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6 17:45:5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乡镇农业技术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2加强科技示范推广,加大农民技术培训力度
大理乡镇农技推广部门要开展农业科技业务培训,形式包括但不限于:现场指导、专家咨询、科技赶集和技术讲座等;组织相关技术人员,深入到农户、田间,开展技术指导培训和咨询服务,做好支农工作。上级政府部门要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兴办各类养殖基地、种植基地、农业技术示范园,不仅做给农民看,而且带着农民干,带领农民脱贫致富。可以选拔几个农业能手作为科技示范户(比如弥渡县苴力镇农业工作站协同弥渡县种子管理站,组织本镇水稻、蔬菜和玉米3大示范主导产业的科技示范户进行培训),并从技术上重点培养,以此推动更多群众参与到新品种新技术的实践应用中来,最终提高农业科技的转化率和入户率,切实解决农技推广科技入户“最后一公里”。根据实用性原则以及大理特色高原农业产业因地制宜开展农民技术培训。具体措施如下:第一,优化当前农民教育培训资源,构建多方参与的农民教育培训网络,充分动员科研机构、科技人员、农民参与培训;第二,尊重农民意愿,拓宽培训内容。开展相关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可以加强园玉707、蚕桑、茶叶、烤烟、乳业及花卉等实用品种的推广。如祥云县茶桑工作站通过以下5项措施对农民开展蚕桑技术培训:一是加强组织协调,明确工作任务;二是加大宣传力度,认定培育对象;三是加强教学管理,制定管理办法;四是聘请优秀教师,提高教学质量;五是创新培训模式,认真开展培训。
3健全农业信息系统,建立农村科技服务平台
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有线电视、乡镇党员远程教育等相关信息系统资源,搭建信息共享平台,组织科技示范户、乡镇干部、村民代表等收看农业科技节目,及时了解农产品市场价格动态、农业生产实用技术知识,如改进植物重大病虫危害的关键防治技术、动植物重大病虫的长期预报技术及农业机械和水利技术等。通过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可以为广大农民朋友提供及时、可靠的市场动态、农业技术和政府政策等信息服务。此外,大理乡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还可以积极选派农技骨干人员组成科技服务队,将农业技术推广到村、到户,围绕当地主导农业产业,举办各类农业技术培训班,指导农民创办专业合作社等各类合作经济组织,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户提供技术咨询和指导服务。
4发挥政府引导职能,强化农技推广扶持力度
大理州县级政府要发挥其引导职能,在农民意愿的基础上调整农业结构。要根据大理农业地理气候的特点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形成产业优势,可以借鉴粮食直补措施出台惠农优惠政策,一方面对生产者进行补贴;另一方面,要对一线农技推广人员给予补贴。由于高原特色农业是一项大规模产业,需要充沛的财政资金支持,大理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单纯靠政府财政投入显然是不足的,因此,要创建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制定市场主体准入门槛,鼓励有实力的龙头企业投资特色农业产业、建设科技示范园区。
1、推广政策落不实。
农业技术推广法颁布后,虽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但在落实上还有距离,主要是在经费方面,农业技术推广法规定,农业技术推广经费随着财政收入的逐年增加而增加。而近年来不但没增反而减少,造成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步履为艰。
2、推广队伍不够稳定。
造成推广队伍不稳的因素很多,主要表现在:一是工作量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长期在农业生产第一线,无论在工作环境还是工作量上是其它行业无法比的。二是工作环境差福利待遇低,由于缺少经费,下乡缺少必要的交通工具,除了微薄的工资以外就再也没有其它待遇了。三是晋升职称缓慢,由于获得相应等级的科技成果和论文少,学历再提高的可能不大,晋职称就得比其他行业晚。由于上述因素的存在,农技人员存在“跳农门”思想。
3、推广系统管理机制不协调。
一是业务工作范畴不明确,乡镇机构改革后,原来五个站或七个站合到一起办公,难以突出重点,不能独立进行工作,往往跟乡镇政府包片跑中心,造成开会不到,情况不报,试验示范、科技培训、技术指导也就停止的局面。原来乡镇和县农业行政部门双重领导,变成现在的乡镇县里多个部门共同领导,都管也都不管。影响正常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秩序;二是系统内关系难以理顺,由于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隶属于同级行政部门,资金和物资被挤占挪用现象难免发生。1985年开始,国家和省相继投资筹建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被挤占挪用现象比较普遍。
4、推广系统内部难以调控。
一是无资金管理权,尤其是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实行财务砍块包干,县中心无权过问或监督;二是对农业推广系统的物品无权管理,特别是乡镇站,均归当地政府管辖,造成农技推广部门物品被无偿挤占、挪用、侵吞。一方面使国家资产白自流失,另方面使乡镇站无法正常工作。有的地方甚至连办公室都被侵占,使农业技术人员“净身出户”;三足对本系统的人员没有管理权,表现比较突出的也是乡镇农业技术人员,对有一定工作能力的干部,被提拔到乡镇领导岗位,抽走了精华骨干力量。同时,又安排一些非本专业人员进入农业技术推广系统。大大降低了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人员的素质。
二、解决途径
l、切实提高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认识。
实践表明,农业科技成果和先进技术应用于生产转化成生产力,离不农业技术推广这个渠道,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是搞好推广和社会化服务的重要基础和组织保证,要加强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重要性的宣传,让各级领导能够了解该项工作,该部门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它对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起着关键作用。只有不断地加强推广体系建设,重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才能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步伐,才能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才能促进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增长。
2、切实抓好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优惠政策和鼓励措施的制定与实施。
一是落实好乡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工资浮动政策,增加他们的福利待遇,在子女就业、职工住房等方面给以优惠,让他们思想稳定安心工作;二是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评定职称时,应注重实绩,在科技成果和论文方面应给以优惠,由于他们在基层工作,获得相当等级的成果和论文非常困难,为了鼓励他们的积极性,在晋升职称时应给以照顾。
3、切实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合作,促进推广事业发展。
加强与科研、教学等单位的合作,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对于促进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将起到一定的作用。一是以推广项目为纽带的合作推广方式。与有关科研、大专院校等有关单位共同协作,联合推广技术项目,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解决了技术走型、变样、跑粗等一系列问题,有利地促进了项目的推广;二是以互聘技术顾问方式互相促进提高。农业院校、农业科研单位聘请推广部门专家为他们的技术顾问,组成技术顾问组,帮助他们提出实践的新课题及生产方面的新动向,促进科研和教学。反过来,推广部门聘请科研、教学单位的专家为技术顾问,在不同生产季节进行技术合作,解决生产中存在的技术难题,促进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顺利开展;三是以建立科技示范同区和示范带为结合点的合作方式。根据科技示范园区和示范带的具体内容,组织科研、教育、推广、金融、财政等有关部门,组成一个科技保障集团,在不同时期深入实地,发现问题,及时会诊,就地解决问题。加快技术推广的步伐。
隆回县于2012年4月完成了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改革,改革后的26个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均为财政全额拨款公益性事业单位,实行乡镇和县农业局双重管理体制。人员职务的任免、年终考核、工资、福利等待遇的发放由乡镇管理,职称评定、业务工作归县农业局管理。这种体制导致相当一部分乡镇单位政事不分,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编制被挤占。其主要原因是乡镇工作十分繁杂,每年各项中心工作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如维稳、综治、计划生育、烤烟生产等。工作方式以乡镇干部定点驻村包片为主,农业技术推广站都是主要抽人单位,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成了行政工作人员,农业技术推广站没有事权。全县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主要从事搞行政工作和中心工作,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难以开展,农业局及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难以干预。此外,农业新技术推广工作的落实情况缺乏硬性考核指标,这严重影响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正常开展,制约了全县农业的健康发展。
