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师职称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6 17:46:0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历史教师职称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历史教师职称论文

篇1

治理理论认为,治理的前提和基础是确定一致的目标。“治理是由共同目标所支持的”。治理的各参与主体都有自身的目标追求,这些目标的指向是多元的。治理就是要在多参与主体间通过协商、互动,构建起各参与主体都认同和支持的一致目标。因为,“目标的一致性,可以减少成员之间冲突的数量和强度,进而改善组织的总体协同”[2]。作为成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班主任队伍建设的参与主体包括成人教育班主任、成人教育学院、成人教育学生、成人教育任课教师、学校成人教育关联部门等。这些参与主体有各自的目标和利益追求,但在增强成人教育班主任队伍的活力和工作能力,提升成人教育质量这一目标上是一致的。这种目标的一致性,构成了成人教育各参与主体共同建设班主任队伍的前提条件和基础。

(二)过程的互动性

过程的互动性是治理的基本特征。“治理不是一种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续的互动”。治理过程,不是权力的单向运动,治理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它主要通过各参与主体之间的协商、合作、认同和达成共同目标等方式来实施组织既定的目标。成人教育班主任队伍建设,必然要求各参与主体保持持续的互动。这种互动体现在:班主任队伍内部成员之间的互动,进行管理经验分享、工作体验分享等;成人教育学生与班主任之间的互动,学生把学习体验反馈给学生,班主任把管理心得传递给学生;成人教育学院与班主任之间的互动,学院把成人教育政策法规、规章制度传递给班主任,班主任把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反馈给学院;成人教育任课教师和班主任之间的互动,任课教师把课堂情况反馈给班主任,班主任把学生的具体情况传递给任课教师;学校成人教育关联部门和成人教育学院之间的互动等。这种成人教育管理过程不断的互动,是推动成人教育班主任队伍建设的基本条件。

(三)方式的协调性

方式的协调性是治理的必要条件。治理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参与治理的各主体树立协调的观念,保持有效的沟通,根据治理进程,进行不断的协调,从而为治理的实施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促使治理目标的实现。协调能促使治理各参与主体在治理进程中步调一致、思想统一、目标明确。成人教育班主任队伍建设,同样需要采用协调的方式进行。成人教育班主任队伍的构成非常复杂,以退休返聘为主,学历不高,管理能力和水平有限,在这样的情况下,学校成人教育关联部门、成人教育学院要多和班主任沟通协调,以让班主任真正理解和支持成人教育的管理制度、既定目标。同时,在成人教育进程中,各方参与主体要加强沟通协调,通过协调,统一想法,相互理解,相互支持,达到成人教育的目标。

二、成人教育班主任队伍建设需要治理理论的原因分析

(一)成人教育班主任队伍建设的多参与主体性需要治理理论

班主任队伍成员、成人教育学院、学校成人教育关联部门、任课教师、成人教育学生等参与主体在成人教育班主任队伍建设中扮演的角色和起到的作用各不相同,但他们要彼此帮助、互相依赖、互为依托,呈现出明显的多主体性特征。成人教育班主任是队伍建设的主体和对象,在班主任队伍建设中,需要每一名成人教育班主任主动适应成人教育现代化的趋势,认真学习现代成人教育理论,注重提升自身各方面素质和工作能力。成人教育学院是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指导者和管理者,承担了明确队伍建设方向、规范队伍建设内容等工作。学校成人教育关联部门、任课教师、成人教育学生是班主任队伍建设的外部参与者,是成人教育班主任建设的重要因素。

(二)成人教育班主任队伍建设的多领域性需要治理理论

1.队伍内部建设需要治理理论

队伍内部建设包括班主任素质建设、班主任设置建设等。在队伍内部建设过程中,既需要班主任队伍上级部门的指导,也需要班主任成员之间通过持续不断的交流、分析、互动,达成队伍建设的一致目标。

2.队伍外部建设需要治理理论

队伍外部建设包括密切联系成人教育学生、任课教师、学校成人教育关联部门等。在队伍外部建设中,需要班主任和相关主体保持密切联系,通过沟通协调,为培养优秀的成人教育学生贡献力量。

3.队伍文化建设需要治理理论

在队伍文化建设中,需要队伍内外密切合作,把为学生服务、实现国家成人教育目标作为文化建设的根本价值取向。

(三)成人教育班主任队伍构成的复杂性需要治理理论

从成人教育班主任队伍的现状看,队伍老龄化严重、管理观念陈旧,队伍整体学历不高,专业知识欠缺,服务意识不强;考核与激励措施不足,没有规范的管理制度等。成人教育班主任队伍构成复杂性特征,要求以治理的思维和视角考虑问题,通过持续的沟通协调,不断吸纳班主任的想法,通过搭建交流平台,激发班主任的工作热情,让班主任在队伍建设活动中获得自我成长。

三、治理理论视角下成人教育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思路

(一)培育各参与主体的治理观念

成人教育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核心目标是增强队伍凝聚力,培育出优秀班主任。这一目标既是班主任自我发展的需要,也是成人教育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根本价值所在。如果各参与主体没有对这一目标达成共识,治理理论视角下成人教育班主任队伍建设就无法实施,可以说,目标一致观念是治理观念的首要因素。要达成成人教育班主任队伍的目标,互动协调是关键。具体包括:一是建立互动机制,在班主任队伍建设的具体问题上,各参与主体保持持续互动,为达成一致目标奠定基础;二是建立协调机制,对班主任队伍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各参与主体要积极协商,通过不断沟通、协商,修正错误观念,达成一致目标。这种互动协调观念是建立在目标一致观念基础之上的,是治理理念指导下的互动协调,这与以往独立推进的互动协调有根本的区别。

(二)构建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治理机制

治理理论视角下成人教育班主任队伍建设的关键是治理机制建设。“机制是指社会有机体各部分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机制的作用机理是通过一定的运作方式,使组织发挥更大的整体性作用。

1.要构建成人教育班主任队伍的活力机制

一个优质的成人教育班主任队伍活力机制,应该是队伍富有活力和极强的工作能力;上级管理部门的指导富有前瞻性;其他参与主体的意见富有启发性。

2.要构建成人教育班主任队伍的育人机制

成人教育班主任队伍育人模式发挥作用不能单独依靠班主任自身,在班主任队伍建设中,要发挥成人教育学院、学校成人教育关联部门、任课教师、成人教育学生等参与主体的作用,构建一套以成人教育班主任为主、借助其他参与主体共同发挥作用的育人机制。

篇2

关键词:课程改革本领恐慌科研创新考评制度教师

目前,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经历酝酿准备、试点试验之后,已经开始步人全面推广阶段。与以往的教育课程相比,这次改革具有很大变革与突破,其重心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原来知识是第一位的,发展到强调能力很重要,以及情、态度、价值观更重要…。可以说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无论是指导思想,还是改革目标,都是基础教育的一场革命。但是任何一场改革都不可能一帆风顺,改革的过程也必然会受到一些阻力。新课改虽然已初见成效,但伴随实施过程所产生的一些现象却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与深思。“本领恐慌”现象就是在新课改背景下广大教师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

“本领恐慌”实际上就是能力恐慌,由于新课改对教师提出了比以往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改变自己传统的教育思想,必须提高自身素质,不断的自我完善,才能顺应新课改的大潮流。不改变就无法胜任,不改变就有被淘汰和面临下岗的危险。面对新的知识与技能,面对社会对他们新的定位与期望,教师们表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恐慌与焦虑。

一、教师“本领恐慌”现象的现状

1.教师在调整知识结构、组织和开发教学内容方面的困惑

过去的教学大纲和教材注重的是所编内容的系统性、科学性,从而导致课本内容过多、过难。学校和社会较多关注的也是人才选拔及进一步深造,而较少考虑社会的需要,以及每个受教育者长远的发展。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依赖教材,拒绝接纳新知识,仅靠吃老本,循规蹈矩,缺少反思,从而导致知识老化,结构失衡。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改变了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状况,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实现了课程内容的现代化、生活化与适应性。

面对新的课程内容,面对信息时代知识的快速更新,以及互相之间不断地综合渗透,教师必须重新对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调整。而传统的观念,陈旧的知识,固有的体系,使他们在接纳新知识,组织教学内容的过程中显得力不从心。怎么组织内容才能让学生学得有兴趣,选择什么样的知识才能紧跟时代步伐,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而且同时又完成了教学任务。这些都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道道难题,也正是许多教师的茫然与困惑所在。

2.教师在协调师生关系、发展学生个性与能力方面的恐慌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知识的灌输者,而学生只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只能消极被动地接受学习。过分地强调师道尊严,教师动辄训斥与体罚,学生在严厉地管教下,唯唯诺诺,小心谨慎,唯师是从。没有丰富的想像力,缺少各自的创造性。导致学生个性丧失,千人一面。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确立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把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个性、潜能开发作为教育的核心。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要求师生关系趋向于平等合作。但是教师们往往难以放下架子,总是觉得自己高高在上,不可冒犯,自己就是知识的权威,一旦学生提出建议或发表不同见解时就表现得诚惶诚恐。所以在新课程改革标准的要求下他们既希望能够发展学生个性,引导学生创新,帮助学生挖掘自身的潜能,又怕自己在学生面前威风扫地丢了面子,最后导致班级内无法控制、一盘散沙的局面。他们在管理方面表现出对学生的不信任,在与学生合作方面也是顾虑多多,矛盾重重,这就使许多教师在处理师生关系以及发展学生个性方面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

3.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处理教学信息以及实施教学过程中的焦虑

对于以往的传统教育,因为教材与教学模式的单一性,教师不需要搜集和处理过多的信息来组织教学内容,不需要过多考虑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性,以及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的发展,仅仅使用黑板、粉笔和教科书就可以完成教学的全过程。

而在高度信息化的社会背景下进行的课程改革,具有教材多媒化、资源共享化、教学个性化、学生需求多样化的特征,教师必须具备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再现信息的能力,利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手段传授知识的能力,以及在信息化环境中顺利完成与学生、同事之间的合作交互能力。

这意味着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还需要学习新的教育技术手段并且熟练掌握,才能在新课程实施和应用过程中游刃有余。然而大多数教师自身信息意识薄弱,而且都背着沉重的教学负担,很难抽出更多精力投入在新技术的学习过程中。大部分教师只能掌握一些最基本、最简单的技能,真正在应用的过程中,教师还是顾此失彼,难以胜任。所以教师在学习和应用新技术过程中也表现出相当的不自信或畏惧心理。

