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品安全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7 18:11:2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乳品安全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乳品安全论文

篇1

据来自国家质检总局的消息,一项对中国北方市场的检测调查结果显示,在近800份乳品采样中,抗生素残留超标居不合格项目第一位,其次是汞和铅超标。专家认为,影响中国乳品质量安全的残留超标问题依然值得高度重视。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食品安全协调司信息分析处黄敏在介绍乳品安全动态时也指出,当前抗生素残留、体细胞、黄曲霉素超标和蛋白质造假等现象不容忽视。

所谓“有抗奶”,是指抗生素残留超标的牛奶,与此对应的“无抗奶”就是“抗生素残留未检出”的牛奶。

那么饮用有抗奶有什么危害呢?长期饮用“有抗奶”相当于经常低剂量服用抗生素,可能引发三大不良后果如下。

首先,会增加人体内细菌的耐药性,降低或完全抵消抗生素类药物的疗效,这无异于在人体内埋下一颗“隐形炸弹”,将来一旦患病,很可能就“无药可治”。

其次,青霉素、四环素及某些氨基糖甙类抗生素长期残留在牛奶中,能使部分有过敏体质的人发生过敏反应,轻者出现荨麻疹、发热、关节肿痛等,严重时还会出现过敏性休克。

此外,牛奶中残留的抗生素会抑制和杀灭正常肌体内寄生的大量菌群,破坏人体肠道内的细菌平衡,降低肌体免疫力,容易引发感染性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已经认定牲畜感染的各种抗药性病原体可以通过食品传给人,产生难以治愈的疾病,但这些后果并不是马上就能显现出来的。同样,“有抗常温奶”中的抗生素残留给人体带来的危害也极其具有隐蔽性:它并不像牛奶细菌数超标、异味变质,人们喝了如果出现腹泻,就会很警惕马上停喝,但“有抗奶”的不良影响却是潜移默化的,短期内不容易为人所察觉。

正因如此,虽然“有抗奶”中的抗生素残留远远少于打针吃药导致的残留,其危害性相较而言更为严重。

分析人士认为,就现阶段而言,高昂的检测设备和耗材成本、收购成本以及管理培训等间接成本,是制约企业接轨国际乳品安全标准的主要因素。而在连绵的价格战和原材料、物流等成本上涨的多重夹击下,近年来乳品企业的平均利润率已经出现行业性下滑,再加上缺乏国家法律法规的制约,很多企业既无实施“无抗”生产的动力,也缺乏主动推广“无抗奶”的动力。

实际上,如果从生产设备和加工工艺而言,目前中国乳品企业已经和世界的先进水平相差无几。但而真正制约乳品安全的就是原料奶的质量,我国和发达国家的消费者所喝牛奶的差异在于奶源质量的差异,而奶源质量的高低则与奶牛养殖模式息息相关。中国草原学会副理事长、北京林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声欣石指出,我国牛奶生产的集约化程度低,组织化程度低,牛奶质量难以控制,这增加了出现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可能。据悉,我国奶牛养殖牧场只占30%左右,仍以农户散养为主,约占70%左右,平均每户规模仅有2头―3头。

专家指出,发达国家奶源模式早已实现“规模化养殖,机械化挤奶”,我国乳业上游发展与其相比虽然有很大差距,但发展方向肯定是要和国际接轨。要实现中国乳品消费全部“无抗”,仅靠部分企业严格自律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国家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修改滞后的国家标准,同时出台相关优惠政策,促使我国奶牛养殖模式由粗放型向规模化、集约型转变,以确保乳品源头的安全。

应战“无抗化生存”的必备条件是科学检测。据专家介绍,要想辨别原料奶是否存在抗生素残留超标,目前有多种方法可供检测。一是TTC法,但耗时较长且精度无法估计。二是美国Snap检测法,对于青霉素检测精度可达到5ppb,几分钟即可让“有抗奶”现出原形;三是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法。此外,继2002年在业内率先实行“无抗”标准之后,今年光明还在业内率先增加了欧盟ECLIPSE 50方法(简称E50方法),对抗生素检测具有广谱性,从而更有效地保证了乳品安全。这些方法均需要配置价格高昂的检测设备和试剂盒,并且要由经过培训l的专业人士操作方可进行。

但值得关注的是,没有检测是万万不能的,但检测也不是万能的。据业内人士透露,很多不规范的乳品企业的做法是,在对原料奶检测之后,并不是拒绝收购抗生素残留超标的生奶,而是压价收购,用抗残合格的生奶做酸奶,抗残超标的做成常温奶和奶粉。