1.2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完善,组织化程度低,新技术入户难
近年来,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隆回县原有的四级农科网已处于停滞状态,村、组两级的农科组织也停摆不前,农业新技术推广的落脚点已是千家万户,其条件千差万别,各项推广工作要从“户”入手,工作难度极大;一项农业新技术要从少量农户做起,再到大面积推广,往往需时2~3a,效率难以提高;由于资金缺口大,村、组两级没有相应的农科组织和农业技术服务的人员设施;对科技示范户的支持乏力,示范带动能力弱,农民合作组织的覆盖面也很小,农业技术推广的组织化程度很低。推广效率不高,直接影响到现代农业发展进程。
1.3农业技术推广经费投入少,从业人员待遇偏低
长期以来,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为农业科技的普及和推广、农村的繁荣和稳定、农民的文明小康做出了巨大贡献。作为纯技术服务部门既无任何收费项目,又无行政罚没收入,经费严重不足。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要进行新技术、新品种的试验、示范、推广,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对农作物病虫害进行监测、预报、防控防治,对相关事件进行应急处置与技术指导等,需要有一定的经费来维持。据初步测算,隆回县每年约需技术推广经费1500万元,但是由于县级财政困难,无法给与支持,只能维持基本办公费用,农业技术推广的基本业务由于经费严重缺乏,推广工作受到极大影响。在县级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编制人员全部纳入财供编制,岗位工作人员工资待遇纳入县统筹发放,但津补贴、奖金等仍每年要单位自筹30万元左右。乡镇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与行政编制人员相比,奖金福利待遇解决难,改革后公益性与经营性人员分开,公益性人员不再从事经营活动,但部分乡镇仍需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自行解决福利、奖金等待遇等,其福利待遇低,且不稳定。
1.4试验示范基地缺乏,农业技术推广水平下降
农业技术推广,必须遵循试验示范、培训、推广的线路原则,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必须有固定且具相应规模的试验示范基地。引进的新品种、新技术必须在试验示范基地经过试验证明其先进性与适用性,通过示范展示其实际效果,才能进行推广。隆回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过去有农业科技示范场,乡镇有农科队,试验示范开展得如火如荼,先后开展了“双两大”再生稻、稻田木耳、板田油菜、椪柑计划密植、杂交桑苗繁育、椪柑无病毒良种繁育、金银花良种繁育等几十项试验示范,推动了全县农业的发展。但是,近年来乡镇农业站工作弱化,原有布局在农村的试验示范基地已荡然无存,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示范场已进入县城发展规划区,试验示范功能也已丧失。全县农业试验示范只能挂靠在羊古坳超级稻高产攻关示范区和南岳庙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区等少数几个农村基地进行,试验示范自主能力与活力明显削弱,全县农业技术推广整体水平明显下降。
1.5人才队伍结构失调,专业素质水平偏低
从县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队伍的现状来看,总体表现为队伍大,人员多,素质低,高层次人员少,比例失调和断层严重等问题。2013年,全县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共有410人,其中,农业专业大专以上185人,中专80人,其他学历145人。大专以上专业学历人员比例仅占45%,中专专业学历占20%,其他非专业学历占35%。从年龄结构来看,骨干专业人员绝大多数已接近或超过50岁,30~45岁年龄段的骨干少,骨干专业人才断层明显。从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来看,多数人员难以承担试验设计、试验总结、论文撰写、技术培训等技术工作,部分人员基本上不能独力开展技术推广与技术指导工作。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队伍的这种状况,与推动全县现代农业发展的形势要求是极不相适应的,造成这种状况主要有4个方面的原因:一是非专业人员的政策性进入。如县级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共有干部职工69人,其中从大、中专院校的毕业生只有29人,部队转业等安置的有40人,占总人数的58%。二是取消毕业生分配。国家取消大中专毕业生分配制度以后,从2002年起没有大中专院校的毕业生进入到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导致了中青年人才青黄不接。三是继续教育乏力。全县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大都只有中专及以下文化程度,本科、大专学历的人员少,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知识老化现象严重。四是缺少实践磨砺。知识的增加,业务工作能力的增强,实践磨砺是必由之路。但是近年来,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务实减少,年轻人员难以深入实践,专业知识和业务工作能力难以提高。
2完善隆回县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主要对策
2.1强化公益性职能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主要是将农业的新技术、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农民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农业技术推广法》第十一条明确规定,“各级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属于公共服务机构,从根本上解决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在新形势下的定位问题”。因此,县、乡镇两级要进一步提高认识,规范管理,完善体系建设,充实提高技术推广队伍,保证人员归岗履职,从人、财、物、事上落实农业技术推广公益性职能和定位目标的实现。
2.2科学核定人员编制
按照新修订的《农业技术推广法》规定,要对县、乡镇两级的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进行清理整顿,科学核定人员编制,规范岗位设置,调整充实人员力量,建立管理考核制度,保证公益性职能的履行。在人员编制上确保在一线工作的农业技术人员不低于全县农业技术人员总编制的2/3,专业农业技术人员占总编制的80%。县人民政府及其农业主管部门要作出明确规定,责成县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和各乡镇保证编制人员专业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不得随意抽调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从事其他工作,解决当前存在的串岗混岗、随意抽调、不务正业等问题。
2.3依法增加财政投入
新修订的《农业技术推广法》第二十八条规定,“国家逐步提高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投入。各级人民政府在财政预算内应当保障用于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并按规定使该资金逐年增长”。隆回县虽然是一个贫困县,财力有限,但作为一个农业大县,必须依法保障农业技术推广的投入。政府要通过财政资金整合,集中支持农业技术推广。一要在明确界定的公益性职能的基础上,保证全额预算人员的工资福利及时足额发放;二要根据农业技术推广特点来区别安排公务经费,其标准一般高于行政事业单位和其他有经济来源的部门,以确保技术推广的经费需求;三要增加专项经费支持,在各单位实施涉农项目时,要按部门的上级要求安排一定比例的农业技术推广经费,自主或与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合作开展相关的农业技术推广。
2.4建立农业科技推广示范基地
在各乡镇建立推广试验示范基地,加快农业新技术成果的转化,把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农业技术推广示范基地办成新成果的展示窗口,新技术引进的试验基地,培训职业农民的教育平台,致富信息的窗口。建立县级基地时,要根据农业区域和产业类型合理布局,适度规模,保持稳定,集中投入,把试验示范基地建成现代农业示范样板。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要根据本乡镇的农业生产特点,创办试验示范基地。乡镇试验示范基地也可以科技示范户为基础创办,要加大投入,办出特色。
2、缺乏有效的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和人才流转机制。目前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现状是: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评选先进和评定职称不是按能力选拔。选拔优秀人才缺乏竞争机制和有效的人才流转机制。
3、科研、教育、县市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与农业生产脱节。一是忽视实用技术研究项目,导致农业科技研究与农业生产实际相脱节。二是受体制影响,高等院校与研究机构往往把论文与获奖作为晋升和发展的主要考核指标,县市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受经费、居住地影响,加之没有试验基地等,深入到农业生产第一线的时间少,导致农业科研、教育与生产实际相脱节。