4.教师对教育科研创新的畏惧

传统教育观念中,教师只是知识的传授者和供应商,总以“教书匠”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教师认为只要会教书、教好书就可以了,至于科研创新那是教育理论工作者的事,与自己没有关系。所以导致教学过程只是教而不思、教而不研的低层次反复,学生也是毫无生机地死记硬背,机械式地接受。而新课程目标提出要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本身必须具有过硬的创造性素质和探索性的精神,才可能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

在新课程理念的倡导下,教师开始意识到科研创新的重大意义和必要性。但教学过程中长期的循规蹈矩和经验授课,使教师缺少创新研究的

策略和方法,他们不善于在教学实践中挖掘创新点,发现新问题。即使有参与科研创新的欲望和需求,也无从下手,不知道选择什么问题更具研究价值,怎么研究才能有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提升与个性的发展。也有教师觉得科研创新会影响正常的教学活动,于是把其当成一种额外负担,进而忧心忡忡。

二、消除教师“本领恐慌”现象的策略

1.教师自身方面

(1)教师要不断学习和完善,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在提高自身专业素养的同时,拓展其他方面修养,淡化自己的学科角色,把学生视为接受教育的一个完整的人。在重视学生知识积累和技能掌握的同时,还要关注学生心理情感的变化,给予他们爱、鼓励和关怀。

(2)教师要改变过去以强迫、压制为特征的权威意识,将自身的居高临下变成与学生的平等融洽。主动走出自我封闭的狭小圈子,注意联系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社会生活实际,有意识地发现和利用班内外和校内外一切可利用资源,这样不但可以拓宽视野,活跃思维,激发灵感,而且还提高了自身的亲和力与人格魅力,自然会赢得学生发自内心的佩服与尊敬。

(3)教师应对自己有客观地认识,看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并主动取长补短。适当降低对自身的期望值,不要过分追求完美。应及时排除不良情绪,学会自我调适,一旦出现一些自身解除不了的心理困惑,可以借助于他人或心理咨询机构等。尽量让自己保持积极、乐观、健康的心态,提高自身的耐挫力。

总之,教师们要领悟到,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只会考试升学、缺乏人文情感的冷冰冰的机器,而是要培养既有知识有能力又不缺乏爱心,同时又对生活充满热情的身心健康的社会人。

2.学校方面.

(1)学校要营造宽松民主的改革氛围,尽可能地争取家长和社会各方面对新课改的理解和支持。同时为教师实施新课改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在物质方面给予实际利益,在精神方面给予欣赏和鼓励,让教师不断体验由失败转向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教师的参与热情和使命感。

(2)学校应聘请教育专家和学者向教师介绍新理论、新技能,并与教师共同参与实际课堂教学过程,及时地给予指导和帮助。同时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反思,不断地总结实践经验,最后提升到科学理论的高度,然后组织教师展开研讨、交流,将自己的感想和成果与其他教师分享,从而加深对新课改的认识和理解。

篇3

城市郊区化是城市化过程中的一个发展阶段,主要是指城市由集聚式发展转变为扩散式发展,表现为人口、工业、商业、服务业、办公业等先后从城市中心区向郊区迁移。关于城市郊区化动力机制的研究,以往大多是从制度改革、城市规划、产业结构与布局的调整等宏观角度探讨,而城市郊区化机制应该是宏观(政府)、中观(企业)和微观(个人)各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1]。本文试图从驱动郊区化的行为主体的角度来探讨城市郊区化的动力机制。

新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方式,是一场新的产业革命,正在全球迅速传播,它以知识化、信息化和网络化,使世界经济重新组织,城市与区域空间重新构建[2]新经济的核心变化是由一个传统的以实际产品为基础的经济向一个以知识的生产和应用为基础的经济转变,可以认为是一种明显的知识型经济。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全球化和新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我国大城市的郊区化产生了深刻影响,已成为郊区化不可忽视的动力。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受新经济和全球化影响较为深远的地区之一,因此,以长江三角洲“三极”之一的南京市为例,研究新经济时代背景下城市郊区化的动力机制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

一、南京城市郊区化发展现状

南京市位于我国3大城市群之一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江苏省省会和南京都市圈的中心城市。截至2002年6月,南京市域的行政区划由11区2县组成,市区包括玄武区、鼓楼区、秦淮区、建邺区、白下区、下关区,郊区包括雨花区、栖霞区、六合区、浦口区和江宁区,其中浦口区和六合区处于长江以北。改革开放以来,在旧城改造、产业结构调整、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和住房商品化改革等政策推动下,以城区人口、工业企业和部分城市功能向郊区扩散为主要内容的郊区化现象开始出现。

南京城市郊区化主要表现为工业郊区化和人口郊区化以及部分商业的郊区化趋势。工业郊区化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以污染扰民企业的搬迁为主,它们往往是被城市环境要求的压力所迫而外迁,同时,在外迁过程中对企业进行改造;二是以经济结构调整为目的的企业外迁,它们外迁的主动成分比较大,大多数是规模较小的市属国有企业从2000年初到2003年底,主城区累计迁出工业企业达到114家,迁出工业用地面积达97034万m。,大大改善了以往主城区人口过密、交通紧张、房屋陈旧、设施落后和环境质量恶劣的状况,并使城市用地有所调整,土地利用率有所提高。在人口郊区化中,主要表现为城市中心区人口外迁,虽然城区的人口密度在大多数年份都有增无减,但随着城区原有部分人口向郊区迁移,对城区过密的人口起到了一定的缓解作用,使整个城市人口分布趋于合理。此外,随着人口和工业的郊区化,商业郊区化的趋势也初见端倪。部分商业如便利店、仓储超市、大型专业店等开始在城市郊区的交通要道或大型居住区附近集中,如在江宁区的双龙街附近就集中了许多外商投资零售企业,包括麦德龙、百安居、家乐福等大型仓储、家居、装饰建材超市。

二、城市郊区化驱动的行为主体

城市郊区化动力机制除了传统的制度、政策(如土地使用制度、住房制度及户籍制度)作用外,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使经济运行主体多元化,政府、企业和个人都积极参与了经济发展以及城市郊区化进程[3]。鉴于此,驱动城市郊区化的行为主体应当包括政府、企业和个人(见图1)。

(一)政府

除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土地有偿使用制度、住房商品化制度改革、旧城改造等促进城市郊区化之外,地方政府还通过行政区划调整来扩大可经营的土地面积,如2000年以来南京大规模撤县设区,兼并了周围的江宁县、六合县和江浦县,使其市区面积扩大了3702krn。,这些被兼并的县(县级市)大多成为具有强劲发展活力的城市新区,成为城市政府推动开发区、大学城、房地产聚集的热点板块。行政区划调整导致了城市郊区范围与郊区化进程的急剧扩张。为了提升郊区的土地价值实施城市经营,许多城市政府将越来越多的大型公共设施布局在郊区。同时,通过制定多种政策来促进郊区发展,如对开发区内的外资企业实施零地价甚至补贴地价、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以吸引投资、促进郊区就业的增长与经济的繁荣。

(二)企业

企业区位迁移和投资行为对城市郊区化进程产生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改革导致了城区土地“退二进三”式的功能置换,促进了城市内部土地结构的优化,城市中心区产生的排斥力(地价上涨、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等)和郊区产生的吸引力(低廉地价、有利区位、广阔用地等),使大量的企业向郊区扩散]。伴随着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和高度化所带来的产业布局大调整,城市郊区已集聚了大量从城区转移出来的传统产业。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快,又为跨国公司提供了广泛的活动空间。在我国,设立的各级各类开发区(如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等)以一系列的优惠条件吸引了大量的外企进入。此外,随着人口的郊区化,许多跨国公司投资于零售企业,它们在城市郊区的交通要道或大型居住区附近纷纷兴建大型购物中心,推动了大城市商业郊区化的进程。

(三)个人

长期以来,我国的城市郊区化是以政府干预为主导的(如住房商品化改革、因旧城改造而导致的城市居民的被动郊区化),这是区别于西方国家郊区化的不同之处。郊区普通商品住宅开发相对于城区同类住宅往往价格较低,这对于城区人口尤其是工薪阶层有较大的吸引力,一些在城区工作的人员便选择在郊区购房,从而促进了人口的郊区化。同时,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居住观念的转变,居民对居住环境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郊区新概念住宅的开发建设及其优越的环境、完善的社区配套设施、便捷的交通使得一部分居民倾向于在郊区购房。此外,家用轿车缩短了主城区与郊区的通勤距离,一些城市富裕阶层在郊区购买第二住宅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三、新经济时代是南京城市郊区化的动力机制

除了土地制度和住房制度改革、旧城改造等经典郊区化因素以外,新经济因素对南京市郊区化的作用也越来越显著。高新技术发展带来的新的产业空间,如为了适应新经济时代的人力资源居住环境和城市富裕阶层的需求而出现的许多新概念住宅建设,以及以大学城为主的高级竞争性基础设施的建设等。

(一)城市规划和旧城改造

在新经济时代,空间已成为城市发展的一种战略性资源和一种参与全球性竞争的战略经营手段以及反映地方政府业绩的工具。城市规划的意义也实现了从传统的安排国民经济、社会生产的手段向现代的增强城市竞争力的政府公共政策的飞跃[6]。南京总体规划都市圈城镇结构为“主城一新市区一新城”,即主城,东山、仙西、江北3个新市区和大厂、新尧、板桥、龙潭、雄洲、永阳、淳溪7个新城。“一主三副”的城市格局以及南京跨江发展战略的实施,成为郊区化进程中的一股重要的推动力量[7]。此外,交通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旧城改造和市政建设也导致了大量的城市人口外迁。随着南京地铁1号线建成,以及地铁2号东山出口的建设,进一步拉近了主城与郊区的空间与时间距离,使其与主城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愈加畅通,进一步推动了城市郊区化进程。在建的地铁1号线南延232程又将使江宁与主城区之间实现无缝联系,主城区的232业、居住、教育、科研、市场、旅游休闲等功能将进一步扩散到江宁区,大大促进郊区化的快速发展。