专家指出,检测只是实现“无抗”生产的必备手段,要想全面控制抗生素的残留,最终还是只能从管理着手,因为任何设备在应用于市场的时候,实际上已经滞后于市场变化的要求,企业不能指望或依赖某一个设备来解决所有现存的问题,不能产生完全依赖检测设备的心理和操作的控制模式。据悉,“无抗奶”质量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涵盖养殖环境、饲料搭配、疾病防治、正确挤奶、设备清洗维护等各个环节,不仅需要资金投入,更重要的是奶源管理工作,如通过完善兽医服务网络、健全奶牛健康档案、将健康牛与病牛分开挤奶、“有抗奶”议价收购另行处理等等来实现原料奶的“无抗”化。

对于企业来说,企业的目的是控制管理,而非是对原奶中的药物残留进行研究分析。相关调查表明,企业在对奶源进行抗生素残留检测控制的初期,超标检出率非常高,而原奶生产供应单位或个人为了逃避检测,避免交送的原奶被降级罚款,曾经使用了很多办法,包括使用各种不同的药物,或是将有抗的原奶掺入无抗的原奶中进行稀释等等,仍然无法解决企业使用检测设备对其质量的控制和要求,不仅使奶牛的饲养的成本有增无减,而且使原奶生产的管理越来越混乱,造成经济上的人为损失。因此,最终绝大多数的原奶生产企业逐步接受了以控制管理为手段,降低奶源饲养生产成本,提高原奶质量的现代化生产管理意识,不仅使生产加工企业的原奶质量有保障,原奶生产供应单位或个人也提高了经济收入,形成长期稳固的良好合作关系。

对于抗生素残留检测超标的奶农、奶站或牧场实行惩罚,不仅拒收其生奶,由其承担相应检测费用;对多次违规者将被取消供奶资格。对于那些因管理不善而造成生奶抗生素残留超标或品质不稳定的奶户或奶站,则要派出自己的技术人员上门指导培训l直到完全改进。

专家表示,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实际应用,无论是质量管理还是成本控制,企业要完成对奶源的有效管理,实现高质量的产品生产,除了要配备先进的检测设备和技术外,国内国外企业的成功经验只有一条:从奶源质量管理抓起,严格原奶收购检测标准,两手一起抓,两手都要硬。这种管理概念不仅在目前中国奶源不足、饲养分散、管理困难情况下,是最好最有效的管理模式,也是今后中国的奶源实行大规模集中饲养管理的必然趋势和基础。

参考文献

[1]刘运荣.中国乳与乳制品安全问题的探讨[J].农业工程技术,农产品加工,2007/09.

[2]田文华.优质安全乳品的生产策略[J].中国牧业通讯,2007/18.

篇2

黑龙江省是全国乳品加工企业最多的省份。黑龙江省奶牛存栏、奶类产量、奶粉产量、乳制品产量、乳品加工企业、乳品工业产值都居全国前列,其乳品行业呈现出快速繁荣发展的景象。但与之对应地,全省乳品消费状况却不容乐观。

一、黑龙江省乳品消费现状

(一)人均消费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黑龙江省在乳品生产和乳品加工方面都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但在乳品消费方面则比较落后(见表1、表2)。

黑龙江省奶类产量稳居全国第二位,从表1和表2可以看出,黑龙江省奶类人均占有量也位居全国第二位,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倍左右,但人均乳品消费量还不到全国的平均水平;黑龙江省奶类人均占有量是北京奶类人均占有量的3倍左右。但人均乳品消费量相差悬殊,2005年黑龙江省人均乳品消费量仅是北京人均乳品消费量的42.2%,2006年比值为46.1%,2007年比值为56.2%。黑龙江省是鲜奶产量大省但却是乳品消费小省,黑龙江省应借助自有的资源优势,大力开发本土市场,提高本省居民的乳品消费,进一步促进黑龙江省乳品行业的发展。

(二)消费结构不断改善

黑龙江省居民消费的乳品种类中,液态奶的消费逐渐取代并超越了奶粉的消费,而价格相对较高的酸奶的营养价值也逐渐被消费者了解和接受,所以酸奶的消费量有明显的增长趋势和增长空间。冰淇淋的消费从以前单纯的防暑降温发展成为一种时尚休闲的消费方式。乳制品的消费人群也从婴幼儿和老年人向社会各个阶段的人群扩展。在国外受欢迎的奶酪和黄油在黑龙江省居民乳品消费中的比例则相对很低。

(三)消费人群多元化

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意识的转变,乳品的消费人群从以前的婴幼儿和老年人逐渐向大众消费者扩展,液态奶和酸奶市场迅速发展,消费人群也迅速增加,消费者中以学生为主;由于大街小巷上都有冰淇淋的冷柜,所以冰淇淋的消费者众多。奶粉的消费者则是婴幼儿、孕妇和老年人为主,学生为辅。

