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管理范文

时间:2022-03-02 17:40:0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中学教育管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学教育管理

篇1

傅金福在《试论中学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指出,学校对青年教师的激励不够,有些老教师耍老资格,对青年教师的信任不够,不能够放开手脚让他们自己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当中。严重制约中学适应社会要求的快速发展。中学要解决根本性的问题,我们认为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人翁精神,教师在学校中的主导地位,群策群力,确定“以人为本、科学管理、科学育人” 的思想,实施三大策略,切实提高学校的整体管理水平。

赵爱娥和刘成壮在《人本理念——对中学教育管理的思考》中指出中学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1、违背个性发展的量化管理手段。升学率、教师工作成效、班级之间的孰优孰劣甚至学生的品德这些都要进行量化管理,这样的制度背离了教育的目标,为达到量化管理的要求,学校之间硬拼升学率,使教育出的部分学生高分低能,而在升学考试中被淘汰的学生却因缺乏基本的素质教育而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量化管理忽视了教育是一项特别需要教师创造性劳动的事业,仅仅视教师为执行命令的工具,无意调动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致使很多教师教学方法陈旧,教育过程中为了达到符合更高的量化标准,颠倒了人和教育的关系,课内一味满堂灌,课外还有无休止的辅导班和越负荷的作业题,这种违背教育规律的教学行为严重影响了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危害着学生的身心健康。2缺乏人性化的管理制度。在管理上,制度老化不能适应创新教育思想,难以发挥制度的效益性;内部管理体制僵化,又难以有效地进行全方位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学校不同程度存在着管理体制不健全,科学化、精细化的管理水平不高,部分工作存在着“无法可依”现象。即使有规则的一些工作由于管理落实不到位,或者实际操作有难度,也存在着“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存在着制度归制度,行为各干各的“表面制度化”现象。

综上所述,现在中学教育管理中出现了一些鲜明的问题,1、领导阶层不能做到与时俱进,观念守旧,阻碍了中学教育管理的发展。2、教师容易产生骄傲自满的心理,老教师对新教师不信任,容易形成恶性循环,使学校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阻碍学校教育的发展。3、管理手段量化的不合理。升学率、班级之间的优劣等都被列为考核的范围,而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对学生对社会都是不负责任的表现。4、管理制度缺乏人性化。管理制度一味的守旧,做不到以人为本,一方面是以生为本,一方面是以师为本,两方面都没做到。

面对中学教育管理中的这些问题,作者提出以下建议,1、拓展视野,转变教育观念。无论是领导阶层还是教师,都要转变教育观念,在转变过程中遵循科学的方法,做到循序渐进,与时俱进。2、注重学校文化的建设。学校文化的建设要全校的师生一起努力,学校文化是学校在建立和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学生与教师、学校与社会的互动,形成某种共同的价值观和传统,并对全体成员产生一定约束力和道德力量,影响人们的思维、情感、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 3、人性化、民主化的管理。学校要做到以人为本,对教师要以师为本,对学生以生为本。教师要做到以生为本,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不能一味的追求升学率,而忽视了教育的目的。管理者要听取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建议,做到校务公开,加强学校民主管理,让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工作中来。

参考文献

篇2

一、目前中学德育工作普遍存在的问题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因此,学校不仅是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场所,更重要的还担负着培养下一代如何做人的历史任务,因此,德育工作任重而道远,但实际工作中,德育工作的现状并不容乐观,不少学校存着文化知识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一手硬,一手软”的严重失衡的问题,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国家选拔人才制度的不完善

虽然,一场袭卷全国的素质教育革命正在如火如荼的展开,但国家选拔人才的标准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仍采取的是“一考定终身”制度,高等院校选拔人才时唯一看中的是高考成绩,并没有把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高低作为衡量人才的一个重要指标考虑进去,所以现实中就出现了“轰轰烈烈搞素质教育,扎扎实实抓应试教育”已成为我们多数学校的实际情况,学生的分数,升学率仍然是评价教师和学校教育的主要依据。在这种思想影响下,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把知识教育、升学教育摆在了重要位置,把育人问题、学生怎样做人问题摆在了次要位置。因此,多数学校德育工作也就走过场、搞点缀,流于形式。

(二)德育机构不完善,制度不健全。德育工作不是一项具体的学科教育,而是一项带有整体性、全面性的教育工作,很难在短期内看到效果。由于目前学校受评价机制和自身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多数学校把升学率作为硬件来抓,凡是利于升学的学科教育方面的机构、人员、经费、队伍建设都比较齐全,而涉及德育方面的机构、人员、设施、经费很少以致没有。多数学校在德育制度建设方面,存在着缺乏整体规划,工作思路不清、制度不完善、活动不规范、缺乏科学的评估机制。

(三)教师的师德师风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

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直接影响着学生思想行为的养成。因此,要想让学生树立起高尚思想品格,老师必须“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但部分教师思想落后、法制观念淡薄、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方式简单、只教书不育人、人在教室心在外……虽然这些只是少数的个别的现象,但严重地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德育工作的新思考

(一)分阶段抓“养成”教育,教学生学会做人。

中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这时期学生已经对世间事物有了自己初步的看法与见解,所以,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分阶段抓好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养成教育实质就是修身教育,它是一切教育的前提,比如以初中学生为例,初一,培养学生“自律”意识、集体意识、荣辱意识,为他人着想意识等,初二,因为这时学生正处在青春叛逆期,因此,培养礼貌意识、社会意识、责任意识、法制意识、抗干扰意识等,初三,学生面临升高中或社会就业,所以培养其事业意识,竞争意识,模范意识、诚信意识、节俭意识等。使学生在学校受到不同方式的学习锻炼。通过多年的工作实践,我认为抓养成、教做人,重修身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德育工作新思路。

(二)抓好爱国主义教育和前途理想教育。

总书记在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讲话中指出:“要从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做起,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而且,中学生正处在“三观”形成阶段,一定要培养他们树立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和远大的前途理想报负,强烈的事业感和社会责任意识,因此,爱国主义教育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中心课题。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集体主义观念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讲话,观看爱国主义影片,到教育基地参观,学习先进模范人物事迹等活动。

2、开展爱国先爱校,爱校先爱班,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的系列活动。可以通过开主题班会、国旗下讲话、团员誓师大会、校园广播、板报等形式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开展“我爱学校爱什么,怎么爱”的讨论活动,使学生明确,爱学校就要爱它的荣誉,爱它的一草一木,爱辛勤的老师,爱每一个学生,遵守它的规章制度。从而通过一点一滴的努力,把它建设的更加美好。把爱国主义同爱校爱班相结合,从培养学生集体主义情感做起,使德育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积极开展心理建康教育。

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生理、心理发育和变化,他(她)们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心理困惑或问题,帮助他们克服心理上的障碍,解决他们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我们要深入学生,深入实际,做细致耐心的思想工作,坚持“三个贴近”原则,培养他们健康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一是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名利。二是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困难与挫折。三是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批评。四是教育学生正确处理好同学之间的关系。心理健康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先决条件,一个人只有心理健康,才能品德高尚。