(二)大学城和开发区建设

大学城是在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急剧扩张的情况下,各级地方政府寻求的一种新的办学模式。自1987年南京大学自筹9100万元在浦口大学城征地56.67万m。建立新校区,拉开了浦口大学城建设的序幕以来,南京市又先后在市区的东部和南部兴建了仙林大学城和江宁大学城。这3个大学城规划占地面积60km。,在校学生规模约37万人。大学城的建设大大增强了其对人口的拉动作用,高校学生、教职员工等在此聚集,将进一步带动房地产、餐饮、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逐步扩张的态势,进而分担主城区压力。大学城的建设还打破了城市原有的布局范式,大大延伸了南京城市的骨架,形成了现代化城市新的卫星城格局,有力地促进了南京的郊区化进程。新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创新,知识化产业和高科技产业是新经济的主要增长点和支柱产业。伴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出现了新的产业空间,如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等,大大促进了城市郊区化进程。20世纪90代以来,南京先后建成了浦口高新技术开发区、江宁开发区,江宁开发区内又包括江宁高新技术开发区、江宁N-学园和华商科技园。开发区的建设引起了人口与产业在区内的集中,加快了城市周边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了城市的郊区化进程。

(三)跨国公司的投资

经济全球化使得产业、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速度加快,弥补了其资金和技术的缺口。我国政府关于开发区的许多优惠政策吸引了大量的跨国公司进入,跨国公司的投资带动经济发展、人口集中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郊区化起着不可低估的促进作用。江宁开发区创办10多年来,已累计引进来自美国、日本、德国、瑞典、韩国、台湾、香港等40个国家和地区的1800多个项目,其中千万美元以上项目239个,世界排名前500强企业已有35家进区,累计投资总额超过85亿美元,累计实现合同外资50亿美元,实现到位外资35亿美元[8]。目前,园区内著名投资企业有福特、西门子、菲亚特、日立产机、百事可乐、爱立信等。除了工业企业落户开发区外,许多外商投资于零售企业或仓储式超市。由于城市郊区拥有广阔而价格低廉的用地,吸引了如麦德龙、百安居、家乐福等大型超市在郊区的交通要道或大型居住区附近集聚,反过来又推动了人口及其他商业企业在此集中,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周围地区的繁荣。

(四)房地产业的兴起

近年来,南京市房地产业迅速发展。据统计,“十五”期间,南京市住房市场投资的年平均增长率达27.62,开发投资总额累计达1021亿元,是“九五”期间的2.37倍,形成了河西、秦淮、仙林新区、江宁、江北等十几大板块。房地产开发商针对低收人群体在近郊建立普通住宅,针对富有阶层在远郊建设高档别墅,通过错位开发与经营满足了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使其盈利最大化。在郊区板块中,江宁板块尤为紧俏,1992年江宁经济开发区成立以来,土地价值攀升,房地产业高速发展,集中在岔路口、百家湖、东山镇、民营科技园和将军山等5大板块,约521万m。。为适应新经济时代的人力资源居住环境和城市富裕阶层对住房的要求,郊区出现了许多新概念住宅,形成了以百家湖花园、湖滨世纪花园、中国人家、翠屏国际城、江苏省高级专家住宅园——江南文枢苑为代表的组团式开发居住群,成为南京房产市场的一个热点地区和高尚生活社区。郊区因出现许多楼盘而形成的大型居住区,为人口在城市和郊区间的重新分布创造了条件。

(五)个人消费的促进

篇4

二、制度化与规范化

近代警察的交通管理进入民国时期,由京师警察厅负责交通的管理,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了多种措施进行交通管理。

(一)车辆登记

清末巡警部和京师内、外城巡警总厅仅要求人力车、马车、排地车三种车辆到警察机构进行登记备案。[13]民国以后,京师警察厅陆续修订了各种车辆登记规则,扩大了车辆登记的范围。京师警察厅规定,人力车应呈报其所管区署,由其所管区署发放号牌方能进行营业。号牌的安钉便于京师警察对人力车进行统计管理。每个警区有自己固定的号牌。一定时间后,原有号牌多已毁损模糊不清时,京师警察厅制定新式号牌要求人力车进行更换,并收取一定费用。[14]为了防止车厂和人力车主为逃避缴纳牌照费用,不更换旧牌,京师警察厅派员检验,检验后方能营业。[15]车户更换新车时,必须将旧牌照呈报区署,倘有新车钉用旧牌照,或私售无牌照之车,一经查出,重罚不贷。[3]号牌的实行对于京师警察厅掌握人力车数量和管理人力车夫“成效颇著”。[16]随着汽车的迅速增加,京师警察厅也加强了对汽车的管理,颁布了《汽车管理规则》,[17]规定凡是汽车,无论自用还是营业用均应把详细信息呈报警察厅。呈报警察厅后,车主应将该车定期送交警察厅检查车身是否坚固,机械是否完备,检查合格后才能发给执照,同时缴纳执照费1元。所发执照应常置于车辆内,以备警察检验。[17](354)为避免危险发生“,车身不甚坚固者即当禁止驶行”。[18]汽车呈报检验合格发给执照后,还须购置京师警察厅指定的号牌两面,钉在汽车前后容易看到的地方。[17](354)每一辆汽车对应一个号牌,在警察厅备案,可以根据号牌查明车主的相关信息。对于其他交通工具如自行车、马车等,也要按照京师警察厅的相应规定进行登记。如自行车无论新旧均应向“该管警察区署购安号牌,领有通行证方准通行”。通行证每月更换一次。[19]车辆登记一方面可以确认车辆的合法性,保护车主的利益,另一方面可以检验车辆是否适于行驶,对维护交通安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加强巡逻

除普通警察负责日常交通管理外,京师警察厅为改善交通环境和疏导交通秩序,成立了交通巡逻队,在“冲繁地点”设立专门的巡逻人员,以“注意交通,勿令车马拥塞,妨碍通行为专责”“,以补助区署巡守长警①之力所不及”。交通巡逻队共有巡长6名,巡警21名,每周更换其中五分之二。交通巡逻时间从每日午后1时开始至夜间1时止,其巡逻路线主要是行人车马比较繁盛的路段,根据昼夜交通情况不同,安排灵活的巡逻路线。如每日下午1时至7时,前门洞、前门大街商业繁华等处车马行人最多,巡逻人员最宜注意这些地方;每日下午7时至10时以前,陕西巷、石头胡同妓营业最为集中等处“车马交通均极繁盛”,特意安排两班同时出发,分头巡逻。[20]为保证巡逻取得成效,京师警察厅对巡逻路线和巡逻人员的行动进行了严格规定,要求必须按照路线行走,无故不准出线路之外;队员巡逻时不准低头疾走,敷衍了事;巡逻时对待民众要用和平的态度进行引导劝诫;巡逻队员和各个区署普通的巡守警察应和平相处等。[21]

(三)限定车辆停运

京师警察厅在自身加强巡逻的同时,对车辆影响交通秩序的情况,如不按规定停靠、车速过快等也进行了规范。电车行驶有一定的轨道,警察厅规定其停车上下客人应在规定电杆处,不准在非规定电杆处停留。[21]汽车行驶灵活,但也不可随意停放,汽车到达所往地点后应选择宽阔对交通无碍的地点停放,停放时司机人员不得远离车辆,以便随时挪移。[17](356)人力车体积较小,其挪移更为灵活。人力车停放街市,没有固定的停车处“,颇碍道途”。[22]警察厅为禁止车辆随意停靠,在公共娱乐场所指定停车处,所有的人力车按顺序停放,不得横列路中,亦不准在门前争先揽客。[23]北洋政府时期,“汽车肇祸,层见叠出,概系因开驶不慎,速度太快所致”。[24]但汽车行驶速度以何程度为限,京师警察厅最初没有具体标准,至1917年2月,才参照东交民巷使馆界内的行车速率规定“:自用暨营业各汽车行驶速率,至快每分钟以营造尺六十六丈,每小时以中里二十二里为限,不得逾越”。[25]如有汽车任意在繁盛地点加速行驶要重罚。[26]后又稍作调整,以每小时二十五中里为限。[24]对于其他车辆如自行车,警察厅也规定“,须循环路旁缓行,不得狂奔疾驰或聚众多车互相争赛”“,弯折交叉处所不得快行”。

(四)司机人员管理

“车行的快慢,全在乎‘司机’的手力。倘行的太快,即能生出危险,所以警察厅为保护民命起见,对于‘司机夫’取缔极严。”[27]凡充当司机人员,应先期呈报警察厅,听候定期检验,检验“首重目力、耳力”,检验合格后令其学习《汽车管理规则》,一星期后再由警察厅考查是否熟悉规则,考查过关后才发给执照。司机人员执照在开车时应随身携带,以备警察检查。已领执照的司机人员每满3个月“应予复验并覆考查一次”。[17](353-354)后因有些司机人员开车行驶不慎,造成车祸增多,警察厅增加了限制司机人员的条件,要求不论“自用与营业汽车司机人,取妥实铺保两家,担负一切”。[24]倘有碰伤行人以及物品等事,司机须受警察的裁判。先将像片执照交回区署,轻则罚金,重则取消司机执照,并按照情节轻重处以三等至五等徒刑。[28]北洋政府时期,城里汽车日见增多,汽车司机素质良莠不齐,有些司机“对于规定汽车章程多不遵行”,为此警察厅特设汽车司机传习所,“专以造就司机人为宗旨”,由各区挑选精壮巡警入所学习,毕业后介绍给各汽车公司充当司机。[29]京师警察厅专门在《政府公报》发出通告,要求各汽车公司来汽车传习所挑选合格司机。[30]后为加强司机人员管理,警察厅行政处又印制《开驶汽车规则》,由警察区署发给各司机人员“,粘贴车厢内”,以便随时学习熟练掌握。[9]除此,警察厅还规定司机人一律穿用警厅定章制服,勿得混穿“,以视区别”。[24]

(五)道路管理

民国以后,市政公所对马路进行了整修,路况得到一些改善。为“便利道路之通行,防止危害之发生”,京师警察厅规定,未经官署准许,于路旁河岸等处开设店棚、在路旁罗列商品玩具及食物、于道路横陈车马或堆积木石薪碳及其他物品、将冰雪尘芥瓦砾秽物等投弃道路、于道路游戏等妨碍行人及车辆行走的情况均应禁止,违者处罚。[31]如有市街修理房屋之家,因特别情形,“不得不使用市街地者,照例应报警署得其许可”。[32]对临街商铺安钉广告铜牌等事,也要报告警察区署查看有无妨碍交通,未经允许,也不准擅自安钉。[33]“修筑马路,所以谋交通之便利,非以作驴马之牧场也。乃京中各马夫,往往于马路中间,将数十匹驴马,任意牵遛,致使往来车马,诸多不便,殊为有碍交通”。[22](434)为此,京师警察厅颁布的马路管理规则上有明文规定:不准在马路上遛马。[34]因关系交通“,且与地面秩序亦有莫大影响”,警察厅还制定灵柩穿城办法,规定出殡的仪仗,须在马路两旁行走,不准在沿街停留过久,以免妨碍交通。[35]另外,对于居民生活中占用马路的其他行为,京师警察厅也进行了规范和限制。如住户门口往往有石蹬,俗名称上马石,宽长数尺,横置道旁,侵占官街,阻碍车马行走,京师警察厅要求各住户限期将此种上马石一律运走。[36]