4、部分农业技术或成果推广的成熟度不够,推广的可行性较差。目前推广的农业技术与成果良莠不齐,有的能给农民带来实惠,也有的反而造成经济损失,严重打击了广大农民接受新技术、新成果的积极性。
5、科技创新难,课题成果转化更难。目前基层农业技术人员从事农业课题研究所需经费基本由个人解决,当课题成果完成后,申报奖项所需要的高额鉴定费也由个人承担,严重挫伤了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进而影响了当地科研成果的转化和生产力的提高。
6、基础办公设施匮乏,办公经费紧张。目前基层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基础办公设施严重缺乏,基本没有电脑、打印机、照相机、投影仪、仪器等设备。基层乡镇所需农业推广经费基本由乡镇政府拨付,但政府没有设立专项农业推广经费。
二、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发展建议
1、明确职能,理顺体制
(1)明确机构职能。根据政事分设的原则,明确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公益性职能。县级农业主管部门和乡镇政府要尽量减少抽调农技人员从事行政工作,让农技人员专心致志地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县乡两级要进一步加强对农业技术服务站的管理,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
(2)合理设置机构。根据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的要求,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结合地方财力实际,选择适宜的形式设置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对于县级机构,要按行业实行综合设置;对于县级以下农技推广结构,要按经济区域或大镇布局设置综合服务站。
2、合理用人,加强培训
(1)确定岗位编制。按照“整合力量、专业互补、精简效能”的原则,由人事、编制、农业部门等按照服务区域实际工作需要,做好人员编制调配工作,农业编制实行垂直管理(即由上级农业部门统一管理)。基层农业技术服务站人员编制的确定应按照职责、服务区域范围、耕地面积、农业人口、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工作任务大小和规划等因素综合考虑,不能简单地按农业人口和按一定的比例确定。
(2)创新用人机制。一是实行农技推广人员资格准入制度。严格的资格准入制度可精简农技推广队伍,提高农技推广效率。同时,分流不具有专业技能的非专业人员,让他们从事非公益性的推广工作,进行合理流转。二是实行考试录用制和毕业生到一线工作的制度。在农业技术岗位出现空缺时,应从优秀的农业大中专毕业生中考试录用。制定规章制度,要求毕业生至少要在基层一线工作5a以上,通过实践培养优秀的农业技术员,为农民提供好的服务。三是建立人才合理流动机制和竞争机制。在县市级农技岗位出现空缺时,要在县市范围选聘,实行“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
(3)加强学习培训。重视农技人员的学习培训和再教育工作,为其成长营造良好的氛围。通过培训使农技人员不断更新知识,提高素质,适应农业产业发展的需求;鼓励农技人员参加各种类型与本职工作有关的学习、进修、培训,包括脱产、短期培训班或进修班等,力争使每位农技推广人员每年都有一次以上的再教育学习机会;制定在职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再教育学习激励机制,争取财政在支农支出中列出一定比例,专项用于农技推广人员继续教育工作。
3、创新推广机制,加强科技交流与合作基层农技推广部门要加强与农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各类技术服务机构的合作与交流,从根本上形成有利于科技成果自然流转和科技推广自然完成的机制。鼓励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在基层乡镇建立示范基地、试验基地、教学实习基地等。农业科研院所与基层农技推广部门的合作与交流,不仅可以提高当地农技推广人员和农民素质,还可以把科研院所“高、精、尖”技术与农业生产实际结合起来。通过开展此项工作,可以使课题研究更具有针对性,有效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4、加强科技创新,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对于基层从事农业科技创新的人才,政府应给予一定资金、物质扶持。对于个人课题研究成果的鉴定,政府应成立相关部门帮助协调解决,加大科技成果转化速度,推动农业生产力的提高。
5、加强农业技术的熟化与规范确定推广的农业技术除了具有先进性外,还必须具有成熟性,以保证技术应用后效果稳定。农业生产受气候和地理条件的严重制约,因此,农业技术不仅一定要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也要适应当地的耕作制度。为此,在新技术推广前一定要先进行小范围的试验,结合当地实际条件进行改进,提高其成熟度。为了使广大农民尽快应用新技术,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应结合当地条件,对所推广的技术和技术体系制定出通俗易懂的操作规程。
6、落实经费,明确用途建立长效财政保障机制。把农技推广经费列入各级财政预算中,并确定人员经费、培训费、试验示范等业务经费的比例。同时,要加强对各级财政的审计监督,防止下拨经费被截留或挪用。
7、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建设中,办公设施、仪器设备等必要的设备要逐步配备;同时要加强管理,建立健全固定资产账户,定期抽查,防止固定资产流失。通过全面完善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基础条件,来提高基层技术推广的现代化水平。
人是农业技术推广的主动性因素,提升农业技术推广能力,关键在于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队伍的数量与素质"因此,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其整体素质,对于提升农业技术推广能力,促进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具有重要意义。
1 我国农技推广人才队伍的现状
目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包括中央、省、市、县、乡五级,设有种植业、畜牧兽医、渔业、农业机械化等技术推广机构。从总体上看,近年来,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队伍基本稳定,大专以上学历和中级以上职称人员比例明显上升,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随着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人力资源开发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是,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人力资源开发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1 总量严重匾乏,整体素质偏低 农业技术推广人力资源的数量和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农业技术推广质量的优劣和效果的好坏。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已取得重要进步,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水平仍然不高。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远低于发达国家80%以上的水平,究其原因,核心问题在于缺乏人才,尤其缺少在一线从事普及、推广、转化农业科技成果的人才。
1.2 结构不合理 现阶段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编制内农业技术人员的年龄结构不合理,农业技术人员年龄偏大。二是新生力量补充有限。
1.3 学习培训少 由于受制经费不足等条件的限制,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尤其是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参加学习培训机会很少
1.4 事业发展空间有限 能否晋升高级技术职称是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事业发展上升通道的重要体现。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任务主要是从事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为农户或农民提供技术指导与服务。由于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比较辛苦,而工资待遇偏低,知识更新慢,很难形成申报技术职称所必须的科研论文等成果。
2 农业技术推广人力资源开发的影响因素
影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人力资源开发的因素有很多,归结起来主要有五种"
2.1 管理体制不顺 现阶段我国实行的是以政府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体的农业技术推广管理体制,依据行政区域分行业和专业设置,靠行政方式管理"以乡镇级种植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例,2010年属县级农业主管部门管理的约占40%,乡镇政府管理的约占15%,县乡双重管理的约占45%。这种多头管理体制,导致农业技术推广责任不明确,部门、地区各自为政,争项目、抢资金,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人事分离,管人的不管事,管事的管不了人,农业技术指导严重脱节,技术推广不能很快地向基层延伸,阻碍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影响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积极性的发挥。
