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6 17:46:0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水利信息化建设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2.现代水利信息化中的建设问题
根据现代水利信息化的建设状态,分析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基础设施不到位
我国现代水利信息化建设并未达到成熟的状态,建设期间面临多项因素的干扰,虽然信息化体系建设不断发展,但是基础设施始终跟不上体系发展的速度,表现出严重的落后缺陷。基础设施不到位是水利信息化建设中的主要问题,也是制约水利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例如某些水利部门已经建成了信息服务网并投入运行,但是后期运营中受到服务器的阻碍,下属单位的服务网连接困难,通信质量差,进而影响了这些水利部门的信息传输,导致信息服务网的建设局限在区域级别,不能实现全地域覆盖。
2.2建设人才不专业
水利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建设人才不专业也是一项较为突出的问题,很多地区由于缺少专业的信息技术人才,使得水利信息化处于停滞状态,不能实现水利信息资源的集中利用。水利信息化建设包括诸多技术方面的支持,需要专业的人才处理,如果人才缺乏专业性,即会在系统服务和技术操作上出现失误,增加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困难度。目前,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方面,确实缺乏专业性的人才,不利于水利信息化的普及,阻碍水利行业的发展。
2.3缺乏信息化业务
我国现代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实施力度不够,导致建设速度缓慢,无法达到水利信息化建设的预设标准。据有关资料统计,2010年底,投运信息系统共计863套,其中省级水利单位占到87%以上的比重,这863套信息系统仅包括政务、管理、公式信息等内容,严重缺乏信息化的业务,2011年中旬,我国水利信息系统增加了6%,并未呈现出过大的增加幅度,信息化业务水平仍旧偏低,不能完全实现网络化办理。现代水利信息化建设的状态已经表现出业务缺失的情况,不利于水利信息化的建设。
3.现代水利信息化建设问题的解决对策
现代水利信息化建设对于合理分配工农业用水、建设节水型社会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必须要加快提升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水平,解决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3.1完善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是现代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根本,我国水利事业应意识到基础设施的重要性。国家在水利信息化建设方面,给与积极的支持态度,并且也在积极协助完善基础设施。国家按照水利信息化建设的目标,结合水利信息建设基础设施的实际状态,制定财务方案,适当增加投入资金的规模,为水利信息化建设提供主要的资金来源。国家在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方面制定拨款计划,协调各个相关部门,保障基础设施的投资标准,积极筹备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设施,或者在基础设施的完善方面,实行政策性支持,确保水利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具有充足的优惠条件。
3.2提升建设人才的能力
水利信息化建设人才方面,应该采取有针对的培训方式,目的是提升建设人才的能力,满足水利行业对建设人才的需求。人才资源是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支持,必须保障人才能力,才能提升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水平。水利部门在信息化建设中应重点在人力资源方面提出规范性的培训方案,可定期开展技术交流会,要求建设人员选择新型的建设技术,以此来强化信息化建设中的人才基础,除此以外,水利部门还可组建相应的人才队伍,通过培训、学习的方法在人才队伍内灌输信息化建设的各项知识内容,促使部门内部具备骨干人员,辅助水利信息化的建设。通过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不仅可以提升建设人才的技术能力,也可制定适当的激励政策,鼓励人员主动参与培训或学习,强化水利部门内的人才队伍,为水利信息化建设提供后备资源。
3.3拓宽信息化业务
现代水利的信息化发展,必须拓宽信息化业务,才能保障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效益。水利信息化业务需要结合水利事业所处的环境,按照环境的需求设计信息化业务,实际在拓宽信息化业务时,还要加强建设管理,确保信息化业务与水利建设的相符性。水利信息化建设的业务模块,不能只体现在表面,还要深入水利信息化的内部,一方面拓展水利信息化建设中常用的业务,另一方面不断引进新型的业务模块,促进水利信息化的多元化建设。业务信息化的模块比较多,需要3S技术、电子技术等多项技术支持,主要是落实信息化业务的应用,倡导水利信息系统多元化建设的理念,不断提升水利信息化业务的应用效率。
税务信息化有利于提高宏观决策的科学性和宏观调控的效率。涉税信息是进行制定税收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依据,是否拥有足够的信息是宏观决策与调控能否成功的前提。税务信息化的发展将改变税务信息生产方式,提高税务信息的生产效率和精确程度,这样,一方面能为税收政策的制订提供更为充足的信息,另一方面能改善宏观调控中的传导机制,并实现调控效果的及时反馈。
通过信息化的安全建设,使得增值税复杂的管理性和操作性要求得到支撑,使得增值税税制和以增值税为主体的整个新税制在中国运行良好。此外,通过信息化的安全建设,有效实现了上级对下级的监控,制约了自由裁量权,一方面执法水平提高、各项税收政策更加落实,另一方面税务系统内部上级行政管理的要求更加落实。
二、当前,我国税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安全隐患
随着我国税收信息化的迅速发展,信息安全问题变得日益严峻。从税务部门来看,些税务局没有备用服务器,外部备份设备少,一旦出现故障,很容易造成网络瘫痪或数据丢失。随着局域网、广域网、INTERNET的大范围应用,数据的接收、传送很容易传染计算机病毒。
(一)部分税务人员信息安全意识不强
随着税务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电脑技术、电脑知识技能的日渐普遍,广大税务人员逐渐认识到了信息化的重要性,但是由于传统观念、手工操作习惯等方面的束缚,不少税务人员对税务信息的安全意识还比较弱,缺乏全面、深刻的领悟能力。突出表现在:他们不了解信息技术对整个社会经济所带来的冲击,看不到税务信息建设的安全重要性,认为税务信息的安全与他们无关,甚至有透露里面重要信息的人员,以为仅仅是一些数据无关紧要。由于对税务信息安全建设的认识能力不够,存在着诸多的误区,也就直接导致拉在实际的工作中,税务信息安全建设问题频频出现“人为”的漏洞。
(二)计算机中出现的各种硬件问题,为黑客等网络侵入提供了可乘之机
从税务部门来看,有些税务局没有备用服务器,外部备份设备少,一旦出现故障,很容易造成网络瘫痪或数据丢失;随着局域网、广域网、取TERNET的大范围应用,数据的接收、传送很容易感染计算机病毒,防火墙可能被破解,有些密码机制不够安全等。诸如这些对计算机的外部、内部保护不够力度,会直接导致网络黑客们利用这些电脑漏洞来作案。
(三)操作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的技能有限
要使税收管理电子化的开发运用在实际工作中取得实效,要使得税务信息的管理能安全有效地运行,就需要高素质的计算机管理和技术人才,必须对税务管理的过程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至少能够站在一个地区的税收总体工作要求和经济发展要求的角度,就需要对税收工作和税收管理电子化的开发及发展趋势有一个相对超前的认识,对税务信息安全的重要性有个全新的认识。但是,当前我国信息技术队伍和管理队伍的建设与信息化发展的要求不同步,管理队伍不健全,职能不明确,缺乏符合市场机制的足够的激励机制。对于配备完善的税务安全信息产品,由于操作人员、技术人员的技能有限,不能完全认识、运用这些安全信息产品,不能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
三、完善我国税务信息化建设的整合化策略
如何成功处理信息安全问题,使国家税务系统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同时,保障系统的安全,对税务系统建设具有极大意义。信息安全的建设涉及到信息赖以存在和传递的一切设施和环境。
(一)做好“四防”,构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注重“人防”。要提高全体税务工作人员信息安全意识和能力,构建牢固的信息安全内部防范基础。落实“制度防范”。加强制度和标准规范的建设,规范信息安全防护工作。“提高技术防范的能力”,合理地运动信息安全技术手段,合理地运用当前高新技术,提高信息安全全方位防御能力。保障“物防”,保障信息安全工作中设备、资金的投入,确保经费到位,设备到位、后勤保障到位。
(二)加强对电子商务的税收管理
电子商务是指交易双方以国际互联网为媒介而进行的商品和劳务交易。电子商务具有全球性、流动性、隐蔽性、数字化的特点。交易不涉及现金,无需具收支凭证,以电子流代替了实物流,传统的实物交易和服务被转换成数据,在互联网上传输和交易,大量减少人力、物力,降低成本。但是也对税务信息化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我们可以通过修改现有的法律法规、制定新法律法规,将有关电子商务的一些特定内容,纳入法律法规的规范范围;建立专门的电子商务税务登记制度;加快税收部门自身的网络建设,尽早实现与国际互联网、网上用户、银行、海关等相关部门的连接;利用电子商务提高为纳税人服务的质量等几个方面加强对电子商务的税务管理。
(三)建立计算机技术的网络安全体系
解铃还须系铃人,计算机中出现的各种漏洞给了网络黑客们可乘之机,税务部门应建立各级技术层次的安全体系。一般税务信息系统所采用的安全架构模型如图所示。
网路级别的安全体系建构,可以采用数据备份恢复、数据日志、故障处理等对策功能,保护纳税信息的安全,以适应税收征管信息系统安全运行的需要。
系统级别的安全建构可以从计算机技术这方面加强管理,用网络系统、数据库系统和应用系统的安全机制设置,拒绝非法用户进入系统和合法用户的越权操作,避免系统遭到破坏,防止系统数据被窍取和篡改。
物理级别的安全体系建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采用具有容错功能的服务器和具有双机热备份技术的硬件设备,出现故障时能够迅速恢复并有适当的应急措施;第二,采用数据备份恢复、数据日志、故障处理等系统故障对策;严格执行并切实做好信息系统的安全工作,选择合适的网络管理软件进行网络管理,健全工作人员的操作规范,采取有效的身份认证、密码验证、访问限制、防火墙等计算机应用技术手段加强内部网络和数据库安全管理,保护纳税信息和办公信息的安全,以适应当前税收信息系统安全、持续稳定运行的需要。
(四)不断加强领导干部及员工队伍的安全与责任意识
21世纪人类步入信息社会,档案作为信息社会众多信息资源中最基础的部分,在世界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的历史进程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开发和利用。作为一和宝贵的信息资源,档案的科学管理和有效利用,对科学决策、资源利用、产品开发、提高效率都有着积极影响;作为一座知识宝库,档案在知识经济时代,对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和社会生产力发展也将发挥更大作用。