(六)统一指挥交通手势

“街衢卫繁,汽车往来如织,预防一切危害,端赖岗警指挥”,[37]而岗警指挥交通应有规范的手势,以便来往汽车按手势行驶。京师警察厅对指挥汽车停止、放行的手势作了统一规定:1.停止,巡警将右手向上高举;2.放行,巡警将高举之手放下;3.放右行,巡警将右手向右方平抬;4.放左行,巡警将左手向左方平抬。[17](355)如有道路修整或损坏不能通行,巡警放置相关标示或者在旁进行指挥。汽车如需转弯或行驶交叉路口时,应先鸣喇叭再打手势,告知巡警以便指挥。[38]北洋政府时期的交通手势是由巡警和司机人员配合完成。此种交通手势比较简单,易于巡警掌握,也易于司机、行人辨识。北洋政府时期,在“交通的要路,总是要设置一两个巡警站岗指挥来往的车辆”,[39]为使巡警熟练掌握指挥手势,京师警察厅曾特意用白话编写汽车司机人员规则,发给各区巡官长警,令其时常练习,“以防遇事无所措手”。[40]这一时期交通指挥手势非常简单,为“寻常勤务”[37],但到北洋政府后期,警务懈怠,各岗警“不知指挥汽车”,警察厅命令各路督察长,督饬各稽查员穿著制服,切实稽查,随时纠正。遇有岗警懈玩、精神不振、不知指挥汽车等项,即特别讯明姓名,报告惩戒。[41]随着社会的发展,到北洋政府后期出现了在玻璃上安设箭头式红灯以代替手势的情况,“构造既精,指示尤明”,特别便于汽车夜间行驶。但是各指挥岗警“未悉此种装置”,于交通指挥不利,京师警察厅特意训授长警夜间指挥汽车办法“,俾利交通,而免危险”。[37]

三、近代警察管理交通遭遇的困境

京师警察厅对管理交通比较重视,并根据不断变化的交通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正,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的交通状况。美国社会经济学家甘博在1921年撰写的《的社会调查》中认为:“的道路尽管拥挤,但是它有一支庞大而有效的交通警察队伍,严格地控制着全市的交通。”[42]1923年6月12日《晨报》登载了一则消息说,平日警察林立,一般车夫“皆稍知恪守定规,不敢出乎范围”。前一日警察因索薪罢岗“,所有重载大车及粪车,向走便路者,均忽然乱行马路之间,任意奔驰,漫无限制,而皮车(人力车)亦到处随便停放,虽有碍交通,亦无人过问,且任意争吵,肆无忌惮。此种下等社会之恶现象,顿见于街市之上”。幸亏当晚警察岗位“立时恢复原状,一切秩序安谧如常,而各车夫均敛迹如恒”。[43]这则消息可以说比较客观地反映了市民对警察交通管理的总体评价。与此同时,警察管理交通也遭遇了很多困境。这一时期,的交通存在不少问题,除了道路拥挤和法规不完善等客观原因外,比较突出的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一些享有特权的人员无视交通规则。北洋政府规定总统府及各部院机关各级办事员所乘汽车,如出现伤人损物事件,巡警相机核办,但不得任意拘留汽车,以免有碍公务。[44]正因如此,各机关和军界长官乘坐的汽车如若撞人出现车祸,巡警也不敢对其做出严厉惩罚。[45]这些汽车夫的工资每月有30余元,[27](13)远远超过巡警八九元的月工资,相比来说,汽车的司机处于优越的地位,再加上有所依仗,往往无视交通规则,随意行驶,甚至严重者还有将巡警轧伤的情况。[46]

2.民众对巡警指挥交通缺乏理解。京师警察厅在报纸广为宣传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但是由于长期的生活习惯以及一些巡警执法不公的负面影响,有些民众不能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对巡警指挥交通也缺乏理解。[47]如1914年1月,守望所巡警赵来泰在先农坛指挥行人,有一人逆行线路,对于巡警的指挥不但不服,反以恶言相抗,该巡警婉言劝止,其“仍复蛮横”。[48]此类行为屡禁不止。

3.作为交通管理者的警察本身缺乏执法意识。北洋政府时期,“繁忙的大道上每隔数百码就有一名警察”,[42](60-61)但的交通状况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警察不能很好地履行维持交通秩序的职责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出现各种交通情况时,警察缺乏执法意识,经常只是“呆呆地看热闹”,[49]或者根本就“置若罔闻”,恶劣者甚至对求救的车夫进行“斥责”。对于警察厅制定的管理交通和车辆的各项规章制度,有些警察也“未能认真办理”。[50]

篇5

1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内涵

城市的发展从早期的人类的憧憬构想中逐渐建立,乌托邦式的城市建设无疑带来了一定的理想与愿望,人们也朝着这样的理想城市靠近,在时间的回溯和科技的发展中,人们开始对城市的发展,经由普遍化的城市模式的反映机制,产生无数的构想一与憧憬,同时也是对自身历史与现实的反思。

生态文明城市是在对以往城市模式建设探索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和协同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人类社会进程发展,转变到大趋势下发展而来的新型城市模型,对今天的城市建设起着很大的积极作用。与此同时,城市的建设离不开群众的参与,在中国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强有力的正确教育宣传和突出环境灾害的危机意识导向都是人们群众将目光聚焦到对生态文明的城市建设里去。在现目前对生态环境的意识逐渐增强的情况下,通过建立城市生态建设的责任感、使命感,同时又经由多方面的生态道德标准评价体系机制引入,使人们愈发自觉的保护自然环境,从而反馈到建设城市社会的工作中,并积极投入到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行动中去。

2智慧生态城市的规划构建

2.1智慧城市。“智慧城市”是最近几年开始趋于流行的热门话题,自2009年由IBM公司提出的“智慧地球”后,通过互联网等信息媒体传播,并逐渐被世人所认知。在全球引发的“智慧风潮”和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和监督的背景下,我国也将“智慧城市”作为一个在未来的可行的城市发展建设前景,大力支持和倡导,并将建设“智慧城市”这一概念作为培育竞争力、应对金融危机、扩大市民就业、抢占未来科技制高点的重要战略。由此可见,“智慧城市”的概念主要是从信息技术出发,联系各个领域。由此看来,“智慧城市”更多承担的是一个核心的位置,关联其他包括以互联网、云端链接、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在内的智慧方式运作,从而达到一个改变网络信息环境的现状,为城市、市政、企业和个体等提供更快捷更有效率的互动联系,使其在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要做出符合时代效率的积极响应,达到符合现代化城市的信息运行状态,并具有不断积极发展的空间。

2.2智慧生态城市理念。通过前文对智慧城市的理解,我们可以看到智慧生态城市的核心无疑体现在其“智慧”与“生态”的两个关键詞上。将智慧与生态两者融为一体,作用于城市规划中,从社会层面来说,智慧生态城市的存在无疑和谐的处理好了自然生态空间和城市生活,并绝妙的解决了二者的平衡关系,使得城市空间和城市空间周边环境都处于协调一致的环境中,为社会稳定带来重要作用;经济层面来说,智慧生态城市在促进经济开发的同时追求其生态效益,提升经济可利用率。

3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智慧生态城市规划理论构建

3.1明晰概念体系。智慧生态城市涵盖了社会、文化、历史、经济、产业等多种因子,超越了城市建设的层次,并向着更全面的方向发展。所以明晰其具体概念体系非常重要。在智慧生态城市的总体建构体系里,我们可以将智慧生态城市分为: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五位一体建设、四化同步发展、智慧生态城市等层次;将这样的大致框架结构建立出来,提出建设智慧生态城市的指导布局和技术框架,为现有新兴发展起来的智慧城市作出技术指导和补充行业空缺。

3.2系统方法统筹。较为传统的观点并不能支撑出复杂斑驳的理论,在现在的现代化进程中,早已远远赶不上城市化的步伐。构建智慧生态城市必须要求一个连续的、总体的、全局的系统支撑,并将系统科学下的智慧生态城市规划原理梳理成为一个具体的系统体系,为其基础性宣传做理论基础。

篇6

 

21世纪的管理将是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管理,如何处理好组织与员工的关系,提高组织承诺,防止人才流失是管理的核心内容,是摆在人力资源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变革,教师聘任制中学校和教师“双向选择”原则的真正落实,教师的大量自由流动将成为必然,尤其是优秀教师的流动将更加突出。同时,随着这种双向选择的教师聘任制的实施,很多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体会到了择业难和工作不稳定带来的失落感、挫折感和不安全感,这又将会影响到他们对学校的态度,并进而影响到学校的发展。学校要发展,必须稳定和引进优秀教师;而要稳定和引进优秀教师,就必须关注教师组织承诺。因此研究教师组织承诺对学校管理的意义便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组织承诺的理论出发,从学校管理的角度探讨教师组织承诺的意义,同时试图分析其影响因素,并提出提升教师承诺的几点建议。

一、组织承诺概述

组织承诺最早是由Becker提出,他将承诺定义为由单方投入产生的维持“活动一致性”的倾向。在组织中管理学论文,这种单方投入可以指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如:福利、精力、已经掌握的只能用于特定组织的技能等。他认为组织承诺是员工随着其对组织的“单方投入”的增加而不得不继续留在该组织的一种心理现象。

我国学者对中国职工组织承诺的结构和定义作以下解释:(1)感情承诺:指员工对组织的感情依赖、认同和投入,对组织所表现出来的忠诚和努力工作,主要是由于对组织有深厚的感情,愿意为组织的生存与发展做出贡献,甚至不计较报酬。它包括价值目标认同、员工自豪感以及为了组织的利益自愿对组织做出牺牲和贡献等成分。(2)理想承诺:重视个人的成长,追求理想的实现;关注个人的专长在该组织能否得到发挥,组织能否提供各项工作条件和学习提高及晋升机会以利实现理想。(3)规范承诺:反映的是员工对继续留在组织的义务感,它是员工由于受到了长期社会影响形成的社会责任而留在组织内的承诺。(4)经济承诺:因担心离开这个组织会蒙受经济损失,所以才留在该组织。(5)机会承诺:呆在这个组织的根本原因是找不到其他更满意的工作组织,或因自己技术水平低,没有另找工作的机会。[①]

