班活动,而清华大学队在2010“英特尔—伯克利全球技术创业挑战赛”总决赛中也进入了前8强。

4.4校园讲座

2010年,英特尔校园讲座的脚步已留在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和厦门大学,吸引了众多学子。2010年10-11月,与校园招聘同时,英特尔校园讲座也在如火如荼地举行。英特尔公司高级战略经理陈旭,英特尔公司高级经理、系统架构专家宋青见,英特尔公司高级经理刘云作为主讲嘉宾,从MeeGo的架构到开发环境和开发工具,从独特个性到卓越多彩的用户体验,进行了全面展示。同时还分享了消费电子多应用支持框架,以及基于英特尔消费电子CEMediaSOC开放平台的创新与挑战。

4.5实习及联合培养项目

该项目以北京和上海的研发中心为基地,为毕业生提供了一流的实习环境,还特别指定英特尔专业人员负责指导实习生的工程实践和毕业论文,积极配合大学培养实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的人才。2007年6月底,“教育部-英特尔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在上海紫竹高科技园英特尔亚太研发有限公司正式揭幕。该实习实训基地依托英特尔亚太研发有限公司,联合国内重点大学参与共建,协作培养符合产业需求的人才。截止到目前,共有超过1000名实习生在英特尔公司接受了实践锻炼。

5英特尔多核大学计划

2010年是英特尔多核大学计划的第五个年头。2006年,英特尔与中国教育部签署了关于多核教育的五年备忘录,并启动“英特尔多核大学计划”。该计划通过多核技术大学课程项目以及多核技术联合科研项目等方面的合作,帮助提升中国高校在多核技术领域的教学及科研整体水平,为中国在前沿技术领域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服务。经过5年的发展,已有来自中国250余所高校的500余位教师参与了该计划,并使得6万多学生学习到最新的多核编程知识,从中受益。为了帮助高校老师了解多核及并行计算领域的最新技术,2010年,多核技术高级师资研讨班分别在清华大学和复旦大学围绕多核编程和云计算技术展开。共有来自50余所高校的近百位教师参与了今年的研修班,大家表示今年的新内容对充实多核课程教学内容及相关科研项目大有裨益。

6英特尔嵌入式系统大学计划

篇9

随着新材料的应用和新技术的发展,VLSI技术取得长足进步,在单个芯片上集成多个处理器核心构成多核处理器已经成为处理器技术的主流。按计算内核的对等与否,CMP可分为同构多核和异构多核。计算内核相同,地位对等的称为同构多核。然而,一般认为处理器通用核的数目在超过16个后,再增加通用处理核的数目就难以带来更大的性能提升。于是出现了一些为特别任务专门定制的专用处理核,包括面向科学计算等的“领域专用核”、图形图像处理和数字信号处理(DSP)等“行业专用核”。这些专用核的体系结构利用特定应用的特征进行定制,从而达到定制应用的高性能和高效率。

从2005年出现的英特尔与AMD的双核处理器、2006年推出的4核处理器到2007年2月英特尔公司展示的80核处理器,处理器中集成核的数目呈现迅速增多的趋势。除此之外,具有更多核和不同功能核的处理器也在研发,例如整合了1025个简单处理器的芯片Kilocore,包括1024个8位处理器和1个Power PC核。

伴随着多核处理器的发展尤其是处理器核数目的增加与处理器核功能的变化,在体系结构、软件、功耗和安全性设计等方面,巨大的挑战也随之而来。处理器的发展使得原有面向单核或者多处理器的软件架构不适于在单芯片多处理器的硬件结构上充分利用多计算核心的能力,需要相应的软件层面的共同发展。为此,软件结构的变化尤其是针对多核硬件体系结构的程序设计成为有效发挥多核计算能力的重要方面。

为了适应技术的发展,为社会培养合格的计算机人才,在大学计算机教学中开设相应的多核计算课程势在必行。计算机方向课程的开设尤其是教材的设计,不仅要注意到满足完善学生知识结构,适应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的情况,同时也需注意到社会对于多核计算技术方面人才的需求,通过合理的设计,满足知识更新与就业两方面的要求。