1.什么是档案信息资源档案信息资源是指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通过人类的参与而获取的可利用的档案信息。信息的种类很多,档案信息只是信息的一种。我们在研究档案信息时,与其它信息相比较,档案信息具有一些什么特点,这是一个前提问题,有以下四种特点:
2.1 档案信息具有广泛性,有历史的、现代的、政治的、军事的、经济的、各行各业产生和保存的档案。因此,档案信息的广泛性,是其它任何信息无法比拟的。
2.2 档案信息具有准确性,档案是人们认识、利用和改造客观世界的真实记录,它不仅具有其它信息不能有的凭证性,有绝对的朴实性。这是其它任何信息所没有的。说它具有凭证性,是因为它是原件,是真实记录,是准确的,朴实地反映出历史或事物的过程,记录当时所发生的一切,是一种历史的记载。
2.3 档案信息具有可共享性,由于档案信息的可共享性就决定了档案信息资源的可共享性,其有效配置和合理共享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所能创造的价值和效益,从这一点上说要想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必须对其进行开发,这是前提条件,否则共享是不能实现的。这一特点就决定了档案信息资源开发需要广泛性。
2.4 档案信息具有不均衡性,由于档案人员的认识能力、知识储备等多方面的条件不尽相同,他们所掌握的档案信息资源也不等;同时,由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对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程度不同,不同地区档案信息资源的分布也不均衡。这一特点就决定了档案信息资源需要因地制宜的开发利用。
2.水利档案的信息化发展近几年来,随着计算机和其它办公自动化设备的不断发展和深化,应用信息现代化手段开发利用水利档案信息资源取得很大进展。水利档案信息资源正从传统的以手工为主的信息资源逐步向电子信息资料过渡,扩大了水利档案信息产品的种类和服务项目,水利档案信息量的增加和信息手段的现代化,使信息质量有了很大提高,极大的促进了水利信息化的进程。其主要表现为:
2.1水利基础档案数据的数字化正逐步采用微电子技术和数字技术对各类水利基础档案数据进行自动采集和管理,开拓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新途径。
2.2 互联网技术在水利行业的广泛应用逐步实现水利档案信息资源在区域间,甚至全国范围的即时共享。
2.3 数据库技术,作为传统水利基础档案信息资源开始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装备和改造,使全国水利档案信息资源不断地向数据化、档案信息检索网络化发展,大大提高了档案信息资源的查询,检查服务功能。
3.水利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不足水利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与国家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要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论文大全。主要表现在:
3.1 对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还没有把档案信息资源看成是做好各项水利工作的基础性、战略性资源来建设,对水利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投入严重不足。论文大全。
3.2 水利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缺少全面规划,对水利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涵盖的内容没有科学的概括;收集水利信息的范围不广,原始数据信息采集不全、规范性差。
3.3 在水利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中、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应用、重网络、轻信息资源的现象心比较普遍。
3.4 水利系统各单位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交流机制。水利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标准、规范不健全、不成体系。
3.5 基础工作薄弱,水利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相关技术的研究开发,信息安全的认识和防范措施、专业人才培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的普及等基础工作不能适应发展的要求。
4.加强水利档案信息化建设加强水利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我们在近几年工作中所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也是档案事业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论文大全。在此期间,水利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应加强水利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这是实现水利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能否积极主动地为水利建设和水利可持续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档案服务,是衡量水利档案工作能否为水利建设和水利可持续发展服务的最直接标准。水利系统各单位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大量的不同载体、不同种类、不同文字的档案,档案资料十分丰富,这些宝贵的档案资料是水利建设工作的基础,对我们在水利建设和水利可持续发展中研究总结过去、规划未来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和作用。因此,水利系统各档案部门要充分发挥自己持有的档案资源优势,积极开发档案信息资源,服务于水利建设和水利可持续发展战略。
5.水利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水利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要以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方针“统筹规划、国家主导、统一标准、联合互通、资源共享”的原则。结合水利信息化发展总体要求和水利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逐步建立与水利国民经济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地位相互促进实现水利可持续发展和水利现代化、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全面档案信息服务的水利信息资源服务体系。
水利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应充分发挥全行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面开展水利行业的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做好各部门、各单位的档案信息资源的建设工作。水利行业各部门、各单位的档案信息资源的建设工作是做好水利行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各部门、各单位应充分认识水利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性,在加强档案信息化基础的同时,建设本单位的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开发本单位的档案信息资源,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充分实现水利行业的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为水利事业的发展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具体思路如下:
5.1 水利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必需以档案信息现代化技术为手段,紧密结合水利发展的目标和水利工作重点,以水利事业发展需求的紧迫性、重要性和效益作为确定重点任务和优先发展次序的依据,统筹规划,逐步实施。
5.2水利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需要水利行业各部门各单位的参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5.3 按照提供普遍服务原则,使社会及广大水利科技工作者职工享有获取水利档案信息资源的电子信息服务的权力,并能以较低的成本、便捷的方式普遍获得基本的信息服务。
5.4 采取政府行为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方式,引入竞争机制,加强政策协调,组织水利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加快水利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网络化、社会化进程,促进水利档案信息资源高度共享。
5.5 水利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进程不能搞一刀切和不切实际的一哄而上。系统内各单位要注重当前,兼顾发展,根据各自的需求和基础,利用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开发适用的档案信息资源。
综上所述:水利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实现档案工作各个环节的计算机化,是实现档案工作现代化,提高档案系统整体功能的物质技术基础和重要手段。水文档案信息管理系统是一项需要运用多种学科知识,多专业配合,多部门协作,多环节配套的复杂系统工程。今后以水利档案网络建设为基础,以水利档案信息资源收集、整理为核心,以扩大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目标,加快推进档案资源数字化、信息管理标准化、信息服务网络化的进程,促进水利档案管理工作更好地为水利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中国档案.中国档案杂志社出版,2007
论文摘要摘要:档案是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及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作为原始记录保存起来以备查考的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社会功能和社会使命是档案存在和发展的依据,档案对社会的发展具有某种或多种积极的功能。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应用的日益普遍和电子文件的大量涌现,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迅猛发展和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不仅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对档案工作者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1黄河档案信息化建设简况