(四)抓师德,重身教。

在学校实施德育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主导力量是教师。特别是思想品德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因此,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高德育水平的关键。为此,必须重视和加强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从教师的语言、仪表、工作方法入手,凡要学生做到的,教师不仅要做到,而且层次要高。组织教师进行师德规范学习,爱岗敬业,特别要教育教师下大力气做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建立后进生转化档案和后进生转化考核方案。开展“假若是我的孩子”讨论,教育教师要对后进生做到热情、耐心、小事“忍”、大事管的教育方法。使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有实效有成效。教师要以强烈的换位意识研究学生,以辩证的方式看问题,从学生的角度想问题,克服应试教育中的几个德育误区。学校要大张旗鼓地树立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先进典型。大力弘扬讲文明、讲奉献、爱岗敬业精神,领导班子要率先垂范,以校为家,勤政廉政,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去。从而对教师产生巨大的鞭策力量,使他们以高昂的热情,冲天的干劲,投身到工作中去。身教胜于言教,教师朴素大方的仪表,严谨的教学态度,高度的敬业精神在耳濡目染中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会是学校德育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教师必须坚持师生心理相容的原则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坚持师生心理相容的原则,即教师和学生要有共同的目的要求,要有融洽的情感,要能互相理解和信任。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应当做好如下工作:

其一,教师既要做学生的良师,又要做学生的益友,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其二,教师必须利用一切机会深入到学生中去,及时掌握学生的情况,善于体会学生细微变化的心理因素,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启发教育;

其三,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不同情况,点燃起内心的希望之火,使之总是充满信心地面对生活;

篇3

2.传统教育管理的弊端。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首先在于其人才培养目标与其他教育类型不同,致力于培养处于生产服务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把目标放在理论知识和岗位操作技能的双重培养上,但实际操作中“应试教育”的痕迹仍然处处可见。从17世纪30年代到19世纪初的“传统教育”学派的“班级授课制”和“三中心论”(以教师、教科书、课堂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直到今天都影响着教学模式。教师的工作内容主要是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的个性化最终为“成绩一刀切”。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很多情况下只能一视同仁地进行教学,无法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管理和培养。这种单向授受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教育教学,并不是主动积极地学习,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思想交流和情感沟通都很缺乏。重教育、轻指导,重管理、轻服务的管理模式,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育管理。这种教育管理模式中,主要任务就是给学生定规矩、教学生、管学生,完全忽视了学生的参与性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质量的评价上,不是以学生的具体能力为标准,而是以考试成绩作为教师绩效的考核依据。

二、高职教育管理中学生主体式教育的可行性

1.新时代高职学生的心理需求为其提供了主观条件。每一个时代的人都会有时代的烙印,当今高职学生多是“90后”,表现出许多新特点:学生几乎是独生子女,个性复杂多样,自我意识强烈;总是站在时代的前沿,接受新鲜事物快,凡事喜欢出新、出奇;地区差异和家庭差异使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增强;学生擅长形象思维和动作思维,观察动手和创新开发能力较强,社会参与意识较高。新时代高职学生身上的气质特点为高职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实践自身主体地位提供了主观可能性。这就要求高等职业教育为个体发现自己的潜能提供机会,一旦个体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选择课程,就可以避免盲目性和强制性,有助于调动高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快地找到自己的发展潜力。

2“.大众化”教育的现实为其提供了客观条件。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发展为“大众教育”,这给学生教育管理带来了严峻挑战。这种挑战不仅来自于招生人数增多和办学规模扩大,还表现在对传统教育管理理念的冲击。由于入学门槛的降低,一方面,学生本身的个性差异性更加突出和明显;另一方面,学生对接受高等教育具有更大的自主选择性,这使得高校在生源上形成一定的压力和竞争。学校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完全取决于其所开发的专业和人才培养的质量能否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对于高职学生来讲,只有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才能更好地进入社会,谋取职业,实现人生。高职院校的目标和责任在于开发满足学生需要的、适应社会经济需求的“适销对路”专业,这使得原来一统化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方式发生动摇,为学生主体式教育管理模式的实施提供了客观条件。

三、高职教育管理中学生主体式教育的创新点

1.教育理念的转变。学生主体式教育管理是将主体的自主意识与能力内化为自导自控行为,以实现自主管理,促进管理者自身成长和学校跨越式发展的活动。一方面作为自主管理的高职学生要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和重要作用,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转变原有的被管理者局面,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自我管理;另一方面作为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者要转变观念,做到主动给学生放权,给学生自主管理的空间。高职教育管理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用赏识的眼光,发现学生的特长,根据学生的基础、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帮助学生选择课程、明确教学计划;依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帮助学生选择有效的学习方法,将教学活动内化为自己的需要,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个性和才能发展的独特性和成长点。

2.教学方法的转变。高职教育按照工作过程的需要选择技术实践知识,并通过设计实践性问题,从中引申出专业知识,因而工作过程占有逻辑主线地位,以职业岗位中完成某项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完整的工作程序为逻辑顺序。高职教学中要从“满堂灌”“一言堂”变为以启发式、探索式和研讨式为主的工作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以学生的主动探索为基础,围绕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开展活动,提倡学生对学习内容的主动性,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使其实现对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内容的主体性建构,增强教学的有效性,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教师除了要面面俱到地讲授外,要运用更多点到为止的归纳教学法,并有机结合各种教学手法。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提倡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引导和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通过课外阅读,参与课外活动,使课堂向社会延伸。

篇4

2、“管理”中要学会“思考”

教育工作者管理工作的重点就是要对学生的一切负责。高中学生已经具备对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初步把握,但是还处于懵懵懂懂的状态中,这就需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梳理。“管理”中学会“思考”,这要求教师应该具有较强的反思和批判的意识和能力,反思意识和能力是一种理性智慧,通过反思能力,教师能对自己的教育观念进行客观的、理性的认识、判断、评价,进行有效的调节,并最终形成教师个人化的、独特的、带有新质特点的教育观念;其次,要善于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是研究问题的前提。教育工作者平时经常徜徉于学生之中,每一天与学生进行接触,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教育问题,高中学生思维也具有很强的开放性,管理难度毋庸置疑。尤其是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涉及到青春期的发展期,情感问题往往让学生产生困惑,教育工作者对于这些问题要加以重视,合理疏导学生的心理,尽心接触学生问题,解决学生问题,这些问题都可以作为研究课题被教育工作者掌握,采取的切入口也正在于此,甚至对一些似乎已有定论的教育结论,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据新的实际、新的理论予以重新的认识与研究,或修正,或补充,或发展,这些有益的尝试可以理清教育思路,开拓教育工作者教育视野。

3、“学习”中要学会“积累”