2多核课程设计

多核计算技术的发展使得计算机教学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来自于多核计算技术所带来的新的知识点。这些新的知识点主要包括:多核SOC芯片技术;多核芯片与传统单核微处理器、SMP的区别;多核下的各种硬件设计技术(Cache与存储一致性、网络互连、IO管理);并行体系与多核体系结构;典型多核芯片介绍;嵌入式多核芯片技术;多核平台结构与芯片组支持技术(包括固件技术);多核操作系统;多核系统软件对并行编程的支持;多线程编程对多核的支持;多核多线程编程技术(主要是关于Windows与Linux操作系统);OpenMP对多核的支持;多核平台上的编译工具与编译优化技术;多核API优化函数库;多核多线程程序的性能评测工具与方法。

这些新知识点的出现,使得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多核课程以适应技术的发展与多核时代对高校计算机人才培养的新需求。例如,美国计算机专业最好的CMU、MIT、Backley、Harvard和Stanford五所高校,均通过增加新的课程或者在原有课程内容中增加多核内容的方式,以适应多核计算机的出现与发展。

因此,综合考虑上述因素,并参考国外高校的课程开设方式,浙江大学开设了自己的多核课程。浙江大学以学校计算机教学的实际情况为基本出发点,让学生了解当前计算机芯片设计领域中新兴多核体系设计的基本原理、技术难点、目前发展状况,以及对计算机领域带来的相关影响等,以通过建立体系经典理论研究和实际的发展方向之间的桥梁,为将来从事体系结构领域、系统软件领域以及相关领域的高水平研究打好扎实的基础。这是浙江大学多核计算课程设计的目标,也是我们教材设计的主要目的。

通过分析多核的知识点,浙江大学将多核计算课程分成了两个层次:以编程训练为主的本科多核计算课程和以编程为基础以多核理论与发展为主要内容的研究生课程。本科课程的名称为并行计算与多核编程,作为专业选修课程。多核的本科课程完全以编程训练为主,结合多核编程工具,通过编程作业锻炼学生对多核编程能力的培养。对于研究生课程,名称为多核计算,主要着眼于当前多核技术的研究热点和多核技术的高级课题,在研究生的体系结构课程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基础上作进一步提高,结合操作系统、编译原理、编程方法等交叉学科,介绍在体系结构上的多核理论与相关学科对此的相应发展。

3多核课程教材设计

3.1概况

由于多核计算技术相对较新且仍在不断发展,目前国内外多核计算方向的著作以科学论文为主,偏向于研究与探索,浙江大学结合科研的实际情况,由任课教师采用科学论文作为研究生课程的主要教学材料。

而对于基础教材而言,由于多核计算方面的书籍还是刚刚起步,因此可供选择的余地较少。此外,由于多核计算是一门动手能力和理论要求都很强的课程,需要更加重视实践环节,为学生设计实践训练,同时,目前多核底层调优软件是由英特尔公司推出,能实现多核的编译、运行库、性能测试、多线程检测与优化,对多核教学帮助极大。因此,浙江大学采用了基于英特尔的软硬件,作为实践的基础培训。有鉴于此,目前浙江大学的多核课程2006年使用的教材是由英特尔公司的(孟加拉)Shameem Akhter与(美)Jason Roberts撰写、Intel出版的《Multi-core Programming: Increasing Performance through Software Multi- threading》,2007年3月电子工业出版社推出了由李宝峰、富弘毅、李韬三位博士翻译的中文版,我们参与了该书的审稿工作。该书是国内第一本全面讲解多核程序设计的书,同时,由于它介绍了基于Intel多核平台的性能评测和调优工具,相对适合于目前的教学。

由于该书的作者是英特尔的平台结构师与软件工程师,尽管参与了多核处理器的架构与软件设计,对多核计算技术了解非常深入,但是其写作目的与风格均是工程师写给工程师的书,并不适用于大学教材。与此同时,由于多核计算技术毕竟是正在发展当中,目前国内外的确缺乏多核编程的教材。