当前,水利行业尤其是黄河系统,已经初步形成了以黄委和网管中心为主点,向全流域扩散为面的、四通八达的网络体系,而水利系统的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平台仍然是有待填补的空白,现已迸发出和数字黄河不和谐的音符,已逐渐显现出对“三条黄河”发展的一种制约功能。因此,顺应时代潮流,适时推进水利行业档案信息化建设,是黄河水利档案工作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加速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客观要求,是提高档案信息服务水平的必由之路。
2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
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摘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和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并且强调,和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档案工作作为水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面临着如何始终做到和时俱进的关键新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推进,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非凡是我国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档案事业更面临着一个新的机遇和挑战。广大档案工作者应积极投身于信息化建设的浪潮中,以科学、创新的姿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增强时代责任感,增强服务意识,充分熟悉到只有通过档案资源信息化,采用先进的数字和网络技术,建立起有效、快捷的档案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形成向全社会开放的服务平台,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自由共享,才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档案资源,为国民经济和水利行业向前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信息保障。
3思路和建议
3.1以人为本,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档案人才是知识管理人才,信息的知识性及档案工作的专业性决定了档案管理者的劳动是知识性劳动。当前,档案现代化管理的主要内容和核心,就是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即计算机档案管理。电子计算机以其高速运算和极强的数据处理能力给档案管理者带来了科学的管理手段和先进的检索方法。这就要求档案工作者不仅需要具备图书、情报、档案学的专业知识,还需具备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加工处理能力等。目前水利系统档案人员知识结构还远远达不到要求,这将成为制约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瓶颈新问题。所以,加快培养和造就一批信息化建设的管理型、技术型和复合型人才就成为了当务之急。
3.2要改变档案工作长期无声无息的封闭局面。要面向全行业,乃至全社会,积极参和社会活动,加强协调能力,为档案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3.3加强对档案工作者信息意识培养。彻底改变传统的档案“重藏轻用”局面,使档案人员在工作中充分调动和运用信息资源管理理论和信息技术手段,加强对档案信息资源实施科学管理和有效开发利用。
3.4加强对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学习和档案信息化相关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数字化技术知识、网络技术知识、现代管理技术知识、外语知识等,提高档案工作者把握和运用现代化技术的技能,以适应档案信息化的发展。
3.5强化练习,加强培训。对档案工作者分层次进行基础知识教育、高级理论培训及档案专业教育,同时突出时代应用知识教育,对档案工作者进行市场经济理论、法律、WTO等知识系统的教育培训,培养一支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年轻的档案生力军,培养和选拔优秀人才进入档案管理队伍中,使他们不仅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而且具有较强的开拓创新意识。
3.6加大档案现代化管理的投入。制约档案现代化管理的因素有很多,如资金、人才等,但起主要决定因素的是领导者的现代化意识水平,表现以下四点。
3.6.1首先,应投入大量的精力关心和支持这一工作,没有资金,应想方设法创造条件投入资金;没有设备,应千方百计配置先进设备;没有管理人才,应积极培养、选拔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把档案现代化管理纳入本单位工作计划,列入本单位重要达标的内容进行考核。
3.6.2其次,各级领导,尤其主管档案工作的领导,每年至少要探究一两次档案工作的重大事项、重要课题,定期听取档案工作汇报,了解档案工作目前状况,提出要求,下达任务,指导档案部门依法开展工作,帮助解决工作中实际存在的困难和新问题。
3.6.3再次,上级领导要重视和加强本系统内的交流和合作,在本系统造成一种互帮互学,你追我赶的竞争态势,以先进带动落后,发挥各自的优势,弥补档案现代化管理上的差异,取长初短,共同提高。
前言:灌区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为灌溉水利服务的,集水雨情信息、水利工程信息、运行控制、水资源配置与调度、行政事务管理于一体的、完整的、复杂的管理信息系统,旨在实现灌区信息的采集、处理、加工、存储、传输、反馈的一体化和自动化,其本质是灌区管理的信息化。灌溉管理信息是灌区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和中心内容,合理灌溉、科学用水、提高灌溉效益的一切措施均取决于准确、可靠、及时的灌溉用水管理信息。
1 国外灌区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 发达国家灌溉水管理日趋朝着信息化、高效化发展,这种先进的灌溉水管理流程为“信息采集→分析加工→指导实践→信息反馈”,即主要由水信息管理中心、用水信息采集传输系统、用水数据库、灌溉用水管理系统、灌溉渠系自动化监控系统等组成,以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灌溉系统的优化调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灌区基础数据的采集、整理和存储
西方发达国家灌区管理部门对灌区基础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比较重视,灌区渠系、闸门、水文站、用水户等的数据一般都由计算机管理,并存储在文件或数据库中。论文格式。
(2)灌溉系统的自动化程度
国外滴灌、管灌等灌溉系统的自动化程度总的来说比较高。美国垦务局将自动控制技术应用于灌区配水调度,将配水效率由80%提高到96%。以色列的灌溉农田都采用了喷、滴灌等现代灌溉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灌溉水平均利用率达90%。但对于渠道灌溉的灌区而言,灌溉系统的自动化程度都不是很高。主要原因是一般的自动化闸门造价过高,且在野外恶劣环境下的可靠性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3)灌区灌溉管理通用软件系统等的标准化和通用程度
发达国家在灌区灌溉管理所需要的软件的标准化和通用程度方面做的比较好,开发了一批用于灌区灌溉管理的通用软件。国际粮农组织为了推进灌溉计划的管理开发了灌溉计划管理信息系统(SIMIS),该系统是一个通用的、模块化的系统,具有适用性好、多语言(英、法、西等)和简单易用的特点。论文格式。
澳大利亚农业产量研究机构(APSRU)研究开发APSIM系统,该系统通过一系列互相独立的模块(如生物模块、环境模块、管理模块等)来表现被模拟的灌溉系统,这些模块之间通过一个通讯框架(也称为引擎)进行连接。
美国佛罗里达大学针对佛罗里达州的农业特点开发了AFSIRS系统,用户可以使用该系统,根据作物类型、土壤情况、灌溉系统、生长季节、气候条件和管理方式等诸多变量,估计出对象区域的灌溉需水量。该系统收集了佛罗里达州9个气象观测站的长期观测资料,比较全面的反映了佛罗里达州的气象条件,在佛罗里达州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国内灌区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我国灌区信息化建设开始于八十年代,当时称为计算机技术在灌区中的应用。一些水利单位和科研单位开始了研究和试点,并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并在生产实践中应用。
山西夹马口灌区通过建立灌区水费管理系统,在全灌区大力推行“阳光工程”,实行配水“三公开”,即流量公开、时间公开、水价公开。该系统设有水费查询子系统,用水农户随时都可通过触摸屏或电话查询自己或他人的用水及交费情况,加大了群众监督力度。据统计,全灌区水费回收率持续五年达100%。论文格式。农民亩次用水量由72方左右减少到65方左右,亩次成本平均下降1~2元。全灌区农民年减少水费支出60余万元。
黑龙江省水利厅用了两年的时间,建立了覆盖全省322处大中型灌区的'黑龙江省灌区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远程数据管理,对提高行业管理水平和效率作用很大,效果很好。
江苏渠南灌区在灌区改造的同时,进行了灌区自动化、信息化建设试点,由灌区自动化综合数据采集DCS、数据库、地理信息系统GIS、网络与通讯、计算机及控制等技术组成了一个高可靠性的科学管理系统。
甘肃景泰川灌区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采用了分层、分布、分散的集保护、测量、控制于一体的泵站综合自动化装置,建成并开通了景电管理局国际互联网站。并在景电一、二期工程40个支渠口、97个独斗口及二期总干三支渠34个斗渠口安装了自动记录仪和水位变送器,配水计量实现了规范化、科学化。
河北省石津灌区管理局与石家庄水电设计院和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合作,成功开发了《石津灌区管理专家系统》,该系统计算中运用了基因算法,实现了灌区灌溉方案的优化,而且能优化灌溉面积和解决各干渠灌溉区域的水量配置。
总之,经过多年的发展,水利信息化已具备了一定的基础,进入了全方位、多层次推进的新阶段。
3.我国灌区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受到管理体制、经费投入等方面的制约,灌区灌溉信息化管理水平仍比较低下,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灌区信息采集点少、手段落后
有关调查资料显示,大型灌区平均0.37万hm2有一个水位、流量观测点,单位测点控制渠道长度94km。仅靠如此稀少的观测设施,根本无法对用水户的用水量进行实时监控。其他的观测项目如水质、土壤墒情和地下水、作物长势等更少。同时,观测手段也相对落后,现在灌区大部分仍是采用简单的、经验的方法进行观测,测量精度较低。
(2)灌区信息传输手段比较单一、落后
目前大多数灌区的信息传输手段限于传输模拟信号的电话线,监测的水情、墒情和作物长势等信息只能人工通过电话或整编后的纸媒介进行传输,时效性差,难以满足实时调水的需求。
(3)灌区管理人员信息化意识和技术水平亟需提高
部分灌区也尝试进行信息化方面的建设,但由于灌区管理人员信息化技术水平差,使得建成的信息系统使用难、管理维护更难,无法充分发挥已建系统的作用,不仅没有减轻反而加重了灌区工作人员的负担。