2.2 职能定位不清 由于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特别是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公益性定位不清,同一机构同时承担多种职能,造成推广机构“错位、越位而不到位”,推广业务无法正常开展,致使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精力转移。
2.3 推广经费投入不足
2.4 “倒三角”的资源配况 尽管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分布以及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队伍的主体部分都在县、乡两级,但是,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工作条件和人员配备均呈现出明显的“倒三角”现象,即越是上层推广机构,其工作条件与人员配备越完善,而基层尤其是乡镇推广机构的工作条件和人员配备与实际所需相差越远。
2.5 责任考评机制不健全
3 加强农技推广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队伍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尊重人才成长规律,以人才培养为重点,以能力建设为核心,以机制创新为突破口,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队伍。
3.1 发挥农业院校优势多层次培养农业技术推广人才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队伍建设,应从农业教育特别是高等农业教育入手,狠抓人才培养源头。强化农业教育,优化层次和布局结构,加强学科建设。
3.2 创新用人机制 全面推行农技推广人员聘用制度,规范上岗资格条件,逐步实行资格准入制度,及时补充新生力量。
3.3 构建长效培训机制 借鉴国外经验,我国应构建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长效培训机制。树立培训是投资的理念,建立农技推广人员知识更新制度,制定分层分类培训规划。
3.4 建立健全责任考评制度 建立健全推广责任制度,完善绩效考评机制,健全奖惩制度,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针对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中面临的农业衰退风险问题,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城市现代产业对农业的改造机制。农业是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产业,没有农业剩余,也就不可能有二、三产业的发展和城市素质的提高。这也就是说,农业现代化发展是城镇化发展的应有之义。因此,我国在二元结构进一步强化的条件下,要加快城镇化发展,就必须建立城市现代产业对农业改造的机制,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
一是建立现代农业技术的研发机制。城市现代产业对农业改造的重点是提升农业技术含量,不断培育农业新品种,以品牌产品带动农业发展。这就要求大中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在技术研究开发上,要在重视城市产业技术开发的同时,高度重视农业新技术的科研开发,实现城乡产业技术研究开发的有机统一。①政府要加大农业技术研究机构的支持力度。建立基础性农业科技开发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实现基础性农业科技研究开发经费财政全额拨付机制,增加财政科研经费投入中农业科技研究经费投入的比例,重点支持生物工程技术、农作物品种改良与畜禽水产育种技术、重大农作物病虫害灾变预测和控制技术、农副产品加工贮运和保鲜技术、设施农业和工厂化农业技术、农业管理和信息技术等现代农业技术的研究开发,把重视农业高科技技术开发和发展与重视农业应用技术有机地结合,既站在国际农业先进技术的最前沿,大力发展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农业技术,又重视应用基础研究开发,优先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急需解决或有明显应用前景的基础性研究,加大实用性农作技术的创新力度,从而使得我国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绿色农业、白色农业、蓝色农业、太空农业、基因农业、精准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都市农业和网上农业发展。②建立科学的农业科技评价体系。当前我国农业大学研究机构中的激励评价体系非结构化,专业利益驱动化,严重影响农业科技研究,排斥综合性、应用性研究与开发。为此,必须打破目前以论文及获奖作为农业科技人员晋升与发展主要指标的农业科技评价体系,建立一个有利于促进农业基础科学研究和应用研究相结合的长效机制。③鼓励农业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的研究开发与县、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相结合。在国家、省和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的改革中,除从事基础性科研的所、室外,应用性研究院所都要采取与县、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相结合的措施,使科研人员深入实际,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加大农业科研的针对性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力度。版权所有
二是建立现代农业科技推广机制。农业科技推广机制是现代城市产业对农业改造机制的关键环节。因此,进一步改革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是城乡现代产业改造农业的内在要求:①改革目前的乡镇级农技推广组织体系,在县级区域内建立跨乡镇的区域性中心农技推广站。区域中心站的建立将改变以往乡镇农技站小而全、力量单薄等弊端,有利于整合资源,提高农业技术推广水平,促进农业规模发展。②优化农技推广机构的服务职能。将农业其他专业与现有农技站职能合并至区域农技站,成为能够对农民进行综合服务的推广机构,由以前狭隘的农技推广变为广义的农技推广,并使之成为其他进行有偿农技服务团体(企业)的监督管理机构。③对区域农技中心站进行信息化建设。将区域中心站建成放大的窗口、扩展的平台、延伸的网络,把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成为农业信息体系,将政府、科研单位、龙头企业、批发市场、中介组织、种养大户、农机大户、乡镇农村联结起来,提高信息的时效性、准确性、权威性。④加大农业技术市场建设。通过建立农业技术市场和网上农业技术产品交易市场,为农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及民营科技企业的成果转化与市场化提供便利条件和保障,同时对发展民营农业科技服务组织与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起到推动作用。
三是建立城市产业对农业改造的政策扶持机制。现代城市产业与农业融合是防范城镇化农业衰退风险的有效途径。现代城市产业与农业融合的内容主要包括现代城市技术对传统农业改造、现代城市企业直接参与农业生产经营。对于城市现代技术对传统农业改造问题,在前面已经分析,这里讲的城市产业对农业改造,主要是分析现代城市企业参与农业生产经营问题。要防范城镇化过程中的农业衰退风险,不仅仅是要用现代农业技术对传统农业技术进行改造,还应该促使城市企业参与农业生产经营,实现农业企业化生产和农业工业化产业链延伸,没有现代城市产业与农业的融合,只是局限于农业谈农业,在激烈的全球化市场竞争和产业结构升级中就会扩大农业的衰退风险。因此,政府必须建立城市现代产业对农业改造的政策扶持机制,对于直接投资于农业生产经营的企业要实行技术改造和固定资产投资的贴息贷款、3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等优惠措施;对于进行农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不但在贷款贴息、税收减免、土地使用等方面进行优惠,而且政府可以成立龙头企业发展基金,根据企业与农户利益的关联程度和企业效益进行资金支持;同时,也鼓励农户按法定程序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城市企业,与城市非农企业形成股份公司,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这种城市产业与农业的融合,尤其是农户直接作为城市非农公司的股东,是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现代化转型的有效方式,也是实现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城市现代化的有效途径。通过城市现代产业与农业融合,增加了农业增值链,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也促使农民按照现代企业要求进行生产经营,有利于农民成为现代化职业农民。
针对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中面临的农业衰退风险问题,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城市现代产业对农业的改造机制。农业是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产业,没有农业剩余,也就不可能有二、三产业的发展和城市素质的提高。这也就是说,农业现代化发展是城镇化发展的应有之义。因此,我国在二元结构进一步强化的条件下,要加快城镇化发展,就必须建立城市现代产业对农业改造的机制,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