篇5

师生沟通中师生地位不平等。在现实中,老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则处于被动地位。这种现象的产生追根溯源在于传统观念“师道尊严”的影响,教师高高在上,以智者、仁者的口气训导(或训斥)学生,不问事情的缘由,漠视学生的情感,要求学生怎么做,不怎么做,学生只能“从命”而不能自行其事甚至质疑。

沟通就应给予对方说话的权利,大可不必一言代之,不少老师在师生沟通中不闻不问,滔滔不绝讲道理,横竖指责学生的过错,这种沟通方式实际上是以“训导”而替代沟通对话。 有效促进师生沟通的基本条件包括:

1.同理心——与学生沟通的前提

同理心是沟通方暂时放弃自身的主观参照标准,尝试设身处地地从对方的参照标准来看事物,使我们能够从对方的处境来体察他的思想行为,了解他因此而产生的独特感受。同理心包括三个条件:站在对方的立场去理解对方;了解导致这种情形的因素;把这种对对方设身处地的了解让对方了解。

教师在同理心的交谈中要持有的积极沟通理念——相信学生有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衷的接受”学生所表现的情感;帮助学生做好情感的化解和消融;“由衷的愿意”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与学生的情感感受保持适当的距离;在积极聆听的基础上更深入地了解问题的症结。

在人际关系中,如果沟通双方能够从同理心的角度,去感受对方的感受、信念和态度,并有效地将这些感受传递给对方,对方会感到得到理解和尊重,从而产生温暖感和舒畅的满足感。这种感受可以诱发出彼此充满体谅和关心爱护的沟通氛围。

2.真诚——用真诚唤起学生的信任感

教师向学生表达真诚的技巧 ——自我接纳与自信;有分寸地向学生承认自己的无知、错误和不完美;恰当运用“教师意识”、“朋友意识”;有选择地表达真诚的自我体验。

教师对学生的真诚是一种教育的力量。学生对教师施加的教育影响,是有选择地接受的 ,这种对教育影响选择接受的程度,决定于学生对教师的接受程度。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度和接纳度有多高,对老师所传递的教育影响的接受度就有多高。学生对老师的言行是否一致非常重视,学生在与表里一致、言行一致的老师沟通,本身就是在学习如何进行健康的情绪管理;让自己在这样的一个榜样那里,学习做一个表里一致、言行一致的人,学习对人真诚、信赖的品质。

3.接纳与尊重学生

接纳与尊重是教师对学生的沟通态度,也体现教师在哲学上的一种人性观。从本质上讲,这种人性观倾向于“性善论”,即相信每个学生有无限发展的潜力,相信每个学生都可以通过教育和社会的影响,朝美好的方面发展,相信教师对学生的良好沟通会产生良好的影响——不论这种沟通效应的发生会需要多长的时间。

如何使师生沟通形成以学生倾诉为主体的“绿色通道”,成为学校教育管理中的高效方式呢?经过调查研究,我总结归纳为以下几种沟通方式。

师生沟通之——拉家常式。所谓拉家常式,是指沟通的切入点要自然亲切,话题生活化。老师可以和学生面对面地毫无拘束地开始谈话。老师可以问问学生的生活怎样?父母忙些什么?饮食起居(若是住校生更应这样)习惯吗?等等,努力为谈话营造一种和谐而轻松的气氛。老师要和蔼而平易近人,注意倾听学生的表达,多问几个为什么,不时插入自己青少年时期美好往事的回忆,来缩短师生年龄上的差距,进一步增强谈话的亲和力。

师生沟通之——避重就轻式。对于违纪事情刚刚发生时,老师需要冷静思考,沉着处理。对于事件中违纪的学生我们不妨避开事件本身,就一些集体建设、家长期待、学生考试成绩等问题进行师生沟通。违纪学生往往想的是接受严厉处置,而老师的谈话却避开重点话题,会使学生心存感激,进而主动坦诚地承认错误。这一沟通方式在学生违纪时,老师有意制造“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情境,让学生自主反思自己的行为,冷静检查自己的言行,通过反省再认知,提高自我约束能力。

师生沟通之——情感抚慰式。中学生处于青春期,情感丰富而脆弱,大事小情都会使他们产生情感上的波动。遇有挫折、失落就会闷闷不乐,遇有外界刺激就会哭哭啼啼。作为教育管理者的老师要善于察言观色,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中出现的问题。老师要经常深入学生中间,以饱满的情感和负责的态度关怀体贴学生。当学生情感低迷时,老师要及时给予关怀,用语言加以开导,用友善的目光、举止传达来自老师的关怀。现在中学生心理障碍比例逐年增加,其实更需要来自老师的情感抚慰。

师生沟通之——未来畅想式。师生沟通是培育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显而易见的是帮助学生克服缺点,发扬优点,其中很重要的是树立自信心。未来畅想式能够有效地使学生从逆境中走出,面向未来,憧憬未来,非常适合于情感内向的同学。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情感内向的同学不善表达自己的观点,难以发泄心中的情感累积,特别需要来自老师的精神抚慰。当师生沟通进行时,老师有意为他们描绘美好的未来,让他们陶醉其中。学生会很乐意的随着老师的精彩描绘而宣泄情感的,这样能使这些学生紧闭的心灵之窗开启,使阳光洒入其中,得到雨露的滋润,从而克服自卑、自闭的不良心理倾向。

参考文献:

篇6

一、教育管理的内涵

所谓教育管理,不是单一的对教师的管理,也不是单一的对教学的管理,而是一个集教师管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的多系列的过程,包含的内容很广泛,不但包含日常的教务工作,而且还包含对整个教学活动的管理,对语文、数学等各个学科教学的管理。实际上,教育管理的过程除了对教师“教”这个活动的管理及对学生“学”这个活动的控制与指导,还包含对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的协调和所有教学环节的控制,它涵盖了对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制度的制定和教学质量的评价,以及整个教学的实施。教育管理是指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水平,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基础上,全面管理整个教学过程,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提升学生能力水平,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学校的任务,其实和教师是一样的,即传道授业解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新课程改革要求学校转变教育理念,更新教学观念,要在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上面花力气,下工夫,促进教学管理向现代化推进,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引导学校向适合自己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

二、当前中学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初级中学的教育管理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一些问题,比如,教学管理目标模糊,管理效率较低;学校制定的教育管理规章没有得到更新,依然十分陈旧,已经不适应学校的发展,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学校的发展;教育管理方式跟不上当代学校的快速发展,依然十分落后;教育管理中依然还是“一言堂”现象,没有体现教育管理的民主性,导致学校管理成为一个人的思路;学校管理部门与教师之间没有形成良好互动关系,是纯粹的“管”的上下级关系,缺乏为教师、为教学服务的意识。教学中只注重学生成绩,以分数高低论英雄,简单地以“考”的结果为评价重点,偏离了素质教育的方向,导致教师的教学以教学成绩好坏为教育教学的指挥棒;教师为迎合学校的评价体系,加大力度采取“填鸭式”教学,课堂上是“一言堂”,教师只能在课堂上唱“独角戏”,学生没有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师生之间缺少沟通与交流;教学管理评价不完善,往往只重视结果而忽视过程,只重视教学任务的完成数量而经常忽视教学质量。教育管理中只关注到教师的教,却从不关注学生的学,重教学而轻学生,重结果而轻过程。