(四)消费区域性差异较为明显

消费量主要集中在城市,城镇和农村人均消费乳品量相差悬殊。

通过表3可以看出黑龙江省乳制品的消费量主要集中在城市,城镇和农村人均消费乳品量相差悬殊,2005年城市居民人均乳品消费是农村居民乳品消费的10.3倍,2006年为11倍,2007年为7.2倍。我国有13亿人口,其中9亿是农民,可见农村是乳品企业可以深入开发的市场。农村在乳品消费量上有很大的提高空间。

二、影响黑龙江省乳品消费的因素分析

(一)需求因素分析

1、消费习惯和消费偏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消费意识的转变,更多的人形成了消费乳品的习惯,但是在农村消费者还没有形成消费乳品的习惯。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民已经有能力进行日常的乳品消费。通过查阅黑龙江省统计年鉴我们可以看出农村居民的饮食结构,奶制品的消费最低,农村居民人均消费的酒和饮料的总量大约是其消费奶及奶制品总量的3倍左右,可见农民没有形成乳品消费的习惯,所以农村乳品消费量一直偏低。如果农民形成消费乳品的习惯,农村的乳品市场就会快速繁荣起来,给农民饮用乳制品提供便利的条件,进而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步伐。

2、人均收入水平。大部分城镇居民基本上已形成饮用乳品的习惯,所以我们通过分析城市居民人均乳品消费支出来分析收入与乳品消费之间的关系。对表4中的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下,sig值为0.001,所以相关系数是显著的,相关程度达到0.954,可见乳品消费与收入水平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即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愿意支出的乳品消费也随之增加。

3、营养知识和保健意识。营养知识和保健意识是制约人们乳品消费的另一个影响因素,因为早期人们的受教育程度不高,没有形成强烈的营养意识,所以对食物消费没有科学合理的观念,其中就包括乳制品的消费。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人们的消费意识和健康意识也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到个人及身边人的健康,牛奶也成为人们彼此送礼的选择。消费者科学、合理的消费意识在逐渐形成并有待于继续提高。

4、城市化水平。黑龙江省城镇居民的乳品消费量远大于农村居民的乳品消费量,分析原因,首先是城镇居民购买乳品具有便利的条件,其次是城镇环境消费观念和营养意识的引导,使得城镇居住的人群愿意消费乳制品。因此,城镇人口的增加,必然会带动乳品消费的增加。

(二)供给因素分析

1、乳品质量。由于鲜奶是极其易腐产品,对卫生条件、储藏、运输及加工工艺要求严格。2004年的《中国居民奶品消费调查报告》显示,44%的消费者不相信奶品生产商对奶品质量的承诺,45%的消费者不相信奶品生产商对原料奶来源有很好的控制。乳品质量安全问题已打击了消费者对乳品安全的信任度,影响了乳制品的销售,对处于成长期的中国乳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在对乳品消费者进行的调研中,我们发现大多数消费者会选择蒙牛和伊利的产品,分析原因首先是蒙牛、伊利的品牌信誉度较高,因为二者分别具有丰富优质的奶源并在奶牛养殖地配有各自的奶站,能够卫生、保质地收购生鲜乳;其次是二者承担越来越多的社会责任,其美誉度明显提高,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认可。

2、价格和产品细分。我们通过对消费者市场的调研发现,大多数消费者都是购买固定几个品牌的乳制品。所以当某一品牌产品进行促销或是降价,必然会增加这一品牌乳品的销售。乳品市场品种的多样化迎合了广大消费者的需求,所以企业应在现有产品基础上继续研发新品种,打造各自的产品特色,在拥有各自忠实消费者的基础上不断开拓新的消费者。

3、销售服务。购买乳品的便利性对乳品的消费也有一定的影响。城市中从大型超市到社区仓买到街边便利店,因地点不同销售乳品的品牌、种类各不相同,消费量也有明显的区别。冰淇淋的销售广泛,大街小巷里都可以找到冰淇淋的冷柜,所以冰淇淋的销量较高。农村的乳品供应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严重制约了农村居民消费者对乳品的消费。

(三)宏观政策

我国政府对国民素质的重视逐渐加强,在2000年提出了“学生饮用奶计划”;2002年,农业部正式启动“奶业行动计划”;2006年4月,总理在重庆视察乳业工作时,表达了让每个中国人,首先是孩子,每天能喝上一斤奶的愿望;2008年黑龙江政府制定了《黑龙江省千万吨奶战略工程规划(2008-2012年)》,通过政府一系列的政策支持,黑龙江省乳品行业处在良好的发展环境下,正快速稳步的发展。