二、教师组织承诺及其对学校管理的意义

教师组织承诺是指教师坚信学校目标、认同并接受学校价值观、自动自发地为学校竭尽全力、渴望能够在该学校中一直工作下去的心理定式。[②]教师组织承诺包含五个维度,即感情承诺、理想承诺、规范承诺、机会承诺和经济承诺;具有组织承诺的教师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会表现出主动性、责任感、创造性和反思性等积极的工作热情和奉献精神。

教师组织承诺水平高低对学校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向导意义。主要体现在:

1、教师组织承诺的水平是预测教师人事流动的最好指标论文格式范文。高水平的组织承诺是学校教师队伍稳定的决定因素。学校是由教师、学生和行政人员组成的功能性的复杂组织,其中教师是学校组织的核心人员,教师是否认同学校、愿意奉献、努力工作是学校效能发挥的重要条件,拥有一支稳定而优秀的教师队伍对学校的发展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作为学校管理者,只有充分了解和把握教师组织承诺的水平状况,有的放矢地进行管理,才能保证学校的稳定发展。

2、教师组织承诺整体水平高低是预测学校组织目标实现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任何组织都有其特定的目标,组织的全部任务就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作为学校组织,其目标的实施最终层层落实到每一位教师身上。倘若教师组织承诺的整体水平不高,这将预示着学校的目标无法得到很好的实现,学校也得不到很好的发展。因此,对于学校管理者来说,不能不密切关注教师组织承诺水平。

3、不同的教师组织承诺类型会有不同的工作表现。不同组织承诺类型的教师往往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感情承诺型的教师常常表现出十足的干劲,对学校的任何工作都是全身心投入,有极高的满意度;理想承诺型的教师注重自身才能能否在学校得到充分认可及特长能否得到充分发挥,若得到相应的认可和发挥,便表现出干劲十足,反之则不然;规范承诺型的教师以责任和义务作为形式的准则,在应尽的义务方面,他们表现突出,但不会表现出太多的热情;经济承诺型的教师可能随时准备跳槽,也可能积极工作,但经常斤斤计较,表现为“功利性”,对应该完成的任务敷衍了事;机会承诺型的教师或随时准备离职,或苦恼自己能力所限无法企及理想中的学校管理学论文,才选择呆在原学校,但工作上疲于应付,得过且过。现实生活总,教师组织承诺并不是表现为单一的五种类型,可能还存在其中的两两组合甚至更多组合,如“感情—理想承诺”型、“理想—规范—经济承诺”型等等。了解和把握不同的教师组织承诺类型特点,并有针对性地提升教师组织承诺,将有利于学校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学校的长远发展。

总之,教师组织承诺整体水平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是衡量学校组织凝聚力与竞争力大小的标志,高水平的组织承诺是学校参与竞争的有力保障。

三、教师组织承诺的影响因素

在20世纪以前,西方学者关于组织承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组织承诺的因果变量上,并认为影响组织承诺的变量主要有三类:其一是组织因素,主要包括组织支持、组织可依赖性、公平性、管理层对新观点、新思想的接纳程度、集体工作精神等。其二是工作因素,包括工作的挑战性、职位的明确度、目标的明确度、目标难度等。其三是员工个人因素,包括年龄、工龄、受教育程度以及工作经历等。这里主要从个人和组织两个方面来探讨影响教师组织承诺水平的因素。

(一)、个人因素

1、性别与承诺:在感情承诺、规范承诺、经济承诺上,男女无显著差异,而男性的高理想承诺百分比相对高于女性,女性的高机会承诺百分比高于男性。2、年龄与承诺:在规范承诺、理想承诺、经济承诺上,不同年龄段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但在感情承诺和机会承诺上有显著差异。一部分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单位的感情越来越深厚,表现为高感情承诺;另一部分人由于表现不佳,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不受重视,他们对现状虽不满但又没有机会另找出路,只好留在现单位,表现为高机会承诺。3、工龄与承诺:工龄在理想承诺、规范承诺和机会承诺上差异不显著,而在感情承诺、经济承诺上表现出显著差异。其中三年以下和九年以上工龄者,高感情承诺的百分比大于四到九年工龄者,七年以上工龄者高经济承诺的百分比高于七年以下的工龄者。4、学历和承诺:学历在感情承诺、规范承诺和经济承诺上没有显著性差异,而在理想承诺和机会承诺上有显著性差异。理想承诺与学历呈正相关,学历越高,高理想承诺的比率就越高。学历与机会承诺呈负相关,学历越高,高机会承诺的比率就越低。5、职位与承诺:职位在规范承诺和经济承诺上无显著差异,而在感情承诺、理想承诺和机会承诺上存在显著差异。在高感情承诺的比例上,工人低于技术员、一般职员和部门负责人。与此相反,在理想承诺上,部门负责人和技术人员高于一般职员管理学论文,而工人的理想承诺最低。在机会承诺上,工人高于办公室人员,办公室人员又高于后勤人员,技术人员和部门负责人机会承诺最低。[③]

上述是针对我国企业普通员工组织承诺的研究结论,经研究同样可以适用于教师职业,这说明我国教师组织承诺在很大程度上也存在性别、年龄、工龄、学历和职位等方面的个人因素影响。

(二)、组织因素

从组织角度看,影响教师组织承诺的因素主要表现为:1、学校组织文化。不同的学校组织文化对教师组织承诺具有显著性影响,学校组织文化水平越高,教师组织承诺水平也越高。2、良好的学校氛围。包括学校优美的物质环境、先进的教学设施、便利的交通条件、和谐的人际关系(包括上下级关系,同事关系是否协调融洽),这些都会影响教师的组织承诺水平。3、专业支持。专业支持对教师组织承诺各维度的影响最为显著。学校领导是否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是否为教师创造在专业领域不断发展的各种有利条件,教师能否得到良好的培训和发展机会,这些都是影响教师组织承诺的重要因素论文格式范文。4、合理的薪酬晋升体系。较高的收入水平和良好的福利条件是吸引和保留人才的必要条件。教师能否得到公平公正的待遇,能否享受优厚的福利待遇,能否顺利公正的升迁,都是影响教师组织承诺的重要因素。5、领导方式。学校领导越能创建宽松信任的组织氛围,对教师的关怀越多,学校群体的凝聚力越强并且越富有团队合作精神,则教师组织承诺水平越高。

四、提高教师组织承诺水平的几点建议

首先,客观地了解教师对学校的组织承诺水平和特点是提升教师组织承诺的前提。对于学校管理者而言,要想更加切实有效地从事学校管理,必须清楚教师组织承诺的水平和特点;而要想知道教师组织承诺水平和特点,就必须采用实证的方法而不是凭主观的印象和感觉去了解和把握。因此学校领导要加强与教师的联系,多举办教师座谈会听取教师的意见,从中了解教师的真正意图和想法,同时进行相应的心理问卷测量和个别座谈,了解教师的组织承诺水平。

其次,教师组织承诺与性别、年龄、工龄、学历、职位等因素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但对于学校来说这些都是外在因素,学校领导者应该从组织方面对教师组织承诺的影响因素入手提高知识员工的组织承诺水平,提高他们的工作满意度和工作努力度,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1、建立学校组织的共同愿景,减少教师个人期望与组织期望的落差,力求提高学校组织价值观和教师个人价值观的符合度,从而提高教师组织承诺水平。2、关心体谅教师,进行情感投资,满足教师需要,带头尊重并信任教师,全心全意地依靠教师的集体智慧和力量来办好学校管理学论文,积极营造开放型的组织氛围。3、建立高度独立的任务中心型组织结构,增加教师工作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吸收教师参与规划和决策,加强教师对学校组织的了解和支持。4、建立完整的制度,包括合理的薪酬体系(兼顾团队和个人的绩效评估体系)、奖励制度和晋升制度。5、建立良好的教育培训制度,鼓励教师在职进修,促使教师的自我成长与职业生涯规划,以增加教师对学校的认同与努力程度。6、利用各种沟通渠道(正式与非正式)加强领导者与教师的交流沟通,建立让教师发表意见和宣泄情绪的渠道,适当运用各种激励措施激发教师的组织承诺。

最后,建立合理的学校组织知识结构,促进组织内部的知识共享。不同学科的教师具备各自的专业知识,在完成复杂的教学工作时需要他们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补充,达到知识共享。因此,从学校组织角度,要建立合理的、与学校目标相适应的知识结构,以便教师在不同专业知识间的互相融合和学习。从学校管理角度,选择有针对性的策略来促进学校组织内的知识共享;强化教师个人知识传播的成就感和对工作挑战性的追求;建立融洽开放、情感交流、亲密合作的学校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合理的教师队伍,促使教师管理变成开放与动态的机制,实现队伍的优化组合,从而促进学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刑丽云.浅析我国企业职工的组织承诺[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4,(3)

[2]宋爱红,蔡永红.教师组织承诺影响因素研究[J].统计研究,2005,(5)

[3]汪彩玲.工作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J].市场研究,2005,(2)

[4]李永鑫,杨淑芸.教师工作倦怠及干预[J].当代教育科学,2004(21)

[5]王振洪.伦学校管理和教师组织承诺间的关系[J].教育发展研究,2005,(1)

[6]廖冰,李志,王立新.论知识员工的忠诚度管理[J].现代管理科学,2003,(10)

[7]段玉广.浅谈高校知识性员工的管理[J].人才资源看法,2005,(1)

[8]孙慧芳.提高组织承诺水平的策略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4,(3)

[9]康锦江.知识员工的组织承诺及对工作努力和满意度的影响[J].东北大学学报,2004,(6)

篇7

一、CDIO的含义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从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这四个层面培养学生,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迄今为止,已有几十所世界著名大学加入了CDIO组织,其机械系和航空航天系全面采用CDIO工程教育理念和教学大纲,取得了良好效果,按CDIO模式培养的学生深受社会与企业欢迎。我国高等工科教育的迫切任务是尽快培养与国际接轨的中国工程师,然而我国工科的教育实践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如重理论轻实践、强调个人学术能力而忽视团队协作精神、重视知识学习而轻视开拓创新的培养等问题。如今社会对工程技术人才的要求,除了要牢牢掌握既有的知识,还必须具备终生学习的能力,不断地更新自己;必须具有良好的交流能力和团队精神;必须具备对本专业、本行业乃至社会、历史、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大系统的理解、掌控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是没有包含在传统的专业培养理念中的。因此,我们应该探索新的培养理念,在培养计划中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同他们的终生学习能力、交流合作能力以及大系统掌控能力一同考虑,使整个培养计划成为一个有机的集成体。