三、改善中学教育管理的对策

1.重视教育教学工作,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其核心是提高教学质量。教育教学中要坚持以德育为首位、以教学为中心,努力实现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和现代化。学校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也是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任务。因此,教学工作就是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也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最现实、最可靠的办法,还是学校最基本、最主要的教育活动。学校的其他工作都应该是为教育教学服务的,都要有利于开展教学工作。教导处作为教学管理的核心枢纽,就要切实履行好教务处的职责,充分发挥其功能和作用。教务处应了解教学情况,组织并协调教学活动的开展,为教师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基础,推动学校教学工作全面铺开,促进教育质量提高,切实提高学生素能力和水平,全面发展学生素质。

2.提高教育管理者的自身素质和水平

教育行政管理是一项庞大的事业,即使在一所学校内,大量学生的入学也造成了十分复杂的行政问题,必须以新型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才能解决,对教育管理者本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管理者专家化是教育教学管理者向专业化、科学化、高效化、权威化发展的趋势,这是维持正常教育教学工作开展,提高其运转效率的客观要求;是教育管理者显著的领导指挥调控作用的集中体现;是维持整个教育社会生态系统生命活力、保证其正常新陈代谢的必然要求。作为一个合格的教育管理者,必须具备系统的教育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哲学知识等基本的教育管理主题知识,具备教育管理主体的能力。一个优秀的教育管理者除了要求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在实践中的能力和在管理中树立起的权威也是必不可少的条件。教育管理者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领头羊,不仅要具备广博的兼具教育和管理的双重知识体系,而且还要通过具体的教育管理实践树立其威信,从而更好地实施管理。这三点中的每一点对于一个成功的教育管理者都是不可或缺的。

参考文献:

篇7

共性教育简单的说就是一种模式化的教育。其特点是求全责备,求同去异,扼长补短,划一呆板,致使众多本来可以成材的人不能成材。中学教育更要注重个性教育。其理由是:

壹、 时代呼唤个性教育。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际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这就需要多层次多方面的人才。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需要大批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转变教育观念。综观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方案,“发展个性,开发潜能”的教育目标已逐步成为共识。“个性教育重于共性教育”,这是时代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贰、 个性教育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教育的对象不是工厂里的原料,而是活生生的人哪。由于人的先天素质及所在环境不同,学生中存在个体差异,如同样都是山,则有华山险、黄山奇、峨眉秀的不同个性。同时,现代脑科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阶段是学生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教师应该从面向全体学生出发,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成材。

叁、 中学教育更应注重个性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决定的。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指出:“实施以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实践能力为特征的素质教育,尊重个性、发展个性、开发个性,成为素质教育的第一要义。”他道明了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而个性的核心内容是主体性和创造性。因此,个性教育,进一步说就创造性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它反映了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

肆、 从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上来看,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这对矛盾的统一体,在这对矛盾中,个性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因为共性存在于诸多个性之中,离开了个性,共性便无从谈起。所以,没有对事物个性的研究,就没有对共性的作为。因此说,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相比,更应注重个性教育。

伍、 个性化教育是针对共性教育中单一化的弊端提出来的。

学生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基础不一样,兴趣不相同,个性有差异,把他们混杂在一起施教,是很难把他们都教好的。一个班四五十个学生,他们具有不同的心理发展水平,如果教师不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就会脱离学生的实际,尽管有统一的进度,教学目标却难以达到。同是一个班,做着同样的练习,有的5分钟就够了,有的半个小时也做不出来。可见,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使用同样的教材,采用同样的方法,要求同样的步伐,并希望学生像士兵在操场上齐走步那样步调一致,是根本办不到的。采取这样教学体制的结果只能是迟钝的学生跟不上,聪明的学生不满足,天才儿童不能脱颖而出。所以,教育家们积极倡导推行个性化教育,因为它与共性教育相比,具有很多优越性,尽管许多人现在还没有完全认识它,但是,它有广阔的发展前途,未来教学必然由它来代替。

21世纪,人类文明之河在蓝色的天宇中自然流淌;21世纪,古老的华夏民族的希望之光将被点燃;21世纪,更加宏伟的蓝图需要大批有个性的人才去描绘。

2002年12月28日

作 者:石小庆

篇8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2-0189-02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中小学艺术教育有了较快的发展,学校艺术教育教学质量逐步提高、课外艺术教育活动普遍开展,学生审美素质也得到了提升。但是,从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来看,艺术教育依然是学校教育中的薄弱环节。虽然,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若干政策、法规,客观上推动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开展,但是学校依然存在理念落后、机制不健全、形式化等问题。以下将从教师、教学以及学校三个维度来呈现中小学艺术教育管理中存在的缺憾以及对策思考。

一、中小学艺术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激励机制的教师工作环境

艺术教师与普通教师一样在学校中承担着学科教学的重任,也是普通教师群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在学校中艺术教师却并不能像语文、英语老师一样获得同样的关注与对待,甚至不能获得和普通学科教师相同的待遇。在课程改革之后,艺术教师不仅面临教学难度加大、内容增多,课程体系复杂、课时任务繁重等压力,还不能得到学校应有的重视,经常被排挤在“评优”“评先”之外,这种不公平的外在环境促使了艺术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动力不足、心理不稳定因素增多,表现出消极怠工的情绪和行为。其实,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能否达到目的的直接影响因素就是艺术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效能。给予艺术教师应有的重视与尊重,满足他们在精神和物质方面的需要,调动起他们在工作上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应是目前艺术教师管理工作中亟待改善的方面。

(二)艺术教育教学中的两种错误倾向

1.唯知识与技能至上,忽视情感体验与创造力培养。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我国的教育一直存在一个致命的缺憾,就是过于重视知识与技能,这一点在学校艺术教育领域也尤为突出。艺术教育的内容结构分为三个层次:艺术知识的积累、基本的技能训练、艺术体验和审美感知能力的提高。这三个层次是相辅相成、共生的整体,三者的协调发展,才能达成艺术教育的最终目标。然而,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往往将这三者割裂开来,以艺术知识、技能的传授为主,忽略了学生的审美体验。在中小学艺术课程的课堂上,教师通常是灌输知识,给学生示范,完全不考虑学生的爱好、需要以及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学生也只是模仿、练习和一遍遍重复,完全没有想象、创造的空间,更谈不上审美和情感的体验。艺术课堂上这种照猫画虎的操练方式封锁了学生的感官,限制了他们的头脑和手脚,压抑了自我发挥、创造的念头。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失去了感受、体验、领悟、理解、想象、创造的机会和欲望,从而使他们的感性世界日趋向着简单、生硬的方向演变。而现在的孩子多表现出缺乏独立性,缺少创造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对美、对爱和责任的感知和热爱能力,这与他们在学校受到的教育方式的影响是分不开的。这种本可以从学校艺术教育中获得的审美能力和情感体验的缺失不免让人感到惋惜。