三、促进黑龙江省乳品消费的策略

(一)促进乳品产业一体化,保证乳品质量安全

建立乳业产业一体化,把奶农和企业的利益连在一起,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方式,实现从奶牛饲养到生鲜乳收购,从原料乳运输到乳品加工,从乳制品的销售到问题反馈系统,各个环节都应建立完整的检测系统和监管机制,从原料奶保证乳品质量的安全,从乳品的售后服务保证问题反馈机制的畅通,保证消费者喝上放心奶。

(二)加强乳品知识宣传,引导消费者消费乳品

以政府做代言人,做好乳品知识宣传工作,通过电视、报纸、网络和广播等方式宣传乳品营养知识,使更多的人意识到乳品对提高人民素质的重要作用,让更多的群体加入到消费乳品的行列。各乳品企业要继续做好“学生饮用奶计划”,积极配合政府的政策,并要抓住时机努力把乳品市场深入到农村的每条街道。

(三)转变农村居民消费观念,开拓农村消费市场

乳品企业的竞争已经趋于同质化,所以应转变角度,进行农村市场的开发来增加企业产品的销售。开发农村市场首先应改变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使农民深刻意识到乳品的营养价值,让农民用有营养的乳品来代替对身体有害的烟酒消费,进而逐渐培养农民饮用乳品的习惯。其次应注重小学生的市场开发,让消费者从小形成饮用乳品的习惯,进而成为长期消费者。

(四)开发乳品新种类,扩品消费市场

随着奶类消费水平的提高,价格已不是制约乳品消费的主要因素,品质和口味成为人们购买乳品考虑的主要因素,酸奶、奶酪等高附加值产品将更适应消费者的需要;各乳品企业在保证出各自产品特色的基础上进行技术创新,针对不同年龄、性别、职业、个性的消费者,生产适合消费者习惯及口味的新产品;企业要继续致力于高端产品的开发,生产出更多的健康、营养、高品质的乳制品。

(五)发挥乳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作用,全面提升乳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乳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由乳品企业、相关大学和科研机构组建而成,联盟以企业为主体,由于科研项目任务由企业直接提出,因此能够最为直接有效地解决行业内的重大共性技术问题,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并且建立核心技术标准,支撑和引领产业发展技术创新。乳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成立,有效地实现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三者之间的交流合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突破发展中的技术瓶颈,全面提升我国乳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以及核心竞争力。

综上所述,乳业发展的特点已由过去的资源约束型转变成为市场约束型。黑龙江省乳品消费仍然存在着一些有待解决的重要问题,需要调动政府、乳品企业、消费者等多方面的积极性,共同促进黑龙江省乳品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黑龙江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2、程瑞红.中国乳品消费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6(5).

3、冯宏伟.呼和浩特市城乡居民乳品消费问题分析[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6(4).

篇3

一、引言

近年来在衣食住行领域,“房价居高不下”,“假药”、“假疫苗”、“毒奶粉”事件轮番爆出。治理机制有多种,但由于中央集权的经济体制转轨路径依赖,公众对政府依然具有强的依恋情结,所以每当爆发大的公共安全事件时,公众都把有效治理的重望寄托于政府,一系列的行政性治理手段也会应运而生,但政府治理效果并不显著。以近几年频繁发生的“三聚氰胺”事件为例,在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之后,中央政府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颁布了新的乳品标准、下发了《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成立了以国务院副总理领导下的食品安全委员会等措施,但是2008年的“三聚氰胺”的阴霾尚未褪去,2009年底、2010年“三聚氰胺”事件再次卷土重来。

本文关注的主要问题是:对于频繁爆发的食品安全事件,政府能否真正彻底治理?如政府不能有效治理,这将会对消费者信任修复起什么作用?本文通过主成分分析的方法,以乳品行业“毒奶粉”的治理为例,探寻政府在不同阶段所出台的政策措施对消费者信任修复、乳品行业发展的阶段性影响、最终影响,并提出相应对策。

二、适应性预期与政府调控效果的关联性分析

预期在经济学中被定义为经济主体对与其决策有关的未来经济变量所作的预测或估计。预期成为影响经济活动的重要变量,在现代经济研究中,它经常作为一个内生变量被纳人到经济模型中。预期根据形成机理的差异分为静态预期、外推性预期、适应性预期和理性预期。按照适应性预期理论,经济主体在对经济变量进行预期时,不仅会考虑他们以前对该变量所作的预期,而且还会对他们过去的预期误差进行修正。以价格预期为例,pte=pt-le+η(pt-l-pt-1e)

