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02 17:40:0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中学教育管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傅金福在《试论中学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指出,学校对青年教师的激励不够,有些老教师耍老资格,对青年教师的信任不够,不能够放开手脚让他们自己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当中。严重制约中学适应社会要求的快速发展。中学要解决根本性的问题,我们认为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人翁精神,教师在学校中的主导地位,群策群力,确定“以人为本、科学管理、科学育人” 的思想,实施三大策略,切实提高学校的整体管理水平。
赵爱娥和刘成壮在《人本理念——对中学教育管理的思考》中指出中学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1、违背个性发展的量化管理手段。升学率、教师工作成效、班级之间的孰优孰劣甚至学生的品德这些都要进行量化管理,这样的制度背离了教育的目标,为达到量化管理的要求,学校之间硬拼升学率,使教育出的部分学生高分低能,而在升学考试中被淘汰的学生却因缺乏基本的素质教育而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量化管理忽视了教育是一项特别需要教师创造性劳动的事业,仅仅视教师为执行命令的工具,无意调动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致使很多教师教学方法陈旧,教育过程中为了达到符合更高的量化标准,颠倒了人和教育的关系,课内一味满堂灌,课外还有无休止的辅导班和越负荷的作业题,这种违背教育规律的教学行为严重影响了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危害着学生的身心健康。2缺乏人性化的管理制度。在管理上,制度老化不能适应创新教育思想,难以发挥制度的效益性;内部管理体制僵化,又难以有效地进行全方位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学校不同程度存在着管理体制不健全,科学化、精细化的管理水平不高,部分工作存在着“无法可依”现象。即使有规则的一些工作由于管理落实不到位,或者实际操作有难度,也存在着“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存在着制度归制度,行为各干各的“表面制度化”现象。
综上所述,现在中学教育管理中出现了一些鲜明的问题,1、领导阶层不能做到与时俱进,观念守旧,阻碍了中学教育管理的发展。2、教师容易产生骄傲自满的心理,老教师对新教师不信任,容易形成恶性循环,使学校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阻碍学校教育的发展。3、管理手段量化的不合理。升学率、班级之间的优劣等都被列为考核的范围,而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对学生对社会都是不负责任的表现。4、管理制度缺乏人性化。管理制度一味的守旧,做不到以人为本,一方面是以生为本,一方面是以师为本,两方面都没做到。
面对中学教育管理中的这些问题,作者提出以下建议,1、拓展视野,转变教育观念。无论是领导阶层还是教师,都要转变教育观念,在转变过程中遵循科学的方法,做到循序渐进,与时俱进。2、注重学校文化的建设。学校文化的建设要全校的师生一起努力,学校文化是学校在建立和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学生与教师、学校与社会的互动,形成某种共同的价值观和传统,并对全体成员产生一定约束力和道德力量,影响人们的思维、情感、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 3、人性化、民主化的管理。学校要做到以人为本,对教师要以师为本,对学生以生为本。教师要做到以生为本,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不能一味的追求升学率,而忽视了教育的目的。管理者要听取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建议,做到校务公开,加强学校民主管理,让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工作中来。
参考文献
一、目前中学德育工作普遍存在的问题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因此,学校不仅是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场所,更重要的还担负着培养下一代如何做人的历史任务,因此,德育工作任重而道远,但实际工作中,德育工作的现状并不容乐观,不少学校存着文化知识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一手硬,一手软”的严重失衡的问题,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国家选拔人才制度的不完善
虽然,一场袭卷全国的素质教育革命正在如火如荼的展开,但国家选拔人才的标准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仍采取的是“一考定终身”制度,高等院校选拔人才时唯一看中的是高考成绩,并没有把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高低作为衡量人才的一个重要指标考虑进去,所以现实中就出现了“轰轰烈烈搞素质教育,扎扎实实抓应试教育”已成为我们多数学校的实际情况,学生的分数,升学率仍然是评价教师和学校教育的主要依据。在这种思想影响下,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把知识教育、升学教育摆在了重要位置,把育人问题、学生怎样做人问题摆在了次要位置。因此,多数学校德育工作也就走过场、搞点缀,流于形式。
(二)德育机构不完善,制度不健全。德育工作不是一项具体的学科教育,而是一项带有整体性、全面性的教育工作,很难在短期内看到效果。由于目前学校受评价机制和自身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多数学校把升学率作为硬件来抓,凡是利于升学的学科教育方面的机构、人员、经费、队伍建设都比较齐全,而涉及德育方面的机构、人员、设施、经费很少以致没有。多数学校在德育制度建设方面,存在着缺乏整体规划,工作思路不清、制度不完善、活动不规范、缺乏科学的评估机制。
(三)教师的师德师风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
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直接影响着学生思想行为的养成。因此,要想让学生树立起高尚思想品格,老师必须“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但部分教师思想落后、法制观念淡薄、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方式简单、只教书不育人、人在教室心在外……虽然这些只是少数的个别的现象,但严重地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德育工作的新思考
(一)分阶段抓“养成”教育,教学生学会做人。