一是建立现代农业技术的研发机制。城市现代产业对农业改造的重点是提升农业技术含量,不断培育农业新品种,以品牌产品带动农业发展。这就要求大中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在技术研究开发上,要在重视城市产业技术开发的同时,高度重视农业新技术的科研开发,实现城乡产业技术研究开发的有机统一。①政府要加大农业技术研究机构的支持力度。建立基础性农业科技开发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实现基础性农业科技研究开发经费财政全额拨付机制,增加财政科研经费投入中农业科技研究经费投入的比例,重点支持生物工程技术、农作物品种改良与畜禽水产育种技术、重大农作物病虫害灾变预测和控制技术、农副产品加工贮运和保鲜技术、设施农业和工厂化农业技术、农业管理和信息技术等现代农业技术的研究开发,把重视农业高科技技术开发和发展与重视农业应用技术有机地结合,既站在国际农业先进技术的最前沿,大力发展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农业技术,又重视应用基础研究开发,优先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急需解决或有明显应用前景的基础性研究,加大实用性农作技术的创新力度,从而使得我国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绿色农业、白色农业、蓝色农业、太空农业、基因农业、精准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都市农业和网上农业发展。②建立科学的农业科技评价体系。当前我国农业大学研究机构中的激励评价体系非结构化,专业利益驱动化,严重影响农业科技研究,排斥综合性、应用性研究与开发。为此,必须打破目前以论文及获奖作为农业科技人员晋升与发展主要指标的农业科技评价体系,建立一个有利于促进农业基础科学研究和应用研究相结合的长效机制。③鼓励农业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的研究开发与县、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相结合。在国家、省和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的改革中,除从事基础性科研的所、室外,应用性研究院所都要采取与县、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相结合的措施,使科研人员深入实际,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加大农业科研的针对性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力度。版权所有
二是建立现代农业科技推广机制。农业科技推广机制是现代城市产业对农业改造机制的关键环节。因此,进一步改革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是城乡现代产业改造农业的内在要求:①改革目前的乡镇级农技推广组织体系,在县级区域内建立跨乡镇的区域性中心农技推广站。区域中心站的建立将改变以往乡镇农技站小而全、力量单薄等弊端,有利于整合资源,提高农业技术推广水平,促进农业规模发展。②优化农技推广机构的服务职能。将农业其他专业与现有农技站职能合并至区域农技站,成为能够对农民进行综合服务的推广机构,由以前狭隘的农技推广变为广义的农技推广,并使之成为其他进行有偿农技服务团体(企业)的监督管理机构。③对区域农技中心站进行信息化建设。将区域中心站建成放大的窗口、扩展的平台、延伸的网络,把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成为农业信息体系,将政府、科研单位、龙头企业、批发市场、中介组织、种养大户、农机大户、乡镇农村联结起来,提高信息的时效性、准确性、权威性。④加大农业技术市场建设。通过建立农业技术市场和网上农业技术产品交易市场,为农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及民营科技企业的成果转化与市场化提供便利条件和保障,同时对发展民营农业科技服务组织与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起到推动作用。
三是建立城市产业对农业改造的政策扶持机制。现代城市产业与农业融合是防范城镇化农业衰退风险的有效途径。现代城市产业与农业融合的内容主要包括现代城市技术对传统农业改造、现代城市企业直接参与农业生产经营。对于城市现代技术对传统农业改造问题,在前面已经分析,这里讲的城市产业对农业改造,主要是分析现代城市企业参与农业生产经营问题。要防范城镇化过程中的农业衰退风险,不仅仅是要用现代农业技术对传统农业技术进行改造,还应该促使城市企业参与农业生产经营,实现农业企业化生产和农业工业化产业链延伸,没有现代城市产业与农业的融合,只是局限于农业谈农业,在激烈的全球化市场竞争和产业结构升级中就会扩大农业的衰退风险。因此,政府必须建立城市现代产业对农业改造的政策扶持机制,对于直接投资于农业生产经营的企业要实行技术改造和固定资产投资的贴息贷款、3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等优惠措施;对于进行农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不但在贷款贴息、税收减免、土地使用等方面进行优惠,而且政府可以成立龙头企业发展基金,根据企业与农户利益的关联程度和企业效益进行资金支持;同时,也鼓励农户按法定程序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城市企业,与城市非农企业形成股份公司,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这种城市产业与农业的融合,尤其是农户直接作为城市非农公司的股东,是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现代化转型的有效方式,也是实现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城市现代化的有效途径。通过城市现代产业与农业融合,增加了农业增值链,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也促使农民按照现代企业要求进行生产经营,有利于农民成为现代化职业农民。
30年来,陈维明踏遍全县16个乡镇、189个自然村,兢兢业业地为农民做好服务工作。为把农业培训工作做得更好,他深入乡村,调查全县农村农民的文化结构状况和科技水平,有针对性地完成了《玉山县农村农业科技发展现状与对策》理论性论文,为学校制定了一套较为先进的农业科技培训工作体系。同时他也虚心学习先进经验,先后赴江西省农业大学、江西生物科技学院、江西省农科院等教学科研单位参观学习,把外面的独特办学模式和培训方法带回来,使农广校的农业教育工作更加多元化,培训机制更加灵活,制度更加完善。
在全县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中,学历比陈维明高,职称比他高的也不少,然而农民却很信任他,在农民眼中,他是最知心的朋友:“因为陈老师热情人又好、技术又管用,他是诚心来帮我们的。” 他不怕苦、不怕累、不图名、不图利的作风,打动了农民的心,赢得了农民的信任与尊重。
追求科技 从不放弃
凡是有利于农业增效,有利于农民增收的新技术,陈维明都大胆实践和探索,成功后总是最先交到农民手中。为了提高农民的标准化生产能力,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陈维明还编写了各种技术操作规程,让农民按规程去做。其中,通过推广一茬多熟大棚西瓜种植,实现了“一亩一园一万元”的目标,全县种植面积已达8000余亩,平均亩纯收入达5000元以上。此外,通过引进种植茶叶良种浙农113、浙农117在樟村等地种植,推广高山茶叶高产种植与名茶加工技术,使玉山县名茶生产上了一个新台阶,全面提高了种植水平和产品质量。
农业教育 追求创新
2004年以来,陈维明根据玉山县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主持实行了固定办班与流动办班相结合、短期培训与长期培训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等办学模式,陈维明还根据当地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和需要,开设了近年迫切需要的培训专业,如沼气工程、村级动物防疫员、农村经纪人、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人员、高山有机农业生产与加工、超级稻生产等实用性专业作为培训科目,提高了广大农民种养水平。
农业现代化要求运用具有高科技含量的现代农业技术和设备武装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农业信息技术作为软支撑部分,通过收集、加工、传递应用各类信息,使硬支撑部分的潜力充分发挥。农业信息化将使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方面的农业产业经营者更快得到新的知识,加速科学技术的应用速度,促进农业实用科学技术的全面推广和普及。农业信息化通过网络进行远程技术培训和教育,促进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科技意识的增强,从而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促进农业现代化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1]。
一、农业信息技术在实现农业现代化中的作用
1.农业信息技术加速了传统农业改造和农业现代化管理
农业是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中国土地辽阔,自然条件复杂,气象和生物性灾害频繁,农户规模小而且分散,再加上几千年传统的生产方式,因而呈现出生产的分散性,很低的可控性和稳定性。而先进的信息收集、处理和传递技术将有效地克服传统农业生产的分散化和小型化的行业弱势。将农业信息技术与航空航天遥感技术(rs)、农业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agis)以及全球定位系统(gps)等相结合,大大加强了对影响农业资源、生态环境、生产条件、气象、生物灾变和生产状况的宏观监测和预警预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可控性、稳定性和精确性,并能对农业生产过程实行科学、有效的宏观管理。
2.农业信息技术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