二、工科院校文献检索课程现状

(一)课程性质

当前,全国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在高职生中普遍开设了文献检索课,文献检索课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性课程,主要讲授文献检索的基础知识、现代信息检索理论、搜索引擎、各数据库原理和检索方法等。通过对本课程的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如何利用文献信息资源,检索利用文献信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加强学生情报意识,使学生懂得如何获得与利用情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传统教学的不足

传统的文检教学存在三点不足,首先,大部分文检课教师在授课时,重点是放在了讲解理论和方法上,教师逐个讲解文献数据库的检索方法及检索技巧,再结合学生专业给出一些检索题让学生实践,学生纯粹为了完成教师的作业而查资料,对各个数据库不能融会贯通,对文献的消化、吸收方法不得要领,到毕业设计查资料时仍然不会利用信息资源,也不知道怎样获得原始文献。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掌握情况都不理想,预期目的没有达到。其次是实践环节的不足。目前,很多高校没有专门的文检实习室,手工实习一般安排在图书馆的阅览室进行,用于实习的手工检索工具书数量非常有限,补充更新缓慢,电子资源的实习一般安排在图书馆的电子阅览室,图书馆的电子阅览室平时是作为自由上机的场所,座位不足,机器损坏严重,网络速度较慢,可供检索的数据库、电子资源登录时间较长,影响检索质量,往往一节课下来,学生一道实习题还没完成。第三,该类课程任课教师的学科背景有很大差异,在指导学生实践上水平不一。一个普通高职院校所开设的专业至少也有数十个,而担任文献检索教学的教师大都是在图书馆中工作的,学科背景不同,有图书情报专业的,也有其他学科的。图书情报专业的教师对于文献检索的基本原理、方法、检索技巧非常熟悉,但是对于专业方面的知识却存在一定的欠缺,其他学科出身的教师,对于专业知识非常熟悉,文献检索的检索理论、检索方法一般是通过课外自学和研究获得的,没有受过系统的培训,不能将专业和文献检索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

美国目录学教育课的总目标被规定为:“学生在完成大学的学习课程之后,应能有效地利用可得到的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和人员,以便为满足情报需求找到所需的资料”,借鉴这种成功的经验,就要对文检课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三、基于CDIO教学模式的构建与探索

(一)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对教学各个环节的认识

首先要解决领导和教师的认识问题使他们充分认识到文献检索课程与其他基础理论教学同等重要,将文献检索课程定为专业必修课。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掌握文献信息的获取方法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尤其是对于工科的学生来说,学习文献检索,获取文献资料信息是作为工程技术人员必备的一项技能,要让学生真正明白,课堂教学是进行课程理论教学的主要形式,是教学过程的基础,实践教学是完成教学计划的需要,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需要,两者缺一不可,在理论的基础上指导实践,在实践的基础上加强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对教师进行培训,重视教师继续教育

一般高职院校的专业多达上百个,少则数十个,每个教师要讲授几个不同专业的文检课,而从事文检教学的教师一般是由图书馆的专业技术人员兼任,他们的学科背景不同,要设立专门的文献检索教研室,结合教师的学科背景给一个或几个相对固定的专业的学生授课,并对所有兼职和专职教师进行图书情报专业和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重视教师的继续教育,有计划地安排教师进修,提高他们文献检索的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文献检索课还应该补充新生力量,提高教师待遇,稳定教师队伍,建立起一支知识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这是网络环境对高校文献检索教师的要求,也是今后高等院校文献检索课程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任务。

(三)改进教学方法,改变教学模式

根据各章节教学内容和学生专业的具体情况,选用有利于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教师要理论联系实际,在对理论知识的讲解时要结合检索实例,尤其是与本专业相关的课题检索实例, 注意把检索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教给学生,教学过程中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积极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和开展课堂讨论,尊重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以激励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课堂讨论巩固加深学生所学内容,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精神,提高自学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抓好实践环节,写好检索报告

实践环节是文检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环节,首先要有固定的实践场所,手工检索要有专门的实习室,保证有一个自然班学生所用实习工具书的种类和数量,网络数据库的检索要有专门的电子实习室,要有足够的实习用机,保证机器设备完好,数据库网络连接的畅通;其次要保证学生完成检索报告的质量,为了加强学生对文献检索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掌握,我们采取让学生自行设计并完成一个完整的课题检索,然后根据检索结果编制完整的检索报告。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教师在上课伊始就让学生设计检索课题,学生可根据学号从教师给定的检索课题中选择,教师给定的检索课题一般与专业相关,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己制定检索课题,如果学生是自己制定的检索课题,教师在此过程中要给予指导,以防学生制定的课题范围过宽或过窄。

2.利用检索工具进行检索并记录检索途径和检索结果。学生根据自己选定或设计的检索课题,查找资料,主动学习相关内容。在检索过程中学生之间可以相互交流讨论各自学习的收获,也可以和教师进行探讨,然后利用检索工具进行实际检索,在检索过程中反复调整检索策略,记录下检索途径和检索结果,并结合教师提出的相关问题达到对知识的深入掌握与理解。

3.整理检索结果,编制检索报告。在一个数据库检索任务完成后,学生根据检索的途径、方法和结果,整理文献并编制一份完整的检索报告。

篇8

1、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巩固与扩展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学生处理数据和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研究;文献资料收集、阅读和整理、使用;提出论点、综合论证、总结写作等基本技能。

篇9

工学结合、项目教学、订单培养、教学做一体,这些皆是高职教育的特色,但中国教育长期固化下来的以“教本位”为基础的思想观念早已根深蒂固,在诸多高职教育理念的推行下,很多老师还是无法从根本上把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转化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上来。

他们虽打着“项目教学”、“情境演练”、“教学做一体”的旗号,但做的还是教师在课堂唱主角、学生在教室当听众的师生双方效益低下的活。以至现在一些高职学校的课堂上仍然出现学生睡觉、玩手机、发呆、聊天等群体现象。究其原因,是教师并没有意识到高职学生已是年满18周岁的成人,其教学方式和理念还停留在中小学教学的层面。我们若能了解和掌握成人教育的一些原理和方法,深入探究其教育的本质,势必会让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都能获得更多的成就感。

二、成人教育原理剖析

(一)高职成人教育心理特征剖析

1.成熟性学习心理。成人在身心发展上比儿童和青少年成熟,他们在生理、心理、情绪、社会行为等方面都达到了一定的稳固程度。一个成熟的人,在学习上,可以自己决定学习的目标,选择自己的学习需要,更希望自己能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体意识,并选定学习的方法进行持续学习。[1]16

2.经验性学习心理。成人与儿童的另一项重大不同在于经验。成人具有比较丰富而多样化的经验;儿童不是没有经验,是只有很少的经验。成人的经验,是教学的助力,也可能是教学的阻力。[1]16高职教师如何发挥经验的助力,化除阻力,是教学上的重要课题。高职成人学生有相对丰富而不同的经验,他们愿意透过经验的交流与分享去学习更多的知识。因此,成人相互学习是成人教育的重要方法。

(二)高职成人教育法则剖析

1.效果法则。人们在愉悦舒适的环境中,学习效果最佳。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特别是沿海地区的高职院校教学硬件设施、教学环境都比较优良,基本上采用多媒体课堂教学,有些学校教室桌椅的布置也采用了西方学校圆桌型、团队演练式的安设方式。

2.练习法则。成人通过“大量练习”来进行学习,即一遍一遍反复学习以达到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熟记。成人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就是把他们塑造成有一技之长+综合素质的复合型技能人才。因此,对他们的教育不能偏离动手练习这一重要环节。

3.准备就绪法则。成人会在产生需要时进行学习。现在的90后大学生,自我意识相对较强,遇到自己不感兴趣、觉得对自身没有帮助和意义的知识和课堂教学,他们会不屑于认真听讲。一些学生逃课,一些学生即便来到教室也是看自己想看的书、玩手机或者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

4.联系法则。如果学习课程能和实际结合起来,那么,学习效果就会更好。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技能型人才,成人高职学生只有把课程中学到的知识与社会的实际工作技能紧密结合起来,才能真正适应社会的需要。

三、课改思路

根据成人教育的成熟性和经验性心理特征,以及成人教育的效果、练习、准备就绪、联系四大法则原理,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对传统教学进行改革。

(一)重新定位师生角色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的角色将是课程的组织者、环境的营造者、学习的参与者、信息的咨询者、情感的支持者。教师不再是课堂上的主角,与此同时,学生身上的角色也相应地进行了转换,并被赋予更多的意义。他们将是课堂的主人翁,活动的实施者、课程的参与者、情感的表达者、知识的受益者。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应该是双向、良性、共振的关系,如图1。

(二)营造适宜教学环境

前述成人的效果法则提到,人们在愉悦舒适的环境中学习效果最佳。人是环境的产物,师生在优良的教学环境下教学、听课,将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教,学生更好地学。因此,考虑到2013级人物形象设计班只有21人,可采用典型的小班授课。笔者在开课前一周向教务处申请了一间小型的有多媒体硬件资源、有展示板、有多个小圆桌、方便进行团队讨论演练式教学的教室,并向教学秘书处申请了一些视觉教具,如:大白纸、圆粗笔、粘纸磁铁等,以便于教师更好地在课堂上开展教学工作,并使学生更好地呈现其团队作品。

(三)充分激发学生潜能

由于2013级人物形象设计班的21位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绘画功底,因此,如何在“化妆品营销管理”这门专业选修课上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是笔者需要重点思考、布局和设计的内容。首先,将课程的项目训练设置与学生的绘画专长充分结合,让他们真正学有所乐、学有所用、学有所长;其次,把全班学生分配成4家模拟化妆品公司,以团队竞赛的形式进行专业的项目训练累积PK赛,到了期末,除了在课程成绩单上有高低区分以外,还会依照团队排名顺序给予每个团队不同程度的物质和精神奖励。

四、教学实施

(一)课程设计安排

课程共计36个学时,除了第一次课的2学时作为课程整体布局安排,最后一次课的6学时进行课程全面总结之外,余下的28个学时设计安排成以4个学时为1单元的7次项目课程。7次项目课程对应教师的7次教学项目任务和学生的7次项目训练,如表1所示。

(二)课堂设计安排

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为中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全方位提升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原则。一次课为4个学时,共180分钟,具体的进度设计如表2所示。