中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这时期学生已经对世间事物有了自己初步的看法与见解,所以,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分阶段抓好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养成教育实质就是修身教育,它是一切教育的前提,比如以初中学生为例,初一,培养学生“自律”意识、集体意识、荣辱意识,为他人着想意识等,初二,因为这时学生正处在青春叛逆期,因此,培养礼貌意识、社会意识、责任意识、法制意识、抗干扰意识等,初三,学生面临升高中或社会就业,所以培养其事业意识,竞争意识,模范意识、诚信意识、节俭意识等。使学生在学校受到不同方式的学习锻炼。通过多年的工作实践,我认为抓养成、教做人,重修身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德育工作新思路。
(二)抓好爱国主义教育和前途理想教育。
总书记在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讲话中指出:“要从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做起,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而且,中学生正处在“三观”形成阶段,一定要培养他们树立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和远大的前途理想报负,强烈的事业感和社会责任意识,因此,爱国主义教育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中心课题。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集体主义观念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讲话,观看爱国主义影片,到教育基地参观,学习先进模范人物事迹等活动。
2、开展爱国先爱校,爱校先爱班,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的系列活动。可以通过开主题班会、国旗下讲话、团员誓师大会、校园广播、板报等形式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开展“我爱学校爱什么,怎么爱”的讨论活动,使学生明确,爱学校就要爱它的荣誉,爱它的一草一木,爱辛勤的老师,爱每一个学生,遵守它的规章制度。从而通过一点一滴的努力,把它建设的更加美好。把爱国主义同爱校爱班相结合,从培养学生集体主义情感做起,使德育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积极开展心理建康教育。
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生理、心理发育和变化,他(她)们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心理困惑或问题,帮助他们克服心理上的障碍,解决他们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我们要深入学生,深入实际,做细致耐心的思想工作,坚持“三个贴近”原则,培养他们健康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一是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名利。二是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困难与挫折。三是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批评。四是教育学生正确处理好同学之间的关系。心理健康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先决条件,一个人只有心理健康,才能品德高尚。
(四)抓师德,重身教。
在学校实施德育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主导力量是教师。特别是思想品德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因此,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高德育水平的关键。为此,必须重视和加强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从教师的语言、仪表、工作方法入手,凡要学生做到的,教师不仅要做到,而且层次要高。组织教师进行师德规范学习,爱岗敬业,特别要教育教师下大力气做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建立后进生转化档案和后进生转化考核方案。开展“假若是我的孩子”讨论,教育教师要对后进生做到热情、耐心、小事“忍”、大事管的教育方法。使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有实效有成效。教师要以强烈的换位意识研究学生,以辩证的方式看问题,从学生的角度想问题,克服应试教育中的几个德育误区。学校要大张旗鼓地树立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先进典型。大力弘扬讲文明、讲奉献、爱岗敬业精神,领导班子要率先垂范,以校为家,勤政廉政,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去。从而对教师产生巨大的鞭策力量,使他们以高昂的热情,冲天的干劲,投身到工作中去。身教胜于言教,教师朴素大方的仪表,严谨的教学态度,高度的敬业精神在耳濡目染中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会是学校德育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教师必须坚持师生心理相容的原则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坚持师生心理相容的原则,即教师和学生要有共同的目的要求,要有融洽的情感,要能互相理解和信任。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应当做好如下工作:
其一,教师既要做学生的良师,又要做学生的益友,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其二,教师必须利用一切机会深入到学生中去,及时掌握学生的情况,善于体会学生细微变化的心理因素,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启发教育;
其三,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不同情况,点燃起内心的希望之火,使之总是充满信心地面对生活;
2.传统教育管理的弊端。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首先在于其人才培养目标与其他教育类型不同,致力于培养处于生产服务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把目标放在理论知识和岗位操作技能的双重培养上,但实际操作中“应试教育”的痕迹仍然处处可见。从17世纪30年代到19世纪初的“传统教育”学派的“班级授课制”和“三中心论”(以教师、教科书、课堂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直到今天都影响着教学模式。教师的工作内容主要是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的个性化最终为“成绩一刀切”。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很多情况下只能一视同仁地进行教学,无法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管理和培养。这种单向授受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教育教学,并不是主动积极地学习,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思想交流和情感沟通都很缺乏。重教育、轻指导,重管理、轻服务的管理模式,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育管理。这种教育管理模式中,主要任务就是给学生定规矩、教学生、管学生,完全忽视了学生的参与性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质量的评价上,不是以学生的具体能力为标准,而是以考试成绩作为教师绩效的考核依据。