3.2《多核程序设计》

为了适应多核计算技术的发展,促进国内多核课程的建设,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合作编写了《多核程序设计》教材,将于2007年7月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分别在2006年秋冬学期,开始开展多核方向的教学。

本书的主要目的是作为多核计算课程的教材使用,而从对多核技术知识点的分析可以发现,适合作为教材编写的主要是多核体系结构程序设计的相关内容,因此本书在编写时以多核计算技术的基础知识概论为基础,以多核程序设计方法为骨干,主要包括基础并行程序设计方法、多线程基础、利用线程API进行程序设计、OpenMP与MPI,以及多线程应用程序的调试和测试工具的使用等,以帮助大学生学习编写多核体系结构下高性能程序代码。

本书共分为八章,以多核技术导论为始,以多核软件工具介绍为终,分别覆盖了基本的多核体系基础、并行计算基础、多核体系下线程理论、Windows与Linux多线程编程与调优、OpenMP多线程编程与调优、MPI多线程编程与调优和多核软件工具的使用。从结构上看,本书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 多核理论。这部分内容包括了本书前三章的内容。第一章为多核技术导论,简要介绍微处理器发展史、并行计算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与系统芯片发展、片上多核处理器架构与典型多核芯片架构、芯片组对多核的支持,以及操作系统对多核处理器的支持方法。第二章是并行计算基础,介绍并行计算机体系结构、并行计算模型、进程与线程、并行编程环境、并行编程语言与编译器、并行计算性能评测,并介绍常用并行数值算法,例如并行矩阵乘法、线性代数方程组并行求解方法、快速傅立叶变换。最后介绍并行编译器。第三章详细介绍线程的基本概念,包括多线程的概念,用户级线程和内核级线程,多线程的映射模型,线程的生命周期,多线程环境下的进程控制语义,以及线程的同步,包括互斥量(mutex)、信号量、条件变量、锁的粒度与死锁。

(2) 多核编程与调优。包括了本书第四至七章的内容,分别讲述了不同操作系统与不同多线程编程技术下,怎样进行多线程编程和调优来充分利用多核处理器的效率。其中第四章是教学生如何在Windows下通过多线程方法进行多核编程及调优,首先介绍了Windows线程库,然后通过例子介绍了使用win32线程API进行线程创建、管理、终结,并介绍线程执行和资源存取方法,以及多线程调试与优化技术,包括调试、跟踪、线程命名等。第五章介绍了在Linux下使用多线程进行多核编程及调优的方法,与前一章类似,首先介绍POSIX线程库Pthreads,然后是结合例子介绍基本线程的操作与线程的属性,最后是使用GDB 调试线程以及线程的调优。第六章介绍OpenMP编程及性能优化方法,结合使用Microsoft Visual 2005教育学生如何编写OpenMP程序,并教育学生使用OpenMP编写多线程应用程序的技巧,包括循环并行化、并行区域编程、线程同步,最后分析OpenMP多线程应用程序的性能。第七章是MPI编程及性能优化,介绍了最常用和稳定的MPICH安装和配置过程,并详细介绍了MPI编程基础知识与MPI群集通信、MPI程序排错方法与性能分析优化方法。最后简要介绍了MPI-2。

(3) 多核软件工具。包括了本书第八章。由于目前的多核软件工具基本上是由英特尔公司开发并提供教学使用,因此本章的工具介绍基本上以英特尔的各种调优与性能分析工具为主,这既符合目前的实际教学状况,也符合社会需求。第八章所介绍的多核软件工具包括编译器对多核的支持、VTune性能分析器、MKL数学核心函数库、Thread Checker线程检查器、Thread Profiler线程档案器的使用与实验。

由于多核课程是对动手实践能力要求高的一门课程,在进行教材设计时,除了上述的书面教材之外,还需要设计配套的实验教案等实践教学内容。因此,本书在编写时也设计并实现了完整的教案、实验代码与实验环境,以便多核教学的正常进行。