2.局限于课堂教学,忽视社会艺术教育资源的利用。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中小学艺术教育的内涵得到了重新诠释,教育模式也获得了重新构建。现在学生们的音乐课、美术课已不能等同于过去的唱唱歌、画画图。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仅仅局限于教室里的知识灌输,用对外界事物的切身体验引发审美情感的认知和创造同样重要。实施艺术教育的目标也在于此。因而,我们在注重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还应拓宽艺术教育的途径和方式。博物馆、艺术馆、音乐厅、广场、公园、历史文化景点等,都是我们身边常见的公共场所,一般的城市都有这类社会艺术教育机构和设施。与其将学生束缚在教室内,不如充分利用这些唾手可得的社会教育资源,让学生通过更多的渠道和方式获得更为丰富的艺术教育素材和形式。然而,现实情况是,我们已经具有良好的社会条件提供给学生以丰富多彩的艺术教育场所,可仍然没有多少学校会带学生去附近的公共艺术场馆进行教育活动,甚至在节假日,这种活动都少之又少。就算偶尔有之,教育质量与效果仍不能达到。

(三)学校艺术教育管理制度化建设缺失

学校艺术教育的管理表现为管理者观念落后、认识局限,只搞表面上、口头上的艺术教育,没有真抓实干,真正落实艺术教育在学校中的实施。在《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中明确规定:“学校应当有一位校级领导主管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并明确校内艺术教育管理部门。”[1]这表明了国家对学校艺术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视,也表现出当下学校艺术教育管理工作仍处在缺乏系统性和制度化的较低管理水平。很多学校的情况是这样的,由德育副校长分管学校艺术节、艺术社团,教学副校长分管音体美教学活动,再由校长助理分管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各管各的,工作中缺乏必要的沟通与协作,对学校艺术教育也没有任何章程和明确的规定。这样一来,学校艺术教育管理呈现出两种现象:首先,条块分割、分块管理的低效问题,学校艺术教育的三个部分被分割归属到不同部门进行分块管理,这种方式没有系统性,横向联系少,管理效能低,这也许符合中国的教育体制与管理方式,但也是管理者长期以来对艺术教育管理认识水平较低的表现;其次,行政管理高于专业管理的问题,学校艺术教育管理的权利由行政部门行使,而管理人员通常并非艺术教育专业出身,更未必懂得艺术,这样,非专业的管理者指导专业的艺术教师进行各种艺术活动,形成了“外行管内行”的状态。

二、对中学艺术教育管理实践的思考和建议

(一)以艺术教育效能为取向的教师管理

人力资源开发理论是现代学校教师管理的新的理论依据和生长点。受人力资源开发理论的影响,学校教师管理并不应像传统人事管理那样以工作成果为取向,而要以教师的教育效能为取向。它一方面强调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强调教师对教育工作的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发展。[2]因此,在进行学校艺术教育管理过程中,管理者不仅应注重艺术教师的专业水平的提升,给予其专业成长空间,更为重要的是,应该关注艺术教师在工作中的情感、态度方面表现,努力为艺术教师创设各种专业发展机会和条件,给予艺术教师以工作上的鼓励和支持,完善激励机制与奖励制度,为艺术教师提供一个平等、宽松、开放的工作环境,以唤起艺术教师最大的工作热情,达到最大的工作效能。

学校教师管理的实质在于发掘教师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对教师进行激励,以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同时让作为个体的人的教师也从中得到自身的发展。在具体工作中,管理者可以通过精神上的关心与鼓励,以及平等的待遇和晋升机会、优质的福利和奖励等方式,来承认艺术教师的劳动成果,促使其以饱满的工作热情达成教育效能的最大化。

(二)以素质教育为指向的教学方式变革

对于艺术教育中存在的两种错误倾向,其实国家的政策法规中早有提及,但令人费解的是,经过多年的努力,学校艺术教育仍然不能在这两方面获得改观。教育方式不变革,素质教育目标难以达成。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了新课程教学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在教学过程中彼此渗透,相互融合,共同促进人的成长与发展。三维目标的实施针对的是所有课程,而艺术课程更加不能置身事外,怀有“唯知识与技能至上”的态度。艺术教育中知识与技巧是必要的,是手段和基础,但其最终目的应回归促进所有学生审美情感的发展。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应与学生主动的情感表达和细致的审美感受相结合。单纯的技能训练是与艺术教育的根本目标背道而驰的。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对这三维教学目标进行深入的考量,怎样才能让学生从三个维度获得综合的发展,实现艺术教育的目标。

2.《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中提出:“学校应当充分利用社会艺术教育资源,补充和完善艺术教育活动内容,促进艺术教育活动质量和水平的提高。”[4]社会艺术教育指的是利用博物馆等其他大众公共艺术设施来传播艺术教育的思想。在很多国家,这种艺术教育方式普遍而大众化。他们除了在学校进行艺术教育外,还充分利用社会文化艺术资源,使得众多公共文化艺术场所也辅助和发展了学校艺术教育。这些公共的社会艺术机构包括博物馆、美术馆、展览会、画廊、音乐厅、剧院、宫殿、公园、地铁以及游乐园和马戏场等。学校按照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充分利用大众公共艺术设施,经常组织学生到这些场所进行观摩,把社会艺术教育纳入教学范畴,使艺术教育的课堂更加生动而丰富多彩。这无疑是一个改变中国传统教学方式的好借鉴,也更加符合我国发展学校艺术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方向。

(三)把艺术教育管理纳入学校制度化建设

学校对于艺术教育的管理一直都缺乏相应的管理条例和管理制度,不仅如此,对于管理者、管理机构的设置以及权限也非常模糊。艺术教育本身是一个较为特殊的领域,需要管理者不仅具有学校管理的经验,还需深知艺术教育的特殊性和内涵,这就对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实中这样的管理者少之又少,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学校艺术教育管理认识片面、管理低效的现状。另外,管理机构的分散和制度的不健全,让艺术教育工作无据可依、无章可循。在进行具体工作时,真正富有教育经验,懂得艺术教育教学的老师不能主导教育活动,只能充当一个“棋子”的角色,教育过程、目标往往不能按预定轨道进行。学生在接受艺术教育或进行艺术类课外活动时,艺术教育活动本身不免会受到行政管理的影响而丧失其原来应有的意义和价值,成为“应时、应景之作”。此时艺术教育的目的就发生了偏移,学生课内、外艺术教育活动难免沦为学校行政管理、机构管理工作的“政绩单”。因此,学校亟待健全、完善艺术教育管理体系,将艺术教育纳入学校制度化管理,改变管理者理念,调整艺术教育管理机构,制定并健全学校教育规章制度,使学校艺术教育全面步入“依法治教”的轨道,让教师的艺术教育活动正常有序有效地开展,彻底改变学校艺术教育管理不严、不实、无章可循的状况。同时,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还需纳入到各级政府的教育督导评估工作之中,给予艺术教育更多层面的保障。