落后的生产管理水平和小农意识经营管理水平,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障碍。随着农业信息系统(gis)的建立、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农业信息网站及时准确地向农民提供政策信息、技术信息、价格信息、生产信息、库存信息以及气象信息,提供中长期的市场预测分析,指导帮助农民按照市场需求安排生产和经营。建立农产品和农业服务贸易的快速交易通道,农民在网上洽谈,交易在网上实现,降低了农产品的销售成本。在网上获得农业生产订单,减少了农业生产的盲目性。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农业生产者可以与不同产业结盟,共同经营,共同管理,共同打造品牌,稳定市场占有量,并不断拓展新的市场。由此可见农业实现了信息化,就可以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因此,可以说农业信息技术对整个农业生产、农业经济、农业科研、农业教育以及农村发展和农村文化生活产生了无法估量的积极影响,成为现代农业的主导技术之一,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2]。
二、农业信息技术培训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要途径
1.加强信息技术培训的重要性
“十二五”农业发展方向就是建设农业现代化,就宝应县来讲,农业现代化最大的“靠山”是科技信息,但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低,成为制约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因素。要改变这一现状,出路只有一条,必须加快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及农业生产者在计算机操作、网络知识、农业信息采集上传技术和农业专家系统应用技术等高新技术培训,让更多农民掌握现代农业科技技术,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大幅度提高农民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对先进农业技术及工具的采用,决定着对农产品市场信息的捕捉、分析与判断。农民不仅是农业的主体,更是农民增收的主体,只有培养出觉悟高、懂技术、善经营、能创业的现代职业农民,才能使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2.农广校是农民信息技术培训的重要阵地
宝应县农广校在农业科技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已成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推广的一个重要渠道。2005年宝应县农广校实施了农业信息技能培训工程项目。累计培训学员3500人,培训对象从对农民的培训向农村干部、农村加工、流通、生产经营等龙头企业和乡镇企业的领导、技术人员和从业人员延伸。宝应县农广校在科技教育培训工作中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取得较好的培训效果。通过问卷调查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76份,涉及14个乡镇。从调查的学员分析看,90%以上的学员都掌握了农业信息技术,80%的学员,特别是村干部学员能用所学的农业信息技术和生产技能发家致富,成为广大农民群众致富的领头雁,一大批学员成为当地发家致富的典型户。学员祁国银入学前种粮为主,零星张了5亩田藕,由于缺乏市场信息观念,藕难卖。通过两年培训学习后,运用现代农业技术和网络信息,发展了200亩藕田,而且带领全村发展荷藕产业,兴办了荷藕加工厂,系列藕制品出口国外。带动全村经济大幅上升。学员陆书咏,经营大棚蔬菜种植已经有很多年,通过培训后种植面积达150亩。一家日本公司为辣蓼的生产在网上寻找合作伙伴,陆书咏在网上看到这信息,立即和对方取得联系,经过多方的交流,双方就合作事宜达成了共识。目前,日方对宝应进行现场调研后,决定与陆书咏就辣蓼项目进行长期的合作,项目一期投资200万元,实施规模达300亩。像这样学以致用、致富的学员还很多。
3.农业信息技术教育培训的新路子
在终身教育已成必然趋势的新世纪,随着农业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农民对教育培训的需求必然是多层次的。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要适应农民的广泛需求,农广校要积极创造条件,拓展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的科技培训,实现各层次教育的连贯和沟通。采用更多为广大农民乐意接受,为广大农村干部和科技人员所欢迎的形式和载体。大力发展远程教育,利用网络教学,增强培训手段。如农广校借助网络等高科技手段开展远程教育培训就是借科技之力传播科技之业的好形式,使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更加富有成效,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更为直接有效的服务,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全面发展。
农业现代化要求运用具有高科技含量的现代农业技术和设备武装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农业信息技术作为软支撑部分,通过收集、加工、传递应用各类信息,使硬支撑部分的潜力充分发挥。农业信息化将使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方面的农业产业经营者更快得到新的知识,加速科学技术的应用速度,促进农业实用科学技术的全面推广和普及。农业信息化通过网络进行远程技术培训和教育,促进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科技意识的增强,从而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促进农业现代化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1]。
一、农业信息技术在实现农业现代化中的作用
1.农业信息技术加速了传统农业改造和农业现代化管理
农业是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中国土地辽阔,自然条件复杂,气象和生物性灾害频繁,农户规模小而且分散,再加上几千年传统的生产方式,因而呈现出生产的分散性,很低的可控性和稳定性。而先进的信息收集、处理和传递技术将有效地克服传统农业生产的分散化和小型化的行业弱势。将农业信息技术与航空航天遥感技术(RS)、农业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AGIS)以及全球定位系统(GPS)等相结合,大大加强了对影响农业资源、生态环境、生产条件、气象、生物灾变和生产状况的宏观监测和预警预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可控性、稳定性和精确性,并能对农业生产过程实行科学、有效的宏观管理。
2.农业信息技术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
落后的生产管理水平和小农意识经营管理水平,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障碍。随着农业信息系统(GIS)的建立、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农业信息网站及时准确地向农民提供政策信息、技术信息、价格信息、生产信息、库存信息以及气象信息,提供中长期的市场预测分析,指导帮助农民按照市场需求安排生产和经营。建立农产品和农业服务贸易的快速交易通道,农民在网上洽谈,交易在网上实现,降低了农产品的销售成本。在网上获得农业生产订单,减少了农业生产的盲目性。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农业生产者可以与不同产业结盟,共同经营,共同管理,共同打造品牌,稳定市场占有量,并不断拓展新的市场。由此可见农业实现了信息化,就可以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因此,可以说农业信息技术对整个农业生产、农业经济、农业科研、农业教育以及农村发展和农村文化生活产生了无法估量的积极影响,成为现代农业的主导技术之一,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2]。
二、农业信息技术培训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要途径
1.加强信息技术培训的重要性
“十二五”农业发展方向就是建设农业现代化,就宝应县来讲,农业现代化最大的“靠山”是科技信息,但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低,成为制约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因素。要改变这一现状,出路只有一条,必须加快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及农业生产者在计算机操作、网络知识、农业信息采集上传技术和农业专家系统应用技术等高新技术培训,让更多农民掌握现代农业科技技术,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大幅度提高农民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对先进农业技术及工具的采用,决定着对农产品市场信息的捕捉、分析与判断。农民不仅是农业的主体,更是农民增收的主体,只有培养出觉悟高、懂技术、善经营、能创业的现代职业农民,才能使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2.农广校是农民信息技术培训的重要阵地
宝应县农广校在农业科技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已成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推广的一个重要渠道。2005年宝应县农广校实施了农业信息技能培训工程项目。累计培训学员3500人,培训对象从对农民的培训向农村干部、农村加工、流通、生产经营等龙头企业和乡镇企业的领导、技术人员和从业人员延伸。宝应县农广校在科技教育培训工作中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取得较好的培训效果。通过问卷调查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76份,涉及14个乡镇。从调查的学员分析看,90%以上的学员都掌握了农业信息技术,80%的学员,特别是村干部学员能用所学的农业信息技术和生产技能发家致富,成为广大农民群众致富的领头雁,一大批学员成为当地发家致富的典型户。学员祁国银入学前种粮为主,零星张了5亩田藕,由于缺乏市场信息观念,藕难卖。通过两年培训学习后,运用现代农业技术和网络信息,发展了200亩藕田,而且带领全村发展荷藕产业,兴办了荷藕加工厂,系列藕制品出口国外。带动全村经济大幅上升。学员陆书咏,经营大棚蔬菜种植已经有很多年,通过培训后种植面积达150亩。一家日本公司为辣蓼的生产在网上寻找合作伙伴,陆书咏在网上看到这信息,立即和对方取得联系,经过多方的交流,双方就合作事宜达成了共识。目前,日方对宝应进行现场调研后,决定与陆书咏就辣蓼项目进行长期的合作,项目一期投资200万元,实施规模达300亩。像这样学以致用、致富的学员还很多。