式中,pte代表经济变量p的预期,η为适应系数(0<η<1)。该式表明,经济主体对经济变量所作的预期是在上期预测的基础上,通过修正上期预测误差而实现的。经济主体可以不断地通过学习、积累预期经验,调整预期使之接近于实际情况。如果被预期变量一直处于平衡变化中,修正机制将有助于形成正确预期;反之,如果被预期变量发生了系统性变化,经济主体的预期将会发生失灵。

适应性预期与政府调控效果的关系为:只有公众预期的价格和实际的价格变化不一致时,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才能起到作用;如果两者相一致,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失效。如图1中的C点,如果实际的通货膨胀率为6%,而公众预期的通货膨胀率只有3%,在短期内由于企业和工人并不能观测到其他人的价格变化,企业会觉得价格上升是来自公众需求的增加,同时由于工人实际工资的下降,企业会增雇工人,增加产品供给。

图1:适应性的政策效果

本文以实证的方式,以乳品行业的政府调控为例,说明由于政府目标函数局限,政府并不能对食品行业进行长期、有效的监管,只能在食品安全事件爆发的高发期通过运动式的、间歇式的打击使得食品安全事件暂时得以遏制,食品安全事件将频繁发生;只要地方政府目标函数不变化,政府治理效果必将处于平衡变化中;频繁爆发的食品安全事件将导致公众不断调整对政府治理效果的预期,最终公众将不再相信中央政府的食品监控,进而陷入对乳品行业、政府的低度信任陷阱;由于政府无效的治理,公众对乳品行业的信任将坠人更低层次。

三、政府监管效果与消费者适应性预期的逐步调整

(一)初期公众对政府监管具有良性预期,政府监管促成消费者信任的迅速恢复

2008年9月“三聚氰胺”事件首次公开曝光。在事件初期,消费者对国产乳品企业的信任降至冰点,消费者拒绝购买任何国产乳制品,各大知名企业由巨额盈利转为巨额亏损,一度面临破产、被收购的威胁。严重的产品质量危机后,消费者信任修复本是件极为困难的事情,但是,非常奇怪的是自2009年的第三季度开始,国产乳品行业竟然起死回生,多家企业出现了过10亿元的净赢利(表1),消费者重新恢复了对国产乳品企业的信任。

表1:大型乳品企业的净利润(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奶业年鉴》(2010)的相关数据整理得到

消费者信任修复是外界诸多因素通过影响消费者心理而起作用的。从2008年9月到2009年9月,各相关利益主体都作出了反应。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追究三鹿企业领导的刑事责任、在全国开展查处销毁问题奶粉的专项活动、启动行政问责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成立国家食品安全委员会),企业也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公开生产视频邀请公众监督、加大产品质量宣传、开办自己的牧场、整顿奶站向奶站派驻质检员、企业领导的公开道歉和承诺、扶持奶农鼓励奶农更换奶牛品种等)。

表2:样本特征信息

为了确保每个多重量表测量特性概念的充分性与适当性,本文在做主成分分析之前,还做了模型内部一致性信度与效度检验。(1)KMO检验。KMO检验是取样适当性度量参数,KMO值越大表示越适合进行因子分析。KMO检验结果为0.875(表3),大于学者Kaiser给出的0.5取值标准,适合因子分析。另外,从巴特利球形检验给出的相伴概率为0.000来看,非常显著,适合因子分析。(2)信度检验。信度检验是为了测度量表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经检验所有变量以及整体模型测量量表的克隆巴赫内部一致性系数a都大于有关研究建议的可接收水平0.7,显示了很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

表3:KMO检验和巴特利球形检验

根据主成分分析方法的原理,运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计算出了各因子所对应的特征值、贡献率、累计贡献率与各指标变量正交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表4为计算得到的影响消费者信任修复的主成分方差贡献率,前四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达到86.095%,所以原来的15个变量反映的信息可由前四个主成分来反映。通过删除各变量的因素载荷阵表中loading≤0.5的小载荷量后,变量与因素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清晰,然后,通过直角转轴法把载荷阵表中交叉、重叠的变量剔除后,可清楚地看到第一、第二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达到了67.600%(表4),这说明2008年食品安全事件后,消费者对大型乳品企业的信任能得以迅速修复,第一、第二主成分起到了最关键的作用。

表4:影响消费者信任的主成分方差贡献率

在主成分分析中,问项(可测变量)的相关系数的大小可以表示可测变量的重要性。第一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反映了问项对所研究目标的贡献,该值越大说明问项与所研究问题的关系越密切。本研究的第一主成分为:中央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主抓领导负责制和《食品安全法》及新标准的颁布。它表示了在2008年食品危机后,中央政府向公众展示了中央政府强力打击的决心。长期的集权制管理体制使公众依赖于相信中央政府,中央政府强力打击的决心和态势给了公众食品暂时安全的预期。