【参考文献】

篇9

一、中学生安全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中学生的安全教育管理虽然一直是我国十分重要关注的重点,然而在现实中,中学生的安全教育管理还存在很多缺陷,中学生的 人身安全问题等问题依然是人们不可忽略的重要存在。而造成这些事故的原因主要在以下几点。其一,中学生的安全教育管理问题虽然是我国一直在大力加强的问题,但是出于社会之中的各个层面的人们对于对中学生安全教育管理还是不够重视。甚至在一些中学内,一直是应付式的敷衍对待。国家紧抓时就重视一下,搞搞表面的活动,但在平时,就十分的不重视,忽略了孩子们的安全[1]。更甚者,一些学校把安全教育管理当成他们学校检测时应付检查的挡箭牌,而不是真正的按照安全教育管理方式开展各类安全教育的工作。其次,很多中学的安全教育管理的教材资源不够。教师们能教的,学生们了解的,都十分有限,安全教学的资料太少,因此很多教师们对于安全教育资源的理解与运用都不够全面和系统,对学生们的安全教育管理不能负起应有的责任。

此外,安全教育者们的教学资质也存在很大的问题。一些教师对于中学生们并不重视安全教育,也没有真心实意地真正的参与到安全教育管理中来,而是敷衍了事,但是却在校园内担当着重要的安全教育管理的重任,这对于学生而言,更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再者,在许多学校内部,开的各项安全教育管理没有因人施教。有些学校将一些事故中的血腥场面和图片展览给学生们看,反而在学生的心理上造成了不良的影响,给学生造成更多的逆反心理和情绪。最后,还有一部分学校,由于本身的地理位置等原因,所处的安全教育环境不是很好。对于那些本来就不重视自身安全教育管理工作的学校,对于开展各类安全教育管理的活动自然也是不愿意参与到社会中来的,他们只注重升学率,对于国家提倡的创建安全文明校园环境也是马马虎虎敷衍了事,没有真正的在校园内部营造一个舒适的安全的良好的安全教育管理氛围。校内到处乱停的车辆,十分不齐全的安全设施等,给学生们的学习环境造成了非常不好的影响。

二、怎样进行中学生的安全教育管理

要像科学合理的进行中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就要努力创建安全的环境,同时开展各种形式的安全环境创建活动。创建安全的文明校园,让中学生们日常的的所见所闻所想都能都感受到全社会的文明形象和安全环境的良好影响,让中学生在文明健康的环境中体会感受法制思想教育的好处和优点,让广大中学生在安全的社会形象下能都健康发展。其次要努力建设中学生充分参与的安全教育管理的社会化大舞台,让中学生们以自己的方式,学习并投入到安全教育管理的社会活动于大众生活中来。此外,学校和家庭包括社会大众在内在各个行业以及领域都要让中学生的社会安全教育管理成为自己理所应当承受的担当与社会责任,让社会大众发挥安全教育管理的大众化作用。还要学会充分利用各个学校内部的安全教育管理措施渠道等一系列因素,开展校内的安全教育管理。此外,各个中学还要不断培养中学生们对于安全教育管理的兴趣,让他们真正意识到安全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发展中学生们对于安全教育管理的探究兴趣,培养中学生们参与安全教育活动的积极主动精神[2]。最后,各个中学还应该开展安全教育管理的一些创建工作,将中学内部的安全教育管理制度以及文化生活与校园内部其他的文化活动紧密的结合起来。

改进安全教育管理的教学方法。重视中学生们的安全感教育。科学的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发挥学生们的主人翁意识。其次,还要重视中学生们的情感的管理与安全教育管理在行为能力上的一些简单的训练。人若有一个好的心情状态,安全行为能力也会有所提升,能很大程度上预防一些不良事故,社会才能成为快乐幸福的社会,中学生的自然人格与社会人格才会成长的更加完善。此外,还要重视中学生们的安全行为能力的基本培养和训练。针对不同的中学生来开展各种与之身体相互适宜的安全行为能力训练。最后,中学生安全教育应该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前瞻性眼光。不断完善自我发展体系,为中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保障。

结语:伴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学生安全教育管理也在是不断地向前飞速发展着,然而安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也需要我们在现实的管理实践中发现新问题,弥补不足,探索新的安全教育方法。中学生的安全教育管理虽然一直是我国十分重要关注的重点,然而在现实中,中学生的安全教育管理还存在很多缺陷,中学生的 人身安全问题等问题依然是人们不可忽略的重要存在。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去发现问题,不断完善安全教育管理的自我发展体系,为中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保障。

篇10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7-0136-01

1.中学生心理特点

对于中学阶段教育,国外传统研究用“transition”这个词来表示,即反映了中学生在人生和教育阶段的过渡性质,中学生由依赖性的教育模式转变为自主性的教育模式,而此阶段中学教师应当了解其心理特点。

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变化主要有以下方面:

1.1认知发展

中学生不仅能够把握事物眼前的状况,还能把握他们能够设想的可能情况。这种认知能力的发展,对中学生的学习、生活及其个性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开始与父母发生冲突;开始对事物有一定的独立见解,尽管有些是偏激和不成熟的。

1.2不成熟的“成人感”

随着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自尊心与人格独立性也随之明显增强。他们不希望别人时时管教约束,否则会使他们产生逆反心情和对抗情绪。尽管中学生的“成人感”日益增强,但由于社会经验不足,对社会问题及个人问题认识较肤浅,这使得他们对自我评价、对他人评价常常又是不成熟的,顺利时沾沾自喜、狂妄自大;挫折时,妄自菲薄、自卑自弃。自我体验也是动荡而不稳定的。

1.3学习成绩分化

学习成绩分化激烈,造成学生心理压力加大。中学生学习成绩波动很大,分化明显。初二年级是明显的分化期,学习优秀的学生能应付自如,学有余力;而学习较差的学生,穷于应付,越学越吃力。学业不良将会导致学生厌学、逃学、自卑自弃等一系列不良心理。

1.4同一性问题

同一性是个体对自己的本质、价值、信仰及一生趋势的一种相当一致和比较完满的意识。青少年在同一性形成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不适应问题,表现在有的人对自我和自己的生活方式感到困惑,常伴有激动的情绪和解脱困境的尝试;有的人可能出现暂时的或长久的同一性混乱,即未能形成一种强烈的、清晰的同一感,他们无法发现自己。经受过同一性混乱的青年,自我评价较低,道德推理不够成熟,难以承担责任,冲动而思维缺乏条理。可见,青少年的自我意识,与人交往,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困扰都与同一性问题有关。

2.中学学习活动特点

2.1中学教育的基础性

中学教育的基础性是指施以全面的素质教育,为他们未来做人和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2.2中学教育的全面性