(4)重硬件、轻软件
在具体工作中还有只重视硬件投入,不重视软件开发的倾向。这不但使得硬件不能充分发挥效力,系统的操作维护困难,而且资料的整理分析等后续工作还需要手工操作,没有真正减轻工作量。
(5)灌区信息化建设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划,信息的共享性差
由于灌区信息化建设长期以来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划和标准,各灌区自己搞自己的,各自为政、各自封闭,使得灌区之间的信息难以共享,也难以与其他相关系统实现联网,共享信息。同时,各灌区重复开发、重复建设现象严重,造成很大的浪费。
(6)我国灌区信息化的产品处于试验研究阶段,没有真正形成产品
多年来,我国在灌区信息化研究方面已做了不少工作,但一直处于研究试验阶段,没有真正形成产品。
(7)灌区信息化系统的综合集成能力差
灌区信息化系统在设计和建设时,雨量采集、灌溉需水分析、水资源监控、供水调控、水费收缴、内部管理、决策咨询等系统各自独立,无法满足灌区日常管理工作的要求。其结果使得硬件资源利用率低,维护费用增加,投入高。而目前水价较低,灌区管理单位经济实力弱,实行自动化往往得不偿失。
参考文献:[1] 许航.关于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的思考.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7
[2] 刘志强.浅谈水利信息在建设和谐水中的作用.湖南水利水电,2006,(5)
中图分类号: R857.3 文献标识码: A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社会化进程加快,水利工程成为我国的基础工程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信息时代的到来,使信息技术在我国水文勘测工作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水文勘测事业,对于推动水利工程的开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促使我国水文勘测由单一的主站固守断面朝向站队结合的模式转变,并且逐步稳定运行。同时,提高了对水文的勘测能力,使水文勘测工作的技术手段更加的专业化科学化。
一、水文勘测的特点
水文勘测是指按照计划方案为系统收集相关的水文资料,从而进行水文检测和调研。水文勘测的特点包括基础性、地区性与综合性、长期性与时效性以及公益性等。
(一)基础性
在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需要对水文的基本信息进行详细的调研与了解,而这些工作的基础就是水文信息。
(二)地区性与综合性
由于建设规模与建设层次的要求不同,所以需要提前对不同程度不同类别的水文信息进行了解,形成点、线、面模式的水文勘测体系。
(三)长期性与时效性
水文勘测不只是对空间信息的积累,也是对时间信息的积累。因此,对水文信息的检测必须紧跟经济建设活动的步伐,保证时效性,同时还需要进行长期调查,提供持续的基础信息。
(四)公益性
由于水文勘测工作枯燥乏味,工作条件相对简陋但工作任务艰巨,因此需要相关从业人员有一颗甘愿为国家建设贡献的心。
二、信息技术在水文勘测工作中应用的必要性
信息技术在水文勘测工作中的广泛应用,在提高水文勘测数据准确性以及水文勘测能力方面,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目前,我国水文勘测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第一,面对河道控制受水面涨落以及冲淤等因素影响的问题,如何利用现有的技术手段,找到合理的科学的方法解决,改善水文勘测的环境和条件。第二,对工程影响较大的区域或者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水文勘测区域,要充分利用电子信息技术以及自动化控制手段,改善水文控制条件以求更好的解决问题。第三,对水文勘测工程中的设施设备以及配置方式进行分析研究,不仅要对信息化条件下水文勘测设备的结构和变化进行总结,还需要对不同地区、不同功能的水文勘测站点进行统一规范化管理,使设施设备以及配置方式进行统一管理。第四,加强研究不同水文勘测技术手段的适用性,避免出现一些盲目情况,导致不必要的失误。只有将信息技术充分应用于水文勘测工作中,才能更好的进行水文勘测工作,为水文勘测工作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三、信息技术在水文勘测工作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投入机制不健全
水文工作包含了水文信息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并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更快更好的推进我国水文勘测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水文信息在管理、存储、服务、分析、传输以及处理等方面的改善,提高了综合效率和技术手段。但是由于政府和相关企业一味的重视对资金的投入,忽视了对技术手段以及设备更新方面的支持。虽然在投入机制方面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仍不够健全。虽然将自动测报系统以及ADCP测流新方法投入使用,但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同时,与之对应的计算机应用软件的研发与应用水平有限,限制了水文勘测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不利于水文勘测事业的发展与进步。
(二)技术引进滞后,创新能力不足
由于投入机制不健全,不能广泛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使水文勘测站不能及时的引进新的技术和设备,一定情况下制约了我国水文勘测信息化技术的全面发展,对水文勘测工作的开展产生负面影响。由于水文勘测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在硬件设施上的技术更新不及时,在面对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无法及时的做出合理的解答,导致在工作中出现滞后情况,严重影响水文勘测工作的效率,严重阻碍了水文信息化建设的脚步。
(三)培养机制不健全,专业人才缺乏
为了适应水文勘测信息化发展的速度,需要有针对性的培养一些既精通计算机又能够熟练掌握测绘以及水文技术的综合性专业人才。但是目前的情况是,一线职工对设备仪器的使用以及维护都无法熟练操作,缺乏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需要健全培养机制,加强对相关人员的技术培训,尤其是一线人员和实际操作工作者的培训。培养一批高素质人才,对我国水文勘测事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促进了水文事业的发展。
四、完善水文勘测信息化建设应采取的措施
促进水利事业的发展应当以水文勘测为基础,通过建立完善的信息化网络,加快水文信息化进程,同时,进一步建设和完善我国水文勘测数据库等基础数据库,开发进行不同业务信息采集、处理以及信息服务系统。应当采取的相应措施如下:
(一)引进先进技术与设备
信息技术的应用推动了我国的水文勘测事业的发展,通过不断地引进先进的水文信息技术,才能更好的为水文事业信息化提供技术支持。水文信息化不断发展离不开数据库的发展,推进水文数据库的建设与完善,有利于对我国水文数据库进行同意比对和审查,及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补录和解决,进一步完整和准确水数据库,早日实现跨流域以及跨河流,跨地区以及跨行业的信息共享,建立基于网络的信息软件和平台,符合信息化发展的综合需求,使信息的传输与管理更加的便捷高效。
建立功能强健的自动勘测系统,保证水文勘测的工作质量,对水文数据进行实时传输,更加方便快捷地完成勘测任务。通过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尽量减少员工的工作量,要根据勘测地域的实际情况,保证水文勘测质量的前提下,研究出更适合本地水文的测验设备,测验技术以及相关软件,并投入使用。
通过建立相关检测河道数据库,把水流的实时数据库作为工作基础,地理位置的信息系统作为工作平台,利用防汛会商的系统,综合运用B/S三层体系结构,通过WEB 服务,对防汛水情的基本信息进行实时查询。同时,政府和相关企业部门也应该对我国水文勘测信息化提供足够的资金以及技术支持,
发展适合自身发展所需要的一系列应用软件系统,不断促进我国的水文勘测事业的信息化建设,快速实现资源的共享。根据自身发展需要进行软件系统的研究与推广,进一步推进水文信息化建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共享。
(二)全面培养具备信息化技术的水文勘测专业型人才
我国水文勘测事业能够如此快速发展离不开作为水文勘测工作实施的执行者的专业型人才,也是保证我国水文勘测信息化建设顺利发展和实现目标的必要条件。但目前我国无论在知识框架结构问题、实践操作问题,还是人才建设结构问题都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因此,建立健全水文勘测综合性专业型人才培养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要根据实际需要,满足我国水文事业发展要求,充分考虑到地区的综合性与差异性,培养全方位的现代化水利知识专业人才。使他们充分掌握先进技术的使用方法,了解设备的具体操作,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能力。这样不仅能够使引进的新技术新方法得到广泛引用,而且对于推进水文勘测事业信息化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因地制宜,开拓创新,促进水文勘测事业信息化与现代化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推进了水文勘测的信息化进程,促进了现代化程度的加深。由于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不同,因此需要根据不同情况解决纷繁复杂的实际问题就需要针对不同的地理位置,对相关环境和现实情况进行分析比较,因地制宜,找到适合自身发展需求的信息技术模,尽快应用于水文勘测工作之中。推进技术创新,使水文勘测系统更加的完善,使勘测数据更加准确,有利于推进水文勘测信息化与现代化。
五、总结
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自然环境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包括河湖、地貌、植被、地形,这些改变对水文勘测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水文勘测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虽然面临这机制不完善、人才缺乏、技术设备不先进等问题,但我国水文勘测事业依旧不断的发展和进步,只要完善对水文勘测信息化制度的建设,注重对人才的培养以及新技术、新设备的引进,基于完善的数据库建设,就能够充分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于水文勘测工作中。根据不同的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科学化措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水文勘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而提高水文勘测的工作效率和数据检测的精度,使水文勘测工作朝向专业化、科学化、技术化方向发展,促进水文勘测事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王结平. 小型水库大坝安全鉴定中洪水标准复核计算[J]. 中国农村水利水
电, 2008,(04) .