表5:旋转成分矩阵

(二)地方政府的目标函数决定了监管的局限性和公众预期变量的平衡性

中国的食品监管检测机构分为中央和地方两级,但绝大多数产品的检测是由地方政府质检机构进行。在检测技术可得的条件下,检测结构是否严格检测,检测结果真实、可靠、及时的前提条件是各级政府质检机构以消费者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但在财政分权的财税体制下,两级监管机构的目标函数都与消费者利益最大化不相吻合。通常情况下,中央政府质检机构的目标函数是通过执法投入和执法方式的变化使总成本最小,即min:c=h(e,u)+c(h(e,u),u)+e(其中h同时考虑到损害者、受害者利益和损失后,事件所造成的净损差,e为执法投入,u为执法方式,g为地方经济增长率,c为总成本),而处于官僚层级结构中的地方质检机构的目标函数则是职务晋升。在改革开放后,经济绩效成为官员晋升的最重要影响变量,即地方短期GDP增长率的最大化是地方政府追求的目标,max:g=g(h(e(u)))。

(三)食品安全事件频发促成公众预期不断调整,公众信任水平走低

l、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导致公众不断调整预期

通过分析可知,自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首次爆发后,消费者信任迅速修复的主要推动力是政府的大力打击,是公众对中央政府的信任,但是由于地方政府目标函数与公众祈求食品安全目标并不一致,地方政府与当地企业利益高度契合,宽松的食品安全监管必为常态,食品安全事件必将频繁发生。2010年初期和2010年7月份“三聚氰胺”奶粉再次流入市场就是见证。反复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使消费者对政府治理食品安全效果的预期不断降低。

2、公众调低预期导致消费者对企业信任进一步降低的验证

消费者购买国产奶粉、进口奶粉的愿望的前后变化可验证消费者信任的再次走低。笔者在2010年的4月份和2010年7月份(最近的一次“三聚氰胺”事件后)两次对消费者对进口奶粉和国产奶粉的购买愿望、奶粉品牌的更换频率、如果国外知名企业进驻中国生产液态奶且价格相同,消费者更换液态奶的愿望三项内容做了调查。

表6:消费者对奶粉的购买愿望(单位:%)

从消费者对奶粉购买品牌的更换状况对消费者信任走低进行验证。持续购买是衡量消费者忠诚度的最重要的指标。2010年4月份的数据显示,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首次发生后,消费者在国产与进口、国产与国产奶粉品牌的更换率大幅度上升,经常更换品牌的比例竟然高达41.46%,而经常更换品牌的一个重要的原因竟然是“还不相信奶粉的质量,经常更换可以避免风险”,其比例高达74.47%(表7)。这么高的更换率充分说明了消费者内心深处潜在的不信任。2010年7月份的数据显示消费者经常更换的比例又上升为53.2%。

表7:对国产奶粉和进口奶粉的更换比例(单位:%)

从消费者液态奶的更换愿望对消费者信任走低进行验证。目前液态奶由于还没有国外企业进行本土化生产,并没有形成实际竞争,是大型乳品企业赢利的主要支撑点。消费者可能是考虑到液体奶的保鲜技术、并没有切实体验到国外本土化生产的液态奶等原因,所以目前消费者愿意更换的愿望比例并不是很高,在2010年4月份的调查中,有30.02%的消费者表示愿意经常换成国外的液态奶,在2010年7月份的调查中,该比例上升为41.06%(表8)。这说明频繁发生的“三聚氰胺”事件导致消费者内心最深处的安全也被触动了。

表8:对外国液态奶的更换愿望比例(单位:%)

四、实现公众良性预期的监管条件的构建

(一)中央政府应进行一些根本制度改革,改变公众预期的系统环境

篇4

一、引言

近年来在衣食住行领域,“房价居高不下”,“假药”、“假疫苗”、“毒奶粉”事件轮番爆出。治理机制有多种,但由于中央集权的经济体制转轨路径依赖,公众对政府依然具有强的依恋情结,所以每当爆发大的公共安全事件时,公众都把有效治理的重望寄托于政府,一系列的行政性治理手段也会应运而生,但政府治理效果并不显著。以近几年频繁发生的“三聚氰胺”事件为例,在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之后,中央政府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颁布了新的乳品标准、下发了《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成立了以国务院副总理领导下的食品安全委员会等措施,但是2008年的“三聚氰胺”的阴霾尚未褪去,2009年底、2010年“三聚氰胺”事件再次卷土重来。