篇10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是完成本科阶段教育的最后一步教学实践环节,通过完成毕业设计论文这一过程可以对学生本科四年的学习情况作一个立体式的总结和评价,它是大学教学活动的关键环节。因此,把好毕业设计论文这最后一关,对保证大学教育成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理工科学生尤其是核科学与核技术学科学生而言,毕业论文涉及到的各类实验又是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由理论走向实际,由抽象走向具体,练习独立发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训练专业科学研究思维与方法的重要环节,做好毕业设计实验就成了考验学生学习成果这一问题的关键问题,是核心问题。核科学与核技术学科是一门大综合学科,包含力学、传热、材料、电气、核物理、机械等数个不同种类的学科,其毕业论文实验是综合性的设计实验,区别于单一学科的毕业设计实验。导致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理论知识和实验内容、方法往往涉及多个学科,需要学生把所学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很好地理解、掌握。实验员在处理学生实验的过程中要转变思路,本着对学生和大学负责的精神,提高认识。因此,在毕业论文完成过程中,实验员该具备哪些新能力进入主题,发挥自身在实验室工作的优势,更好地服务本科毕业论文,提高毕业论文和人才培养质量,也将成为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研究的话题。

以下就本科毕业论文指导中实验员应当具备的新能力进行探讨。

一、转变态度,提高认识,具备心态快速调整能力

毕业设计论文是大学学习的关键阶段,毕业设计涉及的各类实验又是毕业设计论文的关键步骤,因此,毕业设计实验是关键的关键,是核心。参与毕业设计的实验员应该转变态度,提高对毕业设计实验的思想认识,有认识才会有高度,才会有态度,工作态度决定工作成绩,因此,态度决定一切,快速转变态度是实验员面对毕业设计实验的第一问题。

面对不断更新的本科教育形式,大学对毕业设计论文的要求也不断提高,高质量的毕业设计实验是实现高质量毕业设计论文的先决条件,也是必要条件。这给广大实验员带来了新的挑战,转变原有保守、被动的工作态度,以积极、向上、主动的姿态代替,是实验员优先考虑的问题。新的形式、新的挑战、新的机遇需要有新的思想、新的态度与之呼应,才能更深刻的理解“培养新时期高素质优秀人才”的理念。

要转变态度,提高自身思想认识是唯一途径。有高度的思想认识,才会有积极的工作态度。这就要求实验员重新定位自己在毕业设计实验辅导中的角色——不仅仅是监督者,还应该是参与者、引导者。要把归属感、责任感、成就感注入到指导毕业设计实验的过程中,才能提高认识,转变态度。

二、高效合理利用实验资源,具备优化资源能力

随着学院实验室数量的不断增加,实验室类型和用途一步步细化,实验科目日渐全面,整合实验室功能变得尤为重要,进一步优化整合现有资源,使实验室资源利用最大化,优势资源有效共享,保障学生毕业论文实验的正常开展。从前的单个实验室只能完成点与线,线与面的教学任务,即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某一课程的专业知识,而现在全面整合各类实验室,使实验室一体化、规模化,则可以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的了解整个学科,在大脑中构建全学科的立体模型,真正让学生学会、学懂、学透。实现上述目标需要实验员不断努力和学习,具备优化资源能力。

对实验室的优化和集合要有严谨的科学性——紧扣学科发展主题和布局,科学的优化和集合是对理论知识的全方位实践,才能避免与理论脱节的现象发生;丰富的创造性——大胆脱离固化思维模式,打造多功能实验平台,以最少的资源满足最大的需求;合理的可行性——要综合考虑自身情况,客观评价现有水平,避免东拼西凑,也是为了尊重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三、通过辅导毕业设计,发现学生特长,为择业做准备,具备特长发现能力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通过对个人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人生观、语言能力、动手能力、社交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综合因素的详细了解后,以具体的文案对个人所适合的职业类别、工作环境和单位类别进行确定的一种职业指导方式,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能够更好地了解自身的优势及缺陷,使自己有针对性地学习、提高,是许多成功企业和个人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好规划,才能做成功的自己。随着就业压力不断增加,毕业生在进行职业规划时免不了要综合考虑社会需求和自身需求两方面的因素。在毕业设计完成过程中,学生利用实验资源通过亲自参与设计、计算、实践毕业设计一整套过程可以完整、清晰的认识自我,发现自身特点和短板,客观现实地做好职业规划,为下一步如何进入社会,适应社会以及实现自我人生价值提供第一手资料。而实验员正是这一过程的主要引导者和发现者,引导学生一步步认识自己,同时发掘学生特长,为学生正确择业起到思想上的推波助澜作用。因此,实验员还应该具备发现学生的特长的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特长的温床。发现学生的特长,往往要找到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特长需要深层次激发学生的兴趣,现在很多学生都无法准确地说出自己在本专业领域里的特长,实际上就是不知道自己在该领域的兴趣点在哪。毕业设计实验是最好的练兵场和试验场,实验员应该利用这个相对自由的空间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点,引导学生发现自我,展示自我,最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和客观条件,选择适合自己、适合社会发展的职业道路。