[2] 贾志宏.川中地区公路中、小桥涵水文设计新方法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2011,9(5).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6.02.068
0 前言
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主要动力因素,在科学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信息化技术在人类社会生产的不同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人类社会得以繁衍的基础性工程——水利工程,也逐渐开始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信息化技术以智能电子计算机为基础,在整个工程实施过程中通过多种介入手段将电子技术融入到工程实施项目当中,一方面提高施工科学性与安全性,另一方面为工程后续建设提供快速支撑系统。因此,分析信息化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管理进行分析具有理论与实际意义。
1 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
水利工程在我国属于历史较为悠久的建设工程之一,同时也是一个信息密集化产,它的信息化建设起始于“七五”期间,当时的信息化建设主要是围绕着对水情信息的汇总和处理来开展工作。从 80 年代开始,水利信息化开始着手开展对信息源的处理。90 年代更是开始了向计算机和网络平台的转变。
水利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目的在于利用先进的科技信息手段对水利信息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以形成水利信息采集系统,并最终促使信息网络和数据中心的建成。此外,也建成了水利信息保障环境系统,其中水利信息保障环境是指包括水利信息化标准体系、安全体系、相关的政策法规和组织管理在内的环境系统[1]。同时,在现代信息化管理系统基础之上也建成了相应的配套系统,这些系统主要是包括水资源管理支持系统、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水土保持监测系统、水质监测与评价系统在内的十大专项业务应用系统,其中,国家防洪抗旱系统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这些专项应用系统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共同促进着水利工程施工和管理的信息化的发展,也加速着我国水利现代化的进程。
2 信息化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的管理应用
信息化管理技术不是一种抽象的技术,而是一种现实性技术,其核心在于运用多种信息化技术保证整体工程施工的顺利开展,采用信息化技术目的在于保证整体施工在设计阶段就是科学的。设计是整体工程项目实施的关键与基础,工程项目的实施都依靠项目的设计,此阶段,可以借助仿真系统与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对整体建筑项目进行管理与设计,形成不同程度的预设项目与方案,在计算机分析系统的支撑下,对不同项目进行对比分析,从中选出最有实施方案,从而减少因设计不合理而造成的损失。同时,可以借助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来完善整体设计,其中包括对整体工程进行设计的软件以及工程方案造价控制软件等,保证工程在设计阶段就接受非常严密的信息化管理,从而保证系统在未来运行过程中的科学性[2]。
信息化技术水利工程管理需要借助非常严密的管控手段完成监控与质量控制,工程建设的关键在于整体工程质量程度,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整体工程。信息化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人为管理所存在的缺陷与漏洞,因水利工程一般工程量巨大,人为管理与设计很容易因各种因素疏忽其中某些重要要素,而采用信息化信息质量可以将所有工程材料转化为代码输入到系统当中,通过互联网与物联网材料比对,从而选出最有材料,并筛选与不合格的承包单位与材料。
采用信息化技术对整体水利工程进行管理可以采用不同测试方式对工程项目进行监控,并加强对控制材料进行多项审核保证整体工程建设的准确性与完整性。将涉及工程的所有工作技术人员录入系统,对不同的设备以及施工模块进行匹配,根据工程要求以及人员技术掌握程度,进行多层次的配置与调整,可以防止出现因人为安排不当出现技术人员与工程施工之间出现差异。利用信息化技术可以在工程实施与控制阶段完成对整体工程预测,如采用gps系统与天气预测软件,在进行施工前对施工地点进行细致对比考察,从而最大程度消除天气与地理因素对整体工程实施的影响,同时,监察与管理人员可以根据施工情况动态性的编录到计算机系统当中,直观的检测施工进程与施工过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根据动态结果及时调整工程进度与方向,找出影响工程建设的因素,根据不同的施工方式使用不同的监控体系。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教育教学论文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3 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其应用领域愈加广泛,尤其决定了人类农业发展的水利工程应用信息化技术进行管理,可以提高工程建设质量,更可以保证整体工程建设的准确度与科学性,从而促进国家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协调发展。
随着现代通信和计算机等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水利信息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工程建设管理开始由传统型的经验管理逐步转换为现代化管理。各级工程建设管理部门在抓紧骨干性工程措施建设的同时,注重加强非工程性措施的建设,并着手利用通信、计算机、程控交换、图文视讯和遥测遥控等现代技术,配置相应的硬、软件设施,先后建立通信传输、计算机网络、信息采集和视频监控等系统,实现水情、工情信息的实时采集,水工建筑物的自动控制,作业现场的远程监视,工程视讯异地会商及办公自动化等。
一、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状况
20世纪80年代以前,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基本处于人工管理模式,即:根据人们长期工作的实践经验,借助常规的工具、机电设施和普通的通信手段,采取人工观测、手工操作等工作方式,处理工程建设管理的各类图表绘制、数据计算和文字编辑,进行工程质量、进度和投资等控制,水情、工情调度指令和启闭调节各类工程建筑物。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通信、计算机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开始得到初步应用,但也只是作为一般的辅助工具,主要用于通讯联络、文字编辑、图表绘制和打印输出,最多作些简单的编程计算,通信、计算机等先进技术未能得到全面普及和应用,其技术特性和系统效益不能得以充分发挥。
二、水利工程建设现代化管理系统建设的基本解决方案
工程建设管理虽具有相应的国家管理规定和基本建设程序,但工程建设现代化管理却没有固定的模式和具体标准,也缺少现成的经验借鉴。如何根据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业务特点,制定临时(建设期)与永久(运行期)相结合的现代化管理系统的解决方案,是水利工程建设管理部门十分关注和急需的课题,也是涉及水利信息化建设战略实施的关键。根据长期的工程实践,我们认识到工程建设管理应以传统的管理模式为基础,结合工程建设管理工作中所积累的经验,并应用现代的先进科学技术,择优配置相应的硬件设施和软件系统,构成一个技术先进、性能稳定、质量可靠、系统开放、扩展灵便和实用的综合业务现代化管理操作控制平台,提供信息交互、资源共享的网络服务环境,将是水利工程建设现代化管理的基本发展方向。现代化管理系统建设的基本解决方案拟借助于现代的通信、计算机、遥测遥控、图文视讯等先进技术,建立专用的通信传输链路、高效的计算机网络、实时的信息采集网络、动态的远程监视监控网络和实用的专家决策支持系统,配置和研制开发相关的应用软件系统,实现水情、工情信息的实时监测、水工建筑物的远程监视监控、水利工程的优化调度、工程建设管理办公自动化和工程管理视讯异地会商等综合业务的现代化、信息化、自动化管理。鉴于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业务特点,系统中通信传输链路的建设拟采用有线、无线兼容,多链路迂回的基本原则,其骨干性传输链路拟选择技术先进成熟、性能稳定可靠的光纤、卫星或数字微波等通信方式,以确保通信畅通、传输可靠和安全运行。计算机网络的建设拟根据工程建设管理体制的实际情况,配置相应的服务器、交换机、路由器、客户终端和网络管理等硬件和应用软件,并研制开发相关的工程建设管理专用软件,完成工程建设管理局域网络的建设,在此基础上,做好与上级业务主管部门计算机网络的汇联,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工程建设管理广域网络。
三、系统建设一般模式
(一)前端设备
作为图像和数据信号采集处理设备,由安装在现场的高分辨率的彩色摄像机、全方位云台、三可变镜头、室外专业防护设备等组成。系统根据工程施工、管理范围的特点,分别在立交地涵的东北、西北、东南、西南4个角和工程建设处院内各设置1套日本松下公司wv-cp430高分辨率彩色全方位摄像机,通过配置日本computar公司h16z7516ams型16倍两可变镜头和美国ad公司ad1240型或利凌公司pih-301型全方位多功能室外云台等设备,其视觉范围基本可以覆盖地涵全部,以及该枢纽国道桥全线施工范围,工程建设处院内的前端设备则可覆盖项目业主和立交地涵、国道桥两个监理部的办公区等范围,在无遮挡的情况下可实现对半径300m范围内进行监视。前端设备至工程建设处监控中心的最远直线距离达3km。
(二)集中控制设备
作为前端设备旋转方位、角度、焦距调谐和视频切换,以及图像检索、处理等专用控制设备。前端设备中全方位云台、两可变自动光圈镜头的控制信号通过深圳亚奥新ya100-ptm云台镜头解码器的rs-485总线传输。系统监控中心则根据泰州引江河高港枢纽工程的实践经验,并结合该枢纽视频监控实际需求,另配置图像控制主机、ya100-avsu视频切换矩阵、9画面分割器和长延时录像机各1台,主要用于视像信号的控制管理和画面切换、图像存储、多画面分割的控制等。