本文关注的主要问题是:对于频繁爆发的食品安全事件,政府能否真正彻底治理?如政府不能有效治理,这将会对消费者信任修复起什么作用?本文通过主成分分析的方法,以乳品行业“毒奶粉”的治理为例,探寻政府在不同阶段所出台的政策措施对消费者信任修复、乳品行业发展的阶段性影响、最终影响,并提出相应对策。

二、适应性预期与政府调控效果的关联性分析

预期在经济学中被定义为经济主体对与其决策有关的未来经济变量所作的预测或估计。预期成为影响经济活动的重要变量,在现代经济研究中,它经常作为一个内生变量被纳人到经济模型中。预期根据形成机理的差异分为静态预期、外推性预期、适应性预期和理性预期。按照适应性预期理论,经济主体在对经济变量进行预期时,不仅会考虑他们以前对该变量所作的预期,而且还会对他们过去的预期误差进行修正。以价格预期为例,pte=pt-le+η(pt-l-pt-1e)

式中,pte代表经济变量p的预期,η为适应系数(0<η<1)。该式表明,经济主体对经济变量所作的预期是在上期预测的基础上,通过修正上期预测误差而实现的。经济主体可以不断地通过学习、积累预期经验,调整预期使之接近于实际情况。如果被预期变量一直处于平衡变化中,修正机制将有助于形成正确预期;反之,如果被预期变量发生了系统性变化,经济主体的预期将会发生失灵。

适应性预期与政府调控效果的关系为:只有公众预期的价格和实际的价格变化不一致时,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才能起到作用;如果两者相一致,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失效。如图1中的C点,如果实际的通货膨胀率为6%,而公众预期的通货膨胀率只有3%,在短期内由于企业和工人并不能观测到其他人的价格变化,企业会觉得价格上升是来自公众需求的增加,同时由于工人实际工资的下降,企业会增雇工人,增加产品供给。

图1:适应性的政策效果

本文以实证的方式,以乳品行业的政府调控为例,说明由于政府目标函数局限,政府并不能对食品行业进行长期、有效的监管,只能在食品安全事件爆发的高发期通过运动式的、间歇式的打击使得食品安全事件暂时得以遏制,食品安全事件将频繁发生;只要地方政府目标函数不变化,政府治理效果必将处于平衡变化中;频繁爆发的食品安全事件将导致公众不断调整对政府治理效果的预期,最终公众将不再相信中央政府的食品监控,进而陷入对乳品行业、政府的低度信任陷阱;由于政府无效的治理,公众对乳品行业的信任将坠人更低层次。

三、政府监管效果与消费者适应性预期的逐步调整

(一)初期公众对政府监管具有良性预期,政府监管促成消费者信任的迅速恢复

2008年9月“三聚氰胺”事件首次公开曝光。在事件初期,消费者对国产乳品企业的信任降至冰点,消费者拒绝购买任何国产乳制品,各大知名企业由巨额盈利转为巨额亏损,一度面临破产、被收购的威胁。严重的产品质量危机后,消费者信任修复本是件极为困难的事情,但是,非常奇怪的是自2009年的第三季度开始,国产乳品行业竟然起死回生,多家企业出现了过10亿元的净赢利(表1),消费者重新恢复了对国产乳品企业的信任。

表1:大型乳品企业的净利润(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奶业年鉴》(2010)的相关数据整理得到

消费者信任修复是外界诸多因素通过影响消费者心理而起作用的。从2008年9月到2009年9月,各相关利益主体都作出了反应。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追究三鹿企业领导的刑事责任、在全国开展查处销毁问题奶粉的专项活动、启动行政问责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成立国家食品安全委员会),企业也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公开生产视频邀请公众监督、加大产品质量宣传、开办自己的牧场、整顿奶站向奶站派驻质检员、企业领导的公开道歉和承诺、扶持奶农鼓励奶农更换奶牛品种等)。

表2:样本特征信息

为了确保每个多重量表测量特性概念的充分性与适当性,本文在做主成分分析之前,还做了模型内部一致性信度与效度检验。(1)KMO检验。KMO检验是取样适当性度量参数,KMO值越大表示越适合进行因子分析。KMO检验结果为0.875(表3),大于学者Kaiser给出的0.5取值标准,适合因子分析。另外,从巴特利球形检验给出的相伴概率为0.000来看,非常显著,适合因子分析。(2)信度检验。信度检验是为了测度量表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经检验所有变量以及整体模型测量量表的克隆巴赫内部一致性系数a都大于有关研究建议的可接收水平0.7,显示了很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