篇10

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创新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一个热门话题,有不少学者对于模式的创新也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并提出了许多新的教学模式如开放式教学、互动式教学、案例教学、实践教学、多媒体教学等等,这些形式上的创新使得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提高了教学效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但在教学实践中也出现了轻理论、重表象等种种问题,归结起来主要是没有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一、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的核心与灵魂,是主要方面,教学形式和手段则是次要方面,无论如何变化都要以使学生掌握教学内容为主。如果不能处理好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例如,课堂上讲笑话或播放视频,如果教师能把握一定的度,采用这些形式能起到活跃课堂气氛的效果,也能使教学内容更直观生动,但是,如果一味地滥用这些形式,也可能起到反作用。如有的教师在课堂上讲的故事或笑话连篇以博得学生的注意,或大段时间播放长篇视频,有的教师的故事、笑话或视频与教学内容相关性不大、针对性不强或过多,就可能会冲淡教学内容的主题,看起来课堂上笑场不断,非常热闹,但久而久之反而会让学生生厌,或者是一堂课下来还无从抓住教学中心内容,出现心理学上的后摄抑制负效应,这样会使这些教学手段适得其反,达不到预定的教学目的。各种教学形式无论如何花样翻新都应当以教学内容为中心,如故事或笑话应当围绕教学内容而安排设计,而不仅仅是让学生一笑了之,而应当让学生从中有所感悟或被引入教学的主题进而深化对主题的理解,多媒体视频的选取应当短小精悍,针对性强和教学内容密切相关,这样才可能真正地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反之,过长或过多的视频内容不仅容易使人分心,还无法使学生理解教学内容,这样的教学最终会失败。关于内容和形式关系上的另一个问题就是轻视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理论教学具有引人深入思考的特点,成功的理论教学会让学生受益终生。有的教师轻视基本概念、原理这些理论基础中重要的内容,片面地强调案例教学的作用,认为只有案例教学才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几乎抛弃了理论教学,代之以案例教学。没有一定的理论储备,任何创造性思维都将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果学生连基本的概念和原理都未厘清,缺乏对理论的透彻学习,那么,案例教学中学生就缺乏深入分析的理论武器,这对案例教学是有害无益的。在开放式学习和案例讨论学习等教学模式中,学生往往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才有可能将分析推进到一定的逻辑深度,否则虽然引用的案例引人入胜,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是引起学生关注的是案例本身,学生参与时由于缺乏必要的理论知识而就事论事,而无法真正理解案例中包含的重要哲理,无法实现知识的迁移,更无法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也达不到教学目的。教学形式的创新必须为促进教学内容的掌握服务,否则就会流于形式,也就失去了教学改革的意义。

二、“放”与“收”的关系

教学模式的创新,一方面要解放思想,打破传统的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的单向输出模式,不断地激发出学生的学习潜能,开拓他们的思维,改变原有的单一的思维模式,变集中思维为发散思维,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培养批判精神和批判思维。批判思维是创新的先导,如开放式教学模式,让学生自己讲解教学内容,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接收教师传递的信息为主动搜集和学习内容相关的信息,并对搜集到的各种素材进行综合制作成课件在课堂上讲解,学生会对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案例讨论教学则让学生们展开头脑风暴,针对某个案例集体讨论,各抒己见,各种思想的碰撞、交汇与融合促进了他们对于案例及相关知识的深入理解。这种教学模式上的“放”无疑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但是我们也应当注意到这其中也有可能出现一些问题,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意识形态领域出现多元化趋势,文化冲突不断,敌对势力对我“西化”“分化”有愈演愈烈之势,这些都容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造成干扰,加之由于认识水平和能力的限制、价值观的偏差等原因,部分学生可能会在认识上走入误区,出现一些偏激的甚至是错误的观点。作为以为指导思想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应当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这时教师应当对学生的错误思想采用适当地方式和方法加以正确地引导,而不应当纵容错误思想的滋长和蔓延。要做到“放”中有“收”,尽可能地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让他们拥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和为之奋斗的崇高精神。

三、主体与主导的关系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又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到师生配合,教学相长这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的好坏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否取得实效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表现在制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任务,组织教学过程,传播理论,为学生答疑解惑等几个方面。但当前一些高校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进行积极的引导和精心指导,采取了“放羊”的做法,如案例分析讨论课上让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没有进行总结或点评,指出发言中的优点和缺点甚至是错误观点,这样会削弱讨论课的实效,精彩的点评能对讨论课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既能体现教师主导作用,也能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处理主体与主导的关系问题上容易出现的另一个问题就是教师“一包到底”的现象,即从主题确立、计划制定、活动开展、实践总结、成果汇报,都由教师主持进行,没有体现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的角色定位,这种问题在实践教学中尤为突出,这种教师大包大揽的作法会导致学生学习主体的能动性无法充分地发挥出来。一项关于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的主体性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很好发挥,体现大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做法还没有得到大学生的普遍认可;大学生参与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还不强,与大学生主体性发展需要相适应的主体能力还不完全具备。要改变这种现状首先就应当激发学生“参与”意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给全体学生足够的思维和练习时间,学生才能真正有可能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要运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参与,让学生享受当学习的主人的乐趣,享受探求知识的乐趣。其次要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教学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学生的思考过程,只有引发学生思考的活动才能称为教学。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人到学校来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的还是为了变得更聪明。真正的学校应该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因此要启发引导学生在参与教学过程中主动地探讨索取知识,获得成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处理好主体与主导的关系上,一方面既要扮演好主导者的角色,精心安排教学内容与形式,与学生展开互动,积极合理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各个环节中来,另一方面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有一定的思维和活动空间,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对基本理论、基本原理进行深入学习与理解并能在实践中具体地灵活地加以运用,使理论以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逐步地渗透到他们的头脑中去。

综上所述,处理好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放”与“收”的关系以及教学中主体与主导的关系,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这就对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和课堂控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2005)中规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要不断提高理论素养,提高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做坚定的者,做教书育人的表率,做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作为一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自觉地不断学习与实践,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理论水平和教学艺术修养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有不断地提高自身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才能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具有的特殊的政治教育功能,才能做好理论的传播者,大学生的引路人和指导者。

参考文献:

篇11

每个刊物的字数都是不一样的,要是发省级刊物的话一般字数在2000字到3000字之间不等,一般多数在2500字左右

关于教师的职称论文

教师教育与音乐教师专业发展

[摘要]在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转型的今天,音乐教师专业发展也将面临新的冲击和挑战。本文通过对目前音乐教师专业发展存在问题的分析,以及教师教育对音乐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重新审视音乐教师专业发展问题,思考音乐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并进一步探讨其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关键词]教师教育 音乐教师 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6-0154-02

一、背景和现状思考

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第一次在政府文件中以“教师教育”替代了长期使用的“师范教育”概念。所谓的“教师教育”是对教师培养和教师培训的统称,是师范教育与教师继续教育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统一组织的现代体制,是实现教师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历史要求。教师教育逐渐取代师范教育,是教师教育自身的特点及其优势决定的,也是适应终身教育内在需求的必然选择。因此走向专业发展的教师教育,就成为世界教师教育改革的趋势。处于这个转型时期,提高我国音乐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势在必行。在国家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新的音乐教育理念和音乐课程体系的逐步建立与形成,给音乐师资队伍所带来的冲击与挑战更是前所未有的,面对现代教师教育和艺术教育的新要求,重新审视音乐教师专业发展,在原先的基础上,寻求适应现代教师教育要求的教师专业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各阶段学校的办学规模、质量和水平也在不断地提升,这就要求音乐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专业能力(即教育教学能力)、过硬的专业技术水准,还要有较深的专业理论体系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具有一定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尽管我国音乐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专业化标准的要求,但也存在着不少尚待调整和完善的问题。

1 忽视对音乐教师教育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教育科学研究是教育行业特有的软科学研究,与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更是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增强教育研究的科学性,使专业获得发展的重要手段。但在我国,由于大部分音乐教师自身的学历起点偏低,加上步入工作岗位后,音乐课作为小科教学在学校长期得不到重视,学校领导缺乏对音乐教育功能的认识,导致音乐教师提高教育科学研究能力的氛围和环境不理想、音乐教师教育科学研究能力得不到进一步的强化和提升。

2 音乐师范教育的弊端影响了音乐教师的专业发展。在大学音乐教学中。音乐教育专业一般进行三年的课程学习,第四年的大部分时间主要用于教学实习。而多数情况下,学生的音乐经验主要是通过教学实习环节获得的。由于学生直到临近毕业的最后一年才有实际教学的体验,在此以前,他们无法肯定自己是否能对教学环境做出良好的反映。教师在进行教学之前也没有机会在课堂上判断自己的教学水平,也不能为学生提供有关做好成功教师的有效案例。由于刚毕业的大学生缺乏教学经验,因而他们往往不能很好地胜任音乐教育教学的工作。同时,由于师范音乐教育过高地追求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和提升,忽视人文科学的学习,这样的学习和评价导向,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是高技能、低学识的音乐教师,这种人文素养和知识结构严重失衡的状况,是与现代教师教育对音乐教师教学素质全面化的要求相悖的。

3 音乐教师专业成长环境使其缺乏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近些年,由于行政领导的不重视,使得音乐教师的成长环境受到了影响,导致音乐教师的知识结构、专业素质不能及时地得到更新、提升和深造,音乐教育资源得不到合理的配置,影响了他们专业发展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的课程体系的构建。

二、教师教育对音乐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1 教师教育研究能力的培养成为音乐教师专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教师教育的发展要求专业教师能对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实践和经验进行探索、研究、反思、改进和创新,通过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不断促进业务的提高。音乐教师科研能力和水平的提高、科研成果的取得,都将有利于推动音乐教育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而这种教育教学研究能力,是区分专业教师和非专业教师的根本标志,是对音乐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强化。

2 音乐教师专业发展有赖于职前教师教育的改革。要深化教师对教育改革发展形势的认识,促进专业发展,提高专业化水平,就必须加强音乐师范教育的课程建设,构建音乐教师教育合理的专业理论体系和经验系统。要加强和改革音乐师范教育的德育工作,促进音乐教师教育的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专业取向和专业自我意识的发展。要强化实践环节,规范实践教学管理,打造实践教学平台,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切实加强音乐教师专业技能培养。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终身学习的教育制度,实现音乐教师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的衔接与沟通,保持音乐教师教育发展的一体化、终身化。要推进体制创新,优化配置教育资源,推进音乐教师教育多元化。要创新音乐教师教育的新模式。提高音乐教育的质量,提升他们专业训练与发展的水平。