(三)显示记录设备
作为视讯显示、存储设备,主要包括:监视器、显示器、投影大屏幕和录像机、存储器、刻录机等。系统通过配置数台监视器构成电视屏幕墙,使值班人员能够在监控中心同时监视5个前端监控点的任意几路或画面分割的图像。另外,在建设处三楼会议室作为系统的图像管理中心,配置34英寸彩色电视机和图像服务器各1台,用于视频监控图像的显示、处理、检索、存储、控制和管理。系统监控中心由一个主控中心和两个分控中心构成,其中主控中心具有最高权限,既能对所有前端设备的云台、镜头进行操作控制,也能对系统管理参数进行修改设置,主控中心在操作控制过程中其他分控中心不能作任何操作。分控中心则根据管理职权而设置不同权限。
四、总结
总而言之,社会在不断的进步、不断的发展,而水利工程建设也应该跟随社会的进展,及时的展开现代化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的做到与时俱进,才能够真正的做好这项工作。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1.我国水文水资源信息化建设管理的现状
1.1水文信息资料的整编和存储
自从上个世纪70年展以来,水文水资源信息化系统已经开始全面运用了TQD16型计算机技术、VAX小型机技术以及微机技术进行水文数据的整编与存储。现阶段,已经深入发展到了运用客户机/服务器的模式进行信息和数据处理工作,并且已经初步建成了水文水资源的数据信息库,研究开发了一大批信息服务以及洪水预报调度等软件技术系统。
1.2 水文信息遥测系统
我国很多地区已经全面建立水文水资源信息化建设管理中心,有效地实现了区域水文水资源的信息自动采集与传输,已经初步改变了国内比较传统水文水资源的观测途径与方法。
1.3 洪水预报及监督调度系统
在国内现阶段已经全面建成水情遥测系统,水情工作人员应用遥测技术,通过对计算机技术的控制,从而实现了从雨情水情的信息采集、传输、搜集、处理、监视一直到联机的洪水预报以及监督,真正提高了洪水的预报以及水库调度的科学化管理程度。
2.水文水资源信息化建设管理的基本思路
2.1水资源管理系统的基本组成
水文水资源管理系统的建立主要依靠数学模型、仿真模拟与计算机网络共同完成,对水资源管理中的各种信息进行采集,于可视化角度下,实施灌区的调度工程,在每个分水枢纽中,都可以实现自动化监控,以采集信息为依据,管理者可以迅速做出正确决策,促进管理水平与水资源调度效率的提升
2.2 数据收集系统
数据收集技术系统是国内水文水资源信息化建设管理的基础。因此我们一定要紧紧抓住现阶段国家防汛指挥系统中建设管理的大好机遇,努力地按照国内现行“基层测站至国家防总中的信息传输时间小于30分钟”的明确要求,力争去进一步改变过去以往的水文测报形式以及运行模式。水资源的水位观测、雨量观测工作还要逐步采用自记远传水位计以及固态存储的遥测雨量计等方式进行观测。
2.3数据、信息传输网络
建立依托邮电公网为基础的水文水资源信息传输网络,使自动采集的水文水资源基础数据通过端站和分中心,进入省水文计算机网络,要保证信息的可靠性、准确性、及时性和唯一性。同时还应该满足防汛指挥、水资源管理及配置、水质及水土保持监测等对通信网功能的要求。如数据、图像、声音、视频等。提高实时水文信息的处理精度和速度。
2.4数据存储、处理以及检索服务技术
我国的水文水资源信息一般是通过自动采集或者信息化的处理工作后,其信息与数据量将呈现为海量的,其存储功能主要依赖于其分布式存储系统之中,各种不同的信息数据库则均需要以字段编码形式并且按照一定的表结构有效组织在一起,最终形成了水文水资源信息数据系统。
2.5洪水预报决策支持系统
通过卫星获取高质量的影像,配合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平台,建立洪水预报信息的自动分析处理、预报参数的过滤计算、预报方案的优选比较、专家经验的整合参考、预报成果的综合分析、洪涝灾害的初步分析预测、预报结果的综合输出及检验分析等洪水预报决策支持系统,以提高洪水预报的精度和预见期。。
2.6枯水期的径流预报技术
现阶段,美国国家气象局已经组织和开发的“河流水情的预报与统计系统”,这项技术可以有效地提供了国内中长期(旬、月、季节)中的水文水情概率预报情况,能够比较好地帮助技术人员掌握和了解水资源的变化情况。因此我国应该积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努力、积极地开展国内枯水期径流的预报与研究工作,并且尽量将其作为现阶段水资源综合管理的核心内容进行建设。
2.7蓄滞洪区洪水演进系统
由于3S和数字高程模型(DEM)技术的日渐成熟,传统的洪水演进技术正在向两个方向发展:一个是在二维数字化地形图上叠加各种水文要素、经济社会及生态信息,借助数字高程模型(DEM)和遥感影像图形成三维可视化模型,进行三维量测和分析模拟。另一个是直接建立三维数字模型,综合地表达流域水文要素和各种地理实体的空间分布。
2.8墒情监测服务系统
墒情监测预测系统的建设目标是利用遥感、水文、气象、农业等信息,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合理选择,通过综合判断,估算各类干旱指数及其综合指数,形成标准化的墒情监测预测业务流程,建成业务运行系统,以图表和统计数据的形式按日、旬、月、季等不同时段输出,反映旱情实况和未来短期旱情发展变化的信息,进行全省及地方的旱情监测预测,为指导抗旱、水利建设、水资源调配、农业生产等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3.加强水文水资源监测的几点措施
3.1加强对水文监测工作人员的培训
水文监测要想更好地服务水利工作及社会经济发展,采用先进技术(例如固态存储、超声波水位计、计算机网络等)是很有必要的,这就要求加强对水文监测工作人员的培训,既要重视对理论知识的培训,而且要强化业务技能的培训。
3.2促使资料的整理与测验工作的相协调发展。
在当前的信息化时代下,都是利用计算机来实现对水文资料的整编,同时也存在一系列问题,如对无法实现对原始资料的检查、流域内测点的一致性的排查等,这样就易出现河流上下流水流的偏差。因此,提高水文资料的质量显得尤为重要,这样才能够实现与水文检测工作的协调发展。
3.3提高水文水资源监测的服务意识。
从而就要求水文水资源的工作人员要充分认识到自身工作的职责,树立起服务意识,实现对水文信息的社会化和公开化,真正将水文资源作为社会中的一项公共资源供社会公众参考、使用,切实发挥水文资源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也就是说,通过对利用水文水资源监测的信息来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决策依据。
总之,水文水资源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有利于提高水资源的管理效率,同时,也可以使水资源利用率得到提升,水资源能够实现最大化限度的利用,建立健全水文水资源信息共享体系是今后一段时间内水文建设重要的工作内容,尤其是对水资源监测数据管理平台的开发和利用,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优势实现资源共享,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经验,不断更新,力争开发更多、更好的系统提高数据分析的准确性,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量,获取准确的数据为水文建筑、环境预测等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必要的基础保障。
参考文献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水文水资源工程建设管理已经从最初的自建自管逐步迈入了相对规范化的轨道。并逐步落实建设法人制、招投标制及质量监督制等。在水文水资源建设项目中只有确保项目建设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才能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发展模式转型的重要阶段,在开发与利用资源可持续发展中,提高水文水资源建设项目管理水平,是有效提升国民经济的重要方式。
1水文水资源建设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
1.1水文水资源管理意识较低
现阶段我国水文水资源管理工作者对水文水资源管理意识较低,主要体现在仅仅重视水利工程管理及组织抗旱防洪及河道疏通等管理,并没有合理利用自身的管理权限,在水文水资源管理中具有严重的局限性。作为国家公益事业的主要成分,水文水资源管理必须严格遵循国家相关规定实施项目建设,同时遵循国家基本建设程序进行项目立项决策与建设管理的全过程。长期以来,水文机构体制中存在大量问题,如地方保护主义、项目立项地区不均衡、项目审批不规范、粗放管理模式等。同时,严格缺乏基层建设项目管理专业人员,管理意识较低,进而对项目建设管理的效果造成了严重地影响。
1.2水资源污染对项目建设管理造成的影响
目前我国水污染的主要来源为工业与企业污染,大多数地区有80%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在没有经过处理的情况下,就向天然水域进行直接排放,尤其是部分中小型矿业等。现阶段我国大部分水域长期处于严重污染的状态,如黑龙江、松花江等,长江、珠江的污染河段占比重也在逐年上升。据《中国公众对编制国家“十一五”环保规划意见和建议》问卷调查数据显示,问卷调查中公众最关心的环境问题就是饮用水源污染问题,其所占比例为21%。在水资源污染治理与管理中,公众仅有知情权,并没有实际的监督权。为此,在水资源污染治理中相关部门必须加大宣传,重视水资源利用,做到节约用水,只有这样才能降低水资源污染对项目建设管理造成的影响。
1.3水文设备不足
当今社会全球水资源日渐短缺,水文水资源管理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如现阶段我国水文监测管理中应用的设备在数量及技术方面较为不足与滞后,先进的实时监测设备可以有效提升工作效率。相比世界先进国家,我国水文水资源管理及研究方面,在遥测、遥感等先进设备应用中,还存在一定差距。因这些高效率、智能化的监控设备在水文水资源管理中无法大量应用,导致人工工作效率较低,并加大了失误的存在率。为此,相关管理部门必须在确保生态和环境用水的基础上,对社会经济用水进行合理规划,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2加强水文水资源建设项目管理的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水利工程已经成为我国基础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建设项目,水文水资源管理作为水利单位管理中的主要内容,其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工程的整体质量。在建设项目管理中应加大信息化建设、提高管理意识、加大宣传力度等,确保整体工程施工质量达到合格水平,并努力实现创优目标。