基础教育应当是全面性的,不是为某一方面打基础。

普通中学教育对象是青少年,他们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和世界观、道德品质形成时期,因此打基础,不仅包括在知识技能的发展方面,也包括在身体发展、思想品德发展、心理素质发展等方面打基础。所以中学教育是泛类教育,主要要求广度而不是深度。

3.现代管理学理论

古典管理学在20世纪30年代显露出其对于现代管理的不堪重负,尤其以“经济人”为核心的假设与事实相差甚远,故在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以霍桑实验为起始,现代管理学的若干理论开始显现。

3.1 霍桑实验

霍桑工厂是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具有较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但工人们仍愤愤不平,生产成绩很不理想。为找出原因,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组织研究小组开展实验研究。

3.2照明实验

实验假设便是“提高照明度有助于减少疲劳,使生产效率提高”。可是经过两年多实验发现,照明度的改变对生产效率并无影响。具体结果是:当实验组照明度增大时,实验组和控制组都增产;当实验组照明度减弱时,两组依然都增产,甚至实验组的照明度减至0.06烛光时,其产量亦无明显下降;直至照明减至如月光一般、实在看不清时,产量才急剧降下来。

3.3福利实验

实验目的总的来说是查明福利待遇的变换与生产效率的关系。但经过两年多的实验发现,不管福利待遇如何改变(包括工资支付办法的改变、优惠措施的增减、休息时间的增减等),都不影响产量的持续上升,甚至工人自己对生产效率提高的原因也说不清楚。

3.4访谈实验

研究者在工厂中开始了访谈计划。在访谈中把每次访谈的平均时间从三十分钟延长到1-1.5个小时,多听少说,详细记录工人的不满和意见。访谈计划持续了两年多。工人的产量大幅提高。

工人们长期以来对工厂的各项管理制度和方法存在许多不满,无处发泄,访谈计划的实行恰恰为他们提供了发泄机会。发泄过后心情舒畅,士气提高,使产量得到提高。

4.若干激励原则及可行性方法

所以我们可以得到对于中学教育的若干原则:

(1)班级氛围和学习热情在中学学习中有异乎寻常的重要作用,中学教师应当对于调动班级氛围,激发学习热情担当组织性作用;

(2)中学教师的指令不适过多,以免产生反作用,反而使得学生心理逆反,从而干扰学习活动,应当是以劝导为主;

(3)目前运用过多的“赏和罚”对于调动学习活动在事实上成效不大,但仍应当在适应情况下予以运用;

(4)学生内部的人际关系和非正式组织应当得到足够的注意,教师应当在教学中充当人际关系型领导,即与众多学生的私人关系良好,并适时加以激励,而不能与学生格格不入;

(5)足够尊重学生,满足其得到认可和渴望尊重的愿望;

(6)因材施教,并根据学生的成长而变化教育方式,防止用简单的“经济人”或“赏罚”来解决问题。

对于这些,我们对目前所在各个学校存在的某些具体性方法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学习小组、学习互动、互帮互助对子、英语角等目前在中学存在的组织形式,其实都是现代实践的表示方法。中学教师更应当探索多样化的方法,从而促进教育工作的高质高效。

参考文献:

[1]施良方等,中学教育学,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

[2]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0.

篇11

一、中学教育人性化管理基本内涵

正如著名教育管理学家托马斯・格林菲尔德所言,人总是积极地、主动地构建他所生存的组织管理世界,组织是存在于个体之中并通过个体而存在的。因此教育管理实际是管理者实现教育管理目标的一个过程性活动。但是,我国中学教育管理因长期受到行政化办学和应试教育的束缚,呈现与管理目标不对称的管理运行模式,严重桎梏了学校教师在管理主体自主性上的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正是响应我国中学教育改革呼声而出现的创新性举措。

中学教育人性化管理也应立足“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突出人的主体性,强调在人性化管理模式下,中学师生作为管理的主体,一切管理行为活动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前提下,重视和尊重教师的人格、学生的成长需求;教育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提高师生的素质和保障他们的权益,让教育管理彻底成为一种服务师生的行为活动,而不是一种单纯的行政化管理手段。

二、人性化管理是中学教育管理模式转变的刚性需求

对于教育管理而言,管理的基本着眼点应该是“以人为本”,没有彰显主体性的教育,是“很难培养出具有主体意识的学生”的。在现实中,我们中学的教育管理存在功能发挥、人才培养上的缺失,需要对其僵化的管理模式实施人性化的转变。这是中学教育管理革新的刚性需求。

1.过于功利化的传统管理模式迫切需要改进。传统中学教育管理在行政化趋同下,强调的是学校行政管理的绝对权威,对于管理人员与师生之间的互动是单极传递,没有形成应有的立体互动。在应试教育大的“指挥棒”下,单方面的行政指令使得学校各项工作功利化显性,在各项工作任务和计划实施中,形成了制度化和规范化效果。但作为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处理行为的活动,传统中学教育管理得到的只能是服从型的、考试型的僵化者,严重违背了教育的初衷。如何充分实现尊重人的价值,在教育管理中充分体现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让管理者和师生之间的互动成为双向立体的诉求满足,是中学教育管理急需解决的瓶颈的问题。

2.基础教育课程深化改革呼唤人性化管理。随着国家倡导的素质教育深入推进,其核心内容即培养和发展人的主体性,越来越和现有教育管理产生摩擦和冲突。最为典型的是在落实素质教育中实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要求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性和自主性”,必须能够“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但现实情况是应试教育的管理模式严重阻碍了新课程的全面开展,为此只有从管理层面改变工作理念,让强调人的主体性,尊重教育教学客观规律的人性化管理生根发芽,才能真正使新课程改革得以深化推进。

3.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强烈需要创新管理。孩子的成长和发展,需要呼吸新鲜“空气”和沐浴五彩的“阳光”。一种教育管理如果不能够为孩子提供生动活泼的发展空间,不能尊重孩子本有的身心发展规律,这种管理就是失败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明确要求,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这个意义上讲,实行以人为本教育管理,是一种刚性管理向柔性管理模式的转变,有利于促进教育管理者和师生的健康发展。

三、实施人性化管理革新策略探索

从现有的教育管理现状分析,中学教育管理普遍存在管理理念相对陈旧落后,体制上沿袭传统,过于偏向经验式和工具化管理,而且在行政化趋同下,功利色彩显性明显,师生主体地位缺失严重。故要通过实施教育管理的人性化革新,让中学教育管理回归正确的模式。

1.全面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人性化管理革新首先在于教育观念的转变。一方面只有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才能在中学教育中扎实推进人性化管理。同时还要在破除“应试教育”大棒中,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正如《纲要》指出的,要“全面提高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发展。”中学教育管理要落实“以人为本、育人为先”的管理理念,充分认识到中学教育的基础性地位,要努力寻求政府部门的理解和支持,不断加强与家长和社会的沟通交流,通过人性化的学校教育管理,营造促进学生综合发展的良好环境,为其将来接受更高层次教育以及立足生活,培养起勇敢、乐观的人生态度。