四、通过毕业设计实验,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具备辅助升级能力

篇11

中图分类号: G4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7)04-129-2

0 引言

自2010年1月起,各大高校开始进行工资改革,实行绩效工资制度。自此以后,高校绩效工资改革就成为大家争议的一个话题,众说纷纭。很多专家学者都认为,大多数高校的绩效工资改革是不理想的。当初,高校实行绩效工资改革的目的,是希望能够借鉴企业绩效工资制度,建立以激励为导向,体现公平公正原则的工资制度。但是在具体执行中,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高校绩效工资改革存在很多问题。

1 高校绩效工资改革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

高校绩效工资改革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问题,就在于能否建立一个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很多高校绩效工资改革之所以不理想,就是源于没有建立一个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

1.1.1 绩效考核目的不明确

目前,高校基本实行一年度一考核,而考核的结果似乎也只与绩效工资中的奖励性绩效工资挂钩。很多高校的绩效考核往往流于形式,似乎是为了考核而考核,没有一个明确的考核目的。

1.1.2 绩效评价标准不科学

很多高校的绩效评价标准不科学,尤其是对高校教师的绩效评价。高校教师从事的是复杂的脑力工作,这样的工作是具有特殊性的,如何考核评价高校教师工作一直是一个难点。

高校教师的工作任务基本包括教学、科研、专业建设、学生管理等几部分,有的高校教师甚至还要承担一些行政管理工作。现在大多数高校评价教师的这些工作任务,存在重数量轻质量的问题,因为定性化的标准很难实际操作,而定量化的标准更易于考核。比如教学评价标准,侧重于授课时数;科研评价标准,侧重于科研成果数量。这样就会导致教师只管上够课时,而不注重教学效果;只讲论文篇数,而不论文章研究价值。这样的考核标准是很不科学的,因为它不能够真实准确的反映教师的工作质量,更不能真正发挥激励教师的作用。

另外,在教师职称晋升中,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严重挫伤了高校教师上课的热情和积极性。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如果作为教师,都不再重视教学工作,相信这是任何高校都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1.1.3 绩效考核技术不成熟

目前,大多数高校所采用的绩效考核技术都是借鉴于企业的绩效管理,并没有研究出一套适用于自身体系的成熟科学的考核技术,故而存在很多问题。

比如常用的360度考核法(以A大学为例),从学生、同行、督导和领导四个层面来考核,似乎能够比较全面的考核教师工作。但是,在具体实行中,却出现很多问题。学生评价中,由于缺少引导学生公平公正客观评价的机制,容易出现管得越严越认真的教师,评价越低。同行评价中,容易出现一团和气的现象,难以拉开彼此之间的差距。督导评价中,由于存在不同学科不同课程的差异,难以衡量教学水平高低。领导评价中,由于缺少监督机制,容易出现以领导个人主观意愿和偏好来定高低的问题。

1.1.4 绩效考核过程不透明

大多数高校只是在年度考核结束后,公布一下绩效考核最终结果。至于考核程序具体是怎么操作的,考核结果是怎么得出的,比如为什么有的人员考核是优秀,根本就没有解释和沟通,整个考核是不公开不透明的。所以往往导致大多数人对考核结果不接受不理解,质疑考核的公平性,从而引发领导和下属之间的矛盾,也导致内部的不和谐。