(1)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由此可见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建设中信息化已成为其首要内容。水文水资源建设项目管理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整个行业的发展。水文建设项目管理作为水利单位工作的主要内容,在其信息化建设中包含多方面内容,如水文信息资源的有序整理、水文信息数据库的建设、水文水资源信息网络的建设等。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水文水资源管理单位信息化需求愈加迫切,在项目建设信息资源整合中现代信息技术能够对其方式进行有效改善。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提升,不仅给水文水资源建设项目管理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还为其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遇。
(2)在确保生态和环境用水的基础上,对社会经济用水进行合理规划。为实现生态系统的有效保护,在规划水资源中,应限制人类改造河流的设置。将人对水资源的冲击自觉地制约到水动态平衡能力及代谢功能地范围内。在强化水文水资源建设项目管理意识中,应转变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将水资源可持续发展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并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在提高水文水资源建设项目管理程序意识中,应根据实际管理情况,进行人员专业培训,帮助基层管理工作者对项目管理程序充分了解,并加大审批阶段的执行力度,确保立项项目都符合相关程序,严格控制超投资计划项目,对管理程序执行力进行有效提升。在水利工程建设前,应进行实地勘察设计,并进行具体实施方案的编制。
(3)建立项目法人对项目工程建设责任主体的确定十分有利,在项目建设中项目法人的作用主要是对项目建设管理的有效控制。由此可见,建立项目法人具有重要意义。按照管理工作规定,一定层级应进行项目建设管理机构的设置,其主要职责为对项目建设组织与管理工作的协调,如水文水资源项目建设中存在问题时,应通过该部门进行有效处理。由专业技术管理人员组成项目法人机构,确保这些工作人员符合项目建设各方面的需求。在建设水文水资源项目过程中,应对管理部门的积极性进行充分调动,有效提升管理水平。因为水文建设项目具有较大的空间跨度,应遵循项目所在河流流域地区归属划分标段,每个标段应进行独立项目法人的设置,对项目管理责任及义务进行确定,并进行标段管理界面的设置,明确项目管理流程及合理划分责权。
(4)项目划分是工程质量评定的重要阶段,其直接影响到项目建设质量评定。现阶段,还没有一个权威机构对水文项目的划分提出指导意见,为此,应与水文实际有效结合,遵循项目划分原则,建立与健全水文水资源建设项目管理体系。施工单位应严格遵循质量管理体系相关要求进行施工,确保管理体系正常运行,充分发挥其作用,如出现问题,应及时调整与改进。为降低项目建设的成本,应强化质量意识,确保项目建设质量符合施工相关要求。在施工中严把质量关,将质量管理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始终。为防止出现返工损失,应尽可能地将质量成本最大限度地降低。项目建设施工的质量成本控制主要从两个方面可以充分体现出来,如对购进或自制的施工材料及物资进行质量检测、检验,或是在施工过程中严格遵守技术质量标准。
(5)我国水资源的主要使用者就是广大的居民,因此如果居民支持水资源的管理工作,那么就可以使得管理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由于我国广大的居民对节约用水还不是十分的了解,节水的意识也比较的薄弱,因此我国的水行政部门应该加大节水的宣传力度,充分的利用现代的媒介,例如:报纸、广播、电视等来对节约用水的相关理念进行宣传,最大限度地支持基层的水资源管理工作,使得我国的广大居民能够通过宣传来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对水资源的管理工作给予支持。
3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水利工程事业发展速度的不断提升,水文水资源建设项目管理问题也得到了有效处理。建设项目管理作为水利工程管理的重要内容,其管理效果是否良好将直接影响到工程建设的整体质量。施工企业与相关管理部门必须重视水文水资源建设项目管理水平的提升,规范施工工艺,严格按照相关管理要求进行有效施工,在充分了解与分析水文水资源项目建设管理问题的同时,应及时选用科学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工程的整体质量,实现其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陈响.水文水资源建设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3年07期.
[2]邓红霞,李存军,朱兵,丁晶.集对分析在水文水资源中的应用研究及展望[J].水资源研究,2006年04期.
[3]南卓铜,李新,赵彦博,刘芳.黑河流域水文水资源决策支持系统:设计与实现[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水利工程建设关系到国计民生,它有很多其他工程建设所没有的特点,如受季节性变化影响较大,工程的规模很大,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对技术的要求也比较高,而且周期时间较长,从工程的规划到竣工长达数年之久。而对水利工程的管理更是长期复杂的工作,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信息管理系统符合现代化管理的要求,能够提高管理的实效性和科学性,很多水利工程建设都在建设和使用这种现代化的管理手段。
一、建设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意义
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信息共享是十分必要的。项目施工会涉及到很多单位,如施工单位,建立单位以及项目负责人等,他们之间是通过传递文件信息来做到互相沟通交流的,而文件涉及的名目很多,通过一般的传递方式无疑会耗费大量的时间。所以,把管理信息系统运用到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可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缩短信息传递的时间,有利于实现优化信息资源配置。
其次,也是提高管理实效性的有效手段。水利工程由于工程大,耗费时间长,复杂的技术特点,对管理的实效性的要求也比较高,特别是信息传递与资源共享的时间要短,速度要跟上,否则会延长工程的周期,严重降低工程的进度和效率。而建立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对当前发生的信息进行有效汇总,从而更好地安排任务和进行数据统计。同时,工程项目负责人要根据准确的信息来做出科学的决策,保证水利工程施工的安全和质量。所以,建立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能够实现决策的实效性。
再次,能够保障工程决策的科学性。工程管理信息系统能够提供各种数据,而这些数据可以作为管理层决策的依据,保证决策的科学合理。对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可以找出工程施工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的整改和解决,保证水利工程施工的正常进行。管理信息系统要从施工单位的工作流程出发,为水利工程提供的精确的数据和合理的资源配置。
二、我国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现状
(一)国内外应用的现状
由于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和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步伐随之加快,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普及速度也在不断加快。国外的研究起步较早,因此,管理信息系统在国外应用的更为广泛,我国在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应用方面虽然起步较晚,但是近几年来发展也比较迅速,这得益于我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二)管理信息系统在水利工程中的实际应用较多
例如,三峡工程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功能较多,包括岗位管理、编码结构管理、计划与进度管理、工程设计管理、资金与成本控制、合同管理、文档管理等,能够满足工程施工的各项需要,但该系统成本较高,操作界面的友好性、简易性和系统的实用性仍需提高。科软PMS工程建设管理系统,包括概算管理、合同管理、统计管理、质量管理、移民搬迁管理、监理日志等模块,该系统针对不同工程的特点,进行适应性开发,广泛应用于水利系统。但是,这种系统在很多方面仍显不足,,必须尽快解决这些不足之处,才能更好的普及该系统的运用。
三、水利信息化和现代化
(一)水利信息化的概念
水利信息化是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改变传统的水利信息化模式,提高水利工程信息化的程度,水利信息化能够将分散的信息资源进行快速传递,并加工整理,最终达到信息共享的目的,为做出科学合理的工程决策提供准确的依据。水利信息化正是管理信息系统与水利工程行业有机结合的结果。
(二)水利现代化的概念
水利现代化是从我国水利发展的落后的国情而提出的最终目标,与四个现代化建设有着密切的联系,它的实现有利于提高水利工程行业的总体发展水平,关系到国计民生和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水利现代化是以现代化的信息管理为基础的,改变传统的水利工程管理模式,从而达到合理配置水资源的目的,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有利于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