另一方面,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还体现在要彻底改变教师的育人观念。人性化的管理要求教师不仅关注知识的传授和学习,更要注重对孩子品质特征的培养和塑造,重视对他们健康心灵的熏陶和培育。教育作为对人的教育,是生命人性的互动交流,无视学生的本体存在,就不能实现促进人的整体和谐发展。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要求教师对工作倾注更多的人文关爱,更加关注孩子个性发展的内在需求,给予他们尊重和独立思考的权利,让孩子在人性化管理模式下真正实现全面身心健康发展。

2.重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现行学校管理模式的僵化是单一行政化管理的结果,而中学教育人性化管理其核心是一种民主管理模式,是学校管理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的一种和谐稳定的相互作用。其中教师的主体作用是民主管理的基本保障。我们要通过发挥教师主体作用进一步强化教师的主人翁意识,让他们能够主动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决策。对教师主体作用的重视,一方面意味着教师可以在具体学校管理事务中,能进一步参与学校的决策,更好地落实新课程改革中的目标和要求,促进学校健康和谐发展。

篇12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1-005-02

加强对农村中学留守学生教育管理,合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众多的留守学生,是将来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生力量;加强对农村中学留守学生教育管理,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许多留守学生因为失去了父母的约束,学习成绩下降,在不利因素的鼓惑和引诱下,甚至早早走上了犯罪道路,这些问题不仅仅是涉及到社会治安问题,还涉及到未成年人成长的深层次问题;加强对农村中学留守学生教育管理,同时也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必然要求,对于担负着道德建设主阵地的学校来说,贫困学生、问题学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对象和难点所在,抓好了留守学生和问题学生的德育工作,对于学校的育人工作乃至祖国建设人才的培养有着深远的政治意义。我校位于淮河南岸,留守学生生源辐射淮河两岸,人数多达61人,为了把农村中学留守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我们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

一、健全机制,发挥班级主阵地的作用

五年如一日,每学期开学之初,我校就及时召开留守学生专题会义,制订具体工作计划,实施“留守学生”教育工作计划,加强领导,总结经验,树立典型,推动“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使班级真正成为学生学知识、学文化、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的主阵地、主渠道。

(一)以班级为单位,以班主任为第一负责人,明确职责分工

成立关爱留守学生领导小组,加强对留守学生的统一领导和管理,保证各项工作要求全面认真落实到位。

(二)建立农村中学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制度

认真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每个留守学生的专门档案和联系卡。其基本内容:学生的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家庭详细地址、联系电话,家长务工单位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监护人或其委托监护人的职业、详细地址、联系电话、身体状况、年龄等。学校安排负责学籍档案管理的人员对留守学生的档案进行管理,并根据学生变动情况,及时补充或变更联系卡的有关内容。通过联系卡制度的建立,加强班级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学校设立留守学生亲情电话、关注留守学生健康心理。

(三)创设“心灵港湾”活动信箱

鼓励学生给老师同学写“哨悄话”纸条,为师生搭建起彼此了解、互相沟通的有效平台,及时掌握他们的思想状况,有的放矢地化解心中的困惑,给予他们精神上的动力,使他们保持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

(四)开展“亲情互动”活动,架设交流、沟通的桥梁

农村中学留守学生父母长年在外打工,为了弥补留守儿童缺失的亲情,学校“留守儿童之家”开通亲情电话,经常让他们能与父母面对面地谈话、交流。并组织留守儿童父母配合学校开展“五个一”活动,即:每周一个电话,每月一封信,每月与班主任联系一次,每月与爱心妈妈谈心一次,每年至少回家一次。让他们在与父母的交流中找回亲情,感悟真情,以乐观向上的心态面对人生。

(五)真情关爱,“三个优先”

学习上优先辅导。班级要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学生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学习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效果。每个留守学生由老师牵头确立一名学习帮手,教师要对结对帮扶效果进行定期检查,建立进步档案。

生活上优先照顾。教师对留守学生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学生食堂注意营养搭配均衡,有益身体发育。留守学生患病时,要及时诊治,悉心照料。

活动上优先安排。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留学生童参加集体活动,或根据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有益身心的活动,既使其愉悦身心,又培养独立生活能力。

(六)实施教师结对帮扶留守学生制度

在留守学生中确立重点帮扶对象并配备帮扶教师。配对帮扶教师经常与留守学生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建立教师关爱留守学生成长日记。凡在校的留守学生,教师要不时与留守学生互相交流、沟通,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生活情况;定期走访与其他监护人交流,及时反馈儿童的情况,帮助做好留守学生的思想工作。让留守学生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对已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

(七)建立健全教师与留守学生的谈心制度

学校要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学生、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座谈会。要求班主任每月与留守学生谈心一次,详细填好记录卡,对少数学习严重滑坡、人格发展不健全的学生要制定个别教育管理方案,着重进行矫治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开展人文关爱活动。让留守学生通过教师和集体的温暖弥补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发展的消极影响。通过定期举行主题班会、团队活动,举办书画展、演讲比赛等各种活动,组织留守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找到回家的感觉,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八)注重对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留守学生,学校着重开设心理教育课,时常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使留守学生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明确职责,努力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一)加强对留守儿童之家的建设与管理

充分发挥留守儿童之家主阵地的作用,规范留守儿童之家图书管理借阅制度,抓好课外活动等日常工作,让留守学生能够安心、舒心,让家长放心。让农村留守儿童得到应有的教育、管理、照顾与关爱。同时,结合农村留守学生日益增多的现状,转变办学理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加强对贫困留守学生的资助工作

班级对留守学生在生活、学习等方面,给予特别的照顾,以确保他们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三)丰富课余生活,创造和谐关爱的成长环境

为了丰富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学校组织留守学生开展各项活动。每周安排“留守之家”三次开放时间,让留守学生在活动室自由活动,增进彼此感情,感受学校大家庭的温馨。组织书法、乒乓球、跳绳、篮球等兴趣小组,每周二、周四下午,由教师进行对留守学生辅导训练。组织留守学生开展为亲人写一封信的感恩教育活动,并将书信邮寄给该生在外打工的家长。举办一次留守学生生日聚会,让他们充分感受到学校这个大集体的温暖。举办留守学生元旦联欢会。2011年12月30下午4:00,由我校政教处、团委组织的留守学生联欢会如火如荼地火热进行,一个多小时的联欢活动中,该校25名留守学生参与表演了诗朗诵、小合唱、给爸爸妈妈读信、踩气球、新年许愿等精彩节目,61名留守学生在这里亲身感受到了节日的欢庆气氛和暖洋洋的家的感觉。

三、农村中学留守学生教育管理上的难题

交通隐患:农村留守学生上学途中大多骑自行车上学,沿途所经过的道路几乎是村村通公路,公路上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共处其中,给交通安全埋下了极大的安全隐患。

友情链接