表3:KMO检验和巴特利球形检验

根据主成分分析方法的原理,运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计算出了各因子所对应的特征值、贡献率、累计贡献率与各指标变量正交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表4为计算得到的影响消费者信任修复的主成分方差贡献率,前四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达到86.095%,所以原来的15个变量反映的信息可由前四个主成分来反映。通过删除各变量的因素载荷阵表中loading≤0.5的小载荷量后,变量与因素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清晰,然后,通过直角转轴法把载荷阵表中交叉、重叠的变量剔除后,可清楚地看到第一、第二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达到了67.600%(表4),这说明2008年食品安全事件后,消费者对大型乳品企业的信任能得以迅速修复,第一、第二主成分起到了最关键的作用。

表4:影响消费者信任的主成分方差贡献率

在主成分分析中,问项(可测变量)的相关系数的大小可以表示可测变量的重要性。第一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反映了问项对所研究目标的贡献,该值越大说明问项与所研究问题的关系越密切。本研究的第一主成分为:中央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主抓领导负责制和《食品安全法》及新标准的颁布。它表示了在2008年食品危机后,中央政府向公众展示了中央政府强力打击的决心。长期的集权制管理体制使公众依赖于相信中央政府,中央政府强力打击的决心和态势给了公众食品暂时安全的预期。

表5:旋转成分矩阵

(二)地方政府的目标函数决定了监管的局限性和公众预期变量的平衡性

中国的食品监管检测机构分为中央和地方两级,但绝大多数产品的检测是由地方政府质检机构进行。在检测技术可得的条件下,检测结构是否严格检测,检测结果真实、可靠、及时的前提条件是各级政府质检机构以消费者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但在财政分权的财税体制下,两级监管机构的目标函数都与消费者利益最大化不相吻合。通常情况下,中央政府质检机构的目标函数是通过执法投入和执法方式的变化使总成本最小,即min:c=h(e,u)+c(h(e,u),u)+e(其中h同时考虑到损害者、受害者利益和损失后,事件所造成的净损差,e为执法投入,u为执法方式,g为地方经济增长率,c为总成本),而处于官僚层级结构中的地方质检机构的目标函数则是职务晋升。在改革开放后,经济绩效成为官员晋升的最重要影响变量,即地方短期GDP增长率的最大化是地方政府追求的目标,max:g=g(h(e(u)))。

(三)食品安全事件频发促成公众预期不断调整,公众信任水平走低

l、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导致公众不断调整预期

通过分析可知,自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首次爆发后,消费者信任迅速修复的主要推动力是政府的大力打击,是公众对中央政府的信任,但是由于地方政府目标函数与公众祈求食品安全目标并不一致,地方政府与当地企业利益高度契合,宽松的食品安全监管必为常态,食品安全事件必将频繁发生。2010年初期和2010年7月份“三聚氰胺”奶粉再次流入市场就是见证。反复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使消费者对政府治理食品安全效果的预期不断降低。

2、公众调低预期导致消费者对企业信任进一步降低的验证

消费者购买国产奶粉、进口奶粉的愿望的前后变化可验证消费者信任的再次走低。笔者在2010年的4月份和2010年7月份(最近的一次“三聚氰胺”事件后)两次对消费者对进口奶粉和国产奶粉的购买愿望、奶粉品牌的更换频率、如果国外知名企业进驻中国生产液态奶且价格相同,消费者更换液态奶的愿望三项内容做了调查。

表6:消费者对奶粉的购买愿望(单位:%)

从消费者对奶粉购买品牌的更换状况对消费者信任走低进行验证。持续购买是衡量消费者忠诚度的最重要的指标。2010年4月份的数据显示,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首次发生后,消费者在国产与进口、国产与国产奶粉品牌的更换率大幅度上升,经常更换品牌的比例竟然高达41.46%,而经常更换品牌的一个重要的原因竟然是“还不相信奶粉的质量,经常更换可以避免风险”,其比例高达74.47%(表7)。这么高的更换率充分说明了消费者内心深处潜在的不信任。2010年7月份的数据显示消费者经常更换的比例又上升为53.2%。

表7:对国产奶粉和进口奶粉的更换比例(单位:%)

从消费者液态奶的更换愿望对消费者信任走低进行验证。目前液态奶由于还没有国外企业进行本土化生产,并没有形成实际竞争,是大型乳品企业赢利的主要支撑点。消费者可能是考虑到液体奶的保鲜技术、并没有切实体验到国外本土化生产的液态奶等原因,所以目前消费者愿意更换的愿望比例并不是很高,在2010年4月份的调查中,有30.02%的消费者表示愿意经常换成国外的液态奶,在2010年7月份的调查中,该比例上升为41.06%(表8)。这说明频繁发生的“三聚氰胺”事件导致消费者内心最深处的安全也被触动了。

表8:对外国液态奶的更换愿望比例(单位:%)

四、实现公众良性预期的监管条件的构建

(一)中央政府应进行一些根本制度改革,改变公众预期的系统环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