(三)水利信息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水利现代化是一个比较宽泛的定义,它包括信息管理、水利工程管理以及水利技术的现代化等,其中,水利信息化是实现现代化的主要标志。实现水利现代化必须要使现代信息技术与水利工程技术相结合,对水利信息资源进行优化合理的配置,通过水利信息化来加快水利现代化的实现,提高科技含量和贡献率,优化水利资源的利用率,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这是水利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途径。
四、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
(一)模块式构建信息系统
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的构建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单方面是很难完成的,必须实现各参建单位的通力合作,重点分析水利资源用户的实际需求。水利信息管理系统的操作性要简单,从具体的实际情况出发,在使用方式方面力求与实际的工作流程相一致,方便用户的使用。根据项目法人现有的管理制度、工作流程制定出需求分析报告,使用一些开放性、扩展性较好的管理平台,在管理平台基本模块的基础上,由软件公司与工程技术人员一起根据需要增加功能模块,使这些功能模块与纸面的工作流程一致,保证信息系统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对于不容易构建的项目管理模块(如进度、资源控制等),则可以考虑集成其它现有的软件或提供接口。由于作为基础的管理平台开放性强,采用这种方式构建的管理信息系统容易实现与其它系统的数据交换。
(二)B/S结构的水利工程管理系统的开发
目前,GIS在水利工程信息管理中用到的大部分C/S结构,原因是这种方式初级成本低,企业的网络和数据安全维护成本低,适合部门级的应用,但其缺点是不利于实现数据共享。B/S结构的GIS应用是把C/S结构中的服务器分解成应用服务器端和多个数据库服务器,系统的应用逻辑与开发维护工作主要集中在服务器端,简化了客户端,使得GIS应用软件的维护更为简单,易于实现信息共享。
(三)整合多种软件,使之形成体系
由于水利工程建设工程浩大,很多单位都参与到水利工程的建设当中,信息化管理要渗透到建设工程的方方面面,很多信息数据都要进行分析和整理,技术也比较复杂。以上众多问题就决定了要使用很多信息管理的软件,例如财务软件和水利工程信息管理软件等。因此,必须整合多种软件,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管理信息化体系,提高信息管理的实效性。
五、结语
总之,把信息管理技术就是运用到水利工程建设当中,可以提高管理的实效性,因此,我们在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过程中,必须加快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取其精华,积极吸收国外先进的技术,为我所用。并且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和各地的水利条件出发,合理利用资源配置,最终实现我国的水利现代化。
参考文献:
[1]郭武山.水利水电工程管理信息系统构建方式探讨[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2(8).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1-0283-03
1.引言
为贯彻国家关于“加快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建设,构建‘数字中国’地理空间基础框架”的指示精神,促进城市地理空间信息的共享和广泛应用。结合水利行业对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实际需求,进一步推进水利行业信息化建设,某市将构建水利空间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
该市水利部门目前还没有一个可为各部门、各科室提供空间信息服务的平台,各科室部门间的数据也是独立管理的,缺少先进的共享模式及数据统一管理方式,而水利各项业务又是一个跨部门的,业务之间也多相互交叉,传统的数据与信息分发、共享、管理方式,很难满足现代水利业务应用与管理的需要,因此实际需求与现代空间信息技术结合,是项目组进行需求调研、系统设计、系统开发的根本出发点,也是该项目建设的重要意义。
2.系统建设目标
①实现水利综合数据及其元数据的统一管理;②从宏观空间角度全面展示市水利发展建设成果;③提供水利综合空间信息服务;④应用集成;⑤.水利专项业务应用提供GIS功能支持;⑥系统安全与权限控制。
系统的最终用户为水利局及其下属各部门科室,涉及的人员主要包括领导,各部门科室负责人,科员,其它的系统浏览用户。
3.数据组织
从系统功能及应用需求来看,系统建设需要有海量的多样、多方面的空间地理数据和业务数据支持,所需数据主要包括城市基础地理数据(DLG、DEM、DOM与数据栅格图)、水雨情数据、工情数据、水利专题图、应急保障数据、系统管理数据等。
3.1 基础地理数据
基础地理数据在本系统的主要用途为:作为叠加水利专题地理数据的底图,给水利专题数据提供更宏观的空间位置参考和地物参考。主要内容见表3-1所示。
3.2 水利专题地理数据
水利专题数据如表3-2所示。
3.3 水利业务数据
3.3.1农村水利数据
数据包含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现代农业项目、农村安全饮水项目。项目表如表3-3所示。
3.3.2防汛抗旱数据
防汛抗旱数据包括汛梯队信息表、梯队人员信息表、防汛物资储备库信息表、储备物资详细信息表。如下表3-6、3-7、3-8、3-9。
3.4数据组织与整合
目前,常采用数据信息的建库、管理模式在数据的应用上存在很多问题,如难以满足应用共享需求,不断重复建设等。因而很多行业或部门信息化建设都面临烟囱式建设模式的困境;系统所需的数据就来自不同的部门,而且数据种类多样,如何有效的组织数据,并最大限度利用已有数据,进行异构数据的整合,实现海量数据无缝集成、高效管理、快速访问是系统成功建设与应用的基础。基于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结合本系统的特殊需求,我们提出了通过构建数据访问服务层实现分布式、异构数据源的融合与快速访问,全面满足了上层业务系统对数据的需求(如图一)。
4.功能描述
4.1系统功能模块(如图二)
4.2功能描述
4.2.1水文水资源信息管理
⑴水文站网可视化管理
包括:站网空间分布展示;站点搜索定位;站点基本信息查询、统计;实时监测数据浏览;观测站点信息更新,站点信息更新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增加观测站点数据,二是修改已有站点基本信息,系统将分别提供相应的功能,以满足数据更新、维护需求。
⑵水资源量
包括:历年降水量分布;地表水资源量统计信息;地下水埋深分布及监测;地下水埋深分布及监测包括历年市地下水埋深分区图展示;地下水监测井管理。
⑶水资源开发利用
⑷水质管理
4.2.2水库信息管理
⑴水库查找
包括名称查找、空间查找
⑵水库列表
系统将分区县、分类型(大型、中型、小型水库)提供市49座水库名称列表,以方便用户进行水库信息的浏览、查询、更新等操作。
⑶水库基本信息管理
①水库概况:水库位置、名称、编码、类型、主管单位、工程建设信息、库容蓄水等。
②水库安全建设:除险加固情况、防洪情况。
③水库运行情况:水库作用、灌区情况、水库水情、水库水质等。
④其它:水库的图片资料、工程设计资料、水库历史运行记录等。
⑤水库附属水利设施:泵站、大坝、水闸、灌区等。
4.2.3河流信息管理
将GIS技术应用到中小河流管理中,使河流管理信息系统作为一项非工程措施,为中小河流的管理、规划、治理、防洪减灾、预报预警提供技术支持。系统提供市级、镇级多级别的河流数据管理以及河流基本信息的录入、编辑、查询定位、统计输出等功能。实现市中小管理的信息化、规范化和高效化。
⑴河流分布
河流_河段信息:描述河流的分段及河段基本情况。
⑵河流水文信息
系统将对河流的历史水雨情信息,河道水位及截面流量信息进行有效管理。
⑶河道工程
提供对河道附属工程设施,如:泵站、排污口、堤坝等的空间展示、查询、符号化等功能。查看防洪工程的分布、重要闸库、险工险段、跨河工程等信息。
4.2.4农村水利
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各区县已建供水工程;各区县在建供水工程;各区县规划建设安全饮水工程。
⑵灌区管理
灌区空间管理:将市各个灌区区域展现在地图上,用户可直观的看到各区县灌区空间分布状况。在GIS技术支持下,用户可在地图界面上,采用多种操作,进行信息的检索、浏览。
⑶农田灌溉信息
包括各类灌溉面积的统计数据信息,通过这些数据从整体上了解市各区县农田灌溉情况,各乡镇基本农田灌溉方式。为进行农田灌溉建设及改进提供科学的基础数据支持。
4.2.5水利工程信息管理
该模块主要功能是实现市各类水利工程基础数据的管理,为用户提供水利工程空间位置分布展示、水利工程分类列表、水利工程查询、水利工程基本信息浏览、水利工程统计汇总等功能。
4.2.6防汛抗旱辅助决策
农村蓄、滞洪区分布图;蓄、滞洪区内社会经济情况;蓄、滞洪区保安工程情况;
4.2.7水土保持
⑴市水保概况
⑵土壤侵蚀单元图
水利普查中,国家下发了水保野外调查单元的绘图任务,随着水利普查第一阶段的完成,水保野外调查单元图也将绘制完成,系统将提供相应功能进行单元图保存、展示、管理。
⑶水保治理工程
提供对市内水保治理工程管理功能,用户可以进行新增工程数据录入、更新、删除、查询、浏览等操作,结合基础地理底图数据,显示工程治理范围区域或工程位置点。
4.2.8南水北调中线段
⑴ 总干渠工程
⑵ 配套工程
⑶ 完成投资
⑷ 征地拆迁
4.2.9水库
⑴ 水库信息查询:包括基本信息;特征信息;效益信息;水文特征信息;水库运行历史记录信息。
⑵ 附属水利设施:包括泵站、水电站、水闸、大坝、泄水建筑物等。
4.2.10 后台管理
包括用户权限管理;综合管理;日志管理。
4.2.11 GIS基础功能模块
该模块主要包括二维图层的显示、控制,实时标绘工具、通用的查询定位功能和常见的防火符号的加载和显示。
模块包括图层控制;地图显示;地图量算;实时查询;标绘工具。
5.结论
本文通过对当前水利部门现有数据资源及其当前管理模式所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讨论了水利空间信息管理与服务建设的模式及其主要的功能,为水利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利用、优化配置、动态监测等提供了科学依据和辅助决策支持,对促进水利的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孙海,王乘,吴栋,曾钢良.空间信息技术在水利信息管理中的应用.人民长江,2007(10).
[2] 张学宝.基于REST架构风格的水利空间信息服务平台构建于应用研究.西安理工大学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