3 音乐教师教育机构和课程实施的认定制度为音乐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了保障。音乐教师专业化依赖于教师教育,教师教育认可制度、教师教育机构和课程的认定化,以及教师教育的专业化,应为音乐教师专业化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对学生进行艺术熏陶的重要学科。作为一名大学音乐教师,仅掌握学科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接受音乐教育的专业训练,获得音乐教师的从业资格,遵循音乐教育的职业规范。

4 音乐教师专业自身成熟度要求音乐教师要有职业角色意识。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首先要明确自己既是一名社会成员,同时也是学校成员,是学生社会化和自身社会化的承担者。其次要有课程意识,要了解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目标,倡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倡导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倡导课程内容的现代化,倡导学习方式的变革,以及课程发展性评价及课程的民主化。第三要有学生意识,把学生当作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教育教学研究的对象,每一个学生都有他们各自的独立性、选择性、需要性和创造性,有自己的爱好和内在需要,要尊重并关怀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第四要有服务意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满足学生的需要。第五要有发展意识,要坚持不断地学习,充实新思想、新知识,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三、教师教育下的音乐教师专业发展策略

1 教师培养专业化。要推进音乐教师教育内容创新,改革师范音乐教育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内容和手段。要结合音乐教育专业的职业、技术及岗位的特点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不断强化和改造音乐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使音乐教师能把专业知识技能迅速转化到音乐教学实际中,加强知识技能与实用领域的沟通,形成较强的音乐教育实践能力,奠定适应现代音乐教育发展的坚实音乐专业能力基础。

2 实施校本课程,音乐专业应体现多元化。当代教师教育注重教育的基本要求的统一性与人才培养的多样性的结合。校本课程能从师范院校的办学特色和教师的特点出发,注重建设重点突出、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多元化音乐专业体系。校本课程针对性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特长、扩大音乐教师的服务范围、增强其社会竞争力,亦有助于音乐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

3 合理定位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对象是未来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它担负对学生进行音乐学科知识的传授、音乐技巧的训练和音乐素养熏陶的任务。这就要求音乐专业人才不仅要熟练地掌握音乐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而后者对一个人专业的发展和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国家教师教育转化到“大学+教育学院”的轨道上来。需要进一步提高音乐教师教育的专业化程度,培养高层次的音乐教师。

4 提高艺术类文化课录取分数线,以提高生源质量。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应着眼长远,根据自身的实际条件和能力,逐步扩大招生规模,提高生源质量。文化水平能确立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和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学生的文化水平提高了,学习能力、学习自觉性、学习习惯,以及接受知识的能力等方面就会加强。要培养高素质的音乐教育人才,首先要具备这些能力。贫乏的文化知识,必定会扼制学生艺术教育才能的发展。

5 加强现代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在音乐教育领域,数字化音乐教学手段正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音乐课教学中,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丰富音乐教学的媒体资源、促进音乐教学效率的提高。作为21世纪的音乐教师,掌握音乐教育必备的计算机信息技术、课件制作以及多媒体技术的理论和技能,是对传统音乐教育的突破,更是适应现代音乐教育的基本要求。为此要加强对教师现代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特别要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同音乐教学的联系,为音乐教育现代化打下基础。

6 促进音乐专业制度的不断完善。专业制度的建立是确保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保证。根据世界教师专业化的基本经验,教师专业制度主要是教师资格制度,该制度通常包括教师入职资格制度、教师再认证制度和教师资格等级制度。我国目前的教师资格制度主要是入职资格制度。为了保证音乐教师的终身发展,要建立音乐教师资格再认证制度,建立明确的音乐教师培训制度,学校和教育部门要为音乐教师进修提供必要的时间、经费、编制等保障以及相应的考核制度。与教师入职资格制度相对应,要求建立相应的专业标准,比如音乐教师标准、音乐教师教育质量标准、音乐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和音乐教师教育机构水平评估标准等。

看了“高级职称论文字数”的人还看:

1.副高级职称论文字数要求

2.高级教师职称论文字数要求

篇12

一、以教学立项促进课程改革, 以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

(一)科研立项进入新世纪, 教研室抓住机遇, 以教学科研究立项为切入点, 积极申报自治区和内蒙古师范大学的教学研究项目, 加大教学研究的力度,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国家级期刊从2000∀ 2006年, 我们获准 高师教学手段改革与探索!、 历史教育学教学研究!、 历史教育学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研究!、 历史教育学(蒙文教材) !、 历史教育学课件研制!、 #历史教育学∃主干课程建设!、 比较历史教育学研究(教材) !、 历史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教材) !、 中学历史教材分析!、 新世纪高师历史教育学系列课程建设与实践研究!等涉及课程体系、教材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的10项教学研究课题立项, 并获得研究经费数万元。

(二)教学研究

在课程设置方面, 根据历史教育学学科特点开设了3个层面的课程: 第一层面为历史教育教学理论课程(包括学科研究动态、课程标准研究、教材研究、方法手段模式研究等), 第二层面课程为教师职业技能强化训练的实践课程( 包括教师职业应具备的各种教学技能、中学教材分析及活动课设计、现

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等), 第三层面课程为深化扩大教育视野的选修课程(历史比较教育学), 形成了合理的课程结构。

在教学内容方面, 重新修订了所开设课程的大纲, 更新了教材, 以专题讲座的形式授课, 深化了教学内容, 把教师的科研成果渗透到教学内容之中。同时鼓励有条件的教师编写教

材, 2005年编写了蒙古文#历史教育学∃教材, 使蒙语授课生有了蒙文教材划。#中学历史教学技能训练∃、#中学历史教材分析∃两部教材也列入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二学位教材建

设研究项目, #比较历史教育学∃列入了内蒙古师范大学蒙文教材建设项目。

在教学方法上, 以精讲为主, 注重教学过程,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培养学生思考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和动口、动手能力及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采取 请进来, 走出去!的方

法, 请中学历史教师传经, 组织学生观摩中学历史课和教学能手评比活动, 让学生在比较学习中领悟教与学的道理;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给学生上台讲授的机会。在教师指导下、

采用学生自讲、自查, 同学间互学的微格教学方式, 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 开阔学生思维, 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提高运用所学的教育理论来观察、分析、研究、评价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能力。在教学手段方面, 教研室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将90%课程制作了课件。随着蒙古文软件的开发, 从2002级蒙语授课班学生开始, 学习制作蒙古文历史课件, 不但提高了学

生制作教学课件的能力, 教学质量也有明显提高。在制度建设方面, 加强了教育实习的科学管理力度、制定了科学的监管措施, 形成了制度化管理的工作, 尤其是在学生学业考核方面, 比较早地探索过程考核模式。( 1)建立了标准化试卷库。根据大纲的修订, 2004年编制了6套试题和标准答案。( 2)根据学科特点, 期末考试实施闭卷、开卷各占50%制度。( 3)从2005∀ 2006学年的第三学期开始, 将出勤、平时讨论、提问、演讲、作业等成绩列入期末考试, 实习2: 4: 4分数段, 平时成绩占20%, 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占40% (闭卷考试),编写教案、教材分析、板书设计、教学设计、案例分析等能力考核占40% (开卷),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出勤率和学习的积极性。( 4)对于中学教学技能训练的考核采取单项训练成绩与综合训练成绩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5)对于中学教学技能训

练严格把关。由指导教师和院领导组成5- 7人参加的评价小组, 每个学生的课堂教学都要经过评价小组的集体评价, 不合格的学生不许参加教育实习。( 6)教育实习的总成绩由在校技能训练成绩、中学教学实习成绩、班主任成绩和教育调查成绩组成。教学实习成绩取决于平时表现、编写教案、课件制作、听课、评议、课堂教学效果、批改作业、点评等的综合考查,使考核更公平, 杜绝了给印象分的片面性。

(三)科研成果

教学科研立项推动了教研室的教学研究。最近5 年, 教研室取得了一系列的科研成果: 围绕本科教学, 编写和修订了历史教学论!、 比较历史教育学!、 中学历史多媒体课件制

作!、 中学历史教材分析!等4门课程的教学大纲; 编写、出版了#历史教育学∃蒙文教材; 根据新课程标准撰写并出版了全区中小学使用的地方课程教材#内蒙古历史∃; 发表了#课

程认识: 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谈起∃、#1999年高考试题答卷分高中历史如何适应了3+ X高考改革的需要∃、#高考答题技巧: 从2006年高考文综38题考生答卷谈起∃等

文章, 为我区高考文科考生和高中一线历史教师提供了指导。同时, 还以教育硕士% 历史专业研究生教育为平台, 指导中学一线历史教师撰写并发表了#问题探究式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反思∃、#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反思∃、#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认识与思考∃等论文。

二、强化技能训练力度、积极探索新型的教育实习模式教育实习是高师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必不可少

的教学实践环节, 也是教师职业教育的特色。面对学生人数大量增加, 学生素质下滑的新形势, 为了保证培养的质量, 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第一, 以教学论教研室的专业教师为核心, 组建一支稳定的中学教学实习的指导教师队伍。在学院领导的支持下, 教学论教研室教师的4名教师和10名有指导中学教学经验的专业课教师, 形成了团结合作、优势互补的指导技能训练和实

习的团队, 每位指导教师指导技能训练和中学实习的学生人

数在15人左右, 有效地保证了技能训练和实习工作的质量。

第二, 加强了教育实习的科学管理力度, 形成了制度化、规范化管理的工作流程。每年实习前做好实习前的一切准备

工作, 联系好实习学校; 指导教师的确定, 学生的分组; 实习计划的拟定; 经费预算; 实习前的动员大会、进入学校的见面会

等等环节上都作了较详细的部署。规定指导实习的院方教师最少听实习生2节课, 中学教师2节课, 由院系教师与中学指

导教师(专业课、班主任教师) 最后商定实习成绩。

第三, 以 信誉!建立了长期, 较稳定的实习基地。实习基地的选择与巩固, 为教育实习提供了有利的保障。在实习

基地的选择上, 我们首先考虑初中历史教学, 因为初中年级容量大, 实习生上台讲课机会相对多; 其次考虑中学学校领导的重视与中学历史教师的指导水平和热情; 再次选择离学校近、对实习学生安全的学校。因此, 除了附属中学外, 学院还与呼和浩特三十六中、三十五中、十八中、蒙古族中学和乌审旗蒙中、杭锦旗蒙中先后建立了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2001∀2005年, 我们为3所中学培养了4名教育硕士% 历史专业研究生。我们指导教师的辛勤劳动、责任心, 直接影响着我们一届又一届毕业生。所以我们在实习中对实习生的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为人师表等方面高标准严要求, 赢得了实习学校的信赖。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