另外,在绩效考核中,也缺少监督机制。所以在有的高校甚至出现这样的现象:领导喜欢谁,就给谁考核优秀;领导喜欢谁,就给谁高绩效工资。绩效考核应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考核过程应该公开透明,才能真正做到公平公正。

1.2 缺乏合理的绩效工资结构

1.2.1 奖励性绩效工资比例低

绩效工资由基础性绩效工资和奖励性绩效工资两部分组成,奖励性绩效工资按工作业绩和贡献分配,应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原则。目前,大多数高校奖励性绩效工资所占的比例较低,难以发挥激励作用,难以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1.2.2 不同类别岗位绩效工资不平衡

高校内部岗位基本分为教师岗、科研岗、管理岗和工勤岗四类。很多高校在制定内部不同类别岗位绩效工资标准时,没有考虑不同岗位类别工资平衡的问题。从而引发了内部不同类别人员之间的矛盾,尤其是一线教师和行政人员之间的矛盾较深。

有的高校在制定绩效工资标准时向一线教师倾斜,行政人员工资相对较低。行政人员有时需要加班,周末休息日可能也有额外工作,如果这些工作没有奖励政策,将会打击行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有的高校在制定绩效工资标准时向机关行政人员倾斜,行政人员待遇高于一线教师。高校工作应是以学生、以教学为中心,工作在教学一线的教师待遇,比服务保障于教学工作的行政人员的待遇低。这样的不公平待遇,不仅仅是打击一线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更是对“尊师重教”的整个教育事业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2 高校绩效工资改革的对策建议

2.1 多渠道筹集经费

大多数高校绩效工资改革不理想的原因之一,就是整体来看,绩效工资水平较低,教师收入偏低。高校教师收入与社会上其他行业相比,尤其是与同是从事高脑力劳动的科技、金融等行业比起来,收入差距很大。而改革后的低绩效工资,让原本寄希望于改革后的高效工资的人群,对改革大为失望。要想改变这种状态,提高绩效工资水平,单单靠政府拨款是远远不够的,高校应“多条腿走路”,设法开拓多个渠道筹集经费,提高工资总量。

2.2 建立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

高校应建立一套适合于自身的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对于教师岗、科研岗、管理岗和工勤岗不同类别的岗位,都应有相对应的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科学有效的考核教职人员的工作任务。

评价标准应既有定量化的指标,也有定性化的指标,并注意定量考核和定性考核的有机结合。另外,有的科研项目可能需要经过长达几年的研究,才能出成果。对于这样的科研,可以采取长期考核和短期考核相结合的办法。

2.3 制定合理的绩效工资结构

高校应制定合理的绩效工资结构,加大奖励性绩效所占的工资比例,真正做到以“激励”为导向。另外,高校在制定不同类别岗位人员的工资标准时,要充分考虑内部公平性,协调处理好各类人员之间的关系。

2.4 改善青年教师待遇

随着前些年高等教育的大力发展,青年教师在高校教师中的比例越来越高,并且青年教师的学历也越来越高。可以预见,在十年后,这些青年教师会成为高校建设的中流砥柱。

而现今社会,房价高,育儿成本也高,使得在北上广深这些一线城市的高校青年教师承受着巨大的生活压力。尤其是对于3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没有搭上低房价的班车,却遇上房价暴涨的时期,他们中的绝大部分在加入职场后,可能就得为买一套安居房而奋斗终身。哪怕是在工资较高的一线城市,高校教师的月收入多半也在万元以下。对于青年教师而言,就算不买房,每月除去房租、育儿、交通、吃喝等基本生活成本外,恐怕也所剩o几。如果这些青年教师在工作上待遇过低,将会大大打击他们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高校应重视青年教师的待遇问题,尽力改善和提高他们的待遇。在绩效分配中,不要简单的以工作年限、在校资历区分绩效级别,可以考虑对青年教师,在讲课时数和科研成果上给予倾斜。另外,高校还可以通过加大对青年教师的科研经费投入,派遣青年教师到国外留学等措施,激励他们以更饱满的情绪和更佳的状态投入到工作中。