二、高职教育管理中学生主体式教育的可行性
1.新时代高职学生的心理需求为其提供了主观条件。每一个时代的人都会有时代的烙印,当今高职学生多是“90后”,表现出许多新特点:学生几乎是独生子女,个性复杂多样,自我意识强烈;总是站在时代的前沿,接受新鲜事物快,凡事喜欢出新、出奇;地区差异和家庭差异使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增强;学生擅长形象思维和动作思维,观察动手和创新开发能力较强,社会参与意识较高。新时代高职学生身上的气质特点为高职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实践自身主体地位提供了主观可能性。这就要求高等职业教育为个体发现自己的潜能提供机会,一旦个体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选择课程,就可以避免盲目性和强制性,有助于调动高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快地找到自己的发展潜力。
2“.大众化”教育的现实为其提供了客观条件。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发展为“大众教育”,这给学生教育管理带来了严峻挑战。这种挑战不仅来自于招生人数增多和办学规模扩大,还表现在对传统教育管理理念的冲击。由于入学门槛的降低,一方面,学生本身的个性差异性更加突出和明显;另一方面,学生对接受高等教育具有更大的自主选择性,这使得高校在生源上形成一定的压力和竞争。学校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完全取决于其所开发的专业和人才培养的质量能否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对于高职学生来讲,只有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才能更好地进入社会,谋取职业,实现人生。高职院校的目标和责任在于开发满足学生需要的、适应社会经济需求的“适销对路”专业,这使得原来一统化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方式发生动摇,为学生主体式教育管理模式的实施提供了客观条件。
三、高职教育管理中学生主体式教育的创新点
1.教育理念的转变。学生主体式教育管理是将主体的自主意识与能力内化为自导自控行为,以实现自主管理,促进管理者自身成长和学校跨越式发展的活动。一方面作为自主管理的高职学生要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和重要作用,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转变原有的被管理者局面,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自我管理;另一方面作为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者要转变观念,做到主动给学生放权,给学生自主管理的空间。高职教育管理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用赏识的眼光,发现学生的特长,根据学生的基础、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帮助学生选择课程、明确教学计划;依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帮助学生选择有效的学习方法,将教学活动内化为自己的需要,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个性和才能发展的独特性和成长点。
2.教学方法的转变。高职教育按照工作过程的需要选择技术实践知识,并通过设计实践性问题,从中引申出专业知识,因而工作过程占有逻辑主线地位,以职业岗位中完成某项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完整的工作程序为逻辑顺序。高职教学中要从“满堂灌”“一言堂”变为以启发式、探索式和研讨式为主的工作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以学生的主动探索为基础,围绕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开展活动,提倡学生对学习内容的主动性,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使其实现对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内容的主体性建构,增强教学的有效性,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教师除了要面面俱到地讲授外,要运用更多点到为止的归纳教学法,并有机结合各种教学手法。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提倡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引导和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通过课外阅读,参与课外活动,使课堂向社会延伸。
2、“管理”中要学会“思考”
教育工作者管理工作的重点就是要对学生的一切负责。高中学生已经具备对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初步把握,但是还处于懵懵懂懂的状态中,这就需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梳理。“管理”中学会“思考”,这要求教师应该具有较强的反思和批判的意识和能力,反思意识和能力是一种理性智慧,通过反思能力,教师能对自己的教育观念进行客观的、理性的认识、判断、评价,进行有效的调节,并最终形成教师个人化的、独特的、带有新质特点的教育观念;其次,要善于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是研究问题的前提。教育工作者平时经常徜徉于学生之中,每一天与学生进行接触,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教育问题,高中学生思维也具有很强的开放性,管理难度毋庸置疑。尤其是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涉及到青春期的发展期,情感问题往往让学生产生困惑,教育工作者对于这些问题要加以重视,合理疏导学生的心理,尽心接触学生问题,解决学生问题,这些问题都可以作为研究课题被教育工作者掌握,采取的切入口也正在于此,甚至对一些似乎已有定论的教育结论,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据新的实际、新的理论予以重新的认识与研究,或修正,或补充,或发展,这些有益的尝试可以理清教育思路,开拓教育工作者教育视野。
3、“学习”中要学会“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