3.农业信息技术教育培训的新路子
在终身教育已成必然趋势的新世纪,随着农业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农民对教育培训的需求必然是多层次的。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要适应农民的广泛需求,农广校要积极创造条件,拓展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的科技培训,实现各层次教育的连贯和沟通。采用更多为广大农民乐意接受,为广大农村干部和科技人员所欢迎的形式和载体。大力发展远程教育,利用网络教学,增强培训手段。如农广校借助网络等高科技手段开展远程教育培训就是借科技之力传播科技之业的好形式,使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更加富有成效,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更为直接有效的服务,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6-0295-02
1 建立原则[1]
1.1 简约原则
首先,在农技推广体系中,基层乡镇农技推广站所担负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相应承担的职能也非常多,但评价方法的局限性,不允许评价指标体系穷尽所有的体系特征。其次,心理学试验表明,大多数人对不同事物在相同属性上的差别仅具有5~9级的分辨能力,所以,评价指标内标准的级别数不应超过评审专家的判断能力。再次,农业主管部门总是要求评价的快捷性,因复杂耗时的成果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会造成资源的浪费。此外,简约原则还包括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形式直接明了,评价指标和标准的描述简洁到位。
1.2 目的性原则
目的性原则是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出发点和根本。建立基层站所评价指标体系,目的是客观真实地描述被评站所的水平和能力[2-3]。因此,在制定基层站所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下几点:①选用的评价指标能够最充分体现和协调一致地服务于评价目的;②评价标准的选择及其在程度(数量)上的级别划分,必须与该评价指标的内涵一致;③指标权重的分配原则必须体现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设目的。
1.3 正确导向原则
基层农技站所评价指标体系是评审专家代表农业主管部门对基层站所建设与工作开展情况实施引导的具体体现,因而具有强烈的导向性。通过这种评价指标体系取得的评价结果,能指引基层站所发展的方向,鼓励基层农技人员服务农民,促进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向前发展。与此同时,这种指标体系还必须能够满足绩效优先的分配制度的要求,让基于该评价结果的获奖者受之无愧,落榜者受到启迪和鞭策,从而使得广大基层农技站所进一步发挥农技推广“排头兵”的作用,促进科技进村入户,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服务。
1.4 适用性原则
首先,和其他技术或方法一样,基层农技站所评价指标体系也只能在应用中体现其价值,因而不得不考虑其现实应用的可能性。为保证广泛的适用性,评价指标体系首先必须符合国家政策和相关标准,适应我国农业发展的环境;其次,评价指标体系要适合专家对评价指标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判断能力和专家的信息基础,因此要求评价指标的内涵清楚、界限分明、计算方便。否则建成的评价指标体系就不可能发挥积极作用;再次,以提高评价效率和评价结果准确性为目的的评价指标体系的程序化,要求体系结构直观,操作简易,计算便捷[4]。
2 体系说明
基于上述4项原则,在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百分制的基层农技站所二级评价指标体系。第一级指标体系的设置是从基础设施、工作人员情况、人员考核制度、服务水平、服务效果和附加分等6个层面加以考察,前5个层面的分值分别为12、18、20、25、25分,附加分不设上限。第二级指标体系是第一级指标体系的细化,在每个一级指标中又分别选出几个代表性的二级指标,共计25个指标作为二级指标系统,每个指标的分值介于2~12分,由此建立了基层农技站所评价指标体系。由于上级部门安排的日常性调查、科研任务和授予的奖励不会覆盖所有乡镇,所以将这些项目在附加分中列出(表1)。
2.1 基础设施(12分)
基础设施是基层站所开展各项工作的前提和物质基础,下设4个二级指标:办公设施面积、办公经费、办公设施和办公环境整洁度。在这4个指标中,面积一项是根据《安徽省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建设规范》(安徽省地方标准DB34/T126-1996)设置,其他3项作为基本条件列入。随着对农业投入的加大,各基层站所的基础设施条件必将有所改善,该项指标也应逐渐弱化直至取消。
2.2 工作人员情况(18分)
工作人员是基层站所开展各项工作的实施者,人员素质和水平也决定了该站所开展工作所能够达到的水平,同时作为专业技术人员,各级部门对工作人员也有一定的要求。结合工作需要和有关要求,该指标体系选取了人员数量、专业技术人员所占比例、专职植保专业技术人员、年龄结构层次、专业科技论文和继续教育情况6个主要方面,设置为二级指标。在各项二级指标中,人员是基层站所能够开展各项工作的前提,按照《安徽省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建设规范》的要求,将数量确定6人,分值也相应确定为6分,既便于定分,也体现出人员的重要性,至于人员的素质和水平则通过其他5项进行评价。专业技术人员比例占80%和有专职植保专业技术人员是国务院、安徽省人民政府出台的有关农技体系改革文件中的要求或建议。老、中、青相结合的人员队伍有利于工作的开展和延续,理想的比例应是1∶2∶1,由此确定了年龄结构层次的具体情况。专业科技论文和继续教育是专业技术人员的基本要求,根据《安徽省农业系列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标准条件(试行)》文件精神,确定了2项指标的具体要求。
2.3 制度建设情况(20分)
制度是工作开展的保障,健全的制度体系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技术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该项一级指标的目的是对基层站所各项制度的优劣进行评价,结合实际,确定人员考核制度、岗位责任制、考勤制度和培训学习制度等4项基本制度作为二级指标。在各项制度中,对人员绩效的考核制度是最核心的,只有在所有工作人员加大工作量、强化与服务对象的联系、着力提高工作水平和成效的基础上,基层站所才能发挥最大的服务效果,所以将人员考核制度分值定为12分(达到最高分值)。根据省内岳西县等地的成功经验,要求考核制度中包含工作日志、工作量、示范户产业收入增长率、考核参与人员包括乡镇村干部及示范户代表和采取末位惩罚措施等,按项得分。岗位责任制、考勤制度和培训学习制度等3项制度作为一般性要求,分值相对较低。
2.4 服务水平(25分)
基层农技站所的工作职能就是为广大农民提供服务,所以其服务水平的高低是能否提供农民满意服务的前提,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谈到服务成效。鉴于基层站所既要有服务水平,又要有服务成效的指导思想,在整个指标体系中,将服务水平和服务成效都设为一级指标,两者同等重要,相辅相成,所占分值都较大,达到25分。在服务水平的二级指标中,包括基础情况掌握程度、提供服务的种类、专业技术人员联系示范户制度、开展培训情况和档案管理等5项。专业技术人员联系示范户制度是基层站所开展技术推广的抓手,联系的示范户越多,面越广,新技术的推广速度也越快;同时,专业技术人员在紧密联系示范户的基础上,可以迅速发现农民的需求和存在的问题,从而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和能力。基于上述原因,强化专业技术人员联系示范户制度的重要性,分值定为10分。
2.5 服务效果(25分)
评价某个基层农技站所取得的成绩,其取得的服务效果是最直接、最核心的。作为一套评价指标体系,服务效果是最重要的,其他4项一级指标都是该项的有益补充;当农技推广体系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该项分值必将进一步加大。统筹考虑农业发展的各项要求,将联系示范户收入增长、示范户满意程度、引进并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扶持发展特色产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促进农业“三品”认证等6项作为服务效果的二级指标。与服务水平的二级指标“专业技术人员联系示范户制度”相似,“联系示范户收入增长”项也是非常重要的,将其分值定位10分;为了合理体现示范户收入增长的示范带动作用,将增长率定在5%以上,基准分为6分,每增加5%,加2分。其他5项二级指标的重要性程度相对较低,但其考察的内容都非常具有针对性,能够促进基层站所的各项服务职能,分值都定为3分。
2.6 附加分(不设上限)
附加分的目的是为了将基层农技站所承接上级部门安排的额外工作和受到的主管部门的奖励体现出来,包括承担上级业务部门安排的日常性调查工作、参与上级业务部门开展的科研项目工作和获得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先进单位称号3项内容,按照省、市、县(区)3种级别分别得分。将上述3项作为附加,原因在于以下2个方面:一是上级部门安排的额外工作和主管部门的奖励不可能覆盖所有乡镇,但必须体现出来;二是能够承担上级部门安排的额外工作、得到主管部门奖励的基层站所必然是优良站所,所以附加分只会“优上加优”,不会“扶劣进优”。
3 参考文献
[1] 董宏林,温淑萍,杨晓洁.不同类型的农业科技成果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J].农业科技管理,2006(2):79-82,96.