高校绩效工资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来面对解决这些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共同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

篇12

除清华同方的CNKI之外,目前国内比较权威的期刊引证分析收录标准还有3种版本:一是科技部下属的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每年出一次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简称《引证报告》);另一种是北京大学图书馆与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联合编辑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简称《要目总览》)。《要目总览》不定期出版,1996年出版了第二版,2000年出了2000版。2004年出了2004版;第三种是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联合编辑出版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

2 清华同方CNKI

国家知识基础设施(National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的概念1998年由世界银行提出。我国的CNKI工程由清华大学、清华同方发起,始建于1999年6月,是以实现全社会知识资源传播共享与增值利用为目标的信息化建设项目。经过多年努力,CNKI工程集团采用自主开发并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数字图书馆技术,建成了世界上全文信息量规模最大的“CNKI数字图书馆”,并正式启动建设《中国知识资源总库》及CNKI网格资源共享平台,通过产业化运作,为全社会知识资源高效共享提供丰富的知识信息资源和有效的知识传播与数字化学习平台。

CNKI工程的具体目标,一是大规模集成整合知识信息资源,整体提高资源的综合和增值利用价值;二是建设知识资源互联网传播扩散与增值服务平台,为全社会提供资源共享、数字化学习、知识创新信息化条件;三是建设知识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平台,为社会各方面提供知识管理与知识服务的信息化手段;四是为知识资源生产出版部门创造因特网出版发行的市场环境与商业机制,大力促进文化出版事业、产业的现代化建设与跨越式发展。

《中国学术期刊文献评价统计分析系统》是《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一个面向各八编期刊编辑部的应用子系统,其基础数据来源于“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与“中国引文数据库”,以及CNKI中国期刊网中心网站的日志记录。该系统的主要统计内容包括:A.中国正式出版的8200多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发表的文献量及其分类统计表;B.各期刊论文的引文量、引文链接量及其分类统计表;C.期刊论文作者发文量、被引量及其机构统计表; D.CNKI中心网站访问量及分IP地址统计表。上述内容以截至2006年12月31日的统计数据为基数,自本系统运行之日起,逐月更新,从而为各期刊编辑部了解自身的社会影响力与学术影响力的变化提供了一个动态的观察窗口。也为各学科期刊之间的比较与评价提供了一组客观、公正的数据参考。

3 SCI、ISTP和EI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从1987年起,每年以国外四大检索工具SCI、ISTP、EI、ISR为数据源进行学术排行。由于ISR(《科学评论索引》)收录的论文与SCI有较多重复,且收录我国的论文偏少;因此,自1993年起,不再把ISR作为论文的统计源。而其中的SCI、ISTP、EI数据库就是图书情报界常说的国外三大检索工具。

SCI,即《科学引文索引》,是创建于1961年的自然科学领域基础理论学科方面的重要期刊文摘索引数据库。利用它,可以检索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生物学、医学、农业科学以及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等学科方面自1945年以来重要的学术成果信息;SCI还被国内外学术界当作制定学科发展规划和进行学术排名的重要依据。

ISTP,即《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创刊于1978年,由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编制,主要收录国际上著名的科技会议文献。它所收录的数据包括农业、环境科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生物技术、医学、工程、计算机科学、化学、物理学等学科。

EL即《工程索引》,创刊于1884年,由Elsevier Engineering InformationInc.编辑出版。主要收录工程技术领域的论文(主要为科技期刊和会议论文),数据覆盖了核技术、生物工程、交通运输、化学和工艺工程、照明和光学技术、农业工程和食品技术、计算机和数据处理、应用物理、电子和通信、控制工程、土木工程、机械工程、材料工程、石油、宇航、汽车工程等学科领域。

4 《计算机教育》杂志的CNKI影响因子

所谓“影响因子”(ImpactFactor,IF)是美国ISI(科学信息研究所)的JCR(期刊引证报告)中的一项数据,即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当年的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在前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这是一个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一般来说,影响因子越大,其学术影响力也越大。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