[中图分类号] S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4-0214-01
加强畜牧业自身发展,对于促进我国乡镇经济发展以及农业经济发展,全方位建设小康社会一直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但是,做好我国畜牧兽医工作已经成为了保证我国农业稳定发展最为根本的保障,兽医诊疗工作以及兽医服务不仅仅关系到了我国畜牧业生产以及发展,对农民收入进行增加,更加关系到了人们身体健康,下面,笔者就对如何加强基层畜牧兽医的服务质量进行探析。
一、基层畜牧兽医服务的现状
近些年来,我国各个地区的畜牧兽医机构都实施了改革工作,改革主要从三个方面开展,原来畜牧兽医的站点不改变,在畜牧兽医机构改革过程中保持着我国基层畜牧兽医站基本不变,不管是在资产所有权方面还是在经费供给渠道方面,甚至是隶属关系方面都不变,重点将其放在运行机制方面来实施改革,在增强我国基层畜牧兽医内部活动方面做文章,将工作重点放在增加服务功能方面。建立起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综合服务的中心,把乡镇里面所有畜牧兽医机构都合并成为农业技术综合服务的中心,人员实施统一和调配,资产要实施统一的管理,工作也要实施统一的安排。还要做到职能分离,实行一个区域站管理以及中心站管理,我国基层畜牧兽医行政执法以及部分公益性仅仅能够由县级的畜牧兽医主管部门来进行负责,饲料销售以及药品销售等等经营性活动都要实行社会化的管理,过去原有的基层畜牧兽医工作人员都要进入到中心站中,受委托来实施品种改良工作以及产地检疫工作,并且从事一个具有经营性的活动。
二、加强基层畜牧兽医服务质量的措施
1.加强基层畜牧兽医服务质量要强化兽医管理机制
近些年来,加快我国农村社会发展,增强我国农业综合的生产能力,这些离不开我国农业服务体系对其进行支撑,我国基层畜牧兽医服务质量的加强对于我国农村经济甚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社会公共安全以及民众身体健康等等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不管是在实际基层畜牧兽医服务改革过程中,还是基层畜牧兽医服务学术研究过程中,我国农村畜牧兽医的服务质量都没有引起人们高度的重视。想要建立管理机制必须要实施公开招聘,定岗定责,以钱养事以及动态管理的措施,把我国过去传统基层畜牧兽医站所实施的整体改制,进而实现兽医站人员的身份置换,所谓的身份置换就是指从单位人转变成为企业人,在实施改制以后,乡镇服务中心要实施竞争机制,进而将人员分化进行落实,使一部分人员成为基层畜牧兽医公益主体,进而获得政府财政,使其能够用在畜牧兽医服务部分实施支付资金的转移,另一部分的人员还要实施相对来说比较个人化的经营,基层畜牧兽医机构除了每一年将费用上缴中心之外,其余所获得的收益都要归个人。
2.加强基层畜牧兽医服务质量要强化兽医部门筹资机制
我国一直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我国的国民经济组成中占有十分基础性的地位,但是,畜牧业在我国农业产值领域中的比重大小已经成为了直接衡量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程度十分重要的标志,当前形势下以及今后的时期中,加强我国农业综合能力建设已经成为了乡镇经济工作中以及农业经济工作中十分重要并且紧迫的战略任务。将畜牧业综合生产的能力已经成为了增强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长久以来,我国的城市以及我国基层服务筹资的过程恰恰相反,我国城市畜牧兽医服务自上而下进行设置,我国乡镇兽医服务自下而上来实施设置,这一种战略存在的弊端就在于1978年至今所实施的改革政策得到了不断放大,进而导致了我国乡镇社会政府转变自身职能,与此同时,不仅仅没有对资金的来源进行解决,反而加重了资金的匮乏。特别是在1994年所实施分税制度以及2000年度所实施的将一改革、两调整以及三取消作为主题的我国乡镇税费改革,进而使得我国基层兽医服务供给产生了严重的变化。我国基层政府自身的税源得到了萎缩,与此同时,我国中央财政以及我国地方财政上级财政对于我国基层财政转移的支付规模比较小,不能够实施透明管理,缺少规范,很难对基层财政进行弥补。所以,要求我国中央政府财政资金必须要实施战略性的调整工作,使得财政资金向我国乡镇地区的基础设施配套进行倾斜,这样也就从本质上使我国基层畜牧兽医服务具有国家层面制度的保障以及国家层面财政的资金保证,从本质上有利于对制度障碍进行克服。
三、结语
本文中,笔者首先对基层畜牧兽医服务的现状进行了阐述,接着又从加强基层畜牧兽医服务质量要强化兽医管理机制以及加强基层畜牧兽医服务质量要强化兽医部门筹资机制这两个方面对加强基层畜牧兽医服务质量的措施进行了探讨。
参考文献
[1] 王光明.拉亲当前牧区基层畜牧兽医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措施[期刊论文]-中国动物检疫2010,27(3).
[2] 魏生明.石文辉化隆县乡镇畜牧兽医科技服务体系状况的调查与思考[期刊论文]-青海畜牧兽